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2024-09-07

高中历史必修三(共8篇)

高中历史必修三 篇1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孔子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道家和法家

4、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5、庄子,放弃差别观念,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2、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政治的统一,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天子受命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儒学成为正统

3、儒家思想成为历史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宋明理学

1.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3、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教学体系——“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5、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6、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思想家李贽,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来自于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2、薄伽丘《十日谈》。这部书里的很多教士和贵族显现了荒淫伪善的面目,宣传人类平等。

3、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4、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5、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马丁.路德极大反感,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6、宗教改革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有加尔文派。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第七课 启蒙运动 理性时代的到来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2.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3.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4.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5.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的扩展

6.启蒙运动很快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他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纸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便宜易得的原料靠造出便于书写的纸

印刷术①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②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火药①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③火药传入欧洲

指南针 其使用,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计算工具 早期 算筹——→后来 算盘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 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①元朝 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②《授时历》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 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北魏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①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②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

③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农书》元朝 王祯

《农政全书》明朝 徐光启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

明朝李时珍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朝时,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唐诗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4.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5.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到了宋代,城市繁荣

6.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关汉卿 马致远 7.唐朝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和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 8.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第10课 书画和戏曲艺术

1.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楷书: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草书:唐朝 张旭 怀素等

行书:苏轼

3.画①战国帛画

②顾恺之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行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吴道子

③风俗画——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4.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第十一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2、狭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3、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量子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 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十二课象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1、古代人们相信神创造了人类和世界万物。基督教宣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出了人。2、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凡是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那些发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将遭到淘汰。

4、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生物新种。

5、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

第十三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1、英国人瓦特。

2、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4、科学家对电的研究也在进行。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5、工业获得了比蒸汽机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

6、电气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如白昼。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7、1946年,美国研究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互联网产生。

8、互联网,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5、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6、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严复指出封建群主皆为“大盗窃国”。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1、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第二卷起,改 名《新青年》。3、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4、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

5、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6、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

7、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有人甚至还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8、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9、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诌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0、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11、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12、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3、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4、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第十六课 三民主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提出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方案屡屡碰壁。2、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用革命战争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4、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A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5、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三民主义的实践

6、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7、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8、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面三刀方面含义:一为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 者有其田”的政策。

9、新三民广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

第十七课 毛泽东思想

革命道路的探索

1、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国民革命时期,他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义主义论》,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造性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第十八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会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3、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4.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第十九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神舟”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上了太空,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袁隆平,1973年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末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1号”。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百花齐放”“百家争吵”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2.“双百”方针并未能蛑贯彻下去。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3.“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他还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第二十一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一片混乱。“文革”结束后,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第二十二课 文学的繁荣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鳘,**不已。大革命后确定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深感失望,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2.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进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3.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诞派的典型。第二十三课 美术的辉煌

1.19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印象派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

2.西班牙画家毕家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第二十四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1.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高中历史必修三 篇2

一、通过历史地图册变抽象为具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已有一定发展, 但是通过生动的直观材料来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历史地图册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源, 能够把课本上不易理解的东西以图像的形式展现于眼前, 把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变成有形的、具体的,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专题二第1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地图册呈现了《缕悬法指南针》、《宋代火箭》、《铜火铳》等图片, 学生读图后就可以形成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直观印象, 加强对历史的体验感,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再如专题一第2课《汉代的儒学》, 地图册呈现了《创立太学的汉武帝》等图片和相关说明, 学生看完后感觉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形象立即丰满生动起来。

二、恰当运用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比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地图册中的大量地图和图片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际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在专题二第3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的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地图册上的《唐代诗人分布图》和《宋代词人分布图》, 看看这两个朝代文人的分布有何变化。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来解释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从而加深学生对“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规律的理解。如果在教学中随时提醒学生把类似地图进行对比, 使学生养成一种习惯, 学生的比较能力肯定会有显著提高。

三、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历史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精美清晰、色彩鲜艳的图片, 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风土人情, 增强了地图在视觉上的吸引力, 可以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专题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艺术》, 地图册呈现了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以及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等精美的书法艺术, 学生读图后不但能够加深对书法各种字体特点的理解, 而且提升了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四、有效利用历史地图册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册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例如专题四第1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地图册以地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一生主要的活动, 学生读图后可以感受到孙中山先生为了追求民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再如专题四第3课, 地图册呈现了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路线图, 学生读图后结合课本上南方谈话的内容, 可以更好地体会邓小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和善于创新的意识。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 篇3

关键词: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整合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56-01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即在坚持国家课程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将国家通用必修课程转化具有自己本校教学特色及老师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的实施过程,以国家课程为蓝本,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特点组织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创新,对现有必修教材内容开发、整合、拓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教法。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一、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是一种趋势

1、国家课程标准,是不是面对着不同的学校?是不是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师资素养、学生潜能、教学资源、办学传统和发展目标?如果是。那么课程的规范与实施的个性化,就会萌生了一个关键问题:课程落实,不可能千校一面,怎样做到有效性,甚至适切性?一句话,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正是统一的课程标准,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特点的老师,这种天然差异的存在,决定着国家课程师本化的必要性。

2、我们也看到,课程标准,它没有限制师生的最大选择范围,没有框定师生的最佳成就标准。那么,那么细化课程标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使各个层级的学校、各个层面的师生,在共同的学力基点上,实现各有所长的发展,应该是课程实施的趋势。

二、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如何实施

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的关键词是“开发”,限定词是“必修”、“校本化”。问题关键是如何开发?根据我校历史教研组的做法,我们的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主要致力于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特点和学生特点,和我们历史教研组的特点,致力于对现有必修教材的整合、拓展,形成有学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校本化课程。

根据校本化开发计划,每个组员完成单元每一节课前学习导引编写、教案课件开发、课后单元学习导引编写几个环节。

1、学习导引,以学定教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走在老师“教”的前面,上课通过课前批改学生的学案,发现问题,更有针对性的备课,使得老师的“教”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学案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质疑探究。

课前学习导引,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探究质疑。“学习目标”便于学生了解本节要求达到的目标,“知识梳理”属于全体学生必做,对本节内容基本知识点预习完成,“探究质疑”属于学生个体选做,尊重学生能力、兴趣、知识的差异性。通过课前学习导引,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的“教”的前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理念,教师在课前完成“导引”批改,根据学生导引出现的问题,再“以学定教”,使老师的备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2、教案课件,拓展整合

教师根据课程开发计划,依托学生课前学习导引、教材、教辅以及教研组老师现有的知识能力储备,编写教案、课件。

3、单元学习导引,及时巩固

我校历史教研组利用2012年暑期,完成了高中必修三本教材的单元学习导引。单元学习导引由五部分构成:单元学习目标、重难点点拨、典型题例、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三、国家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几点经验教训

关键: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其内容无论从难度,还是从选择与组织上,都应该整合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运用学校资源,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整合课程,形成有特色的校本化课程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起来,我认为,应该在以下两个领域进行突破:

1、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我认为,具体化,即细节化。关注国家课程,组织专任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全员性的研读,特别是校本化的研读,着力于构建更具体、更适切的学校自己的课程目标系统。要体现学校特色、学科特色、学生特点、学段特点。国家课程标准是分学段呈现,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将学段目标,具体到学年目标,乃至学期目标。这项工作是浅表性的,是最直接的细化。在此基础上,对每学期的三维目标进行深化,理清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品格点,定位准学科方法训练点、人文素养着眼点,依据现行教学班学生特点,预设成学期的学习目标。

2、课程资源的优化

我建议,通过优化,实现最佳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扑面而来的,是善不善于对课程资源作合理取舍和适度开掘,能不能够改变和优化课程组织形式?对教师来说,这是不是一种最专业、最富有行动研究意识的学科素养培训?同时,是不是来自课程实践力短板上最充满历险意识的挑战?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在这个关键环节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要对现有教材整合拓展开发,备好历史课要求老师“博学”,历史老师肚里里要有“材”。所以历史课程开发要求老师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老师多学习、多看书、多思考。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要博览群书,肚子里装的越多,你才能理解的越深。所以要做一个学习型老师,勤学多思,不要老守着课本、教参那一亩三分地。所以历史老师需要多看书多学习,将读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篇4

[答案]潜心于医学研究,博览群书;走遍大-南北,调查研究,仔细观察;亲自栽培、尝服药物,摸清药性;良好的文学素养等。

材料三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李约瑟为什么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如此高的评价?

[答案]药物内容丰富;药物分类法先进;兼具科学性、文学性、实用性,在我国及世界广泛流传。

[结论形成]

李时珍能够写成医学巨典《本草纲目》的原因和他的优秀品质

1.原因

(1)李时珍出生在医生世家,自幼深受家庭环境影响,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为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有利条件。

(2)李时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和药物学方面的知识,为编著《本草纲目》奠定了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3)我国古代药物学著作丰富,尽管存在不少错误,但也不乏精华内容,为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李时珍注重实地考察,虚心向药农等人请教,亲身试验药物疗效,掌握了编写《本草纲目》的第一手药物学素材。

(5)李时珍立志为人民造福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为编写《本草纲目》提供了持之以恒的思想动力。

2.品质

(1)矢志不渝、执著坚定的信念。

(2)科学严谨、求真务实、不耻下问的态度。

(3)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

(4)不盲从古训,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

(5)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明清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发展B.城市经济的繁荣

C.社会矛盾的激化D.科举考试的改革

解析:选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清时期传统科技发展的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发展。

2.李时珍为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世称“医中之圣”。如果为他编写的《本草纲目》配音,最合理的是()

A.“我要名扬天下”

B.“帮助父亲更好地行医”

C.“纠正过去医术的错误”

D.“入朝为官”

解析:选C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深感前人药书的错漏不当之处很多,决心编撰新的医药著作,纠正前人的错误,故答案为C。

3.从右图所示医书中无法了解到()

A.各种常用本草的品种和形态

B.中国17世纪的医药学成果

C.古代民间流传的主要药方

D.较为先进的古代药物分类法

解析:选B《本草纲目》完成于1578年,即16世纪70年代,故B项符合题意。

4.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要是指()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

解析:选C材料赞美《本草纲目》所记载药物种类众多,内容详细、全面。

5.下列关于徐光启思想和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支持“反清复明”活动B.积极引进西学

C.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D.领导东林党的政治活动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判断能力。结合徐光启的活动可知是积极引进西学。

6.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实验科学

解析:选A西方科技侧重理论探索和实验科学,中国古代科技侧重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但两者都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四时用药例》

材料二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年十四……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时珍晚年学尤笃,昼夜不辍,自号濒湖山人。著医案、迈所馆诗集、唐律脉诀、五脏图……传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

——光绪《蕲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李时珍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时珍用药的哲学思想。(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二中对李时珍评价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8分)

解析:本题考查李时珍的思想与成就。第(1)问分析材料内容进行概括。第(2)问阅读材料分析得出观点正确,并引用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顺应自然规律;天人相应整体观。

(2)正确。其研究除涉及医学、药学之外,还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训诂(音训)等多种学科,足见其“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的精神与能力。

8.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材料二一些本草书中曾记载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服食黄连、芫花等可以成仙不死。李时珍严肃地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大豆,古方称之能解百毒,但临床用之如何,并不十分清楚,李氏意欲通过自己的试验,判断其是否能解百毒。于是他先用大豆解毒,但“每试之大不然”,说明大豆解毒功能不确切,后来加入甘草,结果“其验乃奇”。

——齐志勇《李时珍作科研的大师风范》

材料三理学淹通(贯通)举世惊,原来医圣亦儒生。儒生医圣兼相得,无损千秋万岁名。古道微茫久隐沦,凭空想象总非真。千秋功罪儒家说,唯物判评能几人。

——黄世瑞《儒家思想对李时珍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本草纲目》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说明李时珍的“大师风范”。(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原来医圣亦儒生”的认识。(2分)

解析:第(1)问,从药物种类、药方的数量和分类等方面概括其特点。第(2)问,从材料二中“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通过自己的试验”两个方面说明“大师风范”。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提到“理学”,可知医圣遵从理学思想,因而“原来医圣亦儒生”可以从格物致知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理学观念去认识。

答案:(1)特点:种类丰富;图文并茂;科学分类。

(2)“风范”:批判迷信;献身科学;注重试验。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三 篇5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智者学派: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思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了解但丁、薄伽丘的主要作品

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

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欧洲启蒙运动

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及其代表作

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A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认为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伏尔泰: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A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号召人们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度。

C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 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卢梭: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

A提倡“社会契约论”

B 倡导“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C 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A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B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C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D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探讨启蒙运动的重要影响

A 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B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

D 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三专题 篇6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三1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了解新中国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术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

B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 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顺利升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顺利升空,翟志刚完成了出舱行走。)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他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锇问题。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了解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

①文学作品: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②艺术作品:1959年被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优秀电影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①人民教育的建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②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史实

“三个面向”:1983年,在视察北京景山中学时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义务教育法》: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科教兴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三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智者学派: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思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了解但丁、薄伽丘的主要作品

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

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

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欧洲启蒙运动

了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及其代表作

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A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认为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伏尔泰: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A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号召人们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度。

C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 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卢梭: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

A提倡“社会契约论”

B 倡导“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C 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A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B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C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D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探讨启蒙运动的重要影响

A 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B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

D 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E 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三3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近代物理学

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贡献

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他还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在伽利略研究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创立了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A 内容: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B 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C意义:他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在同一个理论之中;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后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A狭义相对论(1905年):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B 广义相对论(1916年):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普朗克的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理解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相对论提出的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量子论提出的意义: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进化论

了解《物种起源》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A 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B 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互相竞争,同时,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这一过程中遵循“优胜劣汰”原则。)

D 生物进化学说以自然选择为基础。

3、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

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机

A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能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

B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A 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B 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C 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D 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E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等的使用大大减轻了人们繁重的家务劳动;F 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了解二战后计算机的诞生和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

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

A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高中历史必修三 篇7

一、为什么要在必修课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

乡土历史资源大多是在学生身边的具体、直观且易于搜集、观察的教学素材, 较容易引起高中生的好奇和兴趣, 进而引发其探究的欲望, 可以帮助解决当前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等问题.乡土历史资源所包含的家乡辉煌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著名的古迹、古老的典故、独特的风俗等等, 都是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感的生动教材, 利用这些生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 有助于实现历史课的德育功能, 同时能够对学生理解必修课课本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 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乡土历史教育将对高中历史必修课教学形成有益补充, 有助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学生自主发展的, 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新路.

但长期以来, 乡土历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下, 课本是唯一的考试依据, 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 高中历史教育内容就只能以教科书为范围而不敢离其左右.即使个别教师看到了乡土历史教育的价值, 也只能浅尝辄止, 不敢持续、深入下去.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十余年来, 乡土历史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总的来说, 乡土历史教育的开展情况差强人意.从福建省宁化县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来看, 制约乡土历史教育开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仍旧存在的升学压力, 使得各高中更注重考试内容的教学, 无暇顾及乡土历史教学;二是山区学生知识面较窄, 如果没有教师的良好引导, 容易对乡土历史缺乏持续的兴趣;三是开展乡土历史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 丰富自己的乡土历史知识, 但很多教师没有动力对自己及时“充电”;四是缺乏对全县乡土历史教学的统筹, 没有一套适用性强的乡土史教材, 在教师的培训、组织各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也比较欠缺.

上述开展乡土教育不利因素的存在, 是短期内很难改变的, 因此, 在高中历史必修课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 既有必要性, 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必修课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不需要统一编写的教材, 不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在必修课教学中穿插运用乡土历史教学,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改变学生对必修课内容相对枯燥的印象, 同时, 乡土历史教育内容与必修课内容的呼应和联系, 能使学生加强对必修课知识的掌握.在必修课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不会影响“考试”、“升学”, 能够为学校、教师、学生所接受, 也是在山区县份开展乡土历史教育的一种方式.

二、如何在必修课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

要做到在必修课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 首先, 在思想上,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到乡土历史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才会有动力在必修课的教学中进行渗入乡土历史教学的摸索.其次, 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乡土历史教育资料, 包括文字资料, 如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档案、历史人物著述等, 也包括非文字的资料, 如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历史当事人或专家学者的口述等.搜集资料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苦练“内功”, 将这些资料内化为现实的能力, 提高讲授乡土历史课程的水平.第三, 教师必须找到乡土历史教育内容与必修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 熟练地在必修课教学中穿插运用乡土历史资源, 或者使两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也就是说, 要在高中历史必修课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 首先要对本地的历史有相当的了解, 同时要找到乡土历史教育内容与必修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 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运用哪种乡土历史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如何具体操作以达到预定教学目的呢?现结合福建省宁化县的乡土历史资源与笔者的教学实践, 简单谈谈这个问题.

1.

在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年) , 宁化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苏区乌克兰”, 除了在物力、财力上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全县十三万人口中参加红军的有一万三千多人, 青壮年几乎全部上了前线, 在长征途中牺牲了六千多名宁化战士.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张闻天、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宁化生活或战斗过, 1930年毛泽东在宁化县写下《如梦令·元旦》这首词, 宁化人民对这些都念念不忘.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而宁化县是长征的起点之一, 现在宁化县建有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在进行必修一专题二中“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教学时, 可以运用相应的乡土历史资料渗入乡土历史教育.如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土地革命时期遗址、遗物的图片, 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 讲述宁化红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及领袖人物在宁化时期的轶事.并可以对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红军医院遗址等做一定的介绍, 引导学生在假期实地参观.

2. 宁化石壁是“客家祖地”, 是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

客家人是南迁汉人的一支, 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 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心态.作为客家人最早聚居的地区, 宁化保留有一些独特的生活习俗:在饮食方面, 有擂茶、烧麦、鱼生、田鼠干等宁化独有的食品;在居住方面, 宁化传统建筑带有客家建筑的特征, 又保留有中原建筑工艺, 在宁化有许多“土堡”, 是著名的客家土楼的早期建筑形式;在服饰方面, 尤其是女装, 有一种叫“掩腹”的围裙, 下摆宽及两侧, 上端缝花刺绣, 配上腰链、牙牌、手镯等银饰, 大姑娘梳长辫, 小媳妇盘“翘髻”、系罗帕、穿绣花鞋, 形成宁化客家妇女特有的装扮.在进行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教学时, 可以用多媒体将宁化客家人的衣食住行的改变展示出来, 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3.

宁化僻处闽西山区, 交通不便、信息不畅, 但客家人有耕读传家的传统, 因此历史上不少人通过科举获得功名, 宁化先后出过状元1人, 探花1人, 进士89人, 另有152人中举.唐代伍正己成为汀州府进士第一人.明洪武年间, 张显宗参加殿试, 被朱元璋特赐状元.清代的雷, 雍正年间进士, 是著名的理学家, 他认为理学应当根据二程、朱子所倡导的“力辨于危微之界, 反复于克念罔念之几, 以推及于天下治否”的立论, 强调“力行”、“躬行”, 主张亲自实践.所以, 在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地方可以结合乡土历史资源进行, 如“科举制”, 可以结合宁化士人的事例, 介绍科举制的考试程序、参考资格、考试内容等, 还可以用张显宗家境贫寒、6岁丧父等故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再如“理学”, 可以使用雷的材料进行分析, 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4. 在古代科技方面, 宁化也拥有不少乡土历史教育资源, 如玉扣纸、木活字.

宁化盛产土纸, 其上品称“玉扣纸”, 因纸质细嫩柔软, 色泽如玉而得名, 又有清晰透度、书写易干、墨迹不褪、经久不被蛀蚀等优点, 历来为档案、史集、佛经、族谱、账本、重要契约等所选用.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已发现的木活字印刷术仅存于浙江瑞安和福建宁化县.在古代艺术文化方面, 则有黄慎、伊秉绶、李世熊等.黄慎是“扬州八怪”之一, 其画作独辟蹊径、灵动生辉;伊秉绶, 楷行隶篆草皆精, 尤擅隶书, 独树一帜, 时与邓石如有“南伊北邓”之称;李世熊所著《物感》被誉为“我国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在进行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教学时, 可以穿插运用上述乡土历史资料, 使学生了解宁化人也有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 既丰富了历史必修课教学的内容, 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又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总之, 丰富的乡土历史教育资源可以填补高中历史必修课课程资源存在的诸多不足, 在必修课中融入乡土历史教育, 是在现阶段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一种好的方式.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乡土历史教育不能喧宾夺主, 应当合理、有效、有针对性地进行乡土历史教育的融入.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2].清康熙《宁化县志》、民国《宁化县志》、1992年版《宁化县志》

高中历史必修三 篇8

【关键词】概率 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 统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1-02

建国以来,高中数学课程的几次重大变革,都体现了概率内容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克服了一些难题,综合我国目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本文将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的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高中数学教材对概率知识的引入,是高中数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内容的更新也是新教材的闪光点,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一内容便成为了高中教师急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来在高中数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对概率这一重要内容作深一步的探究。

一、通过试验加深学生对概率的认识

作为随机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概率已经越来越得到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考对于概率内容考核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所谓概率,指的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试验,结果却难以预料。随机现象看似没有任何规律,但我们通过大量的、重复的试验发现,实验结果会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教学概率内容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含义和随机的现象。切忌让学生在学习概率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固定模式,因为一旦产生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学生往往把得出的结果当作固定的数据来处理,如此一来,便悖逆了概率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不了随机现象的观念,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向学生传授概率知识的初衷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的定义,建立随机现象的概念。让学生亲自试验和采集数据,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对概率的认知,积累一定规模的经验,切身领悟随机现象的精髓。

二、概率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

高中数学教师深知概率和统计的的关系,概率学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统计学的进一步深化,可以理解为统计和概率是相同事物的两个重要方面,随机的变量的数字特征主要是从整个布局考虑问题,而概率则是要通过局部考虑问题,概率需要利用提供的数学模型,进而去研究概率的特征和遵循的规律,概率是统计的基础,通过对自然当中随机现象的仔细分析并且利用概率的相关运算获得数据,进而做出科学的分析。缺少了概率则失去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联系两者的辩证关系。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总体的布局可以理解为相应随机变量的概率布局,随机变量可以看作为概率的总体。

三、具体实例

在这里为大家列举一个具体的实例,以便大家客观、全面的掌握概率,比如,一个射击运动员,它射中某一环被称之为概率的局部问题,然而全面分析、射中各个环的随机概率便要涉及到变量分布的全局问题,这说明了统计学是一门建立在概率学基础之上的科学。

四、增加学生运用概率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举例

人们常说,学习不是目的,把学来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当中才是真正的目的,其实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中心,虽然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当中并没有要求教师开展学习概率内容的相关活动及课题研究。但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教学条件适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活动以增进学习对概率和随机事件的认识,如对足球比赛胜率的研究、博彩行业中奖几率的研究等等,培养学生概率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创造学生互动交流的氛围有非常积极的帮助。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教师应当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进而对问题加以解决和深化,这不仅对学生数学能力提高有所帮助,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采取合作探讨的形式加以解决,在这里笔者列举了实例供大家参考。

比如,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只要消费满200元,便可以获得一次中奖机会,道具十分简单,就是一个中奖箱和若干乒乓球,奖品根据奖项的不同可以让商家自行设定,打个比方,大奖可以设定为600元价值的奖品,中奖率为2%,其余都设定为钥匙链等价值相对较低的奖品。题目设置完毕,题目的要求是要学生设定一套方案。

像诸如此类开放性很强的问题,可以设计多种方案,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互相协作、互动交流,最后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具体哪种方案是最佳的一定要依据消费者的心理择优选择。

可以说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理论,体现的是自然科学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概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会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体会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概率知识切切实实存在着,从另一层面来讲,此类的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及协作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真正达到了教学方法的革命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度开放,学生的潜力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

五、把现代化手段应用于概率教学

概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概率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军事、自然科学等领域中都体现了概率学的重要地位,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可以看到,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辅助工具把概率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全面的展现给学生,计算机在这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记录、分析信息方面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工具。

通过以上对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教学研究的阐述,想必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对于怎么教好概率这一重要内容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模式,同时,对于概率这一重要课题,还需要广大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只有这样,高中数学的教学才会看到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钟志华.对高中新课程中概率教学的认识[M].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84.

[2]尹明霞.高中新课程概率教学研究[J].高中教育,2006:27~30.

上一篇:一件趣事作文500字下一篇:初等教育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