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点

2024-06-10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点(精选9篇)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点 篇1

1、古代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教育。)

3、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2014年真题)

答: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

主要有四点:(1)学习上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2)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3)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

4、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2012下: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书上参考答案: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教育的性质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宗教性;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7、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新特点

终身化: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全民化;民主化:起点机会均等、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教育结果的均等;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P20)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8、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2015上: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学校文化: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9、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简述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主要依据(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0、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P29)

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2003年10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13、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前制度化的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也是一种实体化的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非制度化教育。

14、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1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16、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目标(书)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1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书)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8、学生观(2013年下半年简答题考过)(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19、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1)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2)合作学习:完成共同的任务

(3)探究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的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20、教师观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1、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2、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3、教师专业发展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人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到在职教师阶段,直到离开教职为止,在整个教职生涯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学习与研究,不断地发展专业内涵,以逐渐迈向专业成熟的境界。

24、教师劳动的特点(6点 书)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系统性

25、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

专业态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 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

专业道德: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职业操守

(二)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等。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三)专业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模式。);创新能力。

26、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2)入职培训(师徒结对)

(3)在职培训(参加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学术团队与学术活动:专业团队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标志之一;教育考察与观摩)

(4)自我教育(专业阅读;网络学习;校本教研与培训;行动研究)

27、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的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28、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

(3)勤于积累,检索方式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29、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

第二章 学生指导

1、简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局要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简述小学生心理辅导常用的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

3、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

4、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③对象的活动性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5、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2015上)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要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案例分析)(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2)早期的经验(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4)个人勤奋的影响

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2013上)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遗传、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学校教育)。

(1)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3)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4)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学校教育

(1)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如下:(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2012下)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老师,相对而言效果要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10、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11、教学实践中,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契机:

(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4)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5)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12、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改进教学方法;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13、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课堂中正确引导;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14、影响态度与品德发展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1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反映。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不断前进。

16、小学德育的原则(8个)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17、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2012下真题):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

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此外,小学的德育方法还有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合作学习法、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补充: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只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如何运用榜样示范法?(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18、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

(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19、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

第三章 班级管理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5个

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理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2、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德育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首要工作。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有耐心,结合具体事例,引导他们认识真、假、善、恶、美、丑,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心灵美,从而立志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2)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玩”中学。

(3)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规范小学生的言行,培养小学生的自控能力。

(4)抓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5)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以班集体带动学生个人的发展。

(6)建立班级核心力量,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7)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对学生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3、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一)处理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2、客观性原则(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定向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3、有效性原则(处理突发事件要讲究效果)

4、可接受性原则(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

5、冷处理原则(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冷静地观察一段,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去处理)

(二)处理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4、处理班级违规事件时应遵循的原则

1、要有法可依

2、态度要正确

3、要有时效性

4、要加强沟通

5、要取得家长的支持

6、要形成群体氛围 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控:

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做到:

1、预防

2、控制与矫正

3、转移

5、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三)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6、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学生档案;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作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的教育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后进生的教育(重点)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3、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根据中等生大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7、课外活动的含义

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2、小组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3、群众性活动(此种形式进行的课外活动具有普及性,形式上适合大多数学生。)

8、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9、小学课外活动的教育意义

(1)小学课外活动是提高小学生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各类专门人才的成才打好基础

(3)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0、课外活动的特点

性质的资源型行业选择性;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活动方法的实践性;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11、班队活动的原则

班队活动原则就是指为了保证班队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设计、组织和开展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班队活动指导过程的客观规律。包括以下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计划性原则;(6)生活化原则。

12、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第五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的内容

1、知识与技能

知识: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技能: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章 教学实施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育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防止脱离知识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两种倾向,实现教学的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 感知教材,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三、我国小学教学原则(材料分析)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

四、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的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五、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讲授应具有启发性;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

六、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局限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七、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八、教学实施的环节 5个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九、备课要求 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备教材: ①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②教科书: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 ③阅读参考资料(2)备学生(3)备教法

写好三个计划:学期、课题、课时

在备课的所有活动中,教案的设计处于核心的位置

十、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1、课的结构:组织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课外作业

上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十一、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分量适宜,难度适度;有助于启发学习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十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改变不正确归因:

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采取现实归因,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第七章 教学评价和反思

1、新的教学评价理念

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评价主体: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

评价结果:关注评价结果的反馈及被评价者的认同及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评价内容:全面综合 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

2、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2)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3)教师通过反思可以缩短其专业化成长时间;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点 篇2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备战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小学科目二的教学设计题,中公资深讲师以语文为例,为广大考生分析其答题技巧,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在历年的真题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每年的考试固定都是三道题。而第一题的问法无非就这么几种: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2.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中公资深讲师针对第一题作了如下总结:整体都可以从四方面作答——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结构特点+表现手法。

一、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根据文章的展现方式来推断属于哪类)1.记叙类;2.描写类;3.说明类;4.议论类。

二、语言上的特点(指的是修辞方法的运用)

三、结构上的特点(比如:首位照应(呼应))

四、表达手法(比如:对比、衬托、铺垫)但是有一点要强调,在所例举的几方面并不是在每一道题中都要所有的方面一一体现。而是要针对于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题是针对于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来提问的。那么这里中公资深讲师要强调的是在小学当中,不同的年级应该有不同的设计语言。但整体上我们都要从三维目标上进行论述。

一、知识与技能:突出你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生字和阅读内容);技能是如何用手段展示这两个方面(会写、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注意用一些词语的意思(通常学习就是过程,通过用就是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学习作者的中心思想。

其中小学低年级关于识字和写字应注意: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3.学会汉语拼音。4.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小学阅读则要注意:1.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年级的识字和写字:1.能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2.硬笔书写楷书,有一定的速度。3.在书写中能够体会到美感。而高年级的阅读则是这个年级段应重点讲解的。所以建议大家因该注意:1.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文中有关词语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

中公资深讲师建议大家多积累以下常用的词语,让我们的作答更加赋有专业性。附:一个教学目标的书写模板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能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试题推荐:模拟试题、练习题、历年真题

资料推荐: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 篇3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科相对较难,考生要多花一些时间去复习,同时对应历年的真题去复习,整理历年的重点难点考点知识;《综合素质》一科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涉及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考生重点要讲这三部分啃下来,同时借助历年真题复习,还要有针对性地背诵两科笔试科目的考点内容。

面试方面: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单科科目的教学已然有较大的难度,小学全科教学难度更大。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点 篇4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面试不分科目。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面试分为若干科目。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试点期间,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

面试科目与笔试报考科目三一致。

(2)申请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哪些考试?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点 篇5

今天我们来跟大家分享幼师资格证面试内容科目及程序,通过了幼儿教师资格证的笔试之后,马上就要面试了,那么大家对面试的内容、流程等方面又是否了解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幼师资格证面试内容科目及程序。

1、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内容

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备课(或活动设计)、试讲(或演示)、答辩(或陈述)等环节进行。面试遵循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面试考试大纲,主要考查应试者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2、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科目

幼儿园面试不分科目;小学面试分8个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科学、音乐、体育、美术;中学(含中职文化课)面试科目与笔试报考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相一致,共13个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中职专业课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主要结合面试进行考查,必要时进行笔试。

3、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合格线

面试总分为100分。考生成绩由各分项得分加权累加而得(各分项权重由面试考试大纲规定)。面试合格线由各省份教育部门确定。

4、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程序

考生持准考证及身份证,按规定时间到达面试地点,进入候考室候考,按规定程序参加面试。

第一步:抽题。按考点安排,登录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幼儿园类别考生从抽取的2道试题中任选1道,其余类别只抽取1道试题),经考生确认后,计算机打印试题清单。

第二步:备课。考生持试题清单、备课纸,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活动演示方案)。准备时间20分钟。

第三步:回答规定问题。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指定面试室。考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2道规定问题,要求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左右。

第四步:试讲/演示。考生按照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方案)进行试讲(或演示)。时间10分钟。

第五步: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或演示)内容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左右。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点 篇6

06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会计科目和帐户)(二)

06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会计科目和帐户)(二)答案: 一、 1×,2√,3×,4×,5√,6√,7√,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22×,23×, 二、 1A,2C,3D,4B,5D,6D,7B,8A,9B,10B,11C,12B,13A,14A, 15A,16C 三、 1BC,2ABCD,3ABCD,4ACD,5BCD,6ABCD,7ABCD,8ABCD,9ABC, 10ABCD,11ABCD,12ABCD,13ABCD,14ABCD,15ABCD,16ABC, 17ABC,18ABCD,19ACD,20AB,21ABC,22ABCD,23AB,24BCD,25ABCD,26ABCD,27AB,28ABC,29ABCD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 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会计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内容 篇7

2、点击进入网上报名系统以后,找到“考生服务”项目下的“报名系统”并进行点击。

3、选择符合报名条件的省份,如果要报“户籍所在地”,就填写户籍所在地的省市;如果要报“居住证所在地”,就填写居住证所在地的省市。在校学生可在学校所在地进行报名。

4、填写个人信息。报名考生注意认真填写,不要出现错误以致审核失败。

5、上传本人半年以内免冠白底一寸证件照(200k以内)。

6、选择考区和报考科目并提交。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点 篇8

特点:1)强调学生自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个别性特点更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包括:

1、诊的增长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实际的生产力转化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养能力,技能的形成、式的呈现。2)增强学化;把知识传播给 广大民众,直接为 全州社会与经济 服务。

教学方法:运用语 言传递教训内容 的方法,如讲授 法、谈话法、讨论 法等;通过直观感 知传递教学内容 的方法,如实验 法、演示法、参观 法等;通过教师指 导下学生的独立 活动获取知识技 能的方法,如练习法、实习法等。教学组织形式的 变革 包括:

1、教 学活动的小规模 化;

2、教学活动 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 样化。

学习高等教育的意义:1引导观念更新;2服务政策咨询;3推动实践发展。洪堡教育思想: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大学的教学应该在科研过程中进行,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师生一同为学术而共生;二学术自由原则:学者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师生的教学自由;大学本身的独立自治。传播活动过程是统一的,互为基础的;4)培养和发展个性,教学活动对个性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的去认识世界;2)认识的交往性: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3)认识的教育性: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和完全人格的养成;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高校教学原则及运用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理论高度指导着教学实践,也是对教学实践

生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做好教学安排;有效利用各种资源。3)强化问题意识原则: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4)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要对学生

严格要求。5)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原则: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用系统化、完整化的观点对待每一门课程和每一种教学活动;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6)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为了实

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体现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选择教学方法的要求。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做好教学设计;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体现语言的艺术性。教师的备课(预习)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各章节内容,熟练驾驭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研究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班级授课制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育对象数量,提高教学的效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的兼顾学生的个别

断与反馈功能;

2、导向与调节功能;

3、激励与促进功能;

4、教育功能。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具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方面,其中,纵向结构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横向结构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高校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信仰;专业人格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生活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发展。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通过形成舆论对政治产生影响;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经济功能:促进经济

量与效果,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文化功能:文化保存、继承功;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高等教育研究意义: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由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开展高等

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增强决策科学性。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1、理念源于实践;

2、理念引领实践;

教师资格证考试全部重点名词解释 篇9

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12.行为训练法:行为

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方式进行德育,以巩17.主观能动性:主观

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下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3.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4.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7.教学原则: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

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9.班级授课制:班级授

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0.复式教学:复式教学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1.德育方法:德育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13.学校教育:学校教

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14.义务教育:所谓义

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15.教育学:教育学是

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16.遗传素质:遗传素

质也称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特征,故称为主观能动性。18.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手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手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19.教育方针:教育方

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20.培养目标:培养目

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教法学名词解释重点: 21.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不气氛,场景等。

2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23.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24.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5.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26.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7.实验法:实验法是学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28.调研学习法:调研学习法就是调查研究学习法的简称,它是指学生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

29.研究性学习:研究性

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30.教学技能:教学技能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技巧。31.板书技能:板书技能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传递信息的能力和技巧。

32.评价方法:评价方法

是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33.成长记录袋:成长

记录袋是显示学 生学习成就信息 的一连串表现,作 品,评价结果以及 其他相关记录和 资料的汇集。

34.合作评价:合作评

价是指多个评价 主体从多角度,多 渠道获取关于学 生的多方面信息 以判断学生发展 情况的评价活动 方式。

35.教学媒体:教学媒

体是指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与学生 之间传递以教学 为目的的信息所 使用的媒介工具。

36.网络教学:网络教

学是基于信息技 术支持的采用新 型教学模式和教 学方法的教学形 式。

心理学

1.实验法: 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势,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11.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1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动机;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的,22.变式: 是指教学过程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是对象的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规律

23.元认知:

是29.心理健康: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2.条件反射:

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3.观察: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设计、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4.表象:

(记忆表象)是曾经感知的食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5.前摄抑制:

是指先学习的资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6.后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7.超额学习:

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8.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9.想象:

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0.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以满足个体某种内不需要的内部动因。14.内部动机: 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他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15.情商: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品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16.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17.智力: 是使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18.气质: 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19.性格: 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20.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没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1.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方案。

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2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是对事实 定义 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25.程序性知识:即操作型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

26.学习的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7.技能: 是指经过联系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28.品德: 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上一篇:高职高专院校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重构分析教育论文下一篇:投标保证金及其他资金支付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