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2024-08-05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共12篇)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篇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是促进农民增收。而发展民营经济可以提高广大农民工资性、经营性收入水平,对农民增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日,我们就“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专题进行了调研。总的来看,我市民营经济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较大,民营经济的发展形势总体比较平稳。但是,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全市民营经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制约因素

从去年10月份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对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带来冲击。部分企业产品市场需求萎缩,利润率下降。化纤无纺布产业发展速度放缓,传统的长毛绒玩具产业受影响较大,出口订单持有量明显下降。调研中,有人还忧虑地提到6月份以后在手订单可能会更少一些。金融危机对出口船舶企业影响更大,个别企业今年已裁员近百人,一些企业采用轮休、降薪、轮岗、待岗等方法来克服眼前的困难。

除了宏观形势的影响,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市民营企业产品结构层次仍然不高,低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的产品比较普遍,终端产品少,贴牌或委托加工生产的多。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民营企业中,科技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左右。不少企业只能获取微弱的加工制造收入和狭窄的市场份额,造成企业竞争力不强。一旦市场行情波动,企业就会措手不及。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传统的长毛绒玩具国外市场需求下降,不少玩具加工点解散。与此同时,电动玩具和玩具的衍生品玩具鞋、玩具包等销售形势良好,这说明企业产品创新还是大有可为的。

2、农民职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企业的技术工种都用的是外地人,沿江船厂外地职工也占了较大比重。为什么不多招用些本地农民工呢?这是因为本地农民工总体职业技能并不高。不少农民往往缺乏一技之长。沿江船厂需要不少电焊工和塔吊操作工,此类工种月薪都在两三千元。而本地农民持有电焊工操作证和塔吊操作证的却寥寥无几。位于经济开发区的东海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车不停车收费系统电子器件的企业,招工时发现,十二圩各村学电子专业的人很少,不得已只好扩大招工范围,技术骨干甚至要从上海招录。

3、融资“瓶颈”制约有待化解。

资金紧、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目前,国家虽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信贷规模,但是企业主们普遍反映,贷款难未能得到根本改观。一些民营企业只能转而选择走民间借贷的路子,既加大了融资成本,也潜藏了较大风险。

4、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服务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近些年,各级党委政府先后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和扶持政策,特别是《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意见”、《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一批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为应对金融危机,去年10月份以来,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力图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但从贯彻落实情况看,尚存在着落实不够完全到位的现象,应该减免的费用未能真正按规定落到实处,甚至仍有少数部门行为不规范,服务意识不强,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等情况。

座谈的时候一些企业主反映,我市的税费负担也比较重,感觉不如周边市宽松。

三、对策与建议

民营经济不仅占了整个工业经济的较大比重,而且对农民工资性、经营性收入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 研情况表明:不少农户60%乃至8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民企发放的工资。所以,下大力气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就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村小康社会的建成。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1、引导企业调整结构,做优做强。

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来看,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产品老化、从事加工和贴牌生产的企业以及出口企业受影响较大。我们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引导民营企业用足用好低成本建设机遇和增值税转型契机,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低成本技改,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提高自我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可否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作为引导基金,鼓励企业把应对危机的过程,变成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的过程,推动企业做优做强。

2、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化解劳资纠纷。

宽松企业的税费征收环境,杜绝征收“过头税”,规范面向企业的收费行为,尽早出台经营过程中“一费制”的收费办法。市政府还可以制定为期半年或一年的临时性办法,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

继续做好化解劳资纠纷的工作。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劳资纠纷的多发期,相关企 业根据生产和经营情况,采取减员、降薪、轮岗、休假等措施,部分职工肯定会有一些情绪;而也确有少数企业主以金融危机为由,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在解决此类问题的时候,要以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为目的,既注重眼前,又注重长远;既照顾农民工的利益,又要关心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为企业融资搞好服务。

首先要搞好银企对接。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做好穿针引线工作,搭建银企互动平台,强化金融部门服务企业的意识,努力形成“你发财、我发展”的局面。其次要在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上有突破。在引导已有担保机构做大资本规模、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担保业务的同时,坚持“国有民营一起上、内外资源一起上、独资股份制一起上”的方针,鼓励担保业快速发展,催生担保业繁荣。最后是在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上有突破。积极鼓励民营企业探索通过股权重组吸引资金、通过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扩充资金。

4、大力加强培训工作。

培训对象分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民工的培训,二是对企业经营者的培训。

对农民工的培训,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劳动部门、职校、技校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围绕所需的岗位和工种,对农民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得培训与用工更加贴近。政府 相关部门要搭建平台,让乡、村、组与用工单位密切合作,使广大农民掌握相应的技能。鉴于培训有一定的周期,必须增强技能培训的预见性,相关部门可与园区、乡镇招商部门多联系,了解即将落户企业的用工需求,提前做好培训准备,做到未雨绸缪。

对企业经营者的培训,主要是创造条件,让民营企业家“充电”。政府相关部门要定期发送学习参考资料,帮助企业家更新知识,还要组织他们到先进企业参观学习。

5、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篇2

一、关于畜牧业与畜牧经济的概述

所谓畜牧业, 就是指利用畜禽等被人类驯化的动物, 或者利用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 通过人工饲养、繁殖, 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 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

畜牧经济, 就是指在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 利用畜牧业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 从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去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 一些欠发达区域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非常落后, 依然采取过去的粗放型放牧的方式, 坚持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牧民在生产过程中, 生产产品的数量少, 质量低, 因此依靠传统畜牧的方式获得的经济收入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欠发达地区加大财政与科技投入力度, 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 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首要措施。

三、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畜牧业的产业化程度低与科技含量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畜牧业的科技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水平依然很低, 其中的科技投入与产值的比例是不成正比的, 新型的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及时地转化。同时, 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比较低, 畜牧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是不配套的, 不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 畜牧业发展所需的饲料资源短缺

很长时间以来, 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需的饲料主要是粮食, 虽然粮食总产量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增长, 但增幅不大。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 我国粮食可以应用在畜牧业上的粮食总数开始减少, 再加上畜牧业养殖用地的减少, 使得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当前我国畜牧业饲料用粮的数量占据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很明显存在人畜争粮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农牧民的养殖技术落后

很多地方的农牧民还在延续以往的养殖模式, 以散养为主, 畜牧业发展处于农业发展的附属地位, 他们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再加上农牧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很少接受现代畜牧业发展所需专业知识的培训, 养殖技术比较落后, 无法跟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四、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一) 加强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提升农牧民的养殖技术水平

要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首先, 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 加大对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定期对农牧民进行畜牧养殖新技术的培训, 提高农牧民的养殖技术与水平;其次要转变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的传统观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克服传统的、保守、封闭的生产观念, 帮助农牧民树立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畜牧的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从而实现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二) 加快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要加快畜牧产品的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首先提升人们对畜牧产品深加工的认识, 各省市的农牧部门要从产业化的高度来认识畜牧产品深加工对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根据本区域特殊的地理与自然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现状, 调整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建设具有区域特征的畜牧深加工商业基地, 积极促进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提升他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三) 加大财政与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

要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政府就要加大财政与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在财政方面, 政府要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财政收支的现状, 制定相应的有助于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并建立财政支出监督管理部门, 全程监督财政资金用于畜牧业发展的全过程。

四、结语: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畜牧经济是依托畜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 很多农牧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相对落后, 要想促进农民增收, 就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财政与科技支持为手段, 以农牧民增收为目的, 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德庆曲珍.大力发展畜牧业, 促进农牧民增收[J].西藏科技, 2009 (5) .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篇3

(一)发展速度较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近两年的时间,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起步良好,并逐渐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产业特色突出。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我市农业产业优势比较突出的红枣、蔬菜、畜牧养殖、花生、优质粮油、水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上。其中,种植业类(蔬菜、小杂果)68家,红枣12家,养殖业类58家、农机服务业类15家、其他类8家。

(三)服务内容广泛。合作社的经营服务内容涵盖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主要为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副产品的贮运销售、技术信息指导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格局。

(四)能人带头办社成为主流。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能人带头办社已经成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中坚力量。从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的情况看,各类农村生产经营大户领办的占61%,村干部领办的占23%,农业龙头企业领办的占14%,技术服务等部门领办的占2%。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村中有经营头脑、市场经济意识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产业带头人,这些人本身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渴望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已逐渐成为发展农村主导产业的领军人物。

(五)实施政策推动,形成发展合力。市委、市政府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列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出台了扶持政策,强化政策落实,促进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对生产基地规模较大、标准化程度较高、运作依法规范、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显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扶持,以此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主要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信息开发、人员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对成功取得无公害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将给予奖励扶持。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注册登记、税收、金融信贷、用地、用电、农产品运输、农业标准化、农产品销售,技术人才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据各自职责,竭尽全力做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市财政、农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奖励实施办法,把合作社开展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推广、农产品质量认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等作为扶持奖励的重点,进一步提高合作社的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

(六)开展典型带动,加快发展速度。始终坚持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发展思路,按照我市的实际情况和规划要求,选择不同产业的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试点。绿源蔬菜、绿野养猪、福贵莲藕、临港农机、农乐西瓜、龙盛农副产品、好想你红枣、超强奶牛等一批合作社被确定为河南省、郑州市示范性合作社。树立了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其成功模式和典型经验。对成立较早,运作规范,成效显著的专业合作社,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使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并接受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篇4

江都市人民政府

(2006年6月15日)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市初步形成了花卉苗木、优质蔬菜、特种水产等农业特色产业,特别是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固定蔬菜面积达10万亩,蔬菜复种面积达30万亩。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学习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理念和经验,围绕“蔬菜面积突破20万亩、产值突破16亿元”的目标,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传统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产品质量建设,提升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品牌,力争把蔬菜产业打造成为全市的富民产业。

一是抓调整,做大蔬菜产业规模。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比较优势、规模集约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破行政界限,突出区域特色,坚持量质并举,发挥规模优势,加快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构建以小纪镇万亩蔬菜种植为基础,武坚、小纪、宜陵、大桥、吴桥等镇千亩设施栽培为龙头的20万亩蔬菜产业带。今年力争新扩蔬菜面积3万亩,1总面积达15万亩。

二是抓龙头,培强蔬菜产业竞争主体。强化招商引资,通过直接招商、专题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多层次的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外商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进入蔬菜产业领域,实现外资、民资、国资“三资”联动,不断推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园区建设,重点培强苏武农业科技示范园、佳禾蔬菜示范园等园区,力争新创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加快培植龙头企业,结合资源优势和企业发展等实际,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大力培育和引进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蔬菜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超大集团在技术、管理、种苗方面的优势,以超大集团生产基地为核心,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发展蔬菜。今年力争新发展扬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

三是抓服务,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加强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协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项目和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应用,不断发挥科技对蔬菜产业规模化的支撑作用。力争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10个、新技术8项。积极鼓励蔬菜科技人员带着技术下乡,通过承包蔬菜基地等形式,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技术指导,实行田头培训。强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构建基地、企业、市场等紧密相连的信息平台。

四是抓项目,完善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坚持把项目建设与生产放在同等的位置来抓,加大力度,加快突破。积极研究制订并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增设施栽培蔬菜基地、具有规模投入的蔬菜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将给予资金扶持。并以优惠政策带动高效蔬菜产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加快形成蔬菜产业带和产业群。

五是抓考核,加强蔬菜产业的组织领导。我市将建立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负责蔬菜产业规划、生产基地的论证、生产技术的制定、扶持政策的落实、产供销的协调服务与各项工作督查考核等工作。同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使发展任务纳入各级目标考核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升蔬菜产业发展层次。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篇5

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国土面积3678平方公里,全县辖12个镇98各村,总人口7.4万人,其中农工业人口6.1万人,地貌特征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宁陕县是全国林业重点县,宁陕有林地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2%。其中集体林地306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束后,全县农民人均拥有林地超过50亩,个别农户有林地近千亩,从人均占有资源方面,宁陕农民是非常“富有的”。但从收入来看,宁陕农民还很“贫穷”。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12元,比全省的4105平均低293元,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64%。

怎样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让农民“不砍树能致富”?始终是摆在宁陕各级干部和群众面前的一大课题。国家林业局长贾治邦认为,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

一、宁陕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一)干果产业。全县板栗园有21万亩,核桃园有10.7万亩。全县农民人均占有干果经济林达5亩多,覆盖了90%的村组和70%以上农户。2011年全县干果产量达4416吨,其中板栗3311吨、核桃1105吨,综合收入4500多万元。

(二)药菌产业。全县猪苓、天麻地存总量分别达到90万窝和60万窝,预期产值超过3亿元。食用菌产业覆盖全县12个镇70%的行政村,共有4560余农户、12500余人从事食用菌产业,2011年发展食用菌1680万袋,产量达到3355吨,其中黑木耳、白灵菇、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类约200万袋。食用菌综合产值达到1.2个亿,仅此一项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1200元以上。

(三)养殖业。全县林下养羊4.3万只,林下养禽48万羽。大鲵养殖存量达到6.3万尾,具有繁育能力的养殖场30家,冷水鱼养殖水面达1.46万平方米,渔业产值达9500万元。年产优质蜂蜜22.3吨。

(四)生态旅游。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十一五期间,宁陕成功引进西安海荣集团、陕西华鑫公司等21家旅游投资企业,建成了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上坝河国际狩猎场、秦岭峡谷漂流、汶水河漂流、苍湾溯溪探险和海荣皇冠大酒店等一批景区景点和星级酒店,初步形成了“两线六区二十点”的旅游格局。发展农家乐120多户,打造了一批旅游特色村镇。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亿元。

二、发展林下经济是宁陕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纵向比较,林下经济已成为宁陕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基本实现了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林下经济发展形势喜人。横向比较,宁陕的林下经济发展存在质量不高、规模不大、经营粗放、效益偏低等问题。福建永安市(县级市)与宁陕地貌特征相似,总面积2941平方公里,全市人口36.5万人,森林面积382.5万亩,森林覆盖率86.2%,农民人均拥有林地15.5亩。2010年该市林业总产值达75.7亿元,是宁陕县的31倍,人均林业收入达3842元,比宁陕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还多。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林业生产方式和经济现象,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的优势,是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发展林业的首要选择和重要内容。宁陕的优势在林、潜力在林,如果能提高林下经济发展质量,使每亩林子为农民增收贡献100元,就可使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此外,林改结束后,如果不能通过利益导向,让农民既有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又有保护森林的主动性,林改就会功亏一篑。林下经济发展了,群众收入增加了,就会主动去保护森林,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宁陕实现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服务引导,全面推进全县林下经济发展

(一)深化改革,强化服务。继续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已经出台的林业产业发展、林权流转管理、资产评估、抵押贷款、森林火灾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办法,进一步激活林业经营机制。对现有的11个林业专业协会、16个专业合作社要加强扶持和指导,使协会在技术指导、对接市场方面发挥更有效的组织作用。县林业、农业、科技等部门应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农民对适用技术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破解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加大招商,培育龙头。宁陕县经济基础差、财政底子薄,无论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宁陕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招商引资都将是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方面,应努力引进市场型、资本型企业进入,借助外来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要严格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不搞一刀切和行政强迫。要坚持“因地制宜、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项目支撑”的原则,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逐步扩大猪苓、天麻标准化种植规模,努力建成陕西猪苓种源繁育基地和商品天麻供应地。

(三)推进升级,提高效益。宁陕食用菌产业已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当前关键是要推进产业的全面升级。一是坚持“木腐菌为主,草腐菌为辅,多菌并举,园区推进”的方针,大力推广草腐菌类,加强食用菌用材监管力度,严厉惩处超限采伐等毁林案件发生,保护资源永续利用;二是鼓励食用菌企业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积极开展实验、示范,引导群众发展珍稀菌类;投资建设食用菌冷藏保鲜、综合开发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三是依托龙头企,大力推行设施化、标准化种植,积极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

(四)加强管理,增加收入。抢抓植树造林大好时机,继续鼓励农户因地制宜栽植核桃、板栗、花椒,扩大干果园的种植规模;积极调运优良接穗和苗木,嫁接改造现有核桃、板栗园,并组织农民开展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管护活动,努力提高现有干果园的单位产量。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篇6

——建设“生态沿滩”再探

自贡市沿滩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张文华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高工

在中共自贡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雷洪金代表新一届市委,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建设“产业自贡”、“生态自贡”、“文化自贡”、“创新自贡”、“幸福自贡”的战斗号令,令人振奋。描绘的幸福蓝图,令人向往。而这一幸福蓝图的实现,则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作为“五个自贡”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滩区,在建设“五个自贡”过程中,我们应做些什么,特别在建设“生态自贡”方面,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就这一命题作一再探,意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何为生态宜居地,笔者认为,按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立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生态沿滩应满足以下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镇和农村居住地,城镇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

—1—

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对照以上8条标准,我们沿滩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科学编制生态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总纲,是建设生态城乡的前提和基础,编制生态城乡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规划指标体系。

(二)把清山绿水还给城乡居民

建设生态城乡的最关键的两个标准是“水清天蓝”,让老百姓觉得安全,让人们安全的喝水、安全的呼吸,这一点对人们至关重要。

而流经我区的釜溪河和我区的13个乡镇自来水厂所取原水无一达到国家饮用原水标准(地表III类水)。饮用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笔者认为,我区要想让群众喝上安全的饮用原水,急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区管小I型水库管理人员的工资由财政全额发放。目前我区尚有11名管理人员靠区管5个小I型水库对外承包发放工资(一半),这个问题不解决,所有乡镇居民永远喝不上放心(达标)水,因为只要一天不解决水库对外承包问题,一天就解决不了肥水养鱼问题。

2、集水区域内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治虫技术,减轻面污染对饮用原水污染压力。

3、所有库区实施人工湿地工程,从源头开始净化水质。—2—

4、集水区域内大力发展循环养殖(肉牛、肉兔、肉羊、蛋(肉)鸡等),极大减轻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压力。这样做可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①净化了环境;②增加了农民收入。仅以养牛、养猪为例,养成一头肉牛,采用循环养殖技术,每头牛一年可增收500元,一吨猪粪采用循环养殖技术后可增收400—600元。

5、在釜溪河沿滩段采取生物净化技术对其进行达标治理。

(三)对现有公路进行拓宽或增设会车点

目前我区的乡村公路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初步解决了出行难问题,但跟发达的东部地区比,尚存在不少差距,行走在乡村公路上使人提心吊胆。如对方来一中巴车,不知如何会车,仅以沿滩到仙市镇为例,走一趟途中会车不下6—8次。每会车一次,担惊受怕一次,不是收回后视镜,就是后退找避让点,无一点幸福感可言,因此,对现有的乡村公路改造,应早日提上为民办实事的日程。

(四)加大对民众的技术培训和科普力度,增强民众执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自觉性

城乡居民素质提高是“生态城乡”的指标之一,所谓素质高,指在该城乡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计生),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科技事业比较发达并且能够有力、持续地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事业的发展。

而计划生育乃我国之基本国策,亦是我区的重要工作之一。回顾我区过去的实践,计划生育工作在广大农村仍任重道远,需

—3—

加大宣传力度和行政措施,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据笔者下乡调查获悉,我区的面上科普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有待加强和重视。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特别显现,如富全镇余洋夫妇、兴隆余平等,原外出打拼十几年,积累了十几乃几十万资金,本想回乡发展养殖业(零排放养猪),由于缺少技术和指导,辛苦支撑两年后,只好再次走上离乡背井的打工之路。再者,今年8月份,我市代富士康招收的300多名农民工,送到成都后220多名不合格被遗返自贡。上述两例说明,加强对全区农民素质提高的培训力度迫在眉睫。

(五)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釜溪河是自贡的母亲河,又是历史上自贡井盐出川的大通道之一,在对釜溪河的开发利用和整治上,做足“盐”文章,把仙市古镇的旅游开发与釜溪河的开发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路上走的(纤夫)、水中行的(乘古盐船游玩)、庙里拜的(沿途古庙)、塘中钓的(健康鱼)、农家乐里吃的(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一条龙服务,将釜溪河蕴育的中国书生宋育仁纪念馆建成,将他的事迹展示在世人面前,激励新沿滩人,身在沿滩,胸怀世界。

(六)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循环养殖技术,向废弃物要效益,还全区人民绿山青水

资源高效利用是生态城乡的又一显著标志之一。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所有原材料和能源需得到最合理、相对最高效率的利用;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就严格控制废物的产—4—

生;废物一旦产生就必须按设定方案进行回收、再生和再利用。

据初步统计,我区猪、牛、羊、鸡、鸭、鹅养殖所产废弃物—粪便达98万吨,尚不含猪、牛尿14万吨(2011年我区出栏牛2640头、猪16.4万头、羊1.1万头,肉鸡、鸭、鹅464万只,蛋鸡1.03万只),其中牛粪2.8万吨堆放在露天污染环境,猪、鸡粪一半粗放利用(直接用来肥水养鱼或下田作基肥,一半遗弃在路边地头。如采用微生菌对其除臭发酵,发展蝇蛆、蚯蚓养殖业,进而发展特种水产业和土鸡、鸭养殖业,每吨猪(鸡)粪升值400—600元。每头肉牛所产粪便增值500元。照此估算,我区年产废弃物(猪、羊、鸡、鸭、鹅粪)将增收(2.8亿—4.2亿元),牛粪循环利用后,养殖户可增收132万元。

从以上估算不难看出,对废弃物的利用还是大有作为的,光猪羊鸡鸭粪的循环利用一项(所有废弃物的一半),全区人均增收350—500元。同时极大减轻了因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笔者的初步设想,具体实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后简述一下生态沿滩的实施战略。

城乡生态化意味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城乡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重构,更涉及到发展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区在自贡市中属郊区,综合实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其他几个市中区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制定我区城乡生态发展战略时,要根据我区区情,以新的生态视角开辟一条沿滩特色

—5—的城乡生态化之路。根据沿滩实际,建议分三步走,即三个阶段。

第一步,起步期。大力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对城乡生态化建设的重视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示范工程,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好基础。

第二步,发展期。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增强城乡共生能力,大力推广示范试点工程,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之更加自觉地参与到城乡生态化建设的活动中去,加强生态立法与管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对不符合生态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与经济手段。

第三步,成熟期。实现城乡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全面生态化。这一阶段生态城市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而要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增强自行组织,自行调节能力。若其正负反馈失衡或自我调控失灵,也会导致衰败。如我区某一城乡统筹示范村的绿化场地因管理不到位造成荒芜即为例证。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大力宣传,典型示范,幸福、生态的新沿滩经全区人民的努力,必将于“十二五”期末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篇7

1. 建德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建德市的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各种农业设施的应用面在逐步扩大, 现已拥有塑料大棚面积1 539万m2;节水灌溉设施达到2 624套, 应用面积近2 000 hm2;湿帘降温设施近200套, 养殖房舍应用面积2万余m2;投喂和畜粪处理设施430台套;冷藏保鲜设施34套, 冷库容积达2 365 m3;水稻工厂化育秧设施9套, 育秧能力667hm2以上;设施农业配套机械如中耕、修剪、植保等机械大量引进使用。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2 667 hm2。

建德市的设施农业发展有如下一些特点。

(1) 起步早。建德市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应用大棚栽培草莓, 后在西瓜、中药材、柑桔、蔬菜等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少量应用, 2004年以后, 大面积应用于各种植产业, 应用面积在杭州市乃至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2) 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建德市的设施农业主要应用于草莓、蔬菜、西瓜、茶叶、柑桔、畜禽养殖等产业, 其中大棚设施主要应用于草莓、蔬菜、西瓜、中药材、柑桔产业, 节水灌溉设施主要应用于草莓、蔬菜、西瓜、茶叶、中药材、柑桔、花卉苗木等, 养殖设施主要应用于畜禽、水产等产业。

(3) 效益明显。农业设施的应用实现了增产增效。草莓生产应用节水灌溉可增产10%, 柑桔应用节水灌溉可增产10%~15%, 养殖业应用湿帘降温设施, 7-9月蛋鸡产蛋率增15%左右, 且降低死亡率3%左右。设施栽培草莓平均0.067 hm2产值达到1.0333万元, 0.067 hm2大棚蔬菜产值达到1~1.4万元, 大棚西瓜产值达到8 000元以上, 平均利润在4 000~10 000元之间, 是传统种植利润的4~10倍。

2. 存在困难和问题

(1) 投入不足。设施农业作为高投入、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的优势产业, 政府投入的扶持资金不足。发展设施农业的水电路以及温室大棚建造等前期投入资金数额较大, 农户资金不足制约着设施农业向较高的层次发展。虽然目前根据政策钢架大棚连片2 hm2以上0.067 hm2补贴1 000元, 其他滴灌、畜禽养殖等设施国家补贴30%, 但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 资金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

(2) 经营分散。建德市的设施农业经营形式以单户分散生产经营为主, 缺乏统一规划和发展措施。劳动生产率不高, 名牌、品牌少, 管理水平局限性大, 制约着向高档次发展。

(3) 档次不高。建德市目前的设施农业水平低, 设施农业装备档次不高, 还是以毛竹大棚为主。单体钢架大棚为160 hm2, 仅占大棚总面积1 900 hm2的8.4%, 连栋钢架大棚仅为600 m2, 综合技术运用水平也不高。

(4) 缺少统一规范。在设施农业的运作管理上, 缺少有效的制度和方式。在运作经营上, 缺少“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规范。种植种类单一, 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弱, 容易出现抛荒等现象。

3. 建德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前景和重点

(1) 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全市耕地面积为1.73万hm2, 蔬菜种植面积7 200 hm2, 草莓种植面积1 330 hm2, 茶叶种植面积4 200 hm2, 柑桔种植面积6 660 hm2, 专业化蛋鸡620万羽, 西瓜、莲子、蚕桑、中药材等产业也初具规模。农业主导产业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2%左右,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有一定的应用基础。农户应用意识增强, 应用技术素质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设施农业技术, 到现在已经近30年, 通过多年应用和经验积累, 农户已经具备一定的设施农业应用技术素质。

(3) 有一定的服务基础。近年来, 通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农技队伍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对农技人员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 为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通过培训会、现场会、下乡入户指导、联百村扶百户等形式提供形式多样的为农服务。

(4) 有扶农惠农政策的基础。近年来, 随着中央省市的各级扶农惠农政策的出台, 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应用设施农业技术和设施设备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当前建德市设施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应放在草莓、柑桔、蔬菜、西瓜、茶叶、畜禽养殖等, 重点发展钢架大棚、节水灌溉、湿帘降温、畜粪处理等设施, 重点覆盖与产业规划布局相对应的乡镇、村。

4. 促进建德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做好规划。设施农业涉及农机、农艺、土地、水、电、路、物资供应、大棚建造、产品销售、技术服务等多方面。要加强对设施农业发展的科学认证, 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为设施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2) 加大投入。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投入, 要进一步研究制定设施建设、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土地调整、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信息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 形成国家投入、财政扶持、信贷支持、农民自筹等多元化投资方式, 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 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篇8

关键词:胡麻;发展对策;清水河县

中图分类号 S56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2-38-02

清水河县是内蒙古中西部区的胡麻主产县,胡麻是其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广大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由于近年来种植马铃薯效益较高,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而种植胡麻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种植面积有所下滑,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调查分析该地区胡麻生产现状,找出制约胡麻生产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对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胡麻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气候条件 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部,位于东经111°18′45″~112°07′30″、北纬39°35′00″~40°12′30″,海拔约有921~1 832m,东西长约80km,南北宽85km,总土地面积2 859km2。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是山地、丘陵、高平原等,土壤以栗褐土为主。

全县主要气候特征: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干旱少雨,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自然灾害天气较多,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数为2 938h,年平均气温7.1℃,平均气温的年较差为45℃,≥10℃积温为2 830.1℃,无霜期148d。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以上一般在3月的中、下旬到11月中、下旬。年降水量约为410mm,70%集中于7~9月份。大气较干燥,年蒸发量2 160mm,年辐射总量为571.52kJ/cm2,平均风速2.8m/s。

1.2 胡麻生产情况 2011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4.8万hm2,粮食总产约60 000t,油料作物1.8万hm2,油料作物总产约10 000t,其中胡麻面积为0.56万hm2,胡麻总产约6 000t,占油料总产的60%,胡麻产业在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及生产条件,生产的胡麻无公害、无污染,营养丰富,品质好,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1.3 加工状况 本县胡麻加工企业很少,都是小型作坊,产品只有简单的胡麻油,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农户用胡麻直接兑换胡麻油,1㎏胡麻换0.33~0.35㎏胡油;另一种是来料加工,作坊向来料者(农户)收取加工费。虽有少数产品是经过脱酸、脱臭、脱脂、脱磷、刨光后的成品油(即色拉油),但品质仍很低,市场竞争力弱,销路不广,每年只能生产一个月左右,极大地限制其生产能力。

2 发展胡麻生产的必要性

2.1 其不可替代性要求胡麻生产稳定发展 清水河县是典型的丘陵山地旱作区,胡麻是其主要的油料作物,没有其它油料作物可以替代。该地区人们长期食用胡麻油,有喜食胡麻油的习惯,而且随着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油的需求还将增加,这就要求胡麻产业稳定发展。同时,连年的干旱,使胡麻成为救灾、避灾的重要作物,特别是其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也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重要作物。

2.2 农业生产结构性调整需要发展胡麻生产 近年来由于种植马铃薯经济效益高,连年连作,对土地造成很大的生态危害,调整种植结构或轮作倒茬势在必行,而胡麻耐瘠、耐旱,是较好的轮作倒茬作物。同时,通过优良品种的繁育与推广来带动胡麻产业向高产、优质化的健康方向发展,充分、合理利用本地区的山旱地,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大胡麻的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胡麻产业经济效益。

2.3 新产品开发将带动胡麻生产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胡麻加工的高科技、高层次、高附加值趋势十分明显。胡麻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开发,麻纤维和麻屑的综合利用以及胡麻饼粕蛋白综合开发,特别是胡麻胶、木酚素、高纯度α-亚麻酸的提取应用,使得胡麻加工的利润空间成倍增长,能带来高于其他常规产品10倍至20倍的经济效益,其原料价格提升的空间增大,必将带动胡麻产业持续发展。

3 胡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品种混杂、退化。大多数农户自己留种或串换用种以及收购商从邻近地区购进商品作为种子使用,种子质量难以保障,所产胡麻籽粒质量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由于经费短缺或宣传不到位,许多高产优质品种不能有效推广;二是广种薄收,管理粗放,投入不足,造成胡麻低产;三是近年来由于胡麻相对于当地马铃薯种植而言,经济效益较低以及人们生态保护观念淡薄等因素,制约了胡麻产业的发展;四是加工业不发达,商品转化率很低。

4 发展思路及对策

4.1 以国家胡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契机,为胡麻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十一五”期间,国内科研育种单位相继育成一批综合性状好的胡麻新品种,如轮选2号、陇亚10号、晋亚10号等,要进一步加大这些品种的宣传推广力度,同时,加强抗旱节水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的应用,彻底解决生产用种多、乱、杂及栽培管理粗放等问题,提升胡麻生产水平。

4.2 利用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胡麻生产 由于种植马铃薯经济效益好,多年连作对土地造成极大的生态危害,必将面临结构调整或轮作改良。因此,要充分发挥胡麻在旱地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积极发展。

4.3 高值化技术开发 推广种植高亚麻酸品种(含量55%以上),利用有机栽培与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优质原料生产,开发出以胡麻籽、胡麻籽油、胡麻籽功能成分为原料或配方原料的具有高营养及健康功能的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技术,开发胡麻高附加值产品,拉动产业的发展。

4.4 加强联合,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争取政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推广部门等的横向联合,形成相互合作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格局。引导农民自觉接受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市场、信用、质量等意识,适应胡麻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利琴,杨建春,吴瑞香,等.大同、朔州地区胡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23-23.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篇9

古浪县委党校

王有志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古浪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面分析了制约全县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全县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古浪产业基本情况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是省市面临新形势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竞争优势。按照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的决策部署,围绕古浪跨越式发展这一主线,全面实施“强工富农、生态立县、核心带动、人力资源开发”四大战略,大力发展化工建材、精细果蔬、舍饲养殖、旱作马铃薯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新兴建材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移民示范基地,为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省市产业开发的战略部署和区域布局,已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特色农业产业齐头并进,新型产业起步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特色优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立足比较优势和产业调整,初步形成了电石、水泥为主导,精细果蔬、舍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补充的产业体系。2011年,全县国民经济着力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县一、二、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9.5:40.9:29.6调整为27.6:42.9:29.5。石化、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70.5%。

(二)化工建材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依托化工建材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坚持“引强入古”、项目带动、园区引领,2011年,全县深入实施“强工富农”战略,围绕建园区、引项目、强服务、扩规模、增效益,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了工业经济扩张提升。园区1.9亿元信贷资金全部落实到位,有力地支撑了基础设施建设。祁连山集团年产400万吨干法水泥、鑫淼公司年产60万吨电石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海纳塑业年产10万吨管材生产线、伊僖堂年产1万吨手工挂面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为工业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2011年,以节水增收为核心,着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谋划争取各类支农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和支农信贷投放力度,扶持培育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旱作农业为主的优势增收产业。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大移民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既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水利骨干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区农业产业、生态移民、村镇建设、田间配套及乡村道路建设等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激活了市场需求,带动了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房地产、金融、物流、旅游产业提速发展。文化产业起步发展,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围绕民间刺绣、根雕、香包、画册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产品企业,发展餐饮、演艺、娱乐业,打造特色品牌,古浪旅游的文化内涵明显提升。

(五)产业发展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围绕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支撑保障产业发展。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采取大户承包、龙头带动等有效方式,促进了精细果蔬、舍饲养殖等产业规模经营。积极推行财政奖补激励政策,整合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

二、全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干部作风不实、能力偏弱,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产业规模小、尚未形成生产要素聚集核心、要素制约严重等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缓慢 以电石、水泥为主的化工建材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其他如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型特征明显。经济总量小,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产业大多处在原材料生产和初级简单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高耗能高污染和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特征明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大。

(二)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仍然薄弱

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的精细果蔬、舍饲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由于种养殖规模不大,建办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产品档次和管理水平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农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产品专业化市场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农业特色产业效益较低。

(三)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在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发展、新能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是在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农业等产业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条件不足、难度很大。

(四)现代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突出

旅游业投入偏少,道路、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尚未显著改善,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业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县内缺乏带动能力强的物流企业,城乡居民本地消费意识淡薄,商品销售缺乏活力,物流业增长较慢。金融保险服务业支持县域经济能力偏弱,县内存、贷款比接近2:1,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参保面小,抗风险能力弱。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县域文化建设欠账较大,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没有彻底扭转;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意识淡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五)产业发展保障能力不足

古浪全县40万人口55%的贫困率脱贫与发展任务非常艰巨,大靖、土门、双塔和县城非农产业布局分散,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服务于工业的非农产业难度加大,每个成功的工业园区附近必然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城市支撑,古浪投资软硬环境差,保障能力不足,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守旧,作风不实、能力偏弱,古浪民风特殊,部分群众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农民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培养难,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村综合改革、土地使用权、林权改革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进入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新阶段,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县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倾力打造富民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

(一)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牢固树立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的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要以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发展。认真研究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发展和六盘山连片贫困地区扶贫规划等重大政策,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围绕国家和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准确把握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突出化工建材、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新能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治理等关键产业,努力争取到位一批支撑作用强、带动作用大的项目。

(二)大力实施强工富农战略,培育壮大战略新型产业。按照新兴工业化发展思路,立足我县石灰石矿产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强工富农战略,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逐步形成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兴产业格局。着力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和要素集聚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加快道路、电力、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培育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围绕打造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和新兴建材基地,按照循环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做大做强以电石、水泥等为主的化工建材业,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实施人才支撑计划,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企业扩大生产和技术提升。提升工业对农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切实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加财政税收,从而促进更多财力用于惠农补贴、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装备和产业化水平提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不断扩大其他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强化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抓住工业集中区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道路。

(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坚持把“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模式,灌区按照“221”(即户均2座棚、2亩经济林、人均1亩节水高效田),山区按照“121”(即人均1亩梯田、2亩旱作马铃薯、户均输转1个劳动力)模式,因地制宜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井河灌区和黄灌区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精细果蔬业和以暖棚养殖为主的舍饲养殖业,五年新增设施农业7.5万亩,努力把古浪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牛羊产业大县;中部川区大力发展以枸杞、葡萄和红枣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南部山区推广以全膜垄作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努力将古浪打造成河西最大的旱作农业样板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在加工流通环节增收,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名优品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四)全面实施核心带动战略,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规划建设古浪“一轴一心两组团”北部重点经济区,以金色大道为轴线,充分发挥营双高速、省道308线、干武铁路等过境公铁密集并行的带动优势,建设核心区副中心大靖城、打造以黄花滩和土门为基本单元的土门组团、将泗水和双塔工业园融入黄羊组团,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城镇及新农村、现代农业、新兴工业、商贸物流区,形成要素集聚、产业带动、公共配套、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古浪北部新经济板块。加快建设核心区大靖副中心。充分发挥大靖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新城区和大靖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以商贸物流、装备制造、建材加工、小商品制造为主的优势产业,将大靖建成核心区东部工业商贸中心、武威市连接“兰白经济圈”的东南门户和重要节点城镇,逐步承担核心区副中心城镇功能。着力打造土门组团。以土门和黄花滩为核心,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人口、资源和环境要素,实现组团发展。土门核心依托土门镇区和化工建材工业园,发展以电石为母体的精细化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黄花滩核心依托黄花滩乡、马路滩林场、有机蔬菜基地和移民区,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沙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融入黄羊组团。充分借助黄羊河集团、黄羊工业园、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产业发展和良好交通优势,将泗水镇和双塔工业园融入黄羊组团,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产业,实现借势发展,融合发展。

(五)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旅游业转型跨越发展。旅游业是带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持续产业,是拉动消费市场和促进就业的重要载体。一要提升古浪旅游产业竞争力。适应大众化、多样化旅游需求快速增长的形势,围绕打造“绿色古浪•生态养生”旅游品牌,突出重点、组团发展,谋划大项目,打造大景区,融入大旅游圈,全方位提升古浪旅游产业竞争力,加快旅游产业转型跨越发展。二要加快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依托丝绸之路和西路军红色旅游线,谋划省内外精品旅游项目;以旅游大发展带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三要大力发展旅游骨干企业。围绕“吃、住、行、娱、购、游”等旅游要素市场,加大投入、打造精品、重点支持,加快培育旅游骨干企业。严格依据旅游产业规划,加快道路、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景点项目,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四要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依托大集团统筹谋划,采取节会推介、网络推介、上门推介等手段,集中宣传、重点促销,不断扩大古浪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把古浪建成省内外新型旅游目的地。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篇10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地区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金的流动在“洼地”效应的作用下,将更多地取决于地区的信用环境和融资吸引力,也就是金融生态环境。如果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好,首先是金融部门对该地区的信用评级就会比较高,就会有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这个区域;其次是在银行信贷资金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外资金转向这个区域投资,融资渠道将会更加畅通。

二是有利于提高本地区资源配置效率。政府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优化地区资源配置,促进供求平衡。如果银行都能够自主经营、贷款自主决策、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各级政府都能够做到依法行政,社会诚信环境和诚信制度比较完善,市场竞争充分有效,那么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利润目标引导下,银行和其他投资者会将资金更多地投向经济发展的瓶颈行业,从而使供求关系趋向平衡,地区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三是有利于提高本地区金融竞争力。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银行业因不良资产多、经营亏损严重等问题而发展缓慢,要面对即将进入的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优势,根本就不具备竞争力。加强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金融运行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提高辖区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增强本地区银行业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实现协调发展。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议应考虑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关注宏观政策导向,建立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个地区能否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资金,关键取决于两点:该地区的重点产业发展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可以避免政策风险;产业发展是否充分利用了当地比较优势,具有市场总体竞争力,可以确保投资者收益。因此在确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注重把握地方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为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和其他投资者增加投资创造良好的产业支撑。

二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明晰产权结构、完善治理机制,以利于提高企业在银行信用评级中的等级和获取更多信贷投入。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于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实现公平竞争,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扩大国内外资金投入空间。同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有关的会计制度,依法加大信息披露。

三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严厉打击企业逃废金融债务。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资金流向的决定性因素。司法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特别是在处理企业改革、破产或履行信贷合约方面,维护好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推进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企业资信评级市场,努力提高社会信用水平。

四是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体系。加大对依附于司法、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等部门的中介机构的改革力度,严格行业准入并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在培育发展当地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评估机构等的同时,引进外部先进的中介服务机构,打破评估行业的行政垄断性,增强行业竞争性和行业自律性。加强对中介服务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虚假评估行为,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篇11

一、突出顶层设计,循环经济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设计,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推动循环经济立法。2015年9月《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于今年1月1日颁布施行。《条例》通过总量控制、重点监管、考核评价等内容加强了约束性和可操作性,形成有效制度保障,将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期遵循。二是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出台了规划及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谋划,成为“十二五”时期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行动纲领。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

二、突出重点领域,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展开

园区经济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特色,也是循环经济工作的主战场。2013年初,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发布《江苏省十二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提出到“十二五”末全省70%的国家级、50%的省级开发区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任务。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开展省级示范试点建设,确定了36个省级示范试点园区,拿出4.5亿元支持示范试点园区建设,并配套制定出台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考核验收管理办法。同时,连续三年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列为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工程,并积极开展了循环化改造专家行、园区投融资对接、专业化服务公司推介等活动。苏州市还按照“大产业、大区域、大循环”思路,创新提出开展全市16个园区整体化改造。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88家开发区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其中国家级40家,占100%,省级48家,占52.7%,全面超出省定目标。

三、突出问题导向,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加快推进

江苏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比较突出。对此,全省突出问题导向,从重点领域入手,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难题。一是结合江苏废弃物特点推进“城市矿产”建设。在培育邳州、如东、戴南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两批省级示范试点建设,确定了35个示范基地(企业),再生资源集聚量已达3000万吨。二是深入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苏州等5市被列为国家试点城市,南京等9个市县列为省级试点城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已达到每天2000吨。三是强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制定了《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考核办法》,以秸秆禁烧倒逼秸秆利用。201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四是积极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2015年8月,国家认监委批准张家港筹建国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为全国首家专门从事再制造产品认证的检验中心,目前全省再制造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突出服务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按照“严立法、定标准、做平台、推普惠”思路,突出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服务保障职能,着力营造“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良好环境。一是建设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2015年5月江苏省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启用,成为全国首家正式运行的省级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共安排节能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11.5亿元、建筑节能引导资金近10亿元、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资金4.5亿元。三是强化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布局循环经济各类科技计划792项,获国家级成果奖励31项,产生经济效益约434.64亿元。四是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开展投融资对接、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推介等活动。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篇12

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 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 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真正重视并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为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的资源和环境容量, 为转变增长方式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以推动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如何有效地落实国家节能政策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福建省三钢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三钢”) 结合当前形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就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工作做了有益的尝试, 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和经济效益。

1 三钢的发展与节能减排的流程

三钢1998年产钢首次突破100万t, 之后每年均以20万t以上的钢产增长。“十五”期间, 企业达到了年产300万t钢的规模。2007年1月中厚板生产线投产, 结束了福建省不能生产钢板的历史, 产品结构、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该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忘节能减排, 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不断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和废弃物的闭路循环程度, 使厂区和周围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 实现了增产、节能、减污的要求。三钢的清洁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被授予福建省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称号。

到目前为止, 该公司已形成了铁矿石—铁精矿—烧结矿—铁—钢—钢材产品深加工的钢铁产业主链;煤炭—焦碳—焦炉煤气—煤化工副产品的煤化工产业链;炼钢—转炉污泥—烧结原料或煤气脱硫剂, 转炉烟气除尘废物资源化生态链;煤炭—焦炉煤气—发电, 冶炼原料 (高炉或转炉) — (高炉或转炉) 煤气—发电二次能源转换生态链;铁矿石—铁精矿—烧结矿—水渣—高性能建材原料, 高炉水渣资源化拓展的产业链和独创“焦油渣拌除尘灰配煤工艺”等等。

2 按照“逢修必改”的原则, 提高节能减排的装备水平

近年来, 该公司坚持走集约化内涵发展之路, 按照“逢修必改”的原则, 实施“量力而行, 小步快跑, 滚动发展”的战略, 使得设备新度系数保持在0.65以上。坚持不懈地推进在线主要生产设备技术装备改造, 淘汰落后设备和落后生产工艺, 持续推进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推进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污染治理与二次资源综合利用。 “十五”期间, 三钢投入巨额资金, 结合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升级进行节能降耗的结构性调整。先后建成了现代化的65孔焦炉, 180m2大型烧结机, 1000m3级高炉, 100t级转炉, 以及配套的煤气回收、供配送电、水循环处理利用等设施, 既提高了生产的大型化和集约化, 又改善了厂区的环境质量, 并且较好地实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再利用的格局。

加强技术攻关, 完善技改项目, 结合生产发展实际, 已确定了13项重大、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其中有提高高炉喷煤比、炼焦提高白煤配比、超细晶技术推广应用、烧结烟气脱硫项目经济运行、粉煤成型连续气化、炼钢—中板MES信息系统等一批技术攻关项目。通过这些技术攻关项目, 完善三钢的工艺衔接, 极大地提升三钢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 结合实际, 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老转炉的大型化改造、高炉老系统的技术改造、大烧结机及脱硫环保项目、干熄焦工程和中板二期工程等一批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

我国正处于能耗较高的发展阶段。实践证明, 产业结构是影响能耗的基础性因素, 而这种结构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高能耗特征。所以,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使之逐步“轻型化”, 是经济增长走出高能耗困境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 三钢一直遵循“消耗极限、管理极致、质量极品”的管理理念, 加快工艺结构调整, 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设备, 对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及配套的辅助公用系统进行了一系列脱胎换骨的技术改造, 相继完成40多项投资省、见效快、效益好的技术进步项目, 推进了企业工艺和装备水平的换代升级。并通过技术创新, 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加无烟煤炼焦工艺、炼钢转炉溅渣护炉技术、高炉无料钟布料工艺等一批核心技术。在淘汰落后技术的同时, 新建了2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线产品生产线。近三年, 还安排资金20多亿元, 围绕设备大型化、现代化、绿色化目标, 抓好匹配性改造, 并组织实施污水处理、炼钢烟气除尘、蒸汽、煤气等余热余能发电综合利用等一系列节能环保型项目。

2008年10月18日, 一项含有全国首创脱硫工艺的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在三钢竣工投产。这项投资2500万元的180烧结厂脱硫工程投入运行后, 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可控制在400mg/m3以下, 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 粉尘排放浓度可控制在50mg/m3以下, 预计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4000多t, 标志着三钢为实现二氧化硫减排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3 推广应用 “四新”技术, 促进节能减排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钢在抓好主业发展的同时, 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节能技术, 结合各工序的特点, 分别应用实施了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 如:焦炉无烟装煤技术, 小球烧结工艺, 烧结矿“厚料、慢转”工艺, 烧结“带冷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烧结热矿系统皮带机采用耐热材质托辊代替单托辊, 高炉无料钟炉顶布料, 高炉富氧操作、大喷煤降焦比工艺, 高炉干法除尘技术, 转炉炼钢全连铸技术, 转炉高冷料比炼钢技术, 炼钢转炉溅渣护炉技术, 转炉煤气自动分析回收技术, 氢氧火花焰切割技术, 炼钢采用长寿命中间包技术, 转炉出钢口采用整体更换技术, 钢包引流剂攻关, 风机用高压电机变频技术, 余热蒸汽并网回收利用技术, 轧钢辊道热装热送和汽车钢坯低温热送技术, 轧钢蓄热式加热炉技术, 高线 (棒材) 轧机导卫采用硬质合金和陶瓷技术, 老电机采用变频技术改造, 变电所采用无功补偿节电技术, 激光热处理、火焰焊补技术, 这些技术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能耗, 促进了企业的清洁生产。

2006年以来, 三钢共投资1500多万元人民币对8个主生产单位的除尘风机、水处理设备、制氧机、热送辊道、加热炉引风机、风冷运输辊道、供水设备、热电鼓风站等等实施变频改造。据不完全统计, 实施变频节电改造, 全年可节电约1000多万kWh, 若电价按0.55元/kWh计, 年产生经济效益约500多万元。

4 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三钢被列为福建省首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重点示范企业。在该省环保局指导下, 于2006年7月通过了国家级专家评审。循环经济工作区规划通过评审以来, 相继推进完成了自备电站、高炉炉顶煤气 (TRT) 余压发电、焦油渣拌入煤尘炼焦、烧结机头电除尘改造、细精钢研发、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等一系列循环经济项目。

2007年11月, 三钢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公司进一步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尽快落实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精神, 专门成立了集团公司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 并根据要求编制了《福建省三钢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方案实施后, 公司将在新的高度上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有机统一。预计到2010年吨钢综合煤耗将降到555kg, 吨钢耗新水降到5m3以下, 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8%, 其他各项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和废弃物降低指标相对集团2005年的水平均有较大提高, 将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

三钢在生产经营中, 全力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 不断降低吨钢新水耗。“九五”以前, 工业用废水大部分外排, 特别是轧钢系统用水全部外排, 吨材外排量达37.86m3。1996年后, 随着棒材、高线等先进生产线的投用, 以及对旧轧钢区、炼钢和炼铁、焦化、烧结的供水系统实施循环处理利用改造, 吨钢外排水量大幅度降低。

目前, 工业用水已基本实现闭路循环, 特别是高炉冲渣水和转炉污泥水系统实现闭路循环后, 水循环利用率得以进一步提高, 吨钢综合新水耗已由1999年的61t降至2003年的13.9t。从2003年起, 三钢在总出水口处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 进一步提高了污水净化率和废水利用率。2004年, 投运后日处理污水达10万t, 处理后的污水返回公司生产供水管网再利用, 吨钢新水耗降至10t。2005年, 公司从控制污水源头入手, 加强排污管理, 推进清洁生产, 大力开展废水资源串级复用, 吨钢新水耗进一步降至6.84t的水平, 提前达到了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规定的到2010年钢铁行业吨钢新水耗达到8t以下的要求。

5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实现生产废弃物资源化

自“九五”以来, 三钢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 改造并淘汰燃煤加热炉及热力锅炉, 下大力气抓好副产煤气的回收利用工作, 通过实施除尘、净化等工艺将其转变为优质的能源, 并将全厂煤气统一并网调度, 扩大煤气用户, 提高副产煤气利用率,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固体废弃物一直被公司看作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通过大力抓好钢渣、铁渣、含铁尘泥等含铁物料的综合利用,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转炉炼钢过程中产生的钢渣, 经处理后, 部分含铁量较大的回收送至烧结厂配入原料再利用。目前, 烧结厂每天利用量达400多t。还把高炉煤气洗涤水、转炉及连铸循环水、轧钢系统循环水沉淀处理后产生的含铁污泥以及除尘系统回收的含铁粉尘, 全部送至烧结厂配料再利用, 既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自身污染, 又能变废为宝, 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

在设备管理方面, 则努力降低设备运行费用, 杜绝浪费现象。加强设备润滑管理, 严格执行润滑“五定”, 形成“人人有防漏意识, 个个有治漏技能, 全员有堵漏责任”的良好氛围。对跑冒滴漏进行综合治理, 对回收油品通过净化处理加以利用, 特种金属的废旧备件 (如风口套、结晶器铜管、辊环等) 与厂家串换新备件等。

6 三钢今后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1) 加快推进后续烧结脱硫减排措施的实施。

该公司原有4台小烧结机, 因为受工艺和场地的局限, 难以实施脱硫减排工程。因此, 规划淘汰4台小烧结机, 新建1台200m2烧结机, 在总结2#180m2烧结机脱硫经验的基础上, 同步建设1座与1#130m2烧结机共用的脱硫装置。该装置计划投资5000多万元, SO2排放浓度可控制在400mg/m3以下, 烟气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 年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7000t左右。同时, 在含铁原料的使用上积极采用含硫低的进口矿粉 (其含硫率仅为国内矿的含硫率的1/10-1/20) , 通过从源头上控制矿粉的含硫率, 从而达到控制SO2外排总量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建设矿渣 (高炉水渣) 微粉工程。

公司在龙海市角美镇建设矿渣微粉项目, 利用炼铁产生的废渣作为原料生产矿渣微粉, 能有效地将炼铁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渣变为有用的矿渣微粉。矿渣微粉项目年产60万t (2条年产各30万t生产线) , 矿渣微粉项目实施后每年可以解决60万t矿渣的堆存问题, 剩余一小部分矿渣销售给水泥厂, 使水渣利用率可从86%提高到100%。矿渣微粉等量取代水泥, 有利于减少水泥生产造成的温室效应, 按每产生1t矿渣粉相当于减少1t CO2的温室效应来估计, 该项目一年可以减少60t CO2的排放。

(3) 焦化干熄焦工程。

该工程是国家发改委提倡的十大重点节能项目之一, 获得国债投资1000万元。湿法熄焦产生的蒸汽中夹带着大量的焦尘及酚、氰、硫化物等有害物质, 在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 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公司决定约投资1.95亿元, 建设110t/h干熄焦装置, 将原来的湿熄焦系统更换成干熄焦设备。实施后既可回收热能发电, 提高焦炭热态质量, 又极大减少湿熄焦的尘汽污染, 即每年可减少153t焦粉、76.5t酚、8.1t氰、18t硫化物的排放。该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年增税后利润1174万元, 从而使环境大为改善。

(4) 继续发展循环经济。

上一篇:情意绵绵温柔可爱的话语下一篇: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