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24-09-1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用8篇)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1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读后感

春节后,单位组织学习了什么什么,通过学习感触深刻,提高很快,认识很新等等。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和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等,从不同方面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也是对这条总道路认识的拓展、丰富和深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我国国情和文化改革发展实际,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

径和办法,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取得决定性进展,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空前繁荣,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大跨越,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显示出异军突起的良好态势。事实雄辩地证明,我国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

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道路问题是关系文化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党中央把文化发展提高到新的高度,文化建设又一个新的春天到来,我们精神振奋,倍受鼓舞,决心在什么领导下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2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性质和方向, 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文化, 是国家文化大厦的中坚力量, 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精神纽带, 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 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所在。如果一个主权国家人民共同认可的、先进的文化体系遭受其他文化的侵蚀和破坏, 不能完整地保持自己的政治内核、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 就难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就会丧失本国文化影响力。当前, 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科技优势、营销手段以及政治推动, 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 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文化安全。我国是一些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 西方的文化产品、语言文字、学术理论、节庆习俗等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社会科学和生活方式等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如果被边缘化, 必然导致国家文化无魂、无力, 消解民族凝聚力, 威胁社会和谐与安定。

持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是确保社会文化先进性的客观要求。近年来, 国家文化发展势头良好, 但也有很多“成长中的烦恼”。如, 文化软实力与不断提升的大国地位和文化资源大国身份极不相称, 文化产品贸易长期逆差。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之下, 主流文化发展生态存在诸多缺失, 主流文化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市场经济逐利性价值取向之间出现了断层, 低俗、媚俗、庸俗之风滋长, 社会公德缺失和诚信缺失现象不时地表现出来。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体现了时代精神, 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 切实抓紧抓好。

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加强新闻舆论管制上

大众传媒是思想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新闻舆论管制。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必然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新闻舆论工作应当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展示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流、反映光明进步的社会本质。一个国家的新闻舆论如果不坚持统治阶级集权管理, 就不可能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更不利于坚定共同理想、凝聚奋进力量的思想和精神。当前, 尤其要在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上, 做好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 在真实可靠上动脑筋, 在可亲可敬上做文章, 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加强新闻舆论管制必须充分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对于我国来说, 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从本质上讲, 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 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 因此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能不能坚持党性的原则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对新闻工作者是否忠诚的最根本的考验, 只有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才能在实际行动中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引导广大群众多看主流而不受歪理支配, 多看光明面而不受阴暗点影响, 多看事物本质而不受表面现象迷惑, 真正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加强新闻舆论管制必须重视网络舆论的影响。网络媒体传播迅速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形成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强, 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 也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当前,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须品, 网络信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联, 各种网上内容尽人皆知, 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特别是一些负面信息、灰色段子和政治谣言, 左右人民思想、混淆群众视听。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 把法律措施与行政手段结合起来, 统筹规范网络运行, 改进创新网上宣传,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同时, 要重视开展互联网舆论斗争, 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 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更不能沉默失语、没有声音。

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准确定位文化的性质和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 文化具有一系列的双重属性:不仅是上层建筑, 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而且也是生产力, 具有商品经济属性;既是事业又是产业, 既是公益性事业又是经营性产业, 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具有政治功能, 而且具有益智怡情等多种作用。因此, 要把握文化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趋势。当前, 文化与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 世界上很多国家甚至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习近平强调指出,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事关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 事关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是国家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支撑, 作为文化范畴的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构成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除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当前,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实力较弱, 文化话语权不强、文化贸易逆差大、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文化产业化趋势加强, 传统的文化发展运行及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局面已不适应。因此, 必须下大力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清除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按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二分法”, 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把握文化市场特点和规律,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须着眼于提高文化产业质量和效益, 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 优化产业布局, 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推动文化产业, 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必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鼓励不同社会主体的资本向文化产业流动, 迅速壮大文化产业, 实现我国由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产业强国转变。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确立文化开放理念, 参与文化全球化竞争与合作。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合作交流, 积极汲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积极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 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 注重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全球层面等多方面说清楚、讲明白。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效, 其领导权和话语权是否牢牢掌握在执政党手中, 是事关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问题。首先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形态, 这个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社会的中枢灵魂。从当代中国实际看, 尽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 但仍是多种意识形态并存, 必须通过执政党自身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通过执政党的地位与权威, 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和层面, 对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到引领和规范作用。要把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融入到深化社会改革之中, 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和创造力, 形成同其他意识形态竞争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一系列措施, 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深信不疑, 做到不歪曲、不附加、不粉饰、不误读、不教条, 从思想和行动上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其次要把基层各民族意识形态凝聚到社会主义大潮中来。事实表明, 许多来自国外势力或国外势力指使和支持的言论, 使普通百姓特别是青年一代无从鉴别, 一些民生问题、反映社会公德的小事件被恶意炒作放大, 极大地伤害了执政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威信。因此, 要充分利用基层组织向广大群众讲清大道理与小道理, 讲清执政党的方针、政策、路线,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应当看到, 中国边境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 在意识形态领域有自身特性, 有的反分裂、反渗透问题十分突出, 有的宗教极端主义异常复杂, 这些都要求执政党根据民族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国家利益的突出性, 地域分布的复杂性, 发展基础的滞后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做好基层各民族的意识形态工作。

再次要高度重视做好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工作。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历史的教训启示, 高校是执政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 也是青年学生聚集的场所,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着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做不好就会使一些青年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 执政党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主动了解学生诉求, 遵循教育传播规律, 使广大高校学生从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和道路的理解。知识分子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着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在确立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中发挥着构建和解构功能。执政党要关注知识分子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 着力做好“团结”和“引导”工作, 激起这部分人自觉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才智。

摘要:通过学习并研究习主席的讲话, 深入了解要实现中国梦,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新闻舆论工作者首先应当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关键词:文化,中国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

[2]社会主义论坛[J].中共云南省党校党史党建研究所.

[3]理论导刊[J].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既凝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经验,又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规律,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又借鉴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继承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唯一正确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教育优先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随着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面对更加激烈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先行开发,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强国必先强教”的科学论断,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出了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工作部署,明确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十六大以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得到有效实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正在实现,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合力已逐步形成。学前教育加快发展,2011年全国幼儿园比2002年增加5.42万所,在园人数增加了1 388万人,学前教育“短板”状况大为改善。义务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2011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国领先于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实现“两基”意义重大,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标志性成果。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42.8%提高到2011年的84.0%。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1998年印度大学生数量是中国的两倍,2007年中国大学生数量是印度的两倍。2010年,我国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 611人上升为2010年的8 930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育人为本之路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青少年要担负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必须全面提高素质。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青少年成長成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给青少年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等传媒中传播的一些有害信息,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必须把育人为本放在首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十六大以来,中央专门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等下发文件,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等作出专门部署。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大学生入党踊跃,仅2010年一年就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人,占全国当年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0.2%。

实践表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使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专业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担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渴望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要进一步解决好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还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还不尽合理等问题,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教育改革创新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具体举措。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明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协同创新,扩大教育开放,通过改革创新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

十六大以来,中央加强对教育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形成了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实施、以县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和规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形成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教育投入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建立健全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强化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责任;改革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形成了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同步发展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实践表明,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原因,是教育发展的最鲜明标志,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促进教育公平之路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教育公平始终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但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强调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了促进教育公平的总体要求,强调以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为关键,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根本措施,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为基本要求,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不断加大推进教育公平的力度。明确了基本思路,强调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提出了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强调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着力完善国家助学体系,切实解决特殊群体的上学问题,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全面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多适龄儿童。这一重大举措,与取消农业税、终结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一样,都是惠及民生、载入史册的巨大成就。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每年资助近1.8亿学生,保证了每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26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的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实施,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初步解决。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教育发展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正在缩小。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普通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取得明显效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实践表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目标。必须抓住机会公平这个关键,满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提高教育质量之路

追求规模、搞外延扩张而对教育质量重视不够,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把提高教育质量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时代的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框架:树立科学教育質量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紧紧依靠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全面规划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推动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高中教育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学习方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把教师队伍作为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深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全国农村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别从2007年的63.4%、41.4%提高到2011年的78.6%、62.8%。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高校集中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的研究人员和成果,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更加凸显。

实践表明,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方针。必须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4

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重大论断,表明我们对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既是我们改革30多年经验的高度凝练,也释放了深化政治改革的明确信号,回答了18大以来人们关心的全面深化改革在政治改革领域如何推进的重大问题,对于实现我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保障中国稳定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才不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和人亡政息;同时也是我们有效应对内外挑战,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1、只有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才不会导致动荡、分裂和人亡政息

中国不能乱,乱了就什么也无从谈起。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所形成的共识,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基本政治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执政的东欧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整个社会和政局出现动荡、分裂和人亡政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教训极其深刻。当时,这场世界级政治冲击波也波及到了我们,能否顶住这场冲击波,中国的发展是否也会出现如东欧和苏联共产党这样改弦易帜的局面,为世人瞩目。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正是在东欧和前苏联社会主义道路遇到重大挫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的一条政治发展道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是适合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它保证了在遇到**和挫折时,我们能够顶住压力和挑战,保持政局和社会稳定。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命根子,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必须坚持,不能动摇。

2、只有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有效应对内外挑战,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梦想不是空想,要实现梦想,必须有通往梦想的道路。已经走过的路成为昨天,所经历的挫折和艰险已经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经验。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的路不会平坦,必然要经历新的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今天的世界,风云激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正在被一股国际极右翼势力的公然践踏,如何应对来自这股遏制中国崛起的国际势力,是我们通往梦想道路上必须越过一道坎,如何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考验着我们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定力;今天的中国,国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固化的藩篱没有完全破除,腐败的顽疾威胁到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地位,财富分布呈现出失衡状态,收入差距拉大,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各种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些都是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严重障碍。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破除这些矛盾,是摆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改革没有回头路,如何深化改革,改革要改什么,路该怎么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教训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都告诉我们,老路走不通,也不可能走,邪路不能走,走了就天下大乱,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所有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条件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只有坚持这套制度,才能保证政治发展道路不变形,不走样。政治制度是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政治道路是政治制度的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体系。

1、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是保证中国政治发展沿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基础

我们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样一套政治制度,内涵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权力运行方式和治理模式,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一个完整的权力运行系统。它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中国独特的历史和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和不懈奋斗所形成的政治制度成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从新中国成立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历史实践证明,尽管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过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是依靠这套政治制度,我们保持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这是一套保证中国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好制度。这套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坚持中完善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一个体系,必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就有可能偏离方向。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发展规律。

制度体系就是若干有关的制度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的相互联系的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和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一个体系,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是我国长期政治发展进程业已证明了的,适合我国实际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了我们的政治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推进。但是,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有缺陷。因此,任何制度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政治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这样才具有生命力。要看到,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同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遏制腐败蔓延的新要求相比,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制度完善、立法程序、监督职能,代表遴选等方面切实改进,使之真正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使人民真正享有参与管理社会,监督政府的权利。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习近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

1、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人类社会产生政治现象以来,政治大体上就分为专制政治和民主政治。专制政治宣扬“君权神授”,权力可以恣意妄为,民众在权力的压迫下处于奴役状态;民主政治则主张“人民主权”,公权受到制约和监督,民众在权利的保障中尽享自由生活。从专制政治发展到民主政治,是人们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也是我们党始终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党找到的一条跳出“兴亡”历史周期率的新路。1945年,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忧虑的历史周期率时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民主之所以能成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是因为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可靠保证。只有不断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才能保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永保生机和活力。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国家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防止人民形式上有权而实际无权。使全体人民能够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

2、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法制是规范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法律化、秩序化体现。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3、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告诫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坚持这一原则,我们的党就有可能有失去执政地位的危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核心要素,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保持我们不走邪路歪路的决定性要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心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 一律、归于一尊。不能照搬别人,也不能故步自封。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主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和优化,以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秩序,巩固政治统治的政治活动,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必须在稳定的环境中循序推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可靠保证。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

国家收入的分配

1、什么叫财政?财政收入都包括什么?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组成部分: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B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多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财政支出

(1)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主要用途:(我国财政支出有哪些项目?)

A经济建设支出(最主要,居于首位)B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C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E债务支出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5

——173号闫许钢

社会主义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所以在这条道路上难免会有坎坷。前苏联就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犯了错误,才导致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又退回资本主义。在探索前进的路上,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学习,对市场的控制有时候不是太到位。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在辩证中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这样,经历各种挫折,然后不断修正,才能在将来更大的考验中生存并壮大起来。再者来说,以目前的局势来看,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起着很大的作用的,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还是比较有效地稳定着市场的,在缩小贫富差距、优化配置资源方面还是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的。而且党和政府对人民的问题也是很关心的,积极改善人民的生活现状,尽力消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从整体上来说,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人民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以每年10%左右的高增长率高速增长。各种惠民政策相继落实,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的。

所以说,尽管在现在这个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市场经济更加活跃,经济控制更加信息化、复杂化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偶有动荡,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和其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区别的,政府的宏观调控一定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自由。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一切道理的升华,是哲学智慧的结晶,跟着马克思主义走,就能发展好我们的社会主义。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6

根据青岛大学党校及机电学院的安排,我参加了12月13日到14日的第十二期预备党员培训班,与众多学生预备党员认真学习和听取了《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不能没有信仰》、《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辅导》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党员》等关于党的理论知识报告和视频。,通过此次培训班的理论学习,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公方彬教授讲:“你要想活的轻松,不要有信仰,因为有了信仰,就有约束。但你要活的有意义,必须有信仰,因为人活着本身没有意义,是信仰规定、注入了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信仰?信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信仰不是迷信,更不是盲目崇拜,它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本,是一个政治集团稳固存在的前提,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精神的动力和支柱。

然而,我们的民族正处于信仰流失的时代,我们的人民开始盲目崇拜。历史证明,一种核心价值观的兴起和没落,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一个集团、一种文化的兴起和没落。因此,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最终导致的是精神危机,进而是社会危机,这就更加突出我们对信仰的危机的解决、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建设。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更和转换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的社会景象,各种价值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再加之受到一些消极社会现象和西方思想因素的侵蚀,尤其“90后”的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信仰迷茫与信念缺失的状况。例如明星崇拜,金钱、名誉、享乐的追求等等。我们的信仰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挑战。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更应该坚定自己的立场,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宗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精神支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才能为历史、为人民所选择,才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光辉旗帜,才有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我们党如果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偏离正确的前进方向、丧失坚实的群众基础,就会地动山摇、亡党亡国;一个党员如果理想动摇了、信念崩溃了、宗旨抛弃了,就会目光短浅、意志消沉、无所作为,甚至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从哲学上来看,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 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应该是属于信念的,它是信念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是共产党人最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各种各样的冲击面前,共产党员始终要坚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信仰,坚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战胜困难,经受考验,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现在的大学生党员将是未来党员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共产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理想信念宗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党员必须从现在开始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党和人民,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实,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纵观历史,共产主义信念从孕育、诞生到今天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近两百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时而蓬勃发展,时而走进低谷,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起起落落。但共产主义一定会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其次要将自己的学习工作与远大理想相结合。

树立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并不排斥个人的具体理想,相反,个人理想的实现是和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相统一的。对于一个有先进思想有远见的青年来说,个人理想更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指导下实现的。每个大学生都应当有立足自己实际的本职工作,从我做起,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兴旺,竭诚以赴。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7

黄坤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为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同步同向、向上向好,取得了全面深刻的巨大成就,发生了具有历史性的深刻变革。日前,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黄坤明就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谋篇布局的?

黄坤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政治高度,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系统规划和全面铺开了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文化建设作出重大部署,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深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多次研究文化建设重大问题。党中央先后印发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形成了全面系统、科学完整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框架。

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倾注巨大心血,亲自谋划指导推动,先后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出席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会见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先进代表、中国记协第九次理事会代表、全国文明家庭先进代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考和科学把握,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记者:您对过去五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何总体评价?

黄坤明:五年来,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着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呈现崭新局面。

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更加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要求,贯穿体现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导向鲜明有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生动书写了人民的实践,热情讴歌了人民的业绩,真切抒发了人民的情怀,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三是向上向善的新风正气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力彰显,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基本确立,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基本框架搭建完成,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文化繁荣发展成果丰硕。反映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大量涌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创造力,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获得感大大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记者: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坤明: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大干部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一是学习教育持续深化。组织编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编写出版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和《读本(2016年版)》,出版总书记重要讲话单行本50种、论述摘编13种,为人们提供了权威学习读物。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抓手,推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制定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规则,中心组学习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推出一批重头理论文章、新闻综述、言论评论等,进行全面深入阐释解读。

二是理论宣传普及深入人心。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组织中央宣讲团赴各地宣讲,编写出版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围绕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等重大活动,浓墨重彩开展主题宣传,组织制作播出大型电视纪录片,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中汲取前进力量、坚定必胜信心,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三是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深入开展。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安排部署200多项课题,全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由7家扩容为15家,遴选支持21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资助39家中央和省部级党报党刊。举办“治国理政论坛”系列理论研讨会,推出一批研究成果。

四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央出台专门文件,对加快发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充分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资助各类项目2.5万余项,投入近90亿元。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首批遴选25家单位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

记者: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坤明:五年来,全面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舆论氛围愈加浓厚。

一是深入宣传中央大政方针政策,推动全社会思想高度统一、力量更加凝聚。精心组织总书记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要出访等场合的现场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讲话精神,全面准确地宣传解读中央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等,组织开展主题宣传。

二是深入宣传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干部群众振奋精神、鼓舞斗志。深入开展“回顾十二

五、展望十三五”主题宣传,组织做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宣传。精心组织“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宣传,组织制作播出《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巡视利剑》等电视专题片,全面生动地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成就。

三是切实加强舆论引导,着力稳定预期、安定人心。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

四是媒体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主流舆论阵地巩固壮大,开办一大批网络化、移动化的新型媒体,立体多样的传播矩阵已成规模。推动出台《网络安全法》,网络传播更加规范有序,网络生态更加积极健康。

记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都有哪些成效?

黄坤明:五年来,我们牢牢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基础工程、铸魂工程,坚持以正确价值导向凝魂聚气、成风化人,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认知认同不断增强。组织中央地方、网上网下等各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举办“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创作刊播“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在全社会叫响“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

二是榜样力量充分彰显。集中宣传罗阳、龚全珍、廖俊波、黄大年等全国重大典型,推出万少华、张楠、高宝来等一批 “时代楷模”。评选表彰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共116人,推出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三是道德实践广泛深入。制定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组织开展勤劳节俭、孝老爱亲、诚信教育、志愿服务、文明旅游等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传承家风家教、弘扬优良校风校训、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诚信建设制度化。

四是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有力推进。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之中,体现到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的修订完善之中,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全过程。

五是文明创建利民惠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34个、文明村镇1159个、文明单位2242个和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300个。

记者: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黄坤明:五年来,党中央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引领推动文化艺术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一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对全国文艺骨干和管理干部共13万人,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动员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单位、社区农村、边远地区,开展采风创作、慰问演出、文化惠民活动。

二是精品力作大量涌现。深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完善电影、电视剧、戏曲等重点文艺门类的扶持政策。加强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的创作规划,加大扶持力度,推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是评价体系导向更加鲜明。实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工程,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拓展新的文艺评论阵地。贯彻落实《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大幅压缩评奖数量。加强对演出活动和从业者的管理引导,成立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

记者: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哪些进展?

黄坤明:五年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高度的自觉自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一是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系统推进。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大规模整理梳理,统筹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等15个重点计划项目,组织编纂《复兴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

二是传统文化精粹得到传承光大。制定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京剧“像音像”工程、地方戏曲振兴计划,加大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三是传统文化呈现新样式、焕发新活力。摄制播出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三季180集,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一大批广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实施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记者:文化改革发展都有哪些进展成效?

黄坤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两个效益”相统一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的104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99项,其余5项正按计划推进,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是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制定出台国有文化企业两个效益相统一、新闻单位采编播人事制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70个有关改革文件。加快文化立法步伐,相继出台3部法律和1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制定修订19个行政法规,出台一系列部门规章。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完成中央和省级新闻出版广电机构整合,理顺内外宣体制和互联网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配套文化经济政策。

二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推动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加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基层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一站式”服务。大力开展文化扶贫,按照“七个一”的标准,即每村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完成“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实施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

三是文化产业保持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1万亿元提高到3.03万亿元,占GDP比重从3.48%提高到4.07%。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22万户。文化产业发展增加了文化产品供给,促进了文化市场繁荣,有力带动了文化消费。推动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电影票房从2012年的17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93亿元,国产电影票房过亿的从21部增长到45部。电视剧生产量2016年达到334部1.5万集,平均每天40集左右,产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一。图书出版从2012年的41.4万种、79.3亿册,增长到2016年的49.9万种、90.4亿册,总收入从723.5亿元增加到832.3亿元。

记者:这几年国家文化软实力发生了哪些积极变化?

黄坤明:党中央把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制定印发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部署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

一是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整合中央媒体外宣资源,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外宣旗舰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今年初成功开播,目前开设英、法、西、俄、阿和纪录国际6个频道,在168个国家和地区落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在海外的传播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加强同国外主流媒体和新闻界的交流合作,形成一系列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二是对外文化交流更加丰富、不断拓展。完善政府间人文交流机制,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实施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丝绸之路影视桥、丝路书香等重点工程。2013年以来“感知中国”累计在22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举办近30场活动;2016年“欢乐春节”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2100多项文化活动。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8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板书)

中国文化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如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几代中国人的求索。

第一目“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教师提出问题:在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观点:(学生看课本)一是全盘西化论,二是文化复古主义,请同学用我们学过的知道评析。

学生思考回答:

“全盘西化”论

这种观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犯了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我们应该以博大的胸怀,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文化复古主义

这种观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犯了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创新。

教师总结:

奉行“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教师提出问题:那什么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 学生阅读课本,明确结论。(学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

教师总结: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华文化开始由衰微走向重振。因而,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坚持?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中的问题。(见学案)明确知识:

⑴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注:把握其要点: ①指导思想: ②目标: ③特点: ④本质:

⑵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⑶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学生阅读课本P97~98,概括总结。①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我们要建设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③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

④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大业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性。思想文化越是多样性,越是需要主心骨。

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第三目“永不褪色的旗帜”

教师提出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在不断地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对其丰富和发展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因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又分别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明确学案内容:自学指导三中的⑴ 教师提出问题:

【智能提升】: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并回答)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

教师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建立在中国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那现阶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求我们怎样做?

学生看书明确自学指导三中的⑵ 【回顾旧知】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②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有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③关键:与时俱进 ④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⑤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课堂小结】

小结: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基本内容意义要求引领社会思潮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板书设计】

坚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持先基本内容进文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化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的前内容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向作用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中国特色社内涵会主义文化意义 四川省十分重视用形式多样和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牧民的业余生活,积极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在广大农牧民中倡导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向上精神。近年来,通过“文化列车”等送文化、送科普知识下乡等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健康的、科学的思想占了主流,那些封建迷信等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自然被削弱了。可以说是“先进文化进了村,封建迷信关了门”。据此回答1~4题。

1.四川省通过“文化列车”等送文化、送科普知识下乡等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这说明发展先进文化必须。()

①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②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③要继承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 ④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广大农牧民欢迎形式多样和健康的文化活动表明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是统一的 C.先进文化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D.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都是先进文化 3.“先进文化进了村,封建迷信关了门”表明()

A.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B.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并没有多大影响 D.封建文化残余以及其他落后文化已被彻底清除 D.封建迷信在农村没有市场

4.四川省十分重视健康的、科学的思想积极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表明()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④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并不矛盾。这是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③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6.宁波市党组织改变了简单说教、灌输的传统做法,借助于漫画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廉政教育,在梁祝文化公园举力的“梁祝杯”中国廉政漫画展人气旺盛。这次漫画荟萃了我国漫画大师华君武、丁聪、方成、廖堂等名家的作品,共有来自北京、辽宁、河南等23个省、市、自治区的漫画精品230多幅。随后推出的由宁波鄞州区委主编,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国廉政故事》《中国廉吏》《中国廉政文化理论》《中国廉政格言警句》《中国廉政漫画》共5个系列2OO余万字的《中国廉政文化丛书》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廉政文化。

(1)中国廉政漫画展人气旺盛的原因何在?

(2)宁波市党组织催生一种新的廉政文化,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何启示?

答案

1.D(解析:“文化列车”等送文化、送科普知识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等面向广大人民多样化的内容,体现了“三贴近”。③所反映的内容与题意不符。)

2.B(解析:形式多样和健康的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表明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是统一的。A、C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

3.A(解析: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在我国尤其是农村根深蒂固,彻底清除封建文化残余以及其他落后文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B、C、D表述是错误的。)

4.A(解析:题干没有强调多样化问题,故④与题意不符。)5.C(解析:①没有说明题干所指的原因。)

6.(1)中国廉政漫画展人气旺盛的原因在于:①随着政治文明的进步和思想解放,社会大众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给予了强烈关注。②廉政教育改变了简单说教、灌输的传统做法,用讽刺、幽默这种最受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上一篇:大海的励志美文下一篇:关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税收政策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