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期末总结

2024-05-13

离散数学期末总结(共6篇)

离散数学期末总结 篇1

1、设集合M={a,},N ={{a},}则MN=()。A、 B、{} C、{a} D、{{a},,a}

2、设关系F={<1,a >,<2,2>,},G={,,<1,2>}则 FG=()。

A、{<1,b>,<1,c>,}

B、{,,<1,b>} C、{,<1,2>}

D、{,<2,2>,<1,b>}

3、设集合H={1,2,3,4},则H上的关系R={

。x +y是偶数}具有()A、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B、反自反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C、反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D、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4、设T是一棵完全二叉树,则T的每个结点都()。

A、至少有两个子结点

B、至多有两个子结点

C、恰有两个子结点

D、可以有任意多个子结点

5、设R是实数集,“+,—,A、

>是群

B、是群

 >是半群

D、是独异点

6、下面关系中,函数关系是()。

A、{}

B、{,<1,x>} C、{<1,y>,<1,x>,}

D、{}

7、设是一个代数系统,若多任意的x,yS,都有xy=yx,则称运算在S上满足()。

A、结合律

B、交换律

C、分配律

D、幂等律

8、设Z是整数集,“—”是整数减法,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是代数系统

B、的单位元是0

C、是代数系统

D、的单位元是1

9、设L是无向图G中的一条通路,L中的顶点各不相同,则L是一条()。A、简单通路

B、初级通路

C、简单回路

D、初级回路

10、设G有6个3度点,2个4度点,其余顶点的度数均为0,则G的边数是()。A、10

B、13

C、11

D、6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题,共10个空,每空2分,共20分)

1、设关系R={,<2,1>,<2,b>},则R逆关系R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代数系统(Q是有理数集,“+”是有理数加法)中,单位元是______,2的逆元是___________。

3、设集合M={1,2,3,5},则M的幂集P(M)包含___________个元素。

4、设T是一棵有n(n2)个顶点的树,则T有_____________条边。

5、设是一个代数系统,是S上的二元运算,若存在S,对任意xS,有x=x=,则称是的_______________。

6、设是一个代数系统,若满足结合律且中有单位元,则称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

7、设D是有向图,若D的基图是连通图,则称D是_________________图

8、既不含________________也不含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无向图称为简单图。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用等值演算法求公式A=(pq)(pr)的主析取范式。

2、求公式x(Q(x)G(x,s))(yP(y)zH(y,z))的前束范式。

3、设集合A={1,2,3,4,5},关系R={(1)列出R的所有元素;(2)写出R的关系矩阵Mx,y A且x整除y},要求:

R;

(3)求偏序集的极大元、极小元和最小元。

四、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用命题公式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2和5是偶数,当且仅当5>2。

2、用谓词公式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每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学《编译原理》,但有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学《经济学》。

五、证明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命题逻辑系统中用归结法证明下列推理是有效的: 前提:sq,pq,s 结论:p

2、在谓词逻辑系统中写出下列推理的(形式)证明:

前提:x(M(x)P(x)),x(M(x)G(x)),x(G(x))结论:xP(x)

计算题

6.设命题公式G = (P→Q)∨(Q∧(P→R)), 求G的主析取范式。

7.(9分)设一阶逻辑公式:G =(xP(x)∨yQ(y))→xR(x),把G化成前束范式.9.设R是集合A = {a, b, c, d}.R是A上的二元关系, R = {(a,b),(b,a),(b,c),(c,d)},(1)求出r(R), s(R), t(R);(2)画出r(R), s(R), t(R)的关系图.11.通过求主析取范式判断下列命题公式是否等价:

(1)G =(P∧Q)∨(P∧Q∧R)

(2)H =(P∨(Q∧R))∧(Q∨(P∧R))13.设R和S是集合A={a, b, c, d}上的关系,其中R={(a, a),(a, c),(b, c),(c, d)},S=

{(a, b),(b, c),(b, d),(d, d)}.(1)试写出R和S的关系矩阵;(2)计算R•S, R∪S, R1, S1•R1.-

-证明题

1.利用形式演绎法证明:{P→Q, R→S, P∨R}蕴涵Q∨S。2.设A,B为任意集合,证明:(A-B)-C = A-(B∪C).3.(本题10分)利用形式演绎法证明:{A∨B, C→B, C→D}蕴涵A→D。4.(本题10分)A, B为两个任意集合,求证:

A-(A∩B)=(A∪B)-B.答案:

1-5

BADBB 6-10 BBABB

1.{<1,a>,<1,2>,} 2.0,-2 3.16 4.n-1 5.零元 6.半群 7.弱连通 8.平行边

环 三.

(pq)(pr)(pq)(pr)1.(pqr)(pqr)(pqr)(pqr)m011m010m111m1012.x(Q(x)G(x,s))yz(P(y)H(y,z))

yzx((Q(x)G(x,s))(P(y)H(y,z))3.(1)R{1,1,2,2,3,3,4,4,5,5,1,2,1,3,1,4,1,5,2,4}

12(2)MR345123451111101010

(3)最小元=1 极小元=1 极大元=5 001000001000001四

1.令p表示2是偶数;令q表示5是偶数;r表示5>2;

(pq)r

2.S(x):x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G(x):x要学《编译原理》; F(x):x学经济学;

x(S(x)G(x))x(S(x)F(x))

五 1,(1)

s

前提引入(2)

sq

前提引入(3)

qs

置换规则

(4)

q

1,3析取三段论(5)

pq

前提引入(6)

p

4,5拒取

(1)

x(M(x)G(x))

前提引入(2)

M(x)v G(x)

EI规则(3)

x(G(x))

前提引入(4)

G(x)(5)

M(x)

AI规则

2,4析取三段论

(6)

x(M(x)P(x))

前提引入(7)

M(x)→P(x)

AI规则(8)

P(x)

5,7假言推理(9)

xP(x)

EG规则

6.G = (P→Q)∨(Q∧(P→R))

= (P∨Q)∨(Q∧(P∨R))=(P∧Q)∨(Q∧(P∨R))=(P∧Q)∨(Q∧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 m3∨m4∨m5∨m6∨m7 = (3, 4, 5, 6, 7).7.G =(xP(x)∨yQ(y))→xR(x)

= (xP(x)∨yQ(y))∨xR(x)=(xP(x)∧yQ(y))∨xR(x)=(xP(x)∧yQ(y))∨zR(z)= xyz((P(x)∧Q(y))∨R(z))9.(1)r(R)=R∪IA={(a,b),(b,a),(b,c),(c,d),(a,a),(b,b),(c,c),(d,d)}, s(R)=R∪R1={(a,b),(b,a),(b,c),(c,b)(c,d),(d,c)}, -t(R)=R∪R2∪R3∪R4={(a,a),(a,b),(a,c),(a,d),(b,a),(b,b),(b,c),(b,d),(c,d)};(2)

关系图: abr(R)dcabs(R)dabt(R)dc c

11.G=(P∧Q)∨(P∧Q∧R)=(P∧Q∧R)∨(P∧Q∧R)∨(P∧Q∧R)=m6∨m7∨m3 =(3, 6, 7)H =(P∨(Q∧R))∧(Q∨(P∧R))=(P∧Q)∨(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m6∨m3∨m7 =(3, 6, 7)G,H的主析取范式相同,所以G = H.1013.(1)MR00000011000000

MS10001000010001 01(2)R•S={(a, b),(c, d)}, R∪S={(a, a),(a, b),(a, c),(b, c),(b, d),(c, d),(d, d)}, R1={(a, a),(c, a),(c, b),(d, c)}, -S1•R1={(b, a),(d, c)}.--四 证明题

1.证明:{P→Q, R→S, P∨R}蕴涵Q∨S

(1)P∨R

(2)R→P(3)P→Q(4)R→Q(5)Q→R(6)R→S

P Q(1)P Q(2)(3)Q(4)P

(7)Q→S(8)Q∨S Q(5)(6)Q(7)2.证明:(A-B)-C =(A∩~B)∩~C

3.= A∩(~B∩~C)= A∩~(B∪C)= A-(B∪C)证明:{A∨B, C→B, C→D}蕴涵A→D(1)A D(附加)P(2)A∨B(3)B Q(1)(2)P Q(4)(4)C→B(5)B→C(6)C

Q(3)(5)P(7)C→D(8)D Q(6)(7)D(1)(8)(9)A→D

所以 {A∨B, C→B, C→D}蕴涵A→D.1.证明:A-(A∩B)

离散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在由3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上,可以有()种不同的关系。

[A] 3 [B] 8 [C]9 [D]272、设A1,2,3,5,8,B1,2,5,7,则AB()。

[A] 3,8 [B]3 [C]8 [D]3,83、若X是Y的子集,则一定有()。

[A]X不属于Y [B]X∈Y

[C]X真包含于 Y [D]X∩Y=X4、下列关系中是等价关系的是()。

[A]不等关系 [B]空关系

[C]全关系 [D]偏序关系

5、对于一个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对A的每个元素都要有象 [B] 对A的每个元素都只有一个象

[C]对B的每个元素都有原象 [D] 对B的元素可以有不止一个原象

6、设p:小李努力学习,q:小李取得好成绩,命题“除非小李努力学习,否则他不能取得好成绩”的符号化形式为()。

[A]p→q [B]q→p [C]┐q→┐p [D]┐p→q7、设A={a,b,c},则A到A的双射共有()。

[A]3个 [B]6个 [C]8个 [D]9个

8、一个连通G具有以下何种条件时,能一笔画出:即从某结点出发,经过中每边仅一次回到该结点()。

[A] G没有奇数度结点 [B] G有1个奇数度结点

[C] G有2个奇数度结点 [D] G没有或有2个奇数度结点

9、设〈G,*〉是群,且|G|>1,则下列命题不成立的是()。

[A] G中有幺元 [B] G中么元是唯一的[C] G中任一元素有逆元 [D] G中除了幺元外无其他幂等元

10、令p:今天下雪了,q:路滑,则命题“虽然今天下雪了,但是路不滑”可符号化为()

[A] p→┐q [B] p∨┐q

[C] p∧q [D] p∧┐q11、设G=的结点集为V={v1,v2,v3},边集为E={,}.则G的割(点)集是()。

[A]{v1} [B]{v2} [C]{v3} [D]{v2,v3}

12、下面4个推理定律中,不正确的为()。

[A]A=>(A∨B)(附加律)[B](A∨B)∧┐A=>B(析取三段论)

[C](A→B)∧A=>B(假言推理)[D](A→B)∧┐B=>A(拒取式)

13、在右边中过v1,v2的初级回路有多少条()

[A] 1 [B] 2 [C] 3 [D]

414、若R,是环,且R中乘法适合消去律,则R是()。

[A]无零因子环

[C]整环 [B]除环 [D]域

15、无向G中有16条边,且每个结点的度数均为2,则结点数是()。

[A]8 [B]16 [C]4 [D]

32二、【判断题】

(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6、是空集。()

17、设S,T为任意集合,如果S—T=,则S=T。()

18、在命题逻辑中,任何命题公式的主合取范式都是存在的,并且是唯一的。()

19、关系的复合运算满足交换律。()

20、集合A上任一运算对A是封闭的。()

21、0,1,2,3,4,max,min是格。()

22、强连通有向一定是单向连通的。()

23、设都是命题公式,则(PQ)QP。()

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3小题,24、25每小题10分,26小题11分,共31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4、设集合A={a, b, c},B={b, d, e},求

(1)BA;(2)AB;(3)A-B;(4)BA.25、设非空集合A,验证(P(A),,~,A)是布尔代数

26、如果他是计算机系本科生或者是计算机系研究生,那么他一定学过DELPHI语言而且学过C++语言。只要他学过DELPHI语言或者C++语言,那么他就会编程序。因此如果他是计算机系本科生,那么他就会编程序。请用命题逻辑推理方法,证明该推理的有效结论。

离散数学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BDDCCCBABDADCBB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FFTFTTTF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24、25每小题10分,26小题11分,共31分)

24、设集合A={a, b, c},B={b, d, e},求(1)BA;(2)AB;(3)A-B;(4)BA.标准答案:(1)BA={a, b, c}{b, d, e}={ b }

(2)AB={a, b, c}{b, d, e}={a, b, c, d, e }

(3)A-B={a, b, c}-{b, d, e}={a, c}

(4)BA= AB-BA={a, b, c, d, e }-{ b }={a, c, d, e }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考察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交集,并集,见课件第一章第二节,集合的运算。

25、设非空集合A,验证(P(A),,~,A)是布尔代数

标准答案:证明 因为集合A非空,故P(A)至少有两个元素,显然,是P(A)上的二元运算.由定理10,任给B,C,DP(A), H1 BD=DC CD=DC

H2 B(CD)=(BC)(BD)B(CD)=(BC)(BD)

H3 P(A)存在和A,BP(A), 有B=B,BA=B

H4,BP(A), BA,存在A~B,有

BA~B)= A B(A~B)=

所以(P(A),,~,A)是布尔代数.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考察布尔代数的基本概念,集合的运算,见课件代数系统中布尔代数小节。

26、如果他是计算机系本科生或者是计算机系研究生,那么他一定学过DELPHI语言而且学过C++语言。只要他学过DELPHI语言或者C++语言,那么他就会编程序。因此如果他是计算机系本科生,那么他就会编程序。请用命题逻辑推理方法,证明该推理的有效结论。

标准答案:令p:他是计算机系本科生

q:他是计算机系研究生 r:他学过DELPHI语言

s:他学过C++语言

t:他会编程序

前提:(p∨q)→(r∧s),(r∨s)→t

结论:p→t

证①p P(附加前提)

②p∨q T①I

③(p∨q)→(r∧s)P(前提引入)

④r∧s T②③I

⑤r T④I

⑥r∨s T⑤I

⑦(r∨s)→t P(前提引入)

离散数学期末总结 篇3

第一章 集合

1.分别用穷举法,描述法写出下列集合(1)偶数集合

(2)36的正因子集合(3)自然数中3的倍数(4)大于1的正奇数

(1)E={,-6,-4,-2,0,2,4,6,}

={2 i | i I }

(2)D= { 1, 2, 3, 4, 6, } = {x>o | x|36 }

(3)N3= { 3, 6, 9, ```} = { 3n | nN }

(4)Ad= {3, 5, 7, 9, ```} = { 2n+1 | nN }

2.确定下列结论正确与否(1)φφ

×(2)φ{φ}√(3)φφ√(4)φ{φ}√(5)φ{a}×(6)φ{a}√

(7){a,b}{a,b,c,{a,b,c}}×(8){a,b}{a,b,c,{a,b,c}}√(9){a,b}{a,b,{{a,b}}}×(10){a,b}{a,b,{{a,b}}}√

3.写出下列集合的幂集(1){{a}}

{φ, {{ a }}}

(2)φ

{φ}(3){φ,{φ}}

{φ, {φ}, {{φ}}, {φ,{φ}} }(4){φ,a,{a,b}}

{φ, {a}, {{a,b }}, {φ}, {φ, a }, {φ, {a,b }},{a, {a b }}, {φ,a,{ a, b }} }(5)P(P(φ))

{φ, {φ}, {{φ}}, {φ,{φ}} }

4.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结论的正确与否(1)若AB,且BC,则AC√(2)若AB,且BC,则AC×(3)若AB,且BC,则AC×(4)若AB,且BC,则AC ×

5.对任意集合A,B,C,证明

(1)A(BC)(AB)(AC)左差A(BC)差A(BC)D.MA(BC)

分配(AB)(AC)右(2)A(BC)(AB)(AC)1)左差A(BC)(1)的结论(AB)(AC)差(AB)(AC)右

2)左差A(BC)D.MA(BC)分配(AB)(AC)差(AB)(AC)右(3)A(BC)(AB)(AC)左差A(BC)D.MA(BC)幂等(AA)(BC)

结合,交换(AB)(AC)右(4)(AB)BAB 左差(AB)B对称差((AB)B)((AB)B)

分配,结合((AB)(BB))(A(B)B))

互补((AB)U)(A)

零一

(AB)(AB)右(5)(AB)CA(BC)左差(AB)C结合A(BC)

D.MA(BC)差A(BC)(6)(AB)C(AC)B左差(AB)C结合A(BC)交换A(CB)结合(AC)B

差(AC)B右(7)(AB)C(AC)(BC)右(5)A(C(BC))差A(C(BC))分配A((CB)(CC))互补A((CB)U)

零一A(CB)交换A(BC)(5)(AB)C左

6.问在什么条件下,集合A,B,C满足下列等式

(1)A(BC)(AB)C左(AB)(AC)右若要右左,须CA(BC),CA时等式成立

(2)ABA左右是显然的,AABAB,AB,AB时等式成立

(3)ABBABB,BB,B,代入原式得A,AB时等式成立

(4)ABBAABBA,只能AB,AB, BA,BA,AB时等式成立

(5)ABAB,若B,bB,当bA,bABA矛盾;当bA,bABA矛盾

(6)ABAB右左是显然的,ABAB,AAB,ABBAB,BAABAB时等式成立

(7)(AB)(AC)A左(AB)(AC)A(BC)A(BC)A(BC)A

ABC时等式成立

(8)(AB)(AC)左(AB)(AC)A(BC)A(BC)A(BC)

A(BC),AB,AC时等式成立

(9)(AB)(AC)左(AB)(AC)A(BC)A(BC)A(BC)

A(BC)时等式成立

(10)(AB)(AC)((AB)(AC))((AB)(AC))(AB)(AC)(AB)(AC)

由(6)知,(AB)(AC),ABAC,ABAC时等式成立

(11)A(BA)BA(BA)(AB)(AA)(AB)U(AB)B

AB时等式成立

7.设A={a,b,{a,b},},求下列各式(1)φ∩{φ}=φ(2){φ}∩{φ}={φ} (3){φ,{φ}}-φ={φ,{φ}}(4){φ,{φ}}-{φ}= {{φ}}(5){φ,{φ}}-{{φ}}={φ}(6)A-{a,b}={{a,b}, φ}(7)A-φ = A(8)A-{φ}={a,b,{a,b}}(9)φ-A=φ(10){φ}-A=φ

8.在下列条件下,一定有B=C吗?(1)ABAC

否,例:A={1,2,3},B={4},C={3,4}, ABAC{1,2,3,4},而BC。

(2)ABAC

否,例:A={1,2,3},B={2,3},C={2,3,4} ABAC{2,3},而BC。

(3)ABAC

对,若BC,不妨,aB,aC,若aA,aAB,aAB,aAB,aAC,aAC,aAC;若aA,aAB,aAB,aAB,aAC,aAC,aAC矛盾(4)ABAC且ABAC

bB,若bA,bABAC,bC,若bA,bABAC,bC,BC,同理,CB,BC

9.(1)(AB)(BC)AB

证:a左,a(BC),aB,aB;a(AB),而aB,aA,aAB

(2)若A(BC)且B(AC),则B。

若B,aB(AC)(AC),aA(BC),aC,aB即aB,矛盾

10.化简

((ABC)(AB))((A(BC))A)(AB)A(AB)A

(AA)(BA)(BA)BA11.设A={2,3,4},B={1,2},C={4,5,6},求(1)AB{1, 3, 4} (2)ABC{1,3,5,6}(3)(AB)(BC){2,3,5,6}

12.设A={1,2,3,4},B={1,2,5},求

(1)P(A)P(B){φ,{1},{2},{1,2}}

(2)P(A)P(B)

{φ,{1},{2},{3},{4},{1,2},{1,3},{1,4},{2,3},{2,4},{3,4}, {1,2,3,},{1,2,4,},{1,3,4,},{2,3,4},{1,2,3,4,},{5},{1,5}, {2,5},{1,2} }

(3)P(A)P(B)

{ {3},{4},{1,3},{1,4},{2,3},{2,4},{3,4},{1,2,3},{1,2,4},{1,3,4},{2,3,4},{1,2,3,4} }

(4)P(A)P(B)

离散数学课程总结 篇4

计科系10级 计本

一、对课程的理解

个人认为离散数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为数理

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组合数学、图论和初等数论。其中由于课时紧凑我们忽略了部分学习内容。感觉它是一门集理论思维与抽象思维于一身的学科。

开始学习大家可能会觉得很简单,学得很轻松,第一部分的数理逻辑在高中时也

有所接触,只是现在在高中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加入一些元素。第二部分集合论

高中也学过一点基本的,多了二元关系之类。据课本介绍,其中的偏序关系广泛

用于实际问题中,调度问题就是典型的实例。第三部分的代数结构是完全新的学习内容,开始带有抽象的色彩。接下来就学习了图论,是个很有意思的部分,不

像之前那么枯燥,可以有图形与关系之间的转换。

搜集有关资料得知《离散数学》的特点是:

1、知识点集中,概念和定理多:《离散数学》是建立在大量概念之上的逻辑

推理学科,概念的理解是我们学习这门学科的核心。不管哪本离散数学教材,都

会在每一章节列出若干定义和定理,接着就是这些定义定理的直接应用。掌握、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和定理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要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描述这些联系的则是定理和性质。

2、方法性强:离散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通过对它的学习,能大大提高我们本身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形式化思维能力,从

而今后在学习任何一门计算机科学的专业主干课程时,都不会遇上任何思维理解

上的困难。《离散数学》的证明题多,不同的题型会需要不同的证明方法(如直

接证明法、反证法、归纳法、构造性证明法),同一个题也可能有几种方法。但

是《离散数学》证明 题的方法性是很强的,如果知道一道题用什么方法讲明,则很容易可以证出来,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对于同一个问题,尽可能多探讨几种证明方法,从而学会熟练运用这些证明方法。

同时要善于总结。

通过以上特点介绍使我对离散数学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们是学计算机专

业的学生,离散数学的学习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虽然这门每个部分的联系不是

很紧密。今年我们开设的专业课有《数据库》,其中二元关系这部分与之就有了

很大的联系,听过离散数学后,数据库中这些关系的理解起来就不必那么费事了。

还有专业课《数据结构与算法》,这部分联系的就多了,主要是图论这部分。使

在学习数据结构时节省了不少时间,老师说起来也轻松。

二、对课程的建议

《离散数学》这本书中我们只学了四个部分: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这四部分内容中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们分别作为《离

散数学》课程的一部分,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繁多与教学课时数偏少相矛盾,使教

学过程具有很大的难度.这几部分的内容我们只是选择性的部分详细讲解,我觉

得在教学过程中对讲授内容的设置上应当有所侧重,比如学生对集合论基础的很

多内容在中学数学中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只需要简要介绍一下,重点放在用集合论的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上.对于二元关系这部分,侧重点是加强对与二元关系的几个性质相关问题的论证方法的训练.在数理逻辑上通过将一般命题公式和一阶逻辑公式化成范式,达到强化训练学生逻辑演算能力,并通过逻辑推理理论的学习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图论部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处理上,通过对相关定理及其证明思路的理解来体会图论的研究方法.代数系统这部分内容重点放在群论上,尤其要在代数系统、群、子群、循环群、变换群、正规子群的概念及相关问题的理解上下功夫,特别要掌握同构和同态的概念及应用,对于其它的代数系统如环、域及布尔代数则可以略讲.另外,现行大多数教材,主要是集中在从纯数学理论角度教授基本内容,这也是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的.如果选择了这种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介绍一些知识点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将之与离散数学理论结合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重视这一课程的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这将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对老师的建议

离散数学期末总结 篇5

第1章

命题逻辑 1.1 命题符号化及联结词

命题: 判断结果惟一的陈述句

命题的真值: 判断的结果

真值的取值: 真与假 真命题: 真值为真的命题 假命题: 真值为假的命题

注意: 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都不是命题,陈述句中的悖论以及判断结果不惟一确定的也不是命题。

简单命题(原子命题):简单陈述句构成的命题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联结词按一定规则复合而成的命题

简单命题符号化

用小写英文字母 p, q, r, … ,pi,qi,ri(i≥1)表示 简单命题

用“1”表示真,用“0”表示假

例如,令 p:

是有理数,则 p 的真值为 0 q:2 + 5 = 7,则 q 的真值为 1

联结词与复合命题 1.否定式与否定联结词“”

定义 设p为命题,复合命题 “非p”(或 “p的否定”)称

为p的否定式,记作p.符号称作否定联结词,并规定p 为真当且仅当p为假.2.合取式与合取联结词“∧”

定义 设p,q为二命题,复合命题“p并且q”(或“p与q”)称为p与q的合取式,记作p∧q.∧称作合取联结词,并规定 p∧q为真当且仅当p与q同时为真

注意:描述合取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分清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例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1)王晓既用功又聪明.(2)王晓不仅聪明,而且用功.(3)王晓虽然聪明,但不用功.(4)张辉与王丽都是三好生.(5)张辉与王丽是同学.解 令

p:王晓用功,q:王晓聪明,则

(1)p∧q

(2)p∧q

(3)p∧q.令 r : 张辉是三好学生,s :王丽是三好学生

(4)r∧s.(5)令 t : 张辉与王丽是同学,t 是简单命题.说明:

(1)~(4)说明描述合取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5)中“与”联结的是两个名词,整个句子是一个简单命题.3.析取式与析取联结词“∨”

定义 设 p,q为二命题,复合命题“p或q”称作p与q的析取式,记作p∨q.∨称作析取联结词,并规定p∨q为假当且仅当p与q同时为假.例

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2或4是素数.(2)2或3是素数.(3)4或6是素数.(4)小元元只能拿一个苹果或一个梨.(5)王晓红生于1975年或1976年.解 令 p:2是素数, q:3是素数, r:4是素数, s:6是素数,则(1),(2),(3)均为相容或.分别符号化为: p∨r , p∨q, r∨s,它们的真值分别为 1, 1, 0.而(4),(5)为排斥或.令 t :小元元拿一个苹果,u:小元元拿一个梨,则(4)符号化为

(t∧u)∨(t∧u).令v :王晓红生于1975年,w:王晓红生于1976年,则(5)既可符号化为(v∧w)∨(v∧w), 又可符号化为 v∨w , 为什么? 4.蕴涵式与蕴涵联结词“” 定义 设 p,q为二命题,复合命题 “如果p,则q” 称作p与q的蕴涵式,记作pq,并称p是蕴涵式的前件,q为蕴涵式的后件.称作蕴涵联结词,并规定,pq为假当且仅当 p 为真 q 为假.pq 的逻辑关系:q 为 p 的必要条件

“如果 p,则 q ” 的不同表述法很多:

若 p,就 q

只要 p,就 q

p 仅当 q

只有 q 才 p

除非 q, 才 p 或

除非 q, 否则非 p.当 p 为假时,pq 为真

常出现的错误:不分充分与必要条件

5.等价式与等价联结词“”

定义 设p,q为二命题,复合命题 “p当且仅当q”称作p与q的等价式,记作pq.称作等价联结词.并规定pq为真当且仅当p与q同时为真或同时为假.说明:

(1)pq 的逻辑关系:p与q互为充分必要条件

(2)pq为真当且仅当p与q同真或同假

联结词优先级:(),, , , , 

同级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以上给出了5个联结词:, , , , ,组成 一个联结词集合{, , , , },联结词的优先顺序为:, , , , ;如果出 现的联结词同级,又无括号时,则按从左到右 的顺序运算;若遇有括号时,应该先进行括号 中的运算.注意: 本书中使用的 括号全为园括号. 命题常项

 命题变项

1.2 命题公式及分类

 命题变项与合式公式  命题常项:简单命题

 命题变项:真值不确定的陈述句

 定义 合式公式(命题公式, 公式)递归定义如下: (1)单个命题常项或变项 p,q,r,…,pi ,qi ,ri ,…,0,1 

是合式公式

(2)若A是合式公式,则(A)也是合式公式

(3)若A, B是合式公式,则(AB),(AB),(AB),(AB)也是合式公式 (4)只有有限次地应用(1)~(3)形成的符号串才是合式公式  说明: 元语言与对象语言,外层括号可以省去

合式公式的层次 定义

(1)若公式A是单个的命题变项, 则称A为0层公式.(2)称A是n+1(n≥0)层公式是指下面情况之一:

(a)A=B, B是n层公式;

(b)A=BC, 其中B,C分别为i层和j层公式,且

n=max(i, j);

(c)A=BC, 其中B,C的层次及n同(b);

(d)A=BC, 其中B,C的层次及n同(b);

(e)A=BC, 其中B,C的层次及n同(b).例如

公式

p p

pq

(pq)r

((pq)r)(rs)

公式的赋值

定义 给公式A中的命题变项 p1, p2, … , pn指定

一组真值称为对A的一个赋值或解释

成真赋值: 使公式为真的赋值

成假赋值: 使公式为假的赋值

说明:

0层

1层

2层

3层

4层



赋值=12…n之间不加标点符号,i=0或1.

A中仅出现 p1, p2, …, pn,给A赋值12…n是  指 p1=1, p2=2, …, pn=n

A中仅出现 p, q, r, …, 给A赋值123…是指  p=1,q=2 , r=3 …

含n个变项的公式有2n个赋值. 真值表

真值表: 公式A在所有赋值下的取值情况列成的表

例 给出公式的真值表

A=(qp)qp 的真值表

B = (pq)q 的真值表

C=(pq)r 的真值表

命题的分类

重言式

矛盾式

可满足式

定义 设A为一个命题公式

(1)若A无成假赋值,则称A为重言式(也称永真式)

(2)若A无成真赋值,则称A为矛盾式(也称永假式)

(3)若A不是矛盾式,则称A为可满足式

注意:重言式是可满足式,但反之不真.上例中A为重言式,B为矛盾式,C为可满足式

A=(qp)qp,B =(pq)q,C=(pq)r

1.3 等值演算

 等值式 定义 若等价式AB是重言式,则称A与B等值,记作AB,并称AB是等值式

说明:定义中,A,B,均为元语言符号, A或B中 可能有哑元出现.例如,在(pq)((pq)(rr))中,r为左边 公式的哑元.用真值表可验证两个公式是否等值 请验证:p(qr)(pq)r

p(qr)

(pq)r

 基本等值式

双重否定律 : AA

等幂律:

AAA, AAA

交换律:

ABBA, ABBA

结合律:

(AB)CA(BC)

(AB)CA(BC)分配律:

A(BC)(AB)(AC)

A(BC)(AB)(AC)德·摩根律:

(AB)AB

(AB)AB

吸收律:

A(AB)A,A(AB)A

零律:

A11,A00 同一律:

A0A,A1A

排中律:

AA1 矛盾律:

AA0

 等值演算:

由已知的等值式推演出新的等值式的过程

置换规则:若AB, 则(B)(A)等值演算的基础:

(1)等值关系的性质:自反、对称、传递

(2)基本的等值式

(3)置换规则

应用举例——证明两个公式等值 例1 证明 p(qr)(pq)r

p(qr)

p(qr)

(蕴涵等值式,置换规则)

(pq)r

(结合律,置换规则)

(pq)r

(德摩根律,置换规则)

(pq)r

(蕴涵等值式,置换规则)说明:也可以从右边开始演算(请做一遍)

因为每一步都用置换规则,故可不写出

熟练后,基本等值式也可以不写出

应用举例——证明两个公式不等值 例2 证明: p(qr)

(pq)r

用等值演算不能直接证明两个公式不等值,证明两 个公式不等值的基本思想是找到一个赋值使一个成 真,另一个成假.方法一

真值表法(自己证)

方法二

观察赋值法.容易看出000, 010等是左边的 的成真赋值,是右边的成假赋值.方法三

用等值演算先化简两个公式,再观察.应用举例——判断公式类型

例3 用等值演算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1)q(pq)解

q(pq)

 q(pq)

(蕴涵等值式)

 q(pq)

(德摩根律)

 p(qq)

(交换律,结合律)

 p0

(矛盾律)

 0

(零律)

由最后一步可知,该式为矛盾式.(2)(pq)(qp)解

(pq)(qp)

(pq)(qp)

(蕴涵等值式)

(pq)(pq)

(交换律)

 1 由最后一步可知,该式为重言式.问:最后一步为什么等值于1?

(3)((pq)(pq))r)

((pq)(pq))r)

(p(qq))r

(分配律)

 p1r

(排中律)

 pr

(同一律)

这不是矛盾式,也不是重言式,而是非重言式的可 满足式.如101是它的成真赋值,000是它的成假赋值.总结:A为矛盾式当且仅当A0 A为重言式当且仅当A1 说明:演算步骤不惟一,应尽量使演算短些

1.5 对偶与范式 对偶式与对偶原理

定义 在仅含有联结词, ∧,∨的命题公式A中,将 ∨换成∧, ∧换成∨,若A中含有0或1,就将0换成 1,1换成0,所得命题公式称为A的对偶式,记为A*.从定义不难看出,(A*)* 还原成A

定理 设A和A*互为对偶式,p1,p2,…,pn是出现在A和

A*中的全部命题变项,将A和A*写成n元函数形式,则(1) A(p1,p2,…,pn) A*( p1,  p2,…,  pn)

(2)A( p1,  p2,…,  pn)  A*(p1,p2,…,pn)定理(对偶原理)设A,B为两个命题公式,若A  B,则A*  B*.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文字:命题变项及其否定的总称

简单析取式:有限个文字构成的析取式

如 p, q, pq, pqr, …

简单合取式:有限个文字构成的合取式

如 p, q, pq, pqr, …

析取范式:由有限个简单合取式组成的析取式

A1A2Ar, 其中A1,A2,,Ar是简单合取式

合取范式:由有限个简单析取式组成的合取式

A1A2Ar , 其中A1,A2,,Ar是简单析取式 范式: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的总称

公式A的析取范式: 与A等值的析取范式

公式A的合取范式: 与A等值的合取范式 说明:

单个文字既是简单析取式,又是简单合取式

pqr, pqr既是析取范式,又是合取范式(为什么?)

命题公式的范式

定理

任何命题公式都存在着与之等值的析取范式 与合取范式.求公式A的范式的步骤:

(1)消去A中的, (若存在)

(2)否定联结词的内移或消去

(3)使用分配律

对分配(析取范式)

对分配(合取范式)

公式的范式存在,但不惟一

求公式的范式举例

例 求下列公式的析取范式与合取范式

(1)A=(pq)r

(pq)r

(pq)r

(消去)

 pqr

(结合律)

这既是A的析取范式(由3个简单合取式组成的析 取式),又是A的合取范式(由一个简单析取式 组成的合取式)

(2)B=(pq)r

(pq)r

(pq)r

(消去第一个)

 (pq)r

(消去第二个)

(pq)r

(否定号内移——德摩根律)

这一步已为析取范式(两个简单合取式构成)

继续:

(pq)r

(pr)(qr)

(对分配律)

这一步得到合取范式(由两个简单析取式构成)

极小项与极大项

定义 在含有n个命题变项的简单合取式(简单析取式)中,若每个命题变项均以文字的形式在其中出现且仅出现一 次,而且第i(1in)个文字出现在左起第i位上,称这样 的简单合取式(简单析取式)为极小项(极大项).说明:n个命题变项产生2n个极小项和2n个极大项

2n个极小项(极大项)均互不等值

用mi表示第i个极小项,其中i是该极小项成真赋值的十进制表示.用Mi表示第i个极大项,其中i是该极大项成假赋值的十进制表示, mi(Mi)称为极小项(极大项)的名称.mi与Mi的关系:

mi  Mi ,Mi  mi

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

主析取范式: 由极小项构成的析取范式

主合取范式: 由极大项构成的合取范式

例如,n=3, 命题变项为p, q, r时,(pqr)(pqr) m1m3 是主析取范式

(pqr)(pqr) M1M5 是主合取范式

A的主析取范式: 与A等值的主析取范式 A的主合取范式: 与A等值的主合取范式.定理

任何命题公式都存在着与之等值的主析取范 式和主合取范式, 并且是惟一的.用等值演算法求公式的主范式的步骤:

(1)先求析取范式(合取范式)

(2)将不是极小项(极大项)的简单合取式(简

单析取式)化成与之等值的若干个极小项的析

取(极大项的合取),需要利用同一律(零

律)、排中律(矛盾律)、分配律、幂等律等.(3)极小项(极大项)用名称mi(Mi)表示,并 按角标从小到大顺序排序.求公式的主范式

例 求公式 A=(pq)r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1)求主析取范式

(pq)r

(pq)r ,(析取范式)

(pq)

(pq)(rr)

(pqr)(pqr)

 m6m7 ,r

(pp)(qq)r

(pqr)(pqr)(pqr)(pqr)

 m1m3m5m7

②, ③代入①并排序,得

(pq)r  m1m3m5 m6m7(主析取范式)

(2)求A的主合取范式

(pq)r

(pr)(qr),(合取范式)

pr

 p(qq)r

(pqr)(pqr)

 M0M2, qr

(pp)qr

(pqr)(pqr)

 M0M4

②, ③代入①并排序,得

(pq)r  M0M2M4

(主合取范式)主范式的用途——与真值表相同(1)求公式的成真赋值和成假赋值

例如

(pq)r  m1m3m5 m6m7,其成真赋值为001, 011, 101, 110, 111,其余的赋值 000, 010, 100为成假赋值.类似地,由主合取范式也可立即求出成

②③

假赋值和成真赋值.(2)判断公式的类型

设A含n个命题变项,则

A为重言式A的主析取范式含2n个极小项

A的主合取范式为1.A为矛盾式 A的主析取范式为0

 A的主合取范式含2n个极大项

A为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

A的主析取范式中至少含一个且不含全部极小项

A的主合取范式中至少含一个且不含全部极大项

例 某公司要从赵、钱、孙、李、周五名新毕 业的大学生中选派一些人出国学习.选派必须 满足以下条件:

(1)若赵去,钱也去;

(2)李、周两人中至少有一人去;

(3)钱、孙两人中有一人去且仅去一人;

(4)孙、李两人同去或同不去;

(5)若周去,则赵、钱也去.试用主析取范式法分析该公司如何选派他们出 国?

解此类问题的步骤为:

① 将简单命题符号化

② 写出各复合命题

③ 写出由②中复合命题组成的合取式

④ 求③中所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

解 ① 设p:派赵去,q:派钱去,r:派孙去,s:派李去,u:派周去.②(1)(pq)

(2)(su)

(3)((qr)(qr))

(4)((rs)(rs))

(5)(u(pq))

③(1)~(5)构成的合取式为

A=(pq)(su)((qr)(qr))

((rs)(rs))(u(pq))④

A (pqrsu)(pqrsu)结论:由④可知,A的成真赋值为00110与11001,因而派孙、李去(赵、钱、周不去)或派赵、钱、周去(孙、李不去).A的演算过程如下:

A (pq)((qr)(qr))(su)(u(pq))

((rs)(rs))

(交换律)B1=(pq)((qr)(qr))

((pqr)(pqr)(qr))(分配律)

B2=(su)(u(pq))

((su)(pqs)(pqu))

(分配律)

B1B2 (pqrsu)(pqrsu)

(qrsu)(pqrs)(pqru)再令 B3 =((rs)(rs))得 A  B1B2B3

(pqrsu)(pqrsu)注意:在以上演算中多次用矛盾律

要求:自己演算一遍

1.6 推理理论 推理的形式结构

推理的形式结构—问题的引入

推理举例:

(1)正项级数收敛当且仅当部分和有上界.(2)若

推理: 从前提出发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上面(1)是正确的推理,而(2)是错误的推理.证明: 描述推理正确的过程.判断推理是否正确的方法 • 真值表法

• 等值演算法

判断推理是否正确 • 主析取范式法

• 构造证明法

证明推理正确

说明:当命题变项比较少时,用前3个方法比较方 便, 此时采用形式结构“造证明时,采用“前提:

”.而在构 , 结论: B”.推理定律与推理规则 推理定律——重言蕴涵式

构造证明——直接证明法 例 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若明天是星期一或星期三,我就有课.若有课,今天必备课.我今天下午没备课.所以,明天不是星期一和星期三.解 设 p:明天是星期一,q:明天是星期三,r:我有课,s:我备课 推理的形式结构为

例 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2是素数或合数.若2是素数,则

是无理数.若

是无理数,则4不是素数.所以,如果4是

素数,则2是合数.用附加前提证明法构造证明 解 设 p:2是素数,q:2是合数,r:

是无理数,s:4是素数 推理的形式结构

前提:p∨q, pr, rs

结论:sq 证明

① s

附加前提引入

②pr

前提引入

③rs

前提引入

④ps

②③假言三段论

⑤p

①④拒取式

⑥p∨q

前提引入

⑦q

初三数学期末总结 篇6

九年级是初中三年的关键时刻,学生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九年级学生整体学习风气很浓,学习数学的进取性也很高,还有一些同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基础知识有了必须的提高,学习态度也端正了许多,但班级两极分化还是很严重。今后还应当在这方面多多研究。

二、教学工作方面

1、备好课。本学期我每一节课前都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研究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在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三、总复习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1、让学生板演,加强解题过程训练。如果只分析,优等生还能够,但有些学生就可能跟不上,并且让学生板演还能让不一样层次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因为学生板演可为教师供给反馈信息,如暴露知识上的缺欠,可弥补讲课中的不足,同时,学生板演中出现的优秀解题方法,为教师供给向学生学习的良好机会;另外也能够培养学生胆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本事,促进记忆。

2、注重学生解题中的错误分析

在总复习中,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教师针对错误进行系统分析是重要的,首先能够经过错误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错误从一个特定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教师认真总结,能够成为学生知识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领略解决问题中的探索、调试过程,这对学生本事的培养会产生有益影响。

首先,应预防错误的发生,要了解不一样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景,调查中发现:

(1)审题本事差。

(2)分析本事差。

(3)缺少创新思维。

并针对以上情景进行了单独训练,效果较好。

其次,在复习过程中,提问是重要复习手段,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能够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

最终,课后的讲评要抓住典型加以评述。事实证明,练是实践,评是升华,只讲不评,练习往往走过场。

四、自我提高

本学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及时构成了材料。在中考复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小结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此刻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在网上能够找到很多有关中考的题和信息,给中考复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忙。

在本学期我严格要求自我,坚持岗位练功,在教学中虚心向别的教师请教。并利用业余时间读了《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新课程》、《新教育》、《吉林教育》等有关的书籍与刊物,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与借鉴对自我有用的教育学生的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并在学习的同时,做了学习笔记和读书的心得笔记,努力提高自我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素质。

上一篇:世界趣味地理知识大全下一篇:苦难辉煌第五集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