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复习教案和练习

2024-08-04

琵琶行并序复习教案和练习(共7篇)

琵琶行并序复习教案和练习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脉络和内容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创设琵琶乐曲的环境,体会音乐氛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理解作者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问:请大家先听一首乐曲,猜出使用的乐器

答:琵琶

问:用琵琶演奏的乐曲给你什么感觉?

答:悠扬

清冷 惆怅 等 问:本文的体裁有什么特点

答:行,歌行体一种,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

由,可多次换韵。

二、复习课文内容

1、请同学概述这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她作了一首诗

2、思考:诗前小序和诗歌有什么关系

明确: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

3、从文章中找出音乐描写的段落

4、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设置如下问题

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点拨: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5、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设置如下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教师相机点拨。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侧面烘托的手法;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6、从文章中挑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写情句子,举例加以分析

点拨:从复习中,让学生直面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从描写音乐中寻找情感,找出带有作者感情的句子。体会作者把情感和音乐融为一体的高超手法。规定一定的复习范围,问题有针对性。

7、小组讨论

推荐组员说说自己读《琵琶行》的一些感悟

点拨:复习文章内容后,提升学生的思路,引发他们对诗文、作者、名句等内容的深入探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琵琶行》优化训练

1.(3分)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悯(mǐn)然

轻拢慢捻(niǎn)

贾(jiǎ)人

呕哑(ōuyā)

B.教坊(fáng)

钿(diàn)头银篦(bì)乍(zhá)破

荻(dí)花

C.红绡(xiāo)

铁骑(jì)

管弦(xián)

嘲哳(zhāozhā)

D.水浆进(bìng)恬(tián)然

六幺(yāo)

声声思(sì)2.(4分)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快速)弹数曲

颜色故(衰老)击节(节拍)碎

低眉信(随便)手

B.寻声暗(轻声)问

欲语迟(迟疑)添酒回(拿回)灯

惨(悲惨)将别

C.声声思(悲伤)漂沦(沦落)憔悴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自安 小弦切切(声音轻细)

D.却(退回)坐

轻拢(顺手下拨)红绡(一种丝织晶)

每(每次)被秋娘妒

3.(4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谪居卧病浔阳城

B.曲罢悯然而 / 恬然自安

C. 遂命酒 / 命曰《琵琶行》

D.却坐促弦弦转急 / 却话巴山夜雨时 4.(4分)下列句中“为”注音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1)因为长句

(2)初为《霓裳》后《六幺》

(3)呕哑嘲哳难为听

(4)为君翻作《琵琶行》

A.wâi表原因

wãi是

wâi中

wâi替、给

B.wâi写

wãi做

wãi中

wãi替、给

C.wãi写

wãi是

wãi中

wâi替、给

D.wãi表原因

wãi做

wâi中

wãi替、给 5.(4分)选出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

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凄凄不似向前声

⑨门前冷落鞍马稀

⑩整顿衣裳起敛容

A.①⑤⑧

B.⑦⑨⑩

C.③④⑥

D.②④⑨ 6.(3分)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的一项是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7.(3分)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互文”修辞的一项是

A.主人忘归客不发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8.(4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谪居

凄凉

沦落

郁闷

悯然

B.淡泊

恬然

幽咽

间关

澜干

C.红绡

船舫

凋零

追溯

短暂 D.绽放

畅快

平仄

玲珑

无邪

9.(4分)与“春花秋月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不可等闲视之。

10.(4分)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向”与“凄凄不似向前声”相同的一项是

A.天姥连天向天横

B.失向来之烟霞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磨刀霍霍向猪羊

11.(4分)如果给文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是

A.既然„„那么„„ B.尽管„„也„„ C.假若„„那么„„ D.只要„„便„„

12.读杜牧《泊秦淮》完成1——2题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连用了两个“笼”字,试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本诗第三、四句是在批评歌女不知忘国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吗?试谈谈你的理解。

13.阅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完成1——2题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不说“照”而说“铺”,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为何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

答案:

1、C2、C(快畅快,惨悲惨,回灯把灯芯捻大一些,拢扣弦)

3、A(贬官)(忧郁的样子/淡泊宁静的样子,指使手下人摆/命名,退/只)

4、C

5、D

6、C

7、A 8、9、B(为随随便便、轻易,其它都为平常)

10、B

11、A

12、(1)突出了水边夜色迷蒙冷寂,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2)表面上是遣责歌女不懂忘国之恨,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掌权的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2

1、了解诗人的身世及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

3、领会用各种比喻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和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领会用各种比喻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

难点:理解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及表达的内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等方式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了解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处境,进一步理解他们产生共鸣的原因,

2、诵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感情基调。

〈二〉教学过程

1、听诵读录音,了解课文梗概。(用一句话概括)

2、诵读全文,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3、了解琵琶女的身世

(1)找出写琵琶女身世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3句,②正文第三段2—11句);

(2)诵读相关句子,理解一些文言词语意思,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4、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

(1)找出写诗人当时处境的句子(①序言部分第1句,②正文第四段3—8句);(2)诵读相关句子,结合课文注解③,再作一些关于作者身世的补充。

5、两人的遭遇有什么相同之处?用原文诗句概括。(“同是天涯沦落人”)

解释“沦落”含义,并结合以上(1)、(2)点进一步理解两人“沦落”的具体表现:

琵琶女:年轻貌美、技艺高超、欢笑作乐——年老色衰、冷落飘零;(怨)

作者:京城高官、高朋满座、诗酒流连——谪居卧病,凄凉落魄。(恨)

为下一步理解两人能产生共鸣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理解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及表达的内容;

2、领悟琵琶女通过音乐变化流露的情感变化。

〈二〉教学过程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略写;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详写;第三次是明写,略写。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提问、思考:

①描写景物句子的特点及作用:萧瑟,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②“主人忘归客不发”,为什么?(琵琶声的情调触发了主客的心情)

(3)学生诵诵第一段,体味其中作者的感情。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娴熟、传情,并进入状态。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概写琵琶女演奏,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以及怨怨恨之情。

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具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的情景。

(3)鉴赏诗人表现乐曲情调的的手法

①找出琵琶女演凑的句子,并说说演凑的内容。

②在演凑之前,诗人先写琵琶女调弦的动作和神情,有何作用?

③具体找出描慕声音和比喻两种表现手法,说说有何作用,并诵读相应句子。

④说说琵琶女演奏中流露的情感变化。

(4)末句“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什么作用?

明确: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余音的境界中。

(5)学生诵诵第二段,进一步领会琵琶女的感情变化。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学生默读5段。

(2)作者写琵琶女第一、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一、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5、讨论:

(1)两人产生共鸣的原因:

①琵琶声优美动人;

②遭遇相似,心灵触动。

(2)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2)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四〉作业

学生诵读第二段,进一步领会描摹音乐变化的手法以及蕴含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3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①湓浦口( ) ②铮铮( )

③悯然( )④谪居( )

⑤荻花( )⑥霓裳( )

⑦管弦( )⑧红绡( )

⑨银篦( )

答案①Pén ②zhēnɡ ③mǐn ④zhé ⑤dí ⑥ní⑦xián ⑧xiāo ⑨bì

(2)多音字

①漂②虾

③裳

答案①piāo/piǎo/piào ②há/xiā ③chánɡ/shɑnɡ

2.辨形组词

答案(1)钿头/佃户(2)西舫/作坊(3)贬谪/嫡系/水滴(4)拨弦/坚忍不拔/跋涉

3.通假举要

曲终收拨当心画:xx

答案通“划”,用拨子划

4.词语解释

(1)左迁九江郡司马:xx

(2)委身为贾人妇:xx

(3)使快弹数曲:xx

(4)曲罢悯然:xx

(5)恬然自安:xx

(6)弦弦掩抑声声思:xx

(7)低眉信手续续弹:xx

(8)幽咽泉流冰下难:xx

(9)梦啼妆泪红阑干:xx

(10)又闻此语重唧唧:

(11)呕哑嘲哳难为听:

(12)却坐促弦弦转急:

答案(1)贬官,降职(2)托身。文中是嫁的意思(3)畅快(4)忧郁的样子(5)淡泊宁静的样子(6)低沉抑郁(7)随手(8)低泣声,文中形容堵塞不畅的水流声(9)纵横错乱的样子(10)叹息声(11)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12)退回(原处)坐下

5.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xxxx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xxxx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3)似诉平生不得志

古义:xxxx

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4)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xxxx

今义:冲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

(5)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xxxx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6)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xxxx

今义:色彩。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xxxx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8)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xxxx

今义:去了又来。

(9)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xxxx

今义:向着前方。

答案(1)第二年。(2)因此创作。(3)称心如意。(4)突然发出。(5)整理。(6)面容的色泽。(7)年纪大了。(8)走了以后。(9)以前。

6.一词多义

(1)言

(2)命

(3)数

(4)暂

答案(1)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2)动词,叫,吩咐,命令/动词,命名,题名

(3)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4)副词,短暂/副词,忽然,一下子

7.词类活用

(1)遂命酒:xx

(2)歌以赠之:xx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xx

(4)商人重利轻别离:xx

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摆酒(2)名词用作动词,作歌(3)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8.虚词辨析

(1)是

(2)为

答案(1)指示代词,这,此/动词,表示肯定判断,是(2)动词,创作/动词,弹奏/介词,替,给

9.句式特点

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译文:xxxx

(2)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xxxx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译文:xxxx

(4)转徙于江湖间。

译文:xxxx

(5)送客湓浦口。

译文:xxxx

(6)使快弹数曲。

译文:xxxx

答案(1)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这天晚上我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2)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3)状语后置句,“于穆、曹二善才”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4)状语后置句,“于江湖间”是后置的状语,“于”是后置的标志。

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5)省略句,“送客”后省略“于”。

(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6)省略句,“使”后省略“之”。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10.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课外名句——白居易名句

①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③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其中《新乐府》《秦中吟》等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二、背景展示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莫大的嘲弄。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文化常识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1)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文白对译

白居易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他满怀忠诚,却连遭贬谪;他忧国忧民,却屡见民间疾苦。心中充满惆怅,化为一声叹息,诉不尽心中悲凉。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化为千古绝唱,载入史册。是什么让白居易发出这样的慨叹呢?又是谁让他吟出这样的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着他平平仄仄的诗行走进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完思考后面的两个问题。

(1)请概括“品琴音”的“发展、高潮”部分的内容,并将其分别填入图中①②处。

(2)请写出本诗的主旨句,并将其填入图中③处。

答案①莺语泉流②银瓶铁骑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诵读全诗,找出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

答:xxxx

答案(1)小序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②概述琵琶女的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2)诗歌中和小序呼应的地方:①“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②“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第二、三段;③“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第四段。

2.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将琵琶声写得如此动人的?请结合第二段进行赏析。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悦耳、错落有致、圆润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婉转流畅的声音比作花底的莺语,将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声音比作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2)叠词、拟声词、联绵词的运用。“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3)侧面烘托。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

3.琵琶女的第一次弹奏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xxxx

答案(1)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侧面烘托琵琶女非凡的技艺,说明周围船上的人

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2)“江心秋月白”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3)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创造了美妙的意境。

4.白居易和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以至于引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答:xxxx

答案(1)相似之处:①两人都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②两人都才华出众,一个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一个是才气横溢的大诗人;③两人都落魄失意,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犯颜直谏贬江州。(2)意蕴:这两句诗直抒“天涯沦落”之感,当为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怨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全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5.找出诗歌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xxxx

答案(1)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写诗人于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分别时的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周围环境的寂静。虽然音乐结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到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该句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4)“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5)“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生活的环境,渲染了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片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不能自持?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xxxx

答案(观点一)音乐认同。课文第四段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

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了。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平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魔力,堪称绝唱。

(观点二)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奏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可以说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观点三)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平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尤其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平等的相知、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

1.内涵: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侧面烘托就是对事物的侧面描写。它的艺术效果,可以与渲染相媲美。

2.侧面烘托的常见类型:

(1)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是以闹衬静。

(3)以物托人(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几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的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作用: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不仅可以使主体事物的特征得以强化,更加鲜明突出,而且还可以在对照中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主要事物的认识,从而收到单纯用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比喻

《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给予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小儿女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休止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绢帛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短促脆亮。联翩的妙喻能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声、色、形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乐音的特点和旋律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技巧点拨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甲、乙两种事物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能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无形化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迁移运用

请写一个片段,描写一段景色,至少用到三个比喻句,不少于200字。

答:xxxx

答案(示例)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裾;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节选自朱自清《绿》)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并序》。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凄凉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遭遇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红尘知己,以人照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运用示例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世传唱。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平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二、课外素材

杭州图书馆十年不拒乞丐

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如是说。因为从20xx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褚馆长的话在网上引发好评如潮,不少网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

选材感言当杭州图书馆坚持向乞丐和拾荒者开放时,尊重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尊重他人,平等地对待他人,尤其是学会尊重弱势群体,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乞丐、拾荒者作为弱势群体,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不等于他们精神上同样贫穷;也许他们身上有点脏,但是心灵并不脏。他们有阅读、学习和求知的需求,他们也许更需要补充精神的维他命。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等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彰显了一个开放型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胸怀,更是对弱势群体精神的救助。

千年琵琶声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琵琶声惊醒,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面对鄱阳湖他流下了两行清泪。琵琶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声音。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蒙眬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拨,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有诗,有酒,还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面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

读后启悟读此文,我们好像站在了烟雨濛濛的江南;听此曲,我们好像坐在了千年之前的那个夜晚。文章以饱蘸感情的笔墨让我们再次聆听了那如泣如诉的琵琶声,见证了那洒满泪水的青衫。千古绝唱《琵琶行》如花,如酒,成就了诗人永远的醉人的春天。

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快速

B.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意

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

D.却坐促弦弦转急转:转变

答案B

解析A项快:畅快。C项暂:忽然,一下子。D项转:更,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B项均为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A项动词,说/名词,字。C项动词,命名,题名/名词,性命。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轻/形容词,轻柔。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介词,替/动词,是。B项连词,因此,于是,就/名词,原因,机缘。D项连词,和/介词,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突然发出。今义:冲出;鼓出来;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C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D项古义:以前。今义:向着前方。

5.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命酒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歌以赠之

C.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D.砯崖转石万壑雷

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均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C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6.下列各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

A.送客(于)湓浦口

B.使(之)快弹数曲

C.沉吟放拨(于)插弦中

D.感(于)斯人(之)言

答案C

解析应为“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7.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B.白居易是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C.白居易诗歌的双璧是《琵琶行》和《卖炭翁》。

D.放在文章开头的叫序,放在结尾的叫跋。

答案C

解析应是《琵琶行》和《长恨歌》。

8.阅读端正好,将《琵琶行并序》(第一节)仿写成端正好。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琵琶行并序》(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答:xxxx

答案(示例一)秋风起,夜无边,江浸月,枫荻乱飞。带不走离别滋味,让我一夜醉。

(示例二)秋瑟瑟,夜沉沉,月茫茫,马蹄乱狂。劝君举杯洗愁肠,满壶是离伤。

9.对下面诗句进行扩展,使其更加丰富、形象,扩展后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答:xxxx

答案(示例)天边挂着一轮孤月,似罩上了几分淡淡的云霭,又像蒙上了挥之不去的层层雾障,总是那么不透明。江风袭来,枯败的枫叶纷纷滑落,漂浮在江面上顺流而下,几朵破败的荻花也随风瑟瑟地抖动着,风过后,枝干光秃秃的,留下几分孤寂。在一片寂寞的氛围中,我送客人来到了浔阳江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弟走从军阿姨死,。门前冷落鞍马稀,”。

(2)《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表现热烈紧张的场面的句子是“,”。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3)诗中不止一次出现月亮这个意象,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

(4)《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4)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寻声暗问弹者谁( )

(2)弦弦掩抑声声思( )

(3)间关莺语花底滑( )

答案(1)悄悄(2)低沉抑郁(3)形容鸟声婉转

12.下列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羞涩的神态。

B.写琵琶女端庄自重,不肯轻易见客。

C.准确地写出了琵琶女此时的羞涩、犹疑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的无限的幽愁暗恨。

D.写出了琵琶女深夜与陌生人相见后心怀畏惧,演奏时十分拘束的神态。

答案C

解析A、B两项表述不全面。D项“心怀畏惧”“拘束”的表述不正确。

1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的弹奏动作,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给人以“耳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答案C

解析“大珠”一句并不是“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来形容琵琶弹奏的乐曲的清脆悦耳。

14.下列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环境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环境的静寂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答案C

解析A项“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错。B项“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不是这两句在文中作用最恰当的表述。D项“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错。

15.选文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乐曲的全过程,请仔细阅读选文后十六句,用几个词语概括乐曲旋律的变化。(每空4个字)

( )→( )→( )→( )→戛然而止

答案流畅婉转低沉冷涩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找出描写乐曲旋律的句子,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概括。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是一层,突出乐曲的流畅婉转;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说乐曲由低沉冷涩到间歇停顿;“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是说乐曲的激越雄壮;剩下的为一层,说乐曲戛然而止。

三、课外阅读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仅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处境的孤单,也写出了她已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

C.第三句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

D.三、四句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全部的美妙。和《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相通之处。

答案B

解析“女子处境的孤单”错,应是旁若无人的意思。

17.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在

描写音乐上的不同。

答:xxxx

答案《琵琶行》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对琵琶乐本身作了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也在最后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侧面烘托了音乐的美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通过演奏者的装束、表情和听众的感受来衬托音乐,没有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②水调子:水调歌。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一方面点明了“愁”,另一方面也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B.第二句“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C.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通感手法,想象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表达出诗人听音乐时的复杂心情。

D.这首诗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

答案A

解析“愁”字并未点明,而是见于言外的。

19.这首诗中“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分析。

答:xxxx

答案(1)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了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2)表现了弹筝人的激愤情感。(3)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琴

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的典故,总写琴声的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中常听见的风声、雨声,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的“青冥”即蓝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旷远。

答案B

解析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请赏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答:xxxx

答案(1)运用了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2)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音乐结束的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鉴赏诗歌的侧面烘托手法的步骤

琵琶行并序优秀教案 篇4

《琵琶行》导学案

课前链接

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

入仕以前(772—799)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800—815)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 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臣,连续上书论事,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

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本文写作背景)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816—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829—846)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3.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4.古代官职任免升迁的常用说法:

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除: 授予官职.

擢: 提升官职. 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

琵琶行并序复习教案和练习 篇5

《琵琶行》是七言古诗,篇幅较长。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研究”的精神,结合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整体感知全诗,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的办法,实现教学目标。至于音乐描写,则用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那一段的录音并加以点评的方法来完成。四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1 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画出来。2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3 思考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⑴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⑵ 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⑶ 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方面:1 准备高三册语文朗读带⑵;2 录制《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磁带一盘。五 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㈠ 导入新课

播放语文磁带《琵琶行》,为鉴赏课文创造气氛。㈡ 研读课文

教师指定学生找出诗前小序与诗歌对应内容并归纳。指定学生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教师归纳:①浔阳江边闻琵琶;②江心聆听琵琶曲;③江中又听身世苦;④同病相怜感慨多;⑤再闻琵琶青衫湿。

3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我最喜欢的人物”。教师归纳: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晚年时年长色衰,寂寞凄凉。诗 人:左迁前朝廷谏官;左迁后江州司马,凄凉郁闷。

两个人物,身份不同,遭遇相似,学生喜欢哪一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句子”。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可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句;可能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肯定,分析这些句子好在哪里,但不深究,然后巧妙及时地将讨论引导到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来。

诗人与琵琶女有许多相似点:①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 个是誉满京华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②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直言敢谏遭贬谪);③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洵阳的共同经历。

诗人从自己与琵琶女相似的遭遇中,发出同病相怜的感慨。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段落”。注意事项与前一点相同。教师归纳:本诗音乐描写非常成功。诗人分两个阶段描写琵琶女的演奏。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表现琴声“有情”。这一阶段,诗人直接讲感受,他听出了琴声的抑郁悲伤。第二阶段:演奏名曲,表现技法高超。这一阶段,诗人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琴声的变化。共写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个乐段。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表现琴声的急切愉快;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声作比,表现琴声的轻快流畅;第三乐段,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作比,表现琴声的热烈紧张。㈢ 迁移训练

用鉴赏本课音乐描写的方法赏析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艺术。

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节磁带。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老残游记》描写音乐,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并大量使用比喻,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与《琵琶行》相比,《老残游记》写旋律的变化更复杂:“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一个尖儿”—“极高的地方”“回环转折”—“又高一层”—“接连三四叠”“节节高起”—“陡然一落”—“愈唱愈低”“愈低愈细”—“听不见”—“声音从地底下发出”—“忽又扬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㈣ 布置作业

就《梁祝》或《二泉映月》写一段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

提示:反复听取《梁祝》或《二泉映月》,运用比喻或摹声等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写出悲愁伤感的意味来。

附:板书设计

1音乐描写

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诗人直接感受—抑郁悲伤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一乐段:比喻摹声—急切愉快

第二阶段:演奏名曲 第二乐段:莺语间关—轻快流畅

第三乐段:银瓶铁骑—热烈紧张

2主旨句:同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誉满京华的名艺人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年长色衰嫁商人

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 直言敢谏遭贬谪 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浔阳的经历

用心

爱心

琵琶行并序复习教案和练习 篇6

【教学目标】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学习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白居易。

(师生共同回忆,重点在其“失意谪居”。)2.解题。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回忆乐府相关常识。)3.相关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4.学生借助注释阅读“序”,进一步了解写作缘由。

5.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句读。

6.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时期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各异,但是他们却有着相似的不幸遭遇。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情感才通过琵琶曲得以沟通和共鸣。另外,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已经成为千古绝唱。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将无形的音乐形象描绘得鲜明生动,具体可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合作探究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是什么将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能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同是天涯沦落人”。

4.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明确: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第二乐章“欢乐曲”: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第三乐章“沉思曲”: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6.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7.“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1)伤琵琶女。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2)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8.课文前后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篇首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9.学生再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剧美”。

10.艺术成就。

明确:(1)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

“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2)诗中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3)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换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凝炼优美、扣人心扉的语句!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30多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笔译全文。【板书设计】

今 琵琶女

红极一时

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

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

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

才华横溢

被贬沦落

得志升迁

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

《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白居易其人其作及创作风格,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习课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以此去感受人生,领悟生活真谛。

教学重点: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丰富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

领略作者乐声造像的高妙艺术,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生活敏感,提高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一个秋风瑟瑟、月光清冷的夜晚,著名诗人与天涯歌女在浔阳江头偶然相逢,共同演绎了一曲千古流传的知音绝唱,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述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中华文学宝库收录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琵琶行。

二、背景简介

简介白居易生平及主要作品。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解释“行”这种文学体裁。

三、配乐朗诵

《琵琶行》配乐朗读。

1、矫正字音。

2、初步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以及人物情感。

四、学习小序

齐读小序,注意“明年”“因为”等字词,解释小序大意。问:诗前序文介绍了哪些内容?对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悲切凄凉的感情基调。

要求找出序文和诗文的对应部分。

五、理清思路 在其他一些版本的教科书里,这首诗分为五个自然段。请学生按照诗意给全诗划分段落,并用七言句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浔阳江头夜送客; 第二部分,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部分,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四部分,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五部分,重闻琵琶青衫湿。

六、初步赏析

1、本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用原文语句回答)?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明确:琵琶女 诗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2、本诗共写了几次琵琶弹奏?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和语段。明确:本诗主要内容是三闻琵琶,互诉身世。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可知,本诗主要内容就是三闻琵琶互诉身世。古语云:“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今日也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善意提醒,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两个身份悬殊的陌生人将满腹辛酸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呢?有是什么让才华横溢的大才子面对一个落魄歌女和泪作诗并慷慨相赠呢?让我们从当时听众的反应来寻找答案。

二、精读鉴赏

问:三次琵琶弹奏各有什么样的听众反应?(找出原文语句。)明确:

1、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满座重闻皆掩泣。

小结过渡:一闻琵琶客船滞留,二闻琵琶让人沉浸在音乐的美妙意境中沉醉难返,如果说前两次是被美妙的音乐打动的话,那第三次就是被音乐传达的情感打动以致情难自禁了。

问:

(二)一样的氛围,一样的琵琶,为什么江州司马泣下最多?如何理解“我闻琵琶已叹息”?读第二节,找出并品读相关语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是因为从音乐中听出了情感和心事。

小结过渡:看来,弹奏高手能用瑶琴说心事,赏乐行家能从瑶琴之心事,现在就让我们也来做一次赏乐行家。

问:品读第二节中音乐描写的精彩片段,根据音乐的起伏变化划分乐段并用四字词语概括每个乐段的特点。

(自由诵读,感受音乐变化;师生齐读,师大声,生边读边思;师生齐读,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速的疾缓。)

明确:前奏曲,低沉抑郁;欢乐曲,清脆圆润,流畅婉转;沉思曲,冷涩凝绝;悲愤曲,高亢激越。

小结过渡:音乐你已经听懂了,可你听出音乐背后的心事了吗?

问:品读第三节,分析每个乐段抒发了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和她的身世经历有何关联?(音乐特点—人物情感—身世经历)

(生再读,结合琵琶女身世思考回答)明确:

前奏曲,低沉抑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强烈的生活反差勾起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欢乐曲,清脆圆润流畅婉转——年轻时代色艺双绝名噪京华,醉酒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欢乐曲唱出她火红的青春年代;

沉思曲,冷涩凝绝——生活变故,由人妒人捧至门庭冷落直至如今独守空船,怎么会这样呢?心情越来越沉痛;

悲愤曲,高亢激越——沉思过后的顿悟,都是这个社会重色轻才重利寡情啊,于是不平愤懑化为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

问:读第四节内容,并结合诗前小序内容,与琵琶女的心事对应一下,设想自己就是诗人,在欣赏琵琶时想到了自己的什么经历以至泪湿青衫呢?

生读第四节和诗前小序并思考回答。

小结过渡:音乐声中,琵琶女漂泊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声音是稍纵即逝的,作者是如何将音乐描写的形象可感出神入化的呢?

三、探究手法

问:本诗是用了哪些手法把音乐写得形象可感、出神入化的呢?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一人主笔总结答案,小组互评补充,最后老师明确。明确:

1、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2、叠词和连绵词,直接模拟声音,再现音乐的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四、课外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作者乐声造像的高妙艺术,还学会了再现音乐的手法,现在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个问题。

问:品读《明湖居听书》摹写声音的著名片段,比较两者的异同点。与本文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清人方扶南把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品读这几首诗,体味各自特色。

五、布置作业

1、品读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欣赏《百鸟朝凤》、《十面埋伏》,用本文学到的手法再现音乐的精彩。

板书设计:

低沉抑郁 独守空船 送客惨别 清脆流畅 醉酒欢歌 高朋满座 冷涩凝绝 年老色衰 进谏被贬 高亢激越 不平愤懑 抑郁寡欢 乐声造像 身怀绝技 横遭贬谪

心怀哀怨

上一篇:李开复名言:认识自己下一篇:六年级作文范文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