哲学与人生《论幸福》

2024-05-31

哲学与人生《论幸福》(共7篇)

哲学与人生《论幸福》 篇1

班级:装饰艺术设计09-1班 姓名:胡军 指导教师:周运生

中文摘要:幸福心理的哲学探讨儒家幸福观、佛家幸福观、西方感性主义的幸福观、西方理性主义的幸福观、基督教神学的幸福观。关键词: 幸福

心理

哲学

探讨

感性

理性

引言:幸福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 ,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为对欲望的满足。

在上课期间老师让我们高谈阔论:什么是幸福,怎么对幸福的理解,怎么去感受幸福。下面我就以三个阶段来介绍我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根据幸福定义求公式

幸福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根据以上定义以及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我们就可以得出幸福的公式。

就某人的某一个幸福而言,某人对某事物的幸福感(F)与其对某事物事前的渴求度(Q),以及事后的被满足度(Z)以及每个人所特有的幸福系数(K)是成正比的,即: 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

通常情况下,女人的幸福系数要大于男人的幸福系数,因为女人一般比男人爱激动,所以,女人一般比男人容易得到幸福,以及容易得到更大的幸福。比如男女结婚,男人和女人获得的幸福感就是不一样的;与之相对应的是,女人易受挫折,好有不幸感。

通常情况下,小孩的幸福系数要大于大人的幸福系数,因为小孩比大人爱激动。因为 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

因为 满足度(Z)=渴求的事物实际被满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

因为 渴求度(Q)=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所以 幸福感=幸福系数(K)*(乘以)所渴求事物实际的被满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幸福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 ,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为对欲望的满足。

当然,现在许多人对幸福的定义有的时候不是这样.也有不一样的理解,有的时候可以把幸福理解为,当你的心对你所拥有的一切所感到满足时,即是幸福。幸福就是对现状的满足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1.1 幸福的几种定律

中国幸福学认为,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由此我们就推导出幸福的六个定律。

一、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暂时的

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不断地满足更多的渴求。

二、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递减性及推论

人们得到一个幸福后,那么人们对同一个或同一类幸福的渴求度就会递减,当人们再次获得这个或这类时幸福时的幸福感就会逐渐递减,当达到足够多的N次时,渴求度会变为零,幸福感也就变为零了。

三、幸福第三定律——人们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越大

渴求度是与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那么人们的渴求度就会相应变大,那么获得的幸福感就会越大。

四、幸福第四定律——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 及推论

因为幸福感与渴求度成正比,所以当人们对某事物没有渴求时(也就是渴求度为零时),那么,某事物也就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

五、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觉的

幸福是需要有感觉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实上已经获得了满足,但当你没有感觉或感觉不到渴求被满足的时候,你仍然是不会有幸福的感觉的。

六、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获得是需要有愉悦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获得了满足,但此时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么此时的渴求被满足的感觉仍然是难以获得幸福的。幸福就是知足 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但别人仍在苦苦追求的,甚至一生都在追求不到的感到庆幸,感到知足。人的幸福三要素需要、条件和活动之间必然的、稳定的、本质的联系和客观存在的发展趋势。

1.1.1 幸福的目的性

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人们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对幸福涵义的理解因理想,追求的内容不同而不同。无产阶级把幸福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上,认为人们的幸福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还包括精神生活;个人幸福依赖于集体幸福,集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幸福不仅在于享受,更不仅在于个人的享受,而主要在于劳动,创造和斗争。渴求就是人们希望实现某个不太容易实现的事情的愿望。仔细体会一下不难理解,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报刊文章,电影电视里每一个令人感动的关于幸福的故事,无不都是主人公在有渴求的状态下,并且在渴求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的时候才获得幸福的。任何人任何一个幸福的获得都来自于渴求,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追求幸福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但剥削阶级把个人幸福看得高于一切,并把个人幸福建立在被剥削阶级的痛苦之上。无产阶级则把争取广大人民的幸福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看作最大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人要学会自我满足。这里说的自我满足,不是骄傲自满,也不是阿Q精神,是对环境的适应。人应该学会改变环境,但更要学会适应环境,要做到这两样都有不容易,这是人生存的能力。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就可以了。人应该有理想、有愿望,有生活的目标。欲望和愿望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强烈要求,而后者是人主观世界的一种目标。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应该克制,不能放纵。品质高尚的人,不一定没有欲望,而是能克制欲望。从能克制欲望到无欲,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修养品德的过程。无欲则刚,是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在生活上可以不满足现状,但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合法的手段去获取。

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哲学与人生《论幸福》 篇2

一、理解儿童哲学, 统一思想认识

引导教师对哲学再体会。学校利用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教师从中国革命近代史的发展来感悟哲学的魅力,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到文革时期的极端主义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 到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 经过一番回顾、交谈, 教师们再一次体会到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哲学, 人们必须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与社会的发展。

引导教师对儿童哲学“初学习”。教师对哲学是熟悉的, 但对儿童哲学却是陌生的。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和自主培训等途径, 带领全校教师学习“儿童哲学”, 了解其内涵。通过学习, 教师们了解到:美国学者李普曼是儿童哲学的创始人, 196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儿童哲理小说《哈里的发现》, 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儿童哲理小说标志儿童哲学的诞生。李普曼把儿童哲学定义为“一种运用到教育中、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水平的、熟练的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学生的哲学。”儿童哲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 充分开掘儿童好奇的天性, 培养儿童发现、辨析、判断、创造能力的学问, 重在对儿童进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训练, 初步掌握批判性思考与反思性思考的基本方法, 培养儿童逻辑与认知能力。

引导教师对儿童哲学“再理解”。在了解儿童哲学内涵的基础上, 学校党支部在学校网站发出讨论话题, 教师交流儿童哲学与教育引领学生幸福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师们对学校提出的“儿童哲学”这门课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并对本班级、本学科如何贯彻“儿童哲学”课程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学习与交流, 教师们统一了思想认识, 也夯实了儿童哲学的理论基础, 为校内的实践探索做好了铺垫。

二、实践儿童哲学, 探索操作过程

首先, 做好学习儿童哲学氛围的创设。一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渲染儿童哲学, 在教学楼的走廊, 悬挂人生经典小故事哲理名言及由此而引发的启迪, 每个班级的墙壁文化中也设置了儿童哲学专栏。二是学校购买了大量的有关人生哲理性的书籍, 广泛地向全校师生推荐有关书目, 并全天开放学校图书馆。三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 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儿童哲学专栏, 设置儿童哲学简介、儿童哲学故事、儿童哲学教案和儿童哲学讨论区, 全校师生可在网上浏览并留言互动。四是将儿童哲学与教师的政治学习和学生的读书活动相结合。党支部牵头利用每周三下午组织赏析人生哲理故事或开展时政沙龙、师生哲理故事征文比赛, 在师生中间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其次, 做好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按照李普曼的建议, 儿童哲学课每周上两次, 每次一小时。每堂课要阅读一段李普曼的哲学小说, 由学生们提出问题, 选出一个主题进行集体讨论, 教师还可以根据讨论计划提出问题以便拓展讨论的范围, 或者通过准备性的练习发现特定的主题进行哲学讨论。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 我校在探索儿童哲学的教学进程中做了一些调整。我校根据校情确定每周五下午第七节作为儿童哲学校本课程时间, 为学生们进行思维碰撞、畅谈人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儿童哲学课的课程内容由教师自行开发, 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 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哲学理念, 涉及哲学的思考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将这门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一、二年级) , 主要以听故事、讲故事为主, 鼓励学生在听、讲故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第二阶段 (三、四年级) , 在讲故事、编故事的基础上, 让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 并进行解答、释疑;第三阶段 (五、六年级) 以生活故事、时事故事为主, 对发生在周围的事情能够辩证、客观地分析、评价。刚开始, 教师上的校本课程上得像思品课或主题班队会对探究的话题, 缺少一定的哲理性。逐渐地, 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是幸福?明星们幸福吗?爱的真谛是什么?做个诚实的人难不难?成熟与年龄有关吗?在儿童哲学课堂上,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追问、表达不同的观点、思考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互动的, 学生们畅所欲言, 在提问、思考、感悟中提升了文化素养, 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再次, 深化课程实施尝试编写校本课程教材。2005年开始在全校推广儿童哲学课, 但由于国情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我们无法将李普曼教授编制的“哲学小说”作为教材引人课堂, 当时也没有国内的同类教材可以借鉴。于是,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 开始尝试编写《儿童哲学》校本教材。

第一步, 明确儿童哲学课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尊重儿童, 引导孩子们成为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第二步, 设立儿童哲学教材年段目标: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第三步, 确定儿童哲学教材故事的选用原则:贴近儿童生活, 具有阅读性和哲理性。第四步,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组织骨干教师设计教材的样例。依据学生年级特点与目标, 按不同的主题, 为六个年级的学生精选了100个哲学小故事。每个年级中分为三至四个主题篇, 在主题篇之下有三至五则小故事, 每个故事后附有“启示”, “启示”用简洁的语言为学生进行哲理提示, “启示”后接有“思考”, “思考”则是结合故事让学生展开思维, 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辨。在多次研讨和修订的基础上, 初步形成了《启迪幸福人生的100个小故事——建设小学生必读哲理故事》一书。

三、感悟儿童哲学, 启迪幸福人生

儿童哲学一直作为我校对孩子道德教育的载体, 通过辩证地对待一些哲理小故事和社会时事等, 让孩子们更加懂事和成熟, 从而加强学校的人文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随着近年对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实践的深入, 学生的变化日趋显著。

一是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是非观念, 并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例如通过对《生命与尊严》的学习, 孩子的变化颇为明显。孩子们就《生命与尊严》这个小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生命和尊严, 到底哪个更重要?接着, 学生们又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感想, 他们纷纷表示“要尊重来自农民工家庭的同学”、“要给学习不好的同学以尊严”等。“以前老师讲一百遍的道理, 学生们都‘这边听那边扔’;而现在仅仅通过一次儿童哲学的教育, 他们就对尊严的理解都很深刻, 学生中间互帮互助的气氛也因此蔚然成风。”班主任王老师高兴地说。

二是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创造能力在提高, 学生思维敏锐, 头脑灵活。无论在儿童哲学课上, 还是在其他学科课堂, 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 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例如, 他们在阅读小故事《羚羊和狮子的家教》中自悟到“要想成功就要比别人更快”就是个例证。同时, 孩子们的变化在研究性学习中更是得以充分显现。每年学校都要组织研究性学习汇报, 各班结合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众多、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的特点自订地域研究主题。例如, 五年一班就结合班级学生来源设计研究了“我爱家乡的黄梅戏”这一主题。孩子们自主分组做计划, 组内进行讨论、研究、调查, 通过收集资料, 对黄梅戏的历史、发展、角色和代表作等内容进行研究, 并跟班级来自安徽的同学学唱黄梅戏, 最后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的灵动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是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享受学习的幸福。孩子们在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 就像《画一片绿叶》告诉我们的:不放弃希望, 有梦想就有未来。孩子们在哲学思想的熏陶下爱上读书, 在书香的浸润下, 一些学业基础薄弱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在慢慢变为儒雅少年。在学校的书香文化节上孩子们展示着学习儿童哲学的感悟;慷慨激昂的演讲展示他们清晰的论点、充分的论据和富有逻辑的论证;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滕毓旭、满涛面对面, 娓娓道来对童话的理解。学生们在收获着阅读的习惯, 体味着学习的快乐。

哲学与人生《论幸福》 篇3

下面我们就具体对照这三个规律来进行探讨:第一,尽力去知道整个人生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与不该做的判断标准,往往在于一个特定社会中所订的规范。社会规定行人走路要靠右边,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否则就违反了交通规则,会遭到警察的处罚。这表示你不能任意穿越马路,否则得不偿失,省了一分钟却赔了一千块,多划不来。这时,你必须分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家庭到公司、社会,都要分清楚。该不该做有时往往是一种外在的压力,但只要在特定范围中,掌握住原则即可。

②努力实行理性的指示,不受情绪、欲望的太多影响。我们都十分清楚什么是理性、什么是欲望。理性告诉我们不要去做的事,欲望出现时,我们还是做了。因此,笛卡尔建议我们,要设法按照理性的安排去做。然而,我们有时会怀疑,一旦按照理性行事,反而得不到幸福。按时上下班,从来不跷课,对父母言听计从,和别人约会从未迟到……试问这有什么乐趣可言?这样的生命似乎太过平淡,毫无刺激与新鲜的感觉。这时,你必须衡量这种新鲜的感觉与恒久的心灵平静,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幸福。

下面我给大家讲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船王哈利曾对儿子说,等你到了二十三岁时,我要将公司的财政业务交给你。谁想,在儿子二十三岁生日这天,老哈利却将儿子带进了赌场。

儿子小哈利从未进过赌场。老哈利给了小哈利两千块钱,让小哈利熟悉牌桌上的伎俩和手段,然后告诉他,无论如何不能把钱输光。

小哈利点头答应。老哈利却十分不放心,嘱咐儿子一定要剩下五百块钱。小哈利心说,这还不好办吗,你说剩多少,就剩多少。然而他却没想到,很快就赌红了眼的他,竟然输得一塌糊涂,一分不剩,早把父亲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原来父亲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

走出赌场,小哈利十分的沮丧,说他本以为最后那两把能赚回来,那时他手上的牌正在开始好转,没想到却输得更惨。

老哈利说,你还要再进赌场,不过你已经输掉了本钱,我不能再给你。咱们事先有约,这需要你自己去挣。

不久,小哈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去做小时工,挣到了七百块钱。他再次走进赌场,这一次,他给自己制定了政策,只能输掉一半的钱,到了一半时,他一定离开牌桌。但是,他输到自己制定的界限时,脚下却像被钉子钉住了一样不能动弹,他没有坚持住自己的策略,虽然也有斗争,但还是把钱全都压了上去。

这一次,他依然输个精光。

父亲在一旁看着他,一言不发。走出赌场时,小哈利对父亲说,他再也不想进赌场了,他只能做一个输家。而且他的性格也只能等到把最后一分钱都输光为止。

父亲说,不,你还得再进赌场,赌场是这个世界上角斗最激烈、最无情、最残酷的地方,人生常亦赌场,你为什么不进呢!

小哈利只好再去打短工,他再次走进赌场时,是半年后的事了。这一次,他的运气还是不佳,又是一场输局,但他却冷静了许多,沉稳了许多。当钱输到一半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赌桌,走出了赌场。

虽然事实上他还是输,但在心里,他却有了一种赢的感觉,因为这一次,他战胜了自己,他没有把自己输个精光。

老哈利看出儿子的喜悦,说你以为走进赌场,是要赢谁?你是要先赢了你自己!控制住你自己,你才能做天下真正的赢家。

从此,小哈利每次走进赌场,都给自己制定一个界限,在输掉百分之十时,他一定会退出牌桌。再往后,熟悉了赌场的小哈利竟然开始赢了。第一次,他不但保住了本钱,而且还赢了几百块。

一旁的父亲警告他,现在他应该马上离开赌桌。可在如此顺风顺水的时候,小哈利怎么肯放手,接下来,果然他又赢了一个百分之十五。小哈利无比兴奋,眼看就要赢到一倍的数字。这是他从没有遇到过的场面,他兴奋不已。谁知,就在这时,形势急转直下,几个对手加大了赌码。只两把,小哈利便全部输光。他惊得一身汗下,这时他才想起父亲让他离开的那个时间,如果他能那时离开,他就是一个赢家。可惜,他在已经赢的时候,却又一次做了输家。

一年以后,老哈利再去赌场观看小哈利的赌风,这时的小哈利已经像一个老手了,输赢都控制在百分之十左右,不管输到百分之十,还是赢到百分之十,他都会离场,就是在最顺手的时候,他也会放手,并毅然决然地退出来。老哈利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上,能在赢时退场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而这样的人,天下少之又少。而他的儿子已经做到了。

老哈利终于决定,将自家的几百亿的财政大权交给小哈利。

小哈利十分吃惊,因为他还不懂得公司的业务。

老哈利却一脸轻松地说,业务是小事,今生多少人失败,并不是因为不懂业务,而是对自己情绪的失控和对自己欲望的无休止性。天下人,不是把握不了财产,而是把握不了自己。这个,你已经学会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总是有着情绪和欲望,而且很可惜人大多都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如果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欲望,那么就可以让自己过上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论庄子人生哲学 篇4

论庄子人生哲学

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端于个人生存和生活展开的困境,通过对人生困境--来自自然的生与死、来自社会的命与礼、来自自我的情与欲的.观察、体验和分析,以自然为基础提出超脱的方法--追求精神上的超脱.“逍遥”是庄子憧憬和追求的精神自由的境界,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作 者:柴忠月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B223.5 关键词:人生困境   逍遥游   相对自由   绝对自由   超脱  

哲学与人生《论幸福》 篇5

读《费尔巴哈论》浅谈哲学对人生对社会的意义

这就像读读后感而产生读后感一样,即使没有以讹传讹,尽力最大化地全力理解原作并且其实已经是理解原作所谈的原作的一般。好在也只是在谈个人观感,或者说恩格斯那篇文章也是在谈个人观感,只不过他自觉不自觉地便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理解;而我,虽然在文章的某些地方或不解或赞同,并没有清晰地感觉或者了解到自己是在如何地看这篇文章。而这也是我看完之后所产生的矛盾并且引发的一连串的感慨: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究竟是指导性的还是激励性的,一个人对哲学的相对感觉,客观地理解对于这个个人来说是不是最有意义的。这个问题仿佛可以双赢地解释清楚,又放佛无论哪个结果都在原地兜圈子。再或者,究竟思考这些哲学命题对人生对社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首先,是哲学对于一个人的指导作用大,还是影响作用大。这里的影响,自然便不是上文所说的指导,而是更偏向一个人对于哲学所产生的理解(不一定是正确的,甚至是倾向不正确的)而引导一个人所进行接下来的生产实践活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我觉得所谓“正确的引导”,即理解了哲学的意义,并以以此来指导实践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来首先接受的思维和行动模式。显然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分析,宗教是一种主观臆想,歪曲现实存在的事物,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其巨大的作用,不管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宗教所引发的狂热和教徒显示出来的坚韧的态度和可畏的决心都彰显着其力量。一些,甚至是普遍信教的民众心中都有所依托并且活的踏实且快乐,如果用各种方式逼迫他们接受先进而科学的思想即没有神的存在,那无疑是痛苦的过程。“自然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这对思想来说是一种大胆的解放,然而没有任何大胆的解放时一下子被人接受和喜爱的,而越是接近所不知的真实,人们便越有可能被表面上的荒诞所吓倒,日心说是这样,自然科学的其他发现也是这样。而且不只是关于有神与否,那些起着“指导”和“启示”性质的哲学,对人的影响并不一定比人们误解了这些哲学而从而按照个人理解来了积极有效。正确,向前发展不一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愉快的,我不理解这些接近“真理”的理念,但却有可能活的更好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有可能成立的,然而为什么大家都不畏艰险地去了解和探索,我想这还是和历史发展有关。

由于每个人不管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这些本身已经产生了对发展有巨大影响的变量之外,还是存在着根本的个体差异,所以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总是不同的,也许在一个大方向下表现出了某种集体的倾向性(即使是错误的),但是还会有在长远的历史的角度审视下做出“正确”决定的人或者人们。否则历史也不会呈现这种发展。并且否定历史是英雄主义的发展论虽然已经被普遍接受,不得不承认有人提出和支持必然是因为不只是稳固的表现,虽然在今天看来是“合成谬误”一般的认知,然而在当时,或者说在人们最初提出各种理论的时候,是没有马克思理论来指导他们实践的,没人告诉以前的人们天文历法,生物化学;原因也很简单,是那些人在我们之前进行了不管正确与否都意义巨大的研究并取得了结果,一点一点历史走到了今天。或者说,就是因为历史本身,或者说所有生物本身,如果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将来也被证明是正确的话;有一种类似“永动机”之类推动发展的力量让人们在这个已有的物质世界生存的同时不断更好的生存,并且其他物种也在做一样的事情:某种橡树会随机地在某些年份突然自动减产,使食用其种子的生物——某种程度的天敌:因为阻碍其播种,而因食物短缺受到威胁。这是最近的研究结果,且不说以前的人们细致观察到如此境界与否,即使发现,研究的手段有限也可能导致人们发现现在发现的这种显然相较而正确的观点,取而代之人们更加有可能认为那是可以预言的神树。那么,这个推动发展的人类共享的信念或者精神,并不必是哲学。我是学习理科的,在自然科学里总是有许多条条框框或者定理公里。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好,霍金的宇宙大爆炸学说也罢,的的确确在以我目前的知识水平来看这些才是真理才是真真正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对科学对人类的贡献远比老庄逃离现实闭门造车出一些指导人们思维的东西要强。但是随着在网上查阅一些资料来看,人们对于哲学的地位还是很看重的,至少人们推崇哲学。我的理解的有用的哲学:是若是把这些定理公式具象化,或者引导大家有所思考和认识,那便是哲学。或者说,之所以不管是其他科学,还是哲学走到了唯物辩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个地步,是因为历史发展的特质和哲学的特质很好地契合在了一起,历史总是需要更先进更完善的东西来“以旧换新”,不管是以何种方式。而哲学便是总结怎样认识这个世界,从而指导(正确的方面)怎么更好地改造世界,当然,虽然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向着“更好”的方向,不管是直来直去还是曲线救国;发展和前进着,我们总是需要一个可以超越学科界限的学科来做统筹和安排。这便是所谓的哲学。像前文所提到的,为着历史的向前发展,人们有意无意地探索和改造世界。也不管目的是有意的,还是被“顺便”的,至少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绝大多数都是认真而虔诚的。我想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这篇读后感中,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某种程度比虽然也需要观察实践和分析的哲学来说更要简单一些,毕竟思索的是思索本身这件事情。从前学习马哲的时候,总在想为何有人可以那样去想这个世界,比如只存在于内心之中,比如历史其实是主观的。然而在看了些这方面的书之后,不说理解了多少,却觉得其实都是有些让人信服的观点了。虽然只从事情上来说很好理解,深入地去想一件事情,会有可能混淆,又何况总是在想这似是而非的观点,他们并没有指导,或者只有错误的指导,推翻或者附和,都是一种努力和尝试,并且值得赞赏。

其实读恩格斯的文章并没有所谓一些感觉,只是更多的启发我对哲学的思考。对伟人评判在这么多年的教育下早已经使我不懂得去思考和去评论。

哲学与人生 篇6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C.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天为阳,地为阴”

2.在我国,红色因喜庆而被人喜爱。有人传言称2013年本命年禁红色,红腰带、红绳等一概不能用,认为红色属火,穿红色会破坏五行平衡。从哲学角度看,这种传言属于()

①唯物主义观点

②唯物主义观点

③从实际出发

④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说法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A.“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B.“行百里者半九十”

C.“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D.“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A.主观条件

B.客观基础

C.发展道路

D.现实依据

5.世界歌坛超级巨星帕瓦罗蒂年轻时拿不定主意做教师还是歌唱家。他父亲对他说:“如果想同时坐两把椅子,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择一把椅子。”这启迪我们()

① 人生发展有多种可能性,但只有一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② 只要努力,最好的可能性一定转化为人生发展的现实 ③ 无论什么样的客观条件都不能阻止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④ 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能动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下列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成语是()A.量力而行

B.好高骛远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7.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的运动是内在动力

8.对右图漫画的哲学寓意正确解读的是()A.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敢于运动就等于成功行动 D.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9.古希腊有一个故事:某人借了别人的钱,到期不还。债主上门讨债,欠债人说:“一切都是变化的,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以前的我,所以我不欠你的债。” 债主气愤的打了他。在法官面前评理时,债主说:“一切都是变化的,现在的我已经不是打人的我,所以我没有打人。”这两人的说法都是()

A.否认了运动的稳定性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片面夸大了相对静止 D.否认了事物的稳定性 10.下列选项属于规律的是()A.红灯停绿灯行 B.价格时涨时落 C.万有引力 D.中职生守则

11.“拔苗助长”的漫画是在批评()A.没有实际行动者 B.不善于和敢于行动者 C.没有发挥自觉能动性者 D.不按规律办事者

12.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13.自觉能动性是特有的能力。下列不属于自觉能动性的是()A.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 B.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C.以创造性的活动改造世界 D.蜜蜂建造的蜂巢巧夺天工

14.“巧妇能为无米之炊”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人有能动作用

B.人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C.做事情要发挥自觉能动性 D.人的意识能否反应客观事物 15.右面漫画的哲学寓意()A.只要耐心等待机遇总会来的 B.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

C.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D.思想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16.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周易》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是()

A.发挥自觉能动性能改造规律

B.人的自觉能动性决定自然变化 C.改造自然要保持自然原貌

D.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17.一位小提琴家在音乐会上演奏,突然G弦断了,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即兴创作了一首重头到尾可以不用G弦的曲子,演奏非常成功。这说明()

① 成功总是以挫折困难为基础

② 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发挥自觉能动性 ③ 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

④ 知识和能力储备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一位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颗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的掉落下来,悲伤地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叶,病人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A.精神力量可以决定物质的力量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意识是人脑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9.原产于美洲的巴西龟引入中国后,被不少人当成宠物饲养。然而,研究发现,繁殖力和捕食能力都很强的巴西龟,进入野生环境,就会争夺本土龟类的生存环境,使本土龟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世界自然保护动物联盟将其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呼吁人们警惕巴西龟的侵害。这一警告得依据是()

① 否认自然界本生固有的联系,建立事物间新的联系 ② 认识联系的客观性,不要人为的改变自然界生态平衡 ③ 应注意到不同的联系对事物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④ 保护本土生物的生存环境,应消灭最危险的入侵物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农历丁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和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联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关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21.漫画《顾“钱”不顾后》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发展经济必须坚持()① 联系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 ②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③ 不能否定事物固有的联系 ④ 防止片面的孤立的看问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2.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强调了()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C.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D.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23.专家指出,人们随手一扔的一次性卫生筷,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C.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4.“君子之交淡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A.适度

B.互惠互利

C.因人而异

D.主动热情 25.下列运动变化中,属于发展的是()

A.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B.用电子计算机算命 C.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D.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6.人们的通信工具从跑马送信到电报电话到手机网络;手机的体积越来越小,但功能却越来越多。这表明()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杂乱无章的 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27.下列成语、俗语中,与“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善不及不足以成名,恶不及不足以灭身 28.“放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事件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D.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29.“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的这段话说明()

A.顺境对于人的成长是不利的 B.逆境不利于人的成长发展

C.逆境也有积极的一面,逆境能使人变得坚强 D.遭遇逆境的人肯定能有所成就

30.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储存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就是事物发展 31.文化百花园色彩斑斓,热烈有热烈的灿烂,浪漫有浪漫的绚丽,含蓄有含蓄的温婉,圆融有圆融的柔美。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多样性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具有同一性

32.漫画“这张纸是黑的”其实我们要()① 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 ② 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③ 重视量的积累 ④ 全面地看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3.央视的一段公益广告把FAMILY(家)解读为:小的时候父母(Father And Mother)为我(I)操劳„„长大后,父母渐渐的衰老,给我承担起责任、为父母遮风挡雨了。FAMILY(家)就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这段温馨的公益广告对我们建立和谐家庭的哲学启示是()

① 父母与子女在责任面前的角色是相互转化的 ② 父母与子女只有统一没有对立

③ 父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一切听父母的

④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与被爱是相互促进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4.堡垒容易从内部攻破,体现的哲理是()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缺一不可

D.事物的变化发展有时可以没有外因

35.“严师出高徒”与“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哲学上分别强调了()A.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B.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C.外因和内因的作用

D.量变和质变的作用

36.与“世间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蕴含的哲理不同的说法是()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C.时势造英雄,家贫出孝子

D.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37.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下列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农民播种小麦

B.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C.警察侦破案件

D.科学家进行物理实验 3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B.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 C.有时候实践比知识更重要,有时候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D.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

39.下列说法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A.“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0.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4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① 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② 波浪式的前进 ③ 直线式的上升

④ 螺旋式的上升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42.下列对成功与失败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是截然对立的,无法统一 B.两者相互依存和渗透,相互转化 C.两者都是实践和认识的表现形式 D.成功具有反复性、失败具有无限性

43.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客观”和“主观”

D.“主观”和“客观”

44.水有三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但都是氢和氧原子结合成的,其分子式都是H2O。这一自然科学常识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B.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C.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5.以下成语可以体现现象与本质关系的有()

① 绵里藏针

② 似是而非

③ 皮笑肉不笑

④ 声东击西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6.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

A.本质离不开现象

B.现象离不开本质

C.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

D.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47.“知人知面不知心”“刀子嘴豆腐心”“笑里藏刀”,这表明要了解一个人,必须()A.透过假象抓住对真相的认识

B.透过现象抓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透过本质抓住对事物的假象的认识 D.假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48.“月亮绕地球转动”“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等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东西——万有引力。这表明()

A.同一现象只能表现同一本质 B.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C.现象、本质都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D.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 49.望、闻、问、切合称“四诊”,是中医诊断病症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病症进行分析时,强调“四诊合参”。这一过程表明()

① 要坚持分析和综合相结合② 贯穿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原则

③ 完成了认识的任务

④ 要反对片面的观点和主观臆断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50.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下列对爱因斯坦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获得知识的价值不大

B.合理想象会促使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 C.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

D.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就能推动事物发展

51.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

A.比较分析法

B.类比法

C.分析综合法

D.矛盾分析法 52.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止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止不动的臭水坑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只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53.从前,有一家农户种出了一只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做什么用呢?用来装酒水,恐怕会绽裂;如果把它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有没有这么大的缸。农户左右为难。有人听说这件事后说,让谁放在葫芦的外面,把葫芦放在水上当舟用,这不是很好吗?这告诉我们()A.创新就是否定一切

B.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C.有了创新意识就能成功

D.打破常规就是创新

54.蒸汽机被内燃机车所取代,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都是()A.市场竞争的结果

B.市场成熟的结果 C.技术变革的结果

D.制度发展的结果 55.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之后又出现了张勋复辟帝制、袁世凯称帝等历史事件,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的发张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增加 C.有些事物会出现倒退 D.事物的发展就是前进

56.下面对成功与失败的理解错误的是()A.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B.对待成功和失败要有正确的态度

C.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失败,学会让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D.人生只能有成功,不能有失败

57.明辨是非,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① 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② 努力学习③ 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④ 培养创新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A.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B.书本知识是浅显的,而且不一定正确,还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C.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还要积极参加实践 D.要获得真正知识,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59.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世界各国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规律是客观的,有些自然规律无法掌握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测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60.2013年春天,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连续出现“H7N9禽流感”感染病例,江苏省中医药局组织专家结合江苏地域特点,制定了《江苏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这一方案提供了预防、诊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多个中医药方。这表明()

①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③ 要善于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

④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1.利用基因技术对免疫细胞进行改造后可以使他们更有效的杀灭癌症细胞,这种方法已被成功应用与治疗白血病,研究人员认为他对其他癌症可能同样有效。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②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③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④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2.雅安芦山地震救援行动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坚守“永不放弃”的求生理念,不管发生多大灾难,我们都可能从废墟的阴暗中爬出:只要坚守“永不抛弃”的救援理念,不管过去的时间多长,我们都可能从废墟中发现生命的迹象。上述材料与下列流行语对应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中国式——善于把握主要矛盾

B.接地气——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 C.零距离——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D.正能量——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答案:

1~5

ADCBD

11~15

DCDBB

21~25

BBDAC

31~35

CDDAC

41~45

CBBDD

51~55

DCBCA

61~62

AD

6~10

ABDBC 16~20

DDBBA 26~30

DDACC 36~40

DBBDD 46~50

DBBCB 56~60

哲学与人生《论幸福》 篇7

【关键词】《赤壁赋》;哲学意蕴;人生启示

中国分类号:I106

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这一时期的苏轼在人生哲学思考以及诗文造诣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赤壁赋》是苏轼在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文章中除了营造出清幽的意境,其中含蕴含这深刻的哲学意蕴与人生启示。

一、《赤壁赋》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苏轼在黄州不仅仅是他思想发展的主要时期,也是苏轼思想成长的关键性时期,从始至终,儒家思想都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主导性思想。苏轼出生于文学世家,其父苏洵是一名著名的古文名家,对他进行了悉心的指导,苏轼雄才大略,但是却被贬黄州,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一度有厌世的念头。他的志向一直都是报效国家,但是却郁郁不得志。

在《赤壁赋》的开头,作者描写了清风、水波、明月等景色,在这种皎洁的月光之下,作者产生了忧伤与思念之情,后来,又描写了“饮酒甚欢”、“月出于东山之上”等情景,他借助屈原忠君爱国的情操来表达自己的抑郁之情,虽然遭受到巨大的打击,但是也依然不为世俗苟合,《赤壁赋》中还采用大量迂回的表现方法,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观念。

苏轼虽然被贬,但是依然思念自己的君王,但是却与之产生了分歧,因此,苏轼智能在悲愤、失意的痛苦中哀叹显示,《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正是代表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也无所作为,只能够将自己的悲愤与忧思寄托在抒情中,期盼自己能够获取到精神慰藉。

可以看出,苏轼的思想与屈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他身处逆境,依然挂念自己的君王,之所以产生这种情感,就是由于自己对国家社稷怀有的信念。

二、《赤壁赋》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宋朝的思想十分的开放,受到儒、释、道学术思想的影响,苏轼的作品中也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苏轼之所以会思考人生,正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让他热爱人生、热爱生活,道家思想让他淡泊名利。无论自己处于何种境界,思想与抱负都是不变的,当然,苏轼对于下层贫苦人民的苦难也有着深刻的感知,他将儒家的坚毅精神与道家超越时空的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这几种思想观念的叠加组成了苏轼的人生观。在被贬之后,他的生命轨迹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的创作风格。

而《赤壁赋》中表现的人生意识、宇宙思想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呈现出了一种洒脱、豁达、乐观的气度与风范,在苦难中依然怡然自乐,苏轼继承了道家思想观念,并未绝对的看待问题,而是注意到了各项事物中的辩证关系。他将人生、历史与自然放在了大的参照系统中进行分析,万物平等,事物与事务之间并没有差别,可以看出,他乐天的生活态度与道家思想是有密切关系的。

三、痴心不改的理想与追求

人生的道路是充满坎坷的,在伤害、不幸与疼痛发生时,苏轼依然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坚强,在被贬黄州时,苏轼的身份是一个犯人,在这一个阶段中,苏轼的思想与心态逐渐的由苦闷变为和谐。苏轼走入了灵魂的淡薄中,虽然逆水行舟,依然坚强,在江边的风月之间他寻找出了生命的本质,他将自己生命的精力转化为深刻的人生感悟,让自己真正的做到了从容自如、心如止水,这种人生,无疑是充沛的。要想获取到人生的真谛,必须要有超脱的思想,苏轼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与他豁达的胸襟是密切相关的,他有过辉煌的过去,一招被贬,无人问津,他没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反而用豁达的胸襟接受了自己的一切,虽然也有过彷徨与困苦的阶段,但是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乐土,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正是由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

此外,苏轼也有着强大的政治抱负与雄才大略,这种雄才大略潜伏在他的内心思想中,但是,却充分的在暗中发挥出了应有的力量,一个人,既是渺小的,又是坚强的,从这种柔弱中迸发出来的韧性正是一只激励苏轼向前的力量。作为高中生,我们也应该深刻的汲取苏轼的思想观念,树立起远大的报复,但是又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走上人生成功的巅峰。

四、结语

总而言之,苏轼的《赤壁赋》中蕴含着超凡脱俗的胸襟、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抽象的观点有着丰富的感染力,将诗情与哲学实现了良好的融合,真正的做到了情景交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在阅读《赤壁赋》时,读者既可以得到艺术资源上的享受,又可以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参考文献

[1]王一涵.逍遥齐物追庄周——试论苏词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5)

[2]杨桦.悦目、会心、畅神和超越——苏轼《赤壁赋》自然美审美心理过程管窥[J].名作欣赏.2003(02)

上一篇:王浩峰5.23学生下一篇: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