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生活复习教案

2024-06-19

高三政治生活复习教案(共8篇)

高三政治生活复习教案 篇1

1.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作用;国有企业的现状;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兼并和破产;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高三政治复习教案。&7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国企改革_政治试题。

2.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

3.懂得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基本原则,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信心。树立信誉和形象意识。

教学重点: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意义;国企改革的途径;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与形象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正确认识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教学方法:指导读书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专题解析: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两个“大头”。近几年高考主要是围绕搞好这两个问题的重大意义和具体措施这个中心进行的。试题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查,不单是考查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往往与市场经济、所有制、经济结构等问题结合起来分析,体现出考查知识的综合性。即使同一个知识点,但考查的角度也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更显得重要。

首先,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再次,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

2、正确理解国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支柱作用,并不是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为条件的。实际上,在近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降低了。但由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变,因此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国有大中企业的支柱作用没有改变。

重难点分析▲ 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意义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

1。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1)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坚持党组织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保证监督。具体表现在①在政治上保证党对企业的领导,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得到切实贯彻,使企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②积极支持厂长经理依法充分行使职权

③发动和带领职工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保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得到尊重和实现

④领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厂长(经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①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人代表

②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③厂长或经理在企业中处于 中心地位。具体表现在: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企业的其他负责人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3)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厂长(经理)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绝不是个人说了算,而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2、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和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国有企业经营者要处理好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就是既要努力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经营管理好本企业,又要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如何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国有企业经营者要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处理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一方面要使企业发展有后劲,要留足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发展的基金,不能只管眼前,不顾长远,分光用光。另一方面,经营者在考虑长远、将来的同时,又要考虑职工的现实利益,关心职工的现实生活,企业活力的源泉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而,在企业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前提下,要不断增加职工现实消费基金的数量,不断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

3、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困难及原因 困难集中表现为:经济效益不高,体制矛盾突出,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生活。

其主要原因:第一,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体制落后和思想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应变能力差。第三,一些老企业历史包袱和社会包袱负担沉重,富余人员多,限制了市场竞争能力。第四,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历史作用。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起来的,曾今为巩固国家政权,提高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用发展的思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克服国有大中型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使之重现过去的辉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1.企业的信誉与形象 企业的信誉是指企业在一切经济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反对失信和欺诈;

企业形象是指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上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政治试题《高三政治复习教案。&7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国企改革_政治试题》。

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更显得重要。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其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因此,创立名牌产品、实行优质服务,是企业良好信誉和形象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开展正当竞争的主要手段。

2、重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的意义企业要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根据目前国际竞争的趋势,除了依靠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等措施外,经济实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品品牌的竞争,表现为企业信誉的竞争。

世界上的名牌大举向中国市场进军,运用技术优势和经济实力抢占中国的市场,这对中国企业提出挑战。中国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树立名牌意识,用产品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树立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企业的兼并指的是由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

企业破产指的是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4、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思路和有效途径(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2)、改革的目标是: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十五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这就是,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使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3)、指导方针:十五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十条指导方针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1)、重要性:是适应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举措;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和我国国际地位的基本保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2)、方向和重点:《“十五”计划纲要》指出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进技术与适应技术相结合,重点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破产对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劳动者来说,都不是好事,在破产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利益损失。但是,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说,破产是不可能避免的,也有其积极作用。

我们知道,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照样勉强维持,这样,从对社会产生的震荡来说确实不大,但是,从经济效益来说,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为什么这些企业亏损呢?分析起来,或者是由于技术落后,产品不适销对路,或者由于这些企业管理差、效率低、成本高、费用大等。总之,是由于他们生产力水平低,资源配置不是优的,而是劣的。这些企业勉强维持生产,一方面他们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如土地、设备、资金、劳动力等,不能为社会创造应有的财富,这本身就是对资源占有的浪费。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维护企业生存,还必须不断注入资金,这又是一个新的浪费。而通过破产,劣势企业的资源流动到优势企业中去,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是一种优化配置的过程。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就要遵循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要有竞争,有竞争就要优胜劣汰。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站住脚,取得优势,不断发展,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下,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压缩成本等,即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由于众多笃笠蹈霰鹄投时间降低,就会带动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降低?

在市场竞争中,如果企业不能不断进步,就会由优势变为劣势,由盈利变为亏损,由债权人变为债务人,因而破产就不可避免。只有让这些经营失败的企业破产,才能使资源流动起来,才能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这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社会资源始终处在一种比较优化配置状态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无疑也是信誉好、形象好的企业。这就说明经济效益与企业的信誉形象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

首先,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备素质,是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所谓品牌效应的产生就是这种无形资产的作用。

其次,企业信誉和形象本身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无形资产,因为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具有良好的形象和信誉的企业,其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较高,因而其价值含量也必然高,在市场交换中理所当然可比同类其他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高三政治生活复习教案 篇2

一、点线成面,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即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使得考生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意味着谁丢掉基础知识,谁就会丢掉高考。最基础的知识最具有生命力,最基础的知识最具有迁移力。所以,学生必须牢记基础知识,重视对其归纳、整理,注意点线面结合,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1. 点———对考点的把握、落实。

所谓“点”即知识点,指的是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高考试题再精巧多变,也不会离开对知识点的把握和分析,所以在复习中回归课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复习过程要全面落实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点,不可随意取舍。

对知识点的掌握要精,要透,要烂熟于胸,随“点”随到,不能浮于水面,蜻蜓点水,或含含糊糊,表述不清。要经常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概念需要区分清楚。

2. 线———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所谓线即知识线,是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一起所形成的基本线索。通过知识线,可以弄清前后知识点的内在逻辑联系,更好地理解、掌握同类问题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如哲学中联系、发展、矛盾三者之间的联系是:联系构成发展,联系的内容是矛盾,矛盾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样的内容需要让学生理解。

3. 面———知识点的向外辐射。

所谓面,就是知识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向外辐射,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整体。

知识面的形成,关键是要“宽”。从纵向来看,要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复习时要“上引下联、左顾右盼”,达到由点到线,进而构成知识面的复习效果。如哲学中,由“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点联想到“尊重规律,利用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知识。从横向上看,要注重学科内综合,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知识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如复习《经济生活》中的“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可与政治生活“国家职能”联系起来,从而互动强化,既拓宽思维,又提高复习效率。

二、贯彻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相结合,时政热点与基础知识相结合。这两个结合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始终,且在不同阶段,有主次之分,才能在复习中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取得整体复习的最优化。

1. 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相结合。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以夯实基础和提高能力为主。夯实基础、砸牢知识点是提高各种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提高能力则是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升华和目的,也是应用知识的体现。因此,要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知识的学习,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构建知识网络,无论考查哪一知识点,都能运用自如、无一遗漏。

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辅以典型高考题和综合探究题的训练,要老题新做、熟题生做,加强学科内的综合,树立开放、民主、答案多元的观念,辩证地看待学生的各种答案,培养和提高发散性思维和自主渗透能力,克服政治课教学中的死记硬背、死灌教材的弊端,注意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

2. 时政热点和基础知识相结合。

政治高考题以能力立意为主,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考查主体,以热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中心,使试题根植于现实生活中,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为此,学生要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关注具有时代特点和江苏特色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现实与政治的联系,抓住时政热点和重点知识的交汇点,突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三、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是我们政治复习的主阵地,课堂四十五分钟是学生复习知识、提高能力的黄金时间,其效果是课后一小时也不能比的。要达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构建和谐、探究式的课堂,多采用探究、讨论的方法,把“读、问、议、讲、练”有机结合。为此,我校构建了“先学、后讲、当堂训练”的复习模式。

1. 先学。

“先学”,即先复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针对考试说明的考点,逐一落实,不遗漏任何知识要点。基础知识的复习、落实是提高学生的能力的基础、前提,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

2. 后讲。

“后讲”是指在学生已复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老师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知识内在联结的交汇点,这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消化的。需要老师适时、适度地加以讲解、点拨,以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能运用。老师在讲解时,必须精讲,发挥主导作用,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包办分析,不能灌输结论,而是应指出具体问题,帮学生理清思路,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真本领,做到授之以渔。

3.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训练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本课考点,精选高考题或模拟题,讲练结合。通过训练,让学生能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训练时,老师可以向外延伸,拓宽相关的知识,或进行变式的训练,由“知识点”向外辐射,从而形成知识面及立体网络,避免肤浅的就题论题、简单提问、虚假互动、灌输结论等不当的做法,要深入挖掘,深入思考,以调动学生的真思维。

四、后期复习注意的两个问题

1. 精讲与精练。

后期复习中的学习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综合性强的特点,教师要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倾向,在课堂上加以指导。这要求教师要精讲学生要精练,切忌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讲解专题时,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帮助学生储备一些政治术语

论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康新峰

(西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河南西平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作用。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下同)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时期,新课程改革赋予这个阶段鲜明的教育教学目标。我国一直以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它所应该达到的理想要求。高中政治课程既是现行高考制度重要的考试内容,更担负着培养国家公民的基本政治素养和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怎样培养时代要求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笔者在此从教学模式方面论述高中政治课堂的创新。

一、探究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背景

高中政治课有其独特的爱国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意识培养的要求。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中心”,思想政治课变成了“划划课本、做做练习、背背答案”,学生对“国事”、“天下事”和“身边事”缺乏积极、主动的关注;“照本宣科”、“教而不化”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经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源泉……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总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模式使用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它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的组织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分析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2. 有效性原则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考虑我们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资源的实际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的需要和接受能力,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可行的模式,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一定的政治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3. 目的性原则

教学模式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在政治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该模式的组成要素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与教学目的的关系,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4. 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也称开放性原则或发展性原则。高中政治教学模式需要在遵循科学性、有效性和目的性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在创新模式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

三、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尝试

高中政治新课程分必修4个模块和选修6个模块,知识内容与生活密切相连,在充分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生实际等基础上,应该采用最佳的教学模式,以实现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下面结合新课程改革以来将近两年的高中政治的课堂实践探索和观察谈谈教学模式的创新形式。

1.“研究学习”拓展性教学模式

“研究学习”就是打破传统课堂模式,把教学主要放于课

堂外,我们称其为拓展性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协调合作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命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课堂内充分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拓展了知识,增强了观察分析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2.“时事论坛”批判思维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时事论坛”,让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如开展“从WTO第六次部长会议看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论坛,让学生对各国的策略和要求进行分析,批判地认识各种言论现象背后本质;通过“用第三只眼看本市一名中学教师自杀事件”论坛形式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时事论坛”材料新鲜真实,与课本知识相关,在新课程改革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表明,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在论坛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和极大的兴趣,并科学合理地接受相关政治基本知识,也培养了他们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3.“模拟”实践性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突出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实现这些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用“模拟”实践性教学模式,让学生“模拟”参与政治生活,帮助学生在了解政治生活的同时掌握参与政治生活的一定基本技巧。如在讲“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时,我们选择当时某些地方出现“油荒”,一些部门提出“提高出租车起步价”的方案,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听证会。通过“模拟”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民主政治建设对社会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技巧。

4.“自编自答”编题练习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课程改革并没有取消考试评价的制度,但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会做题。原因是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做的习题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学生不会从多方位、多视角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这种盲目相信“标准答案”的做法严重约束了学生的开放式思维,扼杀了他们独立思维的精神。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消除依赖“标准答案”的被动心态,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因此在复习课方面我尝试用“自编自答”编题练习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分析知识点,充分利用平时积累的时政资料,自己编写练习题,自己完成答案,或小组讨论得出答案,或同桌交换练习得出答案。通过编题可以增强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自己做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策略 篇3

【关键词】基础知识;答题方法;解题规律;考试技巧

在高三备考的政治复习中,很多学生埋头苦干,勤奋努力,记忆了大量的知识点,同时也做了许多的练习题,但考试成绩总得不到提高。由此造成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苦闷压抑。仔细分析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发现:他们在复习过程中,片面追求知识点的记忆而不重视归纳知识点的纵横联系;片面追求解题的数量而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只重视解题的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注意了解题的过程又忽视了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因此,要真正搞好政治复习,提高备考的有效性,必须在“归纳总结”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

一、归纳基础知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大块知识,加上考试大纲增加的考点总共是142个左右。如此多的考点要想非常熟练地掌握、理解,并能够灵活的加以运用,除加强记忆外,必须对各考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网络,这样能使知识系统化,不仅条理清楚,而且易于掌握。可采用列提纲的方式加深印象,或者采用抓典型特征,找共同点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纳,如果能够结合图表把内容简化,效果或许会更好。如经济常识中有关意义(作用)的知识点归纳在一起总共是 34个,它们分别是:1、价值规律的作用;2、纸币的作用;3、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作用;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5、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意义;6、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7、市场经济的作用;8、宏观调控的作用;9、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10、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11、企业兼并的意义;12、大企业、企业集团之间“强强联合”的意义;13、实行企业破产制度的意义;14、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的作用;15、开展正当竞争的意义;15、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作用;16、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7、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作用;18、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19、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20、财政的作用;21、税收的作用;22、征收消费税的作用;23、银行的作用;24、公民存款储蓄的作用;25、购买商业保险的作用;26、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27、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28、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义;29、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31、世界银行的作用;32、征收关税的作用;33、发展对外贸易的意义;3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对外贸易原则的意义。

二、归纳答题方法

针对大多数政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及灵活性,复习时要养成解题后归纳解题方法的习惯。通过归纳总结,可以防止思维定势,可以开拓答题思路,领悟解题技巧,从而培养“从优从快”的解题理念,使思维更具有创造性。归纳出最佳的解题方法后,能够极大提高解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做选择题最常见的排除法至少就有六种:1、审准题干的中心意思,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2、根据题干的规定性要求,排除表述错误或不科学的选项;3、排除与题干规定性无关的题肢;4、排除正误相混的选项;5、排除观点绝对化的选项;6、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选项。

在解答图表式主观题时应掌握“四读、三到、二全、一联”的基本方法。“四读”,即一读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把握住图表的标题,联系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二读项目,明确图表所涉及的指标,做到心中有数。三读数据,做到横比、纵比、分类比、表与表比。四读附注,明确关于图表解释性和补充性的信息。注意隐含条件了解图表题的某些年份的特殊意义。“三到”,即在答题时要完成从数字到术语的转换、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用理论指导实践。“二全”,即全面审(对图表的各个组成部分而言)和全用上(对图表当中所涉及的数据而言)原则,特别注意“同一年份不同项目看差距;同一项目不同年份看变化(大小、发展变化趋势)”。“一联”即将题目中所有信息联系教材的基础知识作答。

三、归纳解题规律

规律是普遍的,每一种类型的题目都有其解答的规律性。在第一、二轮复习结束后,特别是在试卷的清理过程中,要注意把相同类型的试题放在一起,归纳出解答方法中共性的东西,找寻其中的规律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学生充分地发挥抽象思维,要把这些试题归类,对照答案,反复比较,层层剖析,最根本的是深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它为什么要这样答,而不那样答?2、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他究竟想考查我们什么知识,什么能力?3、题目所涉及的“点、线、面”即知识点、逻辑线索、整体思路到底是什么?由此长时间地、有意识地剖析、思索、总结,就会悟出其中的规律。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做好点拨和启迪。归纳出解题规律,就可以有效地增强解题能力,提高解题速度,避免解题的盲目性。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求新、求异、逆向、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变能力、迁移能力和衍生能力的过程。

四、归纳考试技巧

学生在考试时难免会出现种种失误,这些失误既有知识点与能力上的缺陷,又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答题方法、卷面书写、心理调控、时间安排等方面。因此,学生应认真归纳和总结考试中出现的失误,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不良习惯,尽可能减少失误,增加考试中的得分率。

一般来说,决定一个人考试成绩的因素,竞技状态占30%,知识水平占70%,其中,影响竞技状态的因素主要包括考试心理和考试技巧。在文科综合考试中,我们要注意总结看题技巧,审题技巧,思维技巧,答题技巧(包括答题的顺序、答题的规范和时间安排),涂卡技巧,复查技巧等。

高三政治生活复习教案 篇4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及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目标 发展社会生产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能力目标:辩证分析现状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讲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构建: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我国小康社会的表现及特点

(1)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 大大增强。

(2)特点: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努力实现经济 发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 体系基本建立,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3)建设

文明,基本形成 和 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必须把 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 能力,建设 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是提高 的关键。

(2)加快转变,推动 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3)统筹 发展,推进 建设。

(4)加强 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 协调发展,缩小 差距。

(二)考点精析:

【例1】(2008·广东)福建省南平市大力发展养殖业,用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并发电,用鸡毛、鸡肠等制成高蛋白的鱼饲料。鸡粪、鸡毛、鸡肠等“垃圾”不但没有污染水源,每年还能带来数千万元的产值。这启示我们()A.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B.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实行城市支持农村

C.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 D.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 解析: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A、B、C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 【例2】(2008·江苏)江苏省电力公司依靠自主创新首创的“电网安全自动防控系统”,将电网紧急状况处置时间缩短到0.1秒,使江苏电网在2008年初的雪灾中始终保持平稳运行。这说明()A.采用先进工艺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B.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性

C.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 D.科技创新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解析:江苏省电力公司依靠自主创新首创的“电网安全自动防控系统”,将电网紧急状况处置时间缩短到0.1秒,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使江苏电网在2008年初的雪灾中始终保持平稳运行”,使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科技创新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故选D项。A项说法只提出了经济效益,故不选。B、C项说法都没有准确概括材料的意思。

答案:D 【例3】(2009·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到2012年珠三角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这表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①要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 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④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排除①,因此选A项。答案:A

(三)考点精练:

200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大会上指出,西藏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伟大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据此回答1~2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③生态环境良好

④人民生活同步富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理解正确的是()①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的速度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于能否带动广大人民持续增长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把2009年我国GDP增长指标调为8%左右。这表明

()

①GDP不再是衡量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②GDP无法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利用状况的影响 ③政府应通过直接干预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宏观调控 ④我国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4.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三万亿元的同时,单位能耗、排污等环保指标则继续下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指标一增一减,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广东现象”告诉我们,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就必须()

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②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降低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从下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中可以看出()A.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B.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C.我国农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

D.我国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城市和乡村共同努力,漫画《共同创业》启示我们()①应统筹城乡发展

②加快结构优化升级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④建立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7.漫画启示我们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有利于()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实现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材料一

中国国务院2009年12月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绿色、生态、品牌农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形成了一大批优质农业基地和品牌产品。

材料二

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1)材料一是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2)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推动黄河三角洲科学

高三政治生活复习教案 篇5

(六)专题

六、唯物论

一、主干知识网络

二、高考考点解读

1.自然界的客观性

(1)【世界观】: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具体内容:①自然界先于人、人的意识而存在。②人类出现后,自然界仍然是具有客观性(注意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联系)的: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影响改变着自然界,使自然界发生变化;但是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都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和规律为前提。

反面内容:自然界既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唯心论)(2)【方法论】:人们改造自然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

具体内容: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3)【应用范围】: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4)【关键词】自然界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1)【世界观】: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具体内容:①从社会的产生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社会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社会存在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反面内容:①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尤其是杰出人物的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客观唯心主义)②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体和人间的祸福(主观唯心主义)(2)【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具体内容】:①承认人类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个人的活动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正视社会客观条件,要以社会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反面内容:夸大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坚持神创论。

(3)【应用范围】:建立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好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3.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原理内容】: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4.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1)【世界观】: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

具体内容:①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②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立场不同(利益立足点不同);

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 ;知识结构不同。

反面内容:意识不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2)【方法论】:自觉形成正确的意识,避免错误的意识。

具体内容: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指导,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3)【应用范围】:对事物的评价。5.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世界观】:不同性质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是不同的。(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具体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物质决定意识

(1)【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7.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1)【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具体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3)【应用范围】: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1)【世界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具体内容】: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附:唯物主义有三种表现形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附:唯心主义有两种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方法论】: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3)【现实要求】: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要有认真精神;正确对待和估量自己。

9.规律的客观性

(1)【世界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具体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反面内容:规律是主观随意规定的,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的。

(2)【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反面内容】: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

(3)【应用范围】: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10.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

(1)【世界观】: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量)和效果(质);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方法论】:实事求是

具体内容: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应用范围】: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三、典型题例点拨

(原创)[例1]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为这不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 C.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根据

【解析】C: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观点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民族精神属于意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C项正确。A、B、D三项本身表述不科学。

【点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是近几高考命题的方向之一,本题通过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考查学生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掌握及理解和判断力,从而培养考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成功解答本题的金钥匙。

[例2](经典回放)云南省地处边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

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三大劣势。根据这种情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云南省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论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辩证法中一分为二思维方法论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该题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的一个好题。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审清材料,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该省领导对省情的分析,得出“三大优势”“三大劣势”的结论,体现了一分为二的思想。二是制定发展战略,从省情出发,符合省情,体现了从实际出发。有了这种分析,答案自然就清楚了。

答案:(1)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于省情,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2)在分析省情时,既看到优势,也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精神。

【点评】:此类题着重培养学生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解答本题不仅要明确出题者的考查意图,还要思维灵活,善于发散,科学准确的作答。平时应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从一些简单的题目入手,总结经验,循序渐进。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

四、易混知识辨析

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①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②区别: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物质的统一性。

2、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教条主义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等,不考虑实际情况,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二者在形式上是对立的。

(2)联系:二者产生的根源是相同的,实质都是唯心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二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从主观出发,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一刀切,瞎指挥,都是主观主义的工作和思想方法;二者的结果相同,都必然会给工作带来损失甚至失败。

五、时政热点链接

材料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材料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通过建设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问: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原理说明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点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六、命题角度思考

热点透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背景材料:

材料一: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和内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方面的一个非常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具体的实际行动。从“三农”工作来讲,是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中央作出的一个部署。新农村和“三农”工作是一脉相承的,是进一步在新时期明确“三农”工作的方向,是在新阶段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推进。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现代农业建设有新的进展;要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多途径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有新的提高;要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有新的变化;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使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新的突破;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消除制约体制机制障碍,使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有新的增强;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增强法治观念,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社会风气,使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有新的进步。

理论分析: 经济常识:

①商品的基本属性。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并使农产品适应市场需求,才能顺利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农民增收。

②价值规律的作用。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③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要面向市场,但同时也需要国家其进行引导和管理。

④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阶段实行以工带农,以工促农,有利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三农”的发展。

⑤有利于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巩固,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国家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更高。减免农业税是调节农村经济的重要杠杆。

⑦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农村税费改革,财政加大支农力度,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哲学常识: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我国农村的发展的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和搞“一刀切”。

②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立足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基础上的新农村政策,一定会对我国的“三农”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③联系和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建设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共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建设新农村,是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的发展阶段出发的。

④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建设新农村,关键靠农民自己,但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及财政的支持。⑤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一步一步建设,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等。

⑥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尊重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发展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⑦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要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同时,搞好环保,防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农村的发展。

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还要靠农民自己通过艰苦努力来实现。政治常识:

①体现了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对人民负责原则。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职能和组织经济建设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职能以及搞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②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体现了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③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七、强化提升训练

近年来,太湖流域因片面强调发展生产,肆意排放污水,造成太湖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2007年5月29日太湖无锡流域突然大面积蓝藻暴发,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回答1~3题。1.从哲学上看,上述错误做法的根源在于()

A.利用自然过于充分

B.没有对自然物进行彻底改造

C.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性

D.没有认识到自然界先于人与人的意识而存在

2.要纠正地方轻环境污染治理、重GDP追逐的偏向,必须教育地方官员树立“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表明()

A.意识具有反作用

B.人的意识具有差异性

C.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在古代社会,人们把自然神化并顶礼膜拜。近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现在,人们正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过程表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机能 C.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目前我国探月工程正加紧筹备,根据计划,2007年下半年我国将发射第一颗探月卫星。回答4~5题。4.只凭想象是无法认识月球的,这说明()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月球有自己的起源和变化过程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能认识自然界

D.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5.我国通过发射探月卫星,可以使我国登月之前更充分地认识月球,这体现出()

A.事物有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 B.人类能利用自然物,也能改造自然物

C.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 D.自然物能不能被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密不可分

对于人类起源问题,目前国际学术界有很多理论。回答6~7题。

6.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目前找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地点在非洲,距今约400万年。人类历经古猿、直立人、化石智人到现代人。这是以大量出土的化石和连续的文化遗物为证据的。这表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的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正确揭示人类的起源

D.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7.现代人类学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认为人是由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的,并找到了若干证据,证据之一是初生婴儿一离开母体就会在水中游泳。这个观点如果成立,则()

A.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将被改写 B.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哲学价值就会消失 C.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人类社会起源于自然界

D.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将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据《列子·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回答8~10题。

8.杞人忧天甚觉可笑,但杞人忧天实际是对暴风雨、雷电等现象进行思索,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能正确反映事物

C.意识具有能动性

D.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 9.杞人之“忧”表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具有能动性

C.意识来源于人脑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0.在杞人所处的时代,出现杞人忧天的事情,这表明()

①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②当时是不可能获得正确认识的 ③人们的意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④人们的意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在2007年4月25日举行的奥运气象服务筹备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气象局副总工程师王玉彬透露,为应付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可能出现的降雨天气,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正在研究人工消雨的方案。回答11~15题。

11.王玉彬介绍说,从近3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降水概率约为50%。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降水概率的预测表明()

A.有了科学预测办事就能成功

B.正确的预测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

C.意识先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并能反作用于物质

12.为应付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可能出现的降雨天气,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心正在研究人工消雨的方案。这说明()

A.自然界和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B.人所进行的活动受思想动机的支配 C.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D.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13.人工消雨的目的主要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时,如果出现小雨天气,提前实施作业,将降雨的影响减到最低。这说明()

A.意识的能动性制约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随着人的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D.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4.事实上,对于局部地区或者范围较小的系统实施人工消雨作业是可以起到效果的,而对于降雨范围很大、强度大一些的,目前科学技术水平还做不到完全消雨。这说明()

A.自然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B.每一时期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C.意识不能完全正确的反映事物

D.人们对复杂的事物难以取得完全正确的认识

15.有关专家指出,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看,尽管人们能够实施人工消雨,但人是无法控制天气的。人们无法控制天气,这是因为()

A.自然界的天气是纷繁复杂的B.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D.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阅读漫画《一“页”障目》,回答16~17题。16.漫画中安监人员对安全事故隐患的认识说明()

A.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各种条件的制约 C.意识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17.漫画启示我们,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

①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②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③掌握科学理论,并不断充实我们的知识

④摆脱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超出社会实践的限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回答18~19题

18.2004年7月,北京市政府提出,在筹办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要树立“节俭办奥运”的观念,并对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一批正在施工的奥运工程开始“瘦身”。上述做法()

①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③说明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④证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在于促进事物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先由工程师设计图纸,后由建筑工人按图纸施工建成。这说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B.意识可以先于物质产生

C.意识能够通过人的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二、非选择题

20.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这一理念,但在国际传播中“人文奥运”的理念远不像“绿色奥运”那样广为人知。《同一个奥运 同样的你我——奥运史上首个艾滋火炬手》公关策划案大胆创意:让艾滋病人当奥运火炬手。这一公关策划案因让艾滋病人群参与奥运大家庭,能够向国际社会宣传北京“人文奥运”理念,2007年4月20日获得了首届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金奖。据此,有人认为:创意来源于富有创造力的头脑。

运用哲学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21.在国外,中国出境游客是一个非常鲜明的群体。不少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给外国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此,2006年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针开始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并出台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行为指南》等。2007年的五一前夕,“文明出游”从泛泛的号召向实在的行动过渡。一些地方的旅行社在组团外出旅游前,和游客签订旅游文明公约,为游客准备旅游礼仪规范说明,并派发文明礼仪手册。

从唯物论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22.材料一

有专家称:“19世纪是发展经济的世纪,20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1世纪是文化建设新时代的世纪。”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已成为衡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钟灵毓秀的江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目前江苏文化的现实影响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领跑全国的状况还很不相称。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建设“法治江苏”、“平安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把“文化江苏”建设作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江苏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建设“文化江苏”应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

1.C

2.A

3.C

4.C

5.D

6.B

7.C

8.A

9.B

10.D

11.B

12.B 13.D

14.B 15.C 16.B 17.A 18.C 19.C

20.①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生理基础,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是产生创意的物质条件。②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创意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原料。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创意是人们在解决现实问题和矛盾的实践中产生的。

21.①中中央文明办与国家旅游局针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颁布《公约》与《指南》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②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中国出境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是在错误的意识或习惯的引导下发生的。③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定人们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文明出游”从泛泛的号召向实在的行动过渡体现了这一点。

高三政治生活复习教案 篇6

1.《政治生活》内综合

本单元中的我国的外交政策与第一单元中的我国的国家性质,与第二单元中的政府职能有内在的联系: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2)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是政府履行对外职能的体现。2.与《经济生活》的综合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之一,与当今世界的经济形势、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之间关系等相联系。

(2)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与社会主义本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知识相联系。(3)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相联系。3.与《文化生活》的综合

(1)运用我国的外交政策分析说明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

(2)运用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说明如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4.与《生活与哲学》的综合

(1)运用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分析国际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

(2)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联合国的作用。

(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观点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

答题模板3 “依据”类主观题

此类题主要是分析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空间交会对接被世界航天专家公认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零误差的交会对接成功,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出了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大步。2012年6月29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的成功,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但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包容性发展。

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说明中国在和平利用太空问题上所坚持的宗旨、原则的依据。

例题剖析 本题要求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阐明中国在和平利用太空问题上所坚持的宗旨、原则的依据,应结合国家利益是决定性因素,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几个方面回答,注意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的结合。

答案(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和平利用和开发太空的宗旨和原则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积极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包容性发展,符合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和平利用和开发太空的宗旨和原则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在开发国际空间上的宗旨和原则,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有利于为我国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

模板一 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材料某方面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比如“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等。

第二步“分”,即对确定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比如把文化创新分解为根本途径、基本途径(两个)、坚持正确的方向等方面;把唯物辩证法分解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

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依据材料作出取舍,比如,如果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吸收外来文化,则涉及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如果材料描述的是把某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则涉及抓主要矛盾。

第四步“联”,即把保留下来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意义”的模式作答。模板二 未确定知识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内容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依据设问,确定答题的范围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确定的答题范围以及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从课本中抽调出所需要的理论观点。

第三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四步组织答案,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意义”的模式作答。

失分警示 对限定知识范围的和未限定知识范围的,应具体分析。

2012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于6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今年是上海合作组织第二个10年的开局之年,本次峰会意义重大。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题为《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繁荣》的重要讲话。指出过去10年里,各成员国团结协调,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维护了地区和平、安全、稳定,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和平发展的旗帜,各成员国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和广泛共识。未来10年,各成员国要增进互信,加强安全、能源、交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结合材料,分析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能“加强合作”的政治生活依据。

答案(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加强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各成员国的共同利益,促进其发展。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上海合作组织在各领域合作的长足发展体现了时代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的方法 篇7

一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 试题的分值特别大, 而且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做好拔高题的一个前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 我在四本必修书的复习中, 每课的内容用一节课复习完,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之前全部背会, 第二节课我用15~20分钟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填空测试, 每一课都有50个填空, 测完后我当天就改出来, 对成绩优异的前几名学生予以奖励, 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予以鼓励, 以此来激励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事实证明, 通过这种方法, 循序渐进, 再结合平时我细心、耐心的讲解、答疑解惑, 可以使学生逐步树立学习自信心, 由此可不断提高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政治成绩。

实验班的学生很聪明也很自觉, 老师讲过的题如果再测, 基本上都能回答正确。如学生测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时, 通过训练, 基本上有一半的学生已完全掌握, 可以得满分;如测“政府”的相关知识时, 通过我讲解怎样用这部分知识来答题, 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实际操作运用, 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这部分知识, 再遇到类似的考题时学生就能很快地做出来。政治课的学习既要多记, 也要多练, 记是练的基础, 练是记的实际运用。还要教师严爱有度, 既要严格要求学生, 又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而这一切都要通过老师的耐心帮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做到。

二要认真批改试卷

通过批改试卷, 了解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 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 把学生做得好的和做错的题都记录下来并加以统计, 尤其是客观题, 对每个学生每道小题的得失分率要心里有数, 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症结所在。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 如实验班的学生, 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 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 基本上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如普通班的学生, 那就要投入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 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 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如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等。在时间的安排上, 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一个小时左右, 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两个小时, 用40分钟时间记忆、40分钟理解、40分钟做题, 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 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时间的投入。那种靠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 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 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 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从教师方面来说, 要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研究, 把握好复习备考的方向。落实基础要对主干知识进行深化、扩展和推移, 在深钻细研考试大纲教材的基础上, 对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做全面、详细的梳理, 牢固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 形成知识网络, 从而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对各类题型进行归类训练, 弄清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要开拓思路, 尽可能地把与本题目相关的内容列举出来, 然后加以适当选择;还要弄清题型的变化特点, 拓宽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灵活变通的能力。

五要安排好复习时间

要合理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在我校, 第一轮复习时间总体为5个多月:8月中旬至9月底月考之前复习必修一《经济生活》, 10月底月考之前复习必修二《政治生活》, 11月底月考之前复习必修三《文化生活》, 剩下时间至乌市一模之前复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以及四本必修书的总复习。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突破相对薄弱的部分, 根据自己记忆力较好的时间段记一些较难记的东西, 找出自己理解力较强的时间段做一些自己认为较难的试题。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反思 篇8

今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了国庆特别节目“走基层百姓心声:爱国让你想起什么”。节目播出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某校高三(1)班团支部召开了以“爱国大家谈”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其中。

环节一:畅谈爱国

班会课上,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爱国的理解。其中学生李某说:“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我国出口受阻,内需不足,因此,我们消费就是爱国,消费越多,就越爱国。”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学生李某“消费就是爱国,消费越多,就越爱国”观点的看法。

环节二:提出倡议

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2)该团支部书记的话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环节三:自觉行动

为了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班级打算以此次班会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社区活动。

(3)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

这道题以时事热点“爱国”为主题,设置了三个环节,贴近生活是一道质量很高的探究题。从试题本身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等方面做了几点思考。

一、环节二的思考

环节二:提出倡议

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内涵,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2)该团支部书记的话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6分)

参考答案: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其他原理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这个环节的背景材料与给出的参考答案出现了不对称,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修改。

1.背景材料中用分号把整段材料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在审题时都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但是材料中第二层表述“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在参考答案中并没有给出参考答案,我认为可以给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参考答案会更合理些。

2.对材料中的标点符号进行改动,改为“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内涵;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这样就更接近参考答案了。

二、環节三的思考

环节三的设问是“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该设问存在指向不明确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只写两个具体的主题,而参考答案却是

①举办一次“弘扬爱国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图片展。理论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举办爱国志士先进事迹报告会。理论依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评分要求:设计的活动主题要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理论依据要符合主题。这明显是两个主题活动,这就出现了设问的指向与参考答案不一致的情况。我认为把设问改为“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更合理。

三、学生答题的思考

现在高考的探究题学生存在记不住、辨不清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在背诵中记忆知识

背诵是学好政治的基础。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消费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矛盾的特殊性、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

2.在比较中辨别知识

在阅第二问时发现了很多同学写其他的知识,特别是“实践”在答案中出现的最多。这就说明学生不能准确地辨别知识,分不清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时能够多比较,多辨别知识。

3.在整合中归纳知识

近几年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习题越来越多,学生的归纳能力却比较差,导致回答时漏答比较严重。本次考试在回答第一问时就出现了学生只会回答消费的反作用,而遗漏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应该注意整合知识,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4.在问题解决中应用知识

有些学生会背诵知识却不会应用,不知道写什么作为答案,

这主要是练习不够到位造成的。有的学生第三问的答案为:举办爱国影片放映周活动,理论依据是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这个答案就有点牵强,把理论依据改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或者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就更合

理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县新星中学)

上一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反思下一篇:药剂科质量管理自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