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新农村的建设

2024-07-30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新农村的建设(精选8篇)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新农村的建设 篇1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漫长而深远的过程,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其重点之一,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发展

农村实现了小康,才能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国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的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关键,实施是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建设新农村,首要的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只是宏观思路,具体到各个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实施,农民不仅有知情权,更应当有选择权和自主权。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等千差万别。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巨大这一现实条件,各级政府制定规划或确定项目,应当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哪些是他们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只有农民自己才最有发言权,也只有农民才更能为自身群体的前途负责。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建设物质文明的新农村,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使农民的利益需求得到有效表达、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还需抓好生态家园建设。某些区域,由于山大人稀,需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形成一定规模和条件后,尊重农民意愿,再适当规划小型、小规模的居民点,并且通过试点再加以推广。当前我们正处于规划与发展之中,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清思路,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

干意见》所指出的“四个坚持”和“五不”的要求,不搞大集中,不搞“一刀切”,防止“劳民伤财”。在发展中,对于公益事业建设,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尤其是农村道路建设、文体卫生事业、通讯网络建设,要依据规划的居民点以及形成状态,分期分批安排,防止建了又改的现象和财力不济的现象。要注重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扶持项目相对接,以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于“软件”工程,要积极疏导并稳步推进,在尊重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村利益。对横行乡里的恶人恶势力,要通过普法教育和法律手段,确保一方平安,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在总结村办企业沉重负债的教训同时,继续坚持引进企业,以土地、资源入股、参股的经验,突破性地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要宣传、引导和组织农民自觉参加社会养老统筹,政府要注重解决好五保户、烈军属、老党员、农村离任老干部、复退军人、贫困户等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在lunwen/“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还要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性与保障性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新农村的建设 篇2

一、农村金融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大动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而发展农村经济贵在有健全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作支撑。从日本、韩国等一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只有普遍建立起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广大农民利益。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是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或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劳动力转移,均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投入支持。当前,从表象上看,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农村实体经济的影响还不十分突出,但这并不代表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就会到此为止,相反随着全球经济持续低位运行,农村经济难以隔岸观火,免遭其害,必须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和金融生态的优化,实现农村存量资金的盘活,增强农村资金的流转效率、使用效率,最终使其成为能支撑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大动脉。

二、新农村建设融资体制建设的滞后性

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体制,建立起包括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及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体制,并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但我们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并不完善,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关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民对金融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是农村金融受抑制现象严重。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着先天的非自然演进、非均衡性与信用缺失等局限,受城乡二元治体制影响,金融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农村金融体制依然存在诸多缺陷。一面是被抑制的农村金融发展走势,一面是新农村建设巨大的投资需求,尽管有财政支农资金的支持,但明显是杯水车薪、捉襟见肘。

二是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存在法治“顽疾”。健全完善的金融法规,对于规范社会信用行为、保障金融有序竞争与和谐运作至关重要。当前,尽管我国金融体制运行已经步入法制化轨道,但尚有相当一部分法规缺位或约束力较弱。

三是农村金融信用问题突出。其一,社会信用意识淡薄,逃、废金融债务现象严重。在依法收贷工作中,“执行不到位”、“司法打白条”的现象较为普遍,社会缺乏必要的信用意识,企业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守信者未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得到严厉制裁,导致银企信用关系扭曲,给农村金融生态带来极大危机。其二,社会征信系统建设缓慢。由于缺乏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对个人贷款所蕴涵的风险不能进行适时监测。同时,由于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上报政府产值高、上报税务利润少、上报银行效益好”的现象非常普遍,金融机构难以掌握企业执行国家会计和审计准则的真实情况和企业运行的真实状态,加之信用信息开放度较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渠道,信息不对称、使贷前调查、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等无法正常进行。可见,诚信缺失对农村金融生态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冲击。

四是农村金融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市场失灵”与金融监管“失效”并存的问题。由于农业贷款的分散性与农村经济主体的微观借贷活动的隐秘性,使得监管难以深入进行。同时,我国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金融“二元结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分蘖,对农村正规金融产生了“挤出”或“侵蚀”效应,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份额不断减少,金融业务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因农村金融体制不够健全、贷款业务手续繁杂,特别是农村金融业务运作中的抵押贷款,导致农民宁肯走民间借贷甚至是民间高利贷之路融资,也不愿意寻求正规合法的农村金融组织支持,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安定问题。

五是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呈弱化倾向。随着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纷纷撤离农村市场或上收信贷权限,致使基层行仅仅成为上级行的存款银行,金融服务功能逐渐萎缩。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清、机制不灵,经营管理水平落后,资金实力不强,历史包袱沉重,对于支持新农村建设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农发行涉及的业务范围又相当狭窄;邮政储蓄的“资金抽血”机制,导致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溢。因而,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与农村金融生态自然发展发生了冲突,致使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生态环境失衡。

三、建构农村金融供给长效机制

1.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但农业经营风险大,周期长,季节性波动强,盈利水平低,很难引进商业银行资金的支持,所以迫切需要政府的介入。纵览国际上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成功经验一是直接出资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如美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在建立初期,大部分股金来源于政府资金。三是政府往往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利息补贴等,来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四是由政府主导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避免农业发展大幅波动,维护广大农民利益。可见,构建农村金融体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政府的作用仍是关键的一环。

2.农村金融体制建设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农村资金良性循环机制

政府在积极干预农村金融市场的同时,务必重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如法国、日本等国在建立多层次的合作金融体系时,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层组织对于上层组织来说,属于独立的经济实体,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上层组织对下层组织的管理,也主要通过经济手段,保证了合作金融组织的经营活力。不可否认,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失灵”,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政府的干预仅仅是对市场的有益补充,绝不是替代市场作用的发挥。要界定政府的职能边界,该放的要放开放活,该管的要管住管好,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就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运用利益诱导机制引导资金流入农村。

3.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新农村的建设 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专题式 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79-03

大学生的成才必然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成长目标的确立也必须与国家的需要和环境的要求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了解环境,认清国际国内形势,认真分析环境,分析自己,确立自己成才目标,确立自己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人才所必须学习的内容。由于课程内容繁杂而多变,因而对形势与政策的正确理解和分析不仅需要一定的政治素养,同时也要求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就向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要求任课教师既具有各专业的专业素质,又必须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因此,专题式教师队伍建设应运而生。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涉及广泛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包括“形势”、“政策”两部分。“形势”部分的内容包括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态势,“政策”部分包括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各种方针和政策。由此可见,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而对每一个方面的观察、认识和解读都需要从专业角度进行探究和理解。如果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不能得到比较专业的解读,不能正确地将党的精神传达到青年学生,或者教师在解读当中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导致错误分析和解读,这必将影响设置本门课程设置的初衷。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备课时间紧迫

国家的发展是动态的,形势的变化是快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我们党每年都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提出各种改革举措,为社会发展指明方向。这些举措的提出凝结了党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智慧,是中国建设不走弯路、少走弯路的保证。每年的形势与政策课都需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时对当时的方针、政策进行正确解读。教师能否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做出适合青年学生的正确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常存在的问题

(一)空泛不专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要针对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自身思想问题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读,以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在很多高校,由于担任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的教师一般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职教师、从事行政和党务工作的领导以及在一线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组成,他们大都没有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同时都是偏重研究政治、思想类的学科。在教学中不免由于对所涉及专业的生疏而仅在思想、政治方面进行流于形势的讲解,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把媒体上的说法平面的搬到课堂,内容没有深度,教学没有激情,使教学成为“读报”,更不能够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及社会热点进行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讲解,使授课空洞乏味。

(二)一师难求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导致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具有全面专业知识的教师少之又少,甚至没有,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每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研究方向有限,而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却要求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研究的“全才”教师,显然是很难办到的事,“一师难求”成为形势与政策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状况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教师数量少,二是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时较少,开设时间短,高校中的形势与政策教师多是由专门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组成。不足部分再聘请一些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而承担兼职工作的教师又大多是从事学校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这些兼职教师由于平时的工作影响因而没有太多时间来研究形势与政策问题,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解读更加缺乏知识储备。为此,形势与政策课程严重缺乏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师。

三、建立专题式教师队伍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程摊子大、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

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涉及面广,内容浩如烟海,但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时却很少,如何面对课程存在的摊子大、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只有建立一支专题式的教师队伍,发挥各专题教师的教学优势,以专题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集中时间讲清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从落叶知秋,使同学了解整个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轨迹。同时,教师也可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设计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专题,在保证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与现实性的同时,充分考虑贴近同学实际生活,按需教学,大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有鲜活实践特点的课程。教学方法得当,可以使课程既深入浅出,又有理论功底;既能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进程,又能联系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得到真正的补益,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抽样调查显示,近94%的学生认为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更多了解时事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承担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是大学生的责任。但是,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就有可能陷入缺乏具体内容,讲解空泛、抽象,使课程陷入枯燥乏味、成为新闻报道、电视电台的简单重复,极大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大学生不能从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获得思想上共鸣,就很容易用“专业”压倒“思想”。不少大学生本来就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课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这才是未来用得着的本事,这才是真正有用的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课程就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学习就是浪费时间。同时,部分大学生会认为了解形势与政策可以自己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要一定要上形势与政策课。

授课教师能否使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本课程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让理论联系实际,有鲜活的现实案例,有深入浅出的讲解,有睿智敏捷的思维,有丰富多彩的社会体验,以及有别有风趣的讲演,那么,不仅能使学生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能增强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兴趣。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教师的知识面不能涵盖所有,但如果由一群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具有“全方位”知识的教师队伍将使课程内容具有各专业知识的理论深度和丰富的社会应用实践案例,可大大增强本课程的说服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价值

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传达党和国家声音,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储备;不能仅仅是依靠课堂教学实现课程价值,更应该把形势与政策课置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来。

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课程的价值没有看清。大学生的思维直观而活跃,但是由于缺乏社会实践体验因而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欠缺,容易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价值认识不清,没有感觉到课程对其人生的重大影响,在学习中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只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形势与政策课对其自身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意义,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学生头脑,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为此,建立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专题式师资队伍是实现课程价值的需要。

(四)有利于教师更快成长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可以专注于自己专长的专业进行研究和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在备课中自然地可以将生动的社会实践案例、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联系,对国际国内的形势进行专业分析,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在工作中丰富起来,同时结合党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时将更加透彻、深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也将得到不断提升。

四、建立专题式教师队伍的途径

(一)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的专业中选聘教师

在涉及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相关专业中选聘教师。组建符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专业”教师队伍需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专业领域中选聘教师,以保证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素养,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二)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教师组合

按照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时效性强、备课所需时间长,但实际能提供的备课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很少有教师愿意专职从事此门课程教学。这就使完成教学必然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教师组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有的是专业出身,有的是不相干专业毕业,依靠自学和简短的培训迅速担负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由于缺乏基本的政策素养,要么用一己感情驾驭教学,要么讲不透没有说服力,要么不敢讲,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国际上重大事件的认识。而活跃在各行各业的行业先锋,他们有着扎实的社会实践经验和鲜活的体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在社会实践中运行的体会,增强说服力。

(三)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互动合作管理

长期以来,高校都把聘请兼职教师作为解决师资数量不足,应付上级评估和检查的应急措施和手段,没有真正意识到按照特定要求选聘的兼职教师将弥补高校教师本身实践不足,专业视野有限的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兼职教师由于短期观念、临时观念、应付观念造成兼职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目标。为此,组建“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必须做好合理确定分别适应于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专题;增加专兼职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建立专兼职教师互动平台。

(四)按地区开展高校联合组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就某一所高校而言,建立专题式教师队伍,往往会因师资队伍有限而力不从心。如果开展高校联合,师资队伍的人数就会增加,学科背景就会扩大,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按地区开展高校联合建立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师队伍,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负责牵头并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将此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五)顺应“互联网+”的时代潮流,实行形势与政策课的慕课教学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时代,建设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师队伍也应与时俱进,实现“互联网+”,具体做法可以采取慕课教学方式。慕课教学可以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专题教师的作用,真正做到什么专家上什么课,避免了不管上什么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所有思政课教师都必须一起上的“滚大龙”的做法。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专长不同,“滚大龙”的做法是很难全面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的。

【参考文献】

[1]王杰敏,武星亮.“形势与政策”课特点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4)

[2]申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进与完善[J].广西社会科学,2002(6)

[3]程花琴.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4]李小鲁.学科化视角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理念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5]郎新发.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2)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新农村的建设 篇4

摘要:对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决把全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关于新形势下的中国梦的正确解读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国周边形势 国际形势

中国梦,萦绕在青年学子心头甜美而又艰巨的梦想,它潜伏在心底,使人无法平静,直至梦想成为现实,因为梦想不再艰难踌蹰,退缩彷徨,沧海扬帆乘风破浪托起不落的太阳。梦想的萌芽蓬勃了人生的激情,梦想的延续促就人生的茁壮成长。它熔铸骆驼越漠的坚韧,照亮依旧迷蒙的方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彩蝶舞袖清风醉,晓月初升似水年华。中国梦如雨后彩虹,吸纳日月精华,绚烂多姿更显坚定的力量,如蜕茧的玉色蝴蝶,似梦如醉,如翩飞的蒲公英,欲止还休。青年学子,厚积薄发,喷射最美中国梦!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我们以一个新的指导思想,让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努力学习中国梦的同时,要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真正含义,以新一届领导人的指导思想为理论,努力实现中国梦。在国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们要深入分析国际形势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青年人将决定祖国的命运。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我们要深刻理解会议中的要点:第一,要认真学习,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上来;第二,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实质;第三,要广泛动员,切实抓好全会精神的宣传贯彻;第四,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重在行动,要立足实际,在落实改革部署上见实效。

但是如今的国际形势对于中国来说相当严峻,首先是朝鲜半岛问题。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朝鲜前几年又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核导弹试验,朝韩关系一度趋于紧张,短兵相接,大有爆发战争之势。而东边的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来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隐患。尤其是近来中国划定的东海空中防线,尤其引起了日美的不满和强烈反对,频频派遣军机和战舰濒临我东海防区,中日和中美摩擦不断升级。再有是有关钓鱼岛的问题,日本政要频频登上钓鱼岛宣布其“非法主权”,而日本军舰不断驱赶我国渔船在中国合法海域的行为,这都说明日本的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将成为东亚地区潜在的冲突隐患。再者是超级大国美国,其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面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的威胁国家。美国的影响在地狱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

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周边安全的威胁大多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牵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队我国的威胁。

从以上对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可以看来,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即使在不发达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也没有忘却对世界做出贡献的责任。1956年,毛泽东说:“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两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对人类做出贡献的思想意识,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邓小平把这种思想设计为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1985年,他说:“现在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对一些外宾说,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87年,邓小平又强调,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就是有这么一个雄心壮志”。邓小平把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价值理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正是这种理想追求激励中国逐步走向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强国。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接续了毛泽东、邓小平强调的中华民族要为人类做较大贡献的思想。中国梦,不应仅理解为中国自身利益的实现和中国的强大崛起,而忽略了中华民族要对人类有所贡献、已经对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在为人类做着贡献和将来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深刻内涵。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形成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的健康的国民心态,才能进一步形成令世界其他民族仰慕的成熟的大国心态,使每一个中华儿女享受到做中国人的荣耀和尊严。

在让我们看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中国梦不是他国梦的翻版,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追求、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提起中国梦,许多人联想到美国梦。有的人联想起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联想起美国四星上将、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的自传《我的美国之路》中的感人故事,联想起非洲人后裔成为现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等等。其实,中国梦与美国梦根本不同。美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个人的价值,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美国倡导的自由、民主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是美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灵魂。中国梦则不然。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是通过集体即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个人的梦想是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灵魂是集体主义。中国梦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历史积淀和现实依据。

从文化背景来看,中华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追逐梦想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刚健有为的强大精神动力。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看,中华民族是最富有整体性追梦精神的强大民族,从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远古神话传说,到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从大禹治水,到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上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高峡平湖,数千年来,深藏在中华民族内心的梦想,始终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成就了中华民族享誉寰宇的秦汉大业、唐宋富足、元明清帝国。中国梦是追逐梦想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资源。提出中国梦,就是要进一步激发人们的追逐梦想精神,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原动力,让中华民族不朽的追梦精神焕发新时代的光辉。

从历史积淀来看,中国梦不是重塑汉代雄风、大唐伟业,也不是再造康乾盛世,而是完成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个转型的本质是现代性的不断累积和生长。现代性是社会主义中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按照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不断走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现代化的社会变革实践所呈现出来的当代中国社会的特质,是现代化进程中非传统因素的积累和充盈,是一种持续进步的、不可逆转的、合目的性的发展。现代性的生长和充盈,是现代转型的基调和主线。现代性的核心是源生于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及其实现形式,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全部内容。从我国现代化的实践看,现代性主要包括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思想观念,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社会运行管理制度机制,形成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核心价值体系,等等。现代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实现现代化,追求目标是不断提高和跃升人民群众的现代文明素质和程度。这说明,中国的现代转型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体征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梦,不是复兴封建帝国的旧梦,也不是依葫芦画瓢的他国梦,而是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现代梦。

从现实依据看,中国梦基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首先,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指出,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和梦想。这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最为深刻的感受。其次,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不到250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5432美元,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这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强国的热情和不畏他国围堵、遏制而努力进取的斗志。第三,中华民族对于自身的发展道路充满了自信,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正确的。人民群众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华民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更加坚定。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

[2] 13中国周边形势

[3] 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记录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新农村的建设 篇5

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西郊开发区、平凉工业园区党(工)委,区委各部委,区直各部门党委(总支、支部)、党组:

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甘办发„2011‟54号)和《中共平凉市委办公室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平办发„2011‟54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农村文明创建水平,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切实增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在农村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对于全面实施“五大战略”、加快“四大基地、四大示范区和一大中心”建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提升农村改革发展水平;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对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对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弘扬良好社会风尚,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对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区)为契机,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基本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始终,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文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农民多办好事实事,吸引农民广泛参与,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保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旺盛生机和活力;坚持统筹城乡,从实际出发,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务求实效。

总体目标:经过5-10年的努力,培养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讲信用、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成一批基础设施良好、环境整洁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群众安居乐业的村镇,基本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

二、突出重点,深化教育,努力提升农民文明素质 1.大力加强农民教育网络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农民学校、农村党员活动阵地、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农村中小学、文化站等优势,培养一批热心农民教育的师资队伍,积极组织城乡志愿者、“五老”人员开展志愿帮教助教活动,充实农民教育队伍,广泛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宣传教育活动,形成社会全面参与的农民教育新局面。在乡镇重点培育一批农民教育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各乡镇开展农民培训活动。确保每年有20%的青壮年农民至少接受一次以上集中培训、一次以上主题教育。到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农村乡镇的培训教育网络,实现青壮年农民全员培训目标,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2.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经常性形势政策教育,打牢广大农民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在广大农民中深入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推动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二十字”方针进村入户,不断提高农民道德文明素质。

3.大力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坚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重要任务,大力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殖健康水平。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开展平安村镇创建活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完善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渗透活动,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4.大力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推动建立农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推动城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免费向农村未成年人开放。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动员社会力量送温暖、献爱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创新载体,注重成效,深入推进农村文明创建活动 1.全面开展农村“和谐五星”创评活动。围绕“致富争先、遵纪守法、和睦团结、热心公益、诚实守信”的内容,全面开展农村“和谐五星”创评工作。坚持党委号召、群众参与、民主评定、村民自治的原则,按照统一部署,定期实施的步骤,每半年评选授牌一次,力争到2015年,使全区五分之一的农户创评为“和谐五星”农户。对授星挂牌农户,实行动态管理,对连续三年获得“和谐五星”称号的农户,由区委、政府命名表彰。要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制定优先优惠政策,让得星较多的农户享受政治和生产、生活方面的优先优惠待遇,促进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2.全力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面实施“五村”建设示范工程,以“五好、五通、五改、五化、五有”(“五好”即:村村民主管理好,乡风文明好,村镇文化好,村容村貌好,农民生活好;“五通”即: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电视;“五改”即:改路、改厨、改水、改厕、改圈;“五化”即: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有序化;“五有”即:有文化体育场地、有多功能培训室、有农家书屋、有村级卫生室、有计生服务室)为目标,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精心打造“文明生态村镇”示范点,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消除农村脏乱差现象,全面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到2015年,确保区级以上文明乡镇达到80%以上,市级以上文明乡镇达到50%以上,力争所有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创建成市级文明村,力争2个以上村镇进入国家、省级文明村镇行列。以 312国道沿线村庄为重点,以“五村”建设示范工程为载体,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抓建一批高标准的文明村庄,以点带面,以点串线,建设文明示范长廊,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品牌。3.全面推进农村文明集市创建活动。以农村常年经营的肉菜市场、农贸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等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市场为重点,广泛开展创建“诚信经营户”、“星级文明摊位”、“放心消费户”等活动,引导和激励经营者诚信经营,建立一批设施健全、管理规范、环境整洁、交易有序的文明集市。要将创建文明集市活动纳入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范围,发挥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农村集市监管,保障农村集市消费安全。

4.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好包村部门和各级文明单位的协调和帮扶作用,积极开展文明单位与村镇一对一结对帮扶共建活动,重点帮助建设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改善文化条件;建设公共设施,治理环境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开展文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并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作为文明单位复查和创建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使结对帮扶取得实效。

5.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按照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采取宅基地臵换、土地流转、拆迁安臵、建设农民新区、改造城中村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探索建立“农民居住社区化、土地经营集约化”的新模式,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镇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在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建成一批高标准的农村社区,实现村民向居民的转变,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四、夯实基础,培育特色,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1.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着眼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镇)、村文化基础设施,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整合利用现有的乡镇文化站、村社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和资源,建立农民需要、富有特色、“一室多用”的文化活动室。同时,在人口较集中的有条件的村社建立农家文化大院,逐步形成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社有文化大院的三级文化阵地,为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对现有的农家书屋要充实图书室藏书,多上一些农民看的懂、用的上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板报橱窗、文化墙等文化阵地的作用,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和渠道。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争取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绿色电脑”进西部活动,加强“乡村少年宫”、“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志愿服务工作站”建设。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开展“唱红歌、读好书”活动,深入进行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宣传教育。开展“爱祖国、建家乡”主题实践活动,激励和引导农民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或村组为单位,按照业余自愿、形势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要求,充分利用庙会灯会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民间艺术展评、体育运动会等文化活动,使农民在参与中抒发情感、愉悦身心。精心组织开展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婚育新风进万家、“绿色”电脑进农村等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3.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紧密结合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实际,发掘农村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刺绣、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和戏曲、皮影戏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城乡文化互动。加强对村镇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实施乡土文化品牌战略,培养一批农村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农村文化企业。鼓励运用地方传统戏曲、曲艺等形式创作演出小戏小品,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积极做好对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的正确引导,倡导科学文明、移风易俗,传播现代文明风尚。

4.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各乡镇、村社要积极建立发展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农村志愿者队伍,对志愿者进行注册登记建档管理,规范鼓励志愿服务行为。积极倡导农民就近就便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到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组织相关业务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发挥农技专家、科普人员和种植能手的作用,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帮助提高增收致富能力。组织农村文化能人、文体骨干开展文化体育健身志愿服务,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5.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宣传、文广、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整治和管理力度,重点对城乡结合部、农村集镇的各种经营性文化场所进行整顿和规范。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

五、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建立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深入基层调研,狠抓任务落实。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村党支部、村委会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更好地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切实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宣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营造浓厚氛围。

2.强化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不断健全区、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把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培训纳入地方宣传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规划,开展经常性培训工作。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志愿者、返乡创业农民和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积极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一大批农民文化带头人和文艺骨干。

3.加大经费投入。积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证每年预算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并随经济社会发展而逐年增加。乡镇、村要创造条件,突出重点,用好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集中建设一批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生产经营、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用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资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财税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和共建活动。

4.形成工作合力。区文明委要切实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宣传、文广等部门要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强化舆论宣传,净化文化环境,活跃文化市场,营造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发改、教育、科技、工信、民政、财政、国土、环保、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农牧、商务、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商、体育、林业等部门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三农”工作紧密结合,按照各自分工,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共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群众团体要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新农村的建设 篇6

谈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系院:计算机科学系

学生姓名:辛西娅

学号:073413011

5专业:软件工程

年级:0701B

完成日期:2010年5月30日 指导教师:张楠楠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

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

三、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新农村的建设 篇7

一、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地方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在对农村干部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审查时, 通常都是以经济发展状况为标准, 对于文化建设则无视或轻视, 这也就造成了农村村干部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一味关注经济发展, 认为只要经济发展良好, 一切工作就办好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 村干部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工作中心整体出现偏差, 忽视了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而导致文化建设工作缺乏正确的引导, 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也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 文化建设基础薄弱

对于我国农村而言, 虽然在国家的重点关注下, 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由于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使得文化建设基础薄弱。同时,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也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直接关系着该地区文化发展的速度, 反应出其文化建设的水平。但是, 农村经济虽然在最近几年获得了飞速发展, 但是其文化基础设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 许多村子没有建立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 或者有名无实, 有场所却缺乏图书、器材等,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

3. 受陈旧观念束缚

由于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毒害较深, 农民的观念陈旧, 思想传统, 加上教育水平的限制, 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偏远农村更是司空见惯, 甚至有不法分子利用农民封建心理, 建立邪教组织, 传播低俗思想, 为谋求私利而损害农民的利益, 也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4. 文化市场缺乏管理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看, 除了个别村落, 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文化市场发展缓慢, 部分乡镇甚至没有一个书店, 造成农民买书难。同时, 文化市场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监督。农民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 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品味, 市场需求巨大, 但是由于文化市场的管理无法适应发展需求, 使得一些诸如电影、戏曲、图书等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难以进行, 而一些低俗的活动却屡见不鲜, 如麻将、赌博、老虎机等, 在扰乱农村秩序的同时, 也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策略

1. 加强领导, 高度重视

要加强对于村干部的教育, 提高其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充分发挥领导作用。首先,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其次, 立足大文化建设, 确立大文化建设观念。所谓的大文化, 指覆盖面积较为广泛的文化建设, 包括社会道德、文化艺术、教育、医疗、体育等多个方面。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时, 党政机关要进行统筹安排, 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2.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对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来说, 经费问题是最为困难的问题, 解决经费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国家拨款、社会集资和自身积累。受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国家拨款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因此主要是通过社会集资和自身积累获取文化经费。在筹集经费时, 应该围绕文化市场的开发进行,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 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3. 转变农民思想, 提高农民素质

要在农村实行科学宣传和教育, 对封建迷信活动进行科学的解释和说明, 转变农民封建陈旧的思想, 提高农民自身的认识水平, 从而使得封建思想不攻自破。同时, 要加强对农民的爱国教育, 坚决抵制反动思想和邪教组织的影响, 净化农村文化环境和氛围。

4. 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

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制度, 将文化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避免出现管理混乱, 职责不明的现象。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 要坚持做到以引导和鼓励为主, 保护经营者合法利益的同时, 清除影响农村文化市场稳定的因素。对于农村文化市场中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 一经发现要从重处理, 绝不手软, 为农民提供健康有序的文化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式。地方各级政府和农村文化管理人员要端正态度, 正确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对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乡镇和农村的建设也越来越快,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 加强对农村文化的建设,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针对当前新的发展形式下,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形式,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魏先超, 陶素云, 杨檬, 曹倩, 蔡珂, 肖化柱.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新疆农垦经济, 2013, (1) :6-8.

[2]朱保安.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 2005, 13 (1) :133-134.

关于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篇8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是我国总人口数量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新农村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受到实际情况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农村人口也比城市人口更加贫困,如何使农村人口尽快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对农村发展进行有效规划,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致富是各级组织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国家安定团结,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新农村扶贫建设的机制创新和规划措施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农村工作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扶贫;创新;措施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成为阻碍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力度,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致富。

二、加强农村扶贫机制的创新

1、创新管理机制

从调研情况看,贫困家庭之间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和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强化政策设计,实施差异性扶持政策。管理机制上,最重要的是要将扶贫决策、资金安排的重心下移,便于熟悉情况的基层政府制定科学的差异化政策。要完善部门之间、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使贫困家庭获得更多倾斜支持。强化减贫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贫困差异选择不同的扶持方式。

2、创新支持机制

政府开发式扶贫的落脚点是要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增收进而脱贫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中,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应该成为政府支持扶贫开发的重要原则。贫困地区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脱离市场盲目决策或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因此,政府要更加注重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在开发式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市场能够自发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重点弥补市场机制存在的不足,包括改善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市场环境以引导投资,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生产中面临的困难等。

3、创新引导机制

坚持开发扶贫的基本方针,要充分重视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决策上,要引导贫困群众根据资源条件,特别是市场需求,自主选择增收产业,政府提供必要的服务、引导,而不是代为决策、运动式地推广。项目实施上,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其最大程度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主要提供指导和帮扶。收益分配上,要支持和引导建立良性、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贫困群众最大程度受益。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扶持政策设计,政府的扶贫开发投入要突出重点,通过瞄准关键环节、解决借贷难题、提供技术支持、改善市场环境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的瓶颈制约。要坚持“扶贫不养懒、重视不包揽”,切实引导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支持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三、做好新农村扶贫建设的有效措施

1、加快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推行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一是加快扶贫产业发展,夯实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基础。二是抓好产业项目开发,培育贫困群众增收的新增长点,发展一个好的入户产业项目,是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要以市场为导向选好产业项目,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三是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的实现路径。不断完善“政府+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等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

2、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大扶贫投入

一是整合资金,向特困村倾斜。充分整合财政扶贫、以工代赈、社会扶贫等方面扶贫资金用于特困村建设。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支持特困村建设。继续加大与部门的联系力度,探索建立对口帮扶长效机制。三是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扶贫项目资金备案制、公告公示制、报账制、审计制、国庫集中管理,加大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考核督办,确保扶贫项目发挥应有的效益。四是建立小额信贷制度,让贫困户有机会获得贷款。五是加大扶贫资金统筹安排力度。根据当地扶贫开发特点,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整合各个归口部门的资金和技术,协调、集中各类扶贫和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确保有限的扶贫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3、有针对性发展城市产业,解决好农民进城就业的问题

坚持产业为重,就业为本,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充分就业。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和“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开发城镇公益性服务岗位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加强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对接,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接纳农民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好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问题。

4、做好乡村旅游,保持乡村特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避免雷同。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保护更应作为贯穿发展乡村旅游始终的重要内容。要看到乡村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有其脆弱性、易变性的特点,一旦变异恢复却很难。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应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保护的再一个重点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乡村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要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搭建产权流转平台,解决好农村资源变资本的问题

农民不是无产者,包括贫困农民,都拥有一定的农村资源,拥有一定的经济权益。目前的情况是农村资源和权属不能有效转化为资本,农民守着资源并未致富。探索开展农村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搭建产权流转平台,将农村资源和权属纳入城市市场化体系,转变为资产和资本。在试点基础上采取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和土地流转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引进社会优质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农民采取土地入股方式成为股东,取得股权收益,并使农民从传统小农种植经济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三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

6、新农村农房建设向城镇集中,解决好农房建设综合效益问题。统筹好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两者是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以及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好农房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将新建农房尽量向城镇集中,便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农房实现对接,低成本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也为农村居民进城入镇务工就业提供便利,也因此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7、大力推进货币化安置,解决好农民进城的资金制约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因大量建设项目落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伴随征地拆迁和农民安置。有条件的要尽量采取货币化安置,使安置工作与城镇商品房市场衔接起来。引导农民通过货币化安置进城入镇居住,完善城镇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和生产经营条件。眉山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实践。全面停止新建安置房,全部调整为货币化安置,加大购房补贴和激励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入镇。

四、结束语

总之,农村扶贫建设是农村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完善扶贫制度,做好扶贫服务,尽快帮助农村人口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

参考文献:

[1]许业富.扶贫开发机制创新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上一篇:大学生演讲比赛演讲稿而今迈步从头越下一篇:重阳节老年代表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