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024-08-07

大学生应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选8篇)

大学生应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篇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中国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伟大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崇高精神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它们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国魂,其中民族精神是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身负国家重任,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祖国的优良传统永传于世,并打造出更好的未来。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不是我们作为大学生喊出来的口号,它本身就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了大一上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先人倡导的民族时代精神,化育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凝聚着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十世纪风风雨雨,终于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辉映环宇的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但继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惊天动地,气贯长虹。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我国人民用智慧和生命弘扬光大了一幅幅壮丽的中华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包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1998年的“抗洪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努力攀登”的崇高精神,以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2003

年抗击“非典”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正是包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于胜利”在内的伟大民族时代精神,靠的是亿万人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的力量,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愈挫愈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战胜了一个个灾害。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业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中华民族也历经过坎坷曲折的道路,遭受过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在16、17世纪以前,勤劳聪敏的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写道:“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就是到15世纪,也还远远超过欧洲”。据他统计,从打通丝绸之路到18世纪,中国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的重大发明创造就有30多项。我国的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特别是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但明末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故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当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时,封建帝王们却在大造皇宫、园陵,大修长城、御道,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机会,社会生产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长枪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个泱泱大国沦落为西方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割”的对象。据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中,各帝国主义国家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共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先后被割去了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赔款1000亿两白银。满清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派丧失了民族精神,导致中华民族一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丧权辱国的危亡之中。但富有爱国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战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七十多年里,开展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无数革命先躯,为了救国救民,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情怀,以“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英雄气概,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展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时代精神。

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内在的精神动力。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使我们每一位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职责。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大学生应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篇2

一、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大学是人力资源的聚集区,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要他们具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提高综合国力就有希望。中国青年大学生的运动史证明, 青年大学生之所以在不同时期都能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靠的就是民族精神, 也正因为有青年大学生的率先觉醒和冲锋陷阵, 才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 使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是迎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 在高校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于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之中, 使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有利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 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侵略;有利于增强广大青年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奋发成才。

3、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培育民族精神, 则是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去为这宏伟目标而奋斗, 引导青年学生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勤于学习, 善于创造, 甘于奉献”的要求, 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化为立志图强, 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4、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民族精神的要求, 最终都体现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而生动活泼、热火朝天的实践活动又为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特点。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将青年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创造性发挥出来, 向心力凝聚起来, 就能永葆进取之心, 就能把他们培育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1、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目标

现代化国家强有力的精神杠杆就是强烈的民族意识, 现在, 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状况在民族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压力, 这种压力的长期存在容易导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衰退和萎缩, 从而无法为现代化进程提供较好的民族心理背景。我国的大学生正好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至关重要。必须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内驱力, 发挥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凝聚力, 促使他们确立起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产生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典型的爱国的史例, 可以使大学生形成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进而产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2、要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仅是发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同时也是民族精神之魂。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必然走向衰落, 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必然受制于人, 这是历史的事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依靠自主创新, 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新的世纪, 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国, 其现代化问题的复杂程度是其他民族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为了提高中华民族应对挑战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现代化意识, 就必须发挥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人才是创新的主体, 没有人才便没有创新。高等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人才, 高级人才的标志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核,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核心。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 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 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事业的效益和水平, 关系到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 社会主义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就必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在为祖国服务的基础上, 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是我们国家发达的根本所在。

3、要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 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 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 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 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和劳动创业的精神, 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 从小处于安逸的环境中, 面对困难缺乏独立应对的能力, 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 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险而著称于世, 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都能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荣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思想意志教育;进行掌握现代化科技和本领的历史使命感教育;进行具有严格纪律和心理承受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教育。我们要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大学生的思想上真正扎根, 在行动上自觉体现。

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强国先要强民, 强民先要强魂, 而强魂的根本在于铸造起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潮流人物, 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继承者和发扬者, 应该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担。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呢?

1、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明, 同时也取得了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 要以民族悠久光辉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有效地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让青年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特别要学习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和中国科学技术等内容, 并把这些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要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最终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 做到爱祖国、爱人民, 今天努力学本领,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今后作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认真进行品德教育。

其目的在于养成学生一定的德性。育德过程实际是建构学生道德境界的过程, 是将社会道德规范向学生主体转化的过程。建构过程 (内化) 的要点有三:一是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条、道德意识, 让学生晓真理, 明是非, 辨善恶, 知美丑, 懂荣辱等。道德意识不是基因生成的, 它是文化浸润和教育、养成的结果。所以, 育德的第一个特点是“育”。二是建立学生道德信念。仅向学生灌输一定的道德意识、规范, 在一定意义上讲, 它是外力, 靠舆论对人的行为的约束, 是他律。严格地说, 仅靠外力对行为的约束, 还不能说学生已经形成某种品德。只有学生将所懂之理与自己的情感结合后, 升华为“信念”, 才可以说学生已具备了某种品质。要使知与情结合, 沟通渠道是实践中所得到的体验。所以, 育德的第二个特点是“动情”。这是“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基础。三是启发学生的“悟”性。“悟”就是觉悟、醒悟、顿悟。启发悟性就是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对象来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人, 知道怎样生活才最有价值。当学生知道自己应怎样的生活才有价值时, 并以此来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时, 这时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了。道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律”。所以, 育德的实质是唤醒学生“觉悟”。

3、抢占网络阵地, 拓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渠道。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 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限”, 而且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 这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同时网络也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沟通的一条新渠道。目前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网上建立民族精神宣传网站、论坛、数据库等, 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 创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信息学习环境。要培养一批适应网络需要的教育人才, 占领网络宣传阵地, 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把网络建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坚强阵地。

4、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良好的师德师风蕴含着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的科学精神、创业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的要素是民族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生动体现, 教师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大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对学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爱国、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以身立教, 自觉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用自己的言行去践行“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行为准则, 逐步形成依法执教、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风, 要自觉地发挥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

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今天, 只有让大学生牢固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努力发展先进文化, 积极培养民族精神,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的继承人。

摘要:;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目标, 要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要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民族精神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认真进行品德教育, 抢占网络阵地, 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⒈《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N], 2007年10月15日。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现实意义;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6-0115-0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未来。正因为如此,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对拥有丰富知识的大学生人才的培育,强调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加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塑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时代责任。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支撑和促进民族繁荣兴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品格气质、心理情感、文化传统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时代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优秀成分的结晶,从而成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精神,不仅具有一般民族精神的共性,同时又带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最科学、最准确的表述与概括。

第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它是贯穿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得以维系和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核心,也是中华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

第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团结统一。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指为了实现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为了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而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顾全大局、维护统一的团结协作精神。

第三,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不仅表现在与各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上。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善于和勇于与毗邻异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

第四,中华民族精神的品质——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由于对于勤劳、勇敢有独到的理解并身体力行,所以中国人民能够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出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山杰出的贡献。

第五,中华民族精神的追求——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等,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它激励中国人民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2]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1、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必然选择

全球化的浪潮,使现代文明的视域已经不仅仅是商品生产和贸易往来,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活受到来自全世界各个地域的影响和冲击,于是伴随着文化交流带来的文化渗透,就势必对民族文化产生冲击,对各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产生难以预计的冲击,厘定固有民族的优秀因子,汲取其他民族的合理因素,并凝聚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形态,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跻身世界伟大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

2、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党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党作为伟大民族的领袖,有责任和义务在繁杂的国际环境中,带领国民进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人才的培育。[3]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3、民族精神培育有利于促进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百年强国梦想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不仅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的遏制和排挤,还要解决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国内问题和全球变暖、国际恐怖主义等国际问题,这注定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必然充满艰辛。因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凝聚民心、整合民力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梦想,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昂扬的站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三、大学生民族精神观的现状分析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他们富有理想和梦想,敢于拼搏。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和碰撞。因此,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民族意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精神浓厚,但表现不深刻、不具体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民族精神最深刻的体现。青年大学生总体上都是爱国的,拥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祖国和干涉我国内政的活动,憎恨一切歧视和欺凌中华民族的行为。这种热情弥足珍贵,但有一部分同学采取抵制行为却有失理性。[4]在当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选择论坛对话或发表文章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歪曲事实、分裂中国的做法和言论予以还击,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2、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了解不够

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整体上看,他们比之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这些都是直接影响他们成长的重要因素。相反,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则比较薄弱,民族精神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比较淡薄。

3、个人主义强烈,缺乏奉献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处世理念都是促使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不竭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同样崇尚这些民族气节。然而,他们在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社会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影响下,大部分人持“先己后人”、“以我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态度,缺乏奉献精神。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社会各界对人才的挑选更加的严格和苛刻,于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势必会面对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由于经验的不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制,使得他们容易在面对挫折时选择退缩,从而更加害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现实社会。许多专家学者已经注意到类似的问题,呼吁高校要加大对学生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教育和心理疏导。[5]

四、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进行民族精神培育,首先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加强大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学校可以积极开展面向学生的民族文化宣传普及教育,通过出版读物、媒体宣传等各种形式,阐释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6]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通过抢占网络阵地,发挥网络优势宣传民族精神

互联网站已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的不间断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有所提高,思想认识更加深刻,让民族精神通过网络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利用这些网站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培养民族精神,为大学生营造一个高尚的精神家园。

3、建设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

育人先育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手段。因此,要不断提升教育者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意识和自觉性,要激发他们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热情,更要提升他们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队伍,才能适应当今时代对民族精神教育人才队伍的要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代表着先进文化思想,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先锋,他们的价值取向将引导整个民族意识的方向。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新生事物十分敏感,但是他们的政治理论基础又相对薄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问题同益突出。因此,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进行创新研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面[C]//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2:10.

[2]杨叔子,等.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9:118-119.

[3]黄启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4]罗文东.坚持不懈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N].光明日报, 2006-11-12.

[5]黄钊.弘扬“尚中贵和”的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

[6]刘献君.现实挑战与路径的选择--民族精神的对策研究[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9:291-192.

大学生应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篇4

一、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二、活动时间:9.1----9.30

三、活动内容: 1.认真按照教育部要求,在开学第一天组织学生收看《开学第一课――我的梦?中国梦》,增强学生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

2.利用国旗下讲话,做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宣传发动工作。

3.各班以“我的梦?世博梦”、“民族精神我来传”为主题组织开展一次班会活动,以此为契机,话民族精神并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梦想,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学习。

4.结合“庆祝教师节”开展“四个一”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⑴给老师写一封慰问信;

⑵给老师说一句祝福语;

⑶给老师送一片心意;

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5.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 优秀歌曲传唱活动,通过校园广播、红领巾电视,教唱爱国主义歌曲,并引导学生把这些好歌带回家庭、带进社区,同时进行校内《国歌》、《队歌》大合唱竞赛活动。

6.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让儿童知道中华56个民族是一家,激发儿童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分年级段进行校内广播操、眼保健操及校园集体舞大比赛,使儿童增强爱班级、为班级争光的集体荣辱观。

7.各班黑板报开设“民族精神”专栏,向全校学生展示民族精神,宣传中华传统美德,营造浓郁的活动氛围。

8.组织学生开展绘画展、手抄板、征文竞赛等活动体验民族精神。(低年级:绘画作品展;中年级:手抄板比赛;高年级:征文竞赛。)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宣传标语

1、传承中华文明共铸民族精神

2、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4、弘扬民族精神树立远大理想

5、弘扬民族精神做四有新人

6、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大学生应当发扬民族精神 篇5

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模式固然最终由其生产方式决定,但其精神力量则来自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会成为该民族共同的、普遍的价值判断原则并以之为标准去评价事物,指导实践,并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模式。从远古开始,中华先民就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祖国的大好河山。两千多年前,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大一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千百年来,国家政权虽屡次更迭,间有盛衰,但中华各民族在迁移、聚集和战争中形成的民族大融合却从未中断过。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如孙中山指出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长期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在中华大家庭内部,各民族团结统一、和睦相处,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民族精神使中华文明传承不辍,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大幅度的文明断层,甚至盛极而衰。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在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享誉世界。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灵魂,为之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使之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应对外来文明的挑战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方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地选择、取舍、改造、融合,使之成为自身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断使中华文明得到新的发展。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亡,历尽磨难而新生。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天灾频繁,人祸不断。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每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人们总是能够捐弃前嫌,空前团结,同仇敌忾。中华儿女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近代以来,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华民族有着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她为救亡图存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全民族的百年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中华民族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许多试图征服中国的侵略者在遭到中华儿女,特别是普通百姓的拼死抵抗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这样由衷的感叹。拿破仑曾说过,中国像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颤。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无论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都没有失掉民族自信心,而是愈挫愈奋,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民族精神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又指向未来,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作为新一代担任起建设和发展中国重任的我们必须做到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给予我们自己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向前的推动力和支撑力量。大学生要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大学生要明确爱国主义的意义,大学生要进行中国历史的学习,使我们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吸取丰富的爱国主义营养。其次要具有崇高的追求和勇于奉献精神。然后我们要经常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坚持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做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与热爱共产党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与与时俱进的统一。

我们要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我们要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认真对待,加以坚持,和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理想和信念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赢得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渊源。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这是全国人民的政治信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党的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的产物,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我们大学生要坚持“四信”,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本任务。

大学生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大学生一定要在生活中,困难中学会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随着时代的发展,艰苦奋斗精神也会不断增加新内容。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艰苦奋斗首先是一种学习态度,一种不怕吃苦的精神;其次是一种创业精神,勇于拼搏,战胜困难的勇气;第三艰苦奋斗是大学生磨练坚强意志的必由之路,也是自强自尊自信的表现;第四艰苦奋斗是取得成功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唯有拥有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做贡献。

我们要培养自己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同时大学生也树立开放的时代精神和树立创新意识,民族精神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代要求有不同的民族精神。所谓“前波未灭后波生,方林新芽催旧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当今国内一些社会科学研究只停留在解释权威上,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在做低水平重复工作,缺乏一些开拓精神,这些都将造成所研究领域的停滞不前,甚至阻碍其他领域的发展。能否推陈出新,关系到一个民族能否保持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大学生应当摒弃门户之见,必须在海纳百川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时,不断地创造转变,以包容宽广的心胸、积极开放的姿态来汲取全世界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和壮大自己,铸造出新的民族精。

大学生一定要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要树立责任意识,培育公民观念,大学生应从一名公民的身份思考并做起,领会“诸公民之国家”和“国家之一公民”的精神实质,积极去行使作为一国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充分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及监督中来;同时应勇于承担公民应尽的义务,要把自己置身于大集体中,同荣辱、共命运,关注他人的利益,倾听社会的呼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推卸、不敷衍。要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6

要.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材内容共设两目,分别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第一目“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依次讲了四层意思.首先,从一般的意义上,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其次,具体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讲了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支撑性作用.最后,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第二目“民族精神我传承”,主要讲了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层意思.就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材重点强调了2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出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二是指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材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认知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重要作用及各时期的具体表现.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伟大作用;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情感态度价值目标: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重点是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各时期的具体表现;难点是对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有深刻的认识,知道如何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突破策略是对比犹太民族,日耳曼民族,大和民族和美利坚民族的成功,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滴

做起.说教法: 1.导入: 以犹太民族在二战前后的历史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感悟到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有

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多媒体演示)犹太民族在二战期间被德国法西斯施以种族灭绝的政策,大批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惨遭杀害,少数幸存.另有一小部分人逃亡美洲.但犹太民族并没有被消灭,战后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1948年,部分散落各地的犹太人回到中东故土,重建以色列国,实现复国宏愿.问:犹太民族经历无数考验,成为今天全球公认的优秀民族,依靠的是什么

答:犹太人的共同努力 犹太民族精神 问:犹太民族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2.过渡: 问:中华民族是不是也具有这样伟大的民族精神呢

答:有.(多媒体演示:民族精神代代传)问: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肯定是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那么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哪些内涵呢 我们

首先通过一些图片文字材料来分析一下.通过四组图片文字资料的展示,形象感受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多媒体演示)拼搏十七年,今朝梦又圆——女排雅典奥运会夺冠

百年沧桑,今终回归——香港,澳门回归 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答:团结统一.(多媒体演示)照片:杜照宇,郁建兴——中国和中国军队捍卫世界和平

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答:爱好和平.(多媒体演示)温州精神 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答:勤劳勇敢.(多媒体演示)神州载人飞天,中华千年梦圆

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答:自强不息.(多媒体演示)女排,杜照宇,温州人,杨利伟的图片

问: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分别找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四个基本内涵,但是同学们发现了吗 他们的身上还存在着一个共同点.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那就是,他们如此努力拼搏的付出都是他

们什么精神的一种体现呢

答:爱国主义.3.民族精神的内涵

我们总结一下民族精神的内涵.(多媒体演示)

4.民族精神的作用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后,非但没有沉沦和屈服,反而在不屈不挠的奋斗中奋起.问:你能结合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悲壮历史来说说民族精

神所具有的伟大力量吗

(多媒体演示)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的相关图片 四个大组各分析一个历史背景,学生思考后各大组派代表发言.答: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等.通过大组代表总结发言结合史实感受近代历史上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5.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有了丰富和发展.我们先来看看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族精神.(多媒体演示)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革命的民族精神.(多媒体演示)井冈山会师

问:大家知道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吗

答:坚定的革命信念.(多媒体演示)红军长征

问:大家知道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吗

答:革命英雄主义.(多媒体演示)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华民

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问:你们能来说一说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吗

答: 通过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大块内容5个精神的简单归纳,使学生对共产党领导下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不可否认,现在我们很少提及民族精神.因为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并不理解民族精神的真正意义.当中国“神六”顺利升空时,我们会有欣喜;当中国保钓人士被日本被无理扣留时,我们会有愤怒;当中国申奥成功时,我们会有自豪;当中国台独势力日益猖獗时,我们会有震惊.这证明了在你我的心中,都潜存着一份冲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不是没有民族责任感,民族自豪

感,而是没有意识到罢了.(多媒体演示)一个人一天可以换4套西服,却不能忘了骨子里的中国精神.德国和日本有着很强的民族精神,即使作为战败国,仍能顽强地站立着,成为现在的强国,我们同他们比,绝不缺民族精神传统,却应该学习他们如何传承民族精神.自然地过渡,使学生认识到比起记住民族精神的概念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传承民族精

神.19世纪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21世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

[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 2个箭头组成的时间图,清晰地表达了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去思索新时代的民族

精神是什么,由谁来继承发展.6.过渡: 问: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不能靠祖先,不能靠别人,要靠谁

答:靠我们自己来继承发展.(多媒体演示)民族精神我传承 7.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多媒体演示)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现在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让学生通过3则材料的分析来明确当今我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避免了直接讲述的枯燥.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则是什么

新时期民族精神必然具有新的特点,你觉得弘扬和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原则是什么

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9.具体怎么做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多媒体演示)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涌现了种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感人事例,其实这一精神,同样贯穿着我们整个学习生活.对于同学们来说,首先要做“改陋习,树新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小组讨论:作为青年学生,你准备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校园生活场景

小结:弘扬民族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其实很简单,只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打好一切基础,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量.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来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弘扬

民族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10.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必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媒体演示)红旗飘飘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基本上是15、16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较活跃,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过程

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欲望;他们通过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精神已有了一些感性、零碎的认知,这

为本课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民族精神缺少理性、全面、系统的认识,加上我所教的是农村中学 的学生,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学习知识面较窄,信息相对闭塞,学生对于收集材料,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

力较弱。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上的循序渐进和教学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教材分析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主要分析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知道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学习了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知道应该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这为本课学习作下了铺垫。本课是对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为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迎接挑战”作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课题又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共产党 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

教学难点: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2010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导入新课(多媒体自动展示与旁白对应的图片)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了解中华民族精神

多媒体展示民族英雄图片

请学生说一说:这四幅图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抽生回答

问:以上四种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生:(爱国主义)

请学生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课件展示出来,学生齐读并且识记,师板书关键词

(二)感悟中华民族精神

出示69页表格,请学生讨论后完成表格。

抽生回答,师展示课件。

师进行小结

出示长征图片,请学生简单介绍长征的故事。

请学生思考在长征的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展示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

请学生思考长征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请学生看书思考: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有哪些丰富和发展?

抽生回答,师展示幻灯片。

师播放5月19日天安门广场默哀三分钟后民众自发喊出“汶川加油”的视频。

问: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

多媒体展示外国媒体的评论材料。问:外国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概?

学生:„„

问: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有什么重要作用?

生讨论后回答

问:我们作为这个伟大民族的一份子,对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生:„„

师:是的,我们应当传承民族精神。

(三)民族精神我传承

出示“赵薇穿日本军旗服装”图片

问:你对这一事件有何感受?

生:„„

出示“大学生沦落为乞丐”图片

请学生讨论:民族精神还应增添哪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

生:„„

问: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进行小结

三、课堂练习

四、总结——情感升华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她勤劳勇敢的人民,壮丽秀美的山河,更在于她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儿女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

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五、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七、教学反思

1、这节课上得比较活跃,我认为也非常成功。我开始用玉树地震等近期国内发生的重大时事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紧接着学生在听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朗诵以后,到了民族精神、领悟到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在收集新时代新形势下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我采用学生比赛的方式,场景异常热烈,惟恐自己那一组落后了,也显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本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还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在实践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3、这节课,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法如活动式、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变抽象的理论为活生生的现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需从点滴做起 篇7

一、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抓起, 逐渐渗透民族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也是进行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几年来, 我们一直重视课堂教学的民族精神的德育渗透, 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 把德育目标和实施情况作为评定一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 要求全体教师通过钻研大纲、钻研新课标以及集体备课等方式, 努力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教育因素, 找准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为了进一步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在愉快中受到有效的教育。同时, 我们还利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优势,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直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等民族精神教育。为了增强思品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改革了思品课的教学模式, 变语言化、单一化为活动化、综合化, 走出课堂, 贴近社会, 亲身感悟, 亲自实践, 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认识到真、善、美, 感受到祖国、人民、家乡以及大自然的可爱。

二、以校园环境为切入点, 弘扬民族精神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摇篮, 校园环境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雅的校园环境将会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健康高尚人格的形成。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 我校开展了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 让每一个字、每一幅画都浸润孩子们的心灵”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追求。几年来, 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上,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弘扬民族精神。

1.广泛利用有效空间, 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

走进辽化小学的校园, 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象征着“托起明天的太阳”的辽化小学校徽和江泽民主席的题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接着就是“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等十六个字的公民基本道德内容以及以玻璃橱窗展示的校风、校训、校歌。在操场周围, 我们还会看到校园文化墙, 墙上每一幅图画、每一句格言无不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楼的走廊四周墙壁上处处悬挂着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名人、伟人以及民族英雄的画像, 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 他们可歌可泣的壮丽人生深深地打动了每一名学生,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陶冶学生情操。

每名学生的课桌上都有座右铭, 黑板一角每天都写一条我们民族的名言警句, 每个教室前都张贴一面国旗。我们要求班级的板报必须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旋律, 内容要一周一换, 每一期都必须介绍一个名人故事, 并且配有诗和画, 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气息。

3.利用现代传媒, 向学生传播更广泛的文化信息和最新的时政大事, 让学生的心灵时刻感受到民族力量的冲击。

在校园电视中, 我们开设了两个全新的栏目, 即《民族伟人的故事》和《中华科技之光》, 一方面, 使同学们了解民族杰出人物的生平, 从而喜欢其名言, 效仿其志向;另一方面,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的辉煌, 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使校园文化建设充满了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和民族气息。

三、以活动为载体, 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也只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才能真正使民族精神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心灵的深处, 才能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做事, 如何做人。

1.开展好每周一次的班队会活动, 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每周的周五第三节课是全校各班的主题班队会时间, 为了开好这每周一次的班队会, 我们对班队会的组织程序以及主题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低年级的教育内容主要以“五自”为主, 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爱、自信、自强。高年级学生以“五心”为主, 教育学生把忠心献给祖国, 把孝心献给父母, 把爱心献给社会, 把真心献给他人, 把信心留给自己, 逐步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广泛地开展与此相联系的“手拉手一帮一”“献爱心”等活动, 把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升华为具体的行动。

2.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 培育民族精神。

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往往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每到此时, 我校就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如“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 我们总是组织学生开展“为母亲献上一件最珍贵的礼物”活动, 以表达对母亲的尊重和崇敬;“五·一”国际劳动节时, 我们总是以劳动的形式进行庆祝, 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一次有意义的义务劳动, 以参与求体验, 在体验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伟大, 产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清明节时, 我们就组织学生到盘锦市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重温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 从而倍加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

3.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多年来, 我们发现同学们读的书往往是外国童话故事、科幻小说之类, 这固然无可厚非, 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台湾教育名人王财富曾痛心疾首地说:“不读《论语》《老子》不算泱泱大国之民。”由此可见, 中华优秀典籍不应成为历史, 而更应在现代教育中闪烁其应有的光芒。为此, 我们精选了《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老子》等书籍, 从2002年开始, 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书中蕴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经常诵读, 就会成为学生行为的指南。为了使“经典诵读”活动真正、持久地落到实处, 我校成立了以领导班子为核心, 以政教处、教务处为两翼的组织机构, 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措施、有指导、有检查、有总结。如今, 经典赏析已成为校园里的文化大餐, 经典文化中的民族智慧与情感不断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民族优秀的艺术特色和精神品格被悄悄地内化为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从良好的习惯中培育民族精神

魏书生曾经说过:“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品质, 品质决定命运。”因此,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 更不是单纯的说教或空洞的口号所能解决的, 而最终要落实在眼前的踏踏实实的行动上, 从具体的实践中孕育, 从学生的行为习惯中诞生。

我校从点滴中逐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学生在每天唱的军歌中, 心灵得到净化, 培育了昂扬向上的斗志;在家务劳动中, 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 倍加珍爱劳动果实, 培养了对父母、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名人传记中, 感受到名人奋斗历程的艰辛, 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 形成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每天的日记中总结得失, 倾吐真情, 净化心灵, 提升个人修养;在每天不乱花零钱、不买零食的行为中形成俭朴的品格;在见到客人问声好的举止中, 懂得了应该怎样尊重他人……这些看似平常的点滴小事, 却时时浸染学生的心灵, 孕育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浅谈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篇8

我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学校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通过诚实守信和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自强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力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引导学生和困境、逆境做斗争,养成不抛弃、不放弃的行为处事习惯。

仁爱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我们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更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勤奋精神。 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我们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源泉。勤奋包括勤于学习、勤于劳作、勤于思考、勤于发问等方面,包含勤勉与奋发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我们利用体现勤奋精神的古训俗谚和佳话传说鼓励学生立学、立志、立言、立德,为了理想,勤勉努力,奋斗不止。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养成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优良习惯。

我校立足实际,结合地域特点,根据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学生进行了组织化、专业化、长期化的民族精神教育。

第一,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加强各学科有机渗透。学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有机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

第二,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召开主题班会、团会,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开展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比赛和竞赛;定期组织学生到“赵三多纪念馆”参观学习,打扫烈士陵园,到光荣院为军烈属服务,聆听革命前辈的教诲。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站、橱窗、黑板报、LED大屏幕、教室室内文化张贴等形式弘扬民族精神。坚持每周一、重大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会活动都举行庄严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

第四,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学校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表彰奖励机制,把学生、班级、年级组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选星级学生和德育教育先进集体的重要依据。

第五,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合互动。结合派出所对校园周边社会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彻底清除了经营性网吧、不健康书籍音像制品经营店。教育教师以积极的言行去塑造学生的心灵,让家长陪同学生共同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和爱国情怀的结晶,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传承民族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我们学校将继续致力于打造一个个在精神上顶天立地的人。

上一篇:第4节 电流的测量 教学设计 教案下一篇:长白山管委会班子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