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西湖的绿》教学反思

2024-09-06

课文《西湖的绿》教学反思(精选6篇)

课文《西湖的绿》教学反思 篇1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课文《西湖的绿》教学反思 篇2

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今天就让大家认识认识。来, 同学们看着我, 屏住呼吸看着我。

(生按要求做)

师:看出什么来了吗?

(生摇头)

师:我可看出来了, 你们虽然一个字都没说, 但是老师看出你们语文学得很好!

(生疑惑)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你们语文学得好吗?

生:因为老师让我们做的动作我们都做出来了, 说明我们把这些词语都理解了。

师:对啊, 看来你平时的语文水平就很高。

师:同学们语文水平这么高, 向你们请教两个字。

(板书:咬嚼)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生: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口”。

生:“咬”是用牙齿把食物弄下来, “嚼”是把咬下来的食物嚼碎。

(板书:文字)

师:“咬文嚼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咬文嚼字就是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有时候是说一个人挑别人的毛病, 是贬义。

师:会咬文嚼字吗?

(板书:冷、暖)

师:来“咬嚼”这两个字。

生:看到“冷”这个字, 想到寒冷的冬天。

生:在困难的时候, 得到别人的帮助, 感觉心里暖呼呼的。

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 让我感受到人情的变化。

(师板书:字词知冷暖得失寸心间)

师:语言真的很神奇, 一个字、一个词就能唤起我们的记忆, 就能激发我们的情感。能不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 要看我们有没有一颗敏感的心, 要看我们有没有“咬文嚼字”的本领。

一、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咬嚼”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可不像“冷暖”这两个字这么简单。

(板书课题: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咬一咬吧, 有什么滋味?带着你们感觉到的滋味自由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觉得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这里的生活轻松快乐。

师:提前读课文了吗?

生 (齐) :读了。

师:依你多年的阅读经验, 你觉得这篇课文怎么样?

(学生谈初读感受)

二、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初读感受, 现在咱们就抱着咬文嚼字的态度, 用心去感受字词的滋味。把你觉得最有滋味的地方画下来, 可以在旁边写上你品到的滋味。同学们, 我们可要真的去咬, 真的去嚼啊, 要不然那些字词仍然在那里沉睡着, 我们可要努力唤醒它们。

(学生自读圈画)

1. 自由汇报交流———说出你品到的滋味。

(指名3-5名同学)

师: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先把你品到的滋味读出来, 然后说说是什么滋味;二是先说一说从哪个部分品到什么滋味, 然后把品到的滋味读出来。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 也一同跟着品味。

2. 教师引领, 学习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品出了自己的滋味, 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咬嚼一个自然段, 看大家能不能掌握这样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出示:我发现, 闭上眼睛时, 声音就会变得特别清晰和富于形象。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磕牙, 时断时续, 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 声音沙哑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声很像猫叫。一天, 它一边叫, 一边从我的窗前飞过, 我幻觉中出现一只飞着的猫。)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咬嚼这个自然段, 行不行?我们共同来看第3自然段。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滋味。)

师:大家一同读, 嚼嚼其中滋味, 看能不能嚼成一两个词。

师:究竟能嚼出哪个词呢?闭上眼睛, 听老师读。

(师范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只飞着的猫。

生:听到了各种声音, 好像有人在磕牙, 好像有个老人在叹息……

师:是啊, 从这些词句中, 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和形象。

(板书:富于形象)

师:下面把你的滋味放进去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找一名同学来读, 你读的时候是在回味, 我们大家都闭上眼睛来感受。

(生读)

师:你比老师读得好。大家能感受到那些形象了吗?这么多的形象, 样子又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就是“富于形象”。

师:刚才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一咬二嚼三回味读书的, 咬出滋味———嚼出意味———读出韵味。

3. 集中练习, 感受方法。

师:下面来试一试, 看同学们学会了没有。大家自由读第1自然段, 要用心去体会细节, 看你能嚼出什么滋味。

(学生自由读)

生:从这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很熟悉那些小鸟的声音。

师:能不能说出具体的词语?

生:我从“小家伙”这个词体会到作者和这些鸟很熟悉, 感觉很亲切。

生:我从“辨认”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很熟悉。

生:我从“准确”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的声音很熟悉。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咬文嚼字了, 不但知道了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而且能够从词语中品出滋味。

4. 确定研究段落, 集中练习。

师:下面加大点难度怎么样?刚才是自由的, 现在是非自由的。请三排同学, 分别研究第6、7、8自然段。可以用你习惯的读书方式, 可以朗读, 可以默读, 也可以小声读, 关键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静静地去感受。

(学生自由读)

师:一遍读完了可以再读第二遍, 第三遍。

(生再读)

师:下面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咬文嚼字的。从第6自然段开始。

生: (读) “今年, 园艺家们别出心裁, 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 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于是, 维也纳的主题———音乐与花, 就这样被表达了出来。”

生:从芬芳的三角钢琴感觉到园艺家们很了不起。他们用白玫瑰与冬青搭起了三角钢琴。

师:为什么这样就了不起呢?

生:白玫瑰是白色的, 冬青是绿色的。

师:那这和钢琴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沉默片刻)

师:来, 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 (学生手中的材料是复印的, 没有彩色的图) 哦, 怪不得呢, 大家手中的插图是黑白的, 那你们就凭借这些文字来想象。

生:白玫瑰当做钢琴的琴键, 冬青做钢琴的身子。

师:你真了不起, 能够凭借这些文字就想象到画面。

师:那能不能找到一个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呢?

生:别出心裁。

(师板书)

师:“别出心裁”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独具匠心。

生:就是非常用心来做, 与平常不同。

师:以往的时候, 园艺家们用什么来表现?

生:大表。

师:那些大表怎么样?

生:表针走得很准时, 花儿组成的表盘年年都是全新的图案。

师:那这算不算非常用心呢?

生:算非常用心, 而今年是更用心了, 创造出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师:是啊, 在原来非常用心的基础上再想办法, 再去创新, 才叫“别出心裁”啊。来, 同学们, 带着我们的这种感受, 读读这个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看第7自然段。

(出示:古老的维也纳, 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 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 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这个音乐之都中, 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 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 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你品出了什么滋味?

生:“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维也纳的路是用音符铺的吗?

生:不是, 是说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师板书:随时随地)

师:“随时随地”怎样来理解?

生:就是不管是破晓的黎明, 还是落日的黄昏, 都能感到音乐的存在。

师:你的语言真美!可是, 这只是随时啊。谁再说说?

生:随地, 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道路上就能想到音乐。

师:维也纳的道路弯弯曲曲而又畅如流水, 为什么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就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呢?

生:因为汽车发出吱吱的响声。

师:是这样吗?

生:因为这些弯弯曲曲的道路像线谱。

生:汽车像音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有这么奇妙的想象!那突然冒出来的房舍和开满花的树像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学生。)

生: (猛然站起) 像音节线。

师:是啊, 道路是线谱, 汽车是音符, 房舍和树木是音节线, 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节奏、有旋律才是优美的音乐, 多么优美的生活圆舞曲啊!就让我们把这种滋味放进这些文字中, 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第8自然段中你咬嚼到什么了?

(第8自然段, “神仙的手指”“撩动”略。)

师: (铃声响) 同学们, 留恋处, 铃声催发。其实, 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地方可以挖掘, 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可以感受到维也纳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维也纳的音乐之花是维也纳人辛勤培育的结果, 这朵花就生长在“生活”这片土地上。

(板书:音乐、生活, 把“音乐”写在一朵花的中间。)

板书设计: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咬文嚼字

字词知冷暖

富于形象

得失寸心间

别出心裁

随时随地

生活

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文字的探究, 感受到维也纳生活的优美温馨。

2.通过对“富于形象”“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 培养学生推敲词句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对文章题目的质疑和研究, 培养学生反思性阅读的习惯。

4.通过对文章各自然段的重新排列, 关注语言的结构形式, 实现创造性阅读。

三、反思阅读

1.同学们嚼出了自己的滋味, 我们再回到课题上看一看, 为什么课题不是“维也纳圆舞曲”? (突出对生活的理解)

学生快速浏览。

最终有什么发现?

音乐成了维也纳人的生活,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音乐, 有音乐的地方就有生活。

2.为什么不是“交响乐”, 不是“进行曲”, 而是“圆舞曲”?这曲子是谁谱写的?

作者究竟要通过这篇文字告诉我们什么?你品味到怎样的生活滋味?

(生活不一定就是快节奏的, 要在生活中体验生活, 向学生推荐米切尔·恩德的《毛毛》, 一个小姑娘和时间窃贼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会让你们更好地感受生活。)

四、重新排列, 创造阅读

把这篇文章的每一个自然段重新排列, 有什么感受?

举例:把第8自然段作为开头, 读一读, 文章顺畅吗?余淤于盂榆虞愚舆或者是舆余淤于盂榆虞愚, 依次类推, 看有什么不一样。还可以任意组合, 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以“谈《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的晕种读法”为题写一篇读书报告。

五、结语

师:同学们, 语言真是太美了, 又太神奇了, 它可以传递音乐, 可以传递情感!语言的滋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 用一生去回味!课文如同一份美餐, 我们要学会用美食家的嘴去品尝它, 课文如同一首优美的乐曲, 我们要学会用音乐家的耳朵去倾听它。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咬文嚼字当了一次美食家, 下节课, 老师带领大家当一次烹调师, 做一份自己的美味佳肴。

教后反思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看起来平淡无奇, 品起来幽香缕缕, 回味起来清香袅袅。我对自己课堂设计的要求是大气、精致、和谐。大气就是有学科教学思想的支撑, 整堂课有明显的教学主线;精致就是把思想落实到教学细节;和谐就是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协调, 顺应学生学习, 然后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三个关注:关注课程———从课程的视角, 语文课应该凭借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本领, 同时积累语言, 留下美好情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实际, 同时重视教师的教, 教师要教会学生, 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教材———尊重文本内在的规定, 按照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教学, 同时不对教材进行过度挖掘。

本课的教学设计, 以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看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让学生凭借学习经验说说对整篇文章的感受, 目的是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要求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态度读出自己的滋味, 实现主体性阅读, 目的是让学生亲近文本, 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 共同学习第3自然段, 实现教师教的作用, 总结出一咬二嚼三回味, 即咬出滋味, 嚼出意味, 读出韵味的方法。然后, 让学生在第1自然段中练习, 让学生更熟悉这种方式。最后, 让学生分别进行第6、7、8自然段的学习, 检验学生学习的程度, 同时开掘更大的空间。

从整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遵循认知规律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随着教学的缓步推进, 学生慢慢学会了品味词语。对“别出心裁”和“随时随地”的品味, 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 尤其是对公路是线谱、汽车是音符、房舍是音节线的想象。为学生提供空间的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

中学课文反思性教学的条件 篇3

以教学的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给师生的对话与交往提供了平台

课文教学是平等的对话和交往,不管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都不能避免这样的尴尬:无论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教师和学生结成主客体关系,都不能达到平等;教师主体论忽视了学生的学,唯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学生才能掌握教学的内容。学生主体论忽视教师的教,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自我活动便不能活跃、有效地展开。

课文的反思性教学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行为。在教学中,以平等对话来达到教学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因为不平等的对话,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性对另一种主体性的压抑,最终这两种主体性都丧失了合理性。”而这种对话遵守一定的规则,即对称条件和互惠条件。课文的反思性教学的主体间性,就是坚持在课文的对话教学中教学主体间交往的机遇均等、平均分配。这种对话和交往解释了课文教学的内涵,充分发挥了课文教学的作用。

合理的教学目标,加速师生的共同发展

课文的反思性教学目的包括“学会教课文”与“学会阅读”两个方面,这两个目标合理性的实现总是包含在具体的课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将课文教学目标具体化时,要经常反思两方面的契合程度,尤其是做的方法的矛盾性和一致性;在课文教学目标信息调动或引起活动时,教师与学生都关注课文教学目的的外化是否顺利,设置的目标是否完成。并反思课文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在课文教学目标的信息控制与调节教学活动时,师生都保持有目的的作为,坚持目标允许的行为,修正目标不允许的行为,若发现课文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则及时修正,并使它得到实现。在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时,师生获得了共同的发展。教与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

主体间性与兩个学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带动课文反思性教学系统其它因素的合理性发展。例如教学内容、形式、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发展。理论上,“应用理论与科学理论的适当降温,基础理论与人文理论的合理升温”。实践上,提升课文的人文性,不仅使学生爱学善学课文,而且使学生懂得做人;构建多种教学形式并存的格局,使它们互补;加强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突出反思在教学方法上的地位,从而提高课文教学的价值。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 一词换一个词是 ——

仿佛,好像。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枝那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板书设计:

灵隐

:树木 小径 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 苏堤

:青苔 绿得多姿喜爱 赞美 花港

:新荷 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篇5

长春版语文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研读全文,了解课文顺序,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湖的美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特点写西湖的绿的,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难点

1.学习上下、远近、动静、整体到局部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学会按照地点---景物---特点的方式来写景。2.能读出文字的韵味,感受文章的美。

四、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西湖的--绿。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课前回顾。

问题一:本文是一片写景文,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问题二:作者以游览顺序写了西湖哪些地方的景物? 问题三:这些不同的景物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2.图片赏析。

师:观察两幅绿色荷叶,找出绿色的不同,说出两幅图给自己的感觉!发现“绿”各有千秋。

(二)讲授新课。

1.多种方法理解扑眼而来(动作、语言描述),说出扑眼而来的绿给自己的感觉是什么?明白扑眼而来体现绿色的多,并明白拟人手法的好处。

2.明确写景三要素:地点 景物 以及景物的特点。3.按照写景三要素的顺序,赏析灵隐的绿,明确作者写了灵隐哪些地方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绿的特点。随文解词,理解“古木参天”、“苍翠欲滴”、“层层叠叠”、“飞珠滚玉”。

4.指导朗读。

师:男生声音浑厚,读深绿;女生声音细嫩,读浅绿最好!5.理解“直”,说明绿无处不在,没有间隙。

师:从哪一个词看出青苔绿得无处不在的?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6.学习动静结合。

师:这溪水在绿意上有什么特点?溪水始终是平稳的嘛?这种方法叫什么?

(三)合作探究,自赏苏堤。

1.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的绿?哪些是详写那些是略写?详写的地方,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并作汇报!学生:汇报

2.欣赏文中重点句子。

(1)苏堤的树木古怪在何处?怎样读出莽莽苍苍的感觉? 学生探讨,指出古怪、从树梢一直绿到地下,两处的读法,教师指导。

(2)指出青苔鲜嫩可爱的特点,理解为什么鲜嫩可爱的青苔看起来坚忍不拔?(通过直绿到石头缝里以及青苔遍布树身理解坚忍不拔,明确读书要纵观全文!)

(四)引导深入,领会绿色象征意义。

1.学生通过动作模仿,理解亭亭的意义。学生用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等来形容。感受亭亭荷花的蓬勃生命力。

问:那么哪一位同学能够表现出挺拔来呢? 站起来,表演一下!

2.观赏图片,加深印象(图片)。3.朗读语句,读出生命力!

4.观赏图片,看出柳枝与荷叶的不同,能用活泼可爱,活蹦乱跳等词来形容活泼的柳枝,明白活泼的柳枝与持重的荷叶之间的对比衬托关系!

(1)观赏杨柳与荷叶的图片,体会杨柳的活泼与荷叶的持重。

师:如果说杨柳是一个小女孩的话,她会是什么样的小女孩?你能怎样形容她?荷与柳枝有什么不同,用书中的句子说明!

(2)对比诵读,再次体会。

师:女生读活泼的杨柳,男生读持重的荷叶。

5.理解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一句。

(1)提问引导:那么说活泼的柳枝与持重的荷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是什么?这句话如何理解。为什么说他们都有生命力?

(2)举例分析理解。

师:我们学校里有许多树木,现在光秃秃的,好像死了一样,但是到了春天,一场春雨过后,树木抽枝发芽,我们感觉他们仿佛又充满了生命力!而这些生命力就是从绿叶上体现出的!

(五)拓展延伸,分享绿色。

师:同学们,花港的绿美吗?但是相聚终有离别时,在一片幽静之中作者乘船离开了花港,我们的学习也接近尾声。在西湖看到了不同景物的绿,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景物的绿?能将它写下来,并分享给大家吗?

(六)畅谈收获,以此作结。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七)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西湖的美,知道了要读出文字的韵味来,才能进入美的意境,还学到了一些写作方法,课下同学们写一篇关于绿色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3--1 西湖的绿

上--下

古木 树木 青苔 溪水

《西湖的绿》读后感 篇6

文中的西湖的“绿”写得好!我们可能以为身边只有树叶的深绿,小草的深绿,可是不然,作者却把西湖的“绿”写得美轮美奂。首先,比喻的手法用得恰到好处。从飞来峰到亭旁,一路的“绿”让人陶醉,尤其是“如飞珠滚玉一般”这个比喻词用得好,这样既写出水珠的饱满,又写出了水流的湍急,仿佛西湖的亭旁的溪水跃然纸上。

随后,作者又写了西湖名胜景观的“绿”,什么“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都写出了绿的各种“姿态”。接着,又详写了苏堤的“绿”,绿萌萌的,可爱的.,莽莽苍苍的,非常美丽。

上一篇:校车照管员的心得体会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