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初中生

2024-05-14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初中生(共10篇)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初中生 篇1

初读时,发现作者是三毛,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三毛流浪记》。哪知此三毛与彼三毛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只是张乐平笔下虚构出的人物反映旧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三毛原名陈懋平,原籍浙江,生于重庆,后随父母迁台湾。翻看了三毛的人生履历,我猜测是爱情催化出三毛这样的奇女子。初恋失败的她远赴他乡留学,后漫游欧洲等地。而第二次的爱情却极度悲伤,未婚夫在结婚前夕心脏病突发猝死,而这才有了她进入撒哈拉重启人生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也就这样开始了。

撒哈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自然条件极度残酷恶劣。我也曾想过那一天能去一去黄沙漫天的沙漠,去体味那份枯寂延续千百年的生命。

看《撒哈拉的故事》不得不提的人,荷西,这个将陪伴三毛走完后半生的外国人。我想每个女孩都希望有这么一个荷西陪伴自己。当他得知她将要去撒哈拉时,只是默默地收拾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她单独去沙漠时好照顾她。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 篇2

这部作品收录了作家三毛的《沙漠中的饭店》、《悬壶济世》、《娃娃新娘》、《天梯》等十四篇作品,生动地为我们描述了她在漫漫黄沙的撒哈拉沙漠里极富色彩与浪漫的沙漠生活,以及其对生命意义、灵魂归依的探索与思考,给读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心灵之旅。

一.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会体会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无法消释的孤独感,也是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存有的与外部世界的疏离感。

作者在《极乐鸟》一文中曾写道:“我羡慕你说你已生根在那块陌生的土地上。我是永远不会有根的。”又写道:“一切的感觉就是那样无助,好似哪儿都不是我该定下的地方……我已没有自己的地方了。”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读出作者那份难以言明的孤独。

于别人言,这份孤独缘于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无法打破的隔膜。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独立的思想。然而外部世界又具有另一套普适的思想、舆论体系。于是,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不可调和与冲突,使之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进而产生隔离感,也即孤独感。

而这,在当今这个旧有价值理念被摧毁,新的价值体系却未建立的迷茫时代里,又愈加明显了。物质文明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精神文明却无法与其同步向前。外在世界越来越喧嚣,个人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侵袭而愈显空洞与苍白,人们愈加感到焦躁与不安,而这份无法言明的孤独感也愈加的强烈。《撒哈拉的故事》道出了人们心中的迷惑,表达了人们内心的痛苦,也因此而与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于作者三毛而言,这份孤独感或许更深入骨髓。

在别人眼中,这个“令人费解的、拔俗的、谈吐超现实的”奇怪的女孩(这是文学院教授胡文清对三毛的印象),常常因为她特立独行的思想与外部世界的格格不入,而成为众人眼中的“怪女孩”,被“另眼相看”,成为众矢之的,因其而产生的孤独感也愈为强烈。在阅读《撒哈拉的故事》时,这种空虚的孤独感常常萦绕心头,也让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个体的思想与传统的普适的思想之间的平衡问题。

二.《撒哈拉的故事》折射出了点点智慧之光,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生活价值的思考,带有一定的哲学色彩。

作者对生命似乎有种超乎生死的淡然。

生命在她看来,就是起点与终点的一个循环,一个轮回。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她曾写道:“我们不耐的期待再来一个春天,再来一个夏天,总以为盼望的幸运迟迟不至,其实我们不明白,我们渴求的只不过是回归到第一个存在去,只不过是渴望自身的死亡和消融而已。”在她看来,生与死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正如她所说的:“人生是一场大梦。”

或许也正因为这样,世俗的名利在她眼中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活着已花力气,再要付出努力的代价去赢得成功的滋味我是不会的。我不要当那个连苦味都没有的空杯。”所以,她辞去工作,离开家人与朋友,踏上前往撒哈拉沙漠的旅行,来到那片辽阔的沙漠,开始自己另一段的人生。

否定了外界对人生意义的定义,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我来说,旅行的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遇见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乐。虽说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

堂;更何况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我看,我听,我的阅历就丰富了。”于她,生命的意义在于行走,在于其过程。或许如她常常说的:“我喜欢流浪。”。

三.《撒哈拉的故事》——关于灵魂的归依、命运的奥妙等形而上的问题。

关于撒哈拉的故事的读书心得 篇3

撒哈拉,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个炙热的地方,一个充满异乡浓情的地方。但我却从未踏上过这片领土,去一览人间的千姿百态。但是,在三毛的指引下,我懂得了撒哈拉的一部分,在书里,看到了一个2D的撒哈拉。

也许正如她为《橄榄树》所写的词一样,带着一颗不蜀的心灵去流浪。书中有阐述奇趣异事的,有批判战争的,还有陶醉于撒哈拉风情的。三毛同样像儿时一样不按常理出牌,抛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和荷西二人勇敢地来到了这片贫瘠的大沙漠。住在坟场上,住在垃圾厂对面,这习惯了;每月只有那么一点点水,同样每月也只有荷西的那么一点工资,这习惯了;用棺材板做沙发,用轮胎做座垫;这同样习惯了,没有什么能难得到这位眷恋沙漠的女子。正是这样一个个散文正慢慢地编织着撒哈拉这幅大画卷。

在她的笔下,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细腻的描写。一种不是用笔写下的情感,而是用心诉说的情感,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我觉得,当我每踏足一个异土时,总是不能像三毛一样敞开心扉的去对待异土上的每一件事。不能像她一样真正的去涉及这片文化,去了解,不能像三毛一样吧自己的爱融入这片土地。我相信,这就是为什么只有三毛能写出这样让人动之以情的文章吧。撒哈拉的故事,一段传奇的开始……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初中生 篇4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全集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也应该是最快乐和浪漫的一本。毕竟,在那么荒凉的地方居然有那么奇妙的经历与体验着实让我着迷。当然最让我吸引的便是三毛和荷西的爱情。

荷西在三毛口中有一个很大的有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应当。对三毛来说撒哈拉沙漠是一个有着“前世乡愁”的地方,荷西便在三毛去之前找好了工作,找好了家,他们一起给房屋做装修,把家里打扮成整个沙漠最温馨的小窝。那时的撒哈拉其实肮脏、落后、寂寞、贫困,白天炎热,晚上寒冷。当地人一生洗澡的次数屈指可数,正义其实并不存在,宗教与信仰才是主导。但就是在这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他们俩却欣欣向荣地滋长着。

书中文字的描述固然有些令人“惊讶”,但读起来并没有悲凉与伤痛,一切都是充满了诗意,用自己“捡破烂”的好习惯给家里添砖加瓦,给撒哈拉女子讲课,帮助他人治病,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人帮助。有荷西的陪伴,和自己的热情,硬生生把撒哈拉活成了伊甸园。每一次特殊的经历都像是在冒险,就像超级马里奥一样,打怪升级。当时看起来着实很羡慕,但是想到洗澡和沙漠中的澡堂,那充满着味道的画面在我脑海中……也就想想就好了。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初中生 篇5

《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为我们呈现神秘的大漠风光,传奇的风土人情,艰难的生活起步,有趣快乐的沙漠生活。我深深感动于这样的文字,也着迷于这样的生活。除去三毛荷西的幸福生活,最震撼我心的,还是其中几个故事。无关幸福,只有在沙漠这样偏远而又贫瘠的土地,落后而粗鲁的文明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样的的真实。

《沙巴军曹》,那个没有名字的军曹,那个对撒哈拉又爱又恨的军曹,就这样占据我的头脑。他高大威猛又颓废的模样时常在我脑海里徘徊。他仇视撒哈拉威人,因为是他们残忍地杀死了他全营的兄弟们。血河在心中奔腾,那残酷的回忆,每想一次就要痛裂的伤口,使他在沙漠中麻木的生存。仇恨的野草在他心中滋长。最后他死了,为了撒哈拉威人,为了他仇视的撒哈拉威人,为了曾经辱骂他的撒哈拉威儿童,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换取了撒哈拉威人的生命。他的身体被炸成碎片,他被埋葬在这被夕阳染红的土地上。一个人,孤独的,永远睡在沙漠的怀抱里。但他的灵魂近乎透明起来,升腾,升到了万丈的高空中。仇恨没有吞噬他的心性,他高贵的人性与良知在这一刻闪烁着夺目耀眼的光环。内心的良知,是人类的希望所在。致敬,向沙巴.桑却士.多雷。

《哑奴》中的哑奴让我落泪。这个来回报三毛的哑奴,一个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纵使受尽磨难,却有着一颗飞扬的心。只是因为肤色,他们被剥夺了人权,任劳任怨的为地主干活,却得不到微薄的回报。但就是这样的哑叹,温柔而善良,有着幸福的家庭。他深爱他的女人与孩子,在灾难的映衬下,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柔光在沙漠中燃起了一盏灯。然而他的命运不是由上天掌握,而是冷峻的奴隶主掌握。他由不得自己去到远方,远方,那里没有女人和孩子,只有做不完的活与无休止的风。我看见落后文明下的丑陋,我看见良知被泯灭的龌龊,我深深的为这样的种族歧视而悲哀。遥远的国度模糊了,我只看见沙漠温柔的胴体,怀抱着这里的人,却解救不了这些同样的却沦为奴隶的灵魂!黑与白两种颜色,本应是世界上最纯粹的颜色,它们交相辉映,构成一副静静流动的画。但这儿的黑,黑的绝望,黑的悲哀。种族歧视是对人类尊严的凌辱!

《哭泣的骆驼》中,我看见战火中的撒哈拉,是那样无助,寒冷,寂寥。在乱世中,战争中,真理的界限也模糊了。天空被炮火染红,呈现出近乎血泪的颜色,骆驼们的嘶叫声在回荡,回荡在寂寥的沙漠。在这时,勇敢的人牺牲了,流氓出来主持正义,却将美丽的人送上绞架。子弹穿膛的声音太锐利,不带一丝情感。“有时侯,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领袖们贪婪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受苦的,永远是手无寸铁的人民。在西属撒哈拉这片土地上,这儿的人,只能任人剥削,无力还击。“沉沉地记忆碾进我们的前额,把它深深地埋入我们记忆深处。”谁望见,他们仰望天空的脸,刀刻的轮廓,带着时代的沧桑,眼中,有深深的希冀。微光,微光,只停留一秒便冷漠的离去。风还在动,刺骨的寒。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对三毛,总觉得她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人,不仅是因为她与荷西之间被渲染得极其罗曼蒂克的爱情,更因为她身上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敢于去旅行,去探险,去看一切未曾看过的事物。

住在沙漠,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那里的生活条件如此不便,那里的.居民如此野蛮不讲理(大多数),而三毛心之所向,成为第一个到撒哈拉的华人女性。

最难得可贵的是,荷西,在三毛去沙漠之前,已经提前找好工作、找好住所,并且为了跟三毛永远在一起,他们结婚了。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7

有这样一位女子,她有着一人前往遥远的撒哈拉沙漠的勇气。她洒脱随性,有梦想,执着,她就是《撒哈拉的故事》的作者——三毛。

书中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未成年并不想被婚姻束缚,却必须嫁给陌生人的姑卡;一心为爱追寻,就算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的沙伦;就算对方是杀害亲人的仇人,却依然舍己救人的沙巴军曹;一生为他人工作,却一直无怨无悔、勤勤恳恳的哑奴……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哑奴》这篇文章了。哑奴,一个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但他却是“富有”的,他有爱,懂得感恩与回报,有自己的想法……他虽然拥有一身本领,却只因是奴隶出身,才能就此埋没了。他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他做的一切都只为了这个家。记得他说过,“我的身虽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三毛能够不顾他人劝告,坚持与哑奴一家交往,并无私帮助他们的原因吧,因为他们的灵魂产生了共鸣,内心都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

我也想像三毛那样,随性、洒脱、我行我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我理想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每个人不可能终其一生,都孤身奋斗,总会有一个人,默默地陪伴着我们。三毛的身边,就幸运地拥有荷西的陪伴。在三毛不顾一切去沙漠时,她的朋友对此感到不解,只有荷西默默地收拾行李,与三毛开始了一段义无反顾的爱的旅程。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8

三毛,是个传奇的女子,她的一生就像是一张画卷,她的经历就像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在画卷上描龙绘凤,浓墨重彩地画出精彩的人生。

在《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三毛以率真、乐观的手笔记叙了她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难忘岁月。在当地,他们一起参加了民族婚礼、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用自己的医术救助村民、在沙漠中观浴、与邻居打交道、在沙漠中寻宝……一路下来,三毛与丈夫从刚到沙漠的一无所知、白手起家到最后精神财富源源不断,其中滋味只能慢慢体会了。

当然,三毛的生活也不都是欢乐:邻家小孩常来调皮、当地男人对女人的轻视、生活资金的窘迫……但这都无法阻挡三毛那一颗对生活炙热的心,她用自己的热情去融化着生活中的烦闷。

沙漠中的小挫折当然阻挡不了三毛对它的爱。她用沙漠里淘来的小装饰品装饰简陋的家、用简单普通的蔬菜锁住别人的胃、养小植物打发时间……所有朋友都羡慕三毛的生活、羡慕三毛的家。撒哈拉的生活明明是一锅淡而无味的清汤,在三毛的手下添油加醋,成为人人都魂牵梦绕的浓汤,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个多姿多彩的女子用自己的热情书写着沙漠中的幻彩世界,怎能不让人心醉于其中?

这本书中的文字细腻却又不失俏皮,描写着婚后生活的甜蜜与新奇。三毛是个幸福的女子,她自己也乐享其中,与荷西一起抓鱼、一起卖鱼、一起“耍弄”上司、一起去寻宝……三毛若是一人去外面“游荡”,荷西定会一家店一家店地问:“有没有看到三毛?”三毛会对荷西说:“我不会死,我还要给你做饺子呢。”三毛和荷西之间的那些小细节总是让我感动,感叹生命的幸福。虽然荷西早三毛而去,但他们的爱情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着的小河,流得漫长却从不孤单,曲折却从未停息,在小舟上,三毛一直与荷西相爱。

三毛放弃了大城市里的生活,与荷西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撒哈拉,那个神秘且美丽的地方,它的每一寸土地对三毛来说都是渴望的,她用心去感受着每一寸土地,体会它的温存与激情。三毛是梦的使者,跟随着她的思想,顺流而下,抵达开满芬芳的峡谷,深吸一口气,从温暖的文字中呼吸到自由的花香。三毛的每一次旅行都是随性的,不停地在寻找生活的魅力,这样的行走,随时可以拾捡生活的美丽,装饰自己心灵的家。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三毛是个追求完美化、理想化的人,她容易选择最极致的方式去达到超脱与升华的境界。可无论怎么说,她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完美与幸福,认定目标就付诸行动,正是这份追求使她到达撒哈拉,展现心中炙热的爱。三毛心里一直埋藏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9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三毛用自述的形式,讲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零碎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记录了她与丈夫荷西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以及沙漠中新奇的风土人情。也借助三毛的视角,展现撒哈拉沙漠地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一些不为人知,却又让人深思的背后。让人陶醉其中,不可自拔。

这本书中充分的为我们展示在撒哈拉中风土人情。其中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篇章有“娃娃新娘”,也许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女孩,所以对这篇文章印象格外深刻,在这个篇章中我所看到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女孩,被很早的剥夺了快乐的童年,以及未来的生活选择。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在结婚是所遭遇的一切,同时也让我感到伤心。新婚夜粗暴的对待,以及对未来的道路的迷茫,等等一一切,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打击是多么的大。也正是因为这一切,让刚满十岁的撒哈拉威女孩在出嫁之后,也一夜之间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变成了沉默寡言的羔羊。这也真实的反映了撒哈拉威民族婚嫁的陋习,反应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不公平。这让同为女孩的我感到十分的恐惧,也十分的庆幸。恐惧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庆幸的是那不是我自己。

而女孩所遭遇的一切,归根于她所属的地区社会的落后与愚昧。而我则是因为我所处的环境是先进的平等的社会。而在这种愚昧落后的社会却让无数个无辜的人们来承受它所带来的后果,这是多么的让人心痛啊!在读完这一本书后,我虽好奇,但也无比庆幸我生活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要知道在以前的旧中国,我们女性的地位就犹如撒哈拉中的一般。那样的日子对于女人来说,是黑暗的、恐惧的。而如今的新中国,不仅让人民当家做主,还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倡导人人平等。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篇10

说实话,刚开始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并不大,因为我感觉这是一本写景,类似散文的那种。可自从我翻开书后,映入眼帘的,不是全描写景物多么多么好,随之发出感叹,而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生活的真实景象。每一个事件,都会给我不同的感受,而这样的书,正式我喜欢的。

《撒哈拉的故事》有太多令我震惊的地方,第一就是,三毛要求到沙漠里去生活!这令我很难相信,因为没有几个女人,会要求去沙漠中居住,所以我觉得,三毛是一个敢说敢做的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作品豪迈,霸气的原因吧。

三毛,是个奇女子!而这本书,在我看来,也是一本奇书。看这本书,就好像在看一部电影。虽然连一幅插图也没有,但那一字一词一句,已经让我身临其境,仿佛已经看到了撒哈拉的壮观,凄凉,撒哈拉威人的友善与蛮横,一支支军队和那些无辜的人们,仿佛我就是三毛,我就是荷西。

奇女子,奇书,他们在撒哈拉的生活,更奇。打仗,荷西险入沼泽,三毛病发险些身亡.....这一幕幕的景象,让我感觉,她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位探险家。撒哈拉里的日子,那么苦,可他们依旧能坚持。

上一篇:初一数学评价阶段性总结下一篇:论铁路运输事故中的等级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