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王晓慧

2024-09-13

北京化工大学王晓慧(精选6篇)

北京化工大学王晓慧 篇1

● 爱科特咨询高级讲师

● MTP管理技能提升实战讲师

● TTT企业内部讲师培养实战讲师 ●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邀服务营销讲师 ● 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王晓慧女士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北京理工大学企业运营管理专业管理学硕士。王晓慧女士曾先后于平安集团、泰康人寿保险公司,阳光保险集团等企业从事专职培训讲师、培训总监、区域营销服务部经理等工作,有丰富的实际工作和培训经验。

王晓慧女士授课经验丰富,专业度强,课程框架及思路严密,非常具有逻辑性,丰富的知识面与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上王老师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与服务营销实战经验,令参训人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加深刻、透彻。

十几年企业管理兼培训管理经历令王老师对管理人员的所思、所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切身体会。在授课过程中,能使参训人员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对参训人员的行为改变效果显着、卓越、快速。培训过程灵活,轻松幽默,培训形式多样,注重与学员的互动与交流,运用案例探讨,有效引导学员思考,启发思维!

主讲课程:《MTP管理技能系列》、《管理的实践—提升管理绩效的行为密码》、《管理者的沟通与影响技术》、《TTT企业内部培训师训练》、《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等

服务客户

上海通用、奇瑞汽车、东风日产、比亚迪汽车、大兴汽车、广汇集团、兄弟集团、广州地铁、招商地产、佳兆业集团、天虹集团、凯神商贸、绿宝佳实业、普邦保险、科创达维、招商证券、联合证券、长城证券、国泰君安、平安证券、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A8音乐集团、步步高(视听)、中兴通讯、海能达科技、海汇科技、硕科网版、宝德集团、明源软件、中国人寿、泰康人寿、阳光人寿、中国平安、世纪人通讯、中国移动巢湖分公司、淮南移动、杭州移动、广西移动、汕头移动、华电集团、日立电梯、三一重工、百丽鞋业、万润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惠康医疗、方胜制品(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骏联眼镜厂、宏德电子有限公司(日资)、思微创科技(香港)有限公司、美涂士集团、乔娜安达服饰、永恒泰物业、汇和(集团)、北泰电子、邦凯电子、金泰海产、隽扬实业、知音电子、时瑞电池厂、深意鞋业等。学员反馈:

王老师的课程非常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培训的内容与案例非常贴切,特别是2个大型的情境体验项目,使整个课程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又生动活泼。

--海汇科技总经理 王振国

王老师课程中的实操部分,让我认识到了管理方向及团队协作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培训的整个过程轻松愉悦,又学到了很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这是唯一一堂我在培训过程中没有喝咖啡的有趣培训。

--乔娜安达服饰 徐扬

王老师的课程运用了很多实际的工作案例、实战体验,课程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学到了许多知识与技巧,对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永恒泰物业财务经理 陈秋菊

王老师的课程能够深入浅出并有针对性的将内容与大家分享,充分了解了作为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各项条件与技能。

--永恒泰物业副总经理 胡文峰

课程生动,理论结合实践,并充分应用于管理者的工作中,具有指导性,能达到提升管理者实际管理水平。

--国信证券销售经理 赖志强

王老师采用情境模拟的教学方式,让我意识到了管理者不能将所有事情都扛在自己身上,而应该更多的是明确管理者的职责,把握方向、树立目标,充分运用各方面的资源,提升下属的胜任程度等来帮助自己实现管理绩效的提升。

--东风南方集团服务经理 李雄厚

将理论结合于案例中,通过各种案例体验对管理工作作出了全面的解读,让大家深刻认识了管理者关键任务并很容易应用到工作中,对我个人工作遇见的问题都有相应的答案,找到自身的不足。

--裕隆集团上海裕兴经理 王正伟

北京化工大学王晓慧 篇2

行医:拓展多项医学领域

王保国教授主要从事神经外科的临床麻醉, 这是麻醉学科里最尖端技术之一。其特点以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为最难, 还要兼顾患者心理需求, 且结合手术要求保证术中患者生理功能的正常。王保国教授对每一个临床手术的患者都做到严谨的术前估评和准备;术中严密监测多项指标, 完全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生理功能, 满足手术操作的需要;术后给予精心监护及脑细胞功能的保护等措施, 让每一位患者都得到最佳的恢复。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 王保国教授不断积累经验,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勇于开拓新的医学领域。由于术中血液的使用原则、用法用量基本是由麻醉医师来决定, 于是王保国教授对患者术中安全用血做了深入研究。脑部血管丰富, 术中极易出血, 如实行传统同种异体输血法, 不仅用血量大, 而且感染的可能性成倍增加, 且目前输血费用昂贵, 给许多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989年, 王保国教授在国内最先开展了“血液保护”技术, 即被称为“最安全的输血法”的自体输血, 包括预存式自体输血、急性血液稀释和回收式自身输血。

2004年至2007年, 作为首都发展基金“围术期血液保护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王保国教授指出, 就目前我国的医疗现状而言, 大力推广自体输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也是国家文明、发达的标志之一。在这方面, 仅仅依靠技术的改进和群众的自觉接受是远远不够的, 医生也要更新观念, 政府也应进一步完善政策, 以促进自体输血的普及, 造福人民。

因患者术后围麻醉期需在ICU中管理, 王保国教授逐渐将工作延伸到重症监护技术。此外, 他还苦心钻研疼痛治疗技术。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和社会功能, 具有普遍性, 然而在中国存在疼痛得不到规范化处理的问题。疼痛是个非常个性化、主观、复杂的疾病, 它的病因多种多样, 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治疗手段也因人而异。王保国教授针对不同的疼痛病因, 给予个性化诊治, 收到了奇佳的效果。

在北京三博脑科医院临床工作中, 王保国教授分别带领着临床麻醉团队、ICU团队、疼痛治疗团队, 并且一直坚持应用他所提倡的“血液保护”技术。

为师:创新突破医学科研

王保国教授不仅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还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带领他的学生在多个医学领域进行了创新突破性研究, 尤其在针刺麻醉和镇痛等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的课题研究———

1986~1995年, 担任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的研究”中“针麻开颅手术临床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外科内分泌变化”和“针药复合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的分题负责人之一。

1992~1995年, 担任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针药复合麻醉的临床研究”课题负责人。

1998~2001年, 担任北京重点学科项目“临床麻醉学的研究”总负责人。

1997~2000年, 担任北京市卫生局科研课题“颌面部疼痛治疗的研究”负责人。

2000~2003年, 担任北京市科委科研课题“亚低温的临床应用研究”分题负责人。

2003~2005年, 担任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乒乓球运动员颈椎病发病特点及其临床诊断、治疗的研究”项目联合负责人。

2007~2011年, 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项目“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课题中“开颅手术针麻理论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课题负责人。

王保国教授桃李满天下, 已培养出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46人。现在还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 呕心沥血地奋斗在科研、教学第一线。

涉政:探索完善医疗管理

1997年6月, 王保国教授担任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主任。2003年4月开始担任北京天坛医院医务处处长。除了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还要涉及部分医院临床行政管理工作。

在繁杂的医务管理工作中, 王保国教授依然保持着任劳任怨, 多干多思多学的作风, 提倡并实施“动态医疗质量监控”。医疗质量的持续提高是医疗服务的永恒主题。通过医疗质量监控, 不但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给予解决, 而且可以发现好的经验, 进行总结和推广。通过监控达到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人才成长、提高医疗信誉的目的。

为了不断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王保国教授于2003年至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斯特福大学, 学习EMBA和MBA课程。又于2006年7月至2007年2月在北京大学学习医院高级财务管理 (CFO) 培训课程。他学耕不辍, 在医疗行政管理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将“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发展到“改善或营造一个好的医疗环境”的认识, 创建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后, 他开始了创新、实践自己的医疗管理理念。

爱党:平凡、危难中坚定信仰

行政管理工作扩宽了王保国教授的视野和心界, 并且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做一个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党员。

怀有远大理想的王保国教授脚踏实地从本职工作干起, 从每一件平凡的事做起, 爱岗敬业。他不但刻苦钻研业务, 还有大局意识, 将自己从事的治病救人工作与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爱结合起来, 吃苦在前, 乐于奉献, 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2003年4月, “非典”疫情肆虐。王保国教授临危不惧, 毅然主动请求参加并担任抗击“非典”医疗队队长。在抗击“非典”一线, 他既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 又是冲锋陷阵的战斗员。他带领两批医疗队队员, 奋战在临时改建的病房, 克服种种困难, 先后救治了57例“非典”患者。当时大家都称王保国教授是队里的一面旗帜, 在他的先锋模范作用下的带动, 两批医疗队中92人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 并在“一线”发展了4名党员。

抗击“非典”中, 王保国教授尽可能地收集完整的临床数据, 留下宝贵的资料, 后担当起了科技部“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非典型肺炎防治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制”分题“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分中心负责人。

当年, 王保国教授被评为“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党员”、“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党员”、“北京市抗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

利民:高尚的情怀和思想

作为优秀共产党员的王保国教授, 在行医、为师等各种工作中, 时刻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 那就是“如何利民”。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和方案, 他有一股超出普通医生所具有的利民思想和情感。

在多年的工作中, 王保国教授看到了我国医疗制度不完善, 出现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找专家看病更难更贵”等一系列问题。他苦心思索、分析多年的临床经历, 并总结行政管理经验后提出:医院不能单一化, 必须要多样化, 建立不同的服务模式, 针对不同的人群。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前提下, 组建院前、院中、院后的服务团队, 将服务意识发自内心地表达出来。他与多位志同道合的医学专家筹建了北京三博脑科医院, 实践着他“一切利民”的医疗思想:“以患者为本, 行政后勤围绕医疗转, 医生护士围绕患者转。最终的落脚点是患者, 从患者出发, 最后又回到患者这一点上。医院杜绝一切不良作风及商业贿赂等行为, 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减少经济开销。”

走进北京三博脑科医院, 一流的服务给患者以家的感觉, 随处感受到的都是温馨的微笑、体贴的关怀。患者的诊断治疗、保健康复、生活起居、饮食运动, 都有专门人员提供指导和服务。医院工作中无处不体现着王保国教授高尚的利民情怀和高度的利民思想。

忧国:远见卓识, 用心良苦

怀有利民思想的王保国教授对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忧心忡忡。虽然改革已持续20年之久, 但是他认为进展仍旧滞缓, 现今的医疗矛盾和问题仍然很多。

2008年1月, 王保国教授任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医疗院长、麻醉学科首席专家。王保国教授希望“三博模式”成为我国医改中的第一个先验案例, 以他的成败来验证中国医改的前进方向, 并为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作出贡献。

北京三博脑科医院是中国第一家由医学专家发起, 以“博医、博研、博教”为模式, 经济上走“多元融资”渠道的医院, 办院理念为“以医疗技术为核心、以医疗质量为生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三博模式”有着重大的创新意义。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坚持“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 采用先进的医疗管理模式并不断持续改进, 保护患者的切身利益, 适合中国的医疗价格和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回报社会,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并且还彻底解决了“以药养医”, “红包”、“回扣”等问题, 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北京化工大学王晓慧 篇3

王鞠华曾在中央部委任职27年, 1985年创立龙乡公司开始了私人扶贫工作。为扶助、发展农村经济服务, 使我国不少省市的老少边穷地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王鞠华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 看到了扶贫工作的重点是提高人的素质, 只有在人才的培养上“扶贫”才是根本, 农村的学生, 能上大学的只占5%左右, 95%仍在农村, 于是她把资金收益投向了儿童教育事业、青少年科技事业, 同时还邀请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共同捐款创办中国农民教育。多年来她一直关注并从事幼儿英语教育的慈善捐助工作, 并把农村幼儿英语捐助教育作为未来工作推动的重点。

上世纪90年代, 作为国际女企业家的王鞠华开始关注环保事业, 1996年在新加坡注册成立了新加坡海伦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因环保业务发展之需, 在北京注册了北京海伦特国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致力于中国的环保事业, 是集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环保科技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3C强制性产品认证。

海伦特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海伦环保创新牌前置式油烟净化机, 是采用创新公司独有的净化专利技术 (专利号:01250306.1) 生产的油烟净化设备。该产品采用物理离心原理高速双极滤油, 再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将油颗粒甩入封闭油槽流入专用导管, 回收的废油是生产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该产品是在集烟罩内安装油烟净化器, 利用动态离心专利技术, 将油烟进行有效分离, 避免烟罩和烟管内油垢沉积 (烟道永久免清洗) , 不仅消除了火灾隐患, 还延长了风机和设备的使用寿命。海伦环保创新牌前置式油烟净化机具有自动清洗装置, 自动、连续、间隔清洗等多种工作状态的组合不仅提高了净化效率, 而且在有效降低使用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后期维护的工作量。该产品曾两次获得国际油烟机行业环保唯一金奖 (300多个国家参加的环保产品展览会) 、环境产业大奖的奖项, 并获得“国家环保产业协会认证产品”荣誉称号。海伦特是有着强大经济实力和高度诚信的现代国际化公司, 业务遍及国内20多个省市和海外十几个国家。其扶持的农业创汇互补业务, 每年为中国创汇1000多万美元。

北京化工大学王晓慧 篇4

1967年,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航空发动机热物理专业毕业的王同庆被分配到了沈阳航空航天部新阳机械厂, 在这里干了近十年, 初到工厂时曾经在北空天津军粮城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一年半。日子就这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 所有人、甚至连王同庆自己都没想到, 有一天他会离开沈阳航空航天部新阳机械厂。但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

1977年,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中国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这时王同庆大学毕业已经整整十年, 但听到这个好消息,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考研究生。当时他孩子刚出生, 如果他去读书, 生活重担就会落在妻子一个人的身上。但是明白丈夫心思的妻子二话没说, 默默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经过精心的准备, 加上妻子的支持, 1978年, 王同庆顺利考入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从事出入水弹道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毕业之后, 他就留在了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历任第六研究室工程师、07试验室副主任、研究室负责人, 这一时期他负责并完成了舰船研究院某型鱼雷试验研究课题。1987年, 他进入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航空系振动噪声研究室及沈航—B&K技术交流中心任研究及应用工程师;直到1995年, 被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从事声学和气动测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气动声学是王同庆目前的研究方向。他先后参加了航空部“民机噪声控制和声疲劳研究”系统工程中“螺桨飞机噪声预测软件研制”以及“声强测量标准研究”、Y12飞机舱内降噪攻关任务中“Y12飞机舱内声强测量”、“螺桨声场与机身耦合及向舱内传播模型的研究”、“螺桨飞机舱内噪声预测”、“用PIV技术测量压气机内流激波结构的试验研究”等重点课题和项目的研究, 主持完成了三项航空基金, 三项自然科学基金, 两项总装基金和一项总装重点基金项目。这些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在民机和舰船噪声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过去的成绩, 王同庆并不在意, 他认为“要做好一件事, 要靠大家、靠集体、靠团队, 让我们国家振兴和发展,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的心愿。”他认为袁隆平先生是最好的榜样。他要求他的学生不要比工资, 不要比待遇, 要将工作当成事业来做, 而不是当成职业来做。因为只有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 才能为之付出所有。

北京化工大学王晓慧 篇5

穿过古代建筑区, 进入学生学习的教学楼, 我立刻被另一种感觉紧紧抓住:现代化的教室、现代化的设备、现代化的布置, 使我重新回归到当代人的生活。推开教学楼里校长室的门, 我的设想被完全打破, 原以为这所学校的校长应该是“老夫子”形象, 但没料想站在面前的却是这样一个端庄秀美、充满朝气的人。我被校长的快乐所感染, 开始了这次的访谈。

2004年, 王欢被正式任命为府学胡同小学校长, 面对这样一所拥有6 0 0年历史, 充满文化底蕴的名校, 如何在继承、创新中推动学校文化发展, 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学校建设成为充满现代气息的学府殿堂, 这是王欢思索最多的问题。经过多次与教师的沟通, 王校长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培养具有国学情怀、国际眼光的现代人。她解释道:“府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学校, 我希望学生在思想、价值观、品德等为人的核心理念上拥有中国的脊梁。国际眼光, 我认为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开阔的视野, 使他们见识更多的精彩;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使他们形成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 府学的办学特色、管理方法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相继出台。

以“管理驾驶舱”为支撑的管理文化

执行力, 就是将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那么, 如何塑造学校的执行力呢?王校长自有一番见解。“朱熹曾说过一句话——‘志广大而尽精微’, ‘志广大’是指我们心中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 是对未来的追求;‘尽精微’是将‘志广大’转化为现实的关键, 它具有操作层面的意义。府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叫做‘管理驾驶舱’, 它作为‘尽精微’的一种手段, 充分体现出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特点, 它是府学教育信息化应用中最为突出, 也是最有特色的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它源于对汽车结构的认识。一般情况下, 汽车驾驶舱有几个基本仪器:油表、里程表、温度表, 这是反映汽车正常行驶的关键因素。对学校而言, 确立一些重要指标, 使管理者透过指标呈现的动态、形象化的信息数据, 及时了解学校整体运转情况, 最终做出合理的决策。目前, 府学正从局部开始, 遵循“数据、分析、决策、效率”的原则, 构建小范围的“管理驾驶舱”。 (未来将构建整体的“管理驾驶舱”。) 经过反复论证, 王校长和教师们一起拟定了四个管理指标:教师综合素质、任务完成情况、设备维修状况、考勤管理情况。举个例子说。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深入, 学校设备每日报修不断, 一线教师埋怨设备总出现问题。那么, 是该更换设备, 还是维修人员服务不到位?王欢校长索性就让“管理驾驶舱”的数据帮助她分析。从设备维修级别看: (维修分为四级:一级, 设备没问题, 使用不当造成问题;二级, 小问题, 在现场可以解决;三级, 问题较大, 需拿回解决;四级, 问题最大, 需外出解决。) 2007年4月至6月的饼形图数据分类显示, 设备维修率分别为一级73.68%, 二级和四级11.84%, 三级2.6 3%。从设备更换指数看: (设备更换指数为维修次数与维修级别的乘积。如果一台设备外出维修是4级, 维修次数为5, 设备更换指数就是20。经过实践验证, 当指数为2 0, 设备便需要更新。) 表格提供的设备更换指数最高值是1 6, 这说明设备暂时不需要紧急更新。根据图表提供的数据, 王校长很容易得出科学的结论:首先, 一级维修占到9 5%以上, 表明教师使用设备不熟练;其次, 近3个月的维修比例不超过总量的5%, 表明设备整体运行正常;同时, 设备更新指数表明, 暂时不需要更新设备。在此基础上, 王校长作出决策:今后需要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然而, “管理驾驶舱”的信息数据又从何而来?王校长告诉我:“教师网上交流、网上办公是信息数据的主要来源。首先, 借助‘管理驾驶舱’发布学校政策、教育教学公告和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 促使教师在线交流, 从而积累诸如教师想法、遭遇的问题等丰富的信息。其次, 借助‘管理驾驶舱’个人管理功能, 为教师分配任务, 督促教师网上办公, 这种形式帮助我们收获了大量与工作相关的数据。”从信息数据的产生途径, 我们一方面可以得知, “管理驾驶舱”能够帮助教师形成网络交流、网上办公的习惯, 使其最终建立新型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 “管理驾驶舱”不仅仅是数字化的分析和决策系统, 它更是建立在沟通、交流、共享、有序等现代管理思想下的理念;因此可以说, “管理驾驶舱”是以思想和文化的姿态融入到府学的文化体系建设中的。

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首先要培养他们现代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经过反复思考, 王欢校长将“做现代人”的关键因素——“信息素养”提炼了出来。

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群体, 王校长是这样思考的:首先, 要尽可能为教师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使大量资源在这里交汇, 使优秀资源在这里得以共享。这种方式不但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更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为其形成丰厚的信息底蕴打下了良好基础。府学借助“管理驾驶舱”这一网络平台, 利用“点击、下载排行”的激励手段, 促使教师上传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 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交流、下载。其次, 要培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使其通过日常频繁的操作, 了解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的效果, 再根据教师不同特点予以选择, 从而使教师形成鲜明的带有个人特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路。为此, 王校长讲了一个例子。现在很多学校不让教师使用M S N, 怕教师耽误正常工作, 我们却提倡M S N的使用。不可否认, 有的教师会利用它处理个人事情, 但在处理过程中, 教师会了解M S N, 当工作需要, 她会第一时间想起M S N。经过平日的应用, 教师明确了M S N的使用效果——适于文字交流, 不适于收获对方情绪与肢体语言, 因此, 如果教师希望与对方进行深入沟通, 那么电话与面谈便成为可供选择的手段。推而广之, 如果教师希望聚焦学生注意力, 第一时间就要想起Flash等制作动画的软件, 如果这位教师既能熟练使用Flash, 又擅长美术速写, 那么他也很可能不选择Flash这一信息技术工具。

学生作为教师的培育对象, 自然成为第一受益者。王校长格外注重教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所起的作用。她要求教师必须在学生搜集资料阶段, 明确目的性, 并向学生阐述系列化认知目标, 帮助学生渐渐形成信息意识。在整理、运用信息时,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和表达, 使其依据目标, 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创新, 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目前, 府学正以课题“在阅读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引领, 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有目的获取、提炼、运用信息的策略和方法。现在, 此课题已在激发学生信息兴趣、扩大搜集信息渠道、培养学生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教会学生甄别信息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北京化工大学王晓慧 篇6

2014年1月初, “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执行我国环南极大陆考察的航行任务时驰援受困于南极的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 在成功营救52位科学家、学生、教育工作者和记者后被冰封4日。事件发生后, 王召民教授即带领英国南极局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 对冰封的原因展开了研究。6月17日, 王召民教授带领的这支研究团队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自然》 (Nature) 出版的《科学通讯》 (Scientific Reports) 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气旋引起的极端南极冰情的快速形成机理》, 论文的研究结果将为未来应对类似突发国家安全事件提供决策参考。

投身气候学研究三十多年, 王召民一步一个脚印, 踏实中不断创新, 硕果累累, 走过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光辉岁月。

扎实的科研历程

王召民1980年求学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现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在这里学习工作了15年。南京大学气象系创建于1944年, 是国内最早创建的气象学系, 是我国大气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 也是我国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之一。在南京大学, 王召民完成了本科、硕士阶段的课程和研究, 师从现年95岁高龄的黄士松教授。

黄士松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和气象教育家, 在我国季风体系研究方面有许多开创性成果, 曾长期担任南京大学气象系主任, 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王召民在此学习期间成绩优异, 1987年硕士毕业时获得了南京大学颁发的“杰出研究生”奖, 并随后留校任教8年, 为后来的科研、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9月, 王召民留学于全球著名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随后在这里从事博士后研究。享有“北方哈佛”之称的麦吉尔大学, 以极其严谨的学风著称, 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四所名校之一, 在国际上极富盛誉, 曾连续六年位列全球大学排名前20, 同时也是加拿大最难申请的大学。王召民就读于该校大气海洋科学系, 师从Lawrence Mysak教授。

Lawrence Mysak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物理海洋和气候学家、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前主席。作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曾在1993年到1996年期间任加拿大皇家科学院主席, 是加拿大勋章的获得者, 也是麦吉尔大学首次评选的麦吉尔大学历史上三位最杰出教授之一。他还是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加拿大气象海洋学会会士、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荣誉委员、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在麦吉尔大学学习期间, 王召民曾获得麦吉尔大学北京纪念奖, 1997年至1999年两次获得麦吉尔大学奖励最优秀研究生的Major Fellowship奖学金, 博士毕业时获得杰出毕业生奖和麦吉尔大学Max Dunbar海洋奖。2001年王召民博士后研究结束后, 成为麦吉尔大学大气海洋科学系的副研究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及随后的研究阶段, 以王召民为主并在他的带领下, 开发了一个中间复杂程度的地球系统模式 (即Mc Gill Paleoclimate Model) , 这是一个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认可的著名的麦吉尔气候模式, 是许多国际上中间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比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模式几乎都是由王召民独自一人开发的, 这样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他由此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在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及成为该系副研究员后, 王召民继续发展了这一模式, 并通过采用这个模式以及考虑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植被模式, 研究冰期触发阶段冰川快速生长、冰山释放、温盐环流对气候变化的非线性响应,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稳定性、气候突变、全新世气候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 进一步推进了这些方面的研究。

在麦吉尔大学学习、工作期间, 围绕这一模式的发展与应用, 王召民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篇论文, 这些研究成果吸引了许多学术界内科学家来麦吉尔大学访问, 不但确立了王召民在地球系统模拟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 也帮助麦吉尔大学在气候变化和未来气候研究方面在世界上占有了重要位置。对此, 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世界著名气候学家、前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主席A.Berger教授也表示, 归功于王召民的贡献, 使麦吉尔大学的地球系统模式在国际上享有了声誉。

2006年, 王召民获得英国南极调查局永久科学家职位, 成为该局的终身研究员, 并在这里把研究的重心转到地球系统科学领域最具困难的挑战之一——南半球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数值模拟, 研究这个独特的大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这个研究领域对全球变化研究者来说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困难的挑战, 因为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 科学家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南半球气候系统的许多未知过程严重影响了他们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结果, 对未来气候模式的发展以及预测未来全球环境变化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他在南半球气候系统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他被特别邀请在2011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 (简称IUGG) 大会上做特邀报告。

IUGG是一个国际性的顶级学术组织, 成立于1919年, 现有国家会员78个。IUGG大会每4年举行一次, 是地球环境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国际会议。2009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IUGG海洋-大气-冰冻圈联合大会及2011年在墨尔本召开的IUGG大会上, 王召民均作为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参与这些重要会议, 他也是第一个被邀请在IUGG作有关南大洋报告的华人。

王召民长期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 在一系列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非常有影响力的SCI论文, 王召民还获得2000年加拿大气象海洋学会颁发的最佳博士论文奖 (Tertia M.C.Hughes纪念奖) , 2003年获得日本海洋学会颁发的日高奖 (Hidaka奖) 。他多次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会议, 担任国际杂志评审, 2012年被邀请成为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简称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的评审专家 (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其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 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他还是德国、瑞士和比利时等国家科学基金会特聘评审专家, 并且还担任国际南大洋气候和生态系统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南极气候变化专家组成员。

2012年1月, 已经具有丰富的大气海洋模型开发与应用经验的王召民回到国内, 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一名教授, 于2013年10月发起成立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极地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实验室, 现担任该实验室主任。在培养人才的同时, 他希望自己的研究工作能够对我国研究两极和全球气候变化、开发远洋渔业和其它海洋资源, 发展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全球大洋和深海海洋环流模式和地球系统模式, 及对理解我国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有所贡献。

丰硕的科研成果

地球系统模式是人类认识地球气候系统演变规律和预测其未来变化不可替代的工具,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先进的地球系统模式;南北极地理位置遥远, 气候恶劣, 复杂的大气-海洋-冰动力和热力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是观测、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面临的巨大挑战, 给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困难, 王召民从来都是一个主动发起挑战的人, 三十多年投身气候学领域的学习、研究, 这些挑战已让他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些高水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和两个10年阶段。

1.中间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的开发与应用 (1996~2005)

王召民于1996到2005年间, 作为主要开发者和领导者, 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开发研制了一个中间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 研究复杂的大气-海洋- (海, 陆) 冰-陆表物理和生态过程相互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利用这一模式研究了大冰期触发阶段陆地冰快速生长的机理;研究了大西洋海洋环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非线性响应;研究了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稳定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于2006年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Paleoceanography的代表性成果之一阐述了由大西洋海洋环流失稳引起全球气候突变的物理机制, 指出现代气候背景则不具备这种导致大西洋海洋环流失稳的条件。

2.极地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 (2006~2015)

中间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让王召民充分认识到极地气候系统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也认识到极地气候系统数值模拟是人类在理解全球变化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从2006年至今, 王召民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全球变化研究最前沿领域——极地气候系统变化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在近10年的时间里, 他研究了世界上最复杂的耦合气候模式和分析最新极地气候系统观测结果, 来理解极地大气-海洋-冰复杂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以及它们与全球变化的关系。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南半球西风带对全球变暖和南极臭氧洞的响应;南大洋绕极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南半球亚极地环流的空间结构和变化机制;南大洋中尺度涡旋在南大洋环流变化中的关键作用;极地气旋引起的极端南极海冰状况快速生成机理。

学界的高度肯定

扎实的学科基础, 严谨的治学态度, 不仅让王召民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收获颇丰, 也受到学界内的高度肯定和赞誉。

2013年王召民教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组织召开的极地气候-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研讨会会场。

王召民研究团队成员在讨论问题

著名科学家、前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主席、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A.Berger与王召民相识十几年, 高度肯定他杰出的科学研究能力, 认为他具备捕捉地球系统或气候系统科学领域重要科学问题和探索这些问题背后机制的卓越能力。在交流方面, A.Berger教授同样给予王召民很高的评价, 称赞他是一个很好的演说家, 总能以令人非常感兴趣并很清楚的方式报告他的研究成果, 善于与他人交流, 有足够的能力担当一个团队中的领导角色。A.Berger教授确信, 王召民会作为一个领导者, 为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做出显著的贡献。

“千人计划”入选科学家、加拿大首席科学家、魁北克大学终身教授彭长辉认为, 王召民不仅在学术领域有重要建树, 还具有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做人方面也堪称典范, 是我国在海外为数不多的、杰出的大气海洋模型专家。我国目前非常缺少地球系统模式方面的人才, 王召民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地球系统模式、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领域的研究水平, 对我国开发研制下一代高水平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有重要使用价值。同时, 作为学科领军人物, 王召民长期在国外的工作经历将为国内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学术骨干, 进一步提升相关学科的实力和水平, 为中国及国际的全球变化和发展地球系统模式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未来的规划和展望

提到未来的规划, 王召民表示, 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关于人才培养, 他认为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我们国家的教育应当从小就培养学生与老师的平等意识, 只有不惧权威的学生才有可能超越前人;他还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 带着问题去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方式;要树立远大目标, 并敢于大胆创新。他不但鼓励学生攻克难关, 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科研兴趣, 认为兴趣可以让人全身心地、长久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与此同时, 王召民也充分利用起他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联系, 建立起研究生多国联合培养平台, 输送研究生们至国际名校交流和学习, 直接将学生的科研视野拓展至国际科研的最前线。

上一篇:中国梦冬奥梦中学生寒假征文下一篇:首届黄桥商家联盟活动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