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成就精彩

2024-08-21

关注细节,成就精彩(通用9篇)

关注细节,成就精彩 篇1

——化“小动作”为教学资源

衢州市衢江区廿里初中

郑建

摘要:学生习惯性的行为往往反映出他的素养。当这些行为转化为课堂中微不足道的小小动作、小细节、小镜头时,老师若能抓住这些细节,往往能给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化效果。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动作

资源

艺术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小动作是一种资源。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曾说:“现在的课堂上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乏发现资源的眼光啊!”教材呈现的数学知识是静态的,教师在动态化处理教材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操作。他们的“不同”之处有时仅仅表现在一些“小动作”上,就给全课教学造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就给全课教学凸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 亮点。好的“小动作”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化小动作为教学资源,艺术地进行数学教学十分必要。

一、“小动作”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的视点来理解和处理教材,这样的教学设计才会更接近“真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一些“小动作”,如同加入“味精”,容易诱发学生“食欲”般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品味式”思考或讨论。

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图像》的一节练习课上,95%的学生都会 画一次函数y=5-x的图像,也明白该图像为一条直线。我趁机在黑板上编出一道题:

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0厘米,一边长是x厘米。求: ⑴求出它的另一边长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⑵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

片刻学生便得出解析式y=5-x,此时课堂上如沸腾的开水,“这题与例题图像一样!”我微笑着说:“你们真厉害能解决此题,并且发现该图像与上题图像相同。那么是否有同学不赞成此看法的呢?” 教室一片寂静后,刘凯文同学站起来说:“这题图像是一条线段。因为这里的x和y分别代表长方形的边长,而边长不能为负数。”顿时教室一片沸腾,学生们互相议论,这题在实际情景中自变 量范围发生了改变。我追问:“谁能求出变量 的范围呢?”又一次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区别出“变量不同,它图像也发生着变化。”最后师生共同解决求变量的范围。这样学生们即掌握图像的画法又学会取变量范围。

二、“小动作”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卢姆认为认为:如果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是痛苦的话,他迟早会放弃该任务的。所以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对于他喜欢的学科会积极投入学习,而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会出现漠然甚至厌恶。若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良好契机,施一个“小动作”,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的才能,激起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陈珂,平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主观学习不强,若注意力集中,则反应很快。一次,一堂复习课上,复习的是一次函数的图像,其中有一道选择题:

根据函数的图像,不论m取任何实数,直线y=x+2m与y=-x+4的交点不可能在()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当时,我启发学生画出已知直线y=-x+4的图像,后让学生画y=x+2m的草图,采用分类的方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①当m=0时,画草图直线l1 ②当m<0时,画草图直线l2 ③当m>0时,画草图直线l3,然后判断它们的交点各在什么象限,最后用淘汰法选项。学生有点不想听,甚至不耐烦了,我趁机说:“老师这个方法太复杂了,同学们有比老师高明的方法吗?”话音刚落,陈珂豁地站了起来,说:“我有简单方法。因为已知直线y=-x+4的图像是过一、二、四象限,所以此交点肯定不会跑到第三象限。”学生们用赞许的眼光看着她,也有同学嘀咕说这方法棒极了。我也翘起大拇指表扬她,至此,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后面连续几节课都有较出色的表现。所以说教师的一句表扬,学生们的一个赞许举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努力的学习数学,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潜能。

三、“小动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中,在解答某些题目之前,我故意装作不明白或寻求一些错误思路,而后,沿着这条路往前探究,结果“撞得头破血流”,最终发现此路不通。这时我会 及时教育学生不能泄气,应冷静之后再思考。千回百转之后终于柳暗花明,我也在学生面前尽情流露探究之后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探索规律”一节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探索图形、数字等一系列规律,遇到了下面这道题:一张长方形桌子可坐6人,按下图的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问题: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三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呢?……n张桌子呢?

待学生们读完题,稍作思考后,我对他们说:“哎,老师看出了点门道,你们看,一张桌子坐6人,两张桌子坐8人,因为有一条边重合,少坐了2人,那么三张桌子就少坐了2×2人,接下来……”还没等我的话说完,就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错了错了。”“咦,怎么会错了呢?”“老师,你看,两张桌子坐8人,应该是2条边各少了2人,是4人,所以3张桌子就少坐了4×2人……”“哦,到底是老师对了,还是你的观点正确呢?”“是老师错了。”学生们大声地回答着,我眨了眨眼睛,学生们明白了我的用意,也理解了老师的用心,都会心的笑了。“那谁能说说n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呢?”“老师,我知道我知道……”。“唉,老师,我还知道另外一种方法,同样多的桌子横着拼在一起,坐的人会更多……”,在我的示意下,那位学生走上了讲台,并且讲的头头是道。

教师的一个“举动”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从中探究出问题,探究出了门道,探究出了学数学的乐趣,探究出学习的创造力。若这堂课教师漠视这一发现,将会抹杀一个人的思维力、创造力。

四、“小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学生都渴望自己能进步,都想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得到老师的信赖和重视。也有些学生眼高手低,遇到困难时,没有勇气去克服,没有恒心和毅力去坚 持不懈,最后选择听天由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知难而退。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责任感、竞争意识,缺乏意志力。对待这样的学生,“小动作”能起到共鸣,效果好。

如:在讲到“角平分线”一节课时,我拿着几个准备好的角状模型教具问:“能试着告诉老师,你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做出角的平分线吗?”不一会儿,学生们先后举起了手,在许多高高举起的手臂后面,我发现了一只彷徨不定的手,同时我也触到了那透着渴望但又满含羞涩的目光。“周振天,请说说你的想法。”教室里一下子哄堂大笑起来,“他,他能会才怪呢……”那位男生的脸“腾”的一下变得通红,想说又不敢说。“怎么,不相信人家?”我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那个男孩,“我就不信,咱还不能证明给大家看,来,大胆的说。”男孩红着脸走上讲台,拿着一张纸教具,对折了一下,羞涩地说:“这条痕就是平分线。”尽管他的语言还不是那么规范,但说完他却自信的长“吁”了一口气。我没说什么,朝着全班学生挤了一下眼睛,并翘起了大拇指。全班学生在顿悟之后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以后的课堂上,那位被同学们嘴中称之为“笨鸟”的小男孩在数学学习中显出的热情别提有多高了。经过一番努力,很多和他一样的学生也都找回了往日的自信,重新燃起了学好数学的热情。

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平时不太起眼的学生,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少一些歧视;多一些表扬,少一些责骂。这对学生克服懒惰,激发他们的斗志很有作用。

五、“小动作”能增强学生的记忆

记忆对数学学习是必要的,要把学生的暂时记忆转化为持久记忆,需要不断的加强刺激,但是进行机械单调且长时间的诵记,只会是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视学习为一种负担。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小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布贝尔说:“教师不可以忘记,对于种种冲突,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那么,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幽默就能创造这种“健康气氛”,让学生在笑声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并能记忆深刻。

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法时,有学生探究讨论后归纳法则的环节,我让方月梅同 学进行了归纳,她讲的很完整,教师就趁机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方月梅乘法法则。课堂上顿时笑声一片,学生也在欢笑中记住了法则。

让学生在“小吃”活动和“尝鲜”活动中乐于“穿着老鞋走短路”、“ 穿着新鞋走老路”,产生“1+1>2”的叠加效果,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目的。

小动作有着大学问,我们教师不应该小视它,轻视它,而应该大力研究它,发扬它。就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数学的心理规律。”只有这样,“小动作”才能用得巧,用得妙,用得美;才能艺术化地进行课堂课堂教学;才能成为一种教学资源,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必要的数学。

参考文献:

⒈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注细节,成就精彩 篇2

一、预设细节 预约精彩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 即兴所得, 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 蓄意安排。它的背后蕴藏的是一种理念, 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 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 预约一些精彩。而如何“预设”教学细节呢?

首先, 教师要理解教材。例如我在教学《一个苹果》一课时, 发现这篇课文的内容虽然较浅显, 但故事发生的时代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为避免这些问题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及英雄事迹, 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之后又下载了电影《上甘岭》, 组织学生观看,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在上甘岭战役中, 战士们的顽强和伟大, 并为之深深地感动着……教学中发现, 课前所做的这些准备, 使得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文本的情境, 与作者产生共鸣, 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可见, 如果我们充分理解教材后, 对细节做艺术性的处理, 将会产生让我们意料不到的结果。

其次, 教师对待学生要“融情”。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台上教师讲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 台下的学生却一脸木讷、索然无味。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展开, 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懂得“融情”, 以情激情, 以情动情, 营造和谐的课堂, 创设宽松的气氛, 彼此形成高度的默契, 实现流畅的沟通。“融情”, 一是要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愉悦的接纳学生, 放下架子, 以生为友;二是要体察童心, 妙用童言, 以会心的微笑, 赞许的点头, 关爱的抚摸, 鼓励的言语, 去亲近学生, 吸引学生, 悦纳学生, 也让学生亲近自己, 吸引自己, 悦纳自己。有了这样的细节智慧, 师生在课堂中才有心灵的敞开、言语的倾吐、情感的融洽、思维的碰撞、视界的融合;才能相互读懂对方, 产生共鸣, 享受教学的幸福。

二、开掘细节 生成精彩

细节是整体的细节, 整体是细节的整体。设计的细节只有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才能彰显其价值。在具体的教学中, 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 及时捕捉课堂细节, 生成别样的精彩。

首先, 巧用“错误点”。很多时候,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回答, 一个劲儿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预定的答案。而有时这种错误却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时, 我请一位胆子较小的学困生板演生字时, 这位学生把“锲”子下面的“大”写成“犬”, 对这个错误, 我并不是简单的追寻结果, 而是让学生思考:它为什么会添上一点呢?从而让学生的认识更深一步, 最后我还趁机感谢这位胆小的学生:“感谢你今天的书写让大家对这个字有了更深的了解, 老师相信以后你也一定会写对的!”从此以后, 我发现他在课堂上不再那么拘束了。

其次, 紧抓“关键词”。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 “救助车夫”一段中用了两个“清清楚楚”, 教学时我紧紧地抓住这一细节, 开拓文章的意蕴:我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 当时小周晔清清楚楚什么? (2) 此刻伯父的脸变得如此严肃, 他在想什么? (3) 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 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 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的现在, 她还清清楚楚地, 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在这个细节中, 我牢牢扣住“清清楚楚”这一关键词, 运用品一品、写一写、说一说的方法, 透过字面意义让学生领悟到语言内涵, 不但避免了教师的说教, 挖掘出了课文意蕴, 更使这一细节深刻化, 形象化, 呈现出五彩光芒。

三、挖掘细节 演绎精彩

教学中的细节有时会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 藏得很深, 要靠教师耐心地去发掘。犹如剥竹笋一样, 每“剥”一层, 就有一段“鲜活”可能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 课堂就会精彩不断。

记得一次在讲评作业时, 碰到《李时珍》这样的一篇阅读短文,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 判断药性和药效。”对于句中的“品尝”一词的理解, 我是这样处理:

师:“品尝”是什么意思?

生:“品尝”在文中指亲口吃一吃, 仔细辨别的意思。师:他为什么要亲口品尝那些不知名的药材呢?

生:为了判断药性和药效。

师:判断药性和药效一定要亲口品尝吗?

生:只有亲口品尝, 才能辨别药材的性能, 知道不同的效果和反应, 才能编写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生:李时珍亲口品尝是对病人负责, 他品尝过了, 就能更准确地知道不同药材的药性和药效, 病人就不会吃错药了。

师:是啊, 李时珍要对药物书负责, 要对病人负责, 可他自己却经受了多少次的考验啊!想象一下, 李时珍为了品尝药材, 会遇上什么困难, 发生什么危险?

生:为了品尝药材, 李时珍可能会有严重的药物反应, 使他睡不着觉, 吃不下饭。

生:李时珍也许会因为品尝药材而晕了过去, 失去知觉。

师:亲口品尝药材,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那么, 从“品尝”一词中, 你体会到什么呢?

……

“品尝”本是一种享受, 可在文中, 李时珍的“品尝”却还是吃苦和冒险, 但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这层耐人寻味的深意。只有教师敏锐地发现这精彩的细节, 耐心分析, 深入挖掘, 有效生成, 才会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短文本意, 实现精彩生动的课堂价值!

四、关注细节 反思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教学任务完成后, 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综合的反思。哪些方面做得好, 哪些做得还不够, 尤其是要关注教材中的细节处理。只有在教学反思中关注细节, 才更能迅速提高我们自身的教学水平, 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细节虽然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很小的片段, 却不能小看, 更不能忽视。它是值得我们老师进行钻研和突破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在反思中发现某些细节更好的处理办法, 那么在以后的课堂中, 我们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课堂也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否则, 良好的教学契机就会在教师经意和不经意中流失。简言之, 教学细节会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 成为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 对教学细节的处理需认真对待。

关注细节 成就精彩 篇3

一、紧扣重点,成就精彩细节

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生成、突破教学重点,在我们关注教学重点时,要处理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新知之间的矛盾。重点的突破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在于课前教法上的思考,思考老师的引导是否在新旧知识链接的生长点上,思考是否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还在于课堂中的应变,要正确处理数学知识课前预设和课中生成的关系,准确把握知识的准线,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用心倾听,成就精彩细节

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发表并探索、检验自己的独特见解,会使师生都错过倾听不同意见的机会,从而失去最精彩的部分。因此,在课堂上倾听并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处理学生的不同意见的。

师:你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吗?

生1:我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你看,我是这样剪的。(学生边剪边说方法)

师:这位同学通过自己的操作发表了他的见解,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摇了摇头)

师:大家能确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只是长方形吗?

学生面面相觑,有的陷入沉思,有的同桌之间开始讨论,有的干脆操作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

生2:老师,如果斜着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学生边说边把剪下来的平行四边形展示给大家看)

师:这位同学经过自己的实践又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3:我是随便剪的,所以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师:对啊。从同学们的发现中不难看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不同的形状,说明我们平时的探究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书上的方法,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思考问题。那么,圆柱的这些侧面展开图能不能把它都归纳成长方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发现、探索、顿悟,从而在头脑中构建了完整的知识模型。学生想到的,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学生思考不完整的,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倾听学生的想法,有效地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互动,在这种有效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构建“意义”的过程,还发展了学生富有创意的解题思路,碰撞出了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三、整体设计,成就精彩细节

细节与整体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两者是互相依赖又互相牵制的。正如古人所说的:“聚沙成塔,汇水为渊”,多个细节能够组成一个整体。而设计好的一些细节也应该放在学习整体中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体理念是细节的升华,而细节则是理念的具体操作。例如教学“认识三角形的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两个人字形屋架图(一个是书上的三角形屋架图,另外再补充一个高度略矮一些的)。老师简要介绍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一比哪个屋架高一些。

2.思考:你是怎么比出来的?你能从图上量出这两个屋架的具体高度吗?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利用课件把上述两个屋架的实物图分别抽象成两个三角形,并在刚才测量的部位分别画上一条线段。让学生说一说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并进一步向学生说明像这样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改变“屋架”的形状和摆放位置,引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说一说这些“高”具有的共同特点。

5.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并引出相对应的底。

6.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测量各种不同的三角形中指定的底和高的长度。说说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7.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画出每个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说说画高时要注意些什么。

在导入时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个屋架,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屋架的高矮,引出测量三角形屋架的高,使学生自觉产生测量的需要。量出屋架的“高”以后,通过把屋架的“高”抽象成三角形的高,使学生能够自然地体会到数学概念与生活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对概念的朴素理解。但由于这种理解仅仅停留在个别特例和具体的层面上,因此不能立即要求学生给三角形的高下一个抽象的形式定义,而是进一步改变“屋架”的形状和摆放位置,引出了三角形高的各种“变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对三角形的高有了更丰富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有效地促成了概念从个别、具体的特例向一般和抽象形式的转化。在完成“试一试”、“想想做做”以后,通过让学生说说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画高时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在反思中进一步强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正是由于在这些教学细节上作了精细设计,使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关注细节,成就人生 篇4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豪情壮志,不仅仅是持之以恒,更需要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

有这样一个关于招聘的故事,美国有家招聘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司,对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尽管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简单提问,却都未被录用,只得怏怏离去。这时,有一个应聘者,走进房门后,看到干净的地毯上有一个纸团,他弯腰捡起了纸团,准备将它扔到纸篓里,这时考官发话了:“您好,朋友,请看看您捡起的纸团吧!”这位应聘者迟疑地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您到我们公司任职。”这位应聘者感到疑惑,考官说:“前面三位虽然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几年以后,那位捡纸团的应聘者成了这家著名大公司的总裁。他就是美国福特公司总裁福特先生。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小事,不为人注意的细节确实能够体现一个人对待生活、人生的态度。成功的失败之间的距离,也许就在这些不经意流露的细节之中。看一看我们校园中的某些细节吧:有的教室,地面到处都是垃圾,课桌排放乱七八糟;有的同学,早读开始睡眼朦胧,一到晚修就吵吵闹闹;还有的同学脱口而出的是不堪入耳的脏话。这些细节正悄悄地蚕食着我们的校园文化,正污染着我们的心灵。同学们,当我们随手乱扔,扔掉的是什么?当我们随意浪费,浪费的又是什么?更有个别同学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动不动便拳脚相加,打的又是什么?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养成把小事做细的良好习惯。这样,你的人格魅力便会自然得到提升。

“勿以善小而不为”,人的品性和素质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而小学时代的养成往往会影响你的一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试着从细节入手,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比如,每天问一问自己:你离开教室、宿舍时有没有随手关灯、关门?喝完饮料后会不会去寻找垃圾桶扔掉手中的包装袋?每天洗漱后记不记得关上水龙头?到饭堂吃饭时有没有随便插队?晚修时间能不能自觉安静地学习?有没有每天多做一道习题,多记一个单词,多背一段课文?当这些都成为了一种习惯,属于你自己的优秀就会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把这些平常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常,能把这些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这一件件的平常事、简单事都做好了,相信我们日后必成大事!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成就未来灿烂辉煌的人生!

关注细节成就自我作文 篇5

人生,就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连接而成,如果没有这个细节,你可能与辉煌失之交臂。

牛顿抓住细节,他看见苹果向地面落下,而不是向天空飞去,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奥斯特抓住细节,他发现小磁针在通电导线旁动了动,于是他发现了电能生磁;诸葛亮抓住细节,他发现魏军军将领司马懿很多疑,于是“空城计”的神话千古传颂;居里夫人抓住实验的每个细节,所以她发现了“镭”,多次获得“诺贝尔奖”,为人们所赞叹。

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明与创造都是那些善于抓住、善于观察的人们发现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多多注意细节。如果你是班主任,那就请你多多注意学生的情绪,或许你的安慰与劝告会使学生勇气倍增,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如果你是科学家,那就请你多多观察,注意实验的每个步骤,或许你会取得成功;如果你是一名作家,那就请你多多记录你的感想与灵感,或许那个灵感会使你一举成名。

如果你是警察,那就请你多多观察案发现场的每个细节,或许那就是你成功破案的关键,使你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

如果你是一名商人……

如果你是一名作曲家……

如果你不注意抓住细节,你又回怎样呢?

“哥伦比亚号的悲剧”,人人皆知。那是什么让“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失事的呢?

是什么让这几名优秀的航天员去世的呢?是细节,正是因为检查人员的检查力度你够,一粒小小熔渣使得这完美的航天飞机爆炸失事,使之成为美国航天史的一个悲剧!

所以,让我们一起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吧!或许哪个细节使你=成为名人,成就你的辉煌!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或事物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述说着细节的重要性,难道我们就不心动吗?

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篇6

摘 要:教学中被忽视的细节往往包容着智慧的火种,成为思维的创新点,教学中每一个细节可能会生成一次精彩。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实践与体现。我们需要精心预设、探究捕捉、评价提升中成就细节,实现精彩课堂。

关键词:把握 教学细节 成就 精彩课堂

在教育教学中,一个细微的小节往往成就一次动人的履历,萌发一颗智慧的种子。细节虽小,但它在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却举足轻重。关注细节,其实是关注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也是关注课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教师应该怎样把握这些教学细节,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呢?

一、精心预设中把握细节

有些教学细节表面上看似信手拈来,实质上却是教师的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虽然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生成一些精彩。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无不在一个个教学细节的预设或生成中得以提升。

1.深挖教材是把握细节的前提。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细节,其实也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巧妙创设。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虽然对“循环”的意思就是反复不断地重复出现非常强调,但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循环”的真正含义。为了学生理解“循环”的含义,老师在课始进行了巧妙的孕伏。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热菔钦庋?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讲了两遍后,然后问学生:“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老师在关键时刻巧妙地发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循环”的含义――相同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在这种浓浓的人文情境下再教学“循环小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了。

2.了解学生是把握细节的关键

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有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性的学习内容。而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不强,上课有时会不由自主的分心,他们的注意更容易被那些直观、形象的情景所吸引,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对感兴趣的内容表现积极。根据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尽量可以与学生心理期望的学习活动相吻合,让学生用愉悦心情去做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是演绎精彩课堂的关键。

二、灵动探究中捕捉细节

韩信的故事中写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同样,上课也是成也细节,败也细节。课堂上的一个个细节,见理念、见功夫、见魅力„„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因为细节成就了精彩!细节成就了完美!

1.让发现尽显细节之美

教学细节往往蕴涵着科学素养。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会生成精彩,每一个细节 教师既要让不同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自由提升,又要想出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这样才不会让精彩悄悄溜走。

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时,先出示了两个平面图形,一个是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另一个是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接下来他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尺子、小圆片等),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看看谁的方法最好。学生们有的拼,有的摆,有的折,还有的量„„不一会儿,几种方法已展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方法一一用课件加以展示,并及时给予肯定。正当教师准备进行下个环节教学时,有一只小手高高兴起:“老师,我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我是用小圆片摆的,长方形能摆2个多一点,而正方形能摆3个多一点,所以我发现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也许是这位教师课前没有预测到学生可能用圆片摆,一时没反应过来,他只是轻轻地说“这种方法也可以”,就让这一精彩的发现轻描淡写地过去了。如果那位教师捕捉契机顺势引导学生:“你们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说一说?”如果有学生听懂了,就让他们再介绍一下,如果别的学生似懂非懂,也可以对那位发现的学生说:“你还愿意把你的想法再大声地告诉其他其他同学吗?”这时,不仅又给学生一次机会,也给了大家一次机会。此时,教师可组织其他学生也用这种方法试试。学生们一定会积极动手验证,而那位发现者也会满怀喜悦,还会自觉地帮助旁边的同学。此时的课堂,必将是主动学习的活泼场面。

2.让讨论催生细节亮点

智慧在碰撞中生成。当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时,往往希望能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这种心态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回答与情绪反馈中察觉到。这时,教师如果精心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恰如其分地组织讨论,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当学生感知了对称的概念,知道可以用对折的方法判断某个物体是不是对称物体以后,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有的物体太硬,像茶杯、铅笔盒等,不好对折该怎么办?”对于学生所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可能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但教师却捕捉到这一细节,他立即组织学生讨论,不少学生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兴法,他们陆续举起了小手。有的说:“老师,可以用尺子量!”有的说:“老师,可以用眼睛仔细观察。”还有的说:“老师,可以先照物体的样子画下来,再对折!”不失时机的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实现思维的碰撞,否则他们能想到那么多巧妙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吗?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不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他们思考,而且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因为这些“意外”的事件,大多是演绎课堂精彩的亮点。

三、巧妙评价中提升细节

教学评价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味剂与催化剂。教师可以抓住一切有利资源,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要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和释疑的可能。教师在关键处由浅入深的评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还能引发其创造的欲望。

关注细节,成就美丽课堂 篇7

一、关注导入细节, 让引语更加吸引人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是这样, 真正好的导入应该是与文本内容相契合的, 是课堂情感的铺垫, 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进入学习情景的开始。

如在引导学生认识“亲”这个字的由来过程时, 窦桂梅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亲”这个字是涌来形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的, 大家可以举例子 (父亲、母亲、爷爷、奶奶……) 大家想想看,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呢?比如歌声……

生: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再比如, 用诗词……

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师:同学们真聪敏。我们还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你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谈谈自己对亲人的感受吗?

生各抒己见。

师:另外,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 在那种情况下, 即使没有血缘关系, 我们也会称他们为亲人。比如在汶川地震的时候, 我们会把救援的人成为—— (生:亲人) ;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 我们还曾经把谁称作“亲人”呢?

生:医生、护士。

……

——窦桂梅《再见了, 亲人》

窦老师将学生对亲人的理解拓展深化, 唤醒了学生对于“亲人”的情感体验, 这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二、关注过程细节, 于细微处见精彩

上一堂精彩课就像缝一件精美的衣服, 一个个环节就像一块块布, 一针一线是细节, 针线活不细致, 再好的布料也做不出华服, 甚至会把一块块布戳得破烂不堪。然而, 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中, 我们也常常发现不少缺憾, 像无病呻吟的感悟、无关痛痒的评价、漫无目的的表演等, 因此, 关注过程细节, 才能弥补缺憾。

1. 一滴水映射太阳的光辉——于字词中感悟文本魅力

“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辉”。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就要善于发现这样能折射出阳光七色光泽的“水滴”。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翠鸟》时抓住一个“翠”字, 读出了翠鸟的可爱;王崧舟老师抓住《荷花》中的“冒”, 冒出了生机;金明东老师抓住《鸬鹚》中的“抹”, 抹出了和谐……抓住一个小的切入点, 往往能扩散出语文课堂美美的水纹。

2. 一句话展现教师的涵养——于评价中体现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有过一堂公开课, 他在课上的一个细节, 让我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于老师先让学生在黑板前板书生字, 然后用红粉笔给写得最漂亮的字画上红圈。事实上, 那几个字在黑板上十分显眼, 哪个字最好看一目了然。但是于老师在用红笔画出那个显然更漂亮的字之后, 并没有放下红笔, 而是接着仔细端详着另外三个字。一会儿之后, 于老师面露欣喜之色, 用红笔画出了一个相对好看些的字的偏旁, 然后啧啧称赞……是的, 在于老师看来, 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所写的字都是有优点的。这些细节正体现了于老师的宽阔的心胸和睿智的策略。自然, 这种激励性的熏陶对学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 一个创意凸现教学机智——于创新中体现课堂掌控

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应与文本内容相结合, 在为文本内容服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体悟文本, 在教学中, 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王锐老师有一堂习作教学课, 教学的内容是大家所熟悉的“保护环境”, 即两个学生在放学回家路上将矿泉水瓶扔在地上, 以此引发思考, 进行创作。或许拿到这个题目, 大部分教师会将学生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向引导, 然而王老师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设计, 他搜集了关于地球问题的许多资料, 如全球气温变暖、水土流失、地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辟蹊径, 推陈出新, 学生写出了《地球病了》之类的想象作文,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结尾细节, 于点睛处见精彩

好的结尾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然而, 有的教师执著于课堂过程的设计, 常常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有的公开课上, 教师说“这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 没完成的同学课后继续完成”, 能不能继续往往不了了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尾细节败笔屡见不鲜。

在执教《生命生命》一文时, 我是这样设计结尾的。

师:“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 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出一只美丽的蝴蝶!”同学们, 让我们再次读读文章的课题, 你觉得可以在这两个生命之间或者之后加上怎样的标点符号呢?

生1:我觉得可以加上逗号和省略号。因为读了这篇文章, 我觉得杏林子用她短暂的一生为其他残疾人的生命点燃了希望的火把, 这些希望恰似省略号, 永无止境。

生2:可以加上感叹号, 因为杏林子的一生如感叹号一般令人惊叹。

生3:我觉得可以在中间加上破折号, 因为生命的残酷并没有让杏林子屈服, 她悄悄地在自己的生命尽头拐了个弯, 创造出了奇迹。

……

师:是啊, 人生就像如此多的标点符号, 我们要像杏林子一样, 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无数的感叹号、省略号……

关注细节 成就精彩课堂 篇8

一、预设细节 预约精彩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蕴藏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而如何“预设”教学细节呢?

首先,教师要理解教材。例如我在教学《一个苹果》一课时,发现这篇课文的内容虽然较浅显,但故事发生的时代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为避免这些问题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及英雄事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之后又下载了电影《上甘岭》,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的顽强和伟大,并为之深深地感动着……教学中发现,课前所做的这些准备,使得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文本的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可见,如果我们充分理解教材后,对细节做艺术性的处理,将会产生让我们意料不到的结果。

其次,教师对待学生要“融情”。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台上教师讲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台下的学生却一脸木讷、索然无味。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展开,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懂得“融情”,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营造和谐的课堂,创设宽松的气氛,彼此形成高度的默契,实现流畅的沟通。“融情”,一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愉悦的接纳学生,放下架子,以生为友;二是要体察童心,妙用童言,以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关爱的抚摸,鼓励的言语,去亲近学生,吸引学生,悦纳学生,也让学生亲近自己,吸引自己,悦纳自己。有了这样的细节智慧,师生在课堂中才有心灵的敞开、言语的倾吐、情感的融洽、思维的碰撞、视界的融合;才能相互读懂对方,产生共鸣,享受教学的幸福。

二、开掘细节 生成精彩

细节是整体的细节,整体是细节的整体。设计的细节只有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才能彰显其价值。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首先,巧用“错误点”。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回答,一个劲儿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预定的答案。而有时这种错误却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时,我请一位胆子较小的学困生板演生字时,这位学生把“锲”子下面的“大”写成“犬”,对这个错误,我并不是简单的追寻结果,而是让学生思考:它为什么会添上一点呢?从而让学生的认识更深一步,最后我还趁机感谢这位胆小的学生:“感谢你今天的书写让大家对这个字有了更深的了解,老师相信以后你也一定会写对的!”从此以后,我发现他在课堂上不再那么拘束了。

其次,紧抓“关键词”。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救助车夫”一段中用了两个“清清楚楚”,教学时我紧紧地抓住这一细节,开拓文章的意蕴:我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当时小周晔清清楚楚什么?(2)此刻伯父的脸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3)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的现在,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在这个细节中,我牢牢扣住“清清楚楚”这一关键词,运用品一品、写一写、说一说的方法,透过字面意义让学生领悟到语言内涵,不但避免了教师的说教,挖掘出了课文意蕴,更使这一细节深刻化,形象化,呈现出五彩光芒。

三、挖掘细节 演绎精彩

教学中的细节有时会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藏得很深,要靠教师耐心地去发掘。犹如剥竹笋一样,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可能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

记得一次在讲评作业时,碰到《李时珍》这样的一篇阅读短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对于句中的“品尝”一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处理:

师:“品尝”是什么意思?

生:“品尝”在文中指亲口吃一吃,仔细辨别的意思。

师:他为什么要亲口品尝那些不知名的药材呢?

生:为了判断药性和药效。

师:判断药性和药效一定要亲口品尝吗?

生:只有亲口品尝,才能辨别药材的性能,知道不同的效果和反应,才能编写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生:李时珍亲口品尝是对病人负责,他品尝过了,就能更准确地知道不同药材的药性和药效,病人就不会吃错药了。

师:是啊,李时珍要对药物书负责,要对病人负责,可他自己却经受了多少次的考验啊!想象一下,李时珍为了品尝药材,会遇上什么困难,发生什么危险?

生:为了品尝药材,李时珍可能会有严重的药物反应,使他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生:李时珍也许会因为品尝药材而晕了过去,失去知觉。

师:亲口品尝药材,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那么,从“品尝”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

“品尝”本是一种享受,可在文中,李时珍的“品尝”却还是吃苦和冒险,但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这层耐人寻味的深意。只有教师敏锐地发现这精彩的细节,耐心分析,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心灵,走进短文本意,实现精彩生动的课堂价值!

四、关注细节 反思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综合的反思。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做得还不够,尤其是要关注教材中的细节处理。只有在教学反思中关注细节,才更能迅速提高我们自身的教学水平,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细节虽然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很小的片段,却不能小看,更不能忽视。它是值得我们老师进行钻研和突破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在反思中发现某些细节更好的处理办法,那么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课堂也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否则,良好的教学契机就会在教师经意和不经意中流失。简言之,教学细节会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成为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对教学细节的处理需认真对待。

总之,教学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和人生发展的基石。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许许多多闪光的细节,教师也正是通过对众多细节的演绎而将其转化为精彩的课堂,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小细节,大智慧。聚焦细节,欣赏细节,才能使课堂熠熠生辉。

磨砺细节成就精彩课堂(共) 篇9

建湖县裴刘初级中学

崔金妹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仍有部分教师常带着考试压力的烦恼和素质提升的欢乐相矛盾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语文老师在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统一”的思想指导下努力摸索着课堂教学,可依然有不少教师对新课改本质在认识上存有困惑,以至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及偏向于语文知识型教学,从而丢弃了语文课中很重要的“语文味”及“人文精神”。其实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磨砺细节,用自己的诚心去朗读、倾听、评价、尊重,用自己的真情去关注整个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美丽动人!

关键词:细节 诚心 微笑 范读 倾听 评价 尊重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语文课堂正悄悄地发生变化。语文课堂比原来更具有人文性,更热闹,更丰富,可有不少语文老师对语文的理解有点偏向于急功近利,为了应付学校的实绩考核,应付升学,课堂上难免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不能从长远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把知识当成获取利益的桥板。因而将知识与情感、个性等非智力素养剥离,无视知识在生活中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人文性、情感性、趣味性,还人为地把语文知识与应试联系起来,缺乏对知识体系的系统的把握,片面地追求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体现出的求知欲望。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培养良好人文素养的关键,在于人性的自觉、心灵的自悟。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精神和心灵,因而在语文课堂上应注重创设和谐氛围,春天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记得一次在全校性语文公开课(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整堂课热热闹闹,课上在多媒体的运用下就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有个细节成了课后议论的中心: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原则,执教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其中有同桌讨论,有4人小组讨论,在讨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对三味书屋有什么看法”时,不少同学经过同桌或小组讨论,进行了交流,有的说:“百草园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而三味书屋生活单调,还要背书,背不起来还要挨戒尺。”有的说:“三味书屋的老师教育的方法太古板,不能让我们快活。”也有的说:“儿童的天性就是爱自然,爱玩,枯燥的《诗经》文字不如捉苍蝇喂蚂蚁,捉蝉脱有趣。”但是教者不满意学生的回答,拼命要大家再动脑筋,最后老师在无奈的情况下,用屏幕打出标准答案并说,要记住这是作者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束得儿童的身心。课后这位老师还抱怨学生课上不配合,不肯动脑筋。试问,学生的几种回答真的没有道理吗?难道就是你的答案才是标准的吗?这种预设的标准答案很可怕,因为它好像是一个圈套或一个陷阱,尤其用媒体设计的投影。教师千方百计把学生引诱要标准答案上,不然,他的设计就要废弃了。这种做法也正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正是新课标要摒弃的。教者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知识,只要是有道理的,都应该给以肯定。这是一个典型,同时这也折射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让人甚忧的现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应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的怀抱,要充分体现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气氛,不应该因为学生答案与预设答案不一致而被无情打击,更不应该因此让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判决。

我常想:精彩不是表层的张扬,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一个老师应以自己的情感,以自身的生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磨砺细节,语文课堂就会更加精彩,语文教学会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一、微笑面对学生,让学生的心中充满阳光

上课伊始的心情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带着微笑或严肃走进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所产生的效果有着天壤之别。带着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给学生一张真诚的笑脸,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就能畅所欲言,学生的思维能够自由发挥,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研究表明,经常处于自由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氛围中的学生,不仅性格开朗,语言表达水平也高,学生的理解、写作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难道不是语文课堂所需要的吗?诚然,老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有时也难免出现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的状况。但我们作为一名老师,要学会自制,因为这样内心的不良情绪会通过表情传染给学生,往往使之情绪受到压抑,思路受到桎梏„„记得一堂新课前的课间时为了一些学生的错题而大发雷霆。上课时我就绷着苦瓜脸进教室,还延续着课间的怒火冲着全班同学吼了一通,之后再进入课堂教学。整堂课是出奇的安静:机械地站起、坐下、应答„„课堂是索然无味。从那以后美美步入课堂的前一分钟我定要对自己说:“要微笑、要微笑!”当然,老师的微笑也应是有尺度的,需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二真情做好范读,让学生纯净的心灵得到升华

新课标的鼓舞下,运用多媒体教学也越来越广泛,语文课堂上,“请听录音”成了一句习惯用语。“以机代读”越来越普遍,“教师范读”越来越少见。确实,“以机代读”给师生带来不少好处,它可给学生提供语音示范,可克服教师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的问题,可指导学会恰当运用朗读技巧,同时在教学中也可起到渲染气氛、陶冶情操的作用。但“以机代读”不能完全取代“教师范读”。范读是教师在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的充满情感的朗读往往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当他们 3 在细心聆听时如身临其境,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乃至达到忘我境界。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产生对学习语文的浓浓兴趣,陶冶了自己的情趣。

上语文课,除了注重知识性,同时还非常注重情感性。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与功能是不可轻视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有时可使师生心心相通,有时可激活学生思维,甚至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本校一优秀老师在讲授岳飞的《满江红》一词时,课前反复揣摩练读,授课时充满激情地几乎忘我地进行了朗读,在这当中仿佛自己就是岳飞,不时觉得一股股热血往上涌;学生听得也非常认真,那一字一顿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让课堂一片肃穆;铿锵有力,响亮高亢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学生们则昂高了头,神情悲壮。朗读完毕学生静默了两三分钟,接着才是一片唏嘘。远在宋代的岳飞师生之间在这里在此时已达成了不用言语的共识。这种师生的和谐共鸣不正是语文课堂的美丽所在吗?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中有“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表述。只有口读、心惟,耳醉其音,目醉其景,心醉其情,对课文所表达的情、物、事才能有真正的感受和切实的体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用真情做好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中,之后还要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潜心诵读,让学生自己一次次地去拥抱课文内容,去一次次地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的确,朗读是一中心智的启迪和美的熏陶。

三、用心倾听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新课标推行甚广的今天,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课堂上,教师提问之声还没结束,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可是回答却牛头不对马嘴;某个学生已经在回答问题了,边上却还有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过程,而没 4 有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课堂是热闹的,可有语文课的深度吗?真的体现了语文课的“人文性”了吗?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似乎也只停留在教师与学生的提问与回答上,管他对与错,只要我的课堂能顺利进行下去就行。这样的课堂缺乏的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架空在肤浅的“对话”之上。

其实 “倾听”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倾听,即学生注意倾听教师的提问讲解,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你的提问,同时也要时刻检查自己是否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没有,不妨停下讲课,让学生再听一次问题,再听一遍同学的见解。也许这几分钟的倾听,就是你这堂课的亮点所在。

真诚的倾听之后要有诚恳的评价。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老师也很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师也常被学生的见解所震撼,深切感受到正确有效的引导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为目前跛为流行的评点而汗颜:“你真聪明!”“真棒!”“太好了!”课堂上充车斥着流于表象的过分热情的表扬式评点,而缺少让学生知道自己之所以被称赞的实质性评点。当然他们需要适当的鼓励来增强自信心,只是这种一味迁就式的评点用多了,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久而久之他们他们形成了一种习惯:只要站起来说就能得到老师热情的表扬。他们无法分辨自己想法的合理性,却还为自己偏离文本的见解而沾沾自喜。同时学生在教师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的热情式评点下失去面对“你错了”的勇气,将来如何去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呢?

其实教师的点评对个性化的精彩发言是否被其他同学所接受至关重要。在一课堂中,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水调歌头》后,你的点评仅仅是“你读得很好!”那么朗读的学生会认为他的朗读并不怎样,其余学生也会对该生的朗读不以为然。他读得棒,到底棒在那儿 5 呢?如果我说:“你读得真好!读出了作者在这首词中所寄寓的愁思与旷达,我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由于这是发自内心的赞赏,可以肯定那名朗读的学生以后会读得更好。

美丽的课堂需要师生互相真诚地倾听、教师真诚评点,让学生明确自己之所以被肯定或不被肯定的原因,这样会使自己的课堂更有说服力、更美丽诱人!

四、真诚尊重个体,让学生心灵得以荡涤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精神交流,让学生走进屈原,理解什么是豁达„„并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字里行间去发现、感悟作者的隐隐情愫,实现教学中知与情的统一、和谐和优化。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心灵的尘垢得以荡涤,使学生的灵魂得以升华。那种把语文课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刻板化,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枯燥孤立的单项训练或作成人化的理性分析,忽略生动感人的因素,解词、分段和概括段意、中心思想成为讲解许多课文的“流行式”,特别是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一字不差地背诵教师圈定的现成的结论,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学了朱自清的《背影》之后,同学们都在嚷嚷:一点也不感人,一点也不激动。这告诉我们两点:一是《背影》的年代离同学们太远了,让今天的孩子们认同上一代人的情感难了;二是说明我们教学中有问题。可能是我们没有把同学带入到文章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如果你只是教几个生字词,概念化地介绍背景,概括主题,再说有几点写作特色,那么,学生没有受到情感陶冶,觉得不感人也就不奇怪了。假如你这样来试试看,效果会如何呢?

“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送我到南京的?找出有关词语和句子。”(祸不单行 奔丧 狼籍 典质惨淡 赋闲 谋事)

找出父亲过轨道、爬月台的艰难动作,加以体会。(蹒跚 探身 攀

缩 倾)

你有过和父亲或者母亲共同度过家庭困境的体会吗?如果没有,请父亲或母亲给你讲一段他们和父亲、母亲共同度过家庭困境的故事,(他们一定有!)谈谈你的感想。

回忆你父亲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一个细节或一个瞬间,说说你感动的理由。

如果课堂上有了上述几个活动之后,我们的学生还会对《背影》无动于衷吗?我想:绝大部分同学应该为之动容。“文学是人学”,语文教学也应该关注人的情感。不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就不能真正地理解作者;没有理解作者的情感,也就放弃了语文课本里最重要的感情资源,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残缺的。

因此,我们应当提倡那种富于变化、充满情感交流的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以学生为本,以情感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教学的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行,而过程则既有清风朗月,也有山呼海啸。只要每位语文老师用真诚去对待课堂中一些细节,课堂必定会绽放学生心中的幸福之花!

参考文献:

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1、4)

周一贯 《语文教研案例论》《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宁波出版社 2004年版)叶 澜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中学语文教学.》(《让情感与智慧的火花竞相发》2007、11)

上一篇:生活贫困认定申请书下一篇:建议书范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