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春季德育活动记录

2024-06-27

小学春季德育活动记录(通用10篇)

小学春季德育活动记录 篇1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

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轰轰烈烈的 “ 祖国在我心中 ” 主题队日活动结束了。这次活动我校领导亲自过问,少先队委精心拟定计划、安排工作、开会动员。从 9 月 15 日起,全校师生围绕 “ 祖国在我心中 ” 这一主题,全面铺开此项活动,并取得了较强烈的反响。活动包括两大块内容:一是宣传,一是演讲比赛。宣传包括了校园广播站的系列广播,校宣传栏的专栏宣传;演讲比赛于 10 月 29 日成功结束。各班的学生积极热情、认真努力 : 有的班级为了能拿到好成绩,一份稿件大家集体来润色修订,力求达到最好;有的同学在练习时,由于真正的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和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而眼含热泪;有的同学为了把 “ 祖国在我心中 ” 这一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另外请老师给自己辅导、开小灶 „„。由于同学们的认真准备,次此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激动人心的主题队日活动已过去了,但这并不表示爱党、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完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还会继续深入下去,继续大力推广爱党、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此项内容的活动成为经常性的工作。

东门里小学诚信故事、演讲比赛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温暖的冬阳下欢聚一堂。19位小选手的精彩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里,无不体现出对诚信的赞美。

“诚信”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打造诚信中国”,“诚信是通行证”,“诚信是第二张身份证”,“诚信是资本”„„等等,这些振聋发聩的语言无不体现了人们对诚信的热望与追求。

同学们,还记得吗?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告诫我们要“规范做事,诚信做人”。这几个醒目的大字,伴我们学习、伴我们成长!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社会无信不稳。讲诚信我们应从小不做起。当你上课做到了认真听讲,这是诚信;当你讲起地上的一个小纸片,这是诚信;当你一丝不苟地写好每一次作业,这也是诚信。诚信是我们的做人之本。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事事讲诚信,时时讲诚信,让诚信伴我们同行,让诚信伴我们一生。

同学们,相信我们一定会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诚信,把诚信的种子播撒到我们的心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校园将开满诚信之花,结满诚信之果!

东门里小学“班班有歌声”活动

为积极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艺,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校园思想文化阵地,抵制社会上不健康文化对校园的冲击,优化教学环境,振奋师生精神,形成健康活泼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和美的情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因此,我校在5月24日星期三下午4:00于我校多媒体教室举办了“班班有歌声”活动。比赛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进行,同学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表达每一首歌曲的感情。优美的旋律,激情飞扬的歌声在校园的上空久久回荡。歌声唱出了同学们的热情和豪迈,展现属于自己的青春风采。

东门里小学“迎新年”作文大赛

为了提高学会僧的写作水平,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学的课外水平,增加他们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我校举办了“迎新年”作文比赛,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与奖励。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各显其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观察周边的事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由不会说变为了有的说,有的写。想尽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

小学春季德育活动记录 篇2

一游戏与游戏精神的概述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对游戏的描述性界定:“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 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愿接受的, 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游戏是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它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 更是小学生展现其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另一方面游戏精神与德育实质有惊人的契合。游戏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 游戏不仅是学生的自由天性和完整人格充分体现的方式与路径, 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在潜移默化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认为, “游戏世界是一个神圣的领域, 游戏具有自身特有的基本精神: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 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 一种自由想象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一种平等的精神, 一种过程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 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 一种不断创生的精神。”说明游戏精神能够实现自主参与、平等和谐的价值观, 不仅在工作中得以体现, 而且游戏精神在道德教育中也可以充分展现, 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种愉悦的体验。

二游戏精神与小学生道德教育

1.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强调实践性对于游戏和德育活动来说非常重要。在游戏活动中, 学生主动组织与参与游戏。在这些游戏活动中, 学生通过实践创造某些生活场景与细节, 积极地、能动性地体验生活。当然, 德育活动也注重实践性。通过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与锻炼, 学会适应社会生活, 增长经验, 获得道德成长, 从而培养实践精神并锻炼了实践能力,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游戏活动正是一种恰当的道德教育, 强调学生在道德游戏活动中体现实践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自由性

“儿童参加游戏都是完全主动自愿的, 是发自内心的渴望, 而并非是迫于外部压力或要求。这是游戏最本质的特征, 区别于工作等其他活动的标志。”没有自由的学习是不快乐的, 而游戏化的学习则能改变这一点。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 他们共同创造一种自由自在地游戏的氛围, 相互信任, 相互配合, 全身心地投入到道德教育的游戏之中, 共同享受当下的愉悦心境, 感受着德育活动中的轻松活泼、自由自在。德育活动的实质, 就在于活动主体积极自由地活动, 培养主体自由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

3.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平等性

当道德教育过程成为一种游戏时, 只要进入游戏中, 教师和学生应当是一种平等的游戏者的角色, 表明道德教育活动也是一个平等和谐的过程, 这是学生最热衷的模式。在这个意义上, 具有游戏性质和游戏精神的德育活动是一种平等性的活动。这种游戏精神, 有助于维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 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德育游戏活动中积极投入、交流互动, 共同培养游戏精神。

4.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生活性

道德游戏活动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现状和内心的真实感受, 是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写照。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源泉,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道德游戏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小学生的特征, 体现了生活德育的原则, 将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在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 要保留学生天生的游戏权利和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地释放游戏精神, 让学生在道德游戏活动中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让他们真正地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5.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探究性

游戏是一个探究未知和自我超越的过程, 游戏的魅力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这种好奇心是游戏对游戏者的一种吸引力, 激发了学生对探究活动的高度热情。在这个意义上, 道德教育过程作为一种“游戏”,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究性, 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教育过程中。

6.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竞争性

“竞争”意味着压力和动力, 而在道德游戏活动中这种压力和动力的完美转化, 使得学生在游戏中的“竞争”呈现出兴奋的状态, 它激发了学生在德育游戏中的成就感, 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功体验。游戏具有一种不断竞争、不断创新的精神, 这种游戏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成就感。

7. 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合作性

“合作”也是游戏的重要手段, 合作的游戏比独自打斗的游戏有更好的成绩, 不仅是因为合作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标, 而且合作能激发人的智慧。在游戏中, 学生能进行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能在轻松活泼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 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配合与合作, 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 完善学生的品格与个性, 并能通过在游戏中的得失, 意识到合作、团队的重要性,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

摘要:对小学生来说, 基于游戏精神的道德活动能启迪他们的心智、陶冶情操、形成习惯。道德游戏活动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 把从体验中获取的生活经验看作是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元素, 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强调实践性、自由性、平等性、探究性、竞争性、合作性。寓教于乐的学校德育活动有助于学生道德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改善, 学生在道德游戏中通过探索与体验、竞争与合作的不断积累产生道德认同。

关键词:游戏精神,德育活动,小学生

参考文献

[1][荷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 (成穷译)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34~35

[2]万劲.新课程与游戏精神[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S1) :51~53

[3]杨启华.追寻学校德育活动的游戏精神[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3) :68~71

小学春季德育活动记录 篇3

“田园”是一个诗意的借喻,表明“田园德育”以自然教育为依托。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性、开放性、主体性、自由性。具体说来,“田园德育”是以儿童原始生命力的激活为前提,以开放为条件,以田野(自然)为源泉,以温情为纽带,以生活为根基,全面提高农村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农村儿童德育实践活动。

我们坎山镇地处农村,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有着纯朴的人文风情,针对这一实际。我们着眼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依托“田园文化”开展田园德育,以体验田园乐趣为载体。努力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让孩子去感受、去领略、去体验作为农家孩子的快乐,体验童年的田园乐趣,强化学生道德实践、德育体验,使学生自觉地将规范性的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一、创设良好的“田园德育”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学生与田园德育实践活动的积极互动,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都感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1,以民主、平等、开放为基点。创设与“田园德育”相适应的大环境

“田园德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角色更为重要。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体验的前提。

放开学生手脚——“田园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在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与规定,不对学生指手画脚,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思考体验,去探索实践。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畅所欲言,积极尝试,进而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对田园活动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保护学生自信——“田园德育”活动注重学生的亲历与体验。为此。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与行为。看重学生活动的过程,不轻易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允许学生犯“美丽的错误”,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其自信心。

2,以野趣、自然、朴素为风格。创设与“田园德育”相适应的外环境

走进校园,绿草成茵,树影婆娑,淳朴的建筑和环境相映成辉。形成了一道和谐、恬静、充满生机的校园风景线。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重新的布局、规划和整修,创设了“小小农庄”、“小木屋”、“农家小屋”等,使孩子与自然贴得更近。

春天,孩子们种上棉花、玉米,忙忙碌碌地过了一个播种节;夏天,孩子们拿起小铁楸。播上花生。种上向日葵、大蒜,体验了粒粒皆辛苦;秋天,孩子们采花生、摘棉花,品尝劳动果实,过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丰收节;冬天,孩子们剪荠菜,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教室里,我们设立班级“生物角”。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弃物,在这里成为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枯枝落叶、老根干草、怪石瓦片……无一不是宝贝,在老师的构思和孩子们的遐想中变化无穷,把活动室、走廊、门厅、橱柜装点得生机盎然,富有情调……

二、开发丰富的“田园德育”赞源

“田园德育”实践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是极其广泛的,我们所能够选择的内容和主题更是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出发,寻找他们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作为活动的突破口。

调查访谈——我们让孩子们以童年田园趣事的挖掘者、发现者的身份,以小记者的身份,通过调查、访谈等探究形式。从长辈的记忆中,挖掘、发现儿时快乐的田园生活。

探寻发现——只有童心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到田间、野外、山边、溪旁,观察农作物,捏几个泥人,捉几条小鱼,孩子们玩得挺起劲,忙得不亦乐乎。这其中,他们自己会发现、创造许多有趣的、有意思的事儿。收集物品——在农民家庭的角角落落,你会惊喜地发现许多具有田园特色的物品:斗笠、草鞋、钓鱼竿……它们积满了灰尘,却掩盖不住上面无穷的田园气息,是日园生活的最好见证。我们动员师生将挖掘过程中发现的、承载着昔日田园欢笑的物品,收集起来,专门置放于学校的“农家小屋”,作为体验探究田园德育趣的媒介、载体。

资源整合——我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对师生共同挖掘收集、探寻发现的田园德育活动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理、梳理,深层次挖掘有意义、有意思的农村田园德育资源。为进一步开展活动打下基础。

三、设计精彩的“田园德育”活动

我们身处农村,对田野有特殊的感情,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活动设计和开发中,如何做到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呢?

1,关注学生发展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活动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活动开发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的实际理念就是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学生发展是实践活动开发的具体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或者说,实践活动的开发设计要“目中有人”。

例如。在设计《蚂蚁》活动方案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成《跟踪一只蚂蚁》和《蚂蚁的食物》两个板块来设计。第一个板块是先初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及住所,培养学生耐心、仔细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第二个板块是深入地了解蚂蚁的食物,在培养耐心仔细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兴趣。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很容易就促进了第二阶段的学习,从而达到发展的目标。

2,关注回归生活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中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时值秋天,我们感受着秋天的落叶,触目可及秋天的信息。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果实。因此,“寻找秋天的落叶”、“寻找秋天田野忙碌的踪影”出现在活动方案中。采一片落叶,做一枚精美的书签;乘着秋风,在暖阳中欣赏田野的丰收美景;最畅快的事还要数品尝秋天的水果,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水果拼盘,累了吃一些水果,再继续设计,直到满意为止。

3,关注探究实践

中国古训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说法。这种说法强调的是活动、实践、躬行对于知识领会与掌握的意义。田野是非常理想的实践之地,许多农村的孩子已经淡泊了农村的概念,他们的生活日趋城市化。现在,我们重新让孩子走进田野,亲历田野生活。“参观农民的劳动工具”、“调查主要病虫害防治办法”,跟随父母到田间劳作,回校后作一份全校师生浪费粮食状况的调查,发出“爱惜粮食”的倡议等。这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更为他们以后开发好田野,建设家乡打下了精神基础。

小学德育活动主题班会记录 篇4

1、使学生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2、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美德,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把礼仪贯穿到歌谣、听故事、知识抢答、朗诵等各种表演形式中,让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懂得礼仪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摆放桌椅 理论连接: 文明礼仪发扬广大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主持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利益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应该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让文明礼仪之花常开心中,把文明之美到处传播!现在我宣布:“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活动开始 1

(一)家庭文明礼仪

主持人: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故事至今仍深深的教育着我们,下面请观看历史故事:“孔融让梨” “黄香诚心敬父母”(12分钟)

放录音

主持人:看到这两个小故事,同学们觉得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学生自由发言

主持人:现在我们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那么我们就把我们的同学们当成我们的兄弟姐妹吧!

(二)校园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的礼仪规范不断发展改革形成了我们的现代文明礼仪,在校园这个既庄严又活泼、既紧张又文明的环境中,我们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讲礼貌,懂礼仪,做一个文明少年。你知道有那些文明礼貌用语吗?

知识抢答:答对的会有小小的奖励!

看来我们的同学在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学会了许多的文明用语,你们真棒!

主持人:你知道校园礼仪都有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主持人:规范的校园礼仪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请欣赏 等表演的几种最基本的礼仪形式。

学生表演校园礼仪:正确的走姿、正确的站姿、正确的坐姿、早上同学见 2 面问好、课上举手回答问题等

主持人:这是我们常用的校园礼仪,对于我们小学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

主持人:刚才我们共同朗诵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那下面我又要来考考大家了

1、升旗是应该怎样做?

2、上课时应该怎样做?

3、上操时应该怎样做?

4、集合时要怎样做?

主持人:看来大家通过这次班会都收获了文明之果,希望你们能把礼貌用语挂嘴边,团结友爱记心间。下面请看儿歌表演: 儿歌:集体小天地,大家在一起,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谢谢你同学,不用谢,别客气,你我同进步,团结友爱记心里。

齐说:你我同进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记心里。

三、活动总结

主持人: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礼仪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即将加入少先队的学生,我们要做到遇到师长、来宾,主动敬礼问好;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注意谦让,靠右行走,保障畅通;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见到纸屑随时捡起;爱护公共财物,不乱写乱划,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相互监督,共同促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

四、活动反思

小学春季开学工作会议记录 篇5

上午,校长方纲要主持召开校务委员扩大会议,讨论、布置20春季开学工作;下午,召开中小学负责人会议,学习上级下发的各类文件,布置原民师是否参与上访排查稳控工作,校务委员就各自分工工作均做细致安排,

方纲要要求:各校迅速步入正轨,出台各类工作计划和安排,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做好开学报名工作,及时上课,特别是安全第一课,要写好教案,备好课,上好课,并留存过程资料;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包括校园周边、校园内、教室、寝室、办公室等;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包括开关、插座、线路、应急灯、指示灯等;尽快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文明创建以及特色学校创建,要有计划、有安排、有推进、有成果;各校要收藏教育局网站和中心学校网站,关注网站动态,及时完成上级下发的任务。

学校德育活动记录 篇6

1一、活动时间:2008年9月8日——2008年9月12日

二、活动主题:礼仪、礼节、尊重

三、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会礼仪、学会礼节、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四、系列活动:

第三周(9月8日—12日)教育活动记录:

利用教师节,对学生进行家庭礼仪教育。

1、每日起床后,向父母问“平安”,上学前梳头、整装,离开家时向父母告别,放学回家向父母打招呼。

2、在家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家庭成员有病时,要探望问候。

3、在家接待客人,做到一起立,二请坐,三倒茶,四交谈,五送客,来客与父母交谈,主动回避,老师家访时,如果老师要自己听情况,自己要坐在老师身旁,静听老师与家长的谈话内容。

4、向外打电话时做到:一不拨错电话号码(如果拨错了要说:“对不起,拨错了号码”)二说“你好,”三自报姓名,四请帮助叫XXX接电话,五通话时语调柔和,吐字清楚切忌罗嗦。六通话结束后应该说:“再见”。

5、自己接电话时做到:一说您好,二说请问您找谁,三对方是找别人时,应说:“请稍等,我去找他”,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应说:“他不在我能帮你什么忙吗?”。

小学德育工作活动记录表

时间:2010-07-02 22:32来源:未知 作者:风 点击:55次

受导学生 受导时间 2010 德育导师 受导地点 学校 引导活动类型(谈话、家访联络、监督等)家访联络 受导活动过程 背景:由于身体原因,他请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住院看病,后在家休息了一个

受导学生

德育导师受导时间 受导地点 2010 学校

引导活动类型(谈话、家访联络、监督等)家访联络

背景:由于身体原因,他请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住院看病,后在家

休息了一个星期,于是落下了一些功课。

1、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

2、了解病假期间的学习情况:据他母亲说,督促着看了一点,作业偶尔做了一些,考虑到身体原因,我还是鼓励了一下,至少

完成了一点。

3、告知回校后的情况:一段时间的休息后,本来懒散的性格越加显露无疑,补作业的速度较慢,对于不懂得问题也不高兴主动请教、询问,课堂回答积极性大减,希望家长多多督促,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对于不懂得问题,家长主动引导他大胆请教老师,我呢也尽量鼓励他当面问我,双方面努力,朝着一个方向引导。程 思考:要从小培养孩子不怕吃苦、坚强的个性,不要因为身体的原因就找借口疏于学习。

学校德育活动记录

2一、活动时间:2008年9月20日——2008年10月7日

二、活动主题:尊重、感恩、安全

三、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感恩、树立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

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四、系列活动:

1、开展“八荣、八耻”为主题的观摩活动。

2、开展感恩教育,要求学生向老师或家长做到“八个一”即: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送一句感言、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赠一首诗歌。

3、开展学规范,争五好系列活动。

a、“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班”评选。

b、“五好”学生的评选。

c、学习《小学生礼仪常规》。

d、课间休息规范。

4、举行“当代小学生文明形象”辩论赛及征文活动。

5、开展“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活动。

6、开展“国庆”节庆祝活动。

7、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评比

学校德育活动记录

3一、活动时间:2008年10月8日——2008年10月20日

二、活动主题:学校礼仪教育

三、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会学校礼仪、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四、活动记录

A、校园内礼仪

1、上学时,学生到执勤点自觉下车。

2、课间休息不喧哗,不追跑打骂,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3、随时保持校园内整洁,不在教室、操场乱扔纸屑、糖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学校墙壁、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不坐花坛,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

4、不围观来宾,不触摸来宾车辆。

B、教室内礼仪:

老师宣布上课后,全体学生起立,齐声道“老师好”;学生迟到后,立正站在门口,经老师同意后入座上课;上课时,衣着整洁,姿态端正,不随便走动,不喝水,不嚼口香糖;老师宣布下课时,全体学生起立,等老师离开后再自由活动。老师在教室时,学生干部需要检查卫生或纪律时,应先向老师说明情况,征询意见。

C、路遇时的礼节:

学生要主动靠道路右侧行走。与老师或来宾相向行走相遇时,要主动问好或点头示意,同向行走时不争

道,不抢道,礼让老师或来宾先行。当老师或来宾问话时,要主动停下,徒手时应立正,热情认真地回答问题。

D、集会时的礼节:

学生集合,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做到井然有序,队列整齐,不交头接耳、随意乱说,要端坐听讲。

1、升旗。奏国歌时,全体同学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上台发言、领奖、表演时,走路稳重,从指定的台口上台,立在台上时双手自然下垂,站姿端正。接受奖状、奖品时,先行鞠躬礼(少先队员行队礼)、用双手接,然后转过身来,面向台下,将奖状高举过头,向大家示意后,双手拿好后贴放胸前。下台时脚步稳重。

3、领导到场或是退场,由主持人统一指挥全体学生起立,鼓掌欢迎或欢送。

E、进见时的礼节:

学生到老师办公室(或宿舍),先喊报告(或敲门),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进入,然后立正,说明来意;与老师讲话时,面对老师;离开时礼貌地根据当时的情况向老师告别。

F、接受师长批评时,态度诚恳,不得顶撞,如有不同见解,可等师长讲完话后,再做解释。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

小学春季德育活动记录 篇7

一、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经常应付了事

目前, 在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存在着领导和专门人员不重视的现象, 他们没有认识到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依然秉持着以往那种“重智育, 轻德育”的思想。他们对待德育工作的态度就是应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制订严格的德育工作计划, 想起什么来了就做什么。二是没有将教学计划进行落实, 只是空谈一通, 遇到检查就弄虚造假, 应付过去就好。三是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和标准比较低, 工作目的就是不出事, 单调乏味的工作对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任何吸引力。

2. 留守儿童教育缺失, 学校工作单一、陈旧

甘肃省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 留下了很多的留守儿童, 他们的道德建设存在很大的缺失,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呈现真空状态。有些学校的德育理念十分落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上, 很少关心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三活动育人”模式的概述

德育从宏观上指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 从微观讲即学校中实际实施的道德教育。所谓“三活动育人”是指周活动 (德育兴趣小组活动) 、月竞赛 (德育兴趣小组内竞赛活动) 、季活动 (选取每季中的重大节日组织全校学生参与德育活动) , 通过活动教育使学生成为一名名合格的小学生。德育工作“三活动育人”模式是通过活动的方式, 突出活动育人,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环境是主因, 教师是主导, 创建和谐育人环境, 把教学的有效性和德育的实效性有机结合起来, 使德育教学向着空间立体发展, 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以人为本”的生态教育模式。也就是说, “三活动育人”模式, 是指小学教师在通过设计活动达到和完成教学育人并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 通过实施一定的管理行为, 来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管理其德育教学, 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活动过程, 促进其身心俱健的全面教育。在这些活动中, 活动是主线, 学生是主体, 促进受教育者的主动发展。

三、“三活动育人”模式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学习理论知识, 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

对于当前的形势和社会变化, 教师要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认识, 体会到德育工作的紧迫性, 了解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多么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教书, 更要育人, 要时刻牢记自己为人师表的责任。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个人素质与水平是分不开的, 教师要利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为学生无私奉献, 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2. 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认真组织活动

德育工作必须点滴积累、长期坚持,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以我校的德育活动为例, 我们每周都有一次兴趣小组活动, 该活动主要是以学生成果展示为主。起初是由德育教师对活动的项目进行申报, 经过德育处的综合审定与编排, 将每周的展示项目确定下来, 并请绘画水平较高的老师制作成海报, 张贴到学校的宣传栏上, 学生如果对该项目有兴趣就会自行观看, 主动加入。每月进行一次竞赛活动, 选出本月的优秀作品, 将其张贴起来, 供其他同学观摩、学习, 或是利用投票的形式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参加每季一次的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全员参与, 评出学生作品的名次, 并为他们颁发奖品。经过了我们的多年坚持, 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多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要想使德育工作得到更好的实施, 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 只有全面了解, 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通过调查, 我们进一步摸清了农村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状况和行为习惯及其成因, 针对当前我校学生中思想品德状况和行为习惯的实际情况, 以活动为载体, 以激励为策略, 提出相应对策, 通过实施进行反思, 进而形成一套适合农村小学德育的模式, 通过“三活动育人”, 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德育管理水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德育渗透 篇8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属于教学中的一部分,但是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德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不仅体现在学生爱国精神上,更体现在学生内涵上,比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德育教育的提升与实践课程多样性是息息相关的,小学实践活动课有丰富的资源,比如举办夏令营等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对自然有所认识,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增强保护水、石油、环境等自然资源的意识,从德育教育中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德育教育从小抓起,只要方法正确,在增强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方法性

1.创造德育教育环境,选用教育主题

首先,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选用的教育主题必须符合时代的潮流,体现出国家的政策,提倡我们做什么,能够使学生深思,从中得到启发。主题要符合小学生的情感认识范围,要与学生生活相关,否则学生很难理解教育内容,这就与开展实践活动课的初衷相背离,收不到教育的效果。比如,怎样增强小学生的节约用水意识,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外或是家中,并且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观看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区,看看没有水时多可怕)的方式让小学生了解到节约用水的意义,这种方式简单易懂,德育教育才能够渗透到学生内心。其次,创造德育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更加具有育人的效果。所以,学校应该为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优良的环境,让学生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学校可以举办“还自己一片净土”的实践活动,从开展实践活动中呼吁学生自己动手清扫学校,修花剪草,张贴不要随手乱丢、乱践踏草地的标语,发挥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实现德育渗透的功用。

2.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综合實践活动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性,通常每次实践完都需要学生进行总结,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实践能力不强,完成这些工作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一般采用的是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在进行某一方面题材的实践活动上,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搭配,这样他们在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实践活动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举办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同时也少不了团队协作,这样既能展现自己的才能,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有利于丰富学生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具有差异性,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环境,对实践活动进行调整,实践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习性。另外老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从学生的内心出发,以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发自内心接受德育教育,能够从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从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教育非常有必要。

2.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塑造学生行为

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知道学习理论知识而不知道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是没用的,而只知道实践而没有理论知识作基石也是不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条件,并为日后规范小学生行为奠定了基础。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充实了学生的内心,而且在实践活动中个人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加强。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把实践活动与德育理论相结合,在对实践活动进行探索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了解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心中,让德育教育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从而使我们都能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素质的新一代继承人。

四、结束语

德育教育活动记录 篇9

四年级

活动主题:感恩教育 活动时间:10月9日 活动地点:四年级教室 主持人:班主任 活动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咱们学习了《麻雀》一课,被伟大的母爱深深感动。动物们都具有这么强烈的母爱,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呢!

2、谈谈你印象中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一件事。学生交流。(发言的有葛晓典、张哲、张添宽等几位同学。有的学生边说边为之感动,个别学生都哭泣了。)

3、既然父母这样爱我们,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去回报他们。你为父母做的事(两件以上),分别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1、洗碗

2、叠被子

3、为妈妈捶背等)

4、谈谈你的感受,代表发言。

韩松盛: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无比浩大,我一辈子都无法偿还。在过去的十年的岁月里,父母不仅为我花了财力,还花了不为人知的巨大 心血!想起自己以前对父母不礼貌,做了伤他们心的事,不禁羞愧难 当。父母这么爱我,我却做了对不起他们的事,怎么行呢?从现在开 始,努力学习,孝敬父母,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5、老师总结

小学春季德育活动记录 篇10

摘 要:优化活动设计是彰显小学德育课程性质,践行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的需要。注重活动设计的目的性、综合性、情感性、引“思”性、辩证性、适切性、诗意性和审美性,大力提升活动创意的品质,是打造升级版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修订;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19-06

2012年,我国开启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修订和深度开发工作。对于小学德育课程而言,借助修订全面提高教材质量,是关乎亿万在读和后续入学儿童道德成长和社会性发展、惠及千万个家庭和社会的大事。教材修订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优化活动设计,是提高小学品德教材质量的关键环节。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德育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所谓“活动型”,是指小学德育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因此,注重活动设计是由小学德育课程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是彰显小学德育课程性质、践履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的需要。本文试从活动设计的视角,探讨如何打造高品质的品德新教材。

一、为何要优化活动设计

十余年前,实验本品德教材的编者对活动设计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凭借一个个活动的牵引,儿童真正成为了自主学习、探究的主人,德育教材再不是枯燥的、冷冰冰、干巴巴的说教文本,展现出生活的色彩,充盈着生命的气息。这些成绩我们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多数实验本教材的活动设计存在价值取向的偏失、活动目标的错位、活动内容的肤浅、过度注重活动形式、活动的层次性与儿童最近发展区失衡等问题,必须借助教材修订予以解决。

“活动”,是教育学、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按照列昂节夫的观点,活动是指“由自觉的目的所调节的人的内部(心理的)和外部(生理的)积极性;活动是对待现实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便在人和他周围世界之间建立现实的联系”[1]。小学德育课程中的活动,是指作为主体的儿童,在既定目标主导下所参与的外显的、有形的、感性的实践活动以及内隐的、观念的、思想的活动,即思维、想象、联想、追思、创意等活动。如果撇开、舍弃活动,或者说活动的创意不优化,就无法实现三维课程目标。

1.从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看

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所不同:其情感目标主要强调的是道德情感,态度目标强调自尊自律、乐观向上以及负责任等;而价值观目标,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生态环境意识、开放的国际视野等,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述目标都无法通过外烁方式、借助语言文字让学生记诵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课程目标。

例如,五年级上册《祖国,你好》(修订教材未正式出版,尚在完善中,恕不注明编者和出版社)一课,为了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知道我国“领土面积、海陆疆域”“体验热爱国土”的目标点,教材安排有“祖国真大”这一框题,创设了“拼图”“查找”和“创意”等活动。拼图:即将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拼连成一体;查找:则从地图上找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三沙市以及南海中的黄岩岛、曾母暗沙,东海中的钓鱼岛、赤尾屿;创意:即提供背景材料,让学生在深度思考、探究的基础上展开创意。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是:“某地建设环形广场,用960块黄色方砖砌成,象征中国陆地的国土面积。基于祖国的疆域考量,这样设计有什么欠缺?如果要修建与广场相配套的设施,你会有什么新的创意或建议,请用文字或示意图说明。”

上述活动设计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儿童对祖国“领土面积,海陆疆域”的高度关注和牵挂。特别是创意活动,旨在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发现圆形广场设计中的不足,从中领悟我国的国土不仅仅限于陆地疆域内的960万平方千米,还应包括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的海洋国土”。借助拼图、查找、创意等活动,帮助儿童建构海陆合一的国土观,强化国家主权观,提升爱国意识和海洋意识。

2.从落实能力维度目标看

小学德育课程的能力维度目标,主要包括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移情能力、反思能力、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创意地探究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等。宝剑锋从磨砺出,能力须从实践来。课程标准指出,“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学合作,来获取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有利于实现本课程所提出的能力维度目标,因为“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例如,为了落实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即“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以及课程内容中提出的“有荣誉感和知耻心”的目标点,教材创编了《阳光少年知荣辱》(五年级上册)一课,并且设计了“调好情感和弦”的活动。活动的引导语是:“当别人有了荣誉感时,你能祝贺和欣赏吗?当有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和悔恨时,你能理解和支持吗?当别人心中还缺少荣誉感的温暖时,你能感同身受吗?让我们以情换情,以情移情,情情相共,开展一次情感‘大串联’吧!”该活动设计了三种情境:其一,孙云获得了“中华成语大赛”的冠军,作为孙云的同学,你怎样向他表达感情?其二,郑廷廷十分悔恨,不该靠复制别人的文章而骗取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自己的抄袭行为十分可耻。如果你是小郑的同学,该如何向他表达自己的善意?其三,季苹是班上还没有获得过荣誉的人,作为季苹的同学,你将如何以情相慰呢?

nlc202309041959

活动旨在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感受体验、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并把这种感受和需要表达给对方,让对方觉得你是理解、关注和接纳他的。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细腻地体验各种情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树立社会主义小公民应有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从落实知识维度目标看

反思近十年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存在着弱化知识目标的倾向。德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绝不可能“空降”。为此,2011版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知识维度的目标。根据德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回归生活’德育理念下的知识学习至少包含三种类型的知识:道德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2]。如何理解三类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应的学习方式?请看下表:

道德教育的知识观强调,对于育德而言,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建构道德知识,而另外两种知识旨在为学生学习、内化道德知识提供支架。小学德育课程如何才能达成知识维度的目标?道德知识“难以用概念认知或辩析的方式获得。德育要完成这类知识的学习,必须要考虑如何引发个体的行动,设计相应的活动”[4]。诚如课程标准所强调:“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

例如,按照品德课程标准中“节约资源”的目标要点,教材创编了《爱惜每一滴水》一课。课题设计前,编者充分了解学情,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自来水是从水管里自动来的,浪费一点水不要紧。”基于学生的认识原点,编者设计了由问题驱动的实践型探究活动:“自来水真的是自动来的吗?让我们走出学校去探访这些小水滴们的行踪吧!”实践活动分四步:首先,考察自来水的源头,怎样从江河中提取水;其次,参观自来水厂的沉淀池、过滤池,比较一下水体的变化;再次,请工人师傅讲解水的消毒装置和作用;最后,总结交流,彼此倾述和分享参与实践活动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可以孕育丰富、真切、深刻的体验,从行动中获得心灵之知,从而做到珍惜每一滴水,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对于小学德育课程而言,学生只有习得了道德知识,才能内化于心,外彰于行,并转化其人格素养的构成元素,成为他们终身受惠、享用的精神财富。

二、如何优化活动设计

活动是小学德育课程立足之“根”。儿童学习本课程所要绽放的心灵之“花”,要结出的道德之“果”,都要借助“活动”这条根生长出来。

如何优化活动设计?笔者在教材修订中感悟到,应特别注重活动设计的目的性、综合性、情感性、引“思”性、辩证性、适切性、开拓性、诗意性和审美性。

1.注重活动设计的目的性

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的活动设计,要有强烈的目的意识。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善于针对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框的内容,遴选和提炼活动主题。活动意义的蕴含应体现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注意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课程目标要素融入活动中;另一方面,凸显开放性,注重为儿童的体验、意义生成提供抓手,为他们的潜能开发,实现个性化发展留下空间。

例如,《阳光少年爱反思》(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一课第一框“吾日三省吾身”,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愿意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这一目标点而新增的内容。教材正文引述了孔子的“见圣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和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材强调这两段名言,旨在彰显中华人文精神的瑰宝。

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编者设计了一个“讲故事的活动”,并呈现了两条背景材料:其一,“我从课外书中看到鲁迅先生通过反思,决定弃医从文。他拿起笔作为武器,要唤起国民的良知,拯救民族的危亡”。其二,“徐霞客白天用双脚叩向、寻访祖国壮美的山川,晚上坚持反思、写日记。他除了在地理学方面有卓越贡献外,还为旅行者总结出了不少野外生存的智慧”。活动的引导语是:“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反思的故事?我们一起来交流吧!”这一活动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意识,旨在让儿童感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经典名句的价值和魅力;通过交流和分享名人反思的故事,帮助儿童把反思作为促进自我成长的法宝。

2. 注重活动设计的综合性

注重活动设计的综合性,是彰显编创人员课程专业品质的标志之一。檀传宝教授认为,建设“德育教材应该有‘课程专业品质’”。优化活动设计,“理应建立在课程理论常识基础上”[5]。小学德育课程是综合课程,活动设计绝不可异化为各学科知识的“拼盘”,也绝非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在既定活动主题的统摄下,把相关学科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课程标准强调:要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如此,活动的意义才会更加丰满、深刻。

例如,为了落实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第10条,“了解当地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与求助方法”;“愉快、积极地生活”中的第2条“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第7条“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以及“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第6条“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的目标要求,编者设计了《火热的夏天》主题单元活动。框架如下:

从主题活动的展开着眼,编者设计的子活动包括:对夏天的小虫(诸如知了、荧火虫)的考察,对雷雨前自然现象的探究,对当地洪水、泥石流自然灾害所造成危害及逃生方法的信息搜集,对在高温酷暑中工作和劳动的工人、农民、交警的观察和访谈以及“制订暑期计划”等等。这些子活动相互勾连、贯通,将儿童与自然、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这三条主线有机藕合,充分彰显了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活动设计的综合性品质。

3.注重活动设计的情感性

小学德育课程教材要抵达儿童心灵,就必须得到儿童情感上的认同与接纳。这意味着活动设计必须注入相应的情感性元素。情感附着主要从课题提炼和活动引导语上体现出来。

nlc202309041959

例如,活动主题的提炼:“春风轻轻吹”,其附着之情,细腻温柔;“我和春天一起玩”,投射的情感天真美好;“我们班一岁了”,洋溢着儿童的欣喜和快乐;“中秋月夜畅想”,携带的情感浪漫而富有诗意;“谢谢你,骄阳下工作的人们”,彰显了劳动者的激情澎湃以及儿童对劳动者的敬慕和热爱。又如活动引导语的设计,《我是阳光少年》(五年级上册)单元主题活动的导语是:“在班级名册上,你、我、他,姓有别名不同。然而在成长的舞台上,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阳光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用自己的‘情’、自己的‘心’、自己的‘思’、自己的‘行’,展现阳光少年的风采吧!”类似这样的导语,其注入和渗透的情感元素如磁石一般,会强烈地吸引和激励儿童去参与活动。

4.注重活动设计的引“思”性

引“思”,即以活动为支架,引发儿童思维的张力。杜威强调:儿童活动要“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我们每设计一项活动,都要考虑是否具有调动和发展儿童思维的磁力;注意将比较、分析、综合、想象等元素作为活动内容,让活动变得有刺激性和驱动力。

例如,《高温下》(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一课,引领儿童感受、体验两种不一样的“温度”:一种是摄氏温度的“火热”(从测试活动中感受);一种是劳动者焕发出的精神的“火热”(从观察、访谈活动中感受)。然后,对两种“温度”进行比较、联想、思考。由此,让学生领悟劳动者的高度责任感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豪情,并由内而外驱动自己表达尊敬劳动者、感谢劳动者的道德行为。

上述案例表明,活动设计要提升其专业品质,不能“仅仅只注重直接的、具体的体验本身,它更重视内在反思与抽象思维训练”[6]。因为有了思维介入的活动,给予学生的快乐才不局限于感官性快乐,而是领悟到生活意义和智慧的一种高级快乐。按照哲学家米尔的观点,通过思维活动所刺激出的高级快乐比身体活动所产生的低级快乐更加丰富和令人愉悦。[7]

5.注重活动设计的辩证性

审视小学德育课程实验版教材,有不少活动的立意、内容的取舍,没有用哲学思想进行提炼和处理,致使活动的呈现和展开变得简单、肤浅、平面化,缺乏辩证性和立体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材修订注意以唯物辩证法思想作指导,与时俱进,大力提升活动设计的专业品质。

例如,此次修订将“我们生活的地方”,改为“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样”,着重从“变”字上立意,充分展示家乡(兼顾城市和农村)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风貌。教材基于儿童的视角,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教师借助儿童敏于发现的眼光,呈现了城市中的地铁开通了,无数的楼群长高了,教室里安装了电子白板;农村新修了通往家门口的公路,村里建起了图书阅览室,“我能乘坐校车上学了”等等,与此相匹配,教材设计了情感抒发活动,其引发语是:“家乡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请用照片、绘画或文字把你对家乡的爱记录下来吧!”另一方面,教材又呈现了“雾霾天气增多了,嗓子很难受”;小河沟里再也看不到小鱼游了,我很想念它们”等呈现环境污染。教材设计了对话交流活动:“你身边有类似的现象吗?把你的感受、期望和建议,跟同学们说说。”

表面上看,这一设计似乎与本课的主题意义相悖,实则是用辩证法思想作指导,拓展和丰富了主题意义,从新的层面凸显了儿童对家乡的爱。因为赞美家乡是一种爱,儿童对家乡问题的关注和牵挂以及期待家乡变得更美的心愿,亦是一种爱。两种爱所表达的都是爱家乡的积极情感。不仅如此,新增的活动设计,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使活动的展开更具开放性和建设性。

6.注重活动设计的适切性

所谓“适切”,是指活动内容的运筹,活动形式的设计,要与儿童所处年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和“最近发展区”相契合。道德教育是一个渐进深化、螺旋提升的过程。只有通过持续、有序的强化教育,才能帮助儿童逐渐培养起持久、稳定的道德行为,产生植根于内心深处的道德信念。按照德育学的这一原理,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活动设计要处理好活动内容层次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所谓活动内容的层次性,是指活动设计要体现不同学段儿童的不同要求;所谓活动内容连续性,是指科学建构1~6年级主题活动单元群,充分考虑12册教材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迸进,考虑各学期所设活动的重点及其彼此间的相互呼应、相互强化,从而帮助儿童获得相互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7.注重活动设计的诗意性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诗意是一种精神与心灵的自由。儿童与成人不同,他们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他们喜欢面对无生命的事物与之交谈,仿佛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人。有学者认为:儿童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实际上就构成了丰盈孩子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想象和诗意能拓展孩子的成长空间,是激活他们好奇、前行的引擎。依据这些思想,活动设计理应注重诗意蕴含。

例如,一年级下册《我和春天一起玩》一课,设计了“制作——放流”活动,让每个孩子用五彩纸折一条船,把自己最喜欢的讴歌春天的古诗、童谣、儿歌或自己创作的小诗写在小卡片上,装入船中,然后将“诗船”放在春水里飘荡,让它带着孩子的诗意、想象和美丽的梦飘呀,飘呀,飘向远方。这一活动设计契合儿童的天性,充盈着浓浓的诗意。

8. 注重活动设计的审美性

随着德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让美的法则成为德育活动的准则”[8],实属必然之趋势。追求德育教学的审美化,需要从德育教材做起。有学者指出:“唯有心向往之,才能培育真实的道德人格。因此,追求教材内容呈现的审美风格就成为德育教材成败的重中之重。”[9]因此,活动设计应有审美性追求,尽可能把美的元素渗透到活动之中。

例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有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秋天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美的元素。为了以美辅德,二年级上册创编了《为收获歌唱》单元,设计了“发现和品尝秋天中的‘美’”的活动。活动旨在引导儿童发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人的心灵美以及学生自我与伙伴们制作的作品美。诸如各种果实的色美、形美、味美,中秋的月色美,枫叶的灿烂美,中秋家人团聚的和谐美、亲情美,重阳节敬老的道德行为美,孩子孝敬老人的心灵美,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后喜笑颜开的形象美以及儿童自己用各种果实的果壳、果仁、果肉、果皮创意制作的蝴蝶、小鸟、熊猫等作品所表现出的创造美等。对这些美的元素的发现和品尝,无疑有助于用美浸润儿童的心灵,从而达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材比喻为“起跳板”。他说:“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应当随时准备弹离的踏板而已。”“他”,不仅仅指教师,也包含学生。此次修订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注重优化活动设计的品质,就是让儿童借助教材这一“起跳板”,弹跳得更高,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陈光全,杨争林.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8,89.

[2][3][4]钟晓琳,朱小蔓.再论德育中的“知识”与“生活”——基于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5][9]檀传宝.德育教材编写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6]严奕峰,谢利民.体验教学如何进行[J].课程·教材·教法,2012(6).

[7]罗伯特·费舍尔.教会儿童学会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8]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183.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 4433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上一篇: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公示下一篇:中山大学考博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