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基础

2024-08-01

欧姆定律基础(精选10篇)

欧姆定律基础 篇1

专家表示,选择相对稳健的、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注重分散各类市场的风险,让自己的资产配置更恰当,保持合理的流动性和收益性,更容易安心、稳定地找到幸福的致富轨道。因此,理财专家认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加便捷的通往幸福理财之路,不妨选择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

理财专家介绍说,现今可供市民使用的理财产品多不胜数,如果我们将股票、期货、外汇投资等定义为高风险投资,定存、房屋租金等固定收益型投资定义为低风险投资。那么,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家庭结构和财富程度,采取高低风险投资标的合理搭配,获取稳健收益的可能性更大,更容易实现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有助于提升投资理财的幸福指数。

定律二:适当降低收益期望

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投资者的收益都集中在市场平均值附近,真正能够获得远远高出平均收益的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把自己的心态放得更平和,把追求市场平均收益率作为自己的目标,往往更易于实现,也更容易产生幸福感。

对于曾经在高风险市场博取过高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往往会把这种增速当成了常态,作为了对预期收益的追求目标,认为一旦没有实现过往的高收益就是失败,就没有成就感,也就谈不上幸福感。所以要做到幸福理财,适时地调整对预期收益目标的追求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方程式。任何一个投资市场都无法避免波动的产生,只涨不跌的市场是不存在的。而要想在起伏的市场上做到幸福理财,最简单的办法是把预期收益目标调整到市场平均收益的水平,降低理财收益预期值。

定律三:学会有效保障财富

有调查显示,两个资产程度几乎相同的人,一个没有风险保障,一个拥有风险保障,后者的幸福感显然会更强。对于财富积累越多的人来说,风险也就越大,安全感自然越低,随之而来的是幸福感的下降。因此,财富需要一堵“防火墙”,用它来抵御病痛、意外、生老病死等等未知的不幸带来的财产损失,至少在面对这些困难时,还有保险给予我们经济上的支持,使我们的家庭资产不会受伤太多。

定律四:具备驾驭财富能力

金钱是我们改善生活状态的工具,掌握驾御现有财富的能力,才能让金钱成为我们忠实的仆人。有句意大利谚语:让金钱成为我们忠心耿耿的仆人,否则,它就会成为一个专横跋扈的主人。金钱是我们改善生活状态的工具,在自己可以支配的财富基础上,掌握驾御财富的能力,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所相应的生活,才能让金钱成为我们忠实的仆人。

同时,投资理财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不可或缺。相当大一部分股民甚至连基本的股市知识还不具备,便奔向股市去博弈,并希望能一夜暴富,其结果自然不令人乐观。想要获得自己的外在财富,首先要扩大自己的内在财富,这样才能抓住外在财富来临时的机遇。

最后还要注意到,家庭投资理财首先是要保障自己的家庭资金的安全性,然后才是盈利性。一般投资理财我们保障财产的安全性就要使用分散性原则,即将家中的闲置资金分成多份投资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高风险的可以帮助追求高利润,低风险的虽然利润少但是可以缓冲高风险那部分带来的冲击。

欧姆定律基础 篇2

一、二八定律的含义

二八定律又称帕累托定律, 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帕累托认为, 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 仅有约20%的因子是最为重要的, 对事物起着决定作用, 而剩余约80%的因子尽管占了大多数, 却是次要的, 二八定律由此得名。二八定律起源于经济学领域, 但在管理学、心理学、营销、传媒等领域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应该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事物最重要的20%上,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 事半功倍。

二、二八定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启示

二八定律同样存在于计算机教学中, 即80%的人对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使用通常仅需要掌握20%的功能就可以满足日常的信息处理工作。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Internet、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 Point的使用等。业界认为, 尽管Word 2003中含有1000余个命令, 但从用户的使用频率来看, 常用的操作命令也不超过200个, 甚至对下拉菜单和常用工具栏中的一些命令都未曾触及。因此, 二八定律启示我们, 应以“现在够用、将来能用”为度, 精讲、精练,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熟练掌握最基础、最主要的知识与技能, 而对一些较少使用的知识和技能暂时则可以不必深究。

三、二八定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促进

1、教学目标科学合理

教学目标作为对学生在教学及学习后状态的预期, 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课程教学通常采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 每个维度下又包含了两到三个具体目标。由此可以看出, 如此数量繁多、质量全面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在一节课, 或一次课中难以完全达成的, 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正是以有限时间内的切实可行性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业院校新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为各专业后续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最基本的操作基础。从二八定律来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着力于将80%的教学效果集中于20%的教学目标, 在每节课可能实现的教学目标中, 挑选出最核心、最能够实现的、具体的教学目标, 以知道、明白、会操作、熟练操作来考量学生应掌握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精简实用

“一英寸宽, 一英里深”是国外科学课教学流传的一句话, 同时也作为其课程教学的原则, “一英寸宽”是指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少而精, “一英里深”是指教学内容要深入展开。只有在有限的课时中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才有可能得以提高。如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回顾计算机学习的二八定律, 80%的人对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使用通常仅集中于20%的功能, 即可得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优选应着眼于20%最核心、最关键、最经典的的知识和技能,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使学生能够以20%的核心能力去解决学习和工作中80%的信息处理问题。例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的教学内容应是对该软件20%基础功能的学习, 可以说掌握了这20%的基本功能即掌握了该版本文字处理软件的常规使用。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育部于2008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强化实践与实训教学等, 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探索与其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以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当前, 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又有近年来教学改革所提倡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等, 但就教学方法的组织形式而言, 一般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如何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以何种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综合性较为明显, 注重的是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因此, 从二八定律来看, 不妨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对理论与技能的教学二八分, 理论精讲一点, 侧重集中讲解, 技能多练一些, 侧重分散练习;教师教与学生学二八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对计算机的学习适于分散练习,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则应采取集中方式快速、有效地解决。然而,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各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则可以灵活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计算机组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以新生购买电脑为任务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了解计算机的主流配置, 台式机、笔记本、超级本的特点, 以及品牌与价格等;对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中邮件合并功能的学习, 可以通过学生信息卡、图书证、获奖证书等教学项目或案例来进行。

四、结语

二八定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多, 例如, 教师通常将20%的精力集中在对知识和技能掌握一般水平的80%学生身上, 而对于能力较高, 或水平较低两极的20%学生, 则需要教师投入80%的努力才能够因材施教, 使所有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仅需要将20%的精力投入在课堂, 却应以80%的精力通过论坛、搜索引擎、阅读相关书籍、与相关人士交流来提高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当然, 二八定律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绝对意义的二八分, 而是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视角, 同时, 对该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并不意味着学到了最关键、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停止不前,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需要我们以不同的心态在不同的阶段实现不同的目标。总之, 二八定律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 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摘要:本文以二八定律为视角, 结合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际,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二八定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使用及促进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二八定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金靖.二八定律在高校教学秘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J].高教研究, 2012 (7) .

[2]方哲.二八定律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0 (18) .

[3]高建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3) .

欧姆定律基础 篇3

【关键词】 电工基础概念定律 中心

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进一步掌握学习专业课所需的各种电工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要实现这个目的,关键是让学生正确形成概念和掌握定律。

电工基础的概念是反映电工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事物的属性包含事物的性质和事物间的联系。事物与属性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不具有属性的事物,也没有脱离事物而孤立存在的属性。电工基础的概念属于科学概念,它和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概念是有区别的,它精确地反映电工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并能给出严格的定义。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电灯发亮、电炉发热,知道电灯、电炉有电流通过,从而得到一个概念——电流。电流概念不仅说明电荷有规则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且还规定以正电荷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从而精确描述电灯发亮、电炉发热是由于有定向移动电荷流过的本质属性。

电工基础的定律是反映电工现象和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和必然关系的判断,它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态。从这个意义出发,原理、定理、定则等规律性的知识都是定律。例如,安培定则是用来判断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右手定则是判断感生电动势方向。这两个定则都是有规律的,因而都是定律。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应以形成概念和掌握定律为中心,这是因为从电工基础的结构来说,概念和定律是构成电工基础最基本的单元。从学生掌握电工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来说,形成概念和掌握定律是中心环节。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由组成该学科的单元构成,概念是组成电工基础最基本的单元。假如没有电流、电压、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电动势、交流电、电阻、电容、电感等概念,就没有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定律也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单元,它是人们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感知,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译等逻辑思维,经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的的飞跃,最后形成判断。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大量的定律包括定理、定则、原理构成的,电工基础是由欧姆定律、戴维南定律、电容充放电原理等构成。因此,可以说定律是构成学科的框架。

概念和定律是密切联系的,相对独立的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同定律联系在一起,是定律组成的部分。概念的内涵常常通过定律来揭示,例如,电流、电压、电阻三个概念是通过欧姆定律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一定阻值的电阻,两端的电压越大,流过电阻的电流越大,即成正比。当两端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这就说明三个概念的内存联系,并通过欧姆定律说明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又如,感生电动势和磁通这两个概念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联系在一起的,并通过电磁感应定律揭示了感生电动势大小与穿过回路磁通变化率(即变化快慢)成正比,因此可以形象地设想,概念是学科框架的节点。电工基础课程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只有把握住的框架结构,才能掌握好电工基础知识。例如,只有掌握了磁现象的电本质,电动势、电流、磁通、交流电、直流电、相位、阻抗这几个概念,掌握了电磁感应定律,才能掌握变压器的结构原理,才能懂得变压器能变换电压、电流、相位、阻抗以及为什么只对交流电起作用,对直流电不起作用的原因等。又如,如果不知道电阻、电流、电功这几个概念,就不能了解电灯为什么发亮;不懂得焦耳定律,就不懂得电炉为什么能发热,等等。因此,形成概念和掌握定律是电工基础教学的中心环节。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形成电工概念?从概念形成的过程来说,就是看该过程是否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要求;从概念形成的准则来说,就是看学生是否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是极为复杂的认识过程。首先要遵循认识论的规律。形成概念要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才能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把感知事物或现象在大脑中加工。剔除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例如,在讲解磁场这个概念时,首先可调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感知。如两块磁铁互相靠近,但没有接触,两块磁铁会相互吸引或排斥。接着拿两块磁铁进行演示,这种现象能给学生留下两块磁铁并没有接触,但相互之间却有力的作用的印象。这是形成概念的感知阶段。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知识,引导学生,按照逻辑思维的规律可以推导出:既然两块磁铁没有相互接触,但却有力的作用,那么两块磁铁的周围必然存在一种特殊的物质,两块磁铁才能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在电工学中叫磁场。由此可以让学生形成磁场这一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剔除现象或过程,深入到现象的本质,从而形成概念。

衡量学生是否形成概念,标准是看能否正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概念质的表现,这是通常所说的概念的物理意义,概念的外延就是通常说的适用范围。因此,学生是否形成电工概念就看是否掌握了概念的物理意义和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对于电动势的概念,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电动势是衡量电源将非电能转换成电能本领的物理量。在电源内部,外力将单位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以字母E表示,若外力将电荷Q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的W,则电动势E=W/Q,单位是伏特,方向规定为,在电源内部由负极指向正极。这些都是电动势的内涵。电动势的适用范围是适用于所有的电源,这就是电动势的外延。这样学生掌握了电动势的内涵和外延,也就形成电动势这个概念。

在教学中又怎样掌握电工定律?从定律的形成来看,掌握电工定律的基础是实验。电工基础中许多定律都是前人通过多次反复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在电工教学中也应通过实验,重视电工现象并进行必要的测量、分析数据,总结现象变化规律,形成电工定律。对于学生来说,用于形成电工学定律的实验,不在于次数的多少,应考虑是否能使学生具备足够转化为规律的清晰观念。例如,为了让学生形成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所做的实验只要能说明感生电动势(e),变化的磁通量(ΔΦ)和变化时间(Δt)三者的关系就可以了。这样在课堂上可以在一个空心的线圈两端接上灵敏检流计,并构成闭合回路,当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时将看到检流指针偏转。磁铁不动时指针不偏转,这说明磁通量变化时在线圈中会产生电动势,磁通量不变化,就没有电动势产生。插入或拔出愈快,即磁通量随时间变化愈快时,指针偏转角度越大,说明回路中感应电动势越大,从而得出法拉第电磁感应的磁通量的变化率(变化快慢)成正比,用数学式表示:e=-ΔΦ/Δt(单匝线圈)的结论。由此学生在实验中就可以深入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清楚认识到定律表达了感生电动势、变化磁通量和变化时间这三个量的关系。

技工生学习电工基础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要求教师根据技工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在有限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中,有效地传授电工知识和培养能力。因此,不能不分轻重地将全部知识都列为中心内容,这样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不能收到效果。对此,应以概念和定律为中心,传授最基本的电工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电工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书堂.电工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 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田兆清(1967-),女,广西玉林人,广西电子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电工电子。

欧姆定律基础 篇4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2mol的单原子理想气体,某过程的△(pV)=26kJ,则此过程的焙变△H=()。A.26kJ B.39kJ C.65kJ D.32.5kJ

2、一定量的H2(g),在绝热、恒容下发生下列反应:

H2(g)+O.5O2(g)→H2O(g)则此过程的△U__;△H__;△S__;△A__;△G__。A.(>0 B.(=0 C.(<0 D.(无法确定

3、可行性研究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__。A.(A)对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分析预测

B.(B)对项目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作出论证和比较 C.(C)应该包括A、B两项

D.(D)对项目的必要性和先进性进行论证

4、某液体混合物用一种高效萃取剂萃取,经一次接触即能达到要求的分离任务,宜选用__。

A.(填料萃取塔 B.(筛板萃取塔 C.(单级式萃取器 D.(转盘萃取塔

5、在一连续精馏塔中分离苯-甲苯混合物。已知原料液的流量为10kmol/h,其中含苯0.56(摩尔分数)。若要求苯的回收率为96.5%,塔釜残液中含苯0.026(摩尔分数),则塔顶产品的流量为__。A.(193.33kg/h B.(2.46kg/h C.(207.28kg/h D.(225.36kg/h

6、对称三相四线制供电电路,若端线(相线)上的一根保险丝熔断,则保险丝两端的电压为____ A:线电压;B:相电压;C:相电压+线电压;D:线电压的一半。

7、通常在换热器的设计中规定甲山值不应小于__,否则△tm经济上不合理。A.(0.3 B.(0.4 C.(0.8 D.(1.0

8、体系的能量变化等于__。A.(A)体系内能的变化

B.(B)体系吸收的热量减去体系对环境所做的功 C.(C)体系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之和

D.(D)分子间势能和动能、原子间键能等之和

9、对于反应。2NO2→2NO+O2,选用不同的反应物和产物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相互关系为()。A.A B.B C.C D.D

10、在选择化工过程是否采用连续操作时,下述几个理由不正确的是__。A.(A)操作稳定安全

B.(B)一般年产量大于4500吨的产品 C.(C)反应速度极慢的化学反应过程 D.(D)工艺成熟

11、离心泵抽空、无流量,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有①启动时泵内未灌满液体;②吸入管路堵塞或仪表漏气;③吸入容器内液面过低;④泵轴反向转动;⑤泵内漏进气体;⑥底阀漏液。你认为可能的是____ A:①、③、⑤;B:②、④、⑥;C:全都不是;D:全都是

12、有一套管换热器,环隙中有119.6℃的蒸气冷凝,管内的空气从20℃被加热到50℃,管壁温度应接近____ A:20℃;B:50℃;C:77.3℃;D:119.6℃

13、停止差压变送器时应____ A:先开平衡阀,后开正负室压阀;B:先开平衡阀,后关正负室压阀;C:先关平衡阀,后开正负室压阀;D:先关平衡阀,后关正负室压阀

14、某对象特性可用微分方程表示,则该对象的放大系数为()。A.10 B.4 C.4/10 D.2.5

15、某液体的比体积为0.001m3/kg,则其密度为____kg/m3。A:1000;B:1200;C:810;D:900

16、化工设备常用材料的性能可分为工艺性能和____。A:物理性能;B:使用性能;C:化学性能;D:力学性能

17、与液体相比,输送相同质量流量的气体,气体输送机械的____ A:体积较小;B:压头相应也更高;C:结构设计更简单;D:效率更高

18、从解吸塔出来的半贫液一般进入吸收塔的____,以便循环使用。A:中部;B:上部;C:底部;D:上述均可

19、常被用来吸附净化尾气中的有机蒸气、恶臭物质和某些有毒有害气体的吸附剂是__。A.(A)硅胶

B.(B)活性氧化铝 C.(C)活性炭 D.(D)分子筛

20、设有一热机在环境温度为300 K时其热效率为20%,则该热机的高温热源的温度至少为__。A.(A)375K B.(B)350K C.(C)325K D.(D)取决于工质

21、某真实气体节流膨胀过程的△(pV)=250J,则此过程的△U=__。A.(250J B.(-250J C.(0 D.(无法确定

22、对于往复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 A:有自吸作用,安装高度没有限制;B:实际流量只与单位时间内活塞扫过的面积有关;C:理论上扬程与流量无关,可以达到无限大;D:启动前必须先用液体灌满泵体,并将出口阀门关闭

23、有一复合反应为A+B→D,其反应机理为

用平衡近似法导得复合反应以D的生成速率表示的速率方程为()。A.A B.B C.C D.D

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

A.(A)一定压力下,混合物的泡点温度比露点温度高 B.(B)一定温度下,混合物的泡点压力低于露点压力

C.(C)一定压力下,纯物质的泡点温度和露点温度是相同的,且等于沸点 D.(D)纯物质的泡点线符合拉乌尔定律的直线

25、高放射性废物一般采用__固化剂固化。A.(A)水泥 B.(B)沥青 C.(C)塑料 D.(D)玻璃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环保监测中的COD表示____ A:生化需氧量;B:化学耗氧量;C:空气净化度;D:噪音强度

2、在利用热电阻传感器检测温度时,热电阻与仪表之间采用____连接。A:二线制;B:三线制;C:四线制;D:五线制

3、对流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__。A.(A)湍流主体 B.(B)缓冲层 C.(C)滞流内层

D.(D)以上三层均接近

4、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电压的最高值能达到____以上。A:数十伏;B:数百伏;C:数千伏;D:数万伏

5、PG 1310—300 A1A 为某一管道的标注,其中300是指____ A:主项编号;B:管道顺序号;C:管径;D:管道等级

6、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是____ A:电压、电流、频率;B:周期、频率、角频率;C:最大值、初相角、角频率;D: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

7、在简单蒸馏过程中,蒸馏釜内易挥发组分的组成逐渐__,釜残液的泡点逐渐__。

A.(A)升高,降低 B.(B)升高,升高 C.(C)降低,降低 D.(D)降低,升高

8、设备内的真空度愈高,即说明设备内的绝对压强____ A:愈大;B:愈小;C:愈接近大气压;D:无法确定

9、关于评标组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A.(评标是审查、确定中标人的必经程序 B.(评标委员会应依法设置

C.(评标委员会人数一般应为5人以上偶数 D.(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负责组织

10、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有__。A.(是公司法定代表人在工程项目上的全权委托代理人,代表公司行使承担工程项目承包合同中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公司法定代表人负责 B.(按照公司的制度和授权,全面领导并主持项目的各项工作

C.(负责按合同规定的承包工作范围、内容和约定的建设工期、质量标准、投资限额全面完成合同规定的项目任务和目标 D.(协调公共关系

11、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时,传热管的壁温接近____ A:蒸汽的温度;B:空气的出口温度;C:空气进、出口平均温度;D:无法确定 12、298 K时,C(石墨)与Cl2(g)的标准生成热____ A:前者为0,后者不为0;B:均小于0;C:均等于0;D:均大于0

13、化学反应热不仅与化学反应有关,而且与____ A:反应温度和压力有关;B:参加反应物质的量有关;C:物质的状态有关;D:以上三种情况有关

14、除去废水中的漂浮物,最简单的装置是__。A.(A)格栅

B.(B)板框压滤机 C.(C)袋式过滤器 D.(D)离心分离器

15、关于爆炸,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____ A:爆炸的特点是具有破坏力,产生爆炸声和冲击波;B: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C: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D:爆炸在瞬间放出大量的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

16、下列四种阀门,通常情况下最适合流量调节的阀门是____ A:截止阀;B:闸阀;C:考克阀;D:蝶阀

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禁止向海域排放含__的废水。A.(A)油类、重金属、酸液、碱液 B.(B)油类、铅废水、酸液、碱液

C.(C)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高(中)水平放射性物料 D.(D)有机染料、酸液、碱液

18、旋风分离器主要是利用____的作用使颗粒沉降而达到分离。A:重力;B:惯性离心力;C:静电场;D:重力和惯性离心力

19、____有知觉且呼吸和心脏跳动还正常,瞳孔不放大,对光反应存在,血压无明显变化。A:轻型触电者;B:中型触电者;C:重型触电者;D:假死现象者

20、质量控制点可划分为A、B、C三级,其中C级为__。A.(一般质量控制点

B.(由施工单位质量检验人员检查确认

C.(由施工单位、工程公司双方质量检验人员共同检查确认 D.(由业主确认

21、由克拉佩龙方程可知:当压力升高时,冰的熔点必然会__。A.(升高 B.(保持不变 C.(降低

D.(无一定变化规律

22、A、B两组分组成一液态完全互溶的真实液态棍合物的气、液平衡系统,已知在温度T下,纯A(1)液体和纯B(1)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实验测得在温度T下,A、B两组分的压力一组成(p一x)图上,山现系统的总压力既大于,说明该系统()。A.产生最大正偏差 B.产生最大负偏差 C.不产生偏差 D.无法确定

23、切断阀主要用于停启物流的流动,()通常用作切断阀。A.闸阀 B.截止阀 C.止回阀

D.自控调节阀

24、泵将液体由低处送到高处的高度差叫做泵的____ A:安装高度;B:扬程;C:吸上高度;D:升扬高度

《欧姆定律》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 本节课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电学中重点内容之一。

2. 本节课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3.本节课的内容: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欧姆定律;(3)欧姆定律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于通过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揭示欧姆定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结合欧姆的故事,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各量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各物理量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应该着重让学生亲身经历各种探究过程,在探究中体会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分析现象的本质,让学生体会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亲身实验、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亲身实验和对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指导好学生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好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实验、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欧姆定律,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设计

(一)通过播放录像和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的效果是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关键,教科书的节首图是《天鹅湖》的美丽剧照,本意就在于创设一定情境;

1.播放:灯光逐渐变亮,音乐渐起,幽静的湖畔,朦胧的月色,一群美丽的白天鹅,出现在舞台上,随着灯光变化,翩翩起舞。

2.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现优美的舞台灯光的变化,演示1:闭合台灯开关,然后调节旋钮,使其亮度逐渐发生变化;演示2:调节录音机的旋钮,使其音量逐渐发生变化;激发学生提出“怎样改变电流大小”的问题,开展实验探究。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和演示实验找出共性,经分析思考,明白电路中的电流发生了变化,从而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电流的大小?

(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师:根据经验,你能猜想出哪些因素能影响电流的大小呢? 生: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

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所以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2.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以可能电阻越大,电流越小。师:对于学生回答的其他问题,一般都可以归结到电压或电阻,对学生的猜想做相应的引导。

师: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想办法设计实验方案。生: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方案:

1.电阻、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通过改变电源电压,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电阻、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串联,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电压,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电压,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3.前两种连接方式中分别改变电阻的阻值,来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生:交流评价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最终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与交流,找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师:下面我们看一段音频资料,请同学们观察本实验。本实验直接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出两个实验课题,即电流跟电压、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①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保持电阻不变,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可以通过改变电池的个数来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也可以通过改变与定值电阻串联的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大小,来调节电阻两端的电压。

②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大小。改变电阻阻值,电阻两端电压也随着改变。可以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对这个实验演示完毕以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到两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欧姆定律

师:我们刚完成的探究,就是欧姆当年探究的缩影,最后得出了欧姆定律。但是欧姆当年的实验条件和我们今天相比有天壤之别。

简介欧姆探究过程(看音频资料)。

生:感受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艰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师:介绍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做欧姆定律。

U RI的单位:A; U的单位V; R的单位Ω。欧姆定律可以写成如下公式:I从欧姆定律表达式,能不能得出电流越大,电压越小,电阻越小的结论? 生:学生讨论分析,理解各物理量间的辨证关系,并回忆旧知识,加深理解。体验各种事物间奇妙的联系。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对于欧姆定律的运用,教科书安排了一个例题,意在让学生明白灯泡上标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实际意义——灯泡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时,能正常发光。

例题:手电筒的小灯泡上标有“2.5V 0.3A”,表示加2.5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0.3A,灯泡正常发光,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少? 对于初学者来说,为了便于分析问题,应先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再运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这一点特别重要。

这道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定电阻的方法。如果分别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值和通过它的电流值,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值。

(五)讨论交流:电流表和电压表

教科书最后安排了一个讨论交流,根据欧姆定律讨论电流表和电压表在电路连接中的特点。电流表电阻很小,根据欧姆定律,直接接在电源两极电流会很大,会烧毁电流表。而电压表电阻很大,直接接在电源两极电流也很小,没有烧毁的危险。活动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电阻特点是直接给出的,因此它们的构造并不需要涉及,应主要侧重于从欧姆定律分析两表的连接方式及其限制。

(六)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求知欲望。

资料来源:http://zhdduya100.taobao.com/QQ:1805986694,597161994 更多资源下载地址:http://zhdduya100.taobao.com/

更多资源下载地址:http://zhdduya100.taobao.com/

资料来源:http://zhdduya100.taobao.com/QQ:1805986694,597161994

欧姆定律教案 篇6

思考、交流、回答:

不能这样说。

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跟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或电压的大小,导体中是否有电流或电流的大小无关。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

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电流为零,但导体电阻依然存在。因此不能认为电压U跟电流I成正比,跟电阻R也成正比。

阅读科学世界,了解酒精检测仪的原理;

观察图片,了解电子秤的原理。

思考、交流、回答:

可以由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来求解。而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可以测出来。即: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导体中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了。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学生讨论梳理知识,交流收获和困惑。见板书设计。

四、课堂检测教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

五、布置作业1.完成《助学》上本节的题。

2.完成“周六自测”。课后完成

电工中欧姆定律应用探讨 篇7

1 直流电路欧姆定律及应用

1.1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 有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两种形式,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强度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和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即。而全电路欧姆定律为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和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 和电路的总电阻成反比。即。对于直流电路这两种形式, 虽然在中学学过, 也经过大量的应用, 但对于复杂电路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进行探讨, 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得以正确应用欧姆定律, 为电工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2 复杂电路的应用

所谓的复杂电路, 通常指的是含有两个或两个电源以上的电路, 这类电路通常用基尔霍夫定律或者用戴维南定理求解, 但在应用中遇到含有电源的电路时, 欧姆定律的应用存在问题。下面, 通过实例探讨。

如图1所示电路, 若E1=18V, E2=15V, R1=12Ω, R2=10Ω, R3=15Ω, 求I3,

应用戴维宁定理求解时, 把复杂电路看成一个有源二端网络和一个待求支路相串联的电路。因为有源二端网络能够简化为一个电压源, 这样, 复杂电路就简化为一个简单电路。

待求支路如图2所示, 首先要计算二端有源网络的开路时的端电压UOC, 对于初学者而言, 含有两个电源, 应用欧姆定律有一定的困难, 主要是电流的方向选择问题, 若选择ABCD方向为电流方向, 应用闭合回路的欧姆定律有E1-E2=IR1+IR2, E1和E2电动势方向相反所以为减号, 带入数值得电流, 在求UOC的电压, 和BC支路的电压相等, 以BC支路为参考求UOC的电压, , 此处, BC两端的电压为E的电动势和电阻上电压降之和, 是因为电流的实际方向和电动势方向相反, 相当于蓄电池充电, 是闭合回路欧姆定律的特殊形式。

等效电阻R0经过计算, , 如图3所示, 再次应用闭合回路的欧姆定律。如此反复的应用欧姆定律, 最后求出了I3。

2 交流电路欧姆定律及应用

交流电路中, 欧姆定律的形式为, 此即为相量形式的欧姆定律, 它综合反映了交流电路元件的电压和电流有效值相量之间的关系, 当X=0时, 为纯电阻电路或谐振电路;当R、X都不为0时, 为阻抗电路情况较为复杂, 可能是容性阻抗, 也可能是感性阻抗, 下面进行讨论。

1) 含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电路。当R和X都不为0时, 阻抗Z≠0此时, 电路为感性或容性, 计算电流和电压可以运用欧姆定律。

如图4所示, 已知R=30Ω, L=31.53m H, C=79.6μF的串联电路, 交流电源的电压U=220V, 频率f=50Hz。求a.电路中的电流;b.各元件两端的电压。

解题, 经计算阻抗为大小为42.43Ω, 阻抗角为-45°, 电流大小由交流电路欧姆定律得, 各元件电压由欧姆定律计算分别为电阻端压155.7V, 电感端压为51.9V电容端压为206.7V。

经过应用相量形式欧姆定律计算求得电压电流值, 并且也可求出它们之间的相位关系。交流电路相位要引起注意。-45°说明此电路为容性电路。

2) 当R、L、C串联时, 若电抗X=0, 电路发生串联谐振谐振, 谐振时电压和电流的计算都遵循欧姆定律, 只是电感和电容的电压相位相反而已, 这里不再举例说明。

3 磁路的欧姆定律

闭合磁路的磁通, 和磁通势Fm成正比, 与磁阻Fm成反比。即=RmFm。由于与电路欧姆定律形式相同, 故称之为磁路的欧姆定律。把该公式推广可得全磁路的欧姆定律。

磁路的欧姆定律不适合定量计算, 只适合对磁路进行分析, 因为磁通势变化, 磁阻也发生改变。由于没有计算, 这里就不列举了。

4 结语

1) 从前面的探讨可知, 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不同, 欧姆定律的表示意义也有所不同, 因此, 在处理问题时, 一定分清情况。2) 在使用欧姆定律解题时, 注意什么情况可以用什么情况不能用,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 学完知识进行归类对比, 有助于知识系统化, 不仅能够扎实的掌握知识, 而且在使用时, 便于再现。总之欧姆定律贯穿整个电工学内容, 欧姆定律掌握熟练了, 电工的学习将更加轻松、愉快。

摘要:欧姆定律是电工中最重要的基本定律, 对其各种应用情况进行讨论总结, 能够更加深刻掌握定律, 正确运用定律。

关键词:欧姆定律,电压,电流,感抗,容抗,阻抗

参考文献

[1]谷立新, 齐俊平.工电子技术, 2011.

“欧姆定律”教学案例 篇8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之后的内容,这样的安排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学习“欧姆定律”,主要使学生掌握在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下一步学习“电功率”以及“焦耳定律”等其他电学知识与电路分析和计算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分析归纳得到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归纳得出欧姆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难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说学法

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先由学生解题而后再去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教师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手的就尽管让学生去完成,即便会有一些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的源头出在哪里,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既加深學生对欧姆定律的理

解,同时又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欧姆定律教案 篇9

1、知道什么是电阻及电阻的单位。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知道导体的伏安特性,知道什么是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探究电流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运用数学图象法处理物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欧姆的研究过程和“欧姆定律”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坚强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适用条件及利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伏安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 学 方 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 学 手 段 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导体A、B(参考教材图2.3-1)、晶体二极管、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欧姆定律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我们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欧姆定律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欧姆定律

教师:既然在导体的两端加上电压,导体中才有电流,那么,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投影教材图2.3-1(如图所示)

教师:请一位同学简述如何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来研究导体A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学生:合上电键S,改变滑动变阻器上滑片P的位置,使导体两端的电压分别为0、2.0 V、4.0 V、6.0 V、8.0 V,记下不同电压下电流表的读数,然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教师:选出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读取实验数据。将得到的实验数据填写在表格中。

换用另一导体B,重复实验。

[投影]实验数据如下

U/V

0.50

1.00

1.50

2.00

2.50

I/A

导体A

I/A

导体B

教师:同学们如何分析在这次实验中得到的数据?

学生:用图象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电压U,用横轴表示电流I,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相应的点。根据这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来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作U-I图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

学生:作图,如图所示。

教师:这种描点作图的方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同学们一定要掌握。

分析图象,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对于同一导体,U-I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电压和电流的比值等于一个常数。这个比值可以写成:

R=

对于不同的导体,这个比值不同,说明这个比值只与导体自身的性质有关。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的属性。

师生互动,得出电阻的概念:电压和电流的比值R= ,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

教师:将上式变形得

I=

上式表明:I是U和R的函数,即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我们初中学过的欧姆定律。

教师:介绍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和欧姆定律的建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讨论:根据欧姆定律I= 得R= ,有人说导体的电阻R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这种说法不对,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所以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中的电流没有关系。

教师:电阻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 Ω。

常用的电阻单位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

1 kΩ=103 Ω

1 MΩ=106 Ω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篇10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路中电流遵循的基本“交通规则”,是电学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因此,欧姆定律的探究实验就成为理解I、U、R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石。但是在实验中以下几个问题容易被忽视。

问题一:用控制变量法研究I、U、R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为什么只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以及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

按照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应当是保持其中任何一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其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不研究“保持电流I不变,探究电压U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其实,电阻是导体的本身性质,它并不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当电压变了,电阻不改变,只能电流变化了,保持电流变化不可能。

问题二: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

如果不用滑动变阻器,虽然能够测量出R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但该电路只能测量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值,而从一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是无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应该再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因此就需要改变R两端的电压,可以不断改变电阻,也可以采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还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比较下来,当然是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快捷。同时,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问题三:在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应该如何操作?

如何保持电压U不变?即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同时,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保持电压不变,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问题四:在本实验之前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实验之前,不仅要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办事,还要有检查电路的良好习惯,而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实验,忽视实验规则。本实验中,实验之前,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电阻最大位置。其次,为测量误差减少,要选择适当的电表量程。

问题五:要认识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

同样的电路如果出现在考试卷上,许多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解答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连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能够排除,如找出短(断)路所在的位置和原因,总是寄希望于老师来帮助解决,于是,这样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最忙的往往是老师,学生只顾记录数据,观察表面现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问题六:要重视图像的教学

用图像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教材中引导学生用描点的方法,把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反映出来。运用图像分析物理问题在后续的物理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现在的学习能够为高中物理的学习打些基础。由于学生实验中的误差,作出的图像并不在一条直线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的同时,只要求能够作出各数据点比较接近的直线即可。

以上这些问题要引起物理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学过程可以通过猜想、讨论、探究中方式获得,因为它不至于让学生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上,以后遇到此类问题的变式也能够应对自如,对于解决实际物理问题大有裨益。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2

一、是没有很好地贯彻以学定教的原则。

首先是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估计过高。要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实现预设的学习目标,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应用字母公式变形的知识、透彻理解串和并联电路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显得很不适应。

二、是没有选择好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讨论、提问、板演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暴露,学习情况得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的起点和节奏,教学的有效性将会得到提高。再次,教学手段的单一也是造成教学策略选择不当、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的原因之一。

三、是一些过时的传统观念有时还在有意或无意间主导着我的教学行为。譬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设法引导学生区思考、而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四、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纠正错误的时间,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反思消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3

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时的特点: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编排是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本节课来逐步进行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动手操作时电路故障的排除。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

所以,从本课的引言提出问题到学生分析和设计实验的思路,设计实验电路图。采用教师引导,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和完善科学探究的设计实验方案,并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强化小组成员间相互协助、团结协助、分工合作的意识。再让学生开始动手进行试验探究。但是在实验中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实验,忽视实验规则。另外要认识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同样的电路如果出现在考试卷上,许多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解答出来。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连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能够排除,如找出短(断)路所在的位置和原因,总是寄希望于老师来帮助解决,于是,这样的探究实验课堂上,最忙的往往是老师,学生只顾记录数据,观察表面现象,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尝试,但不能越俎代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4

学校安排我面对全区物理教师开设一节公开课,课题为《欧姆定律的应用》,感觉收获很多,真可谓“心怀希望而来,满载收获而归”.本节课我采用了“先学后导 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将教材中的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实验由学生课前小组合作完成,并完成《导学单》,课堂上,首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导学单》上碰到的问题,解决不了的,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老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二次备课,并设计一些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研究讨论,以达到解决疑问,提升能力的目的.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 课题引入

课前我们已经按照导读单进行了预习,并进行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时间为3分钟.

2 交流讨论

(1)各组长汇报学习提出问题,并板书,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电压表的量程选择时是不是一定要先试触大量程?

电流表的量程如何选呢?

为什么要求电阻的平均值?

为什么要用滑动变阻器?

利用一个电流表或一个电压表测电阻的题目不会做.

(2)师生共同解决上述问题.

3 进行实验

(1)课前我们已经学会了测量定值电阻的大小,现在老师要求你们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测量定值电阻的实验方案是否需要修改?怎么修改?实验注意点是什么?

(2)老师启发:如果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灯丝的温度是否会改变?电阻是否会改变?那么电阻的差异是否就是误差?

(3)学生得出的修改方案.

在测定小灯泡的电阻时不能求平均值,必须将原来表格的最后一列删除.

(4)教师提问学生还有哪些实验注意点:

(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注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滑动变阻器用法)

(5)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6)学生重新设计表格并建立坐标系处理实验数据.

(7)让一个学生将其中的一组数据绘成I—U图像,强调图像不会成一直线. 4 实验拓展

(1)如果小明在实验中,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则可能是什么原因?

(2)学生分析,说明原因.

(3)教师要求学生拧下小灯泡,闭合开关,观察现象.

(4)如果小明在实验中,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若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则可能是什么原因?

(5)学生分析,说明原因.

(6)教师要求学生将小灯泡短路,闭合开关,观察现象.

公开课的前一天,我试上了一下,发现了以下问题:

(1)导读单准备的还不够细,学生课前实验模块中没有给出较为详细的实验步骤,给学生课前小组合作实验带来的较大的障碍.

(2)部分内容难度较大,调查后发现课前导读单有两题很少有学生能正确完成.

(3)课中学生小组汇报课前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是很充分.

(4)学生在分组实验时,耗时过长且实验数据的处理环节不是很好.

(5)由于课前导读单准备时,要求过高,对用单个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电阻学生掌握不是很好,课上尽管在这部分内容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课堂训练单反应出学生仍然没能真正掌握,而且还淡化了本节课的主题—伏安法测电阻.

③调节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指针指到合适的位置,读出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并将测量数据填入记录表格中.

④重复第三步实验步骤两次.

⑤计算出每次测得的电阻值,并求出电阻的平均值.

⑥断开开关.

实验步骤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步骤,另一方面在这一部分与原来的比较多了一个电路实物图的连接,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同时也复习了电路图与实物图的转换连接.从效果来看,改进后学生对照实验步骤课前更容易完成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也为课堂上学生迅速完成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奠定了基础.

其次,对于导读单上题目难度的设置,将原来难度较大的关于单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的题目删去,减轻了学生课前的学习负担,另加了一题有关实验操作的题目,以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实验.

(2)关于课堂刚开始时的小组长汇报疑问的形式改进

由于小组长汇报课前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是很充分.我做了如下改进,让6个小组长将课前出现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这样全班所有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了充分的考虑时间,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些问题可以由全班学生共同解决,有的问题可能刚上课学生无法解决,等本节内容结束时这些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3)关于课堂上的测量小灯泡电阻的教学设计改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耗时过长,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一方面,学生课前尽管做了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但学生主要的精力可能不是在实验操作上,而是在导读单最后单个电表测量电阻的具体题目上.这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做测量灯泡电阻时不是很熟练.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环节由于要自己画表格,记录数据,再根据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最终得到灯泡的I—U图像,这样一整套的数据处理学生费时当然很多.第一个方面我已经在导读单上作了修改,突出了实验的主题,后来班级学生实验明显比前一个班要熟练,也缩短了实验时间.另外一方面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为了能够让学生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好数据我多加了一张学生的课中实验

在完成实验单的同时学生对两个表格的的取舍有进一步巩固了小灯泡的电阻不能测量求平均值,知道小灯泡的电阻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学生印象深刻.

(4)关于实验拓展的改进

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我还设计的电路故障分析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先判断再实验验证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使得学生有了感性认识,而且还使得学生对实验故障有了深刻的理解.

(5)关于特殊方法测量电阻的教学改进

关于单个电压表测量电阻值的问题,这个学生一开始是很难想出测量方法的,但我设计了一个简单计算题做了铺垫,题目如下:

这样,学生对单个电压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最后再将单个电流表测量灯泡的电阻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第二天,我按照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正式对全区物理教师上了公开课.课后,大家对本节课进行了热烈的点评,老师们纷纷表示此行收获不浅,对我校的“先学后导 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赞不绝口,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的目标明确、环节流畅、展开到位,都觉得从中受到了许多启迪.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5

20xx年11月17号,学会教学法研究中心在我校举办年会,我有幸参与其中收获很多。

本次年会初三公开课由无锡的范老师和我校的宋老师开设,题为《欧姆定律的应用-伏安法测电阻》。范老师借用我的初三8班上课,宋老师为了磨课也借用了我的7班和17班上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全程参与了准备,观摩和评课过程,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姑且写下来。

首先是准备过程,要上好一节公开课是很不容易的,为此,我们物理组集中了集体的力量,帮助宋老师听课,磨课,出谋划策,指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要测量电阻,为什么要多次测量,怎样处理数据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就看这些细节问题的处理是否切实有效。我也积极思考,创设了一个双十一买到假货求鉴定的情境来引入为什么要测电阻的问题,这一情境获得了宋老师的采纳,另外梅老师提出的用excel表格处理数据自动生成图像的想法,我也觉得非常好,虽然自己以前从来没有弄过,但很有兴趣去尝试,终于经过1小时的摸索,初步掌握了实现的方法,再经过修改,解决了同时处理三组数据以及两张图表同屏呈现的问题,另外在帮助宋老师和范老师使用白板的过程中我也熟悉了白板的操作方法,这些都是很有用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只有在备课的充分准备中才能强迫自己去学习,在此我看到了在压力作用下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也看到了宋老师作为一位骨干教师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反复修改教学方法,修改,反复模拟,试上,直到上课前一天晚上十点,还给我打电话交流教学流程,我想,换做是我恐怕不能如此刻苦。

到了正式上课的环节,宋老师从衣着妆容,到步态语态,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尽善尽美,展现了一个成熟的物理老师在课堂上的最好姿态,学生也许也被感染了,纷纷展现最佳表现,课堂就像花园,一朵朵花苞争相绽放。

而另一位老师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首先是课前与学生的见面会就充分展示了一位老教师的自信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以及充分考虑学情的丰富教学经验,课上展示出的教学设计也是别出心裁,虽然有些步骤我暂时不能理解其用意,但仍能感受到她强大的气场,相信她课前也花了很多功夫去准备,而且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处处留心,才能有深厚的积淀。但是我相信我们自身处在一个更好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新思想层出不穷,只要我们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刻苦学习不断磨练,到我们走上舞台的时候,必定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6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这门课,本课程中对“欧姆定律”的教学采用的教学策略: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的概念和规律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知出发,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欧姆定律这部分教学中涉及了许多科学探究的内容,这些探究活动的宗旨是使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且恰到好处地设置一些指向明确、清晰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确认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状态,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探究活动的目标。

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

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对本课的学生小结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最后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评价小结;

小结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当即反馈给学生。我教学中采用的教学策略是:

通过完成上一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数据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即欧姆定律,这样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只是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表达式直接给出,在该公式基础上分析电压、电阻、电流个物理量的单位。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注意了以下几点:

(1)同一性

(2)同时性

(3)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不一定反映某种条件下物理量间成正比或反比的关系。

通过例题进行公式的简单运用,目的是训练学生对欧姆定律的了解及利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解题方法,思路、格式等方面的规范。最后通过科学世界“酒精浓度检测仪”增强学生熟练应用欧姆定律的公式进行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7

第一步铺垫工作——由简及繁

我在讲授《欧姆定律》这节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 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也就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我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右图所示。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①第一部分是保持待测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待测电阻R 的电流I 与R 两端电压U 间的关系; ②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总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待测电阻R 两端电压U 不变,研究通过R 的电流I 与电阻R间的关系。在这里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在第一部分中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 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使电阻R两端电压改变,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 两端的电压不变呢?”我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了问题,而实验中看上去就不止一个变量,这就让他们在逻辑思维上产生了混乱。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如果在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来改变待测电阻R 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要改变加在R 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通过分析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第二步理解定律——明确条件

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但是当我们第一步工作做好了,学生真正理解了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我们只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必须由学生自己得到的结论,那样孩子才能对公式灵活应用。

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习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2 、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

基本上来讲,本节课都是按照预计的去完成,在四班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上课回答不积极,所以课的效果有点平淡,同样的课,在五班就不同,五班的学生已能够积极投身于课堂中,思维比较活跃,能跟上我的思路,这不是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比较好的缘故——上课的积极状态与学习好坏没有太大的关系,八四班之所以这样是与我们长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有关,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上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多给那些平时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表达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在课前(回答前)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心中有了底,才敢站起来。但总的来讲,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感觉的,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第三步思路突破——玩转九个量

物理量的繁杂加上学生理解的不够深刻,造成学生那道题无从下手,甚至干脆乱写一气,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从此电学步入一个危险的境地——很难、很难。

其实我觉得如果是源于此,而给物理学一个“很难”的帽子的话,还是可以解决的。在此,我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采用九个量的矩阵法,来解决此问题,为学生打开思路。

R1

R2

R总

I1

I2

I总

U1

U2

U总

首先分类讨论:

一、只有原件R1,或者更复杂一些,利用开关短路R2,单独原件的只需找到公式直接代入即可。

二、两个原件R1、R2串联或者并联,这类题型也是考试出现最多的,我们该怎么让学生找到做题思路,对应关系是第一步。

题目总会给出3个物理量,我们求解其他6个物理量,我认为就是三步走: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期中两个横排的物理量,比如R1R2,我们可以利用串并联的特点求解出R总

第二步,计算纵排的量,有第一步可知道第三个物理无论在那一排总可以通过纵排的数据利用欧姆定律计算,U、I、R三个物理量见的求解。比如第三个物理量是U总,那么可以得到I总。

第三步,利用串并联电流电压特点,串联I1=I2=I总,并联U1=U2=U总,剩下的物理量都迎刃而解。比如串联由电流相等,I1、R1求U1,I2、R2求U2;同理电压相等也一样。

那么不管题目三个物理到底如何变幻,通过以上三步均可以解决。通过不同类型的题,任意给出三个物理量,玩转其他留个物理量,并且串联并联都没有障碍,通过练习让学生获得了自信,并获得了快乐。

三、电路中出现三个原件R1、R2、R3,根据开关的断开闭合导致电路连接状态不同的题,我们只需要分状态讨论一下,一般情况下依然是最终化简为两个电阻的简单串并联,这里只需要分别进行求解即可。备注:不同状态下相同的量,定值电阻不变,电源总电压不变。

下面的计算按第二种情况进行处理即可。

我觉得学会让复杂的问题通过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且让孩子懂得所谓“很难”的物理,不过是把简单的题逐渐的附加条件使他看起来复杂,学会审视,一步一步的来,将问题逐步化解。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难点,同时也是整个物理中的最让学生恐惧的地方。我想再入门的时候,如果能够从简到繁、一步一步的、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并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剖析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学会正视物理问题,并且有自信去攻克,感受到学习物理的成就感和乐趣,那么我们就可以甩掉物理难的帽子了。

让老师的课堂不那么刻板,让孩子学中感受到物理的乐趣,需要老师不断的开动自己脑筋,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带领学生感受体验其过程,这将使我以后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8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我进行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的教学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然后重新给出上一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习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

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

2、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基本上来讲,本节课三个班完全都是按照预计的去完成,在152班上的时候,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上课回答不积极,所以课的效果有点平淡,同样的课,在151班就不同,151班的学生已渐渐适应了新课的变化,能够积极投身于课堂中,思维比较活跃,在谈到电流形成的原因时学生把电流和生物上的生长素做了对比,不论这种对比有没有道理,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放开想问题。

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力图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提出矛盾,按知识的发展和思维活动规律安排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复习提问中四个题有三个是为实验准备的;实验步骤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议论后归纳的;数据处理是通过两个思考题的讨论展开的。

学生为主体表现在课堂安排了充分的学生活动,如实验、阅读、思考、讨论、总结等,特别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如实验的电路就是初中做过的学生实验,数学上学过的正比例函数等,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多种信息通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9

欧姆定律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我进行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的教学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然后重新给出上一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习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

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

2、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上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多给那些平时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表达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在课前(回答前)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心中有了底,才敢站起来。但总的来讲,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感觉的,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0

本章课是在物理实验室开展的一系列化教学活动。本章课的重点即欧姆定律的内容,该内容不是教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今后我们教师设计本章课教学时,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要求学生“多测几组数据”、“比较计算出的答案”,从而“能看出其中的规律”。这两种安排都能使学生学会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但不同的是,所测量出来的数据,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从不同方面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方法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对操作感兴趣,对于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对实验过程的评估这两个环节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这节课的问题,举了一些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的例子,很多规律和发明并不是有意去研究得出的,而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无意得到的,正所谓“无意插柳柳成荫”。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上课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可以说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回答地头头是道,但在实验过程中,却发现了很多问题:学生连接好电路后电路不通;有部分学生能画电路图却不会连实物图。

针对上述情况,本人认为:

(1)在平时教学中要给学生多提供动手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做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应分析到位,让学生知道实验时所需的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

(3)基于上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本章课的重点就放在科学探究的前三个过程,特别是设计实验过程,而把分析和论证等过程放到下一节课学习。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1

我在讲授《欧姆定律》这节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也就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我在教学中发现了??

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

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书图14-8所示。

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

①第一部分是保持待测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待测电阻r的电流i与r两端电压u间的关系;

②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总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待测电阻r两端电压u不变,研究通过r的电流i与电阻r间的关系。

在这里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在第一部分中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使电阻r两端电压改变,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两端的电压不变呢?”我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了问题,而实验中看上去就不止一个变量,这就让他们在逻辑思维上产生了混乱。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如果在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

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来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

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要改变加在r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通过分析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2

我在讲授《欧姆定律》这节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也就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我在教学中发现了一

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

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书图14-8所示。

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①第一部分是保持待测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待测电阻R的电流I与R两端电压U间的关系; ②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总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待测电阻R两端电压U不变,研究通过R的电流I与电阻R间的关系。在这里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在第一部分中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使电阻R两端电压改变,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两端的电压不变呢?”我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了问题,而实验中看上去就不止一个变量,这就让他们在逻辑思维上产生了混乱。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如果在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

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来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

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要改变加在R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通过分析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3

20xx年4月1日,晋中市教育协会,初中校长协会及有效课堂研讨会在我校开展,我上了一节欧姆定律的复习课。

为了体现“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又要体现有效课堂教学。我采用“学案”,同时转变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

我围绕欧姆定律一章在中考中热点问题和近几年的考查的题型,特制定目标为:1、会设计欧姆定律的实验电路图和表格,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规律的内容;2、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结合欧姆定律分析电表示数的变化;3、会测小灯泡的电阻及分析实验中存在的故障问题。

首先,我对本章基础知识利用学案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梳理,让学生回忆口述,其中有问题的可问我,同时时间的把握上要注意复习速度快。让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然后在课堂的主要环节上侧重于训练,在训练中提高。教师关注教学的随机性、策略性。我针对目标设计了一些有层次性、功效性的问题——科学探究实验(这种题型能让学生在解题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解答,然后采用“兵教兵”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也找到了问题的焦点。我授之以渔,要求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最后学生在自己的“小结知识区”总结收获和不足,以待课后及时补救。

总之,在研讨会上,有关领导和各学校的代表都发了言。总结了以上我在教学中的闪光点,一致认为有效课堂教学就得这样: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课后但我总感觉时间紧张,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点拨不具体,使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束缚了思维的发展。我今后试图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上自己的一些经验。在学习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独特的问题,会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编写出有效的学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我更加自信了:只要不断探索,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4

关于欧姆定律一课的教学已经完成了,为了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反思。

一、课前备课时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学情。

1、欧姆定律这一内容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从电学这一部分的前后联系来看,这一节处于核心位置,前面是电学的基础,即对电流、电压、电阻的认识,后面是电功、电功率、家庭电路的计算,是电学的引申和扩展。

2、本节教材包括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表达、三个物理量单位及两个变换式。难点是指导学生运用对欧姆定律的理念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分析问题步骤和思维。所以对欧姆定律内容的学习我采用了利用旧知识来认识理解新的物理意义。教学中,注意了培养学生好的解题习惯;注意了加强对学生理论思维和定量计算的指导;力争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前备课中我注意了并融入了学生对本节课的设计建议。如:学生喜欢师生互动,想回答问题,合理分配时间,运用幽默语言,回顾上节课,引入新知识,老师上课不要太严肃等建议。

二、反思上课时的情景

由旧的内容引入新的内容时,我感觉学生对上次课的内容掌握较好,引入轻松自如。虽然,一个新的公式产生了,但有对公式认识理解基础的学生来说并不赶到陌生,很容易的就掌握了关于单位的注意。

事项及公式变形,以及运用公式解决简单问题能力,这些学生都做的较好。但是由于实际问题中并不象例题和课后练习题那样简单明了,难度会有所提高,所以我对欧姆定律运用上强调了同一性,即公式中的电流、电压、电阻是同一个导体上的三个量。从学生反映来看似乎懂了,但我认为学生的基础有限,以后解决问题时还会有多数同学不注意或注意不到这一点。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同一性并没有过多的强调和讲解,留到了以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降低了学生本节的难度。另外,考虑到本节科学世界中的“酒精浓度检测仪”与生活中的“酒驾”息息相关,所以有必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其气敏电阻与酒精浓度的关系,以及简单的电路图。

三、课后反思

我感觉本节课大致达到了和完成了预期设计目的。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是就欧姆定律应用的同一性,我觉得应该再有一个相对应的例题讲解会更好的让学生清晰一些。这与时间的安排还欠科学性有关,导致后面的时间还是紧了一些。另外,在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还是落实的不太到位:如科学分配时间,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高课堂活跃气氛等。我想,在以后的教和学中,我会让学生的建议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充分体现,从而让课堂更贴近学生,走进学生。让课堂变得高效,让师生协作教研之花更鲜、更艳。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15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能否掌握好该定律是学好电学知识的关键之一。在学习定律的同时, 我们还应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行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研究性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笔者这几年对欧姆定律教学中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非常注重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的教学,细细阅读现用教材,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现行教材中一般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书图14-13 所示。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保持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改变加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电阻R 的电流I 与R 两端电压U 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电阻R 两端电压U 不变,研究通过R 的电流I 与电阻R 间的关系。完成第一部分实验时,如果学生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加在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 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 使电阻R 两端电压改变, 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 两端的电压不变呢?”可能是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解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但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必须用欧姆定律来解释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这在逻辑上是混乱、相悖、讲不通的。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那么该怎么做才能使同学更轻松地完成实验,更容易地理解欧姆定律呢?笔者认为这里主要的问题出在滑动变阻器上,于是便思考现用教材中为什么要在实验中加上变阻器?笔者认为, 这个实验中加变阻器的作用是使实验操作更简单,因为有变阻器可以不改电路,只需调滑片就可以达到改变和不改变R两端的电压。但事实上这一设计不但不能简化实验,反而给学生理解实验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阻碍。经过一番思索后,笔者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改进,效果不错,现叙述如下。

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或调节学生电源输出电压来改变加在R 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 当然, 相比之下用学生电源的效果要优于干电池。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 要改变加在R 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在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电阻R 的阻值变化,如何改造电路,可以保证加在不同电阻两端电压不变?通过分析以上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上一篇:整形美容医院咨询管理制度下一篇:独家代理业务相关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