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文章艺术

2024-08-26

李商隐的文章艺术(精选8篇)

李商隐的文章艺术 篇1

李商隐一生的大部分心力因幕僚生涯而倾注在文章创作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或言英国公世积之孙”,他也自称“我系本王孙”。然而,源自皇室的尊贵血统并没有让他的人生仕途一帆风顺。他身怀经世治国的雄心大志,然而仕途不顺,虽早年得到朝廷重臣令狐楚的赏识,“奇其文,使与诸子游”,又“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得王茂元喜爱,成为爱婿。由于令狐楚、王茂元二人各为牛李两党要人,处于二者之间的李商隐虽无心党争却无辜受累,导致其一生都在各个幕府间以幕僚的身份辗转流徙,“名宦不进,坎坷终身”,满腹经纶终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他虽两次入京为官,但秘书省校书郎和太学博士与他在幕府中担任掌书记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以文入仕,以文终仕。他将不得志的苦闷愁情倾泻在所写的文章中,一生写了无数的文章,却大半“火灼墨污,半有堕落”。但他的文章带有他个人的生命痕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他艺术生命的重要成分,值得后人仔细研究。

李商隐的文章大部分是骈文,是他在幕僚生涯中应他人要求或出于自己的需要而创作的;而他的古文只有极少数,但“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所以古文也具有很重的分量。但历代以来的研究者大都重诗而轻文,造成后人只知有“玉溪诗”而不知有“樊南文”的状况。

一、刚劲、独特的散文(古文)

樊南文的主体虽然是骈文,但从李商隐的一生和写作经历来看,他最早是从古文开始写作的,并且成绩很好。在古代文学史教材关于李商隐的讲述中,对他的古文却未曾提起过。这不管对李商隐的文学成就,还是对唐代古文的发展都是一个缺憾。李商隐的古文写作是向他的堂叔父学习的。李商隐自幼丧父,他和弟弟便随其堂叔父学习。他的这位堂叔父自幼通晓五经,擅长散文、古体诗、文字学和书法,对盛行的骈文和近体诗都不感兴趣,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李商隐对这位学识渊博、品行高洁的叔父极为尊敬。且由于韩柳古文运动的影响和骈文在唐代的衰落,除公文以外的日常写作都通行散文。李商隐在这两种情况的影响下,自幼就写得一手好古文。但由于他十六、七岁时转而跟令狐楚学习今体文而中断了古文的写作,对所作古文又缺乏整理,使得原本就为数不多的散文流传下来的就更少,连其成名之作《才论》《圣论》都散佚不见了。流传下来的只有《李长吉小传》《白傅墓志铭》等少数几篇。李商隐的古文虽然数量少,但艺术成就很高。其中为李贺所作的《李长吉小传》可以作为一个代表。在这篇小传中,李商隐对李贺形貌的描述用笔极为简约:细瘦、通眉、长指爪。字虽少,但却抓住了李贺最突出的特点:极瘦,眉毛几乎相连,指爪很长。李贺的形貌随着这三个词而活现在纸上。接着,叙述了李贺随时收集字句作诗,活画出一个诗人的神韵。二者结合使得李贺形神兼备。最后描述了李贺临死后入天庭为官的事情为这位诗人的人生添加了神秘而传奇的色彩,既包含了对李贺的祝愿和安慰,又隐含了对让李贺不得志的现实世界的讽刺。而最后的议论将惋惜和讽刺表达的`更为直接,令人自然地联想到他的诗歌:“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笔锋凝练犀利,语浅而意深。他的另外两篇小品文《齐鲁二生》(《程骧》《刘叉》)描写了一个因知晓家财是不义之财而散尽家产,自力更生的程骧和一个任侠用气最后却折节读书但始终任性高傲的刘叉。故事精练而寓意深刻,体现了李商隐对高洁的品性的赞赏。

对于李商隐的这些古文,章学诚在《李义山文集书后》称:“其文在孙樵,杜牧间;纪事五首、析微二首,颇近元、柳杂喻,小有理致。”他的古文不仅精练峭直,而且思想独特“峭直刚劲,独出机杼,锐不可挡,驳尽世俗定见,直抒胸臆。”如他在《上崔华州书》中的“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耶?盍愚与周公,孔子具身之尔。以是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就大胆地提出为文不拘泥经史圣贤,重在亲身体会的道理。这也是他的文章能流传千古的原因。这种不迷信圣贤,敢针对圣贤提出异议的观点在《让非贤人事》一文中针对孔子的“礼让”提出贤人应该当仁不让而更加明确。

二、华丽而有气势的骈文

骈文是李商隐一生耗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文体,是樊南文的主体。李商隐写作古文是由于其堂叔父的教导和影响,而他走上骈文的写作道路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

得令狐楚赏识和提拔不但是李商隐人生的转折点,更是他开始骈文写作的始因。骈文在唐时虽然由于古文运动的影响处在逐渐的没落中,在日常写作中已不常用,但却始终是晚唐官场唯一通用的公文文体。令狐楚身居高位,擅长今体文的技巧。李商隐因出众的才华被令狐楚赏识而跟随其左右,令狐楚将骈文的写作技巧尽相传授。李商隐非常感激令狐楚的教导,为此在他的诗中写到:“自蒙半夜得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并且自此后在骈文写作上不能自拔,连他的弟弟要他再写古文的劝告都未曾听从。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骈文本身的魅力所致。骈文是一种极为讲究体式、韵律的美文,骈文精巧华美,几乎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另一个原因是李商隐一心想跻身政治,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骈文就成为他入仕的必要方法和手段。但李商隐的仕途并未因善文而像他的恩师令狐楚一样平步青云。因他在受恩于牛党要人令狐楚后,又成为李党的重要成员王茂元的东床快婿和弟子。虽无心于党争,却成为其中的牺牲品。他的一生只能是在各个幕府中辗转做一个文字秘书式的人物。仕途的坎坷,于他自身是一场悲剧,却成全了他的文学创作。这种悲剧式的成全除了表现在诗歌上外,还体现在了他的骈文创作上。

李商隐的骈文从写作的目的和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代人立言的公私文书;另一类是因自己的需要而作。李商隐奉命代人立言所作的文章占骈文的很大一部分。这些文章都是一些表、状、启、牒等公文。对于轻视骈文的人来说,这种充满官场套话的近乎僵化的文章更是没有一点实用意义和价值。但李商隐的这一部分文章既具有实际的用途,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这些公文每一篇都是应一个实际的需要而作:如令狐楚、王茂元等人临死时要李商隐代写的遗表就是向朝廷提出最后的谏议,表达最后的忠心;又如代华、陕二州所作的贺表是为了恭贺会昌改元,大赦天下的喜事而作;再如檄表《为濮阳公与刘稹书》劝诫叛军,宣扬军威……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骈文本身就具有字词句方面的约束,又是代人而作,所以在写作时所受的约束就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很少。但李商隐却能将自己的感情与所代之人的情绪合二为一,以“感同身受”的角度着笔,化呆板为典雅而得体。在这种“别人的文章”中他还能巧妙的用别人的话抒自己的怀。如在前面所提的遗表中,借恭贺之际提出希望朝廷抚恤苍生、举贤任能的建议。一方面是借别人的口发自己对政事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政治才能能得到赏识,有一展才华的机会。这是李商隐有才而不得伸却又不甘埋没时唯一可以做的。对于当时发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代彭阳公遗表》中希望朝廷可以“昔加鸿造,稍霁皇恩”使甘露之变以来被贬戮的人“殁者昭洗云雪,存者濡以雨露”。就是这些极有见地的语言使这些公文有了更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这一类文章在樊南文中最讲究技巧:极工于隶事用典,极讲究对偶音律、辞藻华丽,可以说是标准的骈文样式。这类文书主要是官场文书,表达他的政治观点;另一类为别人所作的私人文书如《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则表达了他对已失势的李德裕的尊敬,毫不畏惧因此而惹怒权贵,体现了他正直高洁的品性。他的这种清高正直,不向权贵献媚邀宠的品格也体现在他向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眷顾的书信中,这种气格使文章的格调提高,冲淡董乃斌所认为的“格卑气弱”之感。

李商隐出于自己的需要而写的骈文包括书信和祭文。这些书信有如前所提到的陈情文如《上令狐相公状》,有表达他文学观点的如《献侍郎巨鹿公启》,有表达夫妻情深,婉谢赠美之情的《上河东公启》。这些文章由于是书信式的格式,所以不如他奉命所作的公文那么讲究用典,显得自然朴实。但仍是以骈文为主,间或加以散文句式,使文章显得更灵活。骈散间杂的句式融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叙述则疏宕有致,说理则精辟无累,抒情则凄婉动人。”骈文在李商隐的手中显得如此的精巧华美,其重要的原因是李商隐高妙的诗歌技巧对文章创作的深刻影响。骈文和诗歌在形式和要求上有一定的共同点:讲究节奏韵律,注重对仗、用典。李商隐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尤其精于律诗、绝句。所以钱钟书先生独到的提出樊南文与玉溪诗消息相通的观点。骈文有诗歌的语言、情韵,如“彭泽无弦,不从繁手;汗阴抱瓮,宁取机心?”就是两句对仗工整的诗歌句子,语言如诗歌语言一样的凝练,节奏明朗。类似的例子在李商隐的骈文中是极为常见且精巧的。他的这种以诗歌的手法写骈文的创作方法使他的骈文具有独特的风格。

祭文虽然在骈文中的数量极少,但它却是骈文中的精华,是李商隐骈文中最为所人称道的。孙梅在《四六丛话》中高度评价道:“魏晋哀章,尤尊潘令;晚唐奠 ,最重樊南,潘情深而文之绮密尤工,李文丽而情之恻怆自见。”可见,李商隐的祭文是以文辞清丽,感情哀凉而浓烈得胜。他的祭文也用典较少,骈散间有,使得抒情叙事更加淋漓尽致。

令狐楚和王茂元都对李商隐有重大的恩情,因此两人的死令李商隐备感哀伤。《奠令狐相公文》和《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便以二人对他的知遇之恩为载体,抒发了他的哀悼之情,深沉而又浓烈。他的祭亲人的文章是感情最丰富的。《祭小侄女寄寄文》一文在他的骈文中可算一个特例:通篇不用一典,全用白描的手法来抒发“倍切他人”的“犹子之谊”。以近乎父亲的口吻回忆小侄女“四年方复本族”却于数月后即死去,当看到仍活着嬉戏玩耍的其他侄子时,怀念的思绪更浓。浓厚的感情使作者将死去的小寄寄仍当做活着看待,因此不由得担心她“朝饥谁抱,暮渴谁怜”,给予她“华彩衣裳,甘香美食”。这种生却不能相见的伤痛更胜过死别之痛,读来令人肝肠寸断。《祭裴氏姊文》则突出体现了他的“樊南穷冻”的遭遇,在对姐姐的祭文中加入了他身世坎坷的经历,使人更能体会到乱世之中相依相偎的亲人失去时那种犹如“断手解体”的痛。

李商隐的三类骈文各有各的特色:奉命代人立言之作以隶事用典为最大特色;私人书信以灵活清丽为特点;祭文则以情为胜,用情动人。他的文章之所以被后人称道,具有一定的价值,除了高超的文学技巧外,还因为这些文章中时时处处都有李商隐的思想、情感、灵魂。如在奉命之作中见缝插针式表达自己的政见,私人信件中所表现的“樊南穷冻”。

李商隐的文章艺术 篇2

李商隐的咏史诗不是为“咏史”而咏史, 他的咏史诗是借古以刺时的政治诗, 是“现实情感的历史投影”。李商隐的咏史诗创作摈弃了前人咏史中一味咏叹史料的创作模式, 而是远祖屈宋, 近承李杜, 将比兴怨刺融于史料之中, 以现实政治内容作为选择史料的参照标准, 使得他的咏史诗首首有寄托, 首首针对现实, 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影子。

一、李商隐在选取历史史料时, 善于选取典型的历史题材来表达深刻的内容

他通过对精心选择的史料的提炼加工, 营造非常富于包容性的情节、场景, 构造一个特殊的情境, 引发人的感悟, 从而寄托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观点。如《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 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 薛王沉醉寿王醒。”诗人通过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宫廷日常生活的场景, 写薛王和寿王宴归后的不同表现。“薛王沉醉寿王醒”一句不仅揭示了寿王心中的复杂感情, 同时也点醒了全篇, 含蓄而又明白无误地揭露了玄宗霸占儿媳的丑行。一“醉”一“醒”的对比, 张力十足, 包蕴深厚, 揭露大胆, 讽刺冷峻。表现手法则委婉含蓄, 藏锋不露。在看似无意的描写中强烈地谴责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行径, 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忧愤之情。又如《齐宫词》:“永寿兵来夜不扃, 金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 犹自风摇九子铃。”题目虽为“齐宫词”, 实际上兼咏齐梁两代, 诗人用笔的重点, 不在齐之亡而在梁台新主的淫乐相继、无视历史教训。诗人借取“九子铃”这一微小之物, 不但讽慨南齐后主荒淫昏聩, 自取灭亡, 而且串联齐梁两代统治者荒淫相继的情景, 深寓无视前代亡国教训必将重蹈覆辙的意旨, 选材典型, 小中见大, 寓意深远。这种典型化的描写极大地增强了咏史诗的讽刺效果。为了加强咏史诗的现实针对性, 李商隐在提炼史实时, 还往往跳出史料的限制, 在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内, 对当时的情景加以合理想象, 合乎生活规律地写出虽不必实有, 却可能有的情景。如《隋宫》“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 合理地推断如果不是江山易主的话, 隋炀帝准会游遍天下。至于尾联两句“地下若逢陈后主, 岂宜重问后庭花”更是用假设之词间接嘲讽隋炀帝不但生前紧趋亡陈后尘, 死后亦当相随后主于地下;不但活着的时候做梦都醉心于《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 就连死后也迷恋声色, 荒淫本性丝毫不改, 对荒淫亡国者的讽刺达到了惊人的深度。诗人不重铺排故实, 罗列史实, 而是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段, 深入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与灵魂, 用虚拟推想之辞, 在史实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 从已然推想未然, 从生前预拟死后, 艺术手法高超卓异。

二、李商隐的咏史诗把史料、议论和抒情进行了圆融的融合, 在咏史中灌注了鲜活的时代气息

咏史诗要表达对历史人事的见解, 借古喻今, 容易向议论的方向倾斜, 甚至会因单纯的议论造成质木无文的毛病。李商隐咏史诗却把议论、讽刺和抒情进行了圆转流美的融合, 使得议论讽刺在充满诗情的咏叹中力透纸背, 发人深省, 表现出比兴唱叹, 情韵深长的特点。且看《富平少侯》:七国三边未到忧, 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弹抛林外, 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 绣檀回枕玉雕锼。当关不报侵晨客, 新得佳人字莫愁。诗假托富平少侯暗讽少帝唐敬宗, 言其憨愚无愁, 只知一味游乐荒淫。结联“当关不报侵晨客, 新得佳人字莫愁”巧妙地关合荒唐天子之“无愁”, 刺其明有“七国三边”之内忧外患而早朝不起, 淫乐无愁, 势必招致更大的祸患。妙在只摆事实, 不加议论, 轻点即止, “少帝”的荒唐无愁和诗人的鄙薄之情即见于言外。又如前引《龙池》后两联一“醉”一“醒”, 寿王复杂的内心痛苦固可意会, 诗人的鄙夷谴责也隐见于言外。丝毫不着议论的写法在李商隐的咏史诗中只是一部分, 在较多的情况下他还是把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将议论立足于巧妙的记叙、委婉的抒情之上, 附丽于形象之中, 并不直接宣泄感情或臧否人物。议论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但又点破而不说尽, 议论也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及人生感慨的重心, 但由于记叙抒情融为一体, 相得益彰, 所谓“议论……而以唱叹出之”。

李商隐咏史诗还善于设问, 以问句抒慨。由于晚唐政治腐败和党派纷争,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 因此他积极对历史进行观照, 试图寻找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 挽救唐王朝日益衰亡的国运。他的咏史诗中的疑问和反诘是对昏聩的统治者的质问和讥讽, 也代表了她一生的迷惘和追求:俱是苍生留不得, 鼎湖何异魏西陵 (《过景陵》) ?乘兴南游不戒严, 九重谁省谏书函 (《隋宫》) ?三百年间同晓梦, 钟山何处有龙盘 (《咏史》) ?地下若逢陈后主, 岂宜重问后庭花 (《隋宫》)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 ?议论以感慨语、问语出之, 增加了摇曳之致、跌宕之姿, 藏锋不露, 平添了耐人涵泳的情韵。似诗人自问, 又似被咏者自问, 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既拓宽了诗的意境, 也使得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为了营造意境, 点染气氛, 李商隐在咏史诗中有意插入一些景物描写。如“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暮鸦” (《隋宫》) ,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马嵬》) 等等皆是。在这些景物描写中, 诗人融入自己的情感, 在咏史中形成一种感慨凄凉而又无可奈何的气氛, 这就使得诗的意象因其本身的特性及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不但增添了咏史诗的审美意蕴, 而且让我们看到了大唐帝国国运衰微、帝祚难扶的衰飒景象和诗人内心深重的忧患意识。

李商隐咏史诗是诗人关注现实政治的产物, 他继承前人特别是杜甫沉郁厚重的风格, 发展李杜“唱叹有情”和“怨刺居多”的特色, 把史事和史论同强烈的现实关注融合在一起, 使他的咏史诗成为关怀现实的政治诗, 为咏史诗的发展和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 李商隐的咏史诗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柳.李商隐评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篇3

关键词:无题;用典;比兴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53-02

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在文学史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两大派特点,以张采田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无题”诗均属“托意”、“寓言”之作。以苏雪林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无题”尽为“爱情、艳遇”篇什。陈贻欣在《李商隐恋爱实际考辨》一文中甚至提出了“无题诗纯写恋情,别无深意”的观点。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无题”诗是否确有寄托。

一、用典的不露痕迹

典故的运用难就难在自然、巧妙、不着痕迹,古文论家们对于用典论述最多的也是这一点,可以说这是对用典的基本要求。诗论家用“水中着盐”来形容这一特点:“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就是说用典应像水中放盐,已有了盐的成分却没有盐的痕迹,水和盐已经融在了一起分不出彼此。

李商隐诗的用典非常讲究自然、巧妙,他的诗语言优美、工整,再加上擅长四六文体,精于属对,使事工稳,常不动声色地把典故嵌入其中,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和诗中的情景融合在一起,用事“能令人事如己出,天然浑成”成为诗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他的无题诗,在这一方面就很有特色。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是比较有格调的爱情诗,和晚唐其他诗人的艳情诗有很大的不同,诗常常表现的是很复杂微妙的情绪,情致缠绵,韵味深长,朦胧而含蓄,因无法名言或确言,而以“无题”标之。

这些诗,不是尽情的宣泄和放纵感情,而是感情内敛,埋没情绪;不是尽可能清晰,明白地把诗人的内心感情表达出来,而诗用曲折的笔法,华美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侧重的是男女主人公的种种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和相互之间等待的无奈,相思的痛苦及对爱情的执着,深情。

无题诗诗境的创造,很多时候就是借助于典故的运用,比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诗因文学极富文采,非常优美,自然而被广为传诵它的寄意若有若无,引起后人的争议,有主寄托说,有主爱情说,刘学锴,余恕诚的观点“不谓其必有寄托,而言其情之可以相通”更为合理。

这首诗作为一首向上陈情的诗实在诗不合适宜。但作为一首爱情诗,却是一首刻骨铭心的爱情。它的缠绵,真挚,深情,感动感地,有很强烈的震撼力,诗一首苦恋的歌,大有天荒地老,死而后已的执着。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常人每能体验却苦于无法表达,所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整首诗的语言明白晓畅,近似白描,诗李商隐诗中不多的能让普通人一看就懂的诗,给这首诗增添诗意和典雅的是最后一联用了两个典:“蓬山”和“青鸟”。

一般说来,用典如果生硬,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使连贯流畅的画面或意象中断,就造成“隔”。李商隐这首诗的典不仅用的不隔,而且和诗情诗意结合的天衣无缝,不着痕迹,甚至因用典增添了典雅和诗意,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能够“秘响旁通”,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句诗就是一个画面,一首诗就是一组画面,它们在读者的脑海中呈现和流动,诗中有画的妙境就产生了。用典不仅无碍于诗意的传达,由此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李商隐诗一个喜欢用典的诗人,相传李商隐作诗文,“多简约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李商隐有少量诗歌的确因为太多的典故使得诗歌过于晦涩,令人无法理解,但是从总体而言,他的大部分诗却正因为其创造性的用典使得诗歌显得更有意味,更含蓄,更典雅从而形成了自己含蓄,婉约的独特的风格。

李商隐诗用典的特点诗化实为虚。他的诗淡化了甚至搬开了典故原有的内容和情节,典故本来的意义并不是作者想在诗中表达的意义,只是采用典故的内容和情节所带来的气氛,情趣和意味,以及所具有的情调和韵致,目的是渲染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境。

有些作者在谈到李商隐诗这一特点时,常提到诗和典故在情感上的类同性:“后世诗人在相似的时空环境人生际遇中,体验到同样的情感震动时,由于类比联想的作用,自然会使这类典故,以表现这种异代美感共鸣,这是一种意境和美感再现的典故。”这种感受也许诗古往今来的人们在人生中都会体验到的,古人体验到了,留下了故事,凝聚为典故,今人体验到了,想到了典故,这是古今人心灵的共鸣,于是典故便被用在诗中。”

典故诗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用典能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使难以明言的情意得以顺畅的表达。对于李商隐诗的用典,不仅用的非常好而且用的非常巧,它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相当含蓄地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创造了朦胧深邃的意境,也由此形成了他的诗歌特色和风格。

二、比兴的有所寄托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认为“比”是“切类似指事”,“写物以附意”,也就是比方的意思,而“兴”则是“依微以拟文”,“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即以小见大,含有联想的意思。他还指出:“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就是说“比”是由于作者内心激愤,以明显的比喻写出了斥责的诗句,显而易见。“兴”是“婉而成章”,是作者想要书法某种感情却以委婉的譬喻来寄托讽谏的心情,寓意深远。

李商隐继承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于全篇。

无题诗诗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也是他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最大的贡献之一。屈原开创香草美人手法,在《九歌》、《招魂》中多次运用此手法。李商隐将这一手法继承并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的笔端绘画了许多美女形象并以之自况。

例如《八岁偷照镜》: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血弹筝,银甲不曾脚。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这首诗借写一个聪慧的少女,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华和美丽日渐显露,但由于束缚于环境及人,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作者这里用少女以自况,慨叹自己自持才华,却仕途不达。表达了李商隐渴求功名的愿望及对自己政治命运的担忧。又如“何处哀筝随急管”中通过贫家少女和富家少女在感情上的不同遭遇,暗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失意的苦闷。其中“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写出贫家少女不能出嫁,度日如年的感觉。这里的“东家老女”显然诗李商隐的化身。借这一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官场处处受排挤,但有无可奈何的黯然伤感的情绪。由于心情郁闷,境况不顺,我们便可以看出诗人的心境也与“东家老女”一样度日如年。

再如“照梁初有情”些一个少女在爱情生活上失败,即“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些少女通过锦书频频的传达情意,最终未果而愁上眉梢来寄托自己在政治生活上不懈追求却屡遭失败,愁苦之情便灌注于诗中。

诗中的“芙蓉作裙衩”句以荷花清丽脱俗来表现美人的精妙姿容,而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如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写其性情活拨,姿容美丽,情操高洁。而李商隐对这一传统手法的充分继承。李商隐对香草美人手法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如《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这首“无题”诗,如果从叙事的角度看,有点让人找不到头绪,如果从心象看,则“云浆”句诗追求未遂,“如何”二句是所追求的对象在心境上渺远难即的感受。不仅能够意会,而且进一步诱发起读者某些类似的心象引起更多的回味。

李商隐的“无题”诗并不是单纯的在写诗,而是在诗中有所寄托,有所隐喻,把自己的仕途生活中的不如意全部都倾注在诗中,他的“无题”诗读起来给人感觉是无奈,愁苦。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唐代独具特色。李商隐的成就绝不是横空出世,无所依傍的,而李商隐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创新和开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无题”诗。

参考文献

[1]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

[2]苏雪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

[3]文史.第六期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4]薛雪.一瓢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魏庆之.诗人玉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黄鉴,杨文公谈菀,阮阅.诗话总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8]梁佛根.义山诗的用典心里动因于中国传统诗歌用典的文化内因浅探[J].河北师专学报,1994.

[9]文选:蜀都赋,引住蜀记.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篇4

教师教育学院 07小教中文1班 柯听挺 8号

摘 要 李商隐的诗在晚唐诗坛上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的爱情诗尤其为人所称道。这类爱情诗,将爱情的缠绵、相思的苦痛和失恋的悲伤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的爱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结构上有曲折深婉的特点;二是对六朝诗风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三是大量使用典故进行叙事、抒情、寄慨。总体来说,他的爱情诗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情思婉转,寄意深微,诗意隽永,耐人吟诵。关键词 李商隐 爱情诗 艺术特点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李商隐现存诗六百余首,大体可分为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和无题诗四类。在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是爱情诗,如《为有》、《日射》、《一片》、《昨日》以及《碧城》三首等。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些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总体看来,李商隐的爱情诗深远细致,能把恋爱中的细微复杂的感情精确的表现出来,同时诗歌的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对李商隐爱情诗进行赏析得出它们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在结构上有曲折深婉、回环往复的特点。他的诗比起盛、中唐诗人来结构要收敛细密。盛、中唐诗的结构是平行或递进式的,一层一个视镜,一层一个意蕴,境界开阔舒展,如高山远眺,而李商隐的诗却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无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二句点出别离之苦,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烘托愁绪,三四句写相思不断,又以春蚕丝尽蜡炬泪干写心情的灰暗失望和纠缠固结,五六句再写相思之苦,以镜中白发、夜月寒光来映衬两地别愁的萧瑟,七八句再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希望,却又以蓬山暗喻人神阻隔,终于只能通音信而不能见面,增添了一层愁苦,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而《促漏》一诗:“促漏遥钟动静阁,报章重叠杳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全诗从静夜钟漏声写起,在朦胧中将读者牵入一个幽渺隐秘而宁静的世界,这里闪烁着秾艳而凄凉的色泽和气息,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而后点出一场幽会已经过去,归去之人却仍在月下徘徊难眠,来日悠悠,更不知这样的云雨幻梦在何处重现。最后画面转为明亮,写南堂中蒲草结,鸳鸯游,水波荡漾,更令人触目伤心。诗歌一层又一层地渲染,首尾回应,烘托出寂寞和孤单之情。

另外可以感受到李诗结构曲折深婉较为典型的如《春雨》诗:“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睕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中呈露的是一种幽渺迷忽的相思之情。头一二句描写作者为思情所困,和衣独卧,寂寥惆怅。三四句则由人去楼空、隔雨相望的冷寂,一下进到求访所思却无获而归的失落。五六句跳至对所思对象悲情触发的设想,再折回到自己梦境依稀的慨叹。七八句又闪现由彼此遥隔而书札难通引发的哀愁。整首诗结构起伏曲折,心象层层叠出,跌宕而纠结的思绪映照出诗人流动不定而又深邃飘渺的内心,这既使得诗境在种种心绪错结中更显幽微恍惚,又构筑起一种具有浓重感伤意味的情绪氛围。这种利用视觉变化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结构,在七绝《夜雨寄北》中也同样使用得非常巧妙:“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句诗先在实境中想象虚境中的虚境,像电影蒙太奇一样重叠,回环往复中有发展变化,极富风调美,表现了诗人对妻子深长的感情。

他的结构通常不是全景式的扫描,也不是几种相关意象的平面缀联,而常常是以一些似乎不相干的精巧象征从多个方面叠合起来,构成多棱面的、意蕴复杂的境界。这样的诗气势缩小了,内涵却扩大了,它要求读者投入更积极的参与、更多的联想。

第二,李商隐诗歌对六朝诗风有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等。从文学渊源来说,在最能代表李商隐风格的那些诗中,不难看出他吸收了六朝骈文清丽精巧、秾丽绵密的特点,杜甫近体诗音律严整的成就,韩愈、李贺等人炼字着色瑰奇新颖的长处;但由于自身情感基调与审美情趣的原因,也出于大诗人对艺术独创性的追求,他把前人的这些特点融汇造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擅长用精美华丽的语言,构成朦胧幽深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

李商隐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是执着的,他心中因此而深藏了痛苦,这种痛苦经过千回百转地咀嚼,写成诗歌,便已融入了诗的意象之中,因而显得深远悠长,感人至深,有一种缠绕回荡的韵味,诗的意象具有非常强的象征内蕴。他学得《离骚》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比兴手法,将难以明言的事实隐藏起来,而将其悲愤、感慨通过典型物象和不同色泽音调共同构成的意象、氛围、境界显示出来。在李商隐的诗中,意象、意境都是非常独特的。首先,我们看到李商隐非常善于捕捉富于情感表现力的意象。李商隐使用包括典故在内的各种意象时,都经过精心的选择。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秾丽或神秘诡谲、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诸如“云母屏风”、“金翡翠”、“绣芙蓉”、“舞鸾镜匣”、“红烛残花”、“凤尾香罗”等等,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大都蕴含有一定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比如《锦瑟》诗中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所构成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画面,人们感受到的只是揉杂在一起的惆怅、感伤、失意等丰厚的意蕴和错综纠结于其间的寂寞的情思,只能总体上欣赏,而不能作具体的剖析。这种托意空灵兴寄深微的境界,正是无题诗别具一格的风味所在。此外,感觉凄凉而逗引愁思的月、露、细雨、夕阳等景物也是他所喜欢写的。

李商隐爱情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有着朦胧的意境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文本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无题诗意旨的含蓄朦胧,同时为解读作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最突出的是《锦瑟》。从诗的首尾两联中,可以依稀体味出作者是在追思年华,为那美丽、凄凉的往事而无限感伤。而整首诗的意境显然给人以飘忽幽邃之感。另一方面是他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诗中所用那个形象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但诗中有理性的结构和通顺的句法,以理性的结构组织非理性的形象。如《无题二首》其一:“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首联明写昨夜,颔联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尾联则再回到自身。结构安排上虽有“理”可循,但意象究竟不能实指,主题呈现多义。《无题四首》其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或可视为写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凄伤悲苦,但其中也寄寓着坐着自己爱情的失落与身世的坎坷之感。颔联赋而含比,明写室内外环境景物,暗寓估计境况中时时牵引的情思,由于综合运用隐喻、谐音等手法,务求深隐,读来不免费解,有着朦胧的意境美。

李商隐爱情诗写得朦胧迷幻,构成了一种显著的特征。这里面有些具体原因,譬如他的特殊经历造成了压抑的心理,他的某些秘密恋爱不可明言等等。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诗歌终究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一定的艺术特色总是和诗人的有意追求分不开的。李商隐那些朦胧诗篇,虽然不大容易读“懂”,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那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艺术生命。李商隐通常不是直接抒发单纯明了的喜怒哀乐之类的情感,他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多方面的,流动不定的,有时连自己也难于捕捉,更不易明白地转达,因而只能用象征手段作印象式的表现,由此造成意境的朦胧。但是,诗人也不是没有控制晦涩的程度,他还是作了必不可少的点明,像《锦瑟》诗,虽然无法知道它所表达的伤感是由何而起,但“一弦一柱思华年”,却让人们了解其范围是在对过去美好年华的追忆。所以,这一类诗要作详尽的解析简直不可能,但它的情绪却是可以感受的。总之,李商隐爱情诗的创作证明了诗歌并不一定需要表述明白的事实,而可以以朦胧的形态表现复杂变幻的内心情绪,这是一大贡献。

李商隐爱情诗还继承六朝诗风的设采繁艳,词皆缛丽。他的爱情诗大都词采缛丽,所谓“艳情尤丽”(许学夷《诗源辨体》)或谓“义山诗寓意俱远,以丽句影出”(王夫之《唐诗评选》)。像众多《无题》诗和虽然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用语绮密,色泽艳丽。要指出的是,词虽缛丽,却无板重之嫌,原因是绚中有素,搭配得好。难得的是,诗中语词的绮丽总与意象的五光十色、情味的含糊、境界的朦胧同生同存,故读者读诗,未明其义,即被它所深含的难言之美所吸引。这在李商隐的众多无题诗中皆有如此审美效应。由于李商隐惯于使用史事、神话创造朦胧境界抒情达意,故所用语言多与史事、传说有关,如瑶台、碧城、凤巢、蓬莱、玉殿、琼树、兰丛、金莲、灵府、素娥、婵娟等,就显得高华典雅。

总的来说,李商隐的爱情诗无论是直观方式的心灵折射,还是朦胧形态的情绪传递,它们都或明或晦地摹刻着作者特定的心理情状,这种心灵的体验在更多时候贯穿着痛苦人生形成的忧伤的情结。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感伤的心灵化与情绪化的风格,使得李商隐的诗更显出其情感的魅力。

第三,李商隐的爱情诗大多大量地使用典故叙事、抒情、寄慨。他不仅熟悉典故,而且精于用典。他在诗中大量用典,多用典故既有历史事实,也有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而且他用典往往讲典故置于叙事、议论之中,或者说是借用典故叙事、议论,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忌讳,能比较充分地言志抒情,话又说得婉曲含蓄。在典故的运用上,李商隐继承了屈原以来的“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委婉含蓄,言近旨远,“寄托深而措辞婉”。这固然造成了他的诗歌隐晦难懂,但是也因此形成了李诗“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而酌不竭”的独具一格。

李商隐脍炙人口的诗作《锦瑟》里的使用的典故更是令人赞叹不已。此诗中间四句用典,朦胧的意味更浓。但又使人深深感受到往昔的事和人如像“晓梦”似地迷离短暂,“蝴蝶”似地优美翩跹;“春心”那样热烈眷恋,“望帝”那样忧伤痛苦;清纯凄凉犹如海上明月、月下泪珠;最后却又如玉上青烟,冉冉消融在暖日之中。这都使人有回肠荡气之感。李商隐对典故的创造性运用与结构布置的特殊性形成了这种朦胧美。就用典而言,李商隐不但在诗中融入大量的典故,而且常常对它们赋予心得解释,甚至增如其原来所没有的内容,并将相互没有关系的典故根据自己的需要置于一体,从而传达一种内心的感受。再引《锦瑟》一诗中的四个典故为例,“庄生”句用了《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见自身化蝶之典,但《庄子》原意是在说明“梦”与“觉”(梦中的景象与醒后的景象)并无截然的界限,且根本没有说那是黎明时分所做的梦,李商隐却舍弃“梦”与“觉”难分的原意,从而突出了梦境之美,并称它为“晓梦”,进一步强调其短暂、恍惚,同时改“化”为“迷”,使其内涵更为扩大。“望帝”句用的是《华阳国志》中周末蜀国君主杜宇死后魂化为杜鹃鸟、暮春悲啼而至于口中出血的典故,但据原典,只能说望帝将自己的心事寄托于暮春啼血的杜鹃,这心事本非“春心”,经诗人如此一改,遂变凄厉为缠绵。“沧海”句用的是《博物志》中海里鲛人哭泣时泪流成珠的典故,但原典并未言及月亮,诗人增入“月明”,使大海与珍珠都蒙上一层柔和的清辉,又将鲛人泪改化为珍珠上有泪痕,更有凄凉的意味。“蓝田”句所用典故不知其出处,中唐诗人戴叔伦曾将“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比喻“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诗景,但从以上三句来看,诗人所追忆的往事必甚热情而凄艳,并非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所以,运用此典当是说梦中的蝴蝶终于如玉上青烟般地消失。总之,这四个典故都是诗人创造性地运用,以此传递心灵特定的感受。其用典的意思难以具体而明确地落实,具有模糊性;典故之间本没有牵连,各自独立,但出现在他诗中,也许已有某种内在联系,却未明言,因而可以引发读者种种联想,使全诗蒙上一层朦胧幽晦的色彩。但它们在整体上所传递出的一种迷茫、失落与忧伤的情味,同诗歌首尾两联惘然自失的悲慨交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尽管朦胧仍能使人体味到的人生惆怅感。

还有我们不难看出,李商隐用典时多能沿用典故的本来含义,但出于表达感受的需要,也会活用典,或翻出新意。因为李商隐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所以他对事物的矛盾和复杂性有充分的感受,结合他的体验和认识,常常把典故生发演变成与原故事相悖的势态,由正到反,正反对照,把人思想活动的角度和空间大大扩展了。举《嫦娥》为例,诗作虽咏嫦娥之事,却一反乞求长生不老的传统写法,极写她成仙之后“高处不胜寒”的凄冷情境,借嫦娥对女冠的寂寞孤独寄予思念与同情。这里明显有心境孤寂的诗人的影子,清高伴随着孤独,对此,诗人既自赏,亦自伤,可以视为他对自己处境的心灵独白。由此可见李商隐活用典故的高妙之处。

李商隐天赋极高,又敏感多情,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作中所流露的又多为要眇蕴藉之情。但是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爱情诗。因而他爱情诗的艺术特点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学锴·李商隐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2]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湖南:岳麓书社,2008年3月 [3]宋宁娜·李商隐其人其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年12月 [4]邓丹·李商隐诗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4月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篇5

摘要: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传诵的,他的爱情诗感情真挚,格调高尚,意境凄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扑朔迷离,情意绵绵,富有朦胧美和纯情之美,凄艳之美;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善于用典,以深化诗歌的主题。总之,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登上了爱情诗的顶峰。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朦胧之美、凄艳之美、纯情之美 多用比兴、象征手法 善于用典。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筠、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馨别具的奇葩。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他以全新的热情,极度的关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去探索、体味,去认识、感受,把男女之情作为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的重要题材。他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爱情诗(包括有寄托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仅从数量上看,他就是我国第一个大量爱情诗的诗人。 当然创作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判定作品好坏的标准,真正使他登上爱情诗领域顶峰的,应当是他爱情诗那独特的艺术个性。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以

下几方面:

(二)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一、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辞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主题的多义性上。从他的作品的题目上就可以感觉到这种独有的魅力。他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其实均属无题之作。如《锦瑟》、《嫦娥》、《柳》、《昨夜》等诗篇。李商隐有意识地以此为一些意境朦胧、内涵深远的爱情诗作命名。用“无题”的方式来摆脱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觉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如《锦瑟》,历来是被诗评家称为最难解的诗迷,作品虽题目为《锦瑟》,但仅以诗中首二字为题,实际等同“无题”。诗的额、颈两联创造了四个优美的意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庄生晓梦迷蝴蝶”,当回想青年时代的壮志雄心,但又无法伸展,故曰“迷”。“望帝春心托杜鹃”,当为壮志难酬,致一片雄心,惟有付之吟咏,有如望帝之化为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与“蓝田日暖玉生烟”,则以珠玉自喻。珠有与月盈虚的传说,今沧海月明而珠不能自盈,是以有泪;玉韫山中,终不为人所采,则蓝田日暖,亦徒见宝玉生烟罢了。这四句可以说,如实地概括了诗人的一生,似乎都蕴涵着诗人的一种愁苦、孤寂的情愫和希望破灭的凄怆。但诗的最后二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提携全篇,对以上所用的典故加以总结,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感触。这首诗是以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通过含蓄、暗示来表达诗人的人生哲理,展示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诗是写于李商隐在世的最后一年,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是诗人五十年的经验总结。所以历代诗评家结合他的身世,得出如此多的考证。

《圣女祠》之二,是描写诗人与女道士恋爱的一首作品,几乎句句都有典故。“三里雾”、“五铢衣”、“刘式威”、“衩头燕”,通过层层隐喻,描写了女道士的居所和服饰,透露出作者与她的恋爱关系。于其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这段恋情既留恋不已又极力掩饰的矛盾心里,从而体味到其中的暧昧情趣。这首诗也通过各种典故的运用,为作品增添了扑朔迷离之美。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中“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采用了宋玉《高堂赋》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和南朝《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的旧语,既增添了作品的神秘色彩,又传递了女子的凄苦孤独、寂寞冷清之感,诗的感情基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还有像“刘郎只恨蓬山远”,“蓬山此去无多路”,都表现出对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哀怨情绪。总观李商隐诗的用典方式,他屏弃了简单的词语替代,而更注意词汇的内涵和张力;更多的运用有强烈情感的故事,使内容更具感染力。有些诗使用了重叠渲染的典故,营造出一种整体的氛围与意境。因此,李商隐诗中的典故能幻化出一种奇妙、朦胧、艳丽的色彩,传达极为浓烈的感情。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表达了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念。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字迹,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锈芙蓉。”描写烛光半笼于翡翠与金丝的烛惟之中,光焰黯淡而柔和;由麝香熏过的芙蓉帐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给华丽的景物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具有一种虚幻的审美效应。由此烘托出两地相思者的孤寂与凄凉的心绪,使作品中的意境更加浓郁,主题表现得更加深切。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中首联两句的不同诠释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怀恋思绪。“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既可以说成是男主人公遥想所爱女子深夜赶缝罗帐情景,通过这一情景来深化相思之意。也可以设想成女子回忆往昔的情景,而叹息此时此地的落寞之感。由此,我们既可以将尾联“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理解为男主人公在相会地点徘徊良久,苦苦地等待“断无消息”的情人。也可看成是痴情女子期盼所爱之人快快跨上斑骓马,借着西南好风来与她相见。

这首诗正如钱谦益所说:“义山《无题》诸作,春女读之而哀,秋士读之而悲。”李商隐的这些“无题诗”仿佛是一个个有着不同情节,不同人物的爱情故事,在体味了爱情的甘苦的同时也深深地理解了作者在感情上的遭遇。在骈俪文体盛行的晚唐,李商隐喜欢在诗文中使用众多的典故,使诗歌的内涵曲折幽深、富于情趣,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扑朔迷离之美。

二、李商隐善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的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艳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李商隐的诗不太注意意象的外部联系,善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的诗境,同时又善用美丽的辞藻与事典,给人造成镶金嵌玉的感觉。再加上爱情与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相联系,成为表感凄艳之美。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抒写对昨夜一夕相对,造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那种灵犀一点的心心相印,该是多么珍贵。诗颈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形成相互映照,在心虽相通而身不能接的苦闷中,突出了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籍。“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描写了两个场景,一个繁华一个冷清。可想诗人在灯红酒绿的晚宴上,也许是因为羞怯只能与所爱之人相视传情,也许是因为与所爱之人欢娱良宵而当夜深人静之时又感到惆怅。总之,应官鼓声,一夜风流随风而逝。坐在马上心绪迷乱,失魂落魄,像风中蓬草一样投入一天庸常琐事中去。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同时又在爱情描写中渗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理想的执著追求相沟通。

《无题》(飒飒东风细语来)描写的是一位贵族少女失恋的苦衷,表现了她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其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体现了这位少女的春心荡漾,情焰热烈,却又相思无望,终归无心。这两句诗虽然是女主人公自劝不再相思,却使人愈加感到她相思的痛苦。透出了爱情萦绕坚牢,难以抑止泯灭。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再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抒发一位痴情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情愫不通,故而望之切而怨之深,表达了爱情追求中希望与失望的交织。还有《日高》抒写的是诗人对一位水晶帘中眠梦的女子的强烈渴望与无望的相思之情。诗人并没有采用写实的手法来铺张叙述,而是用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热烈的渴望,执著的追求和无望的相思。用“粉蛾”来象征满怀春心的主人公的追求,再在诗句中加入“屏风”,象征着阻隔,用“粉蛾帖死屏风”象征着一种执著而无望的追求。李商隐的这类爱情诗悲剧色彩浓厚,爱情虽间阻但又不作绝望之辞,大都写失意的爱情,感情强烈,刻骨铭心,所以愈加显得凄美。 再如《无题》(相见难时别亦难)这首诗,这是一首熔铸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和缠绵灼热的执著追求的爱情诗。其中额联句“相见难时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从自身着笔,运用比兴手法表达别后缠绵执著的思念和至死不渝的忠贞。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采用“春蚕”,“蜡炬”比喻,象征加上“丝”、“泪”二字一语双关,促使这种真挚深沉的感情表白,至死方休的爱情誓言显得热烈而又委婉,含蓄而又鲜明。而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对方着笔,设想对方无刻不沉浸在相思痛苦之中。晓妆揽镜,但愁青春消逝,凉夜吟诗,当感月光之清寒。“青鸟殷勤为探看”着重写“诗从对面飞来”于细致入微的体贴中,更见爱情的深挚与专一。

这首诗最广为传诵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正是相爱着的男女对爱情的表白吗?诗篇所表现的相思苦痛,浓郁的悲剧气氛延绵不绝,更体现出诗篇的凄美。正如赵臣瑗所语“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三、从诗人的高尚情操中体现出纯情之美

李商隐的爱情诗虽显得朦胧和凄美,但从诗篇的内涵和意境来说,更能体现诗人的高尚情操,从而也体现诗人对爱情的真挚和纯情、对理想的追求和纯情、对人生的感悟和纯情。

《锦瑟》虽是被历代诗评家称为最难解的诗迷,朦胧的意境中透出诗篇的凄美,但同样也透出了诗人的纯情。这首爱情诗突出的是精神美,很少有庸俗琐屑的描头绘足。在《锦瑟》中,不仅对“事”的叙述甚少,其实连“情”的痕迹也不明显,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熔铸成一个个哀怨动人、幽怨凄美的意象,在读者中引发丰富的联想。诗人以锦瑟贯穿整个诗篇的同时,还安排了蝴蝶、杜鹃、沧海泪珠、蓝田烟玉四个侧面,作为锦瑟乐声的映衬。蝴蝶迷梦来表示乐声的飘忽,也象征唐王朝形势的激变。杜鹃悲苦来表示乐声凄厉,也象征诗人对唐王朝失国的悲愤。沧海明珠来表示乐声凄清,也象征诗人的怀才不遇之痛。蓝田烟玉来表示乐声平迸发,象征诗人不甘屈抑之情。在这些表面不相联属的审美意象之中,其间可能包含年华消逝的感怆,理想幻灭的悲哀,国运沧替的忧愤,爱情生活的隐痛,以及漫长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遗恨。诗人寄情锦瑟,使诗篇的意境和色彩更富于情境和色泽的变化。表现出诗人晚年坚贞自葆的高尚亮节和意蕴深微的晶莹肌理。哀怨、华采的锦瑟作为诗人生平回顾的象征,一弦一柱,无往而不引起华年的追想,从而余味无穷,富于含蓄地渲染出一种迷茫的情调。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这首诗的意境虽显得较为凄美,但同样体现出了诗人的纯情。这首诗描绘出诗人在青年时期就有过创伤的爱情悲剧,他与一位年轻姑娘相爱却不能相守的不幸结局,诗人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与女冠的相恋,,忧畏重重,无果而终,这种遇合两难的爱情使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苦与哀伤,爱情的`欢乐与痛苦,艰辛与珍贵,不幸与崇高,失意与酸楚,在李商隐的爱情诗里表现得缠绵悱恻,哀怨动人。体现出诗人年轻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也使得我们对他们真挚的爱情充满了很多的同情和向往。

李商隐爱情诗的魅力就在于他把爱情表现得那样无望,但又不是那种伤情至深的绝望,是整个诗都充满了感伤色彩,也容易唤起读者的伤感情绪,让读者在艳丽、委婉的词语中去触摸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

还有《柳枝五首》同样是一个悲情的记录,描写一个大胆奔放追求自由的女子在世俗的眼里是那样的不合礼数,平常不会梳妆打扮,只喜欢调琴理弦,吹萧弄管,奏出一些像天风海涛一样气势雄浑的歌曲,弹出一些幽怨欲绝的音乐,直到听到诗人的《烟台》诗,才懂得真正需要的情感,在与诗人真心相爱构建一个理想浪漫的感情世界时,不幸的是这柳枝姑娘被东诸侯娶走,使得两个渴望结合的年轻人却只落得各自分散的结局,但两位年轻人对爱情的执著却抗拒不了礼数的重压,爱情在诗人的心中成了飘渺的海市声蜃楼,外在的现实虽阻隔,却使内心的渴望愈加浓烈。细鱼轻雷吹打不散未展的愁怀,如面的芙蓉极易令人怀想起两情相悦时缱绻风流。他们对爱情的执著与勇敢永远为人们所赞赏。诗情外在的凄恻、绝望与内在眷恋的涌动灼热构筑了爱情的浩荡与波涛,美好愿望的难以实现,失意的爱情如流水,永存着诗人的悲情。

再如《嫦娥》一诗,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说法不一,因李商隐一生有过许多高远的追求,但结果是流落不偶,处于孤独寂寞的境地。李商隐他曾学过道,也熟悉女道士修仙的寂寞生活,大约正是基于这些感受和见闻,他设想嫦娥偷吃了灵药感觉到天上的孤寂而后悔。但也有一般释者纷纷猜测,李商隐喜欢那种高远清寂之境和永恒的寂寞感,从而借“嫦娥”这首诗来体现诗人的近似心理和内心体验。通过种种猜测和揣摩,有人认为李商隐是借“嫦娥”来歌咏意中人,也有人认为是诗人直接歌咏自己的孤寂处境,还有人认为诗人是借“嫦娥”而另有寄托。诗的多义性与诗的朦胧意象给人一种独有的精神意境,这首诗只有通过读者自己静下心来好好的去体会,好好的去感受,才能感受到诗人那种高尚的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丰富的情感表现得近乎完美,可以说是李商隐开创了爱情诗的先河。他以独特的思想意境来体现爱情诗的朦胧之美和凄艳之美,同时也体现诗人对爱情的执著与纯情,使整个爱情诗章都流露着丰富的思想情蕴,也为后世对爱情诗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四、多用比兴、象征手法等表现方法生动形象而又含蓄隐晦地表达情感

比兴、象征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能够起到生动形象而又含蓄隐晦地表达主题的作用。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运用大量的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譬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痴情苦意和对爱人无限的相思之情,春蚕吐丝结茧,昼夜不止,直到生命的休止。而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用自己的烛泪化作了光明。这是何等生动形象的比喻!令人读后思绪萦绕,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丝”字象征着诗人的刻骨相思之情。“泪”字则生动贴切地写出了诗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情境。李商隐还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比兴中兼用象征。例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彩凤比翼双飞,象征着美满的爱情,这里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喻爱情的阻隔,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近的双方心灵的相通,这正是诗人独特的风格和巧妙的构思。犀牛的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更增添了神话色彩。诗人正是从这一点展开想象,赋予它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这样一个极新奇而贴切的比喻。这种联想,带有更多的象征色彩。﹝8﹞因此,李商隐的爱情诗,即使读者不能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也会被诗中生动形象的情景所打动。

五、善用典故,神来之笔大大丰富了诗作的思想内容深化了主题。

李商隐的爱情诗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而且往往能用得恰到好处,有如神来之笔。凡经史子集、神话传说等,在他的诗中一经使用,便赋予新的内涵,大大丰富了诗作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如《中元作》一诗,通篇用道家道教之典,把诗人与女冠的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如《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一诗中,熟练地运用了《真诰》、《裴航》中人神相恋的典故,使诗的意象主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更是连用了几个典故。开头一句“飒飒东风细雨来”采用了“梦雨”的典故。这里,既隐隐传出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阴冷凄清的色调,同时烘托出女主人公正在萌发跃动的春心和难以表述的忧郁苦闷的心情。“芙蓉塘外有春雷”一句则运用了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典故。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构成了李商隐爱情诗深邃悠远的艺术意境,以及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朦胧美和含蓄美。“贾氏窥帘韩掾少”一句则用了晋朝贾充的女儿与韩寿的爱情故事。据《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宓妃留枕魏王才”则用了魏时甄后与曹植的爱情典故。﹝9﹞诗人通过运用大量典故,既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又深化了诗歌主题。

综上所述,李商隐凭他深厚的诗歌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写出了大量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真挚、情调缠绵、风格独特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鉴赏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唐代诗歌中的奇葩,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这些爱情诗非常值得我们广大诗歌爱好者、学习者和研究者反复咀嚼琢磨,学习借鉴,从中汲取有用的诗歌养分。

参考文献:

﹝1﹞吴调公 :《李商隐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1982年2月第1版 ,第97页第四章《李商隐的爱情诗》;

﹝2﹞刘开扬 :《唐诗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79年9月第1版,第289页《论李商隐的爱情诗》;

﹝3﹞刘开扬 :《唐诗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79年9月第1版,第291页; ﹝4﹞刘开扬 :《唐诗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79年9月第1版,第293页; ﹝5﹞汤高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第1版,第1189页王思宇对《宫辞》的注释;

﹝6﹞汤高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第1版,第1126页周汝昌对《锦瑟》的注释;

﹝7﹞汤高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第1版,第1174页周汝昌对《无题》的注释;

﹝8﹞汤高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第1版,第1159页刘学锴对《无题二首(其一)》的注释;

﹝9﹞汤高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第1版,第1162页刘学锴对《无题四首(其二)》的注释 ,部分内容参考和改写自刘学锴的《论李商隐诗》。

(10)《李商隐诗译注》邓中龙著,岳麓书社。

(11)《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著1988年12月中华书局。

(12)《论李商隐诗》刘学锴。

关于艺术生励志的文章 篇6

我是属于那种特别淘的孩子,或许从生下来以后我就没有那种安静细胞,但我也不是属于那种有多动症的孩子,我就算是夹杂在中间的一类吧!我记得小时候那会我特别喜欢到处乱跑,我从来不会害怕有什么坏人把我抓了去。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坏人,这也只是那个时候单纯的一些想法。

我学习不好,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很认真的思考了三个小时,大概总结出三点:、

1,家族的遗传问题,要不怎么说,学习不好不能怨桌子,的却是不能怨桌子啊!得怨祖上不显灵,你怨什么桌子!因为我们家祖上从来没出过什么文学家,状元,秀才更是天方夜谭,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每次这么一想,我就会心安理得的接受我学习不好的现状,不是我不行,是祖上没给打好基础,你说古今中外,哪个大学问家,大作家,不是有良好的家世,显贵的出身,当然这都是幼年时期一些比较不着调的想法。

去年清明的时候给我爷爷上坟,我简单的看了一下坟的四周,三面环山一面出口,好地方啊,存的住雨,兜得住风,风水地啊!于是我就对我妈说“看来我爷爷这位置选的不错,祖上积德,看来我儿子要成大气候啊!”

我妈斜视我一眼,带着满脸的疑惑“还好位置,这万一要是一把火过来,跑都没地方跑,还祖上积德,我看是祖上缺德吧!(注:婆媳关系不是很融洽。)”

我仔细一琢磨也对,这点是我疏忽了!

看来有时间我得回老家这祖坟上看一看了。我也烧烧高香,拜拜神,祈求祖坟冒青烟。

2,找完了祖上的原因,就该说说自己了,(能对自己有个透彻的认识和精确的评估这个一直是我的原则问题,谁说了:你不能拉不出来,就怪地球没引力。)我自己小时候别人都说很聪明,那时候还一阵骄傲,(以为自己将来怎么着也能是一栋梁之材,造福国家,造福社会,但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并不美观,远远的抛离了当初的假象与愿望,长大后没成栋梁,到成废柴了,给祖国人民添了不少麻烦,每每思及至此,都有一种悲痛欲绝的感受,当然,说得有点严重了。)长大了才知道,小时候说你聪明,人家那是客套话,谁能当着你面儿说你傻啊,相信有很多的人小时候都被夸作聪明但是长到后就真的不怎么聪明了的同学,握个手,咱是一路人啊!正所谓小时了了,长大了了(le),

言归正传,有点跑题了,我那时候或许就是过于的自信与自负,觉得整天坐在教室听老师说着那些很多自己听不懂的东西,很显然,是枯燥乏味的!我那时候就觉得童年就应该在外面疯,在外面跑,累了困了回家睡觉,有精神了就再去疯,去跑。

所以我的童年基本上都是那么干的,学习似乎根本不关乎与我,那好象不是我的问题,现在大了也明白了,用现在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我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因此我就一直在怀疑,我之前的疯跑,都用在了哪?

3,祖上,自己的原因都找过了,正所谓先从小处找原因,才能放眼全局,小处我找过了,现在就是要放眼全局了,中国在1978年回复高考,78年也正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日子,这里改革开放那事儿,咱就不谈了,因为那是国家的事儿,不管咱们什么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的这种“美好”的优良传统,我继承了,正在发展。

前些年也就是在20xx年的时候,那会我看报纸,报纸上报道纪念中国回复高考30周年,为此特别的报道了一些事迹,算是鼓励我们这些小年轻,也可能是激励!

报纸上说当时在恢复高考的时候,很多人都去考大学,什么年龄段的都有,五花八门,参差不齐,有的是孩子妈了,也背着小孩去上大学,有的是土埋半截的耄耋之龄了也去上大学,当然年轻的一代才是真正的生力军。

在这里像那些背着孩子上大学的阿姨,那些耄耋之年仍不忘学习的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你们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未来。虽然你们只是夕阳中的花朵!

现在的大学,是没有背着孩子上大学的阿姨了,就算有,国家法令也不允许了!但是在现在大学的校园里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带着‘孩子’进医院的很多,当然这里孩子是无辜的,因为孩子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夭折了,为这个夭折在早期的孩子致敬,你们让我们看到了祖国进行的计划生育的彻底性,那就是从根本上抹杀。

又跑题了,不好意思,言归正传,中国自古教育体制就很是怕人,八股取士,科举考试,一系列的怪方法,让中国多少的读书人,趋之若离,前赴后继的往上奔,你说范老头一把年纪,按现在这理,都该在家当爷爷,以享天年了,可是你看看范老爷子还是得勤奋努力考取功名,中了以后,结果兴奋过度,导致神志不清,一咬牙,一闭眼,差点就过去了,还好最后算是救回来了。

像范进这样的读书人在中国古代绝非少数,想起那些为求取一纸功名,光宗耀祖的‘之乎者也’,不禁叹息。

那时候的事儿咱是赶不上了,咱么这代人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被人们冠以80后的名称,我们那会上小学的时候中国在实行应试教育,说实话,那会我们就不自由,除了每天必须学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之外!什么别的活动都没有。

那时候老师就说学习多么多么好,可以浏览世界文明,观看光怪陆离的自然科学,体味异国风情,老师这样说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了我小学课本的‘解体’,我是把整本书一页页的撕开来仔细的观察,我就生怕那些美好的东西夹在书缝里我看不见,结果书都撕成一页页的了,丝毫没有看见过什么异国风情,什么光怪陆离的自然现象。倒是不少粗劣的手绘画,而且有的还是黑白的!

在我小学的时候我知道老师是跟古代的教书先生是一样的!你做的不好就打,做错了也打,完不成作业你就站在花池边上趴着写,那时候那座破烂不堪的学校里的花池边总是趴着几个在做作业的人,其中肯定有我,看着花池里的花,心想“老师教我们的时候,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这花朵如今都被‘种’到花池外面来了,还有什么未来啊?”

现在的孩子们应该庆幸,我们上学那会老师是说动手就动手,而且那时候我们的父母似乎也是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打不成材!”苦的自然是我们,那像现在的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就知道“维权”了,老师你要是体罚我,我就去告你,在说了,人家现在的孩子都像是金疙瘩一样,自己都舍不得动手,老师你又算什么玩意,打我孩子。

应试教育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说要转变成素质教育,想来我们也要解放了,于是就在天天的盼,日日的想,盼着想着熬出头那一天。

我们那时候小学跟着中学也有一段的时间在全国提出过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减负”,解释一下就是为了小学生,中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为他们减轻作业负担而提出的这么一个口号。

但是这个口号好像在实施中出现了错误,导致了“越减越富”的现象出现,那时候的很多漫画都很好的讽刺了这一教育制度的败笔,漫画上很多的小学生背着比自己大几倍的书包去上学,那个心酸。谁看了谁心疼。

在我快要高中毕业的时候(高中我复习一年),应试教育终于被素质教育取代,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中国教育,我们盼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想来也是受过半年素质教育的人,心头不禁一乐。就这样素质教育在喊了那么多年后终于粉面登场,只不过这出场方式好像是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

不管怎么样,素质教育还是来了,虽然来得晚了点,这不亚于一个突发心脏病的患者急需一个‘定心丸’,但是就是够不着那瓶儿,等够着了,拿在手里准备往嘴里送了,那颗辛勤工作了几十年的心在此时‘戛然而止’了。

素质教育让我们等了太长的时间。

其实这也不能怪别人,怪就怪在这根没抓好,想那会中国刚建国的时候我们的口号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这国体倒是有点向着资本主义迈进,这我可不敢妄下评论,要不我被‘和谐’了,谁写小说给你们看啊!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

远了,跑远了,最后言简意赅的总结一下我学习不好的原因就是:祖上不显灵,自己不争气,社会太黑暗。

李商隐的文章艺术 篇7

关键词:讽刺,比喻,象征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之所以存在, 是为了重新感觉生活, 感觉事物, 是为了石头保持石头的模样。艺术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感觉到事物, 即看见而不是认出, 艺术的手法是使事物陌生化和难化形式, 据此来拖住注意力, 延长感知时间, 达到感知美发现美的目的。”凡是读过《围城》的人, 无不被它那妙趣横生的语言逗得忍俊不禁。用两个字说, 就是“幽默”。钱钟书犹如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 运用各种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 以及中外古今的典故、逸闻, 纷至沓来, 琳琅满目。常使人笑中带泪, 泪中带笑, 风趣幽默。尤其是形象巧妙的譬喻的成功运用, 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围城》所用的比喻大都新颖别致、隽永贴切, 他不滥用陈词套语, 能够把读者带到新的意境中去。如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受到同事们的排挤、关系十分紧张时, 唯独汪处厚对他十分关心, 原来汪处厚需要有人捧场, 想当文学院院长, 虽然方鸿渐“无足轻重”, 但仍有收罗的资格。接着, 作者比喻道:“事实上,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 它蹲在地面的时候, 尾巴是看不见的, 直到它向树上爬, 就把后部供大家瞻仰, 可是这红臀长尾本来就有, 并非地位高了的新标识”。从比喻中, 读者可以清晰地察觉到高松年深居高位, 丑态尽露, 而自己却洋洋得意、自我倾倒的情态。

《围城》无论是讽刺人, 还是揭露社会弊端, 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它把轻松的“喜”与“笑”寓于严肃的人生课题中, 让人在幽默的阅读中领悟到人的自身弱点并达到自省, 作者站在一个中西文化的汇合处, 以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作家的目光来打量人性的根本, 从而达到批判的锋利和深入。钱钟书曾说:“在这本书里, 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 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 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而这类人物, 就是当时的病态知识分子。在调侃方鸿渐购买假文凭时, 作者引用《圣经》里的故事作比:“这一张文凭, 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 可以遮羞包丑。”在嘲讽他的自我解嘲时, 又拉来了中西古代哲人柏拉图和孔子作陪衬:”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 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士兵对敌人, 医生对病人, 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圣如孔子, 还假装生病, 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望自己是个博士, 做儿子女婿的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 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库府报效几万磅换个爵士头衔, 光耀门楣, 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 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 履历是决不开这个学位。“如此调侃, 活画出主人公自欺人的阿Q精神。正如作者所说“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虚, 寡陋, 愚笨都掩盖起来。”

在《围城》中, 作者不但通过诙谐、轻描淡写的笔调对读过几本书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龌龊灵魂进行尽情勾画、调侃、嘲弄, 就连那些无生命的机器也要戏耍。如对方鸿渐等人去重庆所乘的车就作了精彩的描写:“这辆车久历风尘, 该庆古稀高寿, 可是抗战时期, 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 而这辆车撒依卖老, 修炼成桀骜不驯, 怪僻难测的性格, 有时标劲像大官僚, 有时别扭像小女郎, 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在行文中, 《围城》通篇都是嬉笔。因此, 它又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来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读《围城》, 不但可以感受到妙趣横生的比喻, 更能体会到蕴含深意的象征。小说中突出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是文尾对老挂钟的描写。它是别人特意送给方鸿渐、孙柔嘉的。可这只慢走的钟, 是时间的落伍者。作者有意让孙柔嘉两次把老挂钟比作方鸿渐。这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笔墨, 而是作者暗示性的描写, 说明方鸿渐也是这个社会的落伍者。这在方鸿渐路遇卖玩具的老头子的描写中, 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写到“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 深于一切语言, 一切啼笑”, 象征的运用, 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促使读者回顾方鸿渐一生的足迹, 分析方鸿渐所处的混浊不堪的社会环境, 不由与作者一道, 产生一股难以压抑的愤激情绪。作者仅仅依仗一个象征性的细节描写, 却具备着促使读者回顾方鸿渐回国后全部经历和俯瞰大千世界艺术功能, 这只有大手笔才能达到!

《围城》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的思想倾向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不仅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也同时奠定了钱钟书在中国现代小说作家群中不可忽视的地位。正如钱夫人—杨绛女士所说, 钱钟书的“稚气”, 使《围城》更富于真实性和戏剧性。他时而让你笑, 时而让你哭, 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 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惘然若失的悲剧底蕴。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小说》夏志清1、《中国现代小说》夏志清

[2]、《围城》面面观周锦2、《围城》面面观周锦

文章收尾的艺术 篇8

总结式收尾所谓总结式收尾,就是文章的收尾处,用总结性的语言对文中所描写的内容做简要的梗概。这种收尾方式能鲜明地点出题旨,使读者很容易就能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养花》一文的收尾——“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显而易见,这简短的两句话鲜明地点出了作者养花的目的,同时也阐明了通过养花所悟出的人生哲理。

感叹式收尾感叹式收尾在文章中较为常见。这种收尾方式,就是作者把写作时的思想感情蕴育到极限,在文章的收尾处将其进发出来,从而表达某种心声。如《草原》一文,作者在收尾时这样写道——“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完美地表达了出来。这样的收尾方式,既能升华主题,又能扣住读者的情感,使其如痴如醉。

悬念闭幕式收尾悬念式收尾多用于写事的文章。从文章的内容上而言,悬念式收尾的文章是篇断章。因为这类文章给读者的感觉是没有收尾,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那么,悬念式收尾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呢?《毛主席在花山》一文的收尾,使人读后悬念百生,浮想连篇。老人究竟在哪见过毛主席呢?在路上、在战场……总而言之,一切符合逻辑的想法,都可能在读者的脑海里产生。这就是悬念式收尾和绝妙之处,它设下悬念,引人深思。

反问式收尾有些文章的收尾仅用一句反问的句子,还有的在收尾處用以反问的语句。这样的收尾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不妨拿《海上日出》这篇文章的收尾作以例谈——《海上日出》一课中,作者只用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其实作者无非是想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然而他却没有用肯定句——“这是伟大的奇观”作为文章的收尾,而是把它艺术处理,加上,反问的语气。这样一处理,简短的一句话既能用问的方式争取读者的意见,又能充分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可见文章收尾恰当地运用反问的方式比直抒胸臆,更鲜明有力,感情更强烈,对读者启发更大。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工作年计划下一篇:那一叠厚厚的火车票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