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我的母亲河

2024-06-05

黄河――我的母亲河(通用7篇)

黄河――我的母亲河 篇1

关键词:城市雕塑,《黄河母亲》,《珠海渔女》,艺术特色

城市雕塑是相对于传统概念中的那些一般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中小型的“架上雕塑”而言的, 它是与城市空间环境紧密结合的、与城市文化、城市性格、建筑风格等特征相协调一致的雕塑样式。现代城市雕塑在我国起步较晚,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城市雕塑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全国各项工作的恢复渐次展开, 1982年3月, 党中央批准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展雕塑建设的建议》, 这一建议的通过促进了城市雕塑在新时期的发展, 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深得人民大众喜爱的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黄河母亲》和《珠海渔女》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为什么《黄河母亲》和《珠海渔女》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且成为这些地方的代表形象呢?这两件优秀城雕之所以独具特色, 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明确而到位的把握。

首先, 两座雕塑的题材都与各自的城市有着密切的渊源和情结。

城雕《黄河母亲》是诸多表现母亲河黄河的艺术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尊, 作品构思巧妙, 突破成规, 把母亲河——黄河处理成为年轻母亲的形象。在黄河流经的九个省区里兰州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她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对于每一位生长在这里的人来说那份“黄河情结”显得更浓更实在。黄河自遥远的巴颜喀拉山麓, 一路上性情暴躁的狂奔而下, 然而, 这一切到了兰州, 则变的平缓, 柔顺, 宽和, 贯穿整个兰州市的黄河水, 没有高潮, 没有跌宕, 就那样气度从容、神态娴雅地向东流去, 她仿佛一切都可以包容, 一切都可以理解和谅解, 用母亲来描绘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也许, 黄河母亲在兰州缓缓流泻, 是在一路艰难跋涉后的片刻喘息吧!黄河赋予了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这座带有西北艺术特色的作品坐落在天高地厚的黄河岸边时, 它与周围的风土人情是那样的和谐, 使熟悉黄河中上游文化历史的观众感到莫名的亲切。

相比较兰州城的厚重古朴, 新型城市珠海显得开放而有活力, 大海赋予了这座城市无穷的魅力, 蓝天、阳光、沙滩给这座海滨之城增添了一份温馨浪漫的气息。珠海在建市前是渔业县, 作为这座城市的象征《珠海渔女》则被视为成千上万渔女的化身, 她以优美身姿, 甜美的笑容向世人展示着她的青春与活力。据说, “珠海渔女”取意于当地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很久以前, 有位天上的仙女被珠海香炉湾的美景所迷恋, 化作渔女下凡人间, 教姑娘们学织网, 教小伙子学撒网……从此, 这香炉湾的小渔村日益兴旺起来。可见这美丽的传说寄托了珠海人民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愿望。珠海为《珠海渔女》的建成创造了条件, 反过来珠海海滨的“渔女”, 手托珍珠自海上升起, 传神地再现了珠海美好的城市传说, 又让我们再次了解了这座城市。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城市雕塑创作的重要依托, 是城市雕塑取材的主要参照。可见, 城市雕塑需要融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彰显城市历史人文特色, 体现一种精神, 展露一种思想。

其次, 两座雕塑的布局与环境相协调, 使城雕融合在城市空间之中, 有一种必然的归属感。

城市环境作为城市雕塑的存在空间和先决条件影响着城市雕塑的规划建设, 城市雕塑要和周边的环境形成共生关系, 而不是破坏了环境。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 然后在考虑把它摆放在什么地方, 而是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

珠海渔女像和兰州黄河母亲像都是建在江海边的, 场景开阔, 背景丰富, 可视率和可观赏性很高。珠海渔女像位于珠海风景秀丽的香炉湾畔, 她耸立在一块四五米高的大石墩上, 是国内首座海上巨型艺术雕像。渔女像与海石巧妙地结合, 与周围的大海、远山的自然融合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 在辽阔海天的衬托下, 渔女的身影更显得庄严秀美, 洁白无瑕。黄河母亲像位于兰州市滨河路的黄河南岸的黄河风情线上, 坐落在风情线上的城市雕塑大多具有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的鲜明特色。黄河母亲像以其特有的风格成为黄河风情线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尊, 雕塑采用古代雕塑中卧佛的姿态, 与背后自西向东潺潺流过的黄河相呼应, 在远处白塔山的映衬下, 雕像显得自然平和又不失大气。由此可见, 雕塑家完成其作品只是事情的一半, 雕塑作品整体效果完美呈示, 则需要与周围环境的完美配合。

第三, 两座雕塑的造型有原创性的立意, 既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 又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和较高的鉴赏价值。

《黄河母亲》整体造型由“母亲”和“男婴”构成, 作品构思巧妙, 突破成规, 把母亲河——黄河处理为为曲肘斜依的年轻母亲, 体态的宽厚和面容的慈祥, 都切合于作品的主题, 再加上依偎在她怀中嬉戏的孩子, 使“黄河母亲”更具可亲可近的人性色彩。暖色花岗岩的使用, 与黄河的颜色相呼应, 形体块面处理的单纯化, 显然都包含着作者心目中“母亲”的亲情意味。“母亲”与“男婴”下面的载体 (坐基) 寥寥数刀雕刻着黄河水纹和水中的几尾游鱼, 与出土古陶器上的原始饰纹图案无异, 同时, 也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

《珠海渔女》雕塑的整体造型以站立的渔女形象为主体, 吸取了敦煌石雕的传统艺术和现代意象派的风格, 服饰、发型是古装的, 而线条、节奏和形象却是现代的, 使雕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融为一体, 夸张了的健康饱满、概括圆润的造型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渔女看起来更像神话中的人物, 仿佛刚刚从水中徐徐升起, 又宛若从海天之际飞来, 她双手上举, 她颈戴项珠, 腰系渔网, 卷着微湿的裤脚, 双手高高地托起一颗晶莹的珍珠, 带着喜悦和赤诚将它奉献给大地母亲。

《黄河母亲》和《珠海渔女》是两座有城市标志性的雕塑作品, 这两座城雕都是以女性形象为母题而创作的, 却表现了不同的女性魅力, 秀美写实风格的黄河母亲展示了女性阳刚的一面, 淳朴而厚重, 浪漫主义表现色彩的珠海渔女展示了女性阴柔的一面, 唯美而端庄。《黄河母亲》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 以黄河为背景, 而《珠海渔女》则位于我国东南部的珠海, 以大海为衬托。兰州和珠海是典型的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 这两座城市都有各自的“味儿”, 而这些“味儿”都反映了各自的城市文化、城市性格和审美心理, 通常带有这些“味儿”的城雕作品也成了人们喜闻乐道的好作品。正是因为两座雕塑所处的城市同样具有与之相呼应的特色, 从而使得雕塑与所处环境完美的结合。因此, 作为一种塑造城市的艺术, 城市雕塑中的人文特质与城市气质、风貌是相互依存、相互照应的。城市雕塑应该如同造物主没有让世界上生长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在不同的环境空间, 以它不同的艺术观念和不同的设计构思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 成为一个城市或一处环境空间的闪光点。

结语

作为一种塑造城市的艺术, 城市雕塑应该是不脱离本土文化高度概括的艺术品, 只有这样每座城雕才不会违背艺术作品“唯一性”“真实性”的特征。因此, 在规划城市雕塑时必须要考虑到该城市的地域特征、城市文化、城市审美心态等多方面的因素, 从而达到城市雕塑和城市环境的完美统一, 使之成为城市的标志。

城市在不断地生长, 城市景观瞬息万变, 关于城市的描述处在不确定之中。每天刷新的记忆填充着丢失了的时间的虚空部分。城市雕塑作为一座城市的公共记忆, 总在顽强地引领人们回到遗失情感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袁华祥.李铭超.城市文化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4 (1) :71-76, 2007.

[2]王铁城.城市雕塑与城市形象.城市发展研究.13 (5) :I0006-I0008, 2006.

[3]唐凤鸣.城市雕塑与本土文化.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 (1) :81-83, 2002.

[4]王起跃.城市之眼——谈城市雕塑.西北美术.2 (1) :4-5, 2002.

[5]李沧粟.关于城市雕塑的思索.城市问题.5 (1) :95-100, 2006.

从“河”到“黄河” 篇2

关键词:河 黄河 社会历史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5)04-82-86

引言

关于“黄河”,先秦文献称“河”, 何时称作黄河?什么原因致使其成为黄河等这一系列问题,有不少学者已做过相应的研究,如李鄂容的《黄河为什么姓黄》一文,不仅研究了“黄河”一词的出处,而且探究了黄河为什么变黄的原因。葛剑雄主编的《河流文明丛书》也回答了黄河变“黄”的原因及时间。这些文章对于相关问题深入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古籍文献,借助于历史地理学和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前贤研究基础上进行一些补充和综合,以图充分阐明“河”到“黄河”的变迁及其所引出的几个问题。

一、“黄河”名称的由来

秦汉以前,中国古代的名山大川都有其专用称谓,如五岳、四渎,五岳即泰山、恒山、嵩山、华山和衡山,“江、河、淮、济为四渎,”〔1〕,就是指长江、黄河、淮河和清河。先秦以及秦汉的文献中称一般的河流为“某某水”,如渭水、恒水、卫水等,如“恒、卫,二水名。恒水出恒山,卫水在灵寿”〔2〕。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河流山川发展出新的社会名称,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与旧名并称于世,如“河”与“黄河”都指的现在的黄河,但在“黄河”名称出现以后,“河”的称呼并没有遗弃,而是与“黄河”并称,尤其是在正史或官方文书中,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河”与“黄河”并用的情况。

在《史记》及先秦的文献中,黄河都称为“河”或“河水”,如《尚书·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3〕;《尔雅·释水》曰:“河出昆仑虚,色白”〔4 〕;《孟子》曰:“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5〕;《庄子·秋水篇》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6〕;《史记》有云:“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7〕、“ 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8〕等。这些文献对有关黄河的记载都称黄河为“河”,《史记》中并无“黄河”的称呼。实际上,“黄河”一词最早在《汉书》中出现,如《汉书·地理志》曰:“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9〕;再如《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载汉高祖刘邦大封功臣的“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10〕,但有人会以此而认为“黄河”一词早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出现了,其实不然〔11〕。《史记》对汉高祖刘邦的大封功臣这一历史事件也有记载的,《史记》中的“封爵之誓”是这样的:“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12〕,对同一历史事件甚至同一言辞的记载为何会有差异?笔者认为,班固作《汉书》所参考的最便捷可靠的史料就是《史记》,在《汉书》中有很多史料跟《史记》中记载的完全一致,证明班固大量地引用《史记》,但有的不是完全摘录,而是对所引材料进行了文饰加工,但他受其所处时代语言环境的影响,他用当时已有的社会名词来表达同一事物,为了使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一致,或是为了把同一件事解释的更清楚以免世人产生歧义,因此产生一定的差异,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其实就是一个新名词代替旧称号的问题。班固以新名词代替旧称号的现象,这并不是特例,在《汉书》中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在《游侠列传》中他把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称为“四豪”,“豪”是两汉时常用的社会名词,但《史记》中并没有把“四君子”称作“四豪”或“豪侠”,而班固却用来形容“四君子”,证明他们与两汉的“豪”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或相似的。以班固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来看,他不会想当然地就用一个新的社会名词来代替旧的称号,而是经过对比分析以后才加以运用的。

由此可见,“黄河”一词最早出自《汉书》,到目前为止,《史记》及其之前的文献中并未发现这一名称,而刘邦当时也并未称黄河为“黄河”,但这仅限于出现在《汉书》中,并不能由此断定西汉时民间就没有这一称谓,或许只是没有出现在文献中而已。东汉之后,估计“黄河”这一称谓还未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运用,“河”的称呼与“黄河”并用,但有时指一般的河流,并不专指黄河,“河者,水之总名也”〔13〕,“唐宋以后,尤其到了宋代,‘黄河这一名称才被极普遍地使用起来”〔14〕。然而,为何东汉之前称黄河为“河”,东汉及以后则称“黄河”呢?这一称谓变化的背后隐藏了何种历史信息?

二、“河”到“黄河”的原因

从“河”到“黄河”,不言而喻,因水的颜色而得名,但这只是一种表征,这实质上体现了一种社会历史和生态环境的变迁。换句话说,从“河”到“黄河”,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这一变化是带有社会因素的;从不黄到黄,这是一个水文特征的变化,其背后是生态环境变化的因素。

首先,黄河是因水的颜色而得名,东汉时出现“黄河”之称,证明东汉时黄河的水已经是黄的了,但这是否能说明之前黄河的水不“黄”而是“清河”呢?其实不然。《尔雅·释水》云:“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潜流地中,汨潄沙壤,所受渠多,众水溷淆,宜其浊黄”〔15〕;《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说明了黄河在先秦时已经出现水质浑浊且黄的情况,而且黄的时间相当长,证明河水不清已早为人知了。王莽时张戎说:“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16〕,即西汉时黄河的含沙量特别大,而这些沙则主要是来自黄土高原中上游的黄沙,这也说明了西汉时代的黄河也是不清的。《史记·高祖本纪》云:“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17〕,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水东北过高唐,高唐即平原也。孟津号黄河故曰浊河”〔18〕。即西汉早期世人已称黄河为“浊河”,之前也有“浊河”之称,如《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恶足以为固”〔19〕。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20〕。由此可知,战国及秦汉时的“浊河”就是黄河,“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人们已经用‘浊河来称黄河了”〔21〕。

从以上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实际上的“黄河”其实早已形成,但东汉之前都称黄河为“河”,而“浊河”则是其代称,为何在东汉时才出现“黄河”的称谓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黄河水之“黄”是有一定时限的或有季节性的,并非一整年或连续数年一直是黄色的,即黄河有变清的可能,当时的人们对黄河变清还抱有一定希望。“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只表明了黄河水时已变黄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然此语亦有夸张的成分,并不表示河水不会变清,据《诗·魏风·伐檀》篇云:“河水清且涟漪”,表明黄河水也有清而不浊的时候。根据我国气候和降水来看,通常情况下,我国华北地区降水基本都集中在夏秋两季,夏秋大量降水,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上的泥沙随流水汇集到黄河中使河水变黄,但在冬春季节降水量减少甚至没有降水,泥沙不能进入河中,加之水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下来,河水变清也是有可能的。因此,时人并没有将之定性为“黄河”,而以“浊河”代之。其二,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过程,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并没有立刻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名词,或没有十分恰当的词汇与之对应。一个事物的名称就是一个词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或修饰,“浊河”一词是对黄河水的特性的一种描述,但这还不是最恰当的描述,因此,经过对黄河长期的观察,经验性地将黄河的特性定型为“黄”,由此便产生“黄河”一词。这一词汇产生后,再经过裂变式传播,在社会人群中被普遍地接受,黄河因而得名。

其次,“河”为何会变成“黄河”?这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结果,而这种生态环境的变化则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亦可称为社会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得不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人类要生存,就不得不向自然界索取生存资源,这就与自然界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即人类活动必定对生态产生影响,只是因社会的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已。

春秋战国时,铁器牛耕得到普及,尤其在关中和中原地区,加剧了对自然界的开发。战国时各国争相推行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劝课农商,开阡陌封疆,大面积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相应地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更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水土流失加剧,尤其是在河谷地带,这些地方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开发程度远大于其他地方,黄河两岸、泾渭流域、湟水谷地尤甚。尤其是在秦汉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后,为抗击少数民族侵扰,都在边地实行屯田,尤其是在天水、陇西、北地、上郡、朔方等地,“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渐趋恶化”〔22〕。

秦建立后,“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23〕,在黄河两岸安营扎寨的同时,移民边地进行生产以保证戍边的物质基础。西汉初,“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24〕。文帝时,晁错对汉文帝进言说:“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25〕,于是,“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26〕,大批汉人应募迁往北部边地进行屯垦。汉武帝时曾几次大规模地移民实边,元朔二年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27〕;其后又“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28〕;元鼎六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29〕。由此可见,西汉对黄河沿线一带的黄土高原边塞地区开发规模之大远较于秦,尤其是在武帝时期,这样,“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由原来的畜牧区被汉人以耕作业为主的农业区代替了”〔30〕。这虽然推动了沿边地区农业的发展,也为关中地区及中原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但这是以牺牲边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日益扩大的移民屯田规模使农业用地面积越来越大,而林业和草场用地越来越退缩了”〔31〕,而边地的生态环境本来就天生的脆弱,这就更加剧了对边地环境的破坏,到西汉末王莽时张戎说:“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32〕,黄河如此浑浊,以致“河”变为“黄河”,其中上(尤其是黄河两岸的黄土高原地区)游农业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破坏、水土流失定是其中重要原因。

泾渭流域靠近国都,其政治、经济地位极为重要,开发的程度自然比其他地区更深,相应地,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西汉中期泾水因浑浊而闻名,武帝太始年间,“泾水一石,其泥数斗”〔33〕,可见泾水流域(也属于黄土高原地区)因农业发展而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河流含沙量极大。然而,泾水是渭水的最大支流,而渭水又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水受泾水影响而变“浊黄”,渭水最终注入黄河,成为“河”变成“黄河”的主要原因。

除了农业开发使森林或草地变为耕地而导致水土流失外,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对木材大量需求也对森林有巨大破坏力,尤其是统治者大兴土木时这种破坏力几近毁灭性。再者,秦汉时百姓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燃料是木材,加之一些手工业如冶炼、陶瓷、砖瓦等都是以木材为燃料,这都必定会严重地破坏生态环境,加剧水土流失。但这些远没有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大。然而,人类活动只是黄河变黄的原因之一,其实还有自然因素。

如果没有人类的活动,黄河的水是否也会变黄?从现代的科学研究来看,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从现在的华北平原的土质来看,这种土很明显是来自黄土高原的黄色沙质土,“由于黄河流经松散的黄土地区,当时的含沙量与现代并无显著差别,大量泥沙出三门峡东泄,形成了郑州以东的黄河冲积平原”、“ 而全新世时的华北平原则主要沉积了以粉砂为主的黄河物质”〔34〕,可见当时黄河的含沙量也是非常大的,这样的黄河不“黄”是不可能的。其次,这是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与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史前时期并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或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其微弱,当时的生态环境未遭人为破坏,植被覆盖率比秦汉及以后各个时期都要高得多,但黄河的水还是非常“黄浊”,含沙量极大,原因在于它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天生的脆弱,“黄土高原本身就一直存在缓慢的自然侵蚀过程”〔35〕,植被稀疏,土质疏松,水土保持能力天生不足,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容易产生天然的水土流失,致使河水含沙量大及河水变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是植被覆盖率很高、水土保持能力较强的地方,一旦大雨过后,河流湖泊里的水照样是浑浊的,只是浑浊的程度较轻、澄清的速度较快而已,这都是一种自然的侵蚀过程。由此可知,黄河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因为其先天脆弱的生态环境引起自然的水土流失而使其变“黄”,但这相较于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黄河成为真正的“黄河”来说,这种自然的侵蚀作用显得非常微小,而且这种“黄”是有季节性的,它还有“变清”的可能。

三、结语

从“河”到“黄河”,不仅是一个以新名词代替旧称号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从表面上看是因水的颜色而导致其名称转变,但这只是一种表征,实际上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生态环境变化。这一转变主要是由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固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在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的运用引起的反映,是一种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结果,是当时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冲突(人地矛盾)的结果,也是两个文明碰撞的结果(汉朝为抵抗匈奴的侵扰而在黄河两岸的边地建立根据地)。它反映的不仅是社会历史的变迁,也是生态环境的变迁。

参考文献:

〔1〕尔雅〔O〕.四部备要·经部〔G〕.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1页。

〔2〕〔东汉〕班固.汉书.〔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24页。

〔3〕 尚书〔O〕.四部备要·经部〔G〕.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7页。

〔4〕 尔雅〔O〕.四部备要·经部〔G〕.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1页。

〔5〕 孟子〔O〕.四部备要·经部〔G〕.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页。

〔6〕 庄子〔O〕.四部备要·经部〔G〕.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7页。

〔7〕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09页。

〔8〕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59页。

〔9〕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75页。

〔10〕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27页。

〔11〕 相关论述参见李鄂容.黄河为什么姓黄〔J〕.中国三峡建设.2008年第3期,第21页。

〔12〕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7页。

〔13〕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648页。

〔14〕 葛剑雄、左鹏.黄河.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15〕 尔雅〔O〕.四部备要·经部〔G〕.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1页。

〔16〕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697页。

〔17〕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82—383页。

〔18〕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83页。

〔19〕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67页。

〔20〕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页。

〔21〕 葛剑雄、左鹏.黄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22〕 葛剑雄、左鹏.黄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23〕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86页。

〔24〕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69页。

〔25〕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3—2286页。

〔26〕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7页。

〔27〕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页。

〔28〕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5页。

〔29〕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73页。

〔30〕 储茂东.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与黄河水灾关系及其对水灾的治理〔J〕.佛山大学学报.1995年8月第4期,第92页。

〔31〕 储茂东.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与黄河水灾关系及其对水灾的治理〔J〕.佛山大学学报.1995年8月第4期,第92页。

〔32〕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97页。

〔33〕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5页。

〔34〕 夏东兴等.末冰期以来黄河变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3年第2期,第84页。他们认为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时代,统一的黄河并不存在,而统一的黄河是形成于更新世末至全新世早期。

〔35〕 葛剑雄、左鹏.黄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From River to Huanghe

Zhou kefu

(linBuo University,Historic Department 315211 )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s carried, the word “Huanghe firstly appeared in Hanshu, before Shiji and all other reference books, there were no such naming as “Huanghe”,it was called as “He”. From He to Huanghe, it is not only a new word taking the place of the old one, it is really a great change, from the surface, it is because of the water which is changed by its color, it actually reflected the ancient Chinas change by the society and its biological change.This change is a unreasonable result of developing natural resources. It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ature(people and earths contradiction) and the fighting between two civilization.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transferring of social history, but also the changes of ecosystem or the environment.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long the banks of Huanghe river by Huangtu plateau and its weak environment of He becoming Huanghe, these are two main reasons of changing.

Key words: He;Huanghe;social history, Eco-environment

我的母亲河作文 篇3

那一晚,乌云密布,点点雨滴,冲向了你的怀抱!还有你灌溉的树木,他们也被雨水滋润了。二天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向了大地,河面上顿时披上了金光闪闪的长裙。树叶上的露珠透过朝霞射出刺眼的光。树林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

中午,太阳已经高高的挂在了天空中,一切都是炎热的。唯有河面上透露这一种凉爽。绿树微微向河心倾斜,遮住了炎热的阳光。河水潺潺流淌,树木微笑,鸟儿在树林中高声欢唱。一切是那么的安宁,是那么的和谐……

黄昏的一抺夕阳,一抺余晖,斜映着河面。天空被它们渲染地金黄金黄的,透露出一种温馨,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幸福……河面成淡黄色,仿佛与天相接,又仿佛为这地球系上了一条金黄色的玉带。这种美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底。

夜来了,城市中心的霓虹灯闪烁着,但这儿却没有霓虹灯的踪迹。这儿最明亮的灯莫过于——月亮了!那月亮格外的皎洁,漆黑的夜空陪衬出它的明亮。月光撒下来了,河面上铺上了一层银白的晚纱,简单却又美丽。这美丽的夜景,宛如一幅画,充满了静的美,自然的美……河旁的小道显得格外安静,散发出一种静谧的美。仿佛这一切都太安静了,夜莺打破一切,开始了低吟浅唱,让我如痴如醉……

我的母亲河散文 篇4

我们祖国的母亲河是黄河,她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一代代生生不息。中华儿女在她博大的胸怀里谱写了、谱写着一篇篇壮丽的诗篇!在我的心里,还有另一条母亲河,那就是赐予我童年乐趣哺育我成长的河——故乡大门前静静的青石板河!

记忆的河流如舒缓的乐曲常常潜入我的梦里,眼里、心里,在不经意的空间她便潺潺流淌,奔流不息,让我驻足不前,去追寻她往昔的风采!

我们常说:河流山川。可见河和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河以她包容万物、随遇而安的情怀衬托着山的巍峨与挺拔!有了河的山看上去就显得那样阿娜多姿、含情脉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人说:水是山的眉!我觉得很形象生动。

我童年的母亲河也是生长在东西两面连绵起伏的山峦之中!她同样以她的脉脉温情、宽阔胸怀抚育着故土的亲人,一代一代,不知疲倦!

一年四季,她总以不同姿态向我们展现着她的柔情蜜意!以她的欢歌细语滋润着故乡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

春天,万物苏醒,大地从沉睡中舒展开他强健的肢体。河流也开始了她的蜕变:覆盖了整个严冬的冰块开始融化,从水位最浅处先露出一只眼睛,然后调皮地向四周蔓延,只几天的时间,河面便开冻了,一块块浮冰随流而下、她们或激流勇前、或回旋着互相打个招呼、再依依不舍地钻入还未化开的冰层之下悄然而去!过了一个冬季冰桥的人们也只好走上了独木桥!在吱吱作响的独木桥上回味着冰桥的光滑晶莹!调皮的小伙伴有时想试试自己的勇气,在还未完全解冻的冰面上探索过河的捷径,结果往往是胆大的飞速前进,在冰块未断裂之前顺利渡河,胆小的哆哆嗦嗦先伸出一只脚探虚实,结果探着探着“咔嚓”一声,双脚便掉进了冰窟窿,这时过河的、未过河的小朋友一阵哄堂大笑,失足者便面红耳赤地拔出双脚,还没有脱掉的冬装———棉裤从膝盖以下全吃透了水,滴滴答答还冒着雾气,一双布鞋里灌满了河水,也不知道倒掉水,任由双脚在里面游泳,并且伴随着“扑哧扑哧”的响声!小伙伴这时愁得不是身体冷,而是湿了裤子和新鞋,回家可给妈妈怎么交代呀!

春天在小朋友荡漾的笑脸和沮丧的神情中快速溜走!“一年之计在于春”,蛰伏了一个冬季的乡民开始了一年的忙碌。牛羊的叫声响彻了整个山谷,山村洋溢着欢快的乐曲!“又是一年了!”大人们总会这样叹息着。而在我们孩子的眼里,日子咋就这么慢呢?夏天时盼望着瓜果飘香的金秋,秋天时盼着大雪纷飞的冬天……一季盼一季,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

夏季,青石板河又是另一幅画:河岸边的树叶迎着风儿沙沙唱着欢快的歌谣,果树上挂满了小小的果子,草儿高了,花儿开了,蝴蝶翩翩起舞,小鸟在低空呢喃,蜻蜓愉快地在河面点水嬉戏,黑黑的小蝌蚪在水中找着妈妈,青蛙呱呱地抗议着人们强加给他的罪名:井底之蛙。各种虫吟鸟鸣此起彼伏。河岸边的庄稼地里蔬菜瓜果正争相竟放!麦苗儿已开始杨花结穗,准备把它丰硕的果实奉献给培育他们的恩人……好一场生动、和谐的大自然交响曲!

到了中午两三点钟,河水被太阳烤热时,河岸边的青石板上、小草的头上、树丫上便披上了五彩缤纷的外衣,那是妇女们趁中午休息时到河边洗的衣服!她们大盆里装满了待洗的衣服,拿了捣衣棒,(也有不拿捣衣棒直接用石头击打的)拖儿带女地来到河边,她们来时已经相互呼唤着约了伴,到了河边便三五成群地一边“唰唰”洗衣服,一边把憋屈了一冬一春的话匣子打开,东家长西家短地唠开了,也有比我们大点的姐姐笑呵呵地坐在妈妈旁边洗衣服,她们脱掉了鞋子,绾起了裤管,将两只脚踩进水里,坐在光滑温润的青石板上揉搓着衣服,洗衣粉的泡沫闪着五颜六色的光环向前方蔓延,波光粼粼的水面就因她们欢快的节奏而变换着花样:水晕一会儿荡远,一会儿又聚拢了过来,水面下人们的脚就因水的波动好似一会飘这儿一会飘那儿,那样神秘动人,总也看不够,她变幻莫测的温情常常会将我的思绪带进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

大人们洗衣服的时候便要我们在她们的下游玩耍,因为河底有漩涡的地方就会有沙石和少量的淤泥,大人怕我们把水搅浑,于是便限制了我们的活动区域,这时我就会想起我们课文上学的《狼和羊》的故事:狼嫌羊在它的上游喝水影响了它…。。在心里便默默地骂着这些可恶的狼外婆!玩水时,稍大点的如七八岁的女孩略知害羞,穿着背心和妈妈缝制的裤衩。小女孩也基本上被自己的姐姐脱了衣服拉着洗身子!小男孩几乎都是一个个小泥鳅!孩子们把脱下的衣服洗了,晾在河岸边,怕衣服被风吹跑,上面搁个小石头压着,然后扎着堆在河里比赛着谁憋气时间长、比赛着谁用手或脚拍起的浪花高、比赛着谁敢从高处跃入水下!时常我们会发现大人们洗丢的衣服,在水流平稳的区域我们会顺利地把衣服捡回来,但如遇有坡度激流的地方,衣服就会随着水流跳跃,看看在眼前,却总也抓不住,大人们在那急着高呼,小孩们便撒开丫子从河岸上往河面坦荡的地方跑,自信地等在哪里,并且一定会拿回失物的!小孩的智慧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递增着!

还有一种比较不人道的游戏是将小蝌蚪从河水中捉了出来,找一处有浅坑的地方,用小手掬来水把坑灌满,将小蝌蚪放进它们的新家,然后静静地看它们无忧无虑地游,但一会儿又看见别的小孩玩的游戏更好,便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玩够了,想起小蝌蚪,它们已经被炽热的阳光烤干了可怜的身体,我们就默不作声地将小蝌蚪埋掉!可这样惨痛的教训我们总也记不住!

最过瘾的玩法是莫过于从河流的高处一头扎入两米多高的河底!这也是较量孩子胆量和勇气的场所!

在十里方圆只有这一处天然雕琢的可供我们扎猛子的地方,庆幸的是这段美好的地域恰恰就在我们家的大门前!

提到她,她的壮观、雄厚、汹涌的气势立现眼前而挥之不去,她滔滔的咆哮萦于耳边而使我梦魂牵绕!这段河岸整个是青石板,不像上游某些地方还有些石子沙粒,河面也比较宽阔,河床清可见底,我那时常耿耿于怀河水中为啥没有小鱼游动?长大了才明白一个伟大的道理:水至清则无鱼————水的内涵折射着我不愿读懂的人生哲理!

这段流域家乡人称“洗羊台”。顾名思义,就是给羊洗澡的地方。我们小孩可不管给羊洗还是给人洗,先给自己玩了最重要!玩时,胆子小的攀着暴露的河床边的石头缝隙慢慢爬下来,胆子大的便憋足了劲,如骄傲的雄鸡般昂然纵身一跃,“扑通”一声激起万朵浪花,再从水中露出胜利者的小小脑袋,然后得意洋洋地在水中表演一段狗刨或蛙泳,羡慕和崇拜的眼神便被他一人收集!记得堂哥有一次逞能,勇猛自信地从高台上一个猛子扎下去,只听一声惨叫,堂哥的脚板被一块锋利的石块划了一道皮肉绽开的血口,所以他拿手的游泳表演和跳高绝招在以后的几天再没上演过!

“洗羊台”其实是一个小瀑布。小时候没见过瀑布,只是感受着洗羊台的浑厚气势:在洗羊台的上方,原本宽阔的河道忽然变窄,有一处河床还暴露在水面之上,暴露的河床连同水下的岸戛然而下,像被谁用斧子劈成一道直立的峭壁,水流顺着峭壁奔泻而下,声音震耳欲聋,在峭壁下方略一停息便流向远方!峭壁的下面又鬼使神差般、天然行成了两尺见长的可容我们立身的踩脚板,孩子们站在瀑布下任由水流重重地拍打在我们稚嫩的身体上,拍去寄存身上的污垢;踩脚板的下方便是这段河流最为深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扎猛子比武的地界!孩子们在这能淹没自己头部的水中尽情地嬉笑玩乐,做哪吒闹海的游戏!运气好的话我们还会遇到乌龟,它们有时缩着脖子趴在河滩上晒太阳,有时在水中一晃而去;好多次我们都碰到过浑身通绿的小水蛇在水中摇曳,人蛇共嘻,从来没有小伙伴被小蛇伤害过!幼稚天真的童年时光就这样浸入河流轻轻逝去…。。

妇女儿童粉墨登场完毕,该是老爷们亮相的时候了。他们来时,就显得气势不凡:只见一朵朵棉花团呼朋唤友从远处簇拥而来!这时我们就该给这些可爱的小绵羊让位了,通常都是几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来完成洗羊的.任务。为了方便,几家的羊汇合到一起洗,这样人手也就够用。小孩可以帮着大人赶赶羊,以便让大人把惊恐的羊儿抓住。老人只等着洗完的羊抖掉身上的水后,便抓住羊,给它们剪去身上的长毛,好让它们凉爽地渡过整个炎夏!开始洗羊时,羊恐惧地一波一波往后涌,直到洗羊人一把抓住长着长犄角的领头羊以后,羊儿才能稍定定神。洗羊极快,两人两羊,借助着倾斜而下的水流的巨大压力,羊一会便洗干净了,放开羊,它“咩咩”叫着,使劲抖下身上的水珠,奔着欢子跃上洗羊台右面的石壁,冲进羊群,等待着下一轮的“宰割!”小伙伴看着大人洗羊眼热,便拉了跟在自己身边的狗去洗,狗眯着细细的眼,委屈地‘呜呜’叫着,摇着尾巴讨饶着,但空了心的孩子依然精心地进行着自己神圣的工作!

雨季来临时,青石板河就会收起往日的温存。若是连绵不断的雨下个几天几夜,河水只不过是变浑一些,水位上涨一些而已。假若是劈头盖脸的一阵电闪雷鸣,之后便是倾盆暴雨骤然而至,这时轰隆隆的巨响就会惊天动地传来,还没等回过神来,只看见一人多高的黄浪夹裹着木头、石块、农具、粮袋等气势汹汹而来,来不及躲避的动物也被卷入了这忽如其来的横祸:猪呀、羊呀、小牛犊在浑水中徒劳地翻腾嚎叫!这时的河水是多么的冷酷无情啊!有经验的家乡人就会在暴雨来临之前准备好打捞工具,带着家里的壮汉来到河边,等着捞:“浑财”。各家都多多少少有些收获,有捞着檩子的;有捞着铁锨、镢头的;有捞着粮食衣服的。如是捞到了牛,有时还活着的话,便会打听着还回去,猪和羊基本上生还的希望很渺小,听爷爷说有次一个青年捞到了一个年轻的姑娘,姑娘感念救命之恩而嫁给了小伙子!每当河流发大水时,小伙便互相调笑:“走,捞媳妇去!”其实他们打捞的不是财物,而是良心和良知!家乡人那种质朴淳厚的品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栽植下一道做人的准则!让我受益终身!

炎夏去后,秋天接踵而至,秋天的河好像有了小小的心事:灰濛濛地、慢慢地往前流淌着。小伙伴们也不去她的怀抱和她亲昵、羊儿也不去洗瀑布澡、蜻蜓消逝了它轻巧的靓影、蝴蝶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小蝌蚪蜕掉了长长地尾巴找见了妈妈。小麦已甜滋滋地躺在主人的粮仓恬睡!只有黑黝黝的农人牵着牛或驴从青石板河经过,到了河边,劳作了一个晌午或是一个下午的人和动物便会洗去满身的疲劳和尘埃!赶着羊的老爷爷会在傍晚家家袅袅炊烟飘起时从河里走过,他们同样会把疲劳留给河水,把清新带回家园!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忙碌的季节,庄稼人一年的劳作业绩全印在他们脸上深深的皱纹里、手上厚厚的老茧里!

家乡人喝的是甘甜的泉水,但是若遇红白喜事,泉水便会供应不足,这时总管大人便会派人去河里挑水。人挑水仍不能满足所需时,便会派了人和驴同去,驴在这时起到了比人大的作用,光看它背上架的两个大型的桶!只驮回去一挑水,便能顶人肩挑三担!在农业劳作中,牲畜的付出总是高于人,它们默默无闻、劳作不息。它们劳作辛苦时,眼里便会有汪汪的泪,泪有时还会流下它们沧桑的脸颊!它们的生命和尊严是值得我尊敬的。

秋季是短暂的,很快,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了整个大地!青石板河更是无语东流!小伙伴们只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从它冻得结实的冰面走过,也不做停留,缩着冻得通红的小手匆匆离去。偶尔有大人过往,那也是匆匆一瞥,然后径直去处理自己的事物,炎夏的喧嚣已彻底远离她孤独的世界!

四季如歌的青石板河就这样在我的回忆中走过了她的春、夏、秋、冬!有时候,人生和河流是何等的雷同:河流走过的四季不像我们波澜起伏的一生吗?

我的母亲河阅读答案 篇5

人们聚集在江河畔,靠水为生,以水为路。水的流淌,犹如生命繁衍和律动。水的波光,映照着人间的哀乐疾苦。江河犹如母亲,哺养了城市。

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一条是黄浦江,一条是苏州河。黄浦江雄浑宽阔,穿过城市,流向长江,汇入海洋,这是上海的象征。而苏州河,虽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但她和上海的关系却似乎更为密切。她曲折蜿蜒地流过来,流过月光铺地的沉睡原野,流过炊烟缭绕的宁静乡村,流过兵荒马乱,流过饥馑贫困,流过晚霞和晨雾,流过渔灯和萤火,从荒凉缓缓流向繁华,从远古悠悠流到今天……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在苏州河畔聚集、居住、谋生,大大小小的工厂作坊,犹如蘑菇,在河畔争先恐后滋生。苏州河就像流动的乳汁,滋润着两岸的市民。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苏州河是一条变幻不定的河。她清澈时,河水黄中泛青,看得见河里的水草,数得清浪中的游鱼。江南的柔美,江北的旷达,都在她沉着的涛声里交汇融和。这样的苏州河,犹如一匹绿色锦缎,飘拂缠绕着城市的胸脯。

我无法忘记苏州河给我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我曾在苏州河里游泳,站在高高的桥头跳水,跳出了我的胆大无畏;投入无声的急流中游泳,游出了我的自信沉着。我还记得河上的樯桅和桨橹,船娘摇橹的姿态仪态万方,把艰辛的生计,美化成舞蹈和歌。我还记得离我家不远的苏州河桥头的“天后宫”,一扇圆形的门洞里,隐藏着神秘,隐藏着往日的刀光剑影。据说那里曾是“小刀会”的指挥部,草莽英雄的故事,淹没了妖魔鬼怪的传说。我还记得河边的堆货场,那是孩子们的迷宫和堡垒,热闹紧张的“官兵捉强盗”,将历史风云浓缩成了孩子的漫画。

少年时,我常常在苏州河畔散步。我曾经幻想自己变成了那些曾在这里名扬天下的海派画家,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和他们一样,踩着青草覆盖的小路,在鸟语花香中寻觅诗情画意,用流动的河水洗笔,蘸涟涟清波研墨,绘树绘花,绘自由自在的鱼鸟;画山画河,画依山傍水的人物……然而幻想过去,眼帘中的现实,却是浊流汹涌,河上传来小火轮的喧哗,还有弥漫在空气里的腥浊……

终于有了像童年时一样亲近苏州河的机会。前不久,上海举办了一个讴歌母亲河的`诗会,请我当评委。组织诗会的朋友说,请你从近处看看今天的苏州河吧。昔日杂乱的堆货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游船码头。踏着木质的阶梯登上快艇,河上的风景扑面而来。先看水,水是黄色的,黄中泛绿,有透明度。远处水面忽然溅起小小的浪花,浪花中银光一闪,竟然是鱼!没有看清楚是什么鱼,但却是活蹦乱跳的水中精灵。童年在河里游泳的景象,突然又浮现在眼前,40多年前,我在苏州河里游泳,常有小鱼撞击我的身体。现在,这些水中精灵又回来了。河道曲曲折折在闹市中蜿蜒穿行,两岸的风光,也使我惊奇。花圃和树林,为苏州河镶上了绿色花边。河畔那些不知何时造起来的楼房,高高低低,在绿荫中争奇斗艳,它们成了上海人向往的住宅区,因为,有一条古老而年轻的河从它们中间静静流过。

生活中有一条江河多好,没有江河,土地就会变成沙漠。江河里有清澈的流水多好,江河污染了,生活也会变得浑浊。苏州河,我亲爱的母亲河,我为她正在恢复青春的容颜而欣慰。一条污浊的河流重新恢复清澈,是一个梦想、一个童话,然而这却是发生在我故乡之城的真实故事。

一个能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时代,是令人神往的时代。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写的是“我的母亲河”——苏州河,而作者却在第二段的开头说“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一条是黄浦江,一条是苏州河”,并且进一步说黄浦江“是上海的象征”,这显得有点喧宾夺主了。

B.苏州河见证了上海从贫穷到繁华的过程,为像“我”这样的上海普通百姓带来了许多成长的乐趣,提供了许多生活的便利,所以作者说和黄浦江相比,苏州河与上海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

C.作者少年时期常常在苏州河畔漫步,曾幻想自己能像吴昌硕等海派画家一样,在苏州河畔寻觅诗情画意,纵情描绘苏州河的美景,这诗意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喜爱和赞美。

D.本文主要从“我”的视角和“我”的经历来写苏州河,写了苏州河在“我”生命的不同阶段呈现的不同面貌,并拿苏州河的今昔进行对比,主要抒发了“我”对苏州河被污染的痛心之情。

E.现在的苏州河,不仅有着现代化的码头,而且河水也变得清澈了,两岸栽花种树,生机盎然,楼房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这样的变化让作者感到既惊奇又欣喜。

2.文章第六段突出描写了一个什么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内容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结尾写道:“一个能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时代,是令人神往的时代。”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参考答案:

1.AD

(A项这样同提二者,单表其一,既显得自然全面,又做了很好的引渡,突出了写作的重点——苏州河,而非“喧宾夺主”。D项“拿苏州河的今昔进行对比,主要抒发了我对苏州河被污染的痛心之情”错误,文中虽有对苏州河遭污染的遗憾,但这不是作者的主要感情。)

2.第六段突出描写了鱼儿跳跃的细节。这样写,说明这里的水已经泛绿透明,侧面表现了治污的成果,表达了作者此时极为欣喜的心情。

3.一是苏州河被污染的情景,一是治理后苏州河的景象。这两方面内容构成了对比。这样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主题更加深刻。

我的母亲河作文400字 篇6

如今,我看到了一条河,水面浑浊,略显暗黄的水上还飘着大大小小的垃圾,水里的泥沙伸手可触。虽然一望无际,但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是水,那是天。这长长的河流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肮脏不堪……

可这条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蕴育着祖国的希望,可难道这就是我梦想中的那条美丽的河流吗?

我们只有一条长江,我们只有一条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长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有一条清澈的长江,难道就不能“手下留情”吗?

长江,你虽然没有我想象中的清澈,却让我懂得了环保的重要;你虽然没有我想象中的碧波荡漾,却仍有一阵阵凉爽的风为你祝福;你虽然没有我想象中的美丽,却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

小学作文:黄河,母亲 篇7

对中国人来说,黄河,就是母亲!

没有黄河,就不会有如今的中华民族,所以我说,黄河,就是母亲。

我十一岁了。作为一个华夏子孙的我却从未拜访过这位伟大的民族之母。可是,我又曾多少次神游塞上江南,魂飞鱼米之乡!

黄河,又堪称良田沃土的创造者。是她,创造了堪称是塞上江南的宁夏,孕育了被誉为鱼米之乡的黄河三角洲

而这黄河,只有到了壶口,才算是真正的黄河。黄河流经壶口时,你会发现??天地都成了黄色,黄河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了。这一景象,又是与之前不同了。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时,水,是清的吧。毕竟,那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赐予。中国人的母亲河,就该有中国人的颜色!于是,黄河经过了黄土高原,来到了壶口,在这里黄河最黄,那才是中国的河啊,黄河!

有人说,黄河是不可征服的。可是,半坡人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始皇出兵在此地饮过马吧?夸父在这儿喝过水吧?这样的河,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有什么可怕的呢?

壶口的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武王的丰犒,大秦的咸阳,盛唐的长安吧。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黄河!刘禹锡的《浪淘沙》,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不都是写黄河的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也是黄河的支流吧,不然荆轲怎能一去不复返呢?

上一篇:性价比平板电脑推荐下一篇:会计电算化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