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2024-05-15

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共11篇)

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1

摘 要:军营文化环境建设是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营造良好的军营文化氛围对于加快军队文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如何营造军营文化氛围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军营文化;文化环境;氛围;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军营文化建设一直是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官兵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军营文化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满足文化娱乐需求上,一些文化工作着将军营文化简单的看成实施官兵军事训练的“调味品”是部队军事工作的陪衬和附设,往往忽视了军营文化的作用,这是远远不够的,军队文化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军营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军队全面建设积极向上的文化提供精神支持。

一、营造军营文化氛围需要弘扬我军文化传统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军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源源,是推动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根基,因此,军营文化建设应该积极的`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不断的增强军营文化建设中的历史底蕴,确保军营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向协调,在军营文化营造中引入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国学文化等,深入学习我军优秀的革命精神,引导官兵充分的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优良底蕴,发挥我军革命文化的激励作用。

其次,应该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要积极的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组织官兵学习我军的成长壮大使、改革发展史等,广泛的开展红色影视、将红色故事等形式的红色活动,让官兵在红色教育的氛围下领悟我党我军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坚定听党指挥的决心,注重将红色文化始终贯穿在军营文化环境建设中,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让官兵接受教育。

二、突出部队特色,加强军营文化建设

第一,应该突出军队特色。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就要求军营文化的营造应该具有浓郁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虽然这种文化氛围不乏赏心悦目的欢笑和愉快,但是更多是政治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激励和净化,一旦军营文化背离了其政治性和思想性,那么就背离了军队文化建设的方向,这不符合军营文化的性质。军队具有艰苦性、紧张性和牺牲性等特点,这种特殊的环境下造就了军人的豪爽和耿直的性格,因此,这就要求军营文化要有严格的纪律性和服从性,在军营文化建设中,有些东西在社会上是允许的,但在军营中是不允许的,不能将军队文化与一般社会文化混同在一起。

第二,应该突出驻地特色。因为军队广发的分散在我国各个地区,驻地的特殊性使得部队军营文化带上驻地特色,对于驻地的特色,我们应该选择性的进行接受,对于能够促进军营文化建设的应该支持其发展,对于与部队环境不相符的驻地文化则应该避免。例如,以西北地区驻地为例,西北驻军所处的大西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是我们党延安精神的摇篮,这里聚居的人口众多,56个民族中有51个民族在此地区都有分散,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人文景观不胜枚举,文化积淀丰富。同时,在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以大漠戈壁、雪域高原、江河源头等为主,边防线漫长,这就给在这里驻军的部队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将高原文化、边防文化等融入到军营文化建设中,用陇原壁画装饰军营,使得军营文化更加体现主体特色,丰富了文化载体,营造出浓厚的军营文化环境。

三、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工具营造军营文化

首先,应该及时更新军营文化建设理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时代元素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是军营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时代元素充满活力,很好的契合了青年官兵的文化需求。因此,在推进军营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应再强调军营纪律性等特色而拒绝与外界接触,要使得军营文化成为我军官兵有效履行军队使命的精神食量,只有改变传统看待文化的老眼光,大胆的吸收社会文化时尚匀速,利用信息时代的时代元素积极推进军营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军营文化的时尚魅力,增加军营文化的流行指数。

其次,应该打造文化时尚载体,时尚文化元素在军营文化建设中得到充分发展必须搭载文化载体,搭建起与之搭配的环境设施平台,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便于军营文化活动的开展。建立文化长廊,设置文化教育基地,办好图书馆等文化硬件设施,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和完善的文化硬件设施,形成多种形式的军营文化格局,保证官兵能够有场所进行文化活动。

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2

一、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 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双增长

2002-2011年, 全区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02亿亩, 年均建设面积1000万亩, 约占全国的1/10。有近亿人 (次) 参加义务植树, 共植树7亿多株, 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持续“双增长”。目前内蒙古森林面积已达2366.7万公顷, 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2.11%, 居全国第1位;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9790.35万亩, 占全国的8.54%, 居全国第1位;林木蓄积量达13.6亿立方米, 占全国的9.12%, 居全国第5位;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资源总量的持续增长, 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显著增强, 我区森林年固碳能力为3600.87万吨, 居全国第3位;全区林业碳汇总能力达到7.33亿吨。

(二) 荒漠化及沙化加剧的势头初步缓减

据内蒙古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 2004年我区荒漠化土地为9.33亿亩, 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 荒漠化土地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比重降低至52.6%, 降低了7.4个百分点;沙化土地6.24亿亩, 比1999年减少730万亩, 全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率已降为-0.23%, 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据内蒙古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 2004-2009年, 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671平方公里, 年均减少9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1253平方公里, 年均减少251平方公里。在内蒙古境内的巴丹吉林、腾格里等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 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等区域,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内沙化土地净减少443平方公里。

(三)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不断加强

2000年以来, 国家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等, 拉开了草原生态建设的大幕。“十五”期间, 全区草原建设总体规模年均达8219万亩, 比“九五”期间年均增加4575万亩。“十一五”期间, 草原建设总规模5亿亩, 禁牧休牧面积7.8亿亩。2006-2011年, 全区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达10.2亿亩。目前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平均为38.85%左右, 比2000年提高了8.27个百分点;生态治理区内草产量提高了0.5-3倍, 牧草高度提高了4.7-22.6厘米, 林草盖度达到50%左右。

(四) 水土流失治理有所拓展

据统计, “十一五”期间, 全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191平方公里, 其中建设基本农田66万亩, 营造水土保持林草1785万亩, 实施生态修复5411平方公里, 建成淤地坝513座。截至2010年底, 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2万平方公里, 占水土流失水蚀面积的73.4%, 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保持土壤11万吨左右。

(五) 循环经济与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受到重视

内蒙古积极落实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政策, 全力推进循环经济与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截至2011年底, 全区共有62个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 其中, 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7个, 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55个, 涵盖煤炭、电力、钢铁等多个资源型产业。截至2011年底, 我区能源工业投资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投资的比重由49%下降到38%, 非资源型产业投资比重由47.5%上升到59.2%。

(六)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步伐加快

截至2010年, 我区已建各级自然保护区185个, 其中国家级24个, 自治区级59个, 盟市级25个, 旗县级78个。全区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382.37万公顷, 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11.68%, 国家级保护区数量为全国第1。通过各类保护区建设, 使我区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0%高等植物群落, 30%的天然林, 40%的河流、湖泊、沼泽湿地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和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地得到有效保护。

(七) 节能减排及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十一五”期间,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分解落实责任、完善政策措施、严格考核问责, 圆满完成了国家考核目标任务。2010年全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4.25%和7.47%, 完成国务院下达减排目标的109.51%和110.61%;主要污染物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行考核结果为74.6分, 高于全国平均成绩2.8分。4个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考核结果为好, 顺利通过国家“十一五”流域考核验收。

二、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 生态环境脆弱且相对恶劣

内蒙古的生态区位独特, 既是生态环境脆弱区, 也是生态前沿区, 更是生态屏障区。目前全区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62.5%, 其中重度和极重度占36.7%。截至2009年, 全区荒漠化土地为61.77万平方公里, 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52.2%;沙化土地总面积41.47万平方公里, 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35.05%。截至2010年, 全区土壤侵蚀面积达79.25万平方公里, 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87%。可见, 内蒙古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 也是相对恶劣的区域。内蒙古横跨中国的西、中、东部, 紧靠华北、京津、东北等地区, 其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可借助风力、水力等迅速、直接地蔓延或影响上述地区, 特别是威胁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 所以说内蒙古是生态前沿区。内蒙古的森林、草原面积均居全国第1位, 广阔的草原和绿色的森林, 是我国北方的第一道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维护和建设这条生态防线, 关乎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各族人民的共同福祉。

(二) 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以来, 内蒙古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2002-2009年连续8年GDP增长率居全国首位, 2010和2011年的GDP增速也名列前茅。然而, 我国及内蒙古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的, 而且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内蒙古的资源型产业和初级产品比重较大, 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不足, 特别是技术水平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发展的资源成本、环境代价和物质消耗比较大, 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较为低下。

我国单位能源的产出率是美国的1/10、日本的1/20, 单位能耗是日本、法国和德国的6倍, 是美国的4倍、印度的1.3倍。内蒙古的单位资源消耗又是在30个省市区中最大的。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可用生态足迹来计量, 2010年生态足迹最大的省份是内蒙古, 达到了17.64全球公顷, 是全国平均水平6.61全球公顷的2.67倍。

内蒙古对共 (伴) 生矿产的综合利用不足1/3, 综合回收率小于20%, 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多金属矿床拥有世界稀土储量的80%以上, 每年因开采铁矿所产生的200万吨混合尾矿中, 稀土氧化物的含量为5%-6%, 一年排放的尾矿就构成一个中型的富稀土矿床。

内蒙古重化工业等相对高能耗的行业占有很大的比重, 煤炭、冶金、有色、化工、电力的能源消费量占全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的90%以上。2008年, 内蒙古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5.86万吨, 排在全国第3位;2009年, 内蒙古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4万吨, 是其2003年的1.8倍。内蒙古基本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 特别是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等进一步削减的难度很大。

(三) 矿产开发占用土地资源, 并引起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

近年来, 我区矿产资源开发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不合理的开矿、办厂等, 已造成局部的草原、耕地、林地等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煤田开采、电场建设、油田建设等, 普遍存在对周围草原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 使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化、功能衰退, 草原生产力下降。到2007年, 内蒙古全区矿山开发占用破坏土地75801.27公顷, 其中占用破坏草地占44%, 林地占3%, 耕地占9%, 其他地类占44%;截至2010年底, 内蒙古矿山开采累计占用破坏土地399528.49公顷, 其中, 2010年度新增占用破坏土地就达29222.60公顷。内蒙古东胜矿区面积3481平方公里, 其中沙漠化面积占57%, 且沙漠化土地还以每年0.5%的速度扩展;准格尔煤田建设区的沙化面积以每年大约4%的速度增长;二连油田开发区, 开发前草地生产力为21105公斤/公顷, 开发后变为1095公斤/公顷左右, 草原植被盖度由原来的45%-55%降为28%-38%。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部分旗市近年来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开矿、建厂愈来愈多, 但所引起的草原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

据估算, 内蒙古矿山占用破坏土地的恢复治理率仅为10%左右, 尾矿利用率较低, “三废”治理水平不高, 矿山地质环境及周边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四) 草原退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由于一段时间里, 对草原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变得模糊, 便出现了“草原无价论”、“草原无限论”等的错误论调。“草原无价论”, 认为草原资源是天然生成的, 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 所以没有价值, 甚至将草原等同于荒地;“草原无限论”, 认为草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想怎样利用就怎样利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草原资源的不珍视、不爱护, 无节制的耗损、浪费;在行为上出现了大面积开垦草原、“竭泽而渔”利用草原、滥挖滥搂滥猎等等;从而导致草原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草原退化、沙化不断加剧, 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经济出现恶性循环、欠协调发展的态势。

我国草原退化面积以每年近2000万亩的速度扩展, 20世纪70年代我国草原退化率为15%, 80年代中期达到30%以上, 目前已上升到57%左右。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蔓延, 内蒙古草原退化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18%发展到80年代的39%, 目前已达到73%左右。内蒙古草原现有退化面积6.42亿亩, 较20世纪80年代的3.76亿亩增加了2.66亿亩;其中, 轻度退化面积扩大了0.2亿亩, 中度退化面积扩大了1.04亿亩, 重度退化面积扩大了1.42亿亩。由于开垦、沙漠化等, 内蒙古的草原面积20世纪80年代较60年代减少了10.4%、约1.38亿亩, 目前又比80年代减少了0.9亿亩、约8%左右。兴安盟科右前旗草原退化速度20世纪80年代为0.6-0.75万公顷/年, 90年代为1.1—1.3万公顷/年, 20世纪末为2.5—3万公顷/年, 最近10年达到3.4—4万公顷/年, 且退化草场由轻度退化转为中度退化、中度退化变为重度退化。科右前旗2000年有草原面积2000多万亩, 由于退化、垦殖等, 2012年下降到1247万亩。

(五) 一些地方及企业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一些地方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单纯追求当前GDP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过分强调招商引资、开矿办企业等, 忽视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忽视了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有的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不顾生态环境保护和群众利益, 忘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甚至存在滥开滥采、破坏草原、生产运输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等问题。

三、有效推进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 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长期以来, 在矿产资源开发中, 由于对矿产资源保护认识不足和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等, 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 “遍地开花”、“掠夺式”的乱采、滥挖等使宝贵的资源严重浪费, 并且造成当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内蒙古是矿产资源大省, 又是我国北方生态环境脆弱省区之一, 干旱缺水, 沙漠化严重, 生态环境自我修复的能力差, 其环境容量非常有限。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旦超过极限, 就很难恢复。因此, 矿产资源开发增速应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相协调, 坚持“四要、四不能”的原则, 即要可持续、不能搞“有水快流”, 要集约发展、不能搞“遍地开花”, 要依靠科技、不能搞粗放开发, 要加强管理、不能搞无序乱开乱建。要在真正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有序开发矿产资源, 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等, 实行生态型、集约化、小数量 (企业数量少, 开采的总体规模较小) 的渐次开发, 并把相当一部分牧区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长期储备资源。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并在非矿产资源型工业培育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的发展上有较大的突破。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 将内蒙古建成风电与光伏发电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围绕我区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 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搭建自治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构架, 抓好一批共伴生矿、煤层气和粉煤灰、煤矸石、尾矿等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项目, 建设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项目。

(二) 正确处理农牧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近年来,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的势头良好, 特别是粮食的增产效果明显, 地方及农牧民种粮的积极性也高。部分地方的实际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有的是通过耕地的整理整合和改造低质宜农地取得的, 有的存在开垦草原、林地等的现象。

内蒙古土地辽阔, 人口密度相对较小, 为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虽地大却物薄, 有限的资源很难向农牧业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目前, 我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到713万公顷, 一、二等以及大部分三等宜农地已开垦, 再扩大耕地面积的可能性不大了。草地资源退化比较严重, 可利用草地面积减少;2011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又把4.04亿亩退化草场划入禁牧区, 进一步缩小了实际可利用草原面积。我区水资源总量缺乏,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86.1%, 且时空分布不均匀;2000年以来, 随着气候变暖和降水的减少, 内蒙古进入干旱少雨的枯水期, 降水量较上世纪90年代减少39毫米, 同时加剧了内蒙古地表径流的减少, 湖泊的萎缩或干涸, 可利用生态水的减少等。

因此, 在确保基本耕地、草原及粮食播种面积8000万亩的基础上, 不能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和草原畜牧业牧养牲畜的头数, 增加农畜产品产量应该主要通过提高单产和改良个体品质的内涵式方式。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严禁以各种理由复耕或开垦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以及沙化耕地等, 严禁开垦草原、林地, 有效保护和改善农牧业资源条件和农村牧区生态环境。

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特别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草业、生态林业、绿色食品产业以及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提高农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等水平, 培育绿色知名品牌, 重视绿色农畜产品原产地的认证工作, 从而生产更多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特色产品,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农牧业, 实现农牧业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一致、良性互动。

(三)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体系

要按照优先保护、积极治理的原则,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 逐步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努力争取和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特别要有效提高工程建设的效果。在国家各大生态工程的建设中, 内蒙古既要执行国家的一般要求, 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典型经验, 也要积极探索与当地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具体的生态工程建设模式及其实施办法和措施, 使得国家生态建设项目与当地的实际相融合, 大大提高国家生态建设项目实施的效果。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地方性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 如鄂尔多斯生态建设保护项目、“企业牵头, 农民参与, 技术支撑”的生态产业化建设项目、企业直接投资的生态建设项目、农牧民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等。

内蒙古要通过保育草原、植树造林、治理沙漠、保护湿地等一系列措施, 恢复、建设多元碳汇体系, 提高各类生态系统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的功能, 逐步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开矿、建厂等引起原生植被破坏的工矿区域, 选择抗逆性强的草种及树种, 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 大力开展以育草为中心的植被营造与恢复活动, 争取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绿色植被建设同步进行,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提高。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区以及农田、铁路、公路等的周围, 要大力开展草、灌、乔相结合, 带、片、网相协调的绿色植被防护体系建设, 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有效遏制生境恶化的势头。草原牧区, 要进一步完善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办法, 有效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对草原生态保护的奖励补助政策, 对少数重度退化沙化的草原要实行封育、休草、禁牧的办法, 对大多数草原要实行轻度利用、草畜平衡的办法, 从而有效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提高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城乡居民区要合理规划, 全面实施绿化、美化、净化工程, 形成优美、舒适、和谐的生态景观。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 展开我区国土空间开发的“三大战略格局”:一是构建“沿线、沿河”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二是构建“两区两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 三是构建“两屏三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四)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要加速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确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重要理念, 真正建立起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管理方式的改革, 逐步建立国家、社会和个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特别是经济激励机制, 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 吸引各种社会主体投入生态建设, 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领域流动、聚集。

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 特别是明确企业的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及其奖惩办法, 建立完备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对资源、生态、环境及当地居民的补偿制度等。要确认自然资源及环境的价值, 并设法界定其价值量, 改变“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没价”的不良现状,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合理调节资源、原料、产品的价格体系及其价格机制。将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用地区生产总值减去环境、资源价值减少或加上其价值增加的绿色GDP指标的数值变化, 来科学考察经济与环境的当前协调程度, 并预测未来的持续程度等。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环境保护

一、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农村环境一般指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一定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主要包括农村区域的人群生活环境、聚居地环境,当然也包括农业各产业环境,因为农业产业的活动空间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归结为三类:一是生态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地、生物资源等,造成生态失衡难以自我修复与更新所导致的后果。二是农业的自身污染问题。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对农药化肥、农膜、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的高量投入以及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等是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三是农业的外源污染问题。主要指乡镇企业、城市工业的转入及农村社区生活垃圾等排放的“三废”污染。我县农村集聚着丰富的资源与生态条件,是“三农”的聚居地与载体,也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区域。目前,我县农村人口比重仍较大,因此,农村仍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与科学合理地搞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迫在眉睫。

二、村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是合理建设与建康的前提。在所在区域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及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村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主要应遵循如下六项基本原则:

1.以生态学及规划理论为指导,与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同步制定。村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交叉融合的复合系统,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村镇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按照生态理论规律并结合村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要求,按照“三同步”方针进行规划,既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应能不断提高村镇的生产生态位和生活生态位。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应立足于促进生产、文化生活、使生产区和生活区布局协调,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逐步提高。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步发展。

3.科学设计发展规划与模式,改善、优化结构。村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在规模上应相互协调,既要便于集中进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有利于就地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在总体构型、人口密度等方面要符合生态要求。应本着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总体规划的原则进行。

4.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应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使多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5.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现依法保护与科学整治相结合。

6.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方式,确保生态环境建设能够顺利实施。

三、我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主要措施

要想搞好村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领导重视、强化管理、转变观念、法律保障、措施得当等诸多因素配合,主要有以下七项措施:

1.加强领导,职责明晰,做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工作。把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计划部门要统筹规划,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主管部门应各尽职能,明确责任,强化领导与管理。财政、金融、科技、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均应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全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2.尽快建立健全我县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快相关政策出台。各乡镇在建设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中应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产业布局、开发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法规法律,要同时检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落实情况。

3.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手段规划和整治生态环境问题。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指导思想。

4.坚持污染防治、环境保护与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并重的方针。总体管理重点与目标应控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环境安全。对居民区的综合环境质量要求标准应在“基本舒适”以上。严格控制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农田灌溉水的相应质量标准,防止污染物侵入造成危害。

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4

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经济正在成为巴达仍贵办事处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题。

一、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巴达仍贵栽种水稻历史悠久,该地区耕地面积8.98万亩,水稻种植总面积为1.5万亩。水田主要分布于巴达仍贵、胡格、满达胡三个嘎查。这里土质肥沃,水质清纯,无任何污染,为绿色有机水稻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巴达仍贵建立了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实现了有机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具有较高的市场信誉度和整体品牌效应,打开了销售市场。2008年,巴达仍贵有机食品协会正式成立,目前会员已达120户。种植基地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00亩,计划2009年推广到2000亩。

二、建设生态牧业

巴达仍贵办事处有优质草场面积9万亩,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围绕“金山银山,不如留给子孙绿水青山”的发展目标,通过全面封山、合理放牧等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成效显著。在大力实行禁牧封育的同时,办事处党政班子认识到,发展数量型畜牧业已经没有前景,家畜改良才是发展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必要手段。只有提质才能增效,才能使农牧民增加收入。2007年以来,办事处进一步加大改良力度,冷配奶牛300多头,采用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新技术改良绒山羊500余只。今年又进一步加大改良工作力度,在优质奶牛改良,绒山羊改良的基础上,开展了肉羊改良项目。今年,办事处又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洪光牧场奶牛养殖基地,现存栏高产优种奶牛150余头,年产优质原料奶近50万公斤。该基地作为巴达仍贵办事处畜牧产业的龙头,在传统奶牛饲养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先进的奶牛生产技术,并依托当地无污染的优质草场资源,牛奶产量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现在成年母牛年单产可达到7000公斤以上。几年来,巴达仍贵办事处禁牧封育已完成退牧还草3万亩,草原植被得以迅速恢复。目前,全办事处牛存栏4849头,其中奶牛230头;羊44879只,其中绒山羊22616只;猪7214口,其中能繁母猪1554口;马属动物925匹。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合理利用了草场资源,实现了生态与环境的双赢。

三、加强特色养殖

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5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生态建设必须提高机械化水平

锡林郭勒盟草原总面积为2.95亿亩,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着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半荒漠草原,还有沙地草原等类型,得天独厚的.绿色植被,不仅是锡盟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然而,时至今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退化、沙化面积已达1.5亿亩,占草场面积的50%以上,天然草地的生产力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如何用机械化手段推进锡盟生态建设步伐,笔者讲几点建议.

作 者:王丽萍 建原  作者单位:王丽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牧业机械化研究所,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建原(内蒙古畜牧科学院草原勘察设计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刊 名:内蒙古畜牧科学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S AND PRODUCTION 年,卷(期):2001 22(3) 分类号:F3 关键词: 

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6

【文件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暂停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通

(环办〔2007〕80号)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

我局今年对重点流域的环境专项检查发现:巴彦淖尔市被检查的21家企业中15家企业存在违反环评审批和“三同时”管理规定等违法行为。内蒙古金星纸浆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4月暂存池溃坝,淹没了附近村庄耕地约1000亩,农户57家,造成重大水污染事故。临河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废水COD浓度232mg/L,超标排污。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等八部门2006年12月18日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清理和督查新开工项目工作情况报告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各地方、各部门要切实把好项目开工建设关,项目开工建设必须按有关规定和要求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对各项建设程序执行不力的地区,将采取暂停项目审批(核准),暂停安排国家投资等惩罚措施。

鉴于巴彦淖尔市环境违法问题突出,没有遵守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的法律规定,根据《关于印发清理和督查新开工项目工作情况报告的通知》要求,我局决定,限该市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期间暂停其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外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你局也应按照国家规定暂停其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外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逾期未完成整改,将延长限批时间。

二○○七年七月五日

林业生态建设问题探讨 篇7

建国后,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林业工作, 各地党委、政府和林业等有关部门为保护森林, 发展林业生态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森林覆盖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仅为8.6%, 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显示, 我国森林覆盖率就已达18.21%, 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森林面积、蓄积量连续多年持续增长, 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碳汇储量, 成果显现;各项重点工程效益显着, 我国生态与环境明显改善。

近些年来, 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工程力度正逐年加大, 我国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双增长, 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 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的持续增长, 全国森林覆盖率得到稳步提高;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 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森林质量有所提高, 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森林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 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

我国林业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 木材等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森林面积、蓄积不断减少的同时, 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持续双增长, 这个成绩是来之不易的, 也是令人欣慰的。

2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 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 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1%, 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 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的26.6%低了十个百分点。全国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0.54, 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 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 平均胸径仅13.3厘米, 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 龄组结构不尽合理, 中幼龄林比例依然较大。森林可采资源少, 木材供需矛盾加剧, 森林资源的增长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增长。

林业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 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

2.2 部分农民法制观念淡薄, 对林业生态建设认识不够

林粮间作成了影响造林成活率主要因素。近年来通过一定的手段, 虽然大面积的滥砍盗伐、毁林开荒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但通过扩地边、拱地头等蚕食方式, 毁林开荒的问题仍然很严重。造林成活率较低, 2008年核查验收某地造林平均成活率为66.7%。

2.3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不高

近年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在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防治荒漠化、草原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除重点治理区外, 一般较差, 标准不高。

3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入, 加大扶持力度

把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列入预算, 加大投入, 确保足额到位。同时, 要有效利用市场机制, 广开融资渠道,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建设, 形成多元、长效、稳定的林业建设投入机制。要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的监督检查, 规范拨付程序, 绝不允许随意挤占、挪用、滞留林业生态建设资金, 确保专款专用。

3.2 全民参与, 建立激励机制

林业生态建设涉及方方面面, 是全社会的任务, 需要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参与和支持。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所承担的任务, 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造林绿化任务, 把林业生态资金分配与完成任务情况、验收结果挂钩。对高标准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成规模、有亮点的单位, 要给予重奖;对验收合格、达到相关标准的单位, 要及时兑现奖励资金。对验收结果不符合要求、达不到相关标准的单位, 要视情况减少直至取消奖励资金。动员和组织力量开展造林绿化, 把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扎扎实实地推动林业生态建设。

3.3 确保质量

林业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必须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 既要保证建设面积, 又要保证建设质量。要进一步强化林业工程质量管理, 完善质量监督制度, 落实设计、施工、监理等多层次的质量责任制, 将责任落实到人, 实行质量责任追究制。要正确处理林业生态建设年度工作与五年整体工作的关系, 建立健全长效质量评估机制, 确保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 圆满实现林业生态区建设的创建目标。

3.4 提高科技含量

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了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全面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 把科学技术贯穿到林业生态建设的全过程, 做到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实施、科学管理和科学验收。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在林业上的研究与应用, 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林业, 从而提高林业的国际竞争力。

3.5 加快管理运营机制改革

在森林生态的管理运营机制上, 要加大森林保护的力度, 重新调整和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机制, 运用科学的统筹方法, 按照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 处理好公益林和商品林之间的关系, 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

4 结束语

目前, 要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力度, 活化完善运行机制, 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标准, 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 要加强林业队伍的自身建设, 使行政管理行为和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化, 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切实做到依法治林和依法兴林。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2007-12-15[2011-01-06].湖北省林业厅网.[1]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2007-12-15[2011-01-06].湖北省林业厅网.

[2]姜士平.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9) :9.[2]姜士平.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9) :9.

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8

众所周知,内蒙古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广褒的草原、无际的沙漠和茂密的森林。目前全区拥有草原面积132亿亩,为我国四大草原之首。其中局部区域的草场具备世界顶级草原的形态和品质,极具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在当今追求绿色环保、崇尚自然的消费理念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着大草原。沙漠是全区的又一大景观,目前位于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为我国第三大沙漠,拥有面积4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沙峰最高的沙漠。区内共有六大沙漠,其中库布齐沙漠的“响沙湾”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从森林资源来看,内蒙古森林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水平已位居全国前列,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达175%,森林总面积为3.1亿亩。其中内蒙古东部的中国最大原始森林——大兴安岭林区最为神秘诱人;分布在额济纳旗的36万亩胡杨林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成片胡杨林之一。内蒙古除了草原、沙漠和森林之外,河湖、矿(温)泉、冰雪、古迹、口岸、边境线等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阿拉善盟,还有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曼德拉山岩画群,久负盛名的西夏王国黑城遗址,腾格里沙漠淡水湖,神秘奇特的怪石林、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鲜为人知的“中国秘境”,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极大。

近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行、住、食、游、购、娱”六要素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开发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如草原揽胜、民俗体验、沙漠探险、森林观光、边境猎奇、温泉疗养、冰雪旅游、文物考古及民族体育“那达慕”项目——摔跤、骑马、射箭等。在内蒙古这片雄浑辽阔的土地上,旅游业正象朝阳一样蓬勃升腾。然而,内蒙古在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也成为我国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内蒙古荒漠化面积已达到10亿余亩,并且每年还以1000万亩的速度扩展。由于多年来各地对旅游业的投入和重视不足,草原旅游点的设施不够完善,加之长期农垦和过度放牧,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草原退化沙化严重,没有风光可卖,草原风情旅游一直发展缓慢。

二、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自1998年以来,通过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内蒙古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带动了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我们应该注意,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

首先,国家要加大财政投入。内蒙古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之一,国家先后在这里启动了8大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鉴于内蒙古已成为我国北方沙尘的起源地,2004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内蒙古生态建设投资力度,预计投资额在30亿元左右。今年,国家在内蒙古继续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等7大生态工程的同时,启动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移民工程。

其次,地方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盟市和旗县,都设立了旅游局,从组织机构上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证。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行业管理,加强质量监督,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工作成效卓著,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支持。

最后,积极引进外资。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部门获悉,在近几年内,内蒙古将陆续获得总计3亿多元的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和德国政府无偿援助资金进行生态建设,这是内蒙古生态建设获得的规模最大的一项外资。

三、加大内蒙古旅游营销力度

(一)观念创新,深层次挖掘和开发旅游产品

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内蒙古已形成以草原风光为主题的系列旅游产品,其实,除了草原风光,内蒙古还有不乏令人神往的人文资源。因此,发展内蒙古的旅游业,不能仅仅停留在草原、沙漠、森林等自然风光上。我们认为,要拉响自治区旅游业的“四季旋律”,还应从游牧文化、民族风情、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等方面全方位、深层次进行挖掘;同时,进一步开发我区的土特产品,使之尽快走向国际市场。

(二)积极培育和扶持品牌展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会展业是一种以人才流、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科技流、文化艺术流为特征,跨区域、多因素、多产业融合的新兴经济形态,目前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结合内蒙古现状,可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培育和重点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品牌展会,如药品交易会、乳业大会、羊绒博览会、畜牧品展览交易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或国际绿色产品博览会,及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等,进而促进全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大旅游营销的传播力度

旅游业目前仍是一个不太成孰的行业,行业的不成熟导致广告也十分落后。在营销传播活动中的媒体选用上,除了大众媒体外,可重点利用旅游宣传册等为主的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旅游宣传册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性、说明性强,在招商、承揽项目及促销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据统计,平均每100个商家、客户或消费者看到宣传册广告,便会产生大约10%的意向,这将为来我区观光旅游的客源提供了保障。

(四)建立旅游网站,开展虚拟旅游

旅游产业网络化是大势所趋,虚拟旅游就是在建立旅游网站的基础上,使访问者通过在线模拟旅游而了解某地旅游文化及旅游产品的一种旅游方式。要想在众多旅游网站中生存下去,壮大自己,必须树立自己的特色。旅游网站的建设应本着树立民族特色和草原文化的原则,通过虚拟旅游、虚拟消费等交互方式使个人、商家、旅行机构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做到寓游于乐,让旅游者开开心心地玩的同时,了解了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最终赢得旅游者的青睐,从而实现网站虚拟旅游的价值。

(五)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跟上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摆在内蒙古旅游业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目前旅行社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旅游企业注重短期效益,缺乏做大做强的大旅游意识和品牌意识。

从外部环境看,地方政府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推动指导作用不明显,现代人才管理与开发机制也不健全。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把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资源,摆到发展内蒙古旅游的突出位置上。这就需要加大对旅游人才的开发和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旅游行业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开发和教育培训的比例,坚持把旅游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与行业管理、达标升级紧密结合,积极为校企间的紧密联系牵线搭桥。同时要努力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环境,并完善人才培育、引进合理流动的政策法规,形成有利于内蒙古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新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 篇9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本文就生态文明的现状和发展展开论述。关键词:生态文明 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

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从人类世界历史生态、文化生态和现实生态出发,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发展方向;以发展宪政、优化体制、优化结构、促进公民意识和认知水平;以真诚的民主来反映公民的社会存在,建立社会公众信仰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让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将人格质量的提升放在国民教育的首位,来提高人在群体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将生态文明发展放在战略首位,来提高文明产业化社会的上升能力;将未来优先的战略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来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产业能力;将公众人本信念及其相应的伦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推动联合国改革的首位,让国际社会各阶层利益公开自由的表达权利以期让社会真理能够真实的公共表达,来提高联合国维护和尊重人的能力,走生态文明发展的国家发展道路。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传统老路。虽然,我们的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这些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是发达国家的2-3倍,但是单位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10倍,污染则是发达国家的、30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张力下,中国已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遭受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四分之一的居民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在中国,大凡经济成长比较快速的地方,环境污染通常都比较严重。而环境污染已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并严重制约着我们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投入的需求还在不断加大,而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有限性注定延续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举步维艰,路越走越狭窄。中国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既没有先行工业化国家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也没有其所拥有的环境容量,遇到的资源环境约束可想而知。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的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是中国工业化的“救赎”之道。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的解决办法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 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们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当前,我们总是强调企业要节能减排,而不重视强调全民的节能行动,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应该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既建设山清水秀、和谐美好、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又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要求。惟有允许并且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惟有放开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真正在全党领导干部和全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三)媒体宣传。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还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因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面对整个社会,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因为他们只有具备这一理念才能在领导和谐社会的建设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四)政府体制改革。在政府机关中还要对过去建设的各方面消极因素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的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有问题,它非但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更因为片面强调GDP增长会助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社会失衡,反过来又使GDP的增长难以为继。2这就要做到在对一方领导干部进行评介时,不仅要看其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还要考察他们如何解决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尤其要考察其在处理生态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表现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另外,各地环保部门的人事和财政,也都应该由环保总局统一管理,彻底消灭其中的利益得失及权力抗衡,这样有关的执法者才可能秉公执法,认真地执行其社会责任。在面对企业问题时亟需改变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使得企业不能、不敢、不愿去冒着巨额罚款的风险进行环境破坏的违法活动,从而杜绝环境污染的源头。

(五)健全法律法规。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驾,环保机关在全社会的管理、执法过程中更加地顺利,民众在生活中才能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的现象,从而自觉地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的高度,是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六)加强大众的生态道德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因此,大力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四、结 语

生态之城建设调研报告 篇10

“五城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明确提出,推进创新之城、产业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好人之城“五城建设”,打造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是推进“三年夺冠”的有力支撑,是驱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据地理位置优势,我近期围绕生态之城建设,以“抓好园林城市创建、发展生态农庄、打造城南绿肺“为主题展开调研。

一、基本情况

办事处地处南部,华北油田腹地,面积14.1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1000人口,耕地1.3万亩。农业以传统种植为主,产量较低。自“百日攻坚“以来四旁植树35000棵,种植林木苗圃共计1020新建枫林园和锦园两个游园,优化了居住环境,增加了城市品味。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绿化不够,在新建道路、通村路、村庄周围绿化不足,种植树木密度不够,没有形成绿树成荫的效果,分道路两侧土地裸露。

(二)垃圾乱倒现象。办事处各村实现了“村收集、处转运、市处理”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但是部分村民卫生意识不强、部分企业乱扔乱倒,存在部分路段、坑边有垃圾堆积现象。

(三)污水沟多。辖区内有尹丰渠、花草渠、柿庄渠等多条沟渠,主要是油田生活污水和雁翎工业园区污水排放,沟渠内水质乌黑,气味难闻,群众多用渠内水浇地,造成二次污染,群众意见较大。

(四)耕地疏于管理

农民种地积极性低下,农民认为,种地只能实现满足基本的粮食需求功能,不能实现发财致富的目的,由此导致许多年轻人或者能流动外出的农民都不愿意种地,并给种地贴上一种“划不来”的标签,劳动力流失严重,大部分农民只种植一季玉米,不种植小麦,冬春季节大片土地荒置。

三、采取措施

(一)发展生态农庄,集约利用土地

办事处结合实际环境、农业结构等特点,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积极引进休闲项目,建设集农业生产、放牧养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农庄。

一是生态种植基地。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将占地40亩的季家铺村葡萄园扩大种植规模到300亩,在柿庄新建占地200亩紫谷伊甸生态农业采摘园,与柿庄东村占地200亩的冬枣基地和蔬菜基地串联起来,形成复合生态种植基地。着力传播枣知识和葡萄酒文化,吸引市民前来,可在园内开展观赏、采摘、挖掘、参观、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

二是生态养殖牧场。三联物业有限公司,现有良种马200匹,鸡20xx只,大耳山羊20xx只,可向北流转土地300亩,扩大规模,建设第一个跑马场,发展高雅休闲娱乐,种植林木,林木下发展生态养殖业,养殖柴鸡、野兔等,可开展喂养、放牧、骑马、狩猎等活动。

三是农业文化娱乐园。即将一定面积的土地规划为景观区、生产区、消费区、休闲娱乐区,开展公园式的农业休闲活动,开展观赏、划船、垂钓、采摘、烧烤、餐饮等活动。办事处谋划在白坟村北可利用土地400亩、水塘面积100亩,太平庄村北及铁路以西、津保路两侧等600亩土地,通过引进公司进行合理规划,种植观赏性植物,优化垂钓环境,兼具美观性和效益性,达到综合效果。

(二)绿化工作

配合园林城市创建,做好“八大家”公园用地工作。在各村主干路两侧种植常绿树木,在太平庄村北、铁路输油支线南、北通村路两侧约500亩地块,村南通村路东侧、京九铁路西侧约300亩三角地块打造绿化景观带,种植林木、油菜花、油葵等植物,充分发挥景观观赏、隔音除尘、防风阻沙之功能,打造“城市绿肺”涵养周边,改善环境。

(三)完善垃圾处理。各村完善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对建筑垃圾、农作物垃圾等定点存放、定期清理。向村民广泛宣传垃圾分类,不乱扔乱倒,维护干净整洁的生态环境。

(四)沟渠污染治理

全市尽快启动雨污分流,控制排污源头,对污染沟渠进行清淤。坚决治理污染企业,取缔辖区内全部高污染企业,加强企业技改,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低能耗、低污染、高收益、高附加值精细工业。

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之探讨 篇11

一、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环境现状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煤炭、钢铁、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基地,2002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405亿公斤,牧业年度牲畜总增2780万头(只)。肉类、奶类总产量达到153万吨和155万吨。工业增加值达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国内生产总值173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比“九五”时期平均增长速度高2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51元,比上年增长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6元,增长58%。财政总收入2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

(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近年来,内蒙古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使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观。目前全区公路总里程46万公里,铁路总里程6600多公里。通讯业迅速发展,电话装机总容量达135门。电力建设加速发展,电力装机容量已达680多万千瓦。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启动了大兴安岭和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禁牧舍饲、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仅2001年就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617亿元。

(三)投融资软环境逐步优化。

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国家提出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规定》、《内蒙古自治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的决定》等相关政策,建立了自治区科技兴贸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逐步营造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环境。一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权和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的标准。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精简各类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创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三是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项目的财政转移支付,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的信贷政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鼓励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主体。四是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从优享受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和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对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在税收、工商、土地、投资管理等方面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同世界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及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出口商品近千种,特别是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2001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138家高新技术企业出口额11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965%。内蒙古现有18个口岸对外开放,有各类开发区16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1个。

(五)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内蒙古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一是引进国内外资金成效明显。二是国债和专项经费投入明显增加。三是企业上市及风险投资等其他渠道进一步拓宽。

二、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投融资软硬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投融资软硬环境与其他省区的差距是制约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因素。

1投融资硬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内蒙古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经济总量与中东部乃至部分西部省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城市功能亟待提升,综合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对投融资主体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2投融资软环境需要尽快完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国整体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原先给予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效应下降。加之我区部分地区和有关部门对有关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透明度差且不稳定,通关速度慢,行政审批效率低,出口退税滞后,地方性法规不健全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投融资主体的积极性。

(二)现行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内蒙古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企业自筹、企业上市融资和引进资金。投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资金投入量少。

1引进资金对高新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尚不明显。在内蒙古新增投资和经济增长中,引进资金所占的比重较大,但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投资需求更为迫切的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煤矿、电厂、能源性加工业等基础产业,对于开辟和拓展出口市场有重大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2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科技专项经费规模小而分散,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讲只是杯水车薪。

3企业公开上市虽然是融资的理想方式,但由于我国主板市场的上市门槛过高,基本上将中小科技企业拒之门外,内蒙古仅有少数具备资格的大型企业能通过上市融资。

4银行因控制风险而始终把科技开发贷款控制在最小规模,不能满足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

5我区大部分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其他组织形式的企业大多势单力薄,用于高新技术投入的自有资金严重不足。

(三)风险投资体系亟需建立和规范。

风险投资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撑,但从内蒙古情况看,风险投资业还不能对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1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融资能力已近四十亿元,但由于运作不规范和经验不足,大部分资金投向偏离高新技术产业,违背了风险投资的初衷。至于内蒙古风险投资起步更晚,近年来虽然先后设立了科技风险基金和中小企业创业基金,成立了以风险投资为基础的内蒙古科技创业有限公司,但其还不能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的一个真正组成部分。

2内蒙古与国家风险投资同出一辙,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约束性,风险基金规模难以扩大,也不能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领域。

3我国风险资金退出渠道狭窄,加之内蒙古还未形成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及信用担保专门机构,缺乏风险投资的专业人才,均对风险投资的发展形成一定制约。

三、对策措施

(一)进一步改善投融资软硬环境。

投融资环境改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采用BOT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的同时重点要抓好软环境的建设完善,争取以优越的软件条件弥补硬件设施的不足。一是各级政府要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设路标、不设障碍的要求,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把各项鼓励投融资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市场机制对投融资的调节作用。二是要致力于建立公正、透明、稳定的法制环境和诚信、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三是尽快建立投融资配套服务机构的执业标准和监督机制,为投融资主体提供专业化服务。四是创造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创造条件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为投融资主体提供有利的人力资源。

(二)充分利用传统的投融资渠道。

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当前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利用资源优势,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兼并、租赁和特许权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并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自治区要把分散在各部门的预算外资金、各种专项基金、专项收费等集中起来,以地方拨款资金配套的方式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或以专项基金担保、贷款贴息等财政资助方式进行融资贷款。三是做好股票上市推荐工作,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加快中小科技企业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步伐,搞好增资扩股,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四是在作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争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重点科技企业债券,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融通资金。五是建立外贸出口发展基金,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六是用企业退税专用帐户作为质押进行融资贷款,并对贷款给予一定比例贴息。

(三)建立完善风险投资体系。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下一篇:解惑应届毕业生 HR是这样看简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