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2024-07-11

语文特级教师名录(精选8篇)

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篇1

题目很大,我本来是不敢做这种大题目的。这种题目也不是我们这号人能扛得动的。我算什么东西,敢对语文特级教师指手划脚?

你知道什么是特级教师吗?

这类人,人们一般尊称之为“×特”,譬如,特级教师王老师,人们叫作“王特”,特级教师李老师则称之为“李特”。在面对这种称呼时,这些顶着特级教师徽号的人们矜持而陶醉。那种样子,既让人羡慕,又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对这些姓后加“特”字的人,我向来是尊奉有加的,即使让我顶礼膜拜我也心甘情愿。对大师我从来不吝惜我的尊敬。

对语文特级教师尤其如此。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很精湛的教学功力,想要成为令人肃然起敬的语文特级教师,那是梦想。譬如那个叫于漪的语文特级教师,再譬如那个叫钱梦龙的语文特级教师。那些人岂是等闲人物。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告诉你什么叫大师,是大师就得那样。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给熬下来了,这还不算,还得尽脱“教书匠”的匠气,还得著述甚丰,还得自成一家,还得通晓古今,另外还得饱经沧桑。喜怒固可动之于心,但哀乐绝不形之于色。这样的人往你面前一站,你就会看到一座山。

什么是语文特级教师?这些人就是语文特级教师。

这样的问题回答完了我才可以评点语文特级教师。

当然,你得先原谅我如此狂放。更不能对这本杂志动怒:既然你知道人家语文特级教师山一般地不是你能扛得动的你又何必充好汉?你有什么资格点评人家?

我知道我的胆子大了一点。胆子一大,口气就没办法不大。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吧。

先说一点题外话。

语文教改轰轰烈烈这么多年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我也不得而知。我生也晚,但也教了十几年的语文了。往人面前一站,也一副语文教师的样子。可是现在心下自知,生命在语文教学这领域里竟然白白耗去了这十几年,而且这十几年现在在很多人看来竟然还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处在一种错误的语文教学里,且这种错误就很有可能是我们这些号称语文教师的人自己一手制造的--误尽苍生、少慢差费、人文缺失……这便很难让人平静得下来了。

你说,像这种耗法,我们当语文老师还有什么意思?想起年底《北京文学》引发出一片骂声,我实在觉得坐不住。但那时候,语文圈子里面冷得可以。可我觉得这并不是我们的心理素质好了,而是我们心虚了,我们不敢接人家的招。否则,和人家摆开擂台,大干一场,也不失为一种精彩,可是我们为什么不愿和人家过招?

我们在装糊涂,我觉得我们是不可以装糊涂的。我们没有这个权利。

底的那场争论,应该说到现在余波未散。即使大家都保持缄默,但我相信,有良知的语文教师现在心里总有着一种郁勃难平之气。当时语文界对这一争论是很冷的,很多人都看出了当时“圈内冷圈外热”的不正常的现象。很多人对语文教学的现状给予了猛烈抨击,但我们语文圈子里面却没有能给予一定的反响。当时,有一批作家煞有介事地去做了一做语文高考试卷,结果是这些作家连个中学生的水平也不如。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我也为这些作家感到害羞,他们不应该这样丢人现眼。作家不应该去趟语文教学中的这一趟浑水。人家没有去趟你的文学,你还要去趟他的语文干什么?没意思,没操作性。一种是纯技术性的,一种是纯情感性或纯理性的,怎么能扯到一起?这实在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还有,语文试卷为什么一定要让作家去做?作家又为什么去做语文教师都不愿意去做的事?说实话,在这一方面,我是很清楚的。语文试卷,如果没有标准答案,语文教师走上讲台,自己都没有把握应该怎么讲。所以,我对作家去做语文试卷,没有什么好的评价,我感到一些作家有点做秀。想要说明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或渠道。我想我如果是作家,我是不会做这码事的。

跳出圈子一想,我们这些教语文的,靠语文吃饭的人,当时对此没有半点反应,是不是有点不正常?语文界是不是太有点装聋作哑了?

我曾读过一篇关于语文教师写作偏向的文章,那篇文章引发了另一个和我有着深切同感的外地语文教师的共鸣,我们都认为那篇文章很清醒也很有见地。我们在电话里谈了一个多小时。谈到深刻处,两人都想要流泪。语文教学这么多年来的痼疾,影响的岂止是一代人?我们语文教师也是这种教育的牺牲品:写作上有偏向存在,只能操作一种文体;语言里再也没有了灵性,再不会口吐莲花妙语如珠。

语文教改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中后期,风水突然逆转,一茬一茬的语文特级教师从全国各地冒了出来。那种“中间小谢又青发”的势头,就像文坛上的先锋派、晚生代、新写实、新状态、后现代的青年作家一样,让你觉得语文教坛上的名家名流一下子也如九十年代的小说文坛一般群星闪烁,无法不让人为语文教坛上的这种丰收景象而感奋,无法不让你感叹语文教改好啊,瞧,催生了这么多语文名家。

你一定注意到了我刚才在用文坛上的新生作家来类比这一茬茬语文特级教师的。这里其实是一种反讽。当我们的语文教师津津乐道于题目的解题技巧、文章的阅读分析、作文的应试章法时,我们的文坛早已大异其趣了。一些让你无法识得面孔的青年作家们以极快的速度登上了文坛。我们且不说这些作家将来的发展怎么样,但看他一出手就那么很纯熟地驾驭着小说的技巧,你就得服膺人家的阅读与写作了。这里面不仅仅是才气的问题。这些作家无一不是对欧美作家非常熟稔的。他们实现了真正的拿来主义。塞林格、荷尔德林、马赛尔普鲁斯特、威廉福克纳、纳博柯夫、博尔赫斯、詹姆斯乔伊斯、卡彭铁尔、卡尔维诺、雷蒙德卡佛、布莱希特、亨利米勒、米兰昆德拉、大江健三郎……一个个陌生而让人兴奋的名字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当代作家。从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中国当代作家们在为中国文学的繁荣、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在作着可贵的探索,这些伟大的作家有王蒙、贾平凹、陈忠实、马原、莫言、史铁生、孙甘露、吕新、苏童、格非、余华、刘恒、刘震云、叶兆言、杨争光、阿来、高建群、阎连科、北村、吕新、海男、毕飞宇、红柯、海男、韩东、朱文、刁斗、东西、鲁羊、林白、徐小斌、徐坤、陈染、李洱、李冯、李大卫、夏商、祁智、丁天……

可是有几个语文教师对这些中外作家关注过?有多少语文教师还能知道中国文坛上的战国时代早已经到来?现在的中国文学已经非常成熟,又有多少语文教师对这些正在走向成熟且已经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中国作家知晓一二?

这些作家其实已经构成了中国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交汇时期的文化风景线。或者,就是这些人在书写着当代中国的文学史。

而小说作者们的阅读,也足以让语文教师们瞠目结舌目瞪口呆。现在在写小说的人,哪怕是极不起眼的作者,一出手都能看出他的阅读量是很大的,而且都是研究性的阅读。很少有作家浮泛地读别人的作品的。我觉得,现在要做一个小说读者也是非常不简单的事。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读当下的小说的,现在看刘心武伤痕文学时期的小说,只不过和现在的中学生作文差不多。可是,当下文坛的这种高水准,连我们教语文的都不知晓,偌大中国还有多少人知晓?

我的悲哀也就在这里,一方面是文学作家们的迅速成长,一方面是语文特级教师中有了少壮派的面孔,一个个指点江山一般地激扬文字。可是后者对前者一无所知,对中国鲜活的文学一无所知。

文学难道注定要孤独?

可是没有文学的语文究竟会成为什么样的语文呢?

我曾经想过文学为什么孤独的原因。现在的文坛,已经没有刘心武他们出道时的那种氛围了。现在,没有一个教师可以凭一篇小说而昂然走出教育界。与之相关的,现在的文坛,个人话语、私人化写作,已经使写作成为一种个人行为了。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了。笔者有一个作家朋友也身在语文圈子中,他曾对我说过,他的文学写作以及个人的文学阅读,他非常小心地不让它和他的语文教学混在一起。因为,他深知,他的那种阅读与写作是个人化的,而他的语文教学却是社会化的。这是一种矛盾。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做一个语文教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心理压力都很大。你如果要将这两者混到一起,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你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他宁愿让他的阅读写作处于一种半自由或不自由的状况,有时甚至是一种半公开与半地下的状态。他不会让它和教学掺乎到一起。在写作的时候,他是一个作家;而在教学的时候,他是一个语文教师。没半点含糊。他觉得这种定位也最好。没有一个人对语文教师是什么家更感兴趣。这是你的事,而不是语文的事。他说他也很想振语文教学之衰,但他做不到。他向往成为当代中学语文界里的朱自清、叶圣陶、郑逸梅,但他知道如果他的学生一次应试成绩很差那么他就什么也不是了,不但成不了大师,想要呆在教育圈子里混也不可能了。

我的这位朋友不能振语文教学之衰,有人却能。他们是谁?他们是语文特级教师。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与影响来做也这件事。我是这样想的。

可是我想错了。

在我与外地同行的电话中,我们谈到一点,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中学教师和我们的学生一样,只被一些亚文化的东西或者说是一些泡沫文化包围着。他们已经没有什么文化品位了。他们不知道中国当下的文坛,近些年毕业的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是如此,大学教科书的更新速度太慢,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非常老化。

与作家们相比,语文教师,包括那些很有名气的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与写作实在太可怜了。他们拿不出什么,能拿出的也不是什么东西,无非就是些解题技巧、应试对策、知识讲解什么的。甚至连对语文教学的规律性的东西的阐述都少而又少。他们太功利了,把语文搞得面目全非。现在很多特级教师都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与前一代的语文教学大师相比,现在的很多特级教师都是文化侏儒。靠这样的人搞大语文,实在有点痴人说梦的味道。

我于是突然明白,为什么当时语文界一片寂静了,这些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们,靠着应试语文起家,然后也就像大师一样指指点点风风光光,要说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打开他们的所谓“论文”,全是心气浮躁的技术主义的复制品,毫无创新意识,毫无创造价值。他们当然对争论保持缄默,以维持他们那种圣者贤者的样儿。

你说,这些人是不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我的那位作家朋友告诉我:“在中学语文圈子里,我还是感到了生存的压力。就是这些扛着语文特级教师称号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看到我的小说时,得意地说,你只会写这个不会写论文。没有一个教育行政单位,会为你的小说评定职称的,你就是作家出版社出了书也没用。那种话里,完全是一种语文特级教师般的自负与自得。我觉得这种话不应该出自一个语文特级教师之口,一个语文特级教师不应该浅薄到这种地步。”

我的朋友为我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小说与教育教学论文是两种路数,两套语言。语言感觉上确实有着很大的冲突。但那个特级教师的话显然暴露了自己这方面的语言感觉。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语言敏感,这实在是说不过去的事。当然,我的这个作家朋友非常犟,有点像著名作家格非。格非也是教授们嘲笑他写不了论文因而一定要整出点学术成果来。我这个朋友也不服气,他一定要写点什么给语文特级教师们看看。他有理由相信,他觉得他应该比那些匠气十足的人,只知道搞些试题分析知识讲解的人更会操作论文。

大学与中学原来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怪不得格非有一部《欲望的旗帜》,讽刺了一些教授的不学无术与门户之见。

现在,这位作家的教学论文也陆续在北京上海等重量级的语文教学刊物上发表了,而且一发就不可收,一篇接着一篇的。我觉得他的另一种语言感觉也非常出色,他的论文我觉得比一些特级教师的文章更具有理性。我每读到他的一篇论文都会给他去电话,向他表示祝贺。

然而,我的朋友在电话里说我说错了:你如果说到理性层面那就是太恭维那些新生代的特级教师了。语文应该摒弃操作主义与技术主义。这是对学生灵性的扼杀,也是对语文教师灵性的扼杀。一个没有灵性的语文教师,也一定没有理性。

说得太精彩了,没有灵性的人,连理性也将都失去。

现在很多语文特级教师的写作是与我们的写作教学脱节的,就像我的那位朋友的写作和他的写作教学也是脱节的一样。只不过在我的朋友那里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脱节罢了。朋友告诉我:“我的这种脱节是必然的,是痛苦的。我愿意承受这种痛苦,我不愿以牺牲我的灵性与理性为代价而去获得那种哪怕是特级教师的徽号。这同样是没有意思的,没有操作性的。就像你不同意作家去做语文试卷一样。”

现在语文特级教师们都已经意识到语文教学搞什么标准化是错误的了。可是回过头来寻找时,却又是从标准化的起点上出发的。根本没有能意识到这种回归是一种错误。别的学科要否定之否定,语文却不要这种哲学。说到这里,我想说,我这个人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有点保守。语文教学甚至可以回到孔夫子时代。你看,那段“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一种什么境界的语文教学啊!这一点,我们的语文特级教师做到吗?

当下的语文特级教师几乎没有什么阅读。现在的情况就像海绵之于水,只有海绵的存在而没有水的存在。我们先前还在大讲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现在的特级教师,想找出文化的一滴活水也没有了。

我真的搞不懂现在有的语文特级教师是怎么评上的?谁给了他这个称号?他特在哪里?

当然,可能话也不要说绝了,应该有一些特级教师还像文化昆仑的。但我后来一统计,这些人既不是老得可以在语文界里呼风唤雨的此老或彼老,也不是年轻得像少壮派们有这个精力成天鼓捣着编高考复习资料的。(这两种人,我搞不懂现在为什么会惊人的相似。能够呼风唤雨的,据说有着三老情结,一定要做第四老或者第五老--原谅我大胆放言--而不管语文将走向何处,举着应试教育的大棒,今天指向东,全国语文教师就走向东;明天指向西,全国的语文教师就全走向西,否则你就不行,否则你就在语文圈子里没有地位没有发言权。)他们每天早晨起来,一般是打一会儿太极拳,然后走进书房,拿起《读者》或《报刊文摘》什么的。接着,他们走上阳台,给他心爱的君子兰洒点水。再接着,他们还可能会坐到书桌前,戴上眼镜,拿起毛笔,写上点可以叫做书法的东西--他们完全在做着颐养天年的事了。

(本文曾以节选的方式发表于若干年前的《北京文学》。)

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篇2

关键词:观摩教学,感受收获,寻找差距,解决困惑,明确方向

前些日子, 有幸观摩了几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现场教学课, 而且与专家和优秀教师课后进行了互动评课, 感觉收获很多, 同时, 从感受和收获中找到了自己与优秀语文教师的差距, 并且此次的学习解决了我许多教学中的困惑, 并且找到了自己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下面就这次听课活动中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语言幽默, 感染力强

语言幽默, 感染力强,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这几位老师共同的特点。我尤其欣赏的是几位老师优秀的课前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素未谋面, 相互不了解, 对于学生来说, 陌生的教师来授课无疑在心里会有一些抵触情绪, 或有些许的不适应, 但是这一过程却使本来陌生的师生关系瞬间变得熟络起来, 为课上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 问题的提出, 以及问题的解答都充满了童真童趣, 能尽快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堂优秀的课, 成功与否, 是否有效, 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倾听, 是否跟着老师的思路在前进, 关键在于学生们对这节课是否有主动学习的兴趣。这几位老师都非常的尊重孩子的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使孩子们形成了自己不同的风格, 不强求一律, 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的手段,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

二、立足文本, 深挖教材

陈金龙老师曾经说过:无论是怎样的一节语文课, 要想享受课堂带来的精彩和师生发展的幸福, 不老老实实读懂文本, 立足文本, 总归是不妥的。因此, “亲近”文本, 真正读懂文本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如何做好这一点, 值得深度的思考。我感觉这几位教师的备课都非常的深入细致, 挖掘了教材的本源。这告诫我们平时要深入的了解教材, 多方的参阅各种资料, 力求深入理解教材, 准确把握重难点, 并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突破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 要注意随时掌握学生的学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依据此进行教学。”我们在课堂上, 要做到的就是让“文本”真正的走向“学本”, 充分考虑学情, 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地方。

三、重视学生的朗读,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几位优秀教师的讲课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了阅读质量, 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每位教师都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的同时, 也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几位老师的讲课突出体现了学生是获得知识的主人, 主动的参与学习, 积极的思考问题。例如, 孙世梅老师在讲《不留余地的狼》时, 就打破了常规的先预习再讲读的方式, 而是让学生在完全不知文本的情况下,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想象。这种新的教学尝试, 让学生们一边阅读, 一边建构意义, 发展思维, 唤起了儿童的阅读期待, 营造出了一种积极探求的阅读效应。这种方式把文本阅读引向学生思维的发展, 同时也会让学生爱上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又如, 管建刚老师讲解的《理想的风筝》他让学生概括文中的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其基本架构是:第一, 故事两个——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讲故事”“写板书”发生在课堂上, “放风筝”“追风筝”发生在课余, 这样的精心安排, 就是作者的“构思”;第二, 故事, 一长一短——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故事”长短, 是有讲究的, 要“构思”好了才能写;第三, 故事, 内在联系——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四个故事“有内在的联系, 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第四, 故事, 其间的连接——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构思”要注意不同故事间的过渡与照应。管老师的这堂课, 让我对文本的把握有多了一重思路, 对于以课文为例指导写作的教学方式也生发了一些思考。

四、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所有的语文课堂中, 对这几个基本素养的培养都贯穿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在听说读写的四项基本的能力中, 听的能力, 是其它各种能力的基础, 应多加培养。听, 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听课;一部分是听别人说话。学会倾听也是应该提高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目的是能让学生听清, 听准老师的话, 还会听记、听辨, 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重构信息的能力。课上, 应利用各种机会, 要求学生达到以上的要求。在听的基础上构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并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从而锻炼了说的能力。

读写能力的结合。在听课的过程中, 我重点观察了所有老师都非常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词语, 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体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都应通过不断的朗读去实现。朗读指导的过程非常的到位, 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已经和作者融为一体, 从而体会出作者想要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习起来更得心应手了。当感情进一步升华到一定的程度, 就可以加进写的训练了。同学们有写的欲望, 写出来的东西带有真情实感。从而达到了语文锻炼的目的。

俗话说:“课上一分钟, 课下十年功”。本次观摩活动留给我许多启发和思考的同时, 让我感受几位名师多年来脚踏实地不断实践和研究的历程, 他们的执着和敬业, 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整个观摩活动还告诉我们: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 离不开教师深研教材, 把握教材, 创选性地感悟教材, 这是教学的立足之本。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我们得到很大的启迪, 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 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

参考文献

[1]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2期

[2]张步云.创设语文课堂的参与平台[J].甘肃教育.2009年10期

语文特级教师如何学好中文 篇3

刘德水,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女儿刘莐在2009年以北京顺义文科状元成绩考入北大,其中作文为满分。听他说说如何学好语文,靠谱。

采访地点在北京师范大学旁边的麦当劳,刘老师一身户外装现身,点了一杯奶茶立马进入正题。周围声音嘈杂,一点儿不影响刘老师的谈兴,他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学好语文,学好汉语,不要把中国文化丢掉。

送给孩子一份“特殊的礼物”

说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刘老师说这没法教,“即使我是特级教师,也教不会自己的女儿,必须得天天练。女儿高考作文得满分是天天写日记写出来的,不是我的功劳。”

也许有家长要问:孩子不愿意写怎么办?刘老师在鼓励孩子写日记方面,倒是很有技巧。

女儿上学前,刘老师就做好了打算——得让孩子从一年级就写起来。他卖了个关子:“等你上学那一天,爸爸要送你一件特殊的礼物!”

刘莐一放学,就急着跟爸爸要礼物。刘老师拿出一个本子说:“爸爸送你一个日记本,因为今天是你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天。从今天开始记日记,把你今后生活中的每一天记下来,这多有意义啊!”

女儿才上学第一天,会写的字没几个,教呗!不会写的爸爸代笔。

“我今天上学了。” 刘莐开始了人生第一篇日记。往下怎么写?刘老师启发孩子:“今天上学高兴吗?”“高兴。”“那接着写——今天我很高兴。”

接着写:“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大概三十多人。我们老师姓李。”

女儿觉得往下没什么可说的了,刘老师说,那好,第一天的日记就写到这里。如果叨叨起来没完,孩子就该烦了,刚有的那股新鲜感,就给弄没了。要知道,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比学到多少东西都要重要得多。这才是家长送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

每篇日记都从新的一页开始

第一天的日记写完了,还有第二天、第三天,以后怎么办?孩子总会厌烦的。刘老师早就预料到了——在孩子出问题之前就要有预见,跟在孩子问题屁股后面教育,就手忙脚乱了。他想了个好办法。

他让女儿只用日记本每页的正面,且隔一行写一行,第二天就要翻到下一页,哪怕前一天的日记只写了一句话,也要另起一页再写新一天的。每页纸的边儿上还要折起来,留白。他跟女儿解释,留白处可以在将来回头看时写心得(日记不是写完就不再看了,回头重看日记不仅可以回忆往事,还有助于发现问题,改进写作技巧)。

其实,这样做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孩子每天写不了几句话,但是一天占一张纸,一个月就是30张,差不多就是一本了。这样写,哪怕没写多少,但是看起来却很多。写得多,孩子就有成就感;有成就感,孩子就愿意接着写下去。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刘莐突然发现自己写了整整一本日记了,那个开心劲儿就甭提了,“一定要接着写!”孩子需要这种自我激励。

一个学期过去,女儿写了好几本,编上序号,往书桌上一摞,心里特美——著作等身,指日可待。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坚持写”

女儿能坚持下来,除了刘老师设巧计为孩子制造成就感外,还因为做父亲的也有记日记的习惯。晚饭后,聊会儿天,父女俩就一起开写了。这一坚持就是好多年。

不过,也有断档的时候。放暑假了,刘老师出差一周,女儿就在家玩疯了,哪还记得写日记这回事?

回来后,发现女儿没写日记,刘老师要求女儿补上。女儿不愿意,闹情绪。刘老师跟女儿商量:“为了写日记这事,咱父女俩感情都受影响了,我觉得不值得,要不还是不写了吧?”女儿看着那么一摞,哪放得下?都写那么多了,断了多可惜。写日记只用一面多留白的技巧,在这里起作用了。

断档的七天怎么办?女儿不知道怎么补。刘老师出主意:“你看,咱家书多,就写写‘咱家的书’,怎么样?”女儿写了一篇,就三两句话。第二天的,写写“阳台的花儿”吧,又是一篇……写什么,写多少,其实都没关系——习惯养成才是重点。

允许孩子记“流水账”,养成习惯再慢慢改进

有些家长会心急,孩子写了两天日记,拿来一看,这都什么啊,净流水账,都没超过三句话。

“但是你想啊,小学六年呢,写三年流水账咱都不怕,先把写日记的习惯养成就好。再说,孩子不可能流水账写三年。先养成习惯,三年后再让他写得有那么一点点意思,等上了初中,孩子读得越来越多、写得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好。”刘老师说。其实刘莐刚开始也是写流水账,孩子都会有那么一个阶段。

也可以有辅导。刘莐写了一段时间,翻翻日记本,刘老师让女儿把每天的第一句话第一个词念一下。

“今天……今天……今天……”孩子念着念着也不好意思了,全是用“今天”开头。“咱以后写日记不许用今天开头了,行不?”“那用昨天行吗?”“行,用明天也行,就是不许用今天!”这样就改变了孩子思维的惯性。

过一段时间,再让女儿翻翻日记,看看有什么问题。女儿看不出来,刘老师启发女儿:“是不是都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开头的?咱以后不许用这个了。试试用表示动作的,比如,‘一进门儿’怎么怎么着。”孩子的表现方式越来越多了。

就这样,女儿的日记一点一点在改变;好习惯也一直在坚持,还特有成就感。

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

如今,已参加工作的刘莐爱看戏剧,坚持写剧评。现在想起来,女儿觉得当年爸爸真会教。

小学一年级,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在没有大人的日子里”。女儿不知道怎么写,爸爸问:“你想想,没有大人,好不好?”

女儿就写:“没有大人,我再也不用写作业了。早上也没人叫我起床,愿意睡到啥时候就睡到啥时候。白天,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玩电脑就玩电脑……真是自由自在。”写了一大段。

“那没有大人,有没有不好的地方呢?”

女儿继续写:“可是,没有了大人,饿了,谁给我做饭吃啊。没有老师教了,遇到不会的字,我找谁问去啊……”

最后该结尾了,怎么写呢?

“你觉得,没有大人的日子,好还是不好?”

女儿说:“我也说不好。”

“那你就把你现在的想法写上。”

刘莐的这篇作文,写了一个绝妙的结尾:“没有大人的日子,到底好还是不好呢?我也说不好。”

多年后,写作对于刘莐来说是一件容易事,因为“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叶圣陶先生语),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呗。大一寒假,她仅用十几天,就写了一本畅销书《赢在高考——北大女生高三备战实录》。

让孩子生活在“书香世界”

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多写,还得多读。刘莐有很好的阅读习惯,每天不读书,心里就痒痒,这也是从小培养的。

这个习惯的养成,首先是爸爸熏陶的。刘德水老师曾被评为北京十大藏书状元,北京市十大读书人物。孩子一进家门就是书的世界。爸爸天天在读书,女儿也不会输给父亲;爸爸天天写作,女儿也会动笔。

刘老师天南地北有很多书友,经常邮寄自编自印的读书刊物给他,刘莐没事也翻翻。翻来翻去,刘莐突然说自己也要办一本读书杂志。那会儿,女儿已经上高一了,课业繁重,但刘老师觉得此时应该支持女儿,哪怕语文作业不写。

自己写,催爸爸写,逼妈妈写,网上征稿;设计、排版、印刷(刘老师还特意为女儿买了打印机),一个月后,《三馀书屋》杂志诞生了。首印30册,编号发行。给爸爸的书友寄去,都连声叫好。后来连著名学者钟叔河、止庵也给她寄来稿子,表示鼓励。

小杂志只办了三期,还是没扛过高三学业的紧张。但是女儿很高兴,学习欲望、写作欲望、成功欲望、交往欲望都得到了满足,还有了一段奇特的经历。

尊重孩子的阅读选择和独特感悟

让孩子读什么?刘老师尊重女儿的意愿,但他要引导孩子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辨别能力。

刚开始给女儿一本《安徒生童话》,女儿看看就丢一边儿了。后来又给了她《爱丽丝漫游仙境》《吹牛大王历险记》,女儿看上了瘾。问女儿喜欢读哪个,女儿说后来的两本。因为《安徒生童话》里成人的东西太多了,而后两本想象力奇特,更符合孩子的心理。刘老师夸女儿读得有水平。不管有多少人推荐孩子看《安徒生童话》,刘老师都不逼着孩子看。把成人的口味强加给孩子,孩子就会搞不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对于孩子自己的读书选择,对于孩子自己的认识,只要合理,都要鼓励,这样孩子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判断。

提高自己的阅读质量,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阅读交流

家长和孩子对读书进行交流,孩子会更爱阅读,前提是家长也读过那些书,而且还能说出一些新意来。如果家长讲的只是什么“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孩子自己也能读出来,交流就没价值了,孩子也不会感兴趣。

初三毕业后的暑期,女儿在读《红楼梦》,刘老师和女儿出门遛弯儿,聊起这本书:“曹雪芹深爱他笔下每一个女子,在每一个女子身上都赋予了一些超常的品质。比如王熙凤,一般都认为她恶毒、算计,但她同时又是女中豪杰,有心计,有能力,敢担当,干练,精明,比男人还强。”

刘莐一听这话,眼睛都亮了,可不是嘛!——爷儿俩就讨论开了。

语文特级教师工作总结 篇4

而我内心所欢喜的,不仅仅是2012年高考的达线率,而是更多的学生能够怀着阳光的心态从我面前离开。我的课堂上,学生是不压抑的,甚至他们学习也是不很辛苦的。他们跟着我学习语文也相对简单,那些“难”和“深”我已经放弃了。而至关重要的是他们慢慢地敢说话,敢于写出800个汉字,慢慢地懂得了人情,慢慢地相信了善良和真理,慢慢地相信未来。而毕业了,他们不骂我,且记得我,经常联系我。我的学生离开了,但他们仍然是我的生命拥有,这才是我真正的收获。

半年转教高一。一个教师的宿命,似乎一切都在轮回。然而我的教育和教学,我对学生的情感,我对语文的认识,就都必须涅盘。是的,我希望我有更好的语文学习方法,更高的语文境界。当我的语文重新开始,我主要从语文学习的养成教育入手,企图把初中的学生迅速改变成高中的学生,把别人的学生迅速改变成我的学生,把懵懂少年迅速改变成会思考有担当的青年。包括他们对于语文的认识,对于人生、社会、历史、文化等等的广泛的认知。我越来越希望我成为一个“懒”老师,我所渴望的工作状态是学生能够主动,课堂上主动,课后主动,校外主动,甚至说梦话,吵架,都有主动的表达意识,有积极的修辞,有缜密的逻辑。我渴望我的学生学习能够事半功倍,我要求的是学生有积极的信念,有清洁的思想。我说,一切都是语文。我说,我就是语文。我说,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是学习语文,且都在使用语文,享受语文。而且语文也始终是容易的,是美感的。语文课以及语文练习不是任务,而是一个由体温的人他自觉的思维,唯美的情感陶冶,更是对于未来的奠基。经过半年教学,我以为我逐渐接近了我的预期目标。现在,我的学生适应了我的教学模式,他们都已经是我的学生。因此,我对于我下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先期给予适当的肯定。

而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我自己也给了自己的任务。有所思考,也阅读了很多资料,写作了一定数量的教育教学随笔,论文发表举一例,有《语文教育的遮蔽》,发表在《学语文》杂志2012年第四期,为卷首篇。外出教研活动多以个人身份参加,曾受聘于安庆市教育局做了几次“专家”、“评委”,受聘于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给他们的“国培班”做了一次讲学。仅此而已。

不能做到更好,也不能做得更多,很抱歉。仅此。

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篇5

主持人:王老师,已经连续好几年在高考上午一结束就来到我们这里跟很多网友讨论关于当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话题了。王老师,现在我们手里面厚一摞纸,大概我瞄了一眼有十几页、二十页,这只是今年考试作文题目的集合,可见这个作文题目是非常长的,加起来有十几页、二十页之多。我也看了一下,大部分省市出的都是材料中文,材料作文的比重绝对是偏多的,现在材料作文是我们国家各个省市、各个地方使用的考试卷子上最提倡的一种作文的命题形式吗?

王大绩:我觉得从近两年,应该是一个总的趋势。其实这个新型的材料作文,以前也考过给材料的作文,但是新型的材料作文基本就是给一个情境材料或者格言材料,大概是起始于2006年,当时是考试中心在两个地方试点的,一个是乌鸦模仿鹰,乌鸦说是忘记了叫什么的鸟,孩子说也很可爱啊。另外一份材料是,根据调查现在人们的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而网上阅读率在增长,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自选角度来写作文。现在开始,现在成了一种主流的方式。

主持人:可以说材料作文题相对于命题作文或者是话题作文来说更有开放性了,这个材料中间是不是考生可以从自己他所理解的某个方面、某个方向去创作他的文章呢?

王大绩:我先给你纠正一下,所有的题目都是命题作文,命题就是出题嘛,很难想像一个作文不出题随便写,都是命题就是出题,现在普遍说法有三种命题形式,一种就是给材料的命题,一种是给话题的命题,还有你刚才说的那个,现在叫给标题的命题。

主持人:看来我刚才说的确切说应该是标题作文。

王大绩:对,不够专业。实际作文题目涵盖的空间没有谁更宽、谁更窄,因为作文题目来源于生活。我认为给材料作文是我们对于作文命题形式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有它特定的历史功绩,我觉得主要就是使我们对作文题目的认识得到深入。但是它的毛病在于,他们的作文题目的认识是在一个传统的观念上形成的,传统的观念包括我以前教学,在有给材料作文之前我也是这么一个认识,就是作文题目是给一个圈子、一个范围,如果你作文在范围里边写就不跑题,如果你越出了范围就跑题。但是我现在认识这个认识是不够正确的,这个认识的得来也归功于给材料作文,如果说有这个范围的话,这个范围就是无限广阔的生活,而生活是无边无际的,作文题目只是我们面向广阔生活的一个窗口,或者说思维联想想像、思维腾跃的一个原点或者一个踏板。

当初给出一个给材料作文,他们就认为是一个圈子,所以他要把圈子扩大一点,这样为了落实课标,给同学广阔的写作空间,鼓励同学自由的、有个性的、有创意的表达,这个用意不能说不好,但是这个圈子扩大实际等于是把题目的一个窗口、一个原点弄的模糊了,就出现许多角度的问题。因为一个情境材料在面前摆着,像生活的场景一样,我们看到的角度是非常多的,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这个题目好像没命题一样,写什么都行。所以以后考试中心在命题中又反复加上一些限制词语,如选好角度、选准角度,可是什么才叫选好呢?什么叫选准呢?好比我举个例子,前不久有这么一件社会新闻,好比一个材料一样、一个场景,陕西省出现了一个重大交通事故,安监局的局长杨达才亲临现场指挥,这张照片或者生活场景摆在面前,显然要说的是我们有关领导是处理这个交通事故的。

主持人:是想表现非常光彩的一面。

王大绩:但是很多网民关注的可不是这个角度,他关注的是那不合时宜的笑和关注那块表,到底哪个角度是好的、是准的呢?好像这个笑和那个表对它的关注引发了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推动,更有社会意义。正因为题目非常宽阔,几乎等于没出题一样,所以阅卷中就要加以限制,因为我们是一个大规模的考试和大规模的快速阅卷,是成百上千人参加的,要快速完成的,所以必须得限定某些角度是可以的、某些角度是不行的,但是存在着这种不合理。

主持人:这些应该在阅卷老师他们的脑海里应该已经形成好几条方向了,但是我比较担心就是,如果有些学生他们的思维太跳跃的话,假如说和阅卷老师他们的思维方向不太一致,他们是他们的想法,但是好像不在我们阅卷老师他们的思维范围之内,这怎么办呢?

王大绩:我觉得如果从写作的原理来看,或者思维的原理来看,因为写作就是思维的反映,这个思维是限制不住的,没有哪个角度、没有哪个远度是不能接受的,就是说这个考生能不能把它写好、能不能被别人所接受。我们说人以前走和跑,如果说以前人想飞,那就是神话,没飞成就是神话,但是飞上天了就是伟大的创造,想飞应该得到鼓励的,就是现在飞不起来,总有一天是能飞起来的,我认为作文题目就是这么一个原理。

实际作文也好、创造也好本质就是荒谬合理化,就是常规认为是荒谬的,你没有实现就是荒谬的,你实现合理化就是伟大的创造,所以任何创造无不是在对传统包括社会也是一样,对传统是荒谬的实际是合理。所以作文也是一样,阅卷里面不应该先规定怎么写行、怎么写不行,不能把学生思维的度圈定在某个范围之内。所以在作文里面就是,在选择立意里边没有行不行的限制,不能说这样行、这样不行,只有好不好的标准,写好了都行,写不好都不行。

主持人:有很多思想非常活跃的考生,尤其是现在90后的考生很多他们越来越年轻,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就在高考的作文当中也能发现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非常想把自己标新立异的思想在作文当中体现出来,而当他们体现在高考作文当中的时候,阅卷老师们可能就感觉我不太能接受你的这种想法,于是我就给你判了一个很低、很低的一个分数,甚至是零分,但是当结束之后,这个成绩出来之后,大家看到了很多的零分或者是没有及格的高考的作文之后,发现这个文章写的也不全是特别水,也不是说一无是处,也是有很多亮点的,对这种零分的高考作文,大家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王大绩:首先就我多年的阅卷经验,北京阅卷而言没有是零分作分的,处分是空白卷,一个字没写,只要字写上就不会零分,我相信各地的阅卷大体是这样的。你刚刚所说的零分作文,我觉得只能说是所谓的,很多都是高考之后考场外边的人杜撰的人,他们认识作文题目也是一个范围,这个圈是不能逾越的,这个范围是不能接受,他们跳到圈里面冲这个圈里面做一个鬼脸,编一个作文自己再判一个零分,在这儿也表明一种逆反心理。其实这个圈是自己想像的,没有这个圈子的限制。

我觉得从两个方面看,可能有些阅卷老师思想是保守的,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可能认为是这个学生作文没有征服这个读者,如果你能把你的道理说清楚,把你的作文题目演绎好,把你新的观点表达好,我想阅卷老师还是能接受的。咱们也知道一些著名的作文,像“赤兔之死”,是著名得满分作文,在全国影响也很大。像北京有一年高考的是“诚信”,按理说同学作文都应该写恪守诚信,但实际上北京有一篇很著名的满分作文写“不诚不信不为过”,我们没有权利给70分,有权利恨不得给70分,因为这个同学直面真实,展现的是真正的生活,不全是孩子气的在这儿为了高考的一点高分唱诚信的赞歌,不是这么一个作文。所以你只要把它写好,能够使读者心悦诚服,还是能够接受的,所以这种现象我觉得应该从两面来看。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不太鼓励同学在考场上这样,因为考场一个他的年龄,他不够成熟,另外,考场的时间,他的情绪的紧张,有的时候一种标新立异的想法未必能把它说的很好。我经常有这么一个看法,好作文一定是真情实感,但是真情实感不一定是好作文,你得把好话好说,能说好才行,你面对的是读者,而且阅卷来说是有限的读者,有一位、两位、三位,你能把他们都说服、都征服,那是可以的。有一些作文在阅卷里面有争议,但是最后大家讨论的结果还是往往都是肯定的,所以现在终究比过去阅卷中思想还是解放很多的,不会以学生的某种立意决定他的取舍。

主持人:所以现在我们就请王老师带着他非常独到而且非常有经验的眼光一起来带领我们看一下、扫描一下2013年今年高考各地的作文。

先来看一下湖北卷高考的作文。今年湖北卷是非常非常少的出了一道应该说是话题作文,话题是“上善若水任方圆”,在下面有一段小文字,说的是用装鲜牛奶的盒子和装矿泉水的瓶子、庄酒的瓶子做比较,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这个是不是按照命题人的思想方式我们来作文呢?

王大绩:首先前面给的材料是一种提示,而不是一种限制,所以我们看到给的材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看到题目中的启发,有哪些地方你是没有想到他帮助你去把它完成你的联想和想像的。但是这个题目是很明确的,就是以方圆为话题,如果对房源不太懂,前面加上一种解释,各种器皿有方的、有圆的,最后他说的不止器物这样,人生也是这样,就是有一个事物联想到人生,甚至可以想到整个社会也是这样。所以后边上善若水任方圆,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吧,该方的地方方、该圆的地方圆。实际就是生活中的两种态度,应该怎么来对待生活、对待人生,这个题就是在谈人生、谈社会。但是你必须是以方圆为话题,你是在方圆这个题目中去演绎表达你对生活、人生的认识。

我觉得这是今年非常好的一个题目,好就好在他给同学的思维的原点和踏板,或者说明的窗口是清晰的,必须透过方圆这个窗口来看生活和人生,而不是模糊的。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前面的解释,有点解释的不特别贴切,例如你装什么是方的、装什么是圆的,我觉得主要不是因为装什么东西,而因为这个盒子往往是纸做的,瓶子往往是玻璃或者是塑料的,就是往往是它的材质决定它是方和圆,所以这个解释装什么有点勉强吧,但是这并不影响写这个作文。

主持人:所以我感觉湖北省今年的命题给考生来说,应该说指向性更明确,给他们的感觉就是我比较有谱,我知道一拿出这个题目我该从哪个方面来写,方和圆是一定要涉及在其中的。

王大绩:对,就像跳远一样,跳远前面的踏板得是清楚的,一脚踏到上面腾跃起来,前面是模模糊糊的一个踏板,而且很多模糊的语言,使得进一步的模糊化,学生就战战兢兢,所以大家就怕跑题没跑题,说我怎么样,老是牵扯到这里,实际考的是写作能力,现在大家注意力全放到读题上去了。

主持人:所以现在有一些材料作文把材料会给你写的很长,然后你读完之后很多时候好像在第一时间找不到一个特别明确的一个点要切入它,就是想找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他不太能确定我具体是应该从这这一段文字当中的哪一段来切入,有这样的情况吗?

王大绩:是啊,都是这样。好比,他都说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或者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那这个材料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比如北京这个题,面对手机这件事,科学家有他的看法,文学家有文学家的看法。科学家说,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这个科学家问。文学家说,我想手机会感到不可思议。科学家同意,但是科学家说了,他认为爱迪生他觉得手机不可思议的地方是信息时代,是掌中电脑,是它丰富的功能。文学家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引申,丰富了功能可能促进了交往方式、情感、观念意识等等,这些也是爱迪生想不到的。这段对话,后边说的是,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其实他们看法是相同的,都觉得是如果说过去的人看是不可思议的。实际反映的是生活的一种变化,就是在爱迪生是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但是他在现代因为生活在发生变化,所以他在现代中会有很多他认为不可思议的,就是在历史中传统里边人们不知道的但是在现实中出现,但未来还会出现很多东西,生活就在这样发展。实际上科学家、文学家他们谈的共同点,就是都看到了生活的发展变化。

这个题目说引发你什么样的想像和思考?想像和思考不就是生活在发展变化嘛,不同于是在不同的层面中看发展和变化,发展变化是什么呢,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算不算含义呢,因为已经完全从材料本身逃脱出来了,由表及里认识它的内在含义了,把它抽象化了或者把它哲学化了,从哲理角度来认识了,咱们看所有的才来作文是不是都是这么一个含义呢。但是如果允许你不要脱离材料含义,或者你谈别的,你拥护科学家的、拥护文学家的,也可以,也是丰富多彩,允许的角度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阅卷里面一定要说哪个是最好的立意,或者必须文学家才是最好,或者必须科学家才是最好,或者辩证的看他们是最好,是一个侧面、一个片面、一个角度嘛,都没有涵盖整个材料。

整个材料,任何一个作文材料都离不开生活,都是反映生活的发展变化,我们生活在这样发展,历史形成传统,我们经常也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任何作文题目都是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我们只有在生活发展变化中看这个题目才具有意义,不然我们就人事部到题目的意义。今天我们之所以看科学家、文学家他们的不同谈话,我们是在生活的发展中认识这个问题的,其实科学家、文学家本身也是在生活的发展中,他为什么想到爱迪生呢,不就是生活在发展变化嘛,也是这么来认识这个问题。

主持人:王老师,如果还就北京今年的这个作文题来说,假如说有一个学生他在写作文的时候只是从文学家的角度说我赞成文学家这么说是对的,或者说我只觉得科学家这么说我同意他的看法,如果说他只偏其中一方,这道作文题老师会不会判他题目有一些片面?

王大绩:我觉得会有一些的,因为这个题目对前两年的背景题还是做了限制,我想这点也是命题人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前面说的很清楚,是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他首先强调的是他们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像和思考,而不是科学家的看法或者文学家的看法引发了什么,而是他们的不同看法,所以你需要对他们的不同点有所认识,其实不同点对生活的认识是不同的,一个科学家的角度,一个文学家的角度,一个理性的角度,一个感性的角度。

后边又说引发你什么样的想像和思考,这个想像和思考可就没边了,不谈手机的事了,任何都是在发展变化,手机发展变化只是发展变化中的一朵浪花,咱们就说手机联系最密切的,如果你没有卫星手机也没用。

主持人:没信号了,对。

王大绩:如果没有相应的材料也不行,如果人手里没钱,经济不发达,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钱买手机,手机也不能推广,或者你没有这么多丰富的资讯材料,社会生活不透明、不开放,手机的多种功能也没法体现,实际手机包含的一个整个的世界,所以这个手机说掌中电脑,这是科学家的看法,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世界,或者就是一个宇宙在你手里攥着,你说哪个不是一个世界、一个宇宙,这瓶水也是整个世界和宇宙,如果没有水的话这个世界也不存在。

主持人:对,拿着这瓶水我就想起来方与圆那个话题,水装在一个圆柱形的瓶子里面。

王大绩:是,你说的非常好,装到什么里就是什么。去年有两个作文题,四川的、天津的作文题都问水是什么,水是什么啊?湖南卷考的手是什么,手是什么啊?手摊开了象征什么?握紧了象征什么?伸一个手指象征什么?你说新闻联播旁边手语在解说国家大事啊。水是这样,一瓶水也是整个宇宙世界,两只手也是宇宙世界,都反映在生活的常务中贯通,所以这个想像和思考是非常宽阔的。

但是这个题目表面是一个材料,但是也给了一个明确的东西,这点比较好。科学家、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首先要围绕不同看法说,在这一点上还是尽量把这个材料明确化。

主持人:再来看一下今年天津卷子高考作文题。天津卷子这个题是没有告诉你要以什么为题,他反而告诉你了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因为在今年天津卷的作文材料当中就已经提出了学而知之的说法,是举例来说的,就是要在什么而知之,这个什么下面是一个横线,要在这个横线当中填入一个字,然后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你觉得天津今年的这个高考作文题是不是又是一种创新的做法?

王大绩:这个也是很明确的一个标题作文,只谈标题前边那一点那个横线给你放宽,这实际上就是同学可以根据他写的内容把这个字填上。这个“知之”是立意主旨的一个明确规定,就是懂得了,前面的是要写的内容,什么都可以,举了例子,宜而知之、乐而知之等等都行啊。

主持人:所以我和王老师一起看了今年这么多的高考作文题之后我有一个疑问就是,综观去年的也好、之前的、包括今年的,有越来越多的材料作文题,而在这些材料作文题当中我们考生还有在考完试很多名家解读之后,从这些材料之后提取出很多现代的一些思想、一些思潮等等,这些东西是不是也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去关注高考作文的一个原因呢,或者说他更代表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很多思想、思潮等等这方面的原因?

王大绩:我认为关注作文题目过多是因为作文题目给他赋予了太沉重的任务,好像一个作文题目出好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很多问题都解决了,甚至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它就是一个题目而已,或者说它就是一个面向生活的窗口。说这个题目关注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和历史就不相关吗?通过现实生活这个窗口,看到悠远的历史、看到遥远的未来不也是可以的嘛。不能说这个作文题目谈的是手机的问题咱们就只谈手机,显然不是这么一个问题,说今天北京考这个,说北京都要关注手机,北京的手机市场就要火爆什么,显然不是这么一个问题吧。好比咱们说的06年关于阅读,阅读率的消涨,图书阅读率降低、网络阅读提升,不止这个变化,什么都在这样变化。

当然我们同学如果熟悉阅读就直接谈阅读,不熟悉阅读可以谈别的事情。这个是不可以联想别的,好比今天关注现实生活我只能写现实生活,有些作文题目呢,好比乌鸦模仿鹰,只能写乌鸦、只能写鹰,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嘛。我觉得很多学者关注作文题,他是把很多他的观念附着到作文题目中,我经常也说这是一种作文常识观,就是他把作文题目当成一个常识答题一样,好像这个作文题目只是关注现实生活,那个只是关注文化、人文等等,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记得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有一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们做节目,当年很多人就说这个作文题很关注现实生活,当年的作文题目就是“兽首回归”、“明星代言”,正好我们在那谈着呢,打进两个热线电话来,一个说他当年考的作文题是“我最热爱的一个人”,一个人说他那年考的作文题是“说不怕鬼”。我当时就说,你看这是五六十年代考的作文题,和你们现在说的明星代言很时尚的作文题关注现实生活的一个题嘛。主持人说怎么是一个题?我喜欢一个明星,我是超级粉丝,他所有的代言品我都买,还推荐给别人用,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是我最热爱的一个人,我不信并行代言,我觉得明星代言说的都是鬼话,可是我不怕鬼。这不都是一个题嘛,因为在不同层面反映生活在发展变化,那个时候我们是通过那个窗口开始事物的发展,下来我们从这个窗口还是能看到失误的发展变化。我觉得我们的注意力更应该关注在我们学生的成长上。

主持人:对,应该在生活的经历中去体会各种各样的生活的发展。

王大绩:有的时候学生也问我,王老师,那个题目我怎么写,我特别怕这个题。我跟他说,我说现在不出题你给我随便写,你坐这儿一个钟头你给我写一篇800字作文能写好吗,说不给我题怎么写,我说随便写啊,如果随便写都写不好还老关注那个题目干吗,所以我们有时候过度关注这个题目。手里拿了这么多材料作文,如果说哪个是最对的,我说都体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方圆这个话题也是对的,我们过去看问题或者只强调方是好的或者只认为圆是好的,现在说我们一个新的认识就是该方的方、该圆的圆,这样才是上善若水,任方圆嘛,就是一个新的认识,实际反映了我们在生活中认识提高的过程。

主持人:所以现在有一些学生他们在考试的时候为了追求能拿到很高的分数,他们往往会在考试之前针对各种不同题材的作文、不同题目的作文准备好几套的范文,然后希望在高考的时候拿着作文题的时候一看可以跟我之前写过的某篇板文或者样文能对上号,我能直接从当中就能截取一段下来,截取个头、截取个尾、中间再写写800字就出来了,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吗? 王大绩:首先这么做不能说完全没有侥幸成功的,正因为有人侥幸成功了才有很多人效法他。我一直觉得高考不止一个考察,同时也是一个鞭策,是人生难得的一次际遇。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希望利用高考这个鞭策,使我们的同学他们的思想更深刻、感情更丰富或者语文学的更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获得好的成绩,我觉得应该是能够做到的。因为进入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目的,是人生的手段,不是人生的钟点,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同学进入大学是为了大学校园里展翅飞翔,如果为了考大学,为了多得点分数,首先把自己思维的翅膀都砍掉了,变得不但说缺乏想像的能力、思维的能力,而且你的道德水准都在下降,那些大学不进也罢,你进那些大学干吗去,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所以同学应该是有志气的。

探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共性论文 篇6

一、教学共性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支玉恒、李吉林、于永正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如语文教苑中朵朵姹紫嫣红的奇葩,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个性化了的教学艺术。个性贵在独创,它具有非模仿性、非迁移性的特点,若生搬硬套,只能是东施效颦,纵有其形,而失之其神。对特级教师更为有效的学习应是把握他们教学艺术中的共性。所谓教学共性是指多数特级教师所共同具备的概括化了的教学倾向。它是教学个性(即教学风格)产生、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只有在遵循教育科学、掌握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形成具有积极意义的教学风格(即能在学生身上实现更高教育价值的教学个性)。研究并学习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共性,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把握语文教学的真谛,并能如学书法一样由“入格”到“出格”--在体现科学的教学共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自由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学生身上实现更高的教育功效。

二、特级教师教学共性的具体体现

教学的形象性是指依靠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打动、吸引、感染受教者,以达到教育目的的特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物、情、辞”的结合体,具体形象的“物”是“情生”、“辞发”的刺激源。作为“作品再创造”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深切领悟文中之情,自觉内化文中之辞,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恰当的方法与手段,再现具体的生动形象,让学生能“触物而生情”,“情生而辞发”,兴趣盎然地进入思考的`王国,与作者、与老师产生共鸣。著名特级教师有的擅长于通过图画、音乐、幻灯、录像等手段为学生再现生动的情景,有的通过音韵、内涵兼美的生动语言让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有的通过教师恰当自然的动作、表情、手势或学生的角色扮演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从而让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欲罢不能。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持续学习,向“自主性学习”阶段飞越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篇7

一、研究方法与程序

1.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探索

(1)研究对象

在开放式问卷调查中,随机发放120 份开放式问卷,向语文特级教师发放50 份、普通语文教师30份、教育硕士20 份、学生家长20 份,回收有效问卷108 份,有效率90%。在行为事件访谈时,随机选择15 位江苏语文特级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之前做好相关准备。

(2)研究材料与工具

(1)《关于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开放式问卷》。以开放式问卷的形式收集一线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等群体的观念中语文特级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特征。

(2)《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词典》。参照徐建平建构的教师胜任力测评研究,分维度和条目,对不符合、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胜任行为特征做出解释。

(3)《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包括研究注意事项、基本信息、访谈问题、操作方法等部分。

(3)研究过程

(1)开放式问卷形成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条目。随机向语文特级教师、普通语文教师、教育硕士、学生家长等发放120 份问卷,收集语文特级教师胜任特征条目。

(2)依据评选政策制定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词典。《江苏省特级教师评选暂行办法(2012修订)》(以下称《暂行办法》)指出:“特级教师是国家表彰优秀中小学教师特设的体现先进性与模范性、专业性与学术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因此特级教师应具备6 个基本条件:“师德高尚”“倾心育人”“教学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具有指导高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教育研究工作的能力”“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1]。据此,我们对已形成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条目”进行修改,进一步降低胜任特征维度,制定出《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词典》,包括三个维度:维度一,教育胜任力———高尚师德、倾心育人、爱心、教改等;维度二,课堂教学胜任力———独特的教学风格、灵活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智慧、教学能力等;维度三,教研胜任力———较高的教学研究能力、创新精神等。

(3)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建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特征。在正式访谈前,我们先进行预访谈,以确保正式访谈的顺利和有效。首先对三位语文教师按照访谈提纲和步骤进行预访谈,录音并整理录音数据。熟练掌握访谈技巧后,我们开始正式访谈。随机选择15 位江苏语文特级教师,将被访者的个人信息作好记录,如教龄、性别等。按照提纲,要求教师回忆工作中两三件较为满意的事和两三件遗憾或后悔的事,并引导被访者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场所、人物、事情、第一想法、第一做法、结果、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和对您的影响等结构顺序进行回忆。如需深入了解可进行提问,时间控制在30 分钟内。随后对访谈录音进行整理编码,分析数据,得出结果。

2.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模型的建构与验证

(1)研究对象

编制 《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随机选取江苏省一线语文特级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 份,回收有效问卷51 份。参与调查的教师信息如表1 所示,教龄集中于20~30 年,学历以本科为主。城市中的语文特级教师人数远多于农村中的人数,且农村中的语文特级教师多来自苏南等资源较好的地方。

(2)研究材料与工具

《江苏语文特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为五分量表式问题,后一部分为问答式问题,由江苏语文特级教师作答。

(3)研究过程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数据以及相关文献,我们编制《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根据16 个特征词(提取频次高于60%的),每个特征词编制2 道及以上试题,共73 道题。其中前64 道题均采用5 点计分,顺序打乱;后9 道采用开放式问题提问。

二、结果与分析

1.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探索

(1)胜任特征条目频次分析

整理开放式问卷数据发现,师德、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机智被认为是语文特级教师最应具备的特征能力。选取频次超过25 的特征词21 个,编制成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条目。(见表2)

(2)行为事件访谈结果分析

我们采用归类整理的思路对15 位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的访谈录音进行分析,将每一个教学胜任特征词看作二分变量计算它们的频次值,访谈中被提及就赋值“1”,未提及就赋值“0”。随后统计每个胜任特征词被提及的频次,然后将其转化为百分制计算,得到每个胜任特征词在整体中的频次值,小于60%均被淘汰。用SPSS17.0 软件描述统计平均值方法对访谈和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

使用SPSS描述平均值方法对访谈中和问卷调查中得到的频次值大于60%的16 个特征词进行分析,如表4。

结果显示,16 个特征词的平均值均高于4.0,说明这16 个指标特征均被调查对象认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成为江苏语文特级教师要具备 《暂行办法》中所规定的几个基本条件,即应具备“师德高尚”“倾心育人”“教学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等条件。如此,对上述16 个特征指标划分为三个维度,包括“教育的胜任”“课堂教学的胜任”和“教学研究的胜任”。由此初步构成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模型——三个维度和十六个特征。

2.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模型的建构与验证

(1)探索性因素分析

使用SPSS17.0 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判定数据。用于比较变量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大小的KMO值越接近1,做因素分析效果越好。本研究KMO统计量为0.856,大于0.8。Bartlett’s球形检验用于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各自独立,Sig值小于0.05,说明各变量并非各自独立,适合做因素分析。研究中Bartlett’s值为0.000,小于0.05,球形假设被拒绝。因此,变量间并非相互独立,可以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 的公因素,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所示,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 的公因素,共4 个。公因素1:与课堂教学相关,如教学风格、教学智慧等,命名为“课堂教学特征”;公因素2: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有关,如关爱学生、全身心投入教育等,命名为“倾心教育特征”;公因素3:与教师自身有关,如师德高尚、奉献等,命名为“师德高尚特征”;公因素4: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有关,如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命名为“教学研究特征”。其中公因素2 和公因素3 可合并为“育”,对学生、对自己的“育”,即“教育的特征”。合并形成的公因素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与我们所划分的三个维度相吻合,就此证明已建构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维度有效。

(2)信效度检验

测试问卷从三个维度划分为三组问题,分别测量。因此,我们以问题组作为单元,分别做可靠性分析,以检验问卷的信度。采用克朗巴哈方法和分半信度法同时检测《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的信度。如表6 所示:

信度检测结果显示,三组问题系数值均在0.730~0.940 之间,证明研究测评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和可靠性,问卷信度较好。

三、讨论分析与结论

1.模型体系的讨论分析

(1)模型体系之胜任维度的确立与分析

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胜任特征较多,在前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做的开放式问卷、行为事件访谈等得出的数据结果,确定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最突出的16 个特征词,如师德、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等。由此我们编制《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用SPSS17.0 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

基于上述数据所得的结果和具体的分析,我们要建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的模型,就须从公因素1、合并的公因素2 和3、公因素4 这三个维度进行探析和建模。为了更清晰简明,我们将这三个维度分别概括为“课堂教学”的胜任维度、“教育”的胜任维度和“教学研究”的胜任维度。而这三个维度的划分《与暂行办法》《教育法》的精神与要求一致。因此确立的三个维度有效。

(2)模型体系的确立分析与总结

为了能更清晰更深入地探究,我们将这16 个胜任特征进一步浓缩概括为7 个群特征,分别对应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三个维度、七个群特征和十六个胜任分特征。。

划分三个维度的依据主要有三个。首先,基于研究的主题“教师教学的胜任力”,我们以“大教学小课程”的理论为基础,研究“大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研”的行为及其能力,从宏观到微观,深入探究,包含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思想与行为、自我与他人等整个与教师教育教学有关的领域和行为。其次,根据《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和《教育法》,我们将教师教学的胜任力划分为三个维度,从“教育”的角度检测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育人能力,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从“研究”角度检测教师的教研行为与能力。第三,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降维结果,与已形成的三个维度吻合。质性检测与量化考核相结合划分形成的三个维度,可以有效地反应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胜任能力。

七个群特征是对十六个特征的质性概括,分别为高尚的师德、倾心育人、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和文章课题的研究。高尚的师德包括:师德、宽容心和正确的成就动机,要求教师既对自己严格要求,也能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更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自我发展的成就动机。同时评选特级教师量化“师德”,要求参评的教师获得师德奖项。倾心育人包括:关爱学生、坚持教改、无私奉献等,要求教师能倾其身心去教育学生。教学风格包括:人格魅力、独特教风和教学艺术,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教师教学风格是人格和艺术理念的展现,风格会随着人格和艺术理念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教学风格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具备的,有的教师教学一辈子也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每一位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不懈追求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础。教学方法指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灵活使用。教学智慧是教师智慧在教学中的表现,要求教师能够机智、理智、智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寻求问题转化的契合点。课堂教学实践包括:课前的团队合作、课后的反思,要求教师有想法、有思考,力求创新。文章课题研究指狭义的教学研究,要求教师能够研究课题、发表文章,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可见,成为特级教师既要“教”的好,还要具备“德”,从对学生的“育”上下真功夫,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职业专业发展。

2.结论

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体系网纵横交织,由三个胜任维度———教育的胜任、课堂教学的胜任、教学研究的胜任开启并横向串引各个胜任特征,作为该模型最直接、最主要的骨架间联开来。在每一胜任维度下还有各胜任群特征———高尚师德、倾心育人、独特的教学风格、灵活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与文章课题研究,纵横于模型之中。由七个群特征牵引出十六个胜任分特征———师德、宽容、成就动机、关爱学生、教改、风格、人格、教学艺术、灵活、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智慧、创新、团队合作、反思和教研等,丰满模型。整个模型为金字塔的立体状,由教学胜任力引出,三个胜任维度横向排开,七个胜任群特征纵横其下,最终指向最直接、最现实的十六个胜任分特征,展现了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行为能力。

(1)教育的胜任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政策法规,确立了第一个维度“教育的胜任”,包括高尚的师德和倾心育人两个群特征。具体表现为:爱岗守法,具备高尚师德;宽容待人,严格自律;关爱并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平等民主;具备教改精神和能力,不畏艰难,能承担时代使命;注重对学生“德”的教育,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考问题和处事,教师能身体力行。

(2)课堂教学的胜任

课堂教学的胜任是指教师能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智慧体现独特的教学风格。其行为具体表现为:语文特级教师要有所坚持的教育思想和处事准则与人格;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具备美学基础和艺术视角,能将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艺术化;具备灵活的个人特质,灵活使用方法,因时因地因材施教;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善于聆听等;能机智、灵活地解决课堂中的矛盾,善于应对突发事件、化解课堂冲突。同时,要明白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也非常大,要重视学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是相互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教学研究的胜任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而展开研究,用研究的结果重新指导教学活动。在研究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教学和课后的反思要找出主要矛盾,寻找解决办法;同时可将研究过程及启示写成教研论文。所以,教学研究的胜任就包括解决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文章课题的研究两个群特征。要求教师能坚持每天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总结反思;教学团队成员间,互相帮助,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能将所想所思著成研究论文,引领其他教师共同成长。

在开放问卷、文献搜集等方法的基础上,运用SPSS17.0 软件做数据分析,初步建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胜任维度、七个群特征和十六个胜任分特征,这些维度和特征纵横交织,共同构成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金字塔模型。模型结构如图1。

再将该模型运用到实际,指导并帮助当下语文教师的工作。胜任力研究改变以往入职选拔测验模式,根据构建的模型能够挑选到较合适的入职人选。本研究模型的确立能够为学校培养、选拔语文特级教师以及语文特级教师绩效考核提供模型,也可以为语文特级级教师集中研修时的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可将此模型引入到语文教师的招聘选拔、职业规划中去。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特级教师评选暂行办法(2012年修订).江苏教育官网.http://www.ec.js.edu.cn/art/2014/1/27/art_4266_142965.html.

[2]Department for Education.Teachers’Standards in England[s].2012(5).http://www.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e Ordering-Download/teach ers%20standards.pdf.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名师颂(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李英武,李凤英,等.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6]罗小兰.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3).

[7]David C Mc C1e11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语文特级教师名录 篇8

一、阅读教学流派的繁荣与反思

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大多数都是在阅读教学的领域里有所建树的,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纷繁多样、颇具影响的七大流派,然而在繁荣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一些不足和局限。

(一)阅读教学流派的繁荣

1情感派——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特点是“教之以情,授之以趣”。非常讲求教书育人,把语文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同时,又注意运用自身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讲求效率,上课节奏快、大容量。把教学和研究结合在一起,既善讲又善写。情感派的教师是学习者、勤奋的人,同时也是探索者和精益求精的人,他们有职业之情、学生之情和专业之情。

2思维派——代表人物是北京八十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宁鸿彬。特点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主要建树是卡片辅助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的时候把前人的经验总结出来,认为语文学习离不开“读、思、练”这几个环节,学习一篇文章要形成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这样几个步骤。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思维调练寓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

3语感派——以洪镇涛为代表。特点是“确认语文教学以语言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语言为根本任务,用学习语言统摄教学全过程”。指导学生在“学堂”里“学习语言”,洪老师认为,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指导学生对语言材料直接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建立了“四步四法七课型”的语感教学法。“四步”就是语感教学的四个环节。第一步,感受语言,触发语感。第二步,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第三步,朗读课文,习得语感。第四步,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四法”就是语感教学的四种方法。第一,美读感染法;第二,比较揣摩法;第三,语境创设法;第四,切记体察法。“七课型”是语感教学的七种课型。有:语言自读涵泳课、语言鉴赏陶冶课、语言教读品味课、书面语言实践课、口头语言实践课、语言基础训练课和语言能力测评课。

4大语文派——代表人物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张孝纯。特点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把语文学习与各种学生活动,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读写听说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训练”。他的教学有六性:高度的思想性、充分的知识性、深刻的启发性、强烈的感染性、浓厚的趣味性和正确的示范性。他还提出了“教大语文,育小能人”的观点。

5自学派——魏书生为代表。特点是“把教育管理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教学结构上,总结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激发兴趣、发展能力培养智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6得得派——代表人物是华东师大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陆继椿。特点是“教学重训练,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建立了初中语文教学一百零八个训练点,实行了“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注重实际应用,讲究实效,教学艺术的科学性强一些,把课教得实惠一些,让学生学得扎实一些,使教学效率高一些。

7导读派——以钱梦龙为代表。特点是“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训练”。把语文教学过程当作学生训练过程。提出了“四式”课堂教学结构: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并且构建了“导学五步教学法”。

(二)阅读教学流派的反思

综上所述,以上的这些语文教学流派在推动语文教学的进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主要表现在:

1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发展。在80年代的特级教师里,由于我国几千年来师道尊严的传统,形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由教师掌握着学习进度的局面,而又由于在那个时代,语文教育事业不是特别发达,特级教师的改革似乎也有这个方面的缺陷。比如得得派和导读派的教学特点都是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完全是教师领导学生学习,教师教一点,学生就学一点、懂一点,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语文不只是单靠训练就能提高的,有关于对语言和文学的感悟和情感方面就是不能训练出来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也是值得商榷的。

2忽略语文实践性的特点。语文不仅是一门人文性的课程,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80年代的特级教师的改革体系,可以说为那个时代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但是他们的体系对于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似乎刻意追求,不论是得得派的108个训练点,还是大语文派的面面俱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等,都为追求知识的完整而忽略了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在这一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3对教师素质要求过高。80年代的特级教师的流派都是由精英分子组成的,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教学,一般的老师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较,尽管后来也有·些老师按照他们流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然而效果却截然相反,比如有的老师学习魏书生先生的自学派的教学方法,结果这个班级的语文成绩明显比没施行的班级低很多,而且学生也根本没有兴趣用这种方式学习,事倍功半。那为什么魏先生的班级都喜欢这个教学方法,而那些老师班级却实施不起来呢?原因就是他们不是魏书生,无论怎么学也未必全学得来,他们的流派需要的知识储备、文化底蕴和对课堂的控制方面都极高,一般人没有这么高的素质,所以尽管特级教师们的思想很好、很宽泛可是在当代也未必能有几个教师学得出来,所以对于他们的思想大多数的教师只能望洋兴叹。

二、作文教学流派的繁荣与反思

“半壁江山”常常被用来形容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80年代特级教师对作文教学做出的探索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作文教学流派的繁荣

80年代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1文体中心的作文教学流派。这个流派在当代作文教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80年代的作文训练几乎都是采用这个模式。主要特点是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结构基本上是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并相对应于初中、高中作文教学。其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写——仿作——平析——借鉴——博采”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系列。其优点是学生写作文体意识强,作文也容易入门,效果明显。

2思维中心的作文教学流派。代表人物是常青的“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所谓的“格”,是单一的基本训练单位,具体地说是把说话、写话、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从写

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训练的基本单位——格。对每一格训练都提出了要求,他把每种文体按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五条线索系统组织成256格,每一格就是一种“语段写作公式”。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朏朏和首都师大教授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侧重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三级训练体系的总体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侧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作文教学流派的反思

尽管在特级教师的努力下诞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但是,这些作文教学流派还是有许多局限性的。

1过于繁琐,限制思维。例如,在常青的写作基本训练分格体系中有很多格,其中仅表示声音的就有很多,声音变,化格、声音类别格、声音感情色彩格,在每个大类之下又分成许多小的格,几乎应有尽有。学生一旦想要在作文中描写关于声音的,只需要从里面寻找就行,这样也就暴露出了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限制学生的思维,由于划分得应有尽有学生很难再有突破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束缚的消极作用。

从主观上看,80年代的作文教学流派虽然注意到写作智能的培养,也有利于推动作文教学的科学化,但是他所关注的写作智能也只是一种表层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写作思维过程的深层思维模式,因此从客观上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缺少内在精髓。无论是文体中心还是思维中心的教学流派大多是重视模仿的写作训练体系,这种模仿很不符合学生写作的心理规律。作文应该是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单纯的去模仿,这种模仿只能解决作文中的形式层面的东西,而关于作文的内在精髓——作者的认识或感受却不可能有好的体现。

三、新课程标准对80年代特级教师流派思想的继承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80年代的特级教师流派无论是在作文教学方面还是在阅读教学方面都非常超前,尽管他们的思想也有缺点,可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他们思想的缺陷也是那个时代的局限,在那样一个教育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们就能提出这么多有见解的语文教学方法,无论是在那个时代还是在今天新课程的背景下都非常值得继承和发扬。而这些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体现得最为明确。

在新课程的教学建议里关于写作的要求就突出了对写作教学的几个派别的继承。其中写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这很明显是对常青、刘朏朏的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的继承。

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里就突出了对阅读教学的几个派别的继承。例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写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想要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教师必须要充满感情的上课,这也是情感派的要求;“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很明显是对语感派和思维派的继承;而对于其他的一些派别比如自学派、导读派、大语文派等都是贯穿在整个课程标准里的,我们可以这样说,整个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就是将80年代特级教师的理念精华浓缩在一起,结合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弥补了80年代特级教师们的不足,而另一方面又吸取了他们的精华的内容而制定的,可见在新时期80年代的特级教师的理论对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上一篇:护士执业资格证丢失下一篇:银行自荐信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