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短诗五首》教学反思

2024-05-15

《中外短诗五首》教学反思(共4篇)

《中外短诗五首》教学反思 篇1

其次,我重在“短”字上下功夫,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长”“短”并不是写作的什么障碍,“长”与“短”应该是辩正的。当“长”而不能给人以美好的东西时,这“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短”只要“短”得有内容,有思想,同样也是好文章,好诗篇。比如我们都很喜爱的一句诗,就很短,但短得精悍。在课堂上我为同学们举了一些例子:

车轮──圆滑只是表象,坚硬才是实质。

竹子──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

谷穗──低头不语,绝对不是为了认错。

竹笋──伟力在于冒尖。

火柴──在逆境中发光。

泉──大地母亲的乳腺,日夜喷涌着“爱”的情感。

岸礁──浪的丰碑,却刻满了大海的传奇。

钟表针──追赶时间的三剑客,信念的同心圆。

蚌──同样生活在水中,有的却孕育出珍珠。

电冰箱──冷静,才不坏事。

尺子──讥笑“寸”之短小,却忘了自己也是由“寸”组成。

雪──天上发来的信笺,通知大地又是一个丰年。

灯──光明磊落,近墨不黑。

伞──迎着暴风雨开放的花。

鞋──地上的船。

开关──掌握着别人的发言权。

纤绳──无数弯曲的脊梁,拧成了直射的力量。

墨斗──专为别人画框子。

黑板──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只要你辛勤的耕耘,必能收获丰硕成果。

轮胎──肚里虽然有气,但我仍要负载。

筷子──低头想着别人,抬头不为自己。

玫瑰──正是因为我身上有刺,人们才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和谐。

剩茶──倒掉昨日的剩茶,泡一杯今日的晨曦。

《中外短诗五首》教学反思 篇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的普及,所录取学生的外语水平、外语学习兴趣、自信心普遍偏低,对外语学方法与策略缺乏足够的认识,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提高他们的外语综合能力是很多高职院校外语教师教学面临的现实难题;经济全球化给高职学生带来机遇和挑战,掌握了外语这个国际通用语言,就可以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占领先机;如何在学生现有外语基础上,培养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人才是高职教育共同面临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为弥补本国职业教育资源的不足,高职院校尝试引进以英语为本族语的外籍教师(以下称外教)来提高高职外语教学水平,但是,由于受学生外语基础水平、学习态度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这笔资源利用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为更好地利用这笔资源,本研究尝试中外教师同堂合作授课。标题中的“和”是指共同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不同”是指为到达这些目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教师所采取的不同措施。

2 研究目的:解决高职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观察、分析、比较和对比外教和中国外语教师在处理高职外语教学方面相同、相异的行为表现,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这些行为表现背后不同的文化背景,结合教学效果数据分析,学会如何引进、转化和利用国外教育资源,找出解决现存高职外语教学面临困难的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3 研究方案设计:螺旋式提升

课题小组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前测,进行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外语学习基础→中外教师合作备课→中外教师合作进行课堂教学→研究者进行课堂观察→对学生调查→教师及学生访谈→研究者就观察、调查与访谈结果进行反思→把信息反馈给中外合作授课教师→中外教师重新设计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实施新方案→对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外语综合能力进行测试与对照,然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不断地研讨与交流。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实施方案,螺旋式提高和改进现有高职外语教学现状。

4 研究理论基础:认识论、方法论的不断发展

后现代主义主张文本之外没有绝对真理,我们应该解构并超越想当然的假设和习惯;行动研究者则主张参与到客观世界中去,在实践过程中,明确自己可以做什么;在这些理论基础之上,研究者在课堂教学行动中反思、批判、分析、评价合作者和自己的行为,提出下一步改进和提高的措施并进一步实施,然后检验预期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分析原因,再进一步提出新的尝试思路,达到一个螺旋式提高的目的。

5 结果与分析

这里仅选取以两个平行班进行分组实验的情况为例。两班每周上两次(四课时)外语课,对照班为只有中国教师授课的班级,实验班每周一次由中外教师合作授课,另一次由教授对照班的中国教师单独授课。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一直是本研究测量的重点。在实验前、一学年后和一学年半后用五级量表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给出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五个级别的分值(1~5),分别对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自信心进行施测。量表内容为:(1)我喜欢学外语。(2)我有自信在班上说外语。同时,两个班口语(采用全国外语等级考试pets2试题,由外教实测,总分为20分)和书面考试(采用某市中考试题)。

从表格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表实验前,两班学生外语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基本持平,对照班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实验均值为2.41,实验班为2.39,t值为0.165,Sig.(双侧)为0.869。两班学生的外语学习自信心与兴趣测量结果一致(口语与书面测试数据分析结果一致,这里从略)。一学年后,对照班30次外语课均由中国教师一人执教,实验班有15次课由中国教师单独授课,另外15次课中外教师同堂合作。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外语学习兴趣、自信心、口语和书面测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格中仅以学生外语学习兴趣测量数据为例)。

3个学期,对照班90次外语课均由中国教师一人进行,实验班45次课由中国教师单独授课,另外45次课中外教师同堂合作的实验后,除笔试成绩外,两个班学生外语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口语均有显著性差异。以外语学习兴趣数据分析结果为例,对照班均值为3,实验班均值为3.558,t值为-3.243,Sig.值(双侧)为0.002。

6 课堂观察与访谈

(1)中外教师都在借外语语言文化魅力提高外语兴趣,但是教师本身不同的成长经历注定了不同的文化教学效果。单独由中国教师讲授外语课,讲授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呈现给学生视频、语音、情境、相关背景资料,但总归还是一种间接经验的再转述,很难让高职学生获得直接的异域文化体验与感受,而高职学生不喜欢间接及抽象的语言叙述。外教的言行举止本身就是外语语言文化的直接展示,相对而言,他们较善用丰富、幽默的表情,他们分享给自己亲身经历和沉浸其中的文化,举手投足之间所展示的异国情调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外语教师再努力也无法企及的;但是多年的观察发现:单独由外教展开的外语课堂,学生由于受外语基础限制,沟通起来理解有偏差,甚至产生误解,弄不懂外教语言文化的真正含义,而这些外教并非中国通,甚至意识不到沟通中信息或者文化传递出现了偏差,即使意识到了沟通的南辕北辙,也无从下手,学生更是一头雾水,久而久之,学生同样会对外教课失去兴趣。中国教师在合作课上就起到一个文化沟通助手但不是翻译者的作用。当文化信息传播与接收出现障碍或误解时,中国教师清楚问题出在哪儿,会用学生能接受的思维方式向双方帮助和启发;同样,当外教不能与学生沟通时,或者双方理解出现错位时,中国教师能够及时引导他们回归沟通的真实。有了较直接、真实和青年人喜欢“异样”文化体验,也就逐渐点燃了外语学习兴趣和好奇之心的星星之火。

(2)同样是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但中外教师教育理念和思路相差甚远。中国教师为了让学生正确使用语言,倾向于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达错误,但这样做,如果方法不得当,容易使学生自信心受挫,不敢张口。而外教更多投入时间和精力鼓励学生更广泛、更深刻的表达,帮助、启发他们(而不是告知)使用完整的句子,同时分享他们的喜与乐。即使学生犯的语言表达错误一塌糊涂,外教也不会打断学生,更不会立刻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甚至,还一边点头,一边说:“Awesome!”他们更善于体验学生的感受,及时给予理解和鼓励性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反馈;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感受,同时还恰当、到位地将这种关注传达给学生,引导、鼓励学生获得情感信息反馈,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让学生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感到满足和愉快;更乐意理解和接纳学生的观点及行为,甚至能道出原因和理由来。作为来自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国家的人,外教能以尊重并且恭敬的心态理解学生,让学生得到认可、理解、关心、尊重,学生基本上不担心被否定、被批评而感到受打击和失望。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保护,但是和对照班相比,相对于口语,书面考试成绩却没有显著性差别,这是本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也是本课题研究下一步需要改革的地方,重新设计与调整合作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全面的提高。

(3)中外外语教师都在鼓励学生提高口语,但是途径和效果不同。中国教师与学生即使就某个真实话题展开外语对话,他们总觉得太假,而且没有必要,很快就会回归到汉语表达。但是,与外教沟通,除了使用外语,他们别无选择。而且外教比较善于使用身体语言,极尽夸张和风趣,他们更注重姿势、目光、声音、语调等进行辅助表达,尽量制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产生愉快和放松的心境。外教与学生之间的谈话话题往往是学生身边随时所发生的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即使学生消极的应答,外教也总是能表示理解。但是,离开了中国教师他们的互相误解甚至是相反的理解有时候大煞风景。比如,外教谈及学生喜欢的话题celebrity(明星),但是很多学生理解为:celebrate(庆祝),这个时候沟通就无法进行。学生从外教那里所得到的见解与观点,尤其是思维方式往往不同于中国教师的思维,这不仅让他们感到新奇,同时也吸引他们把话题开展下去。

访谈时,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使用地道的外语,感受外语文化,对外语多了一些兴趣;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增长了外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在公共场合说外语的勇气”。合作的中国教师则认为:“在同堂合作教学过程中,觉得自己的收获比学生还大。学生们收获的是外语综合能力,教师收获的是教学方法与理念的转变。通过与外教合作教学,在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不仅发现了自己在外语教学中的问题所在、原因所在,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更新教学内容,让外语变得更生活化、更实用化,在关心学生情感发展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外语学习。”

7 结论

(1)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在合理引进、转化和应用国外教育资源方面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在与兄弟院校同行交流、向专家咨询时,听到的第一个质疑就是成本问题。其实,本研究中的六位外教中方付给他们的劳动报酬与本校助教的待遇相当,一个外教因为每周只给一个实验班授课一次,一个外教就可以带八个实验分组,也就是可以和八个不同的中国外语教师合作,每个教师每学期15次的合作机会,这对中国外语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的提高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合作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已经非常成熟,参与者可以借鉴这些理论和经验设计自己的合作方式。三学期的实验数据和课堂观察与访谈表明,高职外语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具有推广价值,开展高职外语中外合作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研究不足之处和下一步改革措施:由于国外教育资源的引进水平所限,本研究实验三学期所引进的六位外籍教师均为刚毕业不久,获取了相应来华教书资质证书的年轻人,鉴于现有的高职教育国外教育资源引进水平,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着重研究中外教师如何进一步合作,把符合中国的高职外语教学理论和外教的真实语言应用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帮助高职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在中国教师的帮助下,跟着“外国人”在中国学“真实外语”,希望在这方面有研究兴趣的同仁加入到我们的研究团队中来,研究如何更好地引进、转化和应用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摘要:采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文章就高职外语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和课堂观察、访谈与反思。研究实验证明,借助国外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合理化转化和应用,采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比单独由中国教师教授外语能更有效地解决高职外语教学问题,提高高职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以及他们的外语口语水平。通过课堂观察与反思,可以发现中外教师在外语教学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差异点更多,值得借鉴的方面很多,但也有些地方需要根据中国高职教育的“中国特色”进行改进和提高。

词五首教学反思 篇3

目前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了两课时,预定的任务已完成,学生表现得还不够踊跃。

第一课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较好,对于文本的解读比较深刻,尤其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较之开学初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许朗读教学可以成为我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的突破口)。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读——品;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理解。提示:谁+干什么(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2、根据你对词的品读、理解,你认为这两首词中的哪一个女子的愁更深重些?为什么?

起初学生很沉默,于是我将原定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的“读”改为了“听”:我播放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三首词《如梦令》(学生七年级学过)、《武陵春》、《醉花阴》(九年级上册附录:课外古诗词)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在听时注意朗读者是怎么读出感情的,简而言之就是注意语速、语调、语气、停顿。听完第一遍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反应并不热烈,于是我对李清照的三个创作阶段及作品作了大致的介绍,分析了这三首词中蕴含的不同感情,并要求学生在听第二遍时不仅要注意朗读者是怎么处理语速、语调、语气、停顿的,而且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听第二遍时学生明显更认真了,有的还拿出笔在书上圈点着,批注着。接着,我进行第二步:读。我先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朗读《望江南》和《武陵春》,并根据语速、语调、语气、停顿四项互相评分。然后,我采取了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示范读、评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这一读,课堂的气氛明显热烈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接下来的第三步“品”,学生终于“动”了起来,虽然愿意举手发言的学生并不多,可是愿意在小组内交流的学生明显多了,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更为难得的是学生在比较阅读这两首词时,对于主人公的动作品析得比较准确。如:“倚”——有的说等的时间长,很累;有的说不仅是身体累,更重要 是心累了,因为很失望。“倦梳头”——连梳妆打扮都没有心思了,所以说很愁。“欲语泪先流”——还没说就先哭了,表明她心里都是不高兴的事,一天到晚都想着这些愁事,所以情不自禁。我因势利导:“表达人物的感情,动作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家刚才的分析准确而全面,我非常佩服你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我想请大家再想一想,表达感情除了可以通过动作以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学生反应很快:“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大家对于阅读知识掌握得很全面,这表示大家以前的语文学习很认真。我相信有了这份认真,我们没有做不到的。下面请大家从刚才这些方面再去体会主人公的感情,比较谁更愁一些。”接下来学生就从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和环境的描写分析了人物的感情,最后一致得出结论:“李清照的愁更深重一些。”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了:“是的,同样身为女子,李清照不仅愁自身命运的多舛,她更愁家乡的沦陷,国家的灭亡,百姓的疾苦,所以她的愁很重,重得超越了时空,千古流传。所以说,只看到自身悲苦的人让人同情,而能够推己及人,胸怀国家与百姓人让人敬佩。”最后,全班同学再一次齐读了这两首词,学生读得荡气回肠,尤其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得低回婉转,余音袅袅。

《中外短诗五首》教学反思 篇4

——《杜甫诗五首》教学过程及反思与经验

学习内容分析:杜甫作为“诗圣”,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选修课程中的《杜甫诗五首》选取了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旨在通过对这些诗作的学习,让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特点有所了解,加深对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中深沉情感的领悟。

学情分析:本班是艺术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对诗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给他们一些方法性的指导,让他们明白诗歌鉴赏有规律可循,减低他们对诗歌鉴赏的畏难情绪,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准的“古今七律第一”。

二、悟杜甫诗之深情

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情感倾向。

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 关键词——老病、孤舟、涕泗流 独看、月、怜、忆、寒、泪痕 意境——开阔雄浑 清冷孤寂

情感倾向——孤苦、忧愁 思亲、悲凉 3.思考讨论:

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

明确:“泪”的丰富内涵

三、品杜甫诗之妙字

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

2.如何理解《月夜》中首联的“独看”和尾联的“双照”之间的联系?

明确:

1.不能。“单”只是客观突出数量之少和“独自”之意,“孤”不仅有“形单影只”之意,还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生活孤苦、心灵无依的困顿之情,“孤”还和颔联中的洞庭湖浩瀚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诗人的孤寂漂泊之境。

2.首联中的“独看”是作者想象妻子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其实也暗含了自己“独看”明月思念家人的情感,让人倍感凄清,尾联中的“双照”是作者设想与妻子共赏明月的情景——只有明月照在成双成对的夫妻二人身上,才不会因为相思而落泪。只是兵荒马乱,不知何时才能重逢。起句和末句都以“月”为纽带,把夫妻“独看”之苦与联想“双照”之盼联系起来,构思巧妙。

3.品“妙字”的步骤

(1)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解释其含义;(2)结合诗句分析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3)说明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1.《登岳阳楼》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浑之景,表达了对战火不息的忧虑以及自己孤苦无依、报国无门的悲痛,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2.《月夜》通过写诗人望月思亲、想象妻子孤清独立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离散之苦的忧国伤时之感。

五、课堂背诵

通过重温学过的诗歌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巩固已经学过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把握诗歌感情倾向,继而抓住关键意象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把鉴赏步骤反复重温,强化诗歌鉴赏的思路。

在大体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诗眼”,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深层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品鉴诗中“妙字”的方法。

艺术班的学生,需要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他们按部就班的去领会学习,才能把抽象的诗歌鉴赏变成有规可循的知识。

【教学反思】

1.基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引导比较得当; 2.注意诗歌鉴赏方法的总结,给学生比较明确的答题方向和步骤; 3.课堂小结未能充分运用诵读的作用进行对诗歌情感理解的升华,应该把背诵放在小结之后,对学生的感悟会更有帮助;

4.课堂上应该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结合书本注解,再次重温诗歌内容和背景之后再进入课堂的学习。

【经验总结】

诗歌鉴赏应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对重点意象、词语应该在具体鉴赏之前重点讲解,以求达到品字词意象,悟诗人情感的目的,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涵。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时要足够,基础要夯实:课时太少,浅尝辄止,课时足够,才会精雕细刻,效果才会有保证,基础才会得以落实。

2、知识要系统,整理要全面:基本阅读重诗词大家,拓展阅读重题材分类,这种双视角的结构,点面结合的特点,很容易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经纬交织的网络。但是如果要进一步做到系统化,要做到能力化,还需要我们教师去搜集整理,去总结归纳。

上一篇:以沟通为题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地震科普知识宣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