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古诗鉴赏

2024-07-23

墨梅古诗鉴赏(共11篇)

墨梅古诗鉴赏 篇1

《墨梅》

作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者简介: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绍兴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着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所作诗文常流露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元末隐居九里山卖画为生,所画梅花枝繁花密充满生意。

注释:

1、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墨梅古诗鉴赏 篇2

一、以时度诗

各个历史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风格习惯, 每首诗无不染上时代的色彩, 留下历史的足迹, 所以诗词鉴赏就必须和历史背景相结合, 尤其和当时的重大事件结合起来, 才能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时, 首先让学生对这首诗产生的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首诗是杜甫在公元757年, 也就是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写成的, 当时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 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 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在长安城作者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在这个春天诗人登高望远, 看见中华大地山河依旧, 但国家却四分五裂,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唐朝由盛转衰已经不可避免, 不由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春望》。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个背景,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感悟, 读了全诗, 就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花, 耳闻鸟鸣, 感伤国事, 思念妻儿, 潸然泪下, 担惊受怕……就会逐步融入到诗人的情感中。从而对整个诗文有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由此看来搜集与诗歌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 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 也拓宽了学生知识的视野面。

二、以人论诗

对诗歌的理解还要注意把对作者的了解结合起来。以唐诗为例, 整个盛唐人才辈出, 灿若群星, 有浪漫主义的大师, 又有现实主义的巨匠。陈子昂的诗慷慨激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整首文字挥舞着一股思古之情, 令人不禁感慨万千;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一面。诗人的诗歌都是诗人自己心声的流露, 所以其诗歌的风格与其本身的性格以及生平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比如:李白的名篇《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读了这首诗就会感到有一股豪侠气概扑面而来, 这就与李白本身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李白被人们誉为“诗侠”、“诗仙”, 是一位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正是因为他本人有这种豪气, 所以才写下了“金樽清酒斗十千”这样的豪言壮语。李白的人生也是坎坷的, 李白年少成名, 很早就显露了吟诗作赋的才华, 李白被召入京, 供奉翰林。但玄宗对他礼遇有加, 不过是赏识他的才华, 政治上不受重视。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生傲岸苦不谐”的清高使他无法忍受这种处境, 又遭到权贵的谗毁, 仅一年余即离开了长安, 此诗就是写于他离开长安之后, 正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 让他生出了“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心情, 并生出了不可抑制的激愤之情。但李白本身的性格是豪放的、积极的, 所以他仍坚信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 最终会有一天“直挂云帆济苍海”。诗的每一行、每个字几乎都是作者本身性格和经历相融合后的有感而发。因此在古诗教学时, 让学生对古诗作者进行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可以帮助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 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独特风格的印象, 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三、以读品诗

中国的诗歌讲究音韵和谐、平仄相间, 一首诗就是一件艺术珍品。历代文学大家, 他们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天才地凝结在一起,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将自己的才情与自己的时代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古典诗词或思乡, 或怀古, 或言志, 或叙事的主题, 文字在他们手里或亭亭玉立, 或娜娜多姿, 虽然静止在纸面上, 但作者的喜怒哀乐却都孕育于无声的语言中。这些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载体, 是千百年来智慧的源泉。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呢?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 变成让学生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使其蕴涵在诗歌中的感情外化。通过诵读训练, 不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而且有助于背诵、理解能力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 那优扬悦耳的旋律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 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长期进行古诗诵读教学, 不仅会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水平, 也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诗歌, 本身是美的表达, 希望通过对古诗的鉴赏不断提高学生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对美的赏析能力。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并将其继承下来, 发扬光大, 这才是古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

墨梅古诗鉴赏 篇3

1.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石灰吟》和《墨梅》。

2. 石灰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白色,由石灰石烧制成的材料。“吟”什么意思?(预设①: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赞颂。)

3. 我们有没有背过古诗中有“吟”字的。

(预设①:《暮江吟》《游子吟》)

4. 那《石灰吟》是什么意思?(赞颂石灰)

5.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① 粉骨碎身 不是粉身碎骨。② 焚烧的“焚”墨痕的“痕”都是前鼻音。)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问题,由生活实际出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的味道和感觉,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 检查预习,粗知诗意

1. 指名读古诗,强调节奏。

2. 了解诗人。用简短的语句介绍查找的资料

(预设1:于谦:明朝人,为官清正,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爱戴。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预设2:王冕:元末明初人。靠自学成为画家、诗人。尤善画梅,人称“画梅圣手”。这首墨梅就是题写在画上的诗,叫作——题画诗。)

【设计意图】在这一个教学板块中,将读懂“诗意”作为重点。其次,了解作者才能感知诗意,所谓“诗品即人品”。教师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并给予有重点的指导,同时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贯穿在读中,为后面的读做好了准备。

三、 精读《石灰吟》,梳理学法

1. 读了《石灰吟》,对石灰有哪些了解?

(预设1:石灰要经过开采石灰石、烈火焚烧、最后要碎成粉末;石灰的品质是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2. 在读诗时,我们的眼光会被这三个词语、十二个字牵动,这三个词语点明了石灰产生的过程。(出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集体读)

3. 结合图,感情渲染介绍石灰的一生。

4. 看到这12个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5. 可是,诗人并不是想让我们慨叹石灰的不幸。请关注这样两个词:若等闲,全不怕(点红)。你读出了什么?(预设1:坚强不屈、顽强……)

6. 出自深山的它们,在千锤万击中经受住了考验,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这一切为的是什么?(要留清白在人间)

7. 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

8. 结合于谦生平,说说他的志向。找石灰与他的志向之间的联系。

9. 于谦借石灰抒发自己的志向,这样的写作方法叫作“托物言志”。

10. 背诵《石灰吟》。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呼唤预设下的生成。一句提醒语:“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学生知道写的不仅仅是石灰,还暗含着诗人自己,明白了他写诗的目的。这样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辨证统一地进行教学,使诗背后的意蕴得以充分地展现。

四、 总结咏物诗特点,小组合作学习《墨梅》

1. 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咏物诗的方法。预设:通过读诗,了解物的特点和品质;感悟联系诗人经历故事想表达的情感或志向;抓物与人之间的联系。

2. 用刚刚总结出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读懂第二首诗《墨梅》。(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3. 交流汇报:

(预设①墨梅特点:花开得很清淡,高雅。颜色素净,清香阵阵;② “清”清高、有一种清廉,有一种高洁的意思;③ 王冕的志向:淡泊名利,坚贞不屈,不愿同流合污。)

4. 背诵《墨梅》。

【设计意图】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对咏物诗的学习方法进行回忆和梳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合作学习。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两首咏物诗,其实我们读过背过的还有许多。因为有了咏物诗,世间的万物才会别有一番滋味入诗来,它能折射出不同诗人的不同人生。希望同学们用所学的方法,去重读那些咏物诗像《梅花》《竹石》《马诗》,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古诗词赏析《墨梅》 篇4

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古诗石灰、吟墨梅》教学反思 篇5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墨梅古诗鉴赏 篇6

1.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石灰吟》和《墨梅》。

2.石灰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白色,由石灰石烧制成的材料。“吟”什么意思?(预设①: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赞颂。)

3.我们有没有背过古诗中有“吟”字的。

(预设①:《暮江吟》《游子吟》)

4.那《石灰吟》是什么意思?(赞颂石灰)

5.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① 粉骨碎身 不是粉身碎骨。② 焚烧的“焚”墨痕的“痕”都是前鼻音。)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问题,由生活实际出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的味道和感觉,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粗知诗意

1.指名读古诗,强调节奏。

2.了解诗人。用简短的语句介绍查找的资料

(预设1:于谦:明朝人,为官清正,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爱戴。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预设2:王冕:元末明初人。靠自学成为画家、诗人。尤善画梅,人称“画梅圣手”。这首墨梅就是题写在画上的诗,叫作――题画诗。)

【设计意图】在这一个教学板块中,将读懂“诗意”作为重点。其次,了解作者才能感知诗意,所谓“诗品即人品”。教师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并给予有重点的指导,同时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贯穿在读中,为后面的读做好了准备。

三、精读《石灰吟》,梳理学法

1.读了《石灰吟》,对石灰有哪些了解?

(预设1:石灰要经过开采石灰石、烈火焚烧、最后要碎成粉末;石灰的品质是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2.在读诗时,我们的眼光会被这三个词语、十二个字牵动,这三个词语点明了石灰产生的过程。(出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集体读)

3.结合图,感情渲染介绍石灰的一生。

4.看到这12个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5.可是,诗人并不是想让我们慨叹石灰的不幸。请关注这样两个词:若等闲,全不怕(点红)。你读出了什么?(预设1:坚强不屈、顽强„„)

6.出自深山的它们,在千锤万击中经受住了考验,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这一切为的是什么?(要留清白在人间)

7.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

8.结合于谦生平,说说他的志向。找石灰与他的志向之间的联系。

9.于谦借石灰抒发自己的志向,这样的写作方法叫作“托物言志”。

10.背诵《石灰吟》。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呼唤预设下的生成。一句提醒语:“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学生知道写的不仅仅是石灰,还暗含着诗人自己,明白了他写诗的目的。这样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辨证统一地进行教学,使诗背后的意蕴得以充分地展现。

四、总结咏物诗特点,小组合作学习《墨梅》

1.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咏物诗的方法。预设:通过读诗,了解物的特点和品质;感悟联系诗人经历故事想表达的情感或志向;抓物与人之间的联系。

2.用刚刚总结出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读懂第二首诗《墨梅》。(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3.交流汇报:

(预设①墨梅特点:花开得很清淡,高雅。颜色素净,清香阵阵;② “清”清高、有一种清廉,有一种高洁的意思;③ 王冕的志向:淡泊名利,坚贞不屈,不愿同流合污。)

4.背诵《墨梅》。

【设计意图】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对咏物诗的学习方法进行回忆和梳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合作学习。

五、总结

古诗鉴赏四法 篇7

所谓“知人论世”, 也就是鉴赏诗歌时, 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让我们看一下李白、杜甫的两首写月抒怀的诗。

1.李白《月下独酌 (其一) 》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俳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孤独寂寞中自得其乐、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如果结合李白的性格和身世来理解, 就自然会发现作者的深意, 傲岸的性格与怀才不遇的遭际, 自然就成了李白月下花间独酌的凄凉与感慨, 但这种感情仍是高傲的、自信的。

2.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同样是写月夜, 杜甫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乍一看, 就可知此诗写的是月明之夜, 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但仔细推究, 不难发现, 这里分明有对战争的谴责, 对离散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可见一斑。

二、品味语言, 把握内容

读诗必须从品味语言入手, 要咬文嚼字, 反复诵读, 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如王维《观猎》中“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全诗通过“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等描写, 塑造了一位“猎渭城”的勇武将军形象, 其意气风发, 飒爽英姿, 从字里行间, 自然流露。这首诗所体现的豪迈进取的精神会感染每一个人, 我们从“角弓”“渭城”“枯草”“猎鹰”“新丰市”“细柳营”等一系列意象, 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

三、联想想像, 再造意境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 读者必须借助自己的联想和想像, 感受“此景”下的“此情”, 进入到诗人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中去, 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判别诗的意境是哀怨凄惋的。一个秋天的早晨, 下了整整一夜的秋雨, 江南已是秋意萧瑟。诗人清晨送友, 楚山也觉孤独, 诗人的离愁一如那漫天的烟雨。送别只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话别场面“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种离别的孤独之情萦绕在心头, 诗人急于向远方亲友表白心迹, 虽然历经坎坷, 诗人仍是冰清玉洁的, 保持着自己的操守。

四、比较分析, 明辨手法

优秀的诗歌体现着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驾驭语言的技巧。通过比较分析, 抓住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如李华《春行即兴》中“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本诗句句写景, 句句含情。诗人通过绿草、芳树、山泉、鸟语这些宜人之景, 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 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在情和景的关系上是以乐景衬哀情。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篇8

一、定义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二、鉴赏指导

1.边塞诗的产生与发展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3.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表现与亲友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4.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边塞诗的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6.边塞诗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7、一般鉴赏方法。

第一、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第二、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第三、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等。

8、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三、赏析示例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鉴赏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今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现在读者还可看到诗中写景亦有“虚景”与“实景”之分,如高适这首诗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从军行(其一)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一)赏析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心情。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能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四、高考链接 【例1】(2009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答:(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答:(4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朔云边月满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例2】(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习题。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

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解析:

前两句,有版本“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例3】(2010陕西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习题。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

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解析:

牧童 古诗鉴赏 篇9

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古诗鉴赏方法之我见 篇10

中学生应该掌握以下赏析方法:

(1) 知人论世。明了诗人所处时代、主要经历、语言风格、美学追求以及创作某一首诗的心境等因素, 有助于理解诗意、把握诗情。古语说“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人的情感既有个别性, 又有普遍性。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 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 用创新的手法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感情。情感越珍贵, 唤起越强烈, 反响越普遍, 艺术就越优秀”。他还拿李白的《把酒问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对比, 申述诗的普遍性:“在吟诵这些诗的时候, 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和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 每一首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既然如此, 我们欣赏诗歌, 就应深入到作者的内心, 与作者的思想相合、感情相契, 进而准确地领悟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思。例如岳飞的《小重山》:

昨夜寒跫不住鸣。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此词情调低回蕴藉, 与作者那首著名的、情调壮怀激烈的《满江红》相比, 区别极大。有人评述这两首词, 认为《满江红》情调高昂, 远胜于《小重山》。缪钺先生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 中肯地指出, 二者“所要表达的都是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不过因为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 因此在作法上不免有所差异, 实际上是异曲同工”, 并且赋诗提醒读者:“将军佳作世争传, 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 诸君细读《小重山》。”

(2) 联系语境。语境指言语交际的环境, 其范围有广狭之分, 狭义的语境仅指环境, 即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还包括交际双方的背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在具体的语境中, 语句除表达一定的显性意义外, 常常还包含语境赋予的隐性意义。阅读脱离语境, 理解就非常困难。欣赏诗歌, 只有抓住语言所提供的具体语境, 方能深入、准确地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而且, 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 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比如杜甫的著名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里的“落花时节”一语该怎么理解呢?有人联系第三句“江南好风景”, 于是说杜甫又遇到李龟年的时间当是春天, 当时春光正好, 百花早已盛开, 有的已经开始凋落。有人进一步联系第一二句, 认为李龟年过去是岐王、崔九等王公大臣宠幸的歌手, 如今流落江南, 说明他的极盛时期已过, 到了他的“落花时节”了。还有人从杜甫这方面联系, 说杜甫少年得名, 十四五岁就出入岐王宅里、崔九堂前, 满怀抱负却始终无法施展, 辗转漂泊, 垂垂老矣, 这落花时节实在是对自身不幸的感叹。又有人认为, 仅从李杜身世上着眼还不够, 尽管他们都是飘零异地, 景况凄凉, 但唐王朝经过了安史之乱, 开元时代的升平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落花时节还包含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无限感慨。还有人主张把以上几种理解合起来, 说这里写李杜穷途相逢, 彼此身世之悲、国家兴亡之叹难以言喻, 而只在大好春光中点出“落花”一语, 更让人觉出感慨万端、无从说起的悲凉。上述理解都不错, 但深浅大不相同。原因是对语境的体会和挖掘不同, 有的人理解得窄, 有的人理解得宽。由此可见, 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 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3) 借用联想和想象。朱光潜说:“作诗和读诗, 都必用思考, 都必起联想, 甚至于思考愈周密, 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 诗的境界愈美备。”例如, 赏析杜诗“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语, 李思敬是这样展开想象的:“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山雪景之后, 再把眼光投向窗外, 又发现了奇观:透过他那院门口, 又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这又是一个合乎透视学原理的描绘:他把辽远的‘万里船’和杜家院门口压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 以门口为画框, 则万里船竟如泊在门中。”至于读诗生发联想, 司马光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古人为诗, 贵于意在言外, 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如‘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草木深, 明无人矣;花鸟, 平时可娱之物, 见之而泣, 闻之而悲, 则时可知矣。”

古诗词鉴赏 篇11

一、专题名称:古诗词鉴赏

二、课时安排说明:

诗:二课时 词:一课时 曲:一课时

三、专题说明:

这是应09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这一考点的需要设计的。因考虑到基础与积累部分中有涉及古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名句积累、文学常识等,所以设计这一专题时也有提及。当然,这也是强化所学,积累知识的需要。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六至九年级的“课程目标”对文言诗文的目标设臵是:能背诵一定的文言短文(片段)、古典诗词,四年的背诵总量为1.5万—3万字。在“课程设臵”里,对文言诗文的要求是这样的: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每学期背诵量,不少于文言课文总量的30%;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阅读课外浅显的古代诗歌,文言短文(片段),读顺、读通并了解主要意思。而对诗词鉴赏则没有要求。

在08中考各省市的试卷里,29份中9份试卷对古诗词的考核有专项设计。在借鉴这些试卷题型的基础上,结合《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进行了古诗词鉴赏这一专题的设计。

四:专题复习目标:

1、能记忆古诗词中相关文学常识、背诵默写考试篇目;

2、在对考试篇目的内容正确理解、情感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咬文嚼字、技巧手法、名句欣赏等方面的鉴赏,并能用较准确、流畅、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五:专题的设计思路:

一、明确考试篇目 唐诗:8作者9首。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六上 《山水之间》)杜甫:《望岳》(六上 《山水之间》)

《登高》(七上 《唐诗精华》)崔颢:《黄鹤楼》(六下《唐诗精华》)王维:《山居秋暝》(六下《唐诗精华》)李白:《送友人》(六下《唐诗精华》)白居易:《卖炭翁》(七上《唐诗精华》)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上《唐诗精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七上《唐诗精华》)宋诗: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六上 《山水之间》)宋词:4作者6首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七下《宋词集粹》)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七下《宋词集粹》)陆游:《诉衷情》(八上《宋词集粹》)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青玉案 元夕》(八上《宋词集粹》)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元曲:4作者4首

关汉卿:《四块玉·别情》(八上《宋词集粹》)白朴:《天净沙·秋》(八上《宋词集粹》)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八上《宋词集粹》)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八上《宋词集粹》)

二、知能点分类梳理

(一)常识记忆

记住一些重要的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包括诗人的姓名、字、号等文学常识。初中古诗词作者字号易混之人:

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起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号是在名、字以外另起的名。对人称字称号是表示礼貌和尊敬。

子美是杜甫,子瞻是苏轼。苏轼号东坡居士,马致远号东篱。刘禹锡字梦得。号醉翁的是欧阳修,号放翁的是陆游。范仲淹字希文,张养浩字希孟。字幼安的词人是辛弃疾,号易安居士的女词人是李清照。白居易晚号香山居士。白居易字乐天。

(二)背诵默写

上述篇目除《四块玉 别情》《水仙子 咏江南》外,其余均是背诵篇目。要求背诵默写准确无误。

(三)内容感知

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大体意思,明确诗词写了什么?可以借助其中的有效信息加以领会。A、看题材:

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思乡诗:《黄鹤楼》 送别诗:《送友人》

写景抒情诗:《望岳》《饮湖上初晴后雨》《登高》《题破山寺后禅院》 酬赠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讽喻诗:《卖炭翁》 B、解句意

要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扫清诗词阅读中的障碍,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如:“一点飞鸿影下”中“一点”表明了,而“影”字则写出了。考查的是句意的理解,是在正确解读字词基础上的联系个人生活经验的考查。C、联背景

有些诗词,仅理解字面意思还难以把握其内容,这时可借助背景资料,加以分析,便可得出答案。如在理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诗时,可联系这首诗是诗人就白居易“二十三年折太多”的话题向老朋友予以酬答,且抒写自己长期远贬异地的悲愤不平的心情,就可以知道这两句诗其实写出了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

(四)情感把握

把握诗词的情感,主要有以下方法:

1、结合背景,揣摩情感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这里说的“背景”,一方面是指诗人个人的人生经历,如:生活境遇、身世变化、宦海沉浮等。如要理解《黄鹤楼》诗中的情感,可结合崔颢写作此诗时的背景:这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当时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加迫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诗,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另一方面,是指诗词扎根的土壤——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卖炭翁》诗中的情感解读,则必须建立在对当时封建“宫市”制度的了解上,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

2、分析诗眼,透视情感

很多诗词中会有一个字或一个词成为诗词的核心,成为解读诗主旨的钥匙。这个字或词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断肠”是“诗眼”,表达词人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寂寞悲凉的情感。

(五)技巧分析

熟悉常见的诗词手法技巧,分析其特点和作用,然后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常用的诗词手法技巧如下:

1、常见的修辞方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反问、设问、对偶、双关、借代等。在09中考古诗文考试篇目里,比喻的修辞方法较为多见。如“欲把西湖比西子”、“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作用是使比喻的本体生动形象。它与其他的修辞手法一样,与现代文中的作用相仿。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以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摩出春末夏初的景色。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作者将宫使的趾高气扬、横行跋扈与卖炭翁的无可奈何、满心悲愤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封建“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杜甫的《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公正和谐的特点,写出了山南山北的特点。张养浩的《水仙子 咏江南》中“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采用对偶写法,描写了江上雾霭弥漫、烟云缭绕的景色和两岸人家鳞次栉比、画檐相接的画面特点。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既是词人对侍女“海棠依旧”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对风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的“天狼”一语双关,既指天狼星,又隐指西夏。

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表达自己虽然鬓边添了些许白发,但仍然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以立功边疆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诉衷情》中,“心在天山”中的“天山”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2、运用典故

用典是诗词中的现象,它可使诗词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和含蓄性,还可便于诗人怀古伤今,咏史言志。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晋人王质的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陆游的《诉衷情》中“尘暗旧貂裘”一句,借用苏秦典故,表达自己未能施展抱负的郁闷

3、情景交融手法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很多古诗词中,既有景的描写,又有情的抒发。既要分析景的特点,又要分析景中蕴含的情感。如关汉卿的《四块玉 别情》中,“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景中含情,表达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离愁。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前三联描绘的是山间秋景,动静结合,画面清幽、恬静、淡远。尾联则意在表明自己的崇尚恬静淡泊生活的人生志趣。

杜甫的《登高》中,前四句写景,描绘出秋天萧瑟的特点;后四句抒怀,抒发作者悲凉的心情。写景,雄浑开阔,抒情沉郁悲凉,情景交融。

4、烘托

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深秋的肃杀、空寂、凄凉之景,烘托了诗人愁苦悲凉的心境。

5、特别的词语组合

①运用双声、叠韵、叠音词

崔颢的《黄鹤楼》中,多次运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如“历历”“萋萋”,使作品诵读时呈现出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乐美的艺术特点。

②运用名词组成画面

白朴的《天净沙 秋》、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用大量名词,组合成秋天的画面。如“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6、虚实结合

辛弃疾的《破阵子》中,首尾写实,中间写梦境。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表达词人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

(七)名句赏析

名句赏析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手法技巧、景物特点、思想感情、道理或哲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以动态展示洞庭湖水气势与力量之大,气象壮阔,对仗工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登岳的豪情,抒写了诗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喻成西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西湖无时不美的绰约丰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头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明月铺洒松林,泉水流经石上的景致,写出了秋日夜晚山间的空阔辽远。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游子漂泊,就如天上的浮云行踪不定,落日缓缓西沉,似对山峦大地无限不舍。此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纷纷而下,看不见尽头的长江水滚滚而来。写出了秋天肃杀、空寂、凄凉的特点,烘托了诗人愁苦悲凉的心境。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是对卖炭老汉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卖炭老汉的艰辛劳苦的生活状况。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在向前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朝阳下,山林焕发着光彩,鸟儿也高兴起来,自在地飞翔鸣叫;青山倒映在潭水中,清澈、澄静,诗人的心灵也变得纯净。表明环境的优雅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众人中寻伊千百次,东寻西笕,总是不见伊在何处,百般焦急中忽然回首一看-原来那人正在那灯火阑珊的地方。阑珊-灯光零落稀少微亮。独在灯光阑珊处的人,是无限冷清、孤独、索寞。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该词的最后三句来比喻古今成大事大学问者三种境界中的第三境界。写人在追寻努力的过程中,饱历风霜,千辛万苦欲追寻的理想(所系念渴思的意中人)终于出现在眼前的喜悦和欢乐。这三句,也含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意思。

三、解题指导

(1)客观题(选择题等)解题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2)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⑤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上一篇:围绕发展抓法治抓好法治促发展下一篇:祝福中考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