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新教育讲座有感

2024-07-20

观新教育讲座有感(精选12篇)

观新教育讲座有感 篇1

观新教育讲座有感

济宁十三中阴晓彤

今天有幸再次聆听有关新教育的讲座,对程红兵先生的教诲,自己觉得很有感触、同时也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记得还是在电厂代课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将自己的课和学生一起进行反复的锤炼,那时的课上的真是激情四射,行云流水。但自从在十三中担任班主任后、已历十二年,为与另外的两个全市的知名学校争夺升学率全市第一,可为撒费苦心、每天都在进行战备。渐渐的我在全市拥有了中考升学方面的认可度,但也迷失了对教学的真正方向。直到不久前有一天我曾经的一位老师用一件事点醒了我。令我感动的是,十年过去了她竟然能够记得我这样的小兵张嘎上过的一节课,她用我的课例向我说明我竟然在教学之初就体现过新教育的理念,只是这些年没有努力的记录自己的点滴成长而错过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上成长的时机。我听后十分后悔,如果能够早点有机会接受她正确建议,或许就不会遇到这么多的挫折,更或者今天将会有更大的收获;我告诉自己必须多反思、多感悟、多做自我批评,多聆听窗外的声音!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自己的人。

观新教育讲座有感 篇2

出席本次大师班讲座的国标舞(体育舞蹈)大师:

标准舞:罗宾·肖特,肯尼·威尔士,理查德·格里夫,安东尼·赫尔利,黑泽尔·纽贝里,阿鲁纳斯·毕索卡斯/卡图莎.德米多娃;

拉丁舞:阿兰·弗莱彻,格拉汉姆·奥斯维克(格瑞姆),汉斯·高鲁克,舍尔帕·苏乌塔里,凯伦·哈代。

摆荡,让音乐诠释更完美

在一整天的讲座当中,大师们除了对国标舞(体育舞蹈)的10支舞进行内涵和技法的讲解,还对近十年来中国国标舞(体育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师们的杰出贡献做了充分的肯定。然而在大师们眼中,中国舞者还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国标舞(体育舞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标舞(体育舞蹈)大师罗宾·肖特认为,中国舞者必须继续在基本功和音乐性(musicality)上下功夫。他评价道:“在院校杯21岁以下组别的比赛中,我看到的最大问题是,选手们的舞蹈‘不在音乐上’”。

众所周知,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它永远是舞者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以标准舞的舞种为例,华尔兹、狐步、快步和维也纳华尔兹,其音乐旋律或婉转悠扬,或欢快活泼,但究其共性,摆荡(swing)为这四支舞的最重要特征。标准舞大师、世界冠军约翰·伍德先生在教学中不止一次地强调:摆荡着升,摆荡着降,摆荡着转。一句话:一切动作应该在摆荡中产生和完成,这是由音乐的特性决定的。然而,在现今的国内赛场上,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选手,尤其是青少年选手,忽视了摆荡的重要性,舞蹈在他们的脚下变成了迈步,而毫无对音乐的诠释。“现在的舞者失去了摆荡,令所有的舞种看起来都成为一种类似探戈的行为。”ISTD的这个评价虽然并非针对中国舞者,但中国舞者也必须引以为戒。

探戈是中国舞者的弱项

摆荡性舞蹈如此,那么非摆荡性的探戈是不是相对好一些呢?遗憾的是,在大师们眼中并非如此。安东尼·赫尔利在他的讲座中说到:在他看来,探戈是中国舞者最弱的一项。一些舞者没办法和舞伴很好地磨合在一起,他们的探戈看起来和快步没什么分别。

我们知道,探戈的特点是跨越式的行进,重心的摆荡在探戈舞中是被严格禁止的。早期的探戈音乐多是2/4拍,节奏相对简单,但缺乏变化。随着舞蹈的长期发展,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尝试用4/4拍的音乐来诠释探戈。同时,为了体现探戈的特性,作曲家们在探戈舞曲中引入了大量切分音来休止音乐,从而表现出抑扬顿挫、刚柔并济的舞蹈感觉。作为舞者,必须用心感觉音乐,体会节奏的变化和音乐的休止,才能完美地跳出探戈的感觉。

编舞不是“slow”和“quick”的简单堆砌

编舞是国标舞(体育舞蹈)教师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在讲习过程中,多位大师都强调了编舞的重要性,而笔者感触最深的一点是编舞中的音乐性。在大师们眼中,编舞不是“slow”和“quick”的简单堆砌。作为一段好的编舞,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三件事情:1、你在做什么;2、为什么要这样做;3、什么时候做。标准舞大师理查德·格里夫先生在讲座中提到,编舞必须以两小节的音乐为一个呼吸单元,而每8小节的音乐则是一段故事的讲述,同时还需将身体延伸融入音乐之中。以华尔兹为例,在每两个小节共6拍的循环中,One是最重拍,宜编排两小节中的最强动作,并配合呼吸中的吐气;之后Two、Three继续保持吐气,动作宜弱;Four作为次强拍处理;Five and Six保持延伸,并在感觉延伸至最远处时换气,以进入下一个两小节的循环。这一切的编排和处理,都是以达到与音乐的契合为目的的。

观讲座有感 篇3

对有些企业来说,亏损也好,赢利也罢,都与搞没搞学习型组织不搭界。比如江淮汽车,曾经连年亏损,后来“盈利”,其实是政策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安排你得给首钢100台车,不给钱你也得给。如果汽车政策不放开,你的车卖给谁?卖出去又找谁要钱去?

上海大众根本就没有必要学习什么理论,不用学习、不用创新,十几年来他的车就没愁卖过,卖一辆车的利润可以翻一番,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眼珠都红了,想都不敢想,这就是政策。同样,政策放开了,中国彩电又把帝国主义们的眼珠给整红了……这样的价格还是彩电吗?这也是政策。

好多年前,我们的商业系统要定期给营业员办班,是关于如何提高服务态度,如何对顾客热情,但有用吗?后来,政策放开,出现了个体户,也就出现了竞争,营业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还用组织学习吗?现在上商店,我都离柜台两米以上,用眼睛看商品的价格,实在是不敢靠前被缠住,当然,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你如果组织学习,同样没有用,得他们自己发现,靠这种方式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会自动改变的。

在国外,它应该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总结,而在我国,它被当成了一种教材、一种不切合国情的教材、一种学完后用不上的教材,就象我们的电脑,很多人在许多年前就学过,但由于一直没有电脑而用不上,而电脑在发展,造成脱节,形成浪费。

发达国家在用电脑做研究,而我们在研究电脑是如何使用。我们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发达国家在用这种理论管理企业,他们不是曾经或已经学习过电脑或者“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是直接就在用,或者充其量是边学边用,而我们是在走形式。如果没有开放的政策,则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空谈,就是走形式,就是领导们的面子工程。即使有了好的创意,也可能过不了领导关,因为企业不是他们的,只是走形式而已,企业盈利,是政策好,亏损,则怨没有好的政策就可以了,而如果采用了你的创意,出了岔子,那谁来承担责任呢?

观一带一路讲座有感 篇4

郭美英

深谋远虑习主席,主人、主事、主义真。发展经济出奇兵,奇人、奇事、奇想法。

一带一路靓世界,世人、世事、世欢畅。中巴友好传佳话,佳人、佳事、佳宏观。

丝绸之路经济带,济人、济事、济世群。三大亚欧大陆桥,陆人、陆事、陆大地。

亚投行里出智慧,智人、智事、智意义。货币“篮子”受遏制,遏人、遏事、遏进去。

缓兵之计谋发展,发人、发事、发大财。货币基金国际化,际人、际事、际荣光。

引进走出靓山西,山人、山事、山奇景。三年滚动融渤海,渤人、渤事、渤核心。

积极参与一体化,体人、体事、体思想。生产销售输运路,运人、运路、运合作。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篇5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3)、优美的生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观国学大师翟鸿燊教授讲座有感 篇6

之前在电视中就大概看过翟教授讲国学,今次公司组织大家又系统的观看了一次,从中受益良多,他说:“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能量是修出来的,智慧是悟出来的。”

一、学会沟通。

在人们日益纷杂的生活中、工作中,与人沟通往往是离不开的。沟通是为了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和谐,高品质的沟通,应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情绪上,沟通从心开始。我们在 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与人争执,有甚者说到激动时会以污言秽语相击,翟教授在讲座中讲道:“不要做气氛和情绪的污染者”。我们应多学习《亮剑》里面的李云龙,当下属反责他错怪自己时,本脾气暴跳的他竟顷刻回转心态,笑脸相迎。为何我们不能放下情绪,调整气氛与身边人好好交谈、多多沟通,解决问题呢!因此,沟通是情绪的转移,信息的转移,感情的互动。沟通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二、学会修身修养。

目前我们工作压力大,只有摆好、调控好心态,才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就要我们加强道德修养。相由心生,改变内在,才能改变面容。一颗阴暗的心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有爱心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通过翟教授讲座,我们可以得到其中的智慧和方法。只有觉悟了,才能重视,重视了才能发展进步。学习中国千年文化精髓,古为今用,中西合璧,然后推广应

用转化为现实的价值。为我们的企业,为中华民族的下一代,为中国的繁荣强大做贡献

三、“心亡为忙”,不要总给自己找借口说“忙”。

反醒自己,确实有时在工作和生活中,因为没能及时完成某项工作或事务而给自己找借口,称自己当时太忙,没有时间,现在想想“忙”只是推托搪塞的理由,用鲁迅的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挤总会有的”。一个心都死了的人,当然对什么事都不会报积极的态度,做事就会被动,养成这种习惯对工作和生活极其不利。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完善自我,凝塑自我魅力,提高管理实践经验,在不断的锤炼中,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方能真正的体会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做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有理想的人。

翟教授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这一句话适用于每一个有志向和有梦想的人,我们的出生是有意义的,我们的生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把自己的价值逐渐放大。李宁说过:“一切皆有可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一定条件下,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我们要完全相信自己,我们要把我们的眼光放得够远,只要我们看到了我们所定下的在别人看来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走到她的身边,来一个深切的拥抱。我们的心有多大,我们就会尽多大的努力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我们的理想有多远,我们就会不断地迈动自己的脚步,走到我们的思想所能到达的地方。如果我们过于自卑,对于有难度的挑战,不敢去迎面而上,甚至不敢去这是它,当困难和挫折在我们面前张牙舞爪的时候,连给它一拳的勇气都没有,那么我们的思想永远长不大,我们永远不可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功,所以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全力以赴地去开拓自己的视界,坚定自己的信念,多做有困难和极富挑战性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自己的意志,把自己的心放大,把自己的思想走远,把自己的人生过的五彩斑斓。

观新教育讲座有感 篇7

为开阔艺术视野,摆脱专业局限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美院研究生部主任林逸鹏教授特地邀请到南京大学数学系罗亮生教授做客美院,罗教授 《用数学思维观察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开启另一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挺有感触。

讲座开始的时候,林逸鹏教授对罗教授的学识赞许有加,通过两次讲座全程的讲解,我由衷的感受到罗教授的学识渊博,各个层面都有涉足,而林教授说这才是罗讲授学识的十分之一,心想哪天我也能侃侃而谈,无论天文地理,还是伦理家常,都能有所熟知该多好。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啊!由此开启我的读书计划!

此次讲座林教授真是用心良苦,林逸鹏教授对在座研究生就本次讲座的目的和意义做了简单的介绍,林教授认为:理性的思维能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弱项,由此产生的问题给中国带来了全方位的弊端,培养理性认识将是我们几代人不可或缺的任务,也应是超越专业、学科的重要思维训练。数学是科学的王冠,是理性的代表,有着极其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文科生艺术生相当欠缺,因此在这方面的培养至关重要。希望我们听讲后要勤于动脑,勤于思考,提高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亦有利于论文的写作。

对于这次讲座我有几点思考,就将我的思考和感悟梳理一下。

首先罗教授用数学的理性思维方式即概念、判断、推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脉络——儒学、易经、佛学梳理分析,而数学的理性思维方式多以逻辑思维呈现,所以先来了解一下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它是在对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内容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逻辑思维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活中有了逻辑思维,就可以避免很多无知事件发生,我们也开始有意识的避免这种局面扩大化,有了思考和判断能力,开始学会改变,使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在生活中,逻辑思维能提高我们分析事物的思维水平以及准确表达我们的思想,也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满足服务社会和发展自我的需要,离开这些深层次的不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接触这些东西,在我们思考的同时,我们就在加深逻辑思维,用我们自己独有的方式学习着。我们会通过思考得出往什么方面发展是不对的结论,然后开始有意识的尽量避免这种局面扩大化,我们学会了逻辑,有了思考和判断能力,开始潜移默化的改变自身,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精彩。

学习上,逻辑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材料,以语言为载体,每推进一步都有充分依据的思维,它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与推理。因此,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要想具备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应该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的培养。

1、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需要雄厚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为每一步推理提供充分的依据。

2、想象能力。因为逻辑思维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发挥想象对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知识基础越坚实,知识面越广,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然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想象力越丰富。需要养成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才能拓展自己的想象力。这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想象力的发展,而且逻辑推理依赖于严谨的语言表达和正确的书面表达。因此重视学生语言培养,尤其是数学语言和几何语言的培养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清楚了逻辑思维,对我们日后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能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也提高我们学习研究的步伐。

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物质制度和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儒、道、佛、墨、法、名等十家文化,尤以儒家、道家为主。

一定时期的思维方式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产物。中国今天所继承的传统思维方法主要是封建时代,很早以来,农业生产就是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血缘家族的长期存留和延续,使华夏中原地区统一氏族的较早形成,是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孕育和形成的广大浓厚的土壤。以象形文字为主要制作手段,体现奴隶制度严格规范的“礼”,表现在先民们情感生活的“乐”上,这些古代人们思维活动的主要工具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既是古代思维方式初步形成的表现,同时又作为基本不变的因素,绵延于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规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发展的总的走向。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思想非常活跃,具有互补关系的儒、道两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理论基础,进而确立了传统理论思维的基本框架。秦、汉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建立,导致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体化,从统一度、量、衡、文学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统一,导致了传统思想方式的一体化,随后几经演变,虽有佛学的交融,但以儒家为主体、儒道互补的思维模式却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到了宋明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宋明理学对传统思维方式作了理论的总结,从内容到形式,从原则到方法,被全面定型为一套系统程式。鸦片战争后,传统的思想、传统思维方式没能被动摇,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五四”运动后,才开始有了新的转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被一再积淀和不断强化的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极鲜明的特点。

儒家和道家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都强调整体观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派主张把内心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治国平天下融为一体,而以内圣为外王之本。儒家认为,大学之道可表述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对由内圣到外王的途径的具体规定,把内心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治国平天下融为一体,而以内圣为外王之本,成为儒家普遍认同的理想诉求。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术高潮。著有九流十家,即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兵、农九流和小说家。故称九流十家,九流中,只有儒、道二流流传到后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他七流入汉之后便逐渐消失了。入汉之后,儒道有合流的趋势,儒家最大限度地吸取了道家的思想;儒家的许多概念都是从道家著作中转化而来的。

罗教授指出:儒学的意义在于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启迪和劝人向善。但是对照一下就会发现其理论体系中逻辑混乱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造成的危害也是深远的:其一:抑制独立思维。中国人受“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影响达2000年之久,导致许多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思维的习惯,忘却了对所谓真理的论证。其二:抑制了其他学科的发展。人的前途与之挂钩,科学、艺术成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使得中国在现代文明中贡献甚少。易经中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一个筐,阴和阳内涵的不确定使得外延不确定,从而进而任意装进很多东西,是有对事物后天描述性,并无先天预见性。其五行原理则明显违反了逻辑思维中的矛盾率。佛教的理论体系亦是建立在缺乏逻辑大前提的基础之上。

听法律教育讲座有感 篇8

最近几天G20的消息席卷了杭州的各个角落,最热闹的还应该是网络上的传播关于安全教育的视频在各个网站的站面都被法律教育视频占满了。

我一时去兴,进去了当时浏览量100多万的一个视频。它只有短短五分钟,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视频里前段放着一张张令人吃惊的图片——不管是乡村还是游泳池,都有着因游泳而死去的人,大多还是在上小学的孩子。就这样,在聒噪的夏天里悄无声息地走了。在这之后,陆续呈现了字幕,这是对夏天以来各地对游野泳而死去生命的记录,还有些没有被记录上的。“一天就死十几个人?”我心中发出感慨,“那么这国家不得衰败?”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发出了通知:关于不要在非正规营业与路边小河游泳的报告。显然这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之后,政府又实行了其它预防措施,例如:在一些较深的小河边围上栅栏,并且出版了许多关于安全教育的书等等。这些工作没有白费,因游泳而失去生命的人有了很大的减少,但还是不够。接着,他们又开始了工作,这次他们融入到了人们当中,了解人们对溺水事故的看法建议。很快,学校里开始了安全教育讲座活动,并且演示溺水时的正确呼救方法;许多网站上也多了许多视频——指导人们在遇到溺水时,正确面对方法。并且还有由老师指导我们如何现场抢救溺水昏迷人的方法······这次工作很成功,因为在一些论坛贴吧里,可以看见人们都在上传转发防溺水的教育视频,这是对那些辛苦的工作者们最好的点赞了。我想,如果在之后的哪一天,我也遇见溺水事故,不会看着眼前奄奄一息的病人而束手无策,应该是尽着自己的知识与努力,为他争取着生命的那一刻希望。

听迟希新教授讲座有感 篇9

本周,我有幸聆听了来自北京的教育专家迟希新博士的学术讲座——《新时期班主任素养与自我发展》,让我感受颇深,在这里,谈两句让我印象最深的话。

一、“道德是感染而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迟教授用一张“冰山模型”的图片来阐述了教师对学生的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关系,显性德育永远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那看不见的90%的隐性德育,更需要的是一个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作为一个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总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总感觉收效甚微。举个例子:班上某位同学的位子下面有纸削,我会先让他捡起来,再狠狠的批评一顿,最后再让他保证下次不扔了。如果我走过去,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这样带给学生的感受会不会更深呢?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个师范生,作为一位老师,作为一位班主任,我们要牢记“师范”的含义。

二、迟博士引用的海姆.吉诺特的一段话

我总结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我在课堂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力。我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刑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我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

观新教育讲座有感 篇10

冯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道德与生命关系的话题。他提出,人是动物的自然性和神的超自然性的统一,以人的方式看待人,人是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的双重生命统一体。人之生命的双重存在方式需要道德。我很支持这句话。生命和道德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既然生而为人,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生命,同时我们应该是有道德有素养的人。正如冯老师所言,一个人讲道德,不是基于社会的要求,而是基于对人性完美的自觉追求。所以,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追求生命自觉的人。

从古至今,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而且从事着小学低段的一线教育工作,我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老师就是孩子们的榜样,只有自己道德高尚,孩子们在我们这美好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他们的品性才不会差。

今年的一场疫情,让我们听到了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事件。而这样的一场有关生命与道德教育的讲座,犹如及时雨般的给老师们送来温暖。其实,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全生命,道德是生命的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构成,培育有生命的道德和道德的生命,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曾经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著名三问,而今天,冯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我为什么活着——解决‘想活’的问题,我怎么活着——能够‘能活’的问题,我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解决‘活着意义’问题”的生命三问和生命教育三答。所以,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灌输有关活着的意义的生命教育话题。让学生珍视生命,感恩生命,敬畏生命。

然而,对学生而言,生命很神圣。可是,生死对他们而言,又是那么的遥远。生命教育很重要,可是,我却从未深层次的去思考过。冯老师提到了新生命教育的框架设计: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短短的三个词语,就将我心中的疑惑回答了。我们自己,乃至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这辈子其实不就是在追寻这些吗?我们想培养的孩子,不就是希望他们能热爱生命、积极生活、让他们的人生幸福吗?

朱永新教授在2015年新教育年会主报告中提出新生命教育,他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以人的生命成长为主线,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开展的专门化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幸福人生,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有限的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在讲座中提到的生命教育图示生命的三重属性和六大领域,与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极为相似。

在这场讲座中,我懂得了生命教育必须含有道德教育。在我的一线工作中,我的日常课程中,应该将课标、学校德育工作和低段学情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圣,感受生命的伟大,感受自己能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父母的辛苦付出,感受亲情的重要。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与学生互帮互爱,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

观新教育讲座有感 篇11

4月12日,我有幸聆听了钟志农教授作的题为《教育必须走在发展前面》的学术报告。《报告》从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分析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特点、出现的不同问题,并以生动的实例,从不同个体入手剖析了问题出现的根源。报告的核心主题就是:教育不能总是在解决学生问题,而是必须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了解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做到施教有的放矢。

钟志农教授是我国著名心理专家、家庭教育专家,浙江省第一位心理健康特级教师。他这场生动精彩的专题报告,既贯穿了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又穿插了丰富典型的教学实例,有很强的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对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连续两天的培训,我一点都没感到疲劳,反而更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听后感受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惑、清、悔。所谓惑,就是听了讲座后,反思自己的教育,觉得很多方法,比如规定时间完成作业等,早很多年就向家长推荐过,可是好像也收效甚微,所以感到非常困惑。所谓悔,就是听了讲座,真是对自己以往教育孩子的方式感到惭愧。正如省教科所的领导所言,钟教授的讲座,不仅对我们教师有用,对年轻的父母更是有用。虽然自己是教师,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有许多失败之处,实践中常常不顾及孩子的心理,以致造成孩子有了一些不良的个性行为,边听边后悔。所谓清,就是听了钟教授的讲座后,对很多以往模糊不清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理论认识上更加清晰了。比如:一直以来,总认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就是不健康的。但依据钟教授的观点,这个看法显然是片面的。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理念,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带来无限的益处,我们不会再不顾及孩子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无端拔高要求,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等。

作为家长,作为老师,聆听了钟教授的报告后,对我有三个方面的深刻启示:

第一,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艺术。我们都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帮助犯了错误的孩子,是大有学问的。特别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做细致的分析,准确了解儿童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让其明白事理,辨明是非,增加知识。尽管每个学生都千差万别,但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是能教育好的,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有待开发。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特别是对于孩子的“闪光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表扬,积极的保护好他们不成熟的自尊心,并巧妙的利用他们宝贵的自尊心,以激发每个学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自信心。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现代的孩子们被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弄得不知所措,常常不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再加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社会、家庭对孩子不当的要求,使一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容忽视。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应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但是,事实上我们自己有时也很茫然,不知如何开导孩子,甚至自己也因为各方面的压力大,而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孩子。所心,我们当班主任,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还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的身心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培养学生的优良的个性、良好的性格形成以及优秀的品质,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性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达到教育的最优化。如果一位教师从早到晚都是忙于教学工作,乃至于抽不出一点时间,或者舍不得抽出一点时间来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那么“以心为本”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第三,小学生心理辅导或班主任工作,第一重要的并非是技巧,而是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指我们怎样看待学生,怎样看待他们各种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因。理念不同,看法和判断就不同,采取的处理办法也不同,当然效果也就大相径庭了。听了钟教授的报告,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要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其在接受批评教育的同时明白事理、辨明是非、增长知识;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平静轻声、和风细雨似的语言和他们交流,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决不可简单粗暴地斥责、打骂、体罚,做出“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的蠢事。

观安全教育有感 篇12

有些人因对交通知识的淡薄,没有想到交通事故的严重性,而让那悲剧一次又一次的上演,而一些人却是知法犯法。

在影片中,一辆无牌又严重超载的的大卡车与一辆摩托车相撞……当我看这影片时,面对着残酷的触目惊心的局面时,实在令人痛心疾首。那残酷的车祸使美好的家庭家破人亡。在车祸面前,很多人都是无辜的——生活在童话里的孩子;正逢青春的青年;支撑着整个家的人……

每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无不让家人揪心的痛。他们怎忍心看着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怎忍心看着儿女离去?他们怎忍心看着亲人从“人间蒸发”?他们终日以泪洗面,他们可能还幻想这是一场梦!他们多么“愚昧”他们的爱却多么伟大!

那些粗心大意的驾驶员啊!生死只有一念之差。想想那一幕幕可以避免的吧,让我们明白了安全存在心中,生命才能把握在手中啊!

上一篇:夏天和秋天的诗句下一篇:喜宴看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