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工 美丽的花瓶 教案

2024-06-30

美工 美丽的花瓶 教案(共13篇)

美工 美丽的花瓶 教案 篇1

美丽的花瓶

设计意图:

本学期,我们采用了“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在艺术领域有一节《花瓶设计与装饰》活动,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花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图画本上设计出了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的花瓶,活动结束后仍然感觉意犹未尽。于是,我结合孩子们的这一兴趣,搜集了各种瓶子,孩子们可以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的过程把自己的探索欲望、创造欲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装饰出来的花瓶还具有实用价值,用它装饰教室不仅让孩子们时时感受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处处体验创造美的存在。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包、扎、绕的技能,并对玻璃瓶进行装饰。

2、体验废旧物品再利用以及手工活动带来的乐趣。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玻璃瓶子、花布、布条。

2、照片、数码照相机。活动过程:

一、展示照片:各种各样的玻璃瓶子(酒瓶、罐头瓶、饮料瓶)各种花色、形状的布以及布条、绳子,引出主题。

1、老师收拾房间的时候发现好多这样的东西,扔了挺可惜的,孩子们帮我想想办法,能用它们做些什么呢?

2、幼儿讨论,引出主题:把玻璃瓶子装饰成花瓶。

二、幼儿观察,并根据已有经验探索装饰的方法。

1、我们平时见到的花瓶身上哪个地方有装饰?

(瓶口、瓶颈、瓶腹)

2、这些布、绳子怎样装饰,才能让瓶子变得漂亮呢?幼儿动手尝试装饰的方法。

三、教师总结幼儿探索的方法,给予鼓励和肯定。

根据幼儿实际操作水平,重点讲解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包、扎、绕的技能。

四、幼儿动手装饰,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互相之间进行合作。

2、启发幼儿装饰的有新意和别人的不一样。

五、介绍评比自己的作品。

1、幼儿介绍自己制作花瓶的材料、方法,认为最好看的是什么地方。

2、以插花的形式互相评比,学习别人优点。

六、装饰教室,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1、用数码照相机拍出幼儿制作的作品,和没有装饰前的碎布、瓶子作比较,让幼儿感受自己创作的成功,以及废旧物品再利用带来的乐趣。

2、提示幼儿花瓶这么漂亮,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用它装饰我们的教室呢?

大班绘画教案:《狮子》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边念“顺口溜”边画画的方式学画狮子。

2、能创造性地画出狮子的不同动态并添画情节背景。

3、对绘画活动感兴趣,能独立完成画作。

活动准备:

1、剪好的狮子头、身体(椭圆形)、狮子脚、尾巴。

2、狮子PPT

3、幼儿用纸、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顺口溜”,请你们仔细听:

妈妈有个买菜的篮,两个手把在上面,买个萝卜放中间,两个鸡蛋搁两边,两个大饼放下面,点点芝麻香又甜,三根葱,三根蒜,“啊呜”一口味道鲜。

2、这么好听的顺口溜我还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动物呢,你们猜猜看,会是什么动物呢?(幼儿猜谜:大狮子、大老虎、大熊猫)

二、讲解示范

1、到底是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来看(教师边念顺口溜,边画)

妈妈有个买菜的篮,两个手把在上面。

买个萝卜放中间,两个鸡蛋搁两边。

两个大饼放下面,点点芝麻香又甜。

三根葱,三根蒜,“啊呜”一口味道鲜。

篮子四周加花边,一只狮子就出现。

2、“你们看是什么呀?”(狮子)

3、“哦,这顺口溜真有趣,能变出一个大狮子,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变一变?”

4、幼儿和老师一起来念顺口溜,教师再示范一遍,变换花边。

5、有了狮子头,还缺少什么呢?(身体、脚、尾巴)

狮子的身体像什么?(椭圆形)

三、看狮子的PPT

老师这里也有狮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怎样的?它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呢?

四、摆放狮子不同的姿势

(老师在你们的桌子上准备了狮子的头、身子、脚和尾巴,请小朋友四个人合作去放一放、摆一摆狮子会有哪些姿势?)

1、幼儿摆放,教师巡回观察。

2、请小朋友来说说刚才你们摆的狮子是怎样的姿势呢?

狮子有站着的、蹲着的、趴着的、还有走路的,原来狮子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五、幼儿作画

1、今天我们就来画画大狮子。请你来告诉大家:你的狮子会在什么地方,会发生什么事呢?

2、教师提要求:

画之前我们的大狮子还有几句话想对小朋友说:

我可是森林里的百兽之王,你们可别把我画成了小病猫。我的本领可大了,小朋友们要画出我不同的本领哦。画好以后别忘了给我涂上美丽的背景颜色。

3、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六、展示幼儿的画

美工 美丽的花瓶 教案 篇2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大班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逐渐提高, 他们喜欢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 并学会借助辅助工具来表现物体的细节特征。剪纸工艺, 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美丽的窗花花边》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折、剪等, 让幼儿手、眼、脑并用, 在与材料的活动中, 培养耐心、细致、安全、卫生的手工习惯, 通过学习剪纸陶冶情操, 激发创造性思维, 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初步的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结合大班幼儿剪纸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等, 为本活动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 学习用对称折叠的方法折剪出窗花花边。 (2) 能大胆探究、制作不同纹样的窗花花边。 (3) 养成细致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的重点为:掌握剪窗花花边的方法。

难点是:幼儿能大胆探究、制作不同纹理的窗花花边, 不将细节处剪断。

三活动准备

第一, 课前组织幼儿欣赏各种窗花花边, 了解窗花花边的组成。

第二, 现场提供与窗花花边有关的民间剪纸、泥塑玩具等。

第三, 信、课件 (有代表性的窗花花边纹样) 、步骤示意图、各色长条纸、铅笔、剪刀、垃圾盒、背景音乐、压膜纸等材料。

四教学过程

《纲要》中指出:“应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在此次活动中打破了以往常规的教学思路, 将此次活动用教师和幼儿意外收到工艺厂的邀请函, 帮忙设计制作窗花花边, 到他们根据邀请函要求进行设计制作的情景作为主线, 贯穿于整个活动中。

1. 教师出示制作精美的窗花花边, 通过情景语言, 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导入课题

问题: (1) “小朋友, 老师前几天在窗花花边展示会上买了几条漂亮的窗花花边, 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教师引导幼儿从花边的结构、构成等方面来欣赏评价) (2)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样的窗花花边?它是什么样图案?连续花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 我们一起来看看窗花花边展示会上还有哪些不一样的花边?出示课件, 进一步了解不同特点的花边。

(设计意图:《纲要解析》中指出, 在美术课中,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以活泼多样的形式进行内容讲解。在活动一开始, 教师用情景和欣赏美丽的课件的方式, 能充分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设计收到工艺厂寄来邀请函的情景

请幼儿做小小设计师, 帮助设计不同纹样图案的窗花花边。引导幼儿用对称折叠的方法, 大胆设计、制作不同纹样的窗花花边。

情景语言:小朋友, 刚才老师收到一封工艺厂寄来的信, 信中说:“大班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们工艺厂想请小朋友当我们公司的小设计师, 来设计漂亮有趣的窗花花边, 你们愿意吗?设计之前我们公司有几个要求:用对称折叠的方法设计连续花纹;大胆地设计自己喜欢的、和别人不一样的花边纹样;制作细致、耐心。只要设计符合要求, 我们将在2012年的春节中大量制作并推出。”

问题:“连续的花纹是怎样剪出来的?”“你想设计什么样的窗花花边?”

教师请部分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法。教师可在此时出示示意图, 引导幼儿观察。做适当的技能指导, 引导幼儿解决怎样将细节处剪不断等问题, 从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在音乐背景下, 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 随意选择不同颜色、长短的纸条开始制作。此时教师巡回观察, 根据幼儿出现的问题, 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情景、播放课件, 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激发幼儿的联想, 感受设计的乐趣。让幼儿丰富各种窗花花边知识。出示直观的制作示意图, 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基本制作原理, 为后面的创作做铺垫, 体现了发展与创新课题三个层次的理念——再现、模仿、创造。)

3. 展出、分享交流作品

第一,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装入压膜纸内, 展示在前面的黑板上, ”引导幼儿相互讲讲自己设计的花边和同伴的有什么不同?

第二, 请幼儿互相评价同伴的作品:“你认为谁的设计最好?为什么?”引导幼儿从纹样的设计、连续性、精致性等方面来评价。

(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和各种能力的机会与场所, 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理解、欣赏。”通过让幼儿相互讲述、互评等, 让幼儿体验到自己活动的成功感, 扩大信息量, 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 个性得到张扬, 品质得到升华,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类环节的设计理念。)

4. 延伸活动

大家一起将设计好的窗花花边打包寄给工艺厂, 请他们作进一步的选择。

(设计意图:凡事要有始有终, 既然设计了情景, 就给幼儿一个完整的过程, 增加情景的游戏性。)

美工教案:美丽的染纸 篇3

1、欣赏各种染纸作品,感受染纸图案的对称美与多样性。

2、引导幼儿学习宣染的基本方法。

3、通过染纸活动培养幼儿初步表现美的能力。活动准备:

各种调好的颜料和宣纸、两个展板、卫生纸、调色盘、宣染作品。活动过程:

一、出示染纸作品幼儿欣赏,引题: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东西,你们想

不想看呀?跟我来,小朋友站好了,掀开布,这么多漂亮的画,我们一起来欣赏。小朋友看这些画跟我们平常画的画一样吗?(色彩的对称、线条的模糊、有折痕、纸不一样等)

二、师小结:染纸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古老工艺,因为它在创作时有多种方法,所以呈现的图样多种多样,染纸具有对称美。

1、提问:小朋友你们谁知道这些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请幼儿谈一谈。它们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染出来的,怎么染呢,先请小朋友上位,看老师。

2、介绍材料:小朋友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宣纸。宣染用的材料有宣纸和各种水粉颜料,选用宣纸是因为它吸水力特别强。

三、讲折纸方法:刚才在看展览时,有小朋友说宣纸上有许多的折痕,那是因为在染

纸前我们要先将纸折叠,纸的折法有很多(教师示范),比如可将纸折成正方形、三角形、卷成长的等,这样可以染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四、讲解染色的方法:宣染的方法是很多的,小朋友看第一幅图他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它用的方法是染边法,只染图纸的边;第二幅图他的花纹看上去是一块一块的它用的是染角法,只染图纸的角;最后一幅他的花纹像什么形状?这幅图用的是边角都染法。

五、幼儿染纸教师巡回指导。

小班美工区活动教案:美丽的窗帘 篇4

1、乐意参加穿窗帘的活动,对活动有兴趣。

2、能有目的地进行活动。

材料设计:

1、利用较大的废纸箱自制房子一个,上面开有窗户。

2、彩色纸圈若干。

玩法提示:

第一层次:随意选择各色纸圈进行穿窗帘活动,学习穿、连纸圈。

第二层次:能用较快的速度穿窗帘,并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活动。

第三层次:学习用abab、aabb等方式穿窗帘。

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进行穿窗帘的比赛,以训练幼儿双手的协同能力。

美丽的泥花瓶教学反思 篇5

《美丽的泥花瓶》是泥塑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教学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选择考虑了农村学校的实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符合学校实际,学生很感兴趣,便于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把握了劳动与技术课特点,体现了实践性和操作性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新课改的理念得到了体现,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 教学中引领学生从问题开始,从源头抓起,从起点落实,注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发展,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根系持续、充满活力的生长。

存在的问题: 利用本地本校资源,自主开发劳动与技术的课题有待加强

美工 美丽的花瓶 教案 篇6

1 针织花瓶

针织花瓶是用针织技术制作的一种花瓶。与传统意义上的花瓶不同, 针织花瓶的材质不再是陶瓷或玻璃, 而是各种不同材质、不同色彩的纱线, 通过针织成形的编织技术及缝合工艺, 形成造型各异、花形图案丰富多彩的三维成型装饰艺术品。它可以用来盛放干花或工艺花卉, 或单纯用来作为一种摆设。

2 针织花瓶的工艺成形方法

电脑横机技术发展至今, 功能日益强大, 不仅能够编织二维的各种组织结构的平面织物, 而且还能编织各种形状的二维和三维立体成形织物, 这为针织花瓶的编织成形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可以采用下面4种方法进行成形编织。

2.1 采用不同的织物组织

不同组织结构的针织物, 即使纱线的线密度相同, 编织横机的弯纱深度相同, 编织的针数相同, 所形成的织物的几何尺寸也各不相同。利用电脑横机编织任意的组织结构并加以任意组合, 可以编织成形织物。

2.2 采用不同的线圈长度

针织物在针数相同的条件下, 即使织物组织结构相同, 线圈长度不同其几何尺寸也不同, 线圈长度越长, 其几何尺寸越大, 反之越小。线圈长度由三角的弯纱深度决定。电脑横机采用步进电机控制三角的弯纱深度, 其线圈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连续调节, 不同横列甚至同一横列上可以采用不同的线圈长度。因此在编织过程中, 通过改变线圈长度而改变织物的几何尺寸, 以达到成形编织的目的。

2.3 收放针方法

收放针是通过减少或增加参加编织的针数来改变织物幅宽的一种工艺方法, 是针织物应用最多的一种全成形编织方法。

2.4 局部编织方法

局部编织是在编织过程中, 某些织针根据编织工艺需要, 在某些横列不参加编织也不退圈, 且旧线圈一直握持在针钩内, 当需要再次参加编织时才进行退圈。局部编织织物上, 由于各个横列参加编织的针数不尽相同, 导致织物中各个纵行的线圈数不尽相同, 使织物具有三维立体效果。

3 针织花瓶的织物组织设计

针织花瓶的织物组织设计必须与其工艺成形方法相适应。对于不同造型结构、不同色彩图案的针织花瓶, 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以达到最佳的造型和视觉效果。用于针织花瓶的针织物组织, 可以是针织物的基本组织、变化组织和花色组织。具体采用哪一种组织, 应视花瓶的最终效果要求及成形工艺而定。比如, 对于编织彩色图案的花瓶, 则可以采用花色组织中的提花组织;对于素色的表面有凹凸纹理的花瓶, 则可以考虑采用变化组织或线圈结构变化的花色组织。

3.1提花组织设计

提花组织是将纱线按花纹要求垫放在所选择的某些织针上进行编织成圈的一种花色组织。提花组织可分为芝麻点提花、空气层提花和浮线提花等。芝麻点提花织物手感相对较硬挺, 颜色数一般控制在4色以内;空气层提花较适用于2色提花, 以确保花形清晰;浮线提花一般适用于小花形, 以避免反面浮线过长而影响织物使用效果。织物图案设计可借助传统纹样, 根据图案在花瓶上的不同位置而定。

3.1.1青花纹

青花纹是瓷器上运用最多的经典纹样, 流传至今。白底蓝花的设计在历史长流中不断发展变化, 却一直保存着其中国的民族风情和心理审美。

图1为以青花纹为基础设计开发的针织花瓶织物。织物的编织运用空气层提花, 采用青、白两种纱线。青, 色调风骨、色彩雅丽, 利用白色与青色, 在洁白的底上透出鲜丽的青色花绘, 图案效果表现得惟妙惟肖。两种颜色的纱线根据花纹的需要在前、后针床上交替成圈编织, 织物的纯色区域前后分离, 颜色交界处纱线将织物前后相连。此图案可用于花瓶的瓶腹部分。

3.1.2冰裂纹

“冰裂纹”, 又称开片原, 是古代龙泉青瓷中的一个品种, 因其纹片如冰破裂, 裂片层叠, 有立体感而称之。不像青花纹是绘于瓷器之上, 这种纵横交织的纹路就像无意为之而发现的美丽, 是一种自然的残缺美, 瓷器之后还被运用于许多家居产品, 如餐桌。瓷器中“冰裂纹”的烧制工艺极为复杂, 且于南宋灭亡后失传。

电脑横机上开发冰裂纹图案织物时, 由于是两色, 采用空气层提花或芝麻点提花均可。图2为设计开发的冰裂纹织物, 采用空气层提花, 绿底织物上呈现出黑色的冰裂纹, 裂纹可大可小, 形状各异, 设计空间较大。这种图案可用于整个花瓶的设计。

3.2 结构组织设计

结构组织设计是相对于提花组织而言的, 它是依靠线圈结构变化而形成的花色组织, 织物结构中一般有集圈、浮线和移圈等。如移圈组织中的绞花与阿兰花组织, 可以在织物表面形成拧麻花与菱形的外观效果, 立体感强。绞花可用于花瓶的瓶颈、瓶口或瓶腹与瓶颈的过度部分及瓶腹的底部。

图3是以移圈组织为基础的绞花与阿兰花组织。织物的中间部分由菱形的阿兰花二方连续, 可以用在截面为圆形的瓶腹部位, 织物两侧的绞花形成扭绳效果, 可以用在花瓶的瓶口及瓶腹的底部, 使整个花瓶图案布置合理、美观, 表面纹理的立体效果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新颖有创意。

4 结语

现今, 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电脑横机技术在针织产品的设计将向着更多的领域开拓。随着电脑横机技术的日益发展, 也使得各种织物组织能够更好地实现编织, 展现其效果特性, 并使其得以广泛运用。

摘要:阐述了针织花瓶的编织工艺成形方法, 并进行了几种织物组织的设计及运用分析。

关键词:针织花瓶,编织工艺,成形方法,织物组织设计

参考文献

[1]丁钟复.羊毛衫生产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

[2]张静.针织面料在家纺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毛衫纵横, 2013, 28:38-41.

[3]胡红, 龙海如.利用电脑横机生产三维产业用针织物[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1997, 23 (2) :50-55.

[4]刘艳君.新型针织物设计与实例[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 2006.

大班美工区游戏:美丽的盘子 篇7

观察时间:**年**月**日

年龄:6岁

观察者:**

环境:教室区域游戏

幼儿在区域活动学习中,往往会比集体教学中更轻松更主动。而今,区域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美工区一直是幼儿非常喜爱的区,在日常中我发现孩子们总是会再蛋糕盘上制作画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画。因此我就萌发了让幼儿装饰《美丽的盘子》这个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兴趣,并有效引导幼儿初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预期目标

1、能用画、捏、色彩等方式装饰美丽的花盘。

2、培养幼儿想象力,并能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装饰设计。

3、能合理运用材料,保持作品的整洁干净。

材料投放

圆纸盘若干、彩笔、油画棒、铅笔、白乳胶、橡皮、泥各种各样的豆子等。

游戏玩法

1、在纸盘上画上自己喜欢的样式和颜色,或者捏成喜欢的样子。

2、提醒幼儿合作力量大。

游戏推进一:

观察:游戏的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区域中安静的游戏,我发现今天的美工区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以情景“小熊过生日要做礼物送给小熊”,这时康新月就举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的响应了,要求去美工区去玩。康新月刚开始不知道要在盘子里制作什么画,于是我就跟她提醒了下,最后她捏出了一棵好看的`树并且色彩也很好看。

分析:在本次活动中,孩子的想象力和色彩能力发展许多并乐在其中,纷纷跟我说下次要继续玩,也能互相帮助。

推进:

第一次游戏后我和孩子们进行一次交谈,根据孩子们的操作兴趣,对活动的材料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让幼儿在盘子上作画并把各种各样的豆子用白乳胶粘在所作的画上,并且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

推进二:

观察:本次区域活动我添加了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和豆子,孩子的兴趣度大大地提高了许多。有几个小朋友纷纷举手要去玩。在游戏的开始,赵志远一直在为自己的画粘豆子,但是粘了好久还是那几颗,因此我就介入其中,让幼儿可以找伙伴一起合作,这样效率会更快。于是赵志远就找来了白一航一起帮忙,没过一会一副好看的豆子粘贴画就完成了。

分析:通过本次的活动,幼儿们懂得了合作与互相帮助的重要性。但是有个别孩子还是不够耐心,也不够细心。

调整推进

第二次投入的豆子孩子非常感兴趣,但是我觉得材料还是有点单一。因此,在下次的活动中,我增加投入了橡皮泥让幼儿在纸盘上设计自己喜欢的样式。

推进三:

观察:经过前几次的活动铺垫,孩子们对《美丽的盘子》这个活动越来越感兴趣了。本次我增加投入了孩子最喜欢的橡皮泥,马上有好几个小朋友想去玩。在活动中梁艺浠和梁艺涵捏出了让我非常满意的作品,樊子墨小朋友的饺子色彩搭配让我眼前一亮。观察了这几次的活动,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飞跃性的提升,各自都很有想法。

分析: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当幼儿觉得游戏也就如此时,她们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也就不愿意再玩了。

调整推进

《别致的小花瓶》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成型法、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等陶艺技法等陶艺技法。

2、利用手捏成型法、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等陶艺技法制作别致的小花瓶。

3、了解陶艺技法,并将其运用到美化生活的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成型法、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等陶艺技法,尝试制作一个别致的小花瓶。难点:花瓶的造型设计,重心的掌握。

课前准备:

花瓶图片、陶泥、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别致的小花瓶

1、出示生活中别致的小花瓶。

2、欣赏书中的作品,你认为哪儿制作最别致?

教学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二)讨论别致的制作方法

1、一块泥巴,你想到哪些方法制作成花瓶?

A、用手直接捏; B、搓成条垒起来; C、擀成大泥巴围起来; D、做好外形,将里面掏空; E、其他方法。

2、总结捏制方法:泥板成型法、手捏成型法、盘条成型法、泥片围粘法等。

3、装饰手法:刻、压、捏、盘等。

教学意图:艺术创作的方法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启发学生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大胆进行创新。

(三)制作别致的小花瓶

1、提出作业要求:每个人用泥制作一个新颖别致的小花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

2、学生制作,教师引导。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想法的进行创作;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展示别致的小花瓶

1、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的花瓶别致的地方,运用了哪些方法?

2、拓展:欣赏陶艺作品。

谈大班美工区的互动 篇9

一、与优秀作品互动, 感受和欣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提供丰富的材料, 如图书、照片、绘画或音乐作品等, 让幼儿自主选择,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

要表现美, 首先就得有欣赏美的能力。幼儿的审美经验不足, 表现力较弱, 有时也不知道如何去表现自己的想法。在美工区, 我特意留一个墙面, 上面张贴大师的名画如凡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梦》, 以及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画如版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扎染等;在隔板上放置罗丹的《思想者》雕塑、米隆的《掷铁饼者》雕塑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等等, 一个月一换, 让幼儿随时去感受和欣赏, 让幼儿自发进行模仿。

二、与材料互动, 提高表现能力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 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获得经验、发展能力的, 材料为幼儿和知识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因此, 如何选择与投放材料, 使幼儿通过与材料的有效互动来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大部分幼儿绘画的表现手法较为单一, 一般是记号笔加水彩笔或油画棒。因此, 在美工区, 我尽量投入更多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选择和体验。投放各种颜色的画纸、宣纸、卡纸、记号笔、水彩笔、毛笔、排笔、水粉颜料、剪刀、超轻泥、双面胶、刮画纸、竹签、纸板、瓶盖、海绵、纸盒等及生活中一些可利用的废旧生活用品, 并收集投放了鹅卵石、种子、贝壳、树叶等自然物, 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创作, 体验不同材料带来的不同效果。

又如大部分幼儿画出的人物动作单一, 千人一面, 缺乏动感。于是, 我尝试提供了各个关节都可以活动的纸板玩偶, 让幼儿摆弄, 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 摆完后再边看边画。通过这种方式, 幼儿笔下来的人物变得生动多了:或跑或跳、或正面侧面、或仰视俯视, 活泼有趣。

三、幼幼互动, 分享创作乐趣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和意识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建议要让“幼儿一起唱歌、表演、绘画、制作, 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因此在美工区, 创造机会让幼儿合作也是必要的。

我班有两面水粉涂鸦墙, 深受幼儿喜欢, 因此也常常会出现争抢现象。基于这种情况, 我就引导幼儿合作作画, 让他们自由组合, 或两人或三人, 作画前先商量好要画的内容、画的构图方式, 协调好每个人要画的地方如有的画高处的、有的画低处的, 有的画人有的画景, 商量好后再动手绘画。幼儿非常喜欢这种创作方式, 在作画过程中, 孩子们往往会互相提建议, 互相赞赏, 互相学习, 创作氛围轻松愉快。这样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在涂鸦墙上活动, 而且增加了创作的乐趣。

幼儿合作的方式还可以很多, 又如在主题美工区《漂亮的服装》中, 我也采用让幼儿两两合作, 进行创作。同样是先让幼儿自由组合, 选择合作伙伴。然后一个幼儿躺在老师提供的大张牛皮纸, 摆出各种不同姿势, 而另一个幼儿手拿记号笔沿着躺着的幼儿的身体轮廓画, 这样就成一个大大的人的外形。接下来, 他俩合作把人形剪下来, 一起在上面装饰。这样, 一件栩栩如生的服装就制作出来了。

四、墙面互动, 提高审美见解

《纲要》中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所以对于幼儿的作品, 我往往采取欣赏的态度, 给予肯定, 但也限于口头上的认同, 久而久之, 幼儿也无所谓了。我一改以往把幼儿的作品堆积在一起, 然后一段时间后扔掉的做法, 特意将活动室的一大面墙设计为幼儿作品展示墙, 上面贴上一个个透明的作业袋, 作业袋的四周装饰上花边, 俨然一个个美丽的画框, 这样, 幼儿就可以随时把自己的绘画作品装到作业袋里去展示。幼儿的画装到“画框”里更增添了它的美丽, 而且显得正式, 幼儿的成就感由然而生。

另外我还在展示墙上放置了长短不一的隔板, 让幼儿的手工作品也可以随时放在上面, 得以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美工区成为幼儿最喜欢的区域。

作品展示是对幼儿作品的一种无声的肯定和认同, 是对幼儿作品的尊重和赞美, 同时也可让幼儿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比较、评价, 说说自己喜欢哪件作品, 为什么喜欢?幼儿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在对作品的评价中得到提高。

五、区域间互动, 凸显作品价值

幼儿的作品在展示墙展示一段时间更换下来后, 该如何处置这些作品, 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价值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5~6岁幼儿 (即大班幼儿) 要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 美化生活。

我采用和幼儿商量的方法, 让他们想想这些作品还可以做什么。幼儿纷纷提建议:有的认为可以把手工作品送到超市, 做为商品出售;可以送到表演区, 做为表演的服饰;可以送到数学区, 做为分类或计数的材料让小朋友操作的材料。绘画作品呢, 可以整张或剪下来布置教室, 或充实主题墙使用, 物尽其用, 既环保不浪费, 又体现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理念。如此一来, 幼儿在其它区域玩时发现有什么需要的物品, 不会再跑来找老师要, 而是自觉到美工区进行制作。这样, 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主体意识也渐渐增强了。

《古香古色的花瓶》美术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在欣赏我国古代花瓶出色的传统艺术基础上,借助一些特定的方法设计创作平面工艺的花瓶,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在教学中,要求通过自主观察和实践,感受花瓶的造型特点,掌握其对称形的插剪方法,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和色彩进行装饰美化。

学情分析

二级的学生对于美术绘画的能力比较低,因此,本课提供了利用纸模来画外形的方法,让学生较容易画出外形轮廓,体验成功的快乐。还要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的:通过学习,欣赏花瓶的艺术美,了解花瓶的工艺知识,学会剪、画花瓶,并用简单的图案来美化装饰花瓶。

2、 能力目的:掌握花瓶对称的造型方法,能顺利地设计一个造型好看的花瓶,能进行美化装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目的:感受中国古代陶艺文化的精彩,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一定的造型设计方法,能用合适的图案装饰花瓶。

教学难点:如何用图案装饰花瓶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教师教具准备:自制花瓶,范画。彩色笔、剪刀等。

学生准备:白卡纸、彩色笔等。

2、激情导入:通过问题启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3、新知解惑:认识花瓶的形状和装饰。这一阶段要通过直观的看、听、画来掌握知识,为后面学习扩展作好准备。

4、探究学习:让学生试着画,因难度不大,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自信心会增强,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创作中。

5、设计制作: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图案装饰在花瓶上。(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确定不同的要求。)

花瓶教案 篇11

P2 师:今天呀,我给的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 P3……

P4师:那么到底谁弄坏了花瓶?我们继续看 P5……

P6师:于是,小黑熊开始做一个花瓶,我们大家带帮帮他吧。好的,我们接下来做一个花瓶。首先。我们要拿出一张瓦楞纸,配上一张彩纸。把彩纸剪成桌布的形状。

P7—p8师:让我们来先欣赏一下花瓶,并且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先同桌交流,再请人分享)P9-p11 讲解花瓶简笔画 做 P12-p13 讲解瓶中插画 画 P14 讲解花瓶上色 画 P15 讲解怎样装饰花瓶

自由做

P17 请人上来展示

P18 师:小熊抱着做好花瓶心想,到底是谁砸坏了花瓶呢? P19 解答

美工 美丽的花瓶 教案 篇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合作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小组讨论又是老师们在课堂上普遍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的主要方法。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主动,让课堂生动,既能张扬学生个性,又能让学生学会合作。

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甚至成了表演教学过程的“花瓶”。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小组划分的随意性。

有不少老师在划分小组时,往往是随意地按照学生的座次划分,前后位四人一组,然后宣布将要讨论的问题,随即就让学生讨论。

殊不知这中间问题多多,有的小组一成员成绩好,其他不好,该成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唱“独角戏”;有的小组成绩都不好,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都感到无从下手;有的小组成员大多内向,无人组织,造成“冷场”。分组的随意性造成的这种种现象,反倒造成了课堂学习效率的下降,课堂学习效果的参差不齐。

(二)小组成员参与度的差异性。

由于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的差异,以及一部分学生在个人性格上比较懒散,不愿意认真钻研,再加上小组讨论时缺乏一定的压力,这部分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关注程度不够,参与度太低。有的只是表面上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有的甚至出现开小差现象,以小组讨论为幌子,做小动作。这样的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必然缺乏真实性、有效性。

(三)老师对问题设置的欠妥性。

有一些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教材和学生程度把握不够精确,有时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从而造成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无从下手。

还有一种情况,在一些展示课、研讨课、示范课,甚至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些老师为了使课堂气氛能够活跃,于是在课堂上频频开展合作性的学习讨论,甚至故意降低问题的难度,出现讨论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微乎其微的“假繁荣”现象。

(四)老师对答案标准的专制性。

有时候,有些学生还没进入状态,或还没对应讨论的问题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索置辩,老师为了在预设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便示意学生结束讨论,让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说出他们的看法,然后评析,甚至是直接视作标准答案。

还有一些时候,由于问题难度较大,学生讨论又未充分展开,而老师又急于完成预设工作,一看学生没有几个能回答,或答案与老师预设的不一样,情急之下匆忙将答案和盘托出。

二、切实发挥小组讨论实效的措施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我们要对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从文本出发,要讲究小组划分的科学性,讲究小组讨论参与的全体性,注意问题设置的适当性,注意摒弃答案标准的专制性。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

小组划分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例如:按“地域”划分,按知识和能力状况划分,按性格划分,等等。但无论按什么标准划分,都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 要注意小组规模、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的层次性,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互补性。他们之间既要有差距,差距又不能过大。没有差距就会群龙无首,产生许多无谓争执,浪费讨论时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差距太大又会形成沟通障碍。

2. 要注意各小组之间实力的均衡性。如果小组之间综合实力差距过大,就会造成一些小组讨论氛围热烈,对问题探讨得较为透彻,而另外一些小组却气氛冷淡,对问题探讨不了了之,达不到讨论的效果,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3. 小组划分的时间最好不要放在开学初,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了解还不是太清楚,学生互相之间性格的磨合还不是太到位。

学习小组划分一般最好是在半个学期以后,由班主任牵头召开教师、班干、学生代表联席会议,经过认真仔细的讨论比较,综合成绩、性格、男女比例,座位安排诸方面情况,划分小组。

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长期坚持按这些原则进行小组的划分,效果较好。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由四名或四名以上学生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一个较差的,两个中等的,要兼顾小组成员的性格,兼有内向型和外向型,男女生比例最好按照班级中比例协调开。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认真讨论。

小组的讨论有两类学生是最需要老师注意的,一类就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是一个外向型的学生,那他就可能连续不断地表现自己,大有“舍我其谁”之态势,使得其他学生根本无法插言;如果是一个内向型的学生,那他又极有可能明明胸中有想法,却不善于表现,不想表现,从而造成这一个学习小组气氛冷淡,甚至造成讨论的“夭折”。

还有一类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是一个外向型的学生,那他就有可能在那里东一头西一脚地胡说,有时能说到点子上,有时却引来哄笑一场,影响讨论;如果是一个内向型的学生,那他就有可能不太关注讨论的问题,甚至只是坐听,不想问题,也不想问题答案,到时候人云亦云,敷衍了事。

要想协调好这两类学生的讨论,一是要注意讨论时陈述意见的先后次序。我认为在一个小组内,要先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发言,再让其他同学随后修正。二是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多提问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小组讨论更须如此,要指导成绩较好的学生增强自控能力,在小组内做好指导与协调,让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先表述看法,然后自己修正、总结、提炼、升华。这样基本上就可以照顾到全体学生,后进生能够发言,尖子生能较好发言,做到全员参与。

(三)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兼顾全面,突出中等。

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如果一点难度都没有,那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得讨论成为“走过场”,学生只是应付一下,草草了事,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是不屑一顾。

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如果太难,只有一些尖子生能说出所以然来,或是干脆都不太了解,那就会挫伤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好比摘桃子,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他就想跳去摘,如果跳三跳都摘不到桃,那他可能就不会再跳了。

因此,老师设置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紧扣教学目标,兼顾全面,突出中等。这样在既可以让尖子生不反感讨论的问题,甚至会有一种“为人师”的愿望,又能使差一点的学生在别人的启迪下自己得到答案,走近乃至走进讨论,更能让大部分的中间力量得到一个施展自己、亮出自己的舞台。

(四)倡导民主协商,多元思维,摒弃专制标准答案。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已经发生改变,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性人才,而且需要具有新思维、新理念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师的定位就需要作出改变,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一个专制的家长,更不是一个僵化的学术体系的权威。

教师要立足于民主,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协商,进行多元思维,开拓学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异求变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伤仲永》一文时,组织学生对仲永由“贤于材人远矣”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及责任进行探究,讨论到底谁该承担主要责任。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但意见却不一致。有的同学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仲永的父亲造成的,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有的同学拿现在学生的学习作比较,认为不能把责任都推在父母身上,学不学主要还是在自身,归根结底还是仲永缺乏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是空有天赋而已;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害了仲永,是人们的炒作使得仲永的父亲为财而夺走了仲永的学习时间。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按传统的认识,老师是要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说出谁对谁错的。但是如果要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无疑就推翻了许多学生的论断,阻遏了他们思维的多元化,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再者,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社会环境、作为监护人的父亲和仲永自身(即使尚未成年)三者谁该负主要责任也确实值得商榷。

在这种情况下,我摒除专制答案,给学生一个双赢答案:三方都是有责任的,到底谁该负主要责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仲永年龄小,父亲作为监护人负主要责任是可以的;如果从事情发展的内外因素来讲,仲永也逃脱不了干系;如果从受教育环境来讲,众人的炒作又可以说是罪魁祸首。

因此,摒除小组讨论问题的专制标准答案是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做的。对于老师来讲,也许只是放下架子,但对于学生来讲却不啻于移走思维上的一座大山,他们探究的本能、多元的思维方式都可以得到促进和发展。

除了以上几点,小组讨论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例如: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讨论时机时间的把握,学生灵感的突现,等等。但无论怎么讲,我们都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秉承着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理念,将小组讨论的效果落到实处,万万不能让它成为只是外表好看而实质内容匮乏的“花瓶”。

要想让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整理总结,形成系统的理论,再用以指导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 (4, 10) .

[2]徐州教育科研, 2004, (4) , 2005, (5) .

[3]中学语文教学, 2003, (12) .

《花瓶》教案 篇13

1、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逐渐懂得留意和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

2、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验绘画与手工相结合的活动乐趣。

4、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5、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教师贴好牛奶杯的作画卡纸,废旧纸张、双面胶、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空的牛奶杯,问:小朋友觉得它可以做什么用?再出示被剪成一半的牛奶杯,问小朋友:觉得像什么?先肯定小朋友的各种想法(为课后的作业布置埋下伏笔),再引出今天要做的课题--牛奶杯变花瓶。

二、讲解示范。

分发教师已贴好的牛奶杯的卡纸(中班的孩子贴的是完整的杯形。大班的孩子贴的是杯子的一小部分,由孩子自己把杯子补充完整)和废旧纸张、讲解要补充的地方示范揉纸、撕纸成花以及贴的动作。

三、幼儿操作。

1、请小朋友自己选择喜欢的废旧纸张(旧书、广告宣传单等)揉成团或撕成片后粘在合适的位置,数量和位置由小朋友们自己决定。

2、花朵粘好后,再用记号笔画出花枝、叶子。

3、最后引导小朋友大胆添加合适的背景。

【活动总结】

完成后,分享各组小朋友的作品。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牛奶杯做花瓶,但是牛奶杯还有好多用途呢,请小朋友们回去再想一想,它还可以做什么用呢?可以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做一做,也可以把想法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学生实验的操作的热情非常的高,但是在实验的操作上有一些不规范。个别的同学在向牛奶中加入各种物质的时候,在老师要求每次只加入一种的情况,还是加入各种物质。这样现象观察不到,因此需要要求同学积极的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上一篇:读书报告的题目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粗心的小画家》及教学反思