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2024-07-03

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共11篇)

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篇1

杨晓蔚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建立一个健全、完善、惠及全民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间发展的差距;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就应该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增加了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但从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来看,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还依然相对滞后,特别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大大落后于城市,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农村公共服务投资主体不明,供给不足,投入不多,城乡及农村之间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比较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和城乡公共产品均等供给机制尚未建立;也存在着农村公共项目资金管理混乱、公共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目标,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真正落到实处。

一、转变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职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责和重点,把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快从过去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到公共服务型政府上来,充分发挥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好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者和相关制度的决策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要加强对公共服务的前瞻性研究,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一个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今后努力和发展的方向。还要制定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特别要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制定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标准,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上的职责和义务。为广大农村提供公共服务,这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而要履行这项基本职能,需要各级政府的分工合作。应明确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一般来说,涉及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农村公共服务主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受益范围主要是区域性的、地方性的农村公共服务,则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或跨区域的地方性公共服务,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提供;社区性的农村公共服务由农村自治组织和农民共同提供。应建立中央、省市、县乡和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管理权限,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范围、权力运作方式、利益分配结构、责任和义务。要遵循责权配置相一致的原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应提供哪些农村公共服务,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力,真正做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第三,科学界定农村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范围比较广,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确定范围和重点,但基本上应包括农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包括农村公共交通、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分配、农村养老、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公共制度建设。今年,我省围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台了《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重点抓好12个方面的任务,其内容包括: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开发、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比较系统、全面地明确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当前,新农村建设需要办的事情很多,广大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这就需要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发展水平的差异,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区分轻重缓急,突出服务重点,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农民急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起,然后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标准,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格局。

第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直接面对农民群众的基层政府,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化解社会矛盾和稳定基层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应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作为最主要的职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可从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受传统考核机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影响,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还习惯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增加财政收入上,现在的乡镇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也缺乏必需的财政实力和必要的机构、人力,这就直接影响了对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因此,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优化基层资源配置,弱化乡镇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把乡镇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精力逐步转移到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上来,逐步建立起以农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还要进一步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合理下放财权,确保基层政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断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加大投入,强化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投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农补工”、“重城轻农”的城乡不均衡的二元发展模式,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可以说农村公共财政缺失是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下决心纠正公共财政上的城市偏向,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中投资主体的作用。

一要强化政府投资主体地位,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来看,许多方面都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持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假如离开政府在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方面的大力支持,广大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的落后面貌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各级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主体,一定要从这一实际出发,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支出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今后,应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真正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保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长。同时,还要重视制度化建设,将公共财政用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支出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财权和事权,建立一个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

二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这是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措施。县及县以下政府承担着向全国众多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几乎包括了全部的农村人口,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应当重点向县乡级政府倾斜,特别是向欠发达地区县乡政府倾斜,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补助。中央财政已逐步增加了对地方政府对困难县乡的补助,省市地方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增加基层财力,确保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三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最终大致相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城乡平等的原则,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把城市与乡村作为有机整体,平等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财政和由公共财政所支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并不能一步到位地解决农村所有的公共服务问题,需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适当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实力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在现阶段,重点要在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以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防止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均衡、不公平问题。现在,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示范村,大多为群众基础好、自然条件较好,容易见效的村,试点村、示范村建设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大,农民负担也重,对其他村来说既缺乏可学性和可比性,也导致有限的财力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村上,变相增加新的不平衡,扩大同一区域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这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农民人数众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规模较大,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很难及时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为了尽快满足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除政府要增加直接投入外,还要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筹集制度,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农村社区及农民自身的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适度竞争、监管有力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出一条既能减轻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又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改革。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不能简单化地把公共产品的供给推向市场,一推了之、一改了之,而是要加强指导、协调、监督和规范,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应制定特定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政策手段,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对投资或出资支持地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的企业,实行地方所得税减免或让利政策,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通过财政杠杆引导和鼓励各类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和农村,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形成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格局。但同时又要加强监管,合理界定服务价格或收费标准,防止过度市场化的倾向,做到既兼顾效率,又保证公平。

其次,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的运作方式和有效途径。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引进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是解决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低下、供给不足和资金短缺问题的最好出路。结合当前各地实际,就是要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凡是市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就尽量交由市场去配置资源;凡是企业能做的,就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去做;凡是社会力量或非政府组织能做的,就鼓励社会力量或非政府组织去做。这样,就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发挥多元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对于具有一定商业基础的准公共产品,可采用政府供给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进民间资金,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政府可以将确定建设的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公布,明确提出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进度、土地使用、付费或补贴方式等条件,然后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投资者;对有的公共服务项目,可以改变过去无偿投入、无偿划拨、无偿使用的做法,在国家现行政策范围内,在不加重农民负担或农民可以承受的前提下,逐步推行有偿使用制度,“谁受益、谁付费”,收入所得用于维持公共服务项目的有效运行;对现有的一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或运行状况较好的服务项目,可以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从整体上盘活农村资产存量,并为今后的发展积累必要的资金。如磐安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饮用水产权和经营权出让”,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村饮用水的投资建设和管理中,对已建好的工程采取承包经营、产权拍卖,对改造和新建工程实行竞标投资建设,由投资者建设、管理、维护饮用水工程。这种用民营化机制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有效地克服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长期、稳定、有效的投入积累机制。同时,还要广泛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他们通过社会捐赠或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提供服务。

第三,要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个人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更需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需要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个人的主体作用。如果只关注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而不注意培养和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就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发挥村一级自治组织在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努力使之成为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增强村级组织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要用好用活“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投工投劳。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投入落到实处,又可以解决村民筹资筹劳规模小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建设主体意识,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新农村。

四、强化监督,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项目的绩效管理。

近年来,由于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或省市政府加大了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与深度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也将逐渐增多。如何用好这些资金,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有的地方还存在着公共资金管理混乱,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甚至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截流、贪污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共资金管理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项目决策科学性不够,监督管理力度不强。如果不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将会造成有限财政资源的大量浪费,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和成本上升,加重农民负担。因此,要建立和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决策和监督制约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要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县乡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我们大体上是以GDP、财税收入、招商引资这样的硬指标来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的,这样的绩效考核体系,势必使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地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上,而容易忽视基本公共服务。在新的形势下,这种考核机制,已很难适应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容易造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应改革县乡政府的绩效考评机制,尽快建立对县乡政府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将社会发展指标、基本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之中,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促使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从注重GDP和投资项目转为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二要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忽略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加上供求信息不完全对称,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与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不相一致,导致现行农村公共服务出现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的地方也存在着为出经验出典型,在项目选择上,偏离群众需求,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形式主义的倾向。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防止无效公共产品的过度供给和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应改革过去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投资决策程序,建立起自下而上的、能真正体现农民需求意愿的决策机制和需求表达机制,将公共服务的选择权交给需求者,让农民参与到决策中来,在执行过程中形成政府与农民共同决策的模式。对于拟建的公共服务项目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或交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表决,让农民充分表达自己公共服务的意愿。这样不仅能够防止政府的越位,而且能够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篇2

1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概况

1 . 1 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悠久。2004年3月,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取消农业特产税,用5年时间逐步取消农业税。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废止《农业税条例》,从2006年1月1日起,征收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次农村税费改革以“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为主要特征,即取消屠宰税、取消乡镇统筹款、取消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征收办法,规定新农业税税率上限为7%,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取消乡统筹带来的缺口;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以农业税额的20%为上限征收农业税附加,替代原来的村提留。改革的配套措施有:规范农村收费管理,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人员、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制度,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监督机制,便加大中央财政向地方转移支付等。

1 . 2 农村税费改革的意义

繁重的赋税一直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发展,实行税费改革后,彻底改变了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1.2.1 税费改革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公平分配问题,保障了农民的权益和利益

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村公平、合理、透明的分配制度的完善,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利益。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享有了“剩余索取权”,而且还缓解了农村的干群关系,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多数,只有很好地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才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完善、合理的税制,才能有效地调整农村的利益关系,使农村处于和睦、和谐的状态。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利益关系和谐,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

1.2.2 税费改革改善了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状况

以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主要靠政府单一供给,使得农村公共体育发展落后,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指导人员严重缺乏。随着税费改革的实行,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有能力、有意愿参与到农村公共体育的建设中来,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发展。农村的税费改革,使得农村的经济水平提高,这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1.2.3 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

以前农民生活水平低,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用在维持基本生活的方面。随着生活负担的减轻,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要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体育娱乐需求。农民对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要求,为此多样的农村体育娱乐活动不断产生,丰富着农民的精神生活。

2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状况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多元化。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和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由之前的单一供给向着多元化方向所发展,其公共体育的服务供给不再单是体育部门的责任,其他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组织同样负有供给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责任。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多样化、传播手段多元化。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信息化的发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宣传手段逐渐增多。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实现了公共体育服务的网络化传播,农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体育知识;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宣传页、乡(镇)文化站、标语等形式则是农民了解体育信息的主要形式。因此,农民公共体育服务的宣传方面仍需完善。

农村公共体育指导服务仍然不足。目前,农民参与公共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和信息,阻碍了农村公共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中的一些老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由此可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指导员对农村开展公共体育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指导员主要存在数量不足和队伍质量不高的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在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方面,有些地区主要由退休在家的教师等人员担任,他们作为老年人,在体育锻炼方面仍力不从心,又如何能很好地指导别人呢?而且,一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体育专业知识欠缺,更无法有效地对他人进行指导了。

3 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

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以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公共服务一直存在着非均等化现象,在体育方面也是如此,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落后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制度以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农民负担减轻,农民有了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为此,必须更好地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维护农民的体育权益。

3 . 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效率机制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效率不高。因此,为了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效率,需要实行分权化、市场化、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效率机制。改变运行机制后,国家不再对体育实行事无巨细地统一管理,而是将权利分配给地方政府,从宏观上对体育进行管理。引进市场机制,使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资金来源和决策机制变得多元化,进而使农村体育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3 . 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平机制

公共体育服务一直存在着城乡不公平现象,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一般是由国家财政来承担的,而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主要由农民自己解决。公平性是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得到很好发展的基础上,国家也要特别重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使广大的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水平大致相当的公共体育服务,从而保障每一位农民的基本体育权利,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3 . 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问责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需要建立以各级政府为对象的行政问责机制。在这一机制的实施过程中,建立具有一定标准的考核机制,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问责机制的建立,使农民真正参与其中,真正感受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益性和服务性特征。

3 . 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信息机制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服务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信息服务,可以宣传体育健身挂念,传播体育健康知识,进而提升农民的体育意识,使农民享受公共体育带来的切实利益。然而,信息服务在我国农村公共体育发展中还比较薄弱,对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不够,影响了农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了解。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都有了手机、网络,充分利用这些媒介可以便利地向农民传递体育知识,了解农民的体育需求,形成农民关注体育、参与体育良好的氛围。

摘要:农村税费改革的施行,对于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该文在分析了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意义及影响后,对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出了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新农村;服务体系;学校体育

A Study 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Service System

LI Hai-ting, YANG Jian-hua

(Zhengzhou Junior College of Grassland Farming, Zhengzhou, Henan 450008)

【Abstract】This article studie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n relation to other aspects of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t surveys the current physic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ject of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of rural areas in Henan Province.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ng the countryside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itself.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Henan rural areas.

【Keywords】New Countryside, service system,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1前言

实践证明,建设新农村、繁荣发展体育事业,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对于增强农民的体育意识,形成崇尚健身、文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对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过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没有新型农村体育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农村的学校体育也是农村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离开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农村体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2我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2.1体育课的开课情况

本次调研所涉及的农村学校中,没有不开设体育课的,实施体育教育有了教学体制上的保证。在体育课的课时数上,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要开设四节体育课,根据调查,我我省农村小学没有一所农村学校能开足4节体育课,大多数的小学每一周只能开设两节的体育课,不能按照上级的要求、政策保证足够的体育教学活动时间。农村小学中的三至六年级也不能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每周开满3节体育课,但是绝大多数还是维持在每周2节课。显而易见,农村学生应该得到的体育教育不能得到保证,我省农村学校贯彻《新课标》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2.2体育场地器材现状

本课题所调查的河南农村学校中,平均拥有田径场、篮球场和乒乓球场的个数分别是1.1、2.1和5.2,而其它体育项目的运动场地数几乎为零。体育器材情况也很不乐观,大多数器材都不是标准的,或者是标准的但是质量极差,很容易失去标准,经济条件较好学校农村体育器材相对好点。在所调查的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对体育场地器材的问卷中,反映出了他们对目前场地器材的极大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上课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课外业余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增进健康,是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途径。从表1可以看出,我省农村中小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落实还是积极的,其中88.3%的学校能够切实保证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时间,但大多是让学生自行选择活动内容,没有教师的课外指导和专业的组织与管理。

从表2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60所农村中小学中,没有开展体育训练的学校有17所,占28.4%;经常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占71.7%。在开展课余训练的学校中,训练项目的90%都是田径项目,常年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的少之又少,好多训练也主要是为了参加各个县(市)一年一度的田径比赛。常年坚持训练的学校占比是5%,每周训练2次,每次2小时,阶段训练和赛前训练占38%,都是在比赛前一段时间每天训练,每次1小时。调查中有31所占被调查学校51.7%的学校每年举行1次田径运动会,有7所占11.7%的学校较少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开展比赛的项目有拔河比赛、小范围的苗子选拔赛、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等;有21所占35%的学校不举行运动竞赛。

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篇4

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劳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闲暇时间也因此逐渐增多,这使得农民的社会体育参与需求日益迫切。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属于公共事业服务的范畴,在如今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下,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尤显重要,为了更好的完善体系建设,进行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调查更具意义。通过对烟台市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调查,了解烟台市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时发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报告 篇5

1、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xx县属国定贫困县,全县有农村人口xx万,占全县人口的xx%。由于县公共财政底子薄,全县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十分滞后。xx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级主要建设水泥篮球场,并配置2张室外乒乓球桌,国家和省级每个项目补助xx万元(含器材,xx年起为1.7万元),不足部分由地方配套。截至2012年,我县完成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建设31个,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所建设施由村干部或委托村小学管理,均免费开放。

2、体育组织建设。

目前,全县有近70%的行政村成立了老年体协组织,有近40支民间龙狮队、30支民间龙舟队。体育组织建设走在了体育场所设施建设的前面。

二、主要经验做法

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建设约需5万元,我县大多行政村村不具备这样的财力,要推进项目建设,就必需整合教育、扶贫、新农村建设等资金。在最初项目申报是,就首先考虑扶贫建设点、新农村建设点和土坯房集中改造建设点等。这样,就较好的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服务活动经费缺乏,不能对损坏的器材实施及时维修,村级体育组织运转困难,不能有效组织开展体育活动。

2、当前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缺乏灵活度,没能很好的和山区县的地理特点结合,实施效果不是很好。

四、几点建议

1、上级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项目的实施要在体现公共服务的前提下,打破部门局限,最大化的统筹和整合。

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篇6

**乡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布依族苗族乡位于**县东南面,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1公里,乡域面积73.39平方公里,辖7个村,82个自然村寨,9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297户,总人口23190人。近年来,按照精简、效能、实用原则,针对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分散,服务群众不方便,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将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党的阵地建设、组织建设和美丽乡村的公共服务建设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办公有阵地、活动有场所、服务有窗口、办事有人员的村级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实现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理念转变和服务水平提升。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1、合理规划布局。以有利于村民议事、服务群众为原则把好选址关,将新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场所选址在行政村的地理中心,最大限度方便全村群众。

2、整合各类资源。按照阵地共建、资源共享、一室多用要求,**乡整合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支持农村公共服务专项资金,统一建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保证各类村级专业机构功能的前提下,又节约了土地。

3、完善功能设置。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能,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六个中心。一是党员教育村民议事中心。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持依法治村和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二是为民服务代办中心。主要为村民代办计生、民政优抚、新农合、劳动就业等业务,村两委办公室加挂为民服务代办中心的牌子,做到一套人马,两项职能。三是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政策法规的培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四是文体娱乐活动中心。该中心与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同时融合共青团、妇代会、老年协会等组织的人力资源和职能作用。五是和谐家园建设中心。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解决辖区内突出的治安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和谐家园建设。六是计生与卫生健康中心。负责抓好计划生育和卫生工作,村计生服务室或村卫生室加挂计生与卫生健康中心的牌子,便于资源共享和方便群众。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体制机制、经济实力、人才队伍等因素,在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整合过程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资金整合力度困难。各部门的资金使用都有各自要求,在实际整合过程中,有较大困难。如有些村级办公场所建设有补助资金,有些没有补助资金,要求建设建筑面积不等,但是职能又相近,完全可能整合。但按相关部门要求要单独设立和考评,基层在整合资金建设时,存在一定风险和压力。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在建设方面,尽管有多方面资金来源,但总的投入差距还很大。一个功能齐全的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包括村干部办公、会议、为民代理、卫生、计划生育、调解、文化科技、留守妇女儿童、调解等功能,通过合理整合,也至少需要400平方米建筑面积,按1200元/平方米(除征地费用)造价计算,成本48万元,加装修、设备购置,总投资将达100万元。目前,支持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有关投资与总投资差距很大。

三是村级公共服务人才队伍短缺。由于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且多为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出现老龄化、空壳化现象在一些村较为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同时,受到工资待遇低的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年轻、有文化的人员。人才短缺,很难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运营和维护管理困难。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运营和维护管理成为当前尤为突出问题,特别是各类经费缺乏。如:400平方米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运营费用有:水、电、通信、办公品、保洁、维护等,预计每年5-6万元,这些费用没有资金来源渠道,难以保障可持续运营。

三、对策及建议

行政村是中国农村基层的自治组织,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村级政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坚持规划引导,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功能设置,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1、坚持科学规划。以为民、利民、便民为核心,在农村人口集中的中心村位置等地方,规划建设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村级服务人口数量和服务内容,合理规划建设规模,严格控制投入,防止形成新一轮村级债务。在功能设置上,进一步优化布局,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同时,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还要规划好体育健身广场、道路、绿化、亮化以及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

2、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当前体制条件下,相关补助资金的使用安排上适当放宽限制,有利于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和项目整合,特别是将一些功能相近或相似的服务设施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以县为主,制定村级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资金整合规划,统筹项目布局、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安排,避免项目重复建设和资金分散,确保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有关部门不再单独对资金和项目进行考核和考评,要注重提供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3、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国家要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专项给予支持,省级、市级财政对列入国家支持的项目安排一定的补助,县乡村应做好运营管理费用,保证项目顺利建成运营。同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是基础,培养服务人才队伍是保障。继续实施三支一扶工程、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不断充实基层公共服务人才队伍新生力量,给基层带去活力和激情;加强现有的基层公共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留守农村人才,为农村服务。

5、培育村集体经济。加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一是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可以考虑统筹部分财政、扶贫等支农资金投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加集体经济实力,为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配套资金。二是培育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相关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后运营、维护费用,以及公共服务人员的培训、报酬、奖励等支出,完全依靠上级财政资金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必须主要依靠村集体经济投入。

气象公共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 篇7

1.1 新农村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国内大部分农村的气象服务部门都存在着职位空缺和职能不明确的情况。很多的乡镇级别地区普遍存在着没有相关的气象服务人员和机构管理人员的问题, 气象公共服务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1.2 气象公共服务部门对于各地气象工作的关注和开展存在失衡

政府的公共性服务项目对于基层单位和组织的管理和制约力度大大不够。许多农村地区的农民职能通过电视、广播等单一落后的形式进行气象信息的了解。这主要源于国内经济发展的社会差异较大, 气象部门的公共服务开展严重存在失衡的现象。

1.3 传统的气象公共服务技术不能满足新时代生产生活的需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对于气象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不能达到要求, 对于农村生产养殖、设备防护等研究都很浅显, 对于农村的特色农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1.4农村群众对于气象公共服务的采纳意识较为薄弱

农村人民普遍存在只是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问题。气象服务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对于农村的气象服务宣传不够到位。人民防范意识薄弱, 对于如何运用气象知识进行农业生产和生命财产的保护不能够完全了解。

2 构建我国新农村优质气象公共服务体系的措施研究

2.1 建立健全新农村优质气象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严格设立基层单位和相关气象组织的管辖范围, 在乡镇地区配备相关的信息员、管理员和气象员等服务人员, 建立机构人员的培训以及考核制度, 健全国内新农村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推动国内新农村的气象公共服务建设。

2.2 构建国内为农为民的气象公共服务平台

全面加强新新农村的气象公共预报服务, 将气象信息在农村范围全面覆盖, 开展生产养殖、设备监护等针对性气象公共服务。进一步建立气象公共预警防护机制。提高抗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使用先进的气象预警机制, 完善现场保障机制和应急设备。并且要全面建立新农村的气象发布体系, 完善气象网站、电台灯发布渠道。

2.3 开展多样化、技术化的气象公共服务

重点开展农村沿海的气象预报, 在大风、海雾等天气提醒村民注意防护, 进行沿海的勘察和预警。逐渐增添气象预报的服务内容, 开发与农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指标, 包括空气污染程度、穿衣指数、紫外线照射以及健康指数等等。建立人工的降雨和降雪作业机制, 实时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开展和保护。另外还要增强对于农村防雷工作的重视, 在学校、住宅区、商业区等建筑物周围进行排查和监督, 保护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4 不断提升气象公共服务预报的准确率和真实性

利用周边城镇的气象资料和数据建立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形成稳定完整的产品机制, 逐步提高气象公共预报的准确性, 注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加强对于农村气象公共服务的监督和管理, 尽可能得防范自然风险, 降低危害损失, 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负责。

结束语

国内三农经济问题依旧严峻, 农业的基础相对薄弱, 更需要逐步增强。国内的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更加需要社会扶持。农民的增收计划仍未实现, 新农村经济建设仍然困难良多。只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了解气象公共服务在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作用于要求, 进而更好地总结实践经验, 吸取教训, 寻找制约气象服务发展的遗留问题, 探索解决农村气象服务的渠道和方法, 才能更好地开展具有可靠性、有效性的农村气象服务, 提出国内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正确策略。在统筹国内城乡发展上进行自我超越, 进一步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

摘要:气象服务与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工作都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从目前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引入, 寻找气象公共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立健全新农村气象公共服务建设的目标, 建立为农为民的气象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准确、优质的气象预报, 提高国内气象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气象体系,公共服务,新农村,城镇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丽君, 鲍文.气象公共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3:45-48.

[2]彭启洋.云南省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 2014.

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篇8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对体育、对健康的热切追求。特别要提出的是,在这期间,虽然西北农村地区的体育公共服务的部分内容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更要正视不足。

[关键词]:西北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分类号】G812.7

前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和以十八大后的“中国梦”建设为契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成为发展农村体育活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也促使着政府逐渐向服务性政府转变。西北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与支持。

1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背景

1.1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背景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增加和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必然途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农村公共财政管理机制,“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农村”[1]。2008年10月19 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再次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制度的建设,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2009 年国务院出台的“1号文件”中又一次把农村公共服务作为新一年的工作重点,把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农村工作目标。2006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重要内容。 2007年5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下发《“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而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要使全民健身体系覆盖我国广大农村。

从这一个个的政府文件中不难看出,国家对建设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决心和信心。

2 西北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特征

2.1全覆盖、低标准

在建设西北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时候,我们更要坚守这一方针,因为西北地区的农村,生活水平更加低,体育活动的配套设施不齐全,人们的观念相对比较落后等等,都需要我们特别关注。这就要求我们走“全覆盖、低标准”的路线,近可能让更多的人享受上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

2.2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要结合民小传统体育活动

在西北农村地区,这里大多是少数民族的生活聚居区,像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等,都有着自己的习俗和习惯,也有自己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在建设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时候,就要因地因时制宜,更要因人制宜,充分的尊重他们的爱好和习惯,这样才能使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稳步推进。

3关于西北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常见问题

3.1关于西北地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投融资机制

在公共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传统体育服务体系的模式下,由服务提供主体——政府。所创建的服务体系是单一的,暨政府型的单一体育服务模式[2]。由单一体育服务模式的体育经费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在我国农村体育服务的主要经费来源于财政的农业税收入。2004 年我国农村试点取消农业税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显减少,体育经费受到了直接影响,特别是农村体育经费锐减,出现了经费紧张的局面[3]。在体育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化影响下,许多农村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严重短缺,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尽快拓宽筹资渠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明确中央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财政职能,加大针对农村体育服务的转移支付制度。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对部分准体育公共服务,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大力引进私人或社会资本,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政府予以一定的投资者政策支持作为投资回报,来促进体育服务多元化投资发展[4]。

3.2 关于西北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评价体系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已经收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长期以来都没有一个比较全面有效的对于全国及全国的各个省市的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的评估标准,更没有专门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状况的评估标准。这就决定了评价体系的制定过程不是将各类相关指标进行随意罗列的简单过程[5]。评价过程具有严格的、科学的系统层次。其中应该具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多层次的指标。评价指标涉及的范围要全面,应包含农村体育服务的方方面面,体现评价多样化和全面性的特点。一级指标含有工作绩效指標、科技保障指标、组织管理指标、政策法规指标、社会支持指标和评估监督指标等 6 个方面,而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和延伸,是一级指标的子指标。

3.3基础薄弱,内容缺乏

西北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便利不易,一方面是已有的资源少,本身的底子就差,二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要求不能满足。从宏观上来看这一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由组织管理系统、物质保障系统、体育活动组织系统、体育信息供给系统、健身指导系统、体质监测系统、评估激励系统等构成。

4 结论与建议

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发展模式仍制约着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和发展,要突破这一瓶颈,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体育事业,努力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

[2]屈群苹.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思考[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3).

[3]宁亮生,温志宏.对我国农村健身活动影响因素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5(3).

[4]肖林鹏.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基本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8,(1).

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需要,充分享受文化娱乐和科普教育的基本文化权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各类科学文化知识和经济信息,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通过合理规划、精心组织、科学实施,不断扩大广播、电影、电视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二、目标任务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力度,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用有线、数字多路微波、无线和直播卫星等方式,逐步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垂直管理体制建设,建立起三级联动的运营体制(即县有管理中心,乡有广播电视站,村有广播电视室)。到2010年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创造条件,深化改革,尽快推进县电影公司改制。多方争取项目、设备和资金,力求在城乡放映队伍、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逐步推广城乡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同时,鼓励各放映队转变观念,打破长期以来传统陈旧的工作方法,努力开拓农村放映市场,创造良好的电影放映环境,逐步建立起统一、活跃、有序的电影市场。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

三、实施方法

㈠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⒈现状:全县共建成广播电视转播台站4个,中继站1个,村村通广播电视乡(村)收转站(室)52个,有线小前端7个。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有线、数字微波电视用户达10194户。

⒉方法

⑴、全力提高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积极争取中央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和技术方案,合理规划、精心组织、科学实施,着力完成***转播站、***转播站的更新改造建设,保证从2009年起让覆盖范围内的广大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一套调频广播节目和中央一、七套无线电视节目。

⑵、努力巩固“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果。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建立无线收转站(室)、有线小前端的有效管理和维护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设备运行和维修经费,确保现有7个有线小前端和52个无线收转站(室)有效运行。

⑶、大力发展数字多路微波网络。川区农村以大力发展数字多路微波电视为主,利用现有数字多路微波基站和网络,在巩固现有用户的基础上,坚持“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技术维护方针,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管理、维护等有关规章,切实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和维护管理水平,确保永久畅通。同时,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办法,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广大群众认识,降低入户门槛,减轻广大群众负担,大力普及、发展数字多路微波用户。力争2010年数字多路微波电视入户率达到30%以上;2020年基本实现川区农村覆盖范围内的数字多路微波广播电视户户通。

⑷、以消除有线、数字多路微波网络覆盖盲区为侧重点,采用直播卫星等方式,逐步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山区农村和川区数字多路微波覆盖网外侧重于依靠“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进行建设。在进一步调查摸底,核实盲点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村村通”工程实施政策,积极争取建设项目,采取直播卫星等建设方式,力争在2010年消除山区农村和川区数字多路微波覆盖网外的广播电视盲点。

⑸、逐步理顺乡镇广播电视站管理体系。积极创造条件,落实三个统一,即人事统一管理,经费统一管理,财务统一管理,将乡镇广播电视站的人权、财权、物权统一归属县广电局管理,推进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垂直管理体制建设,真正建立起三级联动的运营体制,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奠定良好的体制保障。同时,进一步充实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工作力量,配备一批热爱和胜任广电事业的干部职工,切实加强乡镇广播电视站队伍建设。

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篇10

2. 1体育场地设施体系建设现状

公共体育设施场地建设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满足大众公共体育需求的基础部分,也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政府投入的场地设施的建设和体育器械的购买,还包括社会和个人自愿投入以及参与的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2. 3体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现状

健全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是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有力保证。它不仅是保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水平的有力保障。徐州市对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群众体育开展、全民健身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 4公共体育服务指导现状

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指由指导公共体育活动需求的专业人员构成的有机整体。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技术水平高、有服务意识、管理水平高等各方面的人才,由他们组成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核心力量。

2. 5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建设现状

经调查发现,徐州市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发展的相对完善,成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组建一批业务精湛国民体质监测队伍。为全面掌握徐州市居民体质现状,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科学、有序的开展,提高居民身体健康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指数,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徐州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每年都会针对全市部分居民的体质状况进行体质监测。

2. 6体育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体育信息服务体系是指以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为导向,借助现代网络、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手段和工具,建设而成的公共体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是对公共体育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分析、开发、利用和发布。

2. 7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现状

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篇11

摘要: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运用实地考察、制度分析、理论建构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进程中的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现代田园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现实运行中存在公共体育服务法规文本不完善、体育供给有限、体育组织不健全、体育需求多元化得不到满足等现实问题。研究表明,影响成都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因素在于:专业性与专门性的公共体育服务法规文本出台跟进不力;体育供给与需求匹配不足;政府与体育社团组织功能双向发挥不到位。研究建议:明确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激活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财政保障机制;构建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

关键词:田园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育供给;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 G812.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2-0072-05

一、引言

自2009年成都确立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以来,成都在构建世界级国际化城市、西部中心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进程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相辅相成。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建设,成都公共体育服务已经基本完成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城乡体育统筹发展。为进一步完成现代田园城市战略规划,全面构建亲民、便民、惠民、利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必要对成都公共体育服务现存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建成现代田园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体育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体育公共服务”是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体育服务的行为总称。它不仅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也是公众更广泛地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条件和基础,具有福利性、公共性、多样性、便利性和增值性等特性[1]。“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中的体育服务,“体育公共服务”是体育的公共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讲,二者概念略有不同,其实质基本一致。“公共体育服务”属于社会公共服务的范畴,是指实现与保障社会居民的基本体育权益,以政府为主导,依据各种法律法规,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供多元化的公共体育产品的公共行为的总称[2]。就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本义而言,它是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各种要素和创造的各种条件的总称。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者,要创造必要条件以保证把公共体育服务提供给公众,而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要素和条件构成了具有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整体[3]。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指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具有公益性、普遍性、基本性和文化性四个鲜明特征”。成都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进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发展既有人性化与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也有多中心与网络化的城乡布局。现代田园城市公共服务既能体现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能展现现代化功能;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有现代全域经济效应。现代田园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也应突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注重城市与乡村的多向量发展关系,突出体育服务的全视域覆盖、多样化功能辐射、多元化产品供给。

二、调控体育法规制度的政策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

(一)完善体育政策、制度与法规

体育法规是指保障体育运行的所有制度、法律、规章等有机统称,是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有序运行的基石。地方公共体育服务法律法规是严格遵循和依照国家公共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与发展特色而制定的。 在《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国家体育法规出台后,成都市结合全民健身运动的实际需求,相继出台了《成都市体育条例》、《成都市全民健身条例》、《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成都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以及《运动成都条例》等相关体育法规。在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趋势下,虽然宏观方面的法规、政策均有出台,但是在涉及基层百姓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的体育活动创设、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体育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体育权益保障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策法规是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制约与维护公共体育服务步入正轨与有序运行的约束手段。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现有已出台实施的体育法规中,绝大部分法规文件都是关于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竞技体育领域方面的,这也与国家体育发展主体相吻合。但是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休闲运动产业发展、体育权益保障、体育场馆运营与社会化等关乎老百姓体育需求与切身体育权益的政策法规文件却少之又少。因而,政策法规的不健全成为影响成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与效益的重要因素,造成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秩序混乱、结构不稳定以及相关公民体育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明确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角,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政府的主导运行与坚强调控管理下,公共体育服务能够充分植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充分与市民的切身需求与利益保障相互挂钩,从而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在新一届政府强调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战略思想下,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进程中,应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的职责,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规划、指导、筹资、管理与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大政府、小社会发展格局已经被打破,在走社会化、市场化与专业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自我职责与专业功效,有效促进政府与社会、市场的有机结合,将主导与主体、政府与社会充分对接,促使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职责担当。

一是政府在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实际角色应发展转变。基于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经验,即通过健全的法规,与私人资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出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路径,准确界定购买范围及方式,同时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在购买中的角色,培育体育非营利组织等承接主体。其具体职责如承担与完善公共体育政策法规;监管公共体育服务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等等。

二是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明确主体责任与责任分工,通过制定完善的技术标准、服务范围、责任分类来突出各行政单位的职责与承担范围。我们应该更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县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责予以界定,并对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三是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监督制度。建立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公共体育服务监督制度,一定要加大管理制度的透明度,扩大公众在公共体育服务问责制度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这一方面加大了群众参与度,另一方面完善了公共体育服务的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

(三)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财政保障机制

经济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公共体育服务的长效运行离不开强有力的财政支撑。从现实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来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只有地方政府的推动,缺乏中央政府有效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缺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对如何平衡区域间经济水平和公众体育需求缺少有效的措施[4]。政府财政单方面的投资格局已经不能适应公共服务发展的要求,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将民间资本、企业单位,甚至个人融资全部植入到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充分调动与激发社会资本注入公共体育服务的各个环节。在财政注入的方式上,改变单向依赖政府投资的方式,在资金来源上突出政府、社会、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在资金管理方式上注重共同管理与维护、相互监管的运行模式,从而确保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来源和运转保障,有利于公共体育服务的长效可持续运行。

财政保障机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的战略手段。财政是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物质基础、政策工具、体制保障和监管手段,一定的财政体制总是与一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一定的发展目标对财政体制的安排起着决定作用。财政体制既是国家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同时也是国家引导和实施发展战略的政策工具和手段。财政体制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适应过程中,当财政体制与发展战略不匹配时,发展战略的实现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从财政体制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对公共服务投入的不足,政府担负起了从文化服务供给到生产和分配的全部职能,导致国家财政拨款也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针对国家下达的公共体育服务的惠民项目,不乏存在许多虚报项目效益、完成次数、套取国家财政专项补贴、文化服务供给的表面化与形式化。因为国家政策的某些模棱两可,出现了许多可预见性的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使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得不到国家财政支持,无法获得体制内的财政支持,也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强化体育组织与产品供给的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

(一)不断强化体育组织建设

体育组织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者,也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引者。激发体育组织的有效运作,有利于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体育组织的拓展与激发是当下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张光亮对成都市民关于公共体育组织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显示,缺乏专业人员指导与健身方法是影响老百姓健身满意度的两大因素[5]。为了满足成都市民的实际体育运动需要,成都市体育局联合社科联、教育局、民政局、民间协会等多个机构,成立了体育学术研究机构、体育赛事活动策划运用机构、体育新闻宣传报道机构、体育健身指导协会、各运动项目协会等不同类型的体育组织机构,为进一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多元化格局提供了组织支撑。

体育组织的发展和壮大要从基层的体育组织建设以及体育人才的培养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重视小型健身组织的发展和体育爱好者的培养。一个体育“能人”或体育爱好者往往能够以自己的体育魅力集结一个体育组织。总之,在体育组织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抓组织”的工作思路,依靠这些体育“能人”发展体育组织。

(二)切实重视各种体育需求

任何人都享有最基本的体育发展权利。随着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发展,成都市居民在体育需求上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渐凸显出个性、休闲、户外、新潮等特点。为了满足市民的各种体育需求,这就要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除了提供各种接地气、亲百姓、重实用的体育服务内容外,还要求这些服务具有个性化、前沿性的特点。

(三)持续保障体育供给渠道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是指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体育产品、体育服务和体育赛事信息等,良好的、有序的体育服务供给是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的重要保证。笔者通过对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体育信息、体育服务、体育活动、体育人才、体育资金等供给现状的实地调查后发现,成都所有区县将在2017年完成“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建设,构建起城乡居民更加均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即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国民体质中心。将逐步构建起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居住小区)五级健身设施体系,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居住小区),将重点完善文体活动场所功能设施配套,全市公益性体育场馆也将实行对外开放。在全民健身活动方面,以“运动成都”、“太极蓉城”为龙头的成都全民健身活动层出不穷,“天天羽毛球”、徒步健身系列活动、百村系列活动等大众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在体育信息供给方面,如今成都已经形成传统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介,结合移动电视、网络终端等多媒体的多元化传播路径,建立了高效便捷亲近百姓生活的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利民、便民、亲民的体育信息带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为宣传、传播体育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的体育赛事及健身活动将通过互联网把参与者、媒体、赞助商、社会力量充分整合,使活动的参与性和延伸性更强,体育与互联网的结合也将为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6]。

四、以整体的思维综合构建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与运行机制

(一)逐步消除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

供给与需求是生产与输入两个不同环节,依据产业经济理论,将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将有助于实现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提高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普及度。做好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同体育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将是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一般发生在需求大于供给。目前,社会群众对于体育专业指导人员以及场地都有了更大的需求量,但是供求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从中央到地方,供给主体如何组织供给与生产的过程。市场商业化供给与社区自我供给的模式在成都社区已有了明显的成效,各类文化场馆建设、文化设施和设备投入等,都是可行可见的。

如今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将重心放在了单向的公共体育供给领域,例如突出了体育赛事活动举办、体育健身活动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育信息宣传报道等,但是这些体育供给并不是成都市民最迫切需要的,即没有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高效对接。供求之间的失衡已经发展成为影响成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做好公共体育服务供求之间的平衡必将成为成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核心内容。

(二)不断克服政府与社团职能的不到位

在体育日益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与行业化的管理趋势下,充分调动与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社团的巨大功能和社会效益将是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管理模式,加之,社会体育团体的势力与功能发挥得不到相应的体现,致使长期以来体育社会团体的建立、运行、评估与发展都处于基层化、小范围化和无组织化状态。虽然成都市社会体育团体已经日益茁壮成长起来,但是总体来看,成都市体育社团的种类与影响力还不够强,还不能成为百姓体育需求的诉求代表,在体育与社会服务能力方面仍处于较弱地位,从而为其行使相应的体育服务功能带来障碍。现如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断克服体育社团在职能、责任上的缺陷。政府与社团的衔接以及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战略逐步推进,体育社会团体的建立、运作、评价与发展必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三)持续激活社会体育组织功能的不灵活

在进入以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进程中,充分调动与激发社会体育组织的参与性与经济性,将各种各样的社会体育团体植入到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体系中,发挥各自的功能与专业价值,促使体育社会团体的广泛性与灵活性发展。坚持多种体育公共服务形式并存,鼓励和扶植各种(非)营利组织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公共服务形式,同时鼓励高校体育社团参入。体育公共服务并不意味着就应当由政府提供,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部门完全可以委托(非)营利性组织提供[7]。成都市作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典范,在走入休闲都市的进程中,有必要对各种体育社会组织大力支持与鼓励,统筹各地域、各类别的体育社会团体,充分结合体育社会团体的专业性与个性化特色,做好社会体育组织的自我成长,支持与外在环境营造,从法律保障、社会支持、内部成长与持续运行等环节加强引导,充分将社会团体的公共服务功能激活,发挥其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惠民与百姓的社会功能。

五、结语

“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取向高度契合,其最终目的是要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8]。在推行田园城市建设中,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需要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是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源头,只有多样、富有特色、满足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才能激活公共服务活力,充分调动广大百姓的参与热情,从而保证人民切身利益的实现。依据成都市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需要,采取圈层辐射、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供给模式是现实之需,也是有效发挥公共体育服务市场效应的重要举措。根据成都市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要求,在充分将人们现实需求分类化和资源分布均衡化前提下,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内容多样化、方式多元化,根据地域特色和人们体育需求的现实要求,有效地做好公共体育服务与产品的生产、传输与供给,充分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现实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匹配,从而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效力。

参考文献:

[1]文烨,唐炎.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及模型构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 27 (3):230-235.

[2]刘鹏.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更多体育设施[N].中国体育报,2012-11-28.

[3]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2(6): 472-475.

[4]郇昌店,肖林鹏,李宗浩,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述评[J].体育学刊,2009,16(6):20-24.

[5]谢正阳,胡乔.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 70-74.

[6]肖竹.互联网+体育 足不出户获“健身处方”[N].成都日报,2015-7-09.

[7]张光亮.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2.

上一篇:中考时候的动员口号下一篇:比较文学简答题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