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案

2024-09-12

中学语文教案(共8篇)

中学语文教案 篇1

引导语:课堂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案,怎样设计一份中学语文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世说新语》之《期行》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主要写了陈元方和父亲友人的对话,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元方则针锋相对,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懂得“诚信”乃立世之本的道理。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1、七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加上乡镇中学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已经有了一点肤浅的文言知识,能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

2、这则短文所述故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表现得积极主动。对于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3、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教学本文,应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优秀品质。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翻译难理解的句子,了解故事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取情感体验,认识到“诚信”是立世之本。学习古人懂礼知仪的优秀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诵读课文,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2、通过故事内容,推究文章内涵,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1、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生成问题策略:“生成”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

导策略,设计教学过程时,给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有效的“生成问题”,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1、教师准备: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

--悟读主旨,质疑探究--创读课文,指导人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阅读理解这个故事,由王戎的善于思考,聪慧机敏,引出《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像王戎这样聪敏机智的儿童,导入新课《期行》。

2、简介《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由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原书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期行》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类。“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学生认真听读欣赏。

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课件展示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读准字音:如“尊君在不?”读fǒu,读好节奏:把握停顿,准确断句。如“君/与家君/期日中。”

读出情味:由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表演,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

3、师生评价,共同纠正:要重点读出友人“礼--怒--惭”的语气和情感变化。要把元方维护父亲尊严,有理有据地驳斥友人“无信”“无礼”和入门不顾的小孩情态表现出来。

4、背诵课文。

三、译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

留:国名、人名、地名、年号等保留不译

例:陈太丘,元方。

补: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例:去后乃至。

比:比较异同。

例:尊君:你父亲;

君:你、您;

家君:我父亲。

参:参考课文注释或工具书。

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积累文言词汇。

2、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3、学生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疑难问题。

4、把握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交流后理出文章的两个层次,前半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后半部分通过元方和客人的对话阐明寓意。

四、悟读主旨,质疑探究

课件展示探究问题

1、友人为什么怒?

2、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反驳的?

3、试对人物进行评价

4、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见解都要予以重视,因为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或超出教学预设的教学情境,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积极应对,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搞好课堂上的动态生成。特别是评价人物时,要客观、公正、全面。

在经过师生相互的活动之后,达成共识:

1、因为陈太丘没有等他,认为陈太丘没有守信。

2、一是“无信”,二是“无礼”。

3、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元方聪敏机智、懂礼识义。

4、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要做一个明礼诚信的人。

五、创读课文,指导人生

课件展示“八荣八耻”内容,提出问题:

1、如果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你认为这则故事可以作为哪方面的教材?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2、请选择一句或者写一句关于诚信的格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

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创诚信校园,树诚信学风,做诚信学子。

诚信为本,学做真人。

诚信为荣,失信可耻。

我诚信,我美丽.我诚信,我自豪!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诚信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涓涓不绝,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流出了华夏大地的芸芸众生;诚信是一支神奇的笔,龟背上长出了汉字,汉字上长出了华夏,一代代,一脉脉,吸天地之灵气,吮日月之精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牢固树立讲诚信的观念,努力践行:„„的庄严承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下列各句中词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翻译“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涵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聪敏机智、懂礼识义”,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学生提出: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牵元方,元方仍然“入门不顾”,也是不懂礼貌。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确实不懂礼貌。因为友人无信无礼在先,元方这么做并不为过。元方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入门不顾”这只是一个小孩对别人骂自己父亲后的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然后我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的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中学语文教案 篇2

一、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之拥有阅读的热情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这样的:老师拿着课本, 指定某篇文章, 就让学生们反复“研读”, 就连试卷中的文章, 也大多来自这些篇目。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正确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它只是教材编辑者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取的一些典型范例, 是供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即教师进行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情感道德熏陶的载体。阅读应该博采众长, 只有读得多了, 眼睛才能看得远, 思绪才能飘得远, 思考文章才能透彻。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必须把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外部阅读环境, 多给他们提供一些与之阅读能力相当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食粮。对于学生的阅读书目,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 只是要加以引导, 而不是限定, 更不要给学生灌输什么所谓的好书与坏书之类的思想, 只要对培养学生思维有益的, 都要帮助学生去阅读, 要让学生拥有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在多读多看中, 扩大知识领域, 在不知不觉提高阅读水平, 促进阅读教学的发展。决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而采取高压政策, 每天必须读多少, 都要规定个量, 这样做的结果, 往往适得其反。

二、加强引导, 扩大学生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

阅读教学要以引导为主,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动, 教师“喂一点儿”, 学生“吃一点儿”, 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记住一些“僵死”的答案。在一些课堂上,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拿着篇文章费力的讲解, 而当提问时, 学生或是复述老师的话, 或是支支吾吾什么也说不出来。出现这种现象,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难辞其咎。一方面, 教师肢解式的训练和架空的分析方式破坏了文章本来的美感, 一篇篇美不胜收的经典文章, 变成了干瘪的字词句篇章、读写听说练的应试训练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课堂提问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口, 不是太过空泛就是没有价值的是非问, 这样的课堂提问根本无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要么就是满堂“鸦雀无声”, 要么就是全场“和声一片”, 其实一无所获;另一方面, 在长期的被动式接受的课堂上, 学生们已经形成了思维惰性和思维惯性, 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 他们宁愿在课堂上做“书记员”, 也不肯开动自己尘封已久的思维之窗, 阅读能力提高比较缓慢。

要扭转这种局面, 教师就要切实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一切服务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精心设计阅读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增加自主阅读课、思维训练课, 给学生课堂上充分的阅读时间, 提出学生感兴趣的、有助于促进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思考题, 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给予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保持对语文阅读的热情, 从而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某中学的语文课改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课, 在他们的语文自修室里, 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 没有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教学生学的严格形式, 没有鸦雀无声的所谓课堂气氛, 学生可以自由阅读、相互切磋, 可以与教师共同讨论, 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汲取知识, 增强阅读能力。由此可见,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通过精心设计教法, 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 挖掘作品在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让每一堂课都力求上成精品课,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而且是必须做到的。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

中学语文教案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G633.3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清晰

目前大部分中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讲授语文的基本知识,偏重的是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的语文成绩,这样就容易忽略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得不到锻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2、教学方法较落后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做出改变,但是一些语文教师还没能够及时的进行转变,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動,学生的语文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课堂教学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

1.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容易发散,并且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语文教师的节奏,课下对于课堂作业完成的效率也不足,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大幅度下降,逐渐的变为学困生,在课堂上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不利于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4、学生学习不主动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对于教学也只是讲授一些基本的语文只是,课下作业的难度也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突出,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

1.5、课堂氛围不融洽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因为在语文教师的眼里,学生只需要听话就行,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等情况,也都是采用命令的口气,这样学生就很少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课堂教学气氛一度变得紧张,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够都受到了限制。

2、语文教学高效课堂需要遵守的原则

2.1、个性化原则

在教育制度改革的环境中,语文教学需要将传统教学中的束缚以及应试教育的特点进行打破,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自我个性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保证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全面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不仅需要针对学生,还需要对教师自身进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展现语文教学特色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2、民主化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教学中体现民主,是学生知道教学和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态度,要以温和的态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在教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影响学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对自己的学习态度等进行规范。

2.3、培训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修辞手法、文字、语音、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重点是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所以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也要遵守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的写作、演讲、朗读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3、构建中学语文的高效课堂的途径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带着兴趣来学习,就能够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时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手段。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喜欢自己,多与学生进行沟通,熟悉学生的喜好,从喜欢老师逐渐的过度到喜欢上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穿插一些中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逐渐的转化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其他学生也会纷纷的进行模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及思维方法

质疑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入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从没有问题到有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疑问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寻找相符的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即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突破定势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走出来,打破定向思维,往发散思维前进,并在此间发现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发散的非定性思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对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表现,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学需要引导并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潜移默化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轻松、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

3.4、初中语文课堂的氛围营造策略

宽舒的课堂氛围,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支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激情、充满期待、充满信心,不放弃任何学困生;态度和蔼,不鄙视学生的任何错误;善于捕捉,不忽视课堂上学生的任何亮点,与学生一起,积极营造宽松、舒坦、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语文课堂充满平等、情趣和人文,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场”。

实践证明,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会达到四个“高度”,即注意力高度集中,主动参与高度踊跃,聪明才智高度发挥,情感投入高度浓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赖、促进和契合,就会顺利步入高效学习的“快车道”,这样的课堂教与学必定是高效的。

3.5、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化技术,创造生动的教学环境,端正学习态度,发挥主体作用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很多先进科技设备可以为我们教学所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一种。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更好的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春》这课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大量的音像,摄影,美术作品中去取材。让学生看到黑乎乎的湿土上嫩绿的小草芽顶开一小片泥土摇摇晃晃的站起来;干裂的黄土上春雨一滴一滴的落下;看到漫山的桃花;看到喜上眉梢的老农……这时相信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3.5、初中语文课堂的师生和谐策略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优化点。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内在动因。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课堂教学新观点、新理论层出不穷。目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在不断地完善,一些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在不断地形成。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各个方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从而使得他们能够自主学习,这样也会使得课堂质量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程文霞.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程旭榕.构建中学语文的高效课堂[J].中学时代,2013,06:13-14.

中学语文教案 篇4

味悠长韵味悠长韵味悠长 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

1.比喻比喻比喻比喻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如《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对比对比对比对比用对比来开头的方法,可以加强文采,有力地突出主题。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其成功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反之,那些懒惰昏庸的人,则无法成就事业,由此可见,勤则成事,惰则败业。新年华学校3.排比排比排比排比用排比句开头,句式整齐,语势铿锵,促人赏读。如: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4.设问设问设问设问设问开头,铺排文气,先声夺人。如: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不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四四四四、、、、借物联想借物联想借物联想借物联想 引发情趣引发情趣引发情趣引发情趣 文章的开头或从远到近,或由此及彼,从别的事物写起,再联想到要写的事物上来,借以烘托要写的事物。如一学生这样写《路》:日常行走的路有大路、小路之别,人生之路有正路、歧路之分。人,应该择路而行。五五五五、、、、巧设悬念巧设悬念巧设悬念巧设悬念 曲径通幽曲径通幽曲径通幽曲径通幽开头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布局之美。如一学生写《感受生活之美》:“我快要死了——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六六六六、、、、名人作答名人作答名人作答名人作答 启人深思启人深思启人深思启人深思采用名人作答的方式展开文章,有利增强开端气势,给人高远之感。如一学生如此写《幸福》的开篇:有人问:幸福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尼采认为:“能把蜈蚣、碎玻璃、肉虫、石头一齐吞下肚,却毫不恶心,这种人是最幸福的。”而思多葛派却认为:“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威力,而且能够处事不惊,那才是真正的幸福。”七七

七七、、、、场景描写场景描写场景描写场景描写 渲染气氛渲染气氛渲染气氛渲染气氛描写法即借助某种修辞或某种描写技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氛围,为下文人物或事情的开端做好衬托铺垫。请看《考试》一文的开端: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八八八八、、、、交代要素交代要素交代要素交代要素 引人入胜引人入胜引人入胜引人入胜交代要素式也是写作文较为常见的一种开头形式,即交代记叙文的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中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础知识

2、初步认识“资源管理器”

3、掌握查找文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础知识,初步认识“资源管理器”。教学难点: 掌握查找文件的一般方法。对策:加强动手操作。教学准备: 教师的笔记本电脑。讲课时数:2 操作及打字练习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五笔字型字根小测试

测试内容:撇区字根:TREWQ,测试时间:10分钟 测试内容:捺区字根:YUIOP,测试时间:10分钟 测试得分计入平时成绩。

二、新课

1、文件与文件名

计算机处理的信息按不同类型存贮在不同的文件中,每个文件都有一个文件名,文件名由主文件名和扩展名组成,中间用小圆点分隔。不同类型文件的扩展名不同,所以扩展名也称类型名。例如:

README.TXT和 PRINTERS.TXT是文本文件 CHORD.WAV和 CHIMES.WAV是声音文件 SETUP.BMP和 CLOUDS.BMP8是图像文件……

在WINDOWS XP中,不同类型的文件用图标表示,每个图标都对应一个文件名,双击文件图标,启动一个程序。

2、文件夹

文件夹代表文件的目录。文件夹包含文件和其他文件夹。文件夹也有名称,与文件的名称类似,每个文件夹都有对应的图标。

3、通过“我的电脑”查找文件

“我的电脑”窗口是一个标准的文件夹窗口,要查看某驱动器中的文件,只要双击该驱动器图标,然后再进一步打开文件夹查看。

4、资源管理器 WINGDOWS资源管理器与一般的文件夹窗口不同,窗口左边显示计算机的树状目录,通常被称为“目录树”。在窗口左侧可以很方便地观察每个磁盘及文件夹的内容。文件夹旁有加号,表示此文件夹可以展开;文件夹左侧有减号,说明该文件夹已经展开。所以单击窗口左侧文件夹旁的加号或减号可以展开或折叠文件夹。文件夹左侧没有加、减号的,表示此文件夹中不再含有文件夹。

5、使用“查找”程序

启动“查找”程序进入“查找”对话框,可以选择“名称和位置”、“修改日期”两个选项标签进行操作。输入名称后,选择查找的驱动器名称,点击“开始查找”按钮即可进行查找。

6、打开“资源管理器”,启动“查找”程序的几种方法: a.单击“开始”按钮,使用“开始”菜单;

b.右击“开始”按钮;

c.右击“我的电脑”图标;

d.打开“我的电脑”窗口,右击某一驱动器。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四、上机练习

在机房上操作练习,并练习打字(五笔)。上课表现如何,计入平时成绩。

五、作业

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了解《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法》学科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求、方法。教学方法: 讲述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 语文教师专业化

专业与职业有何区别?

1、从事专门职业要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前提,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行事;而从事普通职业无需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只需按例规行事。

2、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需接受长期的专门训练,而这种训练是在大学里进行的,是以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为标志的;而普通职业的从业人员无需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主要通过个人体验和个人工作经历而积累工作经验。

3、专业与职业相比,更多地提供一种特有的、范围明确的、社会不可或缺的服务,在自主的范围内对于自己的专业行为与专业判断负有责任,以高质量的服务获得报酬,并把服务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4、专门职业把研究和服务融为一体,即专业人员不仅要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同时为了保证服务品种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要在服务中不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提供专业水平,并且对专业人员而言,这种是一种自觉行为;而普通职业仅提供一种服务,没有研究的意识。

5、在专业问题范围内,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非专业人员对专业内的事物的了解极为浅薄,所谓“隔行如隔山”;而普通职业无内行与外行之别。

6、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事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专业的人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普通职业从业人员仅仅把工作当作是谋生手段。

7、专业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在社会职业声望的排名中处于高层。

我国目前教师职业是“形成中的专业”。

专业化的语文教师形象包括哪些方面?(14页)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一)、专业知识素养

1、语文知识素养:(1)语言学(2)文字学(3)文章学

2、普通文化知识素养:(1)自然科学(2)社会科学

3、教育学科知识素养:(1)教育学(2)心理学

(二)、专业技能素养

1、教学技巧:(1)导入(2)提问(3)组织学生讨论(4)教学媒体的运用

2、教学能力:(1)观察学生的能力(2)组织教学的能力

(3)分析教材的能力(4)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二章 语文课程百年沿革及其经验教训

一、语文教育的涵义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它包括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我们所说语文教育,就是指中华民族通用语的学校汉语文教育。

二、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

由于语言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以说,语文教育几乎是与人类的教育活动同时产生的。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没有独立设科,尤其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是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等结合在一起的。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

识字与写字教学:依据汉语汉字特点,符合儿童学习规律

1、认、讲、写、用分进合击,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4、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的兴趣 阅读教学:“文”“道”兼顾 1.、熟读,精思,博览

2、评点法 作文教学: “词”(辞章)“意”(义理)并重

1、注重基本功训练

2、多读多写多改,强调学生自己改

3、从模仿入手,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

古代语文教育的四大特点:

1、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语文与选士制度密切相关

3、语文教学基本上与口头语言脱节

4、教学方法以讲学与个别传授为主

古代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

1、识字教学“韵文化”

2、系统的文章之学

3、大量的读、写实践 古代语文教育的三大问题:

性质:科举考试的附庸 内容:识字加读古文加作古文 方法:记诵和摹仿

古代语文教育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际 ;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 忽视知识教育。

(二)、二十世纪语文教育的发展

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 “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国民》,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语言共同化、文体口语化、文字简易化、注音字母化等语文现代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更是大大地推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随着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深入,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

1920年修正《国民学校令》,改“国文”为“国语”,宣告“国语科”诞生;

1923年9月,公布了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国语、国文课程纲要,从此,语文学科教育开始被置于一个要求比较明确而相对形成一个系统的基础之上。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标志着教育思想的转变。“语文”学科名称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新的一页。以“语文”取代以往“国语”、“国文”的学科名称,也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语文教学的新时代。

总之,以“语文”命名该学科,体现了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与发展的语文教学思想,更能准确地体现这个学科的性质,也更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言文一致”,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文轻语的纠正,也是对国语国文教学的完善与发展。

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文”、“道”的关系——“文”指课文的语言形式,“道”指课文的思想内容。

“《红领巾》教学法”

背景:建国初期,我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而且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为了肃清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影响,改革不合理 3 的教育制度,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共中央提出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1953年以后,对中小学教育的整顿与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苏联经验的结果。苏联教育经验的借鉴,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调整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同时也出现了结合中国实际不够、生搬硬套的偏向。扭转了当时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或思想教育课的不正之风;而后发展成的“谈话法”又走向了极端。

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曲折探索时期——被“革命”的语文教育(1958——1976)

1958年开始,我国试图突破苏联教育经验的局限性,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但在“左” 思潮的影响下,停止语文分科教学,开展了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大革命”,以生产劳动代替文化学习,发动群众办学,在学校工作中开展群众运动。语文教学改革受“教育大革命”的影响,教材质量和教学质量都有所下降,经过1961年和1962年的调整,才逐步走上正轨。1963年,颁布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建国后第一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认识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生产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语文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我国的语文教学也逐步处于被“革命”的地步。大学招生进行文化考试被污蔑是“复辟”。有的地方甚至把语文课改为政文课。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全面下降。

1973年6月30日,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下乡知青、生产队长张铁生在参加高等学校入学文化考试时,交了‘白卷’。“四人帮”一伙把张铁生捧为“反潮流英雄”,在全国树立了一个交白卷的样板,刮起了否定文化学习的歪风。1973年11月,《北京日报》社先后收到一个小学生的两封来信。报社到学校了解情况,并收集整理了这个小学生的日记,以《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为题,在报社内部刊物登了出来。这个小学生的信和日记,主要反映了她同班主任老师之间的一些矛盾和不同看法,纯属师生之间正常的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四人帮”声称“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大事”,责令《教育革命通讯》加“编者按”发表。《北京日报》、《人民日报》也先后加“编者按”发表了这个材料。顿时,在全国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反对所谓“师道尊严”的浪潮,一时无政府主义进—步泛滥,一些学生以不读书为荣,以为破坏纪律、反对老师就是反潮流,给教育战线特别是中小学教学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学生流传的口头语是:“反正下乡种庄稼,何必刻苦学文化”;“学 4 会数理化,还得拿钉耙”;“日光大学地球系,读不读书没关系”;“城里都下来啦,还念书干啥”。在教学秩序混乱的氛围中,“有的教师实行无语教课法,上课不讲话,只在黑板上写,写完就走,因为太乱,没法讲课。”

1958年到1965年,我国的语文建设主要围绕着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的落实进行。其间,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者,不但做了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而且在理论探讨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语文的进步。使语文教学尤其是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66年到1976年,中国进入“文化大革命”十年**时期,全国的学术研究陷于瘫痪,语言文字的研究也随之全面停顿。)

(三)、面向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2001~)

江泽民:强调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借鉴国外教育理论,编写《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内在价值、根本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外在价值、工具价值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我们要培养的人应该: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珍爱生命、自然;崇尚智慧、真理;守护道义、良知;追求独特、卓越。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

1、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淡化“ 语文知识”,反对机械训练,突出言语实践活动

3、关注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4、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的现代意识,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

5、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6.教学方式: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

7、课程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一、什么是语文?

语文作为学科名称该如何理解? 也就是说语文这门学科究竟教什么、学什么?请看教材上有哪些说法,归纳之。并说说你的看法。

1、对“语文”含义的不同理解

(1)王力 :语文—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

(2)吕淑湘:语文——语言文字(3)《编辑大意》:语文——语言文章

(4)语文——语言文化

2、“语文”的原本含义

叶圣陶的语文观: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二是语言文字本身(听说读写)。

语文”融合着科学意义上的“语言”与科学意义上的“言语”,融合着静态与动态的语言,指“语言及其运用”。

小结:语文:取材于社会生活、切近日常生活、选编于于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包括语言及其应用,包括语言以及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二、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语文课程?

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语文课程是为了实现语文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语文学科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狭义)。

语文课程就是以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祖国的语文,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广义)。——教材P103

三、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语文课程具有哪些性质?

1、交际性:交际性是语言的功能属性,也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进行交际”。任何课程都是通过交际来实现。例如:对话教学

2、基础性:语文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3、综合性:

4、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包括——听说读写 语文课程目标阐释 课程目标的概念

狭义的课程目标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个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

语文课程目标可以进行层次划分,划分为: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或学期目标等。

根据语文课程目标涉及的不同的具体范围,还可以对目标进行某个层次的水平划分。

设计语文教学目标要注意哪“三个维度”和“五个方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语文课程里面蕴涵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道德,二是审美。

2、过程与方法维度:过程是指学习过程,方法是指学习方法。这个维度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1)突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2)突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性

3、知识与能力维度

语文课程目标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五个方面(义务教育阶段):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义务教育阶段)五个方面(普通高中):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高中阶段)

在设计语文教学时,还应考虑到这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例子:《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1、含义: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

2、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 7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二、合作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1、含义: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4)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探究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1、含义: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

2、探究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发展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四、为什么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的传承、信息的获得和保存为中心,以间接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一)1、缺乏实践性作业

2、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级记忆

(二)1、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

2、语文学习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1)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3、语文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探究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1、确立新的知识观

2、确立新的学生观,学生不应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是一个完整性的存在。

3、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二)激发积极的语文学习动力

1、动机调动

2、兴趣调动

3、感情调动

4、意志调动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重大事件和家庭生活等

3、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运用恰当的语文学习方法:

1、识字写字的学习方法

2、阅读学习的方法

3、写作学习方法

4、口语交际的方法

5、综合性学习方法

四、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1、在自主学习中,要不要教师的指导

2、在合作学习中,怎样避免合作的无效性(1)合作应该是自主基础之上的合作(2)小组讨论是合作的重要形式(3)注意合作中的分工

3、在探究学习中,怎样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五章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过程

一、研究教材

(一)基本要求

1、默读或朗读课文

2、研究句意、段意

3、提炼问题

4、把握文章的线索、中心论点、说明顺序

5、注意学习提示

6、正确处理好研究教材与教参的关系

(二)各类课文的钻研(各类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特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三)设计教学重点、难点

二、研究学生

所谓研究学生,是说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是怎样的,如何“学”是最有效的。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了解学生的思维

2、尊重学生的智慧

3、倾听学生的声音

4、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设计教学

(一)选好教学的突破口:

1、从题目入手

2、从概括入手

3、从复述入手

(二)精心设计提问:

1、从课文标题设问

2、在关键语句处设问

3、在重点难点处设问

4、在矛盾点或对比处设问

5、在细节处设问

(三)细致考察教学如何推进、展开

1、讲解

2、变化

3、强化

4、演示

(四)设计好教学的收束:

1、总结归纳式(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2、启发激励式(深刻内涵、启发意义)

3、比较异同式(正反比较、同向比较)

4、创设悬念式(结合下一节课)

5、承前启后式

6、练习评估式

7、引用名言式

8、画龙点睛式(突出要点)

9、朗读回味式

10、拓展延伸式

(五)善于利用角色转换和想象

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含蓄或具有指代性的内容,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结合起来,再用他们的语言表述出来。

(六)设计好板书

1、教学板书,指教师在黑板或屏幕上书写或呈现文字、图表等以传达教学信息的操作行为。体现教学思路,揭示教学重点。

2、.板书设计的要求:(1)简洁扼要,目的明确(2)结构完整,重点突出(3)条理清楚,布局美观(4)字迹清楚,书写适时

3、板书的形式(1)提纲式(2)线条变化式(3)图画式

四、实施教学:第一,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第二,教材要为教学服务;第三,教法要为教学目的服务。

第六章 写作教学

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常见的笔记方式:批注、摘抄、札记、做卡片。

课外写作活动指导:观察日记、课外练笔、编写刊物、写作竞赛。

写作教学的过程主要是针对一次具体的写作训练来说的,它可以分为指导、批改、评价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

一、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指教师出题后,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开拓思路,激发写作灵感,解决写作的材料和方法等问题,以便他们在下笔之前,弄清楚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比较分析 :“美国语文教材节选”所展示的作文指导与我国初中作文训练有何异同?

二、作文批改

1、批改的范围和内容

2、批改的方式方法

3、作文批改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原则)

4、作文批改的符号

三、作文评讲

1、作文讲评的方式

综合评讲、专题评讲、佳作评讲、对比评讲、经验交流,等。

2、作文评讲时应注意那几点?(作文评讲的原则)

第七章 口语交际——听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朗读——听说教学的基础:

1、准确

2、停顿

3、吐字归音

4、营造交流气氛

二、口语交际——听说教学的主要方式

1、课文复述

2、课堂讨论、讨论

3、看图说话、口头作文

三、关心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口语交际的状况

四、教师的示范与指导

五、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重视班级中学生见的互相影响 补充:

一、我国目前7—9年级和普通高中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一)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训练总目标(新《课标》)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二)7—9年级口语交际训练目标(新《课标》)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三)普通高中口语交际训练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 话文明,仪态大方。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现代社会交际的需要。

2、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语境和人际关系,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

3、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

4、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评述:

从两个新《课标》所规定的我国初高中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来看,突出变化是强调了“交际”因素。上列目标几乎每一条都强调了初高中的听说训练是一种“交际”中的行为,如7——9年级的目标:“注重场合、对象”,“耐心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见闻”,“即席讲话、演讲”,“在讨论中积极发表看法,能听出讨论的焦点”等等。高中的目标:“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等。这和之前的《大纲》相比,是一个显著的变化。

二、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和形式

(一)训练内容

1、听话、说话的态度

听话的态度——耐心、专注。

说话的态度——首先,是诚实、有礼貌。其次,是说话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信心。最后,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正自己口语交际中的毛病。

2、听话、说话的能力 语音辨识能力

记忆、整理对方话语,抓住关键的能力 听话中的语感

快速的言语编码能力

(二)训练形式

1、基础性训练(以静态为主的训练)

这种训练多与阅读教学结合,重在训练学生的语言编码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交际的成分不重。

(1)朗读(2)复述、讲述、看图说话(3)课堂谈话、讨论(4)演讲

2、交际性训练(以动态为主的训练)

(1)采访(2)辩论(3)模拟面试(4)协商(5)问路、指路、打电话、接待客人、介绍等

三、口语交际的指导

1、使学生充分认识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参加口语交际活动的兴趣。

2、教师示范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以及听话说话教学中的示范,对学生口语交际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语言生动,学生也追求生动;教师语言雄辩,学生也追求雄辩。教师讲话中的许多习惯,潜移默化之中,会被学生学去。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

3、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评价(1)说话时对声音的控制

要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要清晰;快慢适当;重音停顿恰当;(2)语言的选择和组织

一是要求学生在交际中要专注、耐心地听别人说话,根据对方说的话,考虑自己说什么,怎么说,组织好内部语言,使之清楚、有条理,能够说得简练、通顺、流畅。二是指导学生根据交际对象和目的选择语词,比如,在交际中往往会涉及到的称呼、致意、开头语、结束语等;与交际内容有关的术语、知识等;(3)克服语病

如果学生出现语病,教师可先降低要求:发言可以短一点,说慢点,但要经常当众发言。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帮他建立自信心。(4)善于发现学生说话的个性,长善救失

有的学生可能说起来滔滔不绝,但会偏题或重复罗唆;有的不善或害怕说话,因此发言时会吞吞吐吐,说两句就没有了;有的可能比较幽默,但却有些失之油滑。教师都要恰当引导。(5)注意训练听说的态度

主要是大方、自信、诚恳、有礼貌。教师要在班上树立良好的听说风气:尊重同学的发言,努力去理解别人的想法。

第八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生活、语文活动

一、语文生活

(一)语文生活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1)、引导和培养学生“用语文来生活”的自觉意识;(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特点:(1)、语文运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形成语文生活的经常性和即时性;

(2)、构建语文生活,要靠自己的自觉意识;(3)、一个人的语文生活与他的个性、气质、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审美趣味有密切关系;(4)、良好语文生活的建构,是点滴积累,逐步发展的进程;(5)、重视文本 13 学习。

(二)在构建学生良好的语文生活中,教师该怎样做:

首先,努力树立教育教学新的理念;其次,教师要重视自身的语文修养;再次,合理运用方法。

二、语文活动

(一)语文活动的价值、意义:

1、语文活动是体验性课程,学生在活动中亲历、即时地在经验中习得,与文本课程的学习呼应联系,容易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

2、语文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活动,这就产生两方面的价值:一是学生的自主精神;二是在协同合作中学会与人共事。

(二)语文活动的类型: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语文因素:社会调查、采访记录、搜集资料

2、以语文为中心内容的活动:朗诵会、讨论会、辩论会„„

注意:

1、以学生的体验—表现为主

2、以学生的探索—研究为主。

二、语文学习活动若干问题探讨(了解一下):

1、活动题目如何产生:教学民主;

2、学生负责组织活动进程:分小组

3、重视展示、交流与评价;

4、正确理解和处理语文活动的综合性(外延的综合性听说读写、其他课程;内涵的综合性:学生的语文素养)

5、如何处理语文活动与文本学习的关系:灵活、自然、综合运用

6、如何处理“语文生活”和“语文活动”的关系:相互呼应、相互联系

7、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程评价两者相一致。

第九章 语文课程知识的更新与教学

一、广义的知识观念

1、建立广义的知识观念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是后天经验的产物;知识获得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的范围广泛

2、从知识反映的客观对象看,知识可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 自然知识:自然事件和事件的规律(反映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社会知识:社会事件、社会活动或组织、语言工具(反映人们对社 14 会世界的认识与态度)人文知识:对社会价值的反思和体验(反映人们在历史生活中信封的价值观、生活理念)

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发展变化的原因,用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表征形式包括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2)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反映活动的过程和步骤,用来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表征形式包括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3)策略性知识: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包括学习策略的方法论、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调控(元认知)。

4、广义的知识观念还应当包括学习者个人的精神重构。包括个人的情感、态度、意志、个性、气质等。

二、课程知识的教学原则

1、从言语现象中激活言语规律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从言语现象中敏锐地发现语言或语言规律,并且能够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归纳规律的能力,这就是从言语现象中激活言语规律。

2、语理静态描述与语用动态阐释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作为工具的语言规律和言语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规律融为一体来处理,从生命表达的方式入手去追寻生命本身,这就使语理的静态描述与语用的动态阐释结合起来。

3、在言语实践中综合应用和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知识的指引;技能的训练;综合的形态;真是的情境性

4、分散累积与集中整合相结合

在教学中重视平时的积累;针对无序出现的语言材料进行有序的处理

第十章 复习考试 评价

一、复习的价值

二、考试的价值

三、考试的类型

四、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中学语文教案 篇7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 中学语文课本选编的文学作品, 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有涉及语言艺术美的, 如《西游记》《茶馆》等;有涉及想象、意境美的, 如《诗经》《陌上桑》等;有涉及人情人性美的, 如《荷花淀》等;还有涉及创新美和科技美的, 如《詹天佑》等;涉及风光美的, 如《出塞》等。这些文章集各种美之大成, 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语文审美教育在中学各种美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有着其他美育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遵循审美规律,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人们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现象的认识, 都是从感知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感知和领会美, 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中, 老师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时, 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组织春游, 通过踏青赏春, 让学生感受明媚的春光,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 感受时代的春天。这正是把审美注意具体化到对审美对象的感知, 进入美感实现阶段, 让学生充分领悟文章内涵的同时深化了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

触觉、味觉、嗅觉在审美感知中处于从属地位, 而视觉和听觉却起着主导作用, 为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学生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 其感知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刺激都十分敏感, 加之好奇心比较强, 他们对新颖、离奇的事物更敏锐。比如, 新小说、新戏剧、新歌曲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较大的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采用配音、影视、音像等手段, 提高学生感知的强度与广度, 加深学生对作品美的感知效果和体验。如教学《听潮》《春》《白杨礼赞》等散文时, 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配音、音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感力去感知作品, 体验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感受, 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位置互换, 让学生置于作者位置逆向推进, 从视觉、听觉、嗅觉、心理、空间、时间等方面去感知大海、春天的景象, 整体上获得对大海春景和大漠白杨的审美感知, 从中领悟作者审美感受获得的方法, 强化感知, 丰富感知, 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同时得到写作能力和独创性的训练。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上语文课是最美的享受, 可以登泰山看日出, 可以去海边听海潮, 可以上天山看奇景, 可以顺长江游三峡……每一课每一篇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儿一样, 带着一股幽幽的清香, 飞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可见, 这位同学在学习课文时, 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对课文有一个敏锐的审美感知, 达到了“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的审美境界。

二、培养对审美情感表现和内在意蕴的感知能力

在对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 老师尤其要注意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内在意蕴的感知能力的培养。审美感知具有情感性、选择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教师应从这三个方面出发,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只有当学生与审美对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审美对象饱含的“美”, 才能在精神上受到鼓舞, 才能在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在欣赏《狼牙山五壮士》时, 教师先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 狼牙山五壮士虽饱受磨难, 但仍然顽强抗争, 他们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让学生油然起敬。从作品体现出的惨烈与壮美, 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最具震撼力的价值所在。

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当今, 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多样, 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很开阔, 老师们更应像歌德所认为的那样, 即鉴赏力不是光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 所以他只让学生看最好的作品, 等学生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 学生就有了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 估价不至于高, 而是恰如其分。在阅读课中, 老师必须对阅读课进行精选, 有系统、分层次地向学生介绍、推荐古今中外的精品, 指导他们如何阅读、如何摘抄、如何做笔记, 让他们细细去领略名著名篇中无穷的魅力, 这样会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感知中培养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 进而达到发展学生的审美力, 提升学生自身的人生质量的目的。

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生阅读、写作时, 注重对文章形与神、动与静、虚与实、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等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作用, 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让他们在有限的既定印象中, 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受和独特的创造力。

中学语文教案 篇8

面对如此的指责、批判甚至“误尽苍生”的严厉判决。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心有不服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認:语文教学存在的迷茫实在太多。一百年的语文发展史,就是语文学利一性质的争论史,就是教学目的的变换史,就是课堂教学技术的翻新史。甚至时至今日,人们对语文学科到底是什么的認识,也只是一个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旁敲侧击,形同虚设的解释(还不算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虽然许多专家因为找到“最接近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义而群情激奋,言辞灼灼,但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个定义的有和无并无多大实在意义。因为,没有哪个学科不是因人的生活需要而诞生,因而不具有工具性;也没有哪个学科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不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思想性)”的争论早已有之,只是一个谁唱主角谁唱配角的问题,对于它们的“各执一辞”教师们早已耳熟能详,它们的“握手言和”也并不能结束语文教学的摇摆不定和顾此失彼。

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语文教学必须依赖语言、文字。但是,却很少有人深究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语言文字,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和语文学习的成果评价标准是什么。因而对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方法的讨论,总是囿于“语文”这个圈子出不去,总是身在“语文”谈语文。

然而,教师们需要的是一个明确、肯定、易于操作的回答——语文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语文就是生活,是生活的语言呈现,是生活的文字定格。语文教学就是教育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学习、享受生活——读、听;就是教会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记录、描绘、展望生活——写、说。这样的回答也许显得幼稚、可笑,但它可能会使语文教学走上一条简单之路,使语文教学不再显得那么深奥、复杂。

我们都不会否認这样一个事实。小学生在上学前语文学习的成果可以称得上是“惊人”,从出生到学前的六年里,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几乎已经没有什么障碍。只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时间比较短,生活的内容比较少,生活的范围比较窄,才让成人们感。觉到他们的“无知”和“幼稚”。可是上学以后呢?我们也不能说他们没有语文学习的成果,但是其成果与学前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就是这微乎其微的成果,也还包括了更多的内容是在生活中习得的。

可以这么说,在语文中没有生活内容以外的东西,在生活中也没有语文不能涉及的领域。没有生活便没有了语文存在的意义,没有生活就没有了语文学习的原始动力,没有生活就没有了语文学习成果的考察标准。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遗憾的是,先哲们的这些发现,只是被我们当成口号,只是被我们当成了展示自己理论水平的说辞。语文教学之所以还挣扎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泥沼,就在于人们把语文从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原本是生活需要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科需要”(应试需要)的语文学习,把生活中可以自然习得的语言文字规定为远离生活的语文知识,把充满情趣的语文生活变成了生活以外的精神负担。

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一切被人类所接触、所意识到的内容,是指语文学科能涉及到的一切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现有的学科教育也都是生活教育,它们也的确是语文学科所要学习和所要记录的生活内容。但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性”和其他学科的“非语言文字性”。非语文学科是通过语言文字学习某一领域内的专门知识,也就是学习生活内容的专门领域;而语文学科是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和再现生活的全部内容。非语文学科只是凭借语言文字学习需要学习的生活内容,而语文学科不光要凭借语言文字学习生活内容,还要凭借语言文字把所学的生活内容记录和表达出来,最后还要凭借生活内容去反观语言文字对生活内容的理解、描述、预测是否准确、生动、形象。

当我们真正認可了“语文就是生活”这一命题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存在于语文教学中的种种争议已不复存在,评价语文学习(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是生活,而不是只是语言规则。

让我们试着用“语文就是生活”的思维方式,再回过头来审视语文教学中的种种现象。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就是生活,用语文的眼光看生活,凭生活的需要学语文。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过程和要求。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好,文学性也好,思想性也好……无一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只顾其一,不及其余就不是完整的生活。

关于形式和内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内容,关注内容,就是学习生活,就是学习透过语言文字(一种很重要的認识世界、認识自我的方法)懂得如何生活:语言文字是生活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关注这个形式就是学习表现生活、表达感受的语言和表述方法。

关于教材的编写——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凭借,是过去的、外地的、他人的生活片段、生活感受、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记录和介绍。重视价值取向,就是重视对学生正确的生活引导;重视取材范围,就是重视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重视语言质量,就是重视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重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教材是生活的例子,语文教学既要通过“教教材”,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又要“用教材教”’以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应对生活、开创生活的实际能力。

关于阅读心理——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已不只是教师,学生也只不是学生,他们同是生活情境中的伙伴。相对于文本而言,他们又同是课文作者、文中人物的交流对象。生活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对课文细节的研读(如对字、词、句的咀嚼),是用心体会生活、关注他人感受的需要。朗读是“替”作者或文中主人公介绍事件、表达情感,也是倾泻自己在这段生活(课文所描述的生活片段)中的情感体验。背诵课文,当然是积累描述生活的规范语言,提高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应该是对生活事例、生活体验、生活原理和生活技巧的积累。

关于语言训练——无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识记、理解、积累和运用,同时也是对生活现象的识记、生活内容的理解、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活方法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学中不提倡“纯语言”训练。事实上,生活中也没有“纯”语言文字。语言训练必须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哪怕是低年级的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如苏教版教材中拼音部分的“情境图”“语境歌”,识字教学里的“词串识字”“韵文识字”“转转盘识字”等,都是在创设语文学习的生活情境。再如语言运用里的“造句(说话、写话)”训练,应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个词还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意思?”“还有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这个词表达”“这样的意思(或感情),我们还可以用哪种说法表达出来”。创设生活情境,就是为了启发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眼前语言文字挂起钩来,此谓理解;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理解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语文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有了需要学习也就不再是负担。

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因为我们認可语文就是生活,因此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是生活化的。当你走进教室,你就进入了文本所描述的生活情境,你的语言和其中的情感就应该和将要经历的那段“生活”相一致。生活是自然、真实、本色的,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是鲜活、本真的生活语言,教师不光要杜绝内容上的虚假、浮夸和伪圣,也要杜绝语气上的拿腔捏调。只有这样,才能教育我们的学生用真实的方式说话,用生活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上一篇:儿童节幼儿园家长代表讲话稿下一篇:电台安全播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