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工作汇报

2024-08-2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工作汇报(共8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工作汇报 篇1

现就具体情况作介绍如下:

一、建章立制,学校重视

学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三级管理者,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有效实施。因此,提高学校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与支持,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最根本保证。

XX年,我校即已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制定、完善综合实践活动五年规划与实施方案后,先后出台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职责》、《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职责》、《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制度》、《综合实践活动检查制度》等多个制度,同时,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师年度目标考核、评先之中,从政策导向上体现学校的重视,调动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与重视度。我校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综合实践领导小组,组长是薛建江校长,组员有:茹彩臣、陈贵民、王秀华、李丹、赵岩、荷帆、李丹、李凤娟、王荷美、李英云。

我校规定,凡有外出实践活动,学校均派领导带队,保证师生安全;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必须亲自过问活动开展与实施情况,亲自联系或参与实践体验活动。

2010年9月,在我校薛建江校长的亲自联系与指导下,我校开展了“白色污染的调查”实践活动,参与活动的广大师生,对该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二、课时充足,灵活自主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体现着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因此在落实课程过程中,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时。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每周三课时实施,其中包括劳技与信息技术课。为保证课时充足,根据“学校和地方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统筹安排”的规定,我校将校本课程安排给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担任,由他们进行内容整合,自由协调活动时间,达到课时充足、灵活通用的效果。

自XX年年开始,我校还尝试课时集中使用,即有外出活动需要时,由学校统一安排,将课时集中于一天使用,方便学生充分开展实践与观摩活动。

此外,我校还鼓励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通过内容渗透、整合,课时打通,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实现综合实践与学科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好教学局面。

三、精选教师,队伍干练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如果指导教师得不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就会落空。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选择异常苛刻,除责任心强,教学能力强之外,该教师还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所教学科须与实践活动相关。

为了弥补指导教师数量的不足,我校倡导全体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指导工作,形成以科学、社会、劳技、信息技术等教师为重要学科指导者,班主任为重要活动组织者,后勤人员为重要劳动指导者的全体教师指导团队。

我校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请学生家长在内的各界有识之士,担任学生的活动指导。他们的加入,极大提高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

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确保课程顺利实施

首先是课程内容开发的管理。学校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具体负责本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内容的开发,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制定学校、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其次是课程实施教师的管理。我校在各年级专任教师中确定综合实践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教师,具体负责本班活动过程中的全面工作。与此同时,学校组建综合实践活动专家组或导师组,成员可以有校内教师和校外的一些专家组成,具体指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开展。

此外,我校十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有具体的制度来保证教师定期开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提升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水平。成立了以薛建江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教研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

在活动过程和活动时间管理上,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和班级活动等,我校的活动以小组活动为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个研究小组一般为6人左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1课时,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与课外活动和学校课程的课时整合使用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实施的时间。

五、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与特点,正确把握课程定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工作汇报 篇2

一、强化课程意识, 明确它的独特价值

对课程认识是否正确, 关系着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 只有具备正确的课程意识, 才能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强化课程意识时,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不可替代性。

1. 厘清它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新课改强调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开发教学资源。教师在利用教材教方面较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对于课改以前一直被“用教材教”的观念所影响的广大教师来说, 独自编教材或者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 难度相当大。许多教师不具备自我开发教材的技能, 没有教材教师便没有参考和借鉴, 于是有很多学校自行开发研制出了校本课程, 希望借助校本课程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这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实施途径。但如果单纯将校本课程看作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那就显然夸大了校本课程的作用。

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主导、整合、拓展”的实施思路:即以品牌校本课程《家政教育》 (此项成果获教育部奖励) 的实施为主要载体, 与各个学科多方整合, 形成以自主探究活动模式为核心, 以活动先行、实践体验、校内外拓展为主要方式的实施模式。我们看到, 校本课程《家政教育》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载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 在家政教育课程中得到了较好的整合并付诸实施。这样结合是有效的, 但我们同样意识到, 校本课程《家政教育》只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 并不是全部, 它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不能在二者之间划上等号。

2. 区别它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增加学生的不同体验, 与活动课类似, 许多一线教师往往简单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同于一般的活动课, 一个简单的活动, 甚至一个游戏, 就能冠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际上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因此, 它可以由活动课发展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强调主题突出, 讲究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而活动课则显得简单些。

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课程管理者心目中, 仍会习惯性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除在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学科之外, 而且教师也习惯于自身擅长的学科研究, 潜意识里并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成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实际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 更重视探究与体验, 是一门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其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的课程特性, 赋予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甚至是高于其他课程的地位。

二、稳定教师队伍, 保障课程实施品质

稳定的师资力量历来是发展课程必备的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是如此。师资队伍建设的品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品质, 对此, 我们有清醒的认识。

1. 专兼职并存, 稳定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实施品质的基础, 学校课程管理者必须有构建稳定的教师队伍的意识。我校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

政策适当倾斜。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积极开展各种研究展评活动, 凝聚课程实施的人气, 并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政策倾斜, 提高其执教地位, 以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实施与建设中。

设专职教师。逐步改变教师兼课的现象, 从无专职教师到有专职教师, 再到壮大专职教师队伍, 保证教师在课程实施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这需要学校课程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和强力执行。

培育长期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数量大于“专职”教师数量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必然存在的事实, 因而, 为了维护教师队伍的稳定, 培养出大量长期兼职教师是可以做到并必须完成的任务。合理安排课务, 排课时充分考虑教师兼职是否过多、年段的延续性等问题;也可以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一样, 采取跟班制, 也就是教师起码要执教两年以上, 以这种相对固定的执教周期杜绝上下学期执教教师不同、“人人皆兼”或“临时再兼”的现象, 以保证课程实施的实效。

2. 加强校本研修,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重视并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研修工作, 通过设置专门的教研组以及教研组长, 正常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 规范研修制度,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目前, 我校重点关注教师的责任感和能力的培养。

树立教师的课程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树立课程责任感, 无论是“半路出家”还是“临时工”, 都要将发展这门课程作为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去完成, 高度认识这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意识有了, 行动才会跟上。

培养教师课堂教学的准确定位能力。要做到定位准确, 不仅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特点与性质, 更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其课堂教学的课型而言, 有起始课、中期指导课、成果汇报课之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对这三类课的主要任务与目的非常明确, 能把握不同课堂的特点以及侧重点, 并准确定位。

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教师应该明确并不是什么内容都能整合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通过课前设计, 以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为工具, 寻找最佳的整合交叉点, 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重视过程管理, 课程实施“立体化”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我校推出了课程实施“立体化”的举措, 即实现过程、实际、评价“一体化”。

1. 指导跟踪, 看重过程

从管理角度看, 课程管理者管理着课程实施, 包括对课程一线教师的管理和指导, 而专职教师则对兼职教师有引领示范的义务和责任,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共同目标。

课程的实施者直接与学生对接, 通过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 构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等社会力量为辅助的课程实施模式。在进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 由于其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 必须由教师、家长或社会力量等进行现场指导和追踪辅导, 学生在接触社会、完成活动的过程中, 有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贴近生活的全新体验,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学生真正成长了起来。

我校目前正在研究和使用的“项目管理”, 就是一种在学校范围内施行的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方式, 它强调以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为对象, 通过一个临时的组织, 对该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 以实现该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 其操作的依据就是《项目管理与实施手册》, 它包括组建项目团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处理项目范围变化、控制实施进展、项目报告等环节。在项目实施的团队中, 其组成人员有课程管理者、专兼职教师、学生、家长、校外辅导教师等;而在项目实施方案中有项目目标、措施等内容;项目报告包括项目过程记录、项目资料 (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文字、照片) 、项目成果 (论文、体会) 等内容。该项目管理相对独立, 突出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的指导与跟踪, 凸显学生的实践、体验、探究、活动等特点,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

2. 适时评价, 不断提炼

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以活动的形式开展, 某个活动项目的完成, 便标志着某个活动主题的结束。对于各类活动的开展, 我校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操作模式:

在主课堂中:提出活动目标———学生动手实践———师生评议交流———展示活动成果

在学校活动中:提出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活动完成展示

在研究性主题学习中:提出学习主题———搜集可利用资料———师生探讨解决———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在家庭实践中:明确操作方法———师生与家长联系———学生动手尝试家长指导———家长评价记录

在社区实践中:师生拟定活动方案———师生与社区联系———学生小组合作实践———教师评价记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工作汇报 篇3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的进行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立足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开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恰当选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实际。同样,实践活动课题的确立,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只有这样,实践活动才具有活力,学生才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实践。

1、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与同伴们讨论与合作。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发挥“其中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2、以学科内容为主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又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等科目并行设置的综合性课程。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时,教师们要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

3、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合理实施与科学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所以,根据教学实际,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活动的目标、形式、内容、评价等都要做周到细致的考虑。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通过实践来获得发展的重要形式,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首先是要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是学生真正想了解的,,使学生一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来劲,乐中学习。同时,实践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把活动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活动前,教师要精心预设指导方案,努力为课程的实施准备较充分的工具和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起指导或引导作用,防止包办或代替。

2、以过程评价为主,确保实践扎实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赏识中,既要考虑到个体,又要考虑到群体,既要顾及情感态度,又要估计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设及时、公正、激励、合理的评价机制,积极关切地加以赏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对自己的认可,感受到对自己的鼓励。因此,我们常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及家长都主动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来。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获得多元感受与体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全面提升素质和塑造完善的人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篇4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校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及犁倭镇中心校的相关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学习与实践活动”不是 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的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力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老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

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常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常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常识自己、常识别人、常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常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尝试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

开来的以尊老爱幼、继承遗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活动方式:

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需要与他人交流。在小学阶段,特别提倡家长支持和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但家长不要包办代替。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研究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成(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班级集体探究需要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大家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想法,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入探究。此后,可以进入第二轮研讨,也可以就此完成各自的“作品”。

小组研究、班级研究或其他各种合作研究形式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个人研究并不排斥交流与合作,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分享资源。

五、工作措施:

(一)课程落实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为3-6年级每周1课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课时制度。

(二)制度制订

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级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三)师资建设

1.全面参加培训,促使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培训要求:

①参加培训的教师相对固定。②培训时间要保证有教师系统学习。

③培训的内容系统全面,专题设计合理,有助于骨干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同时掌握实践经验。

④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自主实践,实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本校实践探索与经验交流分享相结合,学校整体现场观摩与个人提交研修成果相结合。

(四)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

(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2)建设实践基地,如语文学科基地,道德与法治学科基地等;

(3)建立人才资源库,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

4)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竞赛、大课间操、班干部轮换等。

六、评价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

(一)评价内容:

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2.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二)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建议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成长档案袋,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3、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4、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5、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6、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奖励措施:

每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次公开课活动,一次论文撰写活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一次学生研究小论文评比。每学期末,学校拟表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

1、成立领导小组。确保每周每班的信息课、劳技课、研究性学习课安排。

组 长:李平(学校校长)副组长:夏群梅(教务主任)

成 员:罗昌福、曹树、李震、黄书琴、杨国龙

2、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理论培训,了解其内涵理念、目标、操作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开展校内培训,并将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3、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开好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

4、做好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加强后勤管理,落实责任制,并制订好安全工作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保障活动全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5、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步走,第一阶段为模仿阶段,模仿其他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使我校的教师感悟综合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为摸索创新阶段根据前阶段的模仿感悟,结合我校的特点提出切合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并予以实施;第三阶段为总结模式,根据操作的结果确定符合我校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方案。

小屯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试行)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工作汇报 篇5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1、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的处理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深层性目标、深层性主题的关系。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认识到新目标、新课题的必然性,并充分肯定其产生的价值。应该特别强调在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和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

3、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任何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要整合。

5、以融合的方式来制定三大知识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地方与学校的课程资源,以总和主题或总和项目的形式将三大领域的教育融合在一起,达到总和理想状态。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内容及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方向

1、亲身经历、深入探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主要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让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各种人和事,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实施要点:

(1)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自主去选择,把学科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回归于生活、回归儿童、回归自然,使学生顺利的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

(2)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际操作与活动等获得丰富的体验。

(3)在活动方式中尽量采取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上网、设计操作获得信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式。

2、自主发展、提供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造。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确定活动内容及方式,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实施要点:

(1)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

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的环境和心理氛围。

(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适当安排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境,帮

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想要做什么;而不是规定他们学什么,做什么。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活动方式,能够发现自己所学内容的用途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3)学生在具体活动情境中,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引发的兴趣而

产生一些新的目标和新的课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去研究,肯定其研究价值。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获得新的感受,达到持续的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发展,科技研究领域才有所突破,研究成果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4)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教师给予适当帮助,但不能急于

求成、包办代替,应导航指路,教给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依靠自己的力量,越过障碍,知道自身的价值和自身的意义,从而更愿意深入、更持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5)教师在活动中不能“授人以鱼”,而是要“教人以渔”,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应传授“养鱼技术”,使之终身受益无穷。

3、探索发现、拓展提升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在探索

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机会和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调查,解决实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和技巧。

实施要点:

(1)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社会调查以及实

验,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力。

(2)使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在开放性的情

境中自觉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协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注重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不能把学生的探究引入一个已有的结论。

(4)对学生的探究发现进行评价时,注重探究学习过程,不能完

全看结果,结果可能是多种答案。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的掌握,不能只看掌握知识量多少。注重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不能只看别人传授知识掌握多少。注重探究过程和方式的独立性、创造性、开放性,不能只看固定程序的再现和重复。注重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4、交往合作、融于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师生在社会中进行多边的、多向的、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互相作用的过程。强调把学习活动和社会结合起来,把学术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个人的目的和群体的目的协调起来,这种交往不限于课堂,而是要走进社会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这种交流也不限于师生、生生交往。一项研究课题、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考察与调查需要多人合作,多组配合,多方面人员的参与才能完成。这种交往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全,正确评价认识自己,懂得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自主合作探究,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

实施要点:

(1)由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与社会各方面人员,为学生提供多种的条件和机会,融洽合作形成合力。

(2)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

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随机调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工作汇报 篇6

潘磊任曦

[摘要]几年来,活动课程的实践在部分地区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对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作用、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人们的认识还不很一致,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然而,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施初期,肯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克服上述多方面的误区问题,采取多种有效对策和措施,就一定能把新课程改革的这一难点真正变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

[关键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农村;有效实施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义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确立了“活动课程”的名称并将它纳入到课程计划中,首次将“活动”正式纳入小学课程,构建了由“学科”和“活动”两部分组成的崭新的课程体系,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而且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对教学都有很大的意义,主要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彰显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切实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2]

几年来,活动课程的实践在部分地区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对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作用、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人们的认识还不很一致,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地区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教研部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自然、社会、自我三个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内容要素。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中,发现课程内容开发存在如下问题。

1、一些学校简单的将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拓展,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甚至在教室里“教”综合实践活动。

2、一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简单的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门课程分别进行开设,甚至出现以劳动课或信息技术课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

3、有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缺乏了解,而将传统的班团队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代替综合实践活动。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认识还比较模糊、不到位,也没有很好的研究和具体安排。因此,学校教师无法从高层次上获得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设置这门课,好的教师还能自己摸索,差一点的老师就只是应付一下了,从而使这门课陷入“无教材、无课程标准、无教研员”的尴尬境地。

5、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图书,需要信息技术、科学工具等硬件设备,需要各种社会力量(如科学馆、少年宫、相关科学技术部门等)的支持。但是,因为农村不具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硬件条件,制约了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5]

(二)学校教学方面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的课程不同,学校拥有极大的自主权。这给学校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和挑战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学生活动的安全问题,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接连出了几次事故后国家非常重视,可能你的学校里在暑假期间要安排专人值班,甚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去检查了呢。学校和老师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搞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出了事情学校承担不起这个大责任,所以说学校有心组织活动却不敢轻易的搞。

2、课程开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开始实施到现在,依然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部分学校仍旧不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可是安排课时,因为学校没有及时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严重。[3]

3、课程内容。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类型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到。

4、费用问题。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多少少要有一定的资金作后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越是红火,投入的资金就越多,学习的老师就有人发过这样的感慨:有钱的学校才能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而现在实行一费制,并且中央到地方要求都很严格,学校不能乱收费,就没有组织活动的额外的收费,通过学校财务支出却又困难重重,学校财务收归区教育局管理,学校没有便利条件没法随意支出这部分钱,通过正规渠道报销又要正式发票等票据,实在是不好操作。

(三)教师方面的问题

1、课程理念:由于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有的甚至没有参加过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2-

2、课程研究:一些教师缺乏研究意识,遇到具体问题不会通过理论学习、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导致指导过程中出现偏差。

3、专业素养: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通常是兼任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无法分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研究与学习,所以参与新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消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在个别学校教师中存在。[4]

4、专业引领:缺乏高水平的、及时的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缓慢。教师还依旧陷在如下的误区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作传统的课外活动;当作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当作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

(四)家长方面的问题

农民认为孩子不用读书也能够种地、做小买卖,上学就是为了考学,为了跳出农门,多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很难得到家长的支持。还有的学生回家跟家长描述一天的学习情况,家长就有感慨了:老师每天不务正业,领着孩子玩,甚至连作业也不知不了几道,没事拉着孩子做游戏、演小品,甚至不给学生批作业,让学生自己批改,还拿那么多的工资。你看家长的观念也需要转变,特别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更需要时间转变思想。

三、保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有效实施的策略

在此针对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学校领导是学校课程实施的先行者,应起带头、示范作用。因此学校领导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再带领教师们,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好组织好机构,确立教育意向。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

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得到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是否得到全面更新,教育模式是否得到更新,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在于培训研究的力度。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或教师,都应加强培训。

(三)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为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学校须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过程管理,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

(四)建立课程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反思与成长

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一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对学生的活动结果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

论,而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和档案管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或

发展报告书,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完成的时间、质量及考评结果,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考评要注重学生活动过程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现场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四个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投入到对问题的讨论和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应制定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办法,以安全、顺利、有成效为目标。对教师制定评价要求:

1、不得以学科综合性学习简单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得挤占或减少学时,凡违反课程设置要求的,要及时批评并纠正。

2、一般活动写好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完整的活动记录,包括研究计划、数据处理表、访谈表、社会调查表、开展的照片和作品展等。

3、对教师承担综合活动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价,并对成绩优异的教师要予以表彰。

4、活动安全保障措施到位,取得大多数学生的满意。

(五)加强对农村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的资源那么丰富,但有农村的特色,也有农村的资源,如劳动技术、农作物、乡村传统习俗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突出农村特色,找出自己学校办学的亮点,关注农村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农村孩子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总之,各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产、生活中所蕴含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与贯通。

(六)加强校间的交流合作,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由于农村教师自身素质比较低,面对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多数教师都无从下手。而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吸收别人的成功经验,缩短自己的探索过程,有利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学校间可以选择一些条件比较好,不同类型的学校,比如村小、中心小学等,建立实验基地,精心组织,大胆探索,使其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典型,然后各校组织学习观摩,并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借鉴,从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效果。

(七)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

学校一方面可以加强校内、外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家长对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认识,从而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配合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主动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加强和改善与社区各方面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有关机构和环-4-

[6]

境等地利资源,同时利用有关机构的研究人员、社会知名人士、社会教育热心人士、素质较高和教育背景良好的学生家长等人和力量,协助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强化学校的指导力量,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八)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推进课程的实施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改革中的统领、协调作用。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管理范围,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切实地落实课程计划中的要求,并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管理,包括教师管理、课程实施的督导以及评价等几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在农村学校迎来新局面,素质教育会得到全面的推进。农村小学通过各方努力,更好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保证达成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客观地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发挥主体性、创造性,提高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并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7]

(九)加强沟通,争取社会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的改革和目的,从而支持校方的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有赖于教育的发展,科学化的教育决定与科学化的课程,课程是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是实施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发展学生身心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计划打破了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活动”和“学科”共同纳入课程体系,在以“学科”为主的同时,“活动”成为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施初期,肯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克服上述多方面的误区问题,采取多种有效对策和措施,就一定能把新课程改革的这一难点真正变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只靠课堂上传授知识,已经比能满足培养21世纪接班人的素质要求了,而活动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活动课程。为了实现教育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的宗旨,让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是活动课程成为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纬.浅谈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N].甘肃高师学报,2004(6)

[2]吴伟青,洪河条.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N].教育探

索,2004(8)

[3]徐辉,徐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及分析[N].今日教育,2004(5)

[4]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反思[N].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9)

[5]谢广田,李红,蒋璐敏,朱旭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61-70

[6]郭元祥,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83-9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工作汇报 篇7

《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定义为:提出问题, 结合课堂内外阅读讨论分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观察到的内容;能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会搜集资料, 学会合作, 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研究, 首先阐述其应然要求, 即从应然的状态来看这一课程要达到的要求;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部分教师对其认识还存有误区而并未完全达到这一要求, 由此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在第二部分进行论述;基于课程实施所存在的问题, 在最后部分提出了应对之策。

一、应然要求

教育界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通过促进真实性学习来理解“教学”这一概念。如果真实性学习没有顺利进行, 那么“教学”就无从谈起, 而“真实性学习”就包括以真实任务为中心的学习发展观念, 即与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模拟。这一观念具体到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时, 就应该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 调动积极性, 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的, 应以学生为主体,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设计形式新颖的活动课, 并联系实际生活开展自主活动,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挖掘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浓厚兴趣, 教师只需要在必要时给予启发和引导。

2. 从“做中学”, 提高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特点是实践, 因此, 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 让他们在实践中多动手、多动脑和多动口, 从“做中学”, 以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 如邮局、医院、车站等,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 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 以开阔视野, 激发创新思维。同时, 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 敢于创新的训练,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让他们从另外的角度去摸索, 去探求, 从而获得新创举。

二、问题

由于一部分语文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全面, 因此, 这一课程只是停留在某些教师的口头上, 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有被忽略的可能, 这样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教师的角色意识尚未转变。

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者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出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 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却仍然充当着“统治者”和“支配者”的角色。为适应这一课程要求, 教师的角色意识应该得到转变。我们认为, 教师应该扮演好五种角色:即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课程本身的研究者等。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尚未区分开来。

学科课程着眼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建构起科学的知识体系,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 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 它强调超越教材、课程和学校的局限, 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活动空间上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 在课程目标、内容和活动等方面均呈现出开放性。

3. 教学方法尚未真正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要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 同时, 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于“导”, 然而他们却习惯于采用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展开活动———教师评价———课堂小结”, 在这种预设好的情况下, 学生的活动范围、自主学习时间、方式都受到了限制, 他们不过是配合教师的安排完成任务而已, 这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相去甚远。

4. 综合实践活动课尚未形成系统性。

一直以来,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课程似乎并没有一本完整而系统的教材, 因此导致整个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处在零散的、作坊式的组织状态, 大部分活动都是教师依据自身认识和教学需要安排实践活动。这种随意性很强的状态, 不仅导致教学缺乏系统性, 而且使教学内容欠缺理性色彩。

三、对策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通过真实的学习情境来增长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在课堂和书本上, 或者仅仅对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予简单虚拟, 就很有可能降低这一课程形态所能达到的效果。因此, 必须提出一些对策来设法解决。

1. 反思实践活动, 提高自身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常常抱怨小学生自主性差, 但与此同时是否应该反省自身的语文教学呢?正如真实性学习一样,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一种可以在纸上解释的程序, 它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充电”, 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 加强阅读各种教育专著、文学名著等, 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只有这样, 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指导学生活动。

2. 赋予学生自由, 适度引导活动。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放开手脚, 相信学生, 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但这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自行学习而教师就“作壁上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作开场白和小结外, 剩余时间都让学生自由发挥, 因此导致综合实践活动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同时也降低了学习质量, 难以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预期的锻炼。所以, 在赋予学生自由的同时, 也应贯穿教师的适度引导。

3. 走进实际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阅读表达为主, 教师要让学生密切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 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和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生物角, 让孩子们观察并给花儿浇浇水、晒太阳, 给鱼儿喂食, 等等。除了爱的教育和环保教育外, 也让语文活动课融入浓浓的生活气息。

4. 立足课程资源, 开辟学习新渠道。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学校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空间, 教师要善于立足校园生活, 如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用手中的画笔画下心目中的校园;而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教师可以立足家庭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如春天来临时让父母带孩子一起去放风筝, 让孩子体验到春暖花开和放风筝的收获;要使学生真正有学问, 还必须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从社会生活中丰富自己的学识, 发展自己的能力。

5. 充分利用课堂, 养成良好习惯。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后的“语文园地”或“积累运用”等题目中新增了一些供学生实践的作业,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读读、跳跳、玩玩、写写等活动来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因此, 教师可以采取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学生学习语言, 积累成语, 明白事理;同时在活动课上进行读写有机结合的训练, 达到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教师还可以训练学生进行默读, 并摘抄好词佳句, 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之,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视实践, 重视积累。只有走进生活, 开展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艳.走进新课程:研究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J].新课程研究, 2007, (9) :45-46.

[2]晁宇晶.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5) :49.

[3]Molly Nicaise, Terresa Gibney, Michael Crane.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authentic learning:student perceptions of an authenticclassroom[J].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2000 (9) :79-94.

[4]岳辉.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 2008, (122) :62-63.

[5]陈志骁.用表演演绎课文——真实性学习一得[J].考试 (教研版) , 2007, (11) .

[6]Peter Hobart.Authentic learning beyond the classroom[M].Ethos, 2005:15-19.

[7]赵青.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操作思考[EB/OL].http://www.syxx.cn/jiaoshi/html/?714.html, 2010-8-9.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工作汇报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素质教育;课程;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项旨在提高小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最早是在2001年由教育部提出的,各个地区也就相应地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小学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康发展。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方管理人员承担制定和实施课程的规劃、研究、引导的工作,是课程开发和综合实施的重要保证。2005年常州大学曾经组织学校教育学研究生对常州市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了调查,并在常州召开“农村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交流会”。调查显示:常州市100%的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只有52%的学校在上学期结束时完成了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料收集。我们可以了解到总体上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对于相关资料收集和基本管理还不够细致。

从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还是认识不到位,只有个别学校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能够真正地发挥这个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作用。

2.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调查显示,大多学校都没有专门配置老师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的很多老师都是由班主任或者数学老师代以授课,也就是说这些课的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兼职”。常州大学的调查显示,这门课的专职教师只占执教老师的6%,学校管理者也对是否设立专门老师感到踌躇。学校没有太多的精力和财力去建设这门课程。这也可以视作本课程在广大中小城市没有实质推广的主要原因。

3.课程设置难有保证、课程时间安排不够稳定

课程安排不稳定难有保证可以说直接是由上面第二点的原因造成的,由于授课老师绝大多数并不是专职教师,所以不同老师的安排不同的课程也就是可以理解的。根据常州市小学的相关调查显示,150所小学中有20%左右的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开课超过5课时,有45%的学校每周开课2课时,另有25%的学校开课为1课时,其他学校没有做出具体登记。还有些学校更是将这些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相混淆,根本没有对所设课程设置作具体要求。

综上所述,表面顺利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质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另外还有课程资源开发相对落后,课程实施较迟,课程成果积累不足等原因。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进的几点建议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顺利展开,综合实践课程可以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难点。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完善,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设与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的课程管理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国家级课程,然而地方的具体指导,各个学校的个性发展,在实施过程中的常态化进行,以及这门课程的特殊性直接导致其与传统的学校课程管理模式相冲突。传统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是具体地分为数学、英语、体育等具体科目,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各科知识的综合再加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优化课程管理制度必须是建立在对各个科目具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再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优化整合。

2.多渠道引进师资,促进教师队伍发展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所以,课程师资的建设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质量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前面调查也显示专职任教该课程的老师只有6%左右,所占任课老师比例显然是太低了。

目前,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通过教研机构组织培训这一单一的渠道,显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联系更多的师范院校探讨这门课程的设立与培训。师范院校还应在教师就业前对此门课程进行培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体制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来管理和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马笑岩.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新课程研究,2009(1).

[2]刘佳.长沙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小学部〉)

上一篇:如何在电话中向秘书传情达意下一篇:经典三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