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2024-08-05

新课改形势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精选11篇)

新课改形势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篇1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崭新的教育理念改变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论,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然而现实中我们并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生物课的课时相对很少,学生在生物学科上所花精力和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那么势必得精心打造每一堂课。

一、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较,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增加了许多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每一节里都设置了诸如“问题探讨”、“本节聚焦”和“思考与讨论”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与安排,不仅为学生更好地供了素材,而且能够有效的将章节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突显给学生。所以,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这些栏目蕴含的信息,巧妙地设计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这些问题情境将学习目标交给学生。

二、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自学

新课改中一再提到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盲目学习”,和“他主(控)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差,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指导好学生自学。课堂时间的短暂,需要教师必须精心打造每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如“生命的变异”一节,我在小黑板上出示准备好的问题:(1)“一猫生五仔,连母六个样”是什么现象?(2)类似这些现象还很多,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对个体生存是否有利?(4):人们怎样利用这些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要求能简要地书面回答每个问题,然后用较少时间提问归纳,这样不仅调动全体学生,而且还有了完成了课堂练习的时间.取得了比讲授法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学生作业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抄抄写写的作业,应多留一些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业。在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以绘图和实物模拟制作的方式构建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的物理模型,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课堂上学生完成“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后,就可以设置这样的作业:以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尝试绘制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图。

通过画图,强化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规律变化的理解和印象,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系统知识确立了前提条件。第二次就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的作业:画染色体和DNA数目规律性变化坐标曲线图(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这样的作业设置,达到对减数分裂本质深层次认识的目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改形势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篇2

也许你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也许你会一笑了之。但是,当你对这种现象进行深究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是一种新旧思维的碰撞,具体说是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改要求的碰撞!若解决上述现象,就需先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初中历史新课标与传统历史教学大纲之比较

研读《历史教学大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教学大纲像一部法律文件,它指挥着师生的教与学,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考试方向和范畴,评价学生的考试方法也比较简单机械。《历史课程标准》则体现了许多灵活性,它既规定最低限度的标准线同时又允许超标。新课标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能力与特长。《教学大纲》过于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二、传统中考与新中考历史题型的变化

对比新课改前后的中考历史试题,我们有这样的发现:一是新课改的中考历史试卷以客观性试题为主,而新课改后的主观试题大有增多之势。二是新课改前的中考主观试题的答案大部分可以直接从书本中找到,而新课改的主观试题的解答则需要答题者自己去分析、综合、归纳,而无法直接从书本中得到答案。这就是说,传统的教法和要求已经不适合新课改形势下的中考。

弄清了《历史教学大纲》与《历史课程标准》的区别以及新旧中考的变化,那么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实施历史教学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思路:从较单一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复杂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来。其次,我们必须将“保姆式”的教法转变为“启发式”教法,要实行人性化教学,竭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再次,我们应努力创建并运用较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教学大纲》与《历史课程标准》不是完全割裂的。新课改形势下的历史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抛弃,而是在合理取舍上加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具体表现如下:

一、优良传统不能丢

勤奋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每位教师都应大胆而又诚挚地向自己的学生介绍、推崇这一传统美德。古有“老大徒伤悲”的警语,当代有人民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在励志方面,历史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优势: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能够励志的故事,来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向同学们提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名胸怀祖国的莘莘学子;为实现父母的愿望而读书———做一名知恩图报的好孩子;为自己的前途而读书———做一名有理想的人。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成长时期道德规范的引导者而不是指令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灌输者。师生都要遵守“自尊以及尊重他人”的社会准则。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管他们是品学兼优的佼佼者,还是品学有待提高的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建与每个同学的和谐关系,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待优生除了“快马加鞭”之外,还应给他们留下自由飞翔的时空;对待品学有待提高的学生除了“谆谆教导”之外,还应有足够的耐心、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必有成功的硕果。

三、教学灵活、明智取舍

新课改总的特征是课堂教学活动大量、课时教学容量大,而课堂教学时间相对不足。这种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就要教师在吃透教材、把握重点的基础上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理智的取舍,采取松弛有度、灵活多变的教法组织实施教学。现在的教材是“一纲多本”。这更加说明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是必要的。

例如,在进行川教版世界历史下册第十三课《“冷战”局面的形成》的教学时,本人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丘吉尔“铁幕演说”的视频。接着出示问题:丘吉尔发表这一演说的目的何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稍加阐释。然后我问道:什么叫“冷战”?学生可从课本第85页获得这个解释。我又提问:“冷战”开始的标志以及“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是什么?本人直接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接着本人播放关于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观看。以上教学活动都是为了突出学习重点: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课堂上,本人抓住这两大重点来实施本章节的教学。对于冷战的最后形成,即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教师课堂上仅作略述。本课内容非常多,教学中本人舍弃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这部分内容,要求同学们课后自己阅读。对有必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如斯大林对丘吉尔演说的回击以及“两大军事集团建立”的详细情况,本人把这两个内容打成书面材料发给同学们课后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关注主导与主体的和谐发展

大家都知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新课改的实质是将主体与主导的互动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教师首先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若发挥这一作用就必须做到: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有驾驭学生的能力,还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这若干能力中,以驾驭课堂的能力最为重要。

教师应充分地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甚至是合作的快乐、尝试的快乐;还要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追求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美。教师应指导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精神。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协作。教学是主导和主体的和谐共鸣曲。

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现历史镜头,创设教学情境。直观教学生动形象,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法之一。例如: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首先把主要作战场景和重要人物通过多媒体进行再现(特别是被称为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因为当时双方战亡的人数太多)。这样很容易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同学们对历史学习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通过历史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历史小故事,然后开展生动有趣的故事会,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这样,一来可以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二来可以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随着学生年龄、知识的增长,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辩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性能力。

总之,新课改形式下的历史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教师应当从励志入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使学生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灵感受;从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入手,合理取舍教材、灵活运用教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入手,使学生最大程度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简而言之,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三版

[2]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2页

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三生物复习 篇3

一、做好知识衔接,为学生搭建攀登新知识高峰的台阶

生物学科是高二才开设的学科,这是学生间断两年后,首次接触生物学科,对生物学科的认识估计所剩无几。为了减少知识衔接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凡是与高考知识要求有关的内容,我们在章节教学中都做了一些适当补充。比如:关于被子植物的知识,在初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虽然涉及过,但只是一带而过,高中教材中对于本部分的处理亦有些简单;如果按教材直接讲解“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相对不足,对于学生而言,往往难以真正理解掌握。于是我们就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相关知识如花生、玉米种子的结构、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的区别等一些知识进行了补充介绍。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节后,能对知识脉络有一个清晰地把握。再通过把初、高中学到的一些孤立的概念进行适当的融合,形成一个前后衔接的知识链条,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了。

二、渗透动手动笔意识,矫正不良学习习惯

每次月考或作业下来,好多书本上的内容总是答不好,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很困惑。看学生课堂表现都挺不错的,为什么达不到教师的预期结果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课改确实让我们的课堂气氛和场景丰富了不少,学生敢想、敢说,敢于面对面与老师讨论,思维也非常活跃,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无论上课活动、预习阅读,都比较擅长只愿意用嘴说,凭大脑记忆,记多少算多少,很少主动动笔写写练练,不愿意选择性地把强调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更不喜欢课后把听到的内容动笔进行整理归纳,没有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方面往往是眼高手低,落不到实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为此我们在教学上采取了一些强化训练,如在每节课课前利用3-5分钟的时间,背诵记忆学过的内容,督促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每周要求把书本上相关内容的重要结论熟记一遍(包括概念及原理):对生物绘图能力也时常进行检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同学们的熟记能力确实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知识的来源与拓展,培养能力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所以我们的高二生物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如学习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时,对萎蔫的植物可以通过浇水恢复常态,而海洋动植物体内的细胞液浓度远远低于海水的盐度,它们却不会因为水的扩散而死亡,这是为什么?又如学习水分的运输和散失时,可以提出为什么夏天在树荫下乘凉比在一般建筑物下凉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根据学科特点我们还可进行演示实验、探索性实验、图示再现、音乐渲染、现场表演等等,激发学生的元认知和求知的欲望,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的求知欲已被激发,即使课堂教学已经结束,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会停止。

四、认真筹划,积极备战高考

即使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高考也是学生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因此在整个高三复习学习阶段中,我们适当调整了我们的复习策略,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要加强一个“研”字

首先,加强集体(包括理综三科教师之间)研究,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其次,要加强对“两纲”的研究和高考样题的研究。明确方向,确定目标,解决高考复习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同时,在指导学生复习该部分知识点的基础上,拿出近几年的高考题进行体验、分析、讲授。分析高考题的出题方向,分析高考题的考查点,从中找到解决如何进行训练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2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我们在进行一轮复习时,对于各章节的重要内容,如概念、主要原理让学生看课本进行整理、归纳,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然后我们再把学生学习过程中认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点拨。并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加以解决,真正提高了课堂复习的效率。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如果必修教学速度过快,就会出现基础被严重忽视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就会留下缺陷,所以要把高考复习与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复习和求知的欲望,强化应战能力,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3加强学生表达能力训练,规范认真。

高考生物Ⅱ卷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是比较多的,每次考试下来,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表现非常突出。因书写不规范而失分的大有人在,这是课改学生的通病。所以我们就有意识地加大这方面的训练,比如课堂上需要学生梳理总结的,就由学生自己来表达:对书本中非常重要的结论性语言经常让学生写写练练;严格要求卷面书写,要求学生学会用书中语言和生物术语来回答问题。把握细节,铸造成功。

4做好复习调控,让学生在希望中成功

复习讲究实效,措施贵在落实,这是成功的关键。调控就是我们的复习过程的一项重要措施。①调控复习的进度,适当放慢一些,扎实一些,且不可为进度而进度,形成“二次夹生”。②调控好难度,特别是一轮复习应控制好难度,把心思用在基础上,且不可在偏、难、怪题上做文章。③调控好训练的题量。把精力用在典型试题的分析上,题不在多而在精、在方向、在方法,且不可狂轰滥炸。

5充分尊重学生复习中的自主权,满足学生复习的需求。尊重学生在复习中的自主权就是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要把选择复习内容的权利放给学生,就是要给学生的思维以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心理生理都相对放松的气氛中复习应考,提高复习效率。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篇4

生物组 梁映雪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标志。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国家新进行新的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脱离实际的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就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本人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

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二)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还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用好教室这块阵地,推动素质教育

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合理开展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室这块主要的阵地。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大约有20年的时间,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在学校中的教室里度过的。高中的学习生活,是学生知识掌握最充实,又是最累的学习阶段。生物是高考必考的学科之一,又应该如何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呢?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为什么有其父必有其子?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等等。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探究问题的热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注意学科间的的联系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好表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科学和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此外,生物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也是相互影响的。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根据不同的章节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和运用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并不等同于每节课都使学生应用各种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已学过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的章节中的知识学生一点储备都没有,这时,仍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

作为一个学科教师,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期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立下学习生物学的志向,但却有可能也 有必要在普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同时,让一些热爱生物学的学生脱颖而出。普遍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在当今的时代显得非常的重要。

这里先说两个实例:

例1.据报载某农民因妻生女逼妻离婚不成,就用砂枪射杀其妻。这一酿成家庭悲剧的愚昧行为,显然是缺 少应有的生物学知识。

例2.《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了四年多,但大肆捕猎、贩卖和宰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一 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愚昧行为,同样是对生物科学的无知。

两个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学生物教育培养千千万万具备一定生物学素质的劳动者,比之于高等教育培 养少数专门人才,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 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 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 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 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 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 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3)培养学生勤奋、坚毅、合作的优良品质。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自制的意识和品质;通过课堂上 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4)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美育的内容上看,生物学可以进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教育。生物是自然美的主体。如动物、人体外表的对称美;各种叶形、花冠的姿态美;动物(蜜蜂、蚂蚁)社群生 活表现的和谐美;生物学上一些名词概念(如生长素)、规律(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学说(如自然选择学说)发现的过程体现一种严谨的科学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社会美。引导学生投入到创造美的活动中去,如养鸟、护鸟、种花、种树、绿化美化校园等。

新课改下的高三生物教学反思 篇5

新课改下的高三生物教学

生物组 魏娟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加强能力测试,但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和放松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形成的。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在复习课中,不少教师喜欢用括号的形式把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括起来,认为这就是知识网络,我认为那只是概括了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是某个知识点或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要把它扩展为一个知识网,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

这种知识网络的构建在高考复习中十分重要。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达到精确(要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精巧(学过的知识要用得上、用得准)、精炼(要形成知识网络,使书本由厚变薄,最后要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同化到自己的观念中)。

二、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

有的学生手里有大量的参考书,好的教学辅导书一本足够,练习册一本足够。高三的时间很紧,要做的题太多,把所有的高考题都做一遍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做题之前一定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的题型或内容,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次考试后有的学生就急于知道答案,把正确答案记在卷子相应的位置就完事大吉了。其实重要的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现在理综考试,强调考的是用知识,用的是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要把知识活学活用,才能解好这个题。考完试后讲评很重要,要让学生分析自己做的题的对错在什么地方,把知识点深挖、吃透。不能简单的归于马虎或者粗心大意,根本的问题还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不够。在高考前,学生做过的试卷就是复习重点,尤其是以前做错的题,不应该羞于拿出来,实际是学生积累的一笔财富。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四、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跨学科命题是高考命题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通过学科间的知识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学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对这种改革,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生物学教师,首先要搞好本学科的教学,“种好责任田”。在此基础上,应努力介绍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但从本学科,而且尽可能联系、各类相关学科。例如涉及到葡萄糖时,不但要从生物学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葡萄糖的分子式及其作用,了解葡萄糖如何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了解葡萄糖是如何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还可以联系到化学知识,让学生复习葡萄糖的化学性质,进而了解如何鉴别葡萄糖。

五、其他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到了高三时间就变得非常紧张,因此我们在挑选每个复习阶段的复习材料时都应该注意做到精挑细选,在讲解这些练习的时候也应该精讲。在复习过程中还应该要注意高三学科组的老师的相互配合,毕竟合力大于分力。在复习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讲练结合,长期的讲和长期的练都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及时巩固消化。

高三的学生往往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压力,所以在学习过程很容易表现出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高三的班主任工作比较多可能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学生及时排除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因此高三的生物老师有这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同时其他科任教师也要积极主动的配合所任教班级班主任的工作。

新课改形势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篇6

湖口二中 周斌

新课程如春风拂面,新的教育理念、模式逐渐被 教师所熟悉认同。但同时也应看到,新的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课堂教育仍然更多地维持着应试的框架,新旧课程的差异和碰撞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想要“新足适新履”地走进新课程,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避免步入以下误区。1.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凸现学生主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而在实际课堂操作中,又发现课堂上出现另一种异化现象: 教师谈“讲”色变,似乎教师讲了,便有悖于新课程理念,于是在交往互动的活动中,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原生态资源、情境处理不当,从而使课堂成了学生的“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这样的课堂要想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也恐怕是“痴人说梦”吧。

同时,在实践中还发现另一种假“主体”现象 :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学生的讨论刚开始就被教师打断了;然后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探索的原理,详细讲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等。一堂课教师足足讲了 30 min多,还剩下 10 min多时间让学生再去讨论和探究,学生根本不知道还要自己去做什么。

应对策略:寻求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平衡。

在课堂具体操作实践中,教师既要坚决改变过去 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搞形式,谈“讲”色变。教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从教 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出发,好好研究 “讲”,正确把握“讲”的效果,实实在在地构建平等和 谐的课堂: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 自主 探究,教师适时引导。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 强调探究性学习,忽视接受性学习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非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课程标准中有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 很多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这次课程改革积极倡 导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意味着由接受性学习向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但目前部分教师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 在:视其为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言必称探究,行必称自主,彻底否定其他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性学习方式。

应对策略:谋求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协调。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 2种主要方式。它们都有存在的价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首先,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的现成知识,接受学习是习得现成知识的最基本学习方式;探究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接受学习积累的。其次,接受学习往往以感性知识作支柱,而探究是学生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探究过程能够深化接受学习过程习得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其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的选择要适 应教学目标,教师应认真思考并在教学方式之间作出 灵活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明确下列问题:什么时候应讲授知识?什么时候应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样 从而谋求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协调统一。3、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视 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人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内容。因此。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现象、高效等优点,但任何事物 如果一过头,就会走向其反面。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 中,为了提高教学吸引力,使课堂更有现代气息,滥用多媒体教学,以玩弄技术来假冒新理念者不乏其人。在他们看来,一堂好课必须要用现代教学设备才能体现出来。记得听了一位教师的“基因分离规律”的公开课。该教师制作的课件画面设计精美,图像显示动静有致,令人眼花缭乱。教学在“一问一答一显示”中依次 展开,短短 40分钟的一堂课,就把有关“基因分离规 律”全部内容演示了一遍,其容量大得惊人。虽然课堂师生“一问一答”非常“繁忙”,但在这种“繁忙” 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积累沉淀多少呢?学生跟着屏幕跑,好似看了一场电影,他们难有阅读、思考、体验、反馈的机会,有的只是学生象征性地思考和表演性回答,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呢? 应对策略:追求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课堂教学说到底是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撞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更多的实践和交流。多媒体这种教学形式应服从教学内 容和目的,其介入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现象性、可视性,以扩展教学容量,但它只应起辅助作用。教师可以让多媒体去锦上添花,而不应让它去喧宾夺主,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到慎用,不能为了表演而影响教学效果;做到真用,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机互动,充分体现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做到善用,让多 媒体作为师生互动的有益桥梁,并在整个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只有真正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与生物传统教学方法有效整合,才能有效促进 教学质量的提高。

4、强调能力培养。忽视基础知识掌握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 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新的课程内容在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 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似乎没有了以往的系统性,使有些教师认为,课改的重点就是更突出对学生的能 力培养,淡化生物知识的教学。同时,新课程教学中,又倡导师生互动,强调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无形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被弱 化。其次,高考试题更强调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就使一些教师不 知不觉中产生了轻视知识的念头。

应对策略:要求知识和能力并重。

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的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 更加重视知识,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果轻视、削弱知识的学习积累,那么学生的发展更无从谈起,主动学习态度、能力、情感等,便无源无本。正是有了知识的积累,才使新的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才能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事实上,新教材更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突出生物科学知识对科 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重视能力不能以轻视知识为代价,只有知识和能力并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新课改形势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篇7

1.1 地理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语言是地理教师传授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最基本的工具。无论在以前的传统教学阶段, 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阶段的今天, 无论教师使用何种现代化教具, 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灵活多样, 地理教学最后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就算科学发达的今天和明天, 一切都电气化的时候, 教师生动的语言, 在地理教学中还是起决定的作用。

1.2 地理教学语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每个地理教师在其地理教学实践中, 都形成有不同特色和风格的教学语言。不同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科喜爱与否。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能以其出色的教学语言组织课堂教学, 使学生感兴趣而乐于此学科的学习, 课堂上思维活跃, 甚至逐渐产生将来献身于地理科学的想法;如若教学语言枯燥乏味, 则会使学生渐渐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 课堂教学得不到学生的配合, 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视听课为受罪。因此, 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最终决定学生的地理学业成绩。

2. 地理教学语言的特色

2.1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无论何籍贯的地理教师, 在课堂上一定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绝不允许使用各地的方言和土话, 这是对地理教师语言要求的最基本条件。其次,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叙述地理名词术语、描述地理现象、讲解地理规律、讲述地理事物以及地理释疑等环节上, 语言表达要准确, 要注意汉字的准确发音, 不能错读或误读汉字, 这些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困扰。

2.2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地理知识本身有着严密的科学性, 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一词一字的用法, 把知识讲准确才能使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更应准确地加以区分应用, 不仅是字面上的简单区分, 更重要的是其本质含义的区分。科学知识的表达, 要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同样要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准确, 严谨与规范, 使学生得到科学的信息, 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讲清地理知识与概念原理。教学语言来不得丝毫含糊, 要严防因随意性甚至指马为鹿, 而对学生产生误导, 误人子弟。同时, 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中通过加强对课文的概括, 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传授知识。

2.3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说明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思维开发、智力发展和技能传授的今天, 启发式教学法已为众多教师所接受并付诸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里强调老师再不是课堂的中心主义, 课堂的主宰者, 而是课堂学生的引领人, 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师生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问题, 独立获取新的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 乃取决于他们是否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需要, 因此, 要有目的地将所授地理知识内容进行置疑,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地理语言设计上要遵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近及远, 由此及彼, 循序渐进的认知策略,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引导他们多动脑筋, 运用启发性谈话, 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达到学生的地理思维随教师的语言起伏而变化的目的。

2.4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有人认为, 地理难教、难学, 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 趣味不浓, 索然无味,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地理学科的本身, 也不在于学生, 而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处理教材, 众所周知, 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如果我们把授课内容的教学语言进行润色, 进行重新加工, 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效果可谓另当别论。当然这里说的语言的艺术性是指富有专业性、趣味性、文学性的古典诗词的恰当运用, 即常说的语言的文学性。因为文学性的语言优美生动、朗朗上口、形象生动、贴切自然、意境深长。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 如果地理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 不但学生爱听, 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增彩添色, 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而且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 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 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 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

3. 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途径

3.1 认真钻研业务。

教学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地理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语言清楚、明白、精炼、准确、生动、形象又带有启发性, 这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首先要在备课、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等方面下工夫。要对教、学法内容融会贯通, 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 教、学法过程设计要合理。只有对教学心中有底, 胸有成竹, 教学语言才能自然流畅, 运用自如。

3.2 丰富语言的素材。

“用一桶水灌一杯水”之说, 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地理教师除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有丰富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因此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广览博学,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进度, 制作知识系列卡片, 如神州风采、世界博览等不同系列, 逐渐积累语言素材, 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信手拈来。如通过增强文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诗词, 则能把一堂课上得诗情画意, 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增强学生兴趣, 令学生神往, 达到良好的效果。

地理教师不仅要多读本学科的书籍杂志, 还要经常阅读其他有关的期刊资料, 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更要注意讲究语言科学, 优化语音、语汇、语法、修辞。多读书看报、听广播, 看影视戏曲, 随时随地汲取语言方面的营养, 凡是对课堂有用的资料, 甚至是一两句话、一两个实例, 只要有用, 都应随时记下来。随时注意观察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地理教学语言有关的例子都要注意搜集和积累。

3.3 加强语言的锤炼。

教学语言有其特定的规范和要求, 因此要求地理教师特别是新教师, 在注重平时语言素材积累的同时, 要加强语言的训练, 如经常进行演讲练习等, 使语言流畅、清晰, 富有感情和激情, 在此基础上, 加强课前准备, 精心备课, 对课堂教育中的导入、重点难点的讲解、插图的分析等教学环节, 进行仔细推敲和琢磨, 组织简洁、精炼、通俗的语言加以阐述, 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长期坚持, 必有长进。

3.4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张挂图一本书, 一支粉笔一张嘴”, 是对传统地理课的写照, 教师的冗冗长言、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吸引学生。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 加强地理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已成为一股洪流。因此要求教师注重地理学科的学术研究,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业务上精益求精, 始终站在地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前沿。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推进, 广大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实践应用, 发挥出其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摘要:在新课改形势下, 随着“生态课堂”等科学教学理论的实践, 地理课堂可以借助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手段让课堂内容更为丰富, 但是运用生动、科学、艺术性的地理课堂语言会使得地理课堂的叙述性和说理性效果更好。教学语言是教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最能体现教师的知识水准、才华和风度。本文就是针对新课改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从研究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特色、语言优化以及培养途径来阐述地理课堂的教学语言。

新课改形势下的数学教学 篇8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数学教学工作者,曾经听过一些数学专家的学术报告,也听过一些优秀的数学教师的讲课,同时也经常参加校际间的教研活动和本校的教研活动,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但也发现学生进入中学后,随着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他们的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使数学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提一些简单的建议。

出现的主要问题

1)多年来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下,许多数学教师把重点放在了数学知识的认识,传授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训练上。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这节课让学生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最后用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学得好与否,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高与低。正是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学习也是被动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唱主角。这样的教学是教给了学生“一桶水”,并没有教会学生“取水”。

2)教师的教学也是程序化的,有的甚至过分依赖于教案。多媒体和现代技术教育的应用也仅仅是一块“小黑板”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现代技术教育的内在作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流于形式,有些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没有真实的效果,传统教育诸多的局限性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3)目标片面。过去的“应试教育”只顾少数人,一切为了升学服务,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多是以题海战术为主,到头来升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只是高分低能,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在与世界竞争中势必没有后劲。大多数没有近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一切都还需要从头学起,既浪费了时间,又耽误了人才的培养。

采取的措施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教会学生学习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

总之,“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常言说没有反思,人是不可能获得本质上的进步。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教育事业,需要在实施中不停地总结、反思、升华……因此,对新课程实施中的数学教学,要认真研究,决不能囫囵吞枣。

新课改形势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篇9

《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课程 的变化与学法建议》

参赛者:

张宗炳

学校:武汉市第四十九中

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历史课程的变化与学法建议

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

张宗炳

【内容提要】 随着湖北省高中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日益为中学教师们所接受。如何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高中课程变化与学法

一、了解新课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及设计

新课改背景下的湖北省2012年高考落下帷幕。有关新高考试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新高考带来的教改信息勿容置疑。追根溯源,了解高中新课改的实质、高中新课程的性质,以及教学方法的革新都是必须的。现主要针对高中教学的课程性质、内容及学法谈谈个人理解。

高中新课标提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二、理解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联系与变化

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 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因此也有一些共性的地方。比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发展性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重视初、高中《历史标准》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开发多种历史教学资源,适当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在课程目标方面,都充分发挥和挖掘历史课程在人文素养、民族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及国际意识等方面教育功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角度看,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相比,又有所提高和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于,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应该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人生道路。具体地说,高中《历史标准》与初中相比,有其一致性,但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高中《历史标准》在功能上第一次提出要关注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上,行为动词的使用体现了在继承上的递进的特点,如“知道”、“了解”、“概述”、“列举”、“体会”、“感受”等,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在“知识与能力”层面,高中《历史标准》则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层面,高中《历史标准》明显不同于初中课程的地方在于,“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可以说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如要求学生探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臣民与公民的区别与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在初中学习目标基础上的发展。

三、几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建议

对高中历史学习而言,学生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材料学习法

新高考特别注重结合史料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各个专题的学习中,要经常运用识记、体验、表述、制表归纳、质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方法可以为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热爱历史学习的激情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专题、历史必修(Ⅱ)经济专题各有八个单元,教材中有单元引言、课前导言、正文、插图、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及本课要旨等,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知识容量大,跳跃性强。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熟知熟记历史材料,才能达到对知识基本的掌握。

二是观察学习法

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如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实物,包括原始性实物、再造性实物,(如历史文物、遗址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的内容相联系。这种方法,可以使 学习者具有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从而为思维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教材编写得详略得当,非常精炼,但有些重点或难点,教材又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小字加以补充和解释说明,这应该是教材完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中的小字内容,认真观察学习,不可粗枝大叶马虎对待。三是思辨学习法

即要善于选择需要学习的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体系,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运用这种方法时,也要善于同他人交流观点和看法,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解释更接近真实和客观。高一历史教材每课中都有一、二道思考题,课后有探究学习的延伸题,这都需要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或合作研究去解决问题。经常运用思辨的学习方法,有助于疑难问题的解决。

四是实践学习法 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景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事先要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如要去社区访问某个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事先就要做好采访计划,设定访问内容和问题大纲,熟悉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过程,了解被访者的性格、经历和其他自然概况等。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实践学习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高一历史必修教材中有一个探究活动课,如 必修(Ⅱ)中有“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需要学生选择一个领域或某个侧面,例如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人民生活的近代化、通讯电话的演进、服饰与文化等,进行访谈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图片、统计图表、实物等,要达到课堂要求的目的,采用实践学习法是很有必要的。

四、高中历史学习的建议

历史是流动的现实,很多历史事件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专题时,联系教材有关内容可尝试采取或开展:(1)组织课堂讨论,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题,举办讨论会。(3)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4)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5)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6)观看有关录像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7)组织讨论会,分析希腊民主政治或罗马法的利弊得失。(8)就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发展的关系举行演讲会。

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Ⅱ)经济专题时,联系教材有关内容可尝试采取或开展:(1)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2)编辑专题墙报或组织讨论会,就某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3)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华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4)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5)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6)搜集资料,探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7)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大发现的 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8)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事实,就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9)以苏联和中国的有关变革为题,举办讨论会。(10)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个人简介:张宗炳,196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华师历史系毕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湖北省历史学会会员。从事高中历史教学近20年,带高三毕业班多届高考成绩显著。先后荣获武汉市“先进班集体班主任”,青山区“优秀班主任”、“百名师德先进教师”、“十佳备课组长”等;原在钢城十六中担任多年高三艺术班班主任,2012年高考所带33名学生(绝大多数原是三线生),22人被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余者全部考上二批、三批。同年8月调入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反思 篇10

双语学校 马秀娟

高中生物新课改不但改换了教材,而切其中主要是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克拉玛依新课程改革也实施了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里,在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也不段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经验,力求自己的教学过程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总结如下:

一、提高自身素养

1、在知识储备上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为适应新课改,也为适应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我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不段补充前沿知识,了解生物学科新发展和变化。比如在讲选修三时,我通过网络、电视、杂志了解基因工程的最新发展和在医学上的应用;胚胎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上应用等相关知识,力求在给学生一滴水时,做到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

2、在语言表达上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努力让导语体现“趣”字,让设问抓住“疑”字,让幽默进课堂,让语言有感情。比如导语我借助一些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来开始遗传变异的篇章。在讲组成生物的微量元素时,我借用别人总结的“新(zn)铁(fe)臂(B)阿童(Cu)木(Mo)猛(Mn)”。在讲原核生物的例子时我说“用兰(蓝藻)色细(细菌)线(放线菌)支(支原体)毛衣(衣原体)”。学生在书写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时,常会漏掉“酶”这一反应条件,我会来上一句“不写酶会倒霉”等。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觉着这样的语言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更容易实现知识的传递、领会和转化。

3、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必信其道”,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互助的课堂气氛。比如在学习《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正确与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平易近人。但是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难免会有将老师一军的时候。比如有一次我为了提醒一个学生上课要集中精力,就让他回答问题,等我第二次再提问他时,他说:你今天是不是看我不顺眼?我说:是的,这节课我的眼里只有你。我觉得作为老师应当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真心和他们交朋友,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学习的热情。

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欲望。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那问题就象磁铁一样吸引他。在学习激素对血糖的调节时,我提前让学生回家调查家里人的血糖情况,是否有糖尿病人,如果有,怎么治疗,有什么症状,到医院检查血糖时需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注意等。在学习酶时,我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里洗衣粉包装袋上是否有“加酶”字样,如果有,再阅读洗衣说明。同时给出要预习的提纲,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在我的教学中,我总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信息。例如:在讲光合作用的场所时,我让学生根据叶绿体的结构,分析为什么光反应在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为什么也能光合作用?学生分析结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再比如在讲动物细胞培养时,我让学生总结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溶液培养培养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植物组培时培养基中要加有机物?脱分化时细胞的代谢类型是什么?类似的问题也让学生自己再发现,提出问题,全面思考交流、总结。

3、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显微镜是生物实验最常用的仪器之一,但有的学生对显微镜的原理和操作技能根本没有掌握,甚至个别同学连对光都不会,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很多实验的成败,所以当务之急是掌握原理,锻炼技能。还有其他一些实验,比如,《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实验,我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还注重实验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中,让学生探究实验材料用大白菜行不行?滤纸条不剪去两角行不行?研磨时不加二氧化硅行不行?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时我让学生探究把实验中0.3克每毫升的蔗糖溶液改成0.1克每毫升或0.5克每毫升结果会怎么样?把蔗糖溶液换成NaCl或葡萄糖溶液会怎么样?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学会了知识也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谈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11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不少教师忽视历史教学的作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1.学校忽视历史教学。

很多学校忽视历史教学,给历史教学安排较少的课时。

例如,有些学校每星期给历史教学安排3个课时,而给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学安排8个课时。

2.学生忽视历史教学。

首先,学生普遍认为历史是“副科”,不用投入太多精力进行学习,应该在“主科”上多花时间,而且历史知识以前都学过一些,不用再花时间去学。

其次,不少学生不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认为在考试前背一背历史知识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传统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三维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感性认识,了解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形成系统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契合了素质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往往难以实现。这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效果难以在短期内显现出来。这种教育偏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三维目标的落实,因此教师要提高自我修养,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么样的结果。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促使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为目的,而高中历史正是培养学生人格和道德的核心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高中生的阶段性特点

高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思维接近成熟,性格趋于稳定,但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缺乏理智,容易冲动,处于半成熟状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所以,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五、学习历史的意义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戴安娜·诺维茨基教授曾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由此可见,历史课堂是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最佳阵地。

历史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和素材,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拓展知识面,增进对世界的了解;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学习可以培养优秀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另外,许多历史事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尊重历史,追求真实,传承人类优秀文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七、高中历史的人文教育优势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素材。

1.日本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原因。

教师可结合教材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会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讲解:①军国主义思维和武士道精神的影响;②耻感文化的影响,只有羞耻之别,没有善恶之分;③用屠杀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和人民,捍卫国家的利益。

2.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促成国共合作,这种视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与气魄值得我们学习。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这表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胜利。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表明日本犯了滔天罪行,全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要有世界意识。

3.抗战胜利的反思。

日本曾与中国、苏联都进行过战争,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说明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不同时期,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我们要牢记历史,但不能牢记仇恨。我们如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会使我们前辈为维护和平所作的努力付之东流。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珍惜和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上一篇:科技创新、科技攻关与成果管理办法下一篇:公司员工宿舍管理制度(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