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团队精神工作总结

2024-09-04

培育团队精神工作总结(精选8篇)

培育团队精神工作总结 篇1

党员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有名话说得很好: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还有一句“一个支部就是一试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一个单位来说是不可估量的一股强大力量。在新的形势下,党员如何体现自身的先进性呢?这里就新桥中心小学的具体情况,谈点自己的意见。

(一)、党员要认真学习党章,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水平。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坚定自己的信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一种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永葆共产党员的魅力。新形势下,党员要保持先进性作用,不断加强个人的党性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是最主要的。在当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社会中,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很难保持先进性,成为“口袋”党员、“挂名”党员。因此,共产党员要坚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宗旨观念。要自觉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章》,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才能自觉地立足本职,履行好党章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党的工作奉献力量。要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增强组织观念,时刻不忘记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坚持党性立场,从而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校兴我兴、校荣我荣,作为党员时刻要有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哪里需要,哪里就出现党员的身影:脏活累活前有党员埋头苦干的身影,困难危险面前有党员义无反顾的身影。

(三)、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不该说得话不说,不该做得事不做。要有敏感的政治头脑,不能混同于一般群众。

(四)、作为党员,不能单讲能力有大小,不能为自己的工作落后找客观原因。主观上要努力,工作要有创造性,要善于学习新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业务要精湛,效率要明显。不仅要有献身精神,更要有科学发展的头脑,要充分发挥旗帜作用。

(五)、党员要关心老师,理解老师,帮助老师,是老师的良师益友。不与民争利:不争职称、不争荣誉、不争晋级。不与民争强:不争嘴、不说闲话、不散布小道消息。一身正气做人,两袖清风教书。

(六)、党员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任何唱高调或者条条框框的清规戒律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但是党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处理好一些复杂的人和事,把精力集中到干主要事情上来。

(七)、支部要强化党员的思想教育,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要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解决好党员队伍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制约因素,关键在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核心是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必须要不断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武装党员头脑,增强党员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和先进性意识。要进一步拓宽党员的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昂扬锐气、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努力提高

党员的整体素质,激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动力,切实保证党员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素质教育进程的改革大潮中始终走在前列,真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八)、抓好党员分类管理,提高党员管理水平。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员的管理工作,逐步探索新时期党员管理的新方法。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除了党员自身因素外,关键是基层支部能否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引导党员发挥作用,应充分考虑目前党员在工作方法、思想状况上的差异,对不同层面、不同岗位的党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强化分类指导。

(九)、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党员。党组织要关心爱护党员,帮助生活困难的党员、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让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

(十)、补充新鲜血液,提高队伍的活力。要把那些工作积极、思想境界高、关心同学的那些同志吸收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不断壮大我们的力量。同时,对那些已成为“口袋”党员、“挂名”党员的同志,教育挽救无效外,要清除到党员队伍之外。

培育团队精神工作总结 篇2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大学应是散发出无限静谧、安详、优雅、舒适、书卷的气息, 使身居其中的人感受着满足和幸福的地方。” (2) “大学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最有益于思维、试验和创造的环境, 教育目的的达成与否或质量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教育环境。” (3) 大学就是要为年轻人建立一种精神的故乡, 成为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可一蹴而就, 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净化心灵, 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感、志趣情感、性格气质等, 从而内化、升华为自身的品格。

首先,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关键在于能够长期保持自由、活跃、宽松的学术气氛和传统。这是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外在条件。高校本身集中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各类专家和学者, 可谓思想纷呈、百花齐放, 社会各界另有许多宝贵资源。经常举行学术交流、学术讨论等活动, 能使学生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自由而宽松的学术氛围中接受文明的洗礼, 努力在见识、胸怀、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升华。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历史上对于“人之为人”或“把人当人看”的理解有很多, 但是站在20世纪人类历史实践水平和社会道义的高度来看问题, 根据胡绳在《理性与自由》中的观点, 我们可做这样的把握: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有自主的决定能力, 有思想与行动的自由;只有由自己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人才算得是一个人;而只是由别人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高校保持自由、活跃、宽松的学术气氛和传统, 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有助于学生达成思想的自由、意志的自由和情感的自由。我校自成立阅江书院以来举办了相当多的讲座、论坛, 来自于国内外、省内外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我校师生作了很多精彩的报告, 校内的教授们也经常开设专题讲座。这些报告、讲座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 富有启迪意义和引导作用。

其次,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在日益污染的工业化时代, 在功利至上的商品社会, 如何“呼吸新鲜空气”?国学大师文怀沙说,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树的影子拉得再长, 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 也走不出妈妈的心。”大师的话惊醒了梦中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的结合体。中华文化长期教育人们经世、入世, 历来都强调“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强调“摩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的奉献精神, 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忧患意识。中华人文精神追求的是“内在超越”的道路。诚如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 知其性则知天。”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价值自觉、个人修养, 相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一己之心而外通于他人及天地万物, 重点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自觉, 自我修养的最后目的仍是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当代的大学生, 作为炎黄子孙, 应该继承民族传统, 自觉修养, 应努力为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和前途着想, 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要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高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使大学生“与经典同在”、“与古人同在”, 积极培育人文精神, 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当然也不能因此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们应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深化高教改革, 为人文精神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深化高教改革的第一步是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建国以来, 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随历史进程而发生了四次大的变化, 但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大力强调和弘扬教育的工具价值, 要求教育要充分地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诚然, 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 但教育还应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本质特征, 即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现代教育的本质精神要求教育从沉陷于“物欲”的惟功利主义意识和应试化、技术化思想中走出来, 从屈从于现实、甘于做社会现实奴仆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向以首先满足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指导思想方面转换和发展, 也就是从“成物”的层次向“成人”的方向发展。

其次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是一种价值活动, 教育之于社会, 是主动适应, 还是主动超越, 这取决于什么样的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 即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对社会发展而言, 教育“可能长时期地再现过去的社会状态, 或者相反, 教育也可以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态并加速它的变化”。 (4) 着眼于“再现过去社会状态”的教育, 是适应性教育, 它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 从已有的社会现实出发, 设计教育的目的、内容以至方式、方法,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具人”。着眼于“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态”的教育, 是超越性教育, 它强调教育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 而在于把已有的一切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 去改造和发展现存的世界、现存的社会和现存的自我。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 我国的高等教育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为政治服务为主到为经济服务为主。这种变化有利于克服教育政治化, 有利于减弱我国传统的“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利意识, 但是本质性的变化并未形成, 高教的主体性地位并未得到恢复, 高教的发展人、完善人、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还没有机会和条件充分地发扬和展现。即高教观念仍具有极端功利性, 严重缺乏自主性和本真性。从而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使得教育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 更具有自己本真的目的, 教育不应是只能满足人的“粗陋的实际需要”的工具, 更应是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给予关注、重视人的本质层次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的功能体现。即教育观念应从以往的追求物的层次向追求人的完善、发展、高尚、智慧层次的上升和转变, 实现教育观念超越和向教育本质的回归。

最后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变革。以往的教育实践主要表现为纯粹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与传授, “学校成了训练场, 学生和教师成为缺少独立和主体生命意义的、片面为社会需要服务的‘工具人’”。 (5) 学校中通行的是权威主义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教案、学生背答案;教师遵循统一大纲, 学生对付统一考试;教师追求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和及格率, 学生追求高分数。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运作使得学生习惯于服从和被管理, 其独立性和创造性被压抑, 造成教育结果中长期存在的高分低能和高分低德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 体现高教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的教育目标, 就必须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完全平等, 教师不能再把学生当作传授知识的容器和被学校塑造的“工具”, 而应把学生当人看待, 从而必须跳出“物”的实然方式, 而转向人的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人是一种‘可能性’存在, 人‘不是其所是, 是其所不是’, 所以人才不断地从实然向应然提升、迈进, 才不断地超越现实的我, 而走向可能的我。” (6)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建立在学生自我需要的基础上的自发性、自主性, 学校、教育、领导、教师等为学生提供的是养成其高尚人格、崇高品德和精神的环境、熔炉、圣地。

三、建立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

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是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时所必需进行的。从微观和当下来看, 则应尽快优化课程结构, 建立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同时建立起一套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从知识结构而言, 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应该有机结合。不应再出现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说的“半个人时代”, 不能再允许因科学与人文分离而导致的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关于人文教育体系的建立, 东南大学樊和平认为应形成“五‘理’一体化”的体系, 即心理、法理、伦理、艺理、哲理五“理”一体。这五“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本能到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 并各自有各自的教学课程和训练课程, 各类课程的中心不是“学”而是“理”。原先各高校已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继续重视和加强, 并注意将其与专业课渗透, 构建人文与专业结合的交叉性学科, 即设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如医学法学、科学技术社会、工程伦理学, 等等。这类课程的教学, 可以使得渗透于其中的人文精神于不知不觉中进入学生的心田, 从而于有意无意间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考核评价体系应与之配套。什么样的学生是合格的学生?考核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 就会以学生所得文化分的高低进行优劣的评价, 从而能够在每次的考试中得到相对高分的学生就被认为是好学生。高分真能代表一切吗?历年的人才招聘会进行了最好的诠释。人们已不再过于看重文化分的高低, 而更多地看重实际运用能力的强弱, 更多地看重思想品德的优劣。尽管学校教育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 大多以传授知识为主, 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校教育应培养塑造合格人才的社会期望。高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所以, 我们不能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不能不重视学生的素质养成,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集笔试、口试、论文、实验实习等各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考察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①曾伟, 陈昌贵.新时期的人文精神与高等教育的作用.高等教育研究, 1996, (6) .

②王长乐.让大学像大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27.

③刘赞英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2) .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83.

⑤王长乐.让大学像大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69.

军队文艺工作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篇3

一、依靠我军文艺工作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增强军威、国威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坚定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的现实需要。这就为我军的文艺工作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因此我军队文艺工作也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的创新。

一是增强军威、国威的内在要求。我军是有着优良传统的人民武装,组建以来,党和军队领导人就注重用民族精神教育部队,并不断以新的实践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众所周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说到这些精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歌曲《南泥湾》,电视剧《长征》,电影《雷锋》,电影《惊涛骇浪》这些都是军队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这些文艺作品都是发源于军队,再延伸到整个国家的,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光大和拓展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二是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必然选择。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军队的跨越式发展。为此军队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电视剧《沙场点兵》、话剧《虎踞钟山》以民族精神激励、引导部队,教育官兵从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生命安危出发,高标准完成“打得蠃”、“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

三是坚定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的现实需要。当前,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台湾当局挟洋自重,祖国和平统一障碍重重,日本在钓鱼岛挑起事端,随时可能擦枪走火,南海小国也在蠢蠢欲动,蚕食中国领土。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不断升温,战争一触即发。各种恐怖势力活动频繁,局部不安定因素增多,我军随时有可能被迫卷入战争。但国内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使部分官兵滋长了麻痹思想,淡化了当兵打仗意识。当部队的官兵看到电影《英雄儿女》他们就会自觉地向英雄王成学习。看到《大决战》、《大进军》、《狼牙山五壮士》就会激发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主义气概,增强敢打必胜的决心。就会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保持高昂的斗志,以攻无不克的意志压倒对手,以视死如归的精神报效祖国,圆满地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庄严使命。

二、培育战斗精神是军队文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了精练的概括。现阶段,军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突出重点,打牢基础,又要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一)爱国奉献、听党指挥的赤子之心。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自古以来,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岳飞的“精忠报国”,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以及近现代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等等,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我军的文艺工作正是围绕这一点不断创新发展,从延安时期的《白毛女》和《黄河大合唱》,到六十年代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长征组歌》、代表新的历史时期的《徐洪刚》、《光照千秋》这些作品所要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军队战斗力的催化剂、推进剂。

(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构成了中国人民刚毅的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凝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进取精神。从古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近代的“救亡图存”,直到当代的“振兴中华”。这种不畏艰险,知难而进,自立自强的精神,一脉相承,绵延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这种精神,在军队直接体现为强大的战斗精神。这一点在军队的文艺工作者身上表现得也非常突出。新疆军区文工团常年在雪山高原上为战士演出,沈阳军区的大篷车演出队,还有我军基层的业余演出队,他们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把最好的文艺作品献给了广大官兵。

(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种理性的精神,这一精神的精髓在于求实创新,它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传承。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党我军发扬这一作风,开创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大量事实表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党和军队永葆生机的根本所在。我军的文艺工作更是在创新和开拓中发展的,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是全军文艺工作的一面旗帜,他们创造的杂技芭蕾,享誉海内外。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创作的大型舞剧《红楼梦》更是民族舞蹈的精品。解放军艺术学院创作的话剧《我在天堂等你》获得了国家精品工程奖。这些都说明军队文艺工作者,为弘扬民族精神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军队文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途径

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个渐进的社会过程,军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着眼职能使命的特殊要求,依靠教育学习引导巩固,借助良好环境感染熏陶,结合军事斗争准备实践强化冶炼。

第一,坚持用教育学习来夯实思想基础。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毫无疑问,军队也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我军的文艺工作正是从这方面担负起了它的历史使命,它用最生动最形象的形式,着力培养官兵国家意识,树立国家观念,帮助官兵了解、熟悉、接纳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导官兵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史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学习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屈辱历史,增强“落后挨打”的忧患意识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学习党史军史,了解我党我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不朽功勋;学习社会主义祖国的改革发展史,从时代巨变中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动力。

nlc202309040533

第二,坚持用良好环境来感染熏陶。民族精神归根到底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升华,常常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移植到人们心里的。军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注意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浓厚氛围。“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部队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造富有军队特色,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给官兵以思想启迪,情感升华和品格陶冶。军营环境设置,要能体现民族精神,让官兵时时感受到民族精神的鼓舞。要利用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军营活动,适时举行庄严隆重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组织参观荣誉馆(室),瞻仰革命英雄纪念碑,用光荣传统感染官兵。下功夫使军队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各类主题宣传教育和文娱活动,都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积极宣扬民族精神,大力讴歌民族精神,使官兵在长期浸润中陶冶情操,成为传统美德的继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模范实践者,民族精神的实践、开拓者。

第三,坚持用正面典型来引导示范。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形成与维系,离不开民族成员个体精神和个体品格的磨练和凝聚;其继承与弘扬,同样离不开民族成员个体品性的完善与升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过程。先进典型人物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真谛。要用历代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来激励官兵,用英雄的壮举激发高尚情操;同时,大力宣扬新时期先进典型,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涤荡官兵心灵。领导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军队的文艺工作,在宣扬典型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如:雷锋、张思德、白求恩、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徐洪刚、苏宁等等,这些英雄人物,首先都是在部队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同时给了部队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第四,坚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军事领域作为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领域。军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要求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民族精神的培植。在弘扬民族精神过程中,做到既要传承民族精神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努力实现优良传统的科学化。深刻把握时代特点,清醒认识我军未来历史重任,积极借鉴各国军事变革的新鲜经验,不亦步亦趋,也不固步自封。大力倡导时代新风,坚持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如提倡学习英雄人物,要把着力点放在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上,而不是拘泥于个别具体事实;倡导艰苦奋斗也不是要求过苦日子,而是把这种精神体现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上,体现在廉洁自律、厉行节约、开拓创新上,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军队文艺工作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当电视成为大众传媒的时候,我军文艺工作者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剧如:《亮剑》、《历史的天空》、《突出重围》、《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延安颂》《八路军》《东方》。这些作品是创新的力作,也是反映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艺术精品。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以来,一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者,模范实践者,开拓丰富者。新时期,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增强军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官兵自觉实践民族精神,加速推进新军事变革进程,实现我军跨越式发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总结 篇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我校按照中央文明办、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南宁市教育局、马山县教育局的通知要求,开展了以“弘扬和培育民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1.9月1日,通过隆重的升旗仪式,组织开展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由黄云川校长做了题为《弘扬民族精神——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的讲话,启动仪式上,学校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作了总体安排,并号召全体师生投入到活动月的活动中去。

2.组织高一新生认真收看了《开学第一课》,并要求学生写出了观后感。

3.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组织开展了“我把祝福送老师”的感恩活动。要求各班学生通过“向老师说一句祝福的话,为老师写一张祝福卡”及迎教师节黑板报比赛等活动,把祝愿送给老师,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大力倡导“尊师重教”之风。

4.以中秋节为契机,倡议学生省下自己的零用钱,用实际行动为长辈做一件事,与长辈同度佳节。活动中,有的学生为家长精选了一件小礼物,有的学生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家长买了一块儿月饼,有的学生为家长沏茶,还有的学生帮家长做家务……

5.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三个一”活动。即开展“记住一句爱国格言、了解一位爱国英雄、改掉自己的一个不良习惯”活动,让学生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落实在行动上。

6.利用校园广播,介绍一爱国英雄和事迹,介绍一些爱国格言,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等,供学生们学习并记忆在心中。

7. 要求各班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设计一期板报,营造良好的氛围。

8.明确本学期养成教育重点:“进校排一队,走路靠右行,便后冲厕所、课间不乱跑,做操不说话”,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落实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重点上。

10.以《爱国爱校,先从唱响国歌开始》为主题进行了国旗下讲话,并利用广播再次组织学生唱响国歌、队歌、校歌,把爱国落实在具体的小事上。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民族精神的伟大,从而使崇高的民族精神植根于心灵。今后,我们会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为培育一代新人不懈努力!

金伦中学团委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5

一、 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精神,激励xx学子

二、 活动时间:

20xx年9月1日至20xx年9月29日

三、 活动形式及内容:

1. 开学活动:始业教育,立志成才

(1)开学升旗仪式

9月是我们新起点的开始,9月是新播种的季节,学校于9月3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在升旗仪式上,校长对新加入xx小学这个大家庭的88个新生表示了欢迎,并作了讲话,激励孩子们在新的学期中努力学习,成为父母的骄傲,学校的希望,祖国的栋梁。大队部根据安排在学校门口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关于新学期的祝福和“弘扬和培与民族精神”的标语。

(2)组织收看《开学第一课》

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学生9月2日20:00—21:30,在家观看《开学第一课》专题电视节目,今年主题是 “美在你身边”的《开学第一课》希望能带给我校学生不一样的梦想,希望他们能插上一双无形的翅膀,摆脱平庸和低俗,用近期目标的达成换去个人的长远梦想,从而走向优秀和杰出。

(3)组织一次卫生大清整。

利用开学第一周周二的下午,进行一次集中的卫生大清理,包括教室和卫生区,让学生体会“美就在你身边”

2. 教师节活动:尊师重道,弘扬师德

在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学生尊重师道,提倡不送礼,以促进自我行为规范,答谢教师教育之恩。一声问候献恩师:教师节当天在校门执行红领巾监督任务的学生,把“老师好”的问候,换成“祝老师节日快乐!”;一张卡片寄祝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美术、劳技课的时间制作一张教师节卡片,写上祝福语送给老师;一周表现谢恩师:集合每周行为训练重点,鼓励学生以一周的文明、自觉、勤奋的表现来感谢老师的教育。

3. 国庆爱国活动:活动多样,培养情操

结合“推普周”和“迎国庆”系列活动,以少先队、班主任为德育载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我的家乡”征文比赛:大队部发动小学高年级学生每人阅读反映新中国诞生和新中国建设伟大成就的书籍或故事,四至六年级结合阅读和自己家乡的发展,写一篇题为《我的家乡》的文章,从家乡感受祖国的变化,立志祖国建设。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演讲赛:9月29日下午,学校举行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演讲赛,别看一个个参赛者年纪不大,演讲的功底却是相当了得,他们普通话说得既标准又流利,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大将之风。演讲的内容也紧紧围绕民族精神,有赞美祖国大好山河的,有歌颂革命先烈爱国壮举的,真当不相伯仲,各有千秋。

(3)“啄木鸟”找错别字,书写正确汉字活动:携手家长之力,共助推普力度。推普周期间,同学们积极响应大队部的号召,他们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前往超市、商场、车站等地方开展“啄木鸟”找错别字假日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每班以“庆国庆,迎中秋”为主题,出了一期手抄报,此项家校联手活动进一步浓厚了校园内外“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氛围。

(4)“迎国庆”板报比赛: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为庆祝建国63周年,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提高同学们的爱国情操,增强同学们的民族意识,xx小学国庆前夕组织开展了“迎国庆”板报比赛。本次比赛,各班学生充分发扬自立根生的精神,自己积极筹备,自己精心设计,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毕竟一件件作品是在自己的手下诞生。

(5)各班开展主题班会:结合大队部要求,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题班会。有的班级组织收看了爱国主义影片,有的收看了河南南阳一中学校长关于“抵制日货”的激情演讲,有的师生互动了解了中国近几十年的伟大发展……

四、活动小结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6

学习、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感人事迹和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品德,让学生了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利用北京成功举办奥运、武汉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激发广大中小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实际行动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贡献。

二、活动主题

学习英雄少年,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活动对象

辛冲一中全体师生

四、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江小华 王炜t

副组长:各年级组长

成员:全体校委成员及班主任

下设活动小组办公室,以靖梅青同志为主任

五、活动内容

1、认真组织教育《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大型公益活动。开学初,我校结合《开学第一课》相关内容,各班召开安全教育专题会,从行车安全、消防安全、突发事故安全等方面,加强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全校动员,深入开展学生避险自救知识教育和演练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教会了学生一些避灾常识和技巧。

2、落实好课堂教育教学。我校语文课程结合第一单元“生命的颂歌”对学生进入“珍爱生命”的教育,提供抗震救灾中的闪光画面,让学生写作有关“坚强”“信念”方面的文章;政治思想课程开展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有效作用。

3、组织班、团活动。我校每周召开班、团活动,广泛宣讲英雄少年优秀品德和抗震救灾精神,运用绘画、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歌颂英雄少年优秀品德,学习英雄少年事迹,弓背学生脱离险地的林浩,废墟下唱歌的刘全都深深动了同学们的心,达到了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4、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利用开学典礼、中秋节、“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国庆节等重点时段,组织学生开展以普及文明知识、实践文明行为和展示文明成果为重点的系列教育活动,借助广播、板报、校刊,引导广大中小学以英雄少年为榜样,弘扬民族精神,增强道德意识,践行文明规范,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和文明形象,努力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人。

5、开展献爱心教育活动。我校重新展示,今年5月25日“大型募捐抗震救灾”活动图片让学生重温往事,让新学生感受师生及社会人士火热爱心,并让学生饱含深情写文章《灾区朋友,我想对你们说》采集成册。

6、学习、宣传教育部《挺起不屈的脊梁――“抗震救灾中孩子们的感人事迹”之一》和中央文明办《英雄少年》,鼓励中小学生撰写感言评论、心得体会。我校通过努力挖掘抗震救灾中的民族精神,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我校将精彩片断,精彩语言,剪辑成册,有的在黑板报、墙扳上长期展示。

7、开展“校园交流开放日”活动。9月19日,我校邀请学生家长近800人来校与教师座谈,并请专家岳虹讲解有关教育孩子成才的报告,邀请《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现场观看。专家与家长进行现场交流,学校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开放。主动介绍了我校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做法和经验,得到家长充分 肯定,专家讲演得到家长一致好评。

8、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尽管农村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意识差,但我校坚持将“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有机结合,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于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六、结束语

体育与团队精神的价值及培育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方式和开展有意义体育竞赛活动可使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团队精神的价值及意义, 促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教学与竞赛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以增强其集体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体育教学与竞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同时能很好的促进学生个体的意志品质、道德观念、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团队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 社会对人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越来越受重视, 也不断研究如何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团队意识, 而学校体育教学则是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的最有效的捷径之一。

1、体育与团队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团队精神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而团队是团队精神的物质载体, 团队精神蕴涵于团队之中, 它只有在团队中才能发挥作用。中共中央《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纲要》中, 提出并重点强调了要“培养团队精神”、“培养什么样的团队精神”、“如何培养团队精神”, 借鉴国外对“团队精神”的理念, 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团队不同于单纯的集体, 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协作、默契和关心、互相给予支持、彼此信任、团结协作的关系, 并共同完成所需完成的各项工作。团队中也渗透了个体之间交往、沟通、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认同、互相协作、勇于当承担责任。一个成功的团队一般具有共同的目标, 其成员的行为都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并且能很好地合作而获得集体的成功。

2、体育是有效培育团队精神的捷径

学校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中包含了大量的相互协作、激烈的竞争、集体项目的团队精神的项目,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自参与和体验的平台, 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自编准备活动、体育游戏、自编体操或健美操动作等, 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创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同时也满足了学生求知、创新的心理需要, 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同时, 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2.1、体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独特的教育手段和表现形式在娱教于乐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体育本身内在的特点也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结晶和继续弘扬的力量源泉。

2.2、利用体育教学构建团队精神文化氛围

团队文化建设是培养团队精神的关键, 团队精神文化是团队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影响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形成了团队意愿、团队价值观、团队精神、团队理念等。

2.3、体育教学的独特魅力

体育教学不管是教学手段、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形式都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异, 也正是因为着差异使体育具有其特殊的魅力, 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参与和体会体育活动。学生总是对新奇事物的不断探索和进取, 不可遏制的好奇感, 使他们想了解和尝试一切陌生的事物, 不断的寻求新奇, 超越自我。学习和生活以外的体育活动就是最直接, 最有效的补偿方式。

2.4、体育活动直接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意识

在体育活动与比赛的过程中, 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学生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参加体育游戏和比赛, 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参与的过程中, 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 在长期的学校体育活动中, 由于受到上述各种不同的考验, 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 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 以达到挑战自我, 磨练意志。学生个体在参与体育比赛过程中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 在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也受到了影响和教育, 在享受获胜的喜悦中树立了自信心。尤其在比赛的过程中, 培养了参赛队员之间在技术、战术、思想等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团结协作的拼搏精神。

3、结语

教师团队精神培育的导向与路径 篇8

关 键 词:团队精神;教师;培育策略

作者简介:汪海,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理科教育研究培训部物理教研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团队精神是个体与群体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的融合,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产生互动互补的“共振效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学教师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团队合作更加紧密。培育教师的团队精神,是学校具有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一所学校中,只有每位教师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团队目标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团结合作、共同进取,才能降低内耗,激活团队中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团队的整体力量,使整个团队产生1+1>2的共振、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构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是教师团队精神培育的思想根基

教师团队只有明确核心价值观念,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凝聚士气。只有为团队的长远发展搭建了指示灯塔,团队的全体成员才能真正具有长远的发展方向。

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核应该以师德为先,只有赋予教师团队万事德为先、师德为先的理念,才能更有助于每一位团队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达成共同的目标。把师德修养内容和团队发展的目标与共同的价值观联系起来,使教师个人优势得到更好展现,依靠教师个人的卓越及团队的良好合作,使团队更具创造性的同时又产生协调一致的行动,以达到高层次的向上发展的共识。要依靠教师个人的卓越和团队良好的结合,互相补足,使教师的才能更好地发挥,化个人卓越为团队卓越,使教师的合力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形成强劲的整体力量,最终使团队的能量超乎教师个人才华的总和。

确立团队领军人物是教师团队精神培育的必备条件

领军人物及其人格魅力的形成是团体精神建设的重要指标。一个优秀的中学教师团队,离不开核心领军人物的领导力与感召力,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像是军队作战中的一面军旗,领军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最后决断能力和职责是优秀团队精神的最集中体现。领军人物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也是团队成员产生团队的归属意识、凝聚精神的必要条件,就像是物理学中液体、固体的凝结都要有凝结核一样,一个优秀教师团队的团结、凝聚精神就更需要团队核心人物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影响。

核心人物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是团队精神培育的关键所在。教师团队的核心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集权者、控制者、指示者,而是逐渐转向团队指导、顾问、支持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核心人物就是释放人们的能量。”[1]教师团队的核心人物深入了解每个团队成员的优缺点,并合理利用优点,回避缺点,达成团队的所有目标。[2]教师团队核心人物不仅是专业的教育人才,而且是出色的管理专家。

构建结构优化的团队组织离不开师德建设这一根本条件。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一定是以师德建设为根本而建立起来的岗位职责结构明确、专业特长结构互补、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分布的团队组织。构建一个结构最优化的教师团队,是完成团队建设的最基本条件,是完成硬件建设的基础,能为团队建设、团队精神的培育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团队的德育建设是在硬件、物质基础上的软件调控,是思想建设的根本。

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教师团队精神培育的重要保障

要培育中学教师的团队精神,就要制定出完善的着眼发展、着力合作的制度体系。中学教师团队合作的初期,依靠核心的价值观念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就能凝聚人心、凝聚士气,或者依靠团队核心领军人物的人格魅力及其号召力、影响力来培育团队的合作精神;只有制定出完善、系统的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合作的制度,才能确保团队按照既定的快车轨道前进发展。这些制度可包括明确团队成员职责的制度体系,遴选领军、核心人物的制度体系,团队成员的业绩考核标准制度体系,激励团队成员积极发展的评优制度体系,激励团队成员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制度体系,搭建团队成员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的制度体系。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就为确保致力于团队长远发展、精神培育的软管理资源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教育教学基本功展示是教师团队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要培育中学教师的团队精神,还要搭建团队精神培育平台。如我们在物理教师团队精神建设中的主要平台包括定期的校本教研活动、区域教研活动、省级教研活动,定期的网络视频会议,建立团队的QQ群等多种形式的平台,还有各种教师培训形式和通过举办各种中学教师教学评比活动、大赛活动,这些都是促进中学教师的团队精神培育的高效平台,而师德建设为台上的思想主角。

以黑龙江省中学物理优秀教师团队精神的培育为例,今年省教育学院理科教育研培部就举办了师德建设为主题的中学物理教师基本功大赛团队赛。本着以赛带练、以练促教的原则,旨在促进全省物理教师深入学习师德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化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发现和培养一批物理学科优秀业务骨干典型和优秀物理教师团队,进一步推动全省初中物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畅通渠道。大赛以团队赛的形式进行比赛,每个团队由五名选手组成,分别参加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媒体设计、现场解题研评、教学案例分析等五个单项的比赛,以个人的单项分数计为基本功大赛的个人成绩,以团队五名选手的总分计为团体成绩。参赛的课题是提前拟定并申报的,五个环节项目都围绕一个课题题目,充分体现了团队集体研究、合作精神。这次比赛中,我省的各路参赛队伍在比赛中赛出了优秀团队的精神风采,赛出了个人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通过比赛展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深刻的教育智慧、生动的教学机智、朴实的教学情感,展现了优秀教师团队整体的教学风貌,特色的教学风格、出色的教学技能、扎实的教学功底。

构建学习型组织是教师团队精神培育的永恒主题

中学教师团队精神培育的最基本策略是构建学习型组织,要达成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就要将其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如,在学校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区域内开展区域教研活动,省内开展省级教研活动,师德建设是永恒学习主题。使教师团队通过学习、研讨、交流,不断地提升专业品质和专业素养,从而构建学习型的团队组织。

构建学习型组织作为教师团队的永恒主题,它可以转变人力资源管理中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中“木桶效应”理论。“木桶效应”理论即指,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是由个人的能力构成中最短的那块木板所决定,即个人的能力素质构成中最低能力决定了个人的能力水平,而团队的整体能力水平取决于团队成员中能力最低成员的能力水平。但如果我们构建了高效学习型组织,就会产生“双层木桶效应”。无论是对中学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还是对中学教师团队的长远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受益也将是全方位的,是整体性的。所以,学习型组织对构建优秀教师团队、培育团队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彼得·诺斯豪斯.领导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责任编辑/齐 欣

上一篇:论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下一篇:百名美德少年事迹展网上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