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

2024-05-19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通用12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 篇1

系科:经济法政系

班级:09人力资源管理

姓名:王惠榕

学号:16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的人事部门已转化为人力资源部门,而掌握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从业人员极其稀少,据了解HR人才的缺口在全国达50万人以上,仅上海保守估计缺口就在4万人左右,大连已达到3万人左右,该职业的人才已成为社会中的紧缺人才,经过专业学习的HR人才,已成为企业争夺的对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有三种去向:第一是面向企业,这将是主要方向。第二是公共事业单位,如政府机关、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第三类是科研教学机构。

据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就职企业普遍分布于金融保险业(30%);信息产业(13.3%);咨询服务业(16.7%);快速消费品(16.7%);电子技术(6.7%);制药与生物工程(6.7%);耐用消费品(轻工、家电、服装、纺织,10%)等众多行业。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已不再是传统认识上的人事行政管理和事务工作,而是把人力资源能力的开发与广纳人才放在战略的位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目前掌握过硬的专业性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从业人员却很稀缺,在“亚洲最紧缺的30种人才”调查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位居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运用SWOT分析法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情况分析如下:

(一)优势(strength)

1.在人才招聘和选拔中的优势。如可以运用心理学中人才测评技术和相关工具(心理测验)从事人事工作,做到职员与岗位的匹配(岗位胜任),以达到“最适合的人”从事“最适合的工作”取得“最佳结果”这一理想目标。

2.在培训开发方面的优势。如在培训中可以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与发展愿望,并予以针对性满足,从而更好地发挥人的潜能.

3.在员工激励方面的优势.能较好的运用心理学中更多样化的激励理论,如需要理论、动机理论、奖惩理论、过程激励理论等为员工设计激励和考核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

(二)劣势(weakness)

1.学校的培养方向和企业需求不相匹配,上手慢。课本上的知识与企业的现状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没有接触企业的机会就难以适应巨大的反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

2.对企业的构架及各岗位的了解不足。对市场了解、掌控不足。

(三)机会(opportunity)

1.国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的地位逐步上升。

2.未来的社会是人才的社会,恰恰需要管理人才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弥补了这一空白。

3.人力资源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威胁(threat)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学习此专业的人也越来越多,竞争激烈。

2.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入职门槛低,且不规范,行业鱼龙混杂。

3.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的是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非仅仅是理论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对策

1.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市场要求

学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人才素质的培养。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其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推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加强职业教育

介绍各专业的需求情况及本校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人才需求形势。

3.开展技能竞赛,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相关的技能练习,引导学生按照职业需求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开展跟中与专业对口的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学生提前做好融入岗位的准备。

4.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的技能培训,大力提高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在教学模式上走出校园,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发展前景:

在目前这个“人才是一切”的新时代,许多企业将会以前所未有的努力去寻求人才和留住人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及组织形态变化等的挑战和冲击,人力资源管理正面临不断地的发展和改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对管理在国内的发展历程有一定了解的同学都知道,以前在大学高校中是没有专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的,它只是工商管理专业中的一门专业课。但现在他已经分身出来快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热门专业,也可见其受重视程度及其发展前景的广阔。

在前不久发布的Hays中国2011年第二季度报告中,招聘人员表示今年第一

季度,企业对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的人才的需求不断上涨。

根据Hays的季度报告,需求量最高的13项技能中,人力资源位列其中,其中“掌握双语技能,并愿意在二三线城市工作的HR专家在该市场中颇受欢迎。工厂、工地和企业人力资源候选人也很受追捧。为了确保HR在区域办公场所和总部的工作方式保持一致,非常高级的职位,如总经理、区域总监、董事总经理和总裁成为关注的职位。”

另据招聘专家报告,虽然多年来在各种岗位一直有很多活跃的职位候选人,但是他们的经验或技能并不符合雇主的要求,这也正是高质量候选人短缺的原因所在。

可见,具备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及过硬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HR人才在现代职场是炙手可热的。例如目前很多在职人员通过在职攻读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如社科院人力资源在职研究生、首经贸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都很受青睐,借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人力资源管理也不断地在现代企业中受到了重视,

国家职业统计部门2010年“行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被国家列为十二种稀缺人才之一, 该行业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缺口, 缺口大也就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薪资水平.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主题下,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高等教育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无论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起着向导性的意义。美国的詹姆斯·杜德斯教授曾言:“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对高等教育和学习机会的需要和要求急剧增长的时代个人的教育和技能水平日益被看做是他们个人生活质量和强大社会实力的关键”地方院校作为培养地方人才的基地, 承担着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的责任, 因此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无论在自身职责和社会义务方面都为培养地方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并且在社会对人力资源人才需求量增加的新形式下, 地方院校应顺应潮流发展自身教育模式, 适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形势。

作为我国最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研究和管理实践的最高学府,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招收人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后, 陆续现在中国已有大约2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其中地方性院校大约50多所, 但在大量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市场的同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现在就针对地方性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和对应人力资源岗位不相适应的原因予以分析, 并提出应对方案。

1 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1.1 传统的教育方式缺少创新

曾任美国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在其签署的《莫里尔法》中指出:“平淡时代的那些信条己经跟不上风云变幻的现实。当现实中充满了困难, 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当情况与以往如此不同时我们必须重新思索。”地方院校教育也一样, 我们都知道明天不可能和今天一样, 不断发展才是地方院校教育发展的硬道理, 因此我国的地方院校要想达到高质量的水平就不能墨守成规, 循规蹈矩而要不断创新、深入实践, 所以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要进行变革。现在中国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具有很大的滞后性, 还在不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思想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 甚至只是借用重点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照本宣科, 丝毫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缺少针对地方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所以这方面的开拓应成为地方院校课程建设的中心, 明显突出与重点院校的特色性是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关键。

1.2 不突出教育的实践性

习近平在天津和地方院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 问村官杨代显“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杨代显回答“都重要”。习近平说, 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 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老话说, 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 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 所谓的情商就是需要不断地实践中提高。

1.2.1 地方院校教育过度侧重于理论

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需要很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 因此地方性院校就要相应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是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开发的结合, 而地方院校侧重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缺少实践的培养。通过学校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可塑性还是较强, 但在培养过程中却存在实践性与理论性不能平衡。

1.2.2 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的原因

首先, 大部分管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国外, 并且基础管理知识的发展也是借鉴于国外的理论,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只参考重点院校进行设计, 但在中国大环境情况下管理与国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所谓的需要中国化的管理, 并且地方院校教育应更具有对地方的针对性, 现在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汲取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大大的脱节。其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趋向于私营企业, 而在中国大部分私营企业管理方式不规范, 这就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存在很大的不适用性。再次, 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差异性, 而地方院校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着同一性, 这就不能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最后,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 但由于它的特殊性的存在不便于实践,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包括企业的内部文件, 比如, 企业的薪酬制度、管理制度等, 而不便于实习生去接触内部文件, 这也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性的提高增加了难度。

1.3 各地方院校教育人力资源专业不具特色性

在今后的10年发展中, 各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是90后的一代, 虽然90后的一代遭受质疑, 但地方院校教育就要改正其缺点同时发展其优点, 那么90后的一代就是拥有自信、抱负、个性化的一代, 人力资源专业教育要立足学生的特点,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上也要突出这一方面建设。随着大量学校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问题, 地方院校在培养人力学生的目标、方向、结构、能力上基本模式与重点院校和地方院校都相同, 趋同现象十分的严重, 无论在课程建设、培养方案方面各地方院校都没有进行准确的定位, 各地地方性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上并没有各自的特色, 而前面有简单概述, 不同行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是存在差异的, 而地方院校的这种同一性的教学方式无疑不利于学生也不利于市场。

1.4 地方性企业的忽视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稀缺的情况下, 各个性质的企业都希望招收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 地方性院校就可以为地方企业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 但是在各大地方所在地的企业并没有对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进行辅助, 而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 但由于地方性企业的不重视所造成的恶性循环无论是对于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还是地方企业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2 地方院校人力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2.1 教学改革

为什么地方院校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入社会会受到冲击, 对地方院校进行课程改革, 教学方案方面的创新设计, 能很好的解决上述的课程与市场脱节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那么我们就要从人力资源人才需要何种能力的角度分析。

2.1.1 地方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素质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能力并且需要大量跨专业的知识, 综合素质, 既包括专业的知识的深度也包涵学科领域的广度, 要在扎实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 通晓财务、物流、营销、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并能同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结合。而地方院校的教师却只专而不通, 所教授的学科理论、科研都有一定的成就, 但是涉及面很窄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性院校在师资力量竞争力不足重点院校的情况下, 地方性院校可以设法从市场上获取这方面的教师人才, 而不应只局限于职业教师。

2.1.2 地方院校对实践能力培养

以下就从学生、教师、政府以及地方企业四方面进行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分析, 也相应的解决了企业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

学生方面, 在对学生专业培养时还要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地方性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训更应注重应用性的培养, 这样才能避其所弊, 趋向于实用的针对性, 人力资源管理包含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等方面, 伴随着是中国企业管理会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大趋势下, 将来一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更加趋向于专业化, 在这些模块中趋向于某一方面, 顺应发展潮流地方院校就要在对学生教育时, 进行方面的引导, 针对性的传授, 这样对于学生的未来规划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方面, 现在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能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原因, 教师着重进行教学和教学科研项目却缺少人力资源在社会中运用的开发与管理的经历, 因此教师都相应的实践能力不足, 对于学生想通过教育提高实践能力就更加困难了, 所以中国地方院校应在培养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更加不能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 这样对学生分析社会需求是拥有很强的指导性的。

从政府方面, 政府是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坚实后盾, 只有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才能使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得到保障, 政府在政治、经济发面都要给予支持。

企业方面,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训中是关键性因素, 企业能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 但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对于地方教育人才的培养缺乏关注性, 追其溯源, 地方性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大部分将服务于企业, 在重点院校不能实现的情况下, 地方院校正拥有这方面的优势, 可以与企业联系, 其中政府也要起一定的作用, 地方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企业建立培养协议, 当然地方院校也要进行战略规划, 以什么样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 比如, 对于自愿参加实践的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与为其提供实践的企业签订合同等方式进行双方共赢。

2.2 地方院校特色教育

2.2.1 教学战略的针对性

各大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硬件与软件的基础上, 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性, 在人力资源各大模块的建设上, 注重方向上突出自身地方院校的特色, 而学校真正的竞争核心就是地方院校教育出来的学生素质, 而要是能够各大地方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上突出特色也就更有利于地方院校学子的就业成才之路了。

2.2.2 地方建设特色性

各地方院校在发展特色时还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性质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地方院校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地区, 而要与当地的政治, 经济发展, 文化特色结合, 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时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特色性首先就体现在区别于重点院校的特色性, 体现自身的实践性、针对性。其次, 区别各自院校的特色性, 拥有各自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打方向, 突出自身的专攻。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杜德斯达著.21世纪的人学[M].刘形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46.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 篇3

摘 要:进入21世纪,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剧增,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文科类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更是引来各界的探讨。鉴于此,有必要在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下进一步探讨行政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有115万人,2005年共有338万人, 2009年共有611万人, 2015年则达到749万人。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以来,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提到章程上来。党和国家针对此问题制订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及休学创业等,也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整体的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总体失业率为3.8%,分年龄的统计结果表明19至2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失业率达到13%。第三方教育科研机构麦可思发布数据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为7.9%。

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有积极的一面,但是数据表明就业难的事实依旧是个头疼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扩招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却因为放低了门槛使得大学生的素质大打折扣,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形势代替了曾经的备受青睐。但是技术类职位如汽车设计、道桥建设等就业状况良好,此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餐饮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了1000万。由此可见,新形势的开创让大学生就业面更广的同时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但就在面临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依然追求“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物质生活而看不上服务于大众的基层职位。很多大学生在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更有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考公来逃避就业压力。

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2.1 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1986年起,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20多年的时间,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截至目前我国至少已经有345(2015年6月统计)所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这一专业。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要求,该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在 2015年《中国高校本科113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中,行政管理专业排名70且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省属高校和省政府与地方共建高校的就业率。如此现状似乎与大学生美好的就业憧憬大相径庭。还有2015年广东警官学院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过去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虽不低,但只有10%和8%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我国高校在对于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几乎无创新可言,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的行政管理大学生的素质无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挂钩。而随着党政机关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

2.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困境 行政管理毕业生面临这样几条路:一是考研,将来从事有关行政管理的科研工作。二是考公务员,然而逢进必考的门槛并未使他们占得什么优势。2014年和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总人数分别为152万人和141万人,因而行政管理毕业生想要进入公务员的行列难度是非常大的。三是自己找工作。由于大部分高校实行灌输式教学,许多行政管理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根本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四是通过考编、司法考试等转行。河南大学一位行政管理学生说:“我同学有考研、考公务员的,也有当教师的,还有到企业里做与行政管理专业无关的工作的。”综上所述,不少院校行政管理毕业生正在遭遇就业难的困境。

3 影响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 国家政策 1999 年高校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学生人数剧增,为了缓解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每年各高校都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行政管理学生选择考研,许多毕业生便放弃了一些公务员的招录考试和企业的招聘,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丧失了一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公务员招考职位中更多的是对会计、中文、计算机及法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3.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提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不得不说那饱受诟病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为了自身建设盲目设立专业,行政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匆匆上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可想而知。

3.3 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 行政管理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不应该选择小城镇企业或是基层服务岗位而应该在党政机关、中外企业工作,由此可见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毕业生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 结束语

尽管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等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笔者深知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文章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性的观点或是出现片面性、肤浅性的词语,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困境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也绝不像本文中所论述的那样简单,笔者只是想借这篇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帮助行政管理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还需要更多学者和专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小斌,邵燕斐.从社会需求思考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姜士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行政论坛,2009.

[3]杨怀军,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

[4]张畔全,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4).

[5]夏维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基金项目:

阜阳师范学院学生科研立项《困境与出路: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析》(FSYXSKY2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钱诗颖:女,安徽蚌埠人,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大三,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孙健:男,安徽芜湖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篇4

在需求研究中,围绕管理活动的专业化,我们分析了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务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使管理活动由计划经济下行政命令的附属物转变为系统化、专业化的复杂活动,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多方面、高层次的要求。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层级性,操作层、中间层和战略层的管理业务,需要培养不同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根据对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现状的分析,认为商务管理专科教育仍应以培养中基层管理人才为主,毕业生能够作为现实工作中业务主管、部门经理等职位的后备人才,通过一段时期的适应和锻炼,胜任这些工作。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社会对综合型战略管理人才和适应团队工作的新型操作层管理人才的需求,将相应增加。这正符合高职高专商务管理专业的特点。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个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管理活动对人才的需求差别很大,要求高职高专的管理类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综合实力确定商务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人才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无论定位如何,专科教育教学都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起点,使其胜任将要面对的管理任务,并为其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使其具备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我们分析了这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培养基础宽厚、专通结合、和谐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并围绕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探讨了商务管理专科教育目标、模式和过程。

随着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各种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目前本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为50到100万,每年约培养出40万(专科生)。现实需求量大,潜在需求量更大。因此我们有信心根据市场导向和国际化的要求把工商管理专业办成品牌专业。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持续优化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接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双重教育,满足主流经济、主流市场、主流企业的需求。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多,下设的二级专业各具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

虽然目前受影响最大的是金融、外贸等行业,但全球的金融危机还是波及了世界整个产业链。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也造成了很大影响。随着工商管理教学的普及和不断深入,在未来10年内,即2020年前,我国将继续持管理人员数量大国的地位,中国所需各类管理人员1000-1300万人,是中国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和热门职业。

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的不同,工商管理各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大致说来,工商管理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就业选择:

(一)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

由于专业性不太强,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

管理类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将收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企业一般会安排管理专业的新员工下基层接受相应的锻炼,以积累进入管理层所需的经验。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相应的薪酬标准也很低,民营企业的新人月收入一般在1500元以下徘徊,外资企业开出的薪酬标准也不会超过3000元。这样的现实可能与许多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值存在巨大的落差。不少毕业生由于无法接受而选择离开。

(二)市场营销类岗位

市场营销类,在任何一个企业都必不可少的。企业在此岗位招聘的人数是比较多的,因为产品或服务要营销出去才能获利,企业才能生存并发展。在以往,企业的此部分员工很大一部分都是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有其自身的优势,才毕业,精力旺盛,可塑性高,对报酬眼球不是很严,再加上企业对营销类实行弹性薪酬制度,你给企业获利越多,你自己收入就越丰厚。一般在前三个月,少数为企业获利少的员工就自动离职了,剩下的就转为企业营销骨干。这时企业继续在社会招聘此岗位,为的是优胜劣汰。很多企业国际业务市场受到很大冲击,业务由出口转内销。虽然很多企业在此岗位招聘人数不再是“若干”,但此岗位不得不招,因为产品出来就的卖出去,不然企业就只能倒闭。据调查,很多企业对此岗位都要求一定的工作经验,因为企业没有更多的培训预算,当然,注重长远发展的企业化除外。注重长远发展的企业,还是很欢迎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如果你有

这方面的特长,并且愿意在这方面发展的学子,可以关注一下此类岗为。在严峻的形势下,若找准市场入口,你的报酬一定不低。

(三)人力资源管理类岗位

开发及生产管理,而HR管理就被大多数企业老板怱略,加上国内的HR管理并不专业,也加剧企业不重视HR管理。实际上HR们所用的管理工具也不多,而HR在企业取得成功的更加少之又少。HR唯一要做好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企业特别外资企业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更多企业会实施裁员来减轻企业的运营负担,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因裁员而引起的劳资纠纷的处理工作。面对诸多的问题,企业很需要此类人才加盟。但HR仍然面临一个问题,一般大中型企业在企业内部都设立有人力资源部,主管企业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人事调度等相关事宜。而小型企业根本没有这个部门。很多企业管理重点仍然是市场的工作就是六大模块,这样就更加难体现出HR的价值所在。HR应成为企业的管理顾问才是唯一出路。但此类职位的前景仍然是好的,此类职位不受性别限制,但部分小企业人事行政设为一个部分,只负责一些基础的人事管理工作,因此招女生较多。此类岗位若有相关资格证书,在求职道路上将更加受欢迎。鉴于目前的形势,欲寻求此类岗位的求职者,一定要综合分析自己的特长,企业的发展模式再决定去应聘否。目前,国内大学没有专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工商管理的设置了一门专业课。但是,今年来,国内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需求持续走高,他们在企业外部战略和内部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般大中型企业在企业内部都设立有人力资源部,主管企业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人事调度等相关事宜。

当然,好的工作岗位竞争也非常激烈。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有志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准毕业生们不妨善用学校的实习安排,尽量争取到一些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见习,熟悉招聘、考核等日常工作流程,以及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工作技巧。工作满一年的新人则可以考虑考取国家认可的“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添砖加瓦。

(四)物流管理类岗位

物流,继物资资源、人力资源之后,素有有“第三个利润源”之称。物流的职能是将产品由其生产地转到消费地,从而创造地点效用。物流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市场总值超过千亿元的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让众多中外物流企业怦然心动,招贤的“绣球”四处高挂。而且,国内企业对物流行业成本压缩的诉求也刺激了物流人才的需求。目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超过600余万,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可以说,中国的物流业正处在蓄势待发的阶段,极具市场潜力,前景十分广阔。

对于我们专业的同学来说,进入物流行业,有利的一面在于管理学的融会贯通,不利的一面则是物流专业知识的缺乏。主要包括物流操作流程和规划意识。目前薪资待遇较好、发展前景光明的主要是一些对外贸易方面的物流岗位,例如单证操作、国际货运方面的职位。这些岗位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物流、外贸)英语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5

人力资源管理本专业培养具有较为深厚的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与分析方法,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理论和技术,能独立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不一样功能模块方案设计、操作和实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本事。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及其咨询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从事招聘、人力资源开发、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办公室文秘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从事岗位:

1、互联网电子商务

2、新能源

3、其他行业

4、贸易进出口

5、金融投资证券

毕业后主要从事招聘专员、人事专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招聘专员

2、人事专员

工作城市:

毕业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北京

2、上海

3、深圳

4、广州

5、武汉

6、杭州

7、成都

8、西安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属于我国稀缺性专业人才。由于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造成毕业生和市场的需要相差很大,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人才竞争趋于全球化的今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显得格外重要,人才济济固然可贵,然更可贵的还是能把这众多人才管理好的伯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这样一个专业。从小兵到发号施令的管理者,需要积淀,就像一瓶法国人头马,就是经过岁月的考验才能得到纯正平和、香味浓郁、色泽鲜亮的赞誉。自古以来,人才和钱财都是任何事业滚滚前进的两个车轮。“知人善用,得人心者得天下”,人的管理其实正是一切管理的核心。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就业前景 篇6

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竞争性、效益性,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是复合型的。而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都是干行政出身的,最近几年有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和市场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

据悉,国内中高级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缺口几百万。相对应巨大的市场缺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资也不菲,据调查,大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薪水一般月薪数在1万至1.5万元或高达1.8至2万元(一般在1.5 万元上下浮动);薪酬经理、招聘经理等大抵在6千元至1.2万元(一般在8千元上下浮动),在这样的工资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薪资水准一般在1.2万元左右浮动,最高不超过1.5万元,最低不低于8千元。

在人才竞争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做好人的工作已经成为赢得整个世界的前提,而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开发,则成为一项关乎发展整个国家伯乐人才的重要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负责着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培训开发,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判断其是否合格的标准是:懂得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能够完成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工作,还能不断开发人力资源并且创造价值。

基于上述原因,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深造广大在职深造着的青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 篇7

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实施的专业目录中新设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以下简称“资环”专业) 是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学科分化日趋严重等问题设置的地理学二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的设立对我国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进程,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全国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已达150多个,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本科专业之一[1,2]。我校(重庆交通大学)从2001年开设该专业招生至今已经有10个年头,从当前国家宏观政策和国情来看,资环专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作为新办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诸如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错位,课程体系不完善,办学特色不明显,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市场宣传力度不够等,甚至在招生、培养和就业方面都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同时随着我校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先后开设,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过去几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分析来探讨如何培养适应就业单位需求的人才,对于该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就业情况分析

通过对重庆交通大学2005~2010年资环专业毕业生离校半年后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类,结果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校资环专业毕业生进入测绘和规划行业的比例相对稳定,每年30%左右,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编制大多处于饱和状态,且毕业生综合素质的相对欠缺,每年资环专业的毕业生到这些部门寥寥无几,据统计不到10%,大多是到相关的公司或者企业。该专业从2008年开始进入环境行业和从2010年开始进入测绘行业的比例下降,主要是由于从2008年开始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和2010年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开始就业,对资环专业就业造成不小的冲击,进入交通行业的学生主要是“第二专业”学习了交通相关专业的同学。可见,我校资环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发展还是应该以规划行业、考研、测绘行业和交通行业为主,培养方案的修订、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应该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加强。

2 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渠道狭窄,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人才市场趋于饱和,但就业渠道狭窄,仍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渠道,如:学校每年年底的招聘会、招聘广告和学校就业指导,其范围狭窄,就业岗位有限,面临着多重竞争。新的就业信息渠道如网络人才市场,投放电子个人求职简历等方法存在安全隐患,使得就业存在很大的风险。很多学生觉得交了学费来到学校,学校有义务解决就业问题,且不少学生盲目热衷大城市,对于考村官、选调等下基层或偏远地区的工作不屑一顾。

2.2 教育模式陈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资环”专业为理科专业,而且学科体系涉及面广。目前各高校该专业课程的开设都相当宽泛,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参差不齐。多数院校该专业偏向理论教学,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比如规划设计、测绘等实践技术和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专业涉及内容广泛,但不够专,比如,该专业既没有环境科学的微观特性,又没有规划学科的设计思想,使学生的学习流于空泛,这进一步影响了该专业的市场择业。资环专业理论课程繁多,但是专业能力培养效果不尽人意。对其个人能力的培养方面,也鲜有显著的效果[3]。

2.3 毕业生去向不明确

邹家红等在2006年对全国10多所高校的教学计划研究中发现,现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去向明显多样化,包括考研深造,房产评估和开发公司,土地及相关管理,教学和科研单位,政府相关部门,测绘及城乡规划、设计、建设部门,以及其它部门和公司等。这一方面体现了本专业“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也显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特点,在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就业面宽与专业不“专”的矛盾,比如学生本应该有更多的可选行业和单位,如城市规划、环保、农林、国土等部门,但却没有与这些部门对应的专业技术优势,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就业空间[1,3]。

2.4 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根据调查分析,大学生在对人际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能力的理解上能够与企业保持一致,但实干精神达不到单位的要求。不少毕业生在学校时成绩较好,但在实际应用中得不到体现,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以总结应用。虽然很多学生的专业素质较高,但是与实际联系便束手无策。

3 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总体构想应以市场需求为前提,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结合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突出专业人才的地域特色和专业特色,应与社会需求、专业实践、生产实习、技术技能课程和理论课程相结合,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并经常展开人才需求调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3.1 选准专业发展力向,突出专业特色

虽然各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依托平台不同,引致毕业生综合素质差异悬殊、但如果合理发挥已有优势,则可为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地理类应以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为发展重点;农林类院校应以农业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为特色;规划建筑类应以小城镇规划、新农村规划、居住区、旅游规划为主要方向;测绘类学校应为数字城市、国土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为主攻方向;而地质类应以自然资源, 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勘察、开发利用与保护为重点;经管类的学校必须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上的优势,资源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管理应该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2]。重庆交通大学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我校的资环专业近几年也有相当比例的毕业学生进入交通行业,所以在确定发展方向时可以考虑适当开设道路、港行、水利方面的课程,发挥本专业学生的测绘遥感、GIS方面的优势,结合智能交通、数字交通进行培养。

3.2 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由于过多地注重理论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存在较大程度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脱节的现象,这样既导致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同时也导致实践不能验证和反馈理论的情况。这样,教学体系严重地阻碍着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破除传统“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内的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切实有效的培养模式。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能是密切相关而又不同的两个层面,运用知识的智能必须经过实践的应用与训练。而受到现实国情和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的限制,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教学,我国高校现有的实习普遍带有强化认识的特征。因此,切实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综合的实验操作到课外开放的自助式实践训练以及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动员资环专业的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后即可利用假期到规划设计、国土、GIS、环境评价等单位或公司进行实践,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3.3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专业学习、就业、考研、出国等诸方面因材施教地实行全方位辅导的教学制度的创新。由于我校专职辅导员偏少,且不具备资环专业的专业背景,所以学生很少能够从辅导员那里获取关于本专业的正确认识与发展方向,导致对专业认识偏颇,不少学生盲目悲观,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通过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本专业的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面临的机遇与困难,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可以让学生实际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强化动手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5]。

3.4 调整师资结构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实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落脚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调整师资结构,使得整体师资结构具有拓展性、基础性与合理性的特征。具体措施包括整合学校教师资源,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到其它高校甚至出国交流访问等。第二,硬化教学队伍,一方面要求优化每个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应要求每个教师将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尤其要硬化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措施有: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如规划课程的老师与GIS、遥感老师的合作;实行“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请进来”方针,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GIS开发人员、估价师、环评师、政府公务员来校授课。

参考文献

[1]何东进, 刘爱琴, 吴承祯, 等.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3, (2) .

[2]郭文炯, 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 (2) .

[3]邹家红, 袁开国, 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 .

[4]张利华, 董玉森, 彭红霞, 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 2001, (3) .

[5]叶新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质学基础的教学创新[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4)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 篇8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4

前言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起步较晚,教学经验不足,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目前这一专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改革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一、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就业需求现状

(一)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教育内容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不相符。高校大学生学制一般为四年,这四年一般分为三年的校内学习,一年的顶岗学习。三年的校内学习目标为培养学生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专业素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一年的顶岗实习则是锻炼并巩固学生的工作能力,强化心理素质,可以积极应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目前高校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就业指导来看,都无法很好地达成目标。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学生无法在三年的校内学习中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知识,因此也就达不到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标准。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且僵化,没有创新。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受到了压制。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即便开展了教学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依然没有得到创新,依然是单一且僵化的状态。

第三,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巩固,实践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普遍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少安排实践课程,这就影响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在毕业后迅速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

第四,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依据目前社会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知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全方位人才。但目前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并没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很少重视就业问题,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就会陷入迷茫无措的状态,影响就业率。

(二)就业需求现状

目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于这些领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生产销售企业、培训机构和各大高校等,目前很多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人员都非科班出身,社会对于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企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是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兼备的专业人才,除了具备理论知识,还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最好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具体对策

针对上文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我们可以针对性地提出各项措施进行改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为最终目的,进行教学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更新并丰富专业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不切合实际,不符合就业要求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积极更新专业教学内容,首先可以组织教师编撰校本教材,结合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实践工作经历,在教材中加入各类实际工作问题,充分在教材中融入就业因素。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注重保留人力资源专业的特色。其次,在教学中加入一定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自主探究,高校应为学生创设实践的场所和机遇,比如采取校企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培养基础的就业能力。

(二)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前提,明确的培养目标可以有效指导教学,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坚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不同的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时,要重视突出专业的特色和地域特色。同时,要谨慎仔细分析就业市场的需求,根据历年本地区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状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设创新力强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内在动力,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建设一支创新力强的师资队伍非常重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高校要想建设一支创新力强的优秀师资队伍,可以从这两方面出发:首先,严格把关师资力量的积累,积极招募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对于能力不达标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创新措施,对提出行之有效创新举措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关心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工作问题,积极予以解决,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从而留住人才,推动教育的发展。

结束语

综合全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堪忧,教学模式陈旧,与学生就业需求脱节,几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高校应结合社会实际,以就业需求为根本宗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黄利梅.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力資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农业网络信息,2012,07:127-129.

[2]林銮珠,张宏蝉,程城. 基于就业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以海南大学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2015,02:55-59.

[3]张静.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5,20:73-75.

2011专业就业形势排行榜 篇9

麦可思(MyCOS)是中国最专业、最全面,并具有第三方dE_性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为中国众多高校、各级政府教育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大学毕业生和高考生提供教育咨询服务。自2007年以来,麦可思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

最新一次调查中,总共收回约100万份有效调查试卷,共覆盖2599所高校、分部、分院,其中“211”院校为116所,非“211”本科院校(部)为930所(包括分校、二级学院本科),高职高专院校为1553所(部);共调查了1182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为521个,高职高专专业为661个;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区);覆盖了本科毕业生能够从事的675个职业、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够从事的657个职业,占全国所有职业分类的97%。囊括了全国所有行业分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 篇10

关键词:公共管理,就业形势,供需矛盾,对策分析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设的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懂得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保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较牢固地掌握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到目前为止, 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已有100多所, 其中30多所高校具有硕士点、7所高校具有博士点。著名的有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辽宁省里开设该专业的有辽宁大学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不断发展和生源范围的扩大, 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也在不断地增加。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 专业就业率偏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人数连年增长, 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每年就有近万名该专业的大学生会投入到就业市场上。但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多是国家公务机关或者是企业或事业的领导层, 这部分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是十分广阔。例如, 毕业生想要进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就要参加公务员的录用考试, 而我国公务员的录用名额十分有限, 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岗位就屈指可数, 这就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极大的压力。虽然从总体上该专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是需求不足导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

2. 专业认可度较差

虽然从1998年开始就开设了该专业, 然而政府及社会对该专业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都偏低。一方面由于宣传的不到位, 从政府、企业到普通民众都对该专业知之甚少, 毕业生普遍反映在招聘目录中很少招考该专业, 即使有的招聘岗位与该专业很吻合, 也没有列示该专业。另一方面, 学校的知名度低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校于2009年开始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 在社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 导致就业情况并不理想。

3. 专向性职业缺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 也可以进入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或者进入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广阔。这些开设专业之前的优点, 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对于这个专业的对口职业极少。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就业供求不平衡

自1998年开始至今,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 各个开设专业的高校也在不断地扩大其招生规模, 使得该专业的毕业生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滞后, 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都处于部门精简阶段, 本身就存在富余人员, 许多单位都开始实行“只进不出”的政策。即使存在用人需求, 单位和机关部门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针对专业知识的局限, 毕业生多是应征管理类职位。企业的用人需求多是劳动密集型职位, 对管理阶层的需求较少。

2. 宣传力度不到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 专业建设还不是很成熟, 人们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极低。许多劳动力市场上的用人单位在招收岗位人才的时候很少将该专业作为专门招聘的专业。其原因大多是用人企业和政府公务部门对这个专业的来了解较少, 不清楚专业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人才的培养方向。总的来说, 就是政府和学校对于该专业的宣传力度还不到位, 没有提高专业影响力。

3. 就业方向不明确

根据对开设了该专业的各院校网站所公布的公共信息进行统计, 目前各院校的专业方向定位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由以下几类: (1) 以经济学为依托, 尤其偏重于劳动经济学方向, 如武汉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 (2) 依托社会学的, 如苏州大学、吉林大学等; (3) 具有公共管理特色或有公共管理学背景的, 如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 (4) 以工科为主的院校, 如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由此可见, 开设该专业的众多高校对于专业的定向各有不同, 那么专业对应的就业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从总体来看,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并不明确。

4. 自身素质不完善

部分的大学生在校期间, 只对该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学习, 而对于实践方面的经验几乎没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管理学类的专业更注重对理论灵活的应用, 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毕业生就业后不能较快的适应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 有不少的毕业生面对当前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 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 会出现对极其不自信或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 规划专业办学规模

各高校应该树立专业人才质量第一的理念, 省级以上教育部门应该提高本专业准入门槛, 严格审批新开办的院校, 另一方面对已开办该专业的院校进行专业评估, 达不到标准的取消其办学资格。根据近几年该专业方向的就业需求合理的宏观估计学校自身的招生规模, 防止出现毕业生人数过多从而面对稀缺的职位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局面。

2. 加强专业宣传力度

政府应当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的方针和政策的宣传, 不断进行体制化的改革, 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劳动与社会保障, 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影响力。开设专业的院校加强与招聘企业的合作交流, 在沟通的过程之中使用人单位了解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该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对社会公众, 学校可以采用网络或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的方式, 宣传专业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的培养, 使社会大众更好的了解专业的相关内容, 增强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3. 明确专业就业方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要适应不断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该专业的定位应该在培养应用型的社会服务型管理人才上。除了培养少数专业方向的学术型人才外, 更要大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型社会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于企业和基层的服务岗位。专业的培养定向应当体现学生的就业能力强, 进入工作岗位后上手操作快, 站稳岗位牢和发展后劲足。

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学生对于就业岗位的价值判断问题, 需要学生认识到目前整体的就业形势, 自觉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实事求是地对自己进行评价,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校期间, 学校要加强对即将毕业学生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虽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导向大多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但是毕业生要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 不能一味地想要进入高收入高福利的用人单位, 有很多社会保障领域的工作内容和职位并不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性质的。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 自身的综合能力还不足。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更有竞争力。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不断地巩固专业知识, 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一步步达到理想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有关汽车专业的就业形势 篇11

今年有关汽车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往年相比不容乐观,其他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也不是很理想,特别是管理,经济类更是首当其冲。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去年肆虐全球的经济危机。在当前这场的金融危机下很多的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现在得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经济正在逐步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今年3月份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保经济增长的措施,其中一项就包括汽车行业的调整。就稳定汽车消费,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特制定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汽车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随后又制订了有关“汽车下乡”的政策,促进汽车消费。现在美国不也出台了一项类似的政策吗。汽车下乡拉动内需也必刺激汽车厂商增加汽车的产量,这样就必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对我们学汽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汽车人才紧俏,汽车业用人量增长明显。汽车业所需各类从业人员数量巨大,汽车研发、制造、机电等技术类人才更是捉襟见肘,有工作经验者成为各用人单位竞相争抢的对象。但对于我们这些没经验的应聘者来说只能靠在校学的那点东西去应付。目前,中国的整个汽车产业链还不够成熟。人才需求量很大,不仅是汽车研发、汽车设计这些高端位置。汽车维修人才、汽车营销人才、二手车评估师等也是汽车这条巨大产业链上不可缺少的。特别是汽车维修有关的专业更是需求旺盛,汽车维修也带动了汽车零件制造业的发展。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里强调了汽车配套产业发展,同时也强调了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特别是车身、底盘开发技术及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的匹配技术。这些都是汽车上个关键

技术。对于专科生来说的确有点困难,但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要虚心求教相信并不比本科生差。

这些年河北境内崛起了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北中兴汽车有限公司、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还有正在建设的中国重汽邯郸市路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长城汽车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是一个靠修内燃机起家的企业,长城汽车一直在国内市场保持着领先优势。长城皮卡已续多年在全国保持市场占有率、销量第一。在创新研发上,长城汽车拥有国际一流的研发设备和体系,拥有先进的开发设备、具备了皮卡,SUV、轿车四大体系以及动力总成的开发设计能力,在发动机、变速器、整车造型、整天车设计等各个环节都形成了自主的技术、标准以及自主知识产权,并投入巨资建成了试验中心、试制中心、模具中心、培训中心和信息系统,为持续的自主研发创新夯实了坚定的基础。这些年企业迅速发展不仅其生产的皮卡在国内享誉盛名,而且出口多个国家。河北中兴汽车也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及整车研发能力的现代化皮卡、SUV生产企业,是中国第一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品牌皮卡车的诞生地。中兴公司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平分的市场战略,以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为己任,不断强化自主研发,铸造民族品牌,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国际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拥有一支依托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专业从事小型商用车产品设计、研发的科技队伍,主要生产客车和轻型载货车。今年起和未来几年将投资20亿元,将河北基地现有20万辆整车产能扩充到50万辆以上,并建立发动机配套生产能力,最终打造成机车一体化的大型汽车制造基地”。河北长安制订了“出口立位,商用固本,特色强身”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美国、巴基斯坦、叙利亚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用户的青睐。邯郸路神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是邯郸刚刚兴起的制造企业依托中国重汽集团的技术和影响力,主要生产自卸车系列、半挂车系列、厢式车系列。预计年产专用车10万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这四家企业既有国有的也有私有的,每家企业多有自己的特色,长城的皮卡、中兴的SUV、路神依托的重汽有重卡、长安的微客车和轻卡。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这些企业都面临这不同程度压力,但他们在自主创新,自我研发上下大力气努力提升自己品牌影响力。也充分向我们展现了他们的实力和发展的潜力。

在汽车这条巨大产业链上人员的需求量还是特别大的,除了汽车制造厂还有汽车配件类企业,汽车销售,汽车保险业、汽车维修以及兴起不久的二手车评估等等这些下游产业。近几年国家对这些产业发展特别重视,尤其今年政府制定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就把发展汽车服务业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的行业。包括生产性物流、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消费信贷、报废回收等服务业。汽车消费量的增长必然带动这些下游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汽车维修和二手车交易。汽车维修又带动汽车配件业的发展,中国的汽车配件行业还并不太成熟,许多企业只是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也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企业需要产品升级,因此对人员的需求量会不断上升。这些下游行业在近几年的员工需求量是很大的,都是我们就业的地方,虽然在专业上可能不对口,但这些都是以汽车这个产品作为纽带,核心是对于汽车相关技术的掌握,都可以成为学习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的道路。

我国是一个经济刚刚兴起的国家,各方面消费水平还很低,尤其是汽车消费隐藏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时值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均GDP已

超过3000美元,而且我国的私家车市场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尤为明显的是在2009年上半年全球经济一片低迷的情况下,世界其他国家汽车市场销售量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的汽车行业产值却逆势上涨,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这说明我国的汽车消费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而其下游产业更是有待开发。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另一条就业道路——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一无经营经验,二无启动资金。这些年随着应届毕业生的增加,市场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政府因此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提供了许多方便,比如政府给与应届大学毕业生免费创业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给与补贴及部分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还为大学生免费提供代理工商注册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等服务,减少过多不必要的手续。对于那些有志于服务西部或到村任职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献身祖国的西部大开发发展西部经济。既可以绕开市场经济条件的就业压力又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不仅可以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毅力,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服务期满后,回户口所在地不管是就业,继续深造或是自主创业都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大学生服务西部的计划,为西部的经济发展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再不行参军也行,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参军投身国防建设,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条件,包括在部队继续深造报考军校、退伍后就业等,参军也是我们的义务,在那里既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又能锻炼自己。

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我们没有他们那样的深厚的理论知识,没有他们学校的名气高,用人单位也对我们另眼相看,看不起我们。但我们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作为高职生的我们理论基础不如他们,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却强于他们,对于

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就相当于工作经验,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当然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也不能松懈。在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及时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因此,在求职过程中我们拼的是实力,不是那被人羡慕的学历,在工作岗位上要积极进取,这样才不会输给他们。我们都不应该自卑,相信自己我们并不比本科生差。树立信心更重要。

专业的就业形势与我的应对 篇12

赵凤霞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

中国的发展方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以农业经济为主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特点: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根据发展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方向决定了我国需要大量的工业化人才,而我们机电一体化技术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特点包括:

一、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

二、绿色化。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三、网络化。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四、系统化。系统化的表现特征是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

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量。

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决定了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研究表明,21 世纪我国急需的人才主要有八大种类,即:高新科技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经贸人才、律师人才。可见该专业就业形势很好,比方说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吧,今年信息技术学院一次就业率为93.17%,比去年同期高了13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就业率、签约率均是100%。从专业的供需比上看,信息与电子、计算机与应用类、管理类、经济类专业人才需求远远大于需,供需比均在1.4:1以上,而一些职业院校培养的大专学历的技能性人才成为才市的新宠,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呈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就业前景。

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大有前途。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各企业、公司,从事的 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这就表明机电一体化的就业方向和方式有很多,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选择不同的工作种类,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学以致用。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难

但是由于现在大学生数量逐年上升,我们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许多人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实际上中国的人才始终是供不应求的,之所以出现就业难,是因为我们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觉得自己的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自己想去的工作单位不能去,录用自己的工作单位又不符合自己的意象,所以又不去。这样,就导致失业率增加而公司又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即将毕业跨入社会的我们应该做好准备。

我的应对

首先,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有长远的眼光,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张“先就业后择业”,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很了不起了,现在大学生多如牛毛。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值,放下自己的包袱,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其次,我们要强化自身素质,做好提前就业的准备。我们在学校的时候用业余时间可以找些兼职,以锻炼自己,为自己以后找工作增加筹码。这样同样可以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且到了快毕业时可以尽早到单位进行实

习,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且我们未毕业大学生趁这段大学时光应该多学点知识,打好专业基础,多扩展课外资源,进行相互融合,内兼外修,多看些和自己职业相关或感兴趣的专业书籍阅读,知识不会贬值,知识永远是最值得投资的。一旦有比较合适的岗位,要尽早签约,不要挑肥拣瘦,要扩充人脉关系,增加信息来源渠道。许多企业不但要求毕业生有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工作认真、踏实、诚信、有责任心的道德品质。所以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最后,心态决定一切。有良好心态的人不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一个有良好的心态!所以说一个人的心态非常重要,尤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摆正心态,职业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团队合作好的大学生,永远才会被市场所需要,用我们的自信加上努力勤奋,是可以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施展天地。

我相信,我们只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求职意识和职场竞争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型就业观念,即先求生存,后谋发展。只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上一篇:宁县美丽乡村建设助推精准扶贫见闻下一篇:《蜘蛛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