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2024-06-13

滨水景观设计发展趋势(共8篇)

滨水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篇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配套的市政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也趋于完善,在现代的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一方面是突出沿边景色,另外还要维持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原生态自然景观的同时,营造人文景观。目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大致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既有生态环境得到维系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流失,总是城市工业化大发展的伴生物,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既要“经济效益”,也要“青山绿水”的观念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生根,这就要求在改造河流时要运用新的理念和方式,用“软性的”或“多自然型”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河流改造。

现代建造的河道景观,在铺装河底时不再完全使用混凝土来完成,河流的走向也不似以往那样僵硬笔直,而是做成有宽有窄的弯曲蜿蜒的形态,还适当的在水中建造小岛,或者制造出一些浅滩和深潭,用这些造型来增添河道的自然美;在防护和加固河岸时,采用的是生物固坡的方式,能避免使用工程固坡带来的生态破坏,使得人工河流在拥有自然美的同时还能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2.景观文化底蕴趋于浓厚

作为城市的环境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城市河流不仅对城市风格和城市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更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建设,

基于这样的影响,在设计现代化的城市滨水景观时,不仅考虑到了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维持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等功能,还将河流景观融合到城市的文化氛围中,使设计的景观与城市历史的发展、城市的风格特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又具有现代化的潮流气息,在带给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又能被文化艺术的人文气息所熏陶。

3.天然无污染材料得到大范围应用

传统建筑中的混凝土护坡及护岸结构形式对河道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传统的护坡方式和护岸结构使河道坡面被封闭,这样河道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就失去了生存环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河道的自净能力。混凝土作业施工的另一个潜在隐患是隔断了雨水的下渗,人为的将河水集中、聚集,破坏了自然的有机循环。鉴于此,现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一些无污染、渗透性较好的新型材料(石材、石料)进行铺装,并采取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工艺,例如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进行河道铺装、用水泥生态种植基创造生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用水力喷草技术进行河岸植物灌溉等。

4.功能多样性

滨水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篇2

1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趋势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使配套的市政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也趋于完善。在现代的市滨水景观设计中, 一方面是突出沿边景色, 另外还要维持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 在保护原生态自然景观的同时, 营造人文景观。目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大致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1 既有生态环境得到维系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流失, 总是城市工业化大发展的伴生物, 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 既要“经济效益”, 也要“青山绿水”的观念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生根, 这就要求在改造河流时要运用新的理念和方式, 用“软性的”或“多自然型”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河流改造。

现代建造的河道景观, 在铺装河底时不再完全使用混凝土来完成, 河流的走向也不似以往那样僵硬笔直, 而是做成有宽有窄的弯曲蜿蜒的形态, 还适当的在水中建造小岛, 或者制造出一些浅滩和深潭, 用这些造型来增添河道的自然美;在防护和加固河岸时, 采用的是生物固坡的方式, 能避免使用工程固坡带来的生态破坏, 使得人工河流在拥有自然美的同时还能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1.2 景观文化底蕴趋于浓厚

作为城市的环境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 城市河流不仅对城市风格和城市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更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建设。

基于这样的影响, 在设计现代化的城市滨水景观时, 不仅考虑到了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维持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等功能, 还将河流景观融合到城市的文化氛围中, 使设计的景观与城市历史的发展、城市的风格特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机结合起来, 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历程, 又具有现代化的潮流气息, 在带给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官享受的同时, 又能被文化艺术的人文气息所熏陶。

1.3 天然无污染材料得到大范围应用

传统建筑中的混凝土护坡及护岸结构形式对河道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传统的护坡方式和护岸结构使河道坡面被封闭, 这样河道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就失去了生存环境,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严重影响河道的自净能力。混凝土作业施工的另一个潜在隐患是隔断了雨水的下渗, 人为的将河水集中、聚集, 破坏了自然的有机循环。鉴于此, 现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一些无污染、渗透性较好的新型材料 (石材、石料) 进行铺装, 并采取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工艺, 例如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进行河道铺装、用水泥生态种植基创造生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用水力喷草技术进行河岸植物灌溉等。

1.4 功能多样性

现在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已不单单拥有供应水源、防洪排涝这些基本的功用, 崇尚自然之美的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赋予了滨水景观更多的生活美学功用。如河道两岸的风景走廊, 滨水公园的建设及游船码头、亲水岸线、涉水台阶等的配套搭建, 现代的河道景观功能更加多样, 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2 城市河道景观的设计要点

传统河道景观设计规划的绿地和公共建设配套设施用地, 通常是滨水规定洪水位以上的区域。而在现代化的规划设计时注重保护和构造滨水地带的生态环境, 避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和不合理的利用。

2.1 合理利用地形

在进行河道的规划与设计时, 首先要求工程师对河流的上下游情况做到充分了解。一些河流附近散落的局部低洼, 要在尽可能保持原状的基础上塑造生动的景观, 并与河流连通起来。其次, 设计水体的岸线要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代替僵硬笔直的直线, 来体现流水的顺畅柔美。驳岸和池底要尽可能保持天然状况, 并要与地下水连通, 这样能使清洁和更新水体的费用大大减少。最后, 可以用卵石和原木加藤本植物来稳固冲刷较强的区域。如果是抛石驳岸, 在选择石块时应选用带棱角的, 并依据风浪的冲击力来决定其大小;或是用碎石打底, 上面再铺以大石块加固;或者先在河底设置钢筋框, 再填充上比网孔大的石块。总之, 要避免过多的使用钢筋混凝土和浆砌块石等不环保的材料。

2.2 河道护岸形式

在设计城市滨水景观的普通护岸时, 要使其外表朴实自然, 这样能很好的和周围环境相融合。在构思护岸的平面形状时, 要将舒缓怡人作为出发点, 避免小尺寸和小圆弧式的变化, 以免破坏河川的美观;也不要为了追求视觉的变化而在护岸平面形状中使用不必要的曲线。

在平面形状的变化上, 应该采用大单位空间变化为主细微变化为辅的方式, 通过处理局部水体使水流形态发生变化, 或者培植水生植物和鱼虾等小动物的方式, 使景观变化自然得体。

2.3 景观节点和景区的设置

城市河流通常都不会太短, 如果做成同一种主题风格, 就会很容易让人产生千篇一律的审美疲劳, 也与设计者的本意大相径庭, 同时也不利于营造滨河主题公园。因此, 在场地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 将一条河流分割成长短不一的数段, 并使每一段的主题风格都不尽相同, 可以使自然风格的, 可以是彰显文化气息的, 也可以是反映历史进展的, 用与之相呼应的景观来营造以达到预定的效果, 这样设置出来的景观将是人文与自然融合、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多层级结合。同时景观的主题应根据场地条件和环境来灵活设计, 如在开阔的场地, 其河面景观就要设计的相应开阔, 可以通过设置生态驳岸的方法来达成, 比如说在岸坡和附近大片地上上种植绿化植物, 建造一些休憩设置以供人们游玩, 以自然生态为主的亲水走廊必然会得到人们的喜爱。

2.4 水生植物的选择

一个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 应该包含多种水生动植物。城市河道一般都没有深潭和缓冲带, 所以水生植物不仅为鱼类提供着食物, 还为它们提供栖息的场地。同时, 还能通过生态循环起到净化水质、降低水体营养化的作用。从景观的方面来看, 在水中种植各种形态特征和花期不同的水生植物, 也符合了人文化水体景观的要求。

摘要:人对水的喜爱仿佛与生俱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人们对于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要求也愈来愈趋于自然, 趋于严格。本文分析了现代城市河道景观的趋势, 提出了景观设计的几个要点。

关键词:河道设计,自然景观,生态

参考文献

[1]刘滨谊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1]刘滨谊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岳隽, 王仰麟, 彭建.城市河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概念框架[J].生态学报.2005 (06) [2]岳隽, 王仰麟, 彭建.城市河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概念框架[J].生态学报.2005 (06)

滨水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篇3

【关键字】滨水景观;景观节点;地域文化;景观长廊

1 城市滨河景观发展趋势

21世纪前的滨水区开发侧重于滨水环境和景观形象的建设,通过改善滨水区整体的环境、交通等,从而推进城市产业及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为居民提供营造一个良好的娱乐、休闲空间。现今,滨水区的建设着重考虑的是经济层面和城市发展问题。主要以实现城市塑造城市形象、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的。具体从文化、空间、生态和载体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四要素出发,并从历史文脉、自然梯度开发、生态系统以及水上旅游开发的体系对其进行阐述。

1.1 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河流在大自然中流淌,陡峭的河岸与平缓的河岸交替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水中鱼儿清晰可见,树木草丛的倒影掩映与水中。但随着城市发展的推进,现在这种美景正在逐步消失,所以,保护自然状态的河流迫在眉睫。

如今河流治理中,多采用更换河流护岸的形式和材料,来减少河流水流的下渗,这样切断了与自然环境联系的人工河道,势必会给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群造成破坏。因此,现在河道治理越来越趋向“多自然型”的河道改造。例如,不将城市割裂,保持其原生态完整性,保留河流中接近自然状态的部分,进而营造出自然河流形态。同时,保留河道原有风貌,,以生物固坡代替工程固坡。一条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深潭、浅滩和沙洲。这样的河流优势有: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生态环境,给多样性景观打下基础;减低河流流速,蓄洪函水,消弱洪水来时的破坏力;展示自然之美,为人类提供亲近自然的诗意美感。

1.2 历史文化背景引入滨河景观

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伴。在欧洲,多瑙河孕育了两岸我们耳熟能详的城市群;而在国内以华东为代表,黄浦江与东海催生出了上海。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河流成为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的载体。河流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走向的重要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以文化旅游为导向,重新审视历史建筑和景观保护改造。例如,悉尼邻近港湾的岩石区,不但将历史遗存保护的很好,同时还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物质景观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发展长足的发展。

滨水区往往城市发展的源头,是城市发展和特色形成的基础,也是城市文化得以融合和沉淀的主要场所。因而,城市河流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到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的生态功能,还应将城市文化融入景观之中,使滨河景观与历史的变迁有机结合。或反应城市风貌、或回顾灿烂历史、或展望未来。在人们享受美好风光的同时,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3 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河流在各种环境呈现的形态各有不同,从城市中流过的河流与流经郊区田野地带的河流,烘托的气氛也迥然不同。在景观方面,注意水、绿树与城市景观的协调,;在河流在自然形态方面,注意河道的轮廓、蜿蜒程度、湿地的分布等等。在河流景观设计中,为了更好展示景观效果,必须因地制宜设计景观。要始终把包括护岸在内的河流风景整体作为设计对象。同时兼顾滨水区域周边建筑的天际轮廓线相结合。滨水区是开放的空间,景观建筑的形式要与城市空间结构相一致,风格上要协调,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

1.4 滨水区的人性化、多功能化

滨水景观的作用就是服务于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要注重设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联系,了解現在城市居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把城市滨水区真正意义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这里要考虑:景观的空间识别性,是否有独特的文脉气息,自己独到之处的景观特色,是否根据本区域的文脉把滨水区塑造成富有特色景观区域的代表性场所;滨水空间的可达性,所设计的景观路线是否合理,是否提高了更多步行人流。要考虑到人多方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要求,尽才会使滨水景观设计更加人性化的发展下去。

现在的河流景观设计已经和河流两岸的风景有机结合起来,这就造就了除行洪之外的更多功能。如:各种主题的滨水公园供游人嬉戏、露天的小型“博物馆供游人瞻仰”、露天茶座、健身设施、亲水平台、音乐喷泉等等。这些不仅丰富了滨水景观的内容,同时也切实给游人增加了乐趣。

1.5 分阶段主题突出化

在滨水空间设计中,每一定长度,一定要有个主题来突出亮点。或小型花园、或一组小品。现在城市的河流更多是作为城市的生态象征,营建具有多重功能、意义的河流,已成为设计者的共识。但由于实际场地的限制,所以多采用修建滨水公园或在一段河流上修建一组小品的方法突出其休闲功能。如:依托历史,在河道某段修建仿古木船;在呆板难看的混凝土挡土墙上做文化墙,增加文化韵味。

2 以成都府南河为例,分析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实践和启示

府河和南河,又称锦江。属于都江堰灌溉系统、长江水系。自古水量丰沛,孕育了成都2500年繁荣经济与文化,是城市的母亲河(如图2)。1993年——1997年期间,成都市政府对将要废弃的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拯救成为城市中一道新亮丽的风景线,并成为市民外出休闲的好去处。现今两河环绕城市中心区,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成都人民为之骄傲。

成都的滨水景观的构成是由河流、绿化、道路和建筑组成。设计随形就势,一水变化,形成水、绿、路和文化四个层次,树依水而绿、水依城而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映衬。为城市再现了自然风韵,给城市注入了新的勃勃生机。绿带上13个风格各异的开放性景园,随水圈和42公里路圈流走、连续,同时将文殊院、王建墓、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等城市重要名胜古迹串联起来。使滨水区形成一条极富历史内涵的文化风景线画,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环城两河两岸各具特色的大城、皇城、少城三个道路框架保存着古代成都“层城重城”的印记。而滨水路圈的建成,恰好将三个框架合成一个网络,合理、有效的缓解了市区交通拥挤状况。

城市滨水区再开发是一个复杂性的现象,它所包含了的问题不仅仅涉及到物质层面,更有着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上的深刻内涵。成都府南河再开发的成功整治改变了本市滨水区域,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a.对城市居住社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投入大型公共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开发新居住社区,共同形成一个富有生气的城市新区。在带动该区的房地产开发的同时,另一方面,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为居民的提供一个休闲场所。B.对城市景观产生的影响。滨水休闲区将自然景观引入到城市中,将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促进休闲空间的蓬勃发展。C.借助滨水空间规划促进城市发展大众休闲,从而带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为重要的是规划中汇集了社会中的历史文化因素,形成城市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居民的休闲活动的交互,从而使城市未来的经济结构、发展更加趋向多元、合理。

3 结语

本文对现今城市滨河景观的设计趋势进行了总结归纳,对国内外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梳理。同时以成都府南河整治改造为例,从设计理念、设计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一些启发性影响。希望对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2

[2]汤振宇、张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M]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6.7

[3]侯莉钗.北京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 篇4

摘要: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 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它的景观设计所反映的是城市和和水的关系,是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素可分为绿化、交通、护岸、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几方面,还要考虑到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城市特色。

关键词:

城市滨水空间 景观设计 绿化设计 交通设计 护岸和防洪堤 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 滨水建筑 特色和主题

前言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优秀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空间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它是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城市灵魂的历史文化之载体,更是今天的城市居民精神寄托的空间场所。正如黑川纪章所说,城市水系作为与城市人工环境共存的一个自然景观要素,已深化为城市文脉的一元,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心象风景”。城市滨水空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它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素可分为绿化、交通、护岸、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几方面,还要考虑到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城市特色。绿化设计

(1)绿化设计是滨水景观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个环节,滨水绿化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多地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连续性绿化带,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滨水空间的新形象“在绿化种类上,应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并以树为主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

(2)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应重视当地乡土植物,利用场地条件种植多样的植物,注重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节变化、图案变化等,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

(3)城市滨水区的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布局。对绿化植物的选择应以耐水湿植物和地方性的观赏植物为主,对植物的搭配要求如地被、花草、低矮灌丛与高大树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滨水区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避免采用几何式的造园绿化方式。交通设计

滨水交通设计的目标要结合滨水空间的实际状况,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尽量减少和控制“路夹河”的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绿地、服务性设施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在进行滨水交通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2.1 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是滨水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其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合理的步行系统”要形成步行区域,滨水散步道的设置必不可少“散步道串连起各处户外活动空间,同时利用建筑首层架空的柱廊,作为联系室内外的步行区,形成内外交融的空间组合;或设临水空中走廊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人行网络,使游人可自由地在有高差的不同平面上往返,并获得多种高度、多个角度的观水视点,使步行空间更加活泼。

2.2 车行系统

许多城市与其滨水区之间设有平行的车流干道,这样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心理上都割裂了城市中心与滨水区的紧密联系,步行者很难由市中心方向便捷地到达滨水区”在城市承受越来越大的交通负担的同时,这种压力也转移到滨水区,有些滨水区域内部被城市干道直接截断,破坏了滨水区的空间完整性,城市干道阻断了岸地建筑与水体的渗透和交流,人群只能在靠近水边的狭小区域内活动“因此,调整滨水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形成便捷的车行系统,是维护城市滨水空间的重要措施”车行交通以及停车场的地下化有力地保证了地面行人的安全和便捷,消除了噪音和废气对滨水空间的行人和绿化的危害,高架也是一种实现人车分流的有效途径。护岸和防洪堤

护岸设计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安全与亲水的关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规划设计应考虑景观的美感和生态的平衡。

3.1 护岸的造型设计

根据剖面形态的差别,护岸分为垂直型、斜坡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节约用地,但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其他两种适用于水面宽阔的岸线,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

3.2 护岸的选材

根据护岸的材料不同,护岸可分为绿化护岸、碎石护岸、沙滨护岸、混凝土护岸等几种“护岸设计应尊重河岸的自然形态,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即使在不得不进行人工建设的情况下,也应该创造自然的生态河堤“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

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适当的位置建设合适的休闲广场或建筑小品,有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观景点。

观景首先要有适当的观景点,滨水设置的亭、榭、廊、雕塑等建筑小品,水边的亲水步道、平台、桥头、滨水建筑物等,都可以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其中既有静态观景点(如平台、亲水步道等),又有动态观景点(如人、车、船等)”同时还可分为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观景点,相互穿插,给市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观景场所,产生人景交融的滨水景观“如每隔一段河岸就设有半圆的亲水平台,配上黑色的手扶栏杆以及风格别致的景观树,形成了一个小广场,成了当地又一处休闲之地。

(2)营造适宜的空间环境和健身环境。

在滨水公共绿地空间,设计按照人体行为工程学原理,安排多种健身设施与器具,创造休闲健身空间环境,游步道宽度可定为1.2~1.5m,以便两个人相向步行,能轻松地在林荫下漫步,路面铺装应平坦,尽量在临水面安排铺装广场,设置较舒适的座椅,让人近水观赏,游赏水景。滨水建筑

城市滨水区建筑群体的平面配置和空间布局,对营造良好的滨水景观有重大意义”滨水区建筑群体布局要为建筑群争取到达水域的尽可能多的视线走廊,保证已有重要建筑物视线走廊的通畅,并使水域观察建筑获得层次感,群体布局中,通过前后建筑的错落布局,使后排建筑通过前排建筑的间口获得水景。

滨水地带建筑高度宜分区控制,建筑布局和形体应有意识地预留视觉廊道通向水域空间,靠近水域的建筑不能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将水岸美景纳入生活版图,开窗见绿,举目观水“通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保持建筑室内空间与水域的视觉联系,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靠近水边建筑底层架空或局部透空,形成半公共空间,吸引人的活动,同时也使滨水建筑成为视觉焦点。

滨水建筑在规划设计时宜采用群体围合成合院,向水面敞开或半敞开,将水景引入建筑群的内部形成水域空间与广场、庭院的有机融合,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广场尽端的两根立柱,既限定了广场空间,又形成框景,将水上画面引进来“还可利用天然的地形或用人工的方式将水体引入建筑群的纵深地带,通过水体与基地的反复穿插,形成链式或网络状体系,从而最大程度地达到水与建筑的融合和视线的交织。

滨水建筑单位为取得通向水面的视线,可通过形体的扭转、窗位的精心设置及表面透明材质的选择来加强与水域空间的交流”如香港浅水湾丽晶苑,位于浅水湾西侧的山坡上,面海前部被建筑物所阻挡,但由于其设计形体的变化,其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极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城市滨水景观还要有自己特色和主题

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做到人与大自然!城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在景观的设计和序列组织中,应突出自然风光带、历史风光带、生态风光带、人文风光带的主题,突出不同主题特征和功能特色,形成具体的景观环境,使人得到不断变化的空间感受。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上,城市滨水区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的资源潜质;在社会层面上,城市滨水区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在都市形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每一个建筑设计师都应该充分发挥创意和灵感,设计出和谐优美而又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排版设计的发展趋势 篇5

随着世界高新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催生出了各媒体间的发展与更新。电子媒体传递的多样化,已成为当今最具吸引力的版面构成因素。作为现代设计艺术的排版设计已成为世界性的视觉传达的公共语言。这种采用简单明晰的字体、图形和符号,用以打破民族间语言隔阂的设计,加快了信息的传达,以期相互融洽、相互交流、相互推动,共同构筑版面的新格局、新概念。

1.创意为先导

创意在排版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内容与形式紧密相连的表现方式,已成为排版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师们敢于打破前人设计传统,不重复以往习惯性的条条和框框,并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掘出新意来,树立大胆想象、勇于开拓的观念,已掀起了一场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的全新革命。

2.形式独特性

每种设计潮流的发展和共识,都离不开对新字体风格的无止境的追求。在排版设计中,文字的编排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吸引设计者对它偏好与瞩目。这种通过文字与图形化的编排所制造的幽默、风趣、神秘等独特形式,已发展成为当今设计界艺术风格上的流行趋势。这种设计手法,给版面注入了更深的内涵与情趣,已作为生动的设计元素每时每刻都活跃于排版设计中,使版面进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从而产生了新的生命力。

3.情趣性的攻势

从当今世界上各大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排版设计在表现形式上,正在朝着艺术性、娱乐性、亲和性的方向发展。对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硬性说教的、重视合理性的版面形式,取而代之深化为一种新文化、新艺术、新感受、新情趣,更加具有魅力。这种极具人情味的观赏性与趣味性,能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4.电脑新特技

当前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论文 篇6

当前园林景观设计,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服务功能,不断满足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实质性要求,不仅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而且也是人们精神的栖息地,在这里可以放下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达到全身心的放松。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也是极其注重这方面的特质,不断改善人的居住环境,将人摆在重要的地位和位置。

2.2重视生态化原则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注重保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生态性,注重对地域性景观要素的保护。这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及地理特色,针对性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与解读,找出最合理的`方案。与自然高度结合,保持自然最原生态的面貌。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而言,对保护自然,回归自然,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人有重要的意义。

2.3凸出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地域上南北、东西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对于我们园林景观设计是一大优势,也提供了最现实、珍贵的素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充分挖掘出地方特色,彰显地域文化,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园林景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利于形成国际影响力。

2.4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对于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现代追求的一大目标,注重原生态性,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人居环境的适宜性,体现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重要理念与理性追求,这不仅与保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吻合,也从自然中寻求灵感与创造力,这符合人类世代居住的长远目标,对于城市发展意义显著。

2.5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艺术也充分彰显,艺术也与技术高度融合,体现出浓厚的现代美学特质,不仅符合最新的审美观念,艺术上的诸多构想也依托强大的高新科学技术在园林景观都得到实现,开拓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空间,这也成为了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一大优势与特色。注重艺术性以及与技术的高度融合,设计理念更加合理、科学,设计出美的园林景观,彰显人类的创造力。

3结语

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以全新的理念,与城市发展的水平,与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相契合。在设计上,更加符合园林的人文性关怀,这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能力、城市建设水平的一大表现,对于人类长远的居住要求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设计上注重挖掘地域特色、以人为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体现现代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能彰显园林景观设计凸显时代特色,体现人类科技水平和人的创造力。我国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要迎合这一理念,不断创新,设计出体现中国城市发展特色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孙华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规划简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8

[2]陈满.论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10

滨水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篇7

一、大黄鸭在景观空间中的独特性体现

公共艺术品大黄鸭 (Rubber Duck) 于2007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问世, 创作者是荷兰当代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 (Florentijn Hofman) 。大黄鸭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运用在滨水景观之中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自然有其独特之处, 以下分析大黄鸭的在滨水景观中的独特性体现。

(一) 从造型艺术角度的体现

有关大黄鸭的创作背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 大黄鸭的造型是以经典浴盆小黄鸭为原型, 其实不然。霍夫曼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了创作灵感的来源:“我去了一个荷兰的博物馆, 从绘画作品中找到灵感, 我从一幅画中看到了一个小黄鸭的设计。我的灵感都是来源于一些艺术作品, 我已经不记得是哪幅具体的作品, 都是一些风景画, 我是比较倾向于从一些绘画作品中获取灵感, 然后再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1]不管是经典浴盆小黄鸭造型, 还是绘画作品中的小黄鸭设计, 相对来说大黄鸭的造型没有太多的变化, 它是在现有的造型基础上的扩大, 让小黄鸭这样普通的艺术品介入滨水景观, 而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目的, 就在于通过某种场景、事件或抽象的观念 (运用某种可感知的形式) 来调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显现出事物所含有的公共性[2]。小黄鸭以这种全新的形式展现在众人的眼前, 成为让人欣赏、参与的公共艺术大黄鸭。

(二) 从心理角度的体现

从大黄鸭的颜色来看, 整个色调为暖色调。暖色调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受, 整个暖色调中又以醒目的黄色为主体。黄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适中, 却是所有色相中明度最高的色彩, 具有轻快、活泼、智慧、光明、希望、健康等映象[3]。因此, 黄色也成为了人们对大黄鸭的记忆色。大黄鸭虽然是一个巨型充气的黄色橡皮鸭艺术品, 但它在公共空间之中能使人赏心悦目, 能治疗人们的心灵、放松心情, 因此也被现代都市人誉为“治愈系”玩偶。在现代社会的年轻人看来, 大黄鸭酷似儿时洗澡的浴盆当中的小黄鸭玩具, 其卡通造型让人感到无比清新, 使人瞬间陷入童年的回忆当中, 所有生活中的压力及烦恼也随之消逝。如今大黄鸭作为公共艺术品出现在开放空间之中, 它的造型相比小黄鸭要大上百倍。但不管它有多大, 它的原始形象已经在人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大黄鸭在滨水景观中的作用

不仅在巡游世界的过程之中, 大黄鸭在公共空间之中展示自身独有特性的同时, 还影响了周边的滨水景观环境, 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正因如此, 大黄鸭在滨水景观中的公共性也得到了最好的证实。

(一) 装饰滨水景观

在现代都市的公共艺术介入及与之相匹配的公共空间 (它可以是非永久性的或即兴的) 的建构中, 重要的不是刻守传统意义 (名义) 上的公共空间的概念, 而是要注重这种空间是否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是否能形成公众舆论及共有情感的产生和交流, 并在共享这种空间与时光时, 使得公共精神与个人价值都能得到某种体现[2]。大黄鸭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浴盆里的小黄鸭, 它所到之处都有与之相匹配的公共空间——以水体为主的滨水景观, 而水体本身就是公共艺术。水景形态与公共艺术相结合, 能充分体现出水的亲和性, 同时也能给周边空间环境带来更多生趣。大黄鸭以水作为载体呈现在公共空间当中, 唤起人们心中的那份纯真, 人们自然而然为之着迷。

(二) 促发人景互动

大黄鸭虽为非永久性的公共艺术, 但其不但能很好地与周边滨水环境融合, 更使得滨水空间变得多元化, 变得更为活泼。这样一来, 人们便可以从中找到乐趣, 进而从单调、枯燥的生活当中解脱出来, 唤回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大黄鸭所营造的滨水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处。人们在欣赏大黄鸭时, 会寻找合适的角度与之合影, 也有人以大黄鸭的视角拍摄隔岸观望者, 人们随之便成为了非扮演主体的角色, 从而成为整个景观构成元素的一部分, 而“人就是景, 景就是人”这一说法也从中体现出来。除了拍照以外, 还有一些人们会利用其他各种方式来记录与大黄鸭的互动, 例如用纸笔绘画心中的愿景, 用手机、平板电脑中的软件随手勾勒出大黄鸭的外形, 等等。可见, 大黄鸭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一些人们的艺术感, 并形成共鸣。

(三) 促进公共艺术与历史人文景观结合

大黄鸭作为风靡全球的公共艺术, 它曾来到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颐和园。两者虽然存在时间的差异, 但在同一空间中却促成了当代公共艺术品与历史人文景观的结合。颐和园更多地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设计手法和意境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园林“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 以及“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的艺术创作原则。游客在颐和园内可以欣赏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进而引起共鸣;而大黄鸭使人产生共鸣之处就是能够唤起公众对过去美好事物的缅怀。这两种感觉的共同之处都是追忆过去的美好, 可见, 大黄鸭体现出的艺术形式与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与颐和园达到了协调统一。另外, 有些游客在特殊的角度为岸边的铜牛与大黄鸭合影, 不同时期的铜牛和大黄鸭在同一空间出现, 如同两者进行的一次对话, 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对话, 从而体现出当代艺术发展要根植于传统文化艺术之中, 只有坚持传统的、民族的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大黄鸭在滨水景观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 大黄鸭的影响力也将会逐渐扩大, 它在滨水景观中的运用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会阻碍大黄鸭的发展, 但可以肯定的是,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好的对策, 可以使大黄鸭在景观空间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 引发的版权问题

随着大黄鸭知名度的日益提升, 很多商家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大黄鸭”造型来吸引顾客逗留、消费, 对此霍夫曼提出要对这些“山寨”大黄鸭追究法律责任。对于这一事件, 国内一些艺术家对霍夫曼创作的大黄鸭版权产生质疑, 他们认为大黄鸭是浴缸鸭扩大的复制版, 是拿现成品创作出来的艺术品, 不存在版权保护。

针对这个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表文章《从“大黄鸭”谈作品原创性与创造性》, 文中称浴缸鸭因为合并原则难获版权保护;“大黄鸭”仅仅是对浴缸鸭原有形象的放大, 外形上并没有显著变化, 因而也不能受版权保护。但不能否定的是, 大黄鸭的出现使得浴缸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价值, 很多人为之动容、着迷, 这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激发群众对滨水景观中公共艺术的保护意识

大黄鸭在世界各地的展览中, 或多或少都有出现过“泄气”的现象,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天气原因需要对其放气;二是由一些技术故障导致;三是游客的恣意破坏。霍夫曼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 大黄鸭在比利时展览时曾经被人扎破, 再次展览就有群众自发巡逻保护大黄鸭, 从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8点, 不久之后当地警察也自行加入了这支巡逻的队伍。不难看出, 大黄鸭备受群众喜爱, 它对于这些群众来说是具有存在意义的。凭借大众的喜爱, 大黄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群众对公共艺术品的保护意识, 这种意识会随着大黄鸭的世界环游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意识。

(三) 地域的选择性

从第一只大黄鸭的诞生开始, 霍夫曼就为其拟定了一个巡游目标——“最需要大黄鸭的地方也正是生活压力最大的地方”[4]。这反映出作者创作大黄鸭的初衷, 只有选择对的地方, 才能让大黄鸭充分发挥作用。到目前为止, 大黄鸭已在世界十几个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城市滨水景观中亮相, 它所到的每个城市都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及肯定, 充分体现出公共艺术的特点。大黄鸭在未来必将环游各个国家地区, 完成全球之旅。对于城市的选择, 一般是所在国家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它们具备城市景观的典型性和安全性两大特性,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黄鸭知名度, 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具体展览地点需要具有一定的特色和高辨识度, 同时要从交通、人流等客观因素考虑, 防止造成交通拥堵。但相对来说, 最佳的展示地点要以文化内涵为核心, 因为大黄鸭作为公共艺术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它更多表现的是独特的文化精神, 这种艺术与文化不分国界, 同时也要与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

四、结语

大黄鸭以艺术形式介入公共空间, 具有独特的造型魅力, 并承载了人们对童年的记忆, 这充分体现了大众的文化意愿与审美特点。事实证明它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也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公共艺术品。在巡游各地的时候, 大黄鸭对装饰滨水景观, 促发人景互动, 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促使公共艺术与历史人文景观的结合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知名度的提升, 大黄鸭在版权问题上引发了很多争议, 这不但没有阻碍它的发展, 还在某种程度上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黄鸭在展览过程中曾遭到人为破坏, 这反而激发了群众对公共艺术品的保护意识。大黄鸭在环游世界的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其独特的文化精神, 这也让人们体会到了大众文化沉重的分量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

摘要:大黄鸭以艺术形式介入公共空间, 具有独特的造型魅力, 并承载了人们对童年的记忆, 这充分体现了大众的文化意愿与审美特点。大黄鸭对装饰滨水景观, 促发人景互动, 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促使公共艺术与历史人文景观的结合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知名度的提升, 大黄鸭在版权问题上引发了很多争议, 这不但没有阻碍它的发展, 还在某种程度上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大黄鸭,公共艺术品,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大黄鸭设计者否认大黄鸭灵感来自落水玩具鸭[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3-08/02/c_125105438_3.htm

[2]翁剑青.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J].美术研究, 2005, (04) :105.

[3]郑树景, 赵磊.色彩构成[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2:39.

山东滨水广场景观设计探讨 篇8

摘 要:本文意在通过对关于滨水广场的滨水景观的思想和设计手法进行探讨,并以青岛地区的海洋文化广场为例,强调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等理念在滨水广场营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以景观设计的视角,对滨水广场的生态保护与资源有续利用进行浅议。

关键词:滨水广场;绿色营造;景观艺术;景观设计

1 滨水广场的发展

我国建设滨水景观空间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初期建设期、过渡建设期、问题凸显期和回归理性期。[1]滨水景观空间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中,同样经历了类似的过程。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很多国家非常重视滨水景观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比如巴尔的摩内港,多伦多滨水长廊,横滨21世纪滨水区“MM21”等。这些成功案例在各个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滨水景观建设的趋势和方向。中国的滨水景观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蒙城涡河滨水区,成都都江堰中央城区滨水景观空间等。滨水广场作为滨水景观中的一个类型,同样具有滨水景观的发展特征和建设特点。

以都江堰中央城区滨水广场景观的建设为例,都江堰的原有中央城区因为灾后毁坏严重,在保留自然景观的同时,对中央城区的滨水景观重新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原有的硬质堤坝改造成绿色地块,广场的主要部分建设在河流之中,在不破坏原有环境的条件下,突显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改造设计。广场内水生植物繁多,环境得到保护,在江中的半岛区域将水引入广场,引入广场的水流在场地中形成了如同小溪的水系统,并将地面的铺砖设计出高差来增加层次,水流因地砖高差的作用而流动,增加广场的趣味和艺术性。[2]

2 滨水广场景观的设计思想

2.1 滨水广场的绿色营造

对于滨水景观的完成,不能离开生态这一命题。提供优美的城市风景,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是生活质量的保证。在城市广场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环境保护与改善的问题,生态学范畴内涉及的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和物资的循环使用都成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在滨水的环境之中,通过增强水系循环来增强水体的抗污能力,通过规划水岸周边的景观布局来实现景观与水系之间的联系与结合,对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有效净化。

2.2 滨水广场的景观艺术

艺术上的设计改变了环境与人的互动,优秀的艺术作品在生活中的运用,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文理念和社会精神。对于景观建设,艺术的加入促进了景观设计的发展。设计师在建设景观时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从改善景观的视觉体验入手,在景观的细节之中找到视觉平衡之美,体现对于艺术上的理解与追求。滨水景观的建设,应该以科学技术为主,兼顾自然与人文,保护河流与地形的自然形成环境,尊重当地的生态和文化价值,让景观与自然,建筑与艺术形成美好体验。广场的景观可以加入建筑艺术,通过结构的穿插来造景、布景,用色彩的变化,标识各个功能区和场地,在建筑材料上采用多材质拼接拼合,使材质更有特色,并增加色彩的观赏性。

2.3 滨水广场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于滨水广场的资源利用,通常要考虑:第一,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其中包括绿化植被的水资源利用,还有使用者的用水需求。第二,场地的利用,包括场地区域的合理设置,合理的区域划分可以减少资源调动产生的耗能。第三,对于建设用材的消耗,应多利用绿色材质与再利用材质。

3 滨水广场的景观设计手法——以青岛地区为例

3.1 山东青岛地区滨水广场景观概况——以青岛奥帆基地为例

青岛是我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半岛型的地形使青岛三面环海,海岸线成为青岛较为突出的景观特色。对海岸线的自然景观进行保留,并把自然景观作为建筑景观的一部分,是青岛滨海文化广场较为普遍的营造方式。

奥帆基地最初的用途主要用于比赛,随着奥运比赛的结束,基地的后续利用成为首要问题,该基地为了提高利用率,增建少量商业用建筑,并开放滨水广场的大部分,供游客游人观赏。在广场的周围,没有过多设计围挡设施,广场的整个环境为开放式,对海面的可见度很高,并且设有适度的过渡高差,利用地势变化设置小型植物景观和绿化带,绿化用水采用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同时,又大面积采用了可渗透地砖,有效滞留雨水等外来水源,以减少绿化等活动对水的消耗。

奥帆基地的优点在于,不同功能区域的利用率很高并且互相连接,既有游览休闲广场又有商业经营区,对于多种经营活动都有对应的活动范围,有丰富的绿化,突出了陆地景观和海面景色。奥帆基地在广场建设中运用的多种绿化措施和环保措施,保证了场地的可持续利用,使该广场在赛后仍成为滨海区优美的观光地。

3.2 滨水广场的艺术要素

在对滨水广场所处的环境改造过程中,艺术性是非常需要注重的一个方面。滨水广场的景观设计需兼顾创造性和实用性,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运用在广场设计中:第一,对滨水广场上的一些细节(比如部分设施与构件)进行处理,可以重组形成新的小型景观或是以不同的艺术手法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第二,在应用色彩的时候,突出本地具有特点的色彩搭配,表达民族风情特色;第三,创意地设计景观设施,实现水景与建筑的和谐搭配。以此体现现代建筑文化的风格,运用现代风格中经常出现的几何纹样和装饰色彩,展现内容丰富,色调明确的景观设施。

3.3 滨水广场的空间要素

滨水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空间组成,作为城市的绿色休闲空间,滨水广场营造具有多面性。在滨水广场中可以加入小型水景,圍绕水景,可以配置绿化带和水生植物区,在水景与陆地之间可以建造临水的步行道,在步道必经处设置休闲区,在广场的主要区域设置人群集中休闲区,并在广场周围设置必要设施,如商业区,公共卫生处理区。[3]小型水景的建设和大型景观的设计可以由不同大小,不同疏密的排列,来展现和谐的韵律感,在透视上和虚实空间的处理上,经由人的行走轨迹变动,实现视觉上的景色变幻。

3.4 滨水广场的绿色要素

水域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一座临水的城市离不开与水的互动与交融。滨水广场不仅需要水的加入,生态设计的加入,还需要水生植物和当地陆生植物在场地中生长。与大面积硬化地面相比,自然植物的繁殖力强,随季节可以变换多种形态。陆生植物可以在场地中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可以遮阳,供氧,提高湿度,优化空气,还可以增加视觉上的舒适感。[4]山东滨水广场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外在与内在联系,将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通过改善滨水广场原有的生态环境,促进原生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把自然之美带入人居生活。景观建造完成之后,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周边产业的升级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10):63-68.

[2] 喻敏,吕月娟,罗谦.城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分析——以都江堰市中心城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为例 [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3-45.

[3] 张声远.城市滨水广场规划设计的环节要素浅谈[J].考试周刊,2010(52):9-11.

上一篇:政务礼仪的重要性体会下一篇:公司画册设计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