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课文主要内容

2024-08-11

台阶课文主要内容(通用10篇)

台阶课文主要内容 篇1

课文台阶的主要内容

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新屋落成了,父亲发现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拓展阅读:

《台阶》原文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学习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jing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读熟课文,解决字词,理解课文找出疑难。

1、识记字词:

凹(ao) 凼(dang) 门槛(kan) 涎(xioan)水揩(kai) 嘎(ga)

筹(chou)划黏(nian)尴尬(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复述情节。

对《台阶》这篇小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下面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个文眼,从而更好地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看看中国农民“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再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重。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

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俯。从这我们可看出:父亲为什么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2)、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分析:

台阶课文主要内容 篇2

关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学段目标, 此目标从第二学段开始, 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故事的梗概”。这足以说明“包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内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保证落实。而利用关键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把词语与阅读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使概括这一抽象过程更具语文味。

一、把握精确度, 让词语点石成金

并不是课文中所有的词语都能信手拈来让学生练习概括的, 这需要教师在精心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选择。只有把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放大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它们才能变成闪烁的金子, 为学生所用。

1.选择关键性的叙述词语

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显示这些信息的词语要特别关注。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 景物的名称及特点的词语就成为概括这类文章的关键所在。

2.选择关键性的概括词语

这类词语或能概括所在段落的内容, 或能概括全文的内容。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可以选择“欣赏、抱怨、精美别致、狮口逃生、匀称、挣脱”等词语让学生进行概括。聚焦到这些词, 你会发现“欣赏”“抱怨”是从第三、四两段筛选出来的, 这两个词很好地概括了这两段的意思。“狮口逃生”是从第六段“眼看就要追上了, 鹿用尽全身力气, 使劲一扯, 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 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中概括出来的, 而“精美别致”“匀称”这两个词又是美丽鹿角的概括。

3.选择出现频率高的词语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树”“鸟儿”“唱歌”, 概括出的课文主要内容必定少不了这三个词。

二、把控梯度, 让训练循序渐进

1.教师直接给学生关键词语让其练习概括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 教师直接出示“列宁格勒”“高尔基”“小摄影师”“胶卷”这些词语, 然后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1928年夏天, (高尔基) 住在 (列宁格勒) , 接受一位 (小摄影师) 的拍照要求, 但是小男孩却忘带 (胶卷) 跑开了。 (高尔基) 还在等待他的到来。

把关键的词语填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填空题中, 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 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在练习的初级阶段是值得尝试的一种好方法。

2.教师让学生自己去选用词语练习概括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 初读课文时, 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归类摘录活动, 经过交流, 出现如下表格:

这三组词其实已经提示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摘录, 学生聚焦这些词语, 有选择性地用上这些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重组, 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寻找或概括关键词语练习概括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 教师出示第一段1~3句话,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在讲什么?引导学生从几句话逐步精炼到一句话, 直至四字词语“天崩地裂”“天塌地陷”。到这里教师并没有打住, 她让概括出“天崩地裂”的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并指导学生在句子中找到关键词———“天”“地”, 圈出来, 告诉学生, 找到关键字, 可以帮助概括。用同样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用“水深火热”概括出了该段的后一部分内容。接着, 她让学生默读2~4自然段, 在交流反馈时再次引导学生由一句话逐步概括成一个个的词:“求神灭火”“造船救人”“上山找石”“炼石补天”。最后教师让学生用概括出的6个词语简单说说女娲补天的故事。

三、掌控力度, 让练习扎实有效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教学片段。

师: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说得过于详细。) 把长话说短也是一种水平, 我们可以让关键词语来帮忙, 教师出示:“欣赏”“抱怨”“精美别致“”狮口逃生”“匀称”“挣脱”。我们一步一步来用上“欣赏”“抱怨”这两个词来说说课文前面一部分的内容。

生:鹿在小溪边欣赏自己的角, 却抱怨自己的腿难看。

师:真能干!运用关键词语, 说得又清楚又简单。后一部分呢?谁能像刚才那样抓住关键词语说一说?

生:美丽的角差点送了他的命, 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师:现在我要提高要求了,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鹿在小溪边欣赏自己的角, 却抱怨自己的腿难看。美丽的角差点送了他的命, 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师:你用上这些词语, 说得很通顺。要是中间用上连接词, 就更连贯了。 (板书:起先后来)

生:起先鹿在小溪边欣赏自己的角, 却抱怨自己的腿难看。后来美丽的角差点送了他的命, 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师:小朋友真能干!抓住关键词, 自己说清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舍得花时间, 对学生逐步提出要求, 在课堂进行扎实训练取得了实效。本案例中的概括指导包含着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生说得过于详细, 教师出示关键词语分两部分让学生练习概括。第二层次:能把两部分连起来初步讲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层次:引导学生运用连接词说连贯。这个过程教师足足花了五六分钟, 这个看似奢侈的语言训练过程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的, 只有在教师的不断推动下, 学生的概括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四、掌握法度, 让呈现别样精彩

在课堂上直接出示关键词让学生进行概括不失为一种策略, 不过不能经常为之。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应该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 利用各种载体, 让关键词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1.勾勒人物关系, 用词串连事件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教学片断。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 找出文中几个神的名字: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人名的关键词语。)

师:普罗米修斯和众神发生了什么事?你能利用人名绘制简单的人物示意图吗?待会儿要请你看着图概括地说一说, 也可以在示意图上再注上一些有助于你概括的词语。学生自由绘制:

生: (看着图, 比较流畅地) 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 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 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 让他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 并派鹫鹰啄食他的肝脏, 但普罗米修斯并不向宙斯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师: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示意图上摘录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拿去火种”“锁在悬崖啄食肝脏”“救”等, 利用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继续交流)

师:在讲述事情内容时, 我们可以把不重要的信息简单地说, 这样可以让语言更简洁。老师也从课文中提炼出了一个关键词 (在人物关系示意图的箭头旁补上关键词:严厉的惩罚) , 现在, 请你看着示意图再来说一说。

生: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 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众神之王宙斯得知后, 给了他最严厉的惩罚, 但普罗米修斯并不屈服。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上述案例中, 教师让学生动手勾勒人物关系图, 清晰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人物, 这些人物的名称就是非常关键的词语。接着用人物关系示意图分清了主角和配角, 然后又利用学生从课文中摘录的一些关键词语梳理了主角与配角间发生的事件。在此过程中教师又从课文中精选了一个关键的词语“严厉的惩罚”, 使课文大意更加简洁。最后教师告诉学生, 勾勒人物的关系, 串连关键的词语, 就能很好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2.描画故事情节, 用词归并画面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教学片断。师: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老师在练习纸上简单地画了两幅画面, 在每一幅图的上面写上了关键词语:小鸟、大树、约定、灯火。请你选用这些词语说说这两幅画面的内容。

生:第一幅画面的主要内容是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 他们约好明年继续唱歌。最后一幅画面是小鸟对着灯火唱歌。

师:在这两幅画中间会出现什么画面呢?请四人小组先一起读课文, 然后合作用最快的速度绘制简图, 写上一些你认为关键的词语作说明。 (学生相继画出小鸟和树根、小鸟和大门、小鸟和小女孩的画面。)

师:请你用简单的话说说每一幅图画讲的是什么? (学生说) 你发现这三个画面有共同点吗? 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在一起, 组成一个画面, 变成图3, (教师在图上做归并的记号) 看看这个画面讲什么呢?

生:小鸟向树根、大门、小女孩打听大树的去向。

师:真聪明, 你把“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树在哪儿?火柴在哪儿?”也进行了归并, 并成”打听去向”。 (教师板书:打听去向)

师:我们把这些画面的内容组合起来, 利用这些关键词语就归纳出了全文主要内容。现在, 请你连起来简单说一说全文讲了什么?……

上述案例中, 教师充分利用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形式, 形象地展示了故事情节。教师首先把关键性的词语写在故事情节图上引导学生概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接着引导学生对所画的三幅图进行归并, 告诉学生遇到同类的事物、问题可以放在一起说, 并概括出关键词“打听去向”, 经过这一点拔, 学生的语言就简洁明了了。最后教师告诉学生, 描画故事情节, 用词语归并画面能更好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

3.绘制游览地图, 用词理清顺序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在文中圈画出有关词语, 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一张游程图。 (学生自主学习)

师: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 (学生说, 教师指导。)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 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 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 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 过了空隙, 就到了内洞, 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的游程图上注上了游览地点的词语, 讲起来就非常有条理了。那么作者抓住了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在游程图上注明。

师:下面请根据自己再次完成的游程示意图, 利用你所摘录的关键词说说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 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 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 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 外洞很宽敞, 过了窄小空隙, 就到了内洞, 在那儿欣赏到了双龙和石钟乳、石笋, 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概括游记的主要内容时, 我们可以用绘制示意图的方法去理清文章脉络, 同时把景物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概括, 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

上述案例中, 针对内容比较复杂的课文概括, 教师采用让学生绘制游览地图的方式,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让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游程图, 在文中圈画地点的关键词, 并在图画上进行标注, 旨在通过整体感知, 帮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次读课文, 再次完善示意图, 在图中继续标注关键词语。最后, 教师告诉学生绘制游览地图, 用词理清顺序, 就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钱梦龙老先生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过“四关”:认读关、概括关、感悟关、探究关。就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而言, 这是中高年级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有许多种, 笔者在此文中只把研究的视角聚焦在利用关键词语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上。无论哪一种策略, 只有充分展开概括的言语实践活动, 才能化难为易, 层层提高, 也只有这样, 无法“出彩”的概括训练才会精彩。

参考文献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策略 篇3

教师不妨让学生抓住文中特有的表时间的词语,练习概括每部分内容,然后连缀成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教《灰雀》一文,我展开了这样的教学:(1)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把表时间的三个词语画下来。思考这部分内容讲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此时,学生依次找出了文中的三个词语并说出了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年冬天,列宁养病时,在公园里发现了三只可爱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第二天,列宁发现灰雀又飞回来了。”

二、提炼关键词语,梳理故事情节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以此有效地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脉络。如教《渔夫的故事》一课,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指名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部分故事讲了什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学生迅速找到了关键句子:“打开网一看,发现网里有一个黄铜胆瓶,瓶口用锡封着,锡上盖着所罗门的印。”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后,鼓励学生用四个字概括,学生随即说出“捞到胆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了第5自然段,学生顺势概括了“跳出魔鬼”。

三、抓住主要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如教《草船借箭》中,师: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生: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师:这些人物中,你觉得哪几个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请你用1~2句话概括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生:我觉得周瑜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人物。生:主要人物当然有诸葛亮了。师:有谁愿意将刚才两个同学说的话连起来说说呢?生:周瑜借口要打仗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完十万支箭,并且与他立下了军令状。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诸葛亮没有着急造箭,而是让鲁肃为他准备了二十多条船只、每条船只上配备了二十个士兵,船只的两边插满草把子。三天后,诸葛亮和鲁肃带着这些船只直奔曹营,拼命擂鼓,由于雾大,曹操只好放箭,最后诸葛亮终于完成了十万支箭的任务。

勇气课文主要内容 篇4

勇气课文主要内容

一位美国伞兵诉说自己从被误投到法军的占领地到被法国妇女救助而得以归队的故事。

勇气课文原文

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相当拘谨的军人午餐会上,大家谁也不认识谁。我坐在一个美国伞兵身边。他是第一○一空降师——巴顿英雄部队的,约摸二十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而且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缓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他开头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谈。但是过了不久,他的拘束消失了,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进攻法国前二十四小时),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了伞兵,这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天差不多亮了,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他吹响了用以集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焦虑不安的几分钟过去了,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他于是知道原定计划出毛病了,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落在敌人控制的.土地上了。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专为应付这种紧急情况而学的。

听到敲门声,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她显然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其中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了。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降落,而这一栋又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净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那位仅仅是由于藏起美国人而“犯罪”的法国农民,在被拉出厨房的时候,想要招呼他妻子一声,但是一个德国士兵一拳打在他的嘴上,他就说不出话来了。德国人命令他站到院子里,他并没有受到审讯,也不能向妻儿说一声再见,根本无所谓手续不手续,就被当场枪毙了。妻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士兵知道怎样发落敢于掩护敌人的法国老百姓,不过对于如何处置他们的这个美国俘虏,却显然有一场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上。

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由此望去,可以看到田野边缘的那片树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了。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他刚跑进树林——悉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他们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拼命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跑过了棚屋,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位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家,敲响了房门。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我常常想到他们,并把这个故事多次讲给美国驻法国和意大利的战士们听。不过我缺乏口才,总也不能圆满地表达出我对这两位卓越人物的看法。直到全欧胜利日以后,当我准备回国的时候,碰上了一位空军将领,他才把我感受到的确切地说出来了:

课文匆匆主要内容 篇5

匆匆介绍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1] 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匆匆赏析

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诗人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年青的生命,默算著二十四年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追索著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青人必须珍惜光阴,万勿使其错过,《匆匆》的主旨,便在於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

《匆匆》的艺术特色,首先便体现在作者的奇妙构思之中。文章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於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著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另外,作者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句式为纽带连结全篇,一步紧拟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通篇只有六百来字,居然用了十一个发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表现了一个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些发问句在整个结构中,实际上是巧妙地起了牵引情感的线头作用,通过它一层紧扣一层地点显了主题,深化了主题。这样不落常套的艺术构思,确是具有不同於众的独特风格。

变脸课文主要内容 篇6

变脸课文主要内容

江湖艺人川剧变脸大师-水上漂,孤身一人没有后代,一直想要一个儿子继承自己的绝活,川剧名角梅老板求水上漂传授技艺或入他戏班,水上漂传男不传女,传内部传外,因此被拒之门外,后来水上漂为传宗接代继承变脸绝活,他花钱买了一个孩子叫狗娃,以为是男孩,一次意外看见狗娃蹲着尿尿,才知是女孩,心理很是懊悔不已,将其赶走,狗娃被赶走后一直为帮水上漂“爷爷”找一个男孩回来,水上漂因此又被人举报扯上官司,以拐卖罪抓起来了,狗娃为救爷爷,四处受苦找人救爷爷,最后戏院名角梅老板出马救人,最后水上漂因此感动,知道狗娃的真情,将变脸传授给了。

相关内容:

课文题目

整体感知课文《变脸》,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看待水上漂和狗娃的.冲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看待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剧情的转折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文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收留的事情。

(2)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而狗娃的处境,则表现出她作为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于命运的抗争。二人的冲突,固然有性格的因素,而更多的是两个人命运的冲突。

(3)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有着深刻的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根源,我们不能够对它加以简单的否定。水上漂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具有一些否定和破除重男轻女思想的性质。

江姐课文主要内容 篇7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追认的女烈士。下面是江姐课文主要内容,请参考!

江姐课文主要内容

在一个静静的夜晚,两个特务从女牢房带走了一个通知。铁门边昏暗的灯光下,一个中等身材的女同志迈着稳稳的脚步想高墙边的黑漆铁门走去。她不是江姐吗?这么晚带她出去,敌人打什么鬼主意呢?

江姐叫江竹筠,童工出身,1939年入党,一直在白区工作。1947年夏天,重庆地下党要派一批同志到川东去支援农村里党的活动,发动武装起义,迎接解放。江姐向党要求参加这个工作。组织上考虑到她刚生孩子,没批准;只批准了她的丈夫,地下党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同志,带领一批同志到川东去。分别的时候,他们互相勉励要更好地为党工作。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断绝通讯联系。

几个月后,随着川东农村工作的发展,重庆地下党又派了一批同志去支援。江姐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出发了。到了万县,党组织告诉她,情况很紧急,命令她到奉节去跟那儿的彭咏梧同志联系。

江姐化了装,怀着兴奋的心情到了奉节县城。那是个阴雨天,她打着雨伞,沿着泥泞的江边走着。城门口围着一大群人,她也走上前去。原来是城头上挂着一排木笼,木笼里盛着一颗颗人头。她知道又有好些革命者牺牲了,心里觉得很难过,不忍看。再一想,不对,应该知道是谁牺牲了,好向党汇报。可是人头已经腐烂,没法辨认,只好到旁边去看布告。布告上一连串的名字,个个给打上红笔的勾。她只瞥了一眼,就看到使她触目惊心的几个字:“匪首彭咏梧……”

这个打击多么残酷啊!江姐感到眼前发黑,城头和木笼好像在空中旋转。她要痛哭一场,但是城门口站着一排敌人,她只好让眼泪往肚子里咽。她知道不能迟疑,应该马上离开。她抬起头,强压住她内心的悲愤,朝那木笼望了最后一眼,就默默地踏着泥泞的路走开了。

江姐很快就找到了党,向党组织做了汇报。她没哭,嘴唇微微抖动,平静地吐出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这算不得什么!请转告上级,我请求留在老彭工作的地方。”党同意了她的请求。敌人风闻彭咏梧的妻子在这一带活动,就四处搜捕。几个月后,一个叛徒出卖了她,她在万县被捕了,立刻被解送到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敌人从叛徒口里知道,江竹筠是地下党的地委委员。中美合作所的特务为了从她口里得到需要的东西,一个多月来,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她的严刑审讯。这天夜间带她出去,看来也不会例外。同志们紧偎在牢门口,静静地守望着。

刑讯室离牢房不远,夜间,万籁俱寂,那边的声音显得特别清晰。

“说不说?说不说?”特务疯狂地吼叫着。

江姐回答说:“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是,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不能告诉你们。”

同志们知道,敌人又要下毒手了。大家屏息听着。先听见特务们用刑的声音,江姐倔强的呵斥声。接着,一个特务高声叫道:“拿竹签子来!”竹签子一根根地钉在江姐的指头里,也一根一根钉在同志们的心里。江姐大约是昏过去了。一会儿,听见一阵令人心悸的泼凉水的声音。

“说不说?说不说?”特务绝望地嘶叫起来,但是没有听到江姐的声音。

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凉水的声音。

但是没有听到江姐的一声呻吟。

这天夜里,渣滓洞牢房里的人们通夜未眠,大家怀着异样沉重的心情。

朝霞透过山峰,阳光泻满山谷。高墙边的黑漆铁门一响,人们聚在风门口张望。只见两个特务拖着昏迷不醒的江姐,往女牢房去。她熬受了一夜的折磨,流血过多,完全失去知觉了。

江姐还没醒过来。女牢房的通知把她的伤口包扎起来。这时候,大家发现,她在遭受敌人严刑拷打的时候,因为忍痛,紧咬着牙关,连嘴唇也咬破了。

集中营的同志们都关心江姐的身体,都为江姐的英雄行为感到骄傲。许多慰问信和诗从各个牢房秘密的传到女牢房来。有一间牢房的同志们集体写了一封信,信里说:

“亲爱的江姐:一个多月的严刑拷问没能使你屈服。我们深切地知道,一切毒刑,对那些懦夫和软弱的人才会有效;对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当我们每餐咽下霉米饭的时候,当我们被半夜里的敲梆声惊醒,听着歌乐山狂风呼啸的时候,当我们被提出去审讯的时候,我们想起了你,亲爱的江姐!我们想你保证:我们要像你一样地勇敢,坚强,在敌人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投降!……”

江姐醒过来了,同志们的关怀和慰问,使她激动。她请人代笔,给同志们回了一封信。同志们记得最清楚的,信上有这么几句话:

课文草原的主要内容 篇8

小学课文《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四、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芦叶船课文主要内容 篇9

芦叶船课文主要内容

[语文S版第七册课文]

芦 叶 船

我的故乡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那里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小船上的桅杆。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

河边的芦苇渐渐长高,芦叶也越长越多。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便采芦叶做小船玩儿。

从我家到学校有一里多路,要先往西走,过了小木桥,再沿着竖河往北走。这条竖河比一般的小河水面略宽一些,所以,我们常常在这里做芦叶船。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小舢板。有时,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帆、五桅帆的大船。我们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往河中央轻轻一放,保险翻不了船。船一下水,便顺着风儿开走了。我们就用芦叶卷起喇叭,呜啦呜啦地吹奏着,欢送它们远航。

春天,在我们上学路过的这条竖河里,几乎天天能见到我们做的芦叶船。第二天放学回来时,我们就去寻找头一天做的船,因为我们的手艺不一样,所以谁做的都能认出来。有的找不到了,可能已经远航了;有的`靠在岸边,我们就说它进港了。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跟着表哥一起到长江边去。从我家出发,沿竖河一直往北走,约二里多路,就能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了。表哥比我大六七岁,他更会做芦叶船。他说:“我的芦叶船放到江里也翻不了。”

我不信。江里的浪那么大,而且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那小小的芦叶船,怎么会翻不了呢?

“不信就试试!”表哥说着,顺手采来三片芦叶,折了一只三桅帆的船,在船底上吐了口唾沫,轻轻地放进江水中。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我又惊又喜。

我们上学路过的竖河,是直通长江的呀,那我们做的芦叶船,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长江是通向东海的,那我们的芦叶船,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

[冀教版第八册课文]

芦 叶 船

我的故乡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船上的桅杆。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

河边的芦苇渐渐长高,芦叶也越长越多。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便采芦叶做小船玩儿。

从我家到学校约有一里路,要先往西走,过了小木桥,再沿着竖河往北走。这条竖河比一般的小河水面略宽一些,所以,我们常常在这里做芦叶船。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成小舢板;有时,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杆、五桅杆的大船。我们把船做好后,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船往河中央轻轻地一扔,保险翻不了船。船一下水,便顺着风儿开走了。我们就用芦叶卷成喇叭,“呜啦呜啦”地吹奏着,欢送它们远航。

春天,在我们上学路过的这条竖河里,几乎天天能见到我们做的芦叶船。头一天做的船,到第二天放学回来时,我们就寻找。因为我们的手艺不一样,所以谁做的都能认出来。有的找不到了,可能已经远航了;有的靠在岸边,我们就说它进港了。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跟着表兄一起到长江边去。从我家出发,沿竖河一直往北走,约二里路,就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了。表兄比我大六七岁,他更会做芦叶船。他说:“那芦叶船放到江里也翻不了。”

我不信。江里的浪那么大,而且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那小小的芦叶船,怎么会翻不了呢?

“不信就试试!”表兄说着,顺手采来三片芦叶,折了一只三桅杆的船,在船底吐上口唾沫,轻轻地放进江水中。就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我又惊又喜。

课文拥抱大树主要内容 篇10

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词语的多种方式理解是一个亮点。但是理解什么词语,在什么时候介入,都需要从学生阅读心理以及教材本身出发。现阶段的学生正开始训练预习能力,他们对于课文的原认知也比低中年级来得更加丰富。因此,在教学时要把词语理解作为切入口,直奔课文主旨。这节课,我就是围绕“虐待、警醒、教训”这几个词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到丹尼尔是怎样虐待大树的?虐待大树会受到怎样的惩罚?绿化管理局最此事的处理方案是为了给别人留下了什么警醒?丹尼尔从此事中得到了什么教训?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正是通过不断地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同学们不难领悟到:爱护树

木的人们往往把树当作人来看待,人应当尊重树的尊严,因为树木也是有生命的。用铁链锁住树是对树木的一种侮辱,是不道德和违法的行为,理应受到谴责与惩罚。在明白这一道理后,学生对于课文开头那一幕奇怪的场景就很好理解了。这其实是丹尼尔为了反省自己并教育别人才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公开道歉,表达他要永远善待、爱护树木的决心。

最后一个续写诗歌的环节,我是比较满意的。以往我们常用的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怎样保护环境,或者写一两条宣传语,或是写倡议书。前者有思品课嫌疑,后者难度较高。而语文课的归宿点,应该体现在语言转化和思想提升上。所以我启发学生联系第6课学习的诗歌,扩展思路进行写话训练。 如:你是在砍伐神圣的的自然博物馆;你是在毁坏人类文明的起点。学生的思路也逐渐打开。又写出:你是在毁坏小鹿美丽的家园;你是在伤害抵挡“沙尘暴”的勇士;你是在破坏人类的天然氧吧…… 这样的小创作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而且是容易操作的。

上一篇:人生感悟哲理的文段下一篇:热爱家乡践行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