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教学经验论文

2024-06-17

如何撰写教学经验论文(通用10篇)

如何撰写教学经验论文 篇1

——个人心得体会

一、撰写经验论文的意义作用

(一)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思和升华。

 变零碎杂乱感受为系统而清晰的经验。

 变稍纵即逝感受为固化永久的经验。

 既是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是群体经验的提炼。

(二)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标志。

 促使教师不断学习

 促使教师实践研究

 提升教师总结概括能力

 提升教师写作表达能力

 有一定数目的论文发表或获奖是成长为高层次教师的重要标志。

(三)是教师评优评先评职晋升的必要条件。

 绩效考评

 职称评定

 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评定等。

二、教师现状或误区

 做的比说的好,说的比写的好。

 写文章难,比生小孩还恼火。因为生小孩肚里有东西,写文章肚里没东西。 天下文章一大抄,谁都会写。

 语文教师会写,数学老师不会写。

 数学教师获奖机会少。

三、论文分类

(一)分类一:

1、教学改革与实验方面的论文;

2、教学理论介绍;

3、教材分析;

4、教案与教学实录;

5、教学心得体会与经验介绍。

6、习题分析。

1类属于报告,2类要求比较高。对于我们来说主要是5类方面文章,6类则是要求更低的一些文字材料。

(二)分类二:

调查研究、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理论研究专论、随笔、杂谈、反思、案例、实验报告、科技论文,有时一篇好的教案、课堂实录也是一篇教学论文。

四、好文章特征

(一)前沿性:论文研究的是当下教学教育关注的话题,甚至是当前少有人探讨,但是即将大势所趋的话题。把握三个主流:教育的主体性;教育的现代化;新课程改革趋势。

(二)创新性:一篇文章要引人关注,脱颖而出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点或新颖之处。要么话题新,要么理论新,要么策略新,要么例证新。不能老生常谈、陈词滥调。尤其是要在正规刊物发表的文章。

(三)理论性:写文章除了写清楚怎么做外,还要写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要有理性思考,这就是理论。有理论性文章才立意高,出手不凡。可以借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可以是教育名家的言论,也可以自圆其说。

(四)真实性:文章应是自己的东西,可借鉴、引用,但不抄袭。要在高层次获奖或发表,真实性很重要。

(五)操作性:一线教师论文优势在哪里?就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上,广大教师的关注点也在这里。

五、如何撰写

(一)如何选题:

具有敏锐的嗅觉。

1、题目灵感来源

 来自学习培训;

 来自教学实践;

 来自专题研究。

2、题目要反复推敲

 题目要新颖;

 题目要简洁;

 题目扣正文。

(二)如何拟定写作提纲

确定了题目,并有了充足的素材和论据,也不要急于动笔,可以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先拟写论文的详细提纲,提纲是帮助作者整理思路,指引你如何取舍文章的内容,是将要写成的文章的骨架,它是起着疏通材料、安排材料形成文章基本结构的作用。

(三)如何写作初稿

提纲拟定以后,就要抓紧时间写初稿。初稿要紧紧围绕提纲尽快地写,最好是一次就完成,初稿写成后,不要急于定稿,先把它搁置一段时间,待修改。

(四)如何修改

 修改题目

 修改大小标题

 修改结构、各部分比例

 修改词句、标点

 修改例证

八、教学论文的书写格式

一篇论文,一般都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

(一)题目

用一句话点明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如《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说明该文研究的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实验法。

(二)署名

题目下面署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示文责自负。

(三)引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前言。不同体例的论文,引论部分阐述的内容有所不同。如调查报告主要写明调查的目的、原因、意义等;实验报告则主要写明实验的缘由、目的,提出假说。但不论何种体例、类型的论文,其引论部分都应该符合两个要求:(1)交代清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前人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2)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只要点明问题即行,不必多加铺叙。

引论部分在论文中可以冠以明确的标题,常用的如“问题的提出”、“调查目的”、“引言”等,也可以不加标题,只在立论的前面写上一段话。一般说来,规范的研究报告通常都冠以标题。

(四)主论(这是一篇论文的主体)

不同体例的论文,对主论部分的格式要求也有所不同。运用文献资料为主进行研究的论文,一般都将主论部分分成若干部分,或加以标题,或标以“一”、“二”、“三”等,逐层展开论述。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测量报告等规范性要求较高的论文,则将主论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研究方法。即写清楚研究对象的情况。如调查或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取样方式、样本容量、控制条件、调查项目或实验因素、研究结果的检验方式、操作步骤等等。

(2)研究结果与分析。

(3)讨论。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还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如对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与适用范围等等作进一步阐述。

(五)结论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小结,简要归纳所获得的成果或观点,也可以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方向。在调查报告中,这一部分应着重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六)引文或参考文献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和突破)但是,也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凡是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研究成果,都必须加以说明,注明出处。

九、注意问题

 题目过大

 文不对题

 逻辑混乱

 头重脚轻

 语句不通

 抄袭过多

 缺乏新意

十、发表注意事项(一)要选准投稿对象。首先要了解刊物栏目,看一看想投的刊物栏目有哪些内容,并从中获知刊物栏目的动态及读者对象;其次明确文稿类别,也就是说要明确自己所撰写的稿件符合什么栏目?有哪些刊物有此栏目?所适合读者对象是谁

(二)要把握投稿时机。好的稿件未必一定能被采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投稿时机间题。通常应把握好这样几点:一是注意教学进度。一般来说,有关教材分析的稿件一般要比正常教学进度提前4个月寄给有关刊物编辑部;二是新开栏目投递稿件的作者比较少,因而向有此栏目的有关刊物投稿,被采用率就高.三是给缺稿件的栏目撰稿,这方面的稿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很大。

(三)不要一稿多投。一稿多投,既不薄重读者.更不尊重编辑,容易使编辑反感。当前,有的刊物明确规定,一旦发现此类现象,永不录用该作者稿件.有的刊物则明确规定了稿件处理期限,如三个月内接不到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自己的稿件等。

十一、功在平时

 加强新课程学习。

 加强理论修养。

 搞好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 勤动笔,积极参赛投稿。

 精雕细刻,文不惊人死不休。

十二、万天宏发表或获奖论文交流

(略)

如何撰写教学经验论文 篇2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的教学目的, 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教学方法的渗透与应用,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分析性地记录下来。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是物理的难点, 备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 变一课时为二课时。课后的反思写着:本节课用了2课时, 第一课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二课时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溢水杯, 猜想、验证, 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 难点得以突破。比起以往的教师演示一节课完成, 学生的收获更多。事实说明, 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地学习, 而不能急于求成, 特别是遇到难点, 学生的感性认识比教师讲解更重要。像这样把教学反思详细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 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提高理论水平。即使是成功的一节课也难免有疏漏之处, 对它进行系统回顾、梳理, 并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 成为今后教学上的教训。例如:在《光的反射》备课时, 由于器材的限制, 只能采用演示实验。但课后写着:本节由于器材的局限性, 无法做分组实验, 把“光的反射定律”硬灌到学生脑中, 是一堂失败的课。对学生十分不利, 今后应多研究实验, 摸索分组的器材如何收集和改进, 方为负责任的做法。又如科学探究《摩擦力》一节的反思:有的组只验证了摩擦力与粗糙度的关系, 没有验证与压力的关系, 说明实验前这部分学生只猜想到粗糙度, 有关教师引导不到位, 如何进行探究前的引导, 今后要多思索。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 能为今后的教学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二、写教学灵感与困惑

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篇3

一、当前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共性问题

1.概念性反思,普适理念的再阐述

“教学中,我遵循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诸如此类的语句时常出现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之中,诚然,这句话没有任何错误,所阐述的也是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改的理论观点。但是,这句话作为普适性的理念,放在每一课时之后作为教学反思都是符合要求的,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大众话”。显然,这样的教学反思针对性不强,深刻性不够,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是没有经过主体积极思考的,仅仅是对于一些常见的教育理论观点的再阐述。这样的教学反思看似具有专业词句,却缺乏主体性认知,只能称之为概念性反思。概念性反思也是教师教学反思中常出现的问题。

2.现象性描述,问题的浅表式反映

“这节课,我发现讲得太多,要多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学生这节课理解得不够深入,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遇到问题,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解决,应多练习,逐步熟练。”反思中,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课堂上的问题,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难能可贵。然而,问题的发现,仅仅是一种自我的感性评价,如果仅仅满足于对于课堂问题的简单性呈现,以及浅表式的认识,不进行问题的深度剖析,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审视课堂、反观教学,不寻求课堂问题的主动突破的话,那么,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多大的发展。因而,局限于课堂问题的浅表式反映,以及现象性描述的教学反思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3.笼统式总结,过程的简单再现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再让学生……最后让学生……。学生通过这节课明白了……掌握了……获得了……”这样的句式也常常出现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成了教师对于课堂过程的总结,对于教学目标的回顾。从某一方面讲,教师每教一课都要梳理一下教学的得失成败,以及自己使用的方法措施,但是诸如此类的过程性反思,却容易陷入笼统式误区,给人以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印象。过程性简单再现式的教学反思,很难突出反思的深刻性,面面俱到的结果也许就会成为面面不到。这样的反思依然停留于教师对于课堂的感性回顾描述。深度的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对课堂深度诠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表式叙述转变为深层次剖析。

二、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一节课的内涵是丰富的,因而教学反思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教材的再认识,可以是对教学的再设计,可以是对学生的再把握,可以是对精彩的再回顾,可以是对失误的再剖析。对于这些方面,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但要力求精深,需要从点上突破,在深度上下工夫。如此,才能突出教学反思的思维深度,才能让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教师主体性教学研究行为。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精彩点,总结有效教学经验

课堂中的精彩事件,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因而,抓住精彩事件回放,不仅可以让教师探索教学成功的经验方法,而且可以树立教师的自信心,使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应善于自我发现,发现课堂的精彩、发现课堂的成功、发现课堂的亮点,并从理性的角度深度阐释成功的原因,由此及彼,从点到面,从一节课的成功推及同类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2.抓住生成点,设想多重教学方案

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多重作用下的综合性空间,教师的教学设计仅仅是教学的预案。这种预案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推进也在产生着不同的变化,课堂不可能是教学预案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引导下的情境生成。每一节课都有可能发生一些教师无法预知的教学事件,课堂也是教师的预设与自主生成的统一体。对于课堂中的生成事件,教师会即时采取应对策略,然而,这种应对并不一定是科学的,也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对此,课堂中的生成事件应当成为教师反思的重要内容。因为课下时间的充足,教师可以从多维角度,全方面思考处理课堂生成事件的教学方案。这樣的教学方案不仅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而且也是增强教师教学机智,提升教师课堂应对能力的训练手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平时教学反思中的磨炼,对于课堂突发性生成事件的应对能力也将大大增强。

3.抓住失误点,深度剖析根本原因

课堂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难点预设不够,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设计不科学,学生认知基础有问题,等等。对于课堂中的失误,教师不应当避而不谈,而应当作为研究的对象,教师要敢于自我剖析,问诊课堂。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教材的前期处理,教学的设计预案,课堂的整体调控等逐个方面查摆原因,分析问题。为课堂教学提供反面的案例,在研究失误、自我剖析中寻求科学的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4.抓住疑惑点,借助资料加强学习

课堂中,老师疑惑不解的地方亦可作为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教师对教材的不理解,对学生的不理解,对教学的不理解等,可以在课后查找有关资料,研读专业理论书籍,找到合理的解释,提高主体性认识,既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具理性,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教学反思重要在于“思”,教师要在教学反思中体现自己的思想。笔者认为,只有融入教师主体性思考的教学反思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要肯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正视教学反思,理性教学反思,将教学反思作为研究的方式,作为科研的课题来作,如此,教师的专业水准又何愁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呢?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责编/董 璐

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篇4

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因此,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1)写成功之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篇5

主讲人:焦志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在学生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大意之后,着重抓好“读通课文”的训练,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染,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长期浸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悟法,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如何从文章内容出发,让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呢?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人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要读得落地有声,书声琅琅亦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在实际教学中,初读课文不是要求读一两遍,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到朱熹所说的那样“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初读强调的是整体把握,要把整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语感始能得到初步的培养。学生初接触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题目抓题眼,审清题意,提问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大体轮廓。这一阶段还包括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生字新词的学习必须扎扎实实。阅读教学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初读的形式应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小组同学群体的交流、切磋。

如《观朝》一课,通过 “奇”,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钱塘江大朝被称为天下奇观呢?奇在哪里呢?奇而有趣,他们心理上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此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此时学生按要求进行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迅速感知了课文的内容。课文读通了,再反复练习读,在读中,学生多次接触生字的形,又可减缓字形,又可减缓字形教学和写字教学的坡度。以读为本,能为有感情朗读打基础,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基础。正如,盖大楼,楼越高,基础应越牢固。只有先读通,再熟读,然后才能有感情。

在读书中,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随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鼓励和具体指导,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回归整体,品味性朗读课文

通过自由式朗读和理解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时的理解是零散的,要真正达到口诵心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进行感悟。如学完《巨人的花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里的朗读虽然不用花费很大的时间,却能将学生零散的理解梳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在读中感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古代学者也十分重视读书,如教育家朱熹主张多读书,在读书中,做到熟读成涌,精读后,理自见得。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感情语言材料积累多了,感悟就在其中,感悟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熏陶。等到学生在运用时,所积累的语言材料自然会活起来,或遣词造句,或借鉴句式,或模仿写法。正如巴金先生说的“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与这种隐性的自悟相对而言,第二种是情况是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紧扣重点,鼓励学生多读质疑,多读解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在读书中会质疑: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小鸟是怎样在这个天堂里生活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并不直接交给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思考,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通过读读想想,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总之,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课文思想感情靠读,积累语言要靠读,熟读成诵。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良途径。语文课只有书声琅琅,才能情境融融,只有让学生长期浸染在朗读声中,在读书声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悟,受到启迪,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想,树立新型的学生观,真正坚持以读为本,就会使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结满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2013、4、17

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主讲人:焦志学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的写作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1.反思的含义

何谓“反思”?概而言之,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等人认为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2.反思的步骤

概括国内外有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

(1)发现问题。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档案资料等等。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2)分析问题。教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确立假设。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3.反思的方式

教师应当如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呢?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以下几种反思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课后备课。课后,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2)写反思日记。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另外,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写反思日记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的改进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新教师而言,有许多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我反省,例如录下自己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看完录制的授课情况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点及可改进之处,并提出改进计划。指导教师应当在相应的训练过程中培养新教师的反省和探究的习惯。

(3)课堂观摩。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解决方案。参加研讨的教师把研讨的方案带回各自的课堂或学校,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

(4)专家会诊。请专业研究人员、教研室领导定期、追踪式听课,不断发现课堂教学观念、设计和操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共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何撰写教学设计 篇6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如何教”进行的策划。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行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和要求

教学设计是课程与教学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现。教学设计的目的意义在于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力气小,取得的效果好。

教学设计的依据和要求主要是:

(1)学科性能;(2)教学任务和要求;(3)教材内容的特点;(4)教学原则的要求;(5)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6)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三、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

(2)教学设计以学生为出发点,即“为学习者设计教学”。(3)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4)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得过程。

四、教学设计的要求

教学设计应做到:突出一个“新”字,强调一个“活”字,蕴含一个“趣”字。要趣化内容,乐化过程,使学生学得快乐,又有得学之乐。周庆广先生在《语文教学设计论》一书中提出了教学设计应做到“居高总揽,求实创新,精巧灵活,简便易行”的十六字要求。

具体是: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都包含: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五要素。

(一)教学任务(及对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后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目标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六、教学设计操作步骤

(一)课前系统,包括下列6方面内容、要求 1.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2.学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学生“有什么”)(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学生“缺什么”)

(3)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障碍)3.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一种: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目标。(把教师作为主体)举例:“使学生掌握…知识”、“教会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习惯)”等等。

第二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学生作为主体)举例:“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理解……”、“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通过学习,将形成……”,等等。

显然,第一种表述方法,是把学生置于一种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种表述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赋予情感、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

5、教学方式

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教学内容。第二,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三,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第四,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

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课前探究设计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

2、新课导入设计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的设计要围绕“凝神、起兴、点题”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进行设计。

3、教学结构(板书结构)设计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不要搞表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③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只是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具体活动)。④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⑥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设计

(1)设计出针对知识目标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三)、课后系统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①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七、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是课前攥写的,可以说都为一节课“预设”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不同点:

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的思路、策略,从宏观、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不仅呈现“怎样做”,而且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设计侧重于教学流程与结构呈现,以及重要的情境、问题、活动的设计; 教学设计强调反映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设计一般较为简明,并可体现教师个人风格。

教案的特点既有活动设计,也有重难点阐释,更有对教学一般细节的安排; 教案主要呈现怎样做,不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如何撰写和学习体育教学案例 篇7

“教学案例”是教科研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那么何谓“教学案例”呢?目前学术界对“案例”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和论述。其中较为典型有三种,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案例”应主题鲜明、突出, 一个案例只有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在这个情境中, 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的具体描述, 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 一个案例可能涉及到好几种思想或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 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 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 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案例”是指以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片段为主, 从具体的一个教学策略的运用、一个游戏的新编、一种教学方式的尝试、一个教学方法的改变、一个教学机智的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 展现教师的智慧和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 体现教师的创造力。所以案例一般呈现两种样式:情境型, 即注重运用叙述体故事, 生动描述复杂的教学情境、教师的两难困惑和多种选择的利弊, 从中分享教师实践的智慧。

因为体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 尤其是体育运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健身性、趣味性和模仿性, 所以本人比较赞同上述第三种观点。但不管是哪种观点, 体育教学案例都不能缺少以下三部分。第一, 主题与背景。教学案例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 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是足以引发老师思考讨论的事件, 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所以教学的背景应予以交待, 即学情分析、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不可少, 字数可因内容而定。教学案例通常篇幅较短, 因而要求文字简练;情景介绍的主次要分明, 在写作时要恰当取舍。第二, 事件或操作过程。之所以称为“案例”, 那么绝不可能仅仅是教学设计或教案, 当案例反映的是一种教学机智时, 案例的主体应该是围绕一个主题, 详细描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 所以通常是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而且还是一个生动、曲折、有趣、引人入胜的故事。当案例反映的是一种教学方法时, 案例的主体应详尽描述具体的操作过程, 通常要融实践性、操作性、科学性于一体。第三, 反思或评析。空有形式还不行, 案例的价值往往在于能否通过案例来说明一个问题, 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 能否带给读者以启发, 能否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教学的效益。

概括的说, 案例不在长短, 不在标新立异, 重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看是否能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只要是真实的、客观的、典型的、有创意的、有实践操作价值的、有必要形式的 (主题和背景、事件或操作过程、反思或评析) 、符合当前教改实践需要的都是好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 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或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上精彩的点评。

由此可见, 教学案例的到来并非空穴来风, 也非老办法的改头换面。那么它与其它科研形式有何根本区别呢?首先,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叙事研究”的叙事者一般是教师本人而不是“外来者”, 教师所叙述的教学事件除了“偶发事件”之外, 更多地属于教师本人有意识地“改变”, 是对改变之后所发生的事件的叙述。而“教学案例”的叙事者可以是教师本人, 也可以是他人, 教学事件可以是教师自己的教学感悟, 也可以是对他人事件的见解和感想, 同时还必须有教学反思。可见,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叙事是教学案例撰写的基础, 为撰写案例提供素材。

基于以上认识, 本人认为教师要写好教学案例, 首先必须深刻领会案例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其次要牢牢把握案例的三个主要特性。

第一、真实性。案例的内容是对现实的感悟和再认识, 而非是虚构的, 事件或方法必须来源于真实的教学世界。主体可以是自己的, 也可以是他人的, 案例的叙述应有感而发, 而非无病呻吟。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所以, 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案例永久的源泉。

第二、典型性。案例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应多角度地呈现问题, 提供足够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 案例的质量是由作者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 选择复杂情境, 揭示人物心理, 把握各种结构要素, 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 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 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

第三、深刻性。好的案例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讨论、分析和反思。面对同一个情境, 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 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自己怎么想的, 怎么教的, 效果如何等, 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备课备两头, 备教材、备学生”, 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 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如何撰写序论(2) 篇8

方法介绍在学术论文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科学研究不仅仅看重结论,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更看重的是研究过程。因为其他研究人员只有知道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具体的操作步骤,才能对一项研究的科学性进行评判,因此,在报告中必须明确地说明是如何进行研究的。方法介绍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第一,研究设计的说明。对研究设计的说明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对研究方式进行说明,包括对研究中使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的说明,即说明是使用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实地研究和二次数据分析中的哪一种来收集资料的;又采用了何种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2)对研究对象进行说明,包括对研究对象总体和总体的构成情况进行说明;对具体研究的样本进行说明。对于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二次数据分析要详细介绍具体抽样方法、样本规模和抽样误差。

(3)对研究变量进行说明,包括说明研究变量的类型;研究变量的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研究变量的测量指标;研究变量的测量方式和程序。

第二,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说明。资料收集的说明就是具体介绍资料收集的过程,包括样本的具体选取过程,资料收集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这一部分中要特别注意说明研究设计中没考虑到,但在具体收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资料分析的说明就是具体介绍资料分析的过程,包括对资料的处理、整理及分析的过程。特别要说明实际采用的定性的和统计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还需要说明所使用的统计软件以及计算机机型等。

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篇9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及有效的经验。教师要想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呢?

1、写成功的经验

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将教学过程中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设计;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而选用的典型例句;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要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教学中的失误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及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应该把课后发现的不足或教学中的失误记录在课后反思中,并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3、写教学中的灵感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好的教学方法、策略、手段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教师应该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并把它们记录下来,以便今后的教学服务。

4、写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肯定,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成为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教师的疑惑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对教材、教参或同步练习册的某个知识点有疑惑,教师应该记录下来,向教材出版社、杂志社或报社询问,以便教学资源更加完美。

6、写学生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特别留意哪些词、哪个短语、哪个句型、哪个语法点学生掌握不好,把它们记录下来,帮助学生找到原因,提出改进的办法。

7、写他人的成功做法

教师在听其他教师课后,再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时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别人的长处。在写课反思时,教师应该将他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记录下来,补充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8、写教学"再教设计"

教学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更加完美。

写课后反思既要及时又要执着,一有所得立即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泥于形式,不受篇幅限制。课后反思有益教学,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思进则成。

总之,教师只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听取他人的建议,采纳他人忠告,借鉴他人的经验,辛勤耕耘教育这片沃土,就一定会品尝到奋斗后成功的喜悦。

新疆哈密伊吾县盐池寄宿制学校

如何撰写教学课例 篇10

一、教学课例的含义

教学课例是指在对一堂课进行实录的基础上,并对这节课进行的阐释。教学课例之所以能作为行动研究的成果,是出于教师把课堂教学作为行动研究的实验地这一前提。因而,单单的课堂实录并不能作为行动研究的成果表述方式。

二、课例与案例的区别、联系

(1)区别:课例强调的是对上课事实进行详细的罗列以及加上简要的评析或反思,而案例强调和注重对课例的后续加工。这种后续加工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叙述形式上,案例相对于课例而言,有明晰的问题线索;二是在处理课例中错综复杂的事实材料时,案例强调把握事实材料背后的核心问题,然后再根据这一前提对材料进行加工。

(2)联系:我们说课例不等同于案例,但两者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般的课例只能说是案例的“毛坯”,要成为案例,还需要按照案例的要求围绕问题进行“锻造”;换句话说,课例是案例的基础,案例是课例的升华。

三、教学课例实例与分析

相对于叙事、案例来说,教学课例的组成部分是比较少的,而且,其写作也较为容易。下面,我们将在实例的基础上,分析教学课例的写作方式及其注意事项。

(1)“课堂实录+他人的评析”的写作方式:

实例:

一块面包——“言语交际表达训练”课堂实录

于永正 执教

杨晶整理

张庆 评析

年级:徐州市鼓楼小学五年级一班

时间:两课时

师:今天早上,我发现我们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出示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说自己的心里话。[评:于老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撷到说写训练的题材,使学生感到这种训练既亲切又实用。由此可见:训练题材何处找?处处留心皆材料。]

生:我准备把面包拾起来,交给校长。

生:我准备写篇稿子,提出批评。

生:我会告诉这位同学,农民种粮食很辛苦,不应该浪费。

师:你打算当面劝告,是吗?——请大家接着说。

生:我将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并请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

师: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人都要爱惜粮食,是吗?以上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错的,还有部分同学不举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小诚,你准备怎样处理?

生:(站起来)我„„

师:(鼓励地)说心里话,没关系。

生:我不敢问„„(笑声)

师:小诚不是不想问,而是不敢问,胆子小。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口才。[评:在言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于老师不仅给优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而且还兼顾到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其实后者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而于老师却没有遗忘他们,这是很值得效法的。]——同学们,刚才大家说了不少处理意见。你们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

生:(齐答)劝告。

师:这件事,当面劝告一下比较好,当然,写稿子,报告老师或校长也不失为好办法。不过,当面劝告,(板书:劝告)不能耍态度,要以理服人。(板书:以理服人)[评:怎么 1 劝告人?必须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是这次训练的核心内容。要做到说理充分,娓娓动听,使人砰然心动,这不光是个说话技巧的问题,关涉到一个人的思辨能力。由此看来,语文课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思维训练是不能离开语言训练孤立进行的。]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对了,有人告诉我,这位扔面包的同学姓李。咱们就叫他晓理吧。(板书:晓理)你准备讲什么,先列个提纲。这叫发言提纲。(生写,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列的提纲?

生:我先请晓理背古诗——《锄禾》,再根据古诗教育他粮食来之不易。

师:你们是同学关系,“教育”这个词换成什么更合适?——请你自己考虑。

生:把“教育”换成“告诉”。

师:对了。[评: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随时指出其用词不当之处,并通过推敲,帮助他们选用准确的词语,这是最切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之一。]——这是第一条。还要告诉他,把粮食加工成面粉到做成面包,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道工序,不知有多少人做„„

师:不知经过多少的手。

生:第二条,告诉晓理,粮食的用途很大,谁能离开粮食?粮食是宝中宝。

师:很好。(板书:粮食的用途)民以食为天,这是至理名言。除了供人们吃,还能干什么?知道吗?

生:做点心„„

师:粮食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糕点、酿酒,还有,你们知道吗?好多药品都是用粮食做的。我们吃的味精也是从粮食中提炼出来的。总之,没有粮食,人类就无法生存。生:我请晓理算一笔账,每个同学每天扔掉一块面包,那全国将浪费多少粮食?浪费是一种可耻行为。

师:这笔帐算得好!这真是一个天文数字!(板书:算账)诸葛亮曾告诫他的儿子:“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简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美德。浪费是可耻的。[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话出自诸葛亮的戒子书。俗语:厚积而薄发。教师平时有了丰厚的积累,教学时便可随手拈来,为我所用。此即一例。不是现用现学,而是学了备用。谁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呢!]

生:虽然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较快,但还有很多人吃不饱。师:有些贫困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一点也放在第三个方面说说。这也是一笔账。

生:我给他讲一个革命故事,红军长征时„„

师: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讲;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提示一下:你不是学过“马背上的小红军”吗?那位小红军就是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的!还记得他干粮袋里那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吗?这可以算第四条。(板书:记住过去)

生:面包是用爸爸、妈妈挣来的钱买的,爸爸、妈妈挣钱很不容易。

师:这一点补充很好,可以把它放在第三条。大家想得很周到,讲得很有道理。我如果是晓理,听了以后,一定会心服口服的。大家谈了这么多,集中起来大体分四个方面。我们当面劝告晓理的时候,就从这四个方面讲。现在,请看看板书,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讲的内容。待会儿,我扮演晓理,请你们来劝告我。(生笑)(生熟记黑板上板书的内容)

师:现在我当晓理。谁借条红领巾给我戴戴?(师戴红领巾)我是谁?

生:(齐答:晓理)

师:是于晓理。懂得道理。(板书:于晓理。众笑。)劝的时候,千万别说“于老师您不应该扔面包”。(生大笑)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劝说晓理,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允许插话,都要参与,看谁有口有心,能说会道。[评: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允许插话,2 都要参与”,较好地处理了点与面的关系,提高了训练的效益。]——于靖,请你到前边来。(靖摇头)

师:我不喜欢摇头,我喜欢听“让我来试试”。(靖勇敢地走上讲台。老师鼓励她大胆一点。)[评:既教书,又育人。这不只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遇事不胆怯、不退缩的心理品质。]

生:于晓理同学,这是你扔的面包吗?

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众笑)(一生站起来插话:请问你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

生:我是四(l)班的,叫于晓理。

师:晓理同学,你扔面包是不对的。

生: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众笑。靖一时语塞。师指出: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我”的说法,而且态度要诚恳,要这样说:晓理同学,你把面包扔了我感到太可惜了。如果直接指责对方,就会顶牛,激发矛盾。)

生:于晓理同学,我觉得把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了。(师插话:这样说,对方就不至于抬扛了。)[评:劝说别人是一种语言艺术。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除了态度诚恳外,还要说得委婉,让人容易接受,于老师的这一点拨是非常重要的。]你想想,你妈妈在工厂里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分一分地挣钱,你妈妈知道了会怎么想?

师:妈妈知道了会生气,会狠狠地批评我。(众笑)(这时于老师立即提醒于靖:看看黑板上的提纲,应该先讲什么?)

生:于晓理同学,你知道吗,粮食可来之不易呀!农民辛辛苦苦地耕地,播种,施肥,浇水„„

收割,(师插话:脱粒,晒干。)付出了多少汗水呀!咱们上一年级学过一首古诗——《锄禾》,你还记得吗?

师: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姐姐,我错了,我不该浪费粮食。(众笑。一生插话:把粮食加工成面包,不知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粮食的作用可大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除了可以吃,还可以酿酒,做点心,制造药品呢。(一生站起来补充:还有提炼味精。粮食是宝中宝。)我们生活虽然好了,但也不能忘记过去。还记得咱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吗?(一生插话:如果我们一人扔一块面包,全国会浪费多少面包呀!)

师:(拿起桌子上的面包)小姐姐,同学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我错了。(说完低下了头。笑声。)

师:(取下红领巾)我现在不是于晓理了。(笑声)于靖态度好,讲得好,同学们插话补充得也好。

师:同学们,浪费粮食的现象较普遍,不只是晓理一个人。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想写篇稿子,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我认为很有必要。这样吧,咱们给全校同学写一封公开信,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认识粮食的作用,都能珍惜粮食,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我刚才说了,咱们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来着?生:让全校同学认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是宝中宝,(师插话:粮食的作用)都来爱惜粮食。

师: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在信中就必须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的作用写清楚,这是重点。格式和一般书信一样,为了区别于其他书信,第一行可写上“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生:以谁的名义写?

师:以个人名义写吧,写的时候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随时提出来。请抓紧时间写草 稿。

生:于老师,我给市长写封信行吗?

师:可以。让市长在“世界粮食日”那天发表电视讲话,呼吁全市人民爱惜粮食。

(生写草稿,师巡视,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当面评改了两篇草稿,下面是评改其中耿臻一篇的实录。)

生:(读草稿)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师插话:“这是个题目。”)亲爱的同学们:上星期的一个上午,我校四年级的晓理同学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了。(师插话:“在公开信里不要点同学的名。”)五年级一班的于靖同学见了,挺身而出,进行劝告。(师插话:虽然制止这种不良行为需要有点勇气,但还不是和坏人作斗争,用“挺身而出”不合适。可以改为“诚恳地提出了批评”。)[评:这又是帮助学生推敲词语的一个精彩的例子。用词贵在恰如其分,不到位不行,过了头也不行。]其实,这种浪费现象很普遍。在我们学校的垃圾箱里经常可以看到发霉的馒头、包子、点心„„

我们应该大声疾呼:不要浪费粮食!同学们,粮食是宝中宝。“民以食为天”。我们一天三顿饭,哪一顿能少了粮食!再说,粮食来之不易呀!它是用农民的血汗换来的。(师插话:你没有把粮食的作用讲全,它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饲料呢!读完后补充上去。)咱们一年级就学过一首古诗,(师插话:“这一句应这样说: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那首流传千百年的古诗吗?”)诗中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收下来再加工成面包,又不知要经过多少人的手!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提高,可是还应当勤俭节约。小学生行为规范里讲得很清楚,要爱惜粮食。(师插话:“这里加上一句: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多,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现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还有,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曾经报道过世界难民缺乏粮食的问题。当看到一幅幅骨瘦如柴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托着饭碗向别人乞讨的时候,(师插话:“前面有‘一幅幅’,后面就该加上‘画面’二字。要不,就把前面的‘一幅幅’去掉。”)浪费粮食的同学难道不为之震动?(师插话:“有些电视节目应当看,耿臻同学看了,不仅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作文中用上了,很有说服力。”)同学们,也许有人会说,馒头我是用自己的钱买的,我扔了与别人没有关系。不对!父母挣钱容易吗?我们也应当珍惜父母的血汗呀!同学们,让我们都来节约粮食,爱惜粮食吧!此致敬礼。五年级一班耿臻,1995年3月16日。

师:耿臻的信一是道理讲得较全面,较深刻;二是措辞恳切,有力,感情真挚,有说服力。其他同学再看看自己写的,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修改好了,再抄在作文薄上。[评:于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这种随机面批的方式。学生当众读,教师随机改,受益面大,效率较高。由于是随机改,这就要求教师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敏锐的语感。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勤学苦练,不断实践,就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随机面批水平。]为了达到让全校同学都爱惜粮食的目的,除了写信,还可以把刚才于靖劝晓理不要扔面包这件事写下来,写一篇记叙文。同学们看了同样会受到教育,下次作文课咱们就以《劝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有空儿,你们先写好草稿。

[总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怎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以为,于老师的“一块面包”说写训练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说写训练材料。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淡薄了,尤其是乱扔面包等食品的现象时有发生,抓住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二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小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三是教师不光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还注意抓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形成其良好的心理品质。(资料来源:中国基础教育网——语文——教学素材)这篇教学课例是由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组成的。其中的课堂实录是全息地记录师生的对话,并把相关的教学活动用文字表达出来。而对课堂实录的评析并不是上课教师本人的分析与反思,而是由听课者进行的分析与评论。这样的写作方式也可以算是行动研究的成果。因为行动研究的一种形式是由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合作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目的当然也是以改进行动为旨归的。

这篇教学课例在课堂实录方面是非常翔实的,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加上记录者的简要描述,基本上呈现了这堂课的整体面貌。评析的语言夹杂在课堂实录之中,使得评析的针对性很强。这篇教学课例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缺少教师本人的反思。听课者的评析毕竟是外在的,难以反映出教师本人在当时情境下的心理活动。教师本人反思的缺少,使得读者难以知晓授课者“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了有没有达到我原先的设想”、“我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问题的答案。另外,评析部分都是肯定教师的做法,评析的都是教师做得到位的地方,而没有对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这样一来,固然有助于上课教师本人继续发扬做得好的方面,有助于其他教师学习其做得到位的地方,但是,对教师本人而言,可能会忽视其不足方面的改进。

(2)“课堂实录+教师本人的反思”的写作方式:

下面所提供的教学课例就是这样一种写作方式。在课堂实录部分,除了师生对话的真实记录外,还可以用整体描述的方法来记录。另外,在教学课例的写作中,也可以对教学设计作简要的交代,这样可以为读者深入了解上课者的意图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实例:“交换律”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性”,落实教学“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

一、课堂实录

(一)情境、质疑

1.课前谈话: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今天上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变——不变)

2.观察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比一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交换位置】

3.质疑: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一个或几个例子(算式)来说明吗?

(二)探究、发现

1.汇报,整理算式。

请每一个同学独立地举出数学知识中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例子。(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 121 = 121 + 47

9×4 = 4×9

12×10 = 10×12

+ 200 = 200 + 100

326 + 623 = 623 + 326

+ 32 = 32 + 76

32×2 = 2×32

75×30 = 30×75

2.观察,发现规律。

(力求体现自主发现、自立学习的探究过程。)

(1)师:上面8个算式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

你为什么这样分类?(引导学生把黑板上的8个算式分类,第一组:加法算式,第二组:乘法算式。)

(2)观察第一组算式: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能用一句话把你发现的规律概括出来吗?教师综合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用刚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第二组乘法算式,你能用一句话把第二组算式的特点概括出来吗?(学生独立观察后,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全班进行反馈,体现学法的迁移和自主学习。)

教师综合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刚才同学们举出的例子中有没有交换位置后和或积不相等的例子?我们每人编了一道题,全班编出了许多道题,两个数相加(乘),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积)不变,这条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谁能给这两条规律取个名字?

3.事例验证。

四(1)班有男生31人,女生25人,全班有多少人?

+ 25 = 25 + 31

(三)巩固、应用

1.根据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填空,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20×45 =()×20

()+ 165 = 165 + 35

1013 + 214 =()+()

+()= 72 +()

80○50 = 50○80

()+()=()+()

师:(指着最后一题。)这样的算式给你时间填,你能填得完吗?你能用一个算式把所有的算式表示出来吗?(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抽象概括,渗透符号化思想。)

2.以前我们在什么地方用到这些知识?

我们用交换两个加数(因数)的位置,再加(乘)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乘法)运算,就是应用了这个定律。

(四)总结、引申

1.首先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然后师生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质疑——举例——观察——归纳——验证——应用。

2.质疑引申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的是两个数相加或两个数相乘,三个数可不可以交换位置?

生2:既然加法中有交换律,乘法中也有交换律,那么减法和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交换律?

师:大家能根据“举例——观察——归纳——验证”的方法来回答刚才这两位同学的问题吗?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三个数也可以,比如1十2十3= 2+1+3。

生2:三个数相加时,可以这样交换位置,比如1+2+3 , 1+3 +2 , 2+1+3 , 2+3+l , 3+1+2 ,3+2+1这六个算式都是交换了其中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总是不变。

师:怎样想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生:(略)

生1:我认为减法中没有交换律,比如:5-3=2,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3-5 就不能减了。

生2:可以减的,3-5 =-2。

生3: 5-3和3-5他们的差是不一样的,所以减法没有交换律。

生4:我认为减法中有交换律。比如,5-5= 0,交换位置后还是5-5=0。

(很多学生露出了困惑的神情,转而进行了争论。)

生5:要使减法中可以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这里的差必须等于0,也就是被减数和减数相同,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中,是任何数都可以的,所以减法中没有交换律,同样除法中也没有交换律。

(以上问题由学生自主提出,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建议学生应用“质疑——举例——观察——归纳——验证”的方法课外去探索。)

二、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是,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调适,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 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3.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大纲(修订版)》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内容;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把“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1)创设生活情境,激励探究欲望。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用“变与不变”的眼光观察身边的教学环境,进而采撷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问题,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样安排,既帮助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为新知的获得切实做好了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双重准备,又达到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诱发学生参与意识的目的,使教学始终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之中。

(2)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造潜能。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与新知学习有关的旧知,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自组算式,整理、观察、分类、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并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矫正与调换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反思探索过程,体验成功情感。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开拓创新。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有意识的空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来质疑问难。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节课不懂的知识提出疑问,在师生帮助下及时解决;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新的“不协调”,形成一个再探究的氛围。

上一篇:图形娃娃找家 教案下一篇:2022年五一劳动节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