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05-28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1篇)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1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教学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巩固练习:(见课件)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第 3 课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 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 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P16页的练一练

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名称()思考回答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2

一是社会、家长、学生潜意识中给历史学科戴上“副科”“古板”“乏味”的帽子, 这一偏见导致历史学习效果不佳。二是部分历史教师的课堂预设不充分, 整堂课只是照本宣科, 形式呆板、僵化, 就像一台知识填鸭的机器, 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提高兴趣离不开教学技巧的助推。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教学技巧, 供参考。

一、讲故事:为历史教材的学习推波助澜

在历史教学中, 教材中正规的知识往往犹如水滴, 飘落在学生脑海中激不起半点波澜, 甚至转瞬消失;倒是那些“野史故事”却像瓢泼大雨, 常常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以笔者所见, 是野史不乏人性、没有官腔的特质, 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这种共鸣, 恰恰是学习重要的推动力, 它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一) 导入历史名人的趣闻轶事以励志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 有待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人物带领群众拼搏进取的生平和品格, 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好恶感,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例如, 近几年来,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红极一时, 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对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虽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但这一讲史形式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其收视率非常高。据此, 笔者在历史课堂中尝试通过讲历史故事提炼人物品格的教学,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例如, 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第43页讲扁鹊时, 说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于是, 笔者引入了以下一则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对扁鹊人品的认识。

最高明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 都精于医术, 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 中兄次之, 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 :“我长兄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 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 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 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 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 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通过这个故事, 学生对扁鹊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人品有了深刻的印象, 并从扁鹊的话语中得到启发: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 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 有时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二) 引进历史小故事体味深刻哲理

引进和诠释历史小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深入了解历史人物,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智慧。中国历史中的许多成语故事, 如“背水一战”“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三顾茅庐”等, 短小精悍, 蕴藏着深刻的哲理, 能让学生悟出不少的道理。

例如, 在《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中, 对华佗的介绍寥寥一小段, 犹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于是, 笔者引进了下面一则故事。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 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 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 一个叫李延, 一个叫倪寻, 都得了头痛发热病, 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 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 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 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 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 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 你们症状相同, 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 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 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虽然心存疑惑, 但仍按照华佗的药方服药, 病果然很快就好了。

通过笔者讲解成语“对症下药”, 学生懂得了故事中的“症”原指病症, 现在扩展了这则成语的用法, 不光指治病, 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 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不仅如此, 笔者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还有哪些四字短语有类似的意思。有的学生联想到了“有的放矢”:“的”指靶子, “矢”指箭, 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 强调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因材施教”:“因”指根据, “材”指资质, “施”指施加, “教”指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以及“言传身教”“尊师重教”……尽管其中一些与“对症下药”并不完全贴切, 但学生敞开了心扉、开阔了视野, 在相互学习和认真倾听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了解更宽广、更深入了。

二、角色扮演:充分展示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

初中生活泼好动, 整节课让他们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课不现实。怎么办?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是个好办法。在教学历史相关内容时引进趣味野史后, 可以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进行角色扮演。如在教学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起 (二) ”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时, 针对其“仁”的学说, 笔者引进了下面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三季还是四季?

有一天, 孔子的一个弟子在大门外扫地, 来了一个穿绿衬衫的客人, 问该弟子:“你是谁呀?”弟子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学生呀!”客人说:“那太好了, 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弟子很高兴地说:“可以呀!”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弟子心想, 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 一年只有三季。”“哎, 您搞错了, 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 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 客人向弟子磕 三个头, 如果是三季, 弟子向客 人磕三个头。

恰好孔子正 从屋里走 出来, 弟子向前问道:“老师, 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 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弟子快吓昏了, 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 磕头!”弟子没法, 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 弟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 一年明明有四季, 您怎么说只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变的, 蚂蚱春天生, 秋天就死了, 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 你讲三季他会满意, 你讲四季他懂吗?就是吵到晚上和这样的人都讲不通。你吃点亏, 磕三个头, 无所谓。”

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 赢得了阵阵掌声。在此基础上,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各个小组自行选择一个人物, 进行讨论、总结, 并根据其行为, 寻找其性格品质。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及讨论总结, 学生品味了孔子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风范, 对为什么“孔”文化能长久地占据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席位有了更多的理解。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3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

用心爱心专心

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课后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帮助学生们树立一种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学生很喜欢这篇文章,让学生仿写一篇小文章,他们写得很生动。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属于中国古代外交发展史的内容,是历年各类考试中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将重要知识点落实到位,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多下功夫,力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讲述了明太祖与明成祖两帝加强了巩固政治统治的君权,隐性地交代了建立强盛发达的国家经济的基础。本课则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这种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承上”性。同时,本课还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上的巨大变化,昭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为下一节课讲述明朝的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加强君主集权的埋好巧妙的伏笔,起到了“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其次,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但是,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时间和人物的认识容易单一和片面。【设计思想】

为了能充分贯彻体现35X课堂教学策略的精神核心:即以科学发展观构建“优质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我认真分析了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较易、有趣、生活中常听常见)的要求,也分析了学情,之后确定了本课采用的教法大致如下: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图表展示法、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科学有效,灵活多变有趣,从而实现优质高效课堂。【内容标准】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设计理念和“课标”要求,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释疑点拨等方法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比如通过启发学生在地图上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通过补充新材料、设计新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竞争等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及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郑和成功的七次下西洋的原因。【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由中央八台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入,出示我国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特别发行的一套邮票、2005年举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图片及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艺术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场景照片,通过此环节设计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求知状态,以此导入新课。〔探究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探究1: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

探究目标: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项内容,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情景与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中央一套“探究·发现”中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部分片段,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93-94页内容,回答表格中的各项问题(第一列): 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时间次数

1405——1433年七次

人数船数

27800人

200多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宽18丈(长151.8米,宽61.6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

出发点最远点

刘家港(今江苏太仓)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过程与方法:

(1)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对郑和下西洋产生直观的感受。再结合课本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对每个知识点,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解释、打比方、提问、观看地图等方法,加深学生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记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最远点时,出示地图,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点几路线,教师结合地图说明“西洋”这一历史地理概念,让学生明确明代西洋和今天西洋的差别,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结论与评定:表格第二列内容 探究2: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探究目标:理解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情境与问题:出示郑和、哥伦布、麦哲伦航海情况表,引导学生做对比分析,思考以下问题: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麦哲伦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1519年

人数

27800人

88人

270人

船数

200多艘

3艘

5艘

船只大小

长151.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

长27米,宽3米多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

美洲

环球航行

航海次数

7次

4次

1次

(1)比一比谁的航海规模最大?

(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郑和的远航规模最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郑和的远航规模最大,并能说出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表格内容设计清晰详实,学生对学习这一新问题不会感到畏难;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因此油然而生。(2)此环节设计注重了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通过联系、对比、分析,学生自然而然的认定“郑和远航不仅时间早,而且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结论与评定:

(1)郑和(2)学生根据表格各项内容说明理由。探究3: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

探究目标:分析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掌握其中的根本原因。

情景与问题:结合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了解,指导学生阅读课文93—94页内容,逐步引申出下列问题:

(1)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航行?(2)这几条原因中,哪一条是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根本原因?

(3)郑和具备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你最钦佩郑和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为什么? 过程与方法:

(1)关于郑和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原因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郑和成功下西洋的根本原因,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提取重点问题的能力。

(3)由学生自由发挥,充分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给予引导、点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激发。通过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前人优秀品质的精神;同时联系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发挥郑和的这些优秀精神品质;并以此联系国内外以各种形式纪念郑和也是为了更好的发扬郑和精神这一现实,过渡到下一问题。结论与评定:

(1)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②造船技术发达;③广泛应用指南针; ④郑和本人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等;(2)第一条: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

(3)由学生自由发挥,充分畅所欲言,所言积极、合理即可。

(郑和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 是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典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

探究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探究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情景与问题:出示课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占城国,对“中国青瓷盘碗、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则将宝石珍珠换易”。爪 哇“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瀛涯胜览》 材料二:当郑和船队到达占城时,受到占城国王的盛情欢迎。„„其部领皆乘马出郊迎接。诏赏,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奏贡方物。——《星槎胜览》 材料三:郑和使团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向明王朝赠送珍贵的礼品。另外,郑和下西洋把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史》 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及课本95页内容,说一说郑和船队与所到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活动有哪些?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郑和船队为什么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此环节通过补充新材料、设计新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郑和船队的贸易活动及受到各国人民欢迎的原因,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根据对材料问题的分析、并结合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此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创新竞争意识,树立论从史出的观念及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结论与评定:

(1)用铜钱买中国物品,用宝石、珍珠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

(2)郑和船队是以和平友好的外交使者的身份到达各国,并给所到国家带来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航海事业饿发展,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探究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郑和远航是中外关系发展史中友好交往的典范,我们前面也学过一个相似的历史时期,对外友好交往非常活跃、频繁,还记得是哪个时期吗?唐朝和明朝对外友好交往频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过程与方法: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并由唐朝和明朝中外交往频繁的根本原因引出下一个子目——戚继光抗倭。结论与评定:(1)唐朝(2)国力强盛

设计理念:本子目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此教学环节设计必须科学、有趣、有效。否则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效果。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兴趣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动力。他们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根据本子目内容的特点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通过如观看视频、读图识图、填表读表、打比方、找异同等等各种形式来展示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设立上注意小而巧,尤其注重设问的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层面同学的思考积极性。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力求色彩明快,布局合理,简洁大方,科学有效地简化学生阅读程序,深入浅出地引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框架,更有效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也可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的主动性。这一子目解决顺利了,课堂气氛应该能达到高潮,可以为后半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戚继光抗倭

学生通过学习第一子目明确只有国力强盛,政局稳定,才能保证中外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相反,如果国力衰弱了,对外交往中将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呢?(冲突、战争等)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完成过渡,以此导入本子目。接着出示有关纪念戚继光的祠堂、继光饼等多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探究目标: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情景与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96页内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本目的探究问题。学生大致会设计出下列问题:

1、“倭寇”指的是哪些人呢?

2、倭患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危害?

3、戚继光是怎样平定倭患的?

4、他成功抗倭的原因有哪些?

5、应当如何正确评价戚继光?

6、戚继光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竞争意识,教师归纳小组讨论出的问题,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习历史冲突或战争的一般规律及模式,选择其中几个主要问题,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补充,再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上问题。

(2)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巡回指导。(3)“戚继光是怎样平定倭患的?”由学生根据地图讲述,既培养了学生根据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能力,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及综合概述历史问题的能力。(4)在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强调戚继光抗倭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性质的战争,提升学生对正义战争的认识并感受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5)在解决“应当如何正确评价戚继光”这一问题中,教师适时出示戚继光和岳飞、文天祥的画像,引导学生比较他们的斗争事迹在性质方面有什么不同,从中得出“戚继光是中国的民族英雄”这一结论,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6)关于“戚继光的精神品质”这一问题,出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两句诗,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蕴涵的精神境界,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点拨、升华。结论与评定: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2)原因: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百姓分赃; 危害: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严重损害了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于台州九战九捷,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之后又与明军并肩作战,剿灭福建、广东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4)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作战;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5)戚继光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6)学生畅所欲言,所言合理即可。

设计理念: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或合作讨论解决。在学习本课这一子目中,教师为避免单调重复,做了新的尝试:将学习戚继光抗倭(历史上的一次战争)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由学习小组完成,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创新、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联系比较前后知识异同点的能力,并且使学生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从中充分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新课程理念所追求的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乐学会学,且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此得以很好的体现。因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探究目标:了解葡萄牙在澳门攫取居住权的史实 情景与问题:播放《七子之歌》,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思考问题:(1)这首歌是为了纪念哪个地方回归祖国而谱成歌曲的?(2)这个地方于哪年、被哪个国家掠走?这一事件的发生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状况?(3)“攫取”又是什么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本目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

(2)教师补充说明当时葡萄牙只拥有澳门的居住权,主权仍属于中国。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为近代史的学习做好铺垫。结论:(1)澳门(2)1553年、葡萄牙明朝中后期国力开始衰弱(3)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即为“攫取”。

〔整合提升〕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展示清晰明了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感悟升华〕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明朝时期中外关系发展演变的特点给予我们哪些启示?联系自身实际,你能为国家发展做出哪些贡献?

提示:弱国被欺;弱国无外交;国家只有强盛了,在外交中才能赢得主动权;一个国家只有不断的壮大本国国力,才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赢得优势等,言之有理即可。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从记忆、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技能层次升华为对学生自身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情感认识体验层次,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此类设计体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教学原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最终实现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宗旨。〔轻松闯关〕

(一)精思巧选 1、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各地隆重纪念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

①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

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③扩大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对驱逐倭寇做出了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A.忠君思想

B.拒官态度

C.军事才能

D.爱国精神

(二)材料解析: 材料1:“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说出起止时间。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2、材料2中的“海波平”是指明朝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此诗句反映了戚继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3、以上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明朝前后期对外交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何在? 结论:

(一)1、A

2、D

(二)1、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起止时间:1405——1433年;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历史事件:戚继光抗倭;优秀品质:忧国忧民,淡泊名利,勇敢坚强等。

3、变化:由友好交往变为冲突和战争;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统治腐败、海防松弛。设计理念:课堂达标检测应重点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理解掌握的效果。因此在设计选择题及材料题时应遵循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对本课重点事件及人物的记忆。并在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择方面求变求新,但也不能脱离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效的选择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外拓展〕(任选一项)

1、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根据所学知识浅谈明朝对外关系走向。

2、写一篇历史人物传记:郑和或戚继光

设计理念:此环节是设计开放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做。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及用历史语言表述历史事实及自己的个性观点的能力和意识,促进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乐学、会学、善思、会用。提高学生灵活应变应试能力,更好地体现历史教学的多功能。

教学反思与感悟:

我认为历史课堂所传授的不应该仅仅是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打开和提升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习得智慧,心系美好,认识世界的美好,生命的美好,生存的意义)。因为精神的培植与做人道理的启蒙比知识的传承更为重要,更具有社会价值。本课对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和平交往模式和文化交融模式做了重点渗透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往往习得一知半解的知识,可能转眼便成烟云,而课堂里获得的感动,会让学生铭记一生。历史教学的德育价值才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存在的不足:新旧知识的联系存在缺憾,比如:

1、学习郑和时,应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上对外交往的使者有哪些?(张骞、甘英、鉴真、玄奘、郑和)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

生女,人

人。大部分孩子

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活泼可爱,对学习有清楚的认识,努力上进,但也有部分男生好玩,懒惰,学习动力不强,因此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来看,全班同学都进步不少。

本期目标希望在牢抓

字词基础上再接再厉,争取把字写得更好,扩大学生阅读量,作文能 小有进步。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读写能力训练为序编排的。

教材的结构

与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

如:课文既保留传统繁荣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

合实践能力;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 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 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那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第三单元:学习说明性文章。要把握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

在阅读中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了解事物弄清科学道理。

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并通过学习此单元课文

《假如没有灰尘》

和《太空“清洁工”

》,实施环保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保护环境对人

类生存的作用,了解环境污染、来源及种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第四单元:深入生活的启示。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 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 词句德汉以及表达效果。

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学习本组课文,要开展综合性学习,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数学英语

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

能及的事。

第六单元:父母之爱。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父母 的爱。他们的爱是慈祥的笑容,诗亲切的华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

格的要求。

从而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同时了解作者是怎样

通过人物特点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第七单元: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学习本组课文要用心感受字里

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第八单元:

走近毛泽东。

学习本组课文,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有条件的同学读读相关的文章、书籍,看一看相关的影视作品。

四、教学措施、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 度,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认真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改变传统教育“一言堂”式教学所使用的陈旧教案,集体备 课,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从而形

成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新型教案。、在主体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好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辨证统一,建构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

地位,形成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新 型育人模式。、采用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电教手段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 高,激活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多采用讲故事、做实验、猜谜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 创设情景,课前导入多样化,课后作业设计创新化。

6、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在兴趣中学知识。

7、“与好书交朋友”的课内外阅读活动要贯穿始终。

8、加强观察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材料,指导学生具体、生动地

写作。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辅导,努力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积累丰

富的语言材料,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互协发展。

关注对中下生的辅导,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具体做法:

课堂上多关注;生活中多关心;辅导时多耐心;作业批改时 多细心。

多与家长更同配合,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及时发现他们的进 步,给与“夸张”表扬。

学习中因材施教,对他们放低要求,使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 快乐。

五、学生习惯养成目标

本班学生大部分学习习惯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具体表现在,学习不想下功夫,不会学习,不更正作业,作业马虎,个别的学生甚至时常不做作业等。

针对以上问题,本学期拟在学习习

惯的培养上,做以下事项。

树立榜样的作用。

让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并推广其好的学习方法。

完善鼓励机制。多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习惯好学生多进行表扬。

开展帮助活动。

让学习习惯好的同学结交一个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互

相帮助,共同进步,定期比比谁的同桌进步最快。

六、后进生辅导计划

班级有三个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但家庭父母在教育子女上能相

互一致。主要原因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相对差一些,因此学习成绩 较差。本学期拟在转化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指派学习态度认真,同时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与他们同座,并要

求其结合成好朋友,共同进步。多关注他们的成长。课堂上,多用眼

神与他们交流;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作业中,多写鼓励的话语;生 活中,多与他们聊天。多与家庭沟通。发现进步及时与家长联系,使 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发现点滴进步,及时在班上表扬,激发他们的 上进心。

七、教学业务研修安排

虚心向同行学习,积极参与听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周至 少听课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7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童谣《数青蛙》。

设计意图:播放生动、形象的视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用字母表示数(见课件)

设计意图: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和必要性。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体会式子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或一个也是单项式,如,m、-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2)(3)πr2(4)-5ab2(5)x+1(6)-xy2(7)–0.85。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利用变式练习和反例练习,抓住单项式概念的主要特征和判断易出错处,加强认识。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单项式-5a3b2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概念并板书。

通过练习,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④单项式的系数要包括其前面的负号。

设计意图:注意事项的总结,给学生以学法上的指导,避免出错误。初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4.例题1:(见课件)

设计意图:能用单项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概念。

5、游戏:

规则:任意一名女同学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任意一名男同学主动站起来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男女同学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设计意图: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例2(见课件)

设计意图:拓广学生的知识面,把单项式的次数与一元一次方程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综合能力。一名学生板演,目的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书写解题格式的规范性。

三、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回顾反思,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进一步体会用单项式表示数量的意义,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良好的认知习惯。

四、达标检测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8

1.能正确读写本课15个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感悟描写水罐一次次变化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回忆学过的童话故事,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一般情况;

2.教师需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习气氛,带领学生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

3.需制作反映课文主要内容的课件。

一、引入课题,燃起欲望

1.揭示课题。同学们,当夜晚仰望天空时,我们看到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像七颗钻石,闪闪发光,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课件演示大熊星座)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莹闪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世界,认识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姑娘,了解在她身上发生的一个奇特的故事。

2.齐读课题。提问:对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好吗?

(“兴趣是的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一下子就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点燃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分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通过自读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爱

(通过自读,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了解小姑娘的爱心。)

三、自主合作,精读课文

1.课件演示旱灾的情景。

2.结合课件理解重点词语“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并体会旱情之重。

3.这是一个干旱之年,此时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在焦急、饥渴地寻求一样东西。

课件出示:水!水!水!

水就像( )一样宝贵!

4.指导朗读。

(第一段的环境描写通过“所有”和三个“都”字说明旱情的严重,告诉人们:水,已经成了生存之水,生命之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在课件演示的过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旱灾的严重以及人们对水的强烈渴望,为后面感悟小姑娘奉献爱心打下了伏笔。)

5.分组合作,研读感悟。

下面请大家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思考

(1)小姑娘的爱心行动有哪几次?她的水罐又神奇在哪里呢?

(2)作者想歌颂什么?你读了课文后有哪些感想呢?

6.在充分自主研读、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汇报交流,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教师作适当点拨。

(1)读懂小姑娘对妈妈的爱心。

细读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的情节,圈出感人的词语来。抓住关键词语“一天夜里”、“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喜出望外”来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来猜测一下:小姑娘找不到水,心情是怎样的;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会作什么样的梦,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板书:孝心感天)

(2)读懂小姑娘对小狗的怜爱。

抓住重点句子“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来引导学生理解。

由于爱,当她绊倒时,罐子里的水一点儿都没有洒掉。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让小狗舔,小狗变得欢喜起来。小姑娘自己舍不得喝水,却倒给小狗喝,这是小姑娘对小狗的爱。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这里可让学生表演小姑娘喂水时的动作、神态、语言,以感悟小姑娘对小狗的怜爱。

(板书:爱心如银)

(3)体会母爱的伟大。

抓住母亲说的话“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来体会母亲病得“就要死了”却不肯喝水,把水让给小姑娘喝,这是写母亲对女儿的爱。由于爱,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板书:母爱似金)

(4)读懂小姑娘对路人的博爱。

抓住关键词“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递给”等词语体会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喝水的时候,却又把这生命之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表现了小姑娘伟大的爱

(板书:博爱普照)

7.指导朗读2—5节。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教学环节力求让学生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真正懂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人格熏陶。)

四、品读课文,内化感悟

《七颗钻石》通过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寄托了一个道德期盼:要尽量地为别人着想。我们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小姑娘纯洁可爱的形象;要透过“喜出望外”“真想……但……就赶紧”“咽了一口唾沫”等词语,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全班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引导学生想象,充实下面句子。

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不断地从小姑娘家门前的水罐里流出来,流到________、________。

有爱的地方,就会_________。

2.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哪些感想呢?把你感受最深的写下来,读给老师、同学、父母、朋友听一听。

(感悟、体验诚可贵,迁移、运用价更高。此环节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对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大有益处。)

六、升华爱心,寓德于教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就像这首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希望这个爱的故事、这首爱的歌曲,永远留在你们的心里。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总评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9

(1)熟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过程与方法:

(1)从实践中的两次连续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中,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结合数轴描述出变化的过程,列出相应的等式,从而概括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索和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与人协作的习惯;(2)通过实践、探索、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与加法运算率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灵活的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活动内容: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生成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引入新课。

问题1:连续两次运动的结果,应该看作是一种什么运算? 问题2:从数学的角度如何刻画一个人运动的方向和距离?有什么简单的方法?

问题3:有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从起点开始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 问题4:能否将上面的运动用数学式子的方式表示出来? 第二环节:联系实际,积极探索 活动一:探索连续两次运动的和。预设回答(1):两次连续运动应该是加法运算的结果; 预设回答(2):用符号表示运动方向,其绝对值表示运动的距离; 预设回答(3):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则一共向东走了50米,表示:(+20)+(+30)=+50 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一共向西走了50米,表示:(-20)+(-30)=-50 教师导语:以上两种情形都具有类似的情形,即:方向上是相同的。预设回答(4):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表示:(+20)+(-30)=-10 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10米,表示:(-20)+(+30)=+10 以上两种情形都具有类似的情形,即:方向上是相反的。预设回答(5):若第一次向西走3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表示:(-30)+(+30)=0 预设回答(6):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没走,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表示:(-20)+0=-20 说明:教师只提供层层递进的连续几个问题,其结果均由学生合作完成,这样就激活了学生思维

活动二:概括有理数加法法则: 根据以上的算式,学生可以合作完成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概括,由一名学生叙述本组概括的法则描述,再由其他小组补充完善。最后生成法则(这个过程可能并不顺利,教师要大胆让学生说,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2.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4.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5.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1.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3.讲述新课:

三国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地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4.小结:

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6.课堂练习:

见课件。

7.布置作业: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11

人教版)

8盘古开天地

0周3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 同座互读互查。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①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a.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

b.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c.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②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a.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b.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c.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③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

四、想象感悟

①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②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注意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样的词语。

③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

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五、布置作业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二课时

0周4节

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练讲故事

①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②评选方法:小组内互讲、互提意见,并推荐一句同学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③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④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二、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创”字左宽右窄。注意写好半包围的字。

②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③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板书:

8盘古开天地

太阳

月亮

西

美丽的宇宙

大地

江河

花草树木

雨露

19赵州桥

0周5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③引导小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1周1节

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选做题。

板书:

9、赵州桥

悠久

300年

雄伟

长、宽

世界文明

坚固

没有桥墩

美观鲜活

图案精美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周2节

学习目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板书: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八百多年

人物

街市

(完整保存)

五百多个

热闹

语文园地五

1周3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意识

2、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3、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①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②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二、观摩评选

①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②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③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三、集体评议

①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总结、颁奖

第二课时

1周4节

学习目标

、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2、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②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③

a.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b.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a.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b.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二、读读背背

①观察与认读。

a.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b.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②了解十二生肖。

a.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b.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c.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d.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③读读与背背。

a.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b.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三、总结:

上一篇: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品下一篇:混料机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