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霍金《时间简史》有感

2024-06-17

读霍金《时间简史》有感(通用11篇)

读霍金《时间简史》有感 篇1

初次听说时间简史这个词还是在初一下半学期的时候。那时候对于宇宙的认识不过是来自于儿时看的《十万个为什么》和课本上粗浅的关于宇宙的描述。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对于宇宙的认识也不过是一些先驱的冥想以及猜测,带着浓重的神话色彩。《庄子·齐物论》中最早提到宇宙二字,“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最美好不过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那般的缠绵悱恻。

而随着青春期对于一些科幻小说的熟知,渐渐地让我认识到了宇宙的深度。在那多的《铁牛重临》中曾提到过霍金的《时间简史》,其中通过都江堰的铁牛,发现另一个平行世界,就是用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提到的超弦原理来解释平行空间的存在。那是对于那多的满腔热情也就飞快的转移到了时间简史上。而在那个时候,粗浅鄙陋的我对于科学的了解是薄弱的,对于文中提到的一些专有名词往往是一问三不知,因此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如何深读霍金的著作,逐渐地考试的压力也让我将时间简史搁置一旁。

而大学选择财经类专业的我也就是这辈子无缘从事于科学,我能做的就是走马观花地不求甚解地拜读一些名家著作。而时间简史则是一本比较具有科普性质的读物,对于一个读完高中物理化学的人来说,读这本书不算十分困难。

开篇霍金就明确告诉我们,摈弃思维中所有关于经典力学的规则,忘记引力是力,三维空间,绝对时间,因为“我们凭什么自以为了解的更好呢,暂时忘记你知道的,或者认为你所知道的关于空间的知识不存在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腾空你的大脑,他现在是一张白纸,然后根据作者的阐述,在白纸上涂鸦。”

没错就是这样的异想天开,就是这样的天马行空。我们的不敢想才是我们和那些伟人最致命的区别。

我们从来不敢想,宇宙就像一个不断被吹涨的气球,更不敢想皮球未吹前和吹涨后各是什么样。我们不敢想宇宙是十维的,就像小提琴的十根弦一般,更不敢想除了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以外的几弦各是什么。我们不敢想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更不敢想去计算黑洞的面积。我们眼里的异想天开,就是霍金脑海里的奇思妙想。

看了霍金的书后,使我对于整个宇宙的基本组合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从开始的人类对于宇宙的看法的几个观点改变,证明了我们文明在不段地进步。由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到卢瑟福的原子构造图,再到爱恩斯坦的虫洞等都是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它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

去年风靡亚洲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最后结尾也是用虫洞这个十分奥秘的理论来解释都敏俊的回归。这样的科学理论是结局变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些原理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可见这些高等原理的普及以及人类汲汲的求知欲。

在《时间简史》中,霍金先生正是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将一个个深奥难懂的原理娓娓道来,将科学知识普及大众,造福人类。此等深厚的学术造诣,使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了解什么是超弦,什么是奇点,真是令人佩服不已。

读霍金《时间简史》有感 篇2

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维也纳。17岁中学毕业后, 在德国汉堡大学法学系学习, 但精力主要放在社会实践上。他曾在汉堡一家出口公司任职, 撰写和发表过重要的经济学论文。后在法兰克福作过证券分析员, 在当地最大一家报社当过记者、金融专栏撰稿人和高级编辑。1931年主要凭自修获法兰克福大学公共法和国际关系博士学位。1933年因不满德国纳粹势力, 到英国伦敦担任保险公司的证券分析师。其间, 多次参加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组织的经济学讨论会。1937年移居美国。1943年, 受聘于美国著名大公司——通用汽车公司, 任顾问达三年之久。这三年工作经历对德鲁克后来成为著名管理大师有重要影响。此后五十多年, 他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管理咨询专家。在西尔斯公司 (Sears) 、通用电气公司 (GE)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AT&T)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IBM) 、克莱斯勒公司、花旗银行、大通银行、时代集团、时代镜报等大公司、大机构任职和工作, 成为大企业和许多组织首席执行官最抢手的咨询顾问。直至90多岁仍然活跃在管理科学的教学、研究和咨询工作领域。2002年6月, 德鲁克曾获美国公民最高荣誉奖——总统自由勋章。他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论文30多篇, 其中6篇获管理学论文最高奖项麦肯锡奖。德鲁克已出版主要著作40部以上, 被译成至少37种语言, 在世界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销量超过1000万册。他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大师中的大师”。

德鲁克将管理学开创为一门学科, 而40多部管理专著可谓著作等身, 年届96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 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在给这个世界留下智慧和洞见。让我们把关注点转回到 《有效的管理者》本身。《有效的管理者》曾经是西方职业经理人必读的经典书籍, 这本发表于40多年前——1966年的经典作品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真实而适用, 那么的富有洞察力而行文流畅。现在的很多管理方面的书籍和观点看来都是发源自这本书, 在40多年前的美国, 这本书代表着智慧、洞见、预见力, 而在今天的中国, 这本书依然是那么的卓尔不凡、尽现大家风范。虽然书中的观点, 在后来者的书藉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演绎, 但是, 德普克老前辈的观点仍是最深刻、最清醒的。

这本书讲的核心观点是: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是卓有成效的, 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管理者的存在不是为了显示特权和不平等, 他没有光环与虚荣, 他以责任为基础, 以卓有成效为目标, 致力于带领整个组织或者团队穿过不确定性的海洋走向成功的彼岸。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每一位管理者都可能为自己能否胜任、能否有效而感到苦恼、担忧, 而德鲁克以他对管理的深刻理解给每一位管理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忠告与建议。因此, 可以说德鲁克先生的这本书就是要教一个管理者如何学会卓有成效。

2 德鲁克的有效管理思想

2.1 有效管理的重要性

德鲁克认为, 管理者, 无论他们的工作是负责管理其他人的和自己的工作绩效, 或是只负责自己的作为专业人员的贡献, 必须要讲工作效率。因为: (1) 不管他多么聪明, 不管他在工作中用了多少才智, 也不管他花费了多少时间, 如果不能做到卓有成效, 工作就没有成绩。管理者的有效性已成为个人完成任务和取得成就的最基本要求。 (2) 管理者的效率, 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随着管理者工作效率的日益提高, 整个组织的绩效水平也就会不断地上升。管理者自身条件的改善, 可以帮助他们自己及周围的人将眼界放得更远。 (3) 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是促进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希望所在和现代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大保障。

2.2 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一般具有以下6个特征

(1) 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3) 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 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作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 我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他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的绩效。他尝试建立一个有绩效的团队;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出更多的贡献, 他会不断地给自己以及与其共事的人树立更远的目标, 以提高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水平。

(4) 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 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他能敏锐地感觉到为一个关键职务选用人才, 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种用人的决策至关重要, 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深思熟虑。

(5) 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他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 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 他只做有效的决策。

2.3 有效管理的实现途径

要做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记录好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 分析自己的时间记录, 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认识到自己最稀缺的资源是时间。

(2) 应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 不仅要重视“方法”, 还要重视“目标”和“结果”。

(3)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尊重自己, 也尊重他人。

(4) 要有洞察力、自立自强及勇敢精神的特征, 使其具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5) 做有效的决策。

3 如何做到时间的有效管理

德鲁克认为要做到卓有成效的管理, 首先要做的第一步, 就是记录时间的使用情况, 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这是一件“机械性”的工作, 是大多人都知晓的事, 但许多人忽视了, 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们更是无视自己的时间安排问题。有一次德鲁克询问了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让他说说自己日常的时间安排, 这位董事长非常肯定地说出他的时间大致分布:1/3用于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研讨业务;1/3用于接待重要客户;其余1/3则用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德鲁克给他建议, 让他记录下自己的时间分配情况。结果发现在上述三个方面, 他几乎没有花什么时间。实际记录显示他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调度工作上, 例如处理他认识的顾客的订单, 打电话给工厂催货。问题很明显, 真正要做的事和实际所做的事相差甚远。

所以, 有效的管理者要知道, 如果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做到真正卓有成效, 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时间实际是怎么耗用的。

3.1 时间管理上常见的误区

(1) 忙。

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管理者并不是把千头万绪的工作, 把属于市场管辖的事情或者把属于下属做的事情都通通包揽给自己来做。所谓的管理者就应该做好“掌舵者”, 应该去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方向并作出决策, 把属于市场管的事情交给市场, 做好全局调控, 把本来应该属于下属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 做好指挥、监督的工作。但是不少管理者却事无巨细地操心、担心, 将本应下属们做的工作“抢”来做, 本应下属承担的责任“抢”来扛, 于是许多管理者就显得格外的“忙碌”。

(2) 盲。

一些管理者者不管事情的前因后果, 不管权力是否运用得当, 不管目的是否得到, 他们都会盲目地使用权力。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者要保证权力的顺利使用, 需要考虑和分析组织内外的主客观条件, 看其是否具有可行性。没有可行性的权力驾驭都是盲目的和有害的, 二盲目的权利滥用又往往导致时间的浪费和无效。

(3) 累。

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管理者者并不是非常累的管理者, 这里的不累并不是不管, 而是放收自如, 应该学会分权, 把属于下属的事通通交给下属去完成。管理者们先要确定他们累的是不是干正确的事, 他们是不是在用正确的方法做错误的事情, 一个好的管理者, 第一是要做正确的事, 然后才需要正确地做事, 最后才把事情做好, 做一个有效而不累的管理者。

3.2 做到有效管理时间的方法

(1) 减少不必要的工作。

许多管理者都意识到了哪些事情会浪费他们的时间, 然而他们却不敢面对这个问题。他们怕因小失大, 造成错误。德鲁克认为, 事实上, 一位管理者大刀阔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 绝不会有太大的风险。迟疑不决的原因, 是因为人们总有一种倾向, 高估自己地位的重要性, 认为许多事非躬亲不可。

(2) 减少开会。

诚然, 在现实生活中,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 通过开会来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都是必要或必须的, 这是基本常识之一。但是, 又有多少担任管理职位的人敢于承认, 浪费时间最常见的原因, 正是会议太多。而一个管理者花费在会议上的时间如果过多, 就是组织不健全的表现。如果可以试验一下, 其实很多事情不一定非得开会才能解决, 而且如果试着记录几场会议, 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 很多会议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讨论的内容是对组织决策有用的, 很多会议是在无效口舌之争和闲聊中度过的。

(3)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管理者应该极为审慎地设定自己的优先顺序, 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 毅然决然地抛弃那些过时的任务, 或者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他应该知道时间是他最为珍贵的资源, 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4) 理清上司与下属的关系。

作为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管理者必须要分清自己与下属的关系, 因为管理者的工作职责与下属的工作职责明显不同, 下属强调的是具体问题的执行, 而管理者主要是对问题宏观方向的把握与决策, 所以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战略眼光, 在许多复杂的问题中, 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 驾驭全局, 突出重点, 决策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4 总结

综上所述, 世上的诸多资源中, 时间是最特殊的一种资源。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时间, 而时间的供给恰恰又丝毫没有弹性, 不管使用者职位有多高, 需求有多大, 供给绝不可能增加。更要命的是, 这种特殊资源还完全没有替代品, 谁的时间都是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钟, 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若不将时间管理好, 要想管理好其他事情就只是空谈。现代企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大, 对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时间管理是管理者实现有效管理的第一步, 因此, 40多年前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一系列有效管理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摘要:“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认为, 要成为有效管理者需要有效利用时间、重视贡献、善于利用人之所长、先做重要的事、做有效的事。通过总结《有效的管理者》的主要思想, 重点讨论如何将时间管理得卓有成效。

关键词:德鲁克,有效管理者,时间管理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

[2]毛彩菊.创新、适用、思辨、务实——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及其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4) .

[3]张景平.评德鲁克的有效管理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J].2005, (11) .

[4]彭志强.值得“反刍”的经典好书——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J].中国石油企业, 2005, (9) .

读《时间简史》有感 篇3

——个人假想宇宙空间浩瀚无边,对于人类这种生物来说只屈居于叫做地球的这一维度。但是,从人类文明的开端至今,作为人类的弱小生物对未知领域的追求,或者应该说是好奇心却日益倍增。按照天主教信奉的造物主,赋予了人类智慧,理性,辩证等等这些足以探究未知领域的工具,让我们慢慢地从无知到渊博进行着转变。而作为人类的我们,也并没有令造物主失望,或许我有些唯心主义。不过研究事物的起点,矛头总是指向我们的上帝。

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这本书很有力的破除了造物主这个起源,人类靠着自己孜孜不倦的专研精神不断地建立着许多定理,公式,不断地想弄清自然这个耐人寻味的知识宝库。虽然我平时不太喜欢看科学自然类的科普读物,不过翻开《时间简史》这本书,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宇宙”这个字眼,我觉得人类不应该就局限于地球这个圈子,未来的日子里面我认为根据实际应用性理论能够进行太空移民。从第一章的宇宙图像到最后一章的总结,里面包含的科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等等都强烈的波动着我的内心,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的美好。

因为前人的贡献是不可逾越的,我现在只是基于这本书中“空间和时间”,“宇宙的膨胀”,“黑洞理论”片面的想解释一下我自己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虽然浅显,不过这些是我比较深刻的体会。

从空间跟时间说起,这两个概念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不是互相依赖的。尽管如此,像牛顿,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绝对静止的,可自从相对论的出现重新颠覆了这个延续了很久的所谓是真理,在我看来《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时代里程碑的著作,对量子力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建立一套理论都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才获得成功。我其实跟普通人一样,原先一直是认为时间跟空间都是静止不动的,或许这本《时间简史》对我的冲击真的很巨大。广义相对论把时间这个变量定义为无限延伸,就像是趋向于无穷。而空间是限制时间的边界条件,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量却进行着藕联。

时间和空间的延伸不得不与我们这个宇宙联系着,关于宇宙膨胀这个概念,起先人们都认为宇宙是静止的,它不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但是这个看似的真理被哈勃的光波红移现象所推翻。

约翰.米歇尔所定义的黑洞是指,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星的引力吸引回来。虽然我对霍金先生的“黑洞理论”很不了解,不过直接对于黑洞这个概念,我就会直接跟时间与空间扭曲并进行时间旅行联系在一起。这种所谓的物质听着就好像是一条关于时间的隧道,每一个事件的本身都会带着自身的一个时间测度。

现在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时间与空间,宇宙的膨胀,黑洞就会让我产生下面的联想。假设在N亿年前我们整个宇宙都是一个致密的整体,内部的事件都是足够的紧密没有断点,时间也在这个宇宙所处的面上绝对静止着,在某一时刻由于能量的过多爆炸了,并且被离散成为N个宇宙碎片,经过N年后独立的演化成各自的宇宙,并且附带着时间。因为我有理由相信我们所处的宇宙并不唯一,在某个角落也有我们同样的人类存在,只是不在同一个次元,不在同一个时间维度。因为爆炸的一瞬间就赋予了不同的时间,物质的运动应该是有一个规律,所以他们所带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我所想的是这N个平行空间有着联系,在科幻电影里有机会通过黑洞进行着时空旅行,能够在某一根时间轴上运动。因此,我通过读《时间简史》产生了疑问或者说是纯粹地幻想着,在我们宇宙意外的某一个空间存在着一个时间静止面,取一点做一条垂直的法线,这N个宇宙关于这条法线进行着对称的运动,以这根轴为时间0点左右分别是正向时间与负向时间,通过黑洞这个介质进行着联通。科学家们对黑洞有过这样子的联想,通过时间视界进入黑洞再通过史瓦西喉到达白洞,我认为这是不是从原来的正向时间到达了负向时间,不过由于时间的偏差会产生空间的扭曲来平衡这个不相等时间,空间扭曲的越厉害则说明两个空间的时间差越大。有理由相信我们所处的宇宙有N个未知的黑洞,换而言之有N个可以进入另外一个空间的通道。不过设想总归会出现许多问题,在随机的两个宇宙之间的空白空间里面的实践到底是怎么样的?所设想的就是在那个区域时间是紊乱的,就相当于过去与将来的时间互相交织着。有一个案例是在二战时期,德国飞行员进入了时间的隧道,过了不知道几十年后他再次回归不过还是依然年轻,我想他应该是处于过去的时间。

自然界未知的东西还有很多,人类的文明只要不倒退,我们的科学家还会有更多的发现,霍金先生说:“我们发现自已是处于使人为难的世界中。我们要为

自己在四周所看的一切赋予意义并问道:什么是宇宙的性质?我们在它之中的位置如何,以及宇宙和我们从何而来?为何它是这个样子的?我们采用某种“世界图”’来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如同无限的乌龟塔——一个支持平坦的地球是这样的一种图象一样。虽然后者比前者更数学化、更精确,但两者都是宇宙的理论。两个理论都缺乏观察的证据:没人看到一个背负地球的大龟,但也没有人看到超弦。然而,龟理论作为一个好的科学理论是不够格的,因为它预言了人会从世界的边缘掉下去。除非发现它能为据说在百慕达三角消失的人提供解释。这个预言和经验不一致!”。

读时间简史有感 篇4

作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讲述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科学知识,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理论………这些理论通常是在中学阶段才会接触到。

宇宙膨胀、黑洞、奇点,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关于黑洞的介绍。黑洞是连光线都无法逃脱的神秘区域,在科幻片中常常能见到,譬如电影“星际穿越”。在黑洞中存在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如时空弯曲…。一些解释我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不过仍觉得挺奇妙的。

这本书还带着我深度地了解了之前的知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电灯泡是爱迪生发明的。但这本书告诉我,如果当时不是特斯拉及时地发明了交流电,爱迪生是不可能发明出电灯泡并广泛应用的…。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不少。

另外要说下,这本书还自带“4D”功能!在手机中找到“4D书城”APP,在APP中输入书名找到书籍,然后扫描书页,在手机中看到的页面有立体效果,非常有趣。

读时间简史有感600字初中欧文 篇5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致力于探究宇宙的本源和归宿:宇宙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它有一个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到达一个终点吗?

因为未知,所以探索,因为宇宙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有什么秘密,没有人知道在其他星球上是否还有别的生物宇宙,就像是一个迷,而正是因为这么多未知,科学家们才会研究,才会探索,才会使世界越来越进步,神秘莫测的黑洞宇宙大爆炸,这些字眼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吧,从刚开始的好奇到现在充满了兴趣,我想要知道隐藏在黑洞背后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我想要指导时间,有没有开端空间?有没有边界?

正是因为未知,我们才会探索,而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探索的重要性,因为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我们才会知道那么多的理论,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作为学生,我们更要探索,因为知识是无穷尽的,我们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开拓眼界,只有这样,以后我们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只有这样,以后我们才能为祖国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向史蒂芬霍金在爱因斯坦之后,通过对黑洞红红一集微波背景辐射等的探索研究,融合了量子理论,提出了他金融的垄断宇宙是有限的,但无法找到边际多么伟大的成就啊,我们应该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衡量一切,不盲目,不迷信,应该相信科学。

霍金《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篇6

这本书重点写了我的宇宙、宇宙和 时间、量子物理与相对论、黑洞、时间箭头与时间膨胀这五个方面。

听说,当时霍金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全身瘫痪的状态下完成的。我想,霍金已经只有两个手指能动了,但他还是每天坚持阅读。这种坚定的意志力是常人不可有的。在轮椅上的霍金,虽然已经全身瘫痪了,但他的思绪飞出了太阳系,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

他写出了现代人最喜欢看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他 还 发明出了一套科学模组,成为了英国皇家研究院最早的会员。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 篇7

我平日里很少去思考宇宙的起源,我知道,就算思考,也思考不明白,因为自己知识不够丰富,《时间简史》这本书算是让我对宇宙的形成,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打开了我思维的又一扇门。这本书虽然越到后面心越不静越看不懂,但是我尽力挑选自己喜欢的和认为有意思的翻阅了一遍。

“世界是一个乌龟架在一个乌龟上的乌龟塔啊!”本书的`开端来自往前人们对宇宙的误解,引出世界到底是什么。通过引力,量子力学说明宇宙是膨胀的。之后谈到了黑洞的形成以及最后的虫洞和时间旅行。最后以物理学中强力,弱力和电磁力的统一做总结。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似乎对物理有关的现象并不很抵触了。想起了之前看的危机边缘里的时间机器,以及星际迷航中父亲回到地球后女儿已经满头白发,对这些的认识似乎有了合理的理性解读,而不单单是感性的理解。

读霍金《时间简史》有感 篇8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2000字(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2000字1

史蒂芬·霍金那本畅销世界的《时间简史》以成为科学着述的里程碑。这不仅归因于作者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但是,在它问世后的岁月里,有些读者一直不断地向霍金教授诉说,在这本书中某些最重要的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时间简史》里试图把宇宙描述成一个有限但无边界的空间,它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就是存在。对时间则有如下描述,“无序度或熵随着时间增加是一个所谓的时间箭头的例子。时间箭头将过去和未来区别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种时间箭头:第一个,是热力学时间箭头,即是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然后是心理学时间箭头,这就是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最后,是宇宙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在收缩。”

在我的理解范围内,时间是一种过于复杂的概念。可以抽象地把它说成是伴随在我们身边的一种物质,尽管它无从捕捉,却又确实存在。也可以实化成身边的一切物质,也许你发现不了,但他们确实在被时间改变。明知肯定有东西在周围影响我们的生活,却终究看不清究竟是什么。而时间是自身存在的,至少我现在这么认为,虽然目前没有时光机。

这让我想到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当物体的速度达到光速的时候就能穿越时空。如果这是真的,有一天有人证实时间是由某种物质发出的话,我们就可以有时光机穿梭将来和过去。一切的一切都联系着时间,当没有了时间,物质是否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呢?也许物质存在于时间之中只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一种方式,或别的什么为我们制定的。没有时间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连续性的平衡世界,因为时间与空间是一个整体,是坐标轴上的弦,失去了其中一根,假设是X轴,那么Y轴也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特定的时间所控制的世界。一切都由永远不停止的却又有着严格规律运作的时间主宰。也许它突然在一瞬间停止,调皮地玩弄我们,而我们却也一无所知,当时间开启之后,继续自己的生活。它也许是不朽的,至少在我们这些生命短暂的物质看来,与璀璨的宇宙发展史相比,那确实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一个点,就这样无数个点连接在一起,变成线,变成面,就无限制地编织下去,直到宇宙的结束,如果那宇宙没有结束,也就继续不朽地编织下去,那就是人类所无法涉及的永恒。

在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文中提到宇宙大爆炸发生1秒种后温度降为100亿度,那么爆炸前的温度是多少呢?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相结合后知道宇宙大爆炸前的温度为10的32次方绝对温度。这是经近代高能物理学家所证明的温度。虽然这庞大的数字,特殊的单位我都无法理解,但我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其实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发现是一位普通的医生。有一晚,他在家中看星空,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那么天空的星星应该互相吸引而越来越近,可是为什么人们却没发现星星都聚在一起的现象呢?于是他提出,一定有一种作用力在抵消星球间的引力,于是,这就是宇宙在膨胀扩散理论的第一位提出者。

当大爆炸前,宇宙是一个高度均匀恒温的原始火球,那么这就是一个无序的状态,这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又是反的了。根据研究发现,宇宙在大爆炸后在10的负23次方每秒,这一瞬间的时间,宇宙就膨胀了10倍,那么这个宇宙膨胀的速度有多快呢?大概是10的31次方米/秒,这是什么概念?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光速是不可超的,除非是在静止的状态,质量为0的光子,才可能达到光速,光速是多少?1秒种30万公里,那么就是3乘10的8次方米每秒,这是光速,而宇宙膨胀的速度远远的亿万倍地超过光速。在大爆炸开始10的35次方米每秒以内的事情根本没办法知道。

再来说宇宙大爆炸的速度,这个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如果慢的话,所有星球就会被万有引力拉回来,整个宇宙大爆炸要精调到10的55次方分之一才可能达到爆炸所需要的速度。

只有真正懂行的天文学家才知道对神的敬畏,所以很多的天文学家告诉我们,神有两本书启示我们,一本是圣经,一本是大自然。两者之间绝不会相互矛盾。天文学家是很骄傲的,因为他们是研究天文的,所以要让他们相信上帝是很难的,可是现在随着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研究,使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的信仰发生了变化,有的科学家你明显地看到是从无神论变成有神论。

读完《时间简史》,获益匪浅。虽然霍金先生深入简出地表达其对时空以及宇宙的看法,但许多抽象的概念我还是没有弄懂,更不敢不懂装懂歪曲原意,所以在这里就谈谈我看完该书后对时间的认识吧。

我们这个世界,或者说宇宙,是在某条时间弦的,而其他的XYZ轴等我们都不知道,因为人类只有看见三维的能力,最多只能感觉到四维,而宇宙起码在四维以上。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2000字2

自古以来,我们头顶的天空究竟有什么奥秘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关于世界起源有我国的盘古开天辟地之说等,西方世界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于是乎,在欧美可以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数人都虔诚地信仰着上帝。不过非常可惜呀,哈勃望远镜把地球周围200亿光年范围内的空间都检查了一遍,却丝毫没有上帝的影子。尽管这两种看法非常明显都是错误的,但它也反映出人类爱思考的一面,实在想不出来时,就编一个盘古,上帝之类的出来,自圆其说。

霍金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达到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物理基础的话,那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其实阻碍我们理解的最大原因还是我们平时生活在宏观低速的环境中,无法理解在宇观或微观下的物质及其运动状态。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它在物质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有意义,但我们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类情况,所以除非有超强的想象能力与抽象分析能力,想要明白其实非常难。所以我将从一个业余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仅仅是出于爱好与好奇关于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坚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观点。即宇宙原来是一个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因而它的密度无限大。它突然就爆发了,四散开来,同时爆炸产生的温度极高,从此宇宙就一直持续膨胀,直到现在,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时间的开始。在膨胀的过程中,有些气体,灰尘渐渐冷却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星球,宇宙的样貌渐渐清晰了起来。这里有个麻烦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时间的开始,那么在大爆炸“之前”,那个奇点算什么,没有时间跨度么?或许用“之前”有些不合适,毕竟在开始之前能有什么呢?!可是开始又是从哪来的呢,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无论你说什么是源头,你都可以怀疑这个源头的来源,结束这种无休止的怀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个最早的,没有“在那之前”。所以非常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个“奇点”,可我呢,我不知道,上帝那么多人信,估计没什么可信度,大爆炸理论也只是猜想,没有被证实。事实证明,没有信仰的确是件非常痛苦的事,脑中一片混沌,无法被拯救。

上面那个问题的确非常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说的含含糊糊,一笔带过了,我也略过吧。下面讲的是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关系。在大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马克思简单的说了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与空间则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时间具有一维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学家却有不同的观点。首先,物质与空间的关系就非常微妙——物质是扭曲的空间。可空间是什么呢?难道是真空?真空可是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虚无。这一点目前科学界仍在作努力,他们试图发现一种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东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这儿遇到了点障碍,因为夸克已经是一种猜想了,几十年来一直都还未被证实。由于实验器材条件的限制,以及理论上的一些缺陷,对微观粒子的观测一直都有障碍,无法精确测得其运动状态。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只能非常郁闷地整天苦思冥想,试图发现一种全新的理论,但在这几十年里,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这本书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还是它的时空观。在相对论中,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都不存在。现在大部分人都已能接受绝对运动的观点,也就是说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因为缺乏绝对的静止的标准,我们无法确定在不同时刻发生的事情是否处于同一空间位置上,非常多人也许会认为这非常简单——同一地点非常好确定。但平常人所说的同一地点是指在目前这个星球上的相对地点,把我们置身于宇宙之中,我们的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永远没有重叠的两点。因为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着运动,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时间也变成相对的,就让人非常难懂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变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规律行走,不受我们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用时间来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把时间当做一个固定的标尺,我们在这样一个统一的标尺下进行交流才不会有困难。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无情的指出不存在什么绝对时间,时间只不过是物质运动的附属品。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似乎没有方向,虚无缥缈,看不见抓不到。在相对论中,时间是一维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胀的方向,我们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胀运动。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2000字3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习、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时间简史》的重点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点大爆炸理论,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一步一步的探讨,补充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平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

而书中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对黑洞的研究,黑洞最开始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一书中作出的一个预测,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如果我们可以时间旅行,我们回到过去的时间。因为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过去的空间和过去的时间已经成为现在的空间和现在的时间,我们也就是回到了现在。这有意义吗,我们从现在回到现在?我无法想象我们过去的某一时刻的时间和空间仍然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存在,它们明显已延续成了现在。如果它们以某种形式存在的话,那意味着每一个时刻都象照片一样静止,并且是绝对静止在一个地方。这是错误的。我还没有想说时间旅行不可能,只是想假设空间和时间的速度比光快。时间的速度是个什么概念,这似乎象水里燃烧的火一样无法想象?

太阳光要经过八分钟到达地球这句话里有两个内容。一是光的速度,二是时间的长度。我们所认识的时间,是我们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时间,这是一个人为的划分,之后我们才测量出光的速度。我们一直把时间当成一种长度,似乎它的速度无穷大,只要物质达到那里,时间同时也达到了那里。时间的速度就是宇宙膨胀的速度,它应该比光的速度快。这样的推导,将推出宇宙是有限的结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记住过去而不是未来,为什么时间总是向前进?

这里必须关心一下时间的方向,只有时间有方向的时候才可能出现时间旅行。这必然出现前后和里外之分,它必然有起点和现在的位点,那么宇宙就有了一个边界,宇宙就是有限的。只有当我们低于时间的速度时,我们才相对于时间向后运动,我们才能回到过去。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相对于宇宙的时候都和时间同速,宇宙里的一切都在随时间向前运动。如果我们超过时间的速度走到时间之前,那里还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一切,那里还是混沌状态,在那里不会看到任何东西,我们也不能在那里存在。

另外,佛教说:三十六重天,十八层地狱。似乎与九有关的倍数都有很大的魔力。

书里比较吸引我的令一个说法是“空间和时间变成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或一个力作用时,它影响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时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

这段话看起来,似乎说得和全息论是一个道理,但是前面的光锥理论明显和这个理论有矛盾。这使我很困惑。

后来我才发现,光锥是从狭义相对论推出的;那段话是从广义相对论推出的。

越来越发现,霍金好像一个哲学家,他几乎总是在思考着令我们无法想像的东西。但这本书无

疑使我产生了对外太空的兴趣!我不得不承认霍金真的很伟大,他让我发现物力除了头疼的公式和数字外,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妙世界!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2000字4

那天,无意间从物理书上了解了《时间简史》。上面的简介深深吸引了我,我立马到书店买了一本。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

《时间简史》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时间本质和宇宙,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我从当中学到了以下几点:

1.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他是无限的,所以画任何一条线都可以认为是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中心。宇宙是无限的,它没有边缘,那么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边缘。这不是简单的套用物极必反,这完全是我对无限的推论。

2.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时空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正如一个人不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能谈宇宙的事件一样,同样,在广义相对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引用时间简史。)

3.时间和光不是一种东西,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里虽然没有光,但仍然有时间。光速和时间怎么联系起来我还不清楚。我不用去定义宇宙和时间的概念。宇宙形成之前是一个无穷小的奇点,而且无限紧密,我在这里说成没有,这不是唯心的没有,空间和时间在大爆炸时同时的从无生有。这就会产生两个问题,那个无穷小的产生一切的奇点是什么和它为什么要爆炸。那个奇点什么也不是,不是人类所认识的物质,可以起个随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个无穷小无限紧密的点,仅仅是一个点。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为它想那样,因为现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这是无法证明的,人类的证明方法必然会引入第三方,为了证明第三方的正确又必须引入第四方,这样的证明会无休止的循环下去。(看到后来,才知道这应该算人择原理。)

4.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有时间的地方就有空间。那么宇宙在膨胀,时间就在延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时间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时间和空间只能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夹角只能是零。因为它们在大爆炸之前交于奇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平行。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单独存在。这样,接着我必然得说,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那么它们有速度吗?因为空间膨胀有速度,所以时间也必然有速度,即空间膨胀的速度等于时间的速度。

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到底在时间上要不要有个开端?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2222年人类的科技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一切的一切都因绕在我的脑海中。这也与就是作为一本科学巨著的魅力吧。

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我们不也应该拥有发散性思维。很庆兴的是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有这样一个好的环境来进一步求学的同时,也要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好的条件来努力学习,在学习方面我们也不应该盲目相信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来求知问道。我们也应该多多向老师求教,毕竟老师的知识和阅历还是很丰富的,这对于正处在年轻气盛的我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要成为未来的建设者,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多读一些课外杂志,多学一些知识,对于自己的提高也是极其有好处的。同时在校学习的期间我们也应该逐步的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这对于将要走进社会的我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能更真切地给我们有竞争的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思维的培养。

科学带给我们很多,我应当尊重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在科学的山峰上勇闯峰巅。不仅是为我们,也不仅是为我们国家,更要为整个世界以及全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

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2000字5

自古以来,咱们头顶的天空究竟有什么奥秘这一难题一向困扰着人们。关于世界起源有我国的盘古开天辟地之说等,西方世界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于是乎,在欧美能够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数人都虔诚地信仰着上帝。但是很可惜呀,哈勃望远镜把地球周围200亿光年范围内的空间都检查了一遍,却丝毫没有上帝的影子。尽管这两种看法很明显都是错误的,但它也反映出人类爱思考的一面,实在想不出来时,就编一个盘古,上帝之类的出来,自圆其说。

霍金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到达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必须难度的,如果你没有必须的物理基础的话,那就更加难以明白了。其实阻碍咱们明白的最大原因还是咱们平时生活在宏观低速的环境中,无法明白在宇观或微观下的物质及其户外状态。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它在物质的户外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有好处,但咱们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类状况,因此除非有超强的想象潜质与抽象分析潜质,想要明白其实很难。因此我将从一个业余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仅仅是出于爱好与好奇关于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坚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观点。即宇宙原来是一个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因而它的密度无限大。它突然就爆发了,四散开来,同时爆炸产生的温度极高,从此宇宙就一向持续膨胀,直到此刻,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时间的开始。在膨胀的过程中,有些气体,灰尘渐渐冷却聚集在一齐,构成各种各样的星球,宇宙的样貌渐渐清晰了起来。那里有个麻烦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时间的开始,那么在大爆炸“之前”,那个奇点算什么,没有时间跨度么?或许用“之前”有些不适宜,毕竟在开始之前能有什么呢?!但是开始又是从哪来的呢,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无论你说什么是源头,你都能够怀疑这个源头的来源,结束这种无休止的怀疑的最好方法就是坚信一个最早的,没有“在那之前”。因此很多人就坚信上帝,霍金呢,坚信那个“奇点”,可我呢,我不知道,上帝那么多人信,估计没什么可信度,大爆炸理论也只是猜想,没有被证实。事实证明,没有信仰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脑中一片混沌,无法被拯救。

上方那个问题的确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我也说的含含糊糊,一笔带过了,我也略过吧。下方讲的是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关联。在大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马克思简单的说了下户外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与空间则是物质户外的表现,时间具有一维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学家却有不一样的观点。首先,物质与空间的关联就很微妙——物质是扭曲的空间。可空间是什么呢?难道是真空?真空但是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虚无。这一点目前科学界仍在作发奋,他们试图发现一种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东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这儿遇到了点障碍,正因夸克已经是一种猜想了,几十年来一向都还未被证实。由于实验器材条件的限制,以及理论上的一些缺陷,对微观粒子的观测一向都有障碍,无法精确测得其户外状态。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只能很郁闷地整天苦思冥想,试图发现一种全新的理论,但在这几十年里,一向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读霍金《时间简史》有感 篇9

公维鹏: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

自由谈(200)公维鹏whm1958<327017668@qq.com>: 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 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简介 斯蒂芬・霍金教授写的《时间简史》出版于1988年,回答了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的问题。 书中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空间继续扩大,膨胀,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胀之中。 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形成。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 宇宙继续膨胀,将来也会膨胀,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到那时,时间结束。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永远也无法知道。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理论基础。  我认为;斯蒂芬・霍金教授所说的前半部分是对的,后半部分是不对的。就是我们的小宇宙发生了大爆炸到空间随时间的增长而不断的膨胀直到今天,是对的。但是我们的小宇宙不会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收缩,直到又收缩到一个点成为黑洞,进而再产生一次我们的小宇宙的大爆炸。我们的小宇宙会不断的膨胀下去! 我认为;大宇宙中有很多黑洞的存在,他们是产生大爆炸的种子,这些黑洞不断的吸收大宇宙中的物质,不断的膨胀下去,直到达到了大爆炸的临界点就会产生大宇宙中的大爆炸。产生出和我们一样的小宇宙。这些黑洞不断的吸收大宇宙中的物质,有的就是来自于其它的黑洞大爆炸产生的物质,如星系等等。就是说一个个黑洞不断的产生大爆炸,同时由于物质的聚合不断的产生黑洞。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交流的,霍金的理论说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不交流的,这就是霍金的错误所在。 注;大宇宙--指广义的宇宙。 小宇宙--指狭义的宇宙。斯蒂芬・霍金教授所说的宇宙就是指我们所在的小宇宙,它是指一个黑洞大爆炸后产生的空间范围。 ・ 王皓明:你好 ! 看了你发来的邮件与博客,你说的这些观点有一定的新颖型与创新性思维。但任何思想是要有可靠的证据来支持,如果不能被证实,那就只能说是一种假设。要知道现在做天体物理研究的人都不缺乏创新性的思维,象你提出的类似的观点不计其数,但他们(研究人员)都在找可证实的证据,所以如果你想要将你的假设变为现实,就得给出证据。  十多年前我也有很多的想法(其中有些就类似你的这些想法,甚至比你的`想法还要多很多),但我知道,就这样空想不会有任何有价值的结果,所以(大学毕业7年后)我选择了专业从事天文研究,如果你有志于从事天文研究,那就加入到我们的队伍里来(我不知道你现在是否已经在专职从事天文研究,我暂且认为你还是业余研究)。我们经常收到类似你这样的邮件,而且他们是不厌其烦的给我们发信来。如果你觉得专职做天文有很大的生活中或工作中的阻力,那么我告诉你进了天文圈子的阻力会更大更多,一个真正有志做研究的人是不会怕这些阻力与困难的,任何重大成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来的。  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在天文界有很多牛人,为什么你不群发给其他牛人,而只发给我? 你是从什么途径得知我北大的Email ?   你好;我是在北京大学天文网站上知道你的邮箱的。我给很多的人发过了。我的目的只是想让我的想法得到人们的认可。 下面就我的根据说明如下;一;黑洞的大爆炸形成我们的小宇宙这一事实和观点已经被大家认可。二;黑洞吸收大宇宙中的任何物质并不断增大这一事实和观点也已经被大家认可。三;大宇宙中存在很多的黑洞这一事实和观点也已经被大家认可。四;大宇宙是没有边际的这一事实和观点也已经被大家认可。五;大宇宙中物质的聚合产生黑洞这一事实和观点也已经被大家认可。六;黑洞达到大爆炸的临界点就会产生大爆炸这一事实和观点也已经被大家认可。七;黑洞的大爆炸形成小宇宙在大宇宙中不只是我们的专利,而是普遍的和随机的这一事实和观点也已经被大家认可。以上这些就足可以支持我的观点,如果你还有不明之处,我尽我的能力解释与你。   学术动态 № 7131 2010/11/20 p. 21911-21910 主编:吴水清 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学术委员会 张志杰纪念室主办     

读霍金传有感 篇10

霍金的父母都是剑桥、牛津大学毕业的,当时他家里还算富裕,但是为了让五个孩子都受到好的教育,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他的父母仍然让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这对霍金以后的成就有重大帮助。

霍金在大学时,字写得十分糟糕,但成绩与智力十分惊人,有人称他为“爱因斯坦”。平时,他还喜欢玩复杂的游戏。

后来他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博士。不幸的事发生了,霍金得了“卢格里克症”。医生说他活不到两年半,但是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就在他坐轮椅的

年中,霍金艰难地凭着毅力完成了伟大巨著――《时间简史》,这本书一开始出版还没人关注,一直到

年才有人关注,据说在全世界卖了几千万册。

霍金在宇宙学方面杰出的成就,还得到学术界广泛的承认。他得到许多奖项,还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卢斗斯数学教授,这一席位曾经是牛顿、狄拉克等著名物理学家担任过的席位,得到这项荣誉实属不易啊!

他的这些成就尽是他在得“卢伽雷病”坐在轮椅上的

年之久完成的。

《时间简史》有感 篇11

——读《时间简史》有感

当爱因斯坦说到“上帝不掷骰子”的时候,他错了。鉴于黑洞给予我们的暗示,上帝不仅掷筛子,而且往往将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以迷惑我们。

说实话,以自己的水品去读这本书,实在是夸张了。更夸张的是磕磕盼盼的读完,心中大胆的想法想把 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做个概述,可能很是疏漏,不过尽量吧。

量子物理学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观察者,似乎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自认为了解和知道。

一、物质(Substance)

物质即一种存在。物质由一些基本粒子(自旋为1/2)构成。物质的绝对静止是不存在的,物质的绝对状态是不停运动变化的。质量和能量是描述物质状态的两个重要属性,两者皆满足广泛意义上的守恒定律,且可以互相转化。力(自旋为0,1,2的虚粒子)和波(自旋为0,1,2的实粒子)描述了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及效果,自然界归纳出四种基本的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

关于物质的哲学原理是:生命是一种形态,这种存在并不永恒,但万物却共享相同的物质基础,而在物质互相转化的过程中质能恒久不灭。

所以在共同的物质基础的轮转中,今天的我也许就是明天的你,来日化作山川草木风雷云雨也未可知。佛家云“惠爱万物众生”,儒家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及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思想是有着深刻道理的,某种程度上,一个人就是他身边所有人的总和,他的成长生活言行处事都深刻地受到身边的人和所处环境的影响,所以一个人应当关爱身边的人,为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作出自己的贡献,我即世界——爱惜自己需要理由吗?只有胸怀天下的人,才能真正的惠爱苍生万物,是谓“大爱”,所谓“仁者无敌”并不是仁者多么强大,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对手,而是说仁者待人亲善,推己及人,没有敌人,有的只是朋友。倘若人人如此,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终极政治理想也就实现了——“天下大同”,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和谐社会”,共产党说那是“共产主义”,从古至今无论名称说法如何变化,但民族的理想未曾变,人民纯朴地憧憬着太平安康稳定发展的好日子,但这决不只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富裕生活,而是所有手足同胞们的团结兴旺,也是这片古老土地的复兴梦想。

二、时空(Time&Space)

当我们跳出低维度的视角去思考这个世界,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混合的概念,时空的本质是物质的散漫态,而时间只是物质状态变迁的一种度量。时间箭头是基于热力学方向(闭合系统中的熵总是随时间增加)、心理学方向(取决于热力学方向)、宇宙学方向(方向不定,但根据人择原理,现在它与前两个方向一致)的。关于广义相对论和时空曲率的一些论证及推论让我们看到通过旋转黑洞、虫洞进行时空旅行的可能性。

关于时空的哲学原理是:时间很容易令人产生类似“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错觉,其实时间仍在,是我们在飞逝。

时间用以在大尺度范围内统一度量和标记物质状态的变迁,但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有时并不受制于此,一个人的生活越充实相对来说他的时间就越多,有人说生命就像一部小说,好不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是否精彩。如果说人们共享物质基础,那么何以区别不同的生命个体,凭借思想言论行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那么假如一个人死了,但他的思想言论行为仍为人们所记忆并指导着实践生活,那么这个人真的死了吗?其实,人总是可以永远活着的,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千百年后仍然在这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不也正是我们自己吗?

三、科学(Science)

从最初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说法到牛顿的经典理论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近代物理学的量子论,科学理论的提出、完善、应用乃至推翻,每每令人惊叹随即错愕。让我来回想一下部分基本理论及关键字:

1、电磁场理论:四个方程,似乎没什么好说的。做大一统工作的人总能博得满堂彩,向麦克斯韦致敬。也正是这个理论方程关于伽利略变换的不谐洽导致了洛伦兹变换和相对论的提出。

2、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凭借两条简洁的假设,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时空观,重新探讨了惯性系中物体的运动规律,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推论和预言近乎完美的解释并验证了诸多难题,继而广义相对论又对非惯性系中的物体运动规律做了进一步研究,赋予了引力场和惯性等物理概念以新的科学内涵,有力地推动了天文宇宙物理学的快速发展。

3、量子理论:光电效应、波谱研究、康普顿效应、德布罗意波->量子化(从普朗克到波尔)!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俗称测不准原理)放弃了量子状态的精确测量、泡利不相容原理->概率波、薛定谔方程,还有一大堆基本粒子及其量子状态描述(复杂从略),量子物理学作为研究物质微观机理的近代理论还在不断的完善中„„

4、近代宇宙学:宇宙的起源及演化(热大爆炸学说,弗里德曼闭合宇宙,宇宙无边界设想)、黑洞理论(坍塌,高密度,大引力)、虫洞(时空负曲率)、人择原理(最莫名其妙的原理:“不要问为什么,因为这就是答案”)、暗物质(反粒子)、弦理论、„„关于宇宙的理论与设想自古以来就没少过。

5、理论的统一:广义相对论用以描述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几公里到1亿亿亿英里),量子力学用以处理极小尺度现象(百万亿分之一米),然而,可惜的是这两个理论不是互相协调的——它们不可能都对!现在科学家们正在思索并探寻一种被称为“量子引力论”的统一理论。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力中除引力外的其他三种力的统一已经在GUT(大统一理论)中初见端倪,然而离最终得到包含包括引力在内的所有力和普适物理规律的统一理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关于科学理论的哲学原理是:不要迷信,特别是不要迷信科学!所谓科学就是可以被证伪的。而我们要承认科学理论也是一种假说,是既定条件下适用的既定真理,要反对科学疯子,揭露科学骗子,不当科学傻子。辩证法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对于任何事物的看法,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没有终点,每个阶段的真理连接起来,形成真理的过程,每一个时期的真理都只是相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看着眼熟不?好吧,我承认这段是马哲原理„„)

四、世界(World)

最后,世界。世界是什么?世界=物质?世界=宇宙?不,世界是一切事物的总和,世界即自己。

形而上地讲,世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从他开始认识世界到他彻底遗忘世界为止的。永远有多远,长不过生死之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所谓的永恒都包含在他的生命里他的世界中,当他的世界覆灭,他的永恒也就随即终止,或者说也就真的“永恒”了,纵使他生前的作为会对活着的世界产生恒久的影响,但一切对他来说已然没有分毫意义了,那些一心立功绩想名垂青史或是做坏事怕死后背骂名的人也只不过是活着时的安心与畏惧罢了,死了的人还会在乎金钱名利、众人的眼光或是历史的评价吗?

生命是一次得之不易的体验,究竟要如何去度过,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默默无闻是生,轰轰烈烈亦是生,可以很在意,也可以很随意,都是一生,不过是生活的方式不同。有人说生命的本质就是浪费时间,那我更愿意将时间“浪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而生命的意义就是热爱和创造美好,在岁月磨损的纷扰中仍旧如萌芽般充满欣喜与感动微笑着用力热情地去生活。

那些认定一切奋斗和努力都终将在身后灰飞烟灭归于枉然的人是悲哀的,其实即便是最艰辛的生命也是有大欢喜的,这欢喜来源于那些美好的生活体验,那些勇敢的尝试、那些执着的坚持、挥洒着汗水和泪水的付出、满载着歌声和笑声的收获——热爱生活的人更容易被生活所感动,而感恩于辛苦生活中的美好的人们,也乐于奉献自己为别人创造美好。当我来的时候这个世界不尽完美,当我走的时候我希望世界因我而更加美好,哪怕是一点点,正所谓“能力有大小,贡献需尽力”,若曾用心地体会、真诚地生活过,并尽自己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多美好的东西,生命就是有意义没大缺憾的。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下一篇:九年级理化生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