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尽头-优秀散文

2024-08-06

生命的尽头-优秀散文(共11篇)

生命的尽头-优秀散文 篇1

生命的尽头

生命的尽头究竟是什么呢?是光怪陆离的光环?还是无边无底的漆黑?亦或什么都没有,将属于生命的一分子还原于尘埃?

莹终于走到了生命的终点,继莹的家人后,我和L是代表单位最早见证她的逝去的人。力尽了多年的生不如死的磨难,了结,也许真是人最好的解脱。L已是泪流满面,我相信她发自内心的悲痛。我没有眼泪,男人有泪也不会轻易流露。其实,我心中还是充满着悲伤的,毕竟战友一场,莹的音容笑貌顷刻间都涌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心中一时便充满着忧伤和慨叹。天真会作弄人,本不该走到尽头的年龄,本可以尽情地享受着她已经拥有的华贵,她的家庭她的事业已经步入了辉煌,生命却就此戛然而止了。如果用金钱能换回她的生命,她似乎可以兑现的,可是,人再有钱又有什么用呢?赵本山说过的一句话很经典,“人最大的悲哀就是,钱没花掉,人没了”。想到这,我不禁摸摸自己的胸口,我放心了:还好,跳着呢。

最早认识莹时,那年她也许只有20岁,说是小姑娘,因为身材粗壮,我没把她当小姑娘看待。那年我也是20多岁,都在谈婚论嫁之列,我的同房向莹们示好几乎接近疯狂。那个年代似乎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名词也只能用示好来取代。而我不愿意加入她们的行列,我似乎不属于他们那种习性。

但是,我和莹确实有些联系。不知是哪一年了,我所在单位的人都有很多机会出国,实在不好意思再出国了,只好把指标让了出来。于是,我就有了出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机会。没想到却有了莹作个同伴,她比我幸运,属于特别关照她的那种,那时我特别地羡慕她所在的单位,毕竟她是高中毕业生,级别有差异。我们有了15天的短距离相处,我依然对莹没有多少关注,回来以后也就很快把这个被同房塑造成美女的莹给淡忘了,业务上也没有多少来往。

臆想不到的是,到了跨世纪的.第一个年头,我和莹又被不清不楚地串到了一个单位,也许是个缘分吧。事隔几乎不见的莹,的确令我耳目一新。年轻的时候,实在是不屑一顾,到了中年,反而变得多了几分姿色,风情万种、风韵超卓。雪白的肌肤衬托出丰韵的身姿,再加上几声嗲嗲的亲昵的问候,简直就让前来办事的男人过目不忘。女人的前程,往往不需要多少文采,有了上述的特质和优点,就足予让她的前途大放光彩。一向自重的秋收,也不得不向莹投向许多赞许的目光。年终评语的时候,我似乎收不起自己的笔,多次为莹投下优秀的一票。

中年妇女的美,身边的男人往往是功不可没。所以,女人不要刻意去做什么美容,美容可以后天去做,有了爱情的滋润,女人才会真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艳丽,我深信不疑,许多文字都记载了这一事实。事实上,莹的确被丈夫宠得不得了,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与秋收这段日子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没有爱情的滋润,自然是面目暗淡,前程呈现灰色状态。每每看着莹的春风志满,再想想自己的家门不幸,不觉时常黯然神伤。这时的我,真被莹的家庭甜蜜激起了无数浪花,似有冲出牢笼,寻找光明的悬念,此是过去话,不提也罢。

莹的美,事实是源自于她的发福,也就是肥的代名词。试想一下,一个体形粗壮的女人,缺少了肌肉的依附,会是什么模样呢?有可能会与男人划上等号了。这时的莹却一点都不珍惜,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美,美在何处?而盲目地开始酝酿着她的宏伟的减肥计划。

肥,其实与胖不能相提并论,应该与胖还有一段距离。我对女人的减肥行动非常不解,肥有什么不好?肥也只能证明自己依然健康,只要不暴饮暴食,不列入胖的行列,肥更能显示中年女人丰润的魅力。相对呢,瘦才代表一种不健康。吃多少都不能吸收,人才会变瘦。只可恨的是,那些媒体非要把个瘦炒作得变了样,甚至大肆鼓吹“骨感美”。肥,自然而然被小数掌控着议论的人,排挤到垃圾的行列,可悲!人要是变成了皮包骨了,美又何从谈起?严重的人性扭曲。

对于“骨感美”的歪理,莹相信了,甚至完全颠覆了她现在固有的美。正当许多人对她现在的美投与羡慕的眼神时,莹持怀疑的心态,莹还是觉得如果能瘦下来,一定更美。那时,也只有我敢于驳斥她的歪理,莹还是觉得我只代表了个人观点,不足信服。

女人,要是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或者快活,就会喜形于色。这种喜悦很快便会让她的容光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焕发出来,把它带到社会上呢?就会转化成行为美、心灵美、形象美,莹的情形极为相似。这并不是我的个人臆断,在过去的近十年岁月里,莹的音容笑貌都会从外单位的笑谈当中得以证实。

只可惜,社会上有太多的爱用过份夸张的手法,这种夸张不但不能保证莹的完美,反而成了她心里一种负担。她作了个错误的判断,“也许再瘦一点,你会更美”。媒体加好事者的鼓吹,决定了莹的努力方向。促成莹一个宏伟的减肥构想,这个构想从相当的原始开始,就是干脆一粒米饭也不能吃,还不能太饱。白米饭则成了减肥的第一要素,当远而避之。

我和莹曾经有过多次出差,在她与其他女同事的聊天中,才知道减肥并不是简单的节衣缩食,还必须借助于药物的作用。莹已经是有钱人的行列了,有钱就能买到最有效的减肥良方。我不知道是因为药物的作用?还是缩食的作用?大约两年后,莹的减肥行动收到了成效。丰润的面庞削去了许多;身段削去了许多;连略微翘起的臀部也削去了许多。正当莹为自己的成效自我陶醉时,我却于心不忍地闭上了双眼。我不禁心中打起了个问号,这就是减肥的效果吗?这就是女人所追求的美吗?美,在人们心中是因人而异的,暂且不论。就这种与自己身体的自然发展相抗衡的行为,难道就不顾及将来的后果?美,真的比生命更重要吗?

莹比较爱运动,习惯去爬白云山,身边若有先生相伴,似乎会增添她的活力。可是,天偏偏爱作弄人,就在莹的那几个部位削去许多的同时,似乎也削去了她膝盖上的润滑剂。莹的两个膝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连上楼梯都感觉了力不从心。

从此,莹开始了她长久的医治膝关节活动。许多大医院,尤其是骨伤科,都会看到莹的踪影。还是我比较爱多说话,其实,我已经感受到了她的烦忧,我把这种病给她起了个外号,叫“老寒腿”。这种叫法,我时常会脱口而出,并没有顾及莹的感受。其实我想点醒她应该警惕,时间长了,这种“老寒腿”的叫法,也就成了习惯。

对于这种病因,我说得很认真,把它归究于长期不吃白米饭,甚至把古人的“人是铁,饭是钢”都搬了出来。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说服力,莹自然是不会接受我的劝告了。依然是把白米饭奉献给本来就不是很需要的人,自己却吃下那份菜。菜净吃并不科学,菜,要是没有了米饭的淡化,会是什么感觉?自然是咸了,即便没有感觉出来,生理上也不是什么健康的饮食方法,要么就什么也别吃。

“老寒腿”似乎算不了什么大病,但是,仅这病就已经让莹经常不能按时上班了,一年的光景,人却憔悴了许多。刹那间,我仿佛看到了莹旧日的身影。事态的发展,竟然已经发展到莹的膝盖要用钢钉来维稳,走起路来像敲打着地板。

我不知是因为吃减肥药的作用?还是因为治“老寒腿”用了不该用的药?还是因为生理上的缺陷?事态的发展居然会是如此的一发不可收拾。依然是相信明天会更好的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掌上怎么会忽然少了许多肌肉,而且还伴随着手掌无力。几个月后,莹已经丧失了一切的手上操作能力。一次在家中小区花园散步,莹摔了一跤,就再也没有回来上班了。

后来才知道,莹得了不是一般的病,一种世界非常罕见的病。发病时,并无多大的痛苦,但是,却是不治之症。“肌肉萎缩症”,堪称世界第二号杀手。听说人体的肌肉会慢慢地萎缩,直到呼吸困难直至死亡。

莹生病期间,我们都伸出了援手,并从精神上极力鼓舞着她。

“有什么呢?只要好好配合医治,霍金不是也一样活到现在吗?”我们就用大物理学家霍金的事实来感动她。

在莹家中见她最后一面,是在中秋的前夕。两个多月不见,莹已经让病魔折磨得不成样了。脸上几乎没有了肌肉,软绵绵的脖子,再也撑不起沉重的脑袋。但是,因消瘦而突兀起来的眼睛,却依然晶莹有神,至少,莹的意识还很清醒。多看几眼,我的泪水已经夺眶而出,我低着头离开了人群,我不希望别人看见我的泪水,更不能让莹看到我的难过。

回家的路上,我心情非常沉重,我分明已经感觉到了一个生命即将要离去,我的战友她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队伍上来了。我们依然幸福地活着,她是多么地渴望呀,活着,那怕像霍金一样坐上轮椅地活着。

就在过完中秋的第三个星期的一个早晨,我忽然接到L的电话,说莹晚上突然病重进了重症室。我二话没说,开车接上L就往医院赶。还没进病房,就得到了莹已经去逝了,说是突然呼吸困难,造成窒息不治。

我的心变得沉重,几乎双腿移动困难。但是,我还是坚持要见莹最后一面。覆盖在上面的白布缓缓拉开,我看到的是莹苦苦挣扎,不忍离去的表情,眼睛睁得很大,嘴张开着,像似要奋力呼喊着什么。此时此刻,我能说什么呢?叫莹安息吧吗?可是,人要是离开了美好的人间,又怎能安息呢?还有什么比生活在世上更有意义呢?

生命的尽头-优秀散文 篇2

一、对生命本质的感悟和思考

因为有过藏北高原22年从医的经历, 毕淑敏见过太多的生死离别, 她无法容忍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生命的漠视。她的散文站在生命存在的角度上对生命艺术进行书写, 对生命存在予以深刻的精神关注。《信使》中描写的那个老医生, 戍边多年, 他总能非常准确为新兵预测邮车到达的时间。等到他探望家人的机会终于来临, 他为大家带走一旅行包的信件, 然而他同那些信一起再也不见踪影, “原来他下山乘坐的车翻了”。在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下, 死亡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生命就像放飞的风筝, 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灵魂飞翔的地方》一文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它是无限长链中闪烁的一环, 它是造化轮回中奇异的组合。”[1]“我们原本是从自然中来, 我们必有一天要回到自然中去。在这个短暂的旅途之中, 我们要千百倍地珍惜生命。”[2]生命的微妙在于每个人都拥有生命, 却没有相同的命运, 能够领悟生命真谛的人才不虚此生。

生命是宝贵的, 对于每个人都同等重要, 但现实生活中不一定会引起所有人对生命重要的关注。毕淑敏在《我很重要》一文中说道:“我们的生命, 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们不重要吗?”[3]对于人们普遍缺乏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及个体尊严的漠视予以批判。在她的作品中, 有很多艰难环境中人们珍惜和热爱生命的故事。《葵花之最》一文讲述了解放军在昆仑山种植葵花籽并悉心照料, 但这些葵花的幼苗终因难以抵挡昆仑山的恶劣天气被一棵棵冻死, 只留下一棵。这棵仅存的幼苗被更加精心地呵护着, 最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绽开灿烂的花朵。虽然很小, 而且又薄又平坦, 但在战士们看来, 它是最耀眼、最值得自豪的花朵。正因为作者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磨砺, 所以她有着对人生和生命的达观理解和独特感悟。

二、对死亡的关注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 生命和死亡很难真正的分开, 生命的存在以死亡为参照才更加有意义。在毕淑敏的散文中死亡意识频繁出现, 正如她自己在作品《心中的死结》中说过的那样:“我当了许多年的医生, 看到了无数死亡, 已经可以做到心如古井处变不惊。但我自知关于死亡的恐惧和忧患并无缓解或消失。它们像冬眠的蛇, 潜伏在我意识最深的地窖里, 等待惊蛰。”[4]在她的散文中, 对死亡的探索和思考是作为一种考察生命的方式存在的。

她的散文中有着对于各种死亡的描写, 不仅关注着昆山上人的诞生、生存和死亡, 而且对城市里的人们也给予死亡的关注。散文《昆山之眠》中她这样写道:“昆山之眠是充满陷阱的黑洞, 许多人在梦中永不复返。”[5]在昆山严酷的生存环境考验下, 生命如同草芥般脆弱, 死亡的恐惧时刻笼罩着那里的人们。这里生活着的每一个人在面对太多的死亡之后, 对于死亡的恐惧已经渐渐消失。以至于“我们每天早上起来看见大家都还活着, 心中充满重新诞生的快乐。”[6]常人难以想象并体会清晨醒来带给人重生的快乐, 这种逃遁了死亡之后的快乐多少带有悲哀的意味。《制花圈》一文中, 描写了在北京生长的花季少女, 不幸被命运迁移到藏北高原, 面对这里恶劣的生存环境, 死亡犹如“一把利刃悬挂在半空, 时不时抚摸一下我们年轻的头颅。”[7]在高寒缺氧和冰川雪岭的环境中, 人的生命变得极其脆弱, 以至于《为了雪山的庄严和父母的希望》中十七岁的少女意识到生命的短暂, 并“第一次想到死亡”。只有亲历过死亡的挣扎, 才会对生命的短暂有着透彻的体悟, 从而理解生命的可贵。《当我们离开北京的时候》对医院里濒临死亡的人进行临终关怀, 对陪伴即将逝去的人让他们“尊而安宁的离世”的善良之人了给予深深的赞美。

毕淑敏本人曾说过:“我的作品中更多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过程, 还有人子在死亡面前的渺小与抗争。”[8]因此她的作品中, 死亡不仅仅是考察生命存在的方式, 更是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体悟。她曾在《炼蜜为丸》中说:“我已经超然, 是死亡教会了我勇敢, 教会了我快乐, 教会了我珍惜生命, 教会了我热爱老人。”[9]她想通过作品表达出生命和死亡是平等存在的, 死亡无法逃避地逼近生命, 生和死将永不停息地对抗。面对死亡思索生命的价值, 从而更好地珍惜生命, 平静地面对死亡。

三、对生命的智慧思考

毕淑敏的散文中, 常常通过日常叙事将自己对生命的智慧思考自然地流露出来, 与读者分享。对生命的存在要予以尊重, 《附耳细说》中农夫对牛的心理进行了体贴入微的了解, 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细腻关怀和心灵抚慰。《大雁落脚的地方》一文追寻生命的起源, 感恩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 体悟生命的美好和精致。她认为走好生命中的每一步, 便是对父母的回报和感恩, 也就做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于生命存在的价值思考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 她希望人们以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的价值, 认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超越苦难:“对苦难, 应该承认它是生命中必经的阶段”。

毕淑敏还认为, 生命存在的本质是对人之生存的终极价值的关注, 因此在作品中她注重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关注。在散文中, 她带着温情讲述生命关爱的智慧, 表现出深厚宽广的生命关爱。[10]如《精神的三间小屋》中, 她认为人们应当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与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11]各式各样的爱恨情仇挤满了生命的小屋, 人们只有销毁精神垃圾, 在为自己修建的精神小屋中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四、小结

毕淑敏以其独特的经历和体验, 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融入到创作中, 形成了作品中独有的生命意识。在她的散文中, 以对生命本质的感悟和思考、对死亡的关注和生命智慧的思考的形式表达出来, 体现了她对人生和生命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7]、[9]、[11]、毕淑敏文集[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6.

[8]、李小江.文学、艺术与性别[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163.

生命尽头的忏悔 篇3

声带来惊喜

清晨,我从楼下散步回来,一出电梯口,便听见家里的电话铃声在响,估计已响了许久。我急忙开门,冲锋陷阵似的奔向前,抓起话筒忙问:“喂,哪一位?”

对方反问一句:“你是杨世运吗?”

“是是,我就是杨世运!”

“猜猜我是谁?”

我差点想欢呼了,每句话里都爆出了惊叹号:“想不到你会给我打电话!你的声音一点儿也没变,还是那么清脆,像小姑娘一样!”

“黄土快埋到领口了,怎么可能还像小姑娘?你是不是猜错人了?”“绝对错不了!你的声音确实没变!”

“那你说说我是谁?”

“金彦玲!我难道猜错了吗?”

“谢谢老同学,你叫我好感动,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记得金彦玲……”电话那头,声音有些哽咽了。

“终于又联系上了,我们应当高兴啊!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听不到你的消息?”

“听我向你解释,这么多年没联系,因为我只知道你早已离开十堰市调到省城工作了,不知你的单位,也不知你的电话。你退休后跑到上海定居,这事我更不知道。你家里这个电话号码,还是黄春华昨天才写给我的,她叫我给几位郧阳师范的老同学打电话,邀请你们来丹江口聚一聚,她做东。她叫我告诉你,请你务必要来一趟!”

我得罪了

黄春华

一幕幕往事,历历在目。

1958年,我十五岁,考入郧阳师范学校。校址在郧县县城。

郧阳师范历史悠久,曾是鄂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来自郧阳地区的郧县、郧西等六个县。1958年教育事业大跃进,房县新办一所师范学校,吸收“两竹一房三县”的生源,郧阳师范的学生便只来自两郧一均。

教育事业大跃进,不仅快速地新办学校,并且积极地扩大招生。例如我们郧师,比上一年扩招了三倍多,因此有许多在家务工务农多年的老初中生也有了重新上学的机会。我们班,从均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址在草店镇)来了三位女同学,被称为“草店三枝花”,她们是黄春华、金彦玲、赵玉如。三个人同龄,都是十六岁。

三枝花之中,长得漂亮的是黄春华和金彦玲。赵玉如同她俩相比大显逊色,小小的眼睛,扁扁的嘴巴,但是她能歌善舞,弥补了长相的不足。

她们三人在草店中学同窗三年,各具风采。黄春华一直是班干部,金彦玲一直是学习尖子,赵玉如一直是文艺骨干。

赵玉如并不知道,男同学们喜欢围在“草店三枝花”身边说话,其实主要的目标是黄春华和金彦玲。我也不例外。我最愿意接近金彦玲,总觉得她身上有一种淡淡的香水的味道,像刺玫花清香。其实她从未在身上洒过香水。

黄春华进入郧师后又当上班干部,并且是重要干部:劳动委员。那时候,学校的劳动课占据着重要比例,大炼钢铁,开荒种地,兴修水利,郧阳师范的学生在全县各地转战,所以,劳动委员一职责任重大。

黄春华当上劳动委员不多久,我就把她给得罪了。事情的起因是抗旱。好多天没下雨了,学校的菜地土地干裂,校领导把担水浇菜地的任务交给我们班。

全班同学赶到教室去取工具。那时候教室也兼作工具室,粪桶、扁担、铁锨、锄头等物放了一大堆。工具在手或在肩,同学们走出教室却止了脚步。因为这时天气骤变,风呼呼在刮,天空乌云在聚集。但是黄春华似乎没注意到这些,她肩挑一担空粪桶下了台阶,走出好远,感觉身后没有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紧随,忙止步回头对站在屋檐下的同学们喊道:“快走呀!没看快下雨了吗,都站在那里干什么?”

我立即回答她一句:“大家正是在等雨啊!如果有雨了,还抗什么旱?”黄春华此时才醒悟过来,挑着粪桶返回屋檐下。

赵玉如正站在我身边,悄悄对我竖大拇指。于是我有点飘飘然,抬头望天,放声朗诵高尔基的诗篇: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啊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一场及时雨,果然在我的呼唤声中到来了。我更加得意,即兴创作了一句歇后语:黄春华抢在雨前去抗旱——假积极。

表扬没得到

惹了一肚气

学校大炼钢铁,学生们分成高炉队和运输队。我在运输队,挑木柴,挑炭,挑矿石,扁担成了我最好的伙伴。

劳动委员黄春华兼任运输队的队长,不仅得自己完成运输任务,并且还要负责为全队队员过秤,登记、公布劳动成绩,因此她总是比别人早出早归。

我很痛苦,因为我难以甩掉落后分子的帽子。

那时候我的身体还没长成,身单力薄,我也想争取登上光荣榜,但是力不从心。我很羡慕那些劳动模范同学,特别眼红一位名叫方大兰的女同学,她是老初中生,在家干过三年农活,身体棒棒的,到矿山去挑铁矿石,来回三十五公里,每次都挑一百二十斤以上。她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大红榜上,榜上的口号也十分醒目:向方大兰同学学习!

贴在大红榜旁边的是每日的劳动课成绩公布单,我的名字总是落在后面。我心有不甘,一心想先进一回。

这一天,又到矿山去挑矿石。我在两只筐里都多装了一块矿石,试试重量,估计这一挑子至少有七十斤。而以前我的最佳成绩也没超出过六十斤。我想,这一回我至少可以赢得一回表扬。可是返回的路上,感觉担子越来越沉,咬紧牙关也坚持不下去了,不得不一声叹息,决定扔掉两块矿石。半途而废就半途而废吧!

恰在这时,金彦玲挑着担子从我身后赶来了,说道:“杨世运,别扔!都挑了这么远了,扔了多可惜!”

我说:“我也舍不得扔,但是我实在挑不动了。”

她说:“那就把那两块矿石放到我筐里来吧。”

“你挑得动?”

“没关系,多歇几气儿。我俩一起走。”

生命的尽头初中生作文 篇4

如果我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不会像那些人一样,将捐出自己的器官啊,什么的。是,我很自私。在生命最后,我宁愿我能够一直自私的活下去。

如果我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我可能不会大义凛然的微笑,我会哭。会在其他人面前大哭,会一个人躲在被窝里悄悄的哭。舍不得一切,一切的一切。

如果我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不会选择在冰冷的的医院里死去,更不会选择一种不同寻常的死法。或许,我宁愿安静的坐在家里,看着一切,慢慢的闭上眼,留下自己的眷恋。

生命,如此脆弱。瞬间即逝,它不像珍珠,永远散发着光芒。它像玻璃球,摔落即碎,留下一地的残痕。

路的尽头-散文 篇5

世间的路皆有尽头,譬如,从一个站点到另一个站点,从一座城至另一座城,距离长短,皆有终点。然而,人生之路无尽头,岁月有尽头。许是有一天你累了倦了走不动了,无奈中放弃了前行的心念,那便是生命的尽头。

自呱呱坠地到懵懂少年,乃至暮年黄昏,要经过多少人生里程,走过多少坎坷之路?苦辣酸甜咸,其中个味自知。年少时你承载着父母的期望与梦想,山一程、水一程,风风雨雨几十载,后来你又把期望寄托在儿女身上,人生的远大理想与目标,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着,这是一条走不完的人生路。

为儿女带着牵挂和付出,你随着那些行色匆匆的.打工潮流,穿梭在城市与乡村,穿梭在工厂与工地上,顶烈日、冒严寒。酷暑难耐的夏天,你匆匆的喝完一口自来水,又回到炙烤的锻造车间。北风凛冽的冬天,你张开干裂的嘴唇,哈一哈皴裂的双手,继续挥舞着铁锨镐头,奔忙在工地上。为父母、为儿女,任劳任怨穷其一生。

在这个金钱世界物欲横流的社会,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中,你不得不坠入商海经济的潮流,暂别家乡,暂别亲人,面对生活我们都成了金钱的奴隶。

梦想与现实总是相距遥远,渴望与收获咫尺相隔。只要勤劳付出,便有一份惊喜;只要辛勤耕耘,便能收获丰收的果实。当你跃于成功的枝头,你得到了来自不同角度的掌声,来自四面八方的歆羡与友情。然而,谁又曾看到你莲花般面具下流着的泪?

人生的旅途上,饱经风霜尝尽人情冷暖,漂泊的心灵历尽沧桑,一路走来,磕磕绊绊,美好的曾经,风华正茂的风景,都滞留在流年的路上。跋涉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的追求和进取,得也罢,失也罢,知足才能长乐,身体健康才是福。无论生活的平淡与富贵,只有在暮年的生命里,夫妻之间相互牵挂、相互体贴,身染小恙时,儿女们端一碗热茶送到你身边,那就是天伦之乐,那就是幸福。

人生就是这样,挫败与成功,平淡与福祉,只是生命里一道风景,当繁华落尽,一切都将归于平静。

生命尽头有一个太阳 篇6

崎岖的路上,遍地的荆棘肆意蔓延,太阳在路的尽头闪耀,发出夺目的光芒,我们出于对太阳光与热的景仰,在那条曲折的小路上缓缓前进着,洒下的是鲜血和泪水„„

生命的尽头,有一个太阳。我们奔向光明,也奔向死亡。

五月的麦地,闷热夹杂着麦子的香味,站在麦地中央,轻声吟唱:“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烧/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麦芒,闪耀着太阳的光芒,刺痛了他的目光,他眨眨眼睛,用泪珠回报太阳,是的,当他痛苦的站在太阳的面前,我们不能说他一无所有,也不能说他两手空空,他已经带去了他最昂贵的东西,即生命和勇气,还有他的诗歌。

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早已拥抱了生命最后的阳光,触及到了那一片死亡的热浪,我们是在旅途上缓慢而又痛苦的行走,他却早已站在了太阳痛苦的芒上,如海洋一般清澈透明的心,痛苦的舞蹈,他的名字写进了太阳。

这的确是一次艰难的旅程,每个人都不一定坚持到最后,在这里,这条路似乎并不与时间同步,也许直到你死去,都不可能触及到那诱人的热浪,他们似乎都在中途停下,畏惧那太阳刺眼的光芒,赐予他们的干燥与酷热。他们转过脸去,把生命浸泡在回忆的河水中,却早已忘了时间依旧,依旧在流转,渐渐的,在回忆中窒息,在回忆中溺亡,这样可能会死的安逸,一生也活的安逸,但他,却只是像一滴未落到地面就蒸干了的雨珠,白白的走了一遭,未留下一丝痕迹。而现在,我只想说,生命的尽头是有一个太阳的,那散发的光和热,或给人以希望,或给人以畏惧,或给人以温暖,或给人以苦涩,或给人以景仰,或给人以方向„„

它的光芒,是赐予人的翅膀,只有经受得信痛苦的人,才会展翅飞翔;它的光芒,是刺向人胸堂的利剑,只有勇敢挑战的人,才会走进太阳;它的光芒,是束缚我们飞出的茧,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才会完成生命的蜕变。

恍惚间,我看到海子微笑的站在太阳的芒上,生命的尽头是有一个太阳的„„

用优秀的文化因子滋养学生的生命 篇7

古人云“人文以化成”, 是说用文化改造人、装备人、提升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时候, 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用优秀的文化因子滋养学生的生命, 以达到“文化立人”的目标。

一、切实推行民主的制度

制度属于文化的四大层面之一。李镇西的民主教育, 早就结出丰硕的成果。我在班级管理中秉持“民主”的理念。班级班委就是通过民选产生的。每一个职位通过个人报名、竞选演说、民主选举产生。我不干涉其中的任何环节。班级的议会则是由各学习小组选举的议员组成, 议会负责监督班委是否认真工作, 是否滥用职权、是否秉公办事等。班规、议会工作制度、学习小组的评比细则都是议会草拟、全班公决、班委会执行的。虽然有时候选出的班委、议员未必是班上最优秀的, 甚至是我有些担心的学生, 但我总是尊重学生的民意, 耐心指导帮助这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班委、议员。事实上, 学生也没有让我失望, 他们选出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本学期, 我班月考年级第一名的黄娟同学在竞选学习委员时因准备不充分失败。那一刻, 所有学生的眼睛都注视着我, 看我的反映。我尊重民意, 没有做任何反对。我藉此告诉学生, 他们是这个班级真正的主人。我对学生的信任则激发了他们对这个集体的热爱。他们小心翼翼地维护着集体的声誉,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为集体争光添彩。民主的制度文化尊重每个学生意志, 凝聚了班级的人心, 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使得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

二、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

我喜欢将自己读到一些好书介绍给学生, 给他们朗读精彩的段落, 讲述意蕴深刻的故事。如我读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深深为人类历史上那些灵光乍现的天才发现, 影响民族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的决断时刻惊叹。我就给学生读其中的《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 人类铺设第一条联通大洋的海底电缆的困难和曲折经历, 让他们知道成就事业需要坚韧、勇气、热情。我还将《韩德尔的复活》中描写韩德尔灵感突袭, 连续三个星期日夜泪流满面创作歌剧《弥赛亚》的精彩片段读给学生听, 让他们知道内心的信仰能使一个人超越自我, 让他们间接体验人类那些伟大的创造诞生时灵感袭来如癫如狂的迷醉状态。这些天才的成功与精彩, 会引导他们超越现实相对庸常的物质生活, 而将目光投向更高的境界, 在他们心中播下创造的种子, 引发他们创造人生的梦想。

学生们大多读过曹文轩的《草房子》, 我也曾经和学生一起分享过自己流着泪一夜读完这部小说的体验, 和他们一起走进苏北水网中的油麻地小学, 走进桑桑调皮而正直的内心, 去理解秃鹤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采取的种种惊人的行动, 去欣赏纸月美丽而善良的侧影。书中纯美的水乡风光、善良纯真的童心、淳朴的苏北民俗一方面给学生真的、善的、美的体验;另一方面又给我们师生营造了一个共同的美丽纯净的精神家园。这种师生共有的阅读体验, 使得我们拥有了共同语言, 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贴近心灵。

有一段时间, 我喜欢给学生讲坐在轮椅上写作的史铁生。我和学生一起读《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走进这位轮椅上的思想家的精神空间, 我们一起尝试着粗浅地思考生与死、残缺与完美、自由与束缚、此岸与彼岸这些很深刻的问题, 孩子们的看法虽然稚嫩, 可是, 这些形而上的问题的导入, 却能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 摆脱蒙昧的状态, 更深刻、更宽广地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 说的就是书籍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书中那些圣贤的形迹、智者的睿思、天才的伟业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远胜过教师枯燥的说教、粗野的训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接触这些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珍珠, 取法乎上, 成就自己。可惜我们太多的时候眼睛被功利蒙蔽, 行动为评比驱使, 一味地规训, 忘却了教育的另一个名字是教化。

三、培植“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指人们行为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内隐规范和内隐概念。我在教育过程中努力培植班级“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守时是美德, 我上课不迟到;做眼保健操能保护眼睛, 音乐声起, 我在教室时也会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做操;跑步能健身, 我和学生一起跑操。这不是因为学校有规定, 教师必须要做, 而是既然我已经知道了这些道理, 就应该身体力行, 知行合一。我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 守时、健康对一个人极其重要, 跑步、做操不是秀给别人看的, 是我们生命的需要, 是我们的认知与行动合一的生命行为。

现实中, 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网络世界的多重影响和人性弱点的客观存在, 学生知道很多真理, 并且能够阐述得头头是道, 但是却没有行动或者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德育作业, 反省自己一天的言行。周二班会、周五“一周回顾”课堂反思课, 我都要抽出时间让学生个人、小组来总结自身的言行。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 我们通过学习获得文化, 形成自己的观念, 通过反思将自己的行动与自己的观念合一, 这样我们生活的一切细节都投射了文化的光芒, 获得了意义与价值。

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这种文化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 它的最终目的, 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 (文化) 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

角斗士:战斗至生命的尽头 篇8

Like sporting events in many ancient cultures, Roman gladiatorial combatoriginated as a religious event. The Romans claimed that their tradition ofgladiatorial games was adopted from the Etruscans, but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to support this. The Greeks, in Homer's Iliad, held funeral games in honor of thefallen Patroklos.The games ended not in the literal death of the participants,but in their symbolic death as defeated athletes, unlike succeeding Romangladiatorial combat.

The Roman historian Livy wrote about the first known gladiatorial games,held in 310 BC by the Campanians. These games symbolized the re-enactmentof the Campanians' military success over the Samnites? The first Romangladiatorial games were held in 246 BC as a funeral gift for the dead. It was arelatively small affair that included the combat of three pairs of slaves in a cattlemarket. From their religious origins, gladiatorial games evolved into definingsymbols of Roman culture and beca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at culture for nearlyseven centuries. Eventually gladiatorial games reached spectacular heights in thenumber of combatants and their monumental venues. For instance, in 183 BCit was traditional to hold gladiatorial games in which60 duels took place. By 65 BC, Julius Caesar hadupped-the-ante by pitting 320 pairs of gladiators,against one another in a wooden amphitheaterconstructed specifically for the event? At thispoint, gladiatorial games expanded beyondreligious events, taking on both political andludic elements in Rome.

Who Were the Gladiators?

In general, gladiators were condemned criminals,prisoners of war, or slaves bought for the purpose ofgladiatorial combat by an owner of gladiators. Someprofessional gladiators were free men who volunteered toparticipate in the games. Although they had not lost theircitizen rights, they voluntarily chose the profession andpledged themselves to the owner of a gladiatorial troupeby (according to Petronius5) swearing an oath "to endurebranding, chains, flogging or death by the sword". InThe Satyricon, Petronius suggested that Roman crowdspreferred combat by free men over that of slaves. Forexample, the character of Echion is excited about gamesin which free men, "not a slave in the batch," will fight.Though low on the social scale, free men often foundpopularity and patronage of wealthy Roman citizens bybecoming gladiators.

Condemned criminals, who committed a capitalcrime, entered the gladiatorial arena weaponless. Thosecriminals who did not commit a capital crime were trainedin private gladiator schools. At these schools, gladiatorsbecame specialist in combat techniques that disabled andcaptured their opponcnts rather than killed them quickly.Criminals trained in gladiator schools fought with theweapons and armor of their choice and could earn theirfreedom if they survived three to five years of combat. A

gladiator who won several fights, or served an indefiniteperiod of time was allowed to retire, in many cases tocontinue as a gladiator trainer. Those who did win or buytheir freedom, or at times at the request of the crowd orEmperor, were given a wooden sword as a memento.Though a gladiator was only required to fight two or threetimes a year, few survived the three to five years.

As a gladiator, a man gained immediate status eventhough the gladiatorial oath forced him to act as a slaveto his master. Gladiators were required to do what theirowner of gladiators orderedand therefore were reveredfor their loyalty, courageand discipline.

Gladiatorial Training & Combat

Gladiators trained like true athletes. They received medical attentionand three meals a day. Their training included learning how to use variousweapons, including the war chain, net, trident, dagger, and lasso.

Gladiators were paid each time they fought. Gladiators fought inarenas, the most famous of which was the Colosseum built by the Flavians.6When one of the opponents in a contest was wounded, the crowd wouldtypically shout,"He's down! He's had it7"; he has had it. An opponent whofelt he was defeated would raise his left hand with one finger extendedas a request for mercy. It is not clear how the vote of life or death for thedefeated opponent was decided though it may have involved the thumb.If the decision was for death, the defeated opponent would grasp the thighof his conqueror who would kill the loser by stabbing his sword into hisneck. The dead body was removed by costumed attendants, one dressedas the ferry man Charon, and the other as Mercury? Charon struck thedead body with a hammer and Mercury poked the body with a hot irondisguised as his wand to assure the loser was dead. The winner wouldreceive a symbol of their victory, such as a golden bowl, crown, or goldcoin, along with a palm leaf symbolizing victory.

Public Perception of Gladiators

In ancient Rome, gladiators could earn the idolized status of a hero, like many modemathletes. Even though a gladiator's social status was barely better than a slave, many Romancitizens, knights, and even Roman emperors fought in the gladiatorial arena because of their loveof the bellicose sport and their desire for adoration. The emperor Commodus boasted that hehimself had fought in over 1,000 gladiatorial duels.

The Romans seemed ambivalent to the violent nature of the gladiatorial games and,though we may condemn them, the games are not unlike modern professional sports likehockey, rugby, and football. The gladiators were the heroes of their time, especially duringthe years of peace under the Augustan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centuries. Without warheroes, Roman needed someone to idolize and this role fell to the gladiators.

生命走到尽头诗歌 篇9

我走到生命的尽头

是否有人听见我撕扯心扉的呐喊

是否有人细数我散落一地的忧伤

是否有人洞悉我眼里殷红的心事

是否有人读懂我心里无奈的期待

如果有一天

我走到生命的尽头

会不会遗忘了那些悠长的记忆

迷失在潮湿的目光

甚至埋没了曾经信誓旦旦的 诺言

多少沧桑,多少沉浮

又盘旋轮回在繁华岁月的国度

如果有一天

我走到生命的尽头

回首遥望最初的起点

无需涂抹粉彩

单单凝固最初的笑靥

泅渡在生命尽头的天堂

但愿真的有一天

我走到世界的尽头

捧起千年的心声

翻阅历史的波澜

用一首不变的天籁

生命的尽头-优秀散文 篇10

温暖我的全身

柔柔的你,给了我柔柔的爱

点燃我沉睡的激情


深情的,凝视

你淡淡的忧郁

你冰冷外表里

流淌着酝酿已久的似水的柔情

和如火的激情


紧紧的,把你

搂在怀里

两颗孤独的灵魂

从此不再孤寂

冰冷的心啊

瞬间有了温馨


轻轻的,亲吻

你柔软的唇

如同品味爱的甜蜜

我无法用语言描绘

发自心底的陶醉

融在我的血脉里


你的每一声呼唤

都感动着我的灵魂

你的每一句关切的叮咛

都温暖我伤痕累累的心

每一个思念你的时刻啊

那些,时而激情如火

时而宁静温馨的往昔

总在心里澎湃演绎


我们的爱,等不到,天荒地老或海枯石烂

我们不奢望活那么久

只想有生之年一起往前走

用生命的全部,演绎

只属于我俩的一往情深

生命的尽头-优秀散文 篇11

两年前,肥氏燕流落到中国,差点被人贩拐卖,身体残疾、收入微薄的李云富用最大的善意收留了她,倾尽所有化为甘露,让这朵枯萎的干花重新鲜活、绽放。她以为他有所企图,李云富却用行动告诉她,他的怜爱无关风月,不需回报。

然而,当李云富罹患肝癌,生命进入倒计时,肥氏燕却勇敢地爱上了他。她用爱情、用孕育,用一个女人所能付出的最大代价,不惜一切挽留爱人……

越南女流落异乡,走来一位“中国好大哥”

2011年12月18日,广东中山起湾社区的一家小酒店里,李云富正在参加同事孟召开的婚礼。在人们推杯换盏的喧闹中,坐在李云富身边的一位年轻女子始终沉默不语,大眼睛里盛满忧伤。只有当李云富提醒她多吃点,并把菜挟到她面前时,她才会抬眼向他投来感激的一瞥,令客人们纷纷侧目。

半个月前,孟召开到李云富家串门,并给他带来一件棘手的事儿:孟召开的未婚妻刘琳前几天在早餐店偶遇一位略通中文的越南女子,她自述名叫肥氏燕,因为遭遇人贩子,请求帮助。刘琳动了恻隐之心,却无力相帮,想到同事李云富热心快肠,因此便把肥氏燕带到他家,希望他能出出主意、帮帮忙。

李云富是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人,由于3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1997年,他跟着老乡到广东打工,最终在中山市的一家装修公司稳定下来。由于身体缺陷,42岁的李云富仍然单身,但他踏实能干,热心快肠,大家有什么烦心事都习惯找他帮忙,并开玩笑称他为“中国好大哥”。

李云富聽孟召开说完后,为难地搔了搔头。他每个月工资不过两三千元,自己仍租住在狭小的单间,叫他如何接纳一个陌生女子?他建议孟召开将肥氏燕送到当地派出所,但孟召开告诉他,肥氏燕到中国的目的就是打工挣钱,如果警察介入,她肯定会被送回越南……肥氏燕大致猜到了他们的意思,眼巴巴地乞望着李云富。李云富很少拒绝别人,面对她恳求的目光,最终点了点头。接纳了这块“烫手山芋”后,李云富便开始马不停蹄地想办法。打听到鞋厂一位女同事因长期请假,宿舍床位空置,他就想办法托人,冒着自己被除名的风险,把肥氏燕悄悄安顿了进去。

肥氏燕会一点很简单的中文,经过艰难交流,李云富渐渐得知了肥氏燕的身世:她出生在越南河内的一个贫困农家,今年虽然才25岁,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18岁时,她按照越南风俗与比自己小三岁的丈夫结婚,可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丈夫不仅爱玩好赌,而且对她动辄打骂,拳脚相向。2010年,她发现丈夫居然有了外遇,不堪忍受的她提出抗议,却被丈夫打得头破血流,鲜血将枕头都浸得透湿。

肥氏燕想到了离婚,可是根据越南的法律,起诉离婚的律师费需要将近7000万越南盾(约合2万元人民币)。为了告别这段不幸的婚姻,肥氏燕决定投奔在中国打工的一个姐妹。没想到,刚下火车就被人贩子盯上,那人强行抢了她的手机和钱包,一听说警察来了,扔下她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肥氏燕丢失了与姐妹联系的唯一方式,用身上兑换的一点人民币胡乱买了张火车票,结果稀里糊涂跑到了中山市……

肥氏燕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早点挣够离婚费用,回国离婚!她的不幸遭遇让李云富不胜唏嘘,他打量着她只有一米五的身高和目测不足70斤的体重,感叹道:“你这么瘦,哪有力气工作?还是先把身体养好吧!”于是,他每天都用不多的工资买来排骨、鸡肉煲汤为她滋补身体;得知她爱吃水果,他特意买了榴莲、红毛丹、莲雾等价格不菲的越南特产水果;肥氏燕的中文太差,他又为她买来《中越字典》,还搬来电视机,让她照着播音员学习普通话……

在李云富的帮助下,2012年3月,肥氏燕在珠海的一家塑料厂找到了工作,月工资1800多元,厂里还提供免费食宿。渐渐地,肥氏燕的身体壮实了起来,脸上也开始有了红晕。她像一朵枯萎的干花,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慢慢复苏、绽放。

每当遇到困难,肥氏燕第一个想到的总是李云富,而只要她开口求助,他就会拖着残腿,从中山坐车到珠海来帮她。时间一长,他们的关系就惹来了各种议论,大多数人都认为,大龄单身且残疾的李云富一定对比他年轻10多岁、温柔漂亮的肥氏燕有所企图。否则,他有什么理由对她如此牵挂,如此竭尽全力?而且,就连肥氏燕自己也这样理解。

2012年6月的一天,肥氏燕因淋雨而发起了高烧,李云富得知后,每天下班都不顾疲劳赶到珠海亲自照顾她。肥氏燕终于下定决心,在李云富即将离开时抓住他的手:“你今天别走了……”李云富惊讶地反问:“为什么?”肥氏燕红着脸喃喃地说:“你对我这么好,我没什么可回报的。放心,我不会怪你!”李云富终于弄懂了她的意思后,涨红了脸粗声说道:“你要这么想,我以后再也不来了!”

李云富告诉肥氏燕:他对她好不为别的,就是出于同情。既然有缘相遇,他就不能对她的困难坐视不理!末了,他甩下一句硬邦邦的话:“别瞎想了,好好工作,攒够钱了回国离婚。你还年轻,再找个好男人嫁了,好好生活!”李云富一番听似严厉,实则关切的话让肥氏燕终于明白,这世上真的有一种不掺杂质的爱,叫怜爱。看着他一瘸一拐离开的背影,她不禁为自己的狭隘而羞愧,更庆幸遇到了这样一位“中国好大哥”……

从恩情到爱情,春风化雨不惧病魔来袭

从那以后,肥氏燕开始竭尽全力回报李云富。李云富腿不好,每到阴雨天便痛得钻心,肥氏燕就为他做了一对厚厚的护膝;每逢周末,肥氏燕便买来鲜虾、鱿鱼、粉丝和豆芽,用薄薄的糯米皮做成美味可口的越南虾卷,让李云富大呼好吃。

两个苦命人,将清贫的生活过得温暖热闹,日子仿佛也变得没那么苦了。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肥氏燕看李云富的眼光慢慢从敬意里生出些许柔情。她与丈夫缔结婚约,还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他却践踏她、蔑视她;而李云富与她只是萍水相逢,却给了她如此多的温暖和关爱。从这一点来说,他难道不是一个更值得托付的男人吗?

然而,就在肥氏燕犹豫着要不要向李云富表白时,却突然惊闻他罹患肝癌的噩耗!

原来,自2013年初,李云富总感觉腹部不适,还持续低烧。春节回家过年时,他在家人的催促下,到广丰县人民医院做检查,结果令所有人都惊呆了:李云富患上肝癌晚期,并已经无法手术!医生告诉他,他的生命只剩下最多三个月了。

得知此消息,肥氏燕立刻赶到了李云富的老家。短短十几天,李云富已经憔悴消瘦得不成样子。肥氏燕哭了,她决定不再犹豫,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可是,李云富却强忍着剧烈的疼痛,故作轻松地笑着说:“傻丫头,我说过,你还年轻,有大把年轻健康的男人可以挑选,何必跟我这个将死的老男人扯上关系!”他催促肥氏燕赶紧回珠海上班,别再胡思乱想。可是肥氏燕此时却显示出越南女孩柔韧倔强的一面,她不仅没有离开,反而坚决地留下来,无微不至地照顾起他的生活。

自从查出肝癌后,高昂的治疗费用和渺茫的求生几率让李云富放弃了住院。但病情来势汹汹,由于肿瘤导致的腹腔积水使他的腹部迅速肿大,肚皮肿胀发亮,肝部剧痛也不时来袭。李云富的父母都已八十多岁高龄,儿子患上绝症已令他们肝肠寸断,加之年迈体弱,根本无法照顾儿子。但是,随着肥氏燕的到来,这个绝望萧瑟的农家小院,又增添了许多生气。这场生命的灾难,被她当成了爱情最美的开端。

每天,肥氏燕变着法给他做花样翻新、口味清淡的营养食物。每当李云富剧痛来袭,肥氏燕就一边用手轻轻摩挲着他的腹部,一边给他讲话解闷。在她的安抚下,李云富渐渐平静,直至进入没有疼痛的梦乡。

或许是病痛的折磨,或许是对爱情本能的渴望,李云富最终默许了肥氏燕留下。三个月,成了他们蕴藏心底、默认的爱情约定。

2013年6月6日,医生预言的“最后期限”如约而至。然而在肥氏燕的精心照顧下,李云富不但没死,反而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精神和气色都有好转。他感激地对肥氏燕说:“你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肥氏燕却调皮地笑:“因为你是‘中国好大哥’啊!”俩人相视而笑。李云富怎么也没想到,当初滴水之恩的善意之举,这个越南女孩竟回馈他涌泉般丰美的爱情。然而就在此时,肥氏燕却提出要回越南。她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向李云富的父母殷殷交代注意事项。临走前,她拉着李云富的手说,一定要好好地保重身体,等她回来。

可是,肥氏燕这一去就是半个月,邻居们开始议论纷纷。人们猜测她再也不会回来了,贫家、残疾、破屋、癌症……能照顾李云富三个月已经难得,怎么能奢望她付出更多?李云富越想越觉得,肥氏燕临走前的叮嘱别有深意,仿佛是在向他作最后的告别。

就在大家胡乱猜测之时,肥氏燕突然出现在李云富家门口。肥氏燕回来了,还带来了一张离婚证书。

原来,与李云富在一起后,肥氏燕更加坚定了离婚的决心。她不想让自己与李云富的这份爱情蒙羞,又不想让李家父母受到困扰,便瞒着众人独自回越南办理了离婚手续,把两个孩子委托给母亲照看,就匆忙回到中国,回到她的爱人身边。

滴血成露,孕育是生命最高的奖赏

肥氏燕回来了。李云富迫不及待地向她倾诉自己浓浓的思念,得知她已经离婚,更为她摆脱了不幸的婚姻而高兴。但同时,肥氏燕又羞涩地告诉了他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我怀孕了!”李云富的嘴巴惊愕得张大了。过了好久,他才低声难过地说:“这个孩子不能要,你快去医院做手术吧!”

可肥氏燕却不愿听他的,她摸着自己还未隆起的腹部说:“云富,这个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爱情礼物。我要让你亲眼看着他(她)生下来,还要让他(她)喊你爸爸。”看着她坚定的面容,李云富终于扭过头,再也抑制不住地哭了。

随着肥氏燕腹中胎儿一天天地长大,李云富常常轻抚着那个小生命,感受着自己血脉的绵延与能量,他求生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2013年9月的一天,李云富起床时,突然感到一阵腥味直冲喉咙,紧接着吐出大口鲜血,足足吐了半脸盆。肥氏燕吓坏了,急忙把他送到医院,医生无奈地说,这是由于肝脏门动脉高压造成的内脏出血,是肝癌病人的终末期征兆。肥氏燕急得大哭,她把李云富的手紧紧贴在自己腹部,撕心裂肺地呼唤着:“云富,你不能死,孩子还在等着喊你爸爸呢!”

就在那一天,她腹中的胎儿有了第一次胎动,昏迷了三天三夜的李云富竟也悠悠醒转了过来。他笑着告诉肥氏燕,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可爱的孩子摇着自己的胳膊叫爸爸,心里一激动,就醒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小生命,为这个愁云满布的家带来了生机,也让李云富的生命重新有了意义。他不再计算着死亡时间的到来,而是兴致勃勃地与女友讨论着孩子的未来。他甚至早早想好了孩子的名字:“不管男孩女孩,都叫李中越,名字里有你有我。”李云富幸福地微笑着,脸上泛出难得的红润。

在孩子的激励下,李云富的生命奇迹般地延续。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其间虽经历数次昏迷,数次病危,但他醒来后就会开心地笑着说:“我又活过来啦!”这不是一个绝症病人的呓语,而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父亲,对生命的热烈喝彩!

在肥氏燕怀孕六个多月时,李云富的身体竟慢慢好转起来,他不但能够坐起来,每顿还能喝下一碗稀饭,甚至在肥氏燕的搀扶下,还能下床走几步。

看着男友一天天“好”起来后,肥氏燕心中也升起了希望。为了给李云富赚医药费,她竟挺着大肚子,跑到县城一家玩具厂找到份临时工,用珍珠棉和毛绒布缝玩具熊的爪子。每缝100只熊爪,能挣到20元钱。她故意举起两只熊掌放在两颊,让李云富用手机拍照,看着她憨态可掬的样子,李云富哈哈大笑。可他不知道,肥氏燕对毛绒过敏,因为缝制这些熊爪,她身上的皮肤奇痒无比,好多地方都被抓破溃烂了。

10月17日这天,李云富的鼻子和牙龈突然大量出血,腹胀如鼓,身体不断痉挛。肥氏燕吓得赶紧拨打120电话,可是这一次,医生的“判决”更加残酷:“回家准备后事吧,病人的时间不多了。”虽然十分清楚地预知他们的爱情会在某一天戛然而止,但当这一天真的快要到来时,肥氏燕仍然感到撕心裂肺般的痛。这时,她向他提出了一个“贪心”的要求:“云富,你娶我吧,我想办一场婚礼。”李云富答应了,他想要给爱人和她肚子里的李中越一个名分。可是,一贫如洗,卧病在床的他又如何能操持一场婚礼呢?

然而,李云富与肥氏燕这段跨越年龄、疾病、贫穷和国界的感人爱情,早已被当地口口相传,也被广丰县义工联合会秘书长段建波得知,在他和联合会的帮助下,当地政府为他们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派出了保健医生上门为肥氏燕做产前检查,承诺将免费为她接生并做围产期护理;而肥氏燕想与重症丈夫办一场婚礼的心愿,又得到了广丰县一家婚庆公司的免费帮助,公司派出了专业的婚礼策划师,帮助这对新人准备服装、道具和发型;当地村民们自发筹钱,为两人热闹地办了四桌酒席……

2013年11月6日,李云富家狭窄简陋的院子被两百多名自发前来的群众挤满,姑娘们带来了彩色的拉花和气球,将屋子装扮得焕然一新;小伙子们则搬桌子、拿板凳,张罗着丰盛的筵席。理发师帮助病床上的李云富理发、修面,并给他换上带有领结的新郎装。当穿着洁白婚纱、挽起发髻的肥氏燕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惊呆了:他的越南新娘有着如此妩媚精致的面容,一双摄人魂魄的大眼睛脉脉含情。两个人就那样久久地相对凝望,仿佛这一刻即是永恒……

婚礼后的第四天,李云富进入弥留状态。他拉着妻子的手缓缓说:“谢谢你。虽然我们的缘分太短,但我真的好满足,遇到你,我这辈子没白活……答应我,下辈子还当我的新娘。”肥氏燕噙着泪水,一遍遍抚摸丈夫瘦削的脸颊,泣不成声:“我答应你。你放心,我会把中越抚养成人,还要告诉他,他有一个多么善良,多么帅气的爸爸……”

2013年11月10日晚上9時50分,李云富带着满足的笑容离世。就在当月,他的老父亲也因悲伤过度而离开人世。怀着八个月身孕的肥氏燕坚强地料理了丈夫和公公的后事,她握着李母的手坚定地说:“妈妈,你放心,我不会离开这个家,不会离开你。”

2014年1月8日,肥氏燕在上饶市广丰县中医院产下一个7.2斤重的健康男婴。这是李云富骨血的延续,也是他给她留在世上最温暖的爱意。

看着儿子与丈夫酷似的眉眼,肥氏燕仿佛感到他从未离开,她打算等中越长大些,就从越南把两个女儿接来一起生活。她要告诉孩子们一个关于“投桃报李”的动人故事……

上一篇:作文 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家园下一篇:杭州市人才居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