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2024-08-16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精选10篇)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封闭的国家,迈向正在现代化的小康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改革开放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瞩目中国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崛起心怀嫉妒。中国的崛起的确正在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所以有人会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谁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

一、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处于合理区间中

尽管当前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但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短期困难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出口压力不断增大;国内市场需求动力依然偏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多月同比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相关领域投资和消费增速回落,进一步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金融风险。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就业是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就业稳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体现。近两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小幅减少,同时快速发展的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加上积极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 700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70%;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同比增长 1.8%,增加 307 万人。这与多数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今年上半年,主要食品供应较为充足,消费品市场供求大体平衡,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2.3%,各个月份基本上是在 1.8% 和2.5% 之间平稳运行,远低于全年物价总水平调控目标。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然较高,南非、巴西、印度、俄罗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都在 5% 以上。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经济增速的放缓,并没有影响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8527 元,同比名义增长 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 元,同比名义增长 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9%。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986 元,同比名义增长 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13120 元,同比名义增长 12.1%。9 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797元,增长10.0%。

外贸出口将温和回升。今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增长逐步改善,温和复苏有望延续。美国下半年在就业和房地产回暖驱动下有望加速复苏。欧洲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欧元区将延续复苏势头。日本将在国内消费和投资推动下继续温和复苏。新兴经济体在经历年初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金融动荡后,经济形势趋于稳定。我国出口环境有所改善,国家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也将减轻贸易企业负担,外贸出口有望保持回升走势。

二、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结构

当前,中国经济减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短期周期性因素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低于预期,中国外需明显不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大幅升值进一步抑制出口增长;企业盈利前景不佳以及去库存化等因素导致投资出现减速;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龙头市场调整导致消费稳中略降。

从中期结构性因素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新兴产业增长难以弥补传统产业下降的影响,要素投入支撑作用减弱,结构升级要求提高,化解过剩产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都会影响经济增速。

从体制机制因素来看,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但是改革尚未到位,各部门、各地方行政效率较低影响到政策落实。此外,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懒政不作为现象,稳增长政策执行不到位。

三、中国当前经济形势需要可持续性发展

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首先是有害气体减排与工业化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大气环境被破坏,南极和北极的冰川都在融化。工业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减排承诺。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最近几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但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不能承担相同的义务。尽管如此,我们仍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南到北,我们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比较发达地区的水污染更是严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生活美好,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最终目标。如果人均GDP达到一万、两万美元时,水都不能喝,GDP还有什么用?所以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环境已经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难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再次,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很令人忧虑。资源匮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对石油、煤炭、水以及各类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美国近海油田不开发,煤矿基本上也不开发,资源得到了很好保护。美国不开发其地下资源,主要是买其他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们不学,但保护环境的一面我们要学,要借鉴。我们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我们现在也要学会保护资源。我们要学会资本运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全球资源的配置。我国外汇储备的应用,相当大部分应该放在这方面。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海外资源做支持,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

最后,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给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应该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

四、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化对中国有利也有挑战

今年,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化,不同经济体宏观政策在不断分化。先看发达经济体,欧元区刚刚走出危机最差的时期,2015年经济增长可能稍好于2014年,但是2015年欧元区债务恶化不会明显缓解,通货紧缩将会持续,在此形势下,欧元区于1月推出欧版QE,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宏观政策上表现为“放松”。再看日本,在2014年4月提高消费税后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几个季度萎缩,2015年经济不会好于2014年,为了刺激经济,实现预期通胀和增长目标,将在宏观政策上继续实行超宽松量化货币政策,在宏观政策上也表现为“放松”。在这次危机中,美国在发达经济体中表现突出,私人消费抬头、制造业回流、失业率下降等都使经济向好。但美国2014年11月宣布退出QE,并于2015年年中可能开启加息窗口,宏观政策总体趋势表现为“收缩”。发达经济体之间宏观政策的收和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由于美国是世界超大经济体,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放松带来的影响,不足以抵消美国在宏观政策上收缩给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再看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在新兴经济体中是表现相对较好的两个经济体,这两个经济体目前为了应对经济形势变化,都相继采取了放松的宏观政策。但是阿根廷、委内瑞拉、巴西、俄罗斯等经济体,面对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也分化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带来不同挑战。

总之2015年,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利有弊。去年以来美元坚挺回流、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回落,对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降低成本有利。比如石油我国每年进口约三亿多吨,如果价格降一半,我们进口原油会节省一千亿美元左右,当然这是理想状态,还有铜、黄金、铁矿石、大豆棉花等。但是,当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回落以后,必然引起新一轮的世界通缩。一旦通缩,国际市场需求将进一步萎缩,对中国产品出口将形成严重需求约束。还有,在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形势下,除了美国之外,世界上20多个国家开始竞争性货币贬值,这使得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对其他货币明显升值。这严重抑制了中国的出口,这对当前我国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对未来中国经济形势的展望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篇2

关键词:中国美术教育,现状,改革思路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美术教育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又借鉴西方美术教育的成功经验,曾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专业美术人才。但是这种表面的繁荣并没有给中国美术教育带来真正的发展,现行的中国美术教育体制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回顾近三十年来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变迁,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其现状,探索中国美术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1 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历程

近三十年的中国美术教育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我国美术教育的探索实践阶段,而21世纪之后的中国美术教育才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进入了自我发展的阶段。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大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其上课方式往往是由其他学科老师代上,教学内容一般是简笔画临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我国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美术培训班,并聘请了专业美术老师教学,教学方式更为专业,教学内容也更为丰富,美术教学体系形成了初步轮廓;及至90年代,由于美术高考的推动,我国美术教育愈加繁荣,各种美术辅导班遍地开花,学习美术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很多学生学习美术只是为了升学,而并非出于真正热爱;部分高校的美术专业存在课程内容单一、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美术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进入21世纪后,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开设了实用艺术专业,如工业产品设计、舞美、视觉传达等。这些专业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继续繁荣,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美术技巧和艺术修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部分高校为了经济效益而盲目设置实用艺术专业,结果造成学校的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毕业容易就业难等种种负面效应。

2 中国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从近三十年我国的美术教育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中国美术教育受到历史、科技、经济、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美术教育正是在纷繁复杂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艰难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体系和道路。就目前来看,中国美术教育依然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也存在着阻碍其继续前行的沉疴,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过分崇洋媚外导致中国美术教育忽视了本体发展。纵贯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绘画史,我们会发现它们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绘画历来重视意境,虽没有严密坚实的科学体系为支撑,却始终在追求绘画艺术的“美”的本体;反观西方绘画史,基本是在严谨的科学框架内进行的,过分追求“真”的严谨性反而忽略了“美”的意味性。但是,近代以后的中国美术教学过分推崇西方绘画技巧,丢失了自身的艺术精髓。

第二,体制不完善导致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后继乏力。笔者在多年的求学和从教中深深体会到,中国美术教育各环节之间的脱节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应试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脱节、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的脱节、美术评奖与大师道路的脱节、儿童画与成人画的脱节、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脱节、纯艺术和实用艺术的脱节,种种脱节导致了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后劲不足。就拿应试教育和大学教育脱节来说,诸多艺术院校在招生时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热爱美术,是否具有艺术天赋,而是单纯地依靠固定的考试模式来选拔学生,导致很多学生在入学后对专业不感兴趣、荒废学业;或想有所成就却终因天赋不足而不得不放弃。

第三,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中国美术教育庸俗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就背离了艺术的发展的宗旨,会导致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和庸俗化。近三十年来,受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美术教育渐渐走向实用化。如前文所述,诸多高校的美术教育宗旨和目的都已经偏离,其培养出来的美术大师寥寥无几,美术技能成为诸多大学生赚钱的工具,而失去了其提高审美、陶冶情操、积淀修养的功能。

3 中国美术教育改革思路探索

3.1 建立中国画学科体系,突出中国美术教育特色

中国美术教育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必须摈弃崇洋媚外的陋习,建立自己的中国画学科体系,突出中国美术教育特色。而建立中国画学科体系,首先,必须明确中外美术学科的内涵与差异,对于西方绘画体系和绘画技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更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吸收我国传统艺术创作特色,将强调写实的西方教学技巧和注重写意的中国教学观念相结合,创造出一整套符合具有中国审美特色、先进教学理念、科学教学方式的中国画学科体系,让中国美术教育在世界美术教育领域大放异彩。

3.2 注重艺术观念培养,实现中国美术教育去功利化

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实用性教育,其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更在于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注重学生艺术观念培养,对于实现中国美术教育的“去功利化”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艺术观念培养离不开三个方面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美术艺术理论传授、教师的言传身教。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艺术的文化功能,提高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的文化内涵;美术艺术理论传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美术史、艺术史,为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理论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最为重要,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进而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美术学习甚至人生道路。

3.3 整合美术教育资源,推动中国美术教育系统发展

艺术家是有国界的,艺术是无国界的。美术教育不可能被禁锢在某时某地狭隘地发展,也不可能离开其他学科单独发展。因此,要想推动中国美术教育系统性、持续性地发展,就必须整合美术教育资源,根据我国美术教学现状和教学需要整合其他学科的资源,提升我国美术教育的全面性、交叉性。只有这样,中国美术教育才能更加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多样化,满足社会需要,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美术人才。

4 结语

美术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的全面发展。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时代背景下,中国美术教育更要正视自身发展史,认清现状,找出问题,努力改善。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美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突出了建立中国画学科体系、注重学生艺术观念培养、整合艺术教育资源等改革思路,希望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顾泽旭,虎勇.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4):41-46.

[2]王颖.关于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一点思考[J].才智,2009(8):27.

如何看待当前北京经济形势 篇3

2009年是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建国60周年的背景下到来的,也是在全国协力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战鼓催征中而来。过去的一年是不可忘却的一年,新的一年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金牛开泰纵有诸多文章要做,但正确把握大势,提振经济信心乃是新年度谋篇布局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一环。本期特别报道推出三篇文章:《如何看待当前北京经济形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统计解析》、《迎战“寒冬”,开拓明天》,分别从不同角度论形势、谈信心、话发展。

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殃及全球,世界经济普遍下滑,形势复杂多变。全国经济增速一路放缓,1—3季度,跌破5年来的两位数,增长9.9%。而北京经济2008年前3季度也出现了高位回落的情况,从2007年底的13.3%,2008年的一季度的11.3%,上半年的11%,到1—3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9.1%。

对于经济增速回落,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由于奥运的成功举办,北京经济应保持高速增长,增速回落不正常;另外一种认为北京经济出现了奥运后低谷效应,增速还将进一步回落,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北京当前的经济形势?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 北京经济的特征

首都经济。北京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都,具有独特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经济特征,特别表现为中央经济在北京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资产规模看,2007年,全市45万亿经营资产中,中央法人单位资产额37.6万亿元,占到资产总额的83.4%。其中,第二产业中,中央单位资产1.1万亿元,占第二产业资产总额的52.3%;第三产业中,中央单位资产36.5万亿元,占第三产业资产总额的85%。中央金融单位资产32.1万亿元,占金融业资产总额的91.6%。

从增加值看,2007年,全市GDP达到9353.3亿元,其中中央单位实现3459.1亿元,占GDP总量的37%。第三产业中,中央单位实现增加值2701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0.1%;中央金融单位实现增加值936.2亿元,占该行业的72.8%。

以上数据表明,北京经济更准确讲应该称其为首都经济。因此,北京市为中央单位服务不仅从政治要求上有其特殊性,从经济角度上也有其必然性。

总部经济。北京作为首都,具有首都经济的特征,因此北京也就成为不同类型总部的集聚地,北京经济的“总部型”特征日益凸显。

在国家国资委管辖的146家大型国企中有超过100家在京。如中国移动、中石油、中国电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等全国性、垄断性的大企业、大集团的总部均设在北京,对北京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仅在金融街区域,目前就汇聚了1500多家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和大企业总部,116家股份制银行、证券保险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区域内总资产已超过18万亿元,区域金融机构管理资产33万亿元,占到全国金融资产的70%,控制了全国90%的信贷资金和65%的保费资金。

除此之外,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200多家在北京投资,累计投资项目超过450个。由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20家。以研发功能为主的外资企业达到300多家。总部经济对北京经济影响重大。

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北京经济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1994年,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1995年,三产比重超过了50%,1998年超过60%,2006年超过了70%。2007年,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2.1%,比全国第三产业的比重(40.1%)高出了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2.3%,成为带动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占到全市GDP的13.8%、9.4%和9.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0.5%、10.6%和11.4%。

北京服务业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及其他省市,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首先,服务业不像工业、外贸等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其次,服务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都是低污染、低能耗的行业,更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第三,按现行分税体制,服务业企业大多交纳营业税,而营业税大部分归地方所有,所以服务业比重高有利于增加地方税收,增强地方财力。第四,从就业角度来看,服务业可以大量吸纳就业人口。

投资消费双轮驱动。从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角度看,北京经济增长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投资主导型转变为当前的投资、消费双拉动型。

从投资率和消费率之间的比例关系看,从2006年起,消费率首次超过投资率,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为53.5∶50.5,消费开始代替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2007年,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进一步提高到54.3∶48.7。

从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规模对比来看,也呈现出北京经济靠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特点。2008年1—11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16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3051亿元,消费规模超过投资。

开放型经济。首先,北京的商品市场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那就是买全国、卖全国,甚至是买世界、卖世界。2008年1—11月,全社会商品购进总额21659.3亿元,其中57.6%由市外购进,14.4%是进口;商品销售总额22132.8亿元,其中56.2%批发到市外,5.2%出口。其次,北京作为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大进大出的特征十分明显。据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1—11月,北京地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552.7亿美元,占全国的10.7%。北京的进出口贸易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第三,北京的服务贸易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约占全国的1/5,其中出口额约占1/4。通信邮电服务进出口额约占3/4;其中出口额占4/5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额约占40%;其中出口额约占45%。第四,外资企业在北京经济中占重要地位。2007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2245.9亿元,占GDP的24%;纳税总额1144.8亿元,占全市税费收入(包含国、地税各项税费收入)的26%。

奥运效应。一是奥运助推经济发展提速。举办2008年奥运会,成为首都经济持续增长的加速器。2002—2007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2.4%,处于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稳定性最好的时期。二是提前四年实现经济翻番目标。由于整个奥运筹备阶段,全市经济正处于发展上升时期,在奥运因素的推动下,全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GDP达到7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2000年的2倍,即比2000年翻了一番;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由2001年的3262美元跃升到6323美元,提前四年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10年GDP和人均GDP的发展目标。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9000亿元,达到935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2000年的2.25倍;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达到7654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综上所述,北京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导、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特点,决定了北京经济发展具有稳定性好、波动小、能耗低、效益和质量好的优势。但另一方面,首都经济和总部经济的特点,使得北京经济对政策的反应更直接和敏感,开放型经济的特点,则使得北京经济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更敏感。

■ 当前北京经济增速下行是周期性变化规律使然

2008年以来,在多重因素叠加效应下,全市经济进入周期性向下调整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

首先,从国际环境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

其次,全国经济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逐季下行。2008年3季度仅增长9%(1—3季度增长9.9%),已连续5个季度回落,未来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

第三,北京自身经济增长向下调整是发展规律使然。从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经济波动规律看,基本上10年一个周期。第一次调整是1989—1990年,1989年经济增速由1988年的11.3%降为4.2%,1990年达到谷底,增速为4.1%。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北京经济也出现下行,经济增速由1988年的12.8%降为1989年的4.4%,1990年的5.2%。第二次调整是1998—1999年,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的“双紧”政策,使经济逐步降温,到1998年,经济惯性下滑,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洪涝灾害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降至政府预期目标(8%)以下,1998年增长7.8%,1999年增长7.6%。而同期北京经济增速也处于低位,1998年增长9.5%,低于两位数增长。目前北京经济自身有调整的需要。从1999年—2007年,北京经济连续9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从2000年起,连续8年保持了11%以上的增速,而2002—2007年更是创出年均12.4%的高增长。从以往10年一次调整的规律来看,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后,目前北京经济又到了需要调整的阶段。

第四,奥运因素在短期内加大了经济波动的幅度。2008年上半年北京经济增长11%,进入三季度,奥运安保、环保和交通限行等相关措施限制了人流、物流、车流等,使经济发展受到阶段性影响。

正是由于出现了上述四方面相关因素的叠加影响,北京经济开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

经济进入调整期,增速放缓。2008年以来,北京经济走势与全国一致,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GDP增速由上年全年的13.3%回落到2008年一季度的11.3%、上半年的11%,1—3季度进一步回落至9.1%。

主要行业变化明显。

(1)工业生产减速。2008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比上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点。一方面是国际因素,外需减弱、订单减少使得外向型制造业增势放缓。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使得高耗能行业生产明显回落。1—11月,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33.4%和7.8%(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9%和6.6%)。

由于北京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1/4(2007年为23.6%),因此,2008年工业增速的大幅回落对全市经济的影响非常明显。从工业发展态势看,“九五”以来,北京市对工业投资连年不足,远低于上海和天津;同时缺少大的项目,导致北京工业增长后劲不足。

(2)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自2006年起连续3年供销双降,进入深度调整。2008年以来仍延续低迷态势,1—11月,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9432.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销售面积仅为968.9万平方米,下降48.6%。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继2007年下降1.8%后,2008年降幅进一步扩大,1—3季度下降18.6%。

(3)受世界金融市场动荡等因素影响,股市低迷,金融业增长放缓。2008年1—11月,全市证券市场成交量同比下降35.9%,其中股票、基金成交量分别下降40.3%和19.5%;11月末,股票市场库存市值4148.2亿元,比1月末缩水53.5%。1—3季度,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8%,远低于2007年的增长水平。

(4)受奥运相关限制措施的短期影响,人流、车流减少,部分服务业增长放缓。

■ 树立信心,把握机遇

全面客观地看待调整,树立信心。第一,此次经济调整是正常的,是北京经济自身特征所决定的:一是影响这次经济回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必然性因素(如北京经济自身发展规律、宏观调控、结构调整)带来的周期性回调和政策性减速,也有偶然性因素(如世界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紧缩,奥运环保、安保及交通限行措施等)引发的短期影响。二是当前的调整是国内外经济的共同趋势,北京很难独善其身。第二,短期调整有利于长期健康发展。一方面,调整带来经济下行,但另一方面,短期调整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所以,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树立信心,科学地认识短期调整是正常的,坚信北京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

把握机遇,加快调整。虽然北京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同时未来发展也有很多机遇,将对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政策面良好,二是争取大项目支撑,三是恰逢建国60周年大庆,将对拉动需求产生积极影响。

除了上述外部机遇外,北京自身也具备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如奥运的筹办为北京积累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未来经济发展蓄积了能量和动力;北京首都经济、总部经济、服务业主导、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特征使北京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较强;另外,北京市还具备资金面比较宽松的有利条件,2008年1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贷差超过2万亿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篇4

如今国际经济萎靡,经融危机还在持续,是第六年了,虽然在复苏,但十分缓慢,不均衡性和脆弱性进一步发展,进入深度转型期,国际机构对前景持谨慎态度。所以无论是政党还是个人,都应学会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学会分析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的特点、趋势及走向,了解我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现行的外交政策。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应该熟悉当前国际形势,了解我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现行的外交政策,才能在毕业后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

一、当今国际形势

国际经济在复苏,但有一个特点就是低速复苏,有些持续萎靡,导致现在的国际走势分三种。

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反向而行。

世界经济将继续面临发达国家的政策风险。

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展开。

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使得我们要正确认清楚当今国际形势。

二、大国之间复杂的关系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有很多表现突出大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如:美国“东张西望”,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监听门”事件对欧美互信造成严重冲击;俄罗斯积极推进欧亚联盟战略构想等等。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我们对于国际局势的一些基本判断仍然是站得住脚的。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仍为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和平外交,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

全球化在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联,显著降低了大国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风险。无论在双边舞台,还是在多边场合,世界大国在调整中合作,在碰撞中握手,在角力中依存。要认清大国关系的复杂性,调整、碰撞、依存是大国相处之道。

三、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各主要力量竞相加大对本地区投入,亚太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我们要看到中国与亚太各方利益交织,蕴含着提升影响力的机遇,又要清醒地认识资源争夺与领土领海等争端此起彼伏,给我国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我国要如何把握亚太地区的机遇呢?我国是这样做的:

亚洲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亚洲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由本世纪初的不足20%上升到目前的超过30%。

亚太区域合作持续推进。

亚太地区的复杂因素有所增多

④中国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不断深化。

四、我国的外交政策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上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全球视野、进取意识、开创精神,充分理解外交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

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同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增进友好往来,促进共同发展。始终坚定不移的推进睦邻友好政策,与周边国家一到促进地区和平和稳定。主张世界上的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不论强弱,不分种族,平等的参与国际事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全球多极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我国外交政策的落脚点:

赋予“中国梦”的深刻世界意义,强调“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的理解认同。

丰富走和平发展道路重要理论。

提出新形势下经略周边的大政方针,突出“亲、诚、惠、容”四字理念,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

④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篇5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一切条件都还不成熟。不管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应该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而不是急于求成。这只能是拔苗助长。

最近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和议论。有人认为调结构、促改革就要以增长为代价,也有人对我国经济前景产生疑虑和担 忧。刚刚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对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对做好各方面工作影响很大。为此,有必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的总体经济形势、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全面分析。

回顾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今年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增速在由高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这其中有近几年人口结构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规律性原因;有全球经济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常态慢增长,以及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减弱,外部需求增长速度出现趋势性下滑的阶段性原因;有工业主导型经济逐步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结构性原因。这些趋势性变化,是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判断依据。

深刻认识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有利于我们全面、科学、理性地认识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从中把握规律,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例如,尽管增速明显“换挡”,一些人所担心的就业问题却并未出现。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700多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0%左右,这说明我们可以把GDP增长7.5%左右作为确定改革发展稳定平衡点的重要指标。再如,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投资增长快有其必然性,同时这一时期的生态约束矛盾也最为突出,如果投资增长太快,资源环境将难以承受。把握了这个阶段性特征,就可以恰当地选择投资政策,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力避投资超越支撑条件的过快增长,把重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拉动没有水分、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能强行推高,也不能任其失速。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是万万不行的。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业和收入就上不去,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力度就会受到影响。我们不能刚刚走出了盲目攀比、“唯GDP”的误区,又走进了任由下滑、“去GDP”的误区。今年上半年,一些省份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回落,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如果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速继续下滑,或更多省份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市场预期会受影响,民生和社会支出无法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回旋空间会被压缩,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就会动摇。从这个角度说,完成今年经济增长7.5%左右的目标,十分重要,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进行了周密部署,提出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加快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妥善防范化解风险,不断改善民生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强对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的统筹平衡”,这一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确定的,代表着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

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对我国至关重要。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更主要的是有利于保就业、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因此,我们一定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物价水平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考虑了去年涨价翘尾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也表明我们抑制通胀、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今年上半年,我国粮食又获增产,工业品总体上供大于求,粮食等物资储备充裕,进出口调节能力较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下半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不少,不能掉以轻心。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同时也是我国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能不能完成预期目标对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从上半年的情况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符合预期目标,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大,下半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也正面临一些困难,其中一些还十分突出。我们在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坚持底线思维,主动作为,让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动力更充沛,并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

中国是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第一个提出全面经济结构调整改革方案的国家,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预期也较为正面,而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国家依旧陷在经济危机以来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的困局中。因此,我们判断除中国以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2014?2015年将依旧处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2014年最大的不确定性仍来自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美国财政货币政策对全球的溢出效应极其明显,而财政货币刺激政策的退出依然可能对全球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除了美、日、欧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主权债务问题也将是未来影响国际经济的重要因素。其中,主权债务问题最严重的是日本;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是否还会出现个别小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也是悬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尽管国际经济在2014年依然具有明显的风险因素,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全球经济的领头羊美国正在复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已经做出了明显的调整。新兴经济体中,中国也将迈出经济结构性调整的步伐。银联信在报告中表示,预计2014全球经济将好于2013年,总体有望达到3.5%左右的增速。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仍处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取得新进展。虽然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不牢固,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韧性,宏观调控的空间和回旋余地较大,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不动摇,努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如何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呢?就是转变增长方式,控制产业链,把握产业链的高利润节点。中国如今的制造业主要是集中在制造。制造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节点,会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严重的劳动力剥削。美国人聪明之处就是控制了产业链,自己控制高利润的研发设计,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而把利润最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转移到中国,剥削中国的劳动力。而且往往造出来的产品都返销美国,国人并不能享受这些产品,真是“遍身罗琦者,不是养蚕人”。政府为了保障出口,保持着劳动力的廉价优势,或者通过出口退税的方式促进出口。这种思想方式似乎有悖于“经济发展,全民共享”的理念,为增长而增长的思维并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政府需要产业升级,加强产业链控制,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定义和意义。不能盲目地信从GDP指标,应该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路。相信政府可以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真正达到国富民强。

第2专题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篇6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遇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章

V型胜利来之不易

1.先看经济增长率2009年中国 GDP:335353亿元增长8.7%2009年世界其他GDP:下降2.2%美、欧、日负增长

2009年中国经济走势 v字型发展

实现V型胜利的原因

惠民生 调结构 扩内需 保增长

第一点,党中央把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定位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果断出台了一揽子方针政策。(4万亿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扩大民生投入)

第二点,体制优势。我们的体制特别能战胜困难。(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相容)

2.看失业和就业

中国是全世界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中国16—65岁适龄劳动人口9亿

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美国总人口6亿

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大学生: 600万高中生: 600万合计:1200万中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万

3.看物价涨落

通胀风险

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第一个风险输入性通货膨胀

国家油价上涨52% 大豆上涨70% 矿石上涨 62%

第二个风险个别商品的问题有可能导致全局性问题

中美CPI构成比较

美国:42.9%其他 15%食品 42.1%住房

中国:53%其他13%住房 34%食品

第三个风险货币和信贷的投放

M2↑= GDP↑+ CPI↑2009年信贷投放9.6万亿

抑制通胀

第一个因素 农业稳定、粮食增收2009年粮食产量达10616亿斤,实现连续6年丰产。第二个因素产能过剩家电下乡,农民有电视了,有洗衣机了,幸福指数提高了,但更重要的是救活了这些家电企业。第三个因素 总需求不足也会抑制价格上涨

我们有能力使全年的物价处在温和可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有关部门加大了调控房地产价格的力度:

一是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二是加强土地收支管理,土地首付提高到50%三是银监会重申要严格“二套房政策”四是各地陆续公布了2010年房地产供给计划,北京明确2010年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用地将超过总供地的50%

4.看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改善

一是国际储备资产的增加额比上年减少。2009年储备资产增加3932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增加额比上年下降了18%。二是经常项目顺差的绝对额下降,其占GDP的比重也进一步下降。2009年我国GDP同比增长8.7%,其中投资、消费分别拉动GDP增长8个和4.6个百分点,出口则下拉GDP增长负3.9个百分点。

顺差产生的原因:第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稳定提高,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国际收支实现双顺差的基本面;第二,国际收支大量顺差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特点的综合反映,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和消费投资出口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收支顺差扩大的内在原因;第三,国际收支顺差与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密切相关;

第四,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五,居民的投资渠道仍然较少,大量的顺差不能通过“藏汇于民”的有效投资和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出来平衡;第六,面临较大国际经济波动风险,平衡国际收支的措施需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本章结语

用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看中国经济,应该说,我们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

第二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

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

内部失衡:

1投资增长过快2信贷投放过多3 外贸顺差过大

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

1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偏低2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科技研发投入偏低3企业技术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4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盲目重复建设

1.要明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是什么?

三大转变:

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 变 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变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变 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2.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五个必然要求”

 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  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 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 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 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

革来推动

转变发展方式

第一,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强调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二,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第三,加快完善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四,完善政绩考核机制,不仅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结构调整、创新水平、收入分配、人民生活、和谐稳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因素。

本章结语

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中国经济战略性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要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增加在全球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为中国经济更长期的发展创造条件,为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创造条件。

第三章 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

1.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主要做什么

经济结构调整

有保有压、有促有控,既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有效供给,又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

经济结构

大结构:宏观经济结构

中结构:产业结构

小结构:产品结构

调整宏观经济结构

1投资2出口3消费

调整产品结构

下决心淘汰部分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低能耗、低污染的产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

任务

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和方向

1扩大居民消费需求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经济学认为

要素分配 一次分配 保效率

财富分配 二次分配 保公平

收入分配领域两类结构性问题

宏观 两个“比重偏低” 1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2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微观 两个“收入差距扩大”1居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农村地区农民 收入差距扩大

3.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二元结构

社会结构的“二元“地区发展的“二元”

1地区差异加大2城乡差异加大3贫富差异加大

城乡统筹发展

1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2体制改革是突破口

一是统筹城乡就业

二是改革户籍管理 三是建立农村社保

在解决温饱的阶段,“三农”问题还可以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解决;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以统筹城乡、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城乡生产要素重组的新思路破解这个难题。

4.努力改变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

发展服务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既是未来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希望所在,又有利于增加就业、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具有一举多得之效。

培育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

十大产业振兴计划

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钢铁 石化 有色金属

重要基础装备:船舶,装备制造业

汽车 纺织 轻工 电子 物流

本章结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调整宏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促进持续发展

第四章

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

1.解决好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

2009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7284.63亿元上涨29.4%

1解决就业难

2解决住房难发达国家40%左右的城市居民居住廉租房发展中国家70%~80%的城市居民居住廉租房

3解决看病难新医改方案出台,3年投入8500亿元,人均医保标准不低于15元,医保最高限额增至工资6倍,2011年基本医保将覆盖全民,2020年将实现全民医保。新医改摈弃市场化路线,2011年缓解看病难。

4解决上学难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 1.5亿人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1120万中职学生一、二年级每年享受国家助学金 1500元

3.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世界工厂变世界品牌

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为0.81%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

928万户注册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仅为万分之三,98.6%从未申请过专利

第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第二,要着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第三,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第四,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本章结语

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胡锦涛: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股市 篇7

(一)

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股票市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股市是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但股市却与实体经济有着密切关系,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涨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与国民经济的基本情况与走势,上市公司本身的业绩及资本市场本身的制度建设都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大量增加,本币升值速度预期加快,有大量外资涌入时,该国家(或地区)的股市便开始上涨;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要举办大型国际活动时(如奥运会),该国家(或地区)的股市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例如,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股市发展速度非常快,到1989年12月日经指数达到38912点(截止2008年10月28日为7621点)。二战后香港地区经济高速发展,香港地区股市1965年恒生指数只有100点,到目前为止最高点为32000点(截止2008年10月28为12596点)。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台湾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台北加权指数从1986年的1000点上升到1990年的12685点(截止2008年10月28日为4399点)。

股市的发展不仅与整个宏观经济有关,而且有自身的规律,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宏观经济需要进行深层调整时,股市会提前作出反映,出现下跌;当股市上涨过快不符合自身的条件,违背了股票市场的客观规律,股市出现“泡沫”时,股市也必然会下跌。一般来说,成熟股市的市盈率(PE)应该维持在30倍以下,股市中市盈率(PE)超过30倍时,便开始形成“股市泡沫”,当股市中市盈率(PE)较长时间超过70倍时股市必然面临深度调整。

股市调整又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包括实体经济,使宏观经济发展受阻。20世纪全球几次严重的股灾对经济的影响便是最好的明证。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首先从股市开始,1987年美国爆发股灾,美国在极短时间内损失近2万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日本爆发股灾,日本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国家财富损失将近一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倒退好多年。

(二)

我国股市(这里主要指大陆股市,下同)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2006~2007年我国经济甚至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GDP增速加快,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的投资欲望加强,居民有大量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的赢利水平不断提高,每年以近30%的速度递增,企业资本不断增加,供应充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一直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工厂”。2005年7月以来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2005年以来我国实行股权分置改革,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股市迅速发展,上证综合指数从2005年6月6日的998.23点上升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中国证券化率(一国证券价值总值与该国GDP比重)速度创造世界奇迹,引起世界关注。

但我们应该看到,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巨大挑战。(1)我国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较高,投资扩展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投资高位攀升,引起总需求加快扩展,价格上涨,诱发经济过热,CPI上涨较大,形成结构性通胀。(2)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薄弱,有些农产品还要大量进口,一旦国际市场上这些农产品的价格有较大的波动,就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有时还会直接对国内经济产生冲击,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量较大,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节能减排任务较重,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长期发展下去,环境将无法承受。(4)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大,国际市场的经济波动会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2007年以来,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美国经济放缓,我国经济也受到影响。(5)城市化速度加快,房地产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房地产行业在经济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对金融、消费、产业升级、资金的有效配置都有不利影响。这也表明我国经济中产业创新能力还要大力加强,要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国民经济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股市也要进行调整。

另外,从股市本身来看。(1)我国股市经历2006年到2007年的大发展以后,股市市值从原来的3万亿元上升到最高时39万亿元(2008年10月份股市市值为10万亿元左右),股市容量大大增加,政府对股市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后,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008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股市发展的政策,但难以阻止股市下跌的趋势。(2)2007年上半年以来,我国股市市盈率不断提高,2007年10月股市市盈率最高时已超过70多倍,出现了明显泡沫,必须进行调整。(3)中国股市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大小非”问题,按中国证监会2005年9月份的相关规定,持股5%以下的非流通股份在股改方案实施后12个月即可分批上市流通。2008年以来“大小非”解禁股开始集中上市,“大小非”成本低、数量比较多,上市后增加了股市扩容的压力和资金方面的紧张。特别是有些“大小非”在解禁后急于出售获利,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这也会造成股市的下跌。目前“大小非”对我国股市影响比较大。(4)目前我国股市对外关联度加大,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2005年以前我国股市较为封闭,“独善其身”。2005年以后我国股市与国际市场上股市的关联度加大,国际市场上股市的波动对我国股市也会产生影响,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到2008年下半年事实上演变为金融危机,美国经济放缓,股市下跌,我国股市也受到影响。我国股市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我国股市进行战略性调整也是我国资本市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三)

我国股市在经历大幅调整后将如何发展,如何使我国股市又好又快地发展呢?

(1)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对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只有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保持良好,股市才能永续发展。

(2)只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促进股市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一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民经济才能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股市才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第二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第三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基础地位巩固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更好应对国际经济的挑战,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股市也会因此而不断发展。第四必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了,股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然会增强,股市一定会不断向前发展。

(3)加强资本市场建设。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近几年来,我国从各个方面加大了资本市场的建设力度,但是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深层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如“大小非”减持与股票市场稳定问题、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和海外蓝筹股(包括红筹股)的回归问题,股指期货及创业板块的推出时间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用创新的理念、方法加以解决。

另外,上市公司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篇8

2016年,共有406家在华美国公司参与了这项问卷调查,回答了有关公司业绩、挑战、战略、对未来风险的评估等问题。

受访的美国企业大多在中国市场有丰富经验、业绩出色,约一半企业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75%在华经营超过10年,约60%是上市公司。

总体来看,美国公司在中国经营业绩仍然成功,但收入增长和投资水平正在放缓,特别是制造业企业。

预料已久的“新常态”,终于来临,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新商机又让美国企业总体保持乐观并將继续投资于中国市场。

调查发现,大多数(71%)美国在华企业仍然保持盈利,但2015年只有61%的企业营业收入有所增长,与2014年的75%相比,有明显下降。而且,收入下降的企业数量增长了约一倍,从2014年的11%增加到2015年的23%。

但同时,76%的企业认为2016年营业收入会继续增长,尽管其中大部分估计增长会低于10%;81%的企业仍然计划在2016年增加投资,尽管投资量与往年相比会相对减少。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季瑞达(Ken Jarret)说:“美国在华企业需要适应新的环境,也要抓住机会,比如服务业的发展。”

对中国未来最为乐观的美国企业,来自零售业和服务业——有91%的零售业企业和85%的服务业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这也反映出,中国正在向更为发达的经济体转型,在中国经商,越发要加强营销、业务拓展、研发、电子商务和自动化。

有一半左右的美国企业称,正计划开展或改善电子商务策略。已经拥有电子商务战略的美国企业则表示,最大的增长引擎已经来自移动平台(42%)和社交网络平台(28%)。

在美国企业眼中,2016年最大的可能风险来自于成本高企、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日趋激烈的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

上海美国商会主席季恺文(Ker Gibbs)说:“这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商业环境。美国企业正在进行调整和适应,这表明了他们坚守中国市场的决心以及对新经济驱动力的深刻理解。”

在他眼中,未来的商业增长机会来自于“中国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和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大发展”。

调查执行方普华永道(PWC)公司策略总监朗·克莱恩(Ron Klein)的分析是:“2016年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中国正在从以工业出口为主的经济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我们预计,这个趋势会像灯塔一样,吸引更多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篇9

2014-05-29 14:41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徐博

形势总体平稳 难题仍待破解——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8日发布的201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

这一成绩得来不易。一方面,我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区间;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供给仍处在高位,就业的总量压力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就业缘何还能保持向好?

首先是因为经济总量的“扩容”:经济总量是40万亿时,10%的增速是4万亿;50万亿时,8%的增速就能达到4万亿。

“前些年GDP增长一个点带动城镇新增就业是100万多一点,而近几年增长一个点带动就业是150万人左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说。

同时,新一届政府把加快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作为第一件大事,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工商登记改革,为企业松了绑,推动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私营企业1253.86万户,从业人员1.25亿人,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5.49%和10.62%;个体工商户4436.3万户,从业人员0.94亿人,比上年分别增长了9.29%和9.3%。此外,就业保持平稳也得益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据统计,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近年来稳步提升。2013年底,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1.4%;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30.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8.5%。“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三产每增长一个点,平均带动就业70万人,同期二产增长一个点带动61万人。”信长星说。

尽管如此,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首先,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据人社部统计,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今后几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仍将维持在年均1600万人的高位。

其次,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当前劳动力市场既面临一线普通工人招工难和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也面临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难。

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更加艰巨。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始终保持较快增长,但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还难以跟上毕业生数量的增加。

让就业这一民生之本保持平稳,就必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各级政府切实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同时,要全面深化就业领域改革,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篇10

10数本8罗荣华2010224824 谈到中国的教育,总是能听到一些不好的声音,很多人都在指责中国的教育,从小学的背来背去,学习一些有的没的,父母总是对你有很高的期望。初中又因为所谓学生的叛逆心理而禁锢式的教育形式。高中总能学到一些其他国家大学才学的内容。在我看来,有些存在的问题,与中国教育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有人开玩笑的说,让中国的学生去考四六级,总能考得过美国的学生。相对国外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国的应试教育真的略显无奈。但我们想想,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谈改变和突破何来容易。

前段时间议论纷纷的高考改革,缩小英语的比例,重视语文教育。我看不出这里有什么的教育发展,反而更加的回到以前的四书五经的学习。如果中国的教育按现在的发展趋势,寻求新的改革方式是重点。中国不仅仅是需要学习型的人才,也需要各种奇才,更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有的地方开始有二次高考的做法,我觉得这个是值得推广的,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二次高考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面对决定人生的考试压力,反而得到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三方合伙购房协议书下一篇:部门服务企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