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2024-07-01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共8篇)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1

1、中小学生辍学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据调查,近年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比例有上升之势。洞口县反映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辍学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初中学生辍学比较严重,其中小学生辍学率在1%左右,初中生辍学率在8%左右。保靖县2004年农村中学初中报案数为15082人,2005年春实到数13940人,2004年秋至2005年春半年辍学率为7.57%,比2003年秋至2004年春半年辍学率5.57%,上升了2个百分点。芷江县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比较低,小学辍学率0.3 %,初中生辍学率3.3%,但部分边远学校辍学率较高。如芷江县冷水溪乡中心小学2004年末有学生441人,而2005年春季在校学生只有435人,辍学6人,辍学比例1.36%;该乡中学2004年末共有学生362人,2005年春季在校学生只有330人,辍学学生32人,辍学比例高达8.8%,其中仅该校初三年级81班就有6名学生辍学,辍学比例高达17.1%。据该校老师说:该校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到初中毕业,3年内将近有30%左右的学生辍学,平均每年有10%的学生辍学。

这些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一是农民教育投入与收益预期的不对称。农民投入教育的原动力在于增强劳动者技能,能够达到更好地增加收入的预期。现行教育实是应试教育,学生读书只有一条考上大学的路。当前高中及大学升学率仍然很低,而初中、高中严重忽视学以致用,毕业的学生没有劳动技能,对择业、就业没有多大帮助,读完初中、高中仍是回家种地或外出打工。在农业生产上的简单的同质劳动,所获得的收益文盲与小学、初中、高中生,仍至更高学历的人差别不大;外出打工高中以下学历人员收入水平,处于相同的最低层次。一个县平均每年只有两三百名学生能够入大学的现实,使成绩差以及一般的学生失去了人生目标,家长也失去了希望。“考不起大学,无用!”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学生及家长中漫延。

二是农民教育支出与收入水平的不对称。据调查,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学杂费支出194.56元,是农民生活消费中除食品、住房消费之外的第一大支出。具体到有学生的家庭,一个初中学生一年的学杂费是1200元,高中生的费用(包括学杂费和寄宿生活费)是4000-6000元,这与绝大多数农民的年收入水平是不相称的。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838元,而保靖、芷江等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1508元、2241元。农民一个中等收入水平家庭能勉强负担一个高中生,如果有两个高中的学生,或有个大学生,多数家庭将为此负上沉重的债务。在我们随机调查9个村25个在读大学生家庭中,因学生读书而家庭生活困难的有20户,因此成为贫困户的有10户。读书在贫困地区是农民最沉重的负担之一,也是农民最大致贫因素之一。农村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学生占辍学比例的50%左右,尤其是以小学辍学为多。如芷江县冷水溪乡垅口坪村学生杨洋,平时成绩不错,但由于其父亲过世,家里失去劳力,家境困难,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在上初二时就辍学回家。又如芷江县公坪镇顺溪铺村民彭鸣发2004年学杂费开支4335元,占该户纯收入的43.5%;该村村民彭华2004年学杂费开支439元,占该户纯收入的13%;罗旧镇曹家坪村村民唐成军2004年学杂费开支1242元,占该户纯收入的17.5%;土桥乡肖家田村村民张茂贞2004年学杂费开支1396元,占该户纯收入的21%。由于学杂费负担过重,有的农民负担不了过重的学杂费开支,不得不让自己的小孩辍学。

三是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与学生期望的不对称。学生读书最大的期望是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增长才干。由于学校资源的稀缺性和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农村学生很难有好的学习条件。2003年保靖全县初中毕业生3426人,高中招生1205人,仅占初中毕业生数的35.17%。农村初中学生升高中就更低了。2004年初有关部门进行“阳光工程”劳务培训,全县有72名在校初中生参加培训。经县政府制止后,有些家长学生想不通,他们问:读高中无望,读大学更是困难重重,参加培训后直接去打工,有什么不好?

四是社会对贫困生救助力度虽在逐年加大,但仍然不够。去年全县“两减一补”资金达到了百万元。仍只能解决部分特困生的学费书费,基本上不能解决生活费。而学生生活费对一些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特别是我县农村计划生育实行两孩制,大多家庭同时负担两个孩子读书,给困难户造成的压力更大。在学校时学生生活上的较大差异性,又让一些学生产生较强的自卑感而弃学。据水田河中学校长反映,该校贫困生面达50%,减免学费书费面为33%、因生活补助没有到位没能执行,一些学生饮食很难解决。如初二63班的一名孤儿,每星期由不宽裕的亲属给2元钱,自备酸菜或酱油在学校泡饭吃,餐餐如此。这样的学生是要有很大的决心和超强的毅力才能完成学业。该校每学期因放假前催费而辍学达30人左右。

五是“留守孩”辍学比例大。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许多孩子隔代相哺,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养成了骄惯、放任等不良习气。学校管不了,家中没人管。一些孩子在学校拉帮结派,相互影响,共同逃课、闹事。最后演变成厌学辍学。保靖县水田河中学“留守孩”学生占30%,是辍学最多的群体之一。另外这部分学生因父母在外打工,无心学习,跟着父母外出打工的较多。

六是部分学生因厌学而辍学。有厌学心理的主要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学校读书学习非常吃力,无心念书,宁愿在家里做工。如芷江县冷水溪乡桐油坪村王继冲组的吴清玉同学,其家长已经将2005年上期学杂费都准备好了,要他去学校报名读书,而他却死活也不肯,宁愿在家干农活。据了解,在辍学学生中,具有厌学心理的占20%左右。

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缺额增大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义务教育投入的缺额越来越大,全省缺口已达9亿元,并且目前尚无有效的办法来弥补这一缺口。全省农村中小学教育负债达25.3亿元,占全省教育负债的79.7%。如国家级贫困县保靖县,财政还处于保工资阶段,没有能力对教育公用经费给予保证。执行“一费制”,按5∶2∶3的比例补助,县财政无法落实,缺口达210万元。“两免一补”,县级负担的生活费补贴现在还没有到位。“两基”攻坚以来,全县负债达1900多万元,导致全县中小学运转十分困难。又如新宁县共有教职工6835人,其中离退休人员1501人,需人员经费8550万元。其中,基本工资需7112万元,政策性补贴及福利需1438万元。2004年地方财政实际拨款6380万元,连基本的工资都不能保证,政策性补贴及福利费全靠学校自己解决。加上因学生家庭贫困,有些农村学校连正常的学杂费也难以收齐。如保靖县水田河中学每个学期有2万元左右的正常费用无法收取。经费紧张到教师培训费用都要自己掏钱,侵害了教师利益。此外,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教育成本远高于城镇,旅差费、基础设施建设费远高于城镇。连水电费都比城镇高,2004年保靖县中小学均价水费达1.205元、电费达0.80元。

3、农村中小学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弄钱。据对芷江县2004年秋季和2005年春季农村中小学收费情况调查,目前芷江县农村中小学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主要问题有:一是学校收费不规范。如部分农村中小学在收取学费之外,还收取班费、信息技术费、期末试卷费、通宿生收取寄宿费等,教师奖励基金和选订课本费均已列入学校收费范围之内。部分中小学收费不开票据或票据要素不全。二是食堂管理不规范,变相加重学生负担。如芷江县冷水溪乡部分村民抱怨,学生在学校食堂用餐是“四两米,四两饭,吃不饱,怎么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食堂竟将大车大车的大米拿到市场上出售。三是各种代收费项目多、金额大。调查发现,今年学生缴纳的各种代收费项目特别多,金额特别大,各种代收费之和大大超过了一费制必缴部分,有的甚至高达几倍。今年具有普遍性的代收项目有:每生5元“防疫费”,每生2元的“教师奖励基金”,每生25—35元的“纯净水费”,学生疾病住院医疗保险费每年20元,单车寄存费每期15元,早餐费100至180元,还有报刊杂志费、牛奶费、豆奶费、各种名目繁多的教辅资料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四是“自愿”项目的缴纳,家长学生很难做到自主自愿。据我们调查,这些自愿交纳项目的“自愿”缴纳比率出奇的高,但学校与家长的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不少学生家长反映,早餐费、纯净水、教辅资料、保险费、防疫费根本不是自愿缴纳的,有的学校规定,不愿意缴纳上述项目的学生,要班主任签字后才能免缴、才能领书,大部分家长及学生考虑到今后的师生关系不好处理,就是不愿意也不得不被迫缴纳。有的学校干脆就是一刀切,通通都要收。南县有一位家长说,农村学生的经济条件都很差,但学校硬是要学生缴30元钱的纯净水费,这相当于半年的电费,不交吧,又怕孩子在学校受委屈,学校这种搞法硬是要不得。一些学校的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开学报名时不管你家住远近,不管是否自愿,都要缴纳本学期的早餐费。有不少学校在开学时已为学生选好了各种报刊和教辅资料,你只管去交钱领书。现在的老师不是每天都在黑板上布置作业,而是要在买的“基础训练”上做作业,这一项开支一名初中生每期需要30元左右。五是为学生订阅了许多没有安排课程的教科书,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如县城某中学初二的《劳动技术》,《综合实践》,初三的《体育与健康》,《美术》,《音乐》,《写字》,这些书籍学校没有安排授课,学生也没有去自学,有的学生领了这些书后不久就直接送往了废品收购店,每期一个学生要为此浪费10至30元。六是学校各种证卡费用、校服费用负担重。如一中学的餐卡要15元,校徽要2元一个,并且很容易坏;学生缴费时要用银行卡,办证时要10元,初中六个学期需要交纳银行年费40元,这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又是一笔大费用,有些家长说,用银行卡缴费比直接交钱三年要多用50元,这种搞法是学校银行都受益,学生家长来买单。一套质量差的校服就要几十元钱。

4、不同程度的危房威胁着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安全

目前,芷江县现有64所学校存在危房95栋(皆为砖木结构),危房面积29848平方米,包括厕所、教室、宿舍、食堂、礼堂都存在大面积的、不同程度的危房现象。其中:C级危房17048平方米,占危房总面积的57%;D级危房12800平方米,占危房面积的43%。大面积的、程度较重的危房现象主要存在于边远地区学校,例如:木叶溪中学危房面积565平方米,为C级危房;土桥中心小学危房面积400平方米,为C级危房;上坪学校危房面积481平方米,为C级危房;碧涌中心小学存在危房面积405平方米,为C级危房;板山学校危房面积686平方米,为C级危房;冷水溪向家元村小危房面积598平方米,为C级危房。距县城较近的学校也有岩桥中心小学,危房面积562平方米,为D级危房;水宽中学危房面积为459平方米,C级危房;五郎溪学校危房面积604平方米,为D级危房。这些危房均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砖木结构房屋。目前学校存在危房现象的学生数近15000人,危房严

重威胁着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安全。新宁县尚有中小学危房2.6万平方米,D级危房1.2万平方米。一部分村小学校仍租用民房上课,旧危房没有消除,新危房却不断增加。2004年又新增危房面积1418平方米。税费改革后,危房改造资金链断裂,加之贫困县办学条件差,底子薄,危房改造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5、学校基础设施薄弱

2004年末保靖全县中小学固定资产总值6439.43万元,学生人平1417.37元,其中:图书仪器设备总值825万元,人平182元。全县学校危房面积2004年达25720平方米。全县学校基础设施参差不齐,一些学校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程度。水田河中学于1958年开办,到现在设施完备的仅教室一项。全校住校生有560人,只有24间侵室,按标准只能住384人,尚欠11间;图书室、阅览室、理化实验室、远程教育室、语音室、音乐室、体育室等都没有;790人师生只有一个篮球场、两张乒乓球台、一条156米跑道;750套学位,破损率达30%;教具方面陈旧不堪,黑板28块中土黑板15块;教师宿舍属危房。

6、农村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据统计,全省农村小学、中学任课老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26.68%和37.31%,而在城市小学、中学则分别达到61.12%和98.39%。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优秀师资流失严重,教育质量下降,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下滑。保靖县水田河镇中学因处于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差,对老师没有吸引力,全校核编40名教师,两年来调出14人,占35%,2名教师因事因病不能代课,调入教师9人,相差5人,全校还提高使用老师7人,其中主课语文、数学教师5人,另外还有代课老师3人,现在全校没有一个学科带头人。校长说:调入的教师中是城郊学校不要的多,大多业务能力差、责任心不强。这样的队伍怎么能办好学校!怎么能让学生得到好的教育!调查的芷江县普通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86.8%,而农村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更低。据对某乡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调查,该校高中、中专学历的教师占60%,大专35%,本科只有5%,而且30%的教师高龄化,教学方式古板,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保障义务教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人力资本是一种比土地、资本、劳动力数量等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远大于物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因此,资本积累应从物力资本积累转向人力资本积累。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竞争主要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形式。因此,经济的持续稳定强有力的发展最终决定于教育,从而决定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少。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世界上三次成功的经济超越(美国对英国、日本对美国、亚洲四小龙对西欧)最根本的经验在于,它们通过超前和加速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人力资本,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了12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中国要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就要加快人力资源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必须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尽快实施12年制义务教育。

2、进一步完善办学管理体制

要按照国务院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重点解决好当前突出存在的基础性、普遍性、全面性方面的几个问题。一要建立以县为主,乡、校职责明确,政令畅通的教育管理网络。乡(镇)教育机构撤销后,要科学划分县、乡的管理职责,防止因职责不清出现新的管理断层。二要建立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校舍改造、维修和建设的良性运作机制。三要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特点、与农村各项改革相适应、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财务管理体制,并制订出与之配套的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按照教育法规要求,做到教育的事权和财权相统一,探索以县为中心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为主、财政部门监管的教育经费结算中心。四要建立中小学公用经费使用的约束机制。对生均公用经费达不到省定标准的,由当地财政部门补足。财政不得将学校收取的杂费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和发放教师工资。五是规范教育行为。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实施城镇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将收费标准和投拆电话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同时,严格落实教育收费督查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有效防止乱收费。六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建立学校检查准入制度,杜绝部门对教育的“三乱”行为及干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为。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定期开展学校治安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创造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

3、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是发展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要进一步明确中央、省、县在发展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优先安排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及时到位正常发放:

一是建议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教师的工资福利、学杂费,市、县财政负责学校的基本建设、教学设备的购建和维护。这样主要是基于教育的长远发展考虑,人才资源是全社会的资源,农村劳动力资源除为农业生产提供后备力量以外,更多的是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人力资源,因此,农村劳动力的培养教育不能单靠农业和农民自己来承担,应该实现城乡统筹,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

二是费不出校,税不入校。学校学杂费收入要全部留给学校作为公用经费,不能冲抵对教育的拨款,不能用于发放教师工资或基建,要确保学校杂费的专款专用。部门对学校的检查应有法律依据,即使是罚款也应全部用于教育。总之,保证费不出校。要出台优惠政策,对教育、学校有关税费实行减免,力争税不入校,为教育营造宽松的环境。

三是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工程,进一步推进帮扶贫困地区农村和帮扶农民家庭困难学生的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缺的燃眉之急,在教育投入体制未改革之前,对实行“一费制”地区,现阶段可分别按照教育经费主要支出项目,划分为学校日常运转经费、学生的课本费和教职工工资三部分,采取“县级投入保学校运转、省级投入保发放学生免费教材,中央投入保教师工资”的措施,分项分级负担,确保税费改革后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四是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一次性地帮助贫困地区农村解决历史遗留下的“普

九”欠账问题。或者发行国家债券,专项用于解决“普九”债务。其他有经济能力的县市和乡镇政府,应承担起债务转移的责任,做出计划,采取有力措施,限期偿还。不能让农村学校继续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4、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2

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反思今天的农村小学教育, 我们会发现当前不少农村小学生不同程度上缺少爱?

缺少爱的表现之一:缺少父母之爱。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的农村青壮年纷纷涌入城市, 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很多农村青年大都夫妻双方同时外出, 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这些儿童平时大多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缺少父母的关爱。这种社会现象的发展不仅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农村下一代的建康成长。

缺少爱的表现之二:缺少教师之爱。不可否认, 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好老师在农村小学还是有的, 但是, 总体上来说, 还是有不少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爱。在当前缺乏师爱的教师明显有两种类型:第一,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型, 这些教师只是把教师当做谋生的手段, 对待工作敷衍了事, 心思主要用在玩乐和挣外快上, 这样的老师是不可能爱学生的;第二, 功利型, 现在农村不少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 每天更多的是关心学生的作业有没有完成、考试考了多少分, 至于学生发展更重要的身心健康老师却很少过问。

缺少爱的表现之三:缺少同学之爱。小学生的交友能力的形成, 也是小学生合作能力形成的过程, 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他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实际的意义。目前农村小学的现状是:一方面很多小学生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受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过多的爱,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 很难与别的同学平等友好交往;另一方面, 在当今升学压力下, 很多小学生被父母管束得太严, 还有很多家长怕孩子外出不安全, 不让孩子出去玩, 这样造成很多小学生没有时间和同学玩。

二、责任教育的忽视

中国人常说: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 靠天, 靠祖上, 不算是英雄好汉。其实这句话就是强调我们做人做事要有责任感。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责任教育”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要求学生要“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责任就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对自己所承担的事尽心尽力, 认真负责完成。责任感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 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但是在很多农村小学生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家长和教师忽视责任教育。家庭教育方面表现为:每当小学放学时, 很多家长一边背着书包, 一边拉着孩子的手, 本该孩子背的书包, 家长却越俎代庖, 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这是孩子自己的责任, 甚至还有家长在小学生值日时帮忙打扫, 没有让孩子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 孩子学习不负责, 上课不认真, 作业马虎、拖拉, 家长也不教育听之任之等现象。学校教育方面具体表现为:很多小学生在学校, 自私自利, 我行我素, 随意丢弃垃圾;学习上不少小学生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拖拖拉拉, 不思进取等。对于这些现象, 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只重视文化课考试分数, 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是很多老师忙于工作, 很少过问, 及时过问也只是说教, 根本没有采取一些措施去加强责任感教育。

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欠缺

自主学习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仅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 而且能伏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点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尤其重要。目前农村初中生流失很严重, 很多地方初三流失的人数甚至达到初一招生时的一半。农村初中生流失原因很多, 有的是学生家长短视, 认为孩子早打工早挣钱, 有的是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 劝退一些学生, 也有的是学生不愿上学, 觉得上学没有什么意思。在这些原因中, 很重要的方面是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导致后来在学习中他们跟不上教学进度, 家长觉得没有希望、教师觉得没有指望、学生觉得没有成就, 所以学生流失严重。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由于大多数农村小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 陪伴小学生的多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友。这些儿童的亲人, 有的年龄大、没有文化, 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小学生学习, 解决他们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有的是亲友忙于农活或生机, 无暇照顾小学生的学习。这样, 农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很难实现。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3

一、产、学、研分离

产、学、研分离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英语课程建设也不例外。一些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应该承担起课程教材研发的重任,但是,由于我们国家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教育研究力量薄弱导致了其对课程研发的力度不够,加上科研院所与出版社的关系也不十分密切,这样就导致了出版社既要承担起课程教材研发的重任,又要承担起教材出版的重任。同时,由于没有专业的研发人员,课程的设计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工作实际。英语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它应该与职业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只有通过科研单位对教学实际的认真考量以及各专业人士的共同打造才能完成,而目前却处于严重的产学研相互分离的局面。

二、教材开发秩序混乱,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自出版社改制以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纷纷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的开发工作,使得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陷入了盲目开发的状态。只要市场有需求,同一门课程出现了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甚至在同一个比较著名的出版社,包括英语课程在内的课程建设也出现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

三、阶段分割严重

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阶段性分割现象是非常严重的。以前我们的中职有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教材设计也比较成熟。近几年高职高专取得迅速发展,使得教材需求出现了很大的缺口,这就使得出版单位或个人把目光聚集到高职高专这一阶段的课程开发上。同时,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于是,教育部于2014年3月提出将600所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意味着本科段的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但是,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职业教育课程各阶段的衔接问题。就英语课程而言,中职、高职专科段与高职本科段这三个阶段的英语课程是严重割裂的,内容的逻辑也互不衔接。这种只顾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严重阶段分割的现状已无法适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四、严重缺乏课程标准,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课程标准。职业教育的英语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出臺了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对口升学考试的考试大纲、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B级考试大纲,使得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建设有着一定的参考依据。但是,这种考试标准是不能取代课程标准的,因为,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它还肩负着素质教育的责任。同时,随着本科段高职的建设和发展,本科段英语课程的建设不但缺乏课程标准,即便是考试标准都没有出台。因为,很明显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公共课英语课程测评的需要。再者,由于缺乏课程标准,课程建设没有必要的依据,人们都在想当然地去“建设”,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课程建设不够规范,一是教材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五、缺乏整体构思

课程教材的建设问题不仅仅是各阶段的教材衔接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课程设计的整体构思问题。没有整体的构思,内容的安排就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再者,整体构思会使得课程建设逻辑更清晰,目的和任务的设计也会得到有的放矢。而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恰恰缺乏这一点。

六、实用性内容缺失

职业教育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虽然与实习、实训关系较远,但在实用性方面的要求并不会减弱。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在实用性方面已有很大改观,但是,普通教育的“影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际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七、编者水平有限

这里所指的编者水平是指参与教材研发的作者以及参与教材编辑工作的编辑两者的业务水平。想出版高质量的教材,没有这两方面的合力是很难实现的。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参与教材研发的作者多来自一线教师,大家知道,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师在选聘上不如普通本科院校的严格,一般师资来源仍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因此,职业院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个人品质等方面都还有待加强,同时,职业院校更需要“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老师的业务水平、个人修养已成为制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再者,从事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编辑的业务水平和个人修养也是制约教材质量高低的一个制约因素,由于懂职业教育的编辑相对较少,从而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的内涵建设。

八、缺少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问题。职业教育课程比普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丰富得多,其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针对英语课程建设,它更需要视频或音频对课程内容进行直观的呈现、面对面的交流。有些视频呈现的内容可以通过以往的英文纪录片、电视剧等来呈现,有些听力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学首英文歌来实现,这就牵涉到版权问题。版权问题有时候是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的,因此,像类似这种个人无法实现的问题就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并提供法律上的支援。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4

一、无序招生、跨服务区招生现象严重。主要是乡镇所在地初中和县城区小学、初中,城区初中非本服务区的学生接近一半,班额在70——80人以上,个别班达到90人。相反,一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差,学生流失,在校生大幅度减少,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如思旺四中已停办,思旺三中在校生200人,东平初中157人,大安三中、白马初中、官成三中、妙客初中在校学生均为300人左右,老牌学校大新高中在校生也不足400人。

二、借调教师现象比较严重,有非教育部门借调学校教师,也有教育系统内学校之间借调。如思旺三中编制17名,借出10人,借入6人。甚至连新招聘的服务期未满的教师也借调出去,形成山区乡镇年年招满教师年年严重缺编,如寺面镇、大鹏镇。

三、教师能进不能出,滞留教师严重。一些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减少教师编制也相应减少,我们多次建议有关部门把超编教师,分流到缺编学校,但效果不佳,师资浪费严重。如大安三中超编5人,上渡初中超编7人、下渡初中超编4人、东平初中超编7人、官成三中超编6人、思旺镇四中超8人、丹竹高中超编12人。

四、教师周课时不达规定要求。按有关规定:初中教师主科周课时为12节,小学教师周课时20——21节,抽查的学校人均周课时数如下:

初中部分:平山初中10节、寺面初中10节、大成初中8节、东平初中10节、安怀三中11节、思旺一中9节、思介初中9节、大鹏初中10节、平南镇中8节、平南镇二中7节、平南镇三中9节、平南镇四中9节。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5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基层组织建设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诸如“五好支部创建”、“双培双待先锋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管理”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基层组织建设开辟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支部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战斗堡垒得以巩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发挥,为稳定农村形势、加快农村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纷纷出现,农村工作面临着新一轮的严峻挑战。在某些地方,个别支部、个别干部身上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之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从事农村基层工作近三十年,现从村级的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支部活动开展以及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就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班子建设方面

1、村党总支书记难选

村级班子建设首先是人的建设,尤其是班长——总支书记的配备。一个优秀的总支书记要求政治素质过得硬,发展经济有思路,群众方面有基础,可是目前农村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村总支书记的选拔成为村级班子建设中最大的难题。原因是:(1)现任村书记个人综合素质达不到上述的三个要求。前些年,在选配支部书记时,往往侧重于行政管理型,能把化解民事纠纷、完成上级各项任务方面等事干好,就是好干部。但这些干部往往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不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村干部,已无法再干下去。现在相当一部分村总支书记文化程度不高、思路不广、办法不多、争先进位意识不够,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的能力不强,群众对此反响比较强烈。(2)具备条件的不愿意干。众所周知,现在村干部工资待遇较低。尤其是村级负责人,他们得到的报酬和他们的付出远远不成比例,与“按劳分配”严重脱节。而且由于多方面原因,他们工作风险大,容易得罪人,有时候即使是为群众办好事,但也未必能得到承认和理解。这些都使得一部分优秀人才对“村官”望而却步。(3)选拔配备的范围有限。大多只能局限于本村,跨村当村官缺乏群众基础,再有才能的人也很难开展工作。

2、村班子难配。

原因是:(1)由于农村干部岗位缺乏应有的吸引力,素质稍高的农村青年通过参军、外出务工经商等渠道离开了本村,致使有的村选拔干部只能是“矬子里拔将军”,因此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距较远。(2)选举出来的干部不一定能胜任工作。应当承认,目前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还没有高到没有私心的地步,村干部选举往往被大家族势力、经济实力等左右,同时受干部的结构、选举条件(如:年龄、文化、性别等等)的影响,会导致选上不能用,管用的选不上。有的人动机不纯,从当干部那一天起他就不是想如何为群众办点实事,而是为了个人的发家致富,或者是为了本家族的利益。此外小村并大村后,群众小村概念根深蒂固,干部分配还要兼顾到各个小村,这样就会出现选上的没有好职位,没选上的得安排好职位。(3)不靠选举不行。这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靠行政命令指派任命村干部是违法的。这就造成了有的人为了选票,工作没有力度,怕得罪人失票,选上后因曾有求于人拉不开手脚,因而完不成任务,尤其是计生手术之类的硬任务。

3、村干部难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充实,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几千年来的封建残余思想和观念,给村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金本位、等价交换等思想和意识开始在一些干部的头脑中产生,干工作论报酬、做事情讲“实惠”,造成对村干部的管理越来越难。这是因为:(1)由于决定某个村干部能不能干的主要是是群众,党委政府对其任免决定权严重削弱。因此他们在开展工作遇到难题的时候,宁愿得罪上级而倒向群众。因为得罪上级是一时的,下次选举还可以东山再起;但是一旦得罪群众是就一世的,他就有可能永远当不上村干部!这时候一些政策的落实就会遇到来自村干部自身的阻力。(2)村干部待遇低。有的人是为了面子当村干部,有的是碍于情面干的,当前的村干部报酬对其无太大吸引力,无论政治还是经济的。(3)当前农村的工作形势、环境都不大好,村干部压力大,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4)村干部的整体素质还达不到现实农村发展的需要。绝大多数村干部还没有从旧的工作理念中转变过来,工作方法陈旧,“官老爷”思想严重。有的人见到利益就容易产生私心,处理问题时有失偏颇,缺乏公平。也有的缺乏气度,心胸狭窄,工作时只想到家庭家族利益、小团体利益。

二、党员队伍建设方面

1、支部缺乏凝聚力

一个组织,没有凝聚力,就没有战斗力。当前我们的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应当说是不够强的。原因有三个:(1)大环境使然。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个转型期。行政部门乃至村级组织的工作方法正由过去的指令慢慢的转向指导,职能也应由过去的领导逐步转向服务。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基层党组织在这种转变中速度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工作方法老一套,缺乏活力,成效不显著,很难吸引党员群众参与到党的组织建设中来。(2)小环境决定。相比较而言,我们整个皖北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的发展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手中无米就唤不来鸡。相当一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来源和积累,无钱办事问题突出,党组织活动经费严重不足,对老、弱、病、残、困难党员关心帮助不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群众有意见。我们不能抱怨党员群众功利心强,因为飞蛾具有趋光性,动物具有趋食性,人都具有趋财性。特别是经常在外务工的党员群众见惯了苏浙的发达,回到家再看到本地的落后,他们从心里就对当地的基层组织有一种无形的抵触心理。(3)社会发展转型中村干部各方面素质跟不上,基层组织服务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不能给群众带来什么,群众求干部不如干部求群众的时候多。

2、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

受经济观念转变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党员专注于自己发家致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普通党员自身的优越感、荣誉感不强,和一般群众相比没有什么优先权,他们担心发挥模范作用影响自己致富。有能力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大多外出务工经商了,留在村里的党员本身素质就不高,年龄老化,知识退化,能力弱化。年龄偏大,难以发挥带头作用。能力偏弱,无力发挥带头作用。

3、发展党员难

这方面原因有四个:(1)党组织吸引力减弱。过去党票是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现在农村发展党员要靠分指标,给任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党员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只有责任没有报酬。各级组织对普通党员,尤其是农民党员只提要求,不给关怀,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2)个别村干部尤其是基层组织负责人心胸狭窄,怕有能力的入党后,在群众中威信超过了自己,担心这样的人将来会夺自己的“权”。为达到长期任职的目的,当这些人想入党时,不是举贤荐能,而是百般刁难,极力压制,优秀年轻人被他们拒在党的大门外。(3)有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宗族观念、小团体观念严重。发展党员大多是“圈子里的人”或听话的人。对那些想入党但平日跟自己关系不好或一般的人,怕将来选举时驾驭不了,不和自己站在一条线上,因此控制这样人入党。(4)发展党员观念陈旧、方法落后。一些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入党必须主动申请,组织没有必要去动员农民入党。同时,不少农村青年认为,如果组织不授意,自己不能冒然写申请,时间一长,一些农村优秀青年在消磨中便放弃了入党的念头。也有一些村支部书记思想落后、观念守旧,总是以老眼光、旧标准来衡量入党积极分子,总是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和潜力,求全责备,不给那些不够成熟、但有潜力的青年以培养锻炼的机会,使一些思维活跃有经济头脑的青年难以在支部大会上通过。

我在下村调研时,曾经有个村书记这样说:农村想入党的主要有两种人,一是自己想当干部,或亲属亲信想当干部的人。另一种就是“少脑子的人”。这句话虽有偏颇之嫌,但也道出了当前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党员发展的尴尬。

三、党组织活动开展方面

面对农村基层党建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不少基层党组织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党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主要因为:

1、无人组织。村干部报酬待遇偏低,与一些迅速富起来的农民相比,经济上差距较大,“付出”与“受益”不均衡。加上对村干部各种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干部开展组织活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在其位,不谋其政”。

2、无处开展。普遍缺少标准的、现代化的能够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活动场所,阵地建设步伐缓慢。

3、无钱办事。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活动经费严重不足,影响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比如学习沈浩同志,想组织党员干部到凤阳小岗去切身感受他的先进事迹,但经费从何处来。

4、无人参与。部分普通党员对开展活动没兴趣,参加组织活动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收益,而且参加多了会影响自己发家致富。党员流动量大给活动开展也带来一定的难度。有的村有一半以上的党员在外务工经商,有时党员大会一年也难开上一次。

5、活动方式老化,缺乏创新。受条件、组织者的能力水平限制。现在农村党组织活动还大多是开开例会、读读报纸、看看专题片等,形式内容都没有新意。有的仅仅是应付上级检查,没有把组织活动作为党组织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有的过分突出实用科技活动,弱化了政治理论教育;有的没有根据农村党员的文化层次,盲目照搬外地先进经验,操作性差。除非是硬性任务,一般情况下,没有党员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

四、制度建设方面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对党员管理出台了很多的制度,凡事都强调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事实上制度不仅有而且全,但是坚持的不多、落实的不够。很多制度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收在盒子里”的摆设,大多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真正落实到位的太少了。这是因为:

1、有的制度标准定的太高。不要说普通党员,就是干部党员也做不到。世上没有不吃草的马,有些制度却“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如“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这些党员之所以没有职务、没有外出务工经商,应当说他们本身各方面能力、觉悟就很有限,我们却要把他们应推到一线办事管事,而且只给责任,不谈报酬。再比如“党员联系户”:按照当前农村实际情况,一个普通党员要联系20至30个农户,试问:普通党员有这些能力和精力吗?

2、有的制度千篇一律,不切实际。好多是上级在办公室统一弄好下发的,根本不考虑各支部的现实状况,城镇和偏远农村情况不同,支部的任务怎么可能一样呢?为什么要用同样的制度来管理呢?

(3)缺乏落实制度的必要的政治、经济保障和相应的监督措施。村级组织目前以自治为主,宗族势力普遍比较严重,受农村党员素质低、经费不足、监督机制不到位的限制,一些制度落实起来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意见和建议:

1、严格落实村干部的“一定三有”,解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要让他们:(1)工作有保障---目前急需解决没保障、缺安全的问题以及待遇问题、保险问题(既要给政策又要给钱才行)、反对者无中生有的诬陷上访问题。(2)干好有希望。目前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村干部报酬转财拨,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公务员等,这可以说是曙光初现,希望能够迎来更加灿烂的阳光,让我们的村干部在工作中得到组织上更多的政治关怀。(3)退休有所养。有几人真正能干到退休呢,应切实解决好离职后的问题。

2、积极为村干部松绑、减负、降压。现在好多部门行政行为、商业行为事事都让我们村干部去做,往往还用评比等机制来给他们加压,有时有的村一个月要迎接一两起来自上面的检查。上面千根线(文化、土地、综治、卫生、安全、计生、公安、民政等等),下面就一个小小的村委会的那么几个人,村干部工作负担太重、压力太大,这怎么能够让他们有心思搞好新农村建设,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呢?

3、适当增加办公经费。2000年定的标准至今一直没变,随着物价的上涨,这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村级组织正常活动的需求了。

4、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同时也要加大对普通党员和群众的教育力度,增强其集体主义观念、大局观念、长远意识。结合农村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发挥作用,受到教育。可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培训,创新培训模式,不要把培训局限在教室里,要把活动更多的安排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种养基地。通过各类培训途径,积极为党员干部“补脑”“充电”,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

5、出台相关政策。让普通党员有荣誉感,得到与其付出相应的回报。支部是核心,周围是党员,外围才是群众。核心发出的光和热,首先感觉到的应该是党员,其次才能是群众,若跨过党员直接给群众会出现“夹冷层”形成“夹生饭”(有违自然规律)。用政策、用光和热促进先进人物积极入党,让普通党员争做奉献。积极创造环境,激发普通党员的参政、议政热情。

6、在坚持和完善选举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村干部的选拔任用政策。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愿意当村官,争着当村官。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6

三穗县示范幼儿园 龙纤郦

有专家这样说过:“幼儿教育是基础,义务教育是关键,高中教育是提升,高等教育是成才”。这话确实不错。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世界水平为4.2%,欧美超过12%,我国仅为1.5%。我县学前教育经费总量又远远低于国学前教育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教育的根本基础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可见,幼儿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位置。近年来,我县学前教育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幼教管理、落实安全责任、提高幼教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县现有各类幼儿园1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9所,民办幼儿10所),全县幼儿园共有教职工245人(其中,公办园82人,民办园163人)。在园(班)幼儿6729人(其中,公办园3962人,民办园2767人),学前三年入园率90.17%,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但同整个基础教育相比,学前教育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还存在影响和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规范和加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幼教体系不健全。我国现有《教育法》虽对学前教育明确了相关条款,但大都限于基本原则的阐释,缺乏可操作的基本规定。各地亦无专门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求,更无较为科学的系统的幼教教材,致使学前教育地位难以得到根本保证,相关责任主体缺乏硬性约束,“小学化”办园倾向明显。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2010年学前教育经费占政府公共

内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幼儿园主要是由乡(镇)村小举办,幼教经费仍由小学全面管理,在统筹开支的情况下,幼教经费更显弱化。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全县幼儿教师紧缺且素质参差不齐,幼教专业教师不足30%。幼教师资编制不足,临聘人员较多,大都缺乏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保姆式”看管孩子和“小学化”教育的现象十分明显。个别学前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以拼音、写字、识数做题为主。教育方法偏重强行灌输,不重视营造幼儿自己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情景,忽视幼儿在“玩中乐、乐中学、学中获”的过程培养。

(四)家园缺少互动。受经济、文化、地域等影响,严重影响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程度。大部分家长只停留在关心孩子健康、安全和身体正常发育基础上,不能从心理上去引导孩子。再加上留守儿童多,隔代教育普遍,家、园沟通与交流缺失,难以有效形成健康的育人环境。

(五)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边远薄弱乡镇经济滞后,办园条件差,硬件简陋。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地方,尤其是优质园稀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经济发达乡镇和城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大班额现象严重。

二、改进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编制完善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编制未来五年、十年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从思想观念到实际工作中真正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重视与发展的地位,把学前教育发展切实列入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中;在城乡建设规划上,要将幼教建设纳入其中,新建小区应根据其规模和人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好配套幼儿园,并与小区同步交付使用;逐步完善县、乡(社区)、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积极发展民办学前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促进公办、民办学前教育协调发展。

(二)规范办园行为。幼儿园要健康发展,必须保证幼儿教育经费取之于幼儿,用之于幼儿教育。教育、发改等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监督。特别要加强对幼儿园的准入安全、收费等监管。规范办园行为,保证办园的正确方向。

(三)深化幼教改革。深化幼儿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创新学前教育星级管理模式。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核各类幼儿园的举办资格、颁发办学许可证,并定期复核审验。对已经取得办学许可证书的各级各类幼儿园,要不断提高办园水平。改善学前教育保教模式,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突出启蒙教育。注重幼儿体育锻炼、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要防止和纠正“小学化”、“保姆式”的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四)加大投入力度。要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逐步实现预算单列,为发展幼儿学前教育创造良好条件。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幼儿教育经费筹措机制,规范学前教育收费标准,逐步建立质价统一的收费机制。公办幼儿园逐步实施按级别收费,民办幼儿园按办园成本核算收费。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7

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散装水泥发展的现状

⒈我国农村水泥需求仍主要依靠袋装水泥来满足。2009年上半年, 国家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3 223亿元, 同比增长32.7%, 提高了9.5个百分点。在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影响下, 各地普遍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统一规划、农村集中建房的步伐。农村对水泥的需求量必将大幅增加。据统计, 全国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同比增幅为33.09%, 所占全国散装水泥供应总量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17.78%提高到20.48%, 增加2.7个百分点, 所占全国水泥产量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7.73%提高到9.08%, 增加了1.35个百分点。由于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不具备提供散装水泥的配套设施和供应条件, 所以, 全国上半年生产的40 883.12万吨袋装水泥主要流向了各地农村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⒉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市场销售网点和销售量有所增加。今年上半年, 全国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点已达到5088家, 销售散装水泥5335.11万吨, 同比增加400.19万吨, 增长8.11%, 销售量已达到上半年全年销售量的58.47%。其中:山东省增加525.5万吨, 江西省增加139.19万吨, 广西壮族自治区增加107.6万吨, 分别增长126.16%、220.42%、115.01%, 陕西省的增长量虽然只有63.75万吨, 但增长幅度为425%。

⒊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6666.74万吨 (包括农村预拌混凝土、预制构件的散装水泥使用量) , 同比增加1657.63万吨, 增长33.09%。上半年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已达到去年全年使用量的62.04%。其中同比增长量较多的省是:山东省增加535.97万吨、江西省增加147.2万吨, 湖南省增加138.08万吨, 分别增长128.67%、250.89%和222.74%。

二、我国农村推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严重滞后。目前, 我国城市散装水泥生产、流通、使用和相关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并正向成熟期过度, 城市散装水泥稳步发展的产业链格局已初步形成。而水泥使用量约占全国40%的农村, 目前水泥使用仍是以袋装水泥为主, 散装水泥使用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7.7%, 使用率不到20%;全国预拌混凝土供应量为6.24亿立方米, 农村地区仅为0.68亿立方米, 仅占全国总量的10.9%;农村预拌砂浆除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外, 基本没有应用。

⒉我国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数量不足。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与技术是加快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必备条件, 要使农村地区散装水泥得到突破性的长足发展, 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设备数量及水平。目前, 农村散装水泥物流设施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 我国农村地区投入的固定罐4215个, 仅占全国固定罐总量的0.30%;移动罐28 547个, 占全国移动罐总量的0.26%。农村地区运送散装水泥专用车辆也短缺, 如按每辆汽车年平均运输散装水泥1.61万吨计算, 今年上半年, 向农村地区销售散装水泥的专用车辆则需要6627辆。若按我国现有水泥生产企业 (中转) 销售市场半径和每辆专用汽车平均载重23.64吨测算, 每辆车每天只能拉2次。同时, 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散装水泥物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化、社会化、高效率的现代物流发展, 也降低了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竞争能力。

⒊我国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存在许多问题。其一, 规模小缺乏规划。农村市场点多面广, 农民居住分布较广且相对分散, 水泥用量小, 且多是单家独户使用, 不利发挥散装水泥的大量集中使用的规模效益。其二, 供应网点疏密不均。多集中在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的集镇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而人口稀疏偏远山区和交通不便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散装水泥供应网点。其三, 配送服务功能不健全。配送服务基本停留在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订单和零星供货模式上, 缺乏一个订单处理、配送服务、信息反馈系统, 没有形成一个用户需求和企业供应之间的散装水泥交易平台。其四, 流通管理粗放。目前, 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 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也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 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 成为农村推广散装水泥的一大障碍。

⒋农村散装水泥设施设备技术装备仍不成熟。一是储罐设计技术含量较低。目前, 我国农村地区散装水泥贮存流动罐多是钢材制作的, 比较笨重, 需用吊车和专用设备搬运, 使用不方便且搬运费用较高, 露天放置易氧化腐蚀。二是缺乏适应农村地区散装水泥发展的小批量可重复使用的周转容器。从现有开发研究出的周转用的箱、桶、筐看, 还需要从品种、规格、实用性、耐用性、经济性方面改进和提高。三是缺乏适应农村散装水泥小吨位运输车辆和罐体。目前, 农村水泥运输主要依靠拖拉机及农用车, 而大吨位固定罐体为主的专用散装水泥车, 车罐不能分离, 不适应农村地区交通和道路行驶及发放, 亟需研制开发适应农村道路行驶的小吨位、流动性、可车罐分离的运输车辆。四是缺乏清晰和灵活的散装水泥计量供应设备。当前, 农村迫切需要研制开发使用方便、计量准确、让农民放心使用的散装水泥计量工具, 为他们提供优质廉价、实惠耐用、标准化、系列化的散装水泥装备和服务。

⒌农村缺乏扶持性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从目前我国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缴情况看, 农村地区的散装水泥设施建设投入的专项资金甚是匮乏。按照我国目前物价指数统计, 每发展1吨散装水泥, 需要投入的发展资金:城市为100元, 农村为180元;以我国2008年水泥产量13.88亿吨, 散装率45.82%, 要达到国家规定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70%, 需要投入的发展资金:城市为4000多亿元, 农村为7000多亿元。光靠有限的专项资金投入等于“杯水车薪”。而农村散装水泥发展初期, 投入资金较大, 面临启动难、推进难两大难题, 单靠某一个部门和单位的投入是难以奏效的。靠市场化发展, 往往会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所以, 各地政府应当关心和支持推广农村散装水泥工作, 积极采取一些利农、惠农的扶持性措施, 制定一些优惠政策, 来推动此项工作。

三、今后我国农村推散工作思路及意见建议

⒈把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作为战略任务,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村散装水泥发展中的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 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农村的发展。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 对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 商务部办公厅根据我国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现状, 颁布了《加快农村推广散装水泥指导意见》, 提出在巩固城市发散成果的基础上, 把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重点向农村转移, 并提出了具体做法和标准。目前, 我国农村建设水泥消费总量占水泥消费量的40%以上, 而散装水泥使用率只有17.7%, 散装水泥不占主导地位, 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的潜力。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作为我国散装水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散装水泥的发展进程。而水泥作为农村基础建设的根基, 在农村推广散装水泥, 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最有力的支持。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是我们散装水泥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农村发散工作, 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认真贯彻落实“从使用环节入手, 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的政策, 把在农村地区推广散装水泥作为战略任务, 根据农村使用散装水泥的特点, 因地制宜地研究对策, 客观认识农村散装水泥市场的构成, 把握农村散装水泥市场态势,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

⒉加快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点和物流设施建设, 建立广泛的利农、惠农的农村散装水泥配送网络。用现代化的水泥流通方式去占领广大的农村水泥市场。为此, 一是加强规划、合理布点、以点代面、稳步推进。要根据当地农民的消费习惯和能力, 配置散装设备, 方便农民购买, 逐步建立完善的散装水泥市场协调服务管理体系, 以提高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和使用率水平。在条件具备的县 (区、市) 要建设1~2个起点较高的散装水泥配送站。在乡 (镇) 、村, 通过建立散装水泥销售 (配送) 站的方式, 扩大散装水泥的销售和使用, 要充分利用当地供销社、农资销售点、便民超市等经营资源, 引导水泥企业和社会力量参加乡 (镇) 级或村级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建设。二是积极整合水泥物流资源, 建立农村散装水泥一体化物流配送体系。配送中心可采取多种形式配送。可以由水泥生产企业和水泥熟料粉磨工厂为中心组成配送网, 也可由散装水泥中转库或水泥经销网点为中心组成配送网, 以站点连接形成网络。通过资产联合重组和专业化改造, 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散装水泥物流队伍,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水泥物流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的散装水泥物流企业。三是搭建散装水泥网络交易平台。建立订单处理系统、配送及服务系统、信息跟踪反馈系统, 收集分散和零星的订单, 统一送货和服务, 以加强点对点管理。四是积极引导水泥生产企业在运输、储存、装卸设备方面为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和水泥用户提供方便和服务, 对散装水泥经营户和运输户添置散装水泥储存、运输设备给予支持。

⒊做好农村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的开发和研究, 不断提高农村散装水泥的技术装备水平。开发研制的农村发散小型设施设备,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 从当地实际出发, 能洋则洋, 宜土先土。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使用习惯、交通条件等, 进行创新性思维工作, 争取做到价格较低、质量较好、方便实用、安全环保、易于维修和管理, 逐步实现现代化、自动化、轻型化、环保化。为农村散装水泥供应点和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实惠耐用、标准化、系列化的散装水泥设备。为此, 一是研究开发适合农民购买和使用的存、储、运散装水泥的小批量周转容器。根据农村使用散装水泥地点分散、交通不便、使用量小等特点, 采用从竹木、钢铁逐步向玻璃钢等轻型复合材料过渡的容器材料, 真正从散装水泥自身发展和消费者的使用方便来考虑问题, 开发研制生产出可重复使用、多次利用的专用容器。二是研究开发适合农村使用的散装水泥小吨位自卸和背负罐式等运输车辆。结合农村市场用户多且分散、单个用户用量小、道路条件差、运输困难等特点, 以及物流配送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开发小吨位农用拖拉机与散装水泥专用运输车, 采用移动牵引罐、背负式移动罐、自卸式移动罐等车罐配套使用的办法, 灵活有效地保证散装水泥的及时供应, 以降低设备购置费用和运输成本。三是研究开发计量准确、使用方便的散装水泥计量供应设备。可用钢板、玻璃钢或木材制作大小不一的量斗, 直观准确, 清爽明白, 打消农户对散装水泥计量上的顾虑。四是开发研制适应农村散装水泥中转及混凝土搅拌系统。扶持农村推广散装水泥设备———可移动小型农用搅拌站 (车) 项目研究开发, 可直接在施工现场用散装水泥和砂石集中搅拌混凝土, 实现小批量散装水泥的发放、运输、储存、搅拌“一条龙”服务。

⒋统筹区域和城乡散装水泥发展规划和布局, 强化政府对农村发展散装水泥行政管理职能。一是要促进区域和城乡散装水泥协调发展。当前, 我国不少地区在发展散装水泥过程中, 没有很好把区域和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协调考虑。东部区域与西部区域以及城市与农村各搞各的, 其结果是虽然东部区域和城市发展较快, 但西部和农村发展滞后, 东部和西部区域以及城乡距离越来越大。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按照区域和城乡发展规划要求, 把全国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 使东西部和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二是各级政府和散装水泥行政管理部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做好协调和联动工作。各级散装水泥管理办公室, 要强化政府和农村散装水泥行政管理职能, 全力做好农村散装水泥工作。国家和省级散装水泥办公室, 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确定农村散装水泥工作标准等方面要发挥统一领导和监督作用;市 (地) 级散装水泥办公室, 是对国家和省宏观调控政策提出实施意见的主管部门, 在开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中, 起到承上启下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县 (市) 级散装水泥办公室, 是贯彻国家和省宏观调控政策的具体执行机构, 是开展农村和城镇散装水泥工作的前沿机构, 起到直接管理和监督作用。各级散装水泥行政管理机构要从上到下对农村发散工作实行目标管理, 层层分解, 逐级负责, 并伴有定期评比和给予有实际意义的奖励, 逐步完善强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县级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建设。特别是在城市向农村“发散”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建立县级散装水泥的管理机构, 形成有利于县级散办为核心的管理网络体系。县级设散办, 配备专职管理工作人员。有条件的乡镇可设发展散装水泥管理站 (联络站) , 村设联络员, 做到县有办、乡有站、村有员的自上而下的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管理网络。县级水泥厂设立协调点, 对县级发展散装水泥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服务。四是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 努力培育农村散装水泥市场。要把工作的触角伸向广大农村, 进行网点建设科学规划, 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严格管理出厂散装水泥的质量达标, 监督散装水泥计量, 协调解决散装水泥在产、运、销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 将散装水泥质优、价廉、方便的优越性, 转化为农村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⒌发挥典型引路示范作用,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一是要发扬农村散装水泥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应在总结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和“试点县”活动基础上, 建立全国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工程, 并组织专项资金对示范工程进行扶持和培育。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各自农村散装水泥试点单位, 并结合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成功模式,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二是要认真抓好农村示范点工作, 把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积极开展农村散装水泥示范县考核活动, 根据不同的县级经济发展水平和水泥布局、结构等因素, 实行不同标准, 并进行分类考核, 通过总结推广先进县农村“发散”的经验, 推动县级发展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工作。三是加强试点探索, 以点带面, 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城市化管理模式, 并在当地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发展的新路子。可以通过代建、助建等形式转换其建房模式为统一规划、集中建造, 使农村发散模式向城乡一体化模式转换, 形成农村发散基本模式, 从而更好地发挥城市化管理模式的有利条件和资源。

⒍把握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形态, 加大农村预拌混凝土和水泥制品的推广力度。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建设的实施, 以及小康工程建设、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 农村必将成为散装水泥新的消费热点。我国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村散装水泥使用量。因此, 一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 要贴紧市场经济脉搏, 注意农村市场形态的变化。农村水泥市场形势虽然看好, 但在农村散装水泥市场主导地位尚未形成时, 农村散装水泥工作应注重调整农村袋装和散装水泥的使用比例, 还要注意农村水泥市场的形势变化, 主要是投资热点和消费热点的转化问题。二是有条件的县 (市) 城区以及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 可从建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发展预拌混凝土入手进行推动, 逐步实行县城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三是建设农村小型搅拌站, 向农村用户直接供应预拌混凝土。水泥消费量较大的地区, 可采取建立水泥预制场的方式, 引导农村水泥制品企业集中使用散装水泥。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篇8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存在问题

(一)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农民多元化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的文化活动过于单调,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有秧歌、大鼓等活动,内容陈旧,而且受困于经费紧张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不少业余文化团体将精力放在演出上,缺乏平常的专业训练,演员基本功不扎实,难以向百姓传送优秀的文化内涵。喝酒打牌成部分农村地区文化不和谐“主题词”。特别每年到了冬天,打牌风气就盛行,少数农民沾上打牌赌博习气以后,搞得家破人亡,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农村节日文化活动,青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差,主要是部分老年人和少部分中年人参与。现在农村的青年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比较多,见识广,农村传统的文化节目无法对他们产生吸引力,而现在针对农村新生代农民创作适合他们文口的文艺节目在当前基本上都是空白,因此,农民对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呈现出年龄差异。

(二)文化人才队伍匮乏。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许多文化工作者不愿长期留下工作;当地民间艺人也因为生计原因,不能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人才队伍的流失以及后备人才队伍严重不足。

(三)符合村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资金匮乏,正常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活动站依赖于乡镇资金的拨款支撑,不少乡镇本来财政就比较窘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工作更是难以为继。许多农村文化工作站也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虽然也普遍成立,但是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没有保障,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无从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公益性投入大量集中在镇区,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农村文化活动网络。当前农村完善起了镇、村文化网络,在镇村都设有文化站,镇文化站由专职干部担任,村级文化站站长由村民选举产生,文化网络对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村级的文化站都围绕着许多农民,有的参与演出,有的则是前来观看。农村文化活动重要的就是文化网络的健全。

(二)发掘农村“文化能人”,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在当前农村文化激射中,一方面是人才匮乏,一方面是很多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文化能人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农村文化不能单单认为是从外面请演员唱唱戏、跳跳舞,忽略本土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基层挖掘优秀文娱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如在坝仔镇文化事业中,涌现出了刘厚太同志,一个退休的工商干部,不计工资报酬,乐此不疲地去做文化工作,坝仔镇的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人不太理解,说他既然不缺钱、不图钱,不如在家享清福。老刘说:“文化工作就是我最大的寄托,我虽然退了休,但身体很好,我热爱文化,不想民间艺术失传,希望看到群众有戏看,农村文化生活真正活跃起来”。

(三)政府在重组织的同时,应当加大创新力度。农村文化创新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措施,各地政府部门应当在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时,重视对于各类活动从创作到组织到演出的创新,以便使农村文艺节目更多地受到农民的喜爱。

上一篇:礼记名句下一篇:教师安全培训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