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诗词

2024-05-09

关于爱国的诗词(共9篇)

关于爱国的诗词 篇1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司马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吕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最深情的爱国古诗词

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壮志 一作:壮士;兰山缺 一作:兰山阙)

人物评价 总评

岳飞的业绩不可磨灭。他表达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史书评价

《民族英雄岳飞像》(傅伯星)

《湖北转运司立庙牒》:“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忠愍谥议》:“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宋史·岳飞传》:“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历代评价

宋孝宗:“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金章宗:“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

文天祥:“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朱元璋:“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乾 隆:“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

孙中山:“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春 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示儿

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 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碎骨全不怕)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宋代: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荆轲歌 / 渡易水歌

先秦:佚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复还 一作:复反)

(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 最深情的圣诞节祝福语

★ 国庆节祝福语最简单的精选

★ 国庆节祝福语最简单的

★ 最温馨的国庆节祝福语

★ 献上最温馨的国庆节祝福语

★ 国庆节祝福语

★ 国庆节祝福语202

★ 国庆节简短祝福语202

★ 国庆节祝福语

关于爱国的诗词 篇2

20世纪20年代, 我国处于山河已碎、民族将亡的危机境地, 教育界人士纷纷提出教育宗旨中应含有“国家主义”。著名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曾刊出“国家主义”、“小学爱国教材”专号, 呼吁在中小学各科施行“国家主义教育”, 以求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他们的主张对我们今天讨论《语文》教科书中是否需要爱国主义的题材, 如何教学爱国主义的题材的课文很有启发, 也可以借此来看《狼牙山五壮士》该不该从《语文》教科书中删除, 教学时该不该曲解。

一.20世纪20年代关于爱国主义题材课文的编选与教学的讨论

(一) 需不需要爱国主义教育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的国力已衰弱到极点, “外人对我, 视若犬豕, 侵凌不已”, 所以觉醒的教育家们主张实行“国家主义”也就是爱国主义的教育, “其目的在谋国家之安全, 人群之幸福;或预防将来之被征服;或矫正其现在之被蹂躏, 且抵抗其他一切民族之蚕食鲸吞”。那么, 各科“课程标准及训育目标, 合于爱国者取, 不合于爱国者去”, 甚至主张教师要像宣传宗教那样宣传爱国。他们不仅大力宣传, 而且对与此相关的当时颇流行的三种论调提出了批评:

1. 教育独立派。

教育与政治关系到底怎样, 教育能否独立于政治?针对当时一些人主张“教育独立”以与政治脱离的论调, 陈启天认为“此言似是而实非”, 似乎误解了“教育独立”的涵义, “教育独立之涵义, 如指教育应超脱教会、党派及政潮三者之关系, 则为教育上应守之信条”。实际上教育不仅不可能超越政治, 而且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 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家职能或国家事业”, 是用来“训练国民, 发扬国性, 创造国运”的工具。

2. 国际主义派。

一些人认为, “爱国心为偏见之源, 为战争之母, 为国际同情之障碍”, 而提倡“国际同情”, 认为这才是“世界和平之根核, 人道主义之保障”;力避“国家情操”, 认为既然有所爱, 就有所不爱, 于是“差别生, 厚薄分, 隔阂起, 而战争不可避免矣”。余家菊认为这种貌似“兼爱”的思想, 其实是“舍己为人”、“舍近求远”的“国际奴情”, 于情于理都不合。“若爱我之国以及人之国, 保我之国以保人之国, 其事甚顺, 于义甚贯, 爱国教育又何尝必须仇视他国哉?”况且别国先对我们实施侵略, 我们的反抗也是正当防卫, 义所当然。“平情之论, 必当责其侵略而不当责我之仇视也。”这种“国际奴情”主义的教育, 在1925年“五卅惨案”中英国人血腥屠我同胞时被彻底击破。

3. 自由生长派。

一些人认为, “儿童之理性未发达, 不能了解爱国之必要;儿童之社会意识暧昧, 不明国家与个己之关系, 爱国情操未曾发生”, 况且“教育的要义在使儿童自由发育, 不可将成人的意见硬行灌输, 只宜教以思辨考察以求能力之发育, 精神之长进。”余家菊认为, 教育当然要注意儿童的经验, 但是儿童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 一无凭借的, 脱离实际内容的纯粹形式陶冶的教育, 只存在于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儿》之中。儿童有能力、有兴趣了解社会事实、成人之见, 如果一些人“国家观念不强, 意识淡薄, 就需要适当的教材”, “使其深悉国家与个己关系之密切, 以及个己不尽责时国家所遭受之祸害, 与夫国家昌明后个己可享之福利”, 让他们感悟“国泰而后民康之义”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理”。

(二) 语文教科书爱国主义题材的编选与教学

1. 爱国主义题材的编选

当时人们认为, 爱国主义须贯彻到各科, 语文学科理应分担, “国文科为一国精华之所萃, 学校教育之所需”, 但是爱国题材太广泛, “决不能穷竭其所有, 故仅可于表彰本国特色、激发爱国志气有关者, 择要导学”。像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还有《荆轲列传》等, “皆能使顽夫兼懦夫立者”。有人专门从内容上作了强调, 认为题材要有六方面的特点: (1) 历史性, 给读者以“真实”的、“模范”的观念; (2) 具体性, 不要纯粹鼓吹理念、宣传主义, 应将其放在具体事例中; (3) 暗示性, 用客观的事实暗示, 不用主观的话语灌输; (4) 潜化性, 在休闲式的教育中, 陶冶性情, 涵养美德; (5) 传奇性, 情节曲折生动; (6) 理想性, 要含有未来的希望。有人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谈爱国题材的选择标准, 认为形式方面要注意四点: (1) 要有普及性, 不能用方言土语; (2) 要有吸引性, 要善于叙事、描写; (3) 要有优美性, 即文字要优美; (4) 要无外化性, 不要直译外文。内容方面也要注意四点: (1) 发扬国光, 宣扬我国的文明成就; (2) 要表彰国化, 宣传我国对他国文明的影响; (3) 要说明国势, 认清当前形势; (4) 要提醒国耻, 认识遭受的耻辱。总之, 要做到选文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要“文质兼美”。

2. 爱国主义题材的教学

(1) 教学内容要注意“文”、“道”结合

爱国主义题材课文的教学, 最容易上成政治课、历史课。作为《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 其教学内容必须兼顾内容和形式。一个老师在教《一个爱国的学生》时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实质方面在使儿童知道爱国, 和怎样爱国, 并能养成儿童勇敢的精神。形式方面在使儿童知道记叙文的做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 不仅有内容的讨论, 还有认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活动。

(2) 解读方式要力避夸大和浪漫

吴俊升认为解读课文要防止民族夸大狂的暗示, 不能过分夸大自己民族的优越。他说德国法西斯就是试图以武力侵略他国, 把文化推行到世界, 这是一种“极端的国家主义”。另外, 也不能无中生有地添加一些不可能的情节, 拿今天的说法叫“革命浪漫主义”。如在表演《一个爱国的学生》时, 学生将课文第一段“从前某国有一个学生, 他很爱国, 并且很勇敢。他常说:‘凡是一个国民, 不能够替国家做一点事, 真是可耻的很!’他又说:‘贪生怕死的人皆是无用的人。’”改编成“这位爱国的学生, 独自在书斋里看书, 看见书上论及游民的害处, 他便立起来道:‘一个国民, 不能够替国家生利, 反来分利, 真是可耻得很!’说完, 向壁上挂钟一望, 见时间不早了, 随即提了书包往学校里去”。将第三段“有一天, 他在路上看见他的朋友买了许多外国货, 他很诚恳地对他朋友说‘我们应当买我们自己做的国货, 不应购买外国货。为什么把自家的钱送给人家呢?这岂不是利权外溢麽?’”改编成“一天, 他散学回家, 途中遇见一友人, 手中拿着许多外国货。他看见了, 便忠告他的朋友, 勿买外国货物, 并且把利弊说出, 那友人见他的态度很诚恳, 理由也很充足, 面孔上表现出一种惭愧的形状”。基于文本来添加情节, 所以这种诠释方式是合情合理的。

(3) 教学过程要注意“情”、“理”结合

爱国题材课文的教学, 最容易让学生群情激愤, 失去理智, 往往达不到真实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注意教师人格的感化, 教师自己要有爱国热情, 然后启发诱导学生的爱国热情, 不要空喊口号、灌输教条, 因为“以身教者从, 以言教者违”。如一个老师讲《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一文, 先自己到学校所在地南京的玄武湖畔, 查看外国人在我国的恶行。上课时他问学生, 每天黄昏时外国人扛着枪来湖边, 不顾行人, 任意放枪, 猎取湖中的野禽, 问:“诸生以为如何?”学生答:“我们的湖地, 外国人来此糟蹋, 诚属可恶!”老师又问, 假如有一座在我国建造的大观园, 外国人都能游览, 唯独中国人不得入内, “诸生又以为如何?”学生答“岂有此理?恐无其事”, 纷纷要求老师讲解, 老师让学生看《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学生看后议论纷纷:“外国人真可恶……我国人真无用……”“外国人对我们太不平等!”老师接着问:外国人不平等的事太多, 此外还有哪些种种不平等的条约?老师先述大概, 再让学生看参考书, 自己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理性认识。他们认为在情感与理智方面, 与其诉诸儿童的情感, 不如诉诸儿童的理智, 因为诉诸情感“徒使儿童激于一时的愤慨, 不知道爱国之所以然”, 造成的结果是盲目的仇外, 而非理智的爱国。

(4) 教学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

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师生问答中启发诱导外, 当时还特别强调学生的体验, 一般会在深究课文内容之后, 把课文谱成歌曲让学生吟唱, 或者和学生一起把课文改变成剧本让学生表演。那位老师在教《一个爱国的学生》时, 在“阅览课文”“考查词句”“记录要项”“深究内容”之后安排了“设计表演”的环节, 和学生讨论依次分成“求学““从军”“凯旋”三幕, 确定25个同学演员, 选择几种简单道具, 然后实施表演, 最后师生评议。

了解了20世纪20年代关于爱国主义题材课文的编选与教学的讨论, 下面再来看21世纪初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删除与曲解问题就比较清楚了。

二.21世纪初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删除与曲解

(一) 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删除

1.从学习需要看不应该删除

上海版主编针对《狼牙山五壮士》过去一直入选《语文》教科书指出:“当初选择这篇文章是出于与时代接轨考虑的”, 删除这篇文章是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的”。言外之意当初入选是出于政治需要, 时过境迁, 现代社会自然就不需要了, 这是上文“教育独立派”观点的变相。新时代是需要新英雄, 但并不是要以忘记老英雄为前提。体艺明星, 为国争光, 固然是“英雄”, 他们的事迹入选《语文》教科书似也无可厚非;而革命先辈, 为国捐躯, 更是英雄, 拿鲁迅的话来说,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他们的精神是在民族历史发展中所凝聚的“国魂”, 他们的事迹被从《语文》教科书中删除, 则令人惊诧。虽然“狼牙山五壮士”实有其人, 但只要学习过《狼牙山五壮士》的人可能有一个共同的阅读经验, 那就是几乎已经不记得其中英雄的具体姓名, 但没有谁忘记那气壮山河的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几个人几乎成了“无名英雄”, “没有什么比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 更能表现现代民族主义文化了”。他们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想象共同体”, 成了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某种载体。

有人发出学习这篇课文“种下的是爱国主义, 还是崇尚暴力的仇恨?”的疑问, 有人认为鼓励为国捐躯, 是漠视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这其实是上文所说“国际主义派”和新增的虚无的“人道主义派”的观点。今天不必宣扬仇恨, 以暴易暴, 或者认为个体在国家、民族中的价值可忽略不计、无须尊重, 因为这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思维, 或极端的国家主义思想, 这些都是对爱国主义题材学习目的的误解。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并不是鼓动学生盲目、狂热的爱国情绪, 而主要是如上世纪20年代教育学者们所说的让学生懂得个体和国家的依存关系, 让他们感悟“国泰而后民康之义”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理”。国力衰弱, 遭人侵凌, 国民被逼得无路可走、舍身跳崖, 生命不保, 哪来尊严?今天为什么有“可享之福利”, 而过去只能有所“遭受之祸害”?

2.从文本特点看不应该删除

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 如果是冰冷的事实陈述, 或抽象理论阐发, 是不宜作为《语文》教科书的课文的, 可归入历史、政治教科书。如果依照《语文》教科书“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来看《狼牙山五壮士》, 也是符合上文所规定的爱国主义题材的入选标准的。在内容方面,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 文本结尾处写英雄们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有加了一个“明亮的尾巴”的嫌疑;不过五壮士的身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士兵, 把他们逼入绝境的是日本侵略者。他们为了不投降受辱, 连生命都舍弃了, 这两句话语在今天看来可能是口号, 在当时情境中可能却是发自他们内心的呼号, 所以写出来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况且作者这样写可能是让文本更具“理想性”。就形式来说, 整篇文章情节叙述曲折、传奇, 场面描写细致、生动, 动作描写形象传神。有人认为文本场面描写不当, 充满了“血腥”、“暴力”。如果细读文本, 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手法很高超, 主要从我方着手, 正面描写战争的场面, 并非从侧面详写敌人如何头破血流、皮开肉绽。我们之所以不把岳飞《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看作是吃人, 不把文天祥《正气歌》中的“或为击贼笏, 逆竖头破裂”看作暴力, 不把《荆轲刺秦王》看作恐怖主义的暗杀,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的艺术手法的高超。从形式方面来看, 《狼牙山五壮士》具有上文所说的“传奇性”、“优美性”。

总之, 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文本特点来看, 将《狼牙山五壮士》从《语文》教科书中删除都不恰当。

(二) 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曲解

1.还原历史避免曲解

上海版主编认为这样的故事在上世纪70年代人的心中很容易产生共鸣:“在那时,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从小都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对这些战争题材的故事有较深刻了解, 甚至有些老师还亲身经历过, 所以, 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动情, 学生听得也动心, 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言外之意是其不符合现代儿童的经验, 学生哪里能懂?既不利于儿童生长, 也不便于现在的教学。这是上文“自由生长派”观点的局部翻版, 我们不必重复当时人们对此的批驳。不过也提醒我们注意, 爱国主义题材课文在当下教学中所遭遇的困境, 确实随着时代不同, 学生的经验、价值观也不同。今天的儿童不再处在国家被人“视若犬豕, 侵凌不已”的时代, 不像20世纪20、30年代儿童那样只要环视现实就能感同身受, 也就是说现实与历史如出一辙, 与此不同的是, 今天的儿童对这样的作品容易产生隔膜, 进而曲解。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正确地解读, 教学也必须回归历史情境:

(1) 只有回归历史情境, 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情境。这并不是主张学生在阅读文本前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 因为以画面的观看代替文本的阅读, 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 也不利于培育学生的语感, 而是主张在阅读前学生自己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 了解1941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的历史和发生在葛振林等壮士身上的故事, 只有这样, 在阅读作品时才能做到设身处地、如临其境。

(2) 只有回归历史情境, 才能让学生对人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如果以今天的某些标准, 往往会对爱国主义题材的课文作出不合理的价值判断。如一位教师在交代五壮士中的葛振林、宋学义因为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而幸存下来, 经过群众帮助, 最终回到了部队的后事。话音未落, 马上有一个学生说:“他们两个运气真好, 这下可以享福了。”还有一个学生说:“这下他们可以乘坐宝马车了, 钱也用不完了。”这位老师只好讲现实中的葛振林后来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功勋卓越而没有居功自傲, 进而以讨论“做贡献要不要回报”的话题来对付。还有学生觉得这五个人实在是太笨了!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生命, 如果连生命都可以放弃, 那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所以我觉得他们跳崖实在算不上是一个良策。”这里无意对现在孩子的价值观和玄思臆想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这种对英雄献身精神的亵渎, 以及讨论“做贡献要不要回报”的话题本身的价值提出批评。虽然这位老师展示的只是两个教学片段, 我认为可能教师自己没有在课堂上真正讲解这段历史, 或者大而化之地交代了一下背景, 也没有让学生在课前自己了解这段历史。既然对历史无知, 必然会作出不当的判断。

2.立足文本避免曲解

文学文本是一个由不同层次和维面构成的“召唤结构”, 其中的语音、语义、句法、结构、意象、意境、情节等存在的未定性和空白点星罗棋布, 给读者预留了多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只有读者对文本中的“未定”进行确定、“空白”进行填补之后, 才能称为作品。而在确定“未定”、填补“空白”时, 因为读者在认知结构、阅读动机、阅读方法、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必然产生见仁见智、歧义百出的创造性阅读现象。创造性阅读又分两种:

(1) 确定文本内的“未定”、填补文本内的“空白”, 是立足文本的创造性阅读, 是真正的创造性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作为一个文学文本, 它的主题是未定的, 可以作多种多元解读, 说是揭露敌人的侵略行径可以, 宣扬对敌人的仇恨可以, 说是赞扬壮士们爱人民、爱民族情怀也可以, 说是赞扬反抗外侮、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也可以, 说是揭示个体与国家依存的道理也可以等等, 总之, 都是从文本生发的。那位老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 以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只可从两方面理解, 要么仇恨敌人, 要么爱人民、爱民族。既然仇恨不可取, 那么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启发诱导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到理解壮士们爱人民、爱民族情怀上, 造成了学生对文本的单一理解, 这其实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解读。有人赞扬这位老师的解读“是一个可贵的转向”, 他摒弃了“非此即彼的道德教条”, 其实这位老师恰恰心里含有“非此即彼的道德教条”, 认为课文只存在二元对立的主题, 而没有看到主题的多元性。而且, 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主题时, 只顾情, 不顾理。另外, 《狼牙山五壮士》并非战争实录, 情节连接之间有许多空缺, 环境、人物描写方面有许多空白, 真正的创造性阅读是要我们运用想象和联想填补文本空白, 接受文本对我们的填补做出接受或否定, 然后再填补, 再接受或否定, 交替前行。只有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中, 才能产生出创造性的阅读成果。

(2) 在文本之外任意地确定“未定”、填补“空白”, 是脱离文本的创造性阅读, 或者叫“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一位中学教师在上《孔乙己》时有学生问:丁举人把孔乙己打成这样, 他为什么不去告状?这位老师启发学生争辩孔乙己如何去状告丁举人, 结果还打赢了官司, 并最终做了官。这其实是一种“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在上《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堂上一位学生指出:“我觉得他们跳崖实在算不上是一个良策。”老师问“那么, 当时五壮士还有比跳崖更好的选择吗?”学生答:“我认为还是有的, 他们可以假装投降, 然后找机会逃跑, 找到部队, 再去杀敌……”一位老师在讲述五壮士跳下悬崖后, 当原本想来活捉五壮士的敌人“发觉五壮士的确是从万丈悬崖上跳下去的时候, 他们没有放一枪, 没有放一炮, 而是集合部队, 列队向五壮士跳崖处, 低头, 庄严地行了三个日本军礼”是因为“五壮士宁死不屈的精神彻底征服了疯狂的鬼子”, “他们一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们不相信世界上会有这样视死如归的军人;当鬼子听到悬崖边传来五壮士‘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时, 他们的心里一定在发抖, 在发颤, 他们一定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们不敢相信, 世界上会有这样宁死不屈的军人”。这在填补文本之外的空白的阅读, 也是一种“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情节的发展决定了决不可能发生假装投降、借机逃跑的情节;更不可能发生敌人对五壮士生敬意、敬军礼的情节。可能有人反驳说据有人回忆, 敬礼一事, 确实存在。我想这无非是“民族夸大狂”心理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在作祟。

关于爱国诗词的原文及注释 篇3

流萤明灭夜悠悠,素女婵娟不耐秋。

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

【注释】

流萤:飞行不定的萤火虫。悠悠:漫长、悠远。素女:即素娥,神话中月宫嫦娥的别称,也泛指月宫仙女。婵娟:容颜美好貌。

【鉴赏】

这一组诗共十九首,是作者19于日本养病闲居期间写的。此选其中一首,本诗通过秋夜景色的描写,渲染出一片凄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诗人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理和为国事而消极感伤的心情。

这首小诗由景物起笔,看到那时明时灭的流萤,诗人感到秋天的夜是多么漫长难耐;仰望碧空,似乎觉得那美丽娇好的嫦娥也禁受不住秋夜的清冷寂寞。虽在言景,实发心声,是特定环境下内心情愫的真实流露。

作者写此诗时,袁世凯已接任大总统,正积极准备复辟帝制。在诗人看来,祖国正处于长夜难明的一片黑暗之中。正像嫦娥面对碧海青天,不耐悠悠秋夜的寂寞冷清一样,诗人远怀多难的故国也深深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悲凉。作为一位多愁善感的才子、诗人、情僧,曼殊虽然此时已经出家十年,但应该说他依然是俗根未断、尘缘未了。国事、家事、天下事时刻萦绕在他的心头,使他很难做到心如止水,四大皆空。“相逢莫问人间事”恰好是他对人间事抛撒不开的表现。“莫问”岂止是莫消问、不必问的意思,更多的含义是不堪问,不忍问。辛亥革命后的政局,军阀之间的战乱,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哪一件事谈起来不叫人伤心流泪呢?

写爱国的诗词 篇4

祖国是东方的明珠,是亚洲腾飞的`巨龙,是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祖国在你心中,在我心中,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征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塞下曲》

唐·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爱国的诗词名言 篇5

2.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3.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4.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5.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6.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7.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8.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苏步青

9.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华罗庚

10.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吴玉章

11.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12.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4.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15.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孙中山

1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17.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鲁迅

18.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19.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20.真正的爱国者是爱人类的,爱国决不是排外。——马铁丁

21.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之林。

22.爱祖国,首先要了解祖国;不了解,就说不上爱。——任继愈

23.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2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汉)司马过

25.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俄)别林斯基

26.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

27.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何香凝

28.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德

29.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30.一个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31.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32.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33.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 吴玉章

34.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3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36.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37.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匈)裴多菲

38.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前苏朕)苏霍姆林斯基

39.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40.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

41.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 谢觉哉

42.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 果戈理

43.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 歌德

44.我无论作什麽,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 巴甫洛夫

45.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46.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 肖邦

47.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 聂鲁达

48.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4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5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5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04、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2.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

54.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5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关于诗词教材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篇6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 重新梳理课标诗词板块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 充分了解学生在诗歌学习上达到的水平、面临的困惑以及兴趣需求所在, 寻找与学生现实状况和思维规律相适合的教学思路和方式。 (3) 对初中三年教材中的诗歌部分重新整理, 分解承担《课标》的教学目标, 以使教材适应学生, 切实可用。

2 研究的主要过程

2.1 制定研究方案

我们根据本组课题方案, 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制定了课题方案实施学期计划, 明确了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课题研究的难点, 了解学生诗歌鉴赏水平, 寻找与学生现状和思维规律相适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并以此为依据对初中三年的教材进行整合, 形成切实可用的整合教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规范了活动的常规制度, 保证课题组每月活动一次, 内容主要为理论学习、课堂教学实践研讨等。

2.2 明确教材核心内容

整合教材是为了提高教材的实效, 无论如何改动, 教材都应当保持与国家纲要在整体目标上的一致性。因此, 在动手整合教材之前, 我们查阅了《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 以及现行的河大版、语文版、人教版三套教材中的诗歌单元, 对学生通过学习本套教材所应达到的目标有了一个全局性的了解和把握, 确定了基本教学内容。

2.3 了解学生实际状况

明确了最终应完成的教学目标, 下一步就是研究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切入, 用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来分解这些目标。为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困难、需要和思维规律, 我们先后做了三项工作: (1) 摸底调查。我们对部分九年级新生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试卷由两道题构成;第一道, 文史排序;第二道, 诗歌鉴赏中考原题。结果为及格率3%, 优秀率1%。测试结果证明, 小学至中学, 大多学生唯一学会的就是要背诵及默写。初中生诗歌鉴赏的基本素养比较低, 相关文学常识、背景知识积累过少, 鉴赏常识缺口很大。 (2) 问卷调查。我们还对某校九年级的324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涉及对古诗词的兴趣、诵读原因、诵读时间、诵读范围、诵读方式、诵读效果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普遍不高, 且以应试及教师要求下被动学习者居多, 不愿意涉猎课外古诗文。大部分学生选择易于背诵的诗词曲等古诗词, 接近一半的学生不能获得情感体验, 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目。 (3) 锁定问题。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提炼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a没有读诗的习惯, 缺乏解诗的思维训练。b文学常识积累较少, 没有整体认识。c诗歌鉴赏常识认识模糊, 运用起来非常生疏。d学生对诗歌活学活用的意识也极为淡薄, 缺少在做中学的习惯。

2.4 转变教师授课思想

为了应付考试, 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 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 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 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

2.5 形成学校特有的诗歌教学模式

有了前面的摸底、调查、分析和体验, 我们决定从初一开始着手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采用教改的模式即导学卷来设计课堂教学, 并且在后来的教学中逐步推广, 形成了特有的诗词鉴赏教学模式。

2.6 形成整合诗词的方法

首先我们确定了目标:学生的文学史知识和诗歌鉴赏常识应该得到有效补充, 解读诗歌的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诗歌鉴赏表达能力得到初步训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确定的整合思路为“以文学史为经, 以学生朗读活动为纬”把初中生必背的60首古诗词按照朝代顺次排列, 使学生对诗歌的时代背景有一个整体概念, 并树立知人论世的这一解诗基本理念。但当我们着手整合时, 发现这样做把初中三年的诗歌顺序打乱了, 每学期全县统考时, 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些诗词没有讲过而影响了考试的正常进行。接着我们再进行反复的研讨, 发现以诗歌体裁分类, 以诗歌题材分类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最终, 我们决定按照题材, 以册为单位在小范围内整合, 补充上与此题材相同的名作名篇。每一课则以学生的“三读”为纲, 依次排布的内容促进学生三种诵读达到三种境界:读准、读顺、读出感情。而不是“背景与作者简介”出现在开头的构思, 当作品理解进入出现障碍时, 再引入作者的背景, 有力推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在必要的章节中, 还可以适时渗透一些写作手法的基本常识。

例如, 讲解陶渊明《归园田居》这首诗, 在具体解析诗歌时, 教师先给出重点字音、字形, 请学生30秒出声读一遍, 力求读准。再请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和补充注释理解诗的字面含义, 3分钟出声速读, 力求读得流利。之后, 围绕“借何景抒何情”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并要求学生将理解到的感情诵读出来, 当学生的讨论在“愿无违是不违反自己的什么意愿”这一环节上逐渐僵住的时候, 教师讲解陶渊明的经历以及创作此诗的背景, 迅速推进了学生对此诗的理解。当这一环节完成的时候, 学生对此诗的思想感情已有了深入体会, 对“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也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我们还力争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 加深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理解, 强化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比如利用“文艺节”展开诗歌朗诵比赛;在书法比赛中, 把古诗词的书写作为书写内容;与美术课相结合, 让学生创作“诗画组合”, 画出诗歌的意境;在学校组织的“大诵读”活动中, 我们搜集了唐诗宋词、国学经典诵读的名句、毛泽东诗词等, 让学生每天朗诵诗词;在作文课上, 做“套用诗境”的训练, 给学生读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 给出屠洪纲《精忠报国》套用岳飞《满江红》的例子, 请学生据此思路进行创作, 经组内轮批、组内推荐、班内研讨之后, 上交中优秀作品进行结集, 加以展示。这些活动, 消除了学生与诗歌的隔阂, 用更为灵活的方式, 推动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 激发学生学诗、用诗、写诗的热情, 引领学生带着激情走进诗歌世界, 使诗歌成为助其一生提高文学素养的伙伴。

自本课题研究到现在, 学生身上所起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对诗歌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可喜的转变, 调查问卷显示:喜欢学习诗歌的人由原来的4%上升至18%, 不排斥学习诗歌的人由原来的7%上升至56%。学生的朗读水平、解诗水平在初中阶段得到了明显提高。本课题的实施在学生身上引发的变化使我们更加明确一点:教育的价值最终要依靠学生的进步来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实实在在关注了学生的水平、需求、困惑,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与学生对接, 学生才会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我们的工作才有价值。

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教师本身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 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 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所以今后我们语文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我们整合的思路还不是很完善, 比如在课外补充一环节, 需要选用的诗词还有待商榷, 还需要今后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 不断发展, 逐步完善。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诗歌鉴赏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考中占一定的比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对诗词教材进行整合。本文通过阐述农村初中诗词教材整合研究的内容, 分析研究的过程, 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诗歌,教材整合,古诗词

参考文献

[1]张霞.让古诗词教学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的奇葩[J].快乐阅读, 2013 (05) .

[2]朱涛.人教版必修与选修中中国古代诗歌有效结合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4 (04) .

爱国的励志诗词 篇7

《祖国,我该怎么爱您》

我该怎么爱您

我亲爱的祖国,母亲

当无数条蛔虫

在您心窝里翻滚

争相侵吞您的养分

我该怎么爱您

我亲爱的祖国,母亲

当无数只豺狼

在您家门前吠奔

竞欲掠食您的肝心

我该怎么爱您

我亲爱的祖国,母亲

我是一个无能的.子孙

没有一剂驱虫的药

也无一根打狼的棍

我该怎么爱您

我亲爱的祖国,母亲

我是一个无用的子孙

请不来治虫的医

关不上捕狼的门

我该怎么爱您

我亲爱的祖国,母亲

我不愿看到您的痛苦

我不忍听到您的呻吟

我只有含泪期待

您伟大的灵魂

在艰难中创造您永生的命运

我该怎么爱您

我亲爱的祖国,母亲

我不愿看到您的痛苦

我不忍听到您的呻吟

我只有尽力坚守

您训教的本分

表现爱国的诗词 篇8

爱国是以天下为已任的胸襟,是前赴后继的.执着。正是无数先烈在他们自己的时代用满腔热血,冒着敌人的炮火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国歌唱响神州。

《破阵子》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清·秋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关于爱国的诗词 篇9

第一,读写结合能够实现以读促写,初中生善于表现自我,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利用阅读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并同时促进发展他们的写作水平。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以初中生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而形成的,当学生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他们也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知识,如此一来在写作过程中就自然而然的运用上了由阅读而形成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能够厚积薄发,将能力从写作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第二,读写结合能够实现以写带读。初中生刚刚正式接触系统化、深度化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写作教学才刚刚起步,所以对他们的写作能力提升要求并不能做到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他们的个人语言、思维、表达能力和知识储备来反映学习成果。在日常,教师带领学生多动笔、多写作对文学底蕴的积累是不容忽视的。当学生在自己创作时他都会自然而然的去思考,从而希望去读更多的书籍来丰富自我。当学生完全沉浸于“以写带读”的状态中时,就说明古诗词教学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读与写对中学的古诗词教学都是相当重要的,它们彼此之间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只有教师能够合理调配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才能实现双赢,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古诗词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策略方法

(一)基于读写结合的评论性古诗词学习方法

所谓评论性学习方法的核心就是“多元化解读”,并要求学生在学习后写读后感。这种教学方法的原则就是鼓励学生开放想象力、创造力自我发挥,道出自己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不设置标准统一答案,其读后感题目完全是开放性的。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联系生活来写学习内容体验,这样更易于让学生有感而发。

举例来说,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教师就可以借题发挥,提问学生诗人杜甫在这一句中抒发了自身怎样的一种情怀?可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尝试临摹两句诗词?这两个问题一经抛出,就轮到了展示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时刻,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来实现自我对这两句诗词的理解,然后动笔写出读后感,在全班同学面前解读自己对《春望》的理解,最后由同学给出不同意见,并由教师给出总评。

再者,教师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为学生基于古诗词引经据典,将一些知名事物物化作意来为学生展示古诗词中的丰富内涵和艺术张力。比如在李商隐的《无题》中就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教师要告诉学生这句诗词中全部采用了用典,并且为学生解释它的艺术效果,明确它作为全诗的点睛意义,为学生提前创设一种写作读后感的意境,启发他们的思维,以便于写出更多创新性的内容来。

(二)基于读写结合的学习性古诗词学习方法

以对比教学为例,在古诗词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准备至少5首古诗词在课堂上展示对比,主要从古诗词的主题、诗人作者、意象等等方面来进行比对,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对古诗词的赏析方法以及内涵理解,锻炼他们的逻辑能力和写作能力,长此以往达到培养他们写作兴趣的目的。具体来说下面介绍一种基于学习比较的古诗词学习方法。

中国古诗词中主题都十分鲜明,以“送别”为例,就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等。用这些类型近似的古诗词来进行课堂上的教学对比,提问学生虽然同为“送别”题材,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更愿意模仿谁来进行“送别”题材的诗词创作,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引导并激发学生释放自身的情感态度,让学生自然领会其中的词情达意。

在对比分析讨论之后,就可以为学生拟定一个题目,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由创作,实现读、论、写三者结合的目的,鼓励学生运用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来完成写作。

另一方面,笔者认为教师也可以借古诗词中所积累的经典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学会用名词名句来进行自由创作。比如在学习萧绎的《纂要》时,就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这样的经典诗词句。教师可以利用这句诗词让学生首先自主化对它的理解和阐述,然后再引导他们融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进一步诠释对该句诗词的理解。最后为学生布置写作题目,让学生以这句诗词为题目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创作,用文字诠释对该句诗词的自我理解,以便于下一堂课上在全班师生面前朗读并和同学一起分析评论。该教学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权利,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古诗词,为他们加深对该首古诗词学习印象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总结

上一篇:安监科《自查报告》下一篇:写彩色的童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