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2024-06-03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92页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紧扣教材,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备生活的要求。在该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关注一下几方面:

一、关注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复习旧知,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进行知识衔接与迁移的必要手段。因此,我抓住学生喜欢春游的特点,设计了在春游路上扫清障碍这一环节来复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并自然的引入了新课。

二、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清新的早晨,沉睡了一夜的小岛醒了,清清的水,绿绿的树,猜!是谁在唱歌?(小鸟)是呀,小岛多美啊!可美丽的小岛却在海中央,我们怎么去呢?进而自然地引出设计乘船安排及登船游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注重交流,亲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本节

课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放在坐船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想办法把两位数变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这样两位数加两位数就变成学生都会口算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了,顺利完成了口算技能的迁移。同时,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学生自然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

活泼多样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小鸟找家。

2、选择你喜欢的两件商品,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这样不仅巩固了口算的方法,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学习的主人。不足之处:

一、教学时,不该局限于教材的编排,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设计乘船的不同方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二、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如:教学中把“一艘船”说成了“一只船”。

三、加强学习,注意对多媒体的使用。本节课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会赢得较多的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更有利

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2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使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 ,体会估算的价值 ,形成估算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亲爱的同学们,在家喜欢看动画片吗? 喜欢看哪些动画片? 《熊出没》喜欢看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在家喜欢看的动画片。

师:知道《熊出没》里经常出现的人物有哪些吗?

生:熊大、熊二、光头强……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熊出没》,熊大、熊二、光头强三位主要人物都登场了,看看谁最厉害。

课件出示情景图:

2.新 课探究

(1)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他们在干什么?从图中我们知道些什么?

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

师追问:我们怎么知道熊大、熊二、光头强他们三个谁厉害,谁摘得最多? 猜猜看。

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

生1:光头强最厉害,因为它比熊二多摘了28个,熊大比熊二才多摘了23个。

生2:我要算出光头强和熊大分别摘了多少个才知道。

生3:……

师继续追问:那么想知道光头强和熊大各摘了多少个吗?

师出示问题:

1熊大摘了多少个?

45+23=____(个 )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试着估计结果的大小, 小组讨论交流后推荐组员发言。

师:每组估算的结果是多少?

可能出现的结果:

生1:比60要多。

生2:应该不到70。

生3:……

师:怎么估的? 说说你的方法。

生1:40+20=60,而45大于40、23大于20;所以比60要多。

生2:40+20=60,5+3=8;所以不到70。

生3:……

师:那谁能快速地说出它的正确结果是多少?

学生举手回答:45+23=68。

师1:请你说一下你的方法,好吗?

生1:40+20=60、5+3=8;60+8=68。

师:是这样做的同学请举手,不是这样做而听懂的同学也请举手。

师继续问:其他同学还有另外的方法吗?

还可能出现的结果:

生2:40+23=63;63+5=68。

生3:45+20=65;65+3=68。

生4:个位上5+3=8,十位上4+2=6,合起来是68。

……

可能有学生说成:5+3=8,4+2=6,等于68。

可适当追问:“4”和“2”各在什么位上,表示多少? 说4+2合适吗? 应该怎样说? 可让学生把正确的口算过程再说一说。

老师根据举手同学的多少判断每种方法懂的同学有多少,再确定怎么引导和讲解,如果懂的同学多只需稍作提示即可。

(2)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师生小结。

师: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

小结:同学们想到用不同的方法口算这道题,真了不起!同学们的方法叫“拆数法”,把两个加数拆成四部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合起来。或者是拿其中一个加数来拆成两部分,然后再相加。用这些方法(拆数)使口算变得又对又快。

(3)继续探究。

2光头强摘了多少个?

45+28=____(个 )

师:这一题会算吗? 用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算给同桌听。

师: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

如出现45+30=75,75-2=73,这种算法教师给予适当说明。28非常接近30,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30相加 ,再去掉多加的2就可以,这种方法叫凑整,所以在口算的时候,方法不止一种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

(4)初步感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

比较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的不同处和相同处。

师:上面两道题口算的思路相同吗? 口算时,哪一道题感觉困难些? 主要难在哪里?

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3.教学“试一试”

1口算

82+7= 66+9= 64+6=

32+50= 26+40= 14+50=

2口算

32+57= 26+19= 14+56=

23+36= 28+63= 25+62=

25+69= 26+42= 38+44=

3先说说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54+14= 38+54= 69+25=

49+37= 26+29= 32+45=

4.课 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怎样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是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4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新教材又把数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想通过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注重已有经验,体验多样化

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是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充分体验方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解决乘船问题中,对估一估,一艘船做得下吗?大约需要几条船?两个班坐一条船,可以怎么安排?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重视比较归纳,实现优化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5

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构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口算。

2、经历解决口算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 前置性学习问题设计:

1、认真阅读教材p30--p32的内容。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19=(你能想出几种口算方法?把你的口算方法具体写下来吧!)

3、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68-19=(你能想出几种口算方法?把你的口算方法具体写下来吧!)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今天我们要用口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类题。

二、探究新知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1、白板出示算式68 19=

师:你能想出几种口算方法?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小组交流,老师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算法一:68 19= 先算8 9=17,再算60 10=70,最后算70 17=87。算法二:先算68 20=88,再算88-1=87。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减1?”

学生回复:“因为把19当成20加,多加了1,所以要再减1。” 算法三:先算70 19=89,再算89-2=87。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加2?”

学生回复:“因为把68当成70加,多加了2,所以要再减2。” 算法四:先算70 20=90,再算90-3=87。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减3?”

学生回复:“因为把19当成20加,多加了1;把68当成70加,多加了2,一共多加了3,所以要再减3。”

............(学生想到七八种口算方法)师:同学们喜欢哪种算法?

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选出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

4、试一试:38 27=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1、白板出示算式68-19=

师:你能想出几种口算方法?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小组交流,老师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算法一:先算68-20=48,再算48 1=49。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加1?”

学生回复:“把19当成20减,多减了1,要加1。” 算法二:先算68-10=58,再算58-9=49。算法三:先算68-18=50,再算50-1=49。学生质疑:“明明是减19,为什么减18了呢?” 学生回复:“68-18,正好得整十数50,简单!” 学生质疑:“为什么还要减1呢?”

学生回复:“因为把19当成18减,少减了1,还要加回来1。” 算法四:先算69-19=50,再算50-1=49。„„„(学生想到七八种口算方法)

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师:现在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呈现的所有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哪种方法最简便?和你自己想的方法相比,怎么样?理由是什么?

4、全班交流。

师:我们以后做题时,就选择你认为最简便、最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堂课是让学生在能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尤其是退位减法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触颇深。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学习,交流,没想到学生想出了那么多种口算方法,超出我的预设,让我感到很震惊。孩子的思维的确是很广阔的,我们做老师的千万不能束缚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喜欢的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确实做到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1、鼓励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的学习呈个性化发展。

我们的教学要关注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意义建构,计算教学强调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在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目的是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时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还远不

能满足,又提出了算法的优化,这让学生懂得了解决问题既可以用多种方法,又可以在众多方法中优中选优,拓宽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仔细分析问题的好习惯。例如在口算68 19=87的时候,有学生想到“先算70 20=90,再算90-3=87。”就有学生质疑:“明明是68加19,为什么算70 20呢?”“为什么90还要减3呢?哪来到3呀?”等等。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设计 篇6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

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连加、连减.

52+30+757-30-

555+30+675-40-8

72+10+786-20-7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二、学习新知.

(一)教师谈话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习题,我们已经学过笔算的方法,今天,们要学习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二)学习例1.

1.出示例1 64+2

5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2.演示课件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下载

方法一.

把64分成6和4,把35分成30和5,然后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得数是89.

方法二.

把25分成20和5,64加0等于84,再加上5,等于89.

方法三.

把64分成60和4,60加上25等于85,再加上4等于89.

方法四.

把25分成20和5,64先加上5等于69,69加上20等于89.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

4.练一练

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34+3236+4237+2

532+4654+3845+1915+65

完成上面练习后重点交流28+37的算法.

28+37=65 把28假设成30加上37

(30+37-2=65)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

(三)学习例

21.出示例258-26=72-49=

第一题分小组后交流算的方法,重点研究第二题72-49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做.

(2)学生汇报解题的方法.

继续演示课件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下载

A.72-49=23B.72-49=2

3想:72-40=32想:72-50=2

232-9=23 22+1=23

C.72-49=23 D.72-49=23

想:72-9=63 想:12-9=3

63-40=23 20+3=23

2.观察对比58-26和72-49两题有什么不同?(订正:58-26是不退位减法,72-49是退位减法.)

3.练一练.

36-20=52-10=34-23=98-76=

36-24=52-18=90-25=42-39=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口算.(全班学生动笔做,订正后,说一说每组两题有什么关系?)

15+30+425+40+839-20-6

15+34 25+4839-26

(2)卡片练习

24+1537+2683+17

24+4244+3972+36

24-1247-2950-37

86-4485-37100-3

354+2831-1856-37

74-1676+2335+2

4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4.计算下面各题.

(1)一个加数是36,另一个加数是24,和是多少?

(2)被减数是57,减数是38,差是多少?

5.下面各题要在两分钟内完成.

35+2462+1872-2

575-2835+4028+54

64+3072+1581-37

72-1872-1527+15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7

一、数形结合, 展露“1”

片段一:

师:你能猜出34+16的结果是多少吗?

生1:是50, 我是这样想的:34加6得40, 40再加10就得50。

生2:我也得50。我用30加10得到40, 4加6得10, 然后合起来也是50。

师: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个结果正确呢?

生1:摆小棒、拨计数器试试。

生2:列竖式再算一遍。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 我们先用摆小棒来试试。如果用小棒表示34加16, 怎样摆比较合适呢?和同桌商量好后再操作。

生:我先摆3捆4根, 再摆1捆6根, 4根加6根是10根, 10根可以再捆成1捆。这样一共有5捆, 也就是50。

师:摆放的位置有什么要求呢?

生:捆对捆, 根对根, 就像这样 (如图1) 。

师:你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看起来清楚、明白。

师:4根和6根合成1捆后, 这一捆你们认为应该放在哪儿最合适?

生1:不清楚, 随便放吧。

生2:就在后面吧。

生3:也可以摆在下面吧。

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3:前面都是整捆的, 这样对齐好看。

师:你说的意思是这样吗? (出示图2)

感悟:在一些观摩课中我们看到, 很多教师执教这段内容时常常按教材要求:“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 再想想用竖式怎样计算。”为学生准备多样的学具,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具随意操作, 然后全班汇报总结各种操作方法, 学生很快就能得到34+16的竖式方法, 问题解决看似即开放又多样。然而, 基于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 他们一会儿摆小棒、一会儿拨算珠, 再来写竖式, 试图将所有方法都摆弄一次, 这样的自由操作过程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缺乏深入的思考, 知识的获得多数来自直接的信息传递。

数学家康托尔说:“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数学学习。上述案例中, 教师要求学生只选用摆小棒一种学具, 重点突出“如何摆小棒, 如何移一捆的小棒”。“摆小棒”使学生从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即现实问题数学化) , 由现实问题经过简化抽象后建立数学模型。在数形结合中使学生具有数学“简化”的潜意识, 这恰恰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例如:“怎样用小棒摆34与16比较合适呢?”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积累活动经验的宝贵机会,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借助直观活动, “捆与捆对齐, 根与根对齐”渗透数位对齐的思想方法, 在无形中让学生经历了缜密的思考过程。再如:“4根和6根合成1捆后, 这一捆你们认为应该放在哪儿最合适?”这一问题的探讨, 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两位数加法中“满十进一”背后的道理。

二、位值体悟, 领会“1”

片段二:

师:我们通过摆小棒很快得到了正确结果是50, 借助计数器你怎么验证?

生1:我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拔4个珠子, 这样就是34。如何加16, 就在十位上拔1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

师:个位上的10个珠子就不动啦?就像屏幕上的图3, 这时怎么读?

生1:这样数就不好读, 4个十, 10个一。

生2:不行, 一定要把个位上10个珠子进向前一位。

师:不进位行吗?

生:不行, 一定要“满十进一”。

师:怎么拨?

生:把个位上的10个珠子去掉, 在十位上再拨1个。

师:10个珠子就换1个珠子呀?

生:因为它们的位置不同, 1在十位上哦, 是1个十。

感悟:计数器上的算珠能清楚显示数位,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算珠不单是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而拨算珠比摆小棒更容易过渡到竖式计算, 学生在拨珠说数的过程中, 由最初抽象的几何图形到现在的数学表达式, 恰恰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

首先, 学生要在计数器上定好数位, 然后拨上34, 还要加16该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接着“这时怎么读?”这一问题的提出, 将学生的思维由矛盾冲突又一次引向深入。随后计数器个位与十位上珠数的变化的过程, 让学生在珠、数联结中体现“满十进一”的迫切需要。这样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10个一是1个十, 10个十是1个百, 还扩展到“哪一位上相加满十, 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从而形成了“满十进一”整数加法的数学模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容易看出, 这种基于经验的对进位加法算式的理解, 有效地帮助学生直观体会数位的意义, 主动建构“位值制”, 既是进一步探索笔算方法的逻辑前提, 也是联结相关教学段落的核心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建模意识。

三、算法尝试, 变脸“1”

片段三:

师:用竖式该怎样表示呢?

生1:我是这样想的, 十位上3加1等于4, 就是40, 个位上的6加4等于10, 这个10我把它放在心里, 40加10就等于50。

生2:个位4加6得10, 十位3加1得4, 10和4合起来就是“410”。

师:你想的“410”其实是多少呢?

生:50呀。

师:应该用40加10才得到50哦?!这个1可以写在哪儿呢?

(学生改写竖式)

生1:我觉得1一定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

师:这个1与原来的数要有点区别, 我们要让它像“孙悟空72变”那样变!变!变!你们觉得变大好还是变小好呢?

生1:我觉得大比较明显。

生2:太大就和数字一样, 分不清。

生3:还是小的好, 写起来方便。

师:放在哪儿合适呢?

生1:放在十位上。

生2:放在横线上面吧。

师:说的有道理, 书上表示的方法 (如图4) 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学生阅读书本, 验证自己的想法)

感悟:通过摆小棒与拨珠的实践活动, 学生已经深刻理解“满十进一”的计算原理。然而, 由于学生首次接触进位加法的竖式写法, 进位的“1”写在哪儿?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未形成深刻的概念。案例中将“1”的写法抛给学生, “是变大还是变小?”这一简单问话引发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逐步形成对竖式计算格式的需要和建构, 感悟竖式计算所特有的数学思维方式, 引发学生对进位加法计算道理的深刻理解。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39页-40页。教材简解: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学会了千以内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创设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比较进位与不进位加在算法上的异同。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比较合理的口算方法。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使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形成估算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发展数感。

3.通过比较,渗透“迁移”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正确且用多种方法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难点:

口算时注意区分进位和不进位。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去超市购物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特别感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自身的认知区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2.抓住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教学框架,使数学课更有数学味。在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具有相关的知识经验,或者所学的知识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将视角放在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上,使他们的数学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3.合理整合教材,让计算充满生活的气息。怎样避免计算课的单调乏味,调动学生对计算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是上好计算课的又一关键。本课巩固环节处,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逛食品柜,把有关的习题连接起来,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计算充满生活的气息,保证了练习效率的有效、高效。设计思路:

对于知识,学生与老师之间不仅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任何一个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自主建构,自主建构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自主建构中逐步提高与深化。我在设计时由复习导入,复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使学生回忆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时通常都是把两位数拆成几十和几来口算比较简便。为本课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学新课时,我创设了去玩具柜买玩具的情境,提出问题买布娃娃和小汽车一共要付多少元?由学生自主说算式,并口算出得数,并交流各种算法。每种算法不急于优化,而是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尊重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练习的设计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逛食品柜,把有关的习题连接起来,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练习口算,你会算吗? 课件出示:13+425+423+6 13+4025+4023+60(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两位数加整十数时通常都是把两位数拆成几十和几来口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

二、创设情境,引入学习材料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超市的玩具柜去逛一逛。(课件出示:布娃娃2□元小汽车3□元)

猜猜看买这两件玩具可能要付多少元?(生:……)刚才有同学猜五十多你是怎么想的?(生:……)

有同学猜的六十多你又是怎样想的?(生:当个位相加出现进位时,结果就是六十多。)有可能结果是七十多吗? 那什么时候是五十多呢?(个位相加不进位)小结:看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可以分成个位进位和不进位两种情况。像二十几加三十几的和就可能是五十多,也可能是六十多。

能说个和是五十几的例子吗?(由学生自己出题:23+35)和是六十几的?想一个最难的。(29+39)

三、探究算法,自我优化 1.教学“23+35”。你会口算吗?

生1:20+30=50,3+5=8,50+8=58。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23+30=53,53+5=58。生3:20+35=55,55+3=58。

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把两个数都拆成几十和几来口算,也可以只拆一个数。选一个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2.教学“29+39”。

刚才大家都认为29+39是最难的,为什么?(进位)你能介绍自己口算29+39的方法吗? 生1:9+9=18,20+30=50,18+50=68。有更巧妙的方法吗?

生2:30+40=70,70-2=68。为什么要-2?

3、小结比较。

23+35=58,29+39=68这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地方?不同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1、说一说,算一算。26+43=18+26=41+57= 34+19=67+13=38+19= ①学生练习

②指名汇报,选择两题说想法。仔细观察这几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这些都是几十几加几十几,口算的时候有的需要进位,有的不进位)你能很快判断出结果是几十多吗?

2、估一估得数是几十多。35+3245+1426+29 35+3849+1444+27 ①独立完成。②指名汇报。

③提问:同样是30几加30几,为什么有的是60多,有的是70多呢?(进位,不进位。)

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估计的?我们一定要养成估算的习惯。

3、想想、填填,算算。不进位:4□+37 进位:4□+37

想一想:要使第一行算式成为不进位加法,第二行成为进位加法,在方框里该填什么数?想一想,算一算,填一填。①生在练习纸上填写 ②指名汇报

③说说填的时候有什么窍门?

4、课件出示:烤鸭26元牛肉39元烤鸡22元 ⑴带了50元想买两样不同的食品,可以吗?

⑵买两样不同的食品,给了营业员一张50元和一张20元人民币。猜一猜,可能买了什么?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大家都有哪些收获?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口算歌。“口算歌”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9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提出猜想:福娃贝贝正在玩具商场选购玩具,它带了70元,打算买两件不同的玩具,猜猜它可能会买什么?

2.列出算式:猜得对不对呢?怎么验证呢?(板书各个算式)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尝试探究:34+25你们能直接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看看小组内能想到几种不同的算法。

2.组织交流:汇报交流不同算法,理解算理。

3.再次探究: 38+25会口算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4.交流比较:38+25是怎么算的?与34+25相比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5.初步巩固:口算38+34,计算时是怎么想的?

6.提问小结: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时注意些什么?

三、专项训练,提升数感。

1.猜一猜:出示4□+2□,猜一猜得数可能是多少?

2.编一编:自主编题计算,同桌交换校对。

3.说一说:编对了吗?编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对××编的题目有什么想说的?

四、分层练习,提升能力。

1.估估算算:先估计出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出结果。

口算比赛:即时反馈。

五、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路线情境图:

1.解决问题1:贝贝到晶晶那儿,走哪条路最近?你是怎么想的?

2.解决问题2:迎迎和妮妮到欢欢那儿去,谁走的路近?用水彩笔描出来,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10

【课题】 学科:小学数学 年级:三年级上册 【教材简解】

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以及学会了千以内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也为以后学习笔算打下基础。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比较合理的口算方法。“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并注意通过比较与估算,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算法,培养估算能力;接着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目标预设】

1.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实际情景,从情境中引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比较,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的算理算法,正确计算并能优化算法。

2.在口算方法类比中强化数位观念,体验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原理,并渗透估算思想,在简单的估算等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数感。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学会灵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设计理念】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一个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超市购物等一些情景。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我就再现了购物的情景,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能更深切的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课堂是一个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地方。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让学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另外,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在学生说出各种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讨论、交流“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设计思路】

提到口算,不免让学生觉得有些枯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理念,我在开头就引入商店购物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出题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出题:在方框内填上一个数字,使之后的每一题,一题比一题难,由于已经接触了进位,学生很容易想到更加难的题目。之后,为了能更加好的掌握本课的相关知识,设计了一些简短的练习,并要求学生估一估,算一算,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估算和计算能力。这样的种种设计使得学生在自主建构,互动碰撞中提高,把发展的迁移能力、估算能力、归纳推理等真正落到实处。【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一段老师进商店购物的简短视频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谈话:朋友生日的时候,你们去超市买过礼物吗?最近啊,有位小朋友要生日了,老师想要给他挑选两样礼物,但是每样都好看,我无法决定了,你们来帮帮我,好吗?

(出示礼物图)

1.挑选礼物

师:谁来帮我挑两样玩具?

(请多名同学讲讲自己的观点,同时在黑板上贴好图片,并且分成三组)

第一组

44元

25元

第二组

44元 38元

第三组

38元

25元

2.判断带的钱是否够,初步感受估算

(1)告知学生每样玩具的价格,并在图示上标注(2)判断所带钱是否够,所带钱能买哪两样玩具

师:如果我带了70块钱,能很快地告诉我能买哪两样玩具啊,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一下?

师:为什么能买一辆火车和一辆小汽车或是一辆小汽车和一辆公共汽车?你是怎么想的呀?

(引导学生说出大约是多少钱,初步体会一下估算)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刚刚有的同学已把选礼物的方案告诉了我,但是我还有点不放心,你们能帮我一起来验证一下,这种方案是否可行。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准确地验证?

(带领学生一起认识到,要想验证方案是否可行,我们可以把每种方案的两种玩具的价钱相加就行了。)

1.列出算式,证明估算的结果

(1)带领学生口算一辆玩具小汽车和一辆玩具小火车的价钱,并板书计算过程,且全班校对答案,之后继续追问: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师:谁来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9+60=69。得出:44+25=69 生2:我是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9+60=69。得出:44+25=69 生3:我是先算44+20=64,再算64+5=69。得出:44+25=69 生4:我是先算44+5=49,再算49+20=69。得出:44+25=69

„„

谈话:看来这种方案是可行的。

(2)带领学生口算一辆玩具小火车和一辆玩具公共汽车的价钱,并板书计算过程。

师:要计算这个算式,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想想怎样算出这一个算式。

(3)全班校对答案,之后继续追问:你是怎样算的?(教师收集不同的计算过程,并且板书计算的详细过程)

生1:我是先算4+8=12,再算40+20=60,最后算12+60=72。得出:44+38=72 生2:我是先算40+20=60,再算4+8=12,最后算12+60=72。得出:44+38=72 生3:我是先算44+20=64,再算64+8=72。得出:44+38=72 生4:我是先算44+8=52,再算52+20=72。得出:44+38=72 „„ 板书:

第一组

第二组

44元

38元 44元

25元

4+8=12 40+20=60 12+60=72

40+20=60 4+8=12 12+60=72

44+20=64 64+8=72

44+8=52 52+20=72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4+5=9 40+20=60 9+60=69 40+20=60 4+5=9 9+60=69

44+20=64 64+5=69 44+5=49 49+20=69

第三组

38元

25元

(4)揭示课题

讲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同时板书)

(5)比较两组算式,说说在口算过程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老师提问,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

探索出:相同之处是,上面两种计算过程,不管是第一个算式或是第二个算

式,在计算的过程中,都有采用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不同之处是,上面一题在计算个位上的数相加的时候不需要进位,而第二题在计算个位上的数相加的时候需要进位。

(6)计算第三组礼物的价格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个位需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现在请你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算算一辆玩具小汽车加一辆玩具公共汽车的总价?

(7)全班校对答案,交流自己选用了哪种方式,说说各自的思考过程

(学生各自站起来,说说自己用的是哪一种方式,并把自己详细的思考过程在班级中说出来)

(8)谈话:从上看来,如果老师带了70块钱,可以买第一组和第三组玩具礼物,看来你们之前估计的都十分正确。(带领学生一起说)

三.实际操练,巩固新知 1.做想想做做的第一题

(1)出示题目,先让学生估一估得数差不多是多少,再让学生算一算 35+32=

35+38=

45+14= 49+14=

37+55= 21+78=

26+29= 44+17=

(集体做前2组,先估算再计算。后2组独立做。交流答案。)(2)交流个例,如:25+49 容易算成 64,忘了进位。2.学生自己出题(1)自主出题

师:请在方框里填上一个数字,第一行要求是各位不进位,之后每组接下来所组成的题目要一题比一题难。该填什么数字呢?难在哪里呢?同桌之间商量商量。

板书:4□+26= 2□+34= 6□+15= 4□+26= 2□+34= 6□+15= 4□+26= 2□+34= 6□+15=(2)完成算式

让学生同桌交换,完成对方出的题目(3)讨论得出方法

实物投影展示几位同学所处的题目,问问,为什么是一道比一道难,难在什么方面,任选几道,让所对应的同桌站起来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1)先让学生说说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在让学生是这谈谈整百数据加整百数的计算过程。

(2)让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校对答案,并各自说说你是怎样算的。4.完成“想想做做”第6、7题(1)多媒体出示第6题

师: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几条路?走哪条路最近?

学生回答之后逐一描述每一条路线并说说路线的路程。

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在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解答“小明和小红谁走的路近?”

让学生独自完成计算,且完成之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2)多媒体出示第7题

让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已知条件之后进行计算,最后全班交流:分析各自的思考过程。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你可以多留心一下,看看,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一个问题的地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尖草坪区双语实验小学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使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形成估算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发展数感;

3.通过比较,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材料

【设计理念】

1.巧设迁移引桥,帮助学生打开口算思路。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为此,设计时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口算43+21前,有意复习口算43+20,让学生在43+21与43+20的比较中,把学生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关经验充分激活,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口算43+21中。2.在自主建构中提高深化,适时渗透转化思想。

对于知识,学生与老师之间不仅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任何一个知识“露珠”的掌握都离不开自主建构,自主建构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自主建构中逐步提高与深化。在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后,让学生自己出题:在方框内填上一个数字,使之成为比43+21=64更难的口算题,在学生自主填出43+29后,让学生尝试口算。由于有43+21=64方法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口算43+29的基本方法,同时鼓励一部分聪明的学生在口算43+29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原有方法,最后通过书本上的问题: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沟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与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在自主建构,互动碰撞中提高,在比较归类,对比反思中深化,把发展的迁移能力、估算能力、归纳推理等真正落到实处。

3.合理整合教材习题,让计算充满生活的气息。

怎样避免计算课的单调乏味,调动学生对计算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是上好计算课的又一关键。本课巩固环节处,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通过米奇和米妮两个卡通人物,把有关的习题连接起来,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计算充满生活的气息,保证了练习效率的有效、高效。如“数学超市”即为教材“例题”;“奥运展览馆”即为“想想做做”第3题,在充分体现统计与口算相结合的目的下把“集邮”换成“奥运”,更贴近当下学生的生活;“想想做做”第5题配以米奇和米妮游玩的情境更显趣味性。【课程预设】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师:今天这节课黄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口算。让我们先来口算几道题。

复习已经学过的口算题:6+8、52+7、36+9、32+40+5、20+30、30+90、300+900、43+20。

二、合作研究、灵活思维。1.不进位加法43+21=

(1)讨论得出方法

师:你是怎样口算的?有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打开口算思路,说出三种口算方法:

① 43+20=63 63+1=64 ② 40+21=61 61+3=64 ③ 40+20=60 3+1=4 60+4=64(2)比较渗透“转化”

师:我们想出了三种口算方法,这三种口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都看成整十数来口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2.进位加法

(1)自主出题

师:请在方框里填上一个数字,所组成的题目要比黄老师先前出的题要难。该填什么数字呢?难在哪里呢?同桌之间商量商量。

得出三道算式:43+29=、43+28=、43+27=(2)讨论得出方法

选择43+29进行口算,交流讨论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总结比较提升认识

师:43+21和43+29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一个进位,一个不进位。

相同点:都把加数看成整十数,转化成以前会的口算题。3.小结出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口算”,重点研究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出示课题)。

三、练习。

1.米奇和米妮出题。(整合“想想做做”第1、2、5题)

师:我们请米奇和米妮给我们出几道口算题,好不好?

(1)45+31、45+36、18+25、56+

39、(2)题组

第一组

第二组 45+14=

19+6= 49+18=

19+36= 37+55=

19+76=

2.奥运统计表(即“想想做做”第3题)

师:大家看,米奇、米妮来到了国家体育馆――鸟巢(多媒体出示鸟巢)。进去看看有些什么。是一张奥运会、残奥会部分国家金牌数统计表。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填一填。

3.数学超市(即教材例题)

师:参观完鸟巢,米奇和米妮又来到了数学超市。仔细观察,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小火车44元,小轿车25元,面包车38元是。)

师:看看这回米奇和米妮又会有什么问题。

①米奇(录音):我带了50元钱,想买两件不同的玩具,可以吗?

②米妮(录音):我买了两件不同的玩具,给了营业员一张50元人民币和一张20元人民币。小朋友们猜一猜,我可能买了哪两件玩具? 4.参观动物园(即“想想做做”第5题)

师:他们最后来到了动物园。看看动物园都有些什么?

问题一:从熊猫馆到老虎馆哪条路最近?

问题二:小明从猴山到蛇馆,小红从猴山到孔雀园,谁走的路近?先估计,再算一算。

四、课堂总结。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说课稿 篇12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渗透估算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以课本主题图为教学情境,自然提出数学问题,在口算的过程中交流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会口算的多样性,同时也比较、发现最优化、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确算理。在练习、解决问题中体会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创设“先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最喜欢去哪玩?引出鸟岛主题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学生生活中现实、有意义的生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产生迫不急待的积极的“探究心向”。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获得经验。重视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学会与人交流数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这一环节练习的设计遵循“多样性、趣味性、开放性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开放性练习,既联系了已有知识,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课堂总结、体验成功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情感等进行全面总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同时,进一步系统、完善知识结构。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探索的乐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的引入以“乘船去鸟岛”这一题材为切入点。在练习设计中,改变枯燥抽象的数字计算练习,选取了一组寓有童趣的素材。它们以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使学生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发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从而诱发他们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的学习呈个性化发展。

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意义建构,计算教学强调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在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目的是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时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学中我们应把教材视为教与学的素材,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这节课中,我以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为素材,加工处理成连贯的“情境链”,并从中生成教学所需的“问题串”。练习设计由浅入深,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发展。

六、说板书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目标: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体验不同的算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下面各题:

42+20=

35+30=

25+40= 42+2=

35+3=

25+4=

42+8=

35+6=

25+9=(让学生说说答案,并回答是怎样口算的)提问:第一行是两位数加什么数?(整十数)

下面两行呢?(个位数)

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呢?(几十加在十位上,几加在个位上)第二行和第三行计算时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第三行计算时个位相加满10需要进位)

2.引入新课

谈话:刚才口算的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同学们知道知道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几十加在十位上;两位数加一位数,几加在个位上;各位相加不满10是不需要进位的;个位相加满10是需要进位的,这时十位上需要再加1个十。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1情境图。

提问:在这几幅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交流探索,学会计算

(1)引导:先看第一个问题,求小红跳了多少下我们可以怎么列式?

(板书:45+23=)

交流: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得数是多少?并填在课本上。在此基础上,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①按竖式计算过程:5+3=8

40+20=60 60+8=68 ②先算十位再算个位:40+20=60

5+3=8

60+8=68 ③先加几十再加几:45+20=65

65+3=68 ④……(2)引导:在看第二个问题,求小军跳了多少下可以怎么列式?

(板书:45+28=)

交流: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得数是多少?并填在课本上。

结合讨论,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方法。

(3)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上面两题的解题过程,比一比,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交流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注意进位和不进位的区别,正确计算。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即:先算两位数加几十,再算加几。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两位数加两位数都是先用两位数加几十,再加几。不进位加得数十位上是两个加数十位数相加的和;进位加个位满10,所以得数十位上比两个家数十位上相加的和多1。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估计得数是几十多。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并交流。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四、全课总结

上一篇:企业党员承诺书范文下一篇:小一班游戏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