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2024-06-17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精选4篇)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篇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教学目的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

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列宁: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就是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是分阶段发展的。使用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完全的社会主义”、“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词语。

苏共长期过高估计苏联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

斯大林在1936年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不久就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1952年他又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毛泽东: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明确提出要区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

认识到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这些正确的认识并不稳固。

“大跃进”中我国忽视社会发展规律、脱离国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不发达。”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做了明确理论界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步形成。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党的十三大以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 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写进党章。

1997年党的十五大—— 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现实意义。

2002年党的十六大——继续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说明我国的小康状态是低水平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条件下,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主要矛盾也没有变。

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三个没有变”,即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012年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把它阐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离开。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正确把握国情,必须把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比较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基础 公有制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已经确立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地位尚未基本确立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2、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三大从逐步发展过程、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化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等五方面概括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从现代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九个方面概括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质性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在坚持社会主义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会犯“左”的错误;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会发生右的错误。这两种情况都会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有利于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即各方面指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一个相当常的历史阶段,又会在不同时期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很多新情况、新变化。党的十七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八个方面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特征。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发展和改革,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

特征一:经济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特征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特征三: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但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特征四: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抑制。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特征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但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

特征六: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特征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但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

特征八:我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也随之增加。

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八大指出: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7年下半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其思想与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一致。

1957年下半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1979年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重要讲话,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阐述。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特定的历史内容:

“落后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因此,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对阶级矛盾有清醒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解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提出并实施的不同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八大路线”

“大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

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987年十三大正是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

2012年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奋斗目标——建设发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求:

第一,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第二,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第三,必须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纲领,是指国家政

党或集团根据本阶级利益制

定的最根本的政治目标和行

动方针、指导原则。它是判

定这一政党的阶级属性、政

治倾向、进步水准的重要标

志。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

面旗帜。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

党在在十五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七大、十八大对基本纲领的内容作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

阅读书目

1、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3、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总结和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激烈的国力竞争、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世界经济低迷的条件下,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科技实力、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却更是我国目前的国情所决定的。

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开始到现在,经过50多年特别是近30年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十多亿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不到60年的时间内我们走完了资本主义花了上百年时间才走完的路程,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但是,总的说来,我国目前的国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经济建设看。我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改革开放推动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要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也随之增加。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400多美元,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第90位左右,仍居世界后列,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但工业还大而不强,工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改变。

第二,从政治建设看。虽然随着在整个改革进程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而且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经济文化条件还不充分。

第三,从文化建设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要看到,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要。思想道德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文化道德方面的提升空间还很大。国家文化软实力还有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科学技术水平、国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还比较落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第四,从社会建设看。全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贫困人口免除了饥寒之苦。同时要看到,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

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虽然国家在促进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从抑制差距扩大到逐步缩小差距,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会长期存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社会治安、司法公正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

第五,从生态文明建设看。尽管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按人均水平又是一个资源十分稀缺的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压力,另外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又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虽然我国社会发展确实进入了新的阶段,但从大的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

而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坚持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学习借鉴现代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发展,走中国自己的富国强民之路。

正如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是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党的十三大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七大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还作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具体表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深化

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介绍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内容。

二、学情分析

对人民代表大会的理解,由于这一政治现象对学生来说不太了解,因此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五、教学方法

图示法、例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哪几方面?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讲授新课:第七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板书)

问:政治领域的奋斗目标?

民主

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基本目标:

领导――中国共产党

基础――人民当家作主

内容――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问: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自治协商年度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依法治国

一、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板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问: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

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原则:民主集中制

人员组成:人民选举代表

机构性质:权力机关

结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

国务院――行政机关

法院、检察院――司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说明: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板书)

2、人民代表是国家机关的.组成人员(板书)

人民代表产生――选举――直接、间接

观看录象

3、坚持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板书)

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确保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参与国家管理、既保证中央集中领导,又发挥地方积极性。

七、测标内容:

判断: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八、教后小记

第二教时 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介绍了依法治国的含义及怎样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艰巨性认识不足,难以较深刻地理解这一基本

方略。

三、教学目标

1、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的含义、要求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例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板书)

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依法治国是新时期我国的重要治国方略(板书)

(1)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2)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3)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 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5) 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展开、联系实际开展讨论

2、依法治国的含义(板书)

投影(由学生自学解决)

主体:人民群众

领导:中国共产党

对象: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目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要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的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3、实行依法治国的要求(板书)

(1)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或有法可依――前提条件

(2) 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重要环节

(3) 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必备条件

(4)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奠定群众基础

问:为什么要加强公民的法制教育?

公民才能做到自觉守法,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风尚。

讨论:普法教育的重点为什么以国家干部、执法人员、青少年为重点?

七、测标内容:

1、          依法治国的主体、目的、本质、根本目的

2、          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八、教后小记

第三教时 课题:努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及处理民言辞关系的原则及基本民族政策。

二、学情分析

民族问题对于长期生活在只有汉族人生活的地区,学生体会不深,对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要以国际、国内形势的结合,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民族分布的特点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例举法、自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共有民族?

56个

三、努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9板书)

1、我国自古经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板书)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说明

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保障各族人民的民主权利

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问:我国民族分析的特点:

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表现:汉族集中地杂居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聚居地多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导。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板书)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问: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实行扶持政策,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援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其中最有代表性?

20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板书)

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没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作用: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调动各民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国家的富强。

态度:维护祖国的统一、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义务,必须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说一说: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民族政策?

七、测标内容:

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3、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篇4

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一)选择中国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的需要

(二)确立中国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需要

(三)制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针政策的需要

(四)形成中国现代化建设宏伟大军领导核心的需要

二、大力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种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三个代表:

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代表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满足先进社会生产力自身要素发展的要求

是满足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起位

是要繁荣我国的各项文化事业

2、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

是要牢固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是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并积极落实到行动中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革命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讲依靠人民群众,更为具体地说,就是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一)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事来的领导阶级和最基本的动力

(二)广大农民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上一篇:罗湾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改措施报告下一篇:国旗下讲话:行动就有力量与国旗下讲话:让责任与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