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四大名著读后感

2024-08-26

小学生四大名著读后感(精选16篇)

小学生四大名著读后感 篇1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悲就悲在我们看尽了这种荒唐的阶级观念产生的爱情悲剧,还是无法避免在现实的社会中仍有被-迫门当户对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让婚姻远离了爱情,直至枯萎,永远不断延续着悲剧――

《西游记》: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了我们正义是一定会战胜邪-恶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达目的不罢休,绝对不能气馁,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青少年所需要的。而且,好吃懒做也是不行的,只有机智灵敏、英勇果断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在时,或者在中不应该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放弃,挫折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动动脑筋,努力一把,咬咬牙不就过去了吗?一旦战胜了困难和挫折,那胜利还会远吗?

《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

《水浒传》: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欺凌,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小学生四大名著读后感 篇2

以一带十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联系, 能够“以一带十”, 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本阅读, 加深学生对作品或作者的了解, 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例如当学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精彩片段和梗概部分时, 适时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 使学生对鲁滨孙的人物形象有更深的了解。而学生读完整本书时, 会进一步扩展自己的视野, 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设置悬念学生在学完课本中的名篇之后, 会对作品抱有一种预期和猜测, 产生阅读期待。明智的老师会根据作品留下的悬念,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期待。例如学完《少年闰土》让学生猜猜“30年后的闰土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接下来, 让学生找来《故乡》阅读, 在阅读课上再进行深入交流。

问题板块为了利于学生自读感悟名著 (篇) , 我们可以设计问题板块, 采用纵横联系, 比较阅读的方法。人物比较:一部作品中几个人物性格特点的比较, 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周瑜、鲁肃各自的性格、特点。作品比较:把一个单元中出现的几篇名著作品, 列表进行作家、主要人物、人物特点、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异同的比较。从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 不同作家的同一主题作品中去发现共同点或相似性, 进而帮助学生通过相似联系达到“以类行杂”“不类而类”“理殊趣同”“一以贯之”的效果。

引领交流、积累如果只是一味去追求读名著的多寡, 而不细细琢磨、交流、探讨、积累, 那么读书的效果当然没有那么明显。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摘录感受深刻的句子, 组织召开读书交流活动———学生可以就精彩片段来交流, 可以就内容来交流, 可以就摘录的句子来交流, 可以就名著给人的启示来交流, 可以就写法来交流, 也可以就某个人物形象进行评价。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较难理解的名著的兴趣和效果, 可以让全班共读同一本书;可以让教师读书, 学生听书;还可以发动家长参与班级阅读, 家庭亲子共读。同时要求学生每周填写一张课外读书卡, 记录下书名及作者、主要内容、感想及收获、主要人物及特点、印象深刻的句段, 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写批注等。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3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首先“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

在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不为教师所关心。“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人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不唱独角戏,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于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

四大名著大一学生读后感 篇4

《华容道释曹》中,孔明令将士在有兵的地方点上烟,这不是明摆着对曹军说:“喂!别过来,这有重兵把守,来了你会吃不了兜着走的!”可生性多疑的曹操,认为天上那一道烟是孔明虚张声势,于是就带着他的残兵败将,进入了进而伏圈,要不是关羽放他一马,他早就片甲不留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一条条妙计不仅获得一次次胜利,把我也迷得团团转,是什么让他有这么大的魔力呢?难道他天生就是聪明的,难道他的脑袋结构与别人不同的呢?

通过反反复复地细读《三国演义》,我终于发现了孔明计计得逞的秘密,那就是: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的心理,这些过人智慧都是孔明隐居茅庐,通过不懈地学习而获得的。我小时候经常恶作剧,每一次都以为自己人的计划点水不漏了,可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不是被人识破了,就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小学生名著读后感 篇5

在这几个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它十分顽固,曾大闹天宫,真是叫我五体投地啊!后来被唐三藏救了出来,他们就成了师徒。可是,肉体凡胎的唐三藏却不知那些扮成好人的妖怪,常常骂孙悟空错杀好人,而一次次的把他赶回花果山,可是他只要一听师傅有危险,便义不容辞地前去救他,尽管有时打不过,他也会去请天上的神仙或普渡众生的观音去帮忙,不管有多么的危险,也要救出唐三藏。这种师徒关系真叫我敬佩。

在日常生活中,我却一直要跟妈妈吵嘴,记得那一回,我和妈妈一起去上街买菜。买好菜后,我对妈妈说“妈妈,我想买饼干。”因为菜市场太吵了,所以妈妈没听见。走出菜市场,我十分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叫你买饼干,你为什么不买呢?”“我没听见,要不你明天自己去买吧!”妈妈说。我没回答,也没作声。只见妈妈正要回头,我连忙说:“那算了吧,我不买了。”可我心里却不那么想。回到家中,我还在生气,妈妈也骂了我。

让学生走进名著 篇6

“语文课程标准”前所未有地对学生的阅读名著提出了量化指标, 体现了新课标对名著阅读的特别关注。然而农村地区初中生往往存在社会视野偏窄、家无藏书, 在校精力更多集中于应试等“先天不足”, 导致他们“一无时间读书, 二无书可读, 三不会读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去尝试改变现状。

二、名著阅读计划的制定

名著阅读计划须保质保量, 教师应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阅读名著的成效。

1. 总体目标。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 并通过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组织名著赏析活动、专题讨论会、故事会等形式, 把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学习的能力, 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 阶段目标。

“课标”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初一阶段: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作品, 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文学名著,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初二阶段: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著, 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 积累语言, 训练语感,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初三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 教会学生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 学会揣摩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分清作品中的精髓与糟粕, 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三、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曾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

1.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首先以教读课的材料为例子, 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其中包括读书的方法 (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 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等) , 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作为学生训练材料, 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 我尝试给学生作了个范例, 根据课文的内容出示了几个相关的命题: (1) “于勒”的作用; (2) 不要忽视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3) 克拉丽丝的语言; (4) 文中若瑟夫的作用; (5) “吃牡蛎”细节赏析; (6) “变”中的“不变”; (7) 两个“狼狈”; (8) 小说中的“信”; (9) 说说故事情节的戏剧性; (10) 说说菲利普。由此, 指导欣赏小说的方法: (1) 整体性品评, 阅读小说后体会它的布局谋篇、刻画人物、展现情节的妙处; (2) 线条式品析, 从人物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环境的刻画, 描写, 对比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诸多线条中抽出“一条”来咀嚼; (3) 美点式品评, 挑细节认真欣赏、分析。介绍方法后让学生从模仿中学会深入思考, 再进一步地挖掘小说的主题。

2. 统筹安排、精心测算、安排时间。

整本书容量较大, 不可能在课堂内全部读完。必须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是关键。

(1) 教师可在日常的单篇课文从名著节选的阅读教学中相机引导学生阅读其整部原著。如九年级上学期, 学完《智取生辰纲》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阅读《水浒传》, 让学生对这部描写中国农民起义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阅读由课内到课外拓展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挤出时间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2) 教师要科学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每布置学生读一本书都要根据书的容量和学生可能用来读书的时间及阅读速度, 测算学生每天的日阅量和读完一本书的大概时间, 以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

(3) 阅读的密度要合理安排。总起来看, 初一学生课程较少, 初二课程逐增, 初三面临毕业升学考试, 课外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所以对初一、初二和寒暑假可多布置一些阅读任务。其他时间则以养成学生每天读一点课外书的习惯, 力争多读一些课外名著。

3. 精选作品、明确目标、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实事求是地说, 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关键是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那些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往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如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科幻小说《哈里波特》等。

初中学生受自身阅历的影响, 对名著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 太高的要求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读《水浒传》, 要求初中学生对书中众多的人物一一掌握, 这个要求显然过高了。不如改成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他。然后通过“水浒英雄故事会”的活动, 使学生对其他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要求初中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

总之, 教师的点拨指导, 既应该确定班组群体的阅读目标、方法, 又必须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在书籍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四、名著阅读的检测

阅读是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阅读积累,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检测学生名著阅读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1. 生动有趣的故事会。

许多名著都是故事性很强的作品, 特别是中国的一些古典名著, 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所以在阅读这些作品后, 我曾经组织过两次故事会活动:大话西游故事 (读《西游记》) 、梁山泊英雄故事 (读《水浒传》) 。生动有趣的故事会, 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会。

强调读有所得, 提倡学生抄写或摘录。要善于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应提倡把书报杂志上的精彩片段、读书随想记载下来, 或装订成册或制作卡片, 以备日后查阅, 然后通过活动展示, 使学生在交流中相得益彰。如学生阅读《爱的教育》时, 学生每个周末读亚米契斯一个月的日记, 然后写200字的读后感。全书读完之后, 指导学生将十篇读后感装订成书, 设计封面, 装饰美化, 在“书”的最后一页写一后记, 评价自己阅读的态度是否认真, 阅读后的主要收获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同学之间交换阅读读后感。

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方法, 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 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 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其作用日益明显。农村初中对名著阅读的方法和检测进行了尝试, 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 提高了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 篇7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呢?这里谈点粗浅看法。

一、精心指导选择读物,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英国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这部作品为什么会从英国走向全球,吸引着当下这么多的青少年如痴如醉地阅读,原因就是符合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名著,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内容生动有趣,知识性强,易于被学生吸收领会的名著,如《西游记》、《汤姆索娅历险记》、《爱的教育》、《俄儿斯骑鹅旅行记》、《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基督山伯爵》、《福尔摩斯探案集》等。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去阅读、欣赏和品味,有能力直接与大师对话,直接去亲近原汁原味的“绿色文体”。

二、投其所好,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走近名著。电脑电视以直观的声像刺激,利于学生放松心境。因此,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多愿用来上网,或看电视剧,我们何不投其所好,引导他们走进名著,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我让学生读完文章后,把他们带到了多媒体室。不久,雨果的生平,思想简介,以及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建筑的图片等相关的资料一一下载,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学生纷纷举手问《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是讲什么的?好不好看?我于是趁机向他们介绍这两本书,布置学生利用“五一”长假阅读它们,并布置写读后感。假期回来后,科代表向我反映:读后感收不齐,书读不太懂,文章写不出。我安慰科代表,没关系,晚点收。正好我买这两部名著时,都配有DVD光盘,于是我又把同学带到多媒体室,组织学生观看这两部名著的光碟,学生兴致很高,说“原来名著这么有意思”。课堂时间不够,同学们自己找课余时间看完了。茶余饭后经常有同学模仿剧中的人物表演、背台词,写出了许多有较高质量的读后感。期末考试是市里出题,其中有一大题是有关名著阅读的,由于是第一次考名著,也不知道题型,所以我们没复习到,但同学们的得分率是98%,基本上没丢分,学生从中尝到了读名著的甜头,兴趣大增。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名著的兴趣,并提高阅读效益,老师还要经常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1、读书笔记展览。当学生们阅读了名著后,往往情动于衷,有话想说,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凝置于纸,发话于文。指导他们写出一篇篇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的读后感,适时进行评选,在校刊上刊登,在展览窗内张贴,在校广播站广播,并鼓励他们向全国的报刊杂志投稿,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2、召开研讨会,任何一部名著,其内涵都是十分丰富的,任何人都不能穷尽其所表达的意义。中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限制,肯定疑惑会更多。例如读《巴黎圣母院》后,我提出:同学们通过读原著,看电影,对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书中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听就都兴致勃勃深钻原著,寻找问题,新问题层出不穷,诸如:为什么聋子也可以做法官?弗洛德二十多年来收养卡西魔多是出于真心,还是别有用意?世界之大,为什么雨果偏偏写巴黎圣母院,况且这地方以前也没有什么名气?害死爱斯梅兰达的真凶手是谁?作者为什么要写爱斯梅兰达的母亲的事,这与文章主题有什么联系,为什么电影中她的母亲没有出现?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我带着鼓励的语气问: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哪些同学愿意从中自由选择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结果学生发言十分踊跃。

还有一些问题,没有人解答,怎么办?我这样引导: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不少同学谈了自己的见解,但在课堂上我们仅作了初步的讨论,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哪些同学愿意带着问题到课下广泛查寻资料,继续作深入的探讨研究?学生纷纷举手领取问题,研究同一问题的学生,还兴高采烈地结合成学习小组,准备课下继续研究。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钻研问题的能力,分享了阅读的快乐,促进了整体学习水平和全面素质提高。

小学生名著读后感优秀 篇8

昨天,我打开书柜,好奇地都搬出来。呵,真沉!还是这书看得过瘾,要是睡觉前让妈妈讲,估计讲到天亮也讲不完。

这一举动引起了细心奶奶的注意,她立即召来爷爷、爸爸、妈妈:“你们快看,孙子在看四大名著呢!”哦,这原来就是最有名的四大名著!我还真得好好看看。

奶奶高兴地对爷爷:“孙子真有出息!老头子,你一天看不了几页,还要不时地查字典。”又瞪着爸爸说:“你呀,一年也看不了几页。你看你宝贝儿子,一口气看了十几页,还越看越兴奋。”

爸爸走近,认真地对我说:“儿子,你,你真能看懂?”

我不耐烦地回答:“嗨,要是看不懂,我还看它干吗?”

爸爸激动地抱着我:“儿子,那你讲讲书上写的是什么?”

小学生名著读后感两篇 篇9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简写版的《水浒传》。里面有108条好汉,个个都令我佩服,不是大义凛然,就是高大威武。

宋江是非常孝顺的,孝顺在他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他冒死也要探望他的父亲。

总之,他们两个一个足智多谋,一个庞大威武,在我心目中他们永远是英雄好汉!

【二】

昨天,我看了一部电视剧——《西游记》。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孙悟空了。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阅读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明确而具体地指定了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此举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读书中陶冶情操,涵养品性。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名著呢?笔者想谈点做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阅读名著

1.班级设立名著图书专柜。

作为文一个语文教师,一直以来,笔者十分重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不断开掘图书资源,提高使用效益。一般来说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图书角的藏书量会超过300本,人均七八本。不过对学生们捐集上来的图书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图书主要是一些卡通书、作文书等快餐式的大众通俗读物,名著少得可怜。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感性化、浅层化的趋势,学生阅读疏远经典名著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注意力吸引到能够代表人类文化精粹的经典名著上来,笔者觉得很有必要设立一个经典名著图书专柜。这个专柜的图书管理方式是私有公用,专柜对班上学生拥有的名著进行造册登记,图书仍由个人管理,面向全班同学开借。这种方法好处有三:一是名著管理方便,损毁率极低;二是专柜虽无书(书都在学生手上),但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情况有记录,便于教师掌握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三是让学生感染学生,形成一种“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读书氛围。

2.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课外阅读的时间。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质量观,不能急功近利,以大量的书面作业代替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少布置课外作业,多读书(笔者近三年来,几乎没布置过书面课外作业)。与学生交谈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不想读名著,原因一方面是怕影响学习,另一方面他们的课业负担实在是太重了,课间看一看消遣类的书,仅是为了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这些名著,除了引导得当外,关键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一方面要和其他科任老师多沟通,尽量少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另一方面,与家长进行书面沟通,大力宣传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让他们支持子女进行课外阅读。

二、大力营造阅读名著的读书氛围

1.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

新编的语文教材,无论是苏教版、人教版还是语文版,《语文课程标准》建议中学生阅读的长篇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可进行引导点拨,导向课外。笔者统计了一下,七至九年级《语文》(语文版)节选名著篇目的有《美猴王》(七年级上册)、《空城计》(七年级上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八年级上册);此外,对一些重要的作家比如老舍、鲁迅、冰心、罗曼·罗兰、高尔基等的作品也有所涉猎,语文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上好名著欣赏课、导读课,刺激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语文版)一共安排了四个名著引读栏目,七八年级每学期各安排一个专题,对“课标”指定的必读经典名著进行导读和推介,教师应重视这四个专题的引读,并辅以名著欣赏课,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3.大力开展以名著为主题的讲故事、朗诵、演讲、舞台剧、征文比赛等活动,以活动促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笔者觉得一定要把班上所有同学的阅读活动开展并丰富起来。讲故事、朗诵、演讲、舞台剧、征文比赛等活动,可能要花去教师和学生的许多时间,但这是一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活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调动起来。而一旦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的课外阅读会一发而不可收,收到奇好的效果。比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搞了一个《三国演义》歇后语比赛,同学们的阅读兴奋点一下子高涨起来了;在引导学生读《水浒》时,我搞了个水浒人物绰号比赛,学生阅读《水浒》的热情也非常高涨。总之,名著的阅读是主题性的文化阅读,应通过有效的活动,突出阅读主题,让学生有阅读的紧迫感。

4.制定阅读激励制度,让阅读名著具有挑战性。

现在的初中生的阅读状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初中生别说读名著,就是普通的课外读物,都读得很少,这与我们现阶段社会转型期,人们过多追求功利、过多追求浮躁的物质生活状态有关。在学校里,阅读不是一种主流动的学习方式,替代它的是应试和做题。因此,名著的阅读,应作为一种挑战行为,重视激励措施的落实。笔者每个学期,都会对班上的同学进行阅读分组,互相挑战,每期分阶段进行阅读评比、颁奖(奖品多是书)。名著阅读除了让学生互相挑战外,也鼓励个体的自我挑战。有一个典型的个案是这样的,2007年,笔者任教班有个学生王某,基本没有阅读习惯,笔者和他约法三章,每读五回目《三国演义》送一张老师自制的读书卡片,读完一部《三国演义》奖励一部《水浒》,……在老师的激励下,到2009年春季,这位同学已读了近十部经典名著。笔者的心得是:集体的阅读氛围,会感染个人,个别的阅读指导,也会带动全体。

总之,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笔者奉行的是行动主义,有了目标,就去做,做了就务求收到最佳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最大的心得是:只要教师改变语文教育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并形成一个专门的阅读名著组织管理体系,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收到显著的效果。期望有更多的教师重视学生阅读生活的重构,通过推进阅读来撬动初中的教育改革,这会成为现实吗?

引领学生亲近名著坚持阅读 篇11

我认为, 一定要智慧地引领学生亲近名著, 把名著认真地读起来, 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形成名著阅读活动实施方案和教学设计, 开展名著阅读活动, 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初一开始的第一次热热闹闹的读书汇报会就这样结束了, 脑海中荡漾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微笑的表情和兴奋的举止。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 我们规范了读书汇报会的全部流程。从构思、动员, 到排练、正式汇报, 再到颁奖评比、课后反思等环节, 学生全员参加, 教师全程参与。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读书汇报会:内容丰富, 读书内容古今中外皆有;展示多彩, 写心得, 绘小报, 制PPT, 进行表演;准备充分, 从宣布活动到活动展示, 将近两周, 学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读书, 也有时间准备、思考、修改、配合;充分表彰, 几乎每个同学都得到一份小小的奖品。这样的活动与奖励不仅是对孩子们参与的肯定,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这次活动后, 我们趁热打铁, 又进行了第二次名著阅读交流会。给我的感受是, 孩子们有阅读的兴趣, 有参与的激情,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小宇宙, 汇聚在一起就是智慧的闪光。以后还陆陆续续开展过多次活动, 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严梓瑗写道:“同学们在这个冬与夏的交响曲中送走了上一次的‘名著阅读交流会’, 虽有些青涩, 却也充分体现了阅读的乐趣。当我们还沉浸在以前的成功与欢愉中时, 又迎来了第二届‘名著阅读交流会’。随着同学们思绪的蔓延, 不管是文辞优美、思想深邃的散文《清欢》;还是向往着宁静生命、带给读者无限感慨的《天蓝色的彼岸》, 都衬托出如流水般清澈的阅读之美。就在这样静静的聆听与热烈的掌声中, 此次交流会圆满落幕。同学们从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阅出别样的人生, 读出自己的风采。”

我们在研究中探索, 在探索中实践, 在实践中反思。在名著阅读活动中还坚持了“三结合”:阅读与表演相结合, 阅读与影视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我们发现, 仅有阅读是不够的。从课题研究中看出:阅读兴趣是前提, 扩大阅读面是基础, 增加阅读量是关键,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是重点, 提高阅读品位是难点。当大家再次聚首时, 新的规划出炉了——

强化课外阅读观念。针对研究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共同问题, 我们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活动做了一些宏观的调整:以经典著作为主, 以课外读物为辅;以必读名著为主, 以推荐名著为辅;以自读摘抄为主, 以展示交流为辅。总之, 让学生读起来, 这是前提, 也是关键。读名著, 不可浅尝辄止, 不能只读名著导读, 要培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形成阅读兴趣, 养成阅读习惯, 提高审美情趣。“读整本的书”, 还可以磨砺性格, 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学风, 也可以抵制网络快餐阅读, 防止思维碎片化与浮浅化。

重视读本选材要求。我们对学生名著阅读的立足点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其一:立足选文, 辐射全篇:如《孤独之旅》——《草房子》等;其二, 立足作者, 辐射经典:如《云南的歌会》——《边城》等;其三:立足中心, 辐射背景:如《我的信念》——《居里夫人》等;其四:立足文本, 辐射同类:如《我的母亲》——《母亲》, 等等。由此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由单篇至整本书, 学会课外自主阅读, 让名著阅读不再像浮萍漂泊无依, 而是牢牢地扎根于语文课堂。

《复活》名著学生读后感 篇12

可是,我已经更改了我对书的了解。

就在前不久,我的表姐向推存了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最初我顺手翻了翻,看这书中一幅插画图片都没有,因此便顺手仍在一盘。直至昨日,我确实没事儿可干了,才想到亲姐姐暑期赠给我的那本《复活》。最初,我只想随便看这部说成讲什么的,但是,到之后,不知道如何的,我居然被它给吸引住了。

这本书确实是太美丽动人了,原文中的诸多精美的片段描写及其认真细致的心理状态描绘都要我陷入进来,而且不能自拔。自打那一天中午看过一小段以后,就一直被它吸引住了,无聊的时候看,用餐的情况下看,夜里趴床边的情况下也看,乃至尿尿的情况下要看……

《复活》是意味着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托尔斯泰的最大造就的一部著作。小说集根据地主的义女“玛丝洛娃”的被辱、沉沦及其被下狱、别放逐的不幸,及其和主角“涅赫留朵夫”的繁杂历经。这书勾勒了农奴制改革后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宽阔景象。

杰出的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评这本书:《复活》是赞颂人们怜悯的最美的诗――最真正的诗,书中展现了卑鄙与德行,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心态、镇定的聪慧与仁德的同情去观查。

如今,读了了《复活》以后,再次理解了对“书”的观点:一本书的精义取决于对人会的风采,取决于书身后这些杰出、颇具生活哲理的大道理,取决于可以把人吸引住得心神不安、取决于可以把人“痴迷”得茶不思饭不想。而并不取决于读书以后能得到这些金钱。

我只告知大伙儿一句:书是自身读的,并不是为他人读的;知识是给自己学的,并不是为成长赚要多少钱而学的。

小学教学名著读后感 篇13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机会,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少年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就看你教师有没有给他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小马过河》的教学中,我在抓住主教材仰卧推起成桥的同时,忽略了次教材,以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果然,学生通过二人(或多人)的互助合作、实践尝试,创造出了搭桥过河、踏石过河、开船过河、飞马过河等方法,而在搭桥过河的方法里,又有各种各样的桥(双人拱桥、立交桥等等)。这么多方法,都是学生回答教师“如果你是那匹小马,你能过河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么多方法,都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实践成果;这么多方法,都是学生创造的结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使体育课堂就会成为学生创造的摇篮。

如:在练习广播操时,学生分别出列演出,请学生当评委,让学生说出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让学生也当一回小老师。在整个评价活动中,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例如:当一名学生的动作没有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时,我会说:××同学的动作做得也不错,如果再多练几遍,他一定会做到更好。此外,在课内课外,我对学生的练习及时地进行肯定,一句“你真棒”、“你的动作有很大的进步”、“你一定能超过老师的”,一定会让学生心花怒放,学习的兴趣更大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四大方法 篇14

一、深刻认识语文的功能

语文是一门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 它既注重于实践又注重于创新。创新的核心是求异, 求异就是对被人们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 就是能打破习惯思维的程序。大千世界, 一切事物总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这就是事物本身的多元性。如果变换一下因素, 就可能产生新的思路。而整体性是人类个性发展具有的特点, 但此处的整体性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不同学科知识、同一个学科不同的知识的混合后, 得到的结果, 而是不断探索世界, 挖掘自我, 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它从学生个人、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自世界、社会中获取题材, 经过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的整体发展, 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让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发展,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整体的世界。

二、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应善于合理创设学习情境, 营造出浓郁的探究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探索潜能和欲望, 调动其学习的内驱力, 从而达到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探究式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它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 这样学生才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对问题也会出现独特的理解, 即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颇的, 教师也应该肯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探究的成果, 教师应该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或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 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 或启迪独特的视角等等, 以便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 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平台, 它体现了学生在探究中对成功的需要。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 它包罗万象、内涵丰富, 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不仅仅是语文, 它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美学, 甚至流淌着音乐。教师在教学中, 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界限, 向邻近学科开放, 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感受, 促使课堂的灵动生成。教师还可以尝试开放教学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应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艺术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合。

四、注重生活体验, 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的运用能力之一就是写作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多注重生活体验, 不断总结提高写作能力。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在写作时不要凭空想象, 而是要根据自己实际生活经验来进行写作,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具有真情实感。譬如,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 经常有类似于“世博会”“奥运会”“国庆大阅兵”之类的话题作文, 而这一类的话题学生是没有真情实感的, 即使勉强写作也不会太成功。这时教师的适时点拨就显得非常重要。也许我们真的没有机会到上海去参观, 也许我们真的没有机会去北京看一看, 但是这些事件的新闻报道倒是真的遍布于每一个电视频道中, 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之下, 我们的亲人父母、老师同学都有怎样的变化呢?这总是真实的存在吧, 所以教育学生从这些真实具体的生活内容出发, 学生就一定会感到遥不可及的作文命题一下子变得清晰可感了, 写起来也相对容易多了。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篇15

一、讲清阅读名著的意义

1. 丰富知识。名著是历代伟大的文学家们的智慧结晶,是他们心血的凝聚,也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财富,更是几千年世界历史长河中沉淀的艺术瑰宝。名著带给我们的是没有终结的思考,只有思考中不断的豁然开朗,并且这些启迪能让我们受用一生。学生们通过阅读名著,可以对这些艺术瑰宝有个全面了解,受到这几千年来沉淀的智慧洗礼,拓宽自己的见识,获取更多的信息,增长更多的知识,开发更广阔的思维,加深对事物的思考,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2. 巩固学习成果。名著在课内安排的篇章较少,远远无法满足新课标所达到的阅读量,因此学生们必须要学会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去不断接触各式各样的课外读物,做好阅读练习,这些读物中,名著至少每学期要读三四部,这样才能巩固课堂上的名著阅读训练。

3. 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上的积累,可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加强名著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通过大量的名著阅读,可以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能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名著阅读可以有效熟悉文字的应用和语言的规律,良好的把握各种手法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俗话说:“把名家的作品模仿到极致之后产生的东西,就是属于自己的作品”。阅读名著让自己的文学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时,就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去,写出来的绝对会是一篇用词准确,手法运用恰到好处的优秀作品。通过名著阅读的不断增加,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名著给我们的启迪都是传递那些真、善、美的东西,比如炽热深沉的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至死不渝的忠诚、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等,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对这些名著的阅读,能使心灵受到感染,激发内心的情感世界,找到正确的价值取向。品味文学名著的艺术形象,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审美感受力。所以,名著阅读除了可以传授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心灵。

二、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做法

1. 创造阅读环境。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课堂上能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非常少的,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学生在课外时间去加强阅读训练。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们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只有学生都处在一个阅读的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要让学生有书可读,学校应该加强图书馆建设,让学生都能在图书馆方便的借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名著;接着就是开辟一片专供阅读的场所,让学生能聚集在一起,在同样的环境下阅读。

2.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成长期,他们的思想才刚刚开始成形,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在名著的选择上并不是很理性,一般都喜欢故事性较强的名著,这种效果对名著阅读的益处就较少。所以,教师就应该找到对策,让学生的阅读尽量完善。据研究,学生处于感性时期,影音对他们的吸引力特别大,如果把那些拍成电影的名著拿出来给他们先进行观赏,那在后面的名著學习中,他们的兴趣就会增加了。

3. 传授阅读方法,加强实践演练。阅读一定要掌握方法、掌握阅读节奏,许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会阅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先对阅读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名著的一些关联信息,如名著的作者、文章写作的背景、文章的主要故事线索、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给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熟悉文章内容。其次,教师对文章要先进行示范阅读,让学生把握好感情语气,并把重要的感情部分、语气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那些地方的阅读技巧,教授给学生。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最后,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考核,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并对阅读的质量进行分组评比,阅读质量差的可以进行惩罚,罚摘抄阅读文章因为摘抄可以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也是增强阅读实践的另一种有效方式。

总之,名著阅读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能起到许多积极的作用,所以学生名著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语文教师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更创新更能提升学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增强名著阅读能力,让他们的成才之路,走的更稳、更容易、更健康。

世界名著读后感300字小学生 篇16

你有在大海上与暴风雨搏斗的经验吗?你有过被海盗俘虏的经历吗?你有独自一人在荒岛上生存的毅力吗?有一位勇敢青年就经历过这可怕一切,那么这位了不起的青年到底是谁呢?他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

鲁滨逊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梦想就是外出航海,可是他的父母却极力反对,但什么也阻止不了他对梦想的追求。他曾多次出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追求梦想过程中并不像想象中的一帆风顺。他遇到了风暴、大浪和海盗的袭击,最后他被困在了一个荒岛上。想要在这里生存下去,他必须要独自一个人去面对那些未知的困难。最终他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一点点运气在这个荒岛上生活了28年两个月零九天,创造了一个奇迹。

和鲁滨逊比起来,我真是惭愧万分。我有一个梦想,但是都从来没有为我的梦想去努力过,遇到困难就退缩,还总是会为自己找各式各样的借口。读过这本书,让我不由的想起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得彩虹。鲁滨逊的这种坚韧的毅力让我十分感动,我要向他的学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去努力去拼搏,无论前路会遇到什么困难险阻我都不会退缩的。

上一篇:机场安检岗位下一篇:因为是辛德瑞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