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常生活的随笔

2024-07-26

对于日常生活的随笔(共8篇)

对于日常生活的随笔 篇1

我日常的作息是这样的:

早六点至六点十分起床,洗漱,穿衣,出门,骑共享单车去公司。早餐吃水果,或者就是茶叶蛋、牛奶。

到公司以后,泡茶,听歌,思考,写作。有时候是直接思考工作的事情,有时候是早起先写一篇文字。文字是发在公众号里的。如果早上没有写文字,我就可能在下午抽时间写。写完每日一篇文字,我会查看微信、QQ消息,与需要沟通的人沟通。我会开始梳理手头的工作,需要考虑的事情。

我梳理的方式是用电脑或者用笔记本写。笔记本通常是草稿,笔记本上是整理。有时候也会直接用笔记本写。

我会把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梳理清楚,把今日的安排理清楚。到九点钟,公司人陆陆续续来了,我就可以去开展推进一些工作了。

有时候我临时想起一些事,也会直接发到QQ群里,或者直接发给某个人。公司同事在早上七点过或者八点过收到我发的消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我工作到十二点左右去吃饭。我要么就早十分钟下楼,要么就晚二十分钟下楼,错峰出行,不和大家挤。我喜欢一个人吃,方便些,快一些。下楼吃饭的时候,我会用手机看书,吃了饭我会继续看。沿着公司附近的公园转两圈,或者直接回公司休息。

十二点半到一点半是我午休的时间。这个时间段也不都在休息,我睡觉最多二十分钟。经常是十多分钟。睡过去,醒过来,然后开始调整状态,开始下午的工作。

下午精力要差一些,如要见客户、开会,我更愿意在下午,而不是上午。通过与人碰撞交流,把精神调和过来。到晚上七点八点,下班。有时候也九点下班。

我的大部分工作是思考,学习,做决策。我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对公司一些疑难杂症的事情进行裁决。我不擅长管理也很少参与管理。我就是老神在在的样子,悠然世外。

我对工作特别自信,总觉得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公司棘手的事情,多半会交给我处理。我不犯怵,通常也能处理好。我觉得核心原因是因为我心理状态好,用佛学的或者是易经的方法去化解,感觉是百试百灵。

我很少交际。不是不会,而是不愿。一是自己不需要用交际来打发时间,没这个需求;二是我做的事情不需要太多交际;三是较之无效交际,我更愿意花时间学习、思考。

不管我做得好不好,我内心里面始终是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学徒的,我始终觉得学习是头等大事。另外我的风格是:事情,想不清楚,就先不要做,不做事情做什么呢?想——想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周末,我口头说要多睡几个钟头,其实也没有。到点了睡不着了,就起了。会看书,会写作,会禅定思索。会锻炼锻炼身体,约朋友打球。

很多时候,周末我也去公司。

我对生活很满意。但我觉得我做得还是不够好的。我应该更专注,更好的管理自己。我应该更努力。我应该更智慧。

我想,我这样努力,我的效率也只有这么高,这个社会有大把的人,其实过的也是低效的人生。但是我不能和他们比,我应该见贤思齐,想想那些做得好的人,向他们学习。

我的生活较为随性。看起来紧绷,其实自由。我做的都是我愿意做的事,我可以相对自由地支配我的时间。

未来,我希望我能更好地管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通透、智慧、专注、高效。

制心与一处,无事不办。

对于日常生活的随笔 篇2

设计作为人类生活行为的共性特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并且被学者们作出思辨的归纳和伦理的阐述, 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到了21世纪后半叶, 正当设计之树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 整个世界却被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着拼命前行;为了推动现代人的消费发展, 新产品层出不穷。为了使这些产品能够作为消费对象流通, 各种媒体竭力进行宣传。在这样的洪流中, 设计也无法幸免, 只能一个劲儿地奔跑。当我们前进速度逐渐加快, 几乎忘记设计原来的意义之时, 我们开始反省, 开始注意设计的本源。

构成我们生活环境的是房子、床、浴缸、牙刷等等这些物品, 它们是由颜色、形状、质材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造型都应该归属于一个组织, 来源于一个清晰且合理的意识。这个构想, 即所谓现代主义的基本要义, 经由这些制作合理的物品来探索人类精神中普遍性的平衡或协调, 就是所谓的设计思考。换而言之, 所谓设计, 就是将人类生活或是生存的意义通过制作的过程予以解释。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先生说过:艺术是艺术家在面对社会时的意志表达, 其发生的根本立足点是作为个体的人。因此, 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够掌握其艺术发生的根源———这就是艺术的孤傲与直率之处。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 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当然, 对于一件艺术作品可以有相当多的诠释———饶有兴味地解释、鉴赏或品论, 甚至是将其汇集在一起, 作为智慧性的资源加以利用, 都是与艺术家以外的第三人进行艺术交流的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或精神, 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 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既然设计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那么“以人为本”就是现代设计首要的问题。以人为中心, 把握细节性的小事自有其必要性。敢于追求细节是自信的表现, 细节无处不在、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细节服从整体……都是在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的方面。

现代设计越来越重视细节, 这里细节不但包括了设计所服务的人以及人的思想, 而且材料运用更加精心周到。注重环保的绿色设计, 在选择使用材料方面照顾到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不但考虑到人在使用过程中是否方便安全, 而且开始注重人的情感, 开始关注我们对于一成不变生活中是否会产生新的惊喜。

设计就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忽略的细节开始, 一点点改变生活的样子。在产品设计中, “日常用品”是一个经过时间的淘洗、千锤百炼的成熟设计群, 这是一个当代设计师很感兴趣, 但短时间无法取得超越性成果的设计对象。为了满足现代家庭主妇对于就餐环境有着不一样的期望, 餐桌上的摆设成为我们越来越忽视的细节之时, 设计师却给我们的餐桌上增添了许多精致的细节和极具趣味的“日常用具”, 使本来简单的就餐, 因为增加了不寻常的“日常用品”而成为了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他们把这种愿望注入设计中, 大众跟随设计师的设计来欣赏他们独特的细节设计以及趣味设计。

首先, 我们看看设计师对于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餐桌上的调味瓶做了怎样的再设计:

英国设计师阿尔贝托·曼蒂拉利用简单的黑白设计, 一黑一白的两个小人拥抱在一起, 表现相亲相爱拥抱的概念。简洁的造型和逗趣的表情是日常餐桌上令人爱不释手的调味料罐。意大利的设计师却特凡诺·乔瓦诺尼却把调味瓶变成了餐桌上的玩具, 在每一调味瓶的瓶底都安上一双脚, 脚上安装吸铁石, 附在金属底座上, 中间的钢丝可以让有脚的调味瓶横倒在钢丝上行走, 而眼睛成为了调味料的出口。设想一下, 如果我们的餐桌上有了这些奇形怪状的调味瓶, 就餐是否会成为一件更加令人愉快的事情?

调味瓶变成了玩具, 开瓶器会变成什么样子?它们变成了穿着超人或上班族模样的各类角色———这是意大利有名的设计师亚历桑德洛·芒尼迪最有名的设计“安娜”。这组设计已经超越了“日常用品”的范围成为玩家门收藏的艺术品。

当我们熟悉的沙发变成了性感的红唇;当我们用惯了的餐具出现了笑脸;灯泡长上了翅膀……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在设计师们的再设计之后, 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增添趣味的艺术与使用价值相结合的装饰物品。从这些再设计的日常用品中, 我们不难看出设计师们的精心创意, 不但满足了日常用品的功能性, 也同时满足了人的精神愉悦性。这些功能的满足, 充分肯定了设计师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握。

在21世纪, 我们面临几乎所有“日常用品”的重新设计的过程。其实, 所有的设计提案中都有一个漂亮的“细节亮点”, 应该说正是这样的“细节亮点”才能体现设计师的良苦用心, 无疑“细节”是我们因该注重的部分。

现代社会, “细节”决定成败。例如, 世界上大约90%的茶叶都是用茶包包装的。对于这种已经约定俗成的方形茶包进行再设计, 如何才能找到更好的创意?

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特别关注一些一般人不会注意的细微之处, 缜密细致地探索设计领域就是深泽直人的设计风格。这样一位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茶包”会是什么样子?深泽直人把茶包设计得像一个提线木偶———泡茶的动作和提线木偶的动作有几分相似之处, 设计师正是由此得到启发, 把提手部分设计成提线木偶上的控制板的形状, 而把茶包设计成人形。茶包备受浸泡之后膨胀起来, 就会变成一个茶色木偶人———摆弄这个小茶包, 就像玩提线木偶一样。

设计来源于生活, 并用于生活。在“今天的产品将在明天就是过时的”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消费动机是一切计划努力要实现的目标, 这个过程中“细节设计”和“趣味设计”在每一关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实, 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交流生活中发现的“细节”与“趣味”, 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就像深泽直人先生设计的这个提线木偶的茶包, 它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通常的状态, 等待茶包泡开的同时可以享受游戏的乐趣。只是一点细微的改变却改变了很多对于常态事物的思考;在许多常态的事物中我们可以利用“细节”与“趣味”改变很多东西, 并为我们生活带来全新的态度和心情。

设计不是多人行为, 而是个人意念。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方向, 并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部分。不同的设计类型, 各有其特殊的现实性和规律性, 同时又都遵循设计的共同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相互联系、渗透、影响。现代设计是集合了几千年人类智慧的再创造, 通过改变我们日常所见、习以为常的细节, 慢慢改变着我们的视觉习惯, 让我们处处感到惊喜, 发现原本熟悉的事物也可以变得极具趣味性, 为我们带来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态度。

摘要:设计的本质是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 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 其渊源是伴随着“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 设计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制造工具的人;而工具则是用来解决在从事生产或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再设计,日常用品设计,细节,趣味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对于日常生活的随笔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手机新媒体;大学生;日常管理;影响

现代高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而且多数学校都会在学校内部设置专门的校园内部网络,形成了手机新媒体时代。【1】新媒体的出现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其他生活方式都带来了一定的改变。随着手机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推广,其对大学生日常管理产生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主要分为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两种。

一、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手机新媒体的诞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QQ以及微信等聊天软件,维持与其他人之间的感情。而且这种途径也会有效扩大学生们的朋友圈,有效强化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一些性格较为腼腆、内向的学生效果尤为明显。

(2)拓展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

在优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新媒体也对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进行了拓展。这一媒体形式的诞生,改变了学生只能通过书本进行知识学习的局限性,而且随着4G网络的覆盖,手机上网的速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需求,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点查询与学习。这样查询到的知识点会更加全面、深入,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

(3)帮助学生释放负面情绪与压力

现代智能手机的功能极为强大,不仅具有学习与交流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强大的娱乐功能。学生可以在课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娱乐性软件,来释放自身的生活压力以及学习压力。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因不良情绪而出现的心理问题,间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心理素质。

(二)消极方面

(1)沉迷手机娱乐功能

正如积极影响中所述,手机的使用为学生的业余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如果学生沉迷于网络娱乐性而不能自拔,就会对其生活以及学习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2】

(2)过度依赖网络社交

网络社交软件的诞生,不仅为学生拓宽了自己的人脉交际圈,同时也容易使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方式,而忽略了在真实中与人的沟通,甚至一些学生开始排斥在现实中与人进行交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交往障碍症,这一点对于学生是十分不利的。

(3)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手机病毒以及信息泄露等问题,一直是当今手机使用最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现在的信息较为多元化,在海量的信息中不仅有优质的学习资源以及其他带有积极向上内容得到资源,同时还有着一定数量的不良信息。而大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信息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手机新媒体时代不得不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手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正确使用手机树立良好地校园文化

大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后期阶段,会存在着叛逆以及独立的性格特点。所以各大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要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考虑到其中,要根据实地调查分析出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进而设计出的特色校园文化。【3】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学会正确使用手机。例如某校倡导“笃学”理念,利用这种方式形成了本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并按照手机网络特征举办了像论坛学习讨论以及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手机使用方式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二)丰富工作手段,实施个性化管理模式

为了应对手机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管理造成的影响,各院校必须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在建立校园文化的同时,对学生管理工作手段进行丰富,要利用网络优势,设置学生专属信息交流平台,使校内学生能够在平台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使管理人员能够准确掌握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的对各项工作进行调整。【4】同时每个系以及每个班级等都应设置专门的网络联系群,而群内老师与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着手,开展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新模式。此外为了保证日常管理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制定出配套的约束制度,让管理人员可以以此为基准,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三)加大手机技术开发力度,保证信息安全性

针对手机信息安全性不足以及手机信息内容混杂等问题,各高校必须要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要在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指导之下,努力思考出可行方案,来对不良信息传播进行阻拦。不仅要对专业的过滤软件系统的构架以及工作流程进行不断地完善,同时还要对现有的手机媒体技术进行创新与提高。尤其要加大对网络监测技术的研究力度,要以此技术为依托,定期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筛查,一旦出现不良信息或者安全隐患,就要及时对“问题信息”进行消除与拦截,以确保学生手机使用环境的安全性,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结束语:

任何事情都可能带来正反两面的结果,而手机新媒体也会如此,其不仅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问题。各高校必须要重视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各种影响,灵活运用积极影响来对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还要按照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方案来对负面影响进行有效的规避,为大学生创造出良好地手机新媒体使用环境。

参考文献:

[1]罗香玉.论手机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日常管理产生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9:258-259.

[2]张熙师,张颖.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电子制作,2014,14:59-60.

[3]石芳娟.智能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6:102-105.

生活日常随笔 篇4

记得的时候,我正在上高中,那个时候,我的生日的礼物一瓶小护士的擦脸液和一条围巾,当时的小护士应该是贵的,大约是十元左右,我忘记具体价格是多少了,但是我记得妈妈给我买的那条蓝色的绒绒围巾:五元,特别的暖和。整个高中时代,我都带着那条蓝色的围巾,一直到将近大学毕业的时候,那个围巾才被淘汰。后来成家后,围巾被妈妈改成小垫子,铺在凳子,冬天坐的.时候,还是暖暖的。

今年夏天,妈妈单位的同事送了妈妈两大包的衣服。我很高兴了,因为这个阿姨给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新的,而且质量很好,还有几件是吊牌都未曾去掉的。蓝色的连衣裙,咖啡色的短袖上衣,玫红色的针织衫,一整个夏天,我最爱穿的就是那个阿姨给的衣服,非常合体,而且看起来很有档次和气质。穿去上班,还会有同事问到:“你有买了件新衣服啊?”听我说了缘由之后,同事还会说:“这件衣服看起来价钱就不便宜。”

妈妈昨天说起,这个阿姨家家境殷实,在的时候,他们的工资都已经将近万元了,每天忙于上班,几乎都没有时间去买衣服,偶得一点空闲时间去买衣服,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逛街,只好直接杀进专卖店或是商场,买了便打道回家。

那件蓝色的连衣裙和咖啡色的短袖上衣是夏季季末的时候在商场买的,价格大概是两三百,因为是季末,后来又买了其他的衣服,一直放在柜子里,兜兜转转,一是衣服太多没有机会穿,二是也忘记穿了。等到想起穿的时候居然发现自己已经胖得穿不上了。就一直压在衣柜里。所以给我们家的时候,这两件衣服都还是带着吊牌的。

写到这儿,我只能说人和人的起点是不一样的,幸福是个比较级,得比一比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人比人得气死,货比货得扔掉。

家乡的特产是扁粉菜,我上初中的时候,记得一碗豆腐脑是7元,一碗扁粉菜大约是一元左右。如果早晨端着自己的小锅去早点摊子打一块钱的豆腐脑能够三个人喝。

等到上高中的时候,好像扁粉菜就已经涨到了一元五角。其实扁粉菜就是,骨头高汤,里面有宽宽的便粉条,还有青菜,白菜,鸭血。每天早餐摊子的人还是人满为患,络绎不绝。

大学回到家乡,重新吃扁粉菜,就已经是两元五角的,便宜点的地方是两元,但是味道比较差。

昨天没在家里吃早餐,路过早餐摊子买了一个鸡蛋灌饼,居然要四元五角。我给爸妈说起此事,他们才说我:“你才知道?你是不当家不知油盐贵。在家吃是最省钱,出去外面吃花钱那可是厉害着呢。现在扁粉菜好吃点的已经是五块了,便宜点的四块,三块五。现在钱是越来月不值钱啦。

有人说生活的快乐远远超过了痛苦的程度,我只能说物价的上涨已经远远超过了工资的水平。不知道为什么新闻联播里总会说,物价涨幅程度在人民能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呢。

其实,新闻联播每天都在播,有时闲来无事看看。总会思索:这个是真的吗?真的有这么好吗?特别是最后结束时,两位主持人的谈笑风生,我总会猜测:他们在说什么呢?是在说今晚去哪里吃饭吗?还是说今天又念错了两个字,又要罚钱了,还是说,今天我们发奖金。

日常生活日记随笔:损招 篇5

钱老师自去年退休后,一直在家享受晚年幸福生活,把小家庭院美化得象花园。钱老师每天‘’采菊东篱下‘’,就是不能见南山,甚至一想到南山就恶心,就郁闷!

原来钱老师家门前是一家个体塑印厂,生产日用方便袋,至于这个厂对周围居民有没有什么影响,如化工污染,噪音污染到不在意。这个厂的围墙与钱老师家橱房南山墙紧靠着,行成一个死角,问题出在这个死角上!

菜市场每天人来人往,而且大都不是附近居民,想小便找不到厕所,因此,这个死角就成了小便池,天长日久,臭气冲天,而且就在钱老师橱房南山窗下,这就难怪钱老师纠结郁闷了。

怎么办?

按常规做法,钱老师想写一句警告语,而且要写得别出心裁,确实起到警示作用。钱老师想了片刻,大笔一挥‘’王八蛋小便处‘’!六个大字猛一看还以为允许在此小便,谁知他的前提是,在此小便者得承认自己是‘’王八蛋‘’!这是一件多么难堪的事情,谁叫你对号入座的!

此招一出到也有效,但还是不能完全杜绝,如果遇上个不识字的人或厚颜之辈,即便用词再刻薄也不起作用。

于是,钱老师又想出一招,从家里找来一面试衣镜挂在墙角上,让来此小便者对着镜子,其丑态又通过镜子反照到小街上,众目睽睽,还真下不了手!

为了根治国人的陋习,也是为了环境保护,钱老师用心良苦,连出奇招,可仍有不拘小节者光临,这一回钱老师下了大决心,请来两个瓦工,把堆在墙角上的碎砖垃圾拉走,又浇上混凝土,工匠还根据钱老师意思,浇成里面高外面低,防止墙角积水,工程结束后,钱老师总算松了口气!

岂料,此地求洁,污及他人!

偶有小便者其尿液顺着斜坡向外流淌,一直流到老菜农地摊上,影响到菜农的生意,老菜农寻思半天,大活人总不能被尿逼死,得想出个办法,他找来两只塑料桶,放在墙角处,为了防止臭味,老菜农还做了两只木盖,盖子上系了根绳子,墙上挂只滑轮,桶旁一块踏板,小便者脚一踩尿桶盖就开了,很方便的,老菜农心想,人粪尿其实是最好的有机肥,过去我们种田就是靠的这些肥料,如今,我每天收集两桶尿浇在自己菜地里,不仅节约了种菜成本,还解决了钱老师的心结,以及路人内急的难题,真是一举三得!

也许是出于对老菜农的感激,钱老师又动起了脑筋,干脆在围墙与南山之间按一扇门,门上再设置一个类似自动投币机一样的装置,想来方便者需先投币才能开门,至于投多少合适还在考虑之中,但有一点很明确,所有收入归老菜农所有!

作者:马建彬

日常生活作文随笔600字 篇6

那是寒假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趁着这个好日子,我们一家三口准备去渭南滑雪。一路上,我不停地幻想着滑雪场的样子,抵达目的地后,我迫不及待的打开车门,急忙拉着爸爸妈妈换好装备,进入了滑雪场。哇!这里可真大呀,到处都是厚厚的雪,白茫茫的一片,连树枝上都落满了雪。雪场里分为赛道区,雪圈区,嬉戏区,妈妈很不放心给我请了教练,我学得很快,不一会儿就可以单独滑了。

为了显示我高超的技艺,我驶入了赛道区,虽然赛道区的坡道很陡,一不小心就有滚下去的可能,但是来这里的跃跃欲试的人还是很多。看着很陡的坡道我心里有点小紧张,但还是努力克服了内心的恐惧,慢慢地滑了下去,起初一切顺利,我不禁加快了速度,就在我心里正得意,默默夸赞自己的时候,半路杀出了程咬金,我被凸起的一个小坡绊了一下,只听轰一声,我重重的摔倒在地,不过我并没有哭鼻子,勇敢的站了起来,更加小心地练习,果然一次比一次好,像一只欢快的企鹅在滑雪场自由自在的跳舞,连教练都直夸我真棒。而妈妈那边却出师不利,不是摔得狗吃屎,就是从山腰滚到山脚,像一只笨重的狗熊,后来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秘诀教给了她,于是,她从笨重的狗熊变成了轻快的企鹅,之后我们还进行了很多次的PK赛,不用说还是我赢了。

这次美妙的滑雪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但是不能轻易放弃,遇到困难要勇敢的面对,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成功。

日常生活作文随笔600字【第五篇】:爱上春天的味道

春天一个媚惑百生,姿态万千的美丽季节,它散发着它独属的迷人味道,充斥着你的鼻腔,氤氲在你的脑海,就这么荡气回肠。我相信你会爱上的。

很喜欢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时写的两句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早春二月,小草长出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的唱着歌儿。堤旁杨柳长出嫩嫩的枝条,轻轻地抚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的直摇晃。让人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韵致,眼前也好像是涌动着春的气象,闻起来那么甜,那么诱人。

漫长的冬季,北国的山川多荒芜而衰败,这样的时光,总会有些乏味的片刻。我们在吟唱“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喧鸟覆春洲,杂英慢芳甸。”那迢迢不断的春水,遥看近却无的春草,枝头呼晴的鸟儿,竞相开放的无名花儿。说着:春天来了,要去走走,要去看看,把春天的讯息告诉朋友,对他说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听起来都那么沁人心脾。

这样的春天,是诗,是画,更是爱与暖。王昌龄的《闺怨》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每次读这几句诗,既惊叹春色的美好,有谓叹少妇的落寞。春去秋杀,惦念的人不在身边,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繁华常常繁衍落寞,美丽偶尔勾勒出凄凉。在感叹春风飘零的时候,又何尝不是感叹年华的逝去,容颜的老去?“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既没且悲,悄无声息,凉入骨髓,嗅着令人窒息的悲凉。

春天的美多少带点相思情浓。吴越王钱镠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是乡里出了名的贤淑女子,嫁给钱镠后,随他南征北战,担惊受怕了半辈子,后来成了一国之母。戴氏有解不开乡土情节,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一段日子。戴氏住久了,钱镠便要带信给她。那一年,戴妃又去了郎碧娘家。钱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抬头看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桃红柳绿,万紫千红,便急笔书一封,其中有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相传戴妃看到这句话后,当即落下两行珠泪,速速回了家。听起来都那么醉人。

日常生活的视觉审美化刍议 篇7

视觉消费, 用眼下流行的术语来说, 就是“眼球经济”。正如国外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这一经济的特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 当代社会的高度视觉化构成了一个‘以形象为基础的现实’ (the image-based world) 。第二, 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偏向于形象的生产、传播与消费, 这就导致了一个‘以形象为基础的经济’ (the image-based economy) 的出现。第三, 在这种经济形态中, 人们的消费行为明显受制于商品形象的控制, 这就出现了所谓‘视觉导向的消费行为’。”1可见, 视觉导向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当代消费行为的倾向性, 从客观方面来说, 各式各样的形象成为消费的对象;从主体方面来看,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隐或现地受到各种商品及其形象的操控影响。在这其中, 广告的魅力是巨大的, 有时候它甚至决定着商品的市场和销售情况。

在如今的消费社会中, 看本身就构成了消费。“不但像影视作品、旅游景观这样的纯粹视觉对象是视觉消费的‘产品’而且传统意义上并不具有被观赏性的许多物品也可以成为视觉消费的对象。消费社会中的几乎所有消费品和服务本身都必须在被看见和被展示的情况下才具有消费品的性质和吸引力。”2同时, 商品外观、品牌及其复杂的附加意义成为身份认同和发现自我的依据。恰如费斯克所言:“看制造意义;它因此成了一种进入社会关系的方式, 一种将自己嵌入总的社会秩序的手段, 一种控制个人的眼下的个别社会关系的手段。”3因此, 一件名牌西装的功能远不只是御寒和遮蔽, 而是表明其拥有者的趣味、教养、身份乃至社会地位的“区隔性符号” (周宪语) 。在这个复杂的符号表意过程中, 视觉化不但承担了展示功能, 而且起到生产意义和交流意义的重要功能。不言而喻, 日常实生活中品牌和形象就成为了大众消费过程中的审美追求。有时, 商标也成为一种商品或一类商品的代名词。从这一过程来看, 在商品层次中, 视觉消费中的审美取向完全受“景象社会”视化权力所摆布。

与之相反, 在虚拟视觉符号消费的过程中, 主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因为虚拟视觉信息具有无限复制和传播的特性, 视觉符号在低成本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中, 自行消解了其社会属性, 使得权力网丧失了建构的空间。所以, 主体的视觉取向自然就显得十分自由。在此情境中, “我们只会看到我们想看的东西。想看乃是一种选择行为。其结果是我们所见之物带入了我们的目力所及范围。”。同时, “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深受我们所知或我们所信仰之物的影响”。4久而久之, 虚拟的视觉信息就蕴含了众多赋予意义, 而呈现出”魅化”的回归。由此可见, 后现代视觉消费的审美取向是建立视觉主导基础上, “祛魅”与“魅化”互动的辩证活动。

二、数字影像与光韵的复归

罗兰·巴特在《明室》中强调摄影对象的真实性, 他称之为“拍摄对象”的东西“其真实性不是‘随意的’, 不是给这种东西一个图像或标记就行的, 其真实性是“必须的”, 它必须是曾经被置于镜头之前的东西, 没有这个东西, 就不可能有照片。”他认为绘画、言辞可以是“异想天开”的东西, 但永远无法否认摄影对象“这个东西在那里存在过”。5罗兰·巴特强调于摄影对象“存在过”意在揭示照片对时间的证明力, 但这试图将摄影纳入现象学的执着, 很可能会被活在当下很多人批判为是一种缺乏技术眼光的偏见。产生此种冲突的原因不单单是两者行走在不同的方向上, 更重要是影像自身的演化让“存在过”的东西变得“不存在”。这一切无疑要归咎于当下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

毫无疑问, 数字技术对今日聚讼纷纭的后现代文化的表达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数字成像技术消除了以往化学方式记录方式的被动性, 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意愿把握影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数码照相机或DV机记录我们想记录的任意片段, 然后用Photoshop、Auto CAD (三维辅助设计软件) 等电脑程序来有效地进行编辑、三维绘制、上色和设计。如果说在化学胶片时代, 摄影艺术家是在拍摄照片, 而在数字影像时代, 我们是在制造影像。今天, “由于其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优越性, 数字成像几乎夺走了传统摄影术的一切功能。”6

现在我们还可以用电脑程序制作逼真的图画和影像。例如, 一位建筑设计师可以借助某些电脑程序给客户提供待建建筑物的真实效果图像。好莱坞电影和电脑游戏工业, 合成技术被日益用于创造电影特效果、数字演员, 甚至整个虚拟电影环境。现在, 数字电影正引领整个奇观电影的潮流, 使全球的电影工业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为了紧跟好莱坞的脚步, 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相继成立数字电影制作中心。与此同时, 伴随着3D成像技术的发展, 3D电影迅速成为近两年票房的新宠。2010年元旦前后, 响有“大片之王”之称的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推出的《阿凡达》在全球上映, 把2009年的“3D电影大战”推向了高潮。《阿凡达》与许多科幻片一样, 建立在一个完全虚构的环境之中, 只不过这次在视觉上显现得更真实、更奇观。

由是观之, 数字影像不仅仅是对时间的证明, 更是对主体意识的表达, 其中有对既定未来的预见, 也有对“异想天开”的绘制。可见, “与传统摄影一样, 数字影像并非是孤立的, 而是反映一种世界观。”数字影像的基本特征在其可变性中获得表现, 与绘画和照片的根本区别是其在本质上具有延展性。穆尔引述米切尔在论及本雅明时的话说, “如果像本雅明所说的那样, 机械图像的复制以展示价值取代了膜拜价值, 那么, 数字成像则以一种新的价值——输入价值, 即电脑的可操控的能力——进一步取代了展示价值”由于这种根本意义上的可变性, 影像的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传统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了。消费者可以有机会干涉影像本身, 同时, 原作的无穷变化和转型将导致光韵主体性的复归。7此外, 数字奇观电影则在审美意义上促使光韵的回归。

“光韵 (Aura) ”一词最早是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用于界定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他用于界定传统艺术中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最后扩大开来, 用于界定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光韵最早出现他的《摄影小史》一文, 本雅明在文中描述光韵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时空层, 是遥远的东西绝无仅有地做出的无法再贴近的显现。”作为具体体现, 本雅明把它描绘为人参悟自然时所感悟到的一种氛围:“一个夏日的午后, 站在地平线上的一座山脉或一片树枝折射成的阴影里静静地去关照那山或那树, 直到与之融为一体的片刻或时光降临, 那就是这座山或这片树的光韵在生息。”8由此可见, 事物的光韵首先在于事物在特定时空中的自我存在, 人在承认物自我存在的基础上能够在一个审美距离之外凝思参悟、模仿移情, 直至达到忘我。紧接着,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把光韵由“自然之物”引向“历史之物”, 即传统艺术。与阐释自然之物的光韵一样, 具有崇拜价值的传统艺术品原型, 其特征首先也是其在独特时空中的自我存在, 它是一个原件, 具有本真性, 再加之魔法魅力, 因此构成其权威的光韵, 使观众与之保持距离, 充满敬畏, 从而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物符。

然而, 随着机械革命的到来, 技术复制日臻完善, 社会进入大众消费的时代, 艺术品的光韵在这个新的历史时空中逐渐消失。本雅明直言不讳的认为:“光韵的衰落来自两种情形, 它们都与大众运动日益增长的展开和紧张强度有最密切的关联, 即现代大众具有着要使物更易‘接近’的强烈愿望, 就像他们具有着通过对每件实物的复制以克服其独一无二性的强烈倾向一样。这种通过占有一个对象的酷似物、摹本或占有它的复制品来占有这个对象的愿望与日俱增。”在大众消费社会中, 大众每天都有着强烈的愿望要把东西从空间意义上拉近到自己身边, 归为己有, 于是自然产生了另一个同样强烈的欲望, 希望通过复制技术来得到与其他人相样的东西。本雅明认为, “在亲眼目睹的形象中独一无二性与永恒性紧密交叉, 而在复制品中则是暂时性和可重复性的紧密交叉在一起”。复制品就是把一件东西从它的外壳中撬出来, 摧毁了它的光韵。9此时, 艺术品对观众不再有“膜拜价值 (Kultwert) ”, 而只有“展示价值 (Ausstellungswert) ”, 光韵也势必在自然和历史中消散殆尽。

值得慰藉的是, 现今数字成像的发展给光韵的复归带来了契机。技术运作使数字影像在根本意义上具有极强的可变性, 这种可变性使其在信息网络的传播中产生“延异”, 在历史意识中开放性地走向永恒的解构和重构。因而, 影像不再只是展示, 而是与观者独一无二的主体性紧密交叉在一起。数字影像还使虚拟空间能像自然之物一样给人以回眸, 就如观看一些奇观电影, 尤其是3D电影, 我们很快被其中极富触感性的虚拟画面的神秘性所占领, 融入其中, 并诗意的梦想。

三、狂欢与权力——日常生活审美视觉化的二律背反

什么是日常生活?列斐伏尔认为, “日常生活”就是每一个人的事, 就是我们的具体的生活本身。他在《日常生活的批判》卷一中如此描述日常生活的概念:“日常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剩余物, 即它是被所有那些独特的、高级的、专业化的结构性活动挑选出来用于分析之后所剩下来的‘鸡零狗碎’, 因此也就必须对它进行总体性地把握。”10可以说, 日常生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得以萌生与成长的土壤和滥觞之地, 也是一切活动的汇聚地、纽带与共同的基础。然而, 我们对于日常生活往往是“熟知而不一定真知” (黑格尔语) 。

尽管,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的批判》的三部曲 (1947-1958, 1962, 1981) 前后跨越了近半个世纪, 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和批判也不断地变化, 但他的确引领了上个世纪中下叶的“日常生活”转向。11其中, 至今还方兴未艾的当推“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式命名的是英国社会学家费瑟通斯。费瑟通斯是从后现代理论视域来讨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命题的理论家之一。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根本要义是艺术与生活间距离的模糊与交融,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在消除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他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界定为三个层次:第一, 指那些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艺术亚文化, 如一战和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先锋派运动, 这些运动消解艺术作品的神圣性, 认为“艺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第二, “指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 如福轲、罗蒂等人把生活伦理看作艺术作品的思想;第三, “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符号与影像之流”, 包括自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到鲍德里亚、詹姆逊等人的“类象”思想所描述的现象。虽然不无遗漏, 但此三点极具概括性, 把西方学者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所涉及的基本观点几乎都包罗进去了。12此外, 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重构美学》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研究也颇为深入。前几年, 在我国的文艺学界, 陶东风、童庆炳等人还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产生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争鸣。

无需赘言, 后现代的日常生活总体表现为视觉化的倾向。诚如前文所述, 视觉性已然霸占了整个后现代日常生活, 成为首要的表达方式。尤其在当下消费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中, 它打着审美的旗号, 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大放淫威。随着平板电脑、3G手机等一系列新兴媒介的普及, 视觉性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另外, 借助光影技术的视觉盛宴几乎每日都在进行, 我们无时不在享受由此带来的身心上的冲击和升华。我们从媒介影像的形式审美特征中所获得的视觉快感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巴赫金对“狂欢节”的分析。巴赫金分析作为民间文化的“狂欢节”给观者带来的是全民的、包罗万象的, 正反同体的, 始终感受一种“死亡、再生、交替更新的关系”13从某种意义上说, 大众文化根植于民间文化, 而以影像诸多形式为主导的视觉审美特征与民间集体性娱乐方式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不谋而合。因此, 作为后现代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视觉性的生产和传播无疑是一种全民性的狂欢释放。

诚然, 作为知觉的重要手段, 视觉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狂欢”。在巴赫金的分析中, 民间的狂欢形式使民众暂时摆脱了外界强加于他们的种种世俗禁令以及等级特权的压制, 人们得以展现自身存在的自由形式, 人回到自身, 异化消失, 乌托邦的理想与现实暂时融为一体, 人与人之间不分彼此, 相互平等, 形成自由的存在形态, 产生狂欢节的世界感受。然而, 以现代媒介影像为主导形式的审美特征所产生的视觉狂欢现象通过其拟像、替代、重复、透明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主体的能动性, 在媒介影像与大众所形成的虚拟性互动关系中, 媒介影像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视觉权力化倾向。

关于日常生活的权力运作, 我们自然会想到福柯的“权力”学说和“全景敞视主义”。在福柯那里, 权力不是某个集团, 某个主体的所有物, 权力永远是关系中的权力, 只有在和另外的力发生关系时才存在。因此, 它没有一个中心, 也没有一个始发的源头。但是它无处不在, 存在于一切差异性关系中。这并不因为它有特权将一切笼罩在它战无不胜的整体中, 而是因为它每时每刻, 无处不在地所有关系中被生产出来。总而言之, 福柯的权力是分散的、不确定的、复数的、无主体和生产性的。无独有偶, 当前日常生活中视觉与主体之间存在的权力关系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在现代社会, 权力是“可见的但又是无法确知的”, 视觉以“一种虚拟的关系自动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虽然, 福柯从未说过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全景敞视的监狱社会, 但他阐述了视觉如何以及在怎样的程度上支配着现代性的制度。在全景式监狱中, 光的功能“不是自由的媒介, 而成为一个陷阱, 一种监视的手段。光线愈亮, 可见性和透明性愈强, 就监视、控制和监管愈多”。14根据福柯的分析, 在一个社会中, 可见性和透明性愈强, 监视控制和管制就越多。现今, 大众传媒的功能深入每个角落, 摄影、录像以及网络等手段一方面展现社会的透明度, 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社会的监管。无论是公众场合, 还是私密寓所, 只要你存在, 视觉监管就存在。久而久之, 在视觉的规训下, 各种“形象工程”、“人造美女”屡见不鲜。个性在视觉影像符号的司空见惯中消磨殆尽,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做好一个“演员”。因而, 视觉权力在无形中给大众的日常生活制定了某种规则, 在它无孔不入的淫威下, 我们渐渐成为循规蹈矩的“狱民”。另外, 大众无时无刻处在虚拟的、屏幕式的视觉狂欢状态, 纵使视觉拥有无可比拟的号召性权力。如好莱坞的许多大片, 借其跨时空、国界、种族等的超现实视觉奇观, 以之深入人心的归属感征服全球的观众。毫无疑问, 这是在虚拟的环境中构建了真实的权力。

总而言之, 在整个日常生活中, 视觉性成为无法阻挡的审美方式。它在现代媒介传播技术引领下, 正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大众在社会生活中变得更加孤独, 更加焦虑, 我们在无止境的影像传播中既获取暂时的视觉快感, 同时又无可逃避地处在了视觉权力的监管之下。所以, 后现代视觉权力正像一台全景敞视机器用一种精妙而温和的小技巧将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纳入到一个规训的网络之中, 使每个人在特定的节点上成为推动这架机器灵活运转的部件。在这台机器中产生的是守纪律的驯服的个体, 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灵魂的监狱。

摘要:近年来, “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了文化研究领域中一个热议话题, 其中视觉审美化是方家讨论的重点。本文中, 我们将从视觉消费与数字影像两个具体层面入手来勾勒后现代日常生活中视觉审美化的内化形态, 并窥探视觉狂欢中隐含的权力规训。

高中日常生活随笔600字左右 篇8

高中日常生活随笔600字左右【一】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溜走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曾经的我们,如今我只能用我拙劣的文字来纪念我的童年。

岁月就像偶尔吹过的风,但是已经吹的我泪流满面。

不经意翻出了儿时的玩偶,思绪不免穿越了时空。那时的我每天都会和同龄的小伙伴出去玩耍,一块泥巴,一种植物,我们都可以玩一天。一起给玩偶缝制衣服,一起堆积城堡,幻想着城堡里面的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我自己一个人也很好,看看小说,写写文章。

岁月就像空气,不经意间会让我们收获成长。

我们会遇到许多人,我们应该感谢遇到的每一个人,有的人让我们欢笑,有的人让我们成长。我们也由最初的忧郁感伤到现在的淡然曾经。

岁月就像一剂良药,沉淀最真的情感,带走飘渺的虚情。

每个人在长大后都会选择一副具,只有自己知道面具后的悲伤抑或是其他。每个人在受伤之后都学会了伪装,也许我们会被戴着面具的人所蒙蔽,有一天,你扯下他的面具,那会使你泪流不止,就像一层一层的剥开了洋葱,刺痛了你的心。

回忆总是让人猝不及防。但是一切又循规蹈矩的蔓延着。惊艳花前的玉容芳华终究会消失,经年苍柏的翠枝上,条条纹路,又有哪处不折射出岁月的无情。

我们要学会接纳,我们无法随着沙漏里的沙回到原点,我们所经历的就像阳光下,树影的星星点点映在地上,那是我们的足迹,抹不去,擦不掉。

指缝间溜走的青春无法挽留。时间会过去,一如潮水会退去,潮汐虽然退去,却留下贝壳和沙滩,一起等待下一次潮汐。

高中日常生活随笔600字左右【二】

举笔想写一篇随笔,却不知道该写什么。这时候,我的脑子里仿佛有一台摄影机,正回放着一幅又一幅的图片。

镜头定格在繁华的香港。只见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时而就有一架立交桥,把香港的交通延伸向空中,使弹丸之地的香港虽然车辆如织,却有条不紊。到了香港,导游一定会带领你去太平山,一览香港全景,我们在晚上驱车登上太平册,举目远眺,才明白什么叫东方明珠。夜间的香港,简直是一片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大大小小的霓虹灯充斥了整条街道。家家户户都闪着白炽灯。放眼望去,犹如群星闪烁。香港的灯景比天上的星星还略胜一筹 霓虹灯闪着五颜六色,就好像天空中有一个颜料盘在空中被打翻。

但是,香港的夜景还未完全展现出它的无穷的魅力,思维的摄像已经转换、跳跃,定格在xx身上。那天,我们来到奉化。刚入山门,只见右边的小山角边,大树底下,站着一位魁梧的军人。他戴一顶草绿色的军统式军帽,身穿一身笔挺的军装,腰扎一条棕色的皮带,脚蹬一双黑色的军皮靴,手持一根黑褐色的文明棍。从远处看,仿佛xx复活了,正在亲临此地。旁边的叔叔阿姨笑道: 这哪是真人,这是蜡人像吧。谁知,话音刚落,xx就动了起来。妈妈对我说: 你们同姓,快去合个影吧。我付了20元钱,来到xx身边,心里有点紧张,怕自己站在一代 伟人 旁边,会不自然的,影响拍照效果。忽然觉得肩膀一沉,一股暖意传来,全身心一下子都放松了,只听 咔嚓 一声,妈妈手中的照像机已经摄下了这有趣一幕。我们俩犹如一对祖孙,定格在画面上。

思维的摄像仍在一幅一幅地往下放映,手中的笔也不知不觉地记录下这两幅难忘的镜头。

高中日常生活随笔600字左右【三】

记忆的盒子总会在不经意间打开,我试图去抓住什么,然而时光不可逆流,纯白的底色,蔚蓝的勾勒,只属于那段不可复制的风华??

刘若英在歌中唱到:感谢十八岁的自己,那么倔强,才会有如今。那么,我要感谢2xx—xx年8月到2011年6月的自己,一样的执著与倔强,足以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不会迷失。或许,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或许,我们长途跋涉后发现前方竟是荒芜??或许,走了很远以后,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已不再是前方绚丽的风景,而只是因为我们已经努力地义无反顾地走了这么久,怎么能够轻言放弃??

是的,那是白蓝渲染的岁月。还记得,那些以分钟甚至以秒来度量时间的纯白日子里自己的点滴:那个匆忙行走的身影,那些吃饭时不时瞥看手表的眼神,那些不忍浪费的课间里埋头的努力;淡不去,曾经深深刻在心底的蔚蓝色梦想:呐喊着一路向北,憧憬着古老与现代交融的京都,仰慕着心中神圣的象牙塔。

是的,那是信念浇铸的岁月。曾经相信,即使是在卑微中仰望,有一天,心也会乘风跃上云端;告诉自己,即使是在黑暗中摸索,看到对面璀璨的灯光,也只能说,很美好,但不属于我;即使路旁有花香,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是的,那是痛并快乐着的岁月。那时的我,往往苛求完美,抑或是太过执著,所以对于分数与名次总是看得很重。多少夜晚,辗转难眠;许多时候,会忽然觉得心中沉着什么东西,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我流泪叹息??可是,每天晚上自习课间我会风雨无阻地去操场跑一圈,省问自己的内心,彷徨之后总会又不由分说地安静下来,继续前行,默念着“如果骄傲没被现实的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失眠之后依旧要忍着头痛努力地听每一堂课,慢慢地调整自己的生物钟;而后,依旧是那首《最初的梦想》,听了多少遍依旧流泪,却也能“边走着,边哼着歌,用轻快的步伐”??其实,那段岁月里,让我一直能够在失落时平静下来的更因一个人,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我的妈妈。是妈妈在背后做好一切她能够做的服务工作,在我焦躁的时候、失眠的时候慈爱地抚慰,永远对我说相信?? 是的,那是我们携手走过的岁月。其实,我从未忘记欣赏身边的风景。曾经的路,感谢你们陪我一起走过;纯白的岁月,纯白的我们,一同勾勒着蓝色的梦境。一起探讨、一起散步、一起期盼又害怕地等待成绩表;一起在考前那些日子里,仰着头看楼上撕下的纷飞纸片,连同着压力一起释放和发泄??还有我想你们也不会忘记的,我们共同崇拜

爱戴的风度翩翩的许老师,虽常常嘀咕却铭记于心的班主任老周,和我们一起辩论的历史老师??写到这儿,有太多的话想对你们说,又抑制不住地落泪??

是的,生命中不会再有第二段时光,比高三更加纯净,只关乎蔚蓝的梦想。沿途中不会再有曾经的我们,单纯得只有纯白可与之比拟。因而回忆起来,连单调和苦涩都有一种甜甜的、暖暖的味道。无论天空中是否留下我的足迹,我已飞过。

高中日常生活随笔600字左右【四】

昨天晚上停水,本来想着那就去外面吃一顿吧。可是,偏偏又遇上天气下雨。眼看着天色渐渐暗下来,摸着自己饥肠辘辘的肚子,耳旁再传来小臭叫喊肚子饿了的声音,只好狠狠心打着家里仅有的一把破伞出门了。

到了麻辣烫店给报了一碗麻辣烫,再带着小臭去买了一包面包,返回店里,正好拿上麻辣烫回家。

回家的路上,雨还在不大不小的下着,坑坑哇哇的路上积水很多,小臭太小,不懂得绕开积水走,只好抱着往回走。一个人,抱着小臭,提着麻辣烫,面包,还得打着雨伞,那种累真的给人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不远的一段路,却走的我很累很累。我知道,是自己的心累多余身累。这么长时间以来,自己一个人在家带着小臭,省吃俭用,那种日子,真的不是所谓的心态好就可以过好的。

破旧的雨伞上的铁丝动不动就把自己的头发给勾住了。那一刻,真的想在雨中放声大哭。可是,想想,身边还有不懂事的小臭,无依无靠的日子,又哭给谁心疼呢?

总算回到家,大概受心情的影响,期待已久的麻辣烫,没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吃。胡乱的吃了几口,给小臭热的喝了一包牛奶。总算感觉能够躺在床上真的是一件奢侈的事。

我不知道家里的老人为什么会那么的喜欢抱怨生活的艰辛。在这个金钱至上的今天,没钱的日子,谁都不比谁过的容易。

可是,想想,人生一辈子,哪有什么一帆风顺的。就像天气,又怎么可能每天都是大晴天,阳光灿烂的呢?

听着窗外的雨声小了很多。看看天气预报,最近一直都有雨。可是,天气的阴晴,又是怎样的小小的自己能够左右得了的呢?

上一篇:送给女朋友生日温暖的祝福语下一篇:理工科专业学生求职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