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

2024-05-28

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共9篇)

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 篇1

树无根不活,企业文化无根不立。

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都不可能是凭空全新产生的,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企业文化的形式及其内容一定有其历史渊源和路径依赖性。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所以,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原有企业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要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被证明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这些观念被认为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营的基础。同时必须记取:作为一个文明发展古国,历史文化传统有益于今天文化建设之处多矣,把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企业进行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人曾说,世界上所有民族中,有三件最可怕的事情:一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二是永不磨灭的犹太精神;三是中华民族的同化力量。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最终仍然傲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种强大文化融合征服力量。所以,中国的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是有资源优势的,如果能够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文化资源尤其是整合传统文化,必将在该领域大放异彩,中国企业发展不可限量也。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师承国学大师南怀瑾,深感“国之兴衰在民之觉悟”,把儒、释、道学的很多行为法则引入了企业。外界还传说,海南航空中层以上干部会见客人时以佛家手势代替握手礼。湘财证券则在公司里建设了易学博物馆,八卦、天象成为令大家心灵相通的语言。

企业文化的精神气质可以融合全球,但是其表现形式一定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释道三家。

儒学思想和企业文化

儒学“六术”——仁(爱)义(杀);礼(外)乐(内);圣(行)智(明)后来变成了“五行”。其实管理哲学说到头不外乎这“六术”。仁,福利、自我实现;义,忠诚纪律;礼,组织、形象;乐,和谐、交流、舒服;圣,知行合一;智,正确决策,用人得当,开发培训。

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学者彼得“伯格教授认为:“儒家文化展现出了经济的动力。中国移民在世界各地都很成功,尤其是在东南亚,便是个例证。”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大大得益于儒家文化。

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首先将《论语》运用到企业管理,他开设了“《论语》讲习所”,倡导“论语主义”、“道德经济合一说”、“义利两全说”、“论语加算盘说”,认为“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即讲道德、信用可以带来物质利益,而在牟利时要讲究道德、信用。他说:“我的经营中虽饱含着辛苦和惨淡,但是由于常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日本东芝公司总经理土光敏夫,丰田公司创始人丰田佐吉、丰田喜一郎等人都喜欢《论语》,丰田喜一郎还将“天地人知仁勇”用作自己的座右铭。日立公司创始人小平浪平把儒家的“和”、“诚”列为社训。住友生命的会长新井正明以“其身正,不令而行”为座右铭,松下幸之助则认为,企业家要仁爱惠众,生产出象自来水一样多而便宜的产品以回报社会。目前在日本,不少企业家把《论语》作为日本工商企业的“圣经”,把其中的思想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方针。松下电器公司迄今还在其商业干部学校中,把儒家经典作为商业道德课的教材。

韩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真正祭祀孔子的国家。每年春秋两季,韩国都要在成均馆的大成殿举行孔子的祭祀典礼,政府派高级官员参加。韩国成均馆大学安炳周教授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指出:“儒家思想对防止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私欲、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和社会思想的堕落,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因为在价值观方面,儒家文化倡导为别人作牺牲和忘我精神是受到普遍尊重和赞扬的良风美德,这些传统思想正是西方所没有的。”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象。作为企业文化之根基,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一、天人合一

德国波尔教授指出:“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谓“天人合一”有三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是重视人文,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思想,它说明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周围的一切的关系。

“天人合一”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取诸社会,还之人群”的企业经营哲学。它要求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不断满足社会正当需求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制造或销售某种产品的过程。从企业构想,到商品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分销的规划与实施的全过程,不仅要努力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欲望,并由此获得利润,同时还要求整个经营全过程都要与消费者和全社会的长远利益相符合、相一致。正确处理企业自身利益与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全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诚信经营,统筹兼顾,求得三者或者多方利益的平衡、统一。

中国的传统儒商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儒商精神首先是引道入商的大气魄。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商绝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经商的同时还要有大眼光、大手腕、大气魄,具有大商贾的长远战略目标,就如同《商道》指出的“财上平

如水,人中直似衡”,而北京同仁堂历代恪守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传统古训以及“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更是这方面的典范。

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清晰的表达了人类期望“天下一家”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企业固然要赚钱,但是更应该是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为人类的美好明天而奋斗。其实这在西方诸多大公司已经得到很充分的体现。

一个企业未必要树立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但是追求一定要高远。《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这个意思。这就要求企业,当自身利益和消费者、社会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企业首先考虑和保证的是社会整体利益,其次考虑和保证的是消费者的利益,最后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这话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具体的利益纷扰中能够主动去做也不容易。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子贡有一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就是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别人头上。这条原则被认为是道德的底线和黄金律,也就是做人的起码标准。1998年,全世界100多个宗教组织代表集会发表“普世伦理宣言”,将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进宣言。

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在运作企业中也应该有这种观念,现在企业提倡双赢其实就是这个思想的引申。

四、感恩

西方有感恩节,中国自古也不缺乏感恩意识,中国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都与感恩有相通之处。但是中国的感恩意识在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太具体太功利。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做企业实际上是在做人。人是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无所畏惧一个不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这样的人组成的公司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君子施恩不图报,知恩不报是小人”,“受人滴水之恩,他日当涌泉相报。”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一个知恩感恩的人,时刻都想着为恩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会做出任何有损于恩人的事情;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不仅不思感恩、报恩,当个人利益与恩人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会不惜损害恩人的利

益而保全一己之私,这样的人最不可信、最不可靠!因此,报恩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品德。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一次家中失盗,一位朋友闻讯后写信来安慰他,他在回信中写道:“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份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面对失盗,罗斯福没有怨天尤人,反倒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气度和智慧?

蒙牛集团更是把感恩报恩当成做人的原则,他们把每年的感恩节当作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对待。“经营人心是蒙牛的终级目标,而感恩心是蒙牛文化的灵魂。蒙牛举办感恩节的目的是:关注员工的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营造心灵之间的感动,实现蒙牛人的伟大使命。”牛根生如是说,什么是中国人最深层的文化呢?那就是一颗真诚的感恩心。“以蒙牛事业为己任,不以蒙牛利益为己有。”源自对员工的感恩;“提供绿色乳品,传播健康理念”源自对消费者的感恩;“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源自对客户的感恩;“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源自对股东的感恩;“关注环保,回报社会”源于对社会的感恩;“98%的品牌是文化,98%的矛盾是误会”源自对蒙牛事业整个价值链条之间的相互感恩。

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

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处世态度对于在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中国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有着许多积极意义。以下即是就佛教精神对于企业文化的积极意义所作的阐述:

1、经世济众

为自己和别人解脱痛苦,是佛教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佛教虽则分为大乘和小乘,但是即便是小乘在追求层面上也讲究“穷则独善,达则兼济”,所以他们的自力拯救不能理解为只是追求自我个人的解脱,而是把自我拯救建立在通过个人努力并引导众生共同努力基础上。自度度他、自济济人,或说通过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过救济别人求得自己的救济,这是佛教中经世济众的基本精神。

企业应该吸纳经世济众的精神,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通过产品来为别人提供服务,当然对于企业的经营方式、所经营的产品,都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香港李嘉诚先生就曾经力排众议,否决开设赌场的董事会提案。企业经营的产品只有是利他的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才会给企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带来更稳健的经营风格,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长期的利润。企业树立了经世济众的精神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企业员工和社会知晓、认同这些精神,会为企业本身的经营带来极大帮助,也会对文化整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

2、众生平等

佛教教义不要求人绝对服从于某种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没有创世者与被创造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佛教中佛与佛弟子的关系,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觉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释迦佛创立了僧团组织后,没有以领袖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僧团中的一员,与普通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众生平等是佛教的一大特质和基本精神。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众生平等应该作为其基本精神之一,应倡导企业内部员工平等相侍。要本着“皆为赤子”的情怀,把企业的各级领导者看作是具有不同分工承担不同任务的普通一员,领导者不是带领团队去执行他所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而是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道去共同实现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同时,企业应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

3、重智尚真

佛教作为宗教希望寻求的是人的终极归宿,但是佛教却不是一种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强调发挥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过现象来看本质,洞彻声色,证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于佛教自认为其所认知或了悟的是客观的真理。佛祖不是真理的创造者,只不过是真理的发现者。佛教更强调“以法为师”。

重智尚真对于企业文化的价值,在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为事物表象所迷惑,崇尚真理、质问权威的精神。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法宝。在企业文化中应该鼓励员工去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并及时去修补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对于企业已有的文化要不断地在企业经营中去加以检验,以便适当扬弃。敢于对企业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挑战,就是企业文化中重智尚真的重要体现。

纵览古今,很多佛教信仰者以特有的佛教精神为人处事,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同样有很多人借助佛教精神建立起特有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出了独特魅力,为打造百年老店奠定了深厚的企业文化基础。双星集团在企业文化里引入佛教精神,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为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树立了典范。

道家理念与企业文化

小鹿吐出了满嘴的达梨薄草,孔雀不再舞蹈。

蔓藤甩掉褪了色的叶子,仿佛把自己的肢体甩掉。

那野鸭不理藏在荷花丛里的叫唤的母鸭。

它只注视着你,藕从它嘴里掉在地下。

——《沙恭达罗》描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道家讲究自然,崇尚朴素无为。而这种无为实质上是一种逆向选择,也就相对应的是有为。所谓无谓,并不是指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而是指不乱为,不妄为,要遵照自然规律的要求去作为。

《老子》一书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成都恩威集团就是根据“善利万物”、“柔韧”、“不争”、“处下”等道家理念确立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博大宗旨。

记得曾仕强在一次讲课中讲到,中国人下象棋都取黑子,以让代争,这其实就是道家文化影响所致,道家是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的。同时,道家注重生命的反省;让人回归纯朴和安详。道家的特色是柔、是自然、是无为。道家针对一切社会弊端进行最深刻的讽刺嘲笑,道家不主张无谓的争斗,更倾向于虚静。所有具有道家精神的人,更容易以“出世精神做人,入世精神做事”。

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 篇2

一、“和”与“和”文化

从字源学分析, “和”的金文字体构形是, 由及其简单的“禾”和“口”组成, 中国文字素来充满哲学象征意义, “禾”象征着粮食, 内涵便是五谷丰登、满足人类的基本物质条件, 而“口”象征人的需求, 内涵便是人的身心诉求, 物质材料与人类身心需求的二元统一, 便之谓为“和”。

“和”文化一直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学派——儒家所推崇。儒家及其尊崇个人理想与政治理想之间的契合, 这种和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儒家思想体系, 虽先进儒术并未成为现代思想体系的显学, 然而从中国思想体系中, 儒家思想无不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说是根源之一。

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等。“和谐”是“和”文化的浓缩, 是万事万物的主宰, 是现代社会构建的理想状态。人类社会顺应自然而存在, 人顺应社会发展而存在, 宇宙万物只有处于整体的和谐状态, 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企业也是如此。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 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以及这些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最为明显, 而人是整个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部分, 许多企业管理者并未拥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却成为企业竞争中的佼佼者, 是因为管理者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遗留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融入到了具体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去, 形成和谐统一的企业文化, 因此“和”是现代管理中必须借鉴和参考的重要部分之一。现代企业管理, 要求管理者统筹协调企业内外诸多因素, 在和谐的氛围下, 健康发展。

二、“和”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是物质材料和人的高度统一, 而人则是整个企业的核心。充分利用“和”思想, 尊重员工, 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 才能使得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1. 凝心聚力形成团队精神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 泰山移”是“和”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将“和”文化运用到企业管理中, 则要求全体员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 是一个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精神灵魂。它可以使员工目标明确、步调一致, 在此基础上实现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 将个人、部门的小目标融入到企业的总体目标, 将个人、部门的眼前利益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利益。团队精神强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成员间以患难与共、相互协作为荣。团队协作文化要求, 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求大同, 存小异”, 员工要时刻不忘企业的整体利益。良好的企业团队精神, 来自正确的管理文化。

2. 以人为本构建企业发展和谐氛围

与其他行业相比, 建筑行业具有项目分布散、人员流动性大、工作条件艰苦等特点。因此如何避免人员流失和引入人才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现今的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发展得以确立, 建议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已经从过去简单的和平转变成以职工为核心的需求满足体系, 现代企业利用管理心理学和个体想心理学的研究了解员工的心理诉求, 并形成以人文本、尊重和爱护人的和谐氛围。

同时, 要注重协调人与人, 人与企业间的关系, 在企业上下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并形成与之相符的人才管理机制和环境, 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尊重人才的思想和选择, 使每一个员工不是感觉处于被管制的被动状态, 而是处于积极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要深入到员工队伍中去, 了解广大员工需求, 及时解决员工所遇到的问题, 定期做好员工思想动态分析, 激发员工奋发向上的精神, 找准自身在企业的位置,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使员工与企业和谐发展。

3. 和而不同拓展企业合作伙伴

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由此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经济下的“君子”是要根据不同的人的能力和性格营造良好的氛围, 才能将人的能力充分的得以利用, 形成凝聚力强而能力各异的有效整体。

“和”并非统一, 而是一种由“不同”组成的“统一”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存在相似的一面而又各不相同, 儒家深谙其道, 人虽不同, 但志向相同, 便能将不同的人汇集到一起, 形成由点状的力集中成一道巨大的意志洪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同样如此, 常言道企业要珍视不同的人才, 但人才往往性格迥异, 难于管理, 于是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将人的重要性充分体现, 并通过企业中不同人的共同意志, 形成企业的共同意志, “和”成众志, 众志成城, 企业的发展便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现代企业管理中, 不仅是选人, 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亦是如此, 强大的企业凝聚力和企业间的和谐共生, 正是社会主义重要的中心思想之一。

三、总结

两千多年来, “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 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习近平同志说过,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 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文化蕴涵着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 企业管理要充分运用这份宝贵文化财富, 并汲取其营养精髓, 使企业充满和谐氛围, 助推企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青林.企业文化与建筑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中国梦——企业文化的重塑和改革 篇3

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举办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意在通过学术探讨的形式,总结出前瞻性的观点,更好地为深圳特区服务。

文化需要显形和传播

深圳市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会会长靖鉴强

我们一讲传统文化好像就是儒家,实际上,儒学是浮在表面的一个系统,只是个伦理系统。中国文化真正的根是道家,我们现在的天命观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的思维方式很多是与道家联系着的。

比如改革的深化,我们按道家的观点,道性的内容是模糊的、混沌的、不清晰的,所以我们要去认知,要去探索,改革深化就是去寻找和探索不明白的部分,去探索道性中的趋势和前瞻。这个改革的深化不仅仅包括经济,它是整体系统,它包括经济、文化、政体、信仰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说的改革深化,就是我们已经开始这个整体的、系统的改革,这是个攻坚战,这是我们国家领导人所说的深水区的概念。

老子在《道德经》讲到“音声相合”、“前后相随”等观点,这个音声相合讲的就是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要让文化显形,政府要定下音,这个音定了,后边跟上的声才是和谐的,现在我们这个音很弱,不明晰,我们的改革深化我认为也要来反省我们该怎样来定音。

深圳特区有数十万家中小企业,它们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音声相合包括我们的企业如何把自己的文化,把自己不同个性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导向性结合起来,当然不仅仅是结合,它们之间还是一个相互融合和补充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的企业应该有这样的自觉,这是新时期特区经济与文化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文化

教育部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总监 陈鹏

改革创新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文化战略是深圳特区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它也应该是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一。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建设学习型公司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也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深层次因素,可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用文化改革促进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深化改革的第一步首先应该从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去深化。当今中国,最多的组织是企业,也是中国现在基本构成的细胞之一。而真正能改变中国、能推动中国由经济社会向文化社会过渡的就是企业家,因为,如果有无数的企业家有这种意识自觉的话,这些企业家将会利用逐渐掌握的话语权,加上他们手里掌握的经济命脉,来使我们的主流文化落地,这将会逐渐形成一个第三阶层,这个第三阶层在西方就是中产阶级,在中国就是企业组织。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个企业组织,政府要引导和扶持企业去建立自己的优秀企业文化,要有实际的举措,要能让它落地。

我们知道,华为的“狼文化”,海尔的“象文化”,还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建立了不同的文化,文化是多样性的,尤其是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有基因,像海尔的文化就从道家的学说中汲取了很多的营养,它的大气、真诚都切入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些好的元素。从企业的角度来建立合适的、对社会有益的文化系统,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最后完成企业的一个“无为而治”,这就是道家鼻祖老子的“大道无形”的思想运用在现代管理中另一种解读,它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深圳市南山职业学校校长 谢敏

我们的企业可以向解放军学习,我们看电视剧《士兵突击》,钢七连的新兵加入仪式很感人,他是钢七连历史上第五千名兵,他要记着钢七连的传统,这是一个传承。文化是有传统的,没有传统就没有文化,这个传统的继承延续就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我也比较赞成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我们有些企业,比如刚才说到的华为,华为就继承了我们人民军队敢打硬仗的作风,进取精神特别强,所以,我们深化改革进入系统性改革的领域,这个文化的建设一定要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也要扬弃传统。

中国梦实质是要整合民族精神力

深圳市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会会长靖鉴强

很多人有一种偏颇的认识,认为企业就是讲效益,文化可有可无,我们在企业研究时发现,优秀的企业它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企业的战略对企业实现目标有牵引作用,企业文化与战略相合的作用是培养和激发团队,是改善企业的氛围,是建立长效的机制。在这方面,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不仅要有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文化的高度,单一的企业文化可能是个性的,但它的力量来自于我们民族的、传统的、时代的文化基因,它不可能是孤立的。

所以,我们说改革,说建立复兴的文化,它是与每个企业、每个人紧密相关的,按照道的观点,它是自下而上的,但它的落地和真正起到效果是自下而上的,只有整个群体行动起来了,都建立了文化的自觉,这才是改革,它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们现在在谈中国梦,按照中国传统文化阴阳的观点,这个中国梦应该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经济上富裕起来,一个应该是精神上也富裕起来,这个精神上富裕起来就要靠文化建设。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糟粕,也有精华,那么,在批判、继承、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光华普照世界的新思想、新文化也不是不可能的。

教育部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总监 陈鹏

我们现在在讲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一个内涵就是实践,对文化的改革和建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我们要引导、要研究,但更重要是实践。

我们认为,这个实践的主体对企业来讲就是企业家,建立企业这个精神系统,让它与中国梦融合,企业家的心智系统、企业家的文化自觉很关键,他们才是推动者,他们推动自己的企业,所有企业家都这样去推动自己的企业,这个文化建设就落地了。

我们说,中产阶级的改变,将会改变中国,所以企业家很重要!因为他们能通过智慧去改变企业,进而改变中国未来!”

浅谈中国企业文化的缺失和构建 篇4

(2009-07-12 14:59:51)

转载

标签:分类: 企业文化

杂谈

利益之于企业,肯定是必然要重视,并且作为第一目标来追求的,而文化之于企业,对它的重视程度就不会那么响亮了,各种回答不一而足。但是我想说,文化之于企业,套用一句俗话就是,文化之于企业不是万能的,而没有文化的企业是万万不行的。

就拿近期的三鹿奶粉事件来说,60年的品牌价值就是因为产品一时的质量问题,顷刻间轰然倒塌,可05年的苏丹红事件,却为何没有把肯德基之流推倒呢?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它的品牌具有生命力,它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品牌信仰,即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许多国际大品牌,如松下、微软、安利等都有这样的品牌信仰,虽价值取向各异,但都明白企业建立信仰体系的重要性,只有中国人一旦下海经了商,只想着如何赚钱这一件事,中国的企业,即使对企业文化有所涉猎,也只是蜻蜓点水样的走形式。孰不知西方很多企业,甚至包括娱乐电影都有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的渗透是无孔不入的,继而让消费者不光是买了产品,还让其行为和价值取向也跟着产品发生改变,影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所谓,产品不是万能的,可文化信仰却能持久发力。正基于此,来谈中国企业的文化也有其积极意义。

首先先来界定一下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将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它主要是通过宣贯“内化”为员工的精神品质,然后又通过员工的行为来外化为企业行为和企业形象,成为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内容。根据“企业文化结构模型”,企业文化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价值观体系、规章制度、行为、物质层。然而中国的多数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尤其在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这两部分,根本就没有发力,其他所谓的企业文化也多是表面文章。下面我列举一下其中的弊病。

一是名片文化。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当作是公司对外宣传的“名片”,总认为,文化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企业形象对外光环的一部分,对员工能做到不克扣工资就行了,于是节日里领导看望工作员工,卖不了的产品作为福利发放,或在上面领导参观时组织一场员工联欢会等等,一张张拿出来光彩夺目,可是名片是给别人用的,图片上了报纸,活动作秀了几次,除了企业或是领导者获得表彰之外,员工呢,忙里忙外却没有实质的收获,甚至连集体荣誉感都在折腾和抱怨中一无所有。

一是浮萍文化。这些企业文化如同浮萍一样,叶子碧绿十分好看,但是没有根,一有狂风暴雨,浮萍就会随波逐流,一飘千里。这种文化一般是表现在不少小型企业,生存的压力迫使这些企业不断的攫取利润,建立的企业文化大多数是停留在口号上,文化直接反映着企业的生存现状,先解生存问题才能谈精神追求,这就是它残酷的真实面目。因此,员工流失的比例相当大,培养员工主要是技能,对于精神上的教育比较忽视,不要求员工对企业忠诚,只希望能按时按点完成每月销售任务就行了。文化的主体是人,人员经常流动,皮将不存,皮将附焉。

接下来,我来谈谈形成这样的企业文化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就是企业领导对企业文化在认识上的偏差。纵观我们中国企业的领导,多半是从一线的工人提拔上去的,多是理科或者工科出身,对于企业文化和宣传这些方面,一个是不够重视,再就是外行。不重视导致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缺失,从而形成文化真空,而外行则使整个工作事倍功半。比如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基于同等规模都有内刊和电视台的考虑,也纷纷上马,又是电视台,又是内刊。然而仔细研究,除了企业时政新闻的播发,和休闲娱乐内容,并没有深度的挖掘一些能够影响员工价值观的内容。而企业在其他媒体上的报道和宣传,也多是自卖自夸式的吹嘘,根本不顾受众的感受,更别提要求他做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的价值观体系了。

其次,就是目前的企业在文化方面面临的传承危机。对比上世纪以前的家族企业,他们的创办者能够将家业做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必将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而这套方式方法会随着管理层的相对固定而一直沉淀升华。随着家族成员的继承,那些理念和价值体系也会一直传承下去。对于招收新的员工,他们也是首先建立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先进行手把手的严格培训和价值观体系的同化,再进行正式的的工作安排。这样,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首先在价值观和自我认同上就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这样的企业文化无论是自我认同还是对外弘扬,都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以前的中外著名企业不同,现在的企业多是股份制公司,董事会的股东们一般不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而是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打理日常的行政工作,而员工也以聘用的形式在这里工作。和以前的家族企业相比,他们的工作效率高,用工成本低,但是随着职业经理人和员工的更替,企业文化的传承自然无从谈起。

第三,当前流行的价值观体系严重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我们中国的企业从不缺少优秀的文化,缺少的是对“文化”的运用,过去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是半部厚黑行天下,各种各样的成功学、立志学满天飞。我们的成功学教育培训家们是不是在激励的同时,更多的引导一下工作价值体系呢,我们在多方鼓励创业的同时,是否也鼓励爱岗敬业、提升技能呢,是不是也像日本人那样把工作当成一种终身大事呢!没有把工作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是把工作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导致人心浮躁,加上企业和体制的变动,各企业员工跳槽频繁,流动性过大,这样进行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很难开展。

鉴于以上三点因素,那么,企业文化的构建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呢?笔者不才,略述几点,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首先,建议国家能够出台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职业诚信体系”。建立“职业成新体系”主要希望达到建立企业和员工的长期合作的机制的目的,这样企业才肯踏下心来花成本来培养员工,从而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渗透到员工的理念当中,而不是简单的学习一下规章制度和岗位技能。而员工也能在这种长期合作过程中,真正的将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将自己效力的企业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而也不是简单的学习和机械的适应企业的文化,而是努力开拓自己的事业,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其次,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可以考虑横向发展。传统的企业都是从第二产业的生产制造型企业起家,因此从某方面来讲,他们在企业文化方面优势并不明显。这里,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尝试跨领域发展,这样既可以规避将“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的风险,还可以进一步展示自己企业文化的丰富性。这里可以借鉴一下青岛海尔集团的运营模式。众所周知,海尔集团最初是从一家濒临倒闭的生产电冰箱的小企业起步,在张瑞敏的主持下,一步步成长为国际化的企业集团。早在上世纪海尔集团就不仅生产洗衣机、电冰箱、还积极拓宽国际市场,投资拍摄动画片《海尔兄弟》、拍摄广告等,不仅使海尔的企业文化和理念蕴含在寓教于乐的动画世界里,还能因此获得丰厚的利润。

第三,企业可以通过精品的广告将自己倡导的文化理念宣传出去。不用我说,现在各种各样的广告铺天盖地,花样翻新,但是目的仿佛只有一个,就是将产品推销出去,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把受众口袋里的钱掏出来为止,处理不合适的话效果不言自明。其实,我们企业投巨资做得广告宣传,做得足够好的话,是能够将促销和宣传企业文化一举两得的。以芬必得在央视做得两则广告为例,一个是公益律师郭建梅的公益广告,一则是阳光学校校长石青华的公益广告,他们两个本身关注的就是中国的弱势群体,而在关注弱势群体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这使他们自身也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在这过程中,芬必得能够给他们减少痛苦。于是广告的效果悄然升华:关注公益律师和阳光学校本身就能在很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而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他们帮助,进而无声无息的将自己的产品和企业文化理念一并推销了出去。

第四,还可以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使彼此之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节假日发一些福利品,别小看这福利品,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礼轻情义重”,因为礼品的价值往往是不透明的,这就让员工很难准确地用金钱计算自身的价值。于是,简单的用工与被用工之间往往多了一层情,很多企业口号里总有“用情留人”却往往只浮于口号,忽略了员工节日福利的重要性。

再有一点就是能够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每个员工都不可避免的有三个圈,同事圈,朋友圈,亲戚家人圈,平日里生活上,跟亲戚朋友谈起来,“我们公司又发福利品了”,“哇,你们公司真好,真有钱,效益不错!”羡慕之情洋溢于表,从而在保障了企业宣传的同时,也增加了他的自豪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在这一点上,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做得比较不错。以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中的老军工企业四二〇厂为例,记得演员陈建斌饰演的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他的经历代表了许多人对那个年代“单位”的感情。作为工厂的子弟,和工厂的小伙伴长大,当初的初恋、现在的生活都与这个单位息息相关。其实那个年代的人们怀念的,不仅是“单位”的福利和待遇,更是那个时候单位带给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及那份无法割舍的情愫。当年的做法,有许多都值得今天的企业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 篇5

一、恒源祥简介

1927年,沈莱舟在上海创立了恒源祥。“恒源祥”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绒线制造商,2009年,恒源祥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绒线制造商。涉及家纺、针织、服饰三大产业版块,有上百家联盟体工厂、4000多家经销网点,拥有2000多个规格品种的纺织类综合性集团公司。1999年时“恒源祥”品牌的无形资产约5000万元,的评估价值约6个亿。历经沧桑,积水成流,聚沙成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恒源祥服饰公司已经拥有十几家生产工厂,先进的服饰生产流水线设备,科学完善的管理模式,专业的服装设计师,结合东西文化的碰撞,都是恒源祥服饰精心营造的服饰理念。它以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声誉,用无形资产调动有形资产,一次又一次的成为行内的典范。

二、恒源祥发展及现状

1927年到1937年恒源祥是一个民营企业,1937年有四家工厂、三家商店,是这样“也工也商”的企业,当时民族资本最早是在上海发源,特别是纺织行业,在整个上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是计划下的经济体系,所以我们决定了公私合营。合营的结果是什么?是恒源祥留下了商量,就是卖毛线的商店,四个工厂都收为国有,毛线商店也算国有,但是用恒源祥的名字只是商店在用。

恒源祥从解放以后基本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1966年的时候甚至有一个极端的行为,把恒源祥的行为也改了,改成大海绒线商店,因为1966年是文革期间,当时认为恒源祥有资本的色彩,就把恒源祥的名字改成了大海绒线商店,为什么?大海航行靠舵手。其实大家知道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并不是在1978年开始的,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整个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腾飞,包括一些乡镇企业得到了发展,一些上市公司得到了很好的资本平台进行融资。恒源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也没有很好的机会。

1987年恒源祥还是南京路上有家100多平米的绒线商店,资产大概50多万,30多名员工。

1989年的时候,为了让恒源祥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当时把恒源祥三个字注册成了商标,大家知道1989年恒源祥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商标,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字号。成为了商标的意义在哪里?恒源祥可以由自己品牌的产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但是面对恒源祥的现状是什么?因为它是一家商店,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去做工厂、销售网点,都没有。

恒源祥的第一斤毛线是1990年3月1号正式问世的,这在恒源祥的历史上是有里程碑意义的。当时的恒源祥既没有知名度,也没有企业规模,也没有整个市场的品牌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恒源祥生存是很难的。

到了1996年恒源祥已经成为全球最大销售绒线和生产绒线的企业

三、从恒源祥谈现代企业管理

纵观恒源祥发展史,不禁会问恒源祥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可以从一个小的商店成为全球销售和生产绒线最大的企业?当时很多专家在总结恒源祥为什么会成功?

有三点是最重要的。

第一个取到一个很好的商标,什么叫好商标?意味着商标具有明显的个性化显著性,什么叫个性?你这个商标不应该是在词组、次于、词汇当中可以找到的第二是商标的显著性,你把恒源祥拆开,恒古常青、源远流长、吉祥如意,这三个字当中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美好的含义都凝聚在品牌当中,这是非常难得的。

第二个是应用了虚拟化的运作组织模式,恒源祥的生产工厂和销售网点都是利用虚拟化的组织进行结合。大家知道服装行业不是高科技企业,不像五粮液一定要在这样一个风水宝地才可以做出来,做服装全球每个地方都可以做,不会因为这个地方的水质、土质而产生很大的问题。但意味着什么?服装是大宗类的,很多企业可以进入的低门槛的行业,如果我们自己建立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价值链体系,大家现在看到很多企业虽然有900多亿的出口,但很多的企业是靠退税来挣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赚品牌、赚市场的钱。所以中国真的成为世界工厂的时候,是中国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中国蛮悲哀的,为什么?环境污染太厉害了,我们每个人现在都知道喝的水不健康、呼吸的空气不健康,我们生活当中很多东西不健康,怎么办?我们还必须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这就是我们成为世界工厂的代价。

第三个是在整个品牌的推广和消费者的沟通互动方面,找到了很多非常值得一提的闪亮点。我们当时把绒线怎样进行活动促销?首先大家知道绒线是一个编织的运动,编织的运动是休闲的方式,如果把绒线变成一个运动项目的话,可能编织的人会更多,绒线的消耗量会更大,所以我们想是不是把绒线变成编织运动,成为一项运动的话绒线消耗量就大了。

与此同时,恒源祥努力把自己走出去,与奥运会合作,但是自身条件又限制着本身,原因是一个品牌要建立全球性品牌,必须知道成本的问题,成本我们说成三个成本,第一个是导入成本,第二个是维护成本,第三是提升成本。恒源祥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我们成为国际化的品牌在制度上不具备。所以要铺好准备国际化的道路,有两点,第一,恒源祥比较建立国际化的团队和形象体系,以便最终让全世界的消费者认识恒源祥。第二,在整个中国品牌在全球消费者心目当中建立起强势地位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把恒源祥推向全世界。

四、从恒源祥谈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精神文化的创新

“企业的一半是文化”。企业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由于企业具有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使得人们信仰企业。中华老字号都是经历过少则几十年多则百年以上的沧桑历程,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华老字号沿袭了中华民族的商业血脉,传承了古老文明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然而在以企业竞争为主的经济时代,许多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经营纷纷遭遇滑铁卢,但是也有一些中华老字号企业由于能够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对企业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对中华老字号企业的振兴且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老字号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地对长期积存的企业文化进行再次整合、再次提炼。在传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吸收具有时代特征的积极文化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蓄,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成为中华老字号历久弥新、保值增值的法宝,成为中华老字号深入人心的魅力所在,成为中华老字号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成为中华老字号决战市场的终极武器。

2、企业物质文化的创新

(1)产品创新。对于中华老字号企业来讲,应以传承特色产品为宗旨,不断推出特色产品的新品种、新花色、新样式,以变应变,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特别要注重开发适应年轻人消费偏好的新产品,通过吸引年轻人培养远期的消费群体,以保持企业的持久生命力。

(2)技术创新。中华老字号企业要解放思想并敢于进行尝试。在保证产品特色的前提下,引入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使加工过程定量化、标准化、自动化、连续化,以此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程度。

3、企业行为文化的创新

(1)确定企业定位。要研究消费者的需求,经常重新调查与认识目标消费者选择中华老字号所追求的利益与所想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中华老字号同目标消费者的相关利益与亲密情感。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意愿和实际情况,将消费者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细分市场,达到针对各部分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发和调整产品与服务。

(2)探索现代业态。通过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或采用特许加盟及连锁经营等现代业态都具有能够扩展业务,产生规模效益,扩大企业影响力的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 篇6

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她存在着许多的.精髓值得后世不断思考借鉴.在我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相应的企业文化为其自身的安身立命,及未来的发展壮大作为基石.在这时,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有理由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本文列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了哪些传统文化精华能为我国当前企业所用.

作 者:刘彩薇 高曦聪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24)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 篇7

华人企业的成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哲学有密切的关系。其背后离不开中国传统的家庭本位思想、“当官发财”的观念和“重农抑商”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家庭本位思想对华人企业成功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主的小农经济, 家庭生产主要依靠的是家庭内部的劳动力, 其生产的产品都是自己消费, 不去市场上进行交换, 而西方的家庭生产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而是为了交换。

家庭, 在中国人眼里, 是一个集生产、消费、教育、保险和生活的小社会。家庭本位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的主导精神, 家庭本位强调家族利益至上, 注重血缘亲情与家庭和谐, 它有着强烈的排他性, 强调家族的持续、长久的发展。纵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发展史, 家庭本位思想贯穿始终。中国具有浓厚的家庭本位思想, 其形成原因有二:第一, 是由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结构决定的;第二, 在中国传统的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小农社会里, 对家庭有着严重的依赖性。

家庭本位思想与华人成功是密切相关的, 世界上的华人企业大都以家族企业为主, 它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在中国, 成立企业, 为企业拼搏, 为的是整个家族的利益, 为的是用家产养育家人, 将家产留传给后代, 中国人的财产更多的是用来储蓄;而西方, 更愿意将企业托付给外人, 及时消费是企业发展的动机。另外, 华人为增加家庭资产, 追求最大利润, 将资金投入到利润高的行业, 而从利润低的行业中撤离出来。在西方, 发展企业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关于财产的分割,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父亲血缘家庭为本体的观念, 崇尚父家长的权威, 在财产分割上主张统分结合, 分即均分;而西方则奉行长子继承制。华人对家属之外的其他任何人都持排斥态度, 不信任, 这是由于中国历史上缺乏契约和法制观念形成的。尽管重用家属有较大的凝聚力, 如闻名中国的山西“票号”组织, 主要就是靠亲缘关系缔结的。家庭一旦成为生产单位, 便将家族的权威与企业层级制的权威结合在一起, 家族权威的维系是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 “德高望重”是家族权威的道德标准。

再者, 华人筹集资金是通过家庭网络展开的, 开始创业时依据家庭网络进行转借, 而西方则是自己积累, 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 西方的资本家就试图通过自身的积累来发展壮大企业。

在家庭本位观念影响下的中国家族企业, 尽管使华人企业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而且在华人中间也出现了不少世界级的大富豪, 但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障碍, 如它将自己的家庭成员作为管理人员, 使中国的家族企业难以走上制度化管理;它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财产分配制度, 不是长子继承制, 使企业的股权责任不明确。对于这些障碍, 华人家族企业需要优化管理制度, 要将管理精英吸纳到管理层, 要不断学习和适应跨文化管理的营销模式。

二、中国传统的“当官发财, 光宗耀祖”思想对华人企业成功的影响

除了家庭本位思想的影响之外, 中国古代就有“当官发财, 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宗法制度, 它以血缘关系为中心, 家族成员的命运与整个家族密切相关, 一个人犯错, 全族遭殃, 因此就有了“株连九族”和“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之说, 因此为了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许多家族成员十年寒窗苦读, 走上仕途, 梦想就是当官发财改变全族人民的命运。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做官求富贵”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 本来就以家庭为中心的华人企业为了自己及整个家族的命运, 努力发展自身, 拓展内部事务。而西方则将“为上帝服务”作为发展的理念, 讲究实用主义。

三、中国传统重农抑商哲学对华人企业成功的影响

此外, 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哲学也对华人企业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在古代, 商人很少受到政府的鼓励, 商人的资本几乎被均分完, 因此许多家庭生产的产品也就被自己消费掉。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先秦时期, 儒家的孟子, 法家等都提出了这样的思想, 发展于秦汉时期, 商鞅变法开启了其发展的先河。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的反映,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巩固自身的统治。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如这一政策抑制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使企业仅仅停留在家族内部的发展, 也奠定了中国华人家族企业从自己家族内部拓展关系, 无法超越家族而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另外这一政策也使中国企业的发展缺少了宪政的精神, 纵然使华人企业在世界上立足发展, 但也带来了诸如管理制度和模式不能与时俱进等许多问题。

总之, 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沉淀的家族制度是支撑中国社会的基础, 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自给自足的家庭社会基础之上的家庭本位的伦理道德观念, 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哲学思想以及传统的“当官发财”思想等都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全球化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学林出版社.

[2]徐义雄.《论海外华人企业管理的发展》.东南亚研究, 2000年第二期.

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借鉴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伴随着人类的共同劳动而产生的。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的。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很多,但核心内涵大同小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其所著《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一个定义是: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在企业管理的联系

1、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体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儒释道互补、其他诸子百家为辅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人伦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不谋而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及佛家文化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原则是相通的。如儒家尊仁德,道家讲无为而治,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佛家信因果等,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思想,可以指导企业家和员工更好地做人做事。互敬互爱,忠于职守,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竞争合作。

经济大国日本,其企业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的产物。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就源于儒家的人本文化。西方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给北京光华德鲁克研究会上讲到,“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可见,传统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根基。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为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已逐渐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仍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

1、企业文化建设处于低层次,表现出急功近利的趋势

企业及企业家的“小我”观念,短视行为,使其企业文化的建设处于低层次、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缺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民族振兴而做企业的“大我”境界。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处于被动状态。一切以经济为中心,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靠智慧赚得“小赢”。

2、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收效甚微

有些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理解片面。一方面表现为,认为搞文体活动、贴标语、出版报,搞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企业文化了。当然,这些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员工压力,增强了凝聚力,但是并没与深入人心,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员工和企业家的道德问题,重情疏法、见利忘义、腐败堕落的现象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脱节,其结果是各搞各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无的放矢,意义不大。

3、盲目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消化不良

企业文化是美国人在研究日本经济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提出的,之后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成为指导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圣经”,造就了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些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大胆引进西方及日本的管理经验。盲目的崇洋媚外,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舶来品”未经改造,导致消化不良。

4、古为今用,脱离实际

如今,国内弘扬传统文化热情高涨,重新认识到圣贤文化的教化作用原本是好事,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的时代性。有一些企业家,一厢情愿地在企业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完全复古,显然是与现代企业、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

四、传统文化精粹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借鉴

1、弘扬创新文化,谋求企业长远发展

《易经》开篇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君子处世,应该像天一样,坚强刚毅,奋发有为,永不停息;《易经》还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指事物处于穷尽局面则必须变革,变革后才会通达,通达就能长久。这句话强调事物的动态的、发展的,重视事物的新生、更新,主张积极变革;《礼记》中提出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这些思想成为历朝历代人们变法图强、力主创新的理论依据。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源泉。企业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培育有利于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首先,企业必须构建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给创新者以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其次,要营造民主宽容的氛围,鼓励探索,接纳挑战,宽容失败。让创新意识成为员工的价值取向,让创新行为成为

习惯。

2、弘扬仁爱精神,打造战无不胜的企业团队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和心灵的慰藉。对于企业,可以借鉴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实现对内强化团队凝聚力。领导与员工之间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能单纯把员工当作赚钱的工具。领导者实行仁爱管理,从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爱护员工、尊重员工,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和自豪感,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员工之间相互关心,才能精诚合作。“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企业战无不胜。

3、弘扬传统诚信文化,让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

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的诚信,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到了儒家那里,“信”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治国做人,都离不开“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民无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荀子也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在许多方面都各有主张。但不论是那一个学派,对诚信都是持肯定态度的。我国历代商人都尊崇“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以义求财”、“欲而不贪”的基本道德。

以传统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当代市场经济中信誉至上的原则是相通的。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讲信用,重信誉,是其根本要求。在商品经济时代,有些商人见利忘义,道德沦丧。做假账、夸大宣传、“地沟油”、“毒奶粉”等让那些黑心的企业名誉扫地,永难翻身。诚信,就是要让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

诚实守信价值观的弘扬,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良性运转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4、弘扬传统“和合”文化,追求和谐发展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和合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到了春秋末年,孔子更是把它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等,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对天地自然、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作大量观察和探索,提出了和合的概念,对和合现象作本质的概括。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合,指融合、合作。二者连起来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各个事物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大鱼吃小鱼”似的残酷竞争中碰壁了,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于是“竞争合作”、“合作竞争”等概念应运而生。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了“和气生财,合作制胜”的企业和合文化

思想。

和合文化是调节人的内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良药”,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文化源泉。现代企业要弘扬和合精神,选择“和气生财,合作制胜,和谐共生”道路,才能真正做到“双赢”,并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内部员工之间要和睦、企业与客户之间要和气、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合作、企业与环境之间要和谐。在具体管理活动中,采取“多元化”、“差异化”战略,避免你死我活的竞争,力求把蛋糕做大,实现“双赢”;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恩并回馈消费者;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五、借鉴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扬弃”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化,在历史长河中巨浪淘沙,不可避免有陈旧过时,甚至是文化糟粕。在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时,首先要区分其中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不能全盘复古;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多为哲理,在指导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时,必须将其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再次,在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时,还要引进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古今中外兼收并蓄,有机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2、企业家应该率先垂范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教授沙因认为,企业领导者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建和管理文化,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要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让他们在企业文化中起组织、示范和推动的作用。企业家的思想、行为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家们应该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自己,培育自身高尚的道德、远大的理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率先垂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很好地掌握它绝非易事,而要将它应用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更是不易。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躇而就,它需要企业家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并从企业的高层领导到中层领导再到基层员工逐级的传递,在实践中潜移默化。

参考文献:

[1]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企业文化理论[EB/OL],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3058961.html

[3]中国传统文化[EB/OL],http://www.zgctwh.com.cn/index. 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0&id=1133,2014-02-1916:31:19

[4]曾双喜.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人才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09年06期

[5]徐永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源流[EB/OL].http://www.chinadmd.com/file/arvcpacriurscoctozeiut3r_1.html

[6]程思远.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为“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而作[N].人民日报,1997-6-28

[7]和合文化[EB/OL].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 6327196.html

[8]人民日报客户端:习近平超常规纪念孔子,有何话外音?[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25/c1001-25731171.html,2014-09-2508:37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篇9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融合企业管理中的传统文化探源-

1.1 企业管理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庸、忠、孝、悌等范畴,湖南建工集团经营思想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的诚信、人治和以人为本的精髓,坚持以人为本和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企业、社会、员工“之间的利益日趋统一,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1.2 企业管理中的法家文化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法制经济,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为湖南建工集团建立相对集权的总公司和制定、完善整套的公司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2.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管理的双重影响

2.1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1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

2.1.1.1 有利于形成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儒家非常强调义,甚至要求“合利取义”,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湖南建工集团在经营管理中所确立起来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就是对“义”与“利”关系的最好诠释,即要用一流的精品建筑回报社会和业主,“义”在前,“利”在后,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集团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集团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有百利而无一害。反之,若局限于短期利益,搞豆腐渣工程,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必将背上不义之名,声誉扫地,到头来只能为业主冷落,被市场淘汰,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最终失去应得之利。

2.1.1.2 有利于形成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文化以维护稳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要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湖南建工集团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培养员工和集团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尊重员工个性的张扬,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其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产生对集团的满意感,增强其归属感。组织与个人相辅相成,使集团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群体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使集团的维系和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基础。

2.1.1.3 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主张“和”,即以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心向背看作是管理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湖南建工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谋求优良的内外环境。何况,该集团是一个拥有近20个分公司(子公司)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如果片面追求一团和气,忽视各单位的个性而扼杀差异性,必然使思想僵化,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甚至会出现决策危机。所以,他们力求通过各单位和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集团各要素的最佳组合。

2.1.2 法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2.1 有利于形成论功行赏的劳资分配观

法家文化“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之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之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法治”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促使企业建立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在这一点上与绝大多数现代企业同出一辙,现行公司制度都是论功行赏,而不是论血缘关系行赏。赏罚分明不仅是传统文化所阐述的最基本的管理原则,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都要坚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1.2.2 有利于形成好利恶害的激励观

法家认为人有“好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现代企业不仅要尊重员工的需要,而且要主动研究员工的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满足员工的需要。湖南建工集团并不否认员工正当的利益追求,而且把这种利益公开化,鼓励集团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小车、豪宅,这不仅使员工找回了自我,而且使集团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多了一份人性化的关怀,从而增强了凝聚力,焕发了创造力。

2.1.2.3 有利于形成改革图新的发展观

法家文化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现代企业管理要依据变化的市场经济所提出的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站在时代改革的前列,与时俱进地出台新政策,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普通企业到集团公司再到董事会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没有哪项制度停留在过往的环境中。

2.1.3 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3.1.3.1 有利于形成软性管理的领导策略在道家文化中,包含着一系列软性管理的理念和智慧,已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管理学家所吸收并运用于管理实践。“无为而治”给管理者提倡的是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也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要求遵循自然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要求管理者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严格按事物本身规律办事。湖南建工集团在管理中,高层领导主要着眼于关乎全局的战略性决策的出台,而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到子公司、分公司,以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各级管理者各司其职、协力奋进。

2.2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2.2.1 可能繁衍保守的管理思想

儒家“中庸之道”主张用正确的“大道”来治理民众,这是孔孟政治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遵循着这一文化取向,人们言行举止重不温不火而轻奋发有为,重墨守成规而轻与时俱进。这一文化观念与现代企业管理坚持和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大相径庭。

2.2.2 可能助长企业管理中的家长制作风

传统文化礼教范畴中的“三纲五常”礼制滋生出的长官为尊的“家长制”文化观念,成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弘扬先进文化的严重障碍。这一文化取向在企业发展中,无疑也助长官僚主义的家长制作风,严重影响和谐企业的建设。

2.2.3 可能滋生企业管理中唯心观念的颓废文化

传统文化中根植的封建迷信的谶纬之学的消极思想演化出的唯心观念颓废文化,与现代企业中需要引进的先进文化格格不入。建筑企业中一些管理者放弃高远的理想和斗志而笃信神仙菩萨,或拆除

某些建筑,以避让“凶险之兆”,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祖坟,以期占尽风水、永享高官厚禄之福。建筑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之路

3.1 突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不言而喻,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3.1.1 把建立仁德的企业形象内化为品牌形象

未来企业竞争主要是品牌竞争,品牌是一种内化的文化,我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现代企业品牌塑造的原动力。“仁德”等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品牌塑造最终-将渗透在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湖南建工集团以体现仁德之义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为核心理念,以塑造“湖南建工”品牌、打造建筑航母为目标,在经营规模上连续几年跨越“百亿元”大关,连续几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名列湖南百强企业,荣获21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加上资质准人的广泛提升,以及建工新城的落成,极大地提升了集团自身的品牌形象。当然,现代文化追求更自由、更个性、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活,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才能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

3.1.2 将“和”升华为现代企业间的和谐竞争

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为和谐企业的建设找到了很好的注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必然要求人们普遍追求立足于竞争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现代建筑企业需要以超前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点看待竞争,必须真正意识到发展是需要和谐社会环境的,而且必须为和谐的社会环境付出相应成本——包括纳税和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把竞争上升到和谐的竞争,客观上要求企业实现竞争观念的创新,即要形成平等、互利、合作、双赢、互补的竞争观念。湖南建工集团确立了“全员入市,健康提速,以人为本,品牌领先”的发展理念和“壮大母体,全员负责,资源共享,内外联动”的发展思路,从而赢得了“母子同步腾飞,航母得以启航”的良好局面。

3.1.3 创设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将法家精神贯彻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把持续经营的基础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企业的法制文化,而且传统的法制观念要与宪法、法律的要求一致,规章制度要与时代的要求适应。湖南建工集团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充分体现了湖南建工独特的价值观——一流、超越、精作、奉献,即追求一流、超越、精作的建筑与服务,以奉献与回报社会。

3.1.4 创新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

道家文化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这也是一种哲学理念,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也会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应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湖南建工集团放开各子公司的手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母子同步前行。

3.2 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抵制并改造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面对新世纪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将传统文化整合成与技术创新为驱动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当前,尤其以以下工作最为重要: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培育法治精神,建立公正的竞争环境;追求科学精神,提供创新的永恒动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建筑企业由大变强,立于不败之地。

3.3 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效果、效益

科学的管理能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并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管理,已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建筑企业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改进管理,提高“三效”。

3.3.1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提高管理效率

改进企业管理,就要谋求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凝聚力,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儒、法、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和谐问题是核心和要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建筑企业正处于图强奋进的关键期,如何以“和”求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3.3.2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提高管理效果

上一篇:学校关爱帮扶困难家庭及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子女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输血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