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

2024-06-07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共6篇)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 篇1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速度的计算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力的基本知识物体的惯性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9课时。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三节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1课时

第四节 力的作用效果1课时

第五节 物体的惯性1课时

复习和总结 4课时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 篇2

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以及声音的反射现象。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有一定基础,本节课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于接受一些新概念和惠更斯原理,并利用机械波的基本知识好惠更斯原理推导波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最后的落脚点却在应用两个定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知道波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2、知道波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都与入射波相同。

3、知道波发生折射是由于波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知道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二)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1、复习声音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教师:引导复习学生:思考回顾

2、水波的反射和折射

教师:演示实验,并指导学生观察认识

(可采用发波水槽和实物投影仪,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学生:观察实验,认识现象

二、惠更斯原理(了解惠更斯对波传播规律的研究)

1.相关概念:波面和波线: 教师: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表示波传播的方向?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1)什么是波面?什么是波线?

(2)对于水波和空间一点发出的球面波和平面波为例,如何理解波面和波线? 学生:

阅读教材,思考理解:

(1)向各个方向传播的波峰(或波谷)在同一时刻构成的,叫做波面。(2)图中与各个波面垂直的线叫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2.相关概念:子波源和子波→ 惠更斯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理解:(1)惠更斯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2)以球面波为例,应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传播。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理解:

(1)理解并能叙述惠更斯原理:(1690年提出)

介质中波前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一个新的波源(子波源),能够发出子波;其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这就是惠更斯原理。

(2)理解子波源、子波这一对概念

(3)如何根据某时刻的波面和波线,作出过一段时间后新的波面? 阅读教材上利用惠更斯原理在球面波、平面波两种情况下确定新波面的方法。

三、波的反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看看书上的实验结果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体会用惠更斯原理尝试对波的反射定律作出证明。

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反射现象;并证明波的反射定律。

课本上已经把反射现象中的波面波线关系画在了图中,请证明时参考使用。如果学生证明有困难,老师可在学生思考后给出证明过程: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图。结合图形引出入射角、反射角,并给出明确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1)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2)反射波的波形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反射角。(3)反射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都跟入射波的相同。(4)在波的反射中,遵循下述规律——反射定律: ①入射波的波线、反射波的波线和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四、波的折射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再进行演示:

(1)在水波槽的一部分底面上放一块玻璃板,把槽分成深水区和浅水区两部分。(2)让水波由深水区射到两个区域的界面上,观察发生的现象。(3)明确观察到的现象:看到波由深水区进入浅水区能继续传播,但是改变了传播方向。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看看书上的实验结果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

阅读课本上用惠更斯原理对波的折射定律所作出的证明过程。学生:阅读课文,解答下列思考并理解:

(1)什么是波的折射?(2)什么叫入射角和折射角?

(3)在波的折射中遵循什么规律?阅读课本上用惠更斯原理对波的折射定律所作出的证明过程。教师:总结折射现象所遵从的规律:

(1)波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波的折射。(2)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折射波的波线界与界面法线之间的夹角r叫做折射角。

(3)在波的折射中遵循下列规律:

①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率相同;②折射波和入射波的波速和波长不同 ③在波的折射中,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之间有下述关系。.这就是波的折射定律。

其中v1和v2是在介质Ⅰ和介质Ⅱ中的波速。由于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故是一个只与两种介质有关而与入射角无关的常数,叫做第2种介质相对第1种介质的折射率。用表示,则

如果v2v1,波在进入第2种介质后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这与实验中波的折射现象一致:在水波的折射演示实验中,水波到达浅水区后,传播速度减小,传播方向向法线靠拢。我们观察到的正是这样。【课堂小结】

本节的知识点(概念和规律)较多可概括如下: 一个原理:惠更斯原理 两种现象:波的反射和波的折射 两个定律:波的反射定律、波的折射定律

多个概念:波面、波前、波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 波的反射定律

(1)入射波的波线、反射波的波线和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波的折射定律

(1)入射波的波线、折射波的波线和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 篇3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12安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D.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2012凉山)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振动停止,发声也一定停止

C.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3.(2012大连)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

4.(2012菏泽)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5.(2012白银)春节联合会上,有一名节目主持人出场时,“闻其声,而知其人”,张华能够清楚地辨别出这是著名主持人朱军的声音,这是他应用了声音的哪种性质?()

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

6.(2012泰州)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频率越大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l08m/s

C.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D.超声波、次声波是入耳听不到的声音

7.(2012益阳)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A.真空不能传声B.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频率越高D.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8.(2012广东)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音色一定不同B.音调一定不同C.响度一定不同D.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

19.(2012梅州)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周和小

杨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

10.(2012眉山)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D.声音在空气的速度一定是340m/s

11.(2012东营)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军方将配备一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该设备工作时可

以产生高达150分贝的声音,尖锐的声响会让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

作非致命性武器驱散人群。关于该设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该设备产生的是超声波B.该设备产生的是次声波

C.“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D.“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

12.(2012盐城)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13.(2011内江)如图所示,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

最大的是()

长笛小提琴手风琴二胡

ABCD

14.(2011宁夏)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5.(2012大理)学业水平测试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

由于声带的____产生的,是通过____传入考生的耳朵的。

16.(2012兰州)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与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例如”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唱“,这里的低是指____。高是指____。

17.(2012德州)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二胡发生是因为琴弦在____,演奏过

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

18.(2012南充)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3500次,则

它振动的频率是____Hz,人类____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19.(2012广安)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____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____

减弱噪声.

20.(2011山东济宁)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

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

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

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21.(2010江苏常州,19题)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

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遥控下成功撞月.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无声的撞击,原

因是。

22.(09贵阳).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请你列举一个人们利用这种声波的实

例:。

23.如图2-2-7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____;

响度相同的是____。

24.(2012济宁)如图2-1-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

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那些问题?请你写出一个:___________。

(23题)(24题)

三.实验题(25题5分,26题8分,共13分)

25.空气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发现电铃的声音

将逐渐(填“变大”或“变小”),然后把空气,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填“变大”或“变小”),这个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是。

26.图1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_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 .

(3)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结论: _________ .

(4)如图2所示的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表明: _________ .

(25题)(26题)

四.计算题(27题3分,28题6分,共9分)

27.雨天的晚上,玉红同学看到闪电5 s后听到了雷声,打雷的地方距她多远?(声音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以340m/s计算)

28.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

处深度是多少米?(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

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B4.B5,C6.D7.A8.B9.C10.B11.C12.D13.B14.A

二.填空题

15.振动 空气

16.音调响度

17.振动 音调

18.350 能

19.声源处;传播途中.

20.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2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22.超声波声呐(或超声波雷达测速仪、B超等)、雷达、超声波探伤

23.甲、乙甲、丙

24.空气可以传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等

三.实验题

25.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变小,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变大,推理法

26.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音叉的振动放大;响度与振幅有关空气能传声(声能传递能量)

四.计算题

27.由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光传播到人眼的时间可 以忽略不计,根据公式s=vt可求出距离.s=340m/s×5s=1700 m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第十六章知识点 篇4

电压

1、 电压:

电压使电路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的符号是U,单位为伏特(伏,V)。比伏特大的有千伏(kV),比伏特小的有毫伏(mV),1 kV=103 V,1 V=103mV,1 kV=106 mV。

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 电压表:

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符号为V,其内阻很大,接入电路上相当于开路。

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

① 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并联。

如果与被测用电器串联,会因为电压表内阻很大,此段电路开路而无法测此用电器两段的电压。如果被测用电器在支路上,这时电压表测的是其他支路两端的电压;如果被测用电器在干路上,则整个电路便成开路了,这时电压表测的是电源电压。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压表,从“-”接线柱流出来。否则电压表的指针会反向偏转。

③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若不能预先估计待测电压的大小时,应选用最大量程进行试触。

若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量程将使指针转出刻度范围把指针打弯或把电压表烧坏。若指针偏转超过最大值则应断开开关检查;如果指针偏转幅度太小(小于3V),会影响读数的准确性,应选用小量程档。

④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此时测得的是电源的电压值。

使用电表前,如果指针不指零,可调整中央调零螺旋使指针调零。

常见的电压:

家庭电路电压——220V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每节铅蓄电池电压——2V

3、电池组电压特点:

①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电压之和;

②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相等。

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都等于电源电压值。

电阻

1、 电阻: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简称为欧,符号是Ω,比欧姆大的单位还有兆欧(MΩ)和千欧(kΩ)。1MΩ=103kΩ,1 kΩ=103Ω,1MΩ=106Ω。

常见导体的电阻率从小到大排列,分别是:银、铜、铝、钨、铁、锰铜合金、镍铬合金等。

在电子技术中,要经常用到具有一定电阻值的元件——电阻器,也叫做定值电阻,简称电阻,在电路图中用表示。

2、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电阻率ρ)、长度(L)和横截面积(S),还与温度有关。与导体是否连入电路、是否通电,及它的电流、电压等因素无关。

而且:①导体材料不同,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电阻也一般不同;

②在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③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④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只有极少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玻璃)

3、由电阻公式可知:

①将粗细均匀的导体均匀拉长n倍,则电阻变为原来的n2倍;

②将粗细均匀的导体折成等长的n段并在一起使用,则电阻变为原来的倍。

变阻器

1、 滑动变阻器:

电路符号:变阻器应与被控制的用电器串联。

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有时还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铭牌:例如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 1A”的字样,表明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

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注意事项:

①接线时必须遵循“一上一下”的原则。

②如果选择“全上”( 如图中的A、B两个接线柱),则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接近于0,相当于接入一段导线;

③如果选择“全下”(如图中的C、D两个接线柱),则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将是最大值且不能改变,相当于接入一段定值电阻。

上述②③两种错误的接法都会使滑动变阻器失去作用。

④当所选择的下方接线柱(电阻丝两端的接线柱)在哪一边,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有效电阻就在哪一边。(例如:A和B相当于同一个接线柱。即选用AC、BC或AD、BD是等效的。选用C接线柱时,滑片P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将减小;选用D接线柱时,滑片P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将增大。)

(滑片距离下侧已经接线的接线柱越远,连入电路中的电阻越大)

2、 电阻箱:

电阻箱是一种能够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的变阻器。

电阻箱的读数方法:各旋盘对应的指示点(Δ)的示数乘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就是接入电路的阻值。

3、 滑动变阻器与电阻箱的比较:

相同点: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能起到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作用。

不同点:①滑动变阻器有4种接法,电阻箱只有1种接法;

②电阻箱能直接读出连入电路的阻值,而滑动变阻器不能读数;

③滑动变阻器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而电阻箱不能连续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

物理高效学习方法推荐

理解和记忆

经常见到身边的某位同学初中物理考试时填空、计算题都对,就是选择题一错一连串,原因何在?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而这正是学习物理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什么才算是真正理解呢?理解的标准是对每个概念和规律都能回答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用”等问题。

例如“浮力”的概念,我们要搞清楚“浮力是什么?”“浮力怎么样计算”“为什么物体会受浮力”“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等;对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记住和说出他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突出要素,抓住关键。而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电能知识点

⒈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作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W=UIt=U2t/R=I2RtW=Pt单位:W焦U伏特I安培t秒Q库P瓦特

⒉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电功,表示电流作功的快慢。【电功率大的用电器电流作功快。】

公式:P=W/tP=UI(P=U2/RP=I2R)单位:W焦U伏特I安培t秒Q库P瓦特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 篇5

实验目的:

1.知道太阳能的利用之一是光电转化,把光能转化为电能。

2.通过实验了解太阳能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废气、废液等污染物,是一种绿色能源。3.知道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原理:

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的电能供给电动机,电动机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器材:

太阳能电池板(30mm×30mm)3片、玩具电动机、玩具风扇叶片(也可用竹蜻蜓叶片)、导线、502胶水、开关、长约15cm的塑料尺2根、相同三角板2个、橡皮、锥子、美工刀、电铬铁。实验步骤: 1.用美工刀削出三块边长约1cm的小正方体橡皮,把两个三角板平行放置,中间夹入橡皮,在橡皮上涂少量502胶水。

2.把两三角板的斜边固定在两把长塑料尺上,做成一个电风扇支架。

3.把三块太阳能电池串联,用铬铁焊好,如图。南京清江花苑严老师 4.把两根线焊接到玩具电动机的两接线柱,再按照下面电路图连接实物。

5.把小扇叶安装到电动机的转动轴上,可以涂点502胶固定扇叶。把小电动机固定到风扇支架上。

6.闭合开关,观察电风扇是否转动;把此装置移到太阳下,观察当太阳直射时、斜射时电风扇的转动情况。操作提示:

1.实验中使用到502胶水,注意不要把胶水弄到手上或身体的其他部位,防止受到伤害。2.在使用美工刀时,注意安全,不要划到手;不要被电铬铁烫伤。

3.太阳能电池可以串联也可以并联,电池板串联,要选择输出电流相同的;电池板并联时,要选择输出电压相同的电池板。无论串联还是并联,其输出功率等于各块电池板输出功率之和。

4.太阳能电池板串联或并联时,要注意其正负极;使用中不要弯折,不能使电池板短路。5.此电风扇只有在太阳照射下才能有较快的转速,光照强度改变时,电风扇的转速也会改变。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 篇6

初一数学第12章小结与思考(1)

主备:陈秀珍审核人:叶兴农日期:2013-5-18

教学目标: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

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别。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重点: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点: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内容:

一、自主探究

1.以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

(1)“两只相平行,内错角相等”(2)“两只相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5)“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

二、自主合作

1.把下列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

2.举说明命题是假命题:同旁内角互补。

3.写出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的题设: 结论:

4.如下图左,DH∥GE∥BC,AC∥EF,那么与∠HDC相等的角有.AA

E FD EM

CB DBC

5.如上图右:△ABC中,∠B=∠C,E是AC上一点,ED⊥BC,DF⊥AB,垂足分别为D、F,若∠AED=140°,则∠C=∠A=∠BDF=.6.写出命题“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逆命题:;它是命题(填“真”或“假”)。

三、自主展示

7.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锐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8.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锐角大于它的余角B、锐角大于它的补角

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D、锐角与钝角之和等于平角

9.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互补的角就是平角;③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另一个为钝角;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⑤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A、0B、1个C、2个D、3个

10.下面有2句话:(1)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2)假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假命题,其中,正确的()

(A)只有(1)(B)只有(2)(C)只有(1)和(2)(D)

一个也没有

11.如图,直线l1∥l2,l3⊥l4.有三个命题:①1390;②

2390;③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

(C)①和③正确(D)①②③都正确

四、自主拓展

`1.求证: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已知:

求证:

证明:

2.已知: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求证:∠BOC=90°+1∠A。2A

五、自主评价

作业布置:P164/复习巩固1--6

教学后记:

B

C

怀文中学2012——2013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初一数学第12章小结与思考(2)

主备:陈秀珍审核人:叶兴农日期:2013-5-18

教学目标:1.掌握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知道一个命题是真命

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2.基本事实是其真实性不加证明的真命题,弄清真命题与定理的区别。

3.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重点:定义、命题、定理、逆命题、互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点:会用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学内容:

一、自主探究

1.填空题:

(1)命题“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条件是:,结论是:.

(2)如图1,∠1=_________,∠2=__________.

(第5题)

图1图

2(3)如图2,在△ABC中,DE∥BC,∠A=45°,∠C=70°,则∠ADE=_______°.

(4)如图3,在△ABC中,BE平分∠ABC,CE平分∠ACB,∠A=65°,则∠BEC=______°.

(5)如图, 已知∠1 =∠2 =∠3 = 62°,则4°.图3图4图

5(6)如图4,∠

1、∠

2、∠3分别是△ABC的3个外角,则∠1+∠2+∠3=_______°.

(7)•若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度数之比为4:3:2,•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___°.

(8)如图5,Rt△ABC中,∠C=90°,AD平分∠BAC,BD平分∠CBE,则∠ADB=______°.

二、自主合作

2.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A)同位角相等(B)延长线段AD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如果x>1,那么x+1>

5(2)下面有3个命题:①同旁内角互补;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垂直于同一直

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其中真命题为().

(A)①(B)③(C)②③(D)②

(3)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的和,则这个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何类三角形不能确定

(4)如图6,已知AB∥CD∥EF,∠ABC=50°,∠CEF=150°,则∠BCE的值为().

(A)50°(B)30°(C)20°(D)60°

(6)(7)

(5)如图7,已知FD∥BE,则∠1+∠2-∠A=().

(A)90°(B)135°(C)150°(D)180°

三、自主展示

3.解答题(1)请把下列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已知:如图,DE∥BC,BE平分∠ABC.求证:∠1=∠3.

证明:因为BE平分∠ABC(已知),所以∠1=______().

又因为DE∥BC(已知),所以∠2=_____().

所以∠1=∠3().

四、自主拓展 1.如图:已知CE平分∠BCD,DE平分∠ADC,∠1+∠2=90°,求证:AD∥CB

五、自主评价

作业布置:P165-166/7--14

上一篇:山西省2012高考英语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短文改错+写作下一篇:护士实习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