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复习导学案

2024-09-12

自然界的水复习导学案(共8篇)

自然界的水复习导学案 篇1

自然界的水

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认识电解水的实验装置,记住实验的现象和反应产物;

(2)能够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3)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并掌握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4)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水体污染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5)了解氢气的性质,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气,了解氢气的用途。

2、过程和方法

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化学反应;用过滤、蒸馏等方法分离混合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关心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预习】

(一)水的电解实验的现象:

正极气体气的验证方法:

负极气体气的验证方法:

结论:这说明水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质:

化合物:

画出物质的分类图表

(三)净化水的方法有

、、、。

(四)过滤操作要点主要有哪些?

(五)1、什么是软水和硬水?

2、如何鉴别软水、硬水?

3、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带来哪些麻烦?

4怎样使硬水软化?

(六)1、水污染的成因:(1)、(2)、(3)、2、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1)

(2)

(3)。

(七)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

(八)氢气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文字表达式:

。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都要。

②还原性:氢气还原氧化铜

文字表达式:

现象:

实验开始时要先

,结束时要先

③氢气的用途:(连线)

性质

用途

密度最小的气体

冶炼金属;用作保护气

燃烧产生大量的热

作化工原料

还原性

充灌探空气球

和多种物质直接反应

作高能燃料;用于焊接、切割金属 【课内探究】

一、自主探究:根据课前预习以及课本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我的问题:。

二、精讲点拨

例1: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于19世纪初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②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如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你认为上述哪几点存在明显的不足。()

(A)①

(B)②

(C)①

(D)① ②都正确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分子间有空隙,原子间无空隙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利用所学习过的氢气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实验室常利用石灰石(主要化学成份为CaCO3)固体与稀盐酸溶液混合发生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成份为CO2);又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请你依据上信息来分析一下:

(1)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时,应该选用下列哪套装置?为什么?它与你学过的哪种气体的发生装置类似?

(2)若想收集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应采用下列中种收集方法?为什么?

三、我的收获:(小结)

【达标检测】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河水

B.蒸馏水

C.软水

D.硬水

2、某同学在实验室闻到类似碘酒的气味,寻“味”而去,发现实验台上棕色瓶内装有固体碘。据此不能说明的是()

A.碘易升华

B.分子在不断运到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可以再分

3、向一烧杯自来水中滴加红墨水,红墨水会扩散于整杯水中。该现象说明()

A.分子用肉眼可看见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都有颜色

D.分子运动速率很慢

4、从下图获得关于水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C.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5、某学校组织同学们对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报告中的下述观点错误的是()

A.水的污染加剧了淡水资源危机

B.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C.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D.可以考虑对海水进行淡化来解决淡水危机

6、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为:天然水---→沉降-→过滤-→吸附---→自来水,其中常用的絮凝剂是()

A.氯气

B.活性炭

C.明矾

D.漂白粉

7、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事实是()

A、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

B、1L 芝麻和1L绿豆混匀后体积小于2L

C、走近花园,闻到花香

D、2LH2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后体积小于2L

8、如下图所示,两个甲分子反应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则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属于单质

D.乙分子中含有一个A原子,一个B原子

9、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电解水实验”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C.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

D.试管a、b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10、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做饭时炊烟袅袅,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间隙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D.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11、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设计灵感于一个“方盆子”,许多“水泡泡”、许多“水分子”。下列关于水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分子是极小的水滴

B.1个水分子由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水分子不能再分

12、过滤操作的下列步骤中错误的是()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B.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C.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D.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以加快过滤

13、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二者不相符合的是()

A.金属导电„„„„„„„„„原子是运动的 B.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原子之间有间隔

C.糖是甜的,醋是酸的„„„„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D.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14、右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填空:

(1)A为

极;

(2)甲管与乙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在相同条件下氧气的溶解度大于氢气的溶解度,这会导致实验中测得结果比理论值偏_____;(填“小”或“大”)

(3)该实验中往往要在水中滴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

15、人们可以对物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请将氢气、氧化镁、四氧化三铁、红磷、铝和一氧化碳等六种物质分成二组(填化学式),并写出分类依据。

第一组:,分类依据是

第二组:

,分类依据是

。16、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牵动全周人民的心,灾区饮水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请你运用以下资料及所学的化学知识,为灾区人民提供饮水安全常识。

【资料在线】我国生活饮用水的标准

感官指标

化学指标

细菌学指标

水质无色无味

且澄清透明

pH 6 5~8.5;总硬度<250mg/L。

(以碳酸钙计);铜

细茵总数<100个/mL等

(1)除去水中难溶性的固体物质可用

操作,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

(2)检验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____

_______,若为硬水,其现象是

,生活中将硬水变为软水的方法是

(3)符合感官和化学指标的水还不一定是安全的饮用水,理由是______________

自然界的水复习导学案 篇2

一、“问题导学案”设计的误区

1. 问题设计缺乏梯度和深度,起不到导学的作用

高三化学复习一是对基础知识的回顾展望,二是对重点内容的拓展提高,三是对学生素养的强化提升。如果复习过程中对旧知的回顾无效,急于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是起不到复习效果的。教师在问题导学案中如果一开始就设置难度较大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无法理清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体会不到能力的提高,从而对复习缺乏信心。问题设计的深度,不是指问题的深奥程度,而是指设计的问题使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能够掌握知识的核心。我们在问题设计时既要考虑激发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又要使学生的思维不存在依赖性,不挫伤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2. 问题设计缺乏问题情境的创设,单调粗糙

问题设计是个新课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把学生当做知识的被动接受体。问题的设计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有效重复;也不是简单的填空,而是要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创设有思索性的问题,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是师生思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基础。

3. 问题设计在教学中没有落实到位,使用对象不明确

要提高复习的效率,问题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到位。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明确使用对象是学生,思考、分析、设计的问题应该针对学生,不能为问题设计而设计。

二、提高“问题导学案”效率的策略方法

一份高质量的“问题导学案”的出炉一定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如何使“问题导学案”的使用效率最大化,通常有如下策略。

1. 把握高考方向,大胆取舍

近几年的高考题型和内容稳定,考试说明中的样题是最好的参照对象,考试说明也清晰地指出了考与不考的内容。我们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每一模块知识点的复习应该充分参照高考试题、考试说明,把握考试重点,过滤复习难点,大胆取舍,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争取最大的效益。

2. 明确学情,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每个学校、学生的状况千差万别,要依据实际情形制订因地、因人制宜的方针。基础比较弱的,多对基础知识进行细化;基础比较好化的,多在知识拓展、能力提升方面进行强化。

教师在“问题导学案”的编写时内容不要过于详尽、面面俱到,要抓重点、显难点、破疑点,以学生基础知识作为支撑点提高学生能力,以学生突破自我的兴奋点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教师必须确保每份“问题导学案”的编制都是优质的,当然这也离不开教研小组同组成员的群策群力和集体智慧。

3. 加强问题设计的技术性

我们都希望在复习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复习效果,但往往又感到力不从心,确实问题设计不易,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更难。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挖掘学生的疑惑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真知。复习时要解决学生在新授知识时产生的困惑或思维障碍,进一步消除学生的困惑,为问题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三、“问题导学案”使用的注意事项

1. 教师方面,要不断进行指导,不能一发了之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目标、挖重点、啃难点;其次,教师要给予方法指导,了解学生在理解、掌握、应用等方面的指标要求;最后,教师不能做“传声筒”,只是把答案报给学生。

2. 学生方面,要独立解决,持之以恒

首先,千万不要抄袭他人,弄虚作假;其次,渐渐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最后,适时整理已有的“问题导学案”,进行二次加工,对知识点、学习方法、解题规律不断积累,寻找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总之,要提高课堂上“问题导学案”的使用效率,需要教师的预先工作、学生的现场发挥,两者在时间、空间上的默契配合。相信,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对“问题导学案”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定能大大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

摘要:课堂改革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如何通过问题的合理设计,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行有效探究和踊跃展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所有教师生在教学中积极探求的。对于高三化学复习而言,“问题导学案”比基础年级更易实施,因为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在问题设计上更灵活。

高三历史复习的“导学案” 篇3

一、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

高三进入复习后,原来的知识有些已经遗忘了。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整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预习习惯和正确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

二、重点和疑点让学生议论

学生对教材进行的预习只是培养了他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对教材中的重点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现状,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在课堂教学中,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史料外,我还适当补充新材料(文字、图片、表格、实物等),创设新情景,给学生以广大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见解。

三、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

在复习中依据课标要求梳理基础知识、设置问题,即实现课标内容问题化,基础知识精细化。学案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设计导学提纲,由学生自主填写完学案的空白部分;另一方面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训练。教学中必须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简单的问题解决重点和难点后,我把这一课的知识放在整体史观让学生思考: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集思广益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变迁四个方面归纳。

设置合作探究问题,加强研究性学习。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强调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在学案中针对某些开放性较强、思维量较大的知识设置探究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多角度分析讨论,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研究理论或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理念,它使学生完全参与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是自我经历而不是教师给予,对能力是亲历获取,而不是教师传授,对方法是主动归纳,而不是教师总结。

四、结论让学生概括

敬畏自然导学案 篇4

【学习目标】1.抓住文章的关键段和句,筛选相关信息,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

2.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含义,体会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增强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文体知识链接】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论证论点的材料: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

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4、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议论性的散文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自主学习】一..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咫尺鲲鹏蓬 蒿混淆

深邃美味佳肴狼藉斑斑相形见绌

二、依据意思填写词语:

1.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2.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3.乱七八糟,杂乱不堪。()4.比喻距离很近。()5.不过这样罢了。()6.和同类事物相比,显出不足()7.无法想象,难于理解议()8.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三.反复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文,抓住每段的中心句,理清文章的写作的思路。

提示:学习一篇新文章要快速抓住文章内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抓住中心句其实就是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基本内容。

二.深入文本,探究问题:

1.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几句? 在第几段?

2.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作者阐述了哪些“敬畏自然”的理由?

3.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依据段意填写序号: 一.引论:(第段)否定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二.本论:(段—段)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1层(— 2层(— 3层(— 三.结论:(段)人类应当敬畏自然,爱护自然。4.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5.怎样理解题目中的“敬畏”的含义?

三、品味语言:

(一)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并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二).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的陈述句,比较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质疑探究】教师: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难得。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你还有哪些疑问?

【课外阅读】

(一)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③段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

(3).缺乏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例并说说其危害。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全文内容,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材料二: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用尽人类的全部智慧,恐怕也难以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那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二)科学家揭秘为什么会“活见鬼”

伦敦大学学院的一个研究组发现,当人们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打量四周的时候,其大脑就会受到蒙骗,看到一些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于该处的东西。

事实上一些所谓的鬼怪幽灵,绝大多数都是在昏暗朦胧的环境之中出现的,尽管之前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为什么人们会‚活见鬼‛,但神经系统科学家早就表示过,这只是人们‚心里作祟‛。

现在这项有关人为什么‚活见鬼‛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PLoS计算生物学》(PLoS 计算生物学)。研究组人员称,对于我们见到的物体来说,其周围环境可谓至关重要,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意识,有时背景甚至会欺骗我们的眼睛,抹杀事实,导致我们平空想象,见到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

可见物体背景会影响我们最终所见,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抽象艺术作品会有这么大的魔力,为什么我们可以透过印象派油画的含糊笔触看到栩栩如生的细节。

该研究组的一位专家,李召平教授说:‚油画可以在细节上显得含糊不清。正是因为这种含糊不清,观众才得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填补这些细节。‛

另一位来自伦敦城市大学的迈克-摩尔根教授则说:‚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产自我们大脑之中的虚拟现实系统的一种幻觉,我们可将这种感觉称为‘受克制的幻觉’。但是,如果输入我们大脑的是一些模棱两可,暧昧不清的东西,那么我们看到的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东西。

比如说,站在伦敦的厄斯顿 火车站的站台上,只要你去留意去找的话,就可以在地板纹理上找到成百上千的不同图案,这就是因为大脑对一些不确定因素的虚拟反映。‛

为了揭示背景对‚人眼‛所见物体的影响,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组做了一个实验。十八名被测试者被要求全神贯注的盯着电脑上的黑色屏幕。每当信号声响起,被测试者便按下两个按钮中的其中一个,以记录他们是否在屏幕中间看到一个细小的、暗淡的灰色目标矩形。

这个目标矩形并不是每次都出现,而一当它出现的时候,它只会在屏幕上显示八十毫秒(千分之八十秒)。李召平教授说‚如果目标矩形是在一列外观相似的灰色矩形之间出现的话,被测试者就会经常发现目标,甚至目标没出现,他们也会声称自己看见了。但如果目标矩形是出现在多个光亮的白色矩形之间,被测试者发现目标的次数就少了。

这是因为人们在视觉神经反应上更倾向于在模糊的背景之中看见模糊的物体,他们的大脑会觉得自己看到了某物,这就是其中的奥妙所在。魔术师早就知道这一个窍门。当你看到他们把一个球掷向空中,接着再掷出第二个球,然后第三个球,但第三个球却神奇的不见了。你就会想他们究竟如何做到的。

事实上,第三个球很可能根本不存在。我们的大脑被背景信息欺骗了,我们误以为自己真的看到了一共有三个球接二连三的被掷向空中。实验证明:模糊的背景比明亮清晰的背景更能令我们误入歧途,致使我们对事实视而不见,却用自己的想当然来填补那些不确定的空白。

科学家认为鬼怪幽灵多在暗中出现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在阴暗之中,许多物体难被看清,因此激发了人们去填补这些‚不确定的影像‛所带来的空白,令人们疑神疑鬼出现所谓的活见鬼之说。实际上是环境背景‚欺骗‛了大脑,‚欺骗‛了我们的眼睛。1.阅读文章后,用简洁的语言谈谈出现“活见鬼”现象的原因。

2.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子虚乌有:

3.选文的类型属于顺序。4.文中描述的被背景信息欺骗的现象除了“活见鬼”之外,还有哪些?

敬畏自然 导学案(八年级) 篇5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1、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前置自学】

一、初读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鹏斥()蓬蒿()咫尺()

狼藉()相形见绌()美味佳肴()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咫尺:

狼藉: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佳肴:

二、再读课文

1、本文谈论的内容是什么?

2、在人与自然这个问题上,作者是怎样认为的?

3、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提出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解决问题:

【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合作探究】

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

论历史

人类:

人与自然相比论关系人类只是

人类:

论智慧

宇宙:自然智慧是大海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

人类常狭小。

2、

在大自然面前,

人类的智慧并3、

不值得骄傲

1、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

然智慧的深邃、高超

大自然2、

3、

1、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

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2、

宇宙是有生命的,

宇宙生命

结论是人类应该

【分组交流】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2、“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

1、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看法。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这此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②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②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③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④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拓展延伸】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不自量力陷阱呐喊沾沾自喜B.喜形于色窃笑佳肴狼藉班班

C.相形见拙呐喊演化美味佳肴D.精巧绝伦幼稚误解高深漠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人类竟然不打自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②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③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

①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正在不断逼近

③水千变万化,雕塑出清丽的湖泊,创造出富贵的湿地资源

④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A.④①②③B.④③①②C.③④①②D.③①②④

5、仿例造句,表达对自然母亲的感恩之情:

感谢自然赐予我眼睛,让我看到如此壮美的山河;感谢自然赐予我 , 。

6、举例说明“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

7、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例: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达标评价】

【(教)学后反思】

答案

第一课时

【前置自学】

一、

1、2、(略)

二、

1、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3、一、(1)提出问题:人类宣称“征服自然”是自不量力。

二、(2--10)分析问题: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三、(11)解决问题: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运用对比,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骄傲

人类1、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2、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

3、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4、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大自然1、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

2、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

3、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

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关系1、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2、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宇宙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因此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结论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分给交流】

1、“敬”就是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

“畏“就是爱护自然,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发展。

2、不是。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3、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形式不同,生

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

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

1、①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矿、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

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②宇宙创造人类和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

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③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和种种存

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2、①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起强调作用。

②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语气更强烈。

③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激发思考,语气强烈。

④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语气强烈,催人沉思。

【拓展延伸】

1、D2、A

3、①比喻,反问②排比③反问,拟人

4、B5、6、7、(略)

八年级下敬畏自然导学案 篇6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斥鴳()蓬蒿()鲲鹏()狼藉()陷阱()咫尺().......

佳肴()混淆()幼稚()相形见绌()....

2.按照拼音写短语。

A.bù kě sī yì()jìnɡ wâi zì rán()

B.zhān zhān zì xǐ()tiān zhēn yîu zhì()

C.xiānɡ xínɡ jiàn chù()ɡāo shēn mî câ()

D.jīnɡ qiǎo juã lún()xǐ nù āi lâ()

3.解释下列词语。

(1)不自量力:

(2)喜形于色:

(3)不过尔尔:

(4)相形见绌:

4.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

(1)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陷阱:

(2)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尔尔:

(3)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呐喊: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它的水资源,将决定这个国家是继续发展还是衰落。

B.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C.沙尘从内蒙古一些沙漠周边的退化草场和旱地刮起,途经河北,到达京津。

D.北京市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了“绿色奥运”对北京环境质量的要求。

6.下列句子中语气程度最轻的一句是()。

A.我们的航天器在一万年以后的后人眼中不过是个简单的儿童玩具。

B.我们的航天器在一万年以后的后人眼中不过是个很简单的儿童玩具。

C.我们的航天器在一万年以后的后人眼中不过是个较为简单的儿童玩具。

D.我们的航天器在一万年以后的后人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

7.反复阅读语句,下面空缺处填写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_________,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_________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毕竟不是大海,_________,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A.因为 所以 即使 也 因此B.如果 那么 虽然 但 可是

C.因为 所以 虽然 但 可是D.如果 那么 即使 也 因此

8.下列句子中不属于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A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

B.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

C.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D.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

9.联系语言环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句子。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窒,还是

值一提的灰尘,无论是,还是;无论是,还是,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10.为什么说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用课文中的句子)(1)(2)(3)(4)

11.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种什么关系?(用课文中的句子)(1)(2)(3)

12.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那么它就有作者自己的观点。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是。(用原文回答)

二、阅读训练部分

(一)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

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a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b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

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

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

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 c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

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d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像。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

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1.在下面这些词语中各选一个填在文中a、b、c、d处。

不值一提不可思议精巧绝伦与众不同

2.本文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文段为了论述大自然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把人类智慧与其对比。文段主要从哪些方面进

行比较的?

4.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二)阅读电影《宇宙与人》的解说词片断,回答问题。

①宇宙星光灿烂,深藏着物质运动的伟大力量,它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

能创造出智能。②自从人类发现了这种叫基因(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的结构之后,就可

以相信,哪怕是尘埃,只要经过特别精致的编排,就能缔造出像生命这样高级物质形态,并

且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它就能演化智能。③物质的宇宙能够演化出生命,目前我们

惟一所知道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太阳系,但生命很吝啬地只选择了它的第三颗行星地球。

1.对第①句中加粗的词语“深藏”所涉及的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动 B.物质运动

C.伟大力量 D.物质运动的伟大力量

2.对画线的第②句语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纯粹的物质世界经过特别精致的编排就能产生生命,生命在足够的时间空间里能演化出智能。这是人类在发现了基因的结构后认识的道理。

B.纯粹的物质世界只要经过人的特别精致的编排就能产生基因,从而在足够的时间空间构成生命,进而演化智能。

C.在发现基因的结构后,人们能够把尘埃之类的物质经过特别精致的编排而创造出生命,进而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智能。

D.在发现基因结构后,人们认识到,生命是由经过特别精致的编排的尘埃产生的,智能是基因在足够的时间空间内演化而来的。

3.第③句所用的修辞是,其含义是

(三)修改句子。

不畏困难

人们的脚步走向成功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有的人战胜了困难,最终成为事业的成功者;而有的人却畏惧困难,对事业冷冷淡淡、毫无信心,最终成为一个精神堕落的流浪汉。所以我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该畏惧。

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科学家袁隆平,他掀起的粮食生产业的“绿色革命”席卷了神州,震惊了世界。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教师到取得划时代的科学成就,历经了漫长的岁月,终于在这场艰难曲折高度复杂的科学实践中脱颖而出。如果他畏惧了困难,就不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就,而且更不会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称号。

还有,全身瘫痪的张海迪,由于手不能拿书,就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将书放在桌上对着镜子看到字,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成为一代楷模。这样大的困难,张海迪都能克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畏惧困难。

以上事实足以证明,困难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努力克服,困难一定会被我们打败的,而且我们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努力同困难斗争一番呢?

1.第一段画线句语意不得体,应如何修改?

2.第二段画线句是一个病句,应如何修改?

3.第三段有一个错别字,这个字是,应改为_______。

4.最后一段中的递进句与全文有无关联?应如何修改?

自然界的水复习导学案 篇7

一、利用学案梳理知识体系, 夯实复习课的基础性

我们在学案设计时, 首先罗列了复习部分应达到的学习要求, 然后以留白的方式空出一块给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让学生亲历知识梳理的过程, 通过比较、辨析知识之间的联系, 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活动的体验。

从认知心理来说, 每个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要强调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网络。对于一些梳理有困难不知从何下手的同学而言, 教师可以引导他从书本的标题入手, 单元标题———课标题———目标题———节内容———具体内容, 从大到小展开。对于能力稍强的同学可以按由根 (中心问题) 到干 (知识主干) , 由干到枝 (知识联系) , 由枝到果 (知识要点) 的思维顺序;对于一些对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一定概括能力的同学而言, 更应大胆放手, 鼓励他们抓住关键词, 对内容结构进行优化重组。整理形式一般采用“树枝图”“表格图”等, 力求简单、明确, 使人一目了然。在学生自主整理后, 要给予他们充分交流展示整理成果的机会。交流时,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也可以借助实物、图表和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成果和思维过程。形式有同桌间的展示、学习小组里的交流、面向全班同学的汇报等形式, 主要目的是生成更多的学习资源, 让那些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学习成果、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的思维模式进行充分碰撞, 在交流碰撞中起到相互矫正、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作用。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在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系统后, 教师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自主时间,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矫正完善, 实施第二次创造优化。

二、利用学案创设情境, 体现复习课的重点性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既有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 也有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我们在选择社会热点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问题。二是党和国家着力解决的, 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三是与社会成员尤其是与青少年学生密切相关的, 引领价值导向的问题。

围绕社会热点的主题, 精选时政背景材料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对时政热点有所了解。一般而言, 像一些重要的会议精神、主要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宏观的、抽象的材料学生一般不太感兴趣, 也不易设问, 所以对于重要讲话精神也只做简要概括即可。选择材料时要侧重于对微观的具体材料的把握, 而事实也证明了高考命题的选材以微观的具体材料为主, 一要选择学生熟悉和关心的内容和方式, 易于学生能精确地感知和把握。二要与复习的重难点知识有高度的相关性, 为复习中突破重、难点服务。

围绕材料科学的设问, 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它关系选用材料是否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关系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设问时可以考虑以下角度:一是以小见大。宏观立意, 微观着眼。从小的具体知识考察对社会热点的把握。二是以近及远。“近”是指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远”是指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结合身边实际来反映长远问题。三是以点带面。就是在分析某一热点问题时, 既要把握这一热点的来龙去脉, 又要辐射这一热点的相关问题, 由点到面, 全方位把握。四是以新带旧。就是在分析某一长效热点问题时, 既要关注当前出现的新信息, 也要关注过去党和国家对此热点问题的态度和做法。五是以我为主。在分析国际热点问题时, 要注意从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出发, 体现以我为主的特点。

近几年进入二轮复习的时候, 有的学校采用热点专题的复习方法, 对一个社会热点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这种复习方法对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来说打破模块知识固有的框架, 天马行空, 信手拈来, 非常过瘾。但对于一些原本基础知识欠缺的学生来说却如听天书, 云里雾里, 一无所得。所以对于这样一般的学生来说, 不妨在知识专题的复习时渗透时政热点的背景材料, 我认为时政的材料在不同的命题者手中是可以随意裁剪的, 但设问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复习中关键是要联系教材, 找准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 实现复习时政和回归教材两不误。

三、利用学案精选、精练, 把握复习课的方法性

从心理上说, “智力水平必须在智力活动中提高”, 换言之, 复习课不能只让学生伸耳听、用眼看, 更重要的是动脑想、动口答、动笔写, 否则难以促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学案的第三部分, 我们安排的是课堂练习, 围绕知识的重难点, 根据教学要求和考纲要点, 精选练习, 有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训练, 因为课堂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在选择练习时要注重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当堂练习, 当堂讲评, 讲练结合。练习的讲评要及时准确有针对性, 同时也不能面面俱到, 围绕所复习的内容精讲错题和经典主观题, 讲解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把侧重点放在解题思路和一般方法上, 切实做到:第一, 教会学生正确审题 (包括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设问所规定的知识范围, 认识对象, 任务指向等) , 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审题能力, 确保做题方向正确;第二, 提高学生阅读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三, 提高学生将题肢与题干、设问与材料联系起来的综合能力。做到了以上几点, 就会让学生通过少量的典型题例和问题的分析,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效果, 最终摆脱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的现象。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 在上复习课时, 教师要大胆创新,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学案导学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好学案, 课中巧妙地使用学案, 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使学案成为夯实基础、训练能力、掌握方法的抓手, 既有利于课前和课后学生的自主复习, 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达到整理有序, 复习有效, 复习一块, 掌握一类的目的, 让学生感受到获取学习知识的快乐。

复习课导学案的实践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学案 知识要点 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59

学生只有具备牢固的数学知识基础,教师才能顺利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反之,教师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可在开展复习课之前为学生布置多层次的习题,梳理知识环节,并让学生应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探讨和完成习题,这是一种能够加快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效率的教学方法。

一、应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回忆知识要点

所谓的导,就是指课前引导。复习课开展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某一个专题知识,为了定向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习题,让学生通过做习题的方式了解自己知识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学生的层次有差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习题,教师可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共同做习题。

如,在“比和比例”的复习课时,教师先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结合教育心理学规律和教学实际情况,建议将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设计为6人,每个学习小组中有1名学优生、3名学中生和2名学困生。然后设计了如下引导习题。

习题1:A学生的身高为157cm、B学生的身高为168cm,这两人的身高比是多少?

习题2:已知一份水的氢与氯的比是1∶8。现在有4.8千克的水,它包含有氢元素多少千克?氯元素多少千克?

习题3:一个长方形的长为5厘米、宽为7厘米。现在要将长按4∶3的比例扩大,求扩大后的长方形面积。

设计这三道习题,主要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层次性。习题1比较简单,可以只给学困生做。习题2的难度适中,学生只有既掌握了数学知识概念,又能熟练地应用数学公式才能做出这道题,这道题可以交给3名学中生完成,如果学中生不能独立完成,可以通过讨论的方法完成习题。当学中生完成了习题2后,可以把解题思路讲给学困生听。习题3比较复杂,它包含了比例、几何、计算等知识,可以由学优生完成。当学优生完成了习题3后,可以把解题思路讲给学中生和学困生听。这种引导学生应用小组合作,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层次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学习完成交流讨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二、建构知识系统,引导学生强化知识体系

导学案的第二个环节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梳理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习题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从而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仍以“比和比例”的复习课为例。首先,教师提问:“你能举出一个比的例子及一个比例的例子吗?”学生举出例子:比——2.8∶0.7;比例——80∶84=80∶21。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和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基本性质是什么?”帮助学生完成比与比例的知识梳理。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列举分数、除法、比的例子。”让学生以这三个知识为重心梳理比和比例的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综合思考比和比例的异同点。

复习课的重点,就是通过一道又一道典型的习题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能够自主地归纳、总结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数学知识系统。

三、应用尝试系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层次

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能满足一般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上继续拓展和延伸,教师可在课后布置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尝试性的经典习题,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在完成基础学习的前提下,尝试挑战更高一层次的知识。

如,在“比和比例”的复习课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后习题“一艘轮船在加60元的汽油后能行驶300千米。现在这艘轮船要行驶800千米再回到本地,需要加多少元的汽油?请先用比例的方法求解,再寻找更多的解法。”解答這道习题有三个关键:第一,学生必须读懂题中“行驶800千米再回到本地”的含义,即轮船行驶的实际距离为1600米,学生如果没有读懂题意,就会产生错解;第二,学生必须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才能运用比例的方法求解;第三,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才能用多种方法求解。

教师在应用导学案的方法引导学生拓展知识时,要为学生布置带有趣味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把其他的数学知识与这一节复习课学习到的知识结合起来,给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上一篇:科室人员基本情况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毕业生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