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

2024-06-05

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共8篇)

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 篇1

尊敬的校领导和各位老师:

3月27日,受学校的委派,我非常荣幸地和全市其他19位英语教师一起参加了由本溪市教委、国际文化资源澳大利亚交流中心组织的英语教师专项培训项目,这次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体验澳洲文化的绝佳机会。在1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有三周的时间居住在墨尔本当地人家里,这使我切身体验到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历史,考察了澳大利亚的教育,它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专业水平,而且使自己感受到真正的语言学习环境,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下面我就一个月的学习生活作汇报总结:

3月29日上午10点,在经过10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和短暂的时差调整后,我们即前往墨尔本博士山教育学院。博士山教育学院位于墨尔本博士山市中心,刚刚被维多利亚州评为模范职业教育培训学院。学院的的绿化特别好,被草坪和参天大树环绕。由于教学楼多,学校在地面画了几种颜色的线,沿着绿线走就可以到我们学习的九号教学楼,沿着红线就可以走到图书馆。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还配备有复印机和打印机供学生免费使用。学校设有大小餐厅,大餐厅供应各国风味的食物,学生付费购买。小餐厅里有餐桌和微波炉,供带饭的学生中午热饭。有的还免费提供咖啡和甜点,让学生课间边交谈边食用。

在留学生院里,学校领导亲切地接待了我们,在进行了学情分析之后,确定了我们培训的内容。在墨尔本的三周时间里,我们深入地学习了英语语言表达技巧,阅读与写作技能,听说技能,E时代英语学习法,比较了中澳教学法的差异,并和其他国家学友们一起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口语表达。在一次课上,正当我们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的时候,在我们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响起了防火演习

警报,授课教师立即停课,并且组织我们撤离教学楼,当我们撤到教学楼外的大草坪上时,我们发现全院的学生都已经有序地撤出来了,而整个过程还不到两分钟。通过三周的了解,我感受到澳大利亚的教学风格与中国迥然不同,在澳洲,通常是小班型授课,每班不超过18人。教师风趣幽默,表情夸张,但治学严谨、十分敬业。每天的培训,授课教师都有新的招数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例如:做游戏、听歌曲、读新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讨论特别多,老师很少对学生说“不”,而是尽力鼓励学生发言,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老师公平等对待并尊重每位学生。为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学校规定学生可以直呼老师的姓名,老师必须在第一天上课就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经常半蹲或是跪在地上,眼睛平视地和学生交流及解答问题。真是细致入微。

在澳洲,小学生通常5岁入学,到16岁初中之前都是义务教育,学校早上9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课后作业通常半个小时可以做完。在澳洲的中国人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在华人聚居区有很多补习机构,每小时学费20澳元,合人民币140元。大学的教学质量非常好,本科学制三年,硕士2年,每年的学费要2万左右澳币,合人民币14万元。

在墨尔本的三周里,我们住在当地人家中。这是一个叫DON CASTER 的普通居民区,我们吃惊的发现,整个居民区就坐落在一个大花园中。一下车,空气中仿佛有一种刚割完草的味道,天是那么的蓝,天底下就好像是绿色的地毯,到处都是鸟叫声。大街上一点灰尘都没有,整洁的让人难以置信。我们看到,当地人都住在别墅里,每家都有车库,至少都有两台车。家家都有庭院,到傍晚,可以看到男主人或是在草坪除草,或是在游泳池里捞叶子。女主人领着孩子在公共绿地里玩耍嬉戏。刚开始我们以为只有这一个街区是这样,可是几天之后,我们走了好几个街区,乘车也路过好多地方,都是这样。我才知道,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

当地治安非常好,人也特别热情。几次我们向当地人问路,他们都恨不得把我们送到地方。在我们上学的路上,我们发现当地人都跟陌生人打招呼,很多白人都会主动地跟我说早上好。到了公交车站,你会看到一个时间表,写着路过本站的车次和时间,经过三周的考察,我发现,汽车的到站时间和时间表上写的丝毫不差。在公共汽车上,人们上车后都会主动地跟司机说早上好,下车都会不约而同地对司机说谢谢。公交车设计的特别人文,电脑验票,当残疾人坐轮椅上车的时候,司机会下车拉出翻板,把车与地面用翻板连接起来,然后把残疾人推上车。然后把几个座位翻到墙面,腾出位子给这位残疾人。车上非常整洁,紧靠司机的地方设有问路座位,这样不知道路的人可以坐在那里方便司机通知他下车。此外,在车的前部还设有装婴儿的位置,真是让我打开眼界。

澳大利亚的交通灯很有特点。每个灯柱上都有一个按钮,当人们过马路的时候,只需要按一下这个按钮,隔不到一分钟,交通灯就会变成绿色,供行人通过。当地人特别守规矩,没有人乱穿马路或闯红灯,在交叉路口,我第一次看到车主动停在距我们七八米的地方,让我们先过。大街上,没有吐痰者,没有乱扔杂物者。

整个墨尔本纵横九条大街,市中心面积还没有沈阳大,可是为什么被称为国际性大都市呢?原因就在于市中心被称为中央商务区,都是一些跨国大公司和商场,没有居民。所有的居民都住在周边的卫星城里,每个卫星城都有本溪那么大,可是和墨尔本的交通联系却很发达,地铁、火车、公交、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编织成了一个庞大缜密而又有序的交通网,使各个卫星城的居民能通过任何一种交

通方式在半个小时之内到达墨尔本市中心。电车每4分钟一趟,公共汽车每10分钟一趟,火车都是动车组,每20分钟一趟。

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 篇2

一、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

在学习考察的四所高校,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微不至、无时不有。其中在学生安全防范、人格培养、条件改善以及差异学生帮扶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 更让笔者感受深刻, 难以忘怀。

第一, 重视学生的安全防范。人文关怀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人生命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四所学校的做法如出一辙。

一是安全防范设施齐全。每个校园里面随处可见应急报警求助电话, 报警求助须知写得一清二楚;每栋楼房都有消防通道, 且标示清楚, 消防楼梯只能出不能进, 就连设在室外的消防接水设备也非常显眼, 而且在这个设备上还清楚挂有附近楼房的消防位置示意图;在每个让人们感到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地方, 一定有相应的防范设施或警示存在。

二是细致入微的安全教育。所到学校发的培训材料的第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安全提示, 告诉你报警电话号码, 离学校最近的警察局位置, 外出时的注意事项等等;每所学校的第一堂课, 老师都会告诉你所在教室的安全通道在哪里, 应急时如何疏散。就连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校长办公楼上课的第一天, 老师也向考察团成员介绍了应急通道的具体位置, 当然她同时说这是学校最安全的地方。

三是现场演练规范有序。在阿德莱德大学上课的第一天, 正好遇到所在那栋教学楼进行消防演练, 先是鸣笛报警请大家不要动, 然后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 需要集体疏散, 整个流程非常有序。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 现场引导的工作人员都是本楼员工, 他们着装规范、指挥有序。据说这样的演练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

四是安全管理责任明确。在悉尼大学, 一位华人学者 (当地著名的教授) 在给考察团成员讲她自己科研经历的时候, 就特别强调学校对安全管理非常严格, 实验室教师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如果学生在实验室发生安全事件, 那第一个负责任的就是教师。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与防范。

有这样一套严密、完整的安全防范体系, 学生家长怎么会不放心把自己的小孩送到这样的学校呢?

第二, 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 对高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要注重知识、能力、行为的培养, 更要关注知、情、能、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要在经济和道义上给学生以关怀, 更要在政治、精神上让学生自由成长, 充分实现其个人价值。尽管所到的四所学校在人才培养具体方式上各有特色,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教学过程与学生人格培养过程融为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方面好的做法很多, 笔者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项。

一是互动教学。通过互动教学提高学生能力的做法并不鲜见, 但像阿德莱德大学那样重视互动教学的并不太多。该校认为, 现在老师上课的课件在网上可以随时下载, 因而到教室上课的学生在减少, 即便去上课的, 也由于大班上课师生之间没有交流的机会而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 该校力推小班教学, 并把这项规定列入学校发展的“启迪之光”计划。[2]他们认为, 只有通过互动教学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 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而其他学校的做法基本上是大班上课, 然后小班辅导讨论。

二是团队实践。无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 团队协作共同研究、解决一个问题, 或者共同设计、制作一件作品, 或者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是澳大利亚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陶冶心智, 提高自信。不少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都认为, 这对他们是一个挑战, 但确实锻炼人。

三是参与决策。除了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学生会这样的群众性组织外, 澳大利亚学生代表还有权当选学校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成员 (学生代表人数在两会章程均有明确的规定, 一般是2—4人) 。他们有权向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反映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与学校领导、专家一起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由于能参与到这个层面决策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所以, 在一些涉及学生事务的决策方面还会通过开会、网上发布信息等多种方式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这方面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便是阿德莱德大学学生多功能中心的建设。该中心立项的初衷是想扩大学生零售场所的面积, 但学生参与后就建成了一个集学生事务咨询、学习讨论、生活 (包括热饭热菜) 、社交为一体的多功能中心。学生参与决策既能让学校听到不同的声音, 又能让学生多一次参与决策的经历, 而这种经历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

互动教学、团队实践、参与决策使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丰富精神生活, 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过程, 因而受到学生的高度称赞。

第三, 满足学生对办学条件设施的需求。人文关怀的立足点是要关注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在所去的四所学校, 这方面的人文关怀可以说是细致入微、有求必应。在条件建设方面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突出以用为本。只要需求合理, 一定能得到满足。比如, 在教学楼里, 随处可坐、可躺、可休息, 有水 (可饮自来水) 、饮料食品 (自动柜) 供选用;在教室里, 座椅可随便搬动、拆叠, 许多教室白板与墙体合二为一, 老师可以在墙体白板上直接讲解画图;在实验室, 学生只要取得使用仪器的培训合格证即可自己预约去做实验, 而且费用只需老师的一半;在图书馆, 书库完全敞开, 读者可以自由选取图书, 自行办理借阅手续, 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图书馆预约使用讨论室, 讨论室有大有小皆可网上预约免费使用。据说考试期间, 新南威尔士大学图书馆还会有不少人就在图书馆里睡觉过夜 (因为大厅里配了不少睡袋) 。就是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室外草坪的桌子上, 笔者还发现有电源插座供人使用。

二是使用功能趋向综合。比较一致的特点是几所大学的图书馆都将图书借阅与学生学习、讨论集为一体。其中, 阿德莱德大学的多功能中心是集学生事务咨询、学习讨论、生活、社交为一体的, 该中心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 深受学生欢迎。

三是学生的后勤需求开始受到关注。澳大利亚大学的管理模式与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 住宿问题一般由学生自己在校外租房解决, 但由于近年来国际学生增多, 不少学生希望在学校住宿, 这样既方便又安全, 而且还能增加校园氛围。为此, 新南威尔士大学在学校建了4, 400多个床位的学生公寓供学生使用。此外, 为适应学生就医的需要, 该校还准备扩大医务服务场所规模, 同时考虑设置中医诊所。他们认为, 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而且还会增加招生的竞争力。

第四, 尊重差异, 个体帮扶。人文关怀的本质还在于尊重个体差异, 实现不同个体的全面发展。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 当地的土著居民与外来移民在文化基础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果按照相同的招生录取标准, 则许多土著学生将失去上大学或上好大学的机会。为此, 每所学校都会对申请就读的土著学生先期进行培训, 让他们能达到录取的相近标准以被录取, 对极少数达不到录取要求的, 学校董事会还会授权校长予以特批。对已经录取就读的土著学生,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会为他们提供单独的自习场所, 配备专门的导师, 对他们的学业进行辅导, 使他们能顺利毕业。

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还表现在对身体残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以及心理障碍学生的帮扶上。所有学校的建筑设施都考虑到残疾人的需要, 残疾人可以在学校无障碍通行。学业的帮扶需要针对个体不同情况单独进行。学校会为每个需要帮助的学生建立相应的档案, 并安排老师进行指导、咨询。对于身体无障碍, 但考试连续通不过的学生, 学校也会派专人对其进行谈话了解, 帮助其解决困难。

二、给教师以人文关怀, 帮助教师实现自身发展

在与四所院校领导、管理职员交流过程中, 笔者深刻感受到教师, 尤其是业绩突出教师所具有的影响力。阿德莱德大学一位副校长说, 他们学校是“把学生当客户, 把教授当明星”。基于这样的认识, 学校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 特别注意帮助教师个人的成长;在关注教师物质需求的同时, 也帮助教师解决家庭方面的非物质需求;在关注普通教师需求的同时, 更要帮助特殊群体教师的需求。通过对教师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让教师在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

第一,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帮助教师个人成长。教师进入学校后要面对任务分配、晋升、考核等一系列工作的检验, 虽然工资是按聘期合同规定数额发放, 但晋升之后或者考核结果为“满意”以上者就可按一定幅度增加工资, 所以, 晋升和考核对教师本人来说有一定压力。为减少教师压力, 帮助教师实现个人成长, 悉尼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均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为每一位教师指定一位资深或者影响力较大的教授作为指导教师, 以指导该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或者确定主要研究方向。指导教师会根据该教师所具优势对该教师的发展方向向学院提出建议, 不同的定位就用不同的考核体系来考核。

二是对教学或科研业绩不理想者进行帮扶。对教学或者科研考核结果不理想者, 指导教师或者院长会找当事人谈话, 了解其没有完成好任务的原因。如果原因是客观的, 学院或者学校会想办法帮助当事人解决存在的问题, 让当事人集中精力投入教学科研。如果理由不够充分, 学院也会对当事人的发展提供指导, 使当事人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 帮助教师解决生活需求。教师薪酬待遇在学校里是相对较高的。但对于学校比较急需, 而且业绩突出的人才而言, 有时候薪酬待遇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阿德莱德大学通过对该校与澳大利亚其他七所联盟学校[3]的比较, 发现该校教师在“求职者小孩照顾”与“求职者配偶支持”满意度方面与其他七校教师存在较大差距, 学校立即对此问题进行了调研, 最终促成了对原有托儿所的整合与扩建, 使容纳幼儿的人数由140个提高到289个。

第三, 关注特殊群体教师的需求。特殊群体教师主要是指土著教师、女教师以及身体残疾的教师。对这类教师的帮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职务晋升以及参政议政方面对女性尤其偏爱。在学校董事会、学术委员会这类机构里, 对女性代表数均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师职务晋升时, 对女性申请者的条件要求也会适当降低。特别有意思的是, 凡对于与女性相关的决策会议必须要有女性代表参加才能做出决策。二是在学校科技基金申请对女性教师、土著教师以及残疾人教师都会予以适当倾斜。通过这些倾斜政策使特殊群体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权与参与权, 实现自身发展。

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高等教育不竭的动力源泉

澳大利亚全国总人口只有2, 300多万人, 有大学42所, 专科技术学院230多所。据2012年澳大利亚统计年鉴显示, 全澳有122万名在校生在172所高等院校学习, 其中国际学生32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28%。[4]由于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机制是以学校毕业学生数为基础的, 因此, 学校之间对生源的竞争十分激烈。许多学校还按企业经营的模式在校内成立了市场部以负责生源市场的开发工作。在这种背景下, 在校学生对学校认可的程度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对学校接受的程度。因此, 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 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的认可就成了学校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职业属于相对独立的知识型工作, 其工作精力投入多少?效果怎样?是否按照学校的愿景在引导学生?这些情况学校很难监督, 更难用制度规范予以衡量。因此, 教师工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人格素养, 而教师人格素养的养成又很大程度地取决于学校对教师人文关怀的程度。只有当教师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时, 教师才能将学校的办学愿景、办学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学生也才能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实现自身的梦想, 这样, 学校就能呈现新的活力, 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了不竭的动力之源。

通过赴澳大利亚学习考察, 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 澳大利亚高校对教师、学生人文关怀的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尽管中澳两国国情不同, 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与面临的困难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两国高校师生对个人安全、尊重、发展的期望是相通的。虽然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 我们在人文关怀的硬件建设方面与他们存在很大的差距, 而且这些差距在短期内是无法赶上的, 但他们在安全防范、人格培养、条件建设以及对特殊群体学生帮扶等方面, 特别是在关注教师个人成长、对家庭困难及特殊群体教师帮助方面的理念和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 人文关怀同样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力量之源。虽中澳两国国情不同, 但两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5年下降, 由2008年的1, 050万名下降到2013年的912万名。[5]与此同时, 每年还有近百万学生报名后弃考。因此, 中国高校争夺生源的局面将会愈演愈烈。由于中国是生源出口大国, 不像澳大利亚是生源进口大国, 所以对许多高校而言, 我们面临的挑战比澳大利亚还要严峻。正因如此, 我们更应当以浓厚的人文关怀去关注学生、关注老师, 让学生和老师在学习、教学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唯有如此, 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留住优秀的学生, 吸引优秀的老师,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所以, 人文关怀同样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

最后, 我国高等教育一些以人为本的好做法已开始为国际社会认同。在澳大利亚学习、考察过程中, 笔者惊喜地发现, 我国传统的一些以人为本的做法开始得到澳大利亚高校的认同。比如, 学生在校内集体住宿的做法, 不少在澳学生都很羡慕, 他们认为, 在校内住宿方便、安全, 而且还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澳方学校采纳学生的建议开始较大规模地在校内建设学生公寓。据该项目的负责人反映, 校内公寓供不应求。另外, 对教师小孩入托、配偶工作安置等这类过去只有在中国才需考虑的问题, 现在澳大利亚一些学校也开始考虑。他们不为别的, 只为满足教师, 特别是拟从国际社会引进的有影响力教师的需求。这说明,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 教育全球化也是大势所趋, 我们既不能孤芳自赏, 也不能妄自菲薄, 而是要坦然面对、顺势而为, 积极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我们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 2001-02-06.

2[2]“启迪之光”计划 (《Bearcon of enlightenment》Strategic Plan 2013-2023) 即阿德莱德大学2013-2023战略发展计划, 是指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 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学生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计划。

3[3]澳大利亚共有八所顶级院校, 简称为八校联盟, 阿德莱德大学是其中之一。

4[4]Brian Pink.2012 Year Book Australia[DB/OL].http://www.doc88.com/p-945836441750.html, 2014-01-25.

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 篇3

培训考察团在澳期间,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教育制度、尤其是成人的继续教育事业,走访了西澳大利亚劳动教育就业部、南澳大利亚劳动教育就业署;与科文大学、科廷大学、西澳警官大学、南澳富林德斯大学、南澳高等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证券协会、澳大利亚雅思培训中心等部门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参观考察了西澳和南澳的议会、最高法院、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和悉尼奥运村等。澳大利政府的三级运行体制;澳大利亚终身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不间断性、标准化的特点;以及澳大利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都给培训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学习,大家对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体系有了新的认识,也给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带来很多有价值的启示。澳大利亚法律法规对全民终身教育的保护,使教育培训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已经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也为澳大利亚政府的全民人力资源开发的国策夯实了基础,加之澳大利亚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使得它的终身教育体系显示了巨大的活力和勃勃生机,这势必为澳大利亚的长远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

通过培训考察,全团同志有很大的收获,概括如下:

一、澳大利亚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框架的几个特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澳大利亚政体运行分三级体制,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对全民教育坚决保护和积极支持。在澳大利亚全国的公务员队伍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全国的36所大学,政府出资办34所,2所为私立大学。三级政府在教育培训上既分工又合作,联邦政府指定国家培训机构,对所有行业的培训教育制定标准、教育大纲和职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培训教育机构则按国家标准和认证体系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实施和操作;国立大学、州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有着畅通的接口和良好的合作关系,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共享和利用。在教育的整体构架上,逐渐形成了开放的、弹性的、灵活的、不间断的、标准化的和富有人性的培训教育体系。

(一)开放性——即面向所有澳大利亚人的教育体系,同时积极向世界出口教育资源

澳大利亚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几个方面,教育门类齐全,职业教育全面发展,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澳大利亚,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义务教育结束后,人们进入社会工作,在此之后,你可以在一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回到学校读书;所有的教育资源是对全社会开放的,你可以在几小时内,拿到澳大利亚的任何一家图书馆馆藏的书籍;国家的标准是对所有人一样的,不管你在任何地方学习,不管你的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在国家制定的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国民教育、私立教育、政府培训、企业培训是互相开放、互相承认的,你不管在哪里拿到的证书,到其他地方都有效。澳大利亚的教育产业,已经形成了出口市场,中国是它最大的输出国之一。

(二)灵活性——即弹性的、可变化的、多选择的、课程科目设置不断随社会的发展改变的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是澳大利亚教育区别于其他国家教育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互相灵活转换,可以阶段性地选择和切人,可以在本专业继续深造,也可以转换专业去学习新的技能;教育的提供者有政府、注册教育机构和私人,你可以自由地去选择;不受年龄、职业、职务的限制,所有的公民可以随时随地参加终身教育;教育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在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完全脱产培训,也可以阶段性脱产学习,可以在岗位上培训,也可以参加流动培训,可以参加拿文凭的培训,也可以参加不拿文凭的培训;培训项目的开发和确定也有灵活性,培训机构与政府、行业经常共同调研培训需求,对哪怕只有一两个人的小型企业,也会把培训送上门,随时随地开发出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

(三)不间断、可选择的人性化教育体系——即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年龄都可以自由进入学校学习,体现了澳大利亚教育的人性化特点

在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永远处于主动的选择之中,尤其是成年人,对教育的选择就更加主动。对任何人来说,教育都是终身的,是不会停止的。在一间培训商务推销师的课堂里,我们就看到了20岁的女孩和50多岁的妇女在学习同样的课程。西澳警官大学的校长,大约有50岁,他并没有渎过硕士学位,但目前正在科文大学攻读在职博士,这是学校根据他的经历和水平为他订做的专门课程。在澳大利亚,此类情况很普遍,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不间断的继续教育,充分体现了澳大利亚教育的人性化特色,用澳大利亚人自己的话说,“这是真正意义的继续教育”。

(四)标准化——即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了澳大利亚教育的严肃性和真正意义的标准化

澳大利亚所有的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都是宽进严出,进门是敞开的,但出门的标准对任何人都一样严格。而这个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制定,每隔3年根据发展调整修正一次。澳大利亚政府对教育的规范,体现在对教育标准的制定和对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上。政府要求在教育的操作上,企业、协会、学校协调起来,共同形成合力。他们的教育实践证明了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国家的标准是开放的,但所有人在同一个标准面前是平等的,在不同的地方上同样的课程,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企业可以放心地使用在不同地方培训出来的人。象教育培训这样规范的运行,在其他行业和部门也随处可见,澳大利亚是一个规范意识很强的国家,例如:在对培训者能力导向培训教育项目上,不仅仅是通常概念的培训,还包括了设立培训的标准、实施过程、按既定标准评估学员能力等内容,以统一规范的课程按照既定的标准培训培训者。这种能力标准是教育机构和行业部门共同制定的。 二、几点思考 在开阔视野,了解澳大利亚终身教育特点的同时,如何结合我国的继续教育实际,取他人之优势,发展自己,也是全团同志思考的问题。大家认为,学习澳大利亚在终身教育上的优势,不仅仅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方式方法,更要学习现代培训教育观念,将真正意义的终身教育观点,引入国内继续教育管理及操作实践中。比起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的发展,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的主要看法是:

(一)树立新的培训教育理念,鼓励和支持国民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发展国力的最重要国策之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问题上,还显得说得多,做得少。终身教育的观念在澳大利亚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然和平常的事情;而在我国,往往是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同志,才有比较先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但是,光靠这些同志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都深入了解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才能逐渐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加速我们人力资源开发的速度和步伐。

(二)国内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立法执法工作,急需加强

西方许多国家终身教育的成功经验,往往都是法律法规的保障,澳大利亚的情况也是如此。随着我国加入WTO,全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法律意识会逐渐增强,这对我们加快继续教育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保障全社会公民继续教育的权利,无疑是有利契机。我们要抓紧这个机会,尽快出台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全民终身受教育的权利。

(三)加强各有关部门、行业、社会团体、学校、企业在培训教育上的协调与合作,充分利用和共享我们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培训教育需求

澳大利亚在教育培训方面的全方位协作,给我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为了保证人们的学习需要,澳大利亚政府、学校、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会携手分工,只要能帮助人们学习,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服务。而在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权利垄断和利益竞争。这种情形非但不能加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工作,反而给人们的学习带来重重的麻烦和阻碍。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这个问题,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工作中,研究如何把全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何在继续教育的工作中,加强部门、行业、学校、施教机构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祖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

(四)建立各行业、各类岗位的培训教育国家标准并严格执行

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报告 篇4

为了扩大对外交流,开拓国际市场,寻找合作途径和商机,更好地做大做强,发挥省龙头企业的作用,于2009年12月6日至12月19日赴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四国进行商务考察,短短的14天时间中,我公司主要考察了四个国家的大麦生产、市场情况;访问大麦育种研究所,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澳大利亚大麦概况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麦出口国,其出口的产品占:世界大麦贸易总量的30%,世界啤酒大麦出口量的45%到50%,中国进口大麦量的70%,澳大利亚大麦的用户主要是中国沿海的麦芽酿造厂,澳大利亚的大麦是澳大利亚第二大作物,仅次于小麦,年产量约700 万吨,全国种植面积近400 万公顷澳大利亚大麦生产具有以下特点:高筛选率,每年约40%(约250 万吨)的高质量大麦被筛选出来用于酒类酿造

业,重在出口,大麦总产量的70%到85%用于出口。

1、澳大利亚的大麦质量

澳大利亚大麦被视为世界上质量最好的大麦,这是因为: 啤酒大麦的湿度低(收割时湿度为10%-11%,无须烘干),麦粒油亮,无暇,温暖干燥的气候,特别是收获季节,很少有收割方面的问题,享有纯净和酿造特性可靠的上佳声誉。

2、大麦种植区

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昆士兰、西澳、南澳、悉尼

3、澳大利亚大麦出口和国内市场概况

澳大利亚大麦业的主动措施,由经销商和生产者组建的“大麦澳大利亚”组织为主要市场相关问题提决手段并提供国内和国际的质量鉴定和认可认证。集中培育建立“澳大利亚大麦培育”组织,确保每年在大麦研究上1200 万澳元的投入实现更好的规模经济,在过去的两年间,澳大利亚大麦业推行了一系列结构上的主动措施,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国内资源和技术,开发新品种,促进不同行业间的联系和合作,提高澳大利亚大麦质量在国内和国外的信任度。

二、新西兰农业概况

新西兰主要种植小麦、大麦、燕麦、新西兰麻、水果等农作物。从人均耕地来看,新西兰是0.11公顷,澳大利亚是2.75公顷。由于自然条件的这些差异,新西兰的粮食生产与澳大利亚有巨大的差距,近年来粮食生产呈下降的趋势,粮食进口不断上升,粮食自给率低,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同10年前相比,新西兰全部谷物产量从112万吨下降到了77.8万吨,人均220公斤;其中小麦的产量从31.5万吨减少到了18.1万吨,人均占有量只有50公斤。新西兰的玉米主要产在北岛,面积在1.5万公顷左右,单产非常高,主要用途是作畜禽业的饲料。近十多年里,新西兰的蔬菜和水果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1984~1994年间,蔬菜产量从43万吨增加到56万吨,水果产量从50万吨上升到了94万吨。水果的主要品种是苹果、猕猴桃、葡萄以及一些亚热带、热带水果。其他经济作物都不太重要。新西兰的农业专家对它精心培育,改良了品质,种植面积在70年代迅速扩大,从1978年的2195公顷发展到1985年的1.8万公顷,占果树总面积的35%以上。产量则从1978年的不足8000吨增加到80年代中期以来的20万吨以上。现在,猕猴桃已经以“几维果”而闻名于世,它的单果重量大、耐储藏,已经成为新西兰重要的产业和出口的“王牌产品”。主要的蔬菜有马铃薯,洋葱和豌豆。

三、几点体会

1、推进啤酒大麦产业化进程。

从长远来看,只有才能将啤酒大麦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化

链条,做好“科学研究超前化、栽培措施优质化、种植规模化、加工标准化、营销规范化”工作,才能建立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啤酒大麦种植区,才能发挥规模和质量效益,提升啤麦购销和麦芽加工的市场竞争能力。只有啤酒大麦生产、经营和麦芽加工中的各方角色有了共同认可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约束机制,有一个既保护农民,经销商和麦芽企业三方的利益,又防范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基本出发点,三位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就会水到渠成,应运而生。虽然产业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但这是啤酒大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粮食购销企业是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在推进啤麦产业化中应该有所作为。

2、建立联结啤麦价格保证体系。

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 篇5

应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乡村消防局的邀请,以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曹真副局长为团长、有关省(市)防火办主任共19人组成的森林防火考察培训团,于2001年7月1日至7月14日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的森林防火情况进行了全面地考察培训。期间,代表团深受到澳大利亚林业、消防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周密安排、盛情接待和倾心交流,熟悉了澳大利亚森林防火的基本特点、运作程序和管理方法,饱赏了澳大利亚秀丽壮观的自然风貌、森林景色和田园风光,圆满完成了考察培训任务。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培训概况

自7月1日到达澳大利亚的悉尼后,即由新南威尔士州的两位官员陪同,开始了紧张愉快的考察培训活动。先后考察了新南威尔士州乡村消防局指挥部和州扑火指挥中心,听取了该州有关森林防火基本情况、技术培训、操作规程、设备应用、火险管理以及志愿扑火队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 1 的情况介绍;参观了该州Warringah区、Hornsby区、Eurobodalla区的防火中心和义务扑火队驻地,祥细观看了义务扑火队员的扑火摸拟演练、火险管理规划演示、使用的消防车辆和扑火设备,以及包括山区、城乡交界区和水域周围等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防火情况;参观了蓝山国家公园和Moss Vale区人工林等国有森林资源的防火管理和经营状况;并与州林业局、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共同研讨了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扑火组织指挥等方面的问题。

新南州的考察培训结束后,于7月9日到达澳大利亚南部的维多利亚州府所在地------墨尔本,又先后考察了维多利亚州防火中心和国家城市林业局,参观了Montrose乡村义务扑火队驻地、Healsville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以及Altona森林防火设备开发研制中心和GAAM工厂,对该州森林防火的管理体制、队伍培训、社区保护计划、森林防火设备的研制、开发和生产等方面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澳大利亚的整个考察培训活动结束时,曹真副局长专门主持召开了 2 代表团全体会议,认真讨论了此次考察培训的收获和体会,总结了各方面的情况。新南威尔士州乡村消防局和维多利亚州防火中心的负责人专门赶到代表团驻地欢送,共同讨论了未来合作的机会,从而使此次考察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赴澳大利亚考察培训活动历时14天,其中除2天路途外,共接受培训5天,计42个小时;参观考察6天,计65个小时;总结交流1天。期间,平均每天参观2个单位,行程200公里以上,除了新南威尔士州乡村消防局2名官员全程陪同外,前后共接受了18个单位的30多位专家和官员的授课和情况介绍。整个活动周密严谨、紧张高效,无论从时间的有效利用,还是在考察范围和培训内容的广泛性上,都是以往出境考察培训活动所少见的,充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澳大利亚森林防火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可取之处(一)森林防火的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南半球,在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国土总面积76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30万人,其中约有20%的人口居住在林 3 区。澳大利亚大陆四面环水,属典型的热带大陆性气候,除西部和中部沙漠地区降雨较少外,其它大部分地区降雨年均在800-1200毫米。在自然地理上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即东部澳大利亚山区、中部平原区和西部高原区,全境平均海拔高度350米,87%的面积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仅有1%的土地高于海拔1000米,最高峰科西阿斯科山海拔2228米。因此澳大利亚是世界地表起伏最为平缓的大陆。此次考察的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均位于东部澳大利亚山地区。

澳大利亚林地面积15700万公顷,其中99%的森林为天然林。森林类型以阔叶林为主,97%组成树种主要是桉树和槭树类,仅桉树就有600多种;针叶林占森林面积的3%,主要树种是南洋杉、辐射松等。新南威尔士州有林地2100万公顷,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13.4%,其中州林业局经营面积占15%,国家公园占20%,其余65%为私营林。森林覆盖率为18.5%。维多利亚州有林地740万公顷,占全国林地面积的4.7%,全州森林覆盖率33.6%。

因澳大利亚地理条件和水热条件均较为优越,天然林多生长茂密,结 4 构混杂,极易引发树冠火。再加林区内居民众多,除原有的居民外,城市居民多有节假日到林区野炊宿营的习惯,并喜欢在森林中建屋造房,长期定居,每年都有大量森林火灾发生,且往往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如维多利亚州每年森林火灾多达5000余起,烧毁森林数万公顷。1969-1998年因火灾死亡98人,毁房2500多间,其中1983年一年烧死47人,烧房2090间。新南威尔士州1994年一起森林大火造成房屋财产损失达1200多万澳元,森林损失无法估算。澳大利亚每年的夏季为防火期,当年的10月至翌年的3月是火险最高的时期。其森林火灾多为人为在林区野炊、吸烟等用火造成。雷击火占15-20%。因此,多年来各州政府都非常重视森林防火工作。

在森林防火的管理机构设置上,因澳大利亚的联邦制特点,国家无统一的林业或消防管理机构,均由各州根据实际自行设置。如新南威尔士州设有国家林业局、乡村消防局、国家公园等管理机构。除城市市区以内的各类火灾由城市消防局组织扑救外,国家林业局、国家公园主要负责自身 5 经营的州有森林资源的森林防火工作。而90%以上的乡村地区的私营森林的防火管理、建筑物及交通车辆失火等,都由乡村消防局负责处置。因此,仅乡村消防局就下设了8个防火大区、142个乡村防火区,均建立有防火中心或消防站,负责辖区内消防队的管理,统一协调、指挥区域内的防火工作。而维多利亚州则设置有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部门和防火指挥中心,前者负责所有州有森林资源包括州政府经营商品林和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此外所有城市和乡村的消防工作均有州防火指挥中心负责,该中心下设了1229个消防站。各州管理体制虽然有差异,但在发生持续数日的较大森林火灾时,不管城市或乡村、州有或私营,都统一协调行动,甚至调动军队,全力以赴组织扑救工作。

澳大利亚在森林火灾预防工作上, 十分注意抓好基础环节和积极主动地防范。一是高度重视火险预报工作。除了气象部门社会化的信息服务外,消防和林业部门在林区均设置有大量的气象观测站,如维多利亚州防火中心在林区就建立有100余处气象站。自上而下建立了一套十分完善的火险 6 预报系统,充分利用GIS 和计算机技术,及时处理林区气象信息和居民活动信息,确定火险等级,通过广播、电视或通讯工具迅速向林区单位及居民发布情况。同时在任何一个基层防火单位,都随时可从网上调取当天的气象和火险信息,了解到第二天的火险等级。而且在不少的林区地段树立有火险警示牌,为林区基层采取防火措施及居民安全用火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广泛开展计划烧除。他们认为,大面积阔叶林下杂灌丛生,可燃物积累快,必须要用火烧的办法来改善林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如果连续百年以上不发火,又不计划烧除,这类森林就会逐步退化直至消失,演变成热带雨林。因此各州每年在春秋季节都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地计划烧除,每10年左右要烧除一遍。增强了森林防火工作的主动性。在新南州处处可以看到计划烧除后的痕迹。三是制定有严密的社区保护计划。即在林区设立了数千个居民集会点,每年定期把周围居民集中在一起,由防火部门的工作人员分析、宣讲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及火灾预防和扑救知识;并以邻近的10-20户居民为单位,协助制订联防联保方案。同时他们加 7 强林区征占用地的管理。一方面鼓励林区居民从森林中搬迁出去。一方面严格控制新建房舍。切实按照州的相关法律规定,在高火险地区严禁建房。对要求在其它林区建房的也必须由防火管理部门帮助选择适宜的地段,并在周围开设60米宽的隔离带,确保人身财产安全。通过这些计划,使林区70%以上的居民能够掌握自我救护知识和合理定居。

在森林火灾的扑救上,澳大利亚各州坚持以人为本,效益优先,注重人身和财产安全,注重扑火的经济效益。每个防火区都有一个林火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指挥操作方案、火险管理方案,指定重大火灾的扑火指挥官。扑火人员到达火场后,首要任务是帮助林区居民脱险、抢救公共和家庭财产。由于其大部分地区属于丘陵地貌类型,地势平缓,坡度一般在10度左右。不少林区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为森林扑火工作带来很大方便。况且林区内多有河流湖泊,容易取用水源,因而在森林火灾的扑救上多采用以水灭火的方法,通过车辆携带的水泵、水枪、水桶等机具用水直接灭火。在车辆不能通行的地段,就采取开辟隔离带的方法,把火灾控制 8 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地形较复杂、扑火人员不宜工作的地区,则选择有利地形,采用直升飞机点烧火线,实施以火攻火。澳大利亚的扑火人员,除了国家公园和林业局建立有一些专业扑火队伍外,其它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义务扑火队。如新南威尔士州有2400支义务消防队,拥有70000名扑火志愿者。维多利亚州有64340个扑火志愿队员,其中城市志愿者10662人。这些志愿者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具有较强的扑火技能,多数能做到召之即来。各消防站一般在6分钟之内,即可召集并出动第一批扑火队员。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森林防火技术研究和扑火装备的开发研制工作,不仅设有专门的研究组织,如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内设有森林和草原火灾的研究小组,维多利亚州设有森林防火设备开发研制中心等,而且各州林业局、防火中心及国家公园等单位都确定有森林防火研究项目。研究内容包括森林火险预报、计划烧除、扑火技术(化学灭火、飞机灭火、通讯、天气等)。特别在森林火险预报方面,有关组织通过大量火烧试验,不断探 9 索火灾发生蔓延与天气因素、可燃物组成结构、地形因素等条件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独立的火险预报系统;广泛使用红外监测、GPS、航拍、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情;研制生产的灭火水泵、飞机点火器、扑火服装等设备,除本国广泛应用外,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已十分广泛和深入。科学技术在澳大利亚的森林防火中已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澳大利亚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州的防火投入都在1亿澳元以上(折合人民币4.5亿),如维多利亚州属澳大利亚6个州中面积最小的州,仅有2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可每年的森林防火经费就保持在1.3亿澳元(平均每公顷林地投入18.5澳元,折合83元人民币)。资金的投入渠道主要是各级政府投入,约占30%;保险部门投入占60-70%,另有一些社区捐助及少量出租防火设备的收入。由于雄厚的资金投入作后盾,各州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十分完善,装备尤为先进和强大。如新南威尔士州142个乡村防火区,仅消防车辆就高达9千辆;维 10 多利亚州有防火专用飞机20余架,建立100多处专用气象站,600个无线通讯站,1200个基层通讯点,11600多台对讲机、传呼机,使每个义务扑火志愿者都配有通讯工具。在各个层次包括林区基层消防站的防火监测、扑火指挥等体系的软硬件建设上都实现了现代化。

(二)森林防火工作的借鉴和可取之处

澳大利亚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特殊的社会环境条件,造就了其森林防火工作上的优势和特点。但就森林防火普遍性的意义上说,有不少借鉴和可取之处。

1、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澳大利亚在森林防火的组织管理、培训教育、火险预报、火情监测、扑火指挥、火灾扑救等各个环节及森林防火的各个层次,直至基层的消防站,都充分融汇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联络、指挥调度等系统建设完备,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火工作已达10年之久,在森林防火设施的规划与布局、火险区划、扑火指挥、火灾调查与处理等方面已发挥出重要作用。

2、制度化的素质教育。澳大利亚的各级防火机构专职人员很少,大 11 多数防扑火人员属于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特别是基层消防站,往往只有1-2名享受政府津贴的专职人员来负责日常的管理。这些专职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组织对义务消防队员的培训和管理。各州都建立有培训基地,制定有消防队员培训大纲,在培训范围、执行标准、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并根据培训的不同层次或不同培训内容制订多种分册,如BF、GL、BAO、CSO、RFD等。明确规定,社区志愿者要成为义务扑火队员必须经过不少于110个小时的室内扑火知识培训和40个小时的野外扑火演练。经过严格考核合格后方可录用,即配发给扑火服装和通讯工具。要成为一个扑火队长,需经过200个小时的室内培训和400个小时的野外演练。一般每州授课2次,每次2-3个小时,由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辅导老师也多属志愿者,由一些大学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队员组成。培训经费平均每个队员约500澳元。各基层消防站每年要对辖区的义务扑火队员进行2次考核,并适量地更新。正由于认真严格地培训和考核,使多数义务扑火队员都具有较高的素质,一般性的火灾只需十 12 几人最多几十人即可处置,扑火的效率很高。

3、规范化的运作程序。澳大利亚各州不仅有各自独立的森林防火标志,统一的森林防火着装和安全防护设备,而且在森林防火的各个环节上都有规范的工作计划、执行标准和操作方案。如各州下设的每个防火区,除了工作计划外,在队伍培训上有培训大纲;在防火准备上有林火计划、救援计划和各相关单位的互助协定;在火灾预防上有火险等级标准、火险管理方案、计划烧除操作规程、印制有用火许可证;在指挥扑救上有火灾扑救标准操作规程、指挥方案等等,真正实现了森林防火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4、科学化的组织扑救。澳大利亚在森林火灾的扑救上始终是贯穿一个科学扑救、效益优先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快速反应。全国建立有统一的“000”紧急电话供公众报警。林区各防火站接警后,保证在6分钟内出动第一辆消防车,在15分钟内派出20辆消防车和60名以上扑火队员。二是队伍精干。扑火队员多为专业队员或经过数百个小时严格训练 13 的志愿者,经验丰富,分工明确,一进入火场即能迅速展开扑救。三是专职指挥。澳大利亚建立有明确的指挥员制度。林业局或消防局官员经过系统的培训,具备一定的火场实战经验,并严格考核后,才可定级确责,持证上岗,承担扑火指挥任务。在火灾扑救中,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军队指挥员,不论来自哪个系统、哪个单位,一切都由扑火指挥员统一指挥,确保指令畅通。四是针对性强。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森林类型和火灾蔓延程度,灵活机动地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和扑火方法。如以水灭火、以火攻火、开隔离带、飞机灭火等。遇恶劣环境,如危害到扑火队员生命安全时,宁可放弃扑救,也决不冒险。在澳大利亚扑火中,基本上没有人海战术、或动员社会无经验人员参加扑火的情况。

5、专业化的设备生产。澳大利亚各州均有自己独立的消防设备研制开发中心和工厂,生产的设备品种多,换代快,贴近防火实际。开发生产的扑火队员安全防护装备包括多种消防服装、防火靴、防火手套、防火防烟眼镜、防火防烟面具、防火头盔等,在设计上均符合国际和澳大利亚的 14 标准化组织(ISO、SA)的最高安全标准;生产的扑火机具主要有麦氏耙子、钩子、背负式灭火水枪、便携式高压水泵、便携式蓄水坝、滴液点火器等;消防车辆主要有Cat1、2型、Cat7、9型等10余种,如Cat1、2型消防车一次可装载3300升水;开发的灭火化学药剂有水状塑膜型泡沫(AFFF)、灭火泡沫、Phoschek阻火剂等,如灭火泡沫可提高水的使用效果达8倍,即100升水充入泡沫可相当于800升水的灭火效果。维多利亚州的Altona消防设备开发研制中心长期与美、加、日等发达国家合作开发消防设备,产品除在本国各州广泛应用外,还畅销世界各地。

三、几点建议

与澳大利亚及其它的发达国家相比,在森林防火的组织领导、火源管理、群防群治等方面固然有我们的优势,但毕竟我国的森林防火工作起步晚、基础差,在规范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确有一定的差距。只有放眼世界,取长补短,着力开拓,锐意进取,才能推动我国的森林防火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一)加强森林防火规范化、法制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全国森林防 15 火工作的宏观管理,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规范行为,统一标准。如全国要建立和制定统一的林火报警体系、统一的森林消防标志、林区火源管理方案、火灾扑救操作规程、森林防火装备标准、火灾经济损失评价标准等。切实加强县级以上防火指挥体系建设。第二要加强森林防火长远规划的组织编制和组织实施。从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出发,森林防火工作必须要超前规划,强化指导。县级以上政府都应编制森林防火2015年长远规划,并通过行政指令,确保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确保逐年逐项落到实处。第三要尽快建立森林防火法规制度体系。在抓紧修订《森林防火条例》的基础上,组织制订包括森林防火职责、队伍管理、预防措施、扑救指挥、火灾处置等内容的部门规章,使森林防火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尽快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严格森林防火队伍的培训和管理。一是全国要统一组织制订包括森林防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培训计划和操作规程,具体规定培训的内容、时间、考核办法,确保各类森林防火工作人员权责明确,持证上岗。16 特别对各级防火办和专业森林消防队人员的更换,必须要严格培训程序。二要把队伍培训作为各级护林防火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责,贯穿于全年森林防火工作之中。尤其在防火紧要期过后,以市、县级组织培训为主,重点抓好基层防火工作人员和各类扑火队伍的岗位轮训、岗前培训及新技术培训。三要抓紧制定全国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管理办法,既要规定其职责、任务、组织方式、建设标准等,又要明确其经费渠道、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确保这支队伍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切实加大森林防火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森林防火工作的物资基础,也是实现森林防火现代化的保证。近几年,国家投入和地方配套的森林防火资金虽有增加,但仍严重不足,按现有林地计算,全国平均每年每公顷林地投入不足3元。与澳大利亚的83元及其它国家的情况相比,相差甚远。要扭转目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一是建议国家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大资金投入;二是要切实提高森林防火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比重,确保林业部门的育 17 林基金和森林资源保护费等优先用于森林防火建设;三是加强与国家计委、财政等部门协调,把森林防火工作做为山区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要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以政策引导投入,调动社会各界和林区群众参与森林防火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森林防火预测预报体系建设。森林火灾预测预报是森林防火工作的基础。我国以往依赖气象部门提供的多数属平原地区的天气信息,很难反映林区的真实情况,一些省区虽然在林区建立了一些气象哨(所),但也多因数量少或无人值守而难于发挥作用,远不适应森林防火工作实际需要。为此,建议应把林区气象台站建设作为森林防火各项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林区的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系统,同时要加强火险预报的科学研究,研制开发先进的观测设备,逐步开展森林火灾发生预报和火灾行为预报,切实为林区落实预防和扑救措施、为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再上新的台阶提供科学依据。

18(五)把经济效益贯穿于森林扑火工作之中。我国不少地方目前在森林扑火上仍坚持“小火当做大火打”、“千军万马齐上阵”的扑火原则,不讲究扑火的经济效益,扑救投入往往远大于火灾直接损失。甚至有不少情况下是在扑救可达到计划烧除效果的、对森林生长有利的一些火灾,造成不应有的浪费。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要贯彻“效益优先”的原则,逐步实施“分类扑救”,即在森林防火规划或火险区划时,明确哪一类森林火灾必须全力扑救,哪些火灾适当加以控制,哪些森林火可以在监控条件下合理利用。逐步实现由低耗高效扑救向低耗高效扑救的转变,由经验型防火向科学防火转变。同时要尽快建立森林扑火指挥员制度,坚决克服以往火场上“谁官大谁说了算”、容易贻误战机的现象。

(六)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森林防火设备的开发研制。一要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在林火辅助决策系统中的开发应用,建立统一的、规范高效的林火扑救指挥体系;二要加强计划烧除、林火预测预报系统、防火林带营造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建立森林防火科技支撑体系;三要注重 19 引进国外森林防火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如飞机点火技术、灭火泡沫和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等;四要加强森林防火装备的研制与开发。结合我国林区实际,指导有关生产厂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使我国的森林防火装备水平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张连生

张宝柱

宏 姚树人

孙泊晨

阿勇嘎

生 谭志军

曹冠武

刘福堂

刘书贵 林向东

张利聪

年仲勇

潘贵凯

臧卓敏

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 篇6

2005年5月15日至25日,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组织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对其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进行了考察。考察团一行9人,由新疆建设厅建管处处长王春林同志担任团长,走访了澳大利亚建筑商联合会、悉尼科技大学、新西兰诺图诺亚市市政府等机构,听取了建筑市场和从业人员管理方面的专题报告。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大利亚、新西兰建筑业的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陆,由6个州、两个地区组成。人口约1900万,建筑业生产总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建筑业从业人员约占到全部从业人员的8%,就业人数超过7万人。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由北岛、南岛两个主岛和斯图尔特岛、坎贝尔岛等几十个小岛组成。人口约360万,建筑业生产总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在建筑投资中,绝大部分是私人投资,政府投资所占比例很小。

二、澳大利亚、新西兰建筑市场监管情况

(一)两国均贯彻小政府的原则,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建筑市场的监管。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建筑市场管理主要由各州、市地方政府负责,各级政府虽都设有专门的政府监管机构,但其名称、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均不相同,没有全国统一的管理模式。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以影响建筑业形势的新政策、如新税制、劳动关系、环境控制、金融和企业法,推动经济改革议程,各州和地区政府负责管理和计划审批系统。如昆士兰州建筑事务局,负责承包商工商执照的发放和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环境的监管。而在新南威尔士州颁发建筑执照的权利在1990年前由各州的建筑师联合委员会实施,1990年后则转到公平贸易部门(属政府机构)。

在新西兰罗托鲁阿市,政府市政厅负责教育卫生、体育、市场等公共项目建设,下设工程部负责工程的具体管理。同时该市由12人组成了市政委员会,研究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二)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加强建筑市场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澳大利亚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州和地区都有各自的立法权和行政体系,各州政府有自己的规划、建设和环保法律,指导地方政府的运作,这些法令在州与州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澳大利亚制定了建筑法则(buildingcodeofAustralia),在一些基本技术上做了统一规定,这些规定适用于全国各个州和地区。同时也制定了完善的工程建设标准和规范体系,分为商业、工业、公共建筑和民用住宅建筑两大类(BCA2004,BCA2005),根据建筑结构形式的不同,又分为木结构、砖石结构,混凝土结构等专业结构和建筑标准、规范。

新西兰的建筑管理法规主要是建筑条例,适用于所有工程,包括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工程。建筑条例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建筑条例1991(buildingact1991),主要规定新西兰建筑活动控制的内容。二是建筑管理规则(buildingregulation1992),主要包括强制性的新西兰建筑规则和建筑活动的管理程序;三是补充规定(approveddocument),是由建筑业当局发布的帮助人们运用建筑规则的文件。建筑条例是建筑活动,包括安全、健康、残疾人无障碍设计等的基本要求和需要建筑活动参与者遵守的基本规则,管理思想在于只要不违背基本规则即可,给建筑活动的参与者留下了较大的灵活运用的空间。如在安全方面,只提出建筑物要能抗几级地震的要求,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措施不具体规定。建筑条例要求在建筑活动过程中要保证从业人员的安全,但采用什么安全措施不作要求,但一旦出现工伤事故,企业要承担全部的法律责任。

(三)两国承揽工程承包商都需取得建筑执照,但对市场的准入均采取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对承包商审查注重考核是否专业人士和是否经过专业培训,不考核注册资本金,也不分交通、水利等专业类别。

澳大利亚要求承包商必须取得政府工程的工商执照才能进行政府投资项目的竞标。政府对承包商的工商执照管理严格,凡违规者施以重罚,加之各方主体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能够做到行业自律,建筑市场主体较为成熟,市场秩序良好。

新西兰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发给证书和资格证,也根据要求分等级(初级、三层楼和政府工程),但一般只分三级,不过多划分级别,建筑执照各州原则上互不通行。

(四)两国都比较重视建筑市场的监督管理。虽然两国的建筑市场监督管理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但其管理机制基本相同。政府对政府投资项目和承包商的监管更加注重,特别注意加大承包商的法律责任,以确保公众利益和政府投资的效益。

澳大利亚将工程建设项目分为民用住宅和商业、工业、公共建筑两大类。对商业、工业、公共建筑一般采用总包、分包工程管理体制,政府主要注重对总承包商履行合同约定的工期、质量和投资等方面的监督,民用住宅建筑主要由分包商承包。为确保建筑工程的环境质量、安全及合同履约,澳大利亚规定,承包商承包建筑工程要给政府交纳定金,如违反了环保、质量、安全方面的规定,定金将被罚没。同时承包商还必须购买工程保险,保险金为合同价款的0.7%。如不能履约,对建筑承包商的罚款,最高可达建筑本身造价。为避免发生工伤事故,除了进行系统安全培训外,每个工人上岗前要进行4小时的岗前培训,违反此规定要进行处罚。为确保工程款及时支付,澳大利亚政府专门制定了工程款支付的法律和工程合同示范文体,规定工程完工后,业主和总承包商之间,总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一般在15天内结清工程款,最长不超过25天结清,合同付款有争议的由陪审团裁定。

新西兰罗托鲁阿市政府规定,工程项目的图纸完成设计后,必须进行审查,合格后方可建造,市政厅工程部监督人员对工程项目的关键部位进行检查验收并签字,上道工序不符合标准,不能进入下道工序,工程完工后由市政厅颁发合格证书才能使用。对于私人投资的商业工程项目,政府一般不干预其设计和招投标,但监督人员仍按照程序进行监督管理。建筑承包商、设计公司一旦有违规行为,要进行记录,有不良记录的承包商和设计公司不仅要进行处罚,而且在今后承包工程上还要有所限制。

(五)两国对政府投资项目均实行较为严格的公开招投标管理制度。由于两国的行业协会比较发达,专业人士注册执业制度与行业自律紧密相连,业主在选择承包商时主要看重业绩、信用和价格,因此非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政府一般不进行干预。

联邦政府制定了改进建筑管理方案,对建筑领域各种犯罪行为,尤其是贿赂、暗箱操作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对政府投资的大型教育、医疗项目更是制定了完善而详尽的采购程序和行为准则。

新西兰对政府投资项目,如市政、水利等工程,均实行公开招标,一般由8—10家以上承包商参加,在评标时更加注重承包商的业绩和实力(年营业额),只有达到标准后,才考虑报价,报价幅度在10%以内都有可能中标。100万新西兰元以内合同由项目主管(CEO)直接签定,100万元以上由市政委员会签定合同。

(六)两国政府没有专门的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主要采用市场机制进行控制,即通过保险担保制度,促使承包商将质量、安全当做自身追求的重要目标,以获得好的质量、安全记录,在担保保险机构获得好的业绩评级,降低担保、保险成本。质量、安全管理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都强调质量安全管理。

在澳大利亚,建筑商根据其学历、资历、经验和经济实力被分为三级,承包商的业绩由政府部门进行考察记录。在新西兰,由市政厅负责建立对设计公司和承包商的信用档案,并随时作好信用记录。政府除直接管理政府投资的项目外,还要对民间投资的工程负责监督检查。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经理由政府招聘,凭其业绩与经验决定取舍。

三、澳大利亚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基本情况(新西兰没有从业资格管理)

(一)管理体制

澳大利亚对建筑业从业人员实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这项制度最早由英国引入,并经长期实践,目前形式和内容基本固定。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澳大利亚各州在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各州在联邦法律框架下自行设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制定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但各州之间合作也比较紧密,在制度体系层面上基本大同小异,只是个别具体做法有所不同,而且州与州之间的执业资格通常是互认的。

澳大利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管理机构是各州政府隶属的公平贸易管理办公室,该机构是法定执业资格颁证部门;澳大利亚还有一些民间社团如澳大利亚建筑业协会、建造师学会等,参与从业人员资格的日常管理,帮助政府部门做一些具体事务性工作,但其主要职责仍是代表会员利益,规范并促进行业自律。

(二)从业资格的取得

澳大利亚从业资格人员资格划分为水、电、砌筑等45个专业,不分等级。取得执业资格必须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理论知识是通过学历教育取得,实际操作经验则通过教育培训积累,通常不少于4年。

澳大利亚建筑业执业资格操作经验培训有三种模式:师徒关系模式(Theindenturedapprenticeship),在学徒和师傅之间签定的合同;见习合同关系模式(Thetraineeapprenticeship),以学徒身份被公司雇佣;非经营培训合同(Thenon-tradetraineeship),在非经营性的业务领域接受专项培训。

对于同时具备学历证书和实际操作经验证明的人员,即可以提出申请,经过认证合格并由政府机构颁发资格证书。特殊情况下,对于实际操作经验非常丰富而非经学历教育的人员,在获得政府认可的奖项或通过专项培训考试合格足以证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也可以向政府管理机构提出执业资格申请,通常也能获得通过。

(三)执业的监督管理

从业人员取得执业资格后,即可在建筑领域以个人名义执业并承担独立法律责任。这种执业有两种模式:其一是当其本人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达到建筑商执照审核委员会(Builder’sLicensingB’d)规定的相关标准,可以向政府机构即公平贸易管理办公室(Officeoffairtrading)申请建筑承包执照,成为建筑商(builder),这种建筑承包商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建筑业企业,不同之处在于建筑商可以是其本人一人,也可以基于发展需要雇佣多人(包括学徒和已经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另一种模式是取得执业资格后被其他建筑承包商雇佣,在该公司进行执业。

建筑商(Builder)承接的工程可以自己自行设计、施工,也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分包出去或将全部工程量分包给分包商而只进行总承包管理,但无论是否分包,建筑商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职责并对业主负全部法律责任,分包商对建筑商负责。

澳大利亚对于执业人员的清出制度非常严格。建筑承包商和执业资格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否则可能被吊销执照及资格证书。比如澳洲对于施工安全和从业健康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建筑承包商和执业资格人员不按照政府规定做,第一次被发现违反规定将至少面临高额罚款,第二次发现则将被吊销执照或资格证书。

四、国内与国外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的比较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建造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与澳大利亚相比较,虽然执业资格均由政府部门负责颁发证书并实施监督管理,但二者仍有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的方式不同。按照我国现行建造师管理制度,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目前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执业资格考试没有必然联系。而澳大利亚因执业资格制度由来已久,建造师执业资格已经与学历教育挂钩,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考虑了执业资格人员执业的所需理论知识,同时澳大利亚也结合建筑业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人员取得执业资格的途径,对这类人员获得执业资格比较切合实际情况。

二是建造师的市场地位不同。我国实行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建筑业企业是法律意义上的市场行为主体,建造师只是作为建筑业企业内部的执业人员在建筑市场从事建筑活动,建筑业企业与业主签定合同并履约,法律责任由建筑业企业承担。例如即便因建造师本人的过失造成合同违约,违约法律责任由其所在建筑业企业承担。而澳大利亚实行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与业主签定合同的是具有执业资格的建筑商个人,建造师个人是法律意义上的市场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由建筑商(Builder)个人承担。一旦发生合同违约或工程建设工程中建筑商及其下属人员违反政府相关规定等情况,建筑商本人必须承担违约责任并承担政府部门的处罚。

五、建议

(一)建筑市场监管方面

1、应健全完善以个人执业资格为主的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替代以企业资质为主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2、将建筑市场监管的重点放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上,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即包含业主、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等各方市场主体,集工程承发包、工程质量、安全等各种市场行为为一体的综合信用档案,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和社会舆论监督,增强行业自律性和市场各方主体贯彻执行国家建筑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将工程监管的重点放到政府投资项目和涉及公共利益的建设项目上来,同时加强政府监管机构建设,改进当前施工图审查、招标投标、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体制,使政府有限的管理资源发挥最大的管理效能。

(二)建造师执业资格管理方面

1、从目前建筑产品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形态过程看,现场管理经验和综合协调能力对于将来担任项目经理的建造师来说至关重要。国内虽然绝大部分项目经理实际工程管理经验非常丰富,但当前建筑业全行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还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目前国内建造师制度规定取得执业资格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考试,这种过关考试对于提高建造师综合素质、推进全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管理密集型转变非常重要。但是,鉴于当前国内建筑业现状及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未完全挂钩,为有效解决考出不能执业、实际干的考不取资格,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取得应参照国外的经验做法,适当考虑当前市场上实际操作经验非常丰富的项目经理情况,实行双轨制,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和培训体系,对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在其通过理论知识培训达到实际需要并经考核合格,可以直接给予执业资格。

2、当前国内建筑施工的主体是建筑业企业,在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项目经理挂靠现象屡禁不止,问题十分突出,而项目经理在建筑市场中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推行,可以逐步实现突出个人执业资格,淡化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将有助于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3、随着入世后过渡期的即将结束,国内建筑市场国际化的时代竞争即将到来,与此同时,国际建筑市场的大门也逐步对国内建筑业企业打开。为加快国际接轨步伐,使国内建筑业企业能够“走出去”,国内建造师的国际互认工作尤显紧迫。这需要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参照国际惯例加快制定建造师执业资格管理的配套规定,抓紧推进建造师互认工作,加快融入国际市场,为国内建筑业发展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考察团全体成员

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 篇7

关键词:参观,考察,体会

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扩大视野, 提高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水平, 笔者利用今年暑假时间, 在7月30日——8月5日, 赴华东地区 (江苏、安徽、浙江、上海) 的红色教育基地以及改革开放前沿——华西村等地参观考察。

一、参观考察概况:

本次参观考察的地方一共五个, 分别是江苏的南京、华西村, 安徽的宏村、浙江的乌镇、上海的中共一大旧址。

首先来到南京,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登上了中山陵, 中山陵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建筑群依山而建, 形似自由钟, 含 :“唤起民众, 以建民国”之意。在陵前, 大家缅怀了孙中山先生当年为唤醒民众的功绩和“天下为公”的博爱情怀, 回味“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的话语, 深切地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心系神州, 胸怀改良祖国、拯救同胞的伟大抱负。随后, 参观了总统府, 感受了近代中国的百年沧桑, 更感叹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 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之后, 来到了梅园新村纪念馆, 梅园新村纪念馆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位于南京市城东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街道两侧, 由周恩来铜像、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 属于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它是一座颇具地方特色的二层现代建筑, 庭院中正的周恩来总理全身铜像, 沉着、坚定、机智、从容, 表现了周恩来总理的革命家风度, 陈列馆一楼展厅中间有一块大型汉白玉浮雕, 上面刻着代表团成员和工作人员群像, 画面呈“S”形 , 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曲折漫长的道路和我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当年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于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期间, 在这里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10个月零4天的谈判。里面史料陈列馆中珍贵历史照片、文物和资料, 生动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和革命风范, 突出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业绩。在参观中, 真切地感受到了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继续来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这里曾被厚重的乌云笼罩长达六个星期之久,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在我国的文化古城六朝古都的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罹难者多达30万人。未进馆就看见一座衣衫褴褛怀抱婴儿的妇女雕像, 小孩已遇难, 妇女抬眼望天, 眼里透出绝望无助无奈悲怆的眼神, 好似向苍天申诉她悲惨的命运 ;另一座是年迈的奶奶催促孙子赶快逃离这恶魔的深渊, 可是这祖孙二人又都被日军的刺刀残忍杀害。在这之前, 我原本自己不会悲伤, 可内心却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一种悲凉的感觉。听介绍说, 大屠杀纪念馆是建立在万人坑上面的, 我赶紧放轻脚步, 害怕惊扰到地下的亡灵。随着参观的各种图画、史料、雕像的深入, 看到了当年南京“江边流水尽为赤, 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塘满尸体”, 曾经繁华的六朝古都, 转眼间却变成了人间地狱。来到了碑墙前, 墙上密密麻麻刻有遇难者的名字, 我抚摸着他们, 心中默默地为那死去的30万同胞哀悼。在整个参观过程中, 游人们都神色凝重, 深受震撼, 参观完纪念馆, 感叹道“历史可以宽恕, 但不可忘却”, 今后一定将所见所感传达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后来的几天里, 依次参观了西递宏村、水乡乌镇、华西村、中共一大会址等地。在宏村, 感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那古老的徽式建筑, 绝美的皖南风情, 让所有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置身于一副水墨山水画中。在乌镇, 感受到了江南水乡古镇的独特魅力与情怀。那小桥流水、古街老巷、乌篷船、木窗格、错落有致的白墙, 更是将我带入了历史的幽静里。在参观这些文化遗产与文化名城, 引起了我深深地反思, 在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的今天, 如何将参观学习所得融入教学当中,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其人文素养呢?

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江苏省华西村是本人考察参观的重要站点, 也是本人最重视、最向往、考察时间最长、收获最多的地方。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 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 2009年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 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范, 华西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努力发扬走共同富裕之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 全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华西特色, 华西村有三大部分, 分别是“山北粮仓、山南钱庄、中间天堂”, 无论是哪一部分, 都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 农业工业科技化, 村镇文明化, 农民知识化。参观了农民公园“华西之路”, 山北高科技智能化农业大棚、现代化工厂, 上金塔十五楼鸟瞰了华西中心村的全貌。在考察过程中, 真切感受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也深刻领悟了“艰苦奋斗, 团结奋斗, 服从分配, 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在参观完华西村后, 还专门聆听了华西村副书记介绍华西村的报告, 观看了吴仁宝老书记的影像资料。吴仁宝老书记坚持“不拿全村最高工资, 不拿全村最高奖金, 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 他带领着华西人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的路子, 他带领着华西人创造了华西人的精神品格,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华西模式, 成就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奇迹, 突显了改革开放对中国农村产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一名教师“参观者”, 深感华西村是一所最好的学习参观地, 正如人们所说, “要看社会主义到华西!要看“三个代表”到华西!要看共同富裕到华西!要看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思政教育, 还到华西!到了华西村, 你要看什么就有什么!”来到这里参观考察学习, 真切感受到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 感受了我国改革开放重要前沿阵地的新变化、新成就。

在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时, 我被她严肃而静穆所吸引。这是一栋普通的石库门房子, 建于1920年秋天, 当时是出席中国一大会议上海代表李汉俊及其胞兄李书诚的寓所。1921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毛泽东等13人出席会议, 代表了全国53名党员,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52年重新修复。1984年, 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以前对一大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历史教科书的印象里, 这次终于可以形象具体地了解、感受中共诞生初期的历史了。进入馆内, 鲜红的党旗像一片火焰般布满了我的双眼, 让我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激动, 同时在心中感悟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带着神圣与庄严, 我在党旗面前重新宣誓并合影。二楼的展厅摆放着共产党成立时的诸多文物与史料。我放慢脚步, 静静的参观, 眼眸里饱含着追思和敬仰, 静静地聆听历史的述说, 用心去体会, 去体味一件件展品中铭刻的光荣与辉煌, 从泛黄的报纸到保存完好的旧照, 从弥足珍贵的稿件笔迹到到先辈们穿过的旧外套无不让我感慨万千, 空气因为历史的重负变得凝重和肃穆, 心随着参观的脚步越加凝重中平添了一份责任, 那栩栩如生的蜡像定格了这伟大历史的时刻, 仿佛又让我回到了1921年。

整个一大会址纪念馆里, 展示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不同的阶级都没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和独立, 是历史和中国革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和独立。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 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通过参观, 感受着我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不断成熟的历史经历。而今, 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生活显著变化, 我更加坚定了搞好思政教学的信心。试想一下 :在那个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代里, 有这么十三位青年, 在上海法租界里这个不起眼的老式石库门住宅的简陋客厅里开启了秘密的会议。面面对强大的中国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列强, 居然宣布他们要合起伙来结党, 要改天换地, 要获取中国万里江山……, 在这次会议上, 这批伟人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章程, 制定了救国救民的方针, 正是由这十几个人发起的中国共产党, 克服了千难万险, 写下了人间神话,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这是多么不容易而又多么伟大的奇迹啊!

二、参观考察体会

赴澳大利亚考察报告 篇8

应新西兰维多摩市议会等单位邀请。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夏贤忍为团长的湖北省农牧业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7年10月19日至11月2日访问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重点了解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这次出访,除听取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外,实地考察了3个牧场、1个羊毛制品厂、4个畜产品经销店。通过考察,考察团成员对澳、新两国畜牧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及相关生产体系状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尤其对草地畜牧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畜牧业发展途径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1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为768.23万km2,现有人口2230万人,8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全境地势低平。草场辽阔,以养羊、养牛为主的畜牧业非常发达,在农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澳农牧业用地4.9亿hm2,其中牧业用地占55%。畜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常年养羊1.7亿只,年产羊毛10亿妇,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1/3以上;养牛2 620多万头。其中肉牛2340万头,奶牛约280万头,年产牛肉204万t、牛奶1 140万t。

新西兰国土面积为26.81万km2,现有人口410万人,其中140万人居住奥克兰市、55万人居住惠灵顿市。近年统计,新西兰农业用地1 564.03万hm2(折合15.6万km2),其中畜牧业用地1 152.91万hm2、耕地75.94万hm2。新西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约占农业人口的80%,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养牛最多的国家。新西兰各类牲畜存栏数量:奶牛516.16万头,肉牛449,47万头,奶牛和肉牛合计965.63万头;绵羊3 954.56万只,山羊15.31万只,绵羊和山羊合计3 969.87万只;鹿164.39万头。马7.59万匹。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产值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近一半。

2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

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大同小异,概括地讲有以下5点。

2.1生产发展迅速,波动较小

在澳、新两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畜牧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近120多年来,畜产品生产没有大起大落,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2.2畜牧业生产以草食家畜为主

在澳、新两国。家畜饲养以牛、羊、鹿等草食家畜为主,其产值均占畜牧业产值的90%以上,而猪和家禽所占比例一直较小。

2.3 草食家畜饲养方式靠放牧

在澳、新两国,养羊、养牛采用铁丝栅栏或生物围栏放养的方式,没有畜舍,羊群、牛群昼夜都在栅栏内自由活动,不需人看管,喝的水来自自流井,烈日下自动走到巨大的树冠下遮荫。必要时,靠牧羊人培训的牧羊犬赶羊、赶牛或骑摩托车亲自驱赶。这种放牧方式,不仅比舍饲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生产成本低,而且畜产品的品质和风味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2.4实行畜牧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高

澳、新两国所饲养的牲畜已全部良种化,并按各地的雨量、温度与自然条件饲养不同畜种。实行区域化、专业生产。目前,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已形成肉牛生产区,南部为肉羊、羊毛生产区。新西兰北岛北部以肉牛生产为主,南部以奶牛饲养为主,南岛以生产羊肉、羊毛为主。目前有将近3/4的牧场以经营某一产品为主。专业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械化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如牧草的种植和管理、饲料加工、挤奶、剪羊毛、屠宰和加工、运输、冷冻等,主要依靠机械设备完成。在新西兰,我们驱车前往牧场的途中,经常看见几百头奶牛自动排成长队缓步走向挤奶站等候机械化挤奶的壮观场景,令人惊叹!新西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肉0.92万kg,奶5.2万k,高于世界上所有的畜牧业发达国家。

2.5 畜牧业经济具有很强的外向性

由于澳、新两国地广人稀,国内市场有限,绝大部分畜产品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寻求销路。近年来。澳大利亚年出口牛肉120万t、原羊毛49万t(占全世界贸易量的70%)、带毛绵羊皮15万t,均居世界首位。全澳畜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高达30%。新西兰70%以上的畜产品供出口外销,每年出口羊肉38万t、牛肉46万t、奶粉62.34万t,在全世界分别居第一、第四、第一位。其出口的肥羔肉和各种风味的干酪居世界前列。尤其是肥羔肉,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市场上极负盛名。

进入21世纪,澳、新两国创新畜牧业经营方式,注重把畜牧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成功实现由“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向“骑在游客身上的国家”的转变,为国家创汇带来滚滚财源。新西兰2003年接待海外游客216万人。我们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考察的天堂农庄,实际是一个旅游观光牧场,游览车、餐饮店、旅游品商店一应俱全,饲养的牛、羊、鸸鹋、袋鼠、考拉供人观赏,还举行剪羊毛表演,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

3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途径

3.1 大力建立低成本、高产出的人工草场

澳、新两国草地建设始于19世纪初或中叶,国家无偿投资建设水、电、路基础工程;家庭牧场自营部分的建设向国家贷款。全澳牧场约6.7万多个,面积从几百公顷到几千公顷不等。最大的达40万hm2,牧草施行喷灌,每隔3~4年施1次化肥。小块牧草由人工培植,大面积牧草地用飞机播种、施肥。目前,新西兰人工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67%,并全部围栏化。两国草地利用方式均以放牧为主,很少补饲。在草地经营的技术措施上,通过清理、施肥、播种(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和草地围栏化来兴建稳产高产优良的人工草地;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定时施肥。由于建立科学的草地利用制度,人工草地可以利用10年以上。通过兴建人工草地,极大地提高了天然草地的利用率。天然草地一般每公顷养1只羊。而人工草地可养5~6只羊。我们在新西兰路多路亚考察的一家私人合伙经营牧场。拥有140hm2人工草场,仅靠1.5个劳动力养了1 500只绵羊、40头肉牛、30只鹿,加上果园、旅游业,年收入50多万纽元。目前,新西兰平均每公顷人工草场生产肉类76kg、奶438kg、羊毛45kg左右,生产效率非常高。

澳、新两国政府十分重视天然草场的保护、改良和合理

利用,严格限定载畜量。对人工草场的保护工作也做得很好,牧草由多年生品种组成,3年翻耕1次,每21d为一生长期。每个草场在使用时划分若干小区实行轮流放牧,每块小区放牧时间不超过2d,保证草场不受破坏和牧草的优质生长。在新西兰,我们从奥克兰驱车360多千米前往路多路亚牧场,高速公路两旁大多是由林地改造成的人工草场。牧场一望无际,绿草如茵,牧道绿树成荫,百花盛开,成群的羊、牛、马在蔚蓝的天空下,呼吸着特别清新的空气徜徉其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新西兰被称之为“花园式国家”,名不虚传。

3.2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部门配合,拓展国内外畜产品市场

澳、新两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所以政府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始终坚持培育国内市场、立足开拓国际市场。

国内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实现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新两国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澳大利亚1993~2005年间GDP年均增长3.1%,2006年增长3.5%,2007年预计达到4.1%;2005年人均GDP由1960年的不足1万美元增加到3.2万美元。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从而潜在地刺激了本国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的主导方针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早年制定了《变澳洲为亚洲的超级市场规划》,目标是向亚洲每年至少出口160亿澳元食品。其办法是在当地寻找市场调研与推销人员,按亚洲人口来生产、加工食品。这一规划的实施由总理负总责,初级产业由能源部、交通部、工业部和贸易部4位部长共同参与。通过实施这一规划。国家已成功地将牛奶打人日本市场,将鹿肉、鹂鹋肉打人韩国市场。同时,澳还推出了“质量保险”计划及立法,保证商品的食用安全、质量和声誉。如规定:凡标有“澳大利亚产品”的,必须基本保证由100%的澳洲原材料制成;凡标有“澳制造”的产品,也必须保证其成本的构成绝大部分来自澳洲。在新西兰政府的主导下,国内3大乳业公司于2001年合并为新西兰最大的乳产品企业一方塔拉集团。通过统一的管理和运营,目前方塔拉集团已成为世界乳产品第一大出口商,其生产能力占全国的96%,收入占新西兰出口利润的20%。

3.3规模饲养,集约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总趋势是:牧场数量减少,饲养规模扩大,单产水平提高,畜产品总产量稳定增长。

澳大利亚1979年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0.96万个,下降了一半多;饲养量也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可是,奶牛场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全澳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只有919个,100-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 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 237个。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由于所需的劳动力减少,加之拥有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以及现代化机械设备,单产水平明显提升。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t,到2004年增加到5t。

新西兰以家庭农牧场为主,牧场经营规模虽比澳大利亚小,但经营方式比较集约化。新西兰饲养牛、羊的农场平均规模为538hm2,拥有2 600只羊和214头牛。养牛和养羊农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占总数的43%的大农场拥有全国66%的牲畜。而其余57%的农场只占有34%的牲畜。

3.4注重牲畜品种与牧草品种的改良

澳、新两国通过多年的选育和不断的引进欧美优良品种,目前饲养的牛、羊全部是良种。肉牛品种主要有安格斯、海福特、夏洛来、肉奶兼用西门塔尔等;奶牛品种主要有荷斯坦牛、杰西牛(Jersey)等。新西兰的纯种马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之一,新西兰马在比赛中的获胜率达58%,并获得多项国际赛马奖。新西兰良种马的年出口额,现已超过1亿纽元。绵羊品种主要是澳洲美利奴、罗姆尼、边区莱斯特、考力代、萨福克、道赛特等。这些优良的家畜品种为澳、新两国生产、出口品质优良、数量众多的羊毛、牛羊肉、奶制品等畜产品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澳、新两国还非常重视特种经济动物的繁育及开发利用。驼羊,是原产南美洲的古老畜种,澳、新早年就引进国内培育,现已初具规模。目前,新西兰约有驼羊50万只。驼羊毛强度大、韧性好,保暖系数是棉花的2.5倍。驼羊绒毛制成品由于坚韧耐用,轻柔暖和,手感如丝绸,且不变形,价格昂贵。被人们称为“软黄金”。我们在羊皮毛制品免税店看到,一条驼羊皮毛床垫售价高达1500多美元。驼羊绒毛及其制品,已成为澳、新两国出口和旅游创汇的“拳头产品”。

澳、新两国还注重高产优质牧草品种的选育工作,主要品种有三叶草、苜蓿和黑麦草等。目前,澳、新两国已普遍采用先进的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牧草(饲料作物)的育种工作;采用先进实验方法,研究草地牧业低成本、高产出的最佳模式。并设立专门经营牧草种子公司和种子繁殖场进行牧草种子的选育、繁殖和加工,由国家授权的种子检测部门进行牧草种子的检验和监控。

3.5 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

澳、新两国都有完善的畜牧业服务体系。牧场主如需药物、草子、机械等生产资料,只要打一个电话,有关厂家或销售商就会送到。澳大利亚全国有1.5万人的流动剪毛工,打个电话剪毛工就来剪羊毛,剪毛由专门定级工人按粗细、长短、软硬、光泽度分级分类,每包印上等级、重量,交澳大利亚羊毛局统一组织出口。据新西兰路多路亚的一位牧场主介绍,出售肉牛、肉羊,大多是采取拍卖形式,保证公平交易。

3.6 重视科技进步,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结合

澳、新两国的牧业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内一流的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梅西大学、林肯大学承担。这4所大学设有草原、畜牧、兽医等专业和各种学位课程。澳、新两国十分重视农牧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

新西兰草地畜牧业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由农业部的23个研究站(所)承担,有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国际市场研究三类,各研究站(所)均设有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推广服务包括指导牧场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协会、合作组织或出口部门规定的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占整个科研经费的70%,其他的由企业、社团赞助或来自合作研究、技术转让及各种有偿服务的收入。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机构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运行机制很活,从良种引繁、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灾害预测防范、产品保险与供应等均为服务内容。

澳、新两国的农牧业执法工作非常到位,对保护自然环

境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国前,有关人员告诉我们澳、新是世界上动植物检疫最严格的国家,不要带鲜水果、蜂产品等食品入境,当时不以为然。当我们踏上澳、新国土时,在海关遭受非常严格细致的检查,体验深刻。近几年,当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肆虐全球时,唯有大洋洲保持了一块净土。通过这次考察,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4启示与建议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尤其是草地畜牧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虽然两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是我们湖北也有自身的优势:一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山草坡面积大,且青草期长,饲草资源丰富,适宜牛、羊等草食畜禽生长;二是目前全省人均仅占有牛羊肉3.8kg、奶类2.3kg,消费水平很低,省内潜在市场大;三是农村劳动力多,劳动成本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草地畜牧业。

4.1正确处理农林牧关系,切实解决发展草地畜牧业“无立锥之地”的问题

建议省、市、县人民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出发。确定草山草坡的利用方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宜牧草山草坡,应当逐户落实和发放使用权证。由政府扶持逐步建立人工草场。要以武汉“8+1”城市圈为重点,大力发展奶牛业。拿出一部份耕地建立高产优质的饲草基地。

4.2加强畜牧业的地方立法工作

澳、新两国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立法与执法工作,先后颁布了《自然资源管理法》、《兽用生物制品管理法》、《动物福利法》、《肉类管理法案》及其配套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规范了畜牧业生产、经营者行为。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已颁布实施多年,建议省人民政府和省人大常委会通力合作,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这两部法的湖北省实施办法,以利提高湖北的以法治牧、以法兴牧水平。

4.3认真做好草食畜禽的品种改良工作

上一篇:武警部队颂党恩演讲稿下一篇:明框玻璃幕墙现场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