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24-07-20

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9篇)

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篇1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

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都拥护国家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

经过两岸人民的努力,在2010年我们迎来了两岸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积极的变化,两岸关系由过去近60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上和平发展的新道路。目前,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通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条件。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总体形势也向着如我们两岸人民的心走。

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务性协商得以恢复。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关系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在社会与文化交流交往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 1 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民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

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目前都能够接受“和平发展”这一理念,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大陆政府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号召两岸同心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表示,两岸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应放在共同发展中逐步解决,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可以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向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初步形成,并在两岸交往实践中得到深化。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开始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框架,为两岸关系从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指明了路线图。目前,大陆各项对台工作有条不紊地按照这幅路线图推进,以两岸同胞利益和需求为本推进两岸关系发展。

第二,两岸积累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经验。10年来,两岸事务最大的特点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很大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处理好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目前,我们根据“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对台工作指导方针,在具体的对台工作中将敏感的政治关系难题与复杂的经济合作议题区隔开来。同时,在长期战略上推动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形成正面的互促作用。

第三,两岸通过经济合作共创双赢的态势正在形成。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大幅萎缩,但是祖国大陆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主动并有效引导两岸开展经济合作。由此,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从主要由民间自发驱动提升到政府主动推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一年来,大陆广西、江苏、河南等地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赴台采购,福建等海峡西岸经济区实行对台政策“先行先试”,重庆、湖南、湖北等地纷纷搭建对台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大陆“家电 下乡”计划也将台资企业产品纳入……这些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两岸合作与发展的进展。

四、两岸经济关系有新进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也是近年来两岸关系中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突出的领域。根据商务部的资料,截至20 0 9年底,两岸累计贸易额已达950 0多亿美元,台商在大陆设立投资项目已近8万个,累计实际投资达493亿美元。如果加上台商经过第三地的转投资,累计实际投资约80 0多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顺差来源地和投资目的地。20 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五、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有新突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亲缘、文缘相通,地缘相近,文化教育交流乃是克服政治军事障碍的重要手段。2009年7月,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论坛提出,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正轨以后,文化与经济是沟通两岸关系的两座重要桥梁,在进一步密切两岸经贸关系的同时,应积极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论坛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六项共同建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2010年1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宣布首批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这是对两岸教育交流的新突破。目前来看,台湾方面对大陆学生赴台求学还有很多限制,包括“三限”和“六不”。“三限”指的是:“限校”,学历承认只限于经过认定的大陆部分高校;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

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风疹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病例为居住在我区的居民;人口资料来源于天津市统计部门。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风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 2003及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天津市和平区2007—2010年共报告风疹377例,年平均发病率25.56/10万。其中,2008年最高,为52.14/10万;2010年最低,为6.65/10万。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数据显示,2007—2010年风疹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4—6月,病例数构成比为82.23%。10—12月发病率最低,仅2例。见图1。

2.2.2 地区分布

全区6个街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南营门街36.15/10万,发病81人;其次是劝业场街35.12/10万,发病108人;接下来是新兴街30.77/10万,发病77人这3个街发病数占全区发病数的70%。

2.2.3 人群分布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14、15~19岁2个年龄组,病例数构成比分别为23.87%、29.44%,合计53.31%(表1)。7岁以下有病例的年龄组发病率接近年平均发病率,25岁以上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明显降低,60岁以上人群无发病。经统计分析4年来发病人群主要是在校学生227例,占全部病例的60.21%。其中2007年为63%,2008年为64%,2009年为52%,2010年为23%,构成比呈逐年下降。报告的全部病例中男性244例,女性133例,男女比1.83 ∶1。

2.2.4 免疫史分布

除去失访及排除病例,在调查到的242例中有接种史的24例 (9.9%),无接种史的28例(11.6%),不详的190例(78.5%)。

3 讨论

风疹属春季高发传染病。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为高发地区,如南营门街为常住人口较密的地区,而劝业场街为流动人口较密集的地区。男性发病高于女性[1,2]。发病人群多集中在10~19岁的学生,这与学校人口密度大,有利于呼吸道疾病迅速传播有关[3],另外,该人群风疹疫苗接种率亦较低。2007年4月1日天津市将麻腮风疫苗纳入适龄儿童接种的一类苗,该项措施将对我区风疹控制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因此前的风疹相关疫苗均是自费,造成接种率较低,而人群普遍易感。30岁以上人群发病数较少,在该人群疫苗接种率不高的情况下提示可能有一部分隐性感染病例[4]。

风疹不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易使妊娠早期妇女的胎儿发生CRS,是导致婴儿先天畸形的重要病因之一[5]。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因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CRS超10万例。据国内相关研究估计,约15%~20%的育龄期妇女存在感染风疹病毒的风险,严重威胁我国的优生优育[6]。目前公认的免疫策略是普及儿童免疫和育龄妇女免疫相结合的综合策略[7]。我国已在国际上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目前正处于加速麻疹控制时期,而风疹作为发热出疹性疾病的一部分,因此,控制风疹发病对减轻麻疹监测的工作负荷有很大帮助[8]。

参考文献

[1]尧怀志.许昌市2004—2006年风疹流行病学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18(6):444-445.

[2]莫建军,谭毅,莫兆军,等.2004—2007年广西风疹流行病学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08,15(2):92-94.

[3]孙永波,尹林,邱德山.2002—2006年潍坊市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19(1):50-51.

[4]骆晓艳,朱向军,万丽霞,等.1990—2006年天津市风疹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6):366-367.

[5]彭文伟.传染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莫建军,谭毅,莫兆军,等.2004—2007年广西风疹流行病学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08,15(2):92-94.

[7]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篇3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定和平协定,竭力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大陆愿意作出正面回应;在国际空间问题上只要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可以务实协商作出合情理的安排;祖国大陆将继续为广大台胞在海外提供各种帮助等主张,无一不表明大陆的极大善意、诚意和宽容,充分体现了祖国大陆为维护台海和平,为中华民族的最根本利益,化解两岸敌对状态,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宽广胸怀和良苦用心。

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携手共同求和平,谋发展,那么祖国和平统一的最终实现将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过去上百年间,中华民族总是被动挨打、受人欺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局面,走向富强进步,巨大的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在当前金融海啸冲击下,大陆经济相对稳健,大家都对前景充满信心。这充分说明只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才能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在世界上享有尊严,并感受到国家富强带来的骄傲和自豪。

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中,政治经济不能分离,要相互促进。在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两岸关系发展出现良好势头的情况下,胡锦涛重要讲话提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只要按照胡锦涛的重要讲话精神,两岸同胞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共同努力,一起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中国人就一定能继续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奇迹,并且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台湾问题形成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不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制定和发展对台方针政策。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为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月,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提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并宣告自当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呼吁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告台湾同胞书》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决策和思想,包含了和平统一的主要政策。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1月说:九条方针“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根据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经过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实践,我们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这一方针政策既考虑到国家统一的民族利益,又照顾到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宣告了两岸关系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随着两岸关系和台湾形势的发展变化,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次讲话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八项主张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

进入新世纪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在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台工作新主张。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的重要主张。

2008年4月29日,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指出,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面对两岸复杂情势,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这两个对两岸人民负有重大责任的政党行动起来,开启了两岸政党交流,逆转了被“台独”分裂势力恶化的气氛。2005年春,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率团访问大陆。胡锦涛分别与他们举行会谈,达成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等重要共识,向世界显示了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彼此分歧,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在两岸同胞锲而不舍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3月后,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吴伯雄举行两党领导人会谈。6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复谈,融解9年的坚冰。7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和两岸周末包机启动。8月,奥运一圆百年梦,两岸儿女同荣耀。11月,两会领导人首次在台北举行会谈,两会制度化协商迈出重要一步。12月,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成功抵台,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

这些年来,大陆方面克服种种阻碍,始终如一地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祖国大陆自1991年以来一直是台湾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以来一直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成为两岸关系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文化交流是联系两岸同胞的重要纽带。自1987年台湾影视制片人率先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来祖国大陆拍摄电视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后,两岸文化交流沛然莫之能御。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至2007年底,仅经文化部批准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就达五千多项、五万多人次。两岸文化交流已在两岸民众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经曲折、饱经风霜,不时遭遇逆流。在种种复杂因素和艰难险阻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代表人民意志和民族利益,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有力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李登辉、陈水扁在台湾当政20年间,台湾当局的一系列“台独”挑衅,特别是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及“法理台独”图谋,一次次把两岸关系推向危险的边缘。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一次次挫败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倒行逆施。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陈水扁当局在以“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失败后,处心积虑推动所谓“入联公投”。2008年3月22日,“入联公投”被大多数台湾民众否决,“台独”分裂势力的阴险图谋招致失败。

中国人民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事业,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理解和支持。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一再重申,反对企图改变台海现状的“台独”冒险活动,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任何人、任何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篇4

标签:杂谈

愿两岸和平统一分类:銘飒豐際

——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途径的思考

今年台湾岛内台风灾害发生后,在大陆满腔热情大力援助台湾时,台湾岛内对大陆的善意援助与支持被严重扭曲,被污名化,政治化,充分反应了台湾对大陆的强烈不信任感。而两地灾后大陆网友频频发出这样的愤慨“台湾受灾时大陆捐了多少钱物?但是汶川地震时台湾捐了多少?”„„

这些事件均反应了两岸关系的对立仍没有缓解,两岸关系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可是,这发生的一切都不能断了两岸人民期盼两岸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人民和政府都还在不断的为之努力中。

胡锦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指出,台湾问题事关祖国完全统一,事关国家核心利益。我们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自从“国共内战”留下“台湾问题”以来,在长达60多年的时期中,台湾海峡两岸一直处在“不统不独”的政治僵局中。在最近几年中,台湾海峡两岸的人民、各政党以及两个政府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达成早日结束“不统不独”政治僵局的共识,都希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胡锦涛强调,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发展和稳定,必定造福两岸同胞;“台独”分裂活动,有害于两岸发展和稳定,必定贻祸两岸同胞。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系、共同责任所在。经过两岸同胞长期共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更为强劲的动力、更为有利的条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再次呼吁,两岸同胞团结起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强调,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目的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途径是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我们要继续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推动两岸直接“三通”进程,也要继续努力争取恢复和进行两岸协商谈判。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谈判的地位是平等的,议题是开放的,什么问题都可以谈。通过谈判,寻求解决两岸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往等重要问题的办法,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进行规划。我们期待,两岸双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胡锦涛指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都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真心诚意关心台湾同胞,充分考虑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切实维护和照顾他们的正当权益。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将始终如一地履行对台湾同胞作出的承诺,既不会因局势的一时波动而有任何动摇,也不会因少数人的蓄意干扰而有任何改变。我们要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只有实现大团结,才能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对于那些曾经对

“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也要努力争取团结,只要他们回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我们都将热情欢迎,以诚相待。

如果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台独”是一个只有成本没有收获的买卖。“台独”只有让台湾永远的付出代价与金钱,却不会有任何的收益,不会让台湾得到尊严,也更没有安全,也没有成功的希望。到头来,只能是劳民伤财,两头空。

如果台湾有独立的条件,有独立的可能,争取台湾独立可以作为一个政治目标,全力推动。问题恰恰是,台湾绝没有独立的条件与可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一个正在强大的中国,怎会让祖国的宝岛分裂出去?怎会容忍台湾独立?就像台湾不会让台北独立一样,像美国不会让夏威夷独立一样。台湾当局将独立的条件寄托在美国的支持上。然而,即使台湾有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承诺协防台湾,但美国也是有条件的,况且在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下,美国即使不愿让中国统一,承认台湾实际上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但也不会容许台湾搞公开的或法理上的独立,绝对不会。台湾当局的独立决心再大,民意基础再高,也无法抵制13亿中国人民保卫国家领土与主权的意志。只要中国政府与人民不答应,“台独”就绝无成功的可能,台湾仍是中国的台湾。历史将会证明,“台独”只会空耗台湾的资源,空耗台湾人民的精力,最后换来的还是一场空。台湾的安全与尊严不是建立在追求台湾独立之上,也不会建立在不确定的美国协防台湾之上,而是应建立在没有台独台湾最安全的逻辑思维之上,建立在构建两岸和谐关系之上,建立在海峡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下长期和平共处与共荣之上。可以肯定地讲,“台独”绝不会给台湾带来安全,也不会让台湾人民有尊严。台湾出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寻求与大陆的真正和解,实现经济的整合,争取互惠双赢。“台独”,没有出路,台湾更没有明天。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台工作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中央对台政策的重要主张,也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同样,要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海峡两岸的共同责任,需要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不只是大陆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

我们必须抱有两岸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景,从历史的高度、从政治的高度分析和实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路径。

海峡两岸1949年的隔海分治,从政党政治来看是国共两党利益分配冲突的结果,但从价值系统上看是意识型态选择的分歧,在利益冲突与意识型态分歧的纠葛下,两岸经历了三十余年全面性交流的断绝。在1980年代两岸开始开放交流后,两岸爆发了长期积累的能量,两岸交流迅速展开。然而,由于政党政治斗争所导致主权上的争议与文化上的意识型态相互纠结,自然也就阻碍了两岸关系发展的脚步。台湾学者石之瑜就认为,“两岸的政治领导人均仍习惯性地高举主权或民族主义的旗帜,„。面对着各种新兴的、自发的社团组织,两岸政府又开始启用一些道德性的、意识型态的口号,希望重新组合人们的思绪,巩固逐渐模糊的政治认同..。这就促成两岸彼此用冲突性的政策,以维持起码的敌意,促使社会团体自觉必须依赖政治力量。”在不区分国家与政权、政治与行政的背景下,两岸的文化交流、民间往来,就有着非常多非理性的阻碍。更不用说两岸政权对话,行政沟通。因此,回顾二三十年的两岸关系发展路途上还存在基础争议以及方向有所偏离。从两岸发展的基点来看,在于

并没有实现国家和政权的分离;政治和行政的分离。正由于基点不平衡,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并没有重视发展民间社会力量,并没实现公权力和民间社会的互动。

国家与政权问题一直在纠结着两岸关系发展,国家与政权相分离。一些外国势力和“台独”势力就试图混淆国家与政权,进而来否认“一个中国”原则。无论台湾方面是否愿心平气和地接受,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现实中,中国大陆方面在绝大多数场合代表着中国。同样地,无论大陆方面承认与否,台湾方面所坚持的“中华民国”这一政权符号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事实上依然行使着“代表中国”的政治功能。刘国深教授上述“球体理论”使得国内外对两岸清晰的理解。不仅区分了国家与政权,更展示了一个中国的清晰现状。

两岸关系的定位过于从政治层面,尤其是政治对立、意识形态上来思考问题,显然就忽视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必要性。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早就提出: 行政与政治不同。就我们所知,尽管一些外国势力和“台独”势力试图混淆两岸之间政治和行政,但是台湾地区的政治与行政分离设计做得很好,其文官制度比较健全,政务官成败去留由选举来决定,事务官则保持相对稳定。如果能实现政治和行政的相对分离,这有利于两岸公权力在行政事务上的交流和合作。因此,有专家提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愿景得到双方高层的认同背景下,专业研究人员开始有条件寻找两岸共同治理的共识基础、路径与模式。两岸共同事务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除了各自境内事务外,与两岸相关的所有事务,都可称为“两岸共同事务”。他建议,两岸可考虑成立“两岸共同事务委员会”,共同策画、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两岸共同事务的合作问题。

在理清前面两个分离的基础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重要的是在于落实。长期以来,两岸公权力的你争我斗,显然就没有民间社会说话的份。而这就需要两岸政府的“共同治理”。这共同治理不仅存在两岸之间公权力,还在于民间社会参与两岸治理过程中。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背景下,两岸民间社会参与治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随着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局面的逐渐形成,民间社会整合趋势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在治理视角下,民间社会力量完全可以、也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构建主体之一,成为两岸公权力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推动力。

以上所述的“国家和政权的分离”、“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和“公权力和民间社会互动”这“二个分离,一个互动”正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教授在其《试论和平发展背景下的两岸共同治理》一文中以“国家球体理论”、“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民间社会和共同治理”等思想为基础提出的两岸和平发展新路径。

实现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有利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可充分实现海峡两岸经济资源有效合理配置,让生产、经济要素在海峡两岸之间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将为海峡两岸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与好处。其实现更重要的经济意义在于,让所蕴藏的两岸经济合作潜力与能量逐步得到释放,为两岸经济合作创造新契机,将会形成新的两岸业产分工与合作格局,同时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或制度化安排创造了基本条件,有利海峡两岸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与一体化发展,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更为坚实的基础。

而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肩负起这历史的重任,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做贡献。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两岸统一是为了彻底打破美国套在中国脖子上的岛链,彻底改变将尽七

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篇5

目:

习近平的外交战略思想

院系名称:

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电子商务1302班

学生姓名:

黄恩杰

号:

20131705021

52015年12月12日

习近平的外交战略思想

摘要: 从2013年上任首访俄罗斯,出席金砖峰会,访问非洲三国, 中美元首庄园会晤,……;到2014年出访7次,足迹遍布亚洲、欧洲、拉美和大洋洲的18个国家;再到今年出席各种国际会议(万隆会议、APEC峰会等)并应邀对举办国进行国事访问,到访问英国。在这3年中,习近平主席在国际舞台上的每一系列精彩亮相,都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富进取的姿态,展示出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外交新理念、新思维、新风范。

关键词:战略布局 战略理念 新型大国关系 周边关系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调整。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的迅猛崛起,导致世界力量强弱对比的改变,必然会引发国际上各种各样的强烈反应。中国是否会像西方大国崛起那样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同时,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与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应怎样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时代外交之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科学地判断时代潮流的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和环境的变化特点,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与稳定性的基础上,以战略的高度和前瞻的视野应国际因素的变化,拓展创新,积极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道路。面对国内外关于外交走向的疑问,总书记给予了回答:从“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下两个大国”到相互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真、实、亲、诚”到“亲、诚、惠、容”,从“两路一廊”到“跨非合作”,他向世界奏响了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想交织共鸣的恢弘篇章。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刚一就任,就频繁的开展外交活动,反映出我国在外交策略上全面战略布局的构思。

一是全面铺开,凸显重点。习近平的外交活动,涵盖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各个领域,但轻重缓急思路清晰,突出大国和周边两大重点。首先是着力运筹大国关系,实质性地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其次在巩固和加强周边关系方面,密切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二是点面结合,精心设计。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同命运共患难的伙伴,也是存身立世的重要基础。我国一向十分重视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习近平主席的出访足迹遍布亚、非、拉和大洋洲的众多发展中国家。

三是多双结合,相互促动。习主席出席金砖国家、20国集团、上合组织等会议。一方面通过多边平台开展广泛双边活动,既发挥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又增进了与相关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借参加双边活动的机会进行国事访问,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是主动开拓,讲究实效。习主席的全部外事活动,都体现出主动的精神和务实的原则,贯穿着实事求是的风貌。第一,向世界有效地昭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第二,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和平、发展和合作的具体倡议,展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的态度和立场。第三,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推动经贸合作,取得众多实质成果。

习近平主张: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中国有必要展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外交思想,外交理念,就是对当今中国与世界各国所面临的诸多国际问题进行中国的思考,发出中国的声音,提出中国的方案,贡献中国的智慧,探索中国的路径,明示中国的作用,展现中国的担当。总之,习近平的外交理念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坚持和平发展

第一,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习近平明确地表示: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第二,筑“梦”与共。正如他所言: “中国梦是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的。”第三,继续走和平发展之路。他明确主张: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倡导合作共赢

第一,合作共赢有利于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指出: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这是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第二,力主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各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对每一种文化、每一种文明都理当予以尊重。第三,推进互联互通。,习近平所提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与他所推动的互联互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第一,中国必须有所担当。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必须有所担当。第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大国与大国之间理当“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四、发出中国好声音

习近平一向重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展示与对外传播工作。中国要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完全有必要搞好对外传播工作,增进自己的美誉度与认同度,提升自己的话语权,贡献自己的正能量,同时,在下面两个方面也颇有建树:第一,秉持“新义利观”。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已将其“新义利观”广泛地落实在中国与包括周边国理论聚焦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双边与多边交往之中。第二,提出“周边外交新理念”习近平所提出的亲、诚、惠、容四字“周边外交新理念”,是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指导方针。

相信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外交事业上会有更多更精彩的瞬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3.28. [2]习近平.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4.07.10.

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篇6

新形势下如何努力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引言: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小学时就学过这首余光中写的《乡愁》,那时候的我们可能对爱国主义不是有很确切的理解,如今在次重温,不难感受出作者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台湾对于大陆便是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不管孩子如何撒娇,打闹,终究还是要回到母亲的怀抱的。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也称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

两岸关系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两岸关系进展:

马英九在台湾执政后,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两岸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状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海协海基两会协商,并期待大陆帮助台湾经济尽快复苏。

民进党则未能及时摆脱贪腐阴影和“台独党纲”的魔障,无力反思其陈旧的两岸关系政策。

补充资料:“九二共识”就是两岸都表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两岸政权争议不仅是历史遗留问题,也与两岸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差异互相强化,这构成挑战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

当前的问题与挑战:

制作者:不再沉沦痕

两岸的发展长期维持现状局面,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岸人民对统一的意识将逐渐淡薄。两岸事实分裂和分治的现状将成为老百姓的理所当然。长期维持现状一旦成为未来两岸关系的主轴,就远远偏离了“祖国早日统一”的轨道。

“台独”分子暗地活动不断,牵制台当局政府,阻挠和平统一的进程。美、日、欧盟等经济利益国家或地区国家集团也不断干预两岸关系的发展。

为此,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一下六点:

1.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

2.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

3.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

4.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

5.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关系的差异;

6.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站在新起点,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两岸双方要进一步巩固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步骤,扎实稳步地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以保持和强化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势头。为此,我们要进行历史性总结、前瞻性思考和开拓性实践。新形势下如何努力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呢?我国又应该拟定怎样的政策方针来更好地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在我个人看来,主要有以下四点途径或方法:

一、认真对待大陆与台湾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

如果你关心台湾问题,关注时事政治,同时善于观察总结,你就会发现,台湾与大陆无论在人们的生活习性,还是价值观取向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虽然大陆和台湾是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一条台湾海峡毕竟阻隔了一些文化及价值观的渗透与交流。从古至今,虽然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栉风沐雨,中国人的生活习性也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但许多东西却永远镌刻在中国人的心头。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如礼治,德治,人治以及中庸之道,礼义廉耻等。这些思想虽然在现代社会都已经逐步淡化,但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大陆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远比台湾同胞更彻底,更坚决。

其实,台湾与大陆文化上的差异还来源于社会制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自然会导致人民生活习性的差异。无论是蒋氏父子还是台湾某些当局,都有亲美的倾向,这也许能解释为何台湾现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同时台湾同胞有许多与美国人一样的开放思想等一些现象了。为此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

(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

(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

(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

(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

(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

(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二、坚持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不动摇。

小学时我们就听说过“台独”这一运动,当初或许没有现在“跟着党走”的政治取向,但如今的我们不再年幼,拥有着满腔热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立场坚定,中国只有一个,任何分裂祖国,破坏领土完整的行为都是错误并极具危害性的。

1、坚定立场,反对台独

“台独”是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台独”的:它是指基于国家民主主权原则及台湾全体住民公民投票选择决定的条件下,建立主权独立共和国的政治

运动。

很显然,这种政治运动不仅是决策上的独裁,更是有背民心和大陆人民意志的分裂行径。不仅是共产党员,也不仅是大陆人民反对台独运动,就连大部分爱国侨胞和部分外国民众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只要你有最起码的中国历史知识,就能清楚地认识这一点。那么,为何台独势力会如此猖獗呢?我想是有些人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打着“独立,民主,自由”的旗帜,在一些强权国家的鼓动下,欺骗台湾民众,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试想,这种行径是多么的愚蠢,最终的结局只有失败!

2、只有一个中国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于“一个中国”原则作了十分清晰的论述,他指出:“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

胡锦涛总书记的论述是十分客观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是要在新形势下,在整个世界格局趋于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牢牢把握机会,坚决与台独分子作斗争,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破坏民族统一的行径。

总之,解决台湾问题,必须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实现两岸统一的前提和基础;以及以“一国两制”为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三、完善政策体制,促进两岸交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

1、表达愿望,加强交流

至今还记得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那年春晚有一个很特别的活动,那就是为即将送往台湾的两只大熊猫取乳名。经过一亿多人次观众的投票,最终把“团团”“圆圆”确定为两只大熊猫的乳名。

我想,这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不言而喻。送大熊猫去台湾,这就充分体现了大陆和台湾友谊和交流,同时也给予了全中国人民真的能“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

2、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

通过两岸同胞多年努力,两岸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人员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合作领域之广泛、共同利益之扩大,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天,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可以说,两岸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如何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全体中华儿女谋利益出发,积极探索交流合作的新思路,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

四、搁置争议,争取民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只有踏踏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我们才能有效地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增强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统一国家的认同,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并做好准备。

两岸关系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和今后难免遇到的新问题。如何做到积极抓住和切实用好机遇,冷静务实地对待和化解分歧,保持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是两岸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今天,对于两岸双方来说,谋全局,就是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只要真正秉持和认真贯彻“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理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对于大学生的我们,有该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呢?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以大学生独有的开放眼界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做出大胆合理的设想。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意识到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多方利益的复杂历史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独有的开放眼界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做出大胆但合理的设想。并且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

2.用知识武装自己,在社会上让自己所学转化为社会财富,增强国力。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应该在自己的本学科内刻苦钻研,勤奋进取。同时不止局限于本专业,要以全面的眼光看问题,扩展知识面,在通才与专才之间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以知识武装自己,并在社会上让自己所学转化为社会财富,增强国力。以强大的国力向台湾证明中国模式一样可行。

3.通过网络等媒介加强与台湾同龄人,尤其是学生群体的交流。

通过网络等媒介加强与台湾同龄人,尤其是学生群体的交流。尽力消除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误解,在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向他们传递友好且多元的信息。这可能使对岸年轻人看到国内未来发展的潜力无限。

4.提高自身文化道德素养修养,用出色的言行感染台湾大众。

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并且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以自己优秀的言行让台湾人民感受到当代内地大学生的风采。

平时经常和台湾网友讨论两岸关系的问题:

你对于台湾与大陆怎么看,你们是否接受一国两制,是否承认台湾属于中国?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台湾就是台湾,它就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和大陆等同呢?你所说的那些历史我不是很清楚,但我只知道,至少我们班没有同学有想回归中国的想法”。当时我听了很是气氛,难道他们忘记了当年的一个五千年的祖**亲吗?他们还有没有良知?然而想想,他们的当前行为表现和日本人不承认当年的南京大屠杀一样。为此,如何去改变这种不利于和平发展的现状,我们祖国需要更多的从文化上改善两岸关系,加强两岸的沟通交流,让他们知道中国五千年的丰富文化历史,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他们也是祖国的一份子,统一祖国指日可待。

未来展望:

通过推动开展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本着积极务实、面向未来的态度,探讨解决两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分歧的思路、办法。

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篇7

一、新闻节目的组合式改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面对海量信息, 受众一方面应接不暇、难以完全消化, 另一方面又无所适从、难以准确选择, 同时面对信息的饥渴与过剩。对台广播这一时期除了提高新闻选择的针对性外, 还对新闻节目布局和呈现方式进行了组合式的改造, 以更好地满足台湾受众的信息需求。

(一) 整体布局:整点新闻+新闻大板块

受众对不同信息的需求有层次之分, 有的知晓即满足, 有的则需深度消费才能解渴。因此, 对台广播在新闻节目的布局上实行了全天多时段的短时间资讯播报和大板块、大时段、深度解读重点资讯的组合式结构。如, 中央电台对台广播2009年8月10日进行了全新的升级改版, 首播时间由以前的每天9小时40分钟增至18小时20分钟。改版后的中华之声定位为新闻综合频率, 增加正点滚动新闻信息播报量, 新闻信息量占整个频率的60%, 进一步提高与强化新闻的时效性和广播特点, 设置了即时新闻报道节目《正点播报》, 搭起了中华之声的新闻骨架, 全天每逢整点播出, 每次10分钟, 全天共播报19次。另外, 中华之声将原有的《新闻大视野》、《体育天地》节目进行整合, 开设《早间随身听》、《海峡在线》早晚两大新闻板块。神州之声也设置了全天滚动的即时新闻报道节目《正点资讯》, 每次10分钟, 全天共播报14次。[1]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在节目改革中也增加了整点新闻的播出次数, 并设置了《直通两岸》、《环球360》、《晚间报道》、《时事透视镜》、《军事观察》、《海峡广角镜》等大板块的组合报道和深度报道节目。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也重点加强了《华广快车》和《两岸观察家》两档节目, 在提供早间新闻资讯的同时, 也提供两岸新闻的深度解读。

这种组合式安排, 既可以及时提供碎片化的信息, 也能够提供组合新闻和重点信息的观点解读, 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多种需求。

(二) 信息呈现:主持人+记者+专家

对台广播充分吸收了广播改革的成果, 以新颖的形式吸引受众。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 摒弃四平八稳的播音腔, 改为亲切、自然、口语化的说新闻方式, 增加主持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大量使用记者连线的报道形式, 及时进行专家访谈, 对重点新闻予以深度解读, 形成了“主持人+记者+专家”的多元化信息呈现方式。如, 中央电台中华之声的《资讯达人》面向岛内年轻听众, 设置了资讯达人、资讯加油站、NEWS对对碰、“潮客”正传、我播我show、周末夜疯狂等栏目, 以“精品资讯, 鲜活播报”为主旨, 颠覆了新闻资讯传统的传播模式, 以“演播”、“评论”等个性方式进行表达, 以真挚纯朴的情感贴近听众, 以轻松明快的风格、通俗风趣的语言打造“都市脱口秀”型的广播资讯类杂志节目[2]。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在2008年的节目调整中开办了《直通两岸》节目, 开设《记者连线》板块, 在《军情直播室》节目中也开设《一线记者》板块, 由各地特约记者报道当地有对台性的新闻和军队建设动态。该台还建立了特约专家资源库, 就重要新闻进行及时和深入解读, 为受众提供观点参考, 引导受众深度消费信息。其它对台广播也普遍使用了这种灵活多元的信息推送方式, 增加了节目的可听性。

二、方言节目的主力化提升

对台湾广播开办以来, 方言广播始终是重要组成部分, 但从整个对台广播格局来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普通话广播都是绝对的主力, 方言广播无论在编播力量、节目时长, 还是在承担的任务上都次于普通话广播。随着对台广播宣传重点的南移、下沉, 方言广播开始得到迅速强化。两岸关系开启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后, 方言广播的发展趋势得以延续, 并成为对台广播的新锐主力。

(一) 方言种类更加齐全

2008年,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也新办了该台历史上第一个客家方言节目《客家天地》, 使海峡之声形成了汉英两种语言、闽客两类方言的对台广播格局, [3]填补了该台50年没有客家话节目的空白。2010年10月18日, 福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左海之声开始使用福州话对福州和马祖地区播音, 设有《左海乡音》、《两岸一家亲》、《左海故事会》、《七讲八听》、《细化趴讲新闻》、《一路丫透脚》、《福州话、齐来讲》、《张林时间》、《空中剧院》等10多个福州话节目。此外, 还滚动播出福州话爆笑情景喜剧《虾油弟和橄榄妹》, 既起到了保护福州方言的作用, 也进一步壮大了方言对台广播的力量。

(二) 播出时间大幅增长

2008年10月15日,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在福建厦门和广东梅州建立的厦门编辑部和梅州编辑部制作的节目———闽南话《祖地乡音》和客家话《客家天地》分别在神州之声早6点和晚6点播出, 时长都是1小时。这两档方言节目开播不久就在台湾及福建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9年8月10日, 中央电台对台广播改版, 神州之声定位为“方言文艺频率”, 重点就是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对台湾广播方言节目。改版后, 《祖地乡音》和《客家天地》分别由1小时延长至3小时, 在北京制作的闽南话《天风海涌》和客家话《客家乡亲》节目也由原来的2小时增加到3小时。神州之声改版后方言节目量由原来的6小时增加至13小时, 占整个频率的72%。[4]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在2008年8月25日的改版中, 将原来的闽南话频道改为闽南话广播, 充实方言编播力量, 增办和调整方言节目, 扩大方言在节目中的占比, 着力拓展方言节目。此外, 随着闽南话广播协作网的成立及扩容, 闽南之声、刺桐之声等专业对台方言频率也得以加强, 使整体对台方言广播的力量得到加强。

三、服务节目的情势化扩容

服务类节目是对台广播重要的节目类型之一, 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不断扩大, 对台广播也契合两岸交流交往的情境与形势, 对服务类节目进行了扩容。在保留既有对台经济、气象等服务节目的基础上, 增办了旅游和情感节目。

(一) 提升既有服务内容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 两岸各领域的交流越来越热络, 对台广播顺势加强了既有的服务内容。如中央电台对台广播的服务专题节目以“真诚服务, 有效传递”为目标, 努力实现自己的角色定位, 以“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为追求, 在历次节目改革中求新求变, 使节目内容和形式都更加贴近受众需求。2008年10月15日, 中央电台对台广播新创办了反映大陆经济民生、社会生活、两岸经贸交流、人员往来的综合服务类专题节目《捷运900》, 节目时长两小时。2009年8月10日改为《捷运2009》, 2010年改为《捷运2010》, 时长延长至3小时。以提供服务的项目分类, 开辟多个子栏目, 如, 财经站:经贸交流、财富人生;民生站:社会民生、百姓故事;交流站:共享发展、互利双赢;台商站:大陆创业、大陆生活;休闲站:流行时尚、追寻品位;气象站:分担风雨、共享阳光;帮帮站:分享智慧、你帮我助;健康补给站:强身健体、科学养生;便利店:旅途加油站———不走了, 在这儿歇歇脚、聊聊天。《捷运2010》在直播中两个整点为正点新闻, 两个半点为气象服务, 中间行走于各站, 为台湾听众传递实用有趣的信息, 提供服务, 沟通情感。节目直播中还通过网络社区, 设定话题与台湾听众进行实时的互动, 并进行有奖收听问答, 吸引了许多年轻的网络听众。展示祖国大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透视大陆民生, 讲述老百姓的生活故事;报道两岸经贸交流、人员往来的发展状况, 提供有效的资讯, 促进大陆与台湾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在历次改版中也非常注重拓展服务性, 增办了气象服务节目《风云社区》以及专为渔民服务的互动节目《渔民俱乐部》。其它对台广播的服务节目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在“大服务”中进行“大传播”。

(二) 增办旅游服务节目

台湾2008年7月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 拉开了两岸旅游交流合作的序幕……2011年6月, 北京、上海、厦门成为首批“个人游”试点城市, 7月又启动了福建省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等地“个人游”, 开启了两岸全面、双向、正常化的民间交流。对台广播结合这一新形势, 适时扩大了旅游服务节目的规模。

2009年8月10日, 中央电台对台广播在改版时撤销《青春在线》, 设置了午间旅游节目《乐游神州》, 节目时长1小时, 节目型态为主持人直播, 主要栏目有《现在出发》、《行脚台湾》、《人气部落格》、《“奇”乐无穷》、《行者无疆》、《小城故事》、《乐游攻略》等。该节目旨在带领听众行走两岸, 悠游天下的同时, 为其打开一扇相互观察、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窗口, 在轻松乐游中看两岸风景[5], 观民风民俗, 品同源文化, 悟祖地乡情。同时在悠游中领略大陆社会、经济和民生的发展与进步;体会两岸合力共赢的美好愿景。[5]海峡之声广播电台2008年改版时, 更是将“文艺生活频道”改造为“旅游广播”, 打造专业对台旅游频率, 专事两岸的旅游交流。浦江之声广播电台也开办了一档旅游休闲类节目《带你去旅行》, 风格活泼、轻松、益智、互动性强, 内容丰富, 同时增加了一定的人文知识, 让旅游节目不再只是“泛泛而谈”。[6]厦门闽南之声、泉州刺桐之声也开办有《吃喝玩乐EASY GO》、《跟我趴趴走》等类似节目。

(三) 开设情感互动节目

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和“一日生活圈”的逐渐形成, 两岸民众渴望进一步了解彼此的生活尤其是内心世界。为了让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两岸民众通过广播进行直接沟通, 从而加深了解和理解, 2010年2月14日,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开设了大陆对台广播界首档情感互动节目《夜航船》, 每晚推出一个“情感”主题, 以讲述两岸普通人的故事和情感为主要内容, 为两岸听众搭建起一座心灵沟通的空中桥梁[7]。在两岸之间的交流多局限于政界和商界, 两岸基层民众的相互了解并不多, 两岸需要更多平台和渠道展开全方位交流的背景下, 《夜航船》的开播被学者称为“对台传播的一个创新”, 有利于两岸民众增信释疑、加深了解、融合情感。中央电台对台广播的《早安, 台湾》和《情歌唱天亮·音乐厅》节目也安排有“夜间情感话题”。

四、文艺节目的娱乐化发展

2008年之后, 对台广播的文艺节目也汲取文艺节目发展的新成果, 进行了娱乐化的改造, 以激发台湾受众的收听兴趣。

(一) 形式上的娱乐元素:直播+板块+互动

对台广播文艺节目的直播化和板块化改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基本成型, 这一时期, 主要是凸显互动性, 在文艺节目中设置互动和直接参与环节。如, 中央电台中华之声的直播大板块《文化时空》在2010年8月10日由原来的1小时扩版为2小时, 开设有《两岸艺评人》、《游走部落格》、《书香两岸》、《佳作收藏夹》等板块, 增强台网互动功能, 采取直播访谈、电话连线嘉宾和采访录音三种形式, 介绍最新热门文化娱乐话题, 播出海峡两岸文化名人精彩访谈;在你好台湾网上开设互动平台, 直播时与听众及网友随时互动;电话连线听众, 随时解答听众的相关问题[8]。神州之声也增强了文艺节目的比重, 在娱乐直播板块《娱乐在线》播出与听众互动的娱乐综艺节目, 开设直接为听众服务的子栏目《亲情点播》, 播出听众点播的文艺节目。同时增强与听众互动的功能, 在你好台湾网上同步开设平台, 设置主题, 直接向听众征集素材, 调动听众参与热情。神州之声2小时音乐直播板块《华语音乐汇》, 分设《中国民歌榜》和《华语流行音乐潮》两个单元, 介绍两岸最新流行音乐和原创音乐;开设以青少年学生为受众的《少年唱游》, 推荐适合青少年传唱的流行歌曲, 并在网络中开辟互动空间与青少年听众直面交流, 音频在你好台湾网上同步呈现, 先期预告并在节目中直播听众互动回帖, 力求与听众零距离交流。其它对台广播的文艺节目也大量引入电话、短信、论坛、微博等互动形式, 听众参与答题、点歌、讲故事、唱歌等成为对台文艺节目的常态化内容。

(二) 内容中的娱乐元素:趣味+幽默+人物

文艺节目在内容上更加轻松、时尚, 充满了幽默与趣味性, 并经常加入“名人”、“明星”、“草根”等人物元素, 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和可听性。如, 中央电台神州之声1小时娱乐直播板块节目《娱乐在线》, 包含了相声、小品、脱口秀、广播剧、电影电视剧剪辑等娱乐内容, 主持人也用脱口秀的形式串联节目, 另外还选择幽默、娱乐性强的优秀文艺作品引导听众的欣赏与审美。[9]神州之声2小时音乐直播板块《华语音乐汇》安排了两岸歌手及音乐人的访谈, 以人物元素增加节目的吸引力。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也引进了《幽默集装箱》, 开设《笑笑茶馆》等娱乐化的文艺节目。浦江之声、东南广播公司、中国华艺广播公司、闽南之声、刺桐之声、左海之声也开办了为数不少的类似节目, 在轻松搞笑的语境中拉近两岸同胞的情感, 增进彼此的了解, 促进彼此的沟通。

综上可见, 传播环境的改变是对台广播节目改革的依归, 两岸关系的改善也为传媒注满善意, 使对台广播对新闻节目、方言节目、服务节目和文艺节目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紧密依托各类节目的特点和受众的实际需求, 对其进行了回归传播本质的改造, 以期更好地发挥传播的沟通功能。

注释

1[1][2][4][5][8][9]王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 (续编) 2006-2010.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81, 86, 80, 86, 87, 89.

2[3]2009中国广播电视年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 2009:50.

3[6]引自浦江之声广播电台网站的节目介绍。

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篇8

刘镇宇是台湾发明界的元老,被誉为“台湾发明界的推手”。为发明交流、学术研讨,刘镇宇经常奔波在两岸之间,为两岸发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悉,“6.18”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一个世界性的项目成果大型的展览会,福建省发明协会和台湾发明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联络、交流,但是合办创新成果展览却是在第四届“6.18”上首次实现,刘镇宇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福建总工会于2006年3月派经济技术部程强部长协同福建省发明协会汪文瑞副会长,专程北上北京会晤时在北京率团参加26届青少年大赛的台湾发明家代表刘镇宇会长,洽商为6.18开办“第一届海峡两岸项目创新发明展”与6.18交易展同时展出,刘镇宇返台后积极筹办,组织了41个产品项目,于2006年6月17日率团来到福州,开办了两岸创新发明交流活动,主办单位福建总工会路平副主席曾誉称刘镇宇会长为这个项目的“开山鼻祖”。展出后,总工会为了制度化,于第二天(6月19日)特派经济技术部程强部长代表与刘镇宇会长签署了两岸展出的“合作协议书”,每年的6月18日,刘镇宇都依约率团参加。

今年的6.18,台湾提了16个项目,皆为精选,大会授予“金奖”奖励。项目有:踢踏车(刘志诚、洪国琛)、瓦斯节流安全装(方翰),可快速开启使用与闭合收存之打光结构(洪羿生)、三枪消癌之研究(张炳谦)、薄型灯箱结构(陈国正)、弯梁式机车结构(梁武舜)、植物培育系统(陈志明、张惠玲)、天然海藻精力素提取方法(谢明文)、高尔夫球练习系统(陈志明、张惠玲)、经穴能量脚底通(梁雅婷)、风湿病之探讨(孙淑华)、滑移式铁卷门间隔柱之结构(何家俊、刘志诚)、精密螺帽温控扭转测试系统(陈志明)、机动式全方位排油烟机(张慧玲、陈志明)、迷你型耕耘机系列(林永吉)等。

“为两岸发明事业不辱使命”,耄耋高龄的刘镇宇仍然在为两岸的发明事业不遗余力的奔波,通过了解、沟通,增强互动,发挥两地优势互补,探索互利合作、联动发展的方式,共同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两岸创新发明交流写下了辉煌的史页。刘镇宇正在用这样的大爱,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为中国的崛起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人物档案:

2010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篇9

2011年在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腳步中悄悄來到了。回顧過去,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执政党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政治互信的基础上,恢复两岸两会协商,先后共签署了十五项协议,达成一项共识,两岸制度化协商不断深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签署和实施以及两岸经合会成立,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率先在经济领域获得突破,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的机制化和制度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2年多時間取得的各項成果,遠遠超過了過去60多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總和。

然而,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并大踏步推进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挑战,在波濤洶湧的兩岸發展大潮下也暗藏著不少險灘與礁石:其一,是台灣民眾對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認同和國族認同並未提升,而所謂台灣主體意識卻在政客和民粹主義的推動下不斷膨脹,任何風吹草動均可引燃民意的熊熊烈火--不久前廣州亞運會的“楊淑君事件”和在此之前發生的“東京影展”事件就是最好的驗證。

其二,兩岸關係的深層次問題難以突破,如和平協議談判的啟動與達成、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建立等遭遇政治互信不足的瓶頸,被迫擱置。

其三,某些國際勢力不樂見兩岸關係發展過快,有意無意地製造阻力與障礙;而島內政治勢力及部分精英階層唯洋人馬首是瞻,仍滯留在冷戰的時空中,崇洋厭中的心理與思維定勢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其四,在大陸方面,也有一些人不顧時機與條件是否成熟,急於求成。他們輕忽了兩岸關係60餘年來累積下的各種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輕視了兩岸間幾十年互不信任堅冰的厚度與硬度。而對於台灣方面出現的民意與政治生態的反復與變化,他們又缺乏足夠的耐心,抱怨對台讓步多了,甚至質疑和平發展政策的持續性。

上述種種現象,其實都是兩岸關係艱巨性複雜性長期性深刻性的表現。兩岸關係,牽扯的不僅是兩岸分離60餘年來的相互政治、經濟、文化等關係,更牽扯到100餘年前中華民族被迫割地賠款、台灣人民淪為亡國奴的屈辱史,牽扯到國共90年來的恩怨歷程,牽扯到兩岸數十年來社會制度以及發展模式之間的競爭,還牽扯到太平洋兩岸的國際政治博弈和中西兩種發展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是東西方思維模式之間的較量與競爭。

明乎於此,即不難理解“葉九條”、“鄧六點”、“江八點”與胡錦濤“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之間的延續性與堅定性;不難理解“和諧世界”與“和平發展”政策之間的相互關連與互動性。也就不難理解不久前國台辦主任王毅在美國演講時,提出“要謀求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的意涵了。

把握方向,行穩緻遠,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要求。這個要求的核心意涵是不追求兩岸關係表像的熱鬧,而要深入兩岸關係的底層,扎扎實實地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為未來兩岸關係的大發展排除障礙,蓄積能量。具體而言,就是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培植兩岸更多的共同利益,夯實兩岸共同發展的經濟基礎,進一步擴大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要继续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12·31”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主题,既符合当前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又反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也是坚持和平统一方针的必然要求。全面领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二、要全面把握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加强对话合作的重要基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是两岸双方保持良性互动、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是推进两岸协商不断向前迈进的有效途径。

三、要充分认识台湾政治社会状况的复杂性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艰巨性,以及“台独”分裂势力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威胁。一些外部势力仍以各种方式插手台湾问题,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破解制约两岸关系深入发展的难题,消除“台独”思想对台湾民众造成的毒害,还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四、要深刻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要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努力保持两岸关系良好发展势头,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增进两岸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大融合,不断壮大支持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努力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如此,使兩岸的經濟、文化環境逐漸趨同,向一體化方向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利益攸關的命運共同體。這是一個漫長而深化的融合過程,也是奠定兩岸未來統一的物質基礎的過程。

2010年10月,王毅主任访美向两岸侨社演说时就指出,谋求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基本思路还是“先经后政,先易后难”,但它不是机械和绝对的,“先易后难,其实是易中有难;先经后政,实际上是经中有政”。两岸关系中存在的多年积极的难题和政治分歧是客观事实,但早晚都必须面对,是不可能永远回避,也是无法回避的,只有通过平等协商加以妥善处理。2010年12月,王毅主任在广东东莞台商协会庆典致辞时明确表示:对于多年来遗留下来的难题和固有分歧,我们没有必要回避,也不应回避,迟早要面对它,处理它。希望能为将来双方在适当时候坐下来商谈这些问题,不断积累共识,不断创造条件。

因此,在经济、文化、民间诸方面交流合作取得丰厚成果之后,两岸也可以通过适当方式与途径,比如可以由两岸学界适时就政治问题先展开理性探讨。这个过程既是广泛听取意见,思想交流、交锋、交集的过程,也是引导舆论,说服、争取、凝聚民意的过程。它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个过程起到逐步化解两岸的政治分歧,扩大两岸共识,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的政治认同的作用。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说:两岸因历史因素,许多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但当“同”的部分越多,化解“异”的可能性就增加,存异求同,才能共创双赢。

两岸关系60年的政治隔阂不是一下子可以化解得了的,必须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当前两岸双方都要认真面对的是台湾岛内严重的认同危机问题,它造成岛内的严重内耗,而且还会影响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更是突破两岸政治僵局的巨大障碍。台湾资深评论员顾尔德说得好,影响两岸长远关系的重要因素,并不只是台北以及北京的精英,更关键的是两岸人民是否能相互尊重理解,这种深厚的社会基础比经济利益更具有深远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如何深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基础的问题,以确保两岸关系稳定、健康、良性发展。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策決非中共一黨或大陸一己之私。她的目標十分明晰,即在漫長的共同發展進程中,培塑兩岸的共同認同,構建台灣民眾新的國族認同,為未來中國的統一奠定堅實的思想和觀念基礎。

今年恰逢辛亥革命百年之慶。兩岸都將分別舉辦盛大活動,慶祝這一中華民族復興史上的重大事件。著名史學家金一南先生有言:量變堆積歷史,質變分割歷史。辛亥革命,正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分野,歷史在這裡留下了鮮明的切割印記。自西風東漸,由鴉片戰爭到甲午風雲,從維新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同盟會、黃花崗72烈士,多少志士仁人為了中華的復興與崛起而犧牲奮鬥!正是由於幾代人前仆後繼的堆積,方有辛亥革命成功的質變。

上一篇:法治宣传个人先进事迹下一篇:优秀的申论题目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