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2024-07-02

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精选11篇)

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篇1

陈坚,四川省北川县一个26岁的青年。他也许一辈子也没做过什么伟大的事,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在这次地震中,他是无数不幸遇难者之一。他顽强地求生,顽强地相信希望,他的乐观鼓舞和感染了所有救他的人,也感动了中国网民,他们发帖说他是地震中坚强的男人!一个如此热爱生命的人,带给自己和别人希望的平民——就是英雄。

被发现时他埋了72个小时

5月15日下午三点,来自江苏省消防中队的救援人员发现了被埋在废墟下的陈坚。当时,他思维清晰,告诉救援人员他已经被埋了72个小时。

陈坚的头被横着夹在两块巨大的水泥板中间,不能活动。他腰部以下侧身被几米厚的水泥板压住,身子无法正常拉出来。

救援工作陷入困境。救援人员要紧急调来特殊救援工具——双作用千斤顶。

在等待工具到来的空隙,陈坚还很有兴致地通过在场的四川电视台记者跟大家聊天。我要和和睦睦和她过一辈子

“我是北川大地震的、说不幸运又是很幸运的人。三块预制板把我压在底下,使我不得动弹。我三天三夜没有吃一颗粮食,只喝点水。我觉得我命还是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我不想放弃我家里的任何一个人。我要坚强,我一定要坚强,我必须要坚强,为每一个深爱我的人。一定要顽顽强强地活下去。我要对得起他们。我要对得起他们对我付出的那么多的好。我希望你们一样,不要在任何困难面前被吓倒。

“头天晚上,我真的真的坚持不住了,我很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回头又想,我不能失去他们。我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他的呼吸并不是那么顺畅,正如救援工作并不是那么顺畅一样。但他一直在主动地说话。陈坚希望能通过电波给他老婆报个平安,记者把电话递到陈坚面前,他说:“我叫陈坚,26岁。我老婆叫谭小凤,我想告诉她我很安全,我会坚持住。我出来以后,我希望能和她和和睦睦地过一辈子„„”

陈坚说,他结婚一年了,老婆已经怀了小孩。“我不想孩子出生,连父亲啥样都不晓得。我觉得我已经从死神手里逃过来了,我现在啥子(什么)都不惧了。”他说着一口铿锵的四川话,能想象出平日里的他是多么健谈多么开朗多么自信。

“我是世界上第一个背压3块预制板的人。”他开着玩笑,废墟下的眼神没有丝毫绝望。障碍一个一个被排除,晚上8点40分左右,情况越来越明朗。救援人员在艰难地进行最后的努力,陈坚用微弱的声音吐出:“一、二、三„„一、二、三„„”为自己打气,为救他的人打气。

快九点的时候,陈坚被救出来了!所有的人都激动不已,然而,就在把他成功救出废墟后的十分钟,他就再也不说话了。记者和救援队员大声叫陈坚的名字。拼命地为他做人工呼吸。然而他不说话了。确定陈坚已经不行了,救援队员咬着嘴唇哽咽:“你这个傻子!都坚持这么久了!这个傻子„„”转过头去。所有的人泪流满面。女记者失声痛哭。

他那么乐观,那么坚强,离生的希望曾经只有一步之遥。他生前的这些话,仍然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顽强。

他离生的希望只有一步之遥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最著名的捐款者 他是在江苏南京江宁区乞讨的老人,名叫徐超(音)。15日中午,他向募捐点捐了5元钱;下午3时,他又来了,这次捐出了100元,塞进募捐箱,将工作人员惊呆了。他说,中午捐的时候,因为身上都是零钱,不好意思拿出来,后来到银行兑换成100元整钱,才拿过来捐 “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他说。据知情人19日报料,徐超又捐了339.01元。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一位妈妈留给她三四个月大的宝宝的手机短信。救援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在一堆废墟的间隙,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着地支撑着身体。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小宝宝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手机塞在包裹着宝宝的小被子里,保存着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含着妈妈乳头活下来

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当救援人员小心地将女婴抱起,离开母亲的乳头时,她立刻哭闹起来。“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孩子活了他走了

当人们搬开垮塌的汶川县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他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大震中,张老师的妻子、同是该校老师的邓霞和他们不满3岁的儿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

“地震来时,张老师就让学生立刻趴到桌下。我娃儿说,地震后还看到张老师拼命往外挖倒塌的墙壁,想给学生们开条生路。”学生家长王艳梅说。这次地震中,张米亚班上30名学生存活了近半,王艳梅的孩子也是幸存者之一。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临死胸前护着三个学生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当解放军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

她叫杜正香,是南坝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老师,不过孩子们更喜欢摇着她的手喊她“杜婆婆”,其实杜老师今年才48岁。

“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

杜老师以生命守护的五个孩子最终没能生还,这可能是她唯一的遗憾。

她的同事、语文老师杨树兰说,杜老师要不是为了救学生,自己一个人肯定能跑出来。地震发生时,正好看见杜正香一把将送孙子上学的严明君老太太祖孙俩推出了摇晃中的教学楼,转身冲进一楼的教室,连抱带拉救出几个孩子,之后她又冲进了已是烟尘滚滚、不停摆动中的教学楼。

这是杨树兰最后一次看到的杜正香身影。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环抱三个学生身体断成两截

震灾中,什邡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上百师生被埋于废墟下。在清理废墟时,人们发现英语老师向倩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但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在场所有参与救助的人员均泪流满面,自发向向倩遗体鞠躬致敬。

地震发生时,向倩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

教学楼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

向倩的父亲向忠海是什邡南泉小学副校长,听到女儿的噩耗,他悲痛欲绝:“我可以理解,作为教师,应该这样!应该这样!”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病人转移了,她却失去了孩子

四川省医院内分泌科在第二住院大楼21楼,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共有68名病人,其中一半是无法自行行走的重病患者。内分泌科24岁的护士陈晓沪,一趟又一趟背着、抬着病人,搬运氧气罐、床、被子„„

陈晓沪安慰着不知所措的家属,让能走的病员由家属扶着从楼梯下去,却忘记自己有孕在身。

到了下午4时许,陈晓沪突然觉得自己腹部、腰部非常疼痛。医生面带遗憾地告诉她:“这是先兆流产!孩子恐怕没办法„„”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 没有哭泣,没有失魂落魄,只有救人、救人、再救人„„在灾情最重的北川县,从废墟里爬出来、灰头土脸的民政局长王洪发机械地奔跑着,见人就救,用手从废墟里刨出10条生命。这样一直忙到13日凌晨三四点,王洪发终于找个空闲,一屁股坐在泥水里。他想起了儿子,想起了埋葬儿子的那堆废墟。他感到一阵心痛,那可是他唯一的儿子!噩耗相继传来。至5月17日,王洪发在地震中已失去儿子、二姐、侄儿、岳父等15位亲人。

“你失去了这么多亲人,现在伤心吗?”记者冒昧地问了一句。

“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总有一天我要大哭一场!”王洪发回答。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150小时截肢后被救出

映秀镇水电公司职员虞锦华于18日20时10分被山东公安消防总队成功救出。自地震发生至脱险,虞锦华在废墟中被埋了150个小时,救援人员对她的营救也长达56个小时。虞锦华被埋在六层水泥板下,里面乱石、水泥柱交错,营救人员很难判断承重部位。为了保证虞锦华的生命,营救人员采用了5个不同方案。

营救人员最后采用的方案是从废墟上方打探洞。压在虞锦华上方的水泥板被逐层打穿。但虞锦华下肢也已被水泥板挤压坏死,奄奄一息,同时,她被一具遇难者的遗体挡住,拖出遗体导致的尸水漏泄可能危及虞锦华的生命。

余震引发的塌陷令营救极其艰难,探洞直径一度从40厘米缩小至20厘米。医生用了近两个小时对虞锦华进行了高位截肢手术。她最终获救。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124小时卫生纸接尿液求生 在德阳市什邡蓥华镇仁和村,生产复合肥的蓥峰实业公司女职工刘德云和卞刚芬一起被埋在废墟中。他们在废墟中不断鼓励对方,相信一定能获救。为了不让自己睡着死去,两人一发现有睡意就使劲用手扇打自己,渴了就用身上的卫生纸接尿液维持生命。16日晚6时30分,被埋在废墟中的刘德云被成功救出。17日12时42分,消防员将2米长的一根胶管擦洗干净,给卞刚芬输送牛奶、矿泉水。18时13分,消防员用担架将卞刚芬抬出危楼。她眼睛被蒙着,眼角处有滴滴泪珠。待命的医生立即对她进行简单检查,送上救护车。此时,距离卞刚芬被埋已有124小时。

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篇2

1 社区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中新出现的概念, 它把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形象地比喻为一种可以给个人或群体带来收益的“资本”。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由布迪厄 (Bourdieu) 提出,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网络, 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罗伯特·D.帕特南 (Robert·D.Putnam) 的社会资本理论影响较大, 他指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 如信任、规范和网络, 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

强大的地震可以将街道、财产毁灭, 但人际关系网络却是毁灭不了的, 社会资本就诞生并且体现于这一民众交往网络之中。无论是在应对地震的救援期间还是恢复重建期, 一定范围内的人们之间形成的人际网络, 以及由此形成的信任、规范、共同的行为准则等, 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便是社区社会资本在应对突发灾害时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张力。社区社会资本存在于一定的社区结构中, 并为社区居民的行动提供社会资源, 包括社区规范、社区信任以及社区网络等。社会资本对社区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2 社区社会资本在汶川地震救援期的作用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受天气恶劣, 交通、通信中断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救援部队要两天甚至两天后才能到达, 最佳的72小时黄金救灾时间已经过半, 紧急救援难以收到最理想的效果。在汶川地震发生初期, 亲友间铺天盖地的手机短信传递求救信息, 便是人们在灾害发生后通过个人或群体的人际交往网络传递信息, 以期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的表现。这样一种非官方的信息传播渠道便是社会资本的典型应用。林南认为, 在灾害发生后, 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网络来调动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嵌入性资源, 为自己摆脱灾害影响、恢复正常生活提供条件。在地震灾害中, 社区内亲人、邻里的守望相助、互帮互救正是社区居民通过人际网络获取援助资源的方式。这时候, 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已经内化为一种可以给个人或群体带来益处的社会资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规范、伦理道德规范、各种习惯、风俗等, 它们本身可以被看做社会资本, 同时也可促进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

此外, 从众多地震经历者的案例中可以看出, 地震发生后人们会首先搜救自己的亲属、朋友、邻居、同学等。个人被救的概率与有无相熟的搜救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这说明社会关系网络在灾后的搜救行动中成为了一种积极的社会资本。我们可以用强关系和弱关系来解释被救概率与有无相熟搜救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 关系的强度指人际关系的时间长度、情感亲密度、熟悉、信任程度。关系持续时间越长、越亲密、熟悉、信任, 则关系越强, 反之则越弱。相熟的人会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互相搜救, 这是强关系的表现;弱关系指的就是接触较少或彼此互不相识的联系。对于一个社区来说, 如果社区居民平时有高信任度、高参与度, 社区组织规范健全, 那么社区内居民自然会相熟而产生社区凝聚力, 易形成强关系网络, 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的被搜救率会显著提高。这也再次证明了社区社会资本在应急事件中的积极作用。

当然, 社会资本并不是没有消极作用。汶川地震发生后, 很多谣言涌现, 宣称某城市某时间将发生地震, 这些谣言正是通过亲友、熟人间口头流传、手机短信等形式沿着人际关系网络传递, 并且个别城市也出现了社区内居民集中在社区广场或空地“等地震”以避免受到伤害的情况。社会资本在这里出现了负面的作用, 抑制了社区发展。

3 社区社会资本在汶川地震恢复重建期的作用

灾害带来的损失远不止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之类的有形破坏, 更有社会资本的无形损耗。社区内人与人之间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在地震中受到了损耗, 尤其是由于受灾面积较为集中, “强关系”在地震中破坏严重, 急需重建关系网络以得到社会支持。而基于社区内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也受到冲击。地震后, 一些受灾群众迁移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 人们的社会关系、邻里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此导致社区面貌、社会结构的突变。因此, 震后重建中, 在活动板房形成的社区范围内, 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增长构成了整个震后复兴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个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不断增进和累积, 同时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社区的恢复效果。

毫无疑问, 社区结构的变化使原来建立在强关系基础上的社会资本半径被扩大了, 扩大了的社会资本半径将更多的成员纳入进来, 参与社区活动, 扩大了网络规模, 建立了新的互惠规则, 信任的半径也随之扩大, 突破了“熟人”的范围。原来社区内较高水平的熟人信任, 扩展到陌生人和制度的信任层次, 并且人们在灾后容易激发“利他性”行为, 这为社会资本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使整个社区居民能更好地支持、配合民间组织以及政府的灾后重建工作, 从而使社区能够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但社会资本不是万能的, 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 社区社会资本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它毕竟是一种非制度因素, 对那些高度依赖强网络关系的弱势群体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强关系半径范围内的成员一般与受灾者本人在资源拥有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有着高度的同质性, 如果受灾者本人个人能力、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都比较弱势, 那么强关系半径范围内的成员很可能也是同样的境况, 他们组成了一个弱势群体网络, 很难通过非正式支持寻求到需要的资源, 社会资本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是很微小的。他们受灾后则只能主要依靠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正式支持来获取社会资源, 恢复生产生活。

4 结论

汶川地震的实例证明, 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时, 政府自上而下的治理体制并不是万能的, 往往需要其他社会力量的补充和完善。在作为基层组织的社区, 社会资本正是一种隐形的社会力量, 它嵌入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 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在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中, 社会资本共同体的内在和谐关系使组织内的成员以更合作的态度相处, 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大收益, 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这恰好可以弥补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不足, 为政府救灾减缓压力。因此, 政府应将积极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作为一项长期、稳定的政策。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应急准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文川地震中的感人声音 篇3

——全国哀悼日里,这句话语响彻中华大地

“今天是我20岁生日,我在废墟里过了生日。”

——四川女孩贾正娇埋在废墟里度过了她20岁的生日,当她获救时,她告诉救援人员上面的话,而救援人员马上为她齐声唱起了“生日快乐”歌

“你别哭。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学习。”

——温家宝哽咽着安慰被救出的孩子

“中国政府以有效和坚决的方式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迅速反应。”

——《华盛顿时报》称赞中国的地震救援

“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震区民众的心声

我的飞机是19日14时25分抵达长沙机场的。飞机降落后,空中小姐提示大家现在的时刻是5月19日14时28分,于是,飞机上的所有乘客都自发站起来,肃立默哀……空姐也默默地用手语为灾区的受难同胞送上了最深的祝福。这一刻,没有人离去,大家的想法都一样……孩子们,让我们永远永远不说再见,好吗?

——湖南卫视主持人杨乐乐在网上留言

若我留在了那里,别哭!

——在空军服役的某战士前往四川灾区时给女友发送的短信

我们四川人不服输,我们四川人懂感恩!

——听到四川发生地震立即从海外赶回来的四川籍主持人李佳明在央视《爱的奉献》赈灾晚会上真情表白,让人感动

汶川地震温暖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篇4

5月12日的下午2时28分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袭击了四川省汶川县,这场地震泼及了成都。重庆。湖南。湖北等地。

电视、电脑、报纸上,一张张掺不忍睹的图片让我触目惊心,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到处是毁坏的设备,道路被封住了,有的人被落下的水泥板砸得头破血流。这场地震带来的灾难和损失,简直难以估计。据报道,截止5月26日1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46876人死亡,198347人受伤。地震无情人有情。还有许许多多的救援人员为了抢救灾民,完全忘了自己,忘了家庭。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感动了天,感动了亿万人。每一位中华同胞都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都伸出温暖的手。

团结就是力量,地震无情人有情,多少同胞都献出了爱心,多少外国朋友也献出了真情。地震虽然击挎了汶川,但击不挎全国人民的精神。只要我们心连心,无论怎么都要过这一关。让我们一起祈祷,愿灾区的人民早日度过难关。

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篇5

“我们终于看见直升机了”

在抢救室里,记者见到了从汶川映秀镇送来的伤者于卉,当时,她正在户外,“最多两秒种,我就被埋了。

当时我以为自己死了,我掐了掐脸,还有点感觉,我睁开眼,发现前面有很多石碴,我挣扎着往前爬,一边爬,一边刨开周围的东西,大约10分钟后,我爬出去了,但也没有力气了。过了一会,我觉得有人在拉我。啊!我有救了,不过,我已经没力气睁眼了。”

就读于映秀镇旋口中学的17岁学生姜东梅说,地震时,她脑海里一片空白,眼前一黑就被埋进土里,她凭借自己顽强的求生意识慢慢爬出了土堆。“我爬出来之后,看见不远处有几个同学还被埋着,但我确实没有力气再去帮他们了,我倒在了地上。”她是被一个没有受伤的同学背出来的,之后,他们在没有受伤的老师组织下,跑到了附近的山上。姜东梅说,他们这两天都在山上躲着,“健康的人就回到镇上去挖土堆里被掩埋的食物和饮水,老师和同学照顾完伤员后,不停地跑回去从废墟里救同学。昨天中午,我们听到天上‘嗡、嗡、嗡’的声音,我们终于看见直升机了„„” “不怕,你已经得救了!”

14日,救援人员在映秀镇抢救一名中学生,旁边是她焦急的母亲。

急诊室外,守候着不少焦急的市民,只要看到任何一个从灾区送来的伤者,都会立刻扑过去询问,“你们是哪里来的?是不是汶川出来的,那边情况怎么样了?”这些市民的家人都住在汶川,从地震那天起,他们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你们知不知道映秀电厂的情况?我爸爸李世田12日还在那儿上班!”在成都工作的李薇和妈妈一起,在医院急诊室问了很多来自汶川的伤员,但都没有人认识李世田。有一个伤者告诉了他们一个不好的消息,映秀的电厂好像已经被夷为平地了。“我哥哥也在映秀电厂!”现场一位叫刘占川的女士找到李薇,原来,她哥哥刘占峰和李薇的父亲是同事。三人哭成一团,哽咽中,她们互留电话,约定有消息一定互通。

被送往华西医院的伤者中有一位怀孕5个多月的孕妇,早已守候在急救大厅门口的医护人员跑步推来轮椅,拍拍她的肩,关切地说,“不怕,你已经得救了!”孕妇泪流满面,摸着隆起的肚子,眼里满是祈求,“医生,肚里的孩子已经不动了,救救我们。”简短安慰过后,医护人员跑步把她送往妇产科检查。深爱的人死去,他们还在刨

“老公,我们母女平安,你在哪儿啊!”同样从汶川映秀被解救的金晓娟,十分担心丈夫段勇的安危。事发时,段勇还在成都,想到妻女还在卧龙,段勇曾对成都的朋友说,“就是走路,也要走到汶川救他们。”

说起获救的一刻,金晓娟很是感动,“当时我们和另外几个女的被埋了,是她们的丈夫救我和女儿出来的,但是她们的妻子已经死了。”金晓娟哽咽着说,虽然他们知道自己深爱的人已经死去,但他们一边大声哭喊,一边继续用满是鲜血的手刨开废墟,救出了更多的人。据介绍,截至昨晚7时,昨日接收到来自震中的伤员已达100人。女医生哭喊着要返回救人

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篇6

关键词:地震灾害,检伤,救治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绵阳是重灾区之一,短时间内大量伤员被送入医院。伤员数量之大,伤类之多,伤情之复杂,是我们从未遇见过的。如何利用相对有限的医疗资源,保障伤员迅速、有效的的救治,检伤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院急诊科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由急救专业人员按伤情分度对伤员进行检伤,并以此为基础决定伤员的诊治顺序,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本院急诊科在地震灾害发生后1周内伤员检伤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为大型灾害中伤员顺利救治提供一定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地震发生后,短时间内大量伤员涌入医院,一时间造成秩序混乱,根本无法保证伤员,特别是危重伤员的救治。在确定医院楼房相对安全后,我院立即启动紧急救援预案,决定由急诊科急救专业人员首先对进入我院的地震伤员进行检伤分类,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处理。我科立即调配急救人员,调整工作运行流程,将急救医疗护理人员分成若干组。其中一组为管理小组,由科主任和护士长组成,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其它小组为检伤分类小组,由一名急救医学专业医师和专业护士组成,迅速开展对伤员的初步检伤救治,但总体上以检伤分类为主,只实施"救命"的必要措施[1]。所有转运到本院的伤员在到达后先由急救专业医师快速询问伤员主诉、粗略地评估伤员伤情,重点观测伤员的神志、呼吸情况及有无明显大出血,同时按伤情分度[2](轻度伤:为一般轻微的撕裂伤或扭挫伤,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中度伤:为四肢长骨骨折,广泛出血或软组织伤,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相对稳定;重度伤:为严重休克,意识不清,生命体征不稳定而有生命危险者)进行检伤。而急救护士则在一旁配合医生迅速登记伤员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去向,遵医嘱分别为重度伤、中度伤,轻度伤员在手腕上佩戴红、黄、蓝色标识带,死亡者戴黑色标识带,并以此为基础决定伤员的诊治顺序。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重度伤员直接转送到抢救区进行抢救;对于生命体征基本平稳而又有较明显的创口及活动性出血的中度伤员直接转送到临时手术区给予清创缝合等相应处理;对于生命体征平稳的轻度伤员统一安置到临时病区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对进入各区的伤员落实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负责诊治,并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进行再次检伤分类。对病情较危重或专业性较强者,及时与相关科室联系,协助完成相应检查并转入专科救治。同时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登记与统计,明确记录患者的初诊及去向,便于以后家属或单位查找。对有可能出现疫情者,注意隔离、消毒及污物的处理。并及时将以上情况向医院管理部门、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门反馈,以便及时得到人力、物力资源的支持。

2 结果

截止5月19日本科共参与地震伤员的预检分诊1702人,其中重度伤员398人,中度伤员707人,轻度伤员584人,死亡13人(见表1)。致伤的主要原因为机械性损伤,建筑物倒塌引起的砸伤、挤压伤占九成以上,主要表现为软组织损伤、骨折、颅脑外伤、脏器损伤,其中骨折伤员数量最多,占54.47%(见表2)。检伤后协助行急诊清创手术775人次,行急诊剖腹探查术15例,胸腔闭式引流术8例,收治入院1020人,管理临时留观输液伤员504人,急诊科死亡13人,其中8人送至本院检伤时判定为临床死亡,5人行心肺复苏术等抢救处理后无效死亡。死亡病例中9例为多发伤,4例为单纯严重颅脑损伤。一周内完成肌肉注射TAT626人次,对伤员换药980人次,完成对伤员的心理辅导100余人次,完成院前急救出诊任务45次。期间未发生任何医疗差错,顺利完成此阶段的急救医疗工作。

(5月12日~5月19日)

(5月12日~5月19日)

3 讨论

检伤,又称伤员分类,是根据伤员伤情的需要和医疗、后送的条件,将伤员区分为不同处置类型的活动,是做好伤员收容、治疗和后送工作的前提[3]。在地震等大型灾害情况下,由于事件突发,伤员集中,数量大,伤类多,伤情复杂,同时医疗机构可能也受到破坏,存在救治力量有限,救治条件艰苦等情况。要及时准确处理大量伤员,保障伤员得到迅速、有效的的救治,就必须采用检伤分类来区分伤情的轻重缓急,确定救治的先后顺序和救治措施,从而尽可能维持好现场秩序,减少混乱,提高救治效率。

而从事检伤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具有果断而准确的判断和决策能力[1]。一般的医护人员难以胜任,在瑞士,能够担任检伤分类工作的人数也只占全体医生的7%[4]。而我院由急救专业人员进行检伤是因为急救专业人员平时就担任着院前急救任务,有多年的灾害现场检伤经验,5.12地震发生后,很多伤员直接由灾区送来,并未进行任何处理,类似于院前现场;同时,急救专业人员经过了多年的创伤急救培训,比较熟练掌握了创伤急救五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CPR),可在检伤的同时指导非临床医学专业人员(如辅助科室人员、警察、志愿者)进行恰当的固定和搬运,减少了伤员的二次损伤。如在检伤时发现有大出血、开放性胸部伤、呼吸道阻塞等危急情况时,还可立即协助抢救。虽然我国目前只有在军队医疗体系中有系统的伤员分类方法和教学训练[5],而急救专业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和培训中已逐步具备了检伤能力,由他们来进行检伤比其他专业人员更具优势。

在5.12汶川地震中,我院急诊科采取的由急救专业人员按伤情分度对伤员进行检伤的方法,非常简便实用,耗时极短(平均约10~20秒钟/人),勿需计算,可操作性较强,效果明显。按伤情分度的检伤方法统计表明,本次地震中伤员主要表现为软组织损伤、脏器损伤、颅脑外伤、骨折,其中骨折伤员数量众多,骨折中又以四肢长骨骨折最多见。而颅脑外伤者死亡率最高,故此类病人需要早期分检和重点救治。通过伤情分度的检伤及处理一方面使短期内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危重伤员优先得到救治,其他伤员普遍得到合理救治,从而提高了救治工作的效率,保障了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结合伤情分度的检伤统计情况能及时将地震伤员基本情况向院、科管理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反馈,这些信息又有利于政府及抗震救灾指挥部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保证伤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更好的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致残率、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孙志刚,李宏立.地震伤员分类的方法和原则[J].灾害学,2001,16(1):61-64.

[2]霍正禄,梅冰.急诊医学.高等医学院校新世纪教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12-213.

[3]尹宗江,军队卫生勤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33-135.

[4]樱庭和典,风本无晴.阪神大地震的医疗拣选与伦理研究[J].医疗与哲学,1997,18(6):322-324.

汶川地震的感人故事或者诗歌 篇7

今天,我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了一首为汶川地震而写的诗歌,名字叫《让我来做你的妈妈》,诗歌不长,只有短短的几段,但是却体现出了大难当头时的人间大爱!

记得在地震发生后的不几天,电视上播出了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一个母亲用匍匐的姿势护住孩子的生命,在手机里留下遗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今天,在这篇文章中又看到了这个故事,使我不禁想起了许多。记得有一首诗歌中说道“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 ……”我想这应该就是最伟大的亲情的力量,这就是人间最伟大的母子之情,在选择自己生存与自己的孩子生存的瞬间,她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孩子,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挡住了巨石,为自己的孩子留出了一点点生存的空间,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为孩子留下了这样感人的一句话"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我们怎麽能不对她产生由衷的敬佩呢?但是,这位母亲只是在大难当头,为自己的孩子献出生命的千千万万的母亲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我认为她们都是最值得我们尊重的,都是最伟大的!

地震无情人有情,是啊,“妈妈走了,爱还在,妈妈走了,恩泽绵延”亲人走了,我们的全国人民都是你的亲人;孩子走了,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妈妈走了,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 ;人间有大爱,我们相信,爱的力量可以照亮黑暗,可以温暖人的心灵!

汶川地震后的一件感人之事 篇8

从地震开始,感动的太多太多!~~每一个人,不论是在前线还是远在他方,不论是谁,大家都只想为四川祈福,每每看到一些报道总会鼻子酸酸的,我们是抵挡不了自然灾害,但是我们有比自然灾害更大的温情,“四川的人民都是我的亲戚,我们是一家人”听到这句话我震撼了!没错我们是一家人,不管灾难多大,我相信我们总会手牵手去克服它,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我们也爱这个家,不是吗?不论人在多远,心一直牵挂着~~~

(一篇感人的事迹)

这感人的一幕发生在江宁区东新南路的一个募捐点。昨天中午12点,一名约60岁的老人来到了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的补丁起码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脚上穿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

工作人员郭小姐说,“我们放了好多宣传牌,上面有灾区的一些图片。”老人端着碗,在宣传牌前止步,看了一会,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放进募捐箱,念叨了一句,“为灾区人民„„”

工作人员愣住了,还没反应过来,老人已经离开,“他好像很累的样子,步履蹒跚,看着他的背影,我就想哭。”

本以为这就是捐款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谁料,下午3点,老人再一次出现,这次,他掏出了100元,塞进了募捐箱。

“这次可把我们惊呆了!”郭小姐赶紧拉住老人问情况,老人才解释,“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钱太零碎了„„”

老人的普通话很不标准,费了很多口舌后,郭小姐才明白,老人本想多捐一点钱,但身上全是讨来的一毛两毛还有一些硬币,不好意思拿出来,特地利用中午凑了凑,接着到银行,将全身的零钱兑换出了一张一百元,“老人一直说,‘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

好说歹说,老人总算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他不会写字,委托工作人员代签:徐超(音)。老人走后,在场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保安说,老人常在附近乞讨,平时很少吃到什么好东西,没想到一下子就捐出这么多„„”说到这里,郭小姐已经哽咽了。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不和谐的事会发生,记得不知听谁说过,3月的雪灾富了一批人,5月的地震不知道又有几个人会暴富起来!~~曾看到过一批物资运进灾区,一群完好无损的人冲上去一抱就是一大把,虽然冲着镜头说谢谢,但心里总不是滋味,最需要营养的是那些重伤的遇难者,那些还奋斗在前线的人们有多少天没吃饭了,你那那么都吃的完吗?面对生死你还未领悟些什么吗?不指责什么,只希望大家团结!!

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

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现在我们要说:

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

汶川感人事迹 篇9

8时50分,负责曲山中学广场伤员转移的七连官兵用废墟上散落的木板制作成一个个简易担架,划分小组对伤病员进行转移。连长王建彬带领八名战士将一名腿部严重砸伤的老大爷扶上担架,向医疗点抬去。出城的路已被完全阻断,走过碎石路段后,一道断崖横在他们面前。“我滑下去,在下面接应。”王建彬边说边拉着一条垂下的绳索滑落下来,两脚落稳后,高举双手接过担架,与其他战友一道将老大爷移送过沟底。前面的路更加难走,必须翻越长达700余米的陡坡,为了保持担架平衡,前面两名战士爬着将担架前端放于自己的后背,另外4名战士护在担架两侧,半爬半跪让身体和担架与山坡保持契合,其余两名战士在担架后端则完全处于跪的姿态。八名战士通过近3个小时的爬行,终于将老大爷送到救治点。带着满身的泥水,他们折返身去救援下一名伤员…

在废墟堆上,警侦连士官杨基保看见一位在雨中瑟瑟发抖的老人,他迅速召集战友靠拢过来,“老奶奶,别担心,我们会救你的!” 可是没有担架,怎么办? “就担藤椅!”杨基保一边说,一边和战友们将老奶奶扶上一张藤椅,扛起四支藤椅脚,另外一名战士在旁扶定,急忙向山上运送……中午,天降如注大雨,本来就泥泞的山路变得更加湿滑,如果脚底稍稍一滑,极有可能滚下山坡,危及下一组施救人员;山上滚落的巨石横挡在山路上,形成一道坚固的石障。山体陡峭,寸步难行;脚底不断传来微微的颤动,不由得让人把心提到嗓子眼儿上。再大的困难,也要上!攀爬!鼓足一口气!脚步绝不能停歇,一旦停留,担架所有的重量将会压在后面的战友肩上;绝不能放手,担架上呻吟的老奶奶就是自己的亲人!杨基保带着战士们,跪,爬,举,扛,低姿匍(pu)匐(fu)……花费近3个小时,用尽了世上所有的攀爬动作,终于完成了这段不足三公里的艰难路程。3公里的山路,对我们不算漫长,但对于无数个这样的来回,1500名官兵这样爬了无数个来回,于是就有了这条“跪”出来的生命通道。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作文600字 篇10

经过几天在电视上看到的、网上查的,我了解了很多很多,每一幅画面都让人感到心酸,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到难过。有许多画面都让我铭记心头。

在四川绵竹市汉旺镇武都小学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倒塌,众多学生和老师都被埋在倒塌的校舍中,在图上看到,从她们那一双双大眼睛里感受到她们多么渴望赶紧从废墟中被救出来啊!

在北川县城核心现场,从深山逃出的人流中,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张韩,非常吃力地走着。同行的爷爷奶奶已经老了,父母在外打工,小吉万就勇敢地担起小男子汉的责任。小吉万说,他很爱妹妹。

在什邡市洛水镇一间倒塌的民房内,传出了微弱的哭声,战士们经过了40分钟的紧急挖掘,终于清除了表层建筑碎物。顿时,一幕感人的情景出现在战士面前:一个脸色苍白、目光呆滞的两岁小女孩在墙角舞动这小手,她身上压着一个面孔朝下的老妇,老人身上还压着一个成年男子。男子全身几乎无处完好,却生生顶住了塌下来的断梁;老人的头已经垂下来没有任何反应,双手却紧紧将小女孩搂在身下……没有时间擦去夺眶而出的泪水,一位战士上前抱起小女孩,跑步赶往灾区救护所。据了解,那名老妇人,是小女孩的奶奶,成年男子是小女孩的爸爸。这一家三代的悲壮场景,感动和震撼了在场的战士们。

……

我们沉痛着,但我们也感动着。四川地震的受灾人们牵动这全国人民的心,救援人员不分昼夜地在废墟中救出遇难的人们。各地的志愿者也从四面八方赶往灾区进行抗震救灾工作。有的志愿者几天没休息,竟累倒在现场!各地人民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

……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汶川大地震十四个感人事迹 篇11

纪录汶川大地震十四: 废墟里打着手电看书

“清清,那个美丽好学的女孩,你们看见没有?”在救助现场,蓥华镇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一直关心着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穷志不穷,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

在乱石堆中,每看到一具学生的尸体被挖抬出来,陈全红就会默默流泪,“他们一天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咋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呢?”

终于,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让陈老师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陈全红一下子哭了,抱着清清连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与邓清清一样,另一名被压在废墟里名叫罗瑶的女孩子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顽强的“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入睡,结果她赢了死神。

记录汶川大地震十三: 全家10人遇难的女民警转身投入抗灾

“妈妈,我想你!” “瑞瑞乖,你快快长大点,妈妈把你带到彭州读书书哈„„”

这是5月12日中午12时许,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和她远在北川县、朝思暮想的两岁小宝贝的一次电话通话。

两个小时后,14时28分,蒋敏与女儿永远天各一方。在这场灾难中,蒋敏全家10口人死亡。揩着永远也揩不完的眼泪,蒋敏转身投入彭州抗震救灾第一线。

对于地震幸存者而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首先想到的是第一时间给家人报平安。但就在那一刻,蒋敏工作的彭州市通讯中断,电话打不进来,也打不出去。

19时10分,出门巡逻回来的蒋敏再次拨动那个再熟悉不过的电话号码,然而,传来的还是那令人揪心的忙音。

20时30分,电话依然无法拨通。

13日凌晨6时许,蒋敏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对方号码是北川的。“喂!”蒋敏刚刚和对方说了两句话,顿时泪如雨下。

蒋敏在哭,旁边女警也在哭:蒋敏的舅舅哭着打来电话,蒋敏的爷爷奶奶、母亲、女儿全部遇难„„除了舅舅,蒋敏在北川的全家10口人已经确认死亡„„

“道路不通,通信不通,我回去也没用,还不如在这里做点事,帮帮和家人一样的灾民。”遭受重创的蒋敏,此时异乎寻常地选择了坚强。

地震发生后,蒋敏一直和战友们忙碌在救援第一线,维持震后秩序,帮助安置源源不断从灾区送下来的灾民。她想走,但不能走,也不忍心走。

看着蒋敏在抗灾一线一天天忙碌憔悴,领导和同事们非常担心,特意把她调换到了指挥中心,但一天后,她又要求到了一线。

因为连日的劳累和悲伤,蒋敏晕厥过去。现场的警官们赶快把蒋敏扶到板凳上,用手托着她的头,经医生检查发现,她的血压很低。在医生的坚持下,蒋敏被送到了医院输液,但一醒过来,她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点。

“我还行,我不能占医院的床位,我也不能停下来。”蒋敏挣扎着回到天彭中学安置点。

28岁的蒋敏出生在北川县,是个漂亮的羌族姑娘。女儿降生后,由于夫妻工作繁忙,无人照顾,瑞瑞只得随外婆住在北川。

女儿两岁了,会打电话了。蒋敏告诉记者,女儿既乖巧又聪明,每次都会在电话里背唐诗给妈妈听,还会甜甜地说:“妈妈,我想你。”“妈妈,我爱你。”

“现在,我再也听不到有人叫我妈妈了,这个电话,就像通往天堂,再也没有人接听。”张燕告诉记者,因为一家分居三地,蒋敏曾多次对他们说,自己对女儿对母亲充满愧疚。

记录汶川大地震十二: 陈坚:背压三块预制板的男人

陈坚,四川省北川县一个26岁的青年。他也许一辈子也没做过什么伟大的事,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在这次地震中,他是无数不幸遇难者之一。他顽强地求生,顽强地相信希望,他的乐观鼓舞和感染了所有救他的人,也感动了中国网民,他们发帖说他是地震中坚强的男人!一个如此热爱生命的人,带给自己和别人希望的平民——就是英雄。

被发现时他埋了72个小时

5月15日下午三点,来自江苏省消防中队的救援人员发现了被埋在废墟下的陈坚。当时,他思维清晰,告诉救援人员他已经被埋了72个小时。

陈坚的头被横着夹在两块巨大的水泥板中间,不能活动。他腰部以下侧身被几米厚的水泥板压住,身子无法正常拉出来。

救援工作陷入困境。救援人员要紧急调来特殊救援工具——双作用千斤顶。

在等待工具到来的空隙,陈坚还很有兴致地通过在场的四川电视台记者跟大家聊天。

我要和和睦睦和她过一辈子

“我是北川大地震的、说不幸运又是很幸运的人。三块预制板把我压在底下,使我不得动弹。我三天三夜没有吃一颗粮食,只喝点水。我觉得我命还是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我不想放弃我家里的任何一个人。我要坚强,我一定要坚强,我必须要坚强,为每一个深爱我的人。一定要顽顽强强地活下去。我要对得起他们。我要对得起他们对我付出的那么多的好。我希望你们一样,不要在任何困难面前被吓倒。

“头天晚上,我真的真的坚持不住了,我很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回头又想,我不能失去他们。我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他的呼吸并不是那么顺畅,正如救援工作并不是那么顺畅一样。但他一直在主动地说话。陈坚希望能通过电波给他老婆报个平安,记者把电话递到陈坚面前,他说:“我叫陈坚,26岁。我老婆叫谭小凤,我想告诉她我很安全,我会坚持住。我出来以后,我希望能和她和和睦睦地过一辈子„„”

陈坚说,他结婚一年了,老婆已经怀了小孩。“我不想孩子出生,连父亲啥样都不晓得。我觉得我已经从死神手里逃过来了,我现在啥子(什么)都不惧了。”他说着一口铿锵的四川话,能想象出平日里的他是多么健谈多么开朗多么自信。

“我是世界上第一个背压3块预制板的人。”他开着玩笑,废墟下的眼神没有丝毫绝望。

障碍一个一个被排除,晚上8点40分左右,情况越来越明朗。救援人员在艰难地进行最后的努力,陈坚用微弱的声音吐出:“一、二、三„„一、二、三„„”为自己打气,为救他的人打气。

快九点的时候,陈坚被救出来了!

所有的人都激动不已,然而,就在把他成功救出废墟后的十分钟,他就再也不说话了。

记者和救援队员大声叫陈坚的名字。拼命地为他做人工呼吸。然而他不说话了。

确定陈坚已经不行了,救援队员咬着嘴唇哽咽:“你这个傻子!都坚持这么久了!这个傻子„„”转过头去。所有的人泪流满面。女记者失声痛哭。

他那么乐观,那么坚强,离生的希望曾经只有一步之遥。他生前的这些话,仍然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顽强。

他离生的希望只有一步之遥

记录汶川大地震十一: 最著名的捐款者

他是在江苏南京江宁区乞讨的老人,名叫徐超(音)。15日中午,他向募捐点捐了5元钱;下午3时,他又来了,这次捐出了100元,塞进募捐箱,将工作人员惊呆了。他说,中午捐的时候,因为身上都是零钱,不好意思拿出来,后来到银行兑换成100元整钱,才拿过来捐 “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他说。据知情人19日报料,徐超又捐了339.01元。

记录汶川大地震十:快来,救娃娃,我痛

何满满正以“弓”形趴在地上,双手双脚支撑在地上,背上顶着一块预制板,已经停止了呼吸。身下两岁的女儿小袁袁,却安然无恙,只是左手有一点擦伤。大地震刚一结束,安县茶坪乡的袁发高发现女儿与妻子不见了。在一片废墟前,他发疯地呼喊着妻子何满满的名字。

“快来,救娃娃,我痛。”听到妻子的应答,惊喜的袁发高一边拼命清理废墟,一边不停地呼喊着妻子的名字,但是妻子的声音却越来越弱,最后只剩下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

1个多小时后,循着孩子的哭声,救援的人终于发现了她们。

记录汶川大地震九: 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一位妈妈留给她三四个月大的宝宝的手机短信。救援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在一堆废墟的间隙,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着地支撑着身体。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小宝宝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手机塞在包裹着宝宝的小被子里,保存着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记录汶川大地震八:含着妈妈乳头活下来

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当救援人员小心地将女婴抱起,离开母亲的乳头时,她立刻哭闹起来。“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

记录汶川大地震七: 孩子活了他走了

当人们搬开垮塌的汶川县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他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大震中,张老师的妻子、同是该校老师的邓霞和他们不满3岁的儿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

“地震来时,张老师就让学生立刻趴到桌下。我娃儿说,地震后还看到张老师拼命往外挖倒塌的墙壁,想给学生们开条生路。”学生家长王艳梅说。这次地震中,张米亚班上30名学生存活了近半,王艳梅的孩子也是幸存者之一。

记录汶川大地震六: 临死胸前护着三个学生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当解放军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

她叫杜正香,是南坝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老师,不过孩子们更喜欢摇着她的手喊她“杜婆婆”,其实杜老师今年才48岁。

“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

杜老师以生命守护的五个孩子最终没能生还,这可能是她唯一的遗憾。

她的同事、语文老师杨树兰说,杜老师要不是为了救学生,自己一个人肯定能跑出来。地震发生时,正好看见杜正香一把将送孙子上学的严明君老太太祖孙俩推出了摇晃中的教学楼,转身冲进一楼的教室,连抱带拉救出几个孩子,之后她又冲进了已是烟尘滚滚、不停摆动中的教学楼。

这是杨树兰最后一次看到的杜正香身影。

记录汶川大地震五: 环抱三个学生身体断成两截

震灾中,什邡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上百师生被埋于废墟下。在清理废墟时,人们发现英语老师向倩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但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在场所有参与救助的人员均泪流满面,自发向向倩遗体鞠躬致敬。

地震发生时,向倩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

教学楼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

向倩的父亲向忠海是什邡南泉小学副校长,听到女儿的噩耗,他悲痛欲绝:“我可以理解,作为教师,应该这样!应该这样!”

记录汶川大地震四: 病人转移了,她却失去了孩子

四川省医院内分泌科在第二住院大楼21楼,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共有68名病人,其中一半是无法自行行走的重病患者。内分泌科24岁的护士陈晓沪,一趟又一趟背着、抬着病人,搬运氧气罐、床、被子„„

陈晓沪安慰着不知所措的家属,让能走的病员由家属扶着从楼梯下去,却忘记自己有孕在身。

到了下午4时许,陈晓沪突然觉得自己腹部、腰部非常疼痛。医生面带遗憾地告诉她:“这是先兆流产!孩子恐怕没办法„„”

记录汶川大地震三: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

没有哭泣,没有失魂落魄,只有救人、救人、再救人„„在灾情最重的北川县,从废墟里爬出来、灰头土脸的民政局长王洪发机械地奔跑着,见人就救,用手从废墟里刨出10条生命。这样一直忙到13日凌晨三四点,王洪发终于找个空闲,一屁股坐在泥水里。他想起了儿子,想起了埋葬儿子的那堆废墟。他感到一阵心痛,那可是他唯一的儿子!

噩耗相继传来。至5月17日,王洪发在地震中已失去儿子、二姐、侄儿、岳父等15位亲人。

“你失去了这么多亲人,现在伤心吗?”记者冒昧地问了一句。

“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总有一天我要大哭一场!”王洪发回答。

记录汶川大地震二: 150小时截肢后被救出

映秀镇水电公司职员虞锦华于18日20时10分被山东公安消防总队成功救出。自地震发生至脱险,虞锦华在废墟中被埋了150个小时,救援人员对她的营救也长达56个小时。虞锦华被埋在六层水泥板下,里面乱石、水泥柱交错,营救人员很难判断承重部位。为了保证虞锦华的生命,营救人员采用了5个不同方案。

营救人员最后采用的方案是从废墟上方打探洞。压在虞锦华上方的水泥板被逐层打穿。但虞锦华下肢也已被水泥板挤压坏死,奄奄一息,同时,她被一具遇难者的遗体挡住,拖出遗体导致的尸水漏泄可能危及虞锦华的生命。

余震引发的塌陷令营救极其艰难,探洞直径一度从40厘米缩小至20厘米。

医生用了近两个小时对虞锦华进行了高位截肢手术。她最终获救。

记录汶川大地震一: 124小时卫生纸接尿液求生

上一篇:关于变电站增容改造申请下一篇:栾川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