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2024-07-10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共10篇)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篇1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2010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对于两岸的现状,胡锦涛是这样描述的:“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这是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客观解说,也是实行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政策的基础。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共识。

1,关于两岸政治互信

两岸双方坚持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立场。2008年5月以来,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互信,从而推动解决了两岸关系中一系列复杂问题。考虑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难题,巩固和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

其次,国共两党高层互动机制不断深化。2010年7月10日至11日:国共两党在广州共同主办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形成22项共同建议,为ECFA签署后两岸进一步协商相关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两岸在国际社会的关系由陈水扁时期的激烈对抗转向大幅缓和,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

再次,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两会2010年签署了3项协议,自2008年以来共签署15项协议,达成2项共识。两岸有关职能部门高层进行“业务沟通”,是两会协商的重要补充。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增进国共两党互信、推动两会切商的推动器,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平台是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两岸官方、半官方智库频频就两岸共同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沟通,为两岸高层决策提供服务。

2.两岸的经济合作互信

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署ECFA,标志着两岸在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上迈出历史性步伐,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两岸还在下半年稳步推进ECFA的后续协商、落实工作,商签包括投资保障协议等在内的“四大协议”,为ECFA1月16日正式生效,6月29日ECFA签署,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出现新的突破。两岸双向投资取得新进展。2010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尤其是ECFA签署及大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之全国台企联谊会在北京成立“马上办中心”,为台商排忧解难,吸引台商持续扩大对大陆投资。

两岸贸易快速增长。预计今年两岸贸易总额将达1500亿美元,大陆对台出口将首次突破300亿美元,自台进口将突破1000亿美元,标志着两岸贸易迈上新台阶。签定两岸经济合作协议,关键是协议内容要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两岸同胞福祉增进,有利于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3.两岸文化教育交流

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潜力,也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两岸文教交流领域拓宽,规模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地方特色等各个领域。文化交流的专业性、组织性、机制性不断,如两岸共同成立客家文化研究院、民间法律办公室,共同举办国学论坛、智库论大学校长论坛,共同举办神农文化祭、抗战电影展、简体图书交易会、农博会、妇家山歌大赛、旅博会等。

两岸文教交流层级不断提升以及两岸教育双向交流得到深化。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台“立法院”于2010年8月19日正式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认大陆学历,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的新纪元。同时,台湾还开放陆生以短训生方式赴台就读,“双联学位”制度亦在研讨中,有望于2011年实现。两岸校际互动持续热络,高校辩论赛、夏令营、冬令活动频繁开展。

4.两岸军事互信开展积极探索

2010年,大陆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岸可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的讲话精神,与岛内有关机构、团体,人士积极沟通。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两岸军事交流主要以两岸退役将领为主,他们以参访、学术研讨会、黄埔校友联谊等方式进行交流。台湾前“国防部总政战部主任”许历农率领由23位退役将领组成的新同盟会退役将领参访团、前“国防部副部长”王文燮率领退役将领参访团来大陆展开交流,为两岸各界大交流增添了新的内涵。其中,4月新同盟会退役将领参访团是迄今来大陆访问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退役将领团。5月10日,“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台湾举行,这是两岸黄埔校友首次在台举办大型聚会,也是迄今两岸规模最大的军事将领交流。两岸退役将领交流互访逐步升温,双方就加强军事文化交流、两岸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共同维护海洋主权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岛内外产生了广泛而又积极的影向。

关于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是“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的目标,已经成为两岸双方的重要主张。我们提出,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问题、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进行务实探讨,表明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两岸协商总体上还是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但双方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准备、创造条件。双方可以先由初级形式开始接触,积累经验,以逐步破解难题。

姓名:黄明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篇2

一、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现状

近30年来, 两岸经贸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领域不断扩展, 层次不断提高, 互惠互利的经贸合作与交流格局已见轮廓。目前, 大陆已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和最大的投资目的地。两岸经济互惠互利的效应日益显现。

1. 两岸互成重要贸易伙伴

两岸贸易在大陆和台湾的对外贸易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随着两岸贸易的迅速发展, 两岸市场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 台湾与大陆已互为重要贸易伙伴。1990年, 大陆是台湾第九大贸易伙伴, 第五大出口市场, 第二十大进口市场;到上世纪90年代末, 大陆已上升为台湾第三大贸易伙伴, 第二大出口市场, 第六大进口市场。到2007年, 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台湾是大陆的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第五大进口来源地以及第一大逆差来源地。到2010年, 两岸签署了ECFA协议, 两岸各有267项与539项货物可在未来两年内逐步实现免关税进入对方市场, 还提出将设立经合会进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与争端机制等4项协商。可见, 中国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 而台湾则是中国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三大进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 两岸经贸交流实现质的飞跃。

2. 台湾向大陆投资积极扩展

随着大陆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重心的转变, 台商在大陆投资格局也在发生着相应的转变。总体上来讲, 台商对大陆投资呈现从南向北、从东向西、从沿海向内地的逐渐转移过程, 只是转移的程度与速度各地有所不同。台商投资企业的地域性聚集现象突出, 投资的地域性很强。目前, 仅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就聚集了约70%的台商投资, 主要包括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 其中以广东和江苏两省最为集中。与此同时, 台商投资项目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从投资中小企业转向了投资大型企业, 从投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 两岸产业内分工从垂直走向水平

合作初期, 两岸双边贸易同时存在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的情形, 其中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 台湾地区向大陆出口的是技术密集型产品, 具有较高附加值;而大陆向台湾地区出口的产品, 虽然基本与台湾向大陆出口属同类产品, 但是在大陆完成的是简单的加工或者装配, 附加值较低, 具有明显的加工贸易特征。不过, 随着近年台资企业工厂向大陆转移的深入发展, 两岸产品档次的差异正逐渐缩小, 正在形成互补性的分工。再者, 大陆近年来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原来台湾占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台资企业在两岸的产业内分工投资则对两岸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总的来说, 海峡两岸产业间分工已发展到产业内分工, 并正在从产业内的垂直分工向产业内的水平分工方向发展。

4. 两岸人员交流、金融业交流与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2008年7月, 台湾开放大陆游客赴台后, 在台湾同胞赴大陆人数持续增长的同时, 大陆民众赴台旅游非常踊跃。2010年大陆赴台旅游人数达到109.5万人次, 超过日本成为台湾的第一大旅游客源。累计两年多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观光效益已突破1400亿元新台币。同年, 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大陆合格境内投资者QDII投资台湾证券及期货市场, 放宽大陆台企回台上市的资格限制, 取消台湾上市公司可持有大陆企业股权不得超过20%以及企业投资大陆不得超过其净值40%的规定。同时, 台湾当局将银行、保险与证券业列入了大陆企业投资许可项目, 两岸金融业双向交流于下半年正式启动。2009年4月, 在第三次“陈江会谈”中, 两岸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 就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达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原则性共识。两岸经贸合作新局面进一步形成。

二、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前景展望

2011年, 大陆将进入“十二五”时期,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结构调整及扩大内需策略的深化, 有助于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 台湾自身经济仍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各种问题, 以及2012年台湾“大选”可能产生政策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 两岸经贸关系将呈现不断排除艰难, 稳步推进的格局。

1. 两岸经贸互动将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 由单向交流走向有选择性的双向交流

2 0 0 8年6月1 3日, 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 “两会”协商机制的确立, 开启了两岸准官方的制度性协商渠道。今后, 两岸可在制度层面解决两岸交往中的一些问题, 为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打下坚实基础。

2. 两岸服务业合作空间巨大

通常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主要是集中在制造业领域, 但随着大陆逐渐兑现入世承诺, 服务业及内销市场已逐步对台商开放。一部分台商紧紧抓住这一机遇, 开始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 具体包括金融、流通、通讯、医保、人才培训、文化创意、环境设计、资讯、研发、环保、工种顾问等利用知识而产生高附加值的领域。大陆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为43%, 对于全球而言还相对比较低, 而台湾的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了70%, 具有一定的优势与许多可取的经验, 两岸服务业的合作空间很大。

3. 两岸在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共通性。

在未来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中,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是战略目标之一。2 0 0 9年大陆首度提出了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 同时确立了“七大战略产业”将是继“十大振兴产业之后”中国经济成长的大引擎, 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经济成长轴心。而在同年台湾当局连续推出六大新兴产业规划, 将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等六大产业作为台湾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方向。大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台湾的“六大新兴产业”, 具有很强的共通性, 两者的接轨对两岸经贸的发展将产生重要作用。例如发展节能减碳的新能源方面, 太阳能产业就是两岸可促进合作的领域。大陆在该产业中优势位于产业链的上游, 台湾方面在该产业中的优势位于产业链的下游 (模组、发电等) 。发展节能减碳的新能源也是全球化的趋势, 两岸在这方面的互补性较强, 合作潜力很大。

参考文献

[1]陈筠.“十二五”规划:两岸经贸合作迎来新机遇.两岸关系, 2010 (10)

[2]熊俊莉.台湾经济回顾与展望.台湾周刊, 2011 (1)

[3]莫梦笛.陆资入台开创两岸经贸新时代.经济前沿, 2008 (6)

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篇3

一、对世界格局的认识和全球战略:多极化与有效的多边主义(effectivemultilateralism)

中国对世界格局走向的基本判断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将被多极化取代,世界正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和欧盟也将成为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力量。中欧双方对美国势力主导世界的不满,对扩大自身影响力的要求,使得中欧在战略利益上存在共同之处,这也将推动中欧双方以对抗美国霸权主义为目标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然而,欧盟是否预备挑战美国主导地位的潜力?欧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行为是否昭示着其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一极的雄心?

有学者认为欧洲多数国家希望看到一个多种力量并存,不同力量既合作协调又相互竞争制约的“多极世界”,欧盟作为正在形成中的一极应在其中发挥与其实力相称的作用。而欧盟的举动似乎也印证了这种看法。近年来,欧盟在解决国际争端时倡导以坚持国际规制为原则处理全球问题,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提出质疑和反对,在具体的行动中开始根据自身利益采取不同于美国的冲突处理模式。

然而,不同于中国学者对欧美关系的判断,部分欧洲学者认为“以美国为对手来定位欧洲是难以置信的”,一方面欧盟与美国在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高政治领域存在共同之处,双方长期紧密的关系有着稳固的基础。另一方面,欧盟在安全领域仍然难以离开美国及其主导下的北约的军事力量。美国通过支持欧洲一体化以及通过北约对欧洲安全的承诺在欧洲安全环境的改善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欧盟认为,没有美国的合作,欧洲安全和国际安全均没有保障。

欧洲无法承担与美国关系僵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因而在伊拉克战争后,欧盟即着手恢复欧盟关系,建立新的跨大西洋关系,巩固美欧同盟。而且,随着美国战略转移的意向逐渐显露,欧盟开始担心其丧失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欧盟不断增强自身能力的努力也部分来源于这种担忧:“一个行动能力不重要的欧洲,会在全球范围内缺乏影响力。对美国而言,这样的欧洲伙伴就失去了意义,美国不会对一个较弱的欧洲产生兴趣。”另外,新入盟的东欧国家(如波兰)由于历史记忆的原因,对欧盟共同的安全政策存在质疑。他们更倾向于依赖美国提供的军事保护,因而在今后的欧盟-美国关系中也可能制约欧盟采取偏离美国战略利益的政策。

二、中欧关系拓展的潜力——全球治理中的合作

中国开始积极介入全球事务中,逐渐意识到自身在全球治理中日益增加的责任。在此基础上,中欧双方积极寻求在全球治理中的共同利益,不断加强沟通与合作。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中欧双方存在紧密的合作。作为能源消耗和排放大国,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动对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受制于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和技术水平,中国在环保领域的发展较慢。另一方面,欧洲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可为中国在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双方的合作将带来双赢的局面。

然而在更敏感的领域,如反恐、军控、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领域,中欧间的合作和互动较少。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中欧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判断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作为西欧主权国家联合体的欧盟,在安全问题上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民族冲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领域。2003年欧盟首份安全战略报告问世,报告指出在新的安全形势下,没有任何一个欧盟成员国还面临大规模入侵的威胁,潜在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及失败国家。而在较长时间内,中国的注意力将仍集中在地缘政治领域,包括与东盟的南海问题、钓鱼岛领土纠纷等传统安全问题,以及西藏、台湾等国内分裂主义问题。

此外,中国与欧盟对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仍存在分歧。欧盟“有效的多边主义“(effective multilateralism)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一体化模式理念的影响。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主权国家通过逐步让渡国家主权,签订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条约、建立各种协商机构解决成员国之间争端,直到最后实现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这种欧洲一体化模式也对欧盟处理国际争端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欧洲参与全球治理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欧盟注重国际规制的约束力、主张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上应起“核心作用”,“人权高于主权”仍是欧盟的一贯主张。欧盟虽然对美国在世界各地发动战争,用武力解决争端的行为不满,但同样主张其他国家在联合国的授权下应积极干涉。而且欧盟国家的立场在逐渐靠近美国。在2003年新的安全战略报告中,欧盟表示,它现在认可必须运用所有的手段和工具,包括在必要情况下运用均势手段,而摒弃过去一直坚持的看法,即欧盟只相信利用诸如经济援助、贸易或外交诱压等“软手段”。报告虽没有使用容易引起争论的“先发制人”的字眼,但强调“如果我们希望国际组织、制度和条约有效地保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不受威胁,我们就应准备在有人违规时采取行动。”而中国对于此种“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仍然存在顾虑,对涉及一国主权的问题也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因而双方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仍有待推进。

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探析 篇4

目:

期:班

级:姓

名: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形势与政策》(时事评论)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探析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1级化学本科班

王兴值 学 号: 201104014025 2015年4月27日 实践论文 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探析

摘要:台湾自古以来都和大陆同根同源。现在台湾的统一面临着重重困难,不论是国际上的还是台湾人民自身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是全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然而其中的政治关系是两岸关系的核心,也是当前两岸关系中不易突破的瓶颈,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仍面临种种困难,但随着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发展两岸政治关系成为绕不开的议题,两岸开展政治接触将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台湾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关键词:两岸关系、政治、台湾问题、基本方针

温总理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台湾自古以来都和大陆同根同源。在世界地图上,中国就像一只报晓东方的雄鸡。而一个梭型的岛屿守护在东海,南海和太平洋交界处的粼粼波光中,它就是台湾岛。这个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一大岛屿,与中国大陆命相连、情相依,在历史上经历了被割让和被殖民的屈辱,再加上内战结束后台湾当局的拒统政策,以及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致使两岸至今还没有统一,从而产生了备受瞩目的台湾问题。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台湾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台湾研究所刘红主任曾经说过:“台湾问题原来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成为问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1946年6月发动的内战,他们失败了以后逃到了台湾,就出现了第二个因素,就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全民插手台湾问题。美国利用台湾问题,把它作为反华包围圈的一部分。这就是说一个是内战的继续,成为台湾问题最早的最基本的起源;一个是美国的干涉,使得台湾问复杂化,使得今天都没有解决。”两岸关系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它牵动着中国政治时事的神经,同时也是国民关切的国家时事。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称为中国的宝岛,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任何国家不得干涉中国的内政。近两年来两岸关系经历的曲折悲喜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两岸逐渐走向了对话与合作。近年来,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步走向和平发展。

二、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 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有过去六十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向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望”,并开始建立两岸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物性协商得以恢复。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交流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在社会与文化交流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们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2两岸关系新形势浅析]。具体而言,有三个新特点十分醒目,把两岸关系“螺旋式上升”的内涵标识了出来。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初步形成,并在两岸交往实践中得到深化。第二,两岸积累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经验。第三,两岸通过经济合作共创双赢的态势正在形成。

两岸两会恢复协商,重启制度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后,海峡两岸中断十多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协商机制将会重新启动,将成为两岸互动的最重要交流平台,两岸许多重大事务协商与解决,将由两会来承担与解决,可以说两会肩负着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任。国共政党之间的互动平台仍会持续,“胡吴会”即将举行。预期未来数年内,两会的互动与协商将会十分频繁。

特别是两岸经贸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经贸往来受到各种限制。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大力发展经济,开放两岸经贸往来

目前两岸经贸往来发展的主要事项是将尽快启动周末包机以及未来的正常化班机、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人民币在岛内兑换、放宽台商对大陆投资限制以及两岸金融往来等。这些政策措施的陆续施行,将极大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并可能最终建立起特别的“两岸共同市场”。

三、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这一方针,有以下基本点:

第一: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也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反对一切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都主张只有一个中国,都拥护国家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

第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这种考虑,主要是基於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这将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创造。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

第三: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於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第四: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两岸都是中国人,如果因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见,骨肉相残,对两岸的同胞都是极其不幸的。和平统一,有利於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於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於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

四、总结

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然而,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分裂中国者作出承诺。

这里还应指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不同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国际协议而形成的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因此,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应该也完全可以通过两岸的协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内求得合理的解决。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战略要求,体现了解决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主张,也体现了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政治智慧。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六点意见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轴。今后要进一步重视让台湾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广泛参与两岸经济社会合作进程,注意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促进两岸更好地共同发展。两岸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为两岸同胞描绘了一幅绚丽美好的图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我们要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海峡两岸统一的历史潮流已经不可阻挡,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管在海峡两岸统一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和障碍,海峡两岸同胞只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增进共识,加强合作交流,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够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篇5

首先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持续改善与发展,两会制度化协商持续进行,全面直接“三通”的实现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使两岸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和平红利日渐扩大。即使是绿色媒体也不得不承认,“大陆对台湾外销商品表现的大方态度,的确说服不少南台湾选民重新考虑是否应转向支持马英九”。事实表明,没有人可以对和平说“不”,没有人能够拒绝协商,也没有人愿意关上两岸交流合作、互利互惠的大门。

其次是民进党首次被迫改变选战主轴。由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也由于大多数台湾民众支持两岸交流合作、协商谈判,民进党不得不改变在过去历次选举中均以负面炒作两岸议题为主轴的传统战法,被迫改打民生议题,试图以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为核心来主导选战;并且不得不包装“台独”主张,散布“民进党上台无害论”,以骗取选票。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九二共识”在选战中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成为马英九获胜的不二法宝。“九二共识”是两岸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此次“大选”中,马英九坚持以“九二共识”为竞选重要主轴,朝野各方围绕“九二共识”展开激烈攻防,政界、学界、企业界人士相继加入。岛内这次关于“九二共识”的大辩论,彰显了坚持“九二共识”的现实意义,彰显了两岸关系发展必须要建立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一辩论过程是深化对“九二共识”认识的过程,也是扩大“九二共识”在岛内民意基础的过程。这场辩论的最终结果显示,岛内在大陆政策方向上进行了一轮整合,这对今后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题 篇6

4月16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了前来出席两岸经贸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及台湾各界人士,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尤其是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的四点建议,得到台湾民众、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岛内舆论认为,胡锦涛的讲话展示了大陆“为两岸稳定所作的理性务实的思考”,符合台湾民意,赢得岛内民心。连日来,台湾股市高开高走,创下两年来的新高。岛内许多行业倍感振奋,厉兵秣马,准备在两岸各项交流合作中大展鸿图。台湾许多有识之士敦促台湾当局实事求是对待两岸经贸论坛成果,务实推动两岸交流互动。

事实说明,努力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邃,对于加快两岸交流合作步伐,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潮流所向,不可阻挡。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两岸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20多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大,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前景进一步显现。去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打开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一年来,两岸交流交往空前活跃,民众间的了解和情感不断加深,两岸关系中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积极因素增多,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势头增强。胡总书记这次的重要讲话,顺应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时代潮流,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以与民同心、为民谋利为出发点,在准确、深刻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和平发展这一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把和平发展作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符合两岸同胞愿望,也契合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是一个非常务实而前瞻的定位。

骨肉同胞,血浓于水。“我们将忠实履行对台湾同胞作出的承诺,既不会因局势的一时波动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因有少数人的干扰和破坏而有任何改变。”胡总书记这一番情深意切的话语,让台湾同胞深受感动。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就是要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一方针落到实处。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千方百计为他们办实事、谋福祉,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体现了我们对台湾同胞的真挚情感。多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大陆主动推出并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台湾水果准入品种、对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进一步简化了台湾居民入出境和居留手续;恢复了对台渔工劳务合作业务;对在大陆高等院校就读的台湾学生执行与大陆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设立了台湾学生奖(助)学金;方便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专门为大陆台资企业安排了开发性贷款;优选大陆同胞赠送给台湾同胞的一对大熊猫等等,这些措施让台湾同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刚刚闭幕的两岸经贸论坛,大陆方面又推出了15项惠及更多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广大台湾同胞的亲切关怀和对台湾同胞福祉的照顾。

诚意可鉴,善意难违。胡总书记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这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迫切愿望,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为此,我们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两岸关系即使出现波折,我们的努力一直没有动摇。大陆方面一再表示,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两岸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两岸之间确立了这个“大同”,彼此就有了最基本的互信,就可以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求大同、存小异,减少对立、消除误解,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大陆方面也一再呼吁,早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平等协商,扩大共识,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大陆积极采取灵活务实措施,推动交流合作,推进直接通航,造福两岸同胞。

今年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为了一己之私,逆潮流而动,执意推行激进“台独”路线,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阻碍两岸合作与交流,蓄意在台湾内部和两岸之间挑起新的对抗和冲突,直至公然背信弃诺,强行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对于台湾当局的倒行逆施和“台独”分裂活动,两岸同胞同声谴责,国际社会普遍反对与质疑。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近些年来,两岸关系波折不断,根本原因就在于‘台独’分裂势力罔顾民意,竭力否定‘九二共识’,蓄意破坏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台独”分裂势力是危害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威胁。为了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两岸同胞要进一步携起手来,共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民意难违,大势难逆。台湾当权者何去何从须慎思之。

现代农村物流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篇7

我国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拓展, 新兴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步伐加快, 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 我国现代农村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 农村物流发展缓慢。

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势头良好, 农村税费改革使得农民受益很大, 但与城市相比, 农村经济依然落后, 农民收入低, 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 这必然使得农村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低, 物流业发展缓慢。同时, 农村物流发展缓慢还与广大农村地区物流意识差、物流知识薄弱、对物流重视不够有着直接关系。

1.2 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季节性, 农村物流经营难度大。

与工业品相比, 农产品具有生物属性, 容易腐烂变质。农产品是自然的产物, 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对其运输、包装、加工等提出了特殊的也是更高的要求, 经营农产品物流风险较大。

1.3 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 物流需求分散, 物流供给能力不足。

在我国, 农业生产仍基本是以农户为单位, 生产规模小, 分工不细, 收入有限, 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而物流的供给需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规模经济。目前无论是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还是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 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

1.4 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运作成本高。

物流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每一项功能的实施, 都与物流的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水平有关。农村道路状况差, 物流运费就高;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就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没有科学的冷藏设备, 鲜活农产品就难以运输、加工等实现其价值;没有科学的工艺和技术, 农产品就难以实现加工增值。

1.5 物流政策不到位, 作业不规范, 交易成本高。

影响物流交易合约顺利形成和履行的因素很多, 其中政策和信用是主要的。现在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供给不足, 有的地方还是空白, 这样物流作业就难以规范, 物流需求者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 对物流外包的结果难以预期, 因此物流合约难以达成。没有政策的支持, 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 现代农村物流的发展前景展望

2.1 政府主导, 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管理系统物流业的发展要

以市场为导向, 依靠企业来做, 政府起到引导、扶持、规范和服务的作用。大力扶持几个本地现代物流业的龙头企业, 鼓励现有的运输企业做大做强, 变大而全的运输为专业运输, 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方向转型, 同时向下延伸和拓宽服务范围, 来带动农村物流的发展。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方面, 从目前看由政府投资建设的物流园区都没有派上太大用场。因此, 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应该按照市场规律, 顺应市场的需求, 以企业投资建设为主。同时, 加快货运场站的建设,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做好货运场站建设的规划, 对现有的货运场站进行全面的站级核定, 为物流提供集散和交易平台。加大规范货运市场的力度, 着重对货运场站经营、货运代理、配送、信息服务等经营行为进行规范, 逐步建立一个规范经营、诚实守信、竞争有序的货运市场, 为物流业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和管理部门着力搭建一个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促进物流企业与货源地、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 为物流提供信息平台。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GPS平台, 以便掌握和分析动态货源, 提高车辆利用率。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客运网络资源, 依托乡镇客运站建立货源集散中心, 发展连锁经营、快速配送和专用运输。通过客运车辆结构调整, 向分舱式客车方向发展, 对小件货物采取“以客带货”的方式。鼓励发展县内的小型厢式货车物流配送, 政府出面协调和解决物流配送的专用小型厢式货车进入城区的问题。

农产品物流配送管理系统设计目标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减少浪费, 降低成本。当没有接到定单请求时, 根据预测决策系统的预测值保持少量库存;当接到定单请求, 开始备货, 并根据库存状况迅速补货。而且选取的是运输量最短路径, 也降低了运输成本。第二, 做到在准确的时间, 按准确的数量送到准确的地点。该系统借助强大的网络功能, 可以对客户的需求作出迅速的反应, 另外本着中心自动化技术的运用, 为配送活动减少了时间, 提高了准确度。第三, 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由于此模式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一种, 具有第三方物流规模化运的特点, 可以将各地的定单汇集起来, 通过配载、拼箱, 实现农产品的多频次、少批量配送服务, 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2.2 以地方特色为切入点, 建立农村物流服务网络按照“先行

试点、全面推广”的原则, 依托农副产品的运销, 以大的乡镇为试点, 积极创造条件, 建立农贸市场, 组建专业运输车队, 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形成初具规模的交通物流体系。结合交通“四位一体”建设与交通四化管理工作, 在运管所建立农村交通物流管理办公室, 进一步整合驻地乡镇物流资源, 形成管理工作基本框架。在企业货物源头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 建立重点运输企业的物流服务中心。培育骨干交通物流企业, 培训农村物流人才, 建设和完善由县物流中心、乡镇 (街道) 物流站场、农村网点构成三级交通实体网络和信息网络。实现农村商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结合, 提高交通网络运营效率, 减少流通环节交易费用, 降低物流运作成本, 使农村交通物流在及时性、便捷性、经济性方面明显提高。建立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交通物流运作模式, 形成一套科学合理、易于推广、促进农村交通物流走上良性、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边发展、边完善、边推广, 逐步建成“精力充沛、组织协调、运转高效、服务优质、货畅其流”的物资流通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3 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建立农村交通物流信息系统合

理制定建设计划, 分阶段、按步骤组织实施, 既服从于济发展规划, 又保持与全市交通物流发展规划协调一致。交通部门依托农村集贸流通市场或乡镇企业聚集带, 建设农村物流分拨中心, 并结合运管所站所改造, 新建和扩建货运站场, 形成层次分明的“区物流中心、乡镇物流货运站、农村货运网点”三级物流网络;建设和改造农村道路, 提高物流网络的覆盖率和连通度, 增强交通服务的辐射力。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利用信息化, 突破空间地理位置限制, 实现商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结合, 优化和重构农村物流链。综合考虑现有生产、流通、交通等领域的信息化状况, 保证各领域间信息沟通的顺畅;坚持适度超前发展, 保证物流信息系统与全市政务信息平台和全省交通信息系统的对接。组建新型的农村交通物流运营网络。一是开展农村综合物流服务, 以为乡镇企业生产流通和规模化农副产品加工服务为主, 兼顾季节性农产品购销运输服务, 主要采用干线长途货运、和市内网络配送方式。二是开展农村便民物流服务, 以为农村客运班车捎载为主要运输手段, 开展农资、良种、医药、日常消费品等连锁商业网点的下行补货配送, 同时培育受理小件、零散货物的上行发运市场。利用试点契机,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培养和引进富有现代物流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农村交通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贤伟, 胡丽萍.我国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其建设完善方法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6, (02) .

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篇8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于2008年12月3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携手共进,戮力同心,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常识的角度分析

1.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广泛发展,要求打破狭隘的区域封锁,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这样经济活动参加者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更有效配置资源的目标。两岸会谈成果将带动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台湾的经济竞争力和保障台湾民众的健康权益。

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要求。两岸交流与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加强科技研发的合作和科技成果的传播,提高经济竞争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共赢、平等、共同发展的环境。

3.对外贸易的重大意义。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两岸共同繁荣发展,互利互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提高;有利于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两岸贸易健康发展。

二、从哲学常识的角度分析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解决统一问题时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现状;《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也使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2.联系、发展原理。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要共同奋斗,扩大交流,推进经济合作;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等,促进共同发展,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3.矛盾原理。《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虽然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主流仍是好的;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协商结束敌对状态,打破长期隔绝状态,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从海基会和海协会进行第一次工作性商谈,到最后形成“九二共识”;从“汪辜会谈”到如今的“陈江会谈”,再到今天的“三通”全面贯通,两岸关系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5.内外因关系原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当局,但也离不开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他们是反“独”促统的重要力量。

6.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尽管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困难和阻碍,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

7.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关系。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拂逆中国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违背两岸同胞共同利益,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必然遭到两岸同胞共同反对,其行径注定是失败的。

8.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制定和实施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等,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是正确的大政方针。

三、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

1.“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到江泽民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再到胡锦涛的六点意见,不断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

2.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原则。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等。

3.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两岸同胞要共同奋斗,促进共同发展,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4.民族关系。共同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是民族的最显著特征。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共同完成、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共同保卫了祖国边疆、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文化。

5.国家属性、国家利益与主权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6.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谐、昌盛;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7.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干涉。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试题】

1.胡锦涛强调,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有责任把她维护好、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奋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这说明()

①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②两岸同胞要树立全局观念③整体是由各个部分结合组成的④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下列关于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台湾文化作为特殊文化独立于作为普遍性的中华文化之外②中华文化作为普遍性寓于台湾的特殊文化之中③中华文化作为普遍性通过台湾的特殊文化表现出来④台湾的特殊文化通过作为普遍性的中华文化表现出来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3. 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5月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12月“三通”正式启动。材料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C.新事物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

D.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将一去不复返

4.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江泽民同志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材料体现了 ()

①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③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过程④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5.胡锦涛提出,凡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应该大力推动,凡是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必须坚决反对。这启示我们()

①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②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会产生影响③个人活动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④在实践中要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6.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实现中国的统一,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倡议,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12月15日,走过30年风雨历程,海峡两岸“三通”终于化茧成蝶、基本实现,迈出了历史性步伐。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必将对两岸经贸关系乃至两岸关系产生积极重大的影响,给两岸民众带来实际利益,给两岸产业分工和企业合作带来新的契机,将为两岸经济持续繁荣发展作出历史性的贡献。实现“三通”后,两岸关系将迎来一个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和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材料二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谐、昌盛。我们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携手共进,戮力同心,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坚持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等。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两岸“三通”的经济、政治意义。

(2)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说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措施。

参考答案:

1.A2.C3.B4.A5.D

6.①《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使两岸关系发展揭开新的历史篇章,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②《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中国的统一,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现状等,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③《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和台湾当局,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④《告台湾同胞书》倡议,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实现“三通”,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⑤《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7.(1)①两岸“三通”,使两岸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机制,有利于为台湾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定程度上缓解产业外移,吸引境外投资;有利于台湾经济提升竞争力和扩大发展空间;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两岸“三通”还为两岸旅游业发展提供新契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服务产业发展水平;有利于两岸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实现经济互补、产业的对接和融合;有利于带动两岸扩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②两岸“三通”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实现和平统一奠定物质基础;有利于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于两岸积累互信、解决争议;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利于台海、亚太地区的和平,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篇9

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的建筑方面也在不断的发展,在发展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环境就是一项很头痛的事,但是我们还得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我们要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建筑工程设备的发展前景也是很好的,只要我们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就能够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长久以来,人们都渴望有温暖舒适的环境供居住和工作。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借山洞栖息,躲避风雨严寒。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有能力建造房屋,为自己寻找更安全可靠的庇护之所。但是仅有一个处所仍是不够的,人们还希望自己的家冬暖夏凉,方便地用到水、电等生活设施。目前,在我们居住的城市,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水电暖服务。这些设备和条件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使我们能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愉快的时光。而这方面的工作正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员所从事的。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才。随着时代发展和城市扩大,现代建筑日新月异,已不再是过去的平房或低楼层、格局死板的建筑,出现了大量新型建筑体系,对内部的设备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我国,目前有一些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许多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如某些高层写字楼和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明显的存在通风不好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问题。这都需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技术人员与建筑设计师进行良好配合,以对建筑结构和用户需求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可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人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一般来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学习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和施工安装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以掌握各种系统的设计及相关设备的选择,具有施工安装及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因此,本专业适合于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的同学来学习,如果对流体力学和热学兴趣浓厚,将对本专业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和建筑公共设施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环境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毕业生具有暖通、空调、燃气供应、建筑给排水等公共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能力,具有制定建筑自动化系统方案的能力,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去向主要有设计研究院、房地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产品制造及营销公司、工程技术与管理、高新技术产品和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等。随着电子、医药对洁净技术要求较高的有关行业的发展,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正在日益增加。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旺盛,社会需求量很大,近几年社会对该专业需求与毕业人数之比高达7∶1。毕业生就业采取双向选择,一般来说,毕业生都能找到自己满意单位,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健康、能源、环境是人们普通关注的三大主题,中国一直致力环境的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让人们生活

质量提高,保护居民的健康。

各大中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大力倡导环保和节能,还世界一片蓝天。很多专家、学者在该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的环境事业。如清华大学教授许为全,现主要从事空调专业和室内空气环境质量控制的研究。1994—1996年主持完成了一项由新加坡国家科技局立项的攻关项目“大型原油运输船通风研究”。1996年主持完成中南海的全部空调工程改建设计项目。199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的空调工程改建项目。著名的教授彦启森、朱颖心、刘咸定教授等。

现在,主要为现代化生产、文化及生活提供满足工艺要求及人员舒适的各种室内空气环境,各房地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发展势头强劲,都注重了建筑环境和设备的要求,也为各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科研部门注入了活力,各公司、单位相继采取各种方式招揽人才。同时,一些关于建筑环境产品的产品制造和营销公司也纷纷抓住机遇,采用新技术,投资科研力求开发新产品获得市场。随着电子、医药对洁净技术较多的新兴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些行业一般采取高薪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培训机会。由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各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也随之扩大,毕业生有一部分从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预计,随着健康、环境、能源三大主题深入人心,该专业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

一、专业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物理环境和环境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备系统之设计、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并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工作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应包括:传热与传质、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热力学、计算机、电工、电子、机械、建筑环境等;

◆ 较系统地掌握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具有一定的室内环境及设备系统测试、调试及运行管理的能力;◆ 初步掌握室内环境及设备系统的设计方法;

◆ 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及协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整体来说,本专业近年来的就业形势还是不错的。据我所知,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条就业途径:

1、施工单位。这应该是本科生一条主要的就业途径。目前中国的建筑市场十分的红火,在这个大的趋势下,本专业毕业生选择这条就业的比较多。进入施工单位主要是进行现场施工管理。整体待遇还可以吧。干个几年,混个项目经理,能够独立完成工程的时候,经济上就会有很大的富裕了。

2、空调公司。近几年,本专业的毕业生去空调公司的也不少。大的家电公司如:海尔、长虹、海信、LG等,每年都会招本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招去做技术开发,但是身

边的同学选择这个就业方向的,现在混得都不是太好,毕竟本专业只是学了很少的设备知识,他们更需要的是机电、电气自动化的毕业生。

3、空调销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有很多本专业的毕业生选择这一就业途径。现在混得都不错,经济收入也是很可观的。但是,这一选择主要是与人交往,因此需要有较强的社交能力。据说需要有较大的酒量。

4、设计院。这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一个就业选择。但是在目前研究生泛滥的情况下,一名本科生想进入设计院已经比较难了,不过一些小地方的设计院还是可以的。做设计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很可观。但是有一点就是比较累,整天的坐在电脑边一刻不停的画图,那个滋味可想而知。

5、高校。这个就业选择对于本科生来说,现在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6、公务员。这是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的一个就业选择。本专业的毕业生考取公务员的话,主要是选择建设部等的一些与专业有关系的部门。选择这个就业方向,很可能要丢弃专业知识,从此干的工作很可能与专业无关。

7、自主创业。这也是一个可供高校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方式。不过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家庭状况等来决定。

在国际上,该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反映在领域的拓宽,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该专业已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社会学、美学等综合知识,愈来愈趋向交叉领域学科。同时将计算机深入引入该专业,便利该专业发展成为一个很前沿的学科。

新世纪里,健康、能源、环境已成为倍受人类关注的三大主题,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和这三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明天,本专业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前景。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已将人类居区纳入议事日程,人居环境科学将成为面向世纪本学科发展的大方向。除原有的传热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外,我们需要越来越多地掌握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包括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学以及声、光等知识,努力营造建筑物内适宜而健康的人工热湿环境,使之满足于需要。改革开放以后,该学科与国际的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一起参与协作科研和一些重大的国际会议,引进国外知名教授,使该专业获得巨大的发展,暖通行业已成为世界各界共同关注的行业。

暖通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篇10

专业论文

暖通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暖通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摘要】采暖制冷用能在建筑用能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及现代建筑物内的人们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病态反应。环保节能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是暖通技术发展的方向。本文介绍了几种节能环保暖通系统。以及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方法。

【关键词】环保 节能空气品质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上世纪20 年代,随着压缩式制冷机的加速发展,暖通空调技术开始大量应用于以保证室内环境舒适为目的的公共建筑、商用建筑的环境控制中。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民用建筑以及工业建筑都使用了中央空调,它的使用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家用空调以及供暖开始普及。随着空调大规模的使用,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能源的供给满足不了社会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筑耗能在社会总耗能中占的比例相当大,发达国家的建筑用能一般占到全国总耗能的30%~40%,而采暖制冷用能在建筑用能中占有30% 左右。高能耗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近年来,中国的大气污染已经跨出国界,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在过去20 多年来,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现代建筑无内的人们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病态反应,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并提出了病态建筑和病态建筑综合症(SBS)概念。随着SARS 病毒的爆发,空调房间内空气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环保节能和室内空气品质是暖通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

一、暖通技术的现状

当然我们所说的建筑节能不是说不用空调或采暖系统,而是尽可能的设计和制造绿色空调以及节能的空调采暖系统。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空调系统、低温地板辐射冷暖系统、蓄冷空调系统都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节能和环保的有效手段。

1、地源热泵空调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核心是土壤耦合地热换热器。土壤源热泵是以大地为热源对建筑进行空调的技术,冬季通过热泵将大地中的低位热能提高对建筑供暖,同时蓄存冷量,以备夏用;夏季通过热泵将建筑物内的热量转移到地下对建筑进行降温,同时蓄存热量。土壤源热原系统因节能、节水而普遍受到美国、加拿大、欧洲各国等的关注。我国至今还未有应用实例,但已经有一些研究人员注意该系统。

2、太阳能空调

太阳能空调所需的能源部分或全部来自太阳能。太阳能空调是利用太阳光辐射为能源进行制冷工作的空调系统。通过使用太阳能空调,不仅可以弥补供电缺口,还可以为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做出贡献。推广使用太阳能空调,既没有使用电空调所带来的城市热岛效应,也由于不使用氟里昂等有害物质而不会破坏大气环境。所以说太阳能空调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节能空调。

3、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就是在地板中直接埋设热水管来加热地板,再由地面辐射热来加热室内空气的采暖形式。这种采暖方式辐射体表面温度不大于4 5 ℃,采暖介质常用热水,其辐射体一般是其中埋设了加热管的建筑物构件,如墙壁、顶棚或地板,其中以地面辐射采暖应用居多。,在比正常室内温度低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达到其他供暖正常室内温度的热舒适感。地板供热具有舒适性好、减少扬程、节省空间、私密性好、易于计量改造、可利用低位热源和节省维修费用等特点。

二、通过空调系统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方法

1、充足的通风量和送风方式的改变

通风效率和换气效率评价指标这两个指标是从发挥通风空调设备和系统的效应,进行有效通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出发提出来的。利用室外新风稀释与排除室内有害气体或气味,仍是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的基本措施,并认为有效通风是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关键。设计良好的空调系统应能提供足够的通风量及换气次数,提供足够的室外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气来满足通风要求,并消除异味和污染。在送风方式上,可由“置换式”代替传统的“上送下回”气流分布方式。

2、空调房间内合理的温湿度

在空调房间内保持恒定的温度对热舒适性很重要。在一个区域不同的房间中需要不同的供热和供冷温度时,可以在单个房间内设计不同的温度。此外,还可以实行“工位调节”,这种调节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们附近设置送风的末端装置,个人的舒适性要求则可通过送风末端来满足。湿度也是热舒适性的一个因素,提高相对湿度削弱了蒸发散热的能力,因此相当于提高了温度。不正常的湿度也引起其他I A Q 问题,湿度过高或高低会产生不舒适,而相对湿度高能促发霉和病菌的生长。

3、异味和污染物的控制

控制异味和污染物的一个技术是用室外空气稀释室内空气,只有连续用室外空气有效地与室内空气混合才会起稀释作用。另外还可以用隔绝异味和污染物的方法。这可以通过设计和运行空调系统来控制房间之间的压力关系达到。第三个方法是使用局部排风系统,也就是说在污染物周围维持一个负压状态来隔绝和消除污染源。

三、目前暖通空调技术发展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得到迅猛发展。而作为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份的暖通空调业,其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更是层出不穷。暖通空调业发展所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保证建筑环境的卫生与安全,适应国家的能源结构调整战略,贯彻热、冷计量政策,创造不同地域特点的暖通空调发展技术。

1、供暖技术。分户热计量的实施;供暖系统改造;低温地板辐射供暖;新型散热器应用、开发;区域供热供冷、冷热电联供技术;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

2、通风技术。夏热冬冷地区住宅通风;传染病医院病房通风;手术室等生物洁净空间的空调洁净技术;商场、地铁等公共空间的通风;工业通风。

3、室内环境质量。热舒适环境;室内空气品质;通风空调气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组织与室内空气品质。

4、燃气空调。燃气热泵;使用燃气的冷热电三联供;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蓄热供暖。

5、公共建筑HVAC。体育馆、剧院、商场、商用办公综合楼等的供暖空调通风技术;建筑防排烟设计。

6、可持续发展能源技术与暖通空调。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夜间通风冷却等,光伏技术等);热回收技术与设备;建筑本体节能(包括保温隔热措施、相变材料墙体、节能窗技术等);被动式建筑。

7、节能环保设备的开发。利用低位热能和水源、土壤热源的热泵;高能效设备。

8、空调通风系统和设计进展。分散式个别空调;变风量、变水量系统;置换通风及相关系统研究和应用;住宅空调方式;新风利用、蒸发冷却技术应用。

9、模拟与分析技术、智能控制。暖通空调能耗模拟、能量分析;CFD应用;建筑自动化技术;暖通空调与智能建筑。

由于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建筑市场竞争激烈,需求日益现代化、多样化、重视国外技术的移植与引进,而节能、环保、绿色等概念的影响及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对暖通空调设计的挑战越来越严峻。预计今后十年,集中供热企业将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集中供热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技术发展的创新与推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热自动化控制水平提高和大型供热机组比重增加。

2、城市热、电、冷联产快速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既需供热又供冷的公用建筑大量增加,一些城市以热电厂为热源,实行热、电、冷联供。夏季热负荷的增加,使热电厂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3、大力推广锅炉节能技术、使用洁净燃料。

4、供热新能源开发方兴未艾。地热能、核能、热泵、垃圾焚烧、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得到重视,促进了供热能源结构的调整,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四、结语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空调的发展来于建筑业的发展,近年来建筑业的迅猛发展给空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力开发使用节能、环保、健康的空调系统是本暖通技术发展的必行之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相关成本的降低,许多现代技术必然会运用到暖通空调界,以满足工程研究及设计领域对暧通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亚素.张旭土.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新能源,1999,第21卷第12 期.

[2] 白静,黄书生.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分析山西建筑,2004,第30 卷第20 期.[3] 姜明健,郭航等.蓄冷空调运行经济性计算机分析系统[J].FLUID MACHI NERY,2001,Vo1.29,No.3.[4] 耿世彬,杨家宝.室内空气品质及相关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1,第二期.

上一篇:第一次做冰皮月饼作文下一篇:公立学校代课教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